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5 11:4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现在已经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办的预测表明中国在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1亿。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控制,造成了我国长期的生育率下降。而生育率下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并处于较低的水平,必然导致我国快速地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结构呈现出“八四二一”的特殊人口结构。所以,现在我国面临着人口控制和人口老龄化的进退维谷的两难局面。我国目前还处于“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这一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但是,这个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人口红利期”却是短暂的,当这个短暂的时期过去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 中国养老金的现状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2012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1.3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我国的养老金正面临严峻的“空账”局面。
我国的养老金“空账”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1991年国务院决定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经过探索试点,各地逐步建立起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前虽然没有个人账户,但国家已经通过企业税收及利润上交等方式拿走了养老保险所需的“必要扣除”,并已把这些资金用于其他事业,个人账户建立后不能再向这部分职工“追缴”养老金,从而形成个人账户“历史欠账”。
三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负担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金负担加重,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的供养比例和资金支付压力很大。这是由一个简单的事实造成的: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为10?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锐减到3?1。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现收现付”的养老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养老金的“空账”问题将愈发严重。我国必须在人口老龄化到达更严重的程度之前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统计,200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2.7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7%,2050年将超过30%。有专家预计,如果不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在未来30年时间里,我国城市养老金“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可有效避免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如果账户做实,便有资金进行投资以“保值增值”,账户空转不利于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
参考文献
[1]张习营.我国人口老龄化浅思.科技信息,2010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要不断地完善,以通过塑造优良的人口环境促进人口良性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极深。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社会保障的压力是极大的。如果养老保险制度没有跟得上时展,就意味着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滞后性。人口老龄化属于世界性问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就更需要直接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全面掌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从中分析城乡差异,并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出基本的判断,基于此而对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评估。从中可以明确,中国的社会发展结构受到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极深,加之多元文化渗入,使得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才能够加快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并推进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改革现状
1.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改革,至今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实践,期间不断地摸索着,并落实到实践中,对于养老保险资金管理已经形成了社会统筹结合个人账户的资金筹集方式。[1]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的养老保险现状日趋严峻,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目前退休人员的劳保保障,特别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启动,养老保险功能日趋退化。这就需要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针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思考社会保障中所存在的问题。纵观中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自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来中国的养老保险不断地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从1951—1965年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建立;1966—1976年的养老保险制度引发社会问题而遭到破坏;1977—1992年的养老保险制度进入到恢复期并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而不断地调整;直到1993年,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改革和创新。从中可以明确,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每一个阶段都与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且符合中国国情。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变了原初的养老金计算方式,采用了社会统筹结合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模式,逐渐形成了中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1.2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现状
中国新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不断地改革,形成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内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三种养老保险形式,构成了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即为国家统一养老政策下的养老保险,主要是满足广大的退休人员和离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非常广,包括所有的单位职工、个体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职工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属于一种补充性的养老保险形式,是职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自愿参与养老保险。这种养老保险模式可以与企业的养老保险相结合,有助于激发企业职工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为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所缴纳的企业年金,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而建立起来的,旨在提高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准。中国自2014年以来,开始启动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提出了改革方案。其中所涉及的敏感问题就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制度并轨的改革方案。养老保险改革严格按照“一个统一”的原则的同时,相关工作的展开要确保“五个同步”:其一为养老保险制度与工资制度同步;其二为机关与事业单位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步;其三为待遇调整与计发办法之间要保持同步;其四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与职业年金的建立同步;其五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同步。[2]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源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
2.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源
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的育儿费用比较高,人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且快节奏的生活,导致生育率有所下降,甚至在中国的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的丁克族;二是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发展比较快,加之现代的医学知识传播途径很多,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都很懂得自我保健,使得中国的人均寿命有所延长;三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了多年,虽然成功地降低了人口数量,同时也出现了老年人人口数量所占比例增多的现象。[3]
2.2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就是养老问题。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这就使得原有的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现代的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针对中国的养老问题加以解决,但是依然存在着矛盾,并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以考验。养老已经不仅仅是养老金问题,还包括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证、家庭护理等各方面。按照养老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养老就是社会养老,使得原有的家庭生活保障模式被打破,养老问题由政府来解决。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中国政府很显然也是力不从心的。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中国的家庭趋向于小型化,多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使得农村人口数量降低。农村居民到城市中的主要目的也是希望自己有更好的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解决养老问题。[4]之所以中国处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而出现养老保险制度问题,主要还在于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加之业务能力有限,使得养老保险服务质量较低,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健康护理,很难从专业的角度达到老年人以及家属的满意。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必须面对并着眼解决的问题。
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加之养老保险制度在转轨期间所存在的各种遗留问题,使得新型的养老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面临着发展困境。首先,中国的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虽然中国政府将养老保险的覆盖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但是,要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却依然很难。根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的养老保险在全国的覆盖率还不到40%,很显然这个数据无法证实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着保障功能,也使得社会保障难以满足中国社会发展需要。随着2009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使得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举步维艰,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很难将具体工作落实。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面对养老保险缴费的负担,使得一些人员开始退保。其次,养老保险基金没有实现统筹规划。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情况来看,由于采用了分级统筹的方式,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缺少风险抵御能力而导致基金严重流失。[5]养老费用存在着地域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养老金数量分配不均。对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养老保险基金尚存在结余,但是如果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会存在保险金缺口。一些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由于这些流动人口会缴纳养老金,而并不会在那里养老,就会使得该地区的养老金比较充裕。这样就会导致养老金发放不均衡,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快,养老金就会越多,而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流动人口,就会导致养老金发放困难。最后,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效率相对较低。中国自2010年以来,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积累的养老保险金就已经出现了超过1.5万亿元的结余,但是这样庞大的数字并没有落实到企业职工的个人账户中。现行的企业职工个人账户中,养老保险金主要是用于支付职工的退休金,账户多为空账,而且按照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金的20%足够支付两个月的费用,用于存入银行或者购买政府债券的部分则占80%。随着银行利率的降低,使得养老金结余贬值,难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这就会给国家养老保险带来负担。
4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措施
4.1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结构上来看较为分散,缺乏统一性,不仅对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还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应对目前的中国老龄化问题。[6]为了推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中国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了改革,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划入到社会统筹范围内。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着养老保险制度新旧交替问题。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旧的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转轨的过程中,就会存在利益上的矛盾,要实现平稳转轨,还需要一个过程。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进行调整,将实施工资改革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时进行,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顺利过渡,快速进入到正式实施的轨道。中国的另一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了让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中国为农村居民启动了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在近年来的实施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实惠,但是,要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划入到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范畴当中,还没有具体展开。中国城镇化发展,加之中国农村正在走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很多农村地区已经逐渐向城镇化转变,居民的生活社区化发展。这就需要农村保险制度继续推进,逐渐融入到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范畴当中,首先从养老保险制度上实现城乡平等,以使得相关的各项制度有效衔接。参与养老保险的居民,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可以在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相互转换,以利于农村居民到城镇就业时养老保险的衔接。
4.2对养老保险制度要实施统一化的监督管理
中国进入法制化社会,虽然对社会保险金的管理都有明确规定,并在法律范围内诉诸了关于保障基金的征收以及使用的问题,但是,很多相关内容都没有在法律的层面细化。这就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包括财政机构、监察机构和审计机构都可以从各自的管理职能出发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启动和应用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7]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使用上,要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采用问责制的管理办法,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流动。随着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就会使得社会保障基金在使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散处理,降低基金投资的缝隙率。此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使用,还要基于法律规定而由专业的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行,以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收益率。
4.3从政策上支持养老保险和家庭保障的融合
中国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养老保险工作日渐重要。要确保中国人口结构合理,就要注重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将养老保险制度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家庭保障相融合,使得社会养老保险资源与家庭养老保险资源相匹配,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更为顺利展开,才能够促使中国的养老保险更适合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政府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调控者,要从统筹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家庭保险与社会保险整合。这就需要从道德的层面强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提倡中国家庭和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同时还要从政策上强调,从政策上完善家庭保障制度。此外,还要发动社会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老年人群体,伸出援助的手帮助老年人,以缓解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特别是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到位,有助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为符合中国国情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4.4高度重视商业保险的发展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发展形势相比存在滞后性,这就形成了目前所必须面对的公民养老问题。虽然采用了立法的手段,但是由于区域差异和不同领域的养老保险制度有所不同,使得养老保险体系系统化运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进入到攻坚阶段,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问题,可以通过倡导养老保险制度多层次展开。养老保险水平要建立在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上,在考虑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要将商业保险融入其中,鼓励居民参加商业保险以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虽然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中,商业保险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应该建立保险政策环境,优化商业保险制度,以促使商业保险公司能够在保险业务上多开通老龄产业,将保险公司的专业保险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养老保险多层次展开。
5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问题,使得各个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都受到了影响。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带来的严峻挑战在于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这就需要从全社会角度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研究。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目前所面对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高度重视养老保险的落实。中国通过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建设步伐对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地完善,以使得城乡居民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徐懿.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商情,2013(2):121-122.
