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0: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政治的目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政治学科是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我国高中阶段必须开展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但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既是高中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往往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时候也更多是出于应试的目的。那么,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改变这种不利的教学现状,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呢?
一、转变学科观念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诸多的问题,与教师和学生所持有的学科观念存在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教师看来,思想政治学科的开展既没有专业性,又无法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带来什么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学科当做摆设的花瓶,至于学生,则把思想政治看成“洗脑”的学科,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学生当然无法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因此,要想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就要从观念入手,积极转变学科观念,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师生认识到这门学科的价值。
二、改革教学方式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与其单一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的讲课过程等同于讲书过程,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照本宣读,丝毫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其中。不仅如此,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完全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丝毫体现不出学生主体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对目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地改革。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以教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在教材之上,并且教师要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要明白,经过对教材再创造再加工所得的教学讲义才是真正的教材;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完全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实现素质教学目标。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质量,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内功”的修养,从理论上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只有扎实了专业理论知识,拥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功底,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科学的理论去说服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地与同学科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努力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上去了,自然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得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很多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一门专讲大道理的学科,也正是在这种认知下,很多学生才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显得兴趣乏然。要知道,任何理论知识的建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看似没什么用处的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实际而广泛的应用性,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性给表现出来。而在理论讲授之余,带领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样,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同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这又会使得思想政治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目标迈进一大步。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本身的学科地位,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雪梅.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0(4).
[2]李一峰.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2011(26).
目标,不仅有学生个体的成长目标,更有班级集体目标。对于目标,在当前形势下作为辅导员应如何引导每一个学生制定好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应该怎样把握目标的层次性呢?应该在学生哪些方面(技能、能力、素质、成绩)制定呢?奋斗目标应摆在什么位置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奋进的效果呢?
二、民办高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教学效果不理想,任意削减课时,政治课有时变成学生的“自习”课或“作业”课,存在走过场的现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配备不足,有的学校选派非专业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课内容脱离实际,老师与同学交流不够,思想政治课教育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脱节。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单纯的学生工作,政工干部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自觉不自觉地放在处理学生具体事务上,诸如检查宿舍卫生、接待家长来访、处理矛盾纠纷、指导活动展开,久而久之这些工作逐渐成为政工干部工作的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无暇顾及。同时为了尽快保持学校的稳定,维持正常教学生活秩序,政工干部更多地以规章制度约束而缺乏耐心、细致的说理、引导和教育。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原因影响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民办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远大理想、法制观念薄弱、组织纪律松散、学习习惯差、成才意识淡漠、环境适应力较差等问题。学生对时事的关注不能产生实际效用,因而失去参与政治的热情,转而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比如爱情、考研、出国。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和思想先导的作用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广大青年学生既富有时代气息也存在不少迷惘与困惑,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科学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指导和思想先导的作用。民办高校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发挥理论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学生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实践表明,大学生其实是爱读理论书的,只要这些书要有可读性,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时代感,能让学生感受到的生命力;有针对性,能回答学生思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有前瞻性,能引导学生对当代问题的思考。
(1)制定奋斗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这才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需求。要从班级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首先应该告知学生本学期应该做什么,哪些是重重之重,让学生了解,做好思想准备,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制定适合自己且必须能实现的目标。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谈话,应该在开学初找每一位学生谈心,主要谈谈在过去的一学期中学生本人在德育上有那些进步和有那些不足,总结过去一学期学习成绩上有那些学科进步了,还有那些学科不够理想,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开班级小组会议讨论。各组成员在先给自己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他人给予自己评价,从而从周围学生中得出自身还那些不足和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33-02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在预期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性与服务性统一的体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述评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界定。目前,学界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目的关系界定上。张耀灿等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目的等同;孙其昂先生将目标与目的进行了区分,他划分出价值追求的目的和预期结果的目标,直接和内在的意愿目的和行动的目标,存在规范的目的和实现规范的目标,以及可以重叠的目的与目标。[1]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学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目标指向时间长短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和培养目标;根据范围大小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根据目标的重要性不同,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现了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张耀灿等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陈万柏先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新时期,我们更应依据对象差异,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从而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上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表明,学界普遍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探索和研究也在逐步发展成熟,这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同时更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其一,基本概念界定不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研究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例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分类及其与任务、目的的关系,学界仍有分歧。