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5 15:39: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流工程职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流工程职业分析

篇1

当前,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企业间的主要竞争已经成为企业联盟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影响物流的因素较多,物流的实施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因此,物流也就成了提升供应链价值,高效运行供应链的很大障碍。供应链下的任何企业,如果其物流成本过高,对整个供应链下所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看做一个整体,并进行整体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一、供应链物流的概念

物流的定义是物资由信息进行控制,依照一定的流动方向,消耗财力物力人力来进行物资在区域空间的移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物流,物流是现在经济活动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例如网络购物和电子购物的物品就要由物流活动把供应商的货物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现如今科技高度发达,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购物和电子购物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物流业务在不断增多。

供应链的物流就是指企业与外部各方面之间存在的物流。供应链上的企业彼此存在着供需关系,而一个一个的企业就像链条上的一个一个的节点,节点之间根据供需关系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节点。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供需关系,所以供应链中存在物流活动也就成为了必然。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根据各自供求关系进行信息的互动沟通,在各物流环节中,物流活动中的各个企业要相互协调,彼此之间进行沟通衔接。财力物力人力是需要各个企业提供的,也就是存在于供应链中各企业的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控制仅仅从企业内部来看的话,只是各自企业的原料采购,加工生产,货物销售等单纯的物流环节,只能做到自身企业的部分效益达到最大化。而从整个供应链来看的话,物流成本控制还包括了对于废弃物品的回收,对退换货物的运输,对包装的回收等逆向的物流活动。在供应链物流过程中,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不仅包括了单个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也包括了整个供给链下的所有企业之间进行的协同目标统一步骤的物流成本控制活动。

在控制供应链中各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实际物流活动的作业过程中来说,供应链上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设计,规划和优化物流活动的成本。

(二)包括包装运输的材料,运输方面的燃油消耗等等物流活动所产生的物流成本。

(三)物流活动中合理损耗的物流物成本。

(四)物流活动中需要保障的资金成本。

(五)物流活动中人员劳动成本。

(六)物流活动中需要消耗的其他成本。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特点

(一)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是以各个企业利益为总体的一种成本管理的模式。协调规划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物流成本才能有利于整体的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发展。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应从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全局出发,控制自身企业物流,保证整体供应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顺畅衔接,使整个供应链能够一体化、最优化,进而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得到提升。

(二)控制供应链上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利益的主要来源是客户,客户市场是企业永远争夺的对象。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控制,也是客户购买支出的主要成本控制,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成本,顾客购买物品的支出成本才能降低,客户的满意度能够有效提高。

(三)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控制信息互通性很强。供应链中成本控制决策的重要参考是信息。物流传统系统分级清楚,信息传达严重滞后,对供货商了解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影响。应以现代化的网络信息传输,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物流效率。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意识缺乏,协调供应链之间企业的能力差,对供应链管理整体性认识不足。现在很多的企业,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物流成本支出被减少,节能降耗,认识不到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这种仅仅注重自身的局部利益的企业,严重缺乏对供应链整体物流成本控制的意识,忽略了整体的供应链利益的做法,会对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产生严重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成本缺乏较为统一的财务核算。部分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物流成本在全额项目内分散的现象,未对单向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核算,同时,还存在统计资料不明确,各项细节描述不清晰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物流成本控制目标的严重缺失。

(三)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没有统一的建立一个服务管理体系。很多企业仅仅关注自身企业内部,忽略了顾客的满意度,进而导致供应链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出现矛盾,对自身企业效益和供应链下管理的企业效益产生严重影响。

四、供应链管理企业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加强控制以提高效率

(一)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应以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成本控制为主要服务理念。供应链下合作企业的利益与自身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企业间不能进行友好合作,对自身企业的整体利益就难以保证。因此,企业要树立起全程供应链的管理观念,促进供应链下所有企业的发展,使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得以真正实现,控制全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对供应链下各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整体协同与控制,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共赢。

(二)物流成本控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要逐渐建立其信息化系统,促进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实现。同时,要变革物流成本的控制思维,在采购部门的工作中,逐渐实现综合性、关系性、过程性以及交易性的整体效应,促进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的物流通道快捷、通畅,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实现标准化的物流成本控制。

(三)实行库存由供应商来管理的测量。建立供应商与客户之间透明的信息系统。需要以下几点来支持这个过程:一是要建立网络销售系统,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信息传输要保持畅通无阻,需要的技术条件的关键是条码技术要统一。二是供应商和战略伙伴要达成框架协议,提升物流效率。三是变革供货商原有的组织模式,有效的实现库存的控制与补给技能。

(四)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要不断创新。当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市场形势时就要进行改变创新。以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对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作业技术进行改进,重新整合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资源的各方面,对控制物流成本实行有效管理。

结语:

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是需要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的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物流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之间就行优势互补,成为战略伙伴。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直接影响到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合作及未来的发展。因此,供应链企业间物流成本控制对供应链之间的企业至关重要。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stud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s of logistics specialty, refine the ability training outline, and provid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is paper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students' ability level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DIO outline. The scores of students' ability from the enterprises, teachers, alumni and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survey. The ANOVA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factors on the ability score, and finally the ability grade was give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ents' abilit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related specialties.

Key words: CDIO; logistics engineering; ability level; ANOVA

0 引 言

物流行I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同时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行业、企业等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是众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高校在专业的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同时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1]。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重点是要制定出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具体人才培养能力大纲,使其能够指导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展开。

针对工程教育问题,MIT提出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2-3]。该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文件:一个愿景、一个大纲和十二条标准。十二条标准是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其中第二条标准是能力大纲的构建,该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对于物流工程专业而言,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进行后续课程设置与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目标的细化。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能力大纲的构建提供了模板与标准,虽然我国多所高校也逐步开展了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4-5],但鲜见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力调研报告与能力大纲。

本文基于CDIO大纲模板设计调查问卷,针对物流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年轻校友与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校生展开能力调研与分析,旨在为北京联合大学进一步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能力大纲,为物流工程的专业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设计

根据CDIO大纲所确定的工程师第二层面能力与第三层面能力,设计调查问卷。其中第二层面能力调查采用评分方式,主要包括:工程推理和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个人技能与态度、职业的技能与态度、团队协作、沟通、用外语进行沟通、外部与社会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能力。并采用基于实践的五级能力标准来评定一个工程毕业生需具备的能力水平,评定分值为1~5。其中第三层面能力评分可从第二层级得到,即从第二层级中选择1~2项被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本文主要根据第二层面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旨在确定调查对象是否对工程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等级具有一致意见。