[2]牛克成.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关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J].江苏商论,2016(6):122-123.
[3]姜士娥.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如何健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26):19.
[4]林义,林熙.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J].老龄科学研究,2015(3):61-69.
[5]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0-03
党的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写入报告,为未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紧迫的课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怎样,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省情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显著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按照联合国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21世纪初我国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9.9%,2010年上升到13.26%,预计2015年将达到15%,届时老年人数将增加到2.2亿左右。我省的人口历史变迁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省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较轻,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改革开放之后,我省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净迁出省份,虽然我省人口老龄化步伐稍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迈入“老年型”社会步伐较快。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005年时达到7.6%,超过了7%的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标志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六普”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3%,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但十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900余万,将占总人口比重约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将达到50岁左右,届时汹涌的“银色浪潮”将呈现在全社会面前。
2.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据“六普”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7.3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万人,增长了49.9%,同期全国增长了34.5%,而全省总人口仅增长了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是79年左右。中国只用了27年就将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都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我省将同全国一样呈现较快的老龄化增速。
3.高龄老人比重快速上升。从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龄段看,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岁的老年人口占5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与2000年相比,65~69岁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比重持续、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延长。这就对今后的社会养老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龄化程度城乡、区域差异显著。2010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2 132.4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0个百分点。乡村总人口为1 699.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显著差别。我省老年人口规模、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要高于乡村,而且从老龄化速度看城镇也要快于乡村。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相同,也是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但与中国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三个百分点来看,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正好相反。这是我省老龄化不同于全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省老龄化程度伊春市最高达12.1%,第二位是鹤岗市10.49%,第三位是鸡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为牡丹江9.86%、大兴安岭9.49%、双鸭山9.21%、哈尔滨8.52%、齐齐哈尔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绥化7.59%、大庆7.14%,只有七台河接近人口老龄化边缘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主要受资源枯竭影响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国呈现不同的特征。
5.老年抚养比逐渐提高,赡养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间我省15~64岁年龄段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及老年人口总量增加的影响,我省人口总抚养比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老年抚养比逐步提升。
当前我省每10个劳动力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年来人口总抚养比在不断下降,但其中的趋势是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上升了2.7百分点,即0~14岁少年儿童数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人口总抚养比将不断攀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条件“人口红利期”将逐渐消失,全社会养老压力将加剧。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我省人户分离人口为505.14万人,已占户籍人口的13.21%。这部分流动人口与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万人,增长49.37%,其中61%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他们正是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主要力量。由于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制度身份隔离等多种原因,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化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同时,家庭中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赡养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异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龄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稳定。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丧偶的老人占25.9%,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离婚比例为0.9%,与2000年时0.7%和2005年时的0.6%相比,分别上升了0.2和0.3个百分点,尽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总体上仍保持着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为0.9%,与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数据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体状况较为稳定,呈现出有偶率高、丧偶率低、离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点,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稳定和睦,健康程度较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发展态势表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可逆转,我省也不例外。从欧洲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实践表明,老龄化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分析黑龙江省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
1.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7万元,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是“未富先老”。应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据调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乡村的水平就更低。这一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离退休养老金及社会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单位离退休职工,城乡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乡社会养老机构不足,老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年轻人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料老人,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机构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统计,2010年全省拥有社会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安置单位等731个,共有床位95 594张,但是面对老龄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农村地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完全实现养老目标,老龄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各级政府要将人口老龄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老年事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各级政府、机构、宣传部门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强蛋糕”,只有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才能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告诉我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既要充分挖掘当前“人口红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抓住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好时机,扎实推进“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支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3.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它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一个前瞻性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从政府职能看,要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社会上看,要逐步培养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事业发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设普惠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营造让老年人放心消费的服务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上门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样即能解决养老机构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赡养人口人户分离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从金融、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规上对民间资本参与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解决资金短缺的状况,为民众办实事。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保障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适当调整生育等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人口结构老化造成社会负担沉重和养老问题突出,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人口老化趋势加快。建议适当放宽“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缓解越来越严峻的人口高龄化趋势,积极主动地引导人口结构向平衡、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应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推进从目前保障体系制度全覆盖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实际全覆盖。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民工城镇身份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为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2-02
一、当前涪陵区老龄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涪陵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预计到2015年,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数将占到人口总数的20%,即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这是重庆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涪陵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19.8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7.18%,老龄化率超全国全市3.0和1.8个百分点,空巢老人家庭超过5万户,空巢率达50%,农村超过70%。特别是人口高峰期间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父母一代正在步入老年,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老年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的年龄、学历、职业、职务、经济收入、居住环境等不同,需求差别也很大。在经济欠发达、城乡居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势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老龄事业发展现状
1.通过强化宣传,营造了浓烈的敬老养老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台、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开设敬老养老专栏、老年专题节目、老龄工作专页等,广泛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通过开展敬老爱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敬老养老典型,弘扬了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涪陵区龙潭镇女村民杨德碧等先进模范人物,掀起了全社会敬老爱老的新风尚。组织举办了老年人运动会、老年人健身行动、老年书法摄影等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文艺演出、电影、讲故事等下乡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营造了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2.依靠组织保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老龄工作体系。一是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全区发展规划。把老龄事业发展纳入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敬老养老活动领导小组。建成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龄工作网络。明确并突出了老龄委的工作核心作用,同时区级各部门、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都明确一名领导分管老龄工作,落实相关科室和民政办负责老龄工作日常事务。基本形成了“党政加强领导,老龄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老龄工作格局。
3.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老龄事业发展纳入财政预算。将敬老院建设管理、贫困老人援助和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入住敬老院补助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养老设施建设成果明显。几年来,财政投入资金改造了17所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500多张;建成了市内规模最大、设施较好的区社会福利院;扶持发展了6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改建了区老年大学,新建了若干个老年人活动场所;各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区)相继建立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学校,全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待遇逐年提高。符合低保条件的60岁以上老人全部纳入低保,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成倍增长,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超过50%,财政每年补贴农村空巢老人入住敬老院。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对9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等;建立了贫困老人救助基金,提高了百岁老人营养补助标准。老年维权机构不断健全完善。专门成立了区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各乡镇、街道建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老年人开辟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共同参与调处赡养纠纷、财产纠纷、虐待老人等事件、案件,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老年人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大幅增加,倒三角形家庭格局(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个子女)普遍形成,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人赡养老人、隔代赡养老人家庭大量存在,加之少数子女敬老养老意识不强,有的甚至虐待、遗弃老人,把赡养责任推向社会,推给政府,传统的“居家养老”、“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同时由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未实现全覆盖,使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特别是一些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老人年老多病,医疗条件至关重要,但目前来看就医难未真正得到解决。由于医疗改革滞后,医疗保险标准低,老年人看病就医费用高,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老人,仍然存在看病贵、看病难、小病拖、大病扛、看不起病、进不起医院的突出问题。
(二)城乡老龄事业发展欠均衡
一是基础设施差。全区70%的老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工作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公共财政在农村老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部分乡镇、街道敬老院、五保家园存在功能不配套、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备、服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入住率较低。一些基层老年协会没有必需的工作经费,没有开展工作的场所,多数依靠会员自筹会费维持运转。
二是老龄事业专业人才缺乏。有的乡镇、街道老龄工作没有专人负责,现从事老龄服务的人员配备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老龄工作需要。镇、街道敬老院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差,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村、社区在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焦虑感、孤独感、空虚感等方面创新不够,办法不多,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老年人是个特殊的生理群体,社会就业人员尚对老人服务行业不认同,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劳动报酬较低,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多数人都怀有一定顾虑,这是导致专业队伍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随着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老人家庭空巢化日益严重,有的乡镇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数的70%,这些留守老人除了一定的农事劳动,业余生活空间较窄,缺乏家庭温情,没有有效的精神生活消遣,长此以往对身心伤害很大,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服务人才进行专业的疏导,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老龄事业发展支持不够
