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混凝土科学与技术

混凝土科学与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4 14:50: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混凝土科学与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混凝土科学与技术

篇1

前言:科学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第一生产力,在当今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其中单以建筑工程中的活动为案例,混凝土作为构件产品的技术材料,越来越受到用户与厂方的欢迎和重视。钢管混凝土就是把混凝土灌入钢管中并捣实以加大钢管的强度和刚度。一般的,我们把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50以下的钢管混凝土称为普通钢管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50以上的钢管混凝土称为钢管高强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100以上的钢管混凝土称为钢管超高强混凝土。

一、钢管混凝土的应用历史

钢管混凝土称得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建筑领域之内研发与应用的结晶与产物。在家居设备基本实现电力化的基础上,建筑设施的设计与建造领域之内则实现了钢管混凝土设备的广泛应用[1]。早在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钢管混凝土的结构及使用就率先在英国出现。1879年,英国的塞文铁路桥的竣工,便主要借助了这种新兴技术的成果,在钢管中注入了混凝土,有效防止了内部的生锈腐蚀甚至产生了极大的抗压成果。英国之后,法国在桥梁建筑和营造的过程中也开始广泛应用这种钢管混凝土。及至二战之后的日本、瑞士等国也是如此,在大量节省建筑钢材的前提下,也使得本国的建筑技巧大大提高,并为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战结束后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对大型工程项目的指导和辅助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巅峰。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钢管混凝土这种组合性的材料取得了了科学原理的理论研究层面的不断深入,施工技巧在应用实践中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全世界的高层居民楼、机关单位的办公楼抑或是高速公路与桥梁等均离不开这种组合技术材料[2]。由于钢管混凝土的抗压能力极强、承载力量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的实用价值在不断得到多元化的挖掘和运用,使得上个世纪末期钢管混凝土的产量与销售利润大大提升,也在生活细节中处处可见。拒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1994年,短短的五年之内含有钢管混凝土技术参与的拱桥就超过了二百架,其中我国占据二十多架,而到了1998年又增加到了六十多架,科学地位与实用价值在不断得以提高和利用。钢管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高层建筑工程、地铁车站工程和大跨度桥梁工程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此外在多层、高层民用住宅建筑中也已开始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组成的框筒(剪)结构体系,并且经济效益显著。

二、钢管混凝土柱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结构

(一)科学原理

混凝土,简称为“砼”,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钢管混凝土是指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且钢管及其核心混凝土能共同承受外荷载作用的结构构件,按截面形式不同,可分为圆钢管混凝土,方、矩形钢管混凝土和多边形钢管混凝土等。其中钢管混凝土便是混凝土应用技术与实用价值中的升华载体。钢管混凝土在应用中兼具金属和土质的双重优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但抗弯能力很弱,而钢材,特别是型钢的抗弯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弹塑性,但在受压时容易失稳而丧失轴向抗压能力。而钢管混凝土在结构上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可使混凝土处于侧向受压状态,其抗压强度可成倍提高.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存在,提高了钢管的刚度,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承载能力[3]。

钢管混凝土是无缝钢管与混凝土两种精华材料的精华凝合之作,其英文简称为CFST,在世界和中国的范围内知名度颇高。在高强度的混凝土中贯入薄壁圆钢管内而形成的组合结构材料,在两种或两种不同力学性能的材料产生中发生紧箍式的作用,并有助于工程施工体系之内实现技术性的巩固和协调,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以及抗震性能优越等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二)技术结构

钢管混凝土的施工结构主要包括钢管的制作和安装、钢管内混凝土浇筑和钢管外部外钢筋混凝土的施工等三个主要构成方式。三大部分的施工应当在具体的实践施工过程中呈现无形的三叉戟格局,通过相互衔接与密切配合,将混凝土柱的应用价值和技术功效达到最大化[4]。而究其原理则具体体现为相互之间产生的一种粘合力的牵制作用,使得钢管与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力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钢管混凝土柱三向受力图示

钢管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以三方受力原理为主要技术动力,在施工建筑的体系中使产品的稳定性能大大增强。钢管混凝土在实行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以无缝钢管的刚性力量承担起施工阶段的结构重量,同时还要保证其不受到混凝土柔性养护力量与时间所带来的摩擦影响。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钢管内部填充的大量混凝土,能吸收大量的热能,因此遭受火灾时管柱截面温度场的分布很不均匀,增加了柱子的耐火时间,减慢钢柱的升温速度,对于钢管抵抗燃烧也能起到相当程度的缓解作用,具有防火和抗火的功效[5]。此外由于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形式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难易程度、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种技术在耐腐蚀的能力上也令人叹为观止。

三、钢管混凝土柱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主要问题

虽然钢管混凝土在施工技术的运用活动中的实用价值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与认同,但是由于我国在这一层的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钢管混凝土的技术原理的认识没有突破感性认识的局限,虽然在实践工程项目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拉看特别是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剖析能力上显示出很大程度上的不成熟。

这种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两个侧面。第一,在针对钢管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的处理上,中国境内的研究水平至今仍然缺乏体系化的构建,对于钢管混凝土内在的力学原理和力学行为的剖析了解仍然不够深入。除了三方受力分析外,其余的理论常识几乎完全空白。加之国内工程企业管理上的短板,使得这种技术的运用在国内市场或多或少显得不接地气。第二,传统的工程实践中,压浆和微膨胀的混凝土用来解决混凝土收缩的问题一度普遍运用,但是这种技术手段随着建筑要求和标准的越发严格与提高,其内在的局限性已经越发明显[6]。这种局限主要体现为压浆和微膨胀作为一种低端技术的操控技法,使其对钢管混凝土的本身无法进行系统而又精准的有限元计算,现有的计算模型除了矩阵位移的方法之外,别无其他的理论建树。这就导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随着日光照射的强烈与加剧,混凝土会在温差变动之下受到负面影响而出现结构上的缝隙,进而削弱自身的套箍力量,最终使得整体建筑质量受到一定损害。

(二)控制对策

面对着国内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短板,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应当以加强对钢管混凝土的理论学术研究和多元化、多渠道的实践能力飞跃为主,实现良性而又可靠的控制对策[7]。首先在学术研究层面上,面临自身的成就局限要采取两重性的心态和态度。一方面,面对着业已取得的部分成就,需要加强其实践指导,并且在必要时刻实行一些实验性质的建筑,以具体的现成的试验产品为模板,进行全面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技研究活动;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的不足,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钢管混凝土的技术应用过程中常用的经验。在混凝土的有限元计算的能力上、混凝土与钢管器材的构建方法上,都要实现绝对强度的精湛与熟稔。

四、钢管混凝土柱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实用价值

(一)扩大混凝土使用范围

尽管混凝土的科学原理和应用价值在国内仍然还要经历比较漫长的挖掘阶段和研发过程,但是站在世界科学发展史的高度上看,钢管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体系中所具备的实用价值仍然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于混凝土这种工程原料来看,它至少是扩大了混凝土的使用范围。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胶凝材料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根据考古人员的发现和研究,得出了早在五千年前的凌家滩先民的生活中,便开始将混凝土作为房屋建设的原材料,并利用木骨撑起泥墙,这种格局的运用就已经具备了钢管混凝土的雏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英、法、德、美等国的科学家都认识到这种技术在建筑领域内的价值,于是纷纷展开深入研究,从家居生活的家具一直到今天的桥梁道路、高楼大厦,钢管混凝土以其刚性力量与柔的完美结合,逐渐成为混凝土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甚至成为了改变可这个世界景观的技术材料[8]。

(二)固化建筑产品的质量

钢管混凝土实现了钢管技术与混凝土建筑功能的完美合一,在社会生活与工程实践的体系中取得的最大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因为在质量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上实现了质变化的飞跃[9]。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空前活跃为建筑行业的进步带来了客观上的契机,但是由于住宅工程在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的束缚之下仍然凸显出质量问题上的牵制与桎梏,使得居民的居住和出行均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拓展对于这种安全隐患正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而钢管混凝土的推广与普及尤为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带来了崭新的技术支持,从根本上便对建筑产品的浇筑质量起到了釜底抽薪的固化作用。即便遭遇地震,大凡7.0级以下,基本不会造成重大损失。

结论:钢管混凝土以其自身非凡的实用价值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时代,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里程碑意义。技术层面的广泛运用,不但保障了建筑产品的全面进步和质量安全性能的大幅度进展,更使得居民生活水平在物质层面和需求上的提高,对于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也提供着潜在的保障作用和稳定功能。

参考文献:

[1]彭伟,汪再红.复杂钢管混凝土柱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建材世界,2010,2(3):64-67.

[2]朱家荣.自应力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0.

[3]李江.超高层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施工质量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4]吕乃刚.钢管混凝土粘结脱落检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未晓丽.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施工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

[6]周烨.钢管混凝土柱在水电站厂房结构中的应用[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3.