1.2 调研对象

能力大纲要能反映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同时要包含相关教育人员的观点,因此本次调查对象包括物流专业相关的企业人员、专业教师、毕业校友和在校生。其中在校生选择大四学生,主要考虑到大四学生的大学教育经历丰富,更能明白自身需求。本次调研共计收到有效问卷103份,其中涉及15名物流企业人士、13名来自不同高校的物流专业教师、33名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年轻校友、42名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大四学生。

1.3 问卷分析

本文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CDIO大纲中第二层面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14项能力打分的均值与标准差。同时本文采用ANOVA[6]分析来检验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能力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不同相关群体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相关群体达成共识的程度。

进行职业背景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自变量为职业背景,因素水平k=4,分别为检验因素k个水平的均值是否相等,提出如下假设:

计算平均组间离差平方和MSA与组内离差平方和MSE,n为样本容量,得到F统计量进行检验:

给定显著水平α=0.05,检验职业背景对CDIO大纲中各能力等级的评分是否有显著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期望能力等级

基于CDIO大纲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能力期望等级如图1所示,其中星号表示在这一条目上调查组之间产生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

对于“实验与知识能力”,四方给出的分值出现了显著差异。其中企业人员给出了较低分值,这可能是因为物流企业更注重实操,对实验与知识发现能力没有更高的期望值,而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年轻校友在实践环节上更多的是接触实践,因此对实验与知识发现给出了较高的分值。

对于“外部与社会环境”,教师与企业分值一致,而学生与年轻校友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和企业人员认为学校是教学为主,外部与社会环境在工作之后自然会接触到,而学生和年轻校友认为在校生应该更多接触外部与社会环境。

此外在“设计”能力上,企业给出的分值低于其他三方,企业可能对于本科生在设计能力上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

除上述3项能力之外,对于其余11项能力,四方调研对象给出的分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较为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各项能力评分取平均值是可取的。

2.2 能力等级高低确定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较高或较低的能力等级,其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上显示较高期望等级的条目用“H”标示,较低等级的条目用“L”标示。

上述分析结果为明确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及其等级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进行基于CDIO的物流工程理及其实践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

3 结 论

本文基于CDIO能力大纲,对北京联合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等进行调研与分析,采用ANOVA分析来检验不同职业背景人员对学生能力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得出各职业人员对物流工程学生能力是否达成共识,并给出基于CDIO大纲的14项期望能力等级,为进一步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能力大纲,进而展开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并为其他高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徐文胜,顾学雍,等. 从能力大纲到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的CDIO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创新教育实验区系列报告之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0-23.

[2] 顾佩华,陆小华. CDIO工作坊手册[S].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3] 顾佩华,陆小华,沈民奋. CDIO大纲与标准[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94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为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课程体系应把能力的提升过程和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有机结合,即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行动导向为基础。行动导向强调“为了行动学习”与“通过行动来学习”这种方式,来凸显现代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

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是适应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孕育而生的新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适应面广,能力要求高,特别是综合职业素养要求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就需要有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

2“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

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是以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它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岗位需求为依据,职业生涯为背景,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任务为载体,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3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

31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本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如下图所示。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32“行动导向”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21明确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能力要求

高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物流企业以及各类生产企业与商贸企业的物流部门的相关岗位:配货与配载、设备管理、物流设备生产及租赁管理人员、仓储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等。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高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结构如表2所示(见下页)。

322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市场调研,按照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构建了“一个平台,两个方向”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个平台”即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要的通用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平台,“两个方向”分别指物流自动化方向、冷链物流方向和物流设备管理方向。通用专业学习领域的主要课程有电工技术、机械制图、应用数学、AutoCAD、机械设计技术、仓储与配送实务、物流装卸搬运技术与设备、物流设备维护与管理等八门课程。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如表3、表4所示。

表2能力结构要求一览能力领域支撑课程通用职业能力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现代礼仪创新创业能力相关专业课程及实践实训课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数学专业职业能 力物流业务流程的实操能力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设备操作、生产制造、租赁及维修应用能力机械设计、工程制图、钳工实训、物流设备维护管理物流软件操作应用能力系列软件操作设备维护管理物流设备维护管理电气产品调试和电气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

表3工程设备管理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一览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1机械制造技术6850%2使用手动工具的零件加工6870%3机电传动与控制6450%4液压与气动技术6450%5工程项目管理6450%6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3250%

表4物流自动化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一览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1自动控制原理6450%2单片机技术6450%续表

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3液压与气动技术6450%4PLC技术应用6450%5电气控制技术3250%6传感器技术3250%

323 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实施的环境要求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需要必备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教学组织的硬件条件,如实训条件、师资条件等,软件环境主要指保障教学组织的管理制度等系列保障措施。

4结论

通过研究并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实践运行,将课程体系构建与物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谭耀华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教育研究,2012,30(12):129-130

[2]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校论坛,2008,360(20):1

篇4

    物流业是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服务型行业,物流运作链、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贯穿其中。伴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启航,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对系统的物流知识、成功的物流经验、成熟的物流技术的呼声越来越响,对高层次的物流人才也更为渴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预计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且预测其每年需求量还将以15%的速度增长。

    物流项目与物流项目经理的内涵诠释

    现代物流企业已认识到物流项目是其当前和潜在的业务利润源。所谓物流项目是指融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借助成熟的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企业物流高效运作和管理的具体项目。通过成功的物流项目实施,可以实现企业一站式、贴身、延伸、增值服务,充分满足企业自身或他人的物流需求。物流项目运作借鉴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必然继承了项目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项目经理职责、权限等方面的研究。

    服务于物流行业的物流项目经理是一种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整个物流项目团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物流项目全权负责,是关系物流项目成败的关键人物。然而,物流项目经理与传统的工程项目经理仍存在不同,主要有:职业特点不同,物流行业不像传统的工程项目源于单一的学科(工民建或相关学科),它涉及多方面交叉学科,由此也决定了物流项目经理这一职业具有面广、业博、技精的复合性特点。个人条件不同,我国物流项目经理所处的是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新行业和其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均要求物流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背景和个人条件,也较传统工程项目经理有特殊要求和实质内涵。

