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

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5 10:08: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护动物最有效的措施

篇1

一、提高认识,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环境负责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促进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篇2

1.引言

作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和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路网完善的需求,高速公路更逐步进入山区,由于道路设计标准逐渐提高,地形地质条件更加复杂,暴露出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其中高速公路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高速公路的高车流量,强封闭性大大阻隔了公路两侧范围甚至是更大区域内的动物的通行和交流,使野生动物的基因交流和种群数量及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等受到影响。

2.野生动物通道的建设现状

20世纪50-60年代是野生动物通道实践和研究的起步阶段。至今,已有成百上千个动物通道分布在全球各地,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居多。荷兰建立的ecoducts( 生态桥) 已成功被多种野生动物使用。截至2008年,整个北美洲陆生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达到684个以上。其中,近25个科学研究项目评估了70个通道的使用情况,基于科学研究数据,欧洲和美国已制定了野生动物通道设计的相关指南。我国的野生动物通道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但已初见成效。例如,思小高速公路的动物通道选址参考了亚洲象固有的迁移路线,共设置了23处桥梁,2处隧道。根据2004年至2007年的监测结果,藏羚迁移使用的野生动物通道和桥梁有8处,其中可可西里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率最高,平均达80%以上。在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十一五”期间,241个高速公路项目中涉及保护动物并提出相关保护措施的项目有63个,其中明确提出增设动物通道的项目有17个。

3.野生动物通道设置

在具体进行野生动物通道设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公路建设在什么地方。(2)当地野生动物的生理习性有什么特点,公路建设是否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有多大。(3)哪些通道适合它们。(4)通道设置结果是否满足预期的效果。

所以,公路建设中的动物通道设计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问题:动物生理习性调查分析;动物通道使用的影响因素;动物通道类型;通道辅助方式和对动物通道的系统监测。

3.1影响利用动物通道的因素

Clevenge认为影响动物利用通道的因素主要包括:通道的设计特征(如通道尺寸、位置、类型),周围景观特征、附近人类干扰程度三大类。一般而言,人工建设的动物通道需几年后才能使野生动物适应。殷宝法等研究者对青藏铁路、公路研究发现:动物主要利用桥梁通道穿过铁路和公路,对水泥方形通道和清水河大桥基本不用。 动物在穿越公路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穿过公路后需要合适的环境来缓解放松,由于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是平行修建的,并且铁路的路基都比较高,如果两者之间的距离过近,动物在穿越公路时视线受到铁路的阻挡,会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一个熟悉的环境来缓解压力。南加州的研究显示通道两侧出现适宜生存栖息地是通道被使用的有效预测因子,同时也发现通道尺寸对于鹿和狼的通过也非常重要。人类的活动也影响到野生动物对通道的利用,殷宝法等对青藏公路的研究同时表明,青藏公路楚玛尔大桥1处和楚玛尔大桥2处的通道结构基本相似,但由于其下面住有施工人员而不能被动物利用。因此,在将来修建野生动物通道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动物通道的设置原则

(1)差异性原则:允许当前所采用的减缓措施与其预期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的误差。越来越系统的监测和评估这些措施和动物保护之间的问题会给交通实施者提供更加精确的解决方法。

(2)经济性原则:最有效的缓解措施是在花费最小前提下达到保护目标的最佳选择方案。

(3)预先设计原则:公路工程的大量桥梁、涵洞建设是能使动物通过的最经济有效的通道。同时隧道建设也对动物保护非常有利。

(4)考虑累计和时滞效应原则:当规划和评估通道使用效率时,必须重点考虑道路对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累计影响和时滞影响。

(5)结构综合利用原则:在保持生境连续和减少道路致死方面,整合野生动物横穿结构和栅栏的缓解措施比单一使用动物横穿结构更加有效。

(6)通道尺寸因地制宜原则:对于通道大小尺寸没有固定标准,因为物种会自行调整生存习性以适应不同通道类型和设计结构。此外,设计还要结合目标物种个体大小、生活习性等来考虑。

(7)景观角度选址原则:动物通道的设置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道路致死率和动物行踪数据的位置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相比较而言,基于总体景观格局和能够创造有效的景观连接的通道位置才是能发挥长期效应的最佳选择。

(8)确保通道的可持续效应原则:动物通道要达到持续效应,物种的适应环境变化、数量特征、动物习性、栖息地条件和附近人类行为等都是对通道的可持续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结语

交通工程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在满足动物的空间需求、保证动物的安全、维持栖息地的连续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规划层面和工程建设层面提出,基础生态数据的缺乏、生态现状调查的不规范以及设计管理的经验不足是我国野生动物通道建设的制约因素,探索建立野生动物通道的评价体系以及设计指南是推进交通项目中动物通道建设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实现在发展中做好野生动物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硕,贾海峰.生态交通建设中的动物因素考虑[J]生态学杂志,2007,26(8)