篇2

中图分类号:TU75 文献标识码:A

一、混凝土配制和输运概述

参考GBJ146-90标准中Ⅰ、Ⅱ级标准技术要求;适量的掺加合适的减水剂,可以延长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速率,并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延长,提升混凝土的理论强度和使用的耐久性;科学控制粗骨料连续级配,有效控制针片状含量(

严格执行有关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的规定,确保混凝土的质量,防止混凝土在浇筑施工中产生裂缝。混凝土原材料要求:水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制备的,石子为级配卵石,粒径为20mm-40mm;砂为中粗砂,其砂率控制在38%-45%之间,含泥量不大于3%;混凝土配合比要求:水泥用量不能小于300kg/m3;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为6cm-8cm,如不添加粉煤灰,则水灰比不应超过0.5,普通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科学的控制在4小时-5小时左右,混凝土的科学配合比在正式生产前应向监理工程师和甲方项目负责人提交原材料合格的检验报告并经准确审核签字认可,未经审定的混凝土配合比报告不允许生产。

运输混凝土使用专有车辆运输,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在混凝土输运过程中应不断搅拌混凝土,避免商用混凝土发生离析现象,从而影响混凝土特有的性质和混凝土强度。在施工现场,应对输运的混凝土进行坍落度检验,并科学记录,确保高层建筑施工浇筑的顺利进行,对混凝土运输时间的管理和坍落度的测定必须有商品混凝土厂家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代表的共同监督、抽检并签字核实。

在高层施工材料和浇筑方法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尽可能低的坍落度和水灰比,高层建筑工程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坍落度应控制在(150±10)mm左右,尽可能减少混凝土的泌水,并科学控制混凝土含气量和初凝时间。施工监理和技术人员应重点审核商品混凝土配制的原材料、配合比等,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试验中确定的配合比投料,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科学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搅拌时间,并及时对砂子、碎石的含水率进行测定,科学调整混凝土的需水量,从而有效控制混凝土的特性和强度要求。

二、高层混凝土的泵送施工技术

高层混凝土的泵送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德国和美国提出的,并通过不断的改进和革新,使其泵送理论得到快速的发展。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是通过泵和管路,依靠压力将混凝土输送到施工浇筑区域的技术。高层泵送混凝土具有无噪声、无粉尘、施工速度快、节省劳动力、施工效率高、综合施工费用较低等优点,有效地改变传统大面积浇筑的弊端和出现的问题。

输送泵管道的布设应做到铺设路线短、弯道少、接头严密,确保管路铺设科学,混凝土浇筑顺利。影响混凝土可泵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管路、石子性质、水泥的用量等。在混凝土配制的粗骨料中以卵石制成的混凝土的可泵性最好、混合材料次之,碎石最差。

三、高层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问题及措施

3.1 高层混凝土泵送过程中的堵管及控制措施

在高层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施工场地一般较小,加之高度不断加大,传统的吊斗式提升设备已经无法满足高层建筑施工混凝土的需求,泵送混凝土由此产生。混凝土泵送设备主要包括混凝土泵和配套的混凝土泵管。科学选择混凝土输送泵的型号、功率,确保输送过程的安全并满足混凝土浇筑强度要求等。混凝土泵的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混凝土堵管的现象发生。泵输送管道内壁不干净也会导致堵管;输送泵的管线路太长,弯管太多,也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堵管;另外,由于混凝土输送过程中操作不当,致使混凝土停留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堵管的发生。

控制混凝土输送管堵管的措施:在泵送混凝土砼施工前必须根据高层施工工程特点科学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泵,并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和专业培训;在混凝土输送管连接时,必须清除泵管中及管接头外残留的混凝土,尽可能少用弯管,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连接、固定管路;在泵送高层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应先对输送管路进行清洗,确保器清洁,再进行泵送混凝土施工。

3.2 高层混凝土的强度偏低及相关控制措施

在高层混凝土泵送或吊斗施工建设中,由于客观因素常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够,其中主要有:实际水灰比大于设计水灰比。便于泵送施工操作,混凝土实际用水量比理论设计用水量要大;混凝土中各成分的含水率发生变化,现场施工和监理人员未及时、科学的调整;粗、细骨料质量因素。混凝土制备中骨料级配不好,含泥量过大,石子针片状含量偏大等;掺用的混合材料及其选用的泵送剂性能太差;混凝土养护不好。

在高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监理和施工技术人员应对控制点进行全面的检查,并积极落实施工技术保证措施、现场组织措施,并要求混凝土供方的施工交底,并严格执行国家混凝土制备的相关规定:合理调度搅拌输送时间,科学测量混凝土的坍落度;科学控制高层混凝土泵送浇筑的高度和厚度,确保分层厚度不超过30cm;振捣方法要求科学、正确,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强度和性能。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不断的发展,使得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只有认识和发现施工中的问题,按照国家施工相关规范,并通过建筑实践去认识和解决,且通过对国内外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的引进、吸收,提升和完善我国高层混凝土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振林.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大体积砼施工技术研究[J].中外建筑,2005(6).

[2]覃维祖.混凝土技术进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前景[A].结构混凝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

[3]梁国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甘肃农业.2006(11).

篇3

1 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1. 1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运输及混凝土质量相互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混凝土运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采取对应的质量保障措施,以及科学合理的运输方法。混凝土运输需要进行严密的时间掌控,一定要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运输。因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会在无形之中对混凝土的性质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致使混凝土粘合性降低。运输一定要依据不一样的具体要求及混凝土的性质进行分批运输,防止混凝土出现混合的情况,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1. 2 混凝土的拌合

混凝土搅拌一定要充分合理,保证混凝土与水能够充分的融合,在确定混凝土搅拌时间后需要依据搅拌数量及混凝土和易性来加以确定,掌握好时间,混凝土搅拌时间过于短暂的话将会严重的影响工程施工质量,混凝土粘合度不能够得到保证;但搅拌时间太长的话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混凝土丧失固有的性能,不能发挥其原有的有效影响力。

1. 3 混凝土浇筑

1. 3. 1 混凝土材料配合比

混凝土材料配合比的科学掌控,包含: 拌合水、水泥、骨料、外加剂等方面的掌控,具体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策略如下:

(1) 拌合水。在混凝土的诸多材料中,拌合水对混凝土浇筑温度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与水、水泥、骨料等材料比较起来,拌合水的水热熔要高出5 倍左右。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的搅拌过程中,可以运用制冰机来降低水的温度,这样就能够使得浇筑混凝土温度得到很好的降低。

(2) 水泥。水泥的温度改变以后,与混凝土温度改变量的比例是10∶ 1。水泥在混凝土搅拌物中的含量只有10%~15%左右,但是这对混凝土温度将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加之水泥具备水热化反应的现象,所以,其会变成混凝土形成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在进行混凝土搅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争取选择使用水热化反应水平低的水泥,加入适量的沸石粉,这样便能够有效的缩减水泥的使用数量,避免水泥水热化现象的发生。

(3) 骨料。在混凝土所有材料当中,骨料含量大约为75%,因此骨料温度稍许变化,就会对混凝土温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譬如骨料温度升高4 ℃,混凝土温度随之升高2. 6 ℃,因此我们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要做好骨料的保管工作,尽量将其温度控制在最低状态,并保持足量的水分。

1. 3. 2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意的重要问题

对混凝土搅拌完成以后,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以便于做好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掌控。

(1) 对混凝土浇筑前期,需要对混凝土模板、钢筋、保护层等构件开展相关的检查,特别是偏差值,需要掌控在设计规范要求范围当中,同时对模板支撑的稳定性能、混凝土模板接缝的密合状况等进行检验,假如需要进行输送管道的安装,那么就要争取选择使用单独的规定形式,最好不要接触到模板的支撑体及外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浇筑混凝土对模板及钢筋形成的冲击力。

(2) 混凝土浇筑的过程当中,把模板当中的垃圾、刨花、混凝土和钢筋上的油污、零落铁皮等杂物清除干净,同时使用水润湿大模板,但是,不能够积留残水于模板当中,在浸湿以后,把未胀密的模板缝隙进行严密的贴实,避免浇筑过程中有漏浆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混凝土浇筑的过程当中要对混凝土模板、支架、预埋件等进行严密的观察,如果察觉有位移或者变形的现象,要及时的暂停浇筑,同时在混凝土凝固以前将其修整好,这样才能够保证混凝土浇筑的顺利进行。

(3) 混凝土入模之后,不可以集中的向模板或者钢筋骨架进行倾倒,在浇筑高度达到2 m 之后,需使用串筒溜管下料,保证混凝土浇筑后的5 h 内完成浇筑,避免混凝土浇筑中有冷缝的形成,此外,两次浇筑时间一定要掌控在1. 5 h 以内,同时使用振捣棒在浇筑的位置进行不间断搅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混凝土外表有气泡、浮浆现象的存在,需要对振捣持续时间进行科学的掌控,把移动位置距离掌控在40 cm 之内,避免有漏振或过振的情况发生。