    职业能力相关研究概述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当前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类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方面的研究(包括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除此之外的其他研究甚少。从实践调查结果来看,对职业能力测验或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研究占职业能力研究的八成以上。其中被大家广泛熟知的就是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通常,职业能力与职业活动相联系,包括个体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知识、经验及技能等在内,是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并在特定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职业活动中具体体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对职业活动的效果、质量、速度等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研究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是特指在物流行业从事项目管理职业活动的项目经理所具有的职业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界定的职业能力与其他学者研究的岗位胜任力,虽都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部分基础,并与职业岗位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还可能在某些研究中采用相似的研究分析方法,但二者仍有一些显着区别:职业能力与职业相联系,岗位胜任力与岗位相联系;职业能力不仅涉及当前静态的职业能力,还涉及动态的职业发展,岗位胜任力通常仅从当前岗位出发展开相应研究。

    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研究设计

    (一)选取典型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的物流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8家货代企业,它们在2007年中国货代物流百强企业评比中均榜上有名,其中有的已位于前20强。这些货代企业大都有较广的经营范围,包括进出口业务、项目与咨询服务,仓储与储运、供应链整合,涉及海运、空运、陆运、多式联运等,为国内外许多行业的诸多厂家提供服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确定研究方法

    本文对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分三个阶段研究,对应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信息资料收集,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企业的权威人士进行访谈,了解物流项目经理应当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第二阶段:信息分析与整理,采用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项目经理的相关资料研究,结合上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形成本文的最初研究成果。第三阶段:反馈与修正,采用专家评价的方法,即将最初研究成果反馈给权威人士,请其逐项提出个人观点,在过半数权威人士的意见或建议下,做合理修正,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描述

    在与8家企业、12位专家的沟通和积极配合下,耗时3个多月完成了前述三个阶段的工作,形成了由6大项能力模块、19个能力单元、61个细分的能力要素组成的3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见图1,只绘制能力模快和能力单元),其能力模块(一级)、能力单元(二级)、能力要素(三级)及能力层级对应关系见表1。

    在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向专家近一步请教,按照分级培养物流项目经理的思路以及当前物流项目经理的具体情况,将每个能力要素细分为3~6级不等的级别,并通过相应的组合,构建了6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能力模型,并依据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由高到低排列为A、B、C、D、E、F级。例如:表2为能力要素“需求满足”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6”依次对应A、B、C、D、E、F级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表3为能力要素“关键节点把握”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对应A、B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2”对应C、D、E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3”对应F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

    结论

    本文构建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要素和能力单元较多,如何借助科学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或独立性分析、主成份分析或聚类分析等)归类、合并、简化模型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能否较好地适用本职业能力模型,还有待于做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同时,该模型与第三方物流的非货运企业,以及物流行业的其他企业(非第三方物流)的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存在哪些共性和个性,也有待做相关的对比研究。在本文的基础上,确立物流项目经理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其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培养或培训效果评估等课题,是有效缓解物流高级人才短缺的基础和途径,同样也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展望“十一五”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中国市场,2006(15)

篇5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43-04

一、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情况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出台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截止2012年末,中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总数为1276所,除、青海、宁夏以外,其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2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25%的高职院校位于西部地区,19%位于民族地区[1]。

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国家在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拉动了对物流的旺盛需求,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普遍把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开发和建设。本文抽样调查的10所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抽样的10所高职院校全部坐落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正处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地区经济的发展拉动了物流需求,制造业成为本区域的产业龙头。这10所院校顺应本地产业的需要,较早的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其基本情况见表1。

从表1分析得出,西部10所示范性院校在区域上具有代表性,其物流管理专业几乎都是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2所,省级重点专业2所。西部10所示范性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以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为集中点,更细分到生产物流、汽车物流、供应物流等专业方向上。说明物流专业的开设主要是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尤其是满足承接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大量在供应、仓储、配送、加工、信息管理等物流环节中的高技能型物流人才需求。

二、物流管理专业转型和提升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804家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超过20万人。但专业积累不足,雷同化严重,普遍存在专业定位趋同、专业功能单一、服务(产业)对象模糊,制约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亟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形成专业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稳定性,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对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10所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成果分析表明,示范性高职院校起到引领专业建设向服务地方产业方向靠拢的作用,西部示范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承担着自身专业转型和提升的重任,也担负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引领创新作用。

第一,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加快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战场。承接产业过程中,不但需要大量传统的操作工人,而且需要懂技术、懂管理、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西部现有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人才发电厂”,但其教育理念、层次、教育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急需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新思维、新格局。

第二,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要从“散、乱、弱”向“专、同、强”转型,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服务业后发性产业,物流教育的历程还不到十年,示范性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和绝大多数院校一样存在着“散、乱、弱”的情况。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向“专、同、强”转型,就是要围绕地方新产业设置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达到“专业、专门性培养,协同性教学、联动性实践,逐步建立与地方产业紧密联系的强大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与人才输出渠道”[2]。

第三,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要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近几年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工作过程为主的教学体系得到不断推进,但在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融合进产业和企业需求方面,做得还不够。将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完全揉合在产业服务过程中,用教学工厂、教学企业、产学结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是各示范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内容之一。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宗旨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型

西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地方产业主导企业联手共同开发专业建设内容,围绕服务地方产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这方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经验如下。

1.服务西部物流中心,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毗邻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学校先后与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基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指导原则,以实现资源共享、供需对接、服务共赢为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了三级系统化分层校企合作机制,由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物流行业协会(园区)+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校友会、专业教研室+教师工作室+合作企业组成,分别承担校企合作战略规划、决策保障、任务执行职责。

2.建立服务地方产业和企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的基于职业情境的物流管理专业“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为重庆电子、汽车、机械等产业服务的生产性物流专门人才。专业建设最基本的目标和出发点是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3]。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方面,以“533”课程开发方法,开发了基于职业发展过程的物流业务流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由14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和7个专项实训实习项目构成。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多重循环和“学校-企业”双向互动的工学交替方式,以项目化课程+情境化课程增强“做中学”效果。

3.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性质特征与目标定位,分类确定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既可以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方式,也可以采用学习情境方式,还原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真实工作过程来构筑“做中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需要,避免传统上完全由教师来主导教学内容取舍的弊端。

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采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依据PDCA(Plan-Do- Check-Action,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思维逻辑,创设适合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TTCTE项目教学法。物流管理专业通过TTCTE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利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5步教学流程,还原出真实的物流职业情境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通过改革教师配置制度,核心专业课程的TTCTE项目教学采取“双教师制”,由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物流管理专业针对服务地方产业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

