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基本情况

畜牧业基本情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畜牧业基本情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畜牧业基本情况

篇1

    1.1.  北安市自然情况

黑龙江省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黑河市最南部、属松嫩平原向小兴安岭过度的中间地带,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7o35′至48o33′,东经126o16′至127o53′之间。全市幅员面积7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万亩,粮食总产8亿公斤,主要作物玉米、小麦、大豆、水稻、马岭薯等作物为主。全市总人口4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4万人,农村人口24万人(城乡各半)。辖5镇4乡、4个市属农牧场,7个国营林场,境内中、省、市(黑河市)直属县团级以上的单位42个,1个森工局,1个农垦分局(下属4个国营农场)。北安市生态优良,土地肥沃,被确定为国家的生态示范市,全国粮食高产创建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试点市。

1.2  北安市区位情况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区域中心,处于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三座城市的三角区域中心,辐射周边10多个县市,500万人口,南距省会哈尔滨市330公里、北距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246公里,西距省内第二大城市齐齐哈尔240公里,距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仅62公里。

1.3  交通运输条件

北安市是黑龙江省北部的交通枢纽。滨北、齐北、北黑三条铁路干线和黑大、碾北、绥北、前嫩四条高等级公路在此交汇。吉黑、前嫩、绥北三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使北安真正成为我省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第三条国际大通道——黑河通往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大通道中枢和我省北部区域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

1. 4  发展空间较大

北安市在畜牧产业发展上有地域空间,市场空间,潜力非常大。目前北安区域没有一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靠自然发展。

2.  资源优势

2.1 饲料丰富

北安市现有耕地343万亩,全市粮食总产可达8亿公斤,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推进,仅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40万亩,每年约有1亿公斤粮食近4亿公斤的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可转化为饲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产品。

2.2  水草资源丰富

我市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乌裕河畔,有着丰富的水草资源,许 多地方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具有无污染的天然环境。现市域内有可利用草原280万亩,水面17.6万亩,市域内有乌裕尔河、通肯河两大河流经过,流域面积分别为2620平方公里、1700平方公里。这些充足资源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保障。

2.3  气候条件

北安市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半干旱半湿润和寒暖适中的气候条件。年平均降雨量529mm,年蒸发量647mm,年积温2400℃,植被茂盛、水草丰富,为发展畜禽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3. 畜禽养殖情况

畜牧业发展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发展目标是利用三至五年把我市发展成黑河区域内畜禽养殖、销售集散地。重点抓好五大基地建设(奶牛、肉牛、生猪、肉羊、家禽)。截止目前,全市奶牛存栏4.5万头、肉牛存栏3.8万头、生猪存栏8万头、大鹅存栏达到11.5万只。同时特色养殖发展比较快,全市现有狐、貂、貉、鹌鹑等各类特色养殖户31户,总存栏达4.5万只。

3.1  肉牛基本情况

北安市肉牛存栏3.8万头,出栏2.86万头; 现有可繁母牛3.6万头,44个冻配点,其中所需冻精由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提供,可为肉牛生产提供充足的种源。

3.2  生猪基本情况

生猪存栏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8543头),出栏5.2万头; 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9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51个,还有一些散养户。

3.3  鹅基本情况

大鹅存栏为11.5万只,出栏6.31万只。我市水草等自然环境无污染,生产的鹅肉为“绿色食品”,且脂肪含量低,同时由于我们当地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鹅毛羽绒含量高,市场销售好。

4.  政策环境

北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提出到2015年畜牧业发展将成为我市农业经济“半壁江山”,制定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先后出台了《北安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扶持畜牧业加快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省政府又提出了加快奶牛、肉牛、生猪、家畜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都为我市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篇2

积极做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2014年用于购置畜牧业机械的各类补贴资金510万元,使我县的畜牧业机械新增303台,到2014年为止全县拥有畜牧业机械1156台。

1.2畜牧业机械化作业完成情况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饲用玉米的机械化种植,2014年初及早维修保养、调试了90台玉米点播机,使饲用玉米的机械化播种面积达100%。收获时积极协调周边各县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收获机,2014年秋收期间共投入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机12台,割、搂、捆机械500余台,收获玉米面积2万亩、天然草场机械化收获完成3.91万亩。

2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县的特色农业主要以马铃薯、大露菜为主。马铃薯产业在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也是县委确定的优势产业。2014年建立马铃薯、露地蔬菜、玉米、小麦四个标准化作业示范区,其中:饲用玉米标准化建设完成面积1.2万亩;全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马铃薯标准化建设完成0.5万亩。

2.1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情况及机械化作业情况

巴里坤县人民政府在前几年出台了对购买马铃薯种植及收获机具的农户给予惠农补贴。农机部门进村入户做了大量宣传,并做好机具对比选型,购进的样式在各乡镇召开现场演示,经试验及改进,各类机械已基本满足巴里坤县的种植习惯和模式。几年共购进马铃薯种植机具113台,马铃薯收获机104台。2014年巴里坤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机械化种植0.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6%;机械化收获0.3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27.7%。

2.2建成大露菜推广示范面积3500亩

2014年在巴里坤县实施露地疏菜种植、贮藏、保鲜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根据巴里坤县露地蔬菜种植分布情况,在石人子乡建成露地蔬菜推广示范面积1000亩,4月底在种植区石人子乡大泉湾村二组做好露地蔬菜种植的耕整地作业,5月份开始铺膜播种,截至6月10日全面完成1000亩蔬菜种植任务,种植了小颗粒种子窝笋、莲花白、红萝卜、花菜。在5月初召开蔬菜机具现场演示会,培训种植户及技术人员210余人。在6~7月引进一台旋耕机,并通过改进后进行除草,除草效果较好。蔬菜自8月份陆续上市。经测产,花菜亩产量2t、莲花白4t、大白菜5t、西兰花1.8t。

3存在问题

(1)天然可利用草场退化严重,从而降低了草料收获机械的利用率;(2)饲草料基地不能形成规模,导致畜牧业收获机械的利用率太低;(3)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程度高,但机械化收获有待提高;(4)大露菜的生产一直靠人工点种、除草、收获,费时费力,种植规模小,生产的露地蔬菜量尚不能满足本地需求。

篇3

1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为农牧民提供服务,为木垒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合作社覆盖阿克喀巴克(包括青疙瘩)农牧户60户,共280余人,其中贫困户10户、46人。现有机电井10眼,可灌溉面积266.67hm2,坎儿井2道,其中整修坎儿井(原东城坎儿井)1道,开挖明渠5km。目前,正在加压输水管道,流量300m3/小时,年径总流量259.2万m3,保灌溉面积200余hm2。2009年春整修青疙瘩(芨芨湖)坎儿井1道1.5km,出水量200m3/小时,可灌溉农田面积100hm2。并可彻底解决青疙瘩春秋草场及周边5个乡镇3.5万头牲畜饮水问题。

2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概要

2.1 基地建设单位及地点

青疙瘩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项目主管单位:木垒县畜牧局,开发建设承担单位: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项目开发建设地点: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青疙瘩。