[2]吴盛德,谈建文.浅谈公路建设使用林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湖北林业科技,2005(6).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2~63岁,职业为渔民。3例患者均因进食鲎2~5 h后出现不同程度症状而就诊, 其中1例出现头晕、头痛、呕吐、口周麻木、肌肉麻痹;1例出现腹痛、腹泻,共济失调,步态蹒珊,四肢软瘫;1例出现牙关紧闭,烦躁不安,脉搏减慢。给予早期洗胃、导泻、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早进行血液灌流等治疗,3例均痊愈。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消化系统的护理 迅速清除胃肠内的毒物,尽早实施洗胃、导泻等急救工作。3例患者均在当地卫生院给予初步的洗胃,到我院急诊科后又予彻底的洗胃和导泻。洗胃时应准确记录灌洗出入量及颜色。第1次洗胃的灌入量不宜过大,以300~400 mL为宜,以免驱毒物入肠。

2.1.2 神经系统的护理 本组患者神经症状比较明显,注意观察有无呼吸肌麻痹。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牙关紧闭患者,应做好人工通气的准备,床边准备气管插管、吸引器及呼吸机等。本组1例患者出现牙关紧闭,由于抢救及时,无需进行人工通气。

2.1.3 双腔静脉导管的护理 3例患者血液灌流的血管通路均选择颈内静脉插管。深静脉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置管、开管、封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每日常规换药,用安尔碘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用3M无菌敷贴固定,避免导管脱落。

2.2 血液灌流前的护理

采用Gambro单血泵,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HA230灌流器。用3 000 mL质量浓度为40 g/L的肝素生理盐水自下而上对灌流器和管道进行预冲,血流量为50~100 mL/min。冲洗时,需用手轻拍及转动灌流器,时间不少于20 min,最后300 mL时用200~250 mL/ min的血流量密闭循环20 min。每次治疗时间2.0~2.5 h,血流量150~200 mL/min。治疗结束用空气回血。

2.3 血液灌流中的护理

血液灌流始时血流量为50 mL/min(视患者的血压情况而定),若生命体征稳定,逐渐调至150~200 mL/min。本组1例患者血液灌流前血压较低为85/45 mmHg,用升压药升至105/65 mmHg再灌流,灌流2 h中,血压在升压药的维持下波动于95~110/65~75 mmHg之间。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每30 min测量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若血压明显下降,应立即通知医生,按医嘱减慢血流速度,静脉注射50%葡萄糖,必要时用升压药或输血、血浆等;但药物应在血路管的静脉端注入或经另外的补液途径注入,否则药物被灌流器吸附,达不到有效浓度。注意有无出现畏寒、发热、胸闷及呼吸困难等灌流综合征;在灌流前给予地塞米松5~10 mg静脉注射可有效预防[2]。

注意观察有无血流量不足和灌流器凝血。首剂肝素量1.2~1.5 mg/kg,过程中每30 min追加肝素8 mg。注意观察有无凝血现象,及早给予对症处理。如动脉除泡器凹陷,则提示血流量不足;动脉除泡器变硬、膨胀,血液溢入除泡器的侧管,提示动脉压过高,灌流器凝血。同时密切注意各管道的连接,注意保持管道的通畅,避免受压扭曲、反折、脱落并妥善固定,严防松脱。

2.4 血液灌流后的护理

血液灌流最典型的副作用是血小板减少。灌流结束后按医嘱用与肝素用量之比1∶1的鱼精蛋白缓慢静脉注射,以中和肝素。

观察反跳现象:血液灌流只是清除了血中的毒物,而脂肪、肌肉等组织已吸收的毒物会不断释放,肠道内残留毒物的再吸收,都会使血中毒物浓度再次升高[3]。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无初诊时中毒的症状出现,必要时连续灌流,一般间隔时间为6~12h。本组2例患者灌流2次,平均间隔时间为10 h。

2.5 心理护理

由于发病突然,患者对鲎中毒的诊治认识不足,以及中毒后患者出现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症状,担心遗留后遗症,加重了患者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护士应先评估患者的心理素质和接受知识的水平。由于本组患者均为渔民,接受能力一般。因此我们在交谈别注意语言、态度和方法,尽量找懂其方言的护士与患者交谈。在交谈过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加强鲎中毒危害身体的防护意识,告知患者不吃小鲎。

3 体会

鲎属节肢动物门,是国家Ⅱ级水生保护动物,产于我国沿海各地。大鲎肉可吃,一般无毒,但小鲎常引起中毒。赖添才报道日本学者已从圆尾鲎体内分离出河豚毒素[4],其中毒表现与河豚中毒有很多类似之处。河豚毒素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4]。一旦出现中毒,应及时治疗,采用综合对症治疗措施的同时,尽早采用血液灌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认真观察,加强血液灌流的各项护理工作,防治并发症,切实提高鲎中毒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林惠凤. 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2175.