西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专门针对地方主导产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和地方主导产业完全融合起来。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针对服务地方汽车产业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

1.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设计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柳州市汽车产业已成为柳州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总产值占柳州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柳州现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415家,总资产472亿元,从业人员5.6万人。柳州2012年全年生产各类汽车170万辆,产量达全国汽车产量的8.5%。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柳州汽车工业物流企业,将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汽车工业物流的采购、仓储、配送等环节工作相结合,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方法及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适应汽车工业及其他行业物流服务营运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全都是围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汽车产业而进行设计和实施,是西部示范性院校中唯一一所针对单一产业进行教育模式创新的物流专业开设院校。

2.“二维”课程体系模型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按照“汽车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并重”的原则,初步形成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见图2。两个维度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四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第一课堂中的专业课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和地方汽车企业紧密相联,第二课堂中的社会实践、技术大赛、创业实践都紧紧围绕汽车产业和企业相关内容开展,毕业生走向岗位时,能基本承担汽车领域的供应、配送、运输调配、信息处理等事务,毕业生受到许多汽车物流企业的欢迎[4]。

参考文献:

[1]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3.

篇6

关键词: 职业能力;物流人才;教改方案

Key words: occupational ability;logistics personnel;teaching plan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198-03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物流行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并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此同时,大批的物流专业方向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迈入社会,为物流行业提供很好的供给和充足的人才储备。

然而面对日益变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物流专业人才的供需关系上是否能达到平衡,具备专业知识但是缺乏从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要求,无疑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物流从业者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怎样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角度为重点,更好的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解决的就是当前的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手段之一。

1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

1.1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①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

②指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

③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具体化、形象化为个人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本文里我们所指的职业能力可以狭义的理解为第二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即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各个岗位要求而具有的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的能力。

1.2 物流相关岗位 既然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使学生快速、较好的适应和满足物流相关岗位的要求,那么,在谈到培养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物流相关的岗位进行了解和划分。物流相关岗位,粗略的可以包括以下的三大类:操作层次的物流岗位、物流管理层次岗位和物流决策与规划层次的物流岗位。其中,操作层次的岗位包括司机、叉车工、库管员、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保管员、拣货员等一线岗位;物流管理层次包括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等中层管理岗位;物流决策与规划层次包括物流企业高层决策岗位、供应链管理经理、供应链规划等高层物流管理岗位。

通过对物流相关岗位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岗位大多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然而,目前部分的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视的多为讲授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认识、实践的操作能力等培养尚有欠缺。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挖掘影响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中的培养上,加强实际的模拟与操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2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教改方案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工程本科教学的专业限选课程,既对物流、供应链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有一定的讲解,又介绍物流以及供应链的形成、特点、规律与控制等内容;既包括国内外较为前沿的先进理念的说明,又剖析了一些优秀企业在解决物流和供应链问题时的举措。

同时,《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融合工程、管理、经济、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单纯的按照教材进行讲授,侧重于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停留在纸上谈兵,无法给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概念,无益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谈不上实际的应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不符合现代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和诉求,因此,笔者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角度,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以下的改进:

2.1 调整教授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根据大纲的总体要求,适当的扩充学时数量,由原来的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主要是增加了实践教学和案例讨论的部分。另外,在讲解过程中,如表1,以物流系统概念、功能和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供应链的构成、特点等基本理论内容为辅,这些只是让学生具备物流系统化、供应链的基本思想;而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感观认识、学习热情的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环境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代物流管理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成绩构成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如图1、图2一般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平均而成,这种考核方式对理论要求较高,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却无法体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也缺乏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反映。而在本次改革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这种考核形式既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能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把握程度。

2.2 调整授课关系,换被动为主动,搭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通常来说,一般的管理学课程大多数是以老师的单纯讲授为主,学生只能通过课堂上的理解,课后对教材的复习来加以熟悉,这样带来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完整,对关键内容的认识不形象,留于表面,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接受了专业的教育,但是最后只记住了几个知识点或是分散的几个概念。

因此,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三轮教学,对沈阳建筑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学校内部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表2所示,其中,改革的主要一项内容就是借鉴国外seminar的教学方式,采用case study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逐步的尝试。

2.2.1 按照教学大纲的章节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是3-4人一组,这样基本每个核心章节都对应一组同学,人数的控制比较有利于前期的讨论、准备,和给每个学生表现与施展的机会。

2.2.2 进行任务的分配,重点章节对应知识点串讲和案例分析两部分,一般章节只有案例分析一个部分。知识点的串讲,是要求学生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拓展,制作成详略得当的幻灯片对全班进行讲解。而案例分析,则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案例的信息和数据,案例可以是单独的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案例的组合,只要其内在有一定的关联性,提倡学生能够搜集多个案例,分析比较后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的复述案例背景和内容。

2.2.3 以组为单位,根据内容制作45分钟左右的幻灯片进行报告,在报告过程中,必须包括提问、回答、总结等内容。由发言同学提出案例或知识点的相关问题,进行随机提问、或展开小组讨论,让其他学生对案例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复述、回答问题等,调动其他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整个课堂的听讲效果,

2.2.4 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和知识点的补充引申,或者对个别理解有误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纠正,并按照每组同学的表现和承担的工作量进行评分。

2.3 适当应用道具,实现“角色扮演”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供应链”、“牛鞭效应”、“信息共享”等相关专业词语的理解,利用一定的课时带领学生模拟“啤酒游戏”的过程,在游戏中,分配给每位学生扮演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的机会,通过30周的模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采购、销售与库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象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库存对于企业的实际意义,以及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牛鞭效应”,并启迪学生如何改进和解决这一问题。相比之下,这些内容如果只依赖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讲解,学生很难有这样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的印象。

同理,在学习到JIT制造过程中“看板原理”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取货看板、生产看板和生产产品零部件的道具,并模拟生产组装流水线,让学生同时生产组装、同时更新和传递看板,启发学生观察看板的有效流动,以及看板的使用对于生产控制、库存、精益化生产的意义。在学生理解纸质看板传递的原理与作用的基础上,再讲授其他看板模式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2.4 实践环节贯穿知识体系 积极开展学生外出实习,广泛联系生产类企业,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笔者认为现场的参观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永远无法了解到企业的真正管理与操作,所以只有走进企业中去实际的观察,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联系和邀请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来学校定期开展讲学交流活动,学生可以就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这也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