2.2 草料基地开发建设项目的规模及主要工程量

该项目主要是以青疙瘩农牧民原有饲草承包地为基础,经乡人民政府同意、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协商并依法签订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经乡政府统一规划设计,青疙瘩土地整理面积为300余hm2。条田、林带、渠道、田间道路综合治理,具体要求是: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

2.3 道路建设工程

饲草料基地规划修建田间道路3条,长度700m计2.1km,(5块条田修1道田间道)南北生产道2道、长度为750m,计1.5km,总长3.6km,使田间道和生产路布局有序,相互勾通,农田机械化操作方便的路网体系。

3 青饲青贮玉米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用

①京多1号 : 多秆多穗,青贮晚熟,生育期130天,株高300cm,单株分蘖2~3个,每茎秆结2~3个穗,穗小,粒小,籽粒黄色。春夏播皆可。②太穗枝1号 : 多秆多穗类型,生育期120天,株高280cm,单株分蘖2~4个,每株结穗2~3个,果穗长18cm,籽粒黄白色,半马齿,每45000株/hm2。③科多8号 : 生育期120天,株高3.5m,平均分蘖2~3个,穗小粒小,生物产量高,一般产量105000kg/hm2。④辽原1号 :生育期125天,株高280cm,籽粒白色,高抗倒伏,一般产量90000kg/hm2。

3.2 精细播种

可1年播种2季。第1季早春播,盖膜促早发,第2季套种,避开芽涝。播种量,手播45kg/hm2,机播30kg/hm2。播深4cm。

3.3 密度与方式

一般密度6000株/hm2左右,等行距60cm,株距25cm,或根据品种而定。

3.4 栽培管理

定苗时不要去分枝。封垅前中耕培土,每hm2施75000kg有机肥做底肥,苗高30cm时施复合肥450kg/hm2。大喇叭口期施尿素360kg/hm2,干旱时浇水,保持土壤持水量70%左右。

3.5 收获期

一般在乳熟期,籽粒含水量在61%~68%,乳线下降至籽粒的1/4~1/2收获青贮,收获后及时切碎青贮。

3.6 青贮设施

通常有青贮窖、青贮壕、青贮塔和地面堆贮等,青贮设施要内部表面光滑平坦,四周不透气,不漏水,密封性好。

4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4.1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是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培育和发展饲草料基地,加大舍饲喂养的头数,对缓解草畜矛盾,减轻天然草场放牧压力,促进退化草场从根本上得到更新复壮、恢复生根,同时饲草料基地建设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全县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改善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走建设养畜、科技兴牧的路子,实现自治县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从而将畜牧业生产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2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是改变草地畜牧业生产条件的需要

饲草料基地开发建设项目, 主要是解决牧区畜牧业缺草短料,弥补草原畜牧业饲草料不足的问题,该县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目前基本上还处在靠天养畜阶段,在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的管护、利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滥放、滥牧、通化,生产力下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饲草料种植面积,建立现代化畜牧业饲草料基地,有力的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4.3 饲草料基地建设有利于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篇4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辖区内自然优质草原集中连续分布,地势平缓,水源丰富,是青海最美丽的草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最佳的牧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寒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1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1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

草原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高寒地理环境,恶劣天气条件和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和长期超负荷牧场,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趋势虽然有时缓和,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病害,有毒杂草等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另外,由于气候高度,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畜牧业依然以放牧为主,基本上没有实行舍饲,只能季节性化禁牧。

1.2产业结构较单一

畜牧业是我州的主导产业,但从行业的具体分布来看,区域产业之间的区域有明确的同构性,发展方向雷同。全州主要以牦牛,藏羊养殖为主,高原特色种植及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起步晚,乡镇畜牧业经济普遍存在“低散”现象,未能发展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辖区内虽有少数第二产业在对畜牧产业资源进行初级加工,其层次低,附加值低,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青藏高原的旅游资源丰富,草原文化,蒙古文化和文化,赛马文化等尚未在第三产业中得到开发和充分利用。当前辖区内的牧民收入的增加只能取决于牛羊数量的增加,这与草原承载能力的限制相抵触,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牧民收入来源有较高的风险。

1.3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从全州企业的基本情况来看,企业数量很少,无论是员工人数,产值还是与牧民合作等指标均普遍薄弱,在产业发展方面并未起主导作用。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市场份额低;普遍受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缺乏龙头企业,无拳头产品,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4生产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在畜牧园区建设投入积极推进,但由于传统草原畜牧业季节性特征明显,畜牧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情况尚未改善,畜牧产品数量和质量供应不稳定,严重影响企业设厂,扩大投资或提升行业的积极性。

1.5市场发育不完善

受,习俗,财富等传统观念,牛羊饲养周期长,惜杀惜售思想严重,商品经济落后。在商品交易中,主要以活畜为主,许多牲畜资源以初级产品和原料流入外地,羊毛,皮革,牛奶等深加工产品销售量少。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集中,规模化的交易市场,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2生态草原保护措施

2.1探索生态草原保护新体制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界区及监督机制,落实基础草原保护制度,加快草原本地种植栽培和推广使用;实行草原承包确权登记试点,促进草原经营权的规范流转;实现草原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适度经营,建立天然草原动态监测和草地畜牧平衡指标,定期公布,推动草原政策的绩效和激励措施的结合;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牧民承包草原准入制和管理制度。

2.2建立健全农牧业经营新体制

建立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主体新型经济合作体制,开展以服务为主的农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加快专业化分工;促进生态畜牧联合社会建设试点,促进牧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生态畜牧合作社的优势,按照规范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生产要求,开展草原生态有机牧场施工试点;增加追溯制度,划区围栏,标准畜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专业分工、规范化生产、统一服务、产业化管理模式。

2.3加大对现代畜牧业的政策支持

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增加畜牧机械、牧草机械等畜牧农业机械补贴;加大畜牧科技创新力度,重大科技专项投入,积极支持优良品种饲养,畜牧兽医重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支持体系框架,促进我区畜牧业转型。

2.4加大对草原畜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整合相关资金,多途径、多方式增加投资,加强资金筹集统一管理。建立良好的部门间资金整合协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评估,确保资金能更好地为扩大畜牧业发展发挥更多作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融资金融吸收社会资金。通过增加资本投入的力度,不仅表明政府对牧区发展的决心和力量,也可以将全社会力量引导到牧区发展。

篇5

关键词: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改善措施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information statistics;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6.3;F3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57-03

0 引言

在我国的农业体系中,畜牧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产的畜产品是人们最主要的副食品,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信息统计工作能蚣笆庇行У胤从吵鲂竽烈档纳产现状,只有提高生产信息统计工作的准确性,才能使其在畜牧业的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水平,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1 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信息统计的数据质量不高

一般情况下,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都是由基层单位完成的,这些单位没有配备专业的统计人员,通常由村委会人员统计,这些人员需要同时负责多方面信息的统计与报表工作,这些工作过于繁杂,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畜牧业生产信息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这些单位中的人动相对频繁,有的工作人员刚刚熟练这些信息的统计工作,就可能因人动离开这个职位,更换其他统计人员。此外,由于畜牧业统计的过程过于复杂,一些养殖户对畜牧业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虑到自身利益的原因而隐瞒自家养殖情况,严重阻碍了生产信息统计工作的进行。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中的数据质量不高的情况。