一是政府对老龄工作投入尚欠力度。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政府没有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老龄工作经费自然增长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部分乡镇、街道没有将老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老龄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业人员培训、基层老年协会开展工作等缺乏资金保障。按现行全国老人拥有床位率5%的标准计算,目前全区老人拥有床位率仅为1.8%,差距非常悬殊。二是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产业不够。区政府尚未制定扶持社会力量投资老年产业的优惠政策,全区民办养老机构仅有6家,且规模小、床位少、设施差。
三、老龄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机制,建设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城乡特困老人救助制度,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适当资助,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二是提高集中供养老人保障水平。改善公共养老福利机构居住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扶持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养老院、护理院,建立空巢老人集中供养补贴长效机制,提高集中供养率和集中供养保障水平。借鉴有关区县做法,结合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让其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三是实行配套医保改革。逐步提高老年医疗保险补贴标准和老人重大疾病救助标准,建立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有效解决老有所医难题。
(二)创新方式,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和家庭规模的逐渐变小,我国沿袭千百年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养老方式受到了严重冲击。为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提倡和鼓励“三世同堂”为主的温馨家庭生活方式,满足老年人对亲情和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逐级推广建立老年康复和护养结合的医院,满足老年人对健康支持的需求。
立足涪陵区情,应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为重点,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区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民办福利机构发展,逐步形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到2015年,建立起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市场化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的养老服务网络,实现机构养老服务床位数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人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以上;城市所有社区、农村30%以上行政村普遍开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护、医疗康复等居家养老服务,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通过调研得到的共同反映是,在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居家养老具有其他养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特定优势,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养老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强调居家养老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有利于平稳应对老龄化高峰对社会造成的冲击。
(三)加大投入,构建老龄事业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借鉴其他地区做法,根据财力,由区财政、乡镇、街道分层统筹,6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适当的标准提取,并在每年福利、体育彩票的公益金中提取一定金额纳入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由老龄委牵头,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其次,积极推进基层老年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街道要将老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村、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再次,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养老服务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老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事业,推动老龄事业科学发展。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是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老龄事业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民间团体和普通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事关每个个人、每个家庭,只有解决好了,才能保证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二、我国学者的研究
杜鹏在其文章中,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他选取了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两个因素,以1990年为中心,根据中国四十年以来的人口变化和四十年后的发展趋势,分别对我国0-15岁人口和60岁及以上人口进行了分析。1950-1990年间,出生率下降使得0-15岁人口比例下降了23.5%,六十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了3.2%;然而死亡率下降使得0-15岁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2个百分点,六十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7个百分点。因此得出结论,1950-1990年间,出生率下降对人口结构的影响高于死亡率降低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出生率下降使0-15岁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而超过六十岁及以上人口在增加。
姜向群在其研究中讨论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计划生育的关系。他指出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系统阐述了计划生育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产生的消极意义。几十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发展。通过比较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研究,表明今后三十几年内,人口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将不断加大。
三、人口老龄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养老及其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老年人口的问题,当时的就业、养老金、医疗、住房等基本制度仅限于城镇职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集体要代表国家和政府向农民催缴各种农业税。因此,农民基本上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社会保障,农民养老基本上依靠家庭。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农村养老问题更是成为几亿农民的一个巨大隐忧。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老年人对社会、家庭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财富积累过程中,包括了老年人的劳动成果,所以要共享发展成果。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老年人在收入、家庭、住房等方面已缺乏了年龄优势,国家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应充分照顾这些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医疗、福利、家庭等方面应有的待遇,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老年人享有改革成果。这对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老龄化出现的问题
第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家庭对其老年成员的生活提供安全保证。它包含着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服务保障,三是精神慰藉。
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基本上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单一的、分散的家庭养老方式。据有关调查表明,至少94.2%以上的老人是以家庭方式居住的。这种养老方式不仅老年人的生活服务由家庭提供,而且养老经费也完全由家庭负担,被称为“传统的家庭养老”。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给老人照顾带来困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增多,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留守农村的老人养老很难得到保障。即使有了经济保障,但其养老生活服务无法保障,尤其高龄、体弱多病的老人生活问题更无法解决。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空巢家庭”中的农村老人在得不到子女帮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无法像城市老人一样有便利条件进行自我帮助和照料。
第三,孝敬老人的观念弱化,老年人缺少精神慰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家庭内部关系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在不断更新、蜕变,使传统孝道逐渐失去其影响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在更多、更深入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其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意逃避赡养义务,远离年老父母分家另过等违反孝道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好养老问题,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中)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5-0098-09
收稿日期:(中)收稿日期2013-03-21;修订日期:(中)修回日期2013-05-22
作者简介:(中)作者简介李绍泰(1988-),浙江台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统计、抽样调查。
正文
一级标题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反映了人类的进步,表明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人们的健康、营养水平的提高。法国在1865年率先进入老龄化国家,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我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确定不同老龄化率下合适的养老金支出,既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水平,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穆怀中在研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时将养老金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作为养老保障的考核依据[1]。姜向群通过计算养老金总额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来观察人口老龄化对退休金缴费负担的影响,并提出了改革养老金制度的建议[2]。李敏用养老金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研究合理的养老金支出,虽然采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但并没有在生产函数中加入年龄结构[3]。
本文通过建立加入年龄结构的索洛模型,推导出老龄化率下养老金支出系数公式,测算了给定老龄化率下国民经济中应该分配给老年人养老所占的比重,文中称为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反映在不同的人口结构下,考虑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推导出养老金总额应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中国目前实际的养老金支出比例,文中称为实际养老水平系数,根据模型中推导出来的公式,用养老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老龄化率的比值来表示。本文将合理的养老金支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了比较,分析了目前养老金支出比例与合理养老金支出间的差距及原因,为政府制定养老金支出政策提供参考。
一级标题二、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推导与分析
二级标题1扩展索洛模型的建立
索洛模型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主要关注四个变量,即总产出Y,资本K,劳动L,以及“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假定劳动的规模报酬不变,它的生产函数采取如下的形式:Y=F(K,AL)。本文研究中加入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索洛模型中的劳动L仅仅指实际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数量。扩展后的索洛模型形式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其中:N代表总人口,α是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人口老龄化率。β表示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为少儿比。1-α-β则表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γ表示劳动参与率,所以实际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年龄人口可表示成L=(1-α-β)γN。
θ是老龄人口的人均养老收入与全体国民人均收入水平之比,称为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即在给定老龄化率情况下老年人养老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中: Yα是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老年人的养老总支出,即老年人的养老总收入。Lα表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则 Lα=αN。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公式中可以看出,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老年人越多,养老水平越高。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可以很好地研究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情况。
经济产出在消费与投资之间进行分配,投入投资的份额s是外生的,现有资本以速率δ折旧,投入资本的增量为:
二级标题2老龄化对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影响分析
为了观察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下面推导加入老龄化因素的索洛模型平衡增长路径。
式(2)等式两边同乘以k,得到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的变化率为:
其中: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f(k)=YAL,未加入年龄结构的原索洛模型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的变化率k&=sf(k)-(n+g+δ)k,第一项sf(k)称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实际投资,第二项(n+g+δ)k为持平投资(见图1)。与原索洛模型相比,加入老龄化因素的扩展索洛模型推导出的式(3),第一项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实际投资减少了sαθf(k),第二项持平投资减少了(m-α&+β&1-α-β)k。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可以从正效应和负效应进行分析。
(中)图题图1实际投资与持平投资线
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们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意愿逐渐降低,使得劳动参与率下降,所以m会小于0,从而使持平投资的斜率降低,使得为了保持现有资本水平的持平投资减少,稳态资本水平k增大,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第二,如果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少儿人口的减少速度,即α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经济产出中,单位有效劳动产出f(k)中有αθf(k)的产出分配给老年人用于消费,导致实际投资减少,从而降低了资本的积累水平,使资本低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稳态资本水平k。第二,由于老龄化率不断提高,储蓄水平下降,使储蓄率s降低,实际投资下降,加深了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第三,如果少儿人口的减少速度快于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即α&+β&1-α-β
二级标题3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推导
其中:表示人均国民收入,Yα是分配给老年人用于养老支出的部分,Yβ是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抚养少儿人口的部分,Yc是扣除分配给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后的分配给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投资的部分,α是人均养老收入水平,β是抚养少儿人口的人均支出水平,c是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
假定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是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μ倍,并且只消费不储蓄,老年人的收入就等于消费:μ(1-s)c=α。假定0~14岁少年儿童的消费水平是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ν倍,并且也只消费不储蓄,则有:ν(1-s)c=β。所以,可以推导出老年人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模型:
合理养老水平系数θ主要是由储蓄率s、老龄化率α和少儿比β共同决定的。储蓄率s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θ呈负相关,储蓄率s下降,θ上升。反之,储蓄率s上升,θ下降。储蓄率高低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的担忧,存钱养老,存钱防病。老龄化率α和少儿比β都与θ呈正相关,老龄化率越高,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越大,表明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要求分配给老年人用于养老保障的支出更多。
一级标题三、实证研究
二级标题1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计算与比较
学者们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70%左右[4~5],也有学者认为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劳动年龄人口的80%[6]。 史多尼兹(Stolnitz)对不同年龄组的消费水平系数给出了两个假设:一是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都为劳动年龄人口的07。二是少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06,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08[7]。王金营对中国1978~2003年加入年龄结构的消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和检验,发现这两个假设都通过了检验,但是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都为07时,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检验效果更好,更加符合中国的消费规律[8]。
本文对中国1985~2010年的消费时序数据进行检验,以1985年作为不变价格,对消费和GDP进行价格平减,结果如表1所示。
标准消费人口用SCP表示,SCP=[μα+νβ+(1-α-β)]×N,
一个标准消费人口的消费水平sc=CSCP,考虑消费习惯的标准消费水平函数与人均收入(用人均GDP表示)和前一期的消费sct-1有关。模型如下:
注:中国的老龄化率和少儿比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的全部数据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
个阶段: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第一个阶段,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总体上呈现稳定,没有很大的波动。第二个阶段,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不断下降,在最近几年逐渐趋于平稳。2000年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为0531,2010年为0402。在扩展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中,实际投资为s(1-αθ)f(k),因为合理养老水平系数θ的降低,实际投资变大,使经济产生正效应,但这个正效应是建立在牺牲老年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与其他四国相比,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较低,我国从1990年的0524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0402。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1990年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跟中国相差不多,中国为0524,日本为0552,最近20年,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在不断地提高或保持稳定,而我国却在不断下降,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我国少儿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2769%降至2010年的166%,老年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557%增长至2010年的89%,但老龄化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少儿比的下降速度,即α&+β&
二级标题2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测算
三级标题(1)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的测算与分析。实际养老水平系数是反映在不同老龄化率情况下,