另外,ERP沙盘模拟也是很好的教学补充内容,分组协作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发挥思考的空间。灵活多变的沙盘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不仅仅只涉及到物流的专业知识,而是把专业的知识贯穿到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去。最后的填表总结,教会学生反思游戏过程与实际知识的联系,更好的体会专业知识概念,在游戏模拟中去学习,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5 实习参观,实践演练 鼓励学生外出实习参观和“创业”,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比如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课余可以集体展开“超市”的模拟,通过对多种产品的展、供、销的过程,使学生对于怎样采购、采购时间、采购量的控制、库存管理、陈列商品、订单处理、分拣、运输等基本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此外,也可以就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模拟有实际需求的生产企业和几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按照真实的数据进行讨论和方案的设计,最后提交正式的“标书”,举办“招标”、“投标”的演练,举办“商务谈判”等。

3 总结

笔者作为沈阳建筑大学物流工程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在学校教学改革倡导下,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学,逐渐摸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于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也更加深刻,运用知识的实践意识在不断增强,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获得了较好的反馈。而对于任课教师老说,也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与提炼的一个过程,促进教师换位思考,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方向,不断探求教学的新思路。

但我们要看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工程的一门课程,进行尝试和改革,对于整个学科的改革完善来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怎样从整体角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学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挥更大的才智,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及国家政策倾斜,云南省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在国家西南地区对外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其中依托物流产业,发展大通道经济,对于推进云南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7月,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09年7月以来,云南省积极落实“桥头堡”战略,并不断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然而,建设“桥头堡”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复杂性、多边性的系统工程。其中,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物流人才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而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源的主要生产手段,是人力资本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既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本存量得以不断增加的关键性因素。高质量的国民教育是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前提。云南省的物流教育相对落后,对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要发展,物流人力资源需要开发,学校教育必定首当其冲。

1 学校教育与云南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通过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省略/default.htm)上登记的学校来看,2009年,全省一共有高等学校61所。其中本科院校共有17所,高职高专类学校有44所。普通中专学校共有85所。

1.1 本科院校高等教育与物流人才培养

1.1.1 学校的空间分布

目前,云南省共有本科院校17所,12所分布在昆明,分别是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学院、昆明医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云南警官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和昆明学院;其他5所分布在大理(大理学院)、红河(红河学院)、玉溪(玉溪师范学院)、曲靖(曲靖师范学院)和楚雄(楚雄师范学院)。

从本科院校的空间分布来看,分布相对集中,即70.6%的学校集中在昆明,滇东、滇南和滇西各有一所。应该指出,教学资源的过度集中,一方面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空间聚集,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昆明及周边区域物流人才资源的补充,从而促进当地区域发展经济。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发展,影响到云南其他州市的教育发展和人才资源的全面开发,特别是处于以远离昆明为核心滇中区域的大部分州市。

1.1.2 学校的物流人才教育

在这17所高校中,有5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分别是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红河学院和昆明学院。从比例来看,设立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占全省本科院校的29.4%,应该说这个比例相对较低。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最早是在2006年,比较而言,作为物流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始于2001年。

这5所高校中,云南财经大学于2006年最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其他学校在2006年后陆续开始招生。而对于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的院校很少,目前云南还没有物流专业的博士授权点,云南财经大学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大学主要培养物流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在专业设置方面,在云南省5所招收物流专业的院校中,仅有昆明理工大学开设了硕士和本科的物流工程专业,其余各院校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

研究表明,一方面,云南本科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十分单一,主要是物流工程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显然,这不能全面支撑云南省迅速发展的现代物流;另一方面,物流专业的开设只有5所学校,总量上偏少,因而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数量就少,无法向市场提供充足的物流人才,加之专业办学起步较晚,这与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从物流人才的培养数量来看,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本科院校中尚没有毕业生,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有10余人,其专业主要是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博士研究生还没有。换句话说,云南本科院校对于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意味着云南本科院校在承担着云南省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任重而道远,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高职高专类高等教育与物流人才培养

1.2.1 高职高专学校的空间分布

高职高专类学校共有44所,30所分布在昆明,曲靖、保山、丽江各有2所,楚雄、临沧、德宏、西双版纳、玉溪、昭通、文山和普洱各有有1所。总体上,此类学校的分布也凸显出过于集中的空间格局,即68.2%的学校集中在昆明,曲靖、保山、丽江各有2所,其他区域没有分布。教学资源的过度集中,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高专的空间聚集,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但同时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发展,影响到云南其他州市的教育发展和人才资源的全面系统的开发。

1.2.2 高职高专学校的物流人才教育

篇8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编号:JYYB201504)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国家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 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 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 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 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 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4]阎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5期:24-26.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n Gansu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natural elements leading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to capital factors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te stage. Due to 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it will be accompanied by a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factors leading advanced stage. It will need a lot of logistics talents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Gansu province, on the other hand, Gansu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for the supply of logistics talents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both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ogistics demand and supply in Gansu province, find out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Key words: logistics talents; supply and demand; training mode

1 甘肃省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1.1 甘肃省物流人才需求总量及需求层次分析

近年来,甘肃省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物流业发展迅速,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甘肃现有物流企业3 000余家,物流从业人员近30万人。“十二五”期间,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2014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从286亿元增加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4.4%,占全省GDP的8.8%;随着积极发展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及物流企业参与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市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对物流从业人员总量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

从需求层次分析,物流人才主要有物流操作型人才和物流的管理型人才(含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操作型人才。由于甘肃的物流业发展时间比较短,政府及企业对现代物流业的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社会上能够熟练掌握物流流程各环节操作技术的人才还不多。目前,甘肃省注册物流企业3 000余户,大部分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和配送服务上,物流的操作型人才在物流企业中所占比例在70%左右。随着甘肃物流专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这类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十分巨大。

物流管理型人才。物流被称作“第三利润源泉”,其核心在于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优化物流流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整个供应链条上物品、信息和资金的高效和快速流动,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其本质就是管理,这种管理最终要通过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来实现,而甘肃省物流业最紧缺的就是这类人才。随着甘肃省“3341”项目工程落地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推进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跨入新的增长阶段,预计到202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亿规模,全社会货运需求将达8.8亿吨,物流业增加值将超过1千亿,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将达到9.5%左右。物流业需求将向高效率、低成本、及时化方向发展,与此对应的是,物流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将呈现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1.2 甘肃物流人才需求领域分析