1.2 基层统计与动监部门统计间存在较大差异

基层统计人员是政府开展畜牧业统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这些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是影响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在进行信息统计时,大多数的基层统计员会通过防疫员来获得春季防疫和秋季防疫等入户调查的资料,但是,防疫调查与生产信息统计无论在调查目的,时间节点以及统计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且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也会对信息统计的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经常会出现基层统计与动监部门统计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

1.3 畜牧产业周期性强,养殖户多变数,名录统计不能随时跟进

在目前的畜禽监测调查中,一般是根据不同品种的畜禽养殖规模为临界点的,在每年的年底阶段,都要通过摸底调查来确定生产经营单位与畜禽规模户名录,在确定这个名单后,这些单位将成为年度内的固定观测对象,不会发生变化,并且需要对他们的生产情况进行定期的调查。由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仅凭在年底阶段对存栏量进行调查的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全年的生产信息。对于这个年度都有较大养殖量的养殖户而言,在年底进行调查并不能达到切割点,就不会被列入养殖户的名录。所以,这种确定养殖户名录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局限性,会造成养殖户名录不全面的现象。

1.4 搜集调查指标的难度较高

首先,在畜禽监测每年的报告中,会出现这一年因患病而死亡的畜禽数量,如果养殖户与生产经营单位已经对这些死亡的畜禽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就能够如实上报死亡数量,但是,如果没有做好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就会出现瞒报的情况,导致死亡数量难以搜集。其次,监测报告中还会有购买饲料量等数据,在调查过程中,大型的养殖单位由于有自己的会计部门,可以将账面上的实际数据申报给调查人员,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较高。但是,如果养殖户没有自己的会计人员,就只能以其口头申报的数量为准,这些数据没有书面的记录可供查询,只是凭借记忆申报,数据准确性较低。此外,在调查数据时,还会出现随意填报的现象,导致一些数据根本不符合逻辑,数据真实性较低。

2 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改善措施

2.1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保证数据质量

为了保证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数据的质量,必须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为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建立专业能力过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信息统计队伍。其次,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来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统计队伍整体工作能力。最后,增加宣传途径,提高宣传力度。基层统计单位可以通过张贴海报、知识讲座、悬挂横幅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的宣传工作,明确调查制度与统计工作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调查对象的觉悟与积极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2.2 完善信息统计制度

基层的动监所能够掌握其辖区内的畜牧业生产经营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尤其是能够掌握养殖户的防疫入户调查数据,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将畜牧业生产信息统计工作交由防疫单位进行统计,并将统计后的信息数据通过上报提交给基层动监所,而核实到户的底册,则可以交给村委会保管,并由动监所与统计单位联合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与评估,审核完成后则需向上级统计部门提交报表。这种做法可以提高畜牧业生产信息的一致性与准确性,做到有据可查。

2.3 完善养殖户名录

畜牧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周期性的规律,目前通过检测获得的养殖户名录主要是由在每年的年底阶段对养殖户进行调查而确定的,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养殖户恰好没有达到切割点,那么这一养殖户就不会出现在名录内,导致名录不完全。为了改善这种状态,在进行调查时综合统计养殖户全年的规模与养殖数量,同时参考年底阶段存栏数量确定名录,使名录的确定方法更加合理。

2.4 规范统计基础台帐,努力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建立起“农村牧区住户基本情况台帐”,重点保存好夏季普查台帐、农业普查台帐。这些基础台帐要同时建立在镇和各村,以便镇村两级能及时、准确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这些工作将充分显现它的优越性,在一些专题调查和临时性调查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5 加强统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做好统计工作,队伍是关键。只有提高基层统计员业务素质,保证基层统计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严密性,才能保证统计基础源头数据的质量,才能促进统计工作朝着“快、精、准”的目标不断迈进。为此2011年我们将在旗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乡镇统计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2.6 促进保险政策实施,提高调查方案的有效性

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实施保险政策,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保险政策不仅可以规避畜牧业生产中的风险,减低经济损失,而且能够促进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因病死畜禽引起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还有利于调查对畜禽死亡数量的统计,提高数据有效性。对于调查时饲料数量等信息搜集难度较大的问题,必须全面了解养殖户与经营单位的具w情况,通过网络的形式对规模较大的养殖户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其他养殖户可通过记账形式进行采集,并保证这些养殖户每天的收支信息都要登记入账,定期收取帐页,数据经核实后由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汇总录入,产生最终形式的报表。这种记账形式的数据采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户的工作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提高他们配合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基层统计部门还需要运用信息统计相关知识,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向上级提交生产信息的分析报告,为领导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 案例分析

我国北方某村镇畜牧站在党委、政府及农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各乡镇统计助理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全年的农牧业统计工作,且未出现养殖户漏记、统计信息不全的问题。

3.1 提前部署,灵活应对养殖户的变化,及时跟进生产统计工作

畜牧站在3月28日召开了春季动物防疫专题会议,就今年的春防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要求全镇春防工作从4月初开始,力争在4月20日前全面完成春防普注工作任务,切实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及鸡新城疫、 羊痘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要健全和规范免疫档案,免疫动物的标识率要达到100%。

3.2 按时完成全年畜牧生产统计数据

畜禽产品价格监测工作、月、季固定统计报表以及上级安排的各种临时报表。培训乡镇畜牧统计信息员2次。畜牧公共信息平台运转正常,按时完成全县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及养殖小区等信息的报送工作。作为一名敬职敬业的优秀统计员,谭冬梅在县畜牧兽医局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州被评为优秀统计员。

3.3 基于准确的统计数据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全年能繁母猪头投保33394头;投保金额400728元;保险赔付143头,赔付金额75950元。投放救灾贴息贷款633笔,投放资金2643万元。

3.4 继续加强畜牧统计监测工作

2013年,该区继续作为农业部生猪、蛋鸡、肉牛生产定点统计监测站,我们本着“为行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谋,为基层养殖者提供信息指导”的原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对基层畜禽监测统计员进行了培训,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了核实,并做到及时准确上报,为各级政府和权威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数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畜牧业的生产信息统计工作是判断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信息统计工作水平,保证信息统计质量,才能够促进畜牧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美.关于乡镇畜牧业统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2]岳潇.畜牧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

篇6

锻炼了一批畜牧科技干部,培养了一批养殖专业人才。畜牧科技入户人员有80%以上的年龄在30岁以下,他们2/3的时间在生产第一线,与畜牧科技示范户共谋发展,了解了我市畜牧工作实际情况,从而转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为民办实事的意识,提高了科技推广技能,创新了畜牧科技推广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影响力强的畜牧科技示范户,使其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带动作用增强。

二、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主要作法

为了落实贯彻省市精神,加快畜牧科技入户的应用和推广,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结合我市实际,2012年我们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主要作法是:

1、领会指导思想,明确任务。畜牧科技入户要立足我市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培育、建设畜牧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实现品种、技术、信息到村到户,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速度,努力提升我市畜牧产业综合生产力和技术、养殖人员的综合素质。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畜牧科技入户是提高畜牧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畜牧标准化养殖的重要举措,更是锻炼和提高畜牧技术人员、养殖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根据省市精神,认真调查研究,结合我市畜牧业实际,制定了《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畜牧局局长艾德斌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编写了“畜禽无公害养殖标准”,并印发到各乡镇养殖专业户;对畜牧科技入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建立责任制,进行考核管理;局长亲自抓此项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层层抓落实。

