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4 14:50: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

篇1

关键词:科研院所 间接费用 核算思路

面对国家科研经费间接费用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科研院所急需创新传统的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机制。在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S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引入企业广泛使用的作业成本思想,可以比较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相对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

一、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

(一)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按其支出形式,通常可以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管理服务等间接成本以及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

(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分析。根据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就是如何准确核算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项目直接费用由于其受益成本对象比较明确,核算过程相对简单。项目间接费用因为其受益对象不明确,所以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国家科研经费监管的新趋势。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其受益项目对象非常明确,可以根据成本费用所归属的对象计入相关项目的直接费用。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通常为每个科研项目设置单独的核算账号,用来归集项目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当发生与项目研发活动相关的资源消耗时,财务部门就会将该支出计入有关项目的直接费用核算账号。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用于补偿依托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科研绩效支出等。

如何将依托单位为项目研发提供的所有间接费用分配到对应的受益对象中,国家相关经费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要求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合理使用间接费用,并对间接费用的使用范围做出了一些规定。当前,大部分科研院所没有紧跟国家科研经费改革的步伐,创新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将间接费用通过一定的方法简单分摊到成本核算对象中,在会计核算上设置“单位管理费”“能源消耗费”“科研条件支撑费”“科研绩效”等不同的会计科目,用于核算分摊给具体科研项目承担的间接费用。甚至有科研院所只是简单设置了“单位管理费”和“科研绩效”两个科目,在实际收到国家拨入间接费用时根据国家规定的比例全额提取计入上述科目,直接作为项目的管理费和科研绩效,并没有如实核算项目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只是先按预算金额全额提取,然后再定期合并冲减科研院所的公共支出。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一种比传统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各类企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以作业为核心,先确认和计量消耗资源的所有作业,再根据选择的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最终核算出相对准确的项目成本。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最大程度地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尽可能降低损失和浪费,提高决策及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为了更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基于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结合科技研发活动消耗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分析归纳出以下作业成本思想在科研院所应用的基本流程。

1.确定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根据项目研发过程中消耗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能源动力、管理服务及人员绩效等资源的不同,汇总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如:实验室占用、仪器设备使用、能源动力消耗、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及支撑部门运行保障等。

2.划分所有作业的作业动因。通过分析成本消耗与作业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如:实验室占用的动因是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使用的动因是设备使用的工时,能源动力消耗的动因是能源动力消耗的数量,管理服务和运行保障的动因是职能部门提供服务及支撑部门提供运行保障的时间。

3.归集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把各种类型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进行汇总归集,形成该项作业的成本库,如:一定期限内,实验室运行所需的能源消耗、维修维护、物业服务等成本,仪器设备运行所需的试剂耗材、动力消耗、维修维护等所有成本,水、电、气、暖等能源动力费用,职能和支撑部门的办公费、人员费等所有运行费用。

4.合理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在划分不同作业动因及归集所有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的基础上,用各类型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数除以该作业动因的单位总数,就可以计算出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单位分配率,即作业成本分配率。

5.准确分配消耗作业的成本。根据成本对象消耗各类型作业的单位数量和计算的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就可以计算出各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成本,成本对象消耗的所有类型的作业成本总和就是该成本对象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三、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案例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科研院所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这里以S研究所为例,简要分析基于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过程。

(一)S研究所基本情况介绍。S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地方政府共建的国立科研院所,着力于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管理体制,推动多学科交叉汇聚和协同创新,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和创新产业培育基地。研究所现有10个实验室,4个支撑平台,3个职能部门。2015年,S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和省级项目经费近1亿元,项目间接费用近2 000万元。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基本流程。根据研究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平台及职能部门一起深入实验室,与一线科研人员充分沟通交流,结合研究所资源消耗的具体状况,将与科研过程直接相关的费用以外的资源消耗分为设备运行、实验室占用、能源动力、职能部门服务、支撑部门保障以及科研绩效等几类作业,再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划分相应的作业动因,如:工时、面积、度数、项目经费等。

2016年4月,S研究所M实验室的X研发项目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的项目间接费用为22 100元,具体计算过程分析如下:

1.根据当月S研究所间接费用消耗的作业总成本及相关部门统计的作业动因单位总数,计算相应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如表1所示。

2.根据表1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结合M实验室及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统计的X项目消耗的作业动因单位数量,计算该项目当月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X项目应承担间接费用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科研院所要成功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核算方法,首先需要合理汇总所有作业,准确统计各类作业消耗的所有资源及作业提供的单位总数,形成作业成本库,其次要科学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计算各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有了准确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相关部门统计的单个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的单位数量,最终就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出单个项目应承担的所有间接费用。在科研院所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流程如上页图1所示。

四、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需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虽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有效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但是每个科研院所的定位目标和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工艺流程也各有千秋,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具体问题,要合理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离不开科研院所内部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需要人、财、物的全方位投入,因此,科研院所需要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确保作业成本法思路能够有效执行。

(二)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每个科研院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的差异,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都会有所不同,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全程跟踪不同的研究过程,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

(三)合理计算作业动因单位数量。合理计算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单个科研项目消耗作业的单位数量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关键因素,各相关部门只有如实统计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各项目消耗的单位数量才能准确计算出作业成本分配率及单个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五、结束语

全过程跟踪分析项目研发活动的所有作业,合理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项目间接费用核算方法,不仅能够较准确地核算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还可以共享相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降低作业消耗,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降低科研工作成本,促进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跨跃式发展。S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S].财教[2011]434号.

篇2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新世纪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曹妃甸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毗邻京津两大城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曹妃甸在建设过程中要高标准严要求。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注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应尽快搭建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从而推动曹妃甸成为北方最先进的循环新型工业化基地。

1、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是针对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中科研项目合作情况的研究所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合作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本着“平等互利、资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的一种组织形态。

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转变成宏观调控者,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平台建立和成长阶段的第一推动力;企业是平台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实施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通过与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形式项目管理论文,满足技术创新对于合作长期性、深入性的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和创新的源泉,聚集了大量人才资源、学科资源和创新成果资源,具备优良的基础科学和前瞻性科研环境,对平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

根据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功能需要,可以将该平台分为六个模块,分别为文化模块、信息平台模块、智力支持模块、资本支持模块、中介服务平台模块、政府支持模块。该平台以文化模块为催化剂,信息平台为科研介入接口,通过智力

支持、资本支持和中介服务平台三大核心模块,在政府支持模块的辅助下高效的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服务提供科研服务。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搭建功能模块图如图1

图1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模块图

文化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营造园区和企业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欲望,从而不断完善曹妃甸工业区平台文化建设;信息平台模块是指通过建立一个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信息交流中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等主体广泛的在该平台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交流、引导、转化和传播;智力支持模块的功能是为曹妃甸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加快曹妃甸及周边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高素质科研人员的步伐,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为曹妃甸提供智力保证;资本支持模块则是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与融资体系,完善曹妃甸工业区的投融资环境,帮助曹妃甸内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成长;中介服务模块的形成,有利于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流通,具有加速整合的功能,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催化剂;政府支持模块在该平台中的功能主要是管理与监督,具体而言,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定期对该平台进行考核加强平台的管理,保证平台健康运行,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组合式的科研扶持政策, 加快企业的成长。