1. 4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工程施工作业结束之后,需要对已完成的浇筑施工混凝土开展有关的科学养护。混凝土养护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能够对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性掌控,降低混凝土与外界温度的差距,促使其能够达到混凝土抗力等方面的要求。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需要使用塑料布对其进行覆盖,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进行防寒毡覆盖处理,完成相应的保湿保温工作,以避免混凝土外表由于脱水而有裂缝的形成,与此同时设置隔热层,这样有助于有效的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

2 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策略

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经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的基础,若忽略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掌控,那么任何东西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为能够更好的进行建筑房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有效措施:

(1) 提升对建筑房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的重视度,提高各参与方的重视意识。唯有在思想上加以重视,才能够更好的确保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工作的效率。

(2) 制定完善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系统,使得质量掌控工作更加有理有据。以此有助于日常掌控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确保质量掌控的最终成效。

(3) 制定明确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奖惩机制,针对相关责任人实施明确的奖惩。伴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发展,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所以,在进行建筑房建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工作中,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引入先进的质量掌控方法,尤其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掌控工作逐渐趋于科技化、现代化。为能够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及各方面需求,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以便于更好的为混凝土施工服务。

3 结语

随着管理者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建工程质量的逐渐关注,建筑工程质量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房建工程中发挥的影响力增加起来,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的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与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时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力,所以,需要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建筑房建工程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中途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混凝土科学配比与搅拌处理

混凝土制备阶段中,应依据科学的配比,并进行良好的搅拌方能令其质地均匀,发挥良好应用价值。水泥进场阶段中,应对水泥类型、级别、生产日期、批号等进行核查检验,明确水泥整体强度、稳定性以及具体的性能标准。倘若对应用水泥质量存在质疑或出厂日期大于三个月,则应实施必要的复验,并参照结果决定是否选用。应依据混凝土原材料实施科学的配比,并进行必要的试验以及分析,依据拌合物属性展开研究,符合混凝土应用对具体强度、功能以及耐久性的标准要求。配比应契合经济合理性,生产进程中,砂石材料的含水量以及配合比设计包含相关差异,因此在拌制处理阶段前期应检测明确砂石总体含水量,并参照结果有效调节材料应用总量,设计出合理适宜的混凝土应用配合比。

搅拌处理阶段中,应优选良好的搅拌仪器,明确一次投料的总量、具体的搅拌处理持续时间、投料生产的流程顺序。投料量应遵循搅拌设施的额定标准容量,搅拌阶段中,最短时间应契合相关规范标准。通常投料顺序包括一次、二次投料与两次加水方式等。

优化混凝土养护管理

混凝土配比的原材料水以及水泥会形成水化反映,并最终凝结与硬化。浇筑混凝土初级阶段,应实施必要的养护处理,进而为其硬化营造适宜的湿度与温度环境,确保水泥水化顺利进行。具体方式包括自然养护、标准处理、热养护等。依据施工条件状况应选择合理的养护方式,基于水泥水化仅会产生在填充水的毛细管中,因此应创造有利条件,预防水分在毛细管内的蒸发散去。水化形成水泥凝胶呈现出大面积特点,令自由水会形成表面吸附水。倘若该阶段中无法令水分渗入水泥石,则水化反映所需要的水量会持续降低,无法确保其正常进行。因此在养护处理阶段中,应令混凝土一直处于饱水形态,加快水化反映速度。当然,令混凝土具备一定强度无需水泥完全水化,主体原因在于,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较少需要该类强度标准。混凝土性能受到水泥石胶空比的影响,完成浇筑后,内部水分会在空气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下逐步蒸发。同时,混凝土同环境的温差,同样会引发失水状况。混凝土初步的水化反映如果太快,则会导致水化物无法匀称的分布,水化物稠密性不高的位置则会形成薄弱点,影响混凝土综合强度。倘若水化物具有较大的稠密性,则会对水化反映形成影响阻碍,令水化物总量不良下降。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科学应用

3、1混凝土基础施工以及承台施工

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主要为其地基部分的施工。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进行浅层基础处理,而后实施深基础施工,保证建筑工程的可靠安全性。施工阶段中应尤其注重基础基坑排水与降水,同时应保证施工地基可靠安全。承台施工应基于楼体的整体标高进行专项测量。一般楼体承台布设为三米五,施工处理方法为基于间隙水平进行分隔。主楼基础主体进行两层施工,同时两层均需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具体的浇筑时间应间隔六天。同时层间的厚度则应大于一点五米,可利用有效的间隔处理,采用抗脱伸钢筋网进行处理。倘若条件准许,则承台处理方法可令混凝土之中的高温有效下降,并可节约施工建设成本,降低机械设施经费投入。

3、2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问题

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阶段中,应在确保原材料质量标准的同时依据环境状况、具体标准做好配合比设计,搅拌处理应做好原材料的科学分析与严谨计算。并应做好混凝土标准的分层验证,做好严格管理监督,完善现场施工处理以及良好的取样、优质的养护、完善的运输管理。预防各个环节形成偷工减料的问题,保证施工的规范有序,不形成质量隐患。施工过程通常会应用钢纤维混凝土材料。应注重对其拌合处理手段的全面监控管理,确保钢纤维的匀称分布,并符合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标准。还应进行不定期的随机抽检核查,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应利用干拌与湿拌的科学手段,原材料的投放次序应依据施工具体标准实施。搅拌的时间应严格管控,确保混凝土钢纤维不形成不良结团问题。

混凝土材料的运输需应用搅拌专用运送车辆。途中应控制好运送时间,确保不对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形成负面影响。应明确运送混凝土的路线、距离以及具体时间,制定工作计划。倘若材料运输的时间较长,则会导致混凝土形成凝固,并增加卸料处理的难度,令施工效率受到不良影响。倘若需要较长的运送时间,则可在运输阶段中实施必要的桶内搅拌,确保混凝土材料结构在储运阶段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均匀性。还可位于施工现场实施混凝土材料的二次处理搅拌,进而提升混凝土材料整体质量性能。浇筑混凝土阶段中,还应关注冷缝现象。倘若不良好的浇筑,则会令冷缝形成空隙。为此应利用振捣处理方法,该过程中需要利用机械振捣手段。可有效预防由于人为振捣的偏差错误影响混凝土材料分布的匀称性。施工阶段中,具体的振捣处理时间应依据施工标准要求明确。倘若形成冷缝,便应适时的令振捣时间全面掩藏。应将混凝土表面形成浮浆与混凝土不发生下沉视为核心标准,进而保障混凝土施工浇筑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优质性。

4、结语

总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处理尤为重要。为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强化建设效率,优化处理效果,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们应做好混凝土的科学配比与搅拌处理,完善混凝土养护管理、做好混凝土基础施工与承台施工、全面总结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激发混凝土施工技术综合应用价值,建设出真正优质精品的建筑工程项目,实现健康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谌祖辉,张津生.北疆某碾压混凝土坝低温季节施工及混凝土越冬保护[J].水利水电技术,2012(2).

篇5

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是施工任务量繁重、时间紧迫,而且水利工程通常要在非汛期投入施工建设,这样才能确保其在洪水泛滥期投入使用、切实发挥作用,这就使得水利工程施工会经历严寒的冬季,然而冬季气候较为特殊,会对工程施工特别是混凝土施工产生不利影响,低温会影响混凝土强度,降低混凝土质量,从而对整个工程建设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1 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中的困难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以及其他工程建设材料构成的混合体,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其中温度是一大影响因素,冬季室外温度普遍较低,会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

(1)混凝土裂缝或者钢筋材料被腐蚀。由于外界温度较低,混凝土内部各种材料会出现冰冻、变硬、变脆等现象,在温度达到零下几十度时就会出现裂缝,在雪水作用下,混凝土内部钢筋会被腐蚀生锈而膨胀,也会使混凝土结构顺着腐蚀钢筋方向出现裂痕。(2)混凝土表面起灰。受冬季低温、寒冷、干燥气候的影响,砼内部粗骨料、砂浆料等都容易相互分离,一些脱离出来的砂浆料暴露出来,使得砼表面灰尘遍布,而且在混凝土水分含量过多时会出现离析现象,影响内部材料的粘连性和聚合性,如果养护温度较高,水化作用降低,水分损失较快,导致表面起灰。(3)混凝土结晶腐蚀。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由于外界温度较低,砼体表面难免会有霜冻出现,特别是当砼体凝固、变硬时,很多外部添加剂将渗入砼体表面,而此时砼中水分也在逐渐丧失,就会使得砼与饰面结构之间产生间隙,双方无法紧密结合起来。

2 水利工程冬季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冬季混凝土施工必须解决混凝土冻裂问题,增强混凝土强度,确保其持久耐用。加强对水泥主体材料以及其它辅添加材料的选择和调配,做好保温保养工作,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对施工方法进行优化操作,具体的过程如下:

(1)加强施工材料的选择。水泥是混凝土的主体构成材料,所选择的水泥类型必须具有高度的抗寒、抗冻特征,可以选择硅酸盐水泥,其标号要在32.5号以上,因为这种水泥通常有较强的水化作用,所释放的水化热量能为混凝土带来一部分热量,确保水泥能够在低温下不冻,维护水泥的强度;也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水泥的用量来降低水灰比,来延长混凝土的强度时间。其具体的用量与调配比例如表1所示。

混凝土材料调配中必须明确多种添加材料的性质,及其它们与混凝土材料的关系,例如:能否对其抗渗、抗冻性能等造成不利影响,据此来科学调控掺合料数量;所选骨料尽量要纯,防止异物的介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如果混凝土中的防冻物中富含Na、K等化学元素,则所选用的骨料内部则不宜出现活动材料,这样才能杜绝其他不良反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2)科学选择、调节搅拌工艺技术。科学地优化与调节搅拌施工工艺主要体现在配合比的科学调整,通常这种方法更利于外界温度达零下的环境条件下,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第一,优选科学的水泥类型,也就是硅酸盐水泥,其水化热较高,而且抗压强度更高。第二,科学增加水泥量来控制水灰比,从而来增强水化热,来减少水泥达到标准强度要花费的时间。第三,为了防止砼材料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加入引气剂,在此要使砼配合比保持稳定值,这样在引气剂的作用下混凝土就会出现气泡,这些气泡会扩大泥浆体积,优化并提高了搅拌物的流动性能,也能使混凝土更长久地保住水分,维护自身的粘连性,同时也能控制混凝土内部水分结成冰时所出现的压力,全面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寒性能。第四,引入早强外加剂,控制混凝土凝固周期,增强其早期强度。

(3)利用蓄热技术支持搅拌。当客观环境温度在10度以下,同时水利工程较为庞大,所需混凝土量较大,可以采用蓄热技术支持搅拌,实际的操作过程为:为了维护混凝土材料在整个的施工过程中都能够存有热量,就要选好的砂石料、水料等进行加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热量,同时也能增强水泥水化作用,维护砼的早期强度,混凝土本身由于带有一定的热量,能够自觉抵御严寒的外部环境,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容易操作,整个过程中要注重混凝土温度的处理,特别是一些角落以及凸出位置要额外注意养护。

(4)外部加热技术的应用。通常外部加热技术用在客观温度在-10度以上的环境中,具体的操作过程为:将混凝土构件空气加热,确保热量通过空气进入混凝土内部,或者对砼直接加热,具体的过程如下:当施工规模较小时,可以引入火炉,然而其热量有限,可能效果不佳;或者采用蒸汽加热,它使混凝土享受一个湿热条件,而且操作过程较为简单,混凝土能够均衡受热,然而这种加热方法通常成本较高。

(5)做好混凝土运输与浇筑工作。第一,要科学定位混凝土搅拌设备,尽量缩小混凝土的运输规模,事先制定一套科学的运输线路,要尽量选择具有保温功能的运输工具。第二,混凝土浇筑。首先把钢筋与模板表面进行清理,防止上面出现任何杂物,特别是一些拐点、连接部分要重点清理,确保客观环境温度在零下10度以上,通过暖棚或加膜覆盖等措施来维护钢筋温度,使混凝土的温度在5度以上,如果混凝土截面较为精细则要确保温度在10度以上再浇筑。

(6)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要根据所选择的抗冻物质,浇筑时间来选择养护方法,可以采用蓄热法来维持所养护混凝土四周的温度,或者通过加膜覆盖的方法,采用(草垫子、彩胶)等材料进行护理,维护混凝土的湿度、温度与功能。

3 结语

冬季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带有一定的困难度和挑战性,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施工养护,全面维护混凝土的性能和功能。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高层建筑结构中,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却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还要求有足够的刚度,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位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1、混凝土施工技术概述

1.1 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由水泥、水、骨料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经混合搅拌硬化成型的一种人工的石材,是由胶凝材料将骨料结合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在我国,普通混凝土主要是用约12%的水泥、8%的水和80%的骨料搅拌而成的,特别是商品混凝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世界最大的水泥产、耗国,必须对混凝土进行革新,促使我国混凝土不断得到优化,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引进和革新,进一步提升我国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1.2 混凝土配制概述

针对不同用途、不同施工强度的需要,应科学配比混凝土各组分。选用低水化热得水泥,能有效降低混凝土中水泥和自来水的用量。例如在选用粉煤灰普通硅酸盐等类型的水泥,必须按照国家现行标准GB1344-92执行,如果使用的水泥粒径越细、标号越高,则用量也就越大,其活性与水泥强度就越高,混凝土自身的特有性质诸如收缩值等参数也就越大;可适当的添加粉煤灰,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粘塑性,减少水泥使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增强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不断强化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减轻混凝土的可塑性,并参考GBJ146-90标准中Ⅰ、Ⅱ级标准技术要求;适量的掺加合适的减水剂,可以延长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速率,并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延长,提升混凝土的理论强度和使用的耐久性;科学控制粗骨料连续级配,有效控制针片状含量(<15%)和含水泥量(<1%)不会超标,从而有效地较少混凝土自身的含砂率,有效地减少混凝土自身的收缩性质。严格执行有关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的规定,确保混凝土的质量,防止混凝土在浇筑施工中产生裂缝。混凝土原材料要求:水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制备的,石子为级配卵石,粒径为20mm-40mm;砂为中粗砂,其砂率控制在38%-45%之间,含泥量不大于3%;混凝土配合比要求:水泥用量不能小于300kg/m3;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为6cm-8cm,如不添加粉煤灰,则水灰比不应超过0.5,普通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科学的控制在4小时-5小时左右,混凝土的科学配合比在正式生产前应向监理工程师和甲方项目负责人提交原材料合格的检验报告并经准确审核签字认可,未经审定的混凝土配合比报告不允许生产。

在高层施工材料和浇筑方法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尽可能低的坍落度和水灰比,高层建筑工程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坍落度应控制在(150±10)mm左右,尽可能减少混凝土的泌水,并科学控制混凝土含气量和初凝时间。施工监理和技术人员应重点审核商品混凝土配制的原材料、配合比等,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试验中确定的配合比投料,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科学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搅拌时间,并及时对砂子、碎石的含水率进行测定,科学调整混凝土的需水量,从而有效控制混凝土的特性和强度要求。

1.3 高层混凝土的泵送施工技术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是通过泵和管路,依靠压力将混凝土输送到施工浇筑区域的技术。高层泵送混凝土具有无噪声、无粉尘、施工速度快、节省劳动力、施工效率高、综合施工费用较低等优点,有效地改变传统大面积浇筑的弊端和出现的问题。输送泵管道的布设应做到铺设路线短、弯道少、接头严密,确保管路铺设科学,混凝土浇筑顺利。影响混凝土可泵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管路、石子性质、水泥的用量等。在混凝土配制的粗骨料中以卵石制成的混凝土的可泵性最好、混合材料次之,碎石最差。

1.4 混凝土浇筑及裂缝控制技术

(与前没有过渡,太唐突,文本格式不一致)如果按后浇带分为二个流水施工段组织施工,每个施工段均分二次浇筑混凝土,第一次浇墙混凝土,第二次浇梁板混凝土,各段梁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施工缝留于后浇带处,其余地方不得留施工缝。

混凝土浇筑方式混凝土浇筑可采用斜面分层布料方法施工,即“一个坡度、分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采用插入式振捣,每个混凝土泵配备5台插入式振捣捧(3台工作,2台备用),分3道布置:

a第1道布置在出料点,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

b第2道布置在坡脚处,确保混凝土下部密实;

c第3道布置在斜面中部,在斜面上各点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每个浇筑区域的振捣由专人负责,严防漏振。在混凝土凝固前进行表面二次振捣,以防混凝土表面出现收缩裂缝。在梁柱节点及明显钢筋密实处,除了按常规操作工艺认真施工外,必须针对其特点,选用Φ 35nun振动棒配合振捣,来保证其密实度。

2、 高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

混凝土泵送设备主要包括混凝土泵和配套的混凝土泵管。科学选择混凝土输送泵的型号、功率,确保输送过程的安全并满足混凝土浇筑强度要求等。混凝土泵的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混凝土堵管的现象发生。泵输送管道内壁不干净也会导致堵管;输送泵的管线路太长,弯管太多,也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堵管;另外,由于混凝土输送过程中操作不当,致使混凝土停留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堵管的发生。控制混凝土输送管堵管的措施:在泵送混凝土砼施工前必须根据高层施工工程特点科学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泵,并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和专业培训;在混凝土输送管连接时,必须清除泵管中及管接头外残留的混凝土,尽可能少用弯管,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连接、固定管路;在泵送高层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应先对输送管路进行清洗,确保器清洁,再进行泵送混凝土施工。