4、突出重点,帮扶养殖大户,以点带面促发展。为把畜牧科技入户工程落到实处,认真分析研究,把帮扶对象集中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养殖大户上。今年共选派畜牧科技技术推广员29人,帮扶养殖户1896户。通过抓重点,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学技术直接到户到人,促进和带动了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

篇7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思考

1金顶镇的基本情况

金顶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所辖12个村委会。全镇国土面积60.917万亩,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1%。是一个山区农业镇,据全镇草山资源调查表明,草坡面积6.8万亩,可利用面积4.2万亩,灌木林、竹叶林宜牧面积达1.4万亩,其它宜牧面积2.3万亩,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州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全镇累计种植人工牧草面积0.23万亩,改良草场1.89万亩,为牛、羊草食畜产业化综合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近年来金顶镇畜牧业发展状况

2.1牲畜存栏与畜牧业经济收入不断增多

据统计,2015年末,全镇大小牲畜存栏36754头(匹),其中大牲畜存栏4837头,生猪存栏12878头,山绵羊存栏14635只。禽存栏5万羽,蛋0.016万吨。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已达67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7%。畜牧业已成为金顶镇农村经济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是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2加快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步伐

通过不懈的努力,猪、牛人工授精与本交相结合的品种改良技术广为应用,全镇普遍饲养杂交猪,饲喂配合饲料、混合料、氨化料,青贮已被群众认可,并成了提高畜禽出栏率的首选措施。自1999年以来,指导235户农户新建270间卫生圈,建筑面积6540m2。

2.3各级领导对发展畜牧业越来越重视

近几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生猪产业惠民的政策,县养猪业发展较快,在金顶镇境内已有五家常年生猪存栏达400头以上养猪场。

2.4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畜牧兽医科技队伍

目前金顶镇农业服务中心有10位畜牧兽医专业科技人,村级兽医防疫员13人。

3存在的问题

品种退化严重,畜禽出栏率低。由于引种改良进程较慢,每个品种从引入到推广最少需要3-5年,加上饲养管理粗放,山区畜种乱配严重,致使畜禽个体小,出栏率低。科技推广面小、应用小。我镇是少数民族聚居镇,由于民族意识淡薄,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推广具有一定难度。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规模养殖经验缺乏。我镇民族众多,自给自足的畜牧业生产意识严重,大部分群仍有“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的思想,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防疫密度得不到提高。我镇地处横断山区,交通不便,再加上部分村防疫员年龄偏高,业务水平不精,没有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苗,致使免疫密度得不到提高。

4今后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4.1加强“动物防疫法”条例宣传,公正执法,认真贯彻落实畜牧业法律法规

以标语、专栏、专题法制讲座为途径,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草山草场、种畜种禽资源。严格检疫检验,对不合格畜产品要严加管理,杜绝上市。贯彻执行贫困山区畜牧扶贫专业户、重点户向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用一户带动几户,几户带动千家万户的办法,加快畜牧业发展。

4.2加快畜种改良进程

畜种是提高家畜生产力的基础。首先是对本地猪、黄牛、黑山羊进行选优去劣,提纯复壮,恢复本品种生产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用“人工授精”与“本交”相结合的方法,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发挥杂种优势,加快出栏率,提高生产性能。

4.3认真研究养殖布局

4.3.1养猪布局。在全镇范围内设置人工授精站,建立仔猪肥育基地,引进优质种公猪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改变商品猪从境外引进的现状。

4.3.2养牛布局。要依靠以前冻精改良的经验,选留具有本品种特征的本地黄牛做母牛,与引进优质品种进行改良,改变以前乱配的现象。

4.3.3养羊布局。我镇有大量的草山资源,抓住优势,大力发展养羊业。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养羊基地。引进波尔山羊,黑山羊的优质种羊与本地品种杂交改良,不断提高山羊的质量及出栏率。

4.4完善防疫体糸,抓好畜禽疫病防治

加强村级兽医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要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是提高春秋两季预防强制免疫疫苗和常规疫苗的注射密度;二是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疫病防治;三是严格宰前宰后的检疫检验,认真做好产地检疫。

4.5挖掘饲料资源,开发科技饲料

饲料资源的开发,首先要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惠民政策,拓宽放牧草场面积,增加载畜量。利用农作物的桔杆来调制青贮料,氨化料,补充饲料不足。还要彻底改放养为圈养,改熟喂为生喂,合理搭配饲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6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在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不断带动、发展规模化养殖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内在潜力。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作者:张钢 张德星 单位:云南省兰坪县金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篇8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189-01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水产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2012年我县水产畜牧业总产值38.33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5%,农民人均水产畜牧业收入达3500元。水产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我县水产畜牧兽医队伍,主管全县渔业、畜牧业、饲料工业和兽医工作,肩负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及行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繁重的工作任务。随着水产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水产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保障我县水产畜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必须拥有一支队伍稳定、素质良好、技术过硬的水产畜牧兽医队伍。

一、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

我县水产畜牧系统机构设置为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种畜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县渔政管理站、县水产养殖场和21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2.管理体制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是县人民政府的直属单位,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下辖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种畜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县渔政管理站、县水产养殖场和21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其中县局为行政单位、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渔政管理站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种畜场、县水产养殖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为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乡镇水产畜牧站实行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和乡镇双重领导、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人员、业务、经费由县水产畜牧兽医局统一管理,为纳入财政预算的单位。

3.人员编制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行政编制2名、机关事业编制12名、后勤服务编制1名共15名;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事业编制38名;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42名;21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共161名编制;县种畜场编制5名;县渔政站编制15名;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编制8名;县水产养殖场编制5名。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1.1 从人员编制统计来看,全系统核定编制289人,实有人数262人,缺编27人,占核定编制9%。从2007年兽医体制改革到现在近7年里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未进新人,随着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整个队伍已出现新老断层、后继乏人的不利局面。有些山区乡镇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岗,使不少工作只能应付了事,难以应对高标准,高要求的畜牧兽医技术工作。

1.2从人员知识结构来看,学历方面,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4人,具有大专学历 104 人,中专及以下171人;职称方面,具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 22人,初级职称及以下266人。

1.3 从人员年龄结构分析,18-30岁4人,31-45岁136人,46-60岁149人。

2.工资待遇低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是行政单位,县渔政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种畜场、县水产养殖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属于事业单位,在工资待遇上,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参公人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公务员月工资是2135元 ,事业单位是1857元,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低下、懒散、不负责任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人员中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3.知识更新滞后

多年来,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县水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中,基本没有外出交流和在职进修的机会,专业技术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知识陈旧老化。对现代水产畜牧兽医技术掌握较少,难以适应现代水产畜牧业快速发展和动物防疫高标准、严要求的需要,专业知识的更新迫在眉睫。在现代办公设备相当普及、办公电脑配套的情况下,很多只需传个邮件就可以解决的工作,由于不会使用电脑,有些乡镇就要来回赶几十公里的路程亲自送达,浪费人力财力,使本来就紧张的人力资源更加雪上加霜。

