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畜牧业基本情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1. 北安市自然情况
黑龙江省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黑河市最南部、属松嫩平原向小兴安岭过度的中间地带,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7o35′至48o33′,东经126o16′至127o53′之间。全市幅员面积7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万亩,粮食总产8亿公斤,主要作物玉米、小麦、大豆、水稻、马岭薯等作物为主。全市总人口4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4万人,农村人口24万人(城乡各半)。辖5镇4乡、4个市属农牧场,7个国营林场,境内中、省、市(黑河市)直属县团级以上的单位42个,1个森工局,1个农垦分局(下属4个国营农场)。北安市生态优良,土地肥沃,被确定为国家的生态示范市,全国粮食高产创建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
1.2 北安市区位情况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区域中心,处于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三座城市的三角区域中心,辐射周边10多个县市,500万人口,南距省会哈尔滨市330公里、北距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246公里,西距省内第二大城市齐齐哈尔240公里,距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仅62公里。
1.3 交通运输条件
北安市是黑龙江省北部的交通枢纽。滨北、齐北、北黑三条铁路干线和黑大、碾北、绥北、前嫩四条高等级公路在此交汇。吉黑、前嫩、绥北三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使北安真正成为我省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第三条国际大通道——黑河通往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大通道中枢和我省北部区域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
1. 4 发展空间较大
北安市在畜牧产业发展上有地域空间,市场空间,潜力非常大。目前北安区域没有一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靠自然发展。
2. 资源优势
2.1 饲料丰富
北安市现有耕地343万亩,全市粮食总产可达8亿公斤,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推进,仅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40万亩,每年约有1亿公斤粮食近4亿公斤的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可转化为饲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产品。
2.2 水草资源丰富
我市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乌裕河畔,有着丰富的水草资源,许 多地方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具有无污染的天然环境。现市域内有可利用草原280万亩,水面17.6万亩,市域内有乌裕尔河、通肯河两大河流经过,流域面积分别为2620平方公里、1700平方公里。这些充足资源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保障。
2.3 气候条件
北安市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半干旱半湿润和寒暖适中的气候条件。年平均降雨量529mm,年蒸发量647mm,年积温2400℃,植被茂盛、水草丰富,为发展畜禽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3. 畜禽养殖情况
畜牧业发展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发展目标是利用三至五年把我市发展成黑河区域内畜禽养殖、销售集散地。重点抓好五大基地建设(奶牛、肉牛、生猪、肉羊、家禽)。截止目前,全市奶牛存栏4.5万头、肉牛存栏3.8万头、生猪存栏8万头、大鹅存栏达到11.5万只。同时特色养殖发展比较快,全市现有狐、貂、貉、鹌鹑等各类特色养殖户31户,总存栏达4.5万只。
3.1 肉牛基本情况
北安市肉牛存栏3.8万头,出栏2.86万头; 现有可繁母牛3.6万头,44个冻配点,其中所需冻精由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提供,可为肉牛生产提供充足的种源。
3.2 生猪基本情况
生猪存栏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8543头),出栏5.2万头; 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9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51个,还有一些散养户。
3.3 鹅基本情况
大鹅存栏为11.5万只,出栏6.31万只。我市水草等自然环境无污染,生产的鹅肉为“绿色食品”,且脂肪含量低,同时由于我们当地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鹅毛羽绒含量高,市场销售好。
4. 政策环境
北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提出到2015年畜牧业发展将成为我市农业经济“半壁江山”,制定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先后出台了《北安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扶持畜牧业加快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省政府又提出了加快奶牛、肉牛、生猪、家畜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都为我市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积极做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2014年用于购置畜牧业机械的各类补贴资金510万元,使我县的畜牧业机械新增303台,到2014年为止全县拥有畜牧业机械1156台。
1.2畜牧业机械化作业完成情况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饲用玉米的机械化种植,2014年初及早维修保养、调试了90台玉米点播机,使饲用玉米的机械化播种面积达100%。收获时积极协调周边各县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收获机,2014年秋收期间共投入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机12台,割、搂、捆机械500余台,收获玉米面积2万亩、天然草场机械化收获完成3.91万亩。