2.1 高层混凝土的强度

在高层混凝土泵送或吊斗施工建设中,由于客观因素常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够,其中主要有:实际水灰比大于设计水灰比。便于泵送施工操作,混凝土实际用水量比理论设计用水量要大;混凝土中各成分的含水率发生变化,现场施工和监理人员未及时、科学的调整;粗、细骨料质量因素。混凝土制备中骨料级配不好,含泥量过大,石子针片状含量偏大等;掺用的混合材料及其选用的泵送剂性能太差;混凝土养护不好。

2.2防裂施工

(文本格式不对)为降低梁核心温度,在梁中沿竖向设置两套循环降温管、水箱回路,管径为25mm降温管两个方向的间距均为50cm,在混凝土升温阶段,让其最大限度地带走混凝土的内部热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掺入适量的缓凝剂,降低水化热,推迟水化热的峰值。为防止混凝土表面热量、水分散发过快,使内外温差过大,在梁底模及侧模外铺设2层塑料薄膜,与胶合板一起作为梁底面、侧面的保温层。

在高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监理和施工技术人员应对控制点进行全面的检查,并积极落实施工技术保证措施、现场组织措施,并要求混凝土供方的施工交底,并严格执行国家混凝土制备的相关规定:合理调度搅拌输送时间,科学测量混凝土的坍落度;科学控制高层混凝土泵送浇筑的高度和厚度,确保分层厚度不超过30cm;振捣方法要求科学、正确,确保混凝土浇筑的强度和性能。

结束语

混凝土是由水泥、水、骨料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经混合搅拌硬化成型的一种人工的石材,是由胶凝材料将骨料结合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在我国,普通混凝土主要是用约12%的水泥、8%的水和80%的骨料搅拌而成的,特别是商品混凝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世界最大的水泥产、耗国,必须对混凝土进行革新,促使我国混凝土不断得到优化,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引进和革新,进一步提升我国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晓东,杜国平.高层建筑中高强混凝土墙体裂缝成因与防治[J]. 中国科技信息. 2010(12)

篇7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新技术和新建材的引进,为建筑混凝土施工带来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而新型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又大大提高了建筑混凝土施工效率。由于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它能够和钢筋牢固地结合, 最终形成具有较高的强度、 坚固、 抗震、经济且耐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日益成为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 伴随着混凝土材料质量的逐步提高, 及其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在土建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显得特别重要。

1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要点

1.1 混凝土裂缝预防与控制建筑混凝土施工中, 由于受到人为、 外界气候、 技术手段、 机械作业等原因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建筑体地面或墙体出现局部裂缝的现象。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考虑到由于外部气候条件、 天气状况的不同, 混凝土的结构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其裂缝宽度的控制也会有不同的控制标准。 目前, 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裂缝问题的预防与控制,普遍以施工期间的技术强化与重点监管为主。如果等到建筑物出现裂缝问题时,再采取补救措施就为时过晚了, 很难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与质量标准。 为了科学保证建筑工程工程的整体质量,技术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韧性。 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使用量很大, 难免会出现建筑物墙体裂缝的现象,所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以保证建筑工程物的内部质量和整体美观感。

1.2 混凝土的浇筑技术要点在混凝土浇筑前, 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将检查结果填人隐蔽工程记录表: 一是检查模板的标高、 位置、 尺寸、 强度和刚度; 二是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 数量和保护层厚度; 另外, 在混凝土浇筑前, 还应该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 清除淤泥和杂物, 堵严模板的缝隙和孔洞, 对木模板应用清水湿润, 但不能够有积水。同时, 在混凝土的浇筑时, 应由低处往高处分层进行浇筑,每层的厚度应根据结构的配筋情况以及捣实方法等因相关素确定。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在混凝土的浇筑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如果浇筑高度超过 3m时,应采用溜管或振动溜管以及串简等使混凝土下落。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当中, 应该反复的观察模板、 钢筋、 支架、 预埋件、 预留孔洞的状况, 如果发现有变形、 移位的现象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3 混凝土的养护技术措施近年来, 在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 多使用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模式。 泵送混凝土可以有效缩短工期,而且还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在建筑工程工程的具体施工工作中, 在进行配比、 原材料、 振捣等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混凝土强度难以达标的现象。混凝土的养护措施包括: a.墙板混凝土浇捣后, 进行带模养护不少于 7d; 拆模后挂两层麻袋严密覆盖, 继续保温, 同时洒水养护至 14d(满足 UEA防水混凝土养护要求); b.顶板混凝土浇捣完成, 待其终凝后, 6h 内严禁浇水养护, 以免出现起皮、 起灰现象; 8h- 12h 内(实际时问视终凝情况而定), 用薄膜覆盖严密, 面层加盖两层麻袋进行保温、 养护, 保证 7 昆凝土处在足够湿润状态。待 3d~4d 后, 确认混凝土核心温度高峰期过去,再进行正常洒水养护至 14d (满足UEA防水混凝土养护要求)。

2 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计算的问题

近年来, 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 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计算始终是困扰工程设计单位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之一。如果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难以有效解决和控制温度应力计算的问题,必然会给施工和验收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与影响。 目前,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都将温度应力计算问题提升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并且取得了较多相关的研究成果。

2.1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计算问题的表现目前, 在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中, 温度应力的计算结果往往与工程实际施工得到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未充分考虑后浇带的作用和影响,就极易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应力松弛系数的取值与实际不符。 同时, 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和计算出楼板与梁的整体的相互作用力,很容易出现某些数据的准确性不理的现象。适当地考虑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温度应力对基础的影响是必要的, 对于保证混凝土结构 “基础不变形”的假定也是有利的。 因此, 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工作中,必须严格保证温度应力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2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计算问题的解决措施经过我国建筑行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

与探讨, 他们一致认为: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计算的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主要建筑工程设计人员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与取值方式, 完全可以将其控制在一定的有效范围内。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的关键在于应力松弛系数标准值的确定,这个数值需要反复的演算与考证才能得到。因此, 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 设计人员一定要切实提升认真、 负责的工作态度, 并且以严谨的观念进行工作。

3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强化措施

3.1 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研究目前,国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沿袭或借鉴的部分较多,自主创新与研究程度远远低于实际要求。 国内建筑行业管理部门, 建筑技术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都要顺应时展需求,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深入创新与研究,力争实现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适用性、 科学性都由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也要注意对于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通过长期施工技术应用的实践,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合理化建议,并且不断地在工作中寻求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

3.2 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全面开展之前, 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对于每一环节的施工节点进行必要的技术交流,技术交流的对象主要为工程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完全掌握建筑工程工程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检验标准,并且结合施工单位现有施工技术力量、 施工人员素质、 原材料、 机械设备等实际条件, 进而制定科学、 合理的混凝体施工技术方案。 同时, 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还表现在对于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的促进, 也是工程建设方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实现的先决条件。综上所述,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强调的是科学元素、 技术元素的应用与强化, 是现代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模式的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之一。建筑行业技术应用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实现过程中必然需要建筑行业各施工环节的基础技术支持与管理理论强化,进而才是实现对于施工技术科学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国齐.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J].中国科技博览,2009(8).

[2]许文亮.浅谈房屋建筑工程中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园月刊,2010(9).

[3]李栋权论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9).

篇8

一、混凝土结构的定义及其特点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地最常用的建筑材料,拥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混凝土一般是由水泥和砂石混合而成,可以不分场地混合,运输比较方便。混凝土具有优秀的可塑性,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可以塑造成为各种各样的模板,灵活多变,且混凝土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非常坚硬,很难被破坏或者是侵蚀。混凝土可以与其他材料混合用以提升材料的特性,和钢筋一体极大的增加了材料的硬度和整体性能,材料的抗震和抗爆炸的能力比较好。当然,最主要的是混凝土中的大部分材料是砂石,材料比较常见,价格比较便宜,产量很大,生产方便。

二、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1、配制混凝土的比例

混凝土一般是由水泥和砂石混合而成,一般是在施工现场混合配制,配制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一些施工人员仅仅从主观臆想出发进行配置,没有科学技术指导,拌制的混凝土质量问题难以达到施工需求。因此,拌制混凝土我们必须从国家相关规定出发,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混凝土强大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而混凝土的质量取决于施工人员的配合比,所以为了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我们要从根源上做起,在混凝土拌制时严格遵循配合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于施工方提供的混凝土材料,监理和相关单位要组织检查,保证混凝土质量,保证建筑物质量。

2、拌制混凝土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施工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拌制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经常出现重复核算的现象。我们必须看到,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它贯穿于施工过程的始终,我们要想建设稳定上乘的建筑物就必须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具体的混凝土拌制过程中要杜绝那些不科学的方式,在加水上不能太过,要按照拌制标准进行。如果混凝土加入的水太多就容易出现混凝土上面的泡泡,这些水平会产生许多气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混凝土的硬度和质量。从这里来看,混凝土拌制过程中一定要遵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控制好加入的水量和时间,最大限度的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3、混凝土的养护和浇筑