篇4

一、技术推广

(一)林木良种选育体系逐渐完善,良种推广工作加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建立树木良种基地以及各类苗圃,各级林业厅为加强良种化进程,提高管理水平,更是先后开展了中心示范苗圃工程的建设。在各地重点林区先后建立起多处中心示范苗圃,从根本落实形成了树木良种基地,中心示范苗圃以及国有苗圃,乡镇苗圃,专业户育苗的一套良种选育格局,树木良种选育体系在实际生产中不断的推广与应用。

目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的树木良种有:工业原料,防护林等,黑杨以及白杨为重点推广;园林绿化主要以夏橡,法国梧桐,樟子松等彩叶,引种栽培树种为主。西部地区生态林主要以白榆,胡杨等乡土树种为重点推广;林果业主要根据地方特殊地理情况,如新疆主要推广红枣,香梨,核桃,杏,石榴,巴旦木等十二个树木良种。

(二)推广以防沙为主的林业生态模式建设技术

以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为主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内容,以适宜的技术结合当地情况进行推广。不同地区特殊的气候以及自然条件需要有针对性的推广不同的林业生态模式建设技术。利用和田县采用的农田林网化体系,使得其形成了绿洲内农田防护林,农区外防沙基干林以及沙漠周边荒漠次生林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此举曾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办法的全球五百佳的称号。利用林业先进技术,根据实情创新建设模式,林分结构优化,树种选择合理的林业生态模式建设,不仅可以促进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提高,更能使得林业的生态功能最大化的凸显。

(三)林木有害生物控防技术全面应用

林木有害生物控防技术在林业生产中大规模应用,既巩固了林业建设成果,同时又有效的缓解了有害生物对林木生长造成的危害。如云杉育苗小蠢虫防止技术,林木鼠兔害防控技术,杨树十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植物无公害灭鼠技术等。目前这些技术在我国林业中累计总运用推广高达五百万亩以上,有效的遏制了虫害蔓延,深受群众喜爱。

(四)林果业综合配套技术在林业生产的广泛应用,为林果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有研究调查表示,至2008年底,我国新疆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到伍佰元以上,南疆林果面积高达1193万亩,年产值高达一百三十亿元。全新疆拥有1450万亩以上的林果面积,形成了极具地理优势以及技术优势的林果主敢去以及特殊林果产业带。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开发技术,合理的应用在林业生产中,可以为林业全面系统的发展提供支持

以新疆为例进行的研究调查表明,其野生动植物共存有644中,重点保护动物116种,自治区保护动物44种,自治区保护植物13中,各类湿地动植物高达651种,宝贵湿地资源总面积高达一百五十万公顷。保护野生动植物,其实质是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后续资源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做到真正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六)3S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林业生产管理水平

此类技术应用在造林实绩核实,调查,林业规划以及林业资源普查中,可以使得其工作准确率以及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并且可以有效的防治自然灾害,及时的定制出灾害发生时将不良后果降至最低的有效措施。

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一)大力开展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科技示范

西部地区的洛浦县一级和田县,积极采用集成技术建立起的“葡萄长廊”示范区,推动了全国造林绿化,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和静县采用立体开发,林草结合的防护林建造方法,更是成为了我国符合林业发展模式的代表。喀什地区的农林业混合建设,在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被国家誉为绿洲林业发展的主模式。

(二)开展速生丰产林的极地建设示范,推动我国木材生产新格局

我国与1987年正式启动了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工程,各地区的国营林场率先进行了速生丰产林的示范栽培,促进了我国全面开展速生丰产林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各类树木育苗示范基地

以各个地区各级国营苗圃为基本平台,以各树育苗技术以及育苗方式进行广泛技术示范,扦插育苗,全光喷雾育苗,播种育苗以及工厂化育苗技术模式,被各地结合实情广泛应用,为林业推广技术的培训提供了良好基础。

(四)建立特殊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

自2000年以来,大部分地区的林业重点工程开始全面展开,科技示范基地的规模逐渐加大,且室外类型增加,示范效果突出。特色林果业为内容的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的发展最为飞速,其示范内容也是最全面的。为了林业科技成果转换以及推广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各地林果产业的发展,建立起了林果种苗,矮化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果品栽培,优化品种等各技术的示范基地,促进林业科技推广技术飞速的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以地区林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全国林业推广技术应用的提升。

三、技术培训

将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技术培训 大力开展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培训,将各类林业推广技术以培训的方式运用在林业实际生产中去。