2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县的特色农业主要以马铃薯、大露菜为主。马铃薯产业在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也是县委确定的优势产业。2014年建立马铃薯、露地蔬菜、玉米、小麦四个标准化作业示范区,其中:饲用玉米标准化建设完成面积1.2万亩;全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马铃薯标准化建设完成0.5万亩。
2.1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情况及机械化作业情况
巴里坤县人民政府在前几年出台了对购买马铃薯种植及收获机具的农户给予惠农补贴。农机部门进村入户做了大量宣传,并做好机具对比选型,购进的样式在各乡镇召开现场演示,经试验及改进,各类机械已基本满足巴里坤县的种植习惯和模式。几年共购进马铃薯种植机具113台,马铃薯收获机104台。2014年巴里坤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机械化种植0.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6%;机械化收获0.3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27.7%。
2.2建成大露菜推广示范面积3500亩
2014年在巴里坤县实施露地疏菜种植、贮藏、保鲜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根据巴里坤县露地蔬菜种植分布情况,在石人子乡建成露地蔬菜推广示范面积1000亩,4月底在种植区石人子乡大泉湾村二组做好露地蔬菜种植的耕整地作业,5月份开始铺膜播种,截至6月10日全面完成1000亩蔬菜种植任务,种植了小颗粒种子窝笋、莲花白、红萝卜、花菜。在5月初召开蔬菜机具现场演示会,培训种植户及技术人员210余人。在6~7月引进一台旋耕机,并通过改进后进行除草,除草效果较好。蔬菜自8月份陆续上市。经测产,花菜亩产量2t、莲花白4t、大白菜5t、西兰花1.8t。
3存在问题
(1)天然可利用草场退化严重,从而降低了草料收获机械的利用率;(2)饲草料基地不能形成规模,导致畜牧业收获机械的利用率太低;(3)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程度高,但机械化收获有待提高;(4)大露菜的生产一直靠人工点种、除草、收获,费时费力,种植规模小,生产的露地蔬菜量尚不能满足本地需求。
1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为农牧民提供服务,为木垒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合作社覆盖阿克喀巴克(包括青疙瘩)农牧户60户,共280余人,其中贫困户10户、46人。现有机电井10眼,可灌溉面积266.67hm2,坎儿井2道,其中整修坎儿井(原东城坎儿井)1道,开挖明渠5km。目前,正在加压输水管道,流量300m3/小时,年径总流量259.2万m3,保灌溉面积200余hm2。2009年春整修青疙瘩(芨芨湖)坎儿井1道1.5km,出水量200m3/小时,可灌溉农田面积100hm2。并可彻底解决青疙瘩春秋草场及周边5个乡镇3.5万头牲畜饮水问题。
2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概要
2.1 基地建设单位及地点
青疙瘩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项目主管单位:木垒县畜牧局,开发建设承担单位: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项目开发建设地点: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青疙瘩。
2.2 草料基地开发建设项目的规模及主要工程量
该项目主要是以青疙瘩农牧民原有饲草承包地为基础,经乡人民政府同意、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协商并依法签订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经乡政府统一规划设计,青疙瘩土地整理面积为300余hm2。条田、林带、渠道、田间道路综合治理,具体要求是: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
2.3 道路建设工程
饲草料基地规划修建田间道路3条,长度700m计2.1km,(5块条田修1道田间道)南北生产道2道、长度为750m,计1.5km,总长3.6km,使田间道和生产路布局有序,相互勾通,农田机械化操作方便的路网体系。
3 青饲青贮玉米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用
①京多1号 : 多秆多穗,青贮晚熟,生育期130天,株高300cm,单株分蘖2~3个,每茎秆结2~3个穗,穗小,粒小,籽粒黄色。春夏播皆可。②太穗枝1号 : 多秆多穗类型,生育期120天,株高280cm,单株分蘖2~4个,每株结穗2~3个,果穗长18cm,籽粒黄白色,半马齿,每45000株/hm2。③科多8号 : 生育期120天,株高3.5m,平均分蘖2~3个,穗小粒小,生物产量高,一般产量105000kg/hm2。④辽原1号 :生育期125天,株高280cm,籽粒白色,高抗倒伏,一般产量90000kg/hm2。
3.2 精细播种
可1年播种2季。第1季早春播,盖膜促早发,第2季套种,避开芽涝。播种量,手播45kg/hm2,机播30kg/hm2。播深4cm。
3.3 密度与方式
一般密度6000株/hm2左右,等行距60cm,株距25cm,或根据品种而定。
3.4 栽培管理
定苗时不要去分枝。封垅前中耕培土,每hm2施75000kg有机肥做底肥,苗高30cm时施复合肥450kg/hm2。大喇叭口期施尿素360kg/hm2,干旱时浇水,保持土壤持水量70%左右。
3.5 收获期
一般在乳熟期,籽粒含水量在61%~68%,乳线下降至籽粒的1/4~1/2收获青贮,收获后及时切碎青贮。
3.6 青贮设施
通常有青贮窖、青贮壕、青贮塔和地面堆贮等,青贮设施要内部表面光滑平坦,四周不透气,不漏水,密封性好。