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

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过程和方式,它是制度框架内的组织和行为的规则和方式。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同时无论是科研介入平台的整体运行还是各子模块的运行都有其固有的运行原理与过程。曹妃甸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六大模块,为了促进政企学合作,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运行机制主要分三块内容:市场调节机制、创新机制、要素间的关联机制。

2.1、平台运行的外部环境调节机制

外部环境调节机制是指市场调节机制期刊网。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才会具有技术创新和结网的内在动力,进而才会自觉按照平台的要求项目管理论文,对自身行为加以完善,以便更好地参与系统的运转,最终各主体就会逐渐形成一些适应平台环境的特点。

对于曹妃甸工业区的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的复杂的技术系统,它必须通过大量企业之间长期的、无限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企业就迫切需要与其它行为主体结网。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当曹妃甸工业区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就会缺乏对科学与技术进步进行价值表征的价格信号,只有通过政府直接划拨科研经费由,这就导致了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及研发的动力来源于政府指导下的技术推动,不利于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在较为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发展不完全依赖政府,而是积极走产业化的道路,更多地与企业进行科研交流合作。总之,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驱使高校与科研机构产生构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动力。对于政府而言,市场机制的建立促使曹妃甸工业区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这样,政府就会真正关注区域利益,关注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促进构建平台的要求,并且改善自身组织的一些行为,逐渐发育成平台环境所要求的政府。

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为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相互交流的界面,使创新平台的网络联系渠道得以不断开辟。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往往互不来往,交流难以在区域内形成网络,而市场机制给各行为主体跨越自身组织边界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市场机制促进了资源在平台中的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渠道,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高效流动。并且市场机制可以提供准确的信号项目管理论文,促使资源的流向带有趋利性,使网络中的资源趋于流向能产生创新集群的行为主体。

2.2、平台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该平台只有在各种创新机制的协调和影响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创新平台的创新过程受到创新机制的支配,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机制、制度创新机制和管理创新机制[2]。

(1)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形式,它是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全过程,它由新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与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而技术创新机制是指科研介入平台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决定创新者技术创新绩效的一整套机构和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关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完整的体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由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四个相互联结相互协调的部分组成。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高校图书馆、科技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孵化器等基本设施。创新资源指资金、人才、信息、知识、专利技术等。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对平台各部分的协调,有利于形成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科研设施、技术产业中试基地等硬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新区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并通过协调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影响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从而最终实现创新。

(2)制度创新机制

制度创新机制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并通过该制度的运行能获得追加利益。制度创新机制在整个创新机制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技术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科研项目介入平台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系统安排,其运行过程要受到制度创新机制的影响和支配期刊网。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如果不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协调运作,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所有制结构合理,产权明晰,权、责、利相匹配,分配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制度创新机制,引导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3)管理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强调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在管理领域,创新不只是一种职能,而是管理思维的变迁所形成的新模式。在科研介入平台中,管理创新机制对主体的创新行为和活动及整个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环境都会产生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项目管理论文,管理创新机制直接影响着政府管委会的行为,管委会在该机制的协调下,往往会精简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运行机构,从而为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而言,在管理创新机制的协调和促进下,新区内的高新技术和传统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2.3、平台的要素关联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的各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平台创新功能的发挥受各种关联机制的影响。具体说来,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主要包括产业聚集机制、政企学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服务机制。

(1)产业聚集机制

科研介入平台作为支持曹妃甸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区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成功的科研介入平台可以促使新企业不断地繁衍,区内企业之间频繁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从地区的产业联系来看,只有当孤立的企业间形成有机的集聚,企业间产生的物资流和信息流汇成网络时,科研介入平台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些都是产业聚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

(2)政企学合作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需要在政企学合作机制的调节下进行的。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要求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企业可以针对自身需求和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优势,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避免盲目投入和重复开发,降低创新风险。科研机构可以面向市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之,政企学合作机制的发挥可以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3)风险投资机制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风险投资机制的协调。在平台内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利用科技项目经费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项目管理论文,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同时,通过拓宽资金渠道、发展资本构成多元化的创业公司,规范创业投资企业产权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

(4)创新激励机制

各组织机构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是曹妃甸科研介入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曹妃甸工业区及周边地区是精英人才的汇集地,在技术资金人才都具有超流动的特征。通过建立政策激励、产权激励、考核激励等创新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地在联系在一起,发挥人才的创新潜能。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有利于形成风险分担受益共享的激励机制,风险共担受益共享的新型机制的建立,不仅让员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而且还为员工发挥其创新潜能提供制度保障[3]。

(5)创新服务机制

在创新服务机制的协调下,科研介入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能营造有利于园区创新活动的良好环境。曹妃甸工业园区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新兴工业化基地,必须按照市场法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系统和技术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孵化器、网络科技信息网络、科研协作网络、人才培训网络、融资协商网络、国际合作网络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机制的运行来有效推动和促进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功能的发挥。

3、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运行保障措施

3.1、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规划

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科研项目的需求发展方向而建设。平台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包括曹妃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实施,因此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分步实施。

考虑到科研项目合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及科研项目合作对于投资环境的优化和促进作用,科研项目平台的建设发展目标分三步走,逐步实现科研项目平台功能的最终完善期刊网。具体是:第一步,建设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建设好科研信息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并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和行业部门管理系统,并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为科研项目合作服务提供支撑平台;第二步项目管理论文,建设推进阶段,在正常运作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完善平台会员,引导更多有实力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进来;完善中介服务,将涉及科研合作业务有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纳入进来,提高科研合作的服务质量,同时,要不断的对信息库进行更新,建立成综合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平台;第三步初步完善阶段,在科研项目平台高效运作的基础上,提高该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与全国范围以及国外的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规范、开放、共享、安全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培养一批从事科技平台建设的专门人才队伍。

3.2、建立精简高效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组织机构

建立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有助于企业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专业力量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曹妃甸企业对科技水平问题的集成研究。目前曹妃甸信息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企业间缺乏联系,缺乏市场信息或且力获取市场信息的问题导致因信息不充分或交易成本过高,而使企业难以把握市场情况。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也难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对曹妃甸内企业科研项目上服务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此一来,既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联系与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政府功能的正常发挥。减少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水平的体现。

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应计划并筹建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组织结构,专门负责为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产学研服务,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和交易会,并建立专门场所并定期组织企业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并通过该平台对参与主体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以下是该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图2科研项目介入平台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3.3、完善科研项目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科研介入平台的法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法律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能促使曹妃甸企业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之间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项目管理论文,增强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并且还能有效地保护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其次,要完善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管理水平。鼓励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只有通过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的保护才能做到。为了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而且要注意学习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工具,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要完善科研项目监管制度。从科研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来看,对任何专家的科研项目都应该是可以进行监理的,通过用社会化、程序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取代科研项目管理中目标无法量化、方法不科学、程序不规范、质量无保障、进度难控制和监督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摆脱传统管理的弊端。科研介入平台需要按照客观、透明、明确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研监管机制,由科研介入平台的主管部门聘请资深的专家组成监理专家组,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目标、质量及经费使用状况进行全程监理,避免科研中的腐败,确保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权益,保持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统一,实现平台运行的环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篇3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1]。对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但知识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创新能力[2]。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吉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阶梯式的科研实践训练体系,并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和质量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构建