三、建议

1.加强对全县水产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敬业精神,确保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2.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

篇9

本文将羊产业定义为所有羊饲养者的集合,包括散养农户和规模化养羊场(含养羊专业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羊场)。羊产业活动主要涉及育种与繁育、营养与饲料、疫病防控、生产与环境控制、产后加工和流通销售等环节的产业组织活动。

1.1山东省羊产业的产品贡献分析

产品贡献是指羊和羊肉、羊奶产出量及其满足社会需求的贡献,用羊出栏量、羊肉产量和羊奶产量及其所占比例等指标来衡量。根据《山东统计年鉴》和《中国畜牧业年鉴》,得出1978年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羊出栏量及其占全国羊出栏量比重、1985年至2011年山东省羊肉产量及其比重的基本情况,根据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提供的数据,得出2008年至2012年山东省羊奶产量及其占奶类总量比重的情况,详见图1、图2和表1。

1.1.1羊出栏量及其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1978年以来,山东省羊出栏量总体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占全国比重呈波动变化。到2011年全省羊出栏量达到2901.22万头,比1978年增加了184.36%,年均增长率3.21%;占全国羊出栏量的比重为10.64%。期间,由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允许有证集体和个体商贩经营农牧民完成派购任务后的畜产品,并取消了30年来牛羊肉的统派购制度,促进了农牧民饲养生猪、羊等家畜的积极性。这一时期内全省羊出栏量逐年稳步增长,到1999年出栏量达2838.80万头,占全国羊出栏量的15.08%。2000年受种植结构调整、天气干旱的双重影响,养羊的粮食饲料成本增加,加之牲畜传染病的规模传播,使得羊出栏量有所减少,整体上下了一个台阶。到2005年,国家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另外,国内羊肉供需矛盾引起羊肉价格只增不减。在各种政策和市场的作用下,全省羊出栏量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2008年羊出栏量达到3098.80万头的历史最高值。

1.1.2羊肉产量及其占全省肉类总量比重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见,1985年以来,山东省羊肉产量大体呈现波动增长的变化趋势,占全省肉类总量的比重也呈波动变化。到2011年全省羊肉产量达到30.50万吨,比1985年增加了514.92%,年均递增率7.24%,占全省肉类的比重由1985年的3.86%波动增加到2011年的4.47%,并于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0.62%。1996年市场一时难以消化羊肉高产极大地影响了农牧民饲养肉羊的积极性,导致1997年全省羊肉产量出现下滑。1999年美国被迫取消羊肉进口限制,2000年山东省实施肉羊良种产业化,2001年欧洲羊肉产量下降、进口需求扩大,国内外消费者消费理念由猪肉主导转变为更加青睐羊肉,大大促进了山东省养羊业的发展,全省羊肉产量开始稳步增长,但仍未恢复到1996年的最高水平。1.1.3羊奶产量及其占全省奶类总量比重的变化趋势由表1得,2008年以来,山东省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均呈现逐步增长的发展趋势,而羊奶产量则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从2008年的31.78万吨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25.59万吨,仅占全省奶类总量的4.90%。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缺少对于羊奶产业的支持鼓励政策,奶类制品频频出问题使得消费者对其信任度下降,羊奶价格偏高以及牛奶、豆奶的替代影响等。但是另一方面,这说明山东省羊奶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将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1.2山东省羊产业的产值贡献分析

产值贡献是指养羊业产值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用山东省羊饲养产值及其占畜牧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00—2012年)数据,得出1999年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羊饲养产值及其占畜牧业及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基本情况,详见图3和图4。1.2.1羊饲养产值的变化趋势由图3可见,1999年以来的12年间,伴随着羊出栏量的稳步增加,山东省羊饲养产值呈逐年增长态势且经历了1次较明显的飞跃。1999—2007年期间,全省羊饲养产值由34.27亿元(按当年价格,下同)稳步增加到70.66亿元。2008年羊肉价格首次突破30元/公斤,较2002年同期上涨192.5%,全省羊饲养产值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91.89亿元,较2007年增加了30%,成为羊饲养产值上升最快的一年。之后羊饲养产值逐年稳步增加,到2011年达110.96亿元,是1999年的3.2倍,年均递增率10.18%。1.2.2羊饲养产值占畜牧业及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1999年以来,山东省羊饲养产值占畜牧业及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分别保持在5.6%和2.8%的水平上。这种现象利于保持产业的连续性,不会由于剧烈的波动而引起产业大的变动,从而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但不难发现,羊饲养对于山东省畜牧业及农业的贡献尚小,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畜牧业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养羊业存在巨大潜力,必将成为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1.3山东省羊产业的收入贡献分析

收入贡献是指养羊农户出售羊产品(在这里用菜羊及羊肉代表)对其收入的贡献,用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以及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根据《山东农村统计年鉴》(1994—2012),得出1993年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以及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的基本情况,详见图5。可见,1999—2011年间,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以较大的幅度整体上升,2011年达到最大金额75.84元/人,是1993年的11倍,年均递增率达到14.25%。但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占其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则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具体而言,该比重在1997年为最低0.09%,2011年达到最高值1%。其中,2011年增长幅度最大,主要原因可能是供求的矛盾引起羊肉价格首次突破40元/公斤,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养羊收入的增加。

1.4山东省羊产业的消费贸易贡献分析

消费贸易贡献是指羊产品(在这里用羊肉代表)对省内居民消费及国际贸易的贡献。由于缺少山东省城镇居民羊肉消费量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用农村居民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消费总量的比重,和羊肉出口数量及出口金额等指标来近似衡量山东省羊产业的消费和贸易贡献。

1.4.1农村居民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消费总量比重的变化趋势根据《山东农村统计年鉴》(1999—2012年),得出1998年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农村居民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消费总量比重的基本情况。1998年以来山东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消费总量比重均呈现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人均消费量及占肉类消费总量比重在2002年分别达到最高值0.38千克/人和2.77%。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羊肉虽具有更高于猪肉的营养价值但价格也较猪肉高出许多,因此,农村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量总体较低,历年平均值为0.3千克/人,多年来仅占人均肉类消费总量的2.1%左右。此外,农村居民对羊肉价格的变化较为敏感,人均羊肉消费量及其占肉类总消费量比重的变化趋势表现一定的波动性。

1.4.2羊肉出口量、出口额及其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03—2011),得出2002—2010年山东省羊肉(含鲜、冻羊肉)出口情况。2002年—2010年期间,山东省羊肉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态势。全省羊肉出口量和出口额由2002年的30.5吨和4万美元稳步增加到2006年的9084吨和1693万美元,继而以较快的速度减少,到2009年出口1217吨和395万美元。2008年出现出口数量的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下,羊肉进口国减少进口造成的影响,2010年,由于国家各级对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羊肉出口量再次出现了抬头趋势。