4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4.1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是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培育和发展饲草料基地,加大舍饲喂养的头数,对缓解草畜矛盾,减轻天然草场放牧压力,促进退化草场从根本上得到更新复壮、恢复生根,同时饲草料基地建设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全县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改善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走建设养畜、科技兴牧的路子,实现自治县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从而将畜牧业生产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2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是改变草地畜牧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项目, 主要是解决牧区畜牧业缺草短料,弥补草原畜牧业饲草料不足的问题,该县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目前基本上还处在靠天养畜阶段,在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的管护、利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滥放、滥牧、通化,生产力下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饲草料种植面积,建立现代化畜牧业饲草料基地,有力的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4.3 饲草料基地建设有利于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辖区内自然优质草原集中连续分布,地势平缓,水源丰富,是青海最美丽的草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最佳的牧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寒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1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1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
草原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高寒地理环境,恶劣天气条件和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和长期超负荷牧场,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趋势虽然有时缓和,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病害,有毒杂草等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另外,由于气候高度,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畜牧业依然以放牧为主,基本上没有实行舍饲,只能季节性化禁牧。
1.2产业结构较单一
畜牧业是我州的主导产业,但从行业的具体分布来看,区域产业之间的区域有明确的同构性,发展方向雷同。全州主要以牦牛,藏羊养殖为主,高原特色种植及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起步晚,乡镇畜牧业经济普遍存在“低散”现象,未能发展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辖区内虽有少数第二产业在对畜牧产业资源进行初级加工,其层次低,附加值低,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青藏高原的旅游资源丰富,草原文化,蒙古文化和文化,赛马文化等尚未在第三产业中得到开发和充分利用。当前辖区内的牧民收入的增加只能取决于牛羊数量的增加,这与草原承载能力的限制相抵触,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牧民收入来源有较高的风险。
1.3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从全州企业的基本情况来看,企业数量很少,无论是员工人数,产值还是与牧民合作等指标均普遍薄弱,在产业发展方面并未起主导作用。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市场份额低;普遍受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缺乏龙头企业,无拳头产品,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4生产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在畜牧园区建设投入积极推进,但由于传统草原畜牧业季节性特征明显,畜牧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情况尚未改善,畜牧产品数量和质量供应不稳定,严重影响企业设厂,扩大投资或提升行业的积极性。
1.5市场发育不完善
受,习俗,财富等传统观念,牛羊饲养周期长,惜杀惜售思想严重,商品经济落后。在商品交易中,主要以活畜为主,许多牲畜资源以初级产品和原料流入外地,羊毛,皮革,牛奶等深加工产品销售量少。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集中,规模化的交易市场,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2生态草原保护措施
2.1探索生态草原保护新体制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界区及监督机制,落实基础草原保护制度,加快草原本地种植栽培和推广使用;实行草原承包确权登记试点,促进草原经营权的规范流转;实现草原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适度经营,建立天然草原动态监测和草地畜牧平衡指标,定期公布,推动草原政策的绩效和激励措施的结合;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牧民承包草原准入制和管理制度。
2.2建立健全农牧业经营新体制
建立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主体新型经济合作体制,开展以服务为主的农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加快专业化分工;促进生态畜牧联合社会建设试点,促进牧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生态畜牧合作社的优势,按照规范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生产要求,开展草原生态有机牧场施工试点;增加追溯制度,划区围栏,标准畜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专业分工、规范化生产、统一服务、产业化管理模式。
2.3加大对现代畜牧业的政策支持
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增加畜牧机械、牧草机械等畜牧农业机械补贴;加大畜牧科技创新力度,重大科技专项投入,积极支持优良品种饲养,畜牧兽医重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支持体系框架,促进我区畜牧业转型。