在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混凝土的养护和浇筑是很重要的步骤,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施工整体的质量水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混凝土的养护和浇筑环节。对于混凝土浇水的数量取决于所需的混凝土强度大小,如果需要强度大的混凝土就要注意浇水的多少,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另外,混凝土的质量还受到模板质量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最后选取那些拼缝紧密、平滑干净的模板,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在拆除模板时,第一步就是对于混凝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于其支撑力进行分析,考证是否符合于钢筋混合在一起。最后,混凝土需要振捣,振捣不是简单的敲打,而是要按照建筑业的相关规定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4、混凝土施工材料的控制

对混凝土施工材料的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水泥的质量、水泥存放的时间长短、存放的环境。整体过程一般是经施工人员操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混凝土施工材料进行完善的管理,保证所用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对以上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避免水泥受湿受潮,将混凝土施工材料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5、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问题

对于建筑施工而言,天气、环境、人为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对于混凝土施工技术而言,必须考虑到气候变化或者是环境转换等方面的问题,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建筑施工人员要提高此方面的认识,在天气和气候、环境出现变化时要及时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出现混凝土裂缝现象,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效果。

三、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控制

1、施工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混凝土施工中有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这些小问题虽然无伤大雅,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比如说对于钢筋的质量问题要严格检查、在进行钻孔时应该采取的是冲击电钻而不是使用钻孔机、结构胶的质量问题必须得到保证并且在粘贴过程中要保证其有效性、对于植筋的结构要进行考证确保它能够达到水准要求、对于胶固化的实施步骤等等。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做到谨慎小心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最主要是要做到遵照相关规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操作。

2、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于混凝土施工设计的要求,要从建筑施工的基本条件出发,对于建筑物的要求和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混凝土施工设计方案;其次,选购混凝土必须从严,采购环节非常重要,不能出现人情单,避免混凝土质量问题引发建筑整体的质量问题,对于混凝土质量要多次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合乎标准;再次,施工现场对于混凝土的使用要正确,对于混凝土的养护、浇水等工作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对于混凝土的温度和热度要严格管控,避免因人为疏忽造成的混凝土质量问题;最后,混凝土拆模的时间必须严格,因为不标准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安全和建筑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物质量。

结束语:混凝土技术是保证土木工程质量安全的基本保证。作为应用最为广泛、匹配性最好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有着属于自身的优势。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是建筑物完美的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完美必须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从技术和行为上都要保证混凝土的良好施工,促进工程更快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 The authors combin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on, building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troduced for your reference.Keywords: construction;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强调的是科学元素、技术元素的应用与强化,是现代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模式的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之一。建筑行业技术应用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实现过程中必然需要建筑行业各施工环节的基础技术支持与管理理论强化,进而才是实现对于施工技术科学管理的目标。

一、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要点

在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保证建筑物质量的根本,也是促进国内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全面发展的关键部分。建筑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既要坚持与项目建设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原则,还要严格把握施工技术应用的要点。

1.1 混凝土裂缝预防与控制

建筑混凝土施工中,由于受到人为、外界气候、技术手段、机械作业等原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建筑体地面或墙体出现局部裂缝的现象。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考虑到由于外部气候条件、天气状况的不同,混凝土的结构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其裂缝宽度的控制也会有不同的控制标准。目前,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裂缝问题的预防与控制,普遍以施工期间的技术强化与重点监管为主。如果等到建筑物出现裂缝问题时,再采取补救措施就为时过晚了,很难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与质量标准。为了科学保证建筑工程工程的整体质量,技术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韧性。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使用量很大,难免会出现建筑物墙体裂缝的现象,所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以保证建筑工程物的内部质量和整体美观感。

1.2 混凝土的浇筑技术要点

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将检查结果填人隐蔽工程记录表:一是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和刚度;二是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保护层厚度;另外,在混凝土浇筑前,还应该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清除淤泥和杂物,堵严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对木模板应用清水湿润,但不能够有积水。同时,在混凝土的浇筑时,应由低处往高处分层进行浇筑,每层的厚度应根据结构的配筋情况以及捣实方法等因相关素确定。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在混凝土的浇筑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如果浇筑高度超过3m 时,应采用溜管或振动溜管以及串简等使混凝土下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当中,应该反复的观察模板、钢筋、支架、预埋件、预留孔洞的状况,如果发现有变形、移位的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3 混凝土的养护技术措施

近年来,在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多使用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模式。泵送混凝土可以有效缩短工期,而且还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在建筑工程工程的具体施工工作中,在进行配比、原材料、振捣等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混凝土强度难以达标的现象。混凝土的养护措施包括:a.墙板混凝土浇捣后,进行带模养护不少于7d;拆模后挂两层麻袋严密覆盖,继续保温,同时洒水养护至14d(满足UEA 防水混凝土养护要求);b.顶板混凝土浇捣完成,待其终凝后,6h 内严禁浇水养护,以免出现起皮、起灰现象;8h- 12h 内(实际时问视终凝情况而定),用薄膜覆盖严密,面层加盖两层麻袋进行保温、养护,保证7 昆凝土处在足够湿润状态。待3d~4d 后,确认混凝土核心温度高峰期过去,再进行正常洒水养护至14d (满足UEA 防水混凝土养护要求)。

二、 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计算的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计算始终是困扰工程设计单位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之一。如果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难以有效解决和控制温度应力计算的问题,必然会给施工和验收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与影响。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都将温度应力计算问题提升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并且取得了较多相关的研究成果。

2.1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计算问题的表现

目前,在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中,温度应力的计算结果往往与工程实际施工得到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未充分考虑后浇带的作用和影响,就极易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应力松弛系数的取值与实际不符。同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和计算出楼板与梁的整体的相互作用力,很容易出现某些数据的准确性不理的现象。适当地考虑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温度应力对基础的影响是必要的,对于保证混凝土结构“基础不变形”的假定也是有利的。因此,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工作中,必须严格保证温度应力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2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计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经过我国建筑行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与探讨,他们一致认为: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计算的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主要建筑工程设计人员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与取值方式,完全可以将其控制在一定的有效范围内。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的关键在于应力松弛系数标准值的确定,这个数值需要反复的演算与考证才能得到。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切实提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并且以严谨的观念进行工作。

三、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强化措施

3.1 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研究

目前,国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沿袭或借鉴的部分较多,自主创新与研究程度远远低于实际要求。国内建筑行业管理部门,建筑技术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都要顺应时展需求,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深入创新与研究,力争实现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适用性、科学性都由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也要注意对于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通过长期施工技术应用的实践,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合理化建议,并且不断地在工作中寻求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

3.2 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全面开展之前,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对于每一环节的施工节点进行必要的技术交流,技术交流的对象主要为工程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完全掌握建筑工程工程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检验标准,并且结合施工单位现有施工技术力量、施工人员素质、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实际条件,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混凝体施工技术方案。同时,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还表现在对于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的促进,也是工程建设方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实现的先决条件。

四、 结束语

随着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新技术和新建材的引进,为建筑混凝土施工带来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而新型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又大大提高了建筑混凝土施工效率。由于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它能够和钢筋牢固地结合,最终形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坚固、抗震、经济且耐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日益成为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伴随着混凝土材料质量的逐步提高,及其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在土建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显得特别重要。

参考文献:

[1] 吴红兵.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21(9).

[2] 李社汉.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特点[J].广东科技,2009,25(6).