构建基本原则: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科研引领和支撑,构建阶梯式的多级科研素质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环节包括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课内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课外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调研、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专业竞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等。

2.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的内容

2.1主要课内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强化主干课程课内实践的内容和训练项目数,增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水文地球化学、水处理实验技术、固废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环境生物技术等实验。

2.2主要实习环节

主要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1)一年级认识实习及实习基地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参观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卫生垃圾填埋场、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站和典型地形地貌等,了解和熟悉给水、污水处理工艺和大气污染控制工艺、构筑物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土污染状况,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了解城市环境污染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明确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基本策略和原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2)二年级教学实习及实习基地教学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在于:掌握城市水、土、气、固体废物、污染场地等环境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要领;掌握污染场地的基本调查方法,污染现状的评价,污染风险的预测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三年级生产实习及实习基地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于: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给水、排水、卫生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控制、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等处理工艺及构筑物设计方法,并绘制构筑物设计图纸;了解国家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正确使用专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或设计论文、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会广泛地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水平和状况;培养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经济、技术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4)毕业论文(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归纳、运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通过过程档案对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全过程管理,主要环节包括动员与师生对接、选题与方案论证、实施、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及归档总结等阶段。本专业对教师立题方面严格审查,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实行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双重把关,确定答辩资格。成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集中开展评审、评优等工作,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

2.3课外实践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2013版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外,必须取得8学分课外实践学分。课外实践学分可通过专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CS-TD大赛及其他相关学科竞赛等获得。3.科研训练保障措施对于课外实践训练,主要质量保障措施包括:(1)科研素质训练项目学分计入培养计划课外科研素质训练项目经考核合格后,相应的学分列入培养计划,规定达到毕业基本要求学分,最低需要获得8学分,上不设限。(2)所有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在正常工作日,教学、科研实验室全天候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实验,或者与相关研究生组成课题组共同在进行科研项目训练,同时也锻炼他们自己管理实验室的能力。(3)发挥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取得学分情况和成绩,协助学生小组项目选题,指导督促项目申报和结题等相关工作。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相关学科竞赛、专业实验技能大赛、各类专业调研大赛。学生社团成员通过科技学术实践项目训练和自我管理,有利于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支持措施

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实训基地;保障措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training base;securi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00-02

0 引言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通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承担了南通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重任。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比较高,在参观国内众多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和加强了实训条件建设,建成了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现拥有实训室31个。能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保证了“做中教、做中学”高职教学模式[1]的顺利实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按照“集约建设、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职教园等为载体,按照“学校主体、政府扶持、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多元合作模式[2],创新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区域内高、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共享的开放型实训基地。成立学院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审计监察小组,建设办公室下设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我们在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建设领导小组

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重点专业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研究决定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聘任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人,落实建设的配套经费与自筹经费,协调相关部门、院(系),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指导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2 建设办公室

建设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与上级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工作;负责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工作;统筹、协调、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起草相关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考评办法等;开展调研、业务咨询和专题研究工作;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工作;组织完成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负责基地建设有关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等。

基地建设所在的相关系(院)是基地建设项目组,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主要职责是:编制并执行建设方案,完成建设计划规定的任务;确定年度资金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保证项目进度和建设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按学院要求编报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验收总结报告;接受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监察和审计;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基地综合优势对其它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提高建设效益;开发和维护实训基地建设专题网站,及时展示建设成效并不断更新建设情况。

3 审计监察小组

项目审计监察小组由学院监察审计、国资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基地建设的审计监察;审计项目资金论证报告、年度财务预决算及执行情况;按学院要求编报项目建设审计报告;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审计监察;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购置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实行二级项目管理

遵循“项目管理”的思想,按照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确定立项基地建设为一级项目,明确负责人,并将一级项目细分为若干二级子项目,实行子项目负责人制度。学院将所有子项目列为院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学院奖励相应的教科研积分。在提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增强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性、可实施性和可监控性。

5 加强过程监控

建立“双月汇报、定期研讨、阶段检查”的项目过程质量监控机制,采取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院考核与督查相结合、中期检查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定期调研和定期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建设简报,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测和跟进式指导,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针对性分析和研究,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绩效。

6 资金保障

建设经费由学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建设经费按照要求70%用于“硬件”建设、30%用于软件建设,使用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及时计入国有资产账,加强管理,合理使用,提高设备使用率。同时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与社会广泛合作、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并加强对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

7 结果质量评价

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对立项基地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以帮助发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进而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并制定科学的规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达到基地建设质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和学生满意。

总体来说,我们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保障措施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初步实现了实训基地的预定的目标,保证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训基地在实践运作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基地办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14-03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1]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得专业基础理论和学科系统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设置与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2]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需构建耦合多主体行为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是构建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居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位。[3]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按照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设置,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不相适应。[4]另外,课程设置随意,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从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出发而是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甚至是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5]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一些课程的内容陈旧过时,未能体现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前沿,甚至存在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课程内容设置未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够,学生较难获得参与课题训练的机会。

2.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问题。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高校教师待遇不高等原因,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研究生任课教师出现短缺,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缺乏学科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因此,某些课程设置随意,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或者勉强开设的课程也只是对本科课程在横向层面上做平面式的扩展,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6]多数老师连续多年上一门课程,课程内容陈旧,内容很少更新。

目前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教学方式相似,教师根据自身理解对知识进行重组后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主,而研讨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方法居于辅助地位。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对原始知识缺乏理解,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现阶段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学习知识”与“科学研究”分离严重,导致研究生缺乏独立科研能力,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一方面,研究生参与科研机会不多,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据调查研究表明:超过25%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37%的研究生参与过1项科研项目,23.8%的研究生参与过2项科研项目,15.5%的研究生参与过3项及以上科研项目。[7]因此,研究生无法体会课程学习对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所带来的提升效应。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成果到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不足。目前的研究生教学中,教师习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体系授课,不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制约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4.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组织活动与制度保障。与本科教学规范性、基础性相比,研究生课程教学更具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和导师更为重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轻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8]在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环节外,基本没有其他环节的组织活动,如教学法活动、教学观摩评比、教学督导及教改项目研究等组织活动。由于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硬性规定科研论文数量及发表刊物要求,忽视教学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激励制度、研究生课程审查考核制度、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制度等。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构建