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物流规划和咨询、企业、科研教学三大领域。

物流规划和咨询人才。物流系统和企业物流系统的改造和完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的规划和设计,物流运输货场(站)的规划,物流网络的合理布局等,都是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都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物流人才。目前,甘肃省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区的物流网络协作,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建设面向中亚西亚、连接西北西南地区的现代物流基地,构建甘川渝、兰西拉、甘宁蒙和甘陕宁等物流通道,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急需物流规划和咨询人才站在新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划。

企业物流人才。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甘肃的物流企业也必将不断增加,以TNT、德邦物流、盛辉物流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京东商城、苏宁电器、亚马逊为代表的仓储配送企业纷纷落地兰州。甘肃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是物流人才需求中最大的一块,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的物流人才就业方向也大都集中在这一块。

科研教学物流人才。甘肃的物流相对落后,这就需要高度重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物流技术的推广。甘肃物流人才的严重短缺,也需要大力发展物流教育,需要高水平的物流科研和物流教学人才作支撑。

2 甘肃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 甘肃物流人才学历培养现状分析

2.1.1 甘肃高校物流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

2000年,北京物资学院首先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2001年在全国设置物流本科专业的院校增加到9所,之后,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呈现新态势,到2008年,在全国设置物流本科专业的院校增加到292所,其中设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分别是238所和54所。根据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物流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统计得出:截止到2014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为517个,比2008年提高77%左右。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425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有90所,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78%和67%左右;而采购管理专业依旧最少,由2008年的0个变为2014年的2个。

相比全国物流专业增长的速度,甘肃省设置物流专业的院校增长速度缓慢,2003年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首次在甘肃省各高校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2005年获得工程硕士招生权,2007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根据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物流本科专业的统计,截止到2014年,甘肃省内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仅7所(含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尚未有院校设置物流工程和采购管理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不到500人。

2.1.2 甘肃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甘肃省内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几所高校培养的目标基本都是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就业方向主要是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工作岗位;主干课程集中在物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与配送、信息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

2.2 甘肃物流人才企业培训现状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务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据调研,员工在学历教育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实际工作中还远远不够,为了使新员工尽快掌握企业基本业务,熟悉基本操作流程,尽快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甘肃省内大部分的物流企业都自行组织过企业内训,聘请的培训专家大都来自各大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

2.3 甘肃物流人才物流认证培训

为了加快本地物流人才的培养,甘肃省在政府层面也推出了物流资格认证培训。最典型的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物流经理职业认证和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劳动部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这些认证培训班大都设在开设了物流专业的各高校,培训的对象除了少部分的社会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外,大都是在校学生。

3 甘肃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物流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甘肃物流人才物流认证培训的对象大部分是在校的学生,近几年,各高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较其他专业都高,基本保持在95%左右,而甘肃省内每年就业的物流专业学生不过几百人,相比于3 000多家的物流企业,物流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3.2 物流人才学历培养存在诸多缺陷

首先,各高校学历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企业很难快速适应要求,企业往往需要进行短期的二次培训;其次,各高校培养面窄,现设置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仅7所,且都是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课程集中在基础理论,就业方向主要是物流企业,科研人才、物流规划和咨询人才缺乏。最后,学历培养方面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开设专业时间短,设备不全,经验不足,师资薄弱。

3.3 物流认证培训机制不完善

甘肃物流人才物流认证培训机构较混乱,培训体系单一,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指导。师资薄弱,考试制度不严格,考试应试成分多,与实际操作脱节,证书与技能不符。目前还缺乏内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培训考核和统一的认证标准。

4 甘肃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4.1 完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上已述及,甘肃物流人才的培养脱离实际操作,为此,相关院校和认证机构应把提高职业能力放在首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以往只有高职院校才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改革理念。各本科院校物流专业却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就业之后动手能力不强,解决问题能力差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培养模式:第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的比例,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征求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以满足企业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点,提高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第二,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是学生层面的还有教师层面的,学生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实习实训任务,接受企业的一些设计任务,如配送、仓储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方案设计。学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定期派教师下企业锻炼,也可以由企业职员定期给学生培训或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

4.2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的步伐

据统计,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缺口达600万,从物流专业布点来看,开设物流专业院校最多的是华东地区,最少的是西北地区。甘肃省目前只有7所院校,而随着近几年甘肃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供需的巨大差异导致物流人才呈现出严重匮乏的现象。政府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鼓励社会物流认证培训,但在职业资格培训方面,要不断完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各种物流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考试内容既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又要重视专业技能。规范考试制度,严格控制培训资质授予权,严防培训机构的滥竽充数现象。

4.3 构建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甘肃省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物流操作型层次和企业物流人才领域。在物流人才培养层次上,各高校和社会认证培训机构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任务明确,定位准确:物流操作型人才由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物流本科生教育主要培养中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物流博士及物流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管理和科研教学人才。认证培训机构以加强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就业能力为目标。各高校和认证培训机构应把握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49-02

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条件不足、实践教学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地位等诸多问题。

物流系统工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贯穿物流七项基本职能的同时融合了物流实践实务,具有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实用度高,研究主体及对象差异性大的特点。目前该课程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学时少、实践内容与理论脱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应用性是物流专业人才的主要特征,专业实践教学不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升型用型本科物流系统工程的实践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形态。从教育层次来说属于高等教育,从教育类型来说属于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类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实践的环节、内容、学时分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为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一个贯穿、两个融合、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五个模块。

一个贯穿即体现以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并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即两个融合。将整个计划学习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每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又分为四个环节:基础阶段为看、听、记、做;提高阶段为看、听、想、做;综合运用阶段为想、做、评、辩。实践教学的内容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整合为五大模块:基本实验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见习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综合实践模块。

二、物流系统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不仅注重基础教学,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个人执行力、专业知识、学科方法论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一个贯穿、两个融合、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五个模块的特征,物流系统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环节的分阶段进程式安排,内容设置的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方法上以行动教学法为导向。

(一)实践环节设计:分阶段进程式安排

1.基础阶段。以对培养课程感性认识和物流管理的系统思维为主。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现代企业供应链运作模式视频、物流系统仿真模型,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感受系统运作的高度集成化、协同化。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实践内容学习主要以看、听、想、记为主。亲眼观看,亲耳聆听实地感受,记录不同类型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不同系统模型的特征并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引起思考,提出问题。

2.提高阶段。利用学校实训室的物流系统仿真软件,让学生进行物流过程的研究仿真、物流管理的仿真研究以及对物流成本的仿真研究。这个阶段以吸引、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设计性。这时的四个环节分别是:看、听、想、做。这个阶段物流系统工程实践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仿真工具对基本物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并设计和匹配优化系统参数,从而具备一定的物流系统工程意识和系统建模实践能力。