中国目前的养老金支出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文参考穆怀中的社会保障模型和姜向群的养老金缴费率模型[9~10],结合推导出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构建了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从扩展索洛模型中推导的养老水平系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主要由养老金支付水平系数和老龄化率的比值来表示,文中所用的养老金支出采用的是城镇居民养老金支出,统计年鉴中农村养老金支出从2010年才开始有数据,且只有2004亿元,相对于城镇养老金支出的105549亿元,影响不大。
实际养老水平系数=1α×养老金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α×养老金支付系数
为了后面进一步研究实际养老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把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公式分为两个部分:老龄化率和养老金支付系数。养老金支付系数,用Z表示,即养老金支出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经济总产值中社会分配给老年人用于养老的支出比重。
根据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公式计算的详细结果见表3。图2反映了20年来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
和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变化情况,中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在1990年时只有0144,在2000年时达到了0305,增加了0161。这十年中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在逐步提高,在1999年时达到一个峰值。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在2007年时降至近十年的最低。2010年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为0296,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3%。老龄化率的增加会使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产生负向作用,养老金支出的增加会提高实际养老水平,因此,在满足更多老年人口的同时也要适当提高对老年人的养老金支出水平。
从表3可知,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和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两者的差距在不断减小。中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前一直稳步上升,但最近十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在最近十年也是趋于下降的,下降速度要快于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因此,两者的差距在减小。从表2可知,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的全球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平均值的历年数据在066左右,因此,我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也应该把066作为发展目标。
(中)图题图21990~2010年中国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和实际养老水平系数
过高的养老水平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老年人过多,会减少资本积累,从而影响经济总产出的进一步扩大。过低的养老水平又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社会保障制度应该确立合适的养老金标准,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又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级标题(2)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我国2000、2010年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分别为0305和0296,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下降了3%,是老龄化率和养老金支付系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老龄化率使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下降了2235%,养老金支付系数使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增加了2338%。为了进一步分析养老金支付系数的影响因素,把养老金支付系数进行因素分解,如下:
养老金支付系数=养老金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养老金支出总额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养老金职工平均工资×离退休人数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进入老龄化十年后,中国的养老金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21155亿元增至2010年的105549亿元,增长了3989%,老年人的迅速增加加速了对养老金制度的考验。平均养老金和职工人数指标根据表4中数据计算,运用多因素指数分析中的连锁替代法计算得:
平均养老金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X1。2000年X1为0715,2010年X1为0458,下降了3693%。养老金支出在平均工资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一方面表明职工平均工资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反映了养老金支出的增长低于职工工资增长的事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职工工资的增长,物价水平被不断抬高,而老年人的养老金增长速度要慢于职工工资,这将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适当提高养老金的增长幅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离退休人数与职工人数的比例X2。从2000年的0270增长到2010年的0487,增加了8046%,相当于两个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金要负担一个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这对养老金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2468%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1564TOZS,老年人口将近1/4,离退休人数也将快速增加,而随着少儿人口的减少,到时在职职工人数将快速减少,却要负担更多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养老金支出会出现巨大负担,也更容易产生养老金缺口。
职工工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X3。与2000年相比,2010年X3增长了671%,从0110增加到0118,变化不大,表明职工工资的增长基本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步调一致。综上所述,影响养老金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为X1 和X2,随着离退休人数的快速增加,养老金的支出会更多,未来将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政府部门要提前做好规划部署。
二级标题3未来中国合理养老水平系数预测与比较
2015~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α和0~14岁少儿人口比重β的预测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储蓄率数据作以下处理:①其他国家的储蓄率最近十年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储蓄率的预测数据以各个国家最近十年储蓄率的均值来代替。②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不能简单地以最近十年储蓄率的均值来代替。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的总储蓄水平会不断下降。日本跟中国同属东亚,民族间有很多相似性,在1990年时两个国家的储蓄率水平相差不多,因此,中国的储蓄率将参照日本的储蓄率水平。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预测中国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30/content_12903596htm。因此,假定储蓄率每年保持一定的速率下降,并在2040年,中国的储蓄率降至日本最近十年的平均水平025,并在预测期最后十年保持稳定,预测结果见表6。
未来4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逐步提高。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在2040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时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是0635,跟养老水平最高的美国有0077的差距,与最低的瑞典有0012的差距,跟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到达2050时,中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将达到064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跟美国和法国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存在差距的原因是中国的储蓄率要大于这两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在2010年的储蓄率只有0120,预测期2050年的储蓄率为0140,远远低于中国。中国跟日本、瑞典储蓄率逐步接近的情况下,产生差距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人口结构。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到达2050年时我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2468%,少儿人口比重只有1352%,在五个国家中,我们的少儿人口比重是最低的。日本的老龄化率将达到3327%,远大于中国,少儿人口的比重也略高于中国。瑞典的老龄化率为2296%,虽然略低于我国,但它的少儿人口比重达到了1779%,高出中国4个百分点还多。因此,综合各种情况,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要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
一级标题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缩小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中国实际养老水平在不断提高,养老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增加;另一个是因为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在不断降低,而全球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在066左右。针对以上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实际养老水平。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做实养老金账户,提高养老金的管理水平,防止养老金缺口,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推进养老制度的发展。
二是要大力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如果未来不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数据,到2050年时,我国将会出现少儿人口比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两个极端,对国家发展影响重大。因此,可以适当调整人口政策,从“双独二胎”过渡到“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二胎”。随着未来人口的降低,应增加资源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的素质。
三是要合理利用老年资源,发展老年经济。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比发达国家早,到2050年占中国总人口近1/4的老年人赋闲,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在达到退休年龄时还身强体健,老年人的经验阅历将是巨大的财富。合理利用老年人的经验技术,为年轻人提供指导培训,为企业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献谋献策。此外,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大力发展老年产业,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服务经济。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 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1997,(2)
[2] 姜向群人口老龄化对退休金负担影响的量化研究[J]人口研究,2006,(3)
[3] 李敏,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支出的量化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4] 于学军 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5
[5] 李建民 老年人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长预测[J] 人口与经济,2001,(5)
[6] Stolnitz, GJ Demographic Cause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Aging[R] UN 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 and UN Population Fund, New York, 1992
0 引言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年执行和人们生育意识的转变,加上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总数和生育率在不断下降,人均寿命却在不断延长,人口年龄结构悄然发生变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按照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来衡量,已经初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2010年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到8.87%,而2012年上升到12.5%,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因此,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达955.59万人,比重为14.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八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排名有不断靠前的趋势。因此,目前湖南省正经历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对湖南省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一个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湖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向前发展。湖南省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为708.93万人,而2010年达到955.79万人,增长了34.8%,远高于湖南省总人口的3.8%的增长比例,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剧。
第二,高龄老人比重增加。2010年,湖南省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3.07万人,与2000年的60.87万人相比,增加了52.2万人,增长了85.76%,高龄老人的比重(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达11.8%,比2000年上升了3.22个百分点。高龄老人增长加快,比重上升,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理念转变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
第三,独居老人增多。从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2000年,湖南省单身老人独居或一对老年夫妇独居家庭为108.3万户,占60岁及以上老人家庭户的20.8%,而2010年,则上升为126.18万户和26.16%,增加了5.36个百分点。
2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表现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缓慢的、逐步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我国由于人口控制政策而造成的突至而来的人口老龄化浪潮,对国家及湖南省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第一,加重了年轻人负担。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年实施,现在的家庭结构普遍为"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小孩。年轻人既要完成日常的工作,又要照顾好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加上现在生活成本的不断增加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赡养老人需要更多精力、财力和人力的投入,使得年轻人背负很大的负担。
第二,加重社会负担。老年人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理应在年迈之际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爱护,以确保老年人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但是针对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并没有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退休人员快速增加,需要由社会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退休费、福利费随之增加,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再是,老年人年事已高,器官功能衰竭,身体素质较差,需要一般普通人群的3.5倍的医疗卫生资源来确保身体的健康,这使得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压力。
第三,影响劳动力结构。人口的老龄化,造成劳动力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提高,也进一步激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用工荒"现象,都预示着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
第四,影响产业结构,制约产业升级。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与其他年龄段有明显的不同,有其自身需求和消费特点。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现有的产业结构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必然会带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对劳动力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高龄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能和记忆力的衰减,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方面比较缓慢,从而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3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研究
从湖南省目前的人口结构和增长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会持续加快,影响继续加重,政府和全社会必须清楚认识,认真对待。通过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第一,改革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根本成因,一是生育率的降低,二是人均寿命的延长。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只能考虑如何改革和完善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回归至正常更替水平,以保证人口的增减平衡。目前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想生的不能生,可以生的不想生",所以政府应该对具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进行综合评估之后,确定是否对其在一定程度上放开生育政策,来提高总体生育率。
第二,改革退休制度。现行的退休制度,以年龄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到点"退休,然后把老人推向社会,无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而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许多老人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依然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很高的工作热情,所以应该改革和完善现行退休制度,规定各企事业单位依据每个到法定退休年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和个人意愿,让老人自行决定是否延期退休。这即可缓解社会的负担,也可降低企业的成本,还可增加老人的收入。
第三,改革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养老社保制度存在"广、低、异"的特点,即覆盖面比较广,农村老人也可享受社保;但总体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正常开支需要;再是差异较大,如农村和城市的养老金额和医保报销水平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改革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上,一是政府要有意识的减小或消除差异;二是加大投入的力度,同时应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三是在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的基础上,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推进社会医疗救助工作和慈善助医工作。
第四,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建设,培养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更多老人回归社会时,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建设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保健护理中心、老年文化娱乐中心等服务产业,以满足老人生活、娱乐、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保证老人的身心健康。而养老服务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严重依赖有志于养老服务产业的人才,所以,应该加快养老服务产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产业的需求。
4 总结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妥善处理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对老人的关爱,是社会道德的人性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晶.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7-26.