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管理部门、教师及研究生共同参与,是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及教学管理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活动,构建耦合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管理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途径。耦合多主体的集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课程建设基本内容环节。在课程体系设计环节,要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要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设计的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研究方法类、实践类、研讨类与系列讲座类等模块化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环节,要根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和课程教学效果,及时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建设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师生教学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环节,要做好教师的引进、评聘、培训等工作,建设具备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及本学科交叉知识的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建设环节,要从影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管理、政策、体制等)出发,制定质量标准、检查办法、管理制度等,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二是研究生参与课程建设环节。一方面,研究生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选课计划,可以跨方向、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课,拓宽课程学习渠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参与课程和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课程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实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三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科基本要求和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开设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的教学合作,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引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将科研实践与课程教学结合,培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积极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提升自身的教学与学术水平。积极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四是管理部门参与课程建设环节。首先,要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充分认识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反映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9]培养单位应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规范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包括:规范的课程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设课;建立和完善灵活的选课制度。建立和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最后,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通过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励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师德与师能建设。在严格控制学术水平标准的前提下,选拔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任课教师。通过政策积极引导教师端正教风、教书育人。支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挂职锻炼与学术交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支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依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载体,建设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团队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2.改进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则着重培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和提高。[10]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专题讲座式、研究讨论式、案例剖析式等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在研究生课程考核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察。

3.健全课程建设管理机制。一是课程审查机制。发挥学术组织和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新开设课程的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根据培养需要按需、按标准设课。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师资力量、主要内容、选修要求等方面对新开设课程进行审查,达到预期标准的才能批准正式开设。除管理部门和内外部专家外,吸收在读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审查工作,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二是评价监督机制。制定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及时反馈课程评价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还应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业人士评价等多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三是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适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把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纳入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

4.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通过政策保障、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政策扶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薪酬结构中的比重,并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投入,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4.

[2]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3]李占华,罗英姿.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开发理念和改进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22-27.

[4]温静,胡显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182-184+204.

[5]翟亚军,哈明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6):39-41.

[6]罗尧成,付莹莹.回归本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及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7):35-37.

[7]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66-70.

[8]章丽萍,赵张耀,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6):38-41.

[9]王旭林,王宏波.加强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8-111.

[10]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3-96.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 of Scale Breeding Biogas Ecological Energy Engineering

JIA Wei-qiang

篇7

今年3月,甘肃省印发了《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人才总量达到24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0%。

目前,甘肃省有各类高层次专家4746人,其中两院院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2人。

9月20日,甘肃省政府举行全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有关情况新闻会,通报该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落实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开展情况。此前,9月15日甘肃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论证会通过了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实施方案。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体现三大特点。从甘肃省15项专项人才配置计划总体上看,主要体现三大特点:一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针对性,突出了对工业强省、科教兴省重大领域、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的人才支撑。二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整体性,既突出了对领军人才、中高级人才等整体开发,又突出了人才资源整体动态开发,强调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三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有效性,坚持项目化管理的原则,根据现实岗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类别、来源及解决的途径、方式等,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进度要求。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3年投入近20亿元。根据甘肃省政府通报的情况,目前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实施方案已全部形成,其中部分计划已得到有序落实。尤其是在投入方面,3年来该省在领军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项目上投入约20亿元,保障了人才开发的优先投入。

甘肃省专项人才开发的18项保障措施

1、启动重点发展领域领军人才工程;2、扩大实施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制度;3、实施定单式人才培养制度;4、充分开发利用博士后人才资源;5、加强甘肃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6、建立急缺特殊引进人才政府投保制度;7、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金;8、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享机制;9、实施离乡人才智力回归工程;10、建立重点发展领域企事业单位推介宣传制度;11、建立人才协调服务机制;12、健全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13、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1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15、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16、实施全素质人才培训工程;17、努力形成人才开发的投入保障机制;18、实现人才开发制度化、法制化

[相关链接]

湖北首批重大人才工程启动

9月5日,《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13项重大人才工程中的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正式启动。令人关注的是,湖北省推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实施6项重大人才工程的优惠政策措施。

湖北省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政策措施

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每人不少于100万元培养经费补助,其所在单位还要提供1∶1配套经费支持。

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三个层次一次性给予10万、5万、3万元补贴。

“123”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在汽车、能源、医药、新兴产业等产业和实力较强的投融资平台中选拔中青年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育。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71-02

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包含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1]。实践能力只有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时间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社会实践、工作中实际问题所具备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由此可知,把实践能力理解成“动手能力”或某一技能是对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2]。

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特征

创新能力具有两个特征: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综合独特性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结构优化性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实践能力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显性。实践性是实践能力的核心特征。实践能力孕育于实践活动并只有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情境性源于实践能力以“现实问题解决”为特征,而现实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综合性表现为现实问题本身是综合的,其解决也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外显性特征表现在实践能力是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其发展水平也要通过主体实践行为来判断3]。

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形式很多,并且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多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科技竞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理论教学体制改革。①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师方面,改变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理论知识传播过程的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学生积极讨论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鼓励学生课堂讨论,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专业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研究热点等,倡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从教师考核评价方面,考核包括授课模式、授课方案、技术前沿、课堂氛围等,变革目前我校“督导制”的传统督导方式,督导不仅仅督导教师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案、大纲、讲义等进行课堂教学,更应该督导理论性创新式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的综合性和学生的动手参与性。从学生考核评价方面,教育离不开考试,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有一套考评体系,关键问题是“如何考评,考评内容、考评形式”等。改变传统记忆、背诵考试模式,鼓励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改变考试题型和考试形式,试卷达到书本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水平,从而也避免了考试过程中学生作弊的问题。

2.实践教学体制改革。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础,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环节,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围绕某一门课程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绩的集中检验,也是对学生在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科研项目是生产实践和工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向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够使学生掌握科研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有较大帮助。

3.科研活动体制改革。科研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活动内容十分丰富。高等学校以院系为单位创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平台,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将优秀学生融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教学体制改革中融入一种科研创新体制。

4.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能力培养、品格培养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内容应该更广泛,包括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等各个方面和领域,坚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有效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数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

5.保障措施。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新形势下继承我校的光荣传统,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保障措施”,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①理论教学考评体系,学习离不开考试,考试形式和内容是一根“指挥棒”,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记忆型”考试形式,出台教学效果和考试考评细则,从政策、制度上转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体制。②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出台政策制度,鼓励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性生产实习、创新性课程设计、实践性毕业设计,形成一种“不怕失败、鼓励创新”的实践教学体制。③科研创新活动考评体系,科研活动是一种长期性创新实践活动,也要对尚未取得成果的科研活动进行一定形式的表彰鼓励,更能形成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参与。④社会实践活动考评体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实践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只要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应该提倡和鼓励,并出台政策制度,给予一定的鼓励。

参考文献:

[1]张玉华,付士远.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10):38-39.