3.综合运用阶段。针对上一阶段的学生建模练习,采用相应评价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叉评价,并形成评估报告和决策建议。此外,还可以对实习基地、企业的系统进行评估分析等,重在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系统运筹思维。学生在对其他同学系统模型的评估过程中可以巩固前期学习的知识,了解他人(小组)的思维方法,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这个阶段的四环节是想、做、评、辩。思考各种不同类型系统模型的不同之处,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优化、权重及其原理,决策的方法和重点,制作评估报告,在自己或本组的系统模型和指标参数受到别人质疑时需要做出论证、阐释。

(二)实践内容重组:知识技能一体化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反映了现代物流各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效益背反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相应问题。根据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我们按实际应用体系来组织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将本课实践内容重组为五大模块:需求预测、物流系统规划、系统仿真、系统评价、系统决策。再按各模块实践能力目标映射为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同时再进行知识技能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知识技能与实践内容对应如图1。

(三)教学方法运用:以行动教学法为导向

笔者认为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系统工程实践教学的综合运用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精心策划和引导,促使学生分析、讨论、大胆质疑案例,探讨解决方案,以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实施要点:选择案例―分析―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作为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等优点,但也有一定局限,如:教师须具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的能力;学生除有相当理论基础,还需具备钻研能力;耗时多;短期内密集使用案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适于个性化、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物流系统工程中系统工程的概念、系统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现象、系统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系统决策等知识都较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

2.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把一个多任务组成的具体项目交给学生分组共同合作完成的教W方法。实施要点:任务提出―计划制订―任务落实―解决问题―成果汇报―评价―成果迁移。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以“对”或“错”论,而是“可行”、“好”与“更好”的区别。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跨专业学习等综合能力。当然,项目教学法也要求教师具备项目涉及所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要有较高的知识迁移能力;适用于复杂而系统的操作性知识如配送中心的选址、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决策性内容,如第三方物流决策、库存控制与决策、企业物流战略决策等。

三、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深化和物流产业的调整,尤其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愈发突出。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合理配置实践环节,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让物流教育贴近行业发展趋势,既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篇11

1 北京市邮政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作用和意义

伴随着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作为技术支持的邮政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势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每年的业务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人才是邮政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在对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符合邮政物流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教学实践改革,推出定点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企业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完善面向邮政物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北京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有两大块业务是企业利润主要来源,那就是速递业务和一体化物流服务,从人才需求上来看,也主要侧重于这两个领域来组织招聘员工。首先,速递业务方面,企业需求主要有速递营业点物流管理;物流网络节点优化和配送网络优化;物流分拣技术优化和人机工程领域的人才。其次,一体化物流服务方面,企业需求主要有库存存量分析与控制;外运物流公司考评、监督和协调;物流流程及货物存储、运输状态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这些需求看,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有如下两个基本要求:(1)对邮政物流企业的业务和设备比较熟悉,能够很快投入工作;(2)具备相当的物流管理、物流流程优化、库存分析优化和物流仿真等知识。

目前,从事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教学的高等院校很多,其中,开展物流本科教育的全国就有200所左右,但多数院校培养的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或采购管理等专业的通用人才,而立足于邮政物流的人才培养目前在本科层次上基本上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物流工程专业邮政物流方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2 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1.2.1 解决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现状问题。目前制约邮政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物流人才的匮乏。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涉及的不单纯就是一个简单的运输学科,它还包括各种复杂的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根据这一需求现状,培养符合邮政物流业务需求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2.2 为本科物流工程专业探索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的本科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不够明显,为了适应北京邮政物流的社会需求,体现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特色,以企业需求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邮政资源,结合北京地区的邮政物流,在10级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邮政特色的培养方案。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保持总学分不变,增设或替换原有课程共10学分,主要适应于邮政一体化物流业务、区域配送业务、中邮快货业务与货运,如邮政物流概论、邮政物流技术与实务、邮政物流系统仿真、邮政物流企业运营与实务等课程。在10级学生修完第6学期的课程后,选拔优秀人才在第7,8学期进入北京地区的邮政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自拟题目,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

通过这种模式,不仅为北京市邮政物流企业引进更多的高级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为高等学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这种模式的成功也会为物流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2 国内对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超大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土地资源稀缺、交通压力巨大,虽然北京物流业目前已拥有了一定的仓储、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并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基础,铁路、航空为远程辐射,海运为重要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北京市物流总体水平,推动北京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中国邮政资产状况以国有资产为主

当前北京的物流业以国有资产为主,如邮政物流、招商局物流等,传统国有企业在发展物流业上存在一定优势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优势是国有资源的充足性;另外,传统的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国有资产虽然占有很大比例,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较大浪费现象。有一部分资源不仅没有在物流发展中起作用,反而成为一些企业的包袱。如邮政物流经过近百年的建设和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的庞大网络,包括物流运输网、信息网和金融网。这三网构成了邮政开办物流业务的基础和优势,形成了沟通城乡、覆盖全国、联系世界,集水陆空多种运输手段和投递方式于一体的散集式立体实物传输网。

2.2 邮政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人才匮乏

邮政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19%,而且物流专业毕业的人员不足1%,物流人才的匮乏限制了物流业发展的步伐。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理论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高校高层次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空白,急需填充。

2.3 国内已有已开设邮政物流人才的培养的现状及分析

当然,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对于邮政物流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尝试。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隶属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是我国培养邮政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对邮政物流人才有两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和定制式培养。

2.3.1 学院与各省邮政企业、邮储银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为邮政企业培养科班人才的功能定位,从2004年开始,面向邮政基层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已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育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订单省教育厅领导对订单式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学院根据邮政企业的需求确定招生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考生自愿报考;学生入学后,企业全方位跟踪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企业、考生以协议方式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内容的落实;邮政企业为合格的毕业生安排到基层就业。对于学院,实施订单培养将充分发挥企业办学和学院邮政特色教育资源优势,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岗位“零距离”。对于学生,避免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可以较早地了解邮政企业特色和企业文化,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的融入企业。

2.3.2 学院与北京市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与北京市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定制式人才培养是学院与企业共同进行教育培养与接收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制式人才培养在学生大二学年下半学期进行,培养流程包括企业宣讲、暑期到企业实地观摩实习、确认报名,面试选拔、编入定制班学习、技能鉴定考核、顶岗实习、签订协议等环节。