2.4加大对草原畜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整合相关资金,多途径、多方式增加投资,加强资金筹集统一管理。建立良好的部门间资金整合协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评估,确保资金能更好地为扩大畜牧业发展发挥更多作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融资金融吸收社会资金。通过增加资本投入的力度,不仅表明政府对牧区发展的决心和力量,也可以将全社会力量引导到牧区发展。
关键词: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改善措施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information statistics;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6.3;F3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57-03
0 引言
在我国的农业体系中,畜牧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产的畜产品是人们最主要的副食品,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信息统计工作能蚣笆庇行У胤从吵鲂竽烈档纳产现状,只有提高生产信息统计工作的准确性,才能使其在畜牧业的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水平,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1 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信息统计的数据质量不高
一般情况下,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都是由基层单位完成的,这些单位没有配备专业的统计人员,通常由村委会人员统计,这些人员需要同时负责多方面信息的统计与报表工作,这些工作过于繁杂,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畜牧业生产信息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这些单位中的人动相对频繁,有的工作人员刚刚熟练这些信息的统计工作,就可能因人动离开这个职位,更换其他统计人员。此外,由于畜牧业统计的过程过于复杂,一些养殖户对畜牧业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原因而隐瞒自家养殖情况,严重阻碍了生产信息统计工作的进行。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中的数据质量不高的情况。
1.2 基层统计与动监部门统计间存在较大差异
基层统计人员是政府开展畜牧业统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这些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是影响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在进行信息统计时,大多数的基层统计员会通过防疫员来获得春季防疫和秋季防疫等入户调查的资料,但是,防疫调查与生产信息统计无论在调查目的,时间节点以及统计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也会对信息统计的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经常会出现基层统计与动监部门统计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
1.3 畜牧产业周期性强,养殖户多变数,名录统计不能随时跟进
在目前的畜禽监测调查中,一般是根据不同品种的畜禽养殖规模为临界点的,在每年的年底阶段,都要通过摸底调查来确定生产经营单位与畜禽规模户名录,在确定这个名单后,这些单位将成为年度内的固定观测对象,不会发生变化,并且需要对他们的生产情况进行定期的调查。由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仅凭在年底阶段对存栏量进行调查的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全年的生产信息。对于这个年度都有较大养殖量的养殖户而言,在年底进行调查并不能达到切割点,就不会被列入养殖户的名录。所以,这种确定养殖户名录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局限性,会造成养殖户名录不全面的现象。
1.4 搜集调查指标的难度较高
首先,在畜禽监测每年的报告中,会出现这一年因患病而死亡的畜禽数量,如果养殖户与生产经营单位已经对这些死亡的畜禽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就能够如实上报死亡数量,但是,如果没有做好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就会出现瞒报的情况,导致死亡数量难以搜集。其次,监测报告中还会有购买饲料量等数据,在调查过程中,大型的养殖单位由于有自己的会计部门,可以将账面上的实际数据申报给调查人员,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较高。但是,如果养殖户没有自己的会计人员,就只能以其口头申报的数量为准,这些数据没有书面的记录可供查询,只是凭借记忆申报,数据准确性较低。此外,在调查数据时,还会出现随意填报的现象,导致一些数据根本不符合逻辑,数据真实性较低。
2 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改善措施
2.1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保证数据质量
为了保证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数据的质量,必须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为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建立专业能力过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信息统计队伍。其次,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来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统计队伍整体工作能力。最后,增加宣传途径,提高宣传力度。基层统计单位可以通过张贴海报、知识讲座、悬挂横幅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的宣传工作,明确调查制度与统计工作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调查对象的觉悟与积极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2.2 完善信息统计制度