(一)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再教育逐步正规化

以林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为实施起点,人员的培训做出了培训时间保证,培训效果考核以及培训内容明确,使得人员的林业技术培训知识不断更新以及专业技能提高有了切实保证。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的各级林业厅业务主管部门充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大力对各类型的林业推广技术进行培训。种苗,造林,资源林政,以及林果,森林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基本做到了定期定时的对基层技术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的培训班,既可以使得人员自身的管理知识以及林业推广技术得到及时更新,又满足了人员的自我价值实现。

(二)强化林农的培训工作

林农普遍存在有掌握的信息技术不及时,信息沟通渠道匮乏以及技术素质不高的情况。自从2000年,林果业确定了其在农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林果业的培训工作逐渐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开端。以林果的素质教育入手,各地有力的促进了林果业的飞速发展。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采用请进来以及送出去的方法,对林果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干部加大培训强队,针对林果业中果树的修剪整形,嫁接栽培以及水肥管理等经常出现技术问题的环节,通过培训班,现场指导以及观摩会等方式进行技术传授,使得林农可以更好的掌握林业技术以及技能。同时需要时刻指导林农对于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冬夏季修剪整形以及施肥等重要技术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请国内外专家开展集中培训或是现场观摩培训,在不同的季节结合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现场操作。在林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生产中大量的科技成果应用,使得林业的科技支撑能力逐渐加强,林农逐渐将传统的只种不管的错误理念,为林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科技支撑以及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林业推广技术的应用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从根本做到林业推广技术应用在林业实际工作中,从而达到个人与组织双赢的局面,并且同时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38-01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系统中结构最复杂. 功能最多也最稳定。 森林资源是人类和其他的生物同生共存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柱。 如果把地球比作是一个人的话,那么就可以用 “肺”来形容森林资源。 现阶段随着森林资源重要性的显现,森林资源逐渐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环境等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我国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森林资源的培育

1.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全方位保护,恢复森林生态系统。要抓住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发展替代产业,使人为因素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彻底得到遏制。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 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 ,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 ,在林业发展上 ,实施科技兴林,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 。在第一产业方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在第二产业方面,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 ,要加大森林旅游业 ,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 以二促一带三” 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 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开发新产品. 新技术和新市场 ,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 ,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2.对现有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开发。?

(1)要停止任何改变湿地性质 ,对湿地产生破坏作用的开发利用活动 ,对部分被垦的湿地, 应退耕还草,恢复湿地原貌 ,在湿地普查的基础上 ,根据湿地面积 ,分布编制湿地类型分布图,查明湿地开发利用现状, 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制定和完善湿地保护规划。

(2)湿地不仅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 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保护湿地 ,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从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 ”的方针, 把湿地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建立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采取各种手段的有力措施。实行统一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充分发挥湿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有偿使用湿地,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走旅游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子。

二、森林资源的管护

1.强化森林资源档案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实现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抓好森林资源档案建设工作,档案数据更新一定要真实地反映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使之成为制定规划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2.严格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把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作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战略途径 ,根据“三种林”划分的原则,对不同功能的林分类采取不同的经营方针,重点生态公益林管严,一般生态公益林管住 ,人工商品林管活。抓好调查设计管理和调查设计检查工作 ,解决好人为虚假设计问题,努力提高森调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好森调队的提档升级工作,满足实际需求。

3.认真履行森林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把依法行政,依法治林作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战略保障,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认真履行职能。抓好林地管理工作 ,对于征占林地严格履行申报审批程序 ,对乱占林地,特别是毁林开荒行为,实施严厉打击。

4.建立“严管林”的长效机制。把建立“严管林”的长效机制作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战略措施,从制度上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把限额管理,限量采伐落到实处。抓好伐区管理和伐区检查工作,坚决杜绝超证采伐,超量采伐,超强度采伐和越界采伐。

5.创新森林资源管理和运行机制。把建立森林资源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作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战略任务,责、权、利相统一,利用主体和管理主体相分离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治本措施。重点抓好机构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三权”流转 的摸底、调研、推进工作,先行试点,分步实施。搞好民有林权发证准备工作,为营林改革创造条件。

6.把做好野生动植物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作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战略方针,努力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建立陆地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重点抓好野生动植物管理工作,要努力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保证运行畅通,抓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湿地保护等国家投资的生态保护区项目工作,发挥功能。

7.山火是森林的大敌,森林防火工作必须花大力气去抓。一把火会烧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所以森林防火工作必须狠抓。应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做到腿勤、嘴勤、笔勤,宣传对象从小学生开始,重点放在边远山区。对查实引起森林火灾构成犯罪的,应绳之以法,把森林火警、火灾降到最低限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