[2]陈雄.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法理思考-以湖南为主要考察对象[J].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2012,8(3):345-356.
[3]杨博维,薛晓.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天府新论,2013(1):77-81.
[4]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5):29-36.
[5]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1-26.
一、引言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称为进入老年化社会,超过 14%称为进入老年社会,超过 24%(有的超过 20%)称为进入超老年社会。泰州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良好,且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导致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2010年泰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4%,预计2020年将达到20%,2030年超过30%,可见泰州市人口已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
二、泰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一)泰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我国于2014年开始实行单独二胎政策,预计2014年前后生育率会发生显著变化。根据泰州市育龄妇女(15~49岁)计算的一般生育率(一年内出生人口/该年年中育龄妇女数)2000年是28‰,2010年是28.5‰,生育率水平比较稳定。由于一般生育率不像粗出生率那样容易受人口总量影响,可假设泰州市以后一般生育率水平保持28‰不变,以此作为一般生育率低方案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根据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资料通过生命年龄移算法预测未来30年人口发展情况,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生育率会发生多大变化,符合生育二胎政策的夫妇有多少选择生育了二胎呢? 2013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的6万多户样本数据显示60.8%的已育一孩的“单独”夫妇想要生育第二个孩子,但实际情况表明有生育二胎意愿并付诸行动的人数并不多。截至2014年8月,全国符合条件的1100万对夫妇仅70万对申请生二孩。而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二胎方案”的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农村地区到现在总和生育率也全部低于1.6。由于现阶段没有泰州市二胎生育率的详细调查结果,本文参照已试点二胎政策地区生育率,假设泰州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后总和生育率最高会升至1.6(2010年该数据为1.02),据此假设泰州市一般生育率将和总和生育率一样上升相同幅度,从28‰上升为44‰,以此作为一般生育率高方案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结果如表2所示。
(二)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1. 超少子化和高老龄化现象并存
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低于15%,被称为超少子化。2010年泰州市该比例只有12%,表2显示在总和生育率达到1.6的情况下,未来30年该比例平均值也仅为13.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两种生育模式下皆居高不下,低生育模式下在2045年达到35.7%,高生育模式下亦超过30%。
2. 未富先老
根据 2007 年国际统计年鉴,在有统计数据的排名前十的老龄化国家中,人均国民收入平均为 32232 美元。日本在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14%时,人均 GDP为38555 美元。泰州市2013年人均GDP为人民币64917元,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约合10321美元,和日本相距甚远。
3. 单独二胎政策优化人口结构,但增加社会抚养比
老少比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和0~14岁人口的比例,若该值超过30%,则为老年型社会。2010年泰州市老少比119%,此后不断增加。比较表1和表2,可以看到单独二胎政策大幅降低了老少比。通常把社会抚养比低于53%的时期视为人口红利期。若不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泰州市人口红利期可持续到2030年前,反之不到2025年人口红利期就会结束。社会抚养比于2045年将高达80.6%。
三、人口老龄化对泰州市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给泰州市带来深远影响,下文主要用一般生育率为44‰的人口预测结果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泰州市的影响。
1. 老龄化导致社会消费结构改变,养老服务市场跟不上时代需要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变化对商品和服务有着特殊要求,食品、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消费项目。有关食品、医疗服务的负面新闻时有报道。医疗服务、保健品价格居高不下,相关行业呈现散、乱、差、弱现象。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稀缺,老年人仅有的一些娱乐活动例如广场舞却饱受诟病。当前很多家庭第三代只有一个孩子,若生育二胎,未来30年内一对夫妇需要在照顾一到二个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四位甚至更多老人,单独靠家庭难以兼顾对老年人的赡养。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等事务逐步向社会转移,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2. 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供求缺口不断扩大
劳动力供给数量=适龄劳动力人口×适龄人口劳动参与率+65岁及以上老龄劳动力×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根据泰州市五普和六普数据可假设泰州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劳动参与率为83%,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为32%。从前面的人口数量预测可知未来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且供求缺口逐年扩大。若未来30年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劳动力供求缺口会更大。劳动力供求缺口扩大将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削弱企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
3. 老龄化增加社保基金支出,社保基金入不敷出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泰州市社会保障基金支出逐年上升。2011~2013年泰州市社会保障水平分别为2.79%、3.13%和3.37%,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深化和基本退休金持续上涨,未来社保基金支出将持续增加。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一般是男60岁、女55岁,考虑到未来延长退休年龄几乎是必然选择,按65岁标准作为退休年龄对泰州市未来30年社会保障支出适度区间进行预测,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如果不追求高福利水平而仅仅达到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到2015年泰州市社会保障水平应该位于GDP14.2 %~16%区间内,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十分巨大,若社保基金没有开发新的资金来源,入不敷出现象会恶化。
四、应对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当前,解决泰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
1. 顶层制度设计适度前瞻
(1)调整生育政策
在总和生育率1.6的条件下,泰州市未来30年人口结构依然处于失衡状态。考虑到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只有做到顶层制度设计适度超前才能有备无患。从现在起鼓励单独夫妇生育二胎。可以通过税赋减免、增加假期、免费医疗等措施促进生育率提高,缓解人口老化问题。根据泰州市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女性人数变化趋势来看,选择2020年作为全部放开生育政策的起始年全部放开二胎政策并不会使人口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2)完善人口引进制度
为解决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大幅减少的问题,考虑到泰州是个人口净流出地区,泰州市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适龄劳动力来泰工作。例如泰州市应对外来人口安家落户、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增强对泰州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提高泰州市宜居城市口碑,吸引更多的外来适龄人口。
(3)创新弹性退休制度
低龄老年人具有熟练的工作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足够应付工作的身体,若其继续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供求缺口,还可以缓解社保基金压力。
(4)促进要素流向养老事业
为进入老龄产业的社会资本提供优惠政策。例如对养老机构前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建成机构运营提供津贴,养老机构需要改建扩建时提供社会资金募集的便利,有效盘活机构存量的同时扩充增量。在城市规划时为老龄人口提供专项预留建设用地,以避免用地成本高企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养老市场。同时,提供长期信用贷款给予那些有志于进入老龄事业的企业,并为其提供低利率贷款。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力争保险全覆盖,提高参保比例。在充分体现社保体系的社会安全网角色基础上参保层次可以多样化。其次要加强社保基金筹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在社保支出中的比例。此外,政府应多渠道吸收外来资金,鼓励企业、个人或社会机构对老龄事业捐款,对捐款对象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合理使用,特别是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社会保障基金应该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委托第三方机构投资于国债、股票市场获得保值和增值,抵消通货膨胀的侵蚀。
2. 提前布局养老产业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且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必须挖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人口老龄化将催生“银色产业”,如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养老、休闲、文化等服务行业。提前构建老龄产业体系,培植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老龄产业,服务泰州市场,占领区域市场甚至全国市场。把发展老龄产业作为促进泰州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以抑制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1)发展医疗保健品产业
有研究显示,70%的老人都有医疗需求,老年人医疗费支出一般是其他人口的5倍左右, 医疗保健品是老年人口消费的主要项目之一。应立足医药城,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中高端医疗保健品行业发展。
(2)培育四位一体的养老机构
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导致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大受欢迎。不少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若养老机构独立雇佣医疗护理人员,在小型化运营的模式下缺乏经济效益。为整合资源配置,泰州市可以促进“医疗、旅游、地产、养老”四位一体的养老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3)转变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方式
从经济学角度看,补贴不管是给企业还是给消费者,不会改变双方实际得到的好处。当前政府为促进养老机构发展,对各种类型养老机构有名目众多的补贴,从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骗取补贴现象并不鲜见。为了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运行,促使养老企业优胜劣汰,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应改变当前对养老机构进行补贴的制度,转向补贴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对居家养老,子女直接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应在其家庭收入税收减免的情况下给予子女一定经济补贴。对没有由子女养老的老年人,补贴直接发放到其医保或养老账户,由老年人对各类养老机构“用脚投票”。无法吸引老年人入住的养老机构被迫退出市场,能够吸引老年人入住的提供优质服务的养老机构可以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毅,李健.2020~2100年泰州市劳动力供求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
一、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六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我国大陆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自有的特点。我国论者们一致认为:(1)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2)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出现“未富先老”的现象。(3)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影响了我国各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影响的研究
国内学者一般从养老负担、基金供给、基金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许多学者一致认同:(1)人口老龄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导致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伴随着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我国赡养比不断上升。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家庭结构模式大多呈现“4-2-1”型,这意味着:一方面,养老保险交费人数减少且交费额下降;另一方面,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加且养老支出金额上升,这给养老保险的偿付能力带来了沉重的压力。(2)老龄化导致退休寿命增加,制度给付年限延长,养老保险金供给不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林义指出,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现实压力,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居民的社保缴费能力有限,企业经济组织的持续缴费能力下降,各类社保补贴及缓缴项目增多,给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资金平衡带来很大压力。(3)人口老龄化凸显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社保统筹层次太低,投资渠道太窄,转换基金筹集模式以及如何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成为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与建议的研究