2山东省羊产业经济地位及其未来趋势的基本判断

基于以上4方面的贡献分析,概括总结出山东省羊产业经济地位演变的基本规律,据此得出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1)全省羊存栏量和羊肉、羊奶产量呈现稳定增加的总体变化趋势,占全国的比重呈现出平稳波动的变化态势;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呈先上升后减少再保持平稳的变化态势;羊奶产量占全省奶类总产量的比重呈不断下滑的总体态势。预计未来全省羊出栏量和羊肉、羊奶产量仍将会是平稳增加的发展趋势。羊出栏量占全国的比重将会保持在10%~12%左右的水平;羊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将会在4%~6%左右的水平;羊奶产量占全省奶类总量的比重将会在3%~4%之间波动。按现有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5年“十二五”结束时,全省羊肉产量将达到50万吨左右,与《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肉类产量目标相吻合。2)全省羊饲养产值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总体变化态势,占山东畜牧业及农业产值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按照1999年以来的发展速度计算,预计到2015年全省羊饲养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左右,与《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畜牧业产值目标相吻合;羊饲养产值占山东畜牧业及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分别在5%~6%和2%~3%之间波动。3)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及其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均呈现出波动性增加的变化态势。按照现有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15年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的收入将达到80元/人左右,与《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相吻合;全省农民出售菜羊及羊肉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将在1.2%~1.5%之间波动。4)全省鲜、冻猪肉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及其占全国的比重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态势。按照现有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15年全省鲜、冻羊肉的出口数量将达到3600吨左右,出口金额将达到3000万美元左右。

篇10

2基层畜牧兽医服务调查情况

在民和县已建成的159家畜禽规模养殖场中,62家聘请了兽医服务人员,今年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20家以上,在调查的5个畜禽规模养殖场中肉牛场1个,肉羊场2个,奶牛场1个,养猪场1个,建于2009—2010年,聘请兽医10人,2个肉羊养殖场年饲养量在4000只以上,出栏2000只以上,存栏2000只以上,养殖场聘请兽医人员5人,兽医人员年工资3万元左右,2个养殖场2013年死亡成年羊15只,死亡羔羊210只,死亡原因为普通疾病,经济损失3.77万元,医疗费用为2.4万元,每个养殖场医疗费平均为1.2万元,未发生疫病流行。肉牛场2013年饲养数量880头,无损失死亡,年支出兽医工资24000元,年支出药品6000元,没有出现疫病流行情况。养猪场现有兽医人员1人,2013年饲养数量650头,损失死亡数量70头(其中仔猪63头),约经济损失3.5万元,年支出药品1.1万元。调查的130户规模养殖户存栏羊在50只以上,其中存栏基础母羊在30只以上,每户普通病治疗费在100~150元左右,群众对驱虫、防疫方面比较积极,但存在饲养管理粗放,对饲草加工利用方面浪费严重,影响了效益的发挥。通过对养殖农户、养殖场、兽药经营店的调查,民和县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存在兽医人员缺乏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养殖场聘请的兽医人员由于待遇低,经常跳槽,而且聘请的兽医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3基层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民和县畜牧局是政府职能部门,也是该行政区域兽医主管部门,属于财政全额拨款行政单位,人员编制7人,实际在岗人员4人,为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2人,大专2人;36~49岁2人,50岁以上2人,畜牧局下设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草原监理站、草原站5个局属单位和22个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3.1县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县级兽医服务机构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31人,实际在岗人员32人,兽医专业25人,其他专业7人;本科以上学历23人,大专学历9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7人;35岁以下8人,36~49岁14人,50岁以上10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办公室180m2,其中化验室80m2,拥有疫苗冷藏车、工作用车各1辆,有各类仪器设备53台套。实验室已通过省级认证,其职责主要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控制、普查、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按时完成各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制定了《民和县动物防疫专项考核办法》、《民和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和《民和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兑现办法》,使村级防疫员的责、权、利更加明确,督促检查各乡镇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及省级部门规定的标准。动物卫生监督所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股站级单位,下设享堂、团结、官亭3个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具体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奶站监管,跨省引进动物的申报审批及落地监管,运载动物及其产品的车辆的查证验物及消毒工作,并对公路运输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官方兽医队伍管理等。

3.2乡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全县有乡镇兽医站22个,工作人员64人,其中本科学历17人,大专学历19人,中专28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33人;36~49岁45人,50岁以上19人。22个乡镇兽医站占地面积为7260m2,建筑面积2910m2,有冷藏柜22台、电脑22台,摩托车22辆、牛改专用车4辆。乡镇兽医站主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检测、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品种改良、饲草种植加工技术推广及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

3.3村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全县有312个行政村,有防疫员323人,其中专职防疫员271人,兼职防疫员52人;中专学历20人,高中学历37人,初中学历217人,初中以下49人;30岁以下19人,30~50岁216人,50~60岁64人,60岁以上24人。2012年县财政扶持村级动物防疫冷链设备购置资金,共购置冷藏柜和冷藏包各323台,并将冷藏柜和冷藏包发放到323名防疫员手中,使得疫苗从拉运、保存到注射实现了冷链到底,使民和县动物免疫效果和抗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防疫员年平均工资为3254元。

3.4经营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全县有乡村兽医24家,从业人员24人。经调查摸底,个体动物诊疗机构现已停业14家,正常营业10家,从业人数10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中专学历5人,高中1人,初中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全县有159家规模养殖场,调查5家,有兽医服务人员10人,本科以上2人,大专学历7人,中专学历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8人。

4存在的问题

4.1对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加快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要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没有一支过硬的服务队伍是不行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处于畜牧业生产的第一线,担负着科技推广、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和技术服务、动物及其产品检疫、草原生态保护等多项重要职能,是保障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加快畜牧业发展,必须稳定和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在民和县畜牧业发展的现实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思想认识还不够高,对于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还不够透,认识还不够深,领导机制还不够健全,机构设置还不够科学,对上级的一些改革精神和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工作需要与缺少机构编制、人员短缺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尚不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4.2动物食品安全及疫病检测手段落后,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对上市肉类检查、规模养殖户兽药残留、违禁添加物的检查仅靠查阅资料、询问和感官检查,没有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所以畜产品监管工作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和漏洞,同时也很难对动物流行病学、疫病监管预警做出科学准确判断。

4.3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断层的问题比较严重,技术队伍还不够稳

近几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关注,我们虽然加大了畜牧兽医技术体系建设力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即人才)建设,重视仪器设备的建设投入,忽视或没有后续设备使用经费的投入,没有很好地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目前我局共有干部职工14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6名。随着工作面的拓宽和业务量的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22个乡镇站中,只有1~2名工作人员的站就有11个。要开展疫病防制、门诊治疗、检疫、品种改良、草原保护、技术服务等诸多工作,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使许多工作顾此失彼,无法正常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受编制、财政困难的制约,近几年几乎没有新生力量充实到畜牧行业。116名专业技术人员中,40岁以上的68名,占58.6%;50岁以上的31名,占26.7%。专业技术人员老化,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新老人员更替出现断层的问题已经逐步加剧。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现象严重,信息、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在劳动分配中还没有得到普遍尊重和体现,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奖惩、待遇等各个环节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对全县草畜产业建设的科技支撑不力,服务效果不佳,整体工作比较平淡。