篇10

中图分类号:TV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132-01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一次浇筑量超过一立方米的混凝土结构,它具有结构厚、体积大、水泥水热化高的特点。水利工程施工面临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较高。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为此,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用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的预防与处理裂缝。

1 大体积混凝施工时常见的技术难题

1.1 收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后会有一个散热和硬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收缩应力,当这种应力超出了混凝土本身所承受的最大抗拉强度范围时,就会造成混泥土结构出现一定的裂缝。常见的收缩裂缝有干燥收缩裂缝、塑型收缩裂缝和温度收缩裂缝三种形式,在具体施工又以温度收缩裂缝最为常见。

1.2 温差裂缝

前期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本身导热性不好,水化热产生后不易挥发,致使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而表面温度则未出现大幅度增长,这样二者就产生了较大的温差。在温差的作用下,混凝土自内向外会产生一种张力,当张力超出表面混凝土抗压系数时,就会产生混凝土崩裂。此外,混凝土拆模前后也常出现温差裂缝,形成过程与原因与前期混凝土浇注一致。一般而言,前期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出现裂缝的频率要高于拆模前后。

1.3 安定性裂缝

因泥浆安定性差而引起的裂缝叫做安定性裂缝,常见的裂缝类型是龟裂。产生安定性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混凝土表面温度上升,湿度降低,引起表面张力增大引起龟裂;混凝土配合比例失调,塑性系数降低,引发沉降裂缝;灌浆过程中不均匀,在自然沉降的作用下引起裂缝;泥浆中碱性物质含量过高引起浇注体内部发生化学氧化硅反应引发裂缝;混凝土应力过于集中,底部受压力不足,引发沉陷;钢筋、水泥质量未达到相应标准导致基体抗压能力降低,引起裂缝。

2 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2.1 水利工程施工前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工程量浩大,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应用较为频繁。在具体施工前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科学选择大体积混凝土原料。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构成材料,选择相应规格的水泥对整个工程来讲都至关重要。鉴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时受到水热化的影响容易产生裂缝,在具体选择时要挑选那些抗水热化性能好的水泥,如地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地热硅酸盐水泥等。

其次是优化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直接影响到了混凝土的稳定性与固结性,为此在配合比设计时,应全面考虑各部分的因素,如水利工程的地质状况、混凝土的水热化要求、混凝土的使用年限与规格等。具体配比时要做好以下方面:在保证混凝土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水泥水热化系数;为了预防混凝土变形导致工期延误的现象出现,要可能的减少砂石使用量;为了降低混凝土凝固时间,在保证正常浇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混凝土浓度。

最后是规范大体积混凝土的生产与运输。水利工程施工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各方面性能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除了要求其在生产时严格遵循国家和企业生产标准之外,还要对已生产出的混凝土进行科学的检测,看其是否符合工程的要求。运输过程同样关键,在具体运输时应采用那些防雨、防风性能都比较好的搅拌运输车,并在运输过程中时刻保持搅拌状态,以免出现混凝土在车内固化。倘若发现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注施工时未到达相关要求,要及时中止浇注,改用其它品牌水泥。

2.2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施工过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有入模前参数控制、模板施工、浇注三方面组成。在浇注参数控制阶段,应对水利工程所需的混凝土温度、应力、收缩力进行科学测验,进而得出混凝土内外温差,降温速度、升温幅度等各项的参数。最后依据相关的参数,制度针对性的温度控制措施。一般而言,入模前的温度应控制在45℃以下,内外温差不超过30℃,而降温速度则不低于2℃/h。在模板施工阶段应严格参照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模板施工规范操作,并在成型之后对其进行反复的测验,看其稳定性和强度是否达到相关要求。同时,模板成型后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养护,一方面严格遵守模板拆除时间,另一方面对模板中的混凝土内外温差要控制得当。就混凝土浇注而言,其浇注方式分成了分层连续浇注和推移式浇注两种形式,其中分层连续浇注又细分了全面分层、阶段分层、斜向分层等多种类型。具体浇筑时,要在保证上一阶段混凝土基本固化凝结的前提下,紧接着进行下一阶段的浇注,进而有效缩短浇注时间。一般而言,在浇筑时应遵循“先长后短”的原则,先对长度较长的混凝土一侧进行浇注,继而浇注较短的一侧,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浇注的持续性,直至浇注完成。需要指出的是,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分层浇注方式时,在浇注完工后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振捣,并在振捣中科学把握振捣时间和位置。

2.3 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后的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在内外温度差异过大和表面湿度过低时极易引起裂缝,为此应对其采用保温保湿的养护措施。具体的防护措施主要有用麻袋或塑料薄膜覆盖混凝土表层、搭建保温遮阳棚、防风处理等,其中第一种方式最为经济实用。 此外,养护员还应实时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变化,一旦出现风险预警,对其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养护时间,一般养护时间小于14天。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着较大的适用空间,同时它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具体施工是要格外注意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风险,对其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作为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要规范操作,注重每一个施工细节,并对工程风险因素有着明确的把握,这样才能促进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锦蔚,房可伟.水利工程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4):14-17.

篇11

混凝土施工作为建筑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提高其施工技术,对于促进建筑的整体进度和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引起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各级建筑管部门的重要,并且坚强监管。对于混凝土施工,广大的建筑施工人员一定要遵循质量标准,在施工中严格控制质量,对于混凝土的养护按照作业标准执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争取更多的社会效益。

一、混凝土裂缝预防与控制

建筑混凝土施工中,由于受到人为、外界气候、技术手段、机械作业等原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建筑体地面或墙体出现局部裂缝的现象。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考虑到由于外部气候条件、天气状况的不同,混凝土的结构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其裂缝宽度的控制也会有不同的控制标准。目前,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裂缝问题的预防与控制,普遍以施工期间的技术强化与重点监管为主。如果等到建筑物出现裂缝问题时,再采取补救措施就为时过晚了,很难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与质量标准。为了科学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技术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韧性。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使用量很大,难免会出现建筑物墙体裂缝的现象,所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以保证建筑工程物的内部质量和整体美观感。

二、混凝土的浇筑技术要点

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将检查结果填入隐蔽工程记录表:一是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和刚度;二是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保护层厚度;另外,在混凝土浇筑前,还应该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清除淤泥和杂物,堵严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对木模板应用清水湿润,但不能够有积水。同时,在混凝土的浇筑时,应由低处往高处分层进行浇筑,每层的厚度应根据结构的配筋情况以及捣实方法等相关因素确定。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在混凝土的浇筑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如果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溜管或振动溜管以及串简等使混凝土下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当中,应该反复的观察模板、钢筋、支架、预埋件、预留孔洞的状况,如果发现有变形、移位的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三、混凝土的养护技术措施

在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多使用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模式。泵送混凝土可以有效缩短工期,而且还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在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工作中,在进行配比、原材料、振捣等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混凝土强度难以达标的现象。混凝土的养护措施包括:①墙板混凝土浇捣后,进行带模养护不少于7d;拆模后挂两层麻袋严密覆盖,继续保温,同时洒水养护至14d(满足UEA防水混凝土养护要求);②顶板混凝土浇捣完成,待其终凝后,6h内严禁浇水养护,以免出现起皮、起灰现象;8h~12h内(实际时问视终凝情况而定),用薄膜覆盖严密,面层加盖两层麻袋进行保温、养护,保证混凝土处在足够湿润状态。待3d~4d后,确认混凝土核心温度高峰期过去,再进行正常洒水养护至14d(满足UEA防水混凝土养护要求)。

四、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计算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计算始终是困扰工程设计单位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之一。如果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难以有效解决和控制温度应力计算的问题,必然会给施工和验收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与影响。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都将温度应力计算问题提升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并且取得了较多相关的研究成果。

1.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计算问题的表现

目前,在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中,温度应力的计算结果往往与工程实际施工得到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未充分考虑后浇带的作用和影响,就极易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应力松弛系数的取值与实际不符。同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和计算出楼板与梁的整体的相互作用力,很容易出现某些数据的准确性不理想的现象。适当地考虑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温度应力对基础的影响是必要的,对于保证混凝土结构“基础不变形”的假定也是有利的。因此,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工作中,必须严格保证温度应力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计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经过我国建筑行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与探讨,他们一致认为: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计算的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主要建筑工程设计人员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与取值方式,完全可以将其控制在一定的有效范围内。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的关键在于应力松弛系数标准值的确定,这个数值需要反复的演算与考证才能得到。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切实提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并且以严谨的观念进行工作。

五、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强化措施

1.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研究

目前,国内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沿袭或借鉴的部分较多,自主创新与研究程度远远低于实际要求。国内建筑行业管理部门,建筑技术研究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都要顺应时展需求,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深入创新与研究,力争实现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适用性、科学性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也要注意对于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通过长期施工技术应用的实践,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合理化建议,并且不断地在工作中寻求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

2.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全面开展之前,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对于每一环节的施工节点进行必要的技术交流,技术交流的对象主要为工程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完全掌握建筑工程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检验标准,并且结合施工单位现有施工技术力量、施工人员素质、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实际条件,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混凝体施工技术方案。同时,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还表现在对于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的促进,也是工程建设方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实现的先决条件。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建筑技术的成熟,城市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工程也逐年增多,因此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以混凝土施工技术最为关键,除了要求混凝土的强度、完整性、耐久性以外,施工中还必须对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原料进行选择和控制,以此来保障建筑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

篇12

1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

1.1混凝土材料选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混凝土的材料种类都不断进行着革新,对于混凝土材料的合理选择不仅关系着混凝土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土木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水泥作为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不同类型的水泥对混凝土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应根据实际施工要求对水泥种类进行谨慎选取。同时混凝土中的骨料选取的不同也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产生影响[1]。

1.2混凝土的配比

混凝土配比的科学性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着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配比决定着混凝土的强度,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凝土配比必须科学、合理。因此在混凝土配比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项目实际需求以及材料情况,并根据抽样试验的方式对混凝土的性能进行检测,在配比过程中应当注意配比的科学性,不能仅凭主观经验便盲目地进行配比。