在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特点以及其对养老保险影响之后,大多数论者提出了应对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优化与制度顶层设计,重视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战略构想及有效实施。通过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逐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让老年人口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第二,建立完善新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将政府养老发展为全民养老。我国应该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尤其要重视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强宣传,使居家养老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政府要加大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引入社会资金,以保证资金的稳定性;最后,面对当前农村居家养老发展并不完善的现实,应明确各方面主体所承担的责任,责任主体包括政府、家庭、集体及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机构。
第三,在养老保险基金方面,首先,要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和资金保证机制;其次,切实做实个人账户,完善统账结合模式,合理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有效实现保值增值;最后,要建立健全的政府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养老基金的统筹监管。
第四,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合理发挥老年资源优势。实行弹性退休能使退休养老保障更具灵活性,既能减轻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又能适应老年人心理状态的调整。
此外,学者李珍还注意到养老金的性别差异,她提出,当务之急是提高女干部、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使其与男性一致,统一全国的退休年龄,在此基础上再稳步提高整体退休年龄。另外,15 年的资格年限要求太宽松,需要整体考虑逐步提高。对于灵活就业等确有困难的群体,可通过失业保险等措施帮助缴费。
第五,增加和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落实好低保人群的救助政策和措施。
四、总结与评述
上述分析可见,国内学者就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趋势、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大部分学者就这三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
(一)关于研究方法
通过对近四年(2011-2014年)文献的查看,可以发现:
第一,理论分析多,相关实证研究少。
第二,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通过查看外文资料,外国关于养老保险的研究大多包含详细的数据表格和各类调查,并且通过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最终结论;但是我国的文献中,统计数据比较简单,主要包含老年人口数量,基金支出结构等,很少构建数据结构模型,缺乏对统计资料的深入分析。
第三,研究的实用性差,研究所得的对策比较笼统,缺乏针对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相应措施。
(二)关于研究内容
第一,调查研究多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及城市,而有关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研究明显少于前者。
第二,在养老金方面,重视养老金最优化管理问题。具体侧重研究最优化最低保障、最优化投资组合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国际视野下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发展进程,遵循普适的社会保障规律和投资规律,真正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三,在养老机构方面,注重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养老机构无法应对老龄化市场的需求,需要大力改善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和服务模式,实现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最终实现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共赢与互补。
总之,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会随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而日益深远,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为老年人稳筑起养老的安全网,最终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万.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浅析[J].学术探讨,2012.
[2]林义,林熙.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思路[J].群言,2013,(7).
按照联合国相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形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1]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迅猛到来,是前所未有的。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当前,国家已经把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和产业提到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老年型城市居住区规划存在很多问题:
一、居住区内的小型养老设施少,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养老设施基本上为非盈利性的,开发商和管理部门可能更重视高盈利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管理。另外目前还没有从人口比例的指标上界定居住区内有多少老人需要以托老所或养老院的这种日托或全托的护理方式。诸多因素导致了养老设施在居住区规划和实施中的困境。
二、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活动场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服务的设施少。
以住宅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要求城市社区提供舒适、方便、周到的服务。但由于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匮乏,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一,他们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交流,迫切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目前能为老年人提供这类服务的社区服务设施很少,即便有的高档社区提供,收费也是比较昂贵,使大部分老人望而却步。
三、规划中忽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
老年人的闲暇时间,需要一个绿色宁静的场地去晨练、或与他人交流。而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和管理者常重视居住区公园的建设,而忽略小区和组团绿地的建设管理,开发商往往在小区或组团绿地内插建一些其它的小型公共设施或市政设施,虽然公共绿地的指标满足了要求,但小游园或组团绿地内的活动设施或场地就被挤占,丧失了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作用。
四、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缺乏管理。
目前,我国居住区的医疗保健设施尚不完善,虽然一些居住区建有卫生站、护理院等,却鲜少人问津,主要原因还是设备简陋,医护人员良莠不齐。而就城市而言,基层医疗保健设施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它既能方便广大居民,又能缓解目前大医院就医难、住院难的问题。老人们身体经常出现一些小毛病,不一定前往距离较远的大医院就医,他们更希望能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或由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上门服务。
五、居住区内部无障碍设计缺乏。
目前人们对城市交通和城市一些大型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计已有一定的重视,而对居住区内部的无障碍设计却往往被忽略。一些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居住区食品店、百货店、浴池、医疗站等服务部门无障碍通行设计及居住区内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无障碍设计也很重要。
六、社区养老专业队伍缺乏统一管理,业务水平偏低。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引起老龄产业的革命,为老年人服务的一些行业会应运而生。无论是社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首先要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目前,我国社区内为老年人服务的业务队伍,没有统一的管理,也未经专业培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监督。
针对以上方面,我国现行规范提出老年人设施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要求;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综合考虑日照、通风、防寒、采光、防灾及管理等要求;符合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
具体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一、合理配置老年型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医护设施及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并留有发展余地。 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设施。
二、增加住宅无障碍设计的强制性内容。 目前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无电梯住宅一般要求选择位置较低的首层、二层或三层。即便是设有电梯的高层也存在对老年人的诸多不便,如停电、电梯故障等,还有不可预见性的火灾、地震等。所以,有必要把无障碍住宅的位置尽可能放在首层、二层或三层。
三、严格控制居住区内小游园和组团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 据调查,老年人最喜爱的运动为散步,跳舞或做操。从活动发生的空间看,社区广场,集中绿地及户外器材健身点是老年人最常去的休闲与运动场所。
四、注重老年型居住区的空间设计,满足老年人生活和生理上的需求。 在老年型居住区的空间设计上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增强环境的识别性。第二,创造既适合于正式社交的大的开放空间,又要提供非正式社交的隐蔽和私密的环境,适应老年人对小空间的特别喜好。第三,利用环境细部设计增加老年人对环境的综合感知能力。如:利用照明、铺地和树木引导行走的方向和保障安全。第四,创造安全、方便的空间节点。
五、加强老年型居住区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公共绿地内的地面铺装要采用防滑设计,平滑地面应坡度平缓。为老年人设计的步行的防滑道或需要设置台阶的地段要限定台阶级数、添设扶手或护栏。道路设计应考虑在人行道局部设置供轮椅通行的坡道,在必须设置台阶的地段要限定台阶级数并设护栏。同时社区内的道路系统总体上应便于识别,在道路和住宅楼设置显著的标示牌。道路的坡度不宜大于5%,并应有可靠的安全监察视线。限制机动车在小区路和组团路上行驶。此外,应明确居住区边界的闭合性,增加居住区监察防范和管理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
在大力提倡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也提倡老年人为社区服务如:居住区绿地的种植养护、健身设施的维护、社区治安的监管等,增加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机会,同时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
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仍是滞后的,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标准,规范完善包括硬件设施在内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力求从编制城市规划开始,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中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的稳定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已不能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因此,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影响
(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体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和过程。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因受到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总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则可称之为人口老龄化。目前,国际上一般把印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团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则称为进人老龄社会(或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年人口8 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 82 %。到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1. 44亿,占总人口的11%,其中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 24个百分点。可见中国农村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在多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人口结构的改变。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主要有:第一,中国农村老龄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农村出生率下降造成的。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从1970年的33. 4%下降到2005年的12. 40%。而死亡率的变动却不大,1970年为7. 6% , 2005年为6. 41 %。可见出生率的下降对中国老龄化影响非常明显,而且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生育率下降的潜力,所以农村老龄化程度会逐步加深。第二,建国以来,由于中国医疗事业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1. 40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其中,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69. 55岁,已远远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加速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第三,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及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村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出现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而这些流动的农村人口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逐步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有的甚至在城市定居,而与此同时,部分老年人退休后从城市回到农村地区生活。这样,由于年轻劳动力迁人城市和老弱人员回归农村,使得城市的年轻人口相对增加而老年人口相对减少,而农村老年人口则不断增加,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后果
第一,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扶养负担。目前农村中青年一代是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外出务工,因而照顾老人的任务就落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肩上,她们除了辛勤耕作外,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及教育孩子,因此照顾老人的精力非常有限,这就使农村的养老无法得到保障,养老纠纷时有发生。所以,在当前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方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不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生活条件,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