4.4经费保障还不够足

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要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目前,民和县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基本手段落后,软硬件设施不相配套,运行费用短缺等问题。县、乡畜牧兽医部门缺乏经费保障,根本没有资金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许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的必要工作也不能有效开展,缺乏检疫、实验、化验、监测、诊断、培训等基本的条件和设备。绝大多数单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服务手段仍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的阶段,致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难以提高。特别一些乡镇畜牧兽医站应该是发展畜牧业的主力军和前沿阵地,大量的业务生产工作应由他们直接去完成,但由于经费短缺,设施简陋,工作开展一直停留在打打针、看看病、卖卖药等以往的水平上,已远远适应不了当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4.5巩固防疫员队伍和提高防疫员素质难度大

防疫员处在动物防疫体系的最低层,是防疫工作最重要的承重载体。目前,民和县防疫员一年的工资人均只有3254元,而防疫员全年工作量在100d左右,集中免疫、月月补针的免疫方案要求防疫员一年四季不能脱离岗位。加之,防疫人员自我防护设备缺乏,在防疫过程中,防疫人员的身体易受到严重危害。根据现有的报酬,按照《青海省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选拔和要求防疫员困难很大,防疫队伍难以巩固。建议提高防疫员的待遇,加强培训,才能建立、保障和巩固一支高素质的村级防疫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

5几点建议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兴衰、强弱,决定着科技兴牧和牧业深层次开发及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为养殖户提供系统服务,既是新形势下畜牧产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也是值得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深思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技术力量、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等方面入手,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支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基础,村级为补充的上下相通、左右相连、层次分明、协调高效的畜牧兽医服务网络,为促进我县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优质服务。

5.1深化认识,切实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

要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在畜牧业生产和经营中抗击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巨大作用,持续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条件改善,完善其社会化服务功能,坚持在制定政策、工作部署、财力投入、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县草畜产业建设要求,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民和县畜牧业发展的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

5.1.1改善服务手段

要加强县、乡、村三级畜牧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要求,短什么配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从软、硬件两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创造一个优质的服务环境。

5.1.2加强项目建设

县上要全力支持、配合中央、省、市在我县实施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切实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参与,形成合力,推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5.1.3提升社会地位

要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精神,大力提倡崇尚科技,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业科技人员的氛围,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5.2增加投入,保障基本经费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和畜牧业建设资金应在技术试验、项目推广、人员培训、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经费。县、乡畜牧兽医服务单位所需工作经费县财政应按时拨付,充分保证,并在技术推广、品种引进、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倾斜。村级防疫人员的工作经费和工资报酬应由财政全额预算,人均每年不低于5000元,由乡镇畜牧兽医站严格管理发放。

5.3加强培训,推进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设。

5.3.1要坚持“引进来、送出去”培养人才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人才;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任用人才;认真落实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完善人才的管理、使用、收益分配和考核监督等制度,通过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

篇11

按照省厅精神和孝感农业局统一布置,结合我市实际,我局对畜牧科技入户工作十分重视。我局成立了“畜牧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由畜牧局局长艾德斌同志担任组长,亲自抓此项工作,副组长由分管生产局长担任,成员由生产股及各乡镇站相关人员组成。可以说这为我市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畜牧科技入户工作为更好地推进畜牧科技入户,切实转变畜牧科技推广方式,充分发挥畜牧系统人才、技术优势,更好地整合资源、资金、项目,全面提高畜牧科技水平,加强畜牧生产能力建设,做大做强我市畜牧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锻炼了一批畜牧科技干部,培养了一批养殖专业人才。畜牧科技入户人员有80%以上的年龄在30岁以下,他们2/3的时间在生产第一线,与畜牧科技示范户共谋发展,了解了我市畜牧工作实际情况,从而转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为民办实事的意识,提高了科技推广技能,创新了畜牧科技推广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影响力强的畜牧科技示范户,使其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带动作用增强。

二、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主要作法

为了落实贯彻省市精神,加快畜牧科技入户的应用和推广,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结合我市实际,2007年我们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主要作法是:

1、领会指导思想,明确任务。畜牧科技入户要立足我市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培育、建设畜牧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实现品种、技术、信息到村到户,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速度,努力提升我市畜牧产业综合生产力和技术、养殖人员的综合素质。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畜牧科技入户是提高畜牧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畜牧标准化养殖的重要举措,更是锻炼和提高畜牧技术人员、养殖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根据省市精神,认真调查研究,结合我市畜牧业实际,制定了《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畜牧局局长艾德斌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编写了“畜禽无公害养殖标准”,并印发到各乡镇养殖专业户;对畜牧科技入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建立责任制,进行考核管理;局长亲自抓此项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层层抓落实。

4、突出重点,帮扶养殖大户,以点带面促发展。为把畜牧科技入户工程落到实处,认真分析研究,把帮扶对象集中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养殖大户上。今年共选派畜牧科技技术推广员29人,帮扶养殖户1896户。通过抓重点,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学技术直接到户到人,促进和带动了畜牧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

篇12

二、认真开展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前期工作

市畜牧局认真做好三年试点经验的总结,并主动向省局汇报,争取支持。目前,正与省畜科院一起,制定全市深化现代畜牧业试点规划。

三、紧紧抓住畜牧业生产不放松

一是抓林地鸡发展。上半年,全市林地鸡出栏632.5万只,肉鸡规模养殖比重达57.5%。二是抓奶业发展。蒙牛第十八牧场已建成进牛饲养,第十九牧场8月底可建成投入使用,成都维康三农公司在洪雅县建设的标准化千头奶牛场,年底可建成投产。全市新建成散养奶牛集中饲养小区4个,集中饲养奶牛1000余头,正在建设奶牛集中饲养小区8个。三是抓生猪发展。针对猪价不断上扬情况,积极引导广大养殖户抓好生猪补栏。全市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农户13912户,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58.2%。四是抓肉兔发展。全市年出栏肉兔500只以上的农户4350户,肉兔规模养殖比重达56.4%。五是抓标准化养殖和特色效益基地建设。向省局推荐上报了11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成了54个特色效益畜牧业基地,正在建设基地11个。六是抓畜禽专业合作社建设。完成了全市228个畜牧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新发展畜禽专业合作社25个。七是抓项目建设和项目争取工作。共开工现代畜牧业项目68个,实现投资3.15亿元。争取畜牧业生产和防疫等项目14个,到位资金3238.28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9%。八是抓科技助农工作。上半年共举办种类培训12期2800余人次,完成民生工程目标的57.7%。九是抓“5·9”风灾畜牧业恢复重建工作。

四、切实抓好畜产品安全工作

“瘦肉精”事件曝光后,市畜牧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整治工作。3月16日由局长带队到第一线巡回督查,三名副局长“定点联系、分片包干”开展专项排查和督查。全市共计抽查监测尿样14468头份,没有发现“瘦肉精”。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共实施产地检疫畜禽6532万头(只)。同时,抓好公路动物卫生监督、饲料专项整治和生鲜乳专项整治,确保了全市畜产品安全。

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

篇13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58-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优势地位也逐渐显现出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以猪、家禽规模化养殖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上有了丰富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1]。但传统畜牧业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畜禽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畜禽产品品质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消费者消费倦怠等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迫切希望吃上绿色无污染、口感品质好、特种及地方特有动物产品等特色畜禽产品。为迎合市场的消费需求,特色畜牧业由此诞生。特色畜牧业是指饲养地方特有畜禽品种资源、特种动物的养殖业的统称。特色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畜牧业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2-3]。现对无为县特色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对策。