订单式培养模式已经趋于成熟,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效果;定制式培养模式在初步尝试阶段,反响良好,得到了企业的积极评价,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领导的高度认可。

综合以上分析,高校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定位在专科层次,而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还是空白。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以北京邮电大学为学科基础,探索北京市高校本科邮政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和发展趋势

3.1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

邮政物流行业是一个涉及面广、跨行业经营的大产业,这样,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 的学科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的基础。作为引进.后发性的邮政物流产业,邮政物流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应当科学合理,邮政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规划邮政物流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和结构;(2)确立从职业教育到大学专科、本科的邮政物流课程体系结构;(3)建立邮政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合理化运行方案;(4)建立从邮政物流情报研究到设计规划、物流技术装备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体系,作为邮政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

3.2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进度计划

3.2.1 研究内容。(1)针对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提出分析报告和解决的方案;(2)为本科物流工程专业探索一种适应北京市邮政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加强高de等教育与企业合作,体现应用型人才的订单式培养的优势。

3.2.2 研究方法。在现有的物流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在2010级大三的专业课中增加邮政物流的专业方向课程;在大四的相关课程中加强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工作。

3.2.3 进度计划(含预期目标、阶段成果)。

3.3 邮政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今后的发展趋势预测

3.3.1 邮政物流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趋势。邮政物流教育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必然会缩小,将来的邮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熊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3.2 邮政物流专业教育内容的国际化趋势。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物流的国际化、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现实,因此,中国的邮政物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就要求未来邮政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必然设置国际化的内容。

篇12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校内实训室不仅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场所,也是学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意识、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场所。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的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职业行为和能力标准。而以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和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为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必须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产学双方在校园内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业环境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最有效模式。

1.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主要面

面向辽宁省物流业,主要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物流配送、运输、仓储、国际货运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岗位可以胜任的工作有仓储配送部业务主管;物流运输部调度、车队队长;国际物流部报检员、跟单员;信息管理部主管等岗位。

根据专业毕业生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与要求,突出“岗位能力为本、工学交替、先进制造技术”的理念,进行校企共建,校企共同建设具有真实岗位,能反映当代生产一线自动化新技术,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省级技能竞赛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环境布置要融“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

2.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实训基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职业氛围的营造,场地的设计、设备的摆放和周围环境布置要体现专业特色,要使学生进入实习场所就能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和专业文化氛围。在实训中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能,使学生在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实训基地建设还要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改善专业的实训条件,能积极有效地推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落后观念,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训基地建设要满足实施“嵌入式”教学模式的需要,使各工种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与各专业实训项目结合,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内容嵌入实训课程中,实现“双证”融通。

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引进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企业参与专业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共同制定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兼职教师实训指导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实训室学生实训守则、安全操作规程等。编写技能训练指导书,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完善考核标准。与佳怡物流、圆通快递等企业合作,开发岗位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编写和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指导书;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设计原则

(1)先进性。物流实训基地应体现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采用目前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2)实用性。物流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物流业态较多。根据国家物流标准可分为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等三种。在设计现代物流实训基地时应选择典型物流企业为原型再现其业务与管理流程。同时使学生通过实训了解不同物流企业的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3)可操作性。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可按认知、操作和管理等三个层面来设计物流业务的范围和岗位职责。认知层面的实训重点是营造各种物流职业场景和物流文化,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物流操作层面的重点是物流业务操作和物流设备操作;物流管理层面的重点是利用IT系统进行物流规划和物流方案设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4)开放性。企业的物流模式随着物流政策和物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物流实训基地应能动态地顺应物流企业的这一变化,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5)可扩展性。任何周密的设计都有其局限性。随着物流的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物流模式和物流岗位,从而对物流实训基地提出新的需求。物流实训基地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三、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1.加大投入,加快基础硬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聘请了该专业的教授、企业专家及一线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了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的实训企业基地。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并把校内实训基地向校外延伸。未来几年,我们还将行业内知名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中心。主要负责实训基地进行常规管理与运作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对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资源优势,极稳妥地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基本条件建设和开拓市场(拓宽专业设置、开发非学历教育项目、组织生源、合作办学等)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素质为根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合理分布教学培训站点,组成继续教育的开放式合作网络,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服务顺畅、效率和效益明显的局面。

2.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结合学院师资队伍规划的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建设、优化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专业教学团队,重点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对象的“名师工程”、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的“青蓝工程”,以兼职教师为对象的“双师工程”等“三项工程”,健全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研创能力、合作能力,打造一支具有“理实兼备、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实现所有专业教师的企业轮训;通过设立的校企合作中

心,吸纳企业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兼职;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开展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使教师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在项目实施中提升专业水平。

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师资6人,具有高级工以上资格的“双师型”教师2人,这六名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有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4人,专任实训教师3人。近几年来,学院先后派出5位教师参加了国家或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还聘请了校外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到校任教。

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围绕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战略,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走出一条发展、创新、改革之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师资为主体,以挂靠实体公司的形式,建成校企一体、教学做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为解决学生学用分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训的问题,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第一,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同步企业的真实业务,建立动态化真实性业务数据库,在校内计算机软件平台上实现真实物流业务原始单据流转,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物流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仿真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和岗位模拟实训;第二,将物流运输核心设备安装在易通公司物流的运输设备上,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此外,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易通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高职教育应当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技能、面向新技术、面向生产一线的职业技术教育上。加强生产性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实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

篇13

高军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北京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学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和北京工商大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研究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北京物资学院是教育部最先恢复批准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该校物流类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围绕物流领域强调多学科、多角度互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和创新能力。北京工商大学重点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有国际运输与物流系,主要侧重于国际物流操作,培养学生精通海、陆、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具体操作环节。

理科生更有优势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认为,物流管理要应用大量的工具方法,会涉及很多数理化知识。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知识建立并优化数学模型,还要学习一定的建筑学知识,学习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理科学生更有优势。

物流是一门综合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的集成。

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开设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还要学习交通运输规划、物流系统分析、物流建模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更适合。此外,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各国间贸易日益密切,从事物流行业的人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

动手实践要求高

物流类专业侧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和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因此,物流类专业的学生既要懂理论,还要重实践。

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在北京物资学院,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物流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能形象生动地学习、消化书本上的理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商品的拣选、路线设计、下订单,到商品的出库、保管,学生可以在这个实验室里亲身体验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全过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