第二,加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农村老年群体无固定的养老收人,其养老主要依靠子女或微薄的土地收人,客观上加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农村人将白己的养老问题寄希望于下一代,“养儿防老”传统观念严重,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普遍,也导致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第三,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更大挑战。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老年保障形式是家庭养老。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随着农村集体保障制度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减弱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中国老年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2年底的时候,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了70%,而农村仅仅是4%。最近政府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但是农村和城市在医疗保险覆盖面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加强农村老年群体的特殊社会保障与医疗机制建设。
第四,老年人权益保障需要进一步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由自发到自觉地快速形成,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老年社会组织建设意识还不强,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还不够重视。
第五,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加值得关注。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正在使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小家庭日益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淡漠、远离甚至歧视老年人的现象,这给老年人的精神层面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很多农村的老年群体生活单调,心理孤寂。所以,应更加关注老年人心理方面的健康。
二、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人口的转移以及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过去20多年里,农村的家庭规模不断缩小,核心家庭甚至空巢家庭逐渐增多。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家庭平均人口仅为3. 2人。2005年抽样显示,农村中拥有五人以上成员的家庭只占总户数的19%,而拥有七人以上成员的家庭只占总户数的2%。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变化,维系家庭关系的“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有所淡化,重经济利益、轻血缘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农民独生子女户比例很大,家庭养老负担沉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第二,土地保障功能日趋下降。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保障依托。由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土地收益的降低,土地带给农民的保障程度不断下降。据统计,中国人均耕地1. 52亩,仅占世界人均的4. 29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耕地面积还会不断减少,农民面临着失业又失地的威胁。此外,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土地在农民收人来源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大多数以农业为主要收人来源的农民,人均纯收人实际上处于负增长状态。农民的收人主要来自非农领域,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与管理水平低。在大部分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农民投保的保费都很低,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养老保险投人不足,个人几乎负担了全部的缴费责任。而且还存在保小不保大的情况,60%的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在19岁以下。另外,由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机构不健全,相关法律不完善,保险基金的运作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基本上是由县级农保机构包揽了从政策制定,到征收、管理、发放和监督等全部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对养老基金的有效监督,更谈不上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中国城市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规范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原则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这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或鼓励性的储蓄。而且,在目前大多数农村集体无力或不愿补助、国家财政也不予补贴的情况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由个人缴费为主变为实际上的完全个人缴费。可见,农村养老社会保障过分强调个人责任,淡化了国家和集体应当承担的费用,这不仅造成养老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极大地打击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开展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差距。
第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不健全。目前,中国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依据主要是1992年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方案》,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不健全,各地只好制定本地区的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稳定性。社会保障改革已进行了20年,而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却仍处于既无国家政策指导与规范,又无相关的财政支持的失控状态。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农民的生存权、健康权、休息权等基本人权就得不到保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影响。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
社会保障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水平是制约养老保障的根本性因素。所以,解决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人,壮大农民的经济实力。在目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政策,来保障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转贴于
第一,创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1)有步骤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人的客观要求,是在农村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条件之一。(2)深化农村内部改革,实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切实提高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与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能力。(3)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农村、农业发展,创造在农村推行城乡整合的养老保障制度的社会经济条件,以促进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向现代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4)促进金融市场改革,完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创造良性的投资环境。(5)促进配套税收制度改革。通过国家、集体以及乡镇企业筹集资金而为农民建立非缴费养老保险。此外,由税务部门代为征收可以改变农保基金收支都由社保机构一手经办、收支两条线往往徒有虚名的状况,便于加强资金运用中的管理,有效地避免农保基金筹集发放中的不规范行为。
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模式、基金的缴纳与支付以及基金管理体制等,使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在法律轨道上全面健康发展。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运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拓展农村养老金的筹措渠道,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增加基金收人,发挥养老保险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农村社会化养老事业。
第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该在加强对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捐赠税等相应税种管理的基础上,开辟新税源,调节收人分配比例,加大财政性社会保障项目支出的比重。要广开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来解决养老资金问题:首先,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改革分配制度,掌握更多的可再分配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可再分配部分向无基本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倾斜,以使社会平衡发展和进步。其次,建立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障个人帐户。即个人交纳的全部记人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同时政府给缴费帐户适当补贴,鼓励农民自觉缴费。再次,各级工商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应联合制定法规条文,要求非农企业的雇主在雇佣农民时必须为其建立个人养老保障金帐号,以供被雇佣农民年老时享用。最后,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在每年征收农产品的时候,用价格手段将一部分收人隐性扣除,把扣除总额转人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帐户。
第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难以维持最低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直接、及时、最大程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困难,而且又简单易行,特别适合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实际。中国农村人口多,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广大农民收人偏低,建立以缴费为核心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诸多困难,但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对于那些贫困而又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养老保障线。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要科学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二要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
第五,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应坚持保障范围、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有别,家庭保障与国家保障、社会保障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强制保障与自愿保障相结合等原则。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内容应当包括保障对象、保障项目、保障水平、保障基金的管理、法律责任。当前,政府要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也应对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加以具体规定,以增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信心。目前,可以根据国家社会保障的立法状况,由各省、自治州、直辖市从本地区农村养老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地方性农村养老保障法规条例,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相关法律。
第六,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与生活救助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主要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等形式。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民解决缺医少药问题起过积极的作用。农村推行以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复存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近年来,旨在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等风险问题的新合作医疗正在兴起,目前已覆盖城乡,农村老人的医疗保健状况正在得到逐步的改善。
老年生活救助体系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工作体现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民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救助的对象当然包括无劳动能力也无生活来源的老人。实施这一救助制度的资金基本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资金仅能保证救助对象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农村扶贫工作是在社会救济保证贫困户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利用部分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社会活动。近年来,中国的开发式扶贫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这对农村贫困老人改善生活状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社区养老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老年的生活质量的期望更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在中国人口比例呈现出年轻人口数量比重下降,年老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一般认为一个地区或者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该地区或者国家人口中的总比重为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该地区或者国家人口中的总比重为为百分之7%时,就认为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逐渐开展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出生的新生儿不断下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民的寿命不断的提高,最终的结果是老年人的比例不断的上升。据统计,我国2013年超过2亿的人口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老龄化程度在14.8%,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到2013年的时间上升了1%,社会总不养比也在上升。