1 无为县特色畜牧业基本情况

1.1 地方畜禽品种资源

无为县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主要有圩猪、巢湖麻鸭,现均已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另外,巢湖麻鸭是制作“无为板鸭”这一地方特色食品的独有原材料。

1.1.1 圩猪。主产于安徽南部,无为县也是圩猪产地之一,主要分布在该县牛埠、洪巷、昆山、鹤毛等乡镇。圩猪体型中等偏小,结构匀称,体质较细致。头部中等大小,额部皱纹纵横不一,深浅不等,大致呈“菱形”,额心长有长毛1丛,皱纹浅趋于纵行而嘴筒稍长的俗称“青鱼头”,额纹深趋于横行而有的发展到面颊及嘴筒的,其嘴筒较短,俗称“狮子头”,其中数量以青鱼头较多。耳大,耳根软、下垂、稍向前伸、长过口角。胸较宽,背腰稍下凹,母猪腹大下垂,妊娠后期多数坠地,臀微斜。前肢直立,系短而直,后肢多卧系。尾根粗,尾长达飞节,末端长毛丛生,俗称“扫帚尾”。全身被毛黑色,和发育良好,分布均匀,多成对排列。圩猪成年公猪平均体长122.50 cm,胸围111.60 cm,体高68.13 cm。成年母猪的体长、胸围、体高分别为112.75、107.21、61.01 cm。圩猪产仔较多,肉质好,但生长速度不够理想。目前,在无为县牛埠、洪巷、昆山、鹤毛等西部乡镇,圩猪饲养量4 500头,出栏2 500头,存栏2 000头,能繁母猪存栏500头。

1.1.2 巢湖麻鸭。巢湖麻鸭是巢湖地区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历史悠久,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中无为县也是主产区之一。巢湖麻鸭肌体皮薄骨细,肉嫩味美,且脂肪适中,具有野外放牧、觅食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潜水深(可达3 m)、抗病力强等特点,能适应以放牧饲养为主的各种饲养形式(如鸭稻共作饲养、鸭鱼混养等),能够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饲养。各种饲养形式下,巢湖麻鸭饲养成活率都很高,生产性能均发挥正常。公鸭“绿头粉裆”,母鸭“浅麻细花”。90日龄成年公鸭体重2.25~2.50 kg、母鸭2.0~2.5 kg;公鸭的全净膛率为75.7%,母鸭的全净膛率为76.8%;平均年产蛋量为180~200个,平均蛋重为70~75 g/个,蛋型指数为1∶1.41。巢湖麻鸭生长快,幼鸭饲养百日后,体重即可达2 kg。母鸭长大后,每年一般产蛋180个。巢湖麻鸭体型匀称紧凑,羽毛以黑灰杂自为主,富有光泽,趾蹼橘黄色,爪泛黑色,两脚结实有力。

1.2 特种动物养殖

近年来,无为县以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目前,该县饲养的特种动物有孔雀、火鸡、七彩山鸡、灰天鹅、豪猪。其中,无为县严桥镇浩然孔雀养殖场饲养种孔雀逾300只、商品孔雀逾2 000只、红盛特种畜牧养殖场饲养火鸡逾600只;昆山乡三昆山养殖场饲养七彩山鸡种鸡逾500只、商品山鸡逾6 000只;蜀山镇德和村村民周国富饲养灰天鹅逾1 600只;无为县安宇豪猪驯养场引进豪猪80头和果子狸30只。另外,昆山乡的无为县宝锋养殖场拟引进香猪进行生态养殖,现已引进种猪65头,2013年种猪存栏量达300头,年出栏商品香猪1 000头以上。

2 无为县特色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2.1 地方品种资源优势不能够充分发挥

圩猪作为无为县的地方品种,尽管肉质鲜美,但由于其生长速度慢、饲养成本高,在无为县内饲养圩猪的养殖户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牛埠、洪巷、昆山、鹤毛等西部乡镇的散户小规模饲养,圩猪这一地方品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巢湖麻鸭作为肉蛋兼用的品种,其产蛋性能相对于其他种类蛋鸭并不突出,加之近年来市场对肉鸭需求低迷,目前无为县境内已基本上没有饲养麻鸭的养殖户,麻鸭这种地方特有品种的资源优势未能显现出来。

2.2 特种动物养殖规模小而散,技术含量低

目前,无为县饲养的特种动物种类很多,但大多数特种动物只是零星小户散养,规模小而分散,抗风险能力差,没有规模效益,无法进行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技术力量也较薄弱,从品种、设备、饲料药品到产品加工,只是围着经验转,没有突破创新[4]。

2.3 特种动物养殖跟风,突出盲目性

特种养殖业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科学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使不少养殖户盲目围着“热点”转,蜂拥而至,追求高效益,但结果却造成效益急速下滑,直至亏损。更有甚者,对于一些新奇品种,没有经任何市场调查和技术论证,仅凭一些单位和个人大肆宣传或高价“炒种”的信息介绍,就盲目上项目搞养殖,结果造成市场过剩。

2.4 特种动物养殖市场风险巨大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以猪肉、禽肉等传统畜禽产品为主,特种动物产品虽然与传统畜禽产品相比具有新颖、肉质特异的特点,但其价格高,且不符合普通百姓的消费习惯[5]。因此,特种动物产品市场需求较小,从而造成特种动物产品滞销,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3 无为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3.1 加快品种改良,扩大地方特色品种资源饲养规模

针对圩猪生长速度慢,巢湖麻鸭产蛋率低的问题,结合无为县实际,加快对圩猪、巢湖麻鸭的品种改良工作,建立良种基地,提高圩猪的生长性能、巢湖麻鸭的产蛋率。畜牧部门要积极鼓励,大力引导农户饲养圩猪、巢湖麻鸭,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地方品种养殖龙头企业,充分发掘地方品种资源,促进特色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6]。同时,可依托“无为板鸭”这一地方特色食品平台,将巢湖麻鸭推广出去,壮大无为县特色畜牧业。

3.2 特种动物养殖,要以市场为导向,走商品化、规模化之路

从事特种养殖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营销信息意识,要发展大众需要的和当地没有的、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及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力创名牌产品。切不可跟着感觉走,盲目围着“热点”转,否则必将付出沉重代价。对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品种可适度扩大规模,走产业化、规模化之路,增加经济效益,抵御市场风险。

3.3 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

特种动物养殖业生产经营者多数未受过良好的专业培训,只是依靠经验进行经营管理,不利于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常导致品种原有特性退化,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因此,各级专业技术部门在抓管理的同时,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认真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养殖者的素质。并从品种纯化、饲养管理、饲料配方、产品加工开发及包装增值等方面下大功夫,拉长产业链条,以获得更好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尤全胜,刘风民.滨州市特色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2(7):75-77.

[2] 王鲁.加快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 打造现代畜牧业战略高地[J].农业知识,2013(6):4-6.

[3] 阎晓东.常州市畜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