篇9

开发区平台公司作为招商引资、大院大所合作、科研技术服务、融通载体项目衔接等专业化部门,会涉及多个科技项目及资金奖补。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科技部门给予了更多空间,但项目的验收及绩效评价工作也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项目管理主要涉及立项、组织实施、委外合同、项目结题验收等不同的阶段。其中,立项阶段重点关注项目内容、可行性论证和任务指标;项目实施阶段重点关注项目进展、中期评估和跟踪管理;而对于项目验收阶段来说,重点关注项目成果、目标绩效和考核指标。本文尝试在流程中以项目管理为主,辅以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这三方管理流程实施相对独立,但也有所交叉,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在绩效管理流程中,仅在项目立项时设定绩效目标,缺乏项目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跟踪管理,导致考核目标能否及时完成具有不可控性。结题评审时虽有绩效评价的结果,却缺乏绩效结果的进一步应用反馈,令绩效管理未能真正融入项目管理流程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乃至于无法完成项目结题验收[1]。开发区平台的项目管理呈现绩效管理被动、项目与财务管理脱节的状况。

1平台资金管理主要问题

在梳理园区平台科研项目时,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对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且管理方式被动等问题,项目主管部门“中期检查”往往成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唯一的介入式管理措施。科研项目过程介入的不足,导致项目结题时的“尴尬”处境:考核指标完成度不够、成果推广质量不高。

1.1重立项轻管控

现阶段平台项目过程管控,普遍存在着重视项目立项和项目验收,而忽略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没有实现真正的全过程管理。另外,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通常需要较长的周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不同阶段保持着高度的关联和影响,若只是重视某一环节的过程管控,没有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开展其他阶段的管控,将直接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和进度,因未能及时跟进发现时为时已晚,导致考核指标不能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无法通过验收。同时,项目管理和检查的内容、对象、时间没有制度化,管理监督缺乏体系,因此过程管控没有规范性的操作细则。

1.2预算管理不规范

在专项资金实施过程中,存在专项经费未独立核算、项目自筹经费未独立核算的问题,导致后期验收调账的现象,存在部分严格的专家不认可而导致验收不通过的风险。另外,在预算执行上,存在最终发生额与预算完全一致的情况,不符合常理。应当在支出时就列好类别分别独立核算,据实记录发生金额,科目间的调账履行内部手续,专项资金不突破上限,自筹资金偏多或偏少均无影响。

1.3项目经费到账及支出的延迟性

项目经费未能及时到账,很有可能出现无法按照合同进度要求推进项目进展的情况。纵然大多数项目在第一时间审批下发了相应的立项文件,不过因为经费的下发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流程,导致必要的科研费用长时间无法到位,从而严重影响项目的进度。另外,本身未能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资金管理方案,这也对项目管理质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资金支出方面,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和政府招标采购环节往往是支出过程中最缓慢的,而且经常出现设备购置论证不充分、未通过,设备采购参数反复修改,政府采购流标等情况,导致资金支出延缓,影响项目进度。

1.4以资金为中心而非实际项目规划

在项目定位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能拿到多少钱,先明确资金、再筹备项目,项目财政资金多,就做大总投入,资金少就做小总投入,而没有从平台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实际出发,先论证项目,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及周期确定资金申报额度,以项目实际需求定资金额。因此,会导致申请的资金量和项目本身不匹配的矛盾,最终结果是项目未按时实施,资金结余量过大;抑或专项资金偏小,项目无法完成考核指标。同时,在申报过程中存在为多拿专项资金扩大自筹资金投入量等问题。由于预算的不严谨,批复的专项资金被大量降低(自筹资金不变),申请的专项经费与获批的经费相差甚大,以致项目实施一定阶段推进困难,难以按时执行预算,项目进度及实施效果也大打折扣。

1.5平台公司财务人员参与度不足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平台申报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不够紧密,财务也常以不熟悉项目专项经费管理法规为由,缺少按照专款专用、独立核算的基本要求参与项目经费管理的意识。再者,科研管理中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平台项目人员和公司财务人员,仅有单纯的职能划分和岗位分工,而缺乏财务人员和项目组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作,都会影响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

1.6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

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涉及技术、经济、财务、建设、合作、推广等领域知识。一个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需要参与项目策划、立项申报、预算申请、经费使用、过程管控、项目验收、成果评价、资料归档等全过程,要达到一个相对合格的标准则需要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项目申报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的业务及组织协调能力。而平台项目管理人员由于非专业出生,后期又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目前仍是粗放型项目管理方式,效果不足。

2开发区平台项目资金管理规范化建议

科研经费的管理从最初的资金核算到项目的完成,应全方面构建科研经费动态管理方式,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2]。

2.1健全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规范项目单位使用专项经费的重要手段。项目单位应有效制订适合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违规处理办法,使项目经费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制度来科学完善项目预算编制及执行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及使用落到实处,从而保证科研项目财政经费的有效管理和高效运行。

2.2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真实性

科研经费预算是专项经费执行和验收的重要依据,其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关系到科研项目能否正常开展与顺利完成,关系到专项资金能否按照经费使用规定合理合规利用[3]。项目预算的编制要以项目研究内容、目标为出发点,坚持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为原则,结合自身项目支出的特点,科学地编制经费预算,切实提升预算的可执行性。项目管理及技术人员应紧紧围绕课题目标,结合科研项目的具体要求,及时与财务部门进行充分对接。财务部门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对支出标准及测算依据提出合理化建议,科学准确地判断支出的内容、标准、金额、范围及必要性,以保证预算编制的严谨度,提高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3加强日常财务监管

财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日常监管,实行专人负责、专款专用、专账核算,项目经费报销过程中做到手续完备、凭证明晰,确保经费合理合规、高效节约地使用,防止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其他项目资金等违反经费支出规定的行为,降低项目财务风险。在科研项目实施时,参照会计法规和项目任务书对经费使用的具体规定,完善科研专项的内控制度,健全凭证记录,各项支出应该符合任务书约定和有关科研政策规定。2.4严格执行项目预算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应根据经费预算严格执行,结合项目单位制定的报销管理办法和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报销范围、开支标准。坚持“无预算不支出,有预算不超支”的原则,提前宣传介入,严格执行项目经费预算,项目单位应树立尊重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约束性的科学态度,同时,加强对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人员的培训管理。对于有预算的支出,财务部门要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执行,对于无预算的坚决不予列支。

2.5完善项目过程管控制度

项目的过程管控意味着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及验收阶段等不同环节和节点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从而达到对科研项目全过程管控的目的。通过全过程管控,提高项目管理实施质量。在提高科研项目研发水平的同时,加快课题研发速度,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4]。同时,建立监督体系,将重要检查节点的内容、对象、时间制度化,以便及时了解科研项目进展、中期考核、课题结题时间、总预算和各分项预算的执行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一套能与日常财务核算相结合的预算控制信息化系统,及时提供项目经费支出情况,真实客观反映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和预算结余数据。

2.6制定进展计划

科研项目跟其他项目一样,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在进度执行过程中均需要有明确的进度计划表。尤其是涉及多个参与单位时,无论是牵头单位还是合作单位,都应该具备明确的进度安排,以便统筹整体的项目实施计划,确保整个项目的序时进度[5]。在具体进度管理中,运用与科研项目相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确定关键路径及里程碑节点,从而进行全程控制,以达到符合任务书中时间计划的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项目中期检查,并定期或每半年检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

