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5 10:08: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把知识融于各种情景环境之下,以情景和环境对学习者心理上产生感染力,进而使得情景和环境中所蕴含的知识渗透进学习者的头脑中的一种间接的渗透式学习模式。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改变知识本身的枯燥乏味性,可以将抽象概括出来的知识还原出它没有经过抽象概括前的本来的面目,知识可以以更加多姿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不是精确简单的几句概念、规律,这样的知识无论是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理解力的提升都有着诸多的益处。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呢?应当通过哪些途径来创设教学情境,把情境教学模式科学有效地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之中呢?
一、以精彩的故事创设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最简单,也最直接有效的情境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给学生讲上一段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轻松听故事的过程中感悟故事中蕴藏的生物知识,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吸收知识,学习的过程变得既有趣又有效。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蛋白质”这节的内容时,就以“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新闻故事作为情境背景。当学生看到因为劣质奶粉而导致的“大头娃娃”纷纷感到吃惊不已,兴趣自然也就被激发了起来。接下来,笔者再借由这个新闻故事给学生介绍了劣质奶粉是因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过低所造成的伤害,从而引出“蛋白质”的课题。再接下来,笔者再以此背景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包括“蛋白质是什么样的?”“生活中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在机体发育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想要人工合成蛋白质应该做哪些工作?”等等,由一则新闻故事诱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基本涵盖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这种以故事为情境背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学习,而成为了有趣的情境下的探索活动,这样所得的学习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二、以趣味的比喻创设情境
比喻是一种艺术修辞手法,它可以将一些不够直观生动的物体或现象以更形象生动的喻体展示出来。在生物学科中,有大量的知识都带有较强的抽象概括性,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比喻的方式把一些生物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喻体形象展示在学生眼前,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是非常有益的。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免疫”这节的内容时,关于免疫,很多学生只能抽象的给免疫一个简单的定义,但具体人体中的免疫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免疫的功能如何发挥,学生却很难讲的清楚,甚至教师本人也难以通过直接的语言将“免疫”这个问题讲清楚。于是,在讲课的时候,笔者就尝试着采用比喻的方式,将免疫比喻成了一场战争,给学生直观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人体健康保卫图”,并用语言给学生描述着“人体健康保卫战”中的第一条战线、第二条战线、第三条战线,在生动的比喻感染下,学生仿佛也看到了人体健康保卫战中激烈的战争场景,“免疫”中复杂难懂的特异性免疫知识在比喻的手法下变成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免疫中涉及的各种概念也被具体化为战争中的不同的角色。通过这种比喻情境,有关“免疫”的知识变得简单而容易理解,这样一来,所有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就这样迎刃而解了,教学活动圆满地达成了预定的目标。
三、以多媒体工具创设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极其复杂、严谨、抽象的学科,很多的生物结构、生理过程很难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因此,如何让生物知识实现直观化,让生物知识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是生物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多媒体工具的恰当运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多媒体工具最大的特点就是集合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为一体,语言难以直观呈现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统统可以轻松的实现。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以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情境,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例如,讲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遵循碱基互补的原则”的知识点时,由于这个知识点涉及到DNA复杂的结构和结构特点,以及碱基的计算,教师想要通过语言进行描述揭示,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即使借助于一些简单的模型器具,讲解的效果也会很不理想。这个时候,只要把多媒体工具亮出来,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DNA的单位、单链、平面结构、螺旋结构逐一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点―线―面―体的完整的形成过程,而DNA结构一系列的特点,包括稳定性、规则性、特异性、多样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这样一来,原本抽象的知识以感性直观地形象展示了出来,那么,接下来展开的有关碱基的计算也不再那么晦涩难懂了。
生物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要讲求一定的方法,而情境教学模式的实施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保证情境教学法能够促进生物学科教学工作的朝着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迈进,促使生物学科能够更好的彰显学科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欧惠菁.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模式初探[J].成才之路,2012年12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8-02
一、引言
随着高中新课改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课程中需要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二者能够形成紧密的生活关联,借助于对不同问题场景的生活化营造,可以一方面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对问题内容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让生物教学可以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具体来说,在对教学环境进行创设的时候,需要一方面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另一方面,也要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缔造兴趣点。
二、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其中,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既注重于对实际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同时也要对教学软件设施进行优化,比如对教师的管理与设置,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理论,让教学技术优化与进步伴随着教学主体即教师本身的发展。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时候,需要将感情投入其中,使得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能够成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形成思维活动的频繁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可以说,创设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学生内容深入理解,进而提高自我的生物成绩。当然,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生物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置的时候,也要明确对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的认识。
三、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 选择问题答疑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达到教学成效的有效前提,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提高教学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考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得教学环境更具答疑性与研究性,特别是针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化存在,教师在对教学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于全面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在满足学生学习特性与能力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成为问题内容的解决者与探究者。