基层的动监所能够掌握其辖区内的畜牧业生产经营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尤其是能够掌握养殖户的防疫入户调查数据,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将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交由防疫单位进行统计,并将统计后的信息数据通过上报提交给基层动监所,而核实到户的底册,则可以交给村委会保管,并由动监所与统计单位联合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与评估,审核完成后则需向上级统计部门提交报表。这种做法可以提高畜牧业生产信息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做到有据可查。
2.3 完善养殖户名录
畜牧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周期性的规律,目前通过检测获得的养殖户名录主要是由在每年的年底阶段对养殖户进行调查而确定的,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养殖户恰好没有达到切割点,那么这一养殖户就不会出现在名录内,导致名录不完全。为了改善这种状态,在进行调查时综合统计养殖户全年的规模与养殖数量,同时参考年底阶段存栏数量确定名录,使名录的确定方法更加合理。
2.4 规范统计基础台帐,努力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建立起“农村牧区住户基本情况台帐”,重点保存好夏季普查台帐、农业普查台帐。这些基础台帐要同时建立在镇和各村,以便镇村两级能及时、准确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这些工作将充分显现它的优越性,在一些专题调查和临时性调查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5 加强统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做好统计工作,队伍是关键。只有提高基层统计员业务素质,保证基层统计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严密性,才能保证统计基础源头数据的质量,才能促进统计工作朝着“快、精、准”的目标不断迈进。为此2011年我们将在旗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乡镇统计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2.6 促进保险政策实施,提高调查方案的有效性
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实施保险政策,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保险政策不仅可以规避畜牧业生产中的风险,减低经济损失,而且能够促进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因病死畜禽引起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还有利于调查对畜禽死亡数量的统计,提高数据有效性。对于调查时饲料数量等信息搜集难度较大的问题,必须全面了解养殖户与经营单位的具w情况,通过网络的形式对规模较大的养殖户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其他养殖户可通过记账形式进行采集,并保证这些养殖户每天的收支信息都要登记入账,定期收取帐页,数据经核实后由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汇总录入,产生最终形式的报表。这种记账形式的数据采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户的工作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提高他们配合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基层统计部门还需要运用信息统计相关知识,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向上级提交生产信息的分析报告,为领导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 案例分析
我国北方某村镇畜牧站在党委、政府及农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各乡镇统计助理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全年的农牧业统计工作,且未出现养殖户漏记、统计信息不全的问题。
3.1 提前部署,灵活应对养殖户的变化,及时跟进生产统计工作
畜牧站在3月28日召开了春季动物防疫专题会议,就今年的春防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要求全镇春防工作从4月初开始,力争在4月20日前全面完成春防普注工作任务,切实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及鸡新城疫、 羊痘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要健全和规范免疫档案,免疫动物的标识率要达到100%。
3.2 按时完成全年畜牧生产统计数据
畜禽产品价格监测工作、月、季固定统计报表以及上级安排的各种临时报表。培训乡镇畜牧统计信息员2次。畜牧公共信息平台运转正常,按时完成全县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小区等信息的报送工作。作为一名敬职敬业的优秀统计员,谭冬梅在县畜牧兽医局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州被评为优秀统计员。
3.3 基于准确的统计数据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全年能繁母猪头投保33394头;投保金额400728元;保险赔付143头,赔付金额75950元。投放救灾贴息贷款633笔,投放资金2643万元。
3.4 继续加强畜牧统计监测工作
2013年,该区继续作为农业部生猪、蛋鸡、肉牛生产定点统计监测站,我们本着“为行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谋,为基层养殖者提供信息指导”的原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对基层畜禽监测统计员进行了培训,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了核实,并做到及时准确上报,为各级政府和权威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数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畜牧业的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是判断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统计工作水平,保证信息统计质量,才能够促进畜牧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美.关于乡镇畜牧业统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2]岳潇.畜牧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