2.7搭建管理矩阵加强分工协作

按照内部项目管控建设要求,明确各重要环节中项目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责义务,进行分工协调合作,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1)在项目申报阶段,管理部门及时通知科研部门,课题申请人根据申报指南,结合已有工作基础及科研条件,按照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编制经费预算,科研部门联合财务部门对申报材料中涉及预算的部分进行审查、修订后上报项目组织部门;(2)在项目立项阶段,管理部门凭立项文件通知项目负责人按要求填写项目任务书,联合财务部门审查后,与主管部门签订项目任务合同书;(3)在项目实施阶段,管理部门根据资金下达文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经费拨付手续,项目负责人将项目经费科目指标交财务部门备份,以保障后期支出时合理合规使用经费;(4)在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科研部门根据项目计划进展整理验收材料,及时提出验收申请,管理部门组织项目验收,邀请财务部门做好专项审计工作。验收通过后,科研部门将项目结题验收申请表、立项文件、任务合同、项目材料、验收报告等文件交管理部门归档[6]。科研项目管理矩阵如表1所示。

2.8强化绩效管理

加强项目过程与验收管理,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项目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应努力克服“重项目申请,轻过程管理”的问题。科研管理水平不仅体现在单位的项目申报数量和立项数量上,同样体现在项目过程与验收管理中。应当以绩效目标为核心要素,通过绩效跟踪、绩效评价以及绩效反馈等机制模块的实施作用,将绩效管理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逐步建立项目课题“科研立项有目标、执行过程有跟踪、结题验收有评价、课题成果必应用”的闭环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绩效管理为抓手,财务管理为监管”的管理理念[7],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3结语

平台项目资金一方面来自奖励经费,项目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密切联系,做好财务入账工作;另一方面来自科技专项,有明确严格的考核指标,涉及项目的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验收结论对项目单位和负责人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项目执行时,此类资金要规范管理,技术研究要密切联系考核指标,并定期对照梳理完成进展。综合来看,开发区平台存在固有的一些弊端,但是其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申报时可联合园区企业,平台作为牵头或者参与单位,按照课题研究分工,制定任务目标及预算,定期跟进进展,不仅提升平台的项目管理水平,还有利于推动参与公司的科技研发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应当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并且选择与之相匹配且合适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其次,加强管理,用好科研资金,防止流失。再次,做好成本预算,降低资金浪费。最后,建立奖罚制度,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唐丽娟,袁婷.地方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8(26):176-177.

[2]李张华.简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科技管理,2019(4):22-24.

[3]尹海庆,谢志文.基于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管理质量提升[J].科技创新导报,2018(32):102-104.

[4]刘彧.探讨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手段[J].科技创新导报,2018(5):215-217.

[5]周毅.新形势下绩效管理在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9(4):70-73.

篇10

1贵州水利现有科技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贵州水利系统各单位承担了省级财政支持的科技计划有科技基金计划、重大专项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等,承担的水利部项目计划有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948”计划等。附图为贵州水利科技计划体系图。在当前水利建设发展的大好机遇下,贵州水利科技围绕解决喀斯特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在工程建设重大关键技术、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治理、水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为贵州省水利建设事业提供科技支撑。“十一五”以来,以贵州水利建设为依托,共开展了6项水利部“948”项目、公益性行业项目专项、科技推广和项目等应用研究、2项省级重大科研专项、14项省级社会发展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攻关等项目研究,省水利厅自主立项开展了《复杂地基上混凝土高拱坝抗震性能研究》等71个项目的研究工作。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1项,软件著作权3项,编制完成1项水利行业标准《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完成《全坝外掺氧化镁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DB52/T720-2010)等2项地方标准,立项开展4项省地方标准《贵州省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测定技术规程》等编制、参与了水利部行业标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启动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2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项目立项管理机制不完善。“十一五”以前,由省厅自主立项的科技项目管理立项机制不健全,缺乏专家评议程序和科学决策过程,由于水利科技项目资助力度不足,水利与科技厅、教育厅等各单位间科技项目计划缺乏有效信息共享,也存在项目多头申报重复立项问题,产生效益低下,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现象,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够。

(2)承担单位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贵州省水利厅自主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有3个中止,占立项数的4%,已完成项目中,有5个不能达到预定计划目标,占立项数的7%,主要原因是负责人更换、项目实施中遭遇自然灾害等问题。未完成预定计划的主要原因是立项时承担单位对项目研究方向调研不够,对拟达到的目标计划制定不切实际,也有对承担单位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评估不到位等原因。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不确定性,对科技项目执行中不确定因素估计不足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项目规范化管理不到位。当前,各级的科技任务多是传统过程管理,主要通过阶段性考核、现场检查、汇报会等方式进行监管。如省科技厅立项的项目,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水利厅并没有真正监管权力,仅仅签署任务书时知晓,沟通不畅。项目主管单位受人力时间、专业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不可能对所有项目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通常项目出现问题后,再被动进行调整,往往只对省重大专项等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其他项目监管方式也多是中期,年终时,根据项目承担方填报的年度执行情况开展常规检查或者现场抽查等,很难全面深入掌握项目实施过程的情况,项目执行不易到位。科研诚信体系制度也还未建立,缺乏有效的监管,对项目实施中存在较大问题者也没有严格惩罚措施和手段,仅仅只是几年内不予再申报新项目。

(4)项目预算执行不一致。虽然在项目任务安排时都做了预算编制,比如水利部也采取了项目负责人约谈制等方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但是各来源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差异较大,进展不均衡,预算编制和实际使用脱节,测算依据不充分,执行过程中变更较多。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不足,实际情况与预算情况不一致等等,影响资金计划的下达。

3当前科技改革的需求

2014年,国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行了系列部署。根据改革方案,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评估、监管等。并将对国家层面近40个部门管理、近百个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合并整合,避免再出现项目不能聚焦战略目标需求,多头申报、重复资助等问题,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进一步适应创新规律。水利部现有水利科技计划体系是基本完善的,涵盖了科技创新的自主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吸收、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推广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根据国家改革的统一部署,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治水思路,和《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水利部与各部委共同开展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要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解决科研项目不能聚焦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方向的等问题。贵州省科技厅也针对省内出现的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两个重点问题开展了改革探索,即科技计划的“452”架构,着力四大改革举措,优化五大计划体系,形成两大功能体系,并在2015年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开始施行。新申报方式强调按照目前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的科研方向聚集资金,整合资源,集成攻关;同时以后补助支持方式推动从项目管理向创新管理方式转变。“452”架构改革部署,重在强调资源统筹、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功能发挥,参照中央后补助管理方式,依据刚刚出台的《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后补助管理暂行规定》,分先备案后补助、后审查后补助、科技服务后补助三种方式进行管理。这些对行业科研管理部门原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合理、有效进行科技项目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应用在解决水利发展需求的关键问题上,保证项目实施可以产生既定的科技创新或推广目标越发显得迫切和必要,改革现有的管理机制已成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4对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建议