2. 注重于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物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生物教学需要引导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成为一个整体,让生物知识生活化。基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与其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金缪相关,以此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在较高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为学生提供极大的学习乐趣,让生物教学活动得以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比如,在对DNA这一章节进行讲解的时候,针对于其遗传信息的内容,可以在对教学场景进行创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位置的组合,使得学生成为碱基的代表来引导学生对组合形式进行思考。当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与讨论的时候,就会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既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形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学习成效也就能够得到极大提高。再者,在对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进行介绍的时候,可以与减肥这一概念相联系,以此来拉近学生日常生活与实践教学理论之间的距离,让知识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对象,源于社会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将有关糖类代谢、细胞呼吸的知识纳入其中。学生不仅理解生物学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学生能感觉到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乐趣。继而使学生养成对生活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自学探究能力。
3.借助教学多媒体来满足学生的直观感受
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能够为生物教学活动提供直观的教学体验,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到对生物学科理论的深入了解,让原本存在于书本中的枯燥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另外,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尽量地简单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促使学生可以将所需的学习知识深入理解,借助于直观教学来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成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让图像、视频信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例如: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并结合形象、精练的语言讲解,使学生把握有丝分裂不同阶段的特点,同时形成有丝分裂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并使学生掌握此过程无明显的时间界限。运用这样的直观的方法可把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化,化静态为动态,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活化。
四、结语
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生物教师利用好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使得传统的教学活动能够得以深化改革,把生物知识真正意义上地做到学以致用,利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教学,在情境中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在情境中培养能力,在情景中领略科学家的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既从分析生活现象进入生命本质,也能让生命本质得以展现,提高情景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萧琼.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2):147.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当前新型教学模式的革新存在一定的影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式教学的应用存在策略问题。为提升情景化教学在高中学生生物学习中的辅助作用,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3册必修本为例,对情景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有效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学策略应用不当等因素,目前,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过程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忽视了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第二,高中生物教师以完成课堂教学进度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锻炼[1]。第三,实践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缺乏足够重视,实验课时较少、实验内容较为空洞,不利于学生的设备操作和实际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效果,下文对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二、高中生物课堂问题应对的“情境教学化”策略
(一)创设自然生活情境,深化学生课程理解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在生存、演化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与自然界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生物学科的课程内容与人类的生活高度相关[2]。高中生物老师在课程进行传授时,可以创设自然生活情境,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生命现象、自然规律进行取材,以生活视野捕捉情境创设的材料,并与课程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挖掘生物学科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以生物知识解答生活中生命现象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探究兴趣,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主要介绍人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DNA,并讲解其分子结构以及在遗传活动中的作用。由于大部分学生对DNA概念的认知处于初级阶段,但对遗传学的兴趣较为浓厚,生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偏好进行自然生活的情境创设。具体措施包括,教师可以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自己与父母等直系亲属的合照,在课堂中对各家庭的遗传效应进行简单分析,还可选择部分遗传特征较为典型的学生进行重点探究。例如脸部肌肉的酒窝形成、眼睑的层次、有无耳垂、卷舌能力等。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深化课程内容理解,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量,忽视了学生的接收效率以及对课程内容的自主思考与探讨。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对生物的各类生命活动以及生存现象进行了专业的分析与讲解,专业术语使用率较高,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影响[3]。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物问题情景,围绕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切入问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直接性灌输方式,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解答。
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介绍神经调节活动中的条件反射现象。反射过程可归纳为:人体的感受器受到一定刺激后,细胞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显性活跃,带动神经中枢对刺激信息进行分析,再通过传出神经将信息传输至效应器,由效应器做出应答反应。该过程涉及人体的多种神经系统,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生物教师可通过创设生物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用橡皮锤对膝盖下方的韧带区域进行叩击,小腿会反射性抬起;在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士兵只是看见梅子,嘴里便开始分泌唾液,能否用该章节知识对此类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各类条件反射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实际现象加深对反射过程的理解。
(三)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生物的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中,每一章节都需增加实验探究教学的课时,辅助学生进行本章节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开设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补充与完善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讲授,通过生物实验操作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吸收、深化对生物科学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研究对照实验的记录总结规则、锻炼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4]。为实现学生的生物学科综合素质的提升,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实验情境,辅助生物课程教学。