二、社区养老基本原理
社区的助老服务主要是由能提供正规服务的机构和社区有爱心的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这样就能让他们不脱离生活范围实现养老。社区养老既不是传统的在家养老生活,又不是社会养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的形式,这种养老方式主要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来开展。另有学者的看法是:社区养老的服务机构。有社区组织建立,主要服务于一些身体有缺陷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以便他们能享受到方便的生活。这种社区养老服务,可以说,既是家庭养老的一种变形,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①可以看出,后者的侧重点在于社区机构养老,这属于狭义范围的定义,仅仅将身体不健康而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列入她的对象范围内,并且赞成对一些服务进行适当的收费。谭克俭认为,我们所说的社区养老,应该是在其他两种养老方式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进程中衍生出的,它包含经济支持、养老模式构建、监督子女以及体系建设多方面的内容。在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关于社区养老的概念定义,虽然在内容上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比较一致统一的看法,即社区养老与所谓的在家养老既不相同,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养老,而是将养老服务从过去的社会范围转移到社区范围内,践行老人在社区内的居家养老。
三、社区养老的问题
3.1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极其讲究孝道。“养儿防老”的思想自古以来根深蒂固,儿女理应成为养老责任承担者。由于长期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还是有很多家庭选择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另外,相关社会机构管理人员和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宣传到位,以至于广大民众对社区养老了解不足,意识薄弱。
3.2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众所周知,法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础和保障,任何政策失去法律的支持都难以顺利实施。同理,要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更需要有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有力支撑。但是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现象凸显,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养老步伐,因此对于社区养老的立法也存在一定问题:社区养老的行业规范、制度设计、服务质量等问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就难以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3资金投入不足。
事实上,社区养老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支撑性条件就是金钱,筹资需要经过多方面,目前有政府贴补、社会集钱、私人救济、适量收费四种。但从当前的事实状况来看,资金来源其实并不多,反而十分单一。政府的拨款虽然逐年上升,但是由于社区养老在发展的初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就形成了较大的资金缺口。另外社会捐献和个人集资部分都未得到充分良好的使用。
3.4社区助老服务内容形式单一,功能不完善。老
人普遍年龄大身体不方便,需要有人专门照料,但绝大部分老年人只是依靠退休金解决日常生活需要,无力支付更多的项目,所以他们宁愿去选择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社区服务。事实上,只有一半的社区能有完整的健身设施配备,更不用更高级的服务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之间有较大差距。老年人对助老服务的需求范围广,包括医疗救助、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心理辅导等,老人的身体精神状况各异,因此照顾老年人的服务人员也要尽可能的多样化,才能让老年人生活的更有质量。但现在社会大众一般都注重老龄人的物质生活享受多余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忽视设施配套的强大作用,再加上专业服务人员质量难以保证,老年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4.1转变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想转变并不容易,需要从宣传与教育上下功夫。政府有义务把责任担当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有关常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其优势和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其次,各种媒体资源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如报纸的专访以及新闻媒体报道,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社区养老的认识;最后是政策方面,可以给与相关机构一定的政策优惠,这是一种激励,能促进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4.2健全法律体系。
为了更大程度的保护老年人的正当利益,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法律这个强大的武器。所以在宪法基础上,要尽快制定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遍及全社会;有了立法,还要有监督作为保障。为做好工作,要将执法监督要落到实处,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付诸于实际。只有这样,老年人安享晚年才有了保障。
4.3拓宽资金来源。
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要想使资金来源不再单一,要做到:第一,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使社区养老发展道路更加畅通;第二,施展宣传功效,通过大众传媒发动社会成员的力量,开展慈善捐赠,发动慈善捐赠,这能解决社区养老资金稀缺的问题,又能减轻政府的包袱。
4.4建立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一方面,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岗位知识进行的培训。可以这样做:到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到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中;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制定相应资格标准,只有拿到资格证的人才能从事社区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有志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当中去,年轻人热情开朗积极向上,能给老年人的心态带来积极影响,可谓益处无穷。
参考文献:
[1]宋言奇.城市老龄社区构建问题三议[J].城市规划汇刊,2004(5):81-84.
[2]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4(6):38-4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这个词对于现代人并不陌生,老年人的增多给经济发展带来多种多样的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以公共政策的视角来审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便构建一个清晰地框架,促使人口老龄化在多角度多层次推动社会发展。
[
关键词 ]公共政策;中国;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的变迁,我国人口老龄化一直在飞速进展,一如当年的“婴儿潮”,在政府下令计划生育之后得以解决。随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阶段与逐渐显现。现今社会我国的家庭结构都处于,四个老人,两个青年人加上一个孩子,这种状态还在持续发展。中国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对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各方面条件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显得有些不足,因此,我国应该在自身的角度展开探索,在公共政策视角下对于人口老龄化采取一定措施。
1 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
(1)纵观全球,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可是我国老年人口却在不断的增加,据统计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9%,人口的老龄化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有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我国家庭基本结构的改变。通常我国把60到70岁之间的老人称为低龄的老年人口,而70到80岁的则称为中龄的老年人口,80岁以上则是高领的老年人口。从年龄段的分布来看,部分低龄老年人口还存在一定的劳动力,但是中龄和高领老年人口相对来说劳动力的比例就非常低。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2)随着卫生条件、医疗技术的改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种种原因导致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这也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此外,在我国人口总数直线上升的时期,政府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这就导致我国新生儿逐渐减少,但是老人数量却一直在增加。随之也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状态会越来越严重,这也会随之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会阻碍我国经济、文化、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亟待解决[1]。
(3) 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还没有富裕,人就先衰老了,这也就导致很大一部分老人在丧失劳动力的时候,存款不足够给自己养老,这个结果增加了一部分儿女的压力,在工作和做家务的同时,要赡养老人,加上老人孙辈的孩子,夹在中间的年轻人就要负担起抚养三代人的任务。另一部分儿女没有时间或是不想赡养老人,老人被送去养老院,这也在某方面增加了儿女的经济压力,并且导致老人心理上情况不乐观,这样看来人口老龄化会也导致我国社会压力变大。
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 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其是有很多,首先我国的计划生育改变了以前大家庭的状况,计划生育以前很少出现独生子女家庭,最少都是两三个孩子,包括那时候的经济水平和医疗技术都不如现在的先进,所以那时的社会家庭情况,明显就是孩子很多,而有很大部分家庭为了养活孩子,父辈母辈辛苦一辈子,还没等到退休的年纪,身体已经垮了,但是由于医疗技术有限,所以那时候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没有出现,总是有一批新鲜的血液不断涌现。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生育的盛行,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相对压力变小,因此老龄化问题也就随之加重[2]。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各个方面和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进步,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我国医疗水平一直出于逐步发展阶段,因为在前些年很多疾病无法治疗的时候,很多老年人因为经济和科技原因不得不放弃对病症的治疗,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几乎没有什么疾病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我国人口平均存活年限也在上涨。
(3) 我国对于老年人的管理和养老条件越来越好,大部分老人都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且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知识面的增多,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很多老人会每年定期检查身体,发现疾病马上治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人口与老龄化增长速度[3]。
3 公共政策视角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现象,这一现象持续发展的化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因此需要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应对措施,来改变人口老龄化现象。
(1) 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只要我国人口出现问题,就要从调整人口政策入手,这是不正确的方法,因为“婴儿潮”和“老人潮”是不一样的,所以解决的方法和手段也不能完全相同。老龄化还有一方面是人类寿命等自然原因,因此仅仅依靠政府出台的政策是无法解决的。
(2) 人口老龄化不能仅仅依靠政策去改变,应该调整人口基本结构,合理安排制度,并且调整老龄化人口和制度之间的工作。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中经济、文化、政策的问题,因此要着手协调各个方面。
(3)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另一方面看是因为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给社会创造价值,有些甚至无法自己生活,因此社会压力大,负担重。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也不能仅仅在老年人身上下手,因为当今社会一部分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也是因为年轻时候没有注意保养,所以从年轻人着手,让这一代人重视健康问题,这样到了晚年,才有好的身体为社会做贡献[4]。
(4) 随着及划生育的展开,我国传统的几世同堂家庭结构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大多数都是一个孩子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些家庭甚至还有更上一辈的老年人。也是社会风气的改变,导致现在结婚的子女都不会和父母同住,父母无人赡养的比例大大增加,而且由于计划生育每个家庭都没有那么多孩子,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就需要更多的养老院和老年护理站。但是对于没有经济实力的老人,都是选择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居住,长期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5) 调整人口老龄化这一结构,也可以适当的推出适合老年人的就业方向,是老年人为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并且减轻年轻人和社会的压力,是老年人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并且老年人在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有着年轻人无法超越的优势,公共政策应该在一定条件下引导老年人进入适合其工作的岗位,同时避免与年轻人展开竞争,并且鼓励推迟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的退休时间,发挥出其最大的优势,这样一来不仅创造出老年人在社会上的价值,更减轻了社会负担和压力,改善了人口老龄化问题[5]。
4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目前世界人口大国,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中国的家庭结构都在发生改变,所以人口老龄化问题无法避免,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自身并不会给社会带来特别大的影响。但是若没有很好的控制这一问题,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国家和社会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财务相应政策,为社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新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城镇化视角的再审视[J].经济问题探索,2012(12):91-96.
[2]杜本峰,戚晶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基于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视角分析[J].西北人口,201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