1.3混凝土的拌制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混凝土的材料与配比对混凝土质量存在着影响,混凝土的拌制也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在实际拌制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对混凝土拌制的材料进行控制与核算,对每种材料的分量都应该严格把控。同时操作人员也应该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保证混凝土混合的均匀性,从而保证混凝土的结构强度。

1.4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且连续的浇筑,重视振捣对于混凝土强度的重要性[2]。如果混凝土浇筑或振捣不合理,会对混凝土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假如振捣时间不足就会导致混凝土密实程度不够,而振捣时间过程则会引起石子、水泥浆等材料出现分离现象。特别是针对钢筋密集的梁柱间接点尤其加强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工作。

1.5混凝土的养护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了增强混凝土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如果在大规模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没有对混凝土进行及时掩护,就很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等问题,不仅会影响整体施工的外观形象,而且会影响混凝土的使用性能。

2土木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2.1浇筑技术

混凝土浇筑施工大致可分为基础底板浇筑、墙体浇筑、楼体浇筑以及顶板浇筑四种。通常来讲,建筑的基础底板都较为厚实,而混凝土施工的步骤较为繁琐,因此在基础底板浇筑时必须深入考虑混凝土的散热问题,避免在浇筑过程中产生基础底板裂缝,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受力能力。在实施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切忌对已经完成搅拌工作的混凝土重新加水,同时应对混凝土分层的厚度准确把握,通过把握好两层浇筑之间的间隔,将混凝土浇筑工作控制在混凝土初凝固的时间范围内。混凝土浇筑施工应当考虑到天气因素,在天气变化较为频繁或天气状况较为恶劣时应及时停止施工。

2.2振捣技术

混凝土振捣施工应从混凝土坡脚、混凝土坡中部以及混凝土坡顶等三处进行三道振捣。在保证三道振捣的位置符合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配合保证混凝土振捣覆盖全部坡面,从而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达到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预期效果。在使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时,需要对振捣棒插入的深度以及振捣时间进行严格把控,振捣棒的移动间距应控制在40cm左右,其深度应当保持在下方混凝土50mm以上。振捣棒使用时需要“快插慢拔”,在混凝土密实后需要利用刮杠刮平混凝土表层,并撒上适当厚度的碎石时,在混凝土终凝前将其磨平。

2.3拆模技术

在拆除混凝土浇筑模板时需要按照模板拆除的固定顺序进行拆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优先拆除不承重的模板,再拆除不承重的模板部分。当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时就可拆除不承重的模板,保证混凝土棱角与表面完整性。对于承重部分的混凝土则需要聘请相应的专家对其强度进行检测,保证混凝土质量水平。同时模板拆除时间也会对混凝土最终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拆模人员可以根据气温、天气等实际因素对模板拆除时间进行谨慎设计。

2.4养护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操作结束后,需要在十二小时内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处理,并对混凝土进行适当的浇水与养护。混凝土拆模后施工人员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喷水处理,结合混凝土实际情况决定喷水的时间与频率,适当的喷水操作可以保证混凝土保持在湿润状态。若是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或是施工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就需要在混凝土中添加相应的添加剂,防止由于严寒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

2.5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监管,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均匀分布,从而保证钢纤维混凝土的强度。因此在选择强制搅拌机保证搅拌均匀度的同时,应当对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从而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在钢纤维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结合湿拌与干拌的不同需求,对搅拌时间以及材料投放顺序严格把控。

2.6混凝土梁柱节点箍筋技术

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的箍筋施工方法主要在全部梁板模板安装完毕后,再安装梁板钢筋实现整体沉梁。梁柱节点箍筋技术具有安全性高、作业量少、功效较高且箍筋工作与支模工作不冲突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难以保证箍筋间距、节点箍筋少放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在下料环节将所有梁柱节点增设纵向断筋,并将柱节点区箍筋焊接在纵向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结构。在实际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根据项目情况谨慎使用梁柱节点箍筋技术,对于结构复杂工程难以有效使用该技术。

3结束语

随着现阶段我国建筑水平迅速发展,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成为土木工程技术中必不可少的技术种类。只有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严格把关并不断进行更新,才可以有效地保证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施工质量。为了推进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混凝土施工经验,并结合现代化技术不断革新混凝土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建筑的规模逐步扩大,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措施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针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问题之一——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一是由于在一些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使得剪力墙与筏板基础施工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给接下来的施工环节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很难满足质量检测的需求;二是在一些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混凝土施工操作人员在缺少专业的混凝土浇筑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造成整个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材料的大量浪费与成本的增加等问题。

(二)问题之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裂缝问题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裂缝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有些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期间对混凝土的特性缺少必要的分析与研究,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对于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质量与流程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很多件建筑工程的实体出现了裂缝问题。其中裂缝的种类包括预应力裂缝与温度裂缝等。再加上施工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施工人员对这些裂缝进行必要的控制与修补。这不仅给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进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同时也给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隐藏了很多的安全隐患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三)问题之三——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存在问题

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一是很多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对于混凝土养护细节的关注度不足,混凝土养护技术也不成熟,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二是在混凝土养护的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操作人员由于对混凝土浇筑前期水泥水化整个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力的变化缺少正确的认识,对混凝土的变化没有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混凝土浇筑后的一段时间诶出现了变形或者裂缝等质量问题。

二、针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

(一)措施之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浇筑程序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浇筑程序,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在混凝土浇筑的前期,施工操作人员要对建筑工程模板的高度、尺寸、强度以及刚度进行系统化的计算与测量,给混凝土的浇筑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二是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要遵循相关部门的规定从高向低进行分层的浇筑,建筑工程每一层的混凝土浇筑状况要根据建筑工程整体的结构与配筋状况来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操作人员要对浇筑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模板构件进行仔细观察,对于其中一些变形或者移位的模板,要及时地采取应对之策,从而保障建筑工程整体浇筑的正常进行。

(二)措施之二——做好混凝土的搅拌与配料工作

要做好混凝土的搅拌与配料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混凝土配料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混凝土所需的水泥、水、添加剂、砂石以及矿物掺合料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很合,进而形成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的混凝土;二是在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混凝土搅拌工艺中的各种搅拌技术标准与要求进行搅拌,并利用先进的混凝土搅拌机器,为提升混凝土的搅拌质量与减少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的几率。

(三)措施之三——强化混凝土养护方面的技术问题

要强化混凝土养护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明确混凝土养护技术是混凝土浇筑之后的一项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技术手段,其方法包括自然性的养护技术、标准性的养护技术以及热养护技术等;二是在混凝土养护的过程中,要定期定时对混凝土浇筑的位置进行施水,以保障充足的水分使得水泥进行正常的水化处理,另外为了有效避免混凝土中水分的扩散与蒸发,需要运用一些棉布或者塑料薄膜进行短期的覆盖,从而有效保持混凝土中拥有充足的水分。

三、针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

(一)采取措施科学选择混凝土施工的材料

要科学选择混凝土的施工材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科学的选择骨料,即在选择粗骨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骨料的质地、针片状颗粒的含量、级配以及最大颗粒的直径等,最为合适的粗骨料直径为一到四厘米,在选择细骨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骨料的细度模数、质地、有害物质的含量以及级配等,细度模数需要控制在0.7-1.5之间,而有害物质的含量需要控制在2.1%之内;二是要科学的选择水泥,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与要求以及对水泥强度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品种与型号,一般情况下普通的混凝土多选择硅酸盐性质的水泥,但在施工之前需要对水泥的质量与性质进行试验检测;三是科学的选择外加剂,在选择外加剂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厂家的生产资质与质量合格证书进行检验,并选取一部分样本送到专门的实验室进行质量检测,以保障外加剂的质量安全。

(二)采取措施做好混凝土的运输工作

要做好混凝土的运输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于在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多采取双轮手推车或者小型的翻斗车进行运输,而在楼地面上进行施工的工程,混凝土运输多采用手推车的形式,对于垂直运输混凝土的需求,需要采取混凝土泵、塔式的起重机或者提升架进行运输;二是在运输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保障混凝土的均匀特质,降低沁水、离析、混凝土流动性降以及砂浆流失等问题的出现,同时要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周转次数。

(三)采取措施做好混凝土的振捣工作

要做好混凝土的振捣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混凝土振捣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最后环节,其中振捣的方式分为机械振捣与人工振动两种方式,当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振捣方式为振捣棒振捣,施工人员需要用手紧握振捣棒上端的软轴胶管迅速地插入到混凝土中,振捣同一部位所需要的时间为二十到三十秒之间;二是在混凝土振捣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快插慢拔原则,插点需要按照逐点运动、均匀排列的顺序进行,尽量降低漏振问题出现的频率。

结语:

混凝土因其具有价格低廉、取材广泛、成品的抗压能力强以及可塑性强的优点而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建筑的施工中。但在混凝土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寿命。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措施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提升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吕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防裂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4) .

[2]高绪兵.浅谈建筑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 [3]李峰.现浇结构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J].科技资讯,2010(20) .

[4]张海峰.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