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介绍了细胞中含有的糖类与脂质的类型、作用。教师根据章节内容,创设实验情境,对生物组织细胞内部的还原糖和脂肪进行简单检测:实验器具包括蛋清、苹果、马铃薯、花生等生物组织,蛋白质、葡萄糖、淀粉、脂肪、氯离子等化学试剂,以及双面刀片、小型试管四支、显微镜等器具。实验过程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负责检测一种生物组织的还原糖或脂肪含有情况。学生在检测前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对该生物体内部的物质种类进行预测,接着将各类试剂与对应的物质进行接触,通过物质组织表面的实验反应,检测其内所包含的物质种类。生物教师创设实验情境,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质。
三、结语
“情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学习辅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树立独立思考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素质教学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教学的应用,可推动素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洁珊.关于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11):119,15.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笔者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精设学生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堂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中学生物课具有生活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课活的灵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如在“免疫调节”一节的教学时我就先请几位同学谈谈他小时候防疫过程和体会,从而讨论为什么要进行防疫,防疫有什么好处等等。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 巧设学生的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主动参与生物课堂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中学生物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课堂学习沉闷、机械,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课堂学习效率低。自从我们运用生本教学理念以来,改变了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存在,并激发其挑战的欲望,能够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生活中的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学习“酶与温度”有关知识时,就是让学生回忆在自已感冒时的感觉,然后一起讨论找到共同的现象,引人与学习的知识的关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生命现象,指导实际生活。
3. 让生动的影像图画等,带学生走入生物课堂学习的境界中书本中的语言文字毕竟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学生在理解一些生物概念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借助影像图画,则可以把课本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影像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可以说,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课堂教学时可以用一组组的镜头甚至是一些影视的片段来展现生命现象。通过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自我调控与评价,把课堂学习 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生命的奥秘,从而让学生们很自然地体会到生物的知识。在学习“细胞分裂”时就要让学生看看课件细胞分裂的动画,通过不断的暂停和重放,让他们知道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的过程和特点。要突破这样的难点就容易多了。这样就能把课堂“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课堂情景,寓教于乐,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科学世界,要求教师精心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待于我们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为有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探寻能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时,教师可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成熟的生殖细胞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以人类生殖细胞为例,如果生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对生殖过程中不同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数目进行探究和分析:假如两性成熟生殖细胞的生成方式是以有丝分裂来实现的,其的染色体数与卵细胞的相同,均为46条。当受精之后,受精卵内染色体数为92条,那么个体的后代体细胞内染色体数将以怎样的方法增加?这一结果无疑会对生物的遗传性状造成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有丝分裂并不能成为决定有性成熟生殖细胞生成的直接因素。问题分析到这里时,学生深刻了解自己认知上的不足,他们的心中便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可趁机提出:“如何实现亲子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变?”学生回答:“确保生成的成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把握时机提出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恰当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直观情境,引导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不理解时,或者是教师对某些问题无法顺利表达时,可以借助相关展示图、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实现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配合上教师的语言讲解,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复习“细胞的增殖”时,由于单一的静态图片无法让学生观察和发现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染色单体的数目、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染色体组数的变化等,影响正确构建数学模型曲线,再加上教师照本宣科的话,只会让学生的认知变得更加模糊。所以,在教学前,我事先为学生准备了flas和课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看动画,将曲线与细胞分裂的对应时间结合起来,并适时停顿在某一画面让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这样复习的效果更为显著。课尾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找出不懂的地方,教师再为学生进行讲解,能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由上述教学不难发现,利用相关投影、图像或课件等方式将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创造出良好的直观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在视觉上对知识点有深刻印象,而且有效地引导学生尝试构建各种数学模型,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教学无疑如鱼得水,功效倍增。
三、实验情境,发现知识
实验既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占25%左右的比例。生动有趣、直观性强的生物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进行分析,设计说明性和代表性强的课堂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如教学“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事先准备一定量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鸡肝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盐酸、试管、量筒、烧杯、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热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等实验材料和器材,然后将学生分成A组和B组,分别让两组学生展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实况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讲解,并指出正确的实验方式。实验结束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等进行评价,并让两组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总结实验成败的原因,掌握实验过程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不利的条件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酶活性造成影响;当温度和溶液的pH值接近最适标准时,酶的催化作用才可以彻底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