(1)创新申报项目方式。根据改革的要求,国家将近百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成五类: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省级层面的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三类计划,都强调将自上而下的战略研究和自下而上的产业创新相结合,强调创新目标、技术产出、服务经济社会等指标,从而形成创新功能体系;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科技平台及人才团队建设计划,以企业创新行为的绩效以及各创新要素服务企业的绩效为主要考核指标,从而形成成果转化体系即后补助功能体系。作为省级行业部门,更应该根据当前水利建设的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行业内科研力量,改变原来分散申报的模式,结合需求提出重点能解决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能推动提高整合行业科技贡献率的项目。

(2)加强项目监控和评价体系。为了保证项目立项、监管科学、客观、公正,各单位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更需要引入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思路,开展科学的项目评估和监控评价体系。如:完善科技项目评估程序,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库,发挥行业内专家的决策支持作用。可以通过同一个问题引入竞争机制确定承担单位,也可以通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邀请招标等确定。在中期评估体系上,关键是现场考核、时间进度和验收管理上,应加强未结题项目管理,对不能整改、不能按时结题的单位记录信用管理体系,视情况减少今后项目的立项数。

(3)建立专业机构管理具体项目的模式。科技项目的监管评估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水平,在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有专业背景的中介组织替代政府部门延伸行使部份管理职能,参与项目跟踪反馈,在独立调查分析基础上对计划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监管。

(4)推进科技计划信息化管理。改变传统人工评审时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根据顶层设计的目标,建设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包括立项审批、合同管理、预算申报管理、中间进度实施控制、项目验收、成果登记等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效率,并可实现资源共享。贵州水利厅也根据当前科技改革的情况,组织开发了贵州水利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建立了水利科技业务数据库,在项目申报、专家论证、审批立项、进度跟踪、验收等环节实现网上管理,可方便地实现水利系统的相关文档和资料统计、查询、管理,并可提供科技信息、科技成果服务。当前,贵州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正在实施,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要求和生态保护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还存在着喀斯特山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科研难题和新技术推广需求。在新的形势下,科技计划管理也要统筹衔接水利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以水利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来引领各项水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梅伟.对科技项目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09,(6).

篇11

1.基本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一层次的实验即基本性实验对应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按照原教学模式执行教学组织与实施,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教学原则和三点教学方法。其中,“两个原则”一是把实验的主动还给学生;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向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实验结果比较、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提问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基本性实验的兴趣。

2.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学生的遴选、实验指导教师的确定两方面。学生的遴选即是如何确定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学生。遴选时不仅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能力,也要综合实验室相关设备的实际情况。为了保障取得较理想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应适当控制选做本层次实验的学生人数。从教学实践看,每学期开展第二层次实验的项目数以4~6项为宜,最高不超过8项,同时限定每名学生最多可选实验项目为2项。这样,既能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仪器设备数量充足、实验指导教师到位),又能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参与该层次实验的学生比例从2011年秋季学期的15%增加到2013年春季学期的37%。今后,随着实验室建设的逐步完善(设备、师资队伍等),这一比例也将逐步提高。但考虑到创新性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学效果等情况,教学团队的全体4名教师认为其比例最高不宜超过60%。实验指导教师的确定应考虑实验室专任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课程安排等情况,原则上以任课教师为主、实验室专任教师为辅进行共同指导。如有特殊情况(上课时间冲突等),则应由全体教学团队人员协商解决,或安排在周末学生无课的时段,以保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第二层次的实验项目属于选修实验项目,通常由若干名学生,如3~5人组成实验小组,多数实验项目都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文献,经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后再开展实验。这一过程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团队合作给少数只为混学分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由于创新性实验没有固定的实验课时间,且实验总学时数也不能事先预定,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在整个实验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方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

4.创新性实验的成绩评定

目前我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成绩由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等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所占权重依次为70%、20%、10%。开设创新性实验后,课程成绩的评定既要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又应避免出现学生为提高成绩而一哄而上、争相选做第二层次实验的现象。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进展及完成效果等情况,采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共五档进行评定,并据此酌情额外增加学生的实验成绩。比如,当第二层次实验的成绩为“优”时,可额外增加该生的实验成绩10分,并按相应权重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新模式要求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学习为中心,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思想,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内容层次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并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如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以及建立课程网站等,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自学,既能提高实验效率和教学质量,又可以开拓和丰富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二、层次化教学模式长期有效的保障措施

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掌握新的实验技术或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三峡大学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为保证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长期稳定运行,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确定合适的实验项目

创新性层次实验教学的首要工作是选题。选题要有创造性的因素,最好能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便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选题应该优先选择源于科研项目,并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努力基本上能完成任务,从而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工作技能以及创造性。此外,为保证创新性层次实验教学的长期运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应不断推陈出新。从实验教学实践看,采取了如下途径确定第二层次的实验项目:引入反映相关领域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以及实验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实验内容作为创新性实验项目,采用与建材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科技项目,以及学校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项目等,另有少量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置。

(二)经费来源和相关配套政策

创新性层次的实验项目所用原料、药品及仪器运转与维修费用等经费开支,都应进行相应配套与完善,以形成长效机制。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级各类创新项目或科技项目,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竞赛项目、三峡大学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活动及其他项目,或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设置第二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等形式来获取经费支持。2011年秋季至2013年春季共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第二层次实验教学项目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各1项、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项目1项、三峡大学设立的大学生求索创新活动2项、教学研究项目2项,以及其他横向项目等。

(三)健全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保障机制,包括条件保障、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条件保障方面,要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筑材料实验经过自2009年秋以来的累次建设投入,实验设备、场地及环境等都得到显著改善,完全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在激励约束机制方法方面,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政策,如:对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在综合测评时适当加分,指导教师评职称时优先推荐等。不仅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实验,还鼓励教师参与第二层次实验教学。

(四)加强过程控制

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过程控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方法,采用中期答辩和评估、定期召开小组汇报和讨论会等方式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对第二层次实验项目的教学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可以了解实验进度,并以实验方案方法的完善、指导等方面开展讨论,检查学生实验日志、实验的收获或思考内容、实验分析报告等,对前期工作作出评价,提出具体建议,促进实验小组按进度完成预定任务。中期检查是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院(系)组织相关教师对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而专家的评价起到诊断、督促、启发、指导作用。建立并实施以过程为导向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评价体系,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设立创新学分、综合测评加分或推荐免试研究生加分、资助等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实践表明,加强过程控制是开展第二层次实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通过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监督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通过相关政策与制度,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实验技能培训,增强业务能力,使其能胜任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目前,学校和学院均制定了相关政策,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经常参加相关的实验技能和业务能力培训,并将这两点作为教师职称申报时的必备条件之一。目前执行情况良好,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师资建设。

三、层次化实验教学的实践效果

经过2011年秋季学期至2013年春季学期共4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表现为以下3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知识理解,扩展知识体系。学生根据创新性实验项目和要求,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最后以书面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实践与理论的异同,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扩展了知识体系。

(2)通过采取各种激励和条件保障措施,营造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秋开始实施土木工程材料层次化实验教学以来,在2012年成功申报2项校级求索创新活动项目(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2013年开展的创新实验项目“掺磷渣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获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时,学生依托创新实验项目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粉磨时间对磷渣粉活性的影响》于2012年11月发表在两岸四地高性能混凝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PreparationofReactivePowderConcreteHavingHighVolumeofPhosphorousSlagPowderandSilicaFume于2013年5月发表于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第738卷。

(3)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学生在创新实验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篇12

二、建设目标

通过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大力发展节水设施,推广与沙产业开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产业,切实提高用水效率,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沙产业相结合的节水增收模式在县全面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带动全县实现节水增收的总体目标。

三、建设内容

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节水示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酿造葡萄基地建设;二是园区通道绿化;三是苗圃地及各示范小区节水设施配套;四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酿造葡萄基地建设

1年以前定植酿造葡萄共180亩,已配套的滴灌设施现老化严重,为确保丰产稳产,需重新配套新的滴灌设施并全面加强抚育管理。

2年定植酿造葡萄208亩,全部配套滴灌设施,落实栽桩、拉丝等抚育管理措施,确保二年整形上架、三年挂果。

3年新植酿造葡萄800亩,主栽品种以赤霞珠为主,栽植株行距13米,全部配套滴灌设施并落实栽桩、拉丝等抚育管理措施。

二)园区通道绿化

1民西公路示范园区段全长3.5公里,原通道两侧各植树15行不等,规划按原设计树种及株行距全面完成补植补造,并配套滴灌设施。原栽植5行路段665米,两侧各设计安装滴灌主管6条,共12条、7980米;原栽植单行路段1405米,两侧各设计安装滴灌主管2条,共4条、5620米;年需绿化段350米,规划每侧栽植双行榆树,株行距21.5米,每侧安装滴灌主管3条,共6条、2100米。

2环园区道路总长5000米,原通道两侧各植树1行,年按原设计树种及株距完成补植补造,两侧各设计安装滴灌主管2条,共4条、20000米。

3新植酿造葡萄地段沙石路主干道两侧完善通道绿化,长度875米,设计树种为刺柏,株距4米,全部配套滴灌设施并加强抚育管理

三)苗圃地及各示范小区节水设施配套

园区现有苗圃地170亩、枸杞5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200亩、沙生植物展示区100亩、鲜食葡萄60亩,全部配套滴灌设施,共580亩。

四)节水示范区道路建设及农田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建设

1节水示范区道路建设

为了方便对示范区的经营管理,将园区现有道路全部进行改造整修,新植酿造葡萄地段修建作业道路,改造修整及新建路段全长10962米,标准要求路面宽4米,压实地基铺设沙石,沙石厚度达10厘米以上。

2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

园区内新植酿酒葡萄基地开挖宽2.5米,深0.3米树槽,营造双行防护林带,总长6797米,设计树种为新疆杨,株行距1.51米,全部配套滴灌设施并加强抚育管理

四、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项目实施共需投资259.7633万元,其中:

1整地费:按200元/亩计(包括深耕深度70cm以上,耕地费80元/亩,土地平整费120元/亩)共需16万元;

2.开沟费:按20元/亩计,共需1.6万元;

3所需葡萄苗木费:株行距13米,亩用苗量220株,按1元/株计,每亩投资标准为220元,共需17.6万元;

4葡萄苗木栽植费:按142元/亩计(包括亩用地膜4公斤,15元/公斤,铺膜人工费20元/亩,苗木栽植费0.3元/株)共需11.36万元;

5水泥桩:37根/亩,需29600根,按25元/根计,共需74万元;

6水泥桩栽植费:37根/亩,按8元/根计,亩投资标准为296元,共需23.68万元;

7铁丝费:100公斤/亩,按5.2元/公斤计,购置费为520元/亩,共需41.6万元;

8输水管道开挖费:按5元/米计,共需2.29万元;

9人工安装管道费:按1元/米计,共需0.458万元;

10人工回填管沟费:按1.5元/米计,共需0.687万元;

11沙石路修建费:道路长10.962公里,按42120元/公里计(包括宽5米,每公里需填方2000方,每车8方,需250车,每车60元,铺沙石宽4米,每公里需填方400方,每车6方,需67车,每车400元,路面压实,每公里4小时,每小时80元)共需46.172万元;

12酿造葡萄地防护林苗木费:需新疆杨33808株,按2.5元/株计,共需8.452万元;

13树槽开挖费:长度10962米,人工费按1元/米计,共需1.6443万元;

14酿造葡萄地沙石路通道绿化费:需刺柏苗木438株,栽植费按80元/株(包括苗木费、起苗、换土栽植等费用)共需3.5万元;

15酿造葡萄抚育管理费:按134元/亩·年计(包括松土、除草、施肥、埋土越冬等)共需10.72万元。

二)资金筹措

全部申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和“科技三项”资金,共计259.7633万元。

五、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园区通过采用滴灌等节水措施,节水率可达17%低压输水管道运行后,可以极大地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水增效的目标,有效地增加单位产出效益,将带来显著的节水效果。

2社会效益

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措施试验示范,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有利于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经济效益

沙产业开发与生态经济产业示范区建成后,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效益显著,可带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及沙产业开发,促进沙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六、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措施

一是依托科研项目,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节水效益;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同时通过外出培训、实践摸索等手段培养一批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技术骨干力量,保证示范区建设的新技术运用和高效益产出。

2资金保障措施

篇13

以“科技兴林、科技富民”为主线,依据我市林业资源现状和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立项目(技术推广项目、工程示范项目、基地示范项目、科研项目)或课题,深入农村、企业、基地推进试验示范、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促进林业资源扩大、新技术普及、新成果转化,打造一支谋事、干事、干成事的新型林业队伍,强化林业科技支撑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林业工作水平,实现林业增效、产业升级和林农增收的目的。

二、活动时间

-2015年。

三、活动形式

组建林业课题组,下设若干组,包基地、包村、包户、包企业,进行科技攻关、技术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

四、活动原则

(一)林业课题组成员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

(二)课题带头人与局专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

五、参加人员

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处室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其他行政人员自愿报名参加,各县有关人员可报名参加。

六:活动内容

(一)成立课题组。以正高级林果专家、工程师和重点工程(基地)管理人员为课题带头人,组建林业课题组。

(二)确立课题(项目)和课题组成员。课题带头人依据我市林业资源现状和《“十二五”林业规划》中的林果技术推广计划、果树花卉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重点产业项目规划表(附后),围绕我市主栽树种,结合部门业务特点,分别提出一个科研课题或技术推广项目、重点林果工程(基地)示范项目,确定课题(项目)拟参加人,填写《市林业局-2015年林业课题攻关计划表》(附后),于月日前将表交到“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办公室。“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办公室根据林业课题攻关计划确定8个课题和8个课题组,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协调分配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可参加多个组的工作。

(三)活动办公室将不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观摩、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等活动。

七、保障措施

(一)成立“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成员:果桑科技处、推广站、造林处、退耕办、森防站、项目办、绿化办、办公室、人教处、计财处负责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