其二,研究表层化、宏观化,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途径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实现途径也较为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标,也称基础目标,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传播的思想、观念如果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思想政治思想目标实现了。同时,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目标是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其他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投身于经济建设工作中,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参与的权利,为政府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并做好监督工作;在文化工作中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有不同内容的素质目标。未成年主体,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确定为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大学生主体在知识结构、社会角色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素质目标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政治思想素质,这是大学生人格健全与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普通公民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坚持指导思想,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做到诚信、友善。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围绕“人―人”关系展开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在实践活动中处于指导、支配地位,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这是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进行选择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价值
1.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社会关系,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社会需要论”范式强调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联系,忽视微观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由“社会需要论”到“宏观社会需要与微观个人需求的统一论”范式的转变,这种变化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考虑得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心理需求,紧贴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兼顾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因此,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目标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研究大都是表层化、宏观化的,缺少深入分析和挖掘。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迫在眉睫,首先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目标。目标体系的系统建设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目标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理论、主客体理论、内容理论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目标理论这一系统子要素的内容影响着其他理论要素的发展。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发挥其激励作用。激励理论普遍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励理论中的目标层次理论帮助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不同层次的目标又反过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应该是可行的,当人们觉得目标对自己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实现,人们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去奋斗,去尽力实现这个目标。
4.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者制定并接受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从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避免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而导致盲目行动。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确立层次性目标之后,受教育者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反馈等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要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目标的确立及最终实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156.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7.
Hierarchy of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 Xin-rong,ZHU Zhi-mei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普通性目标”取向
这种普通性目标取向,给教学目标的是一般性的宗旨和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目标比较一般、比较模糊、比较笼统,涵义不清晰。由于对教学目标的陈述缺乏具体性、明确性,教师往往对教学目标作出一些随意性的解释;或使教师把握不准教学目标,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2“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对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具体的、外显行为来陈述的,所以它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特点。“行为目标”在20世纪课程和教学领城中占主导地位。
“行为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理论贡献是很大的,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缺陷。特别是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它的不足之处。“行为目标”是以控制为本的,它用目标来控制人在教学中的行为。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师教学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进行控制。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对教学价值的实现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因为参加教与学活动的是人,人的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的不可须知性。而“行为目标”把教学过程预先设计成一个可操纵的机械过程,割裂了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的有机联系,缺乏人的主体创造性。
3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要求,也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是强调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行为目标”强调的教学目标是预先制定的行为结果,而“生成性目标”强调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学生和教师的经验和价值观,这样教学目标就不是教学的结果,而是教学手段。“生成性目标”主张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教育是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在过程中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会得到增加。“生成性目标”将教学过程与结果、手段和目的内在统一起来。它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预先强加的目标。当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学习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挖掘、调动自己头脑的原有智能参与到解决新遇到的问题中来,当问题得以解决时,他们的心理就会充满价值感、满足感,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动力。这样就会推动学生不断地追求一个又一个新的学习价值,生成一个又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过程持续下去,就会促进人终身学习,促进人不断发展和进步。生成性目标符合人的学习发展规律,也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目标和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还是存在较大难度的。
4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在教学中得到的收获是无法预先知道的。因此,“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对大部分学生的共同要求,而是对每个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生们的教学要求和反应不是同质的,而是反应和要求的多元性和个体性。“表现性目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强调个性化。“表现性目标”并不期望指明学生在参加教学活动后能做什么,而是追求学生在与教育情境际遇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也是一种鉴赏式的评价,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对其进行评价。
5四种教学目标取向比较分析
“普通性目标”取向和“行为目标”取向都是推行一种普遍性的价值观,都是控制本位的,只不过“行为目标”借助于科学手段,而“普通性目标”取向处于经验水平。“生成性目标”取向与“行为目标”取向存在本质区别,它追求“实践理性“,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目标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连续性,否定预定目标对实际过程和手段的控制,主张尊重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表现性目标”取向强调学习者和教育者在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表现,体现的是人个性解放。四种数学目标取向各有其价值及合理性,但教学目标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在教学领域人们对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发展的方向。在教学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要根据教学宗旨和自己的向度观来选择目标取向。但总的原则是要从教学价值实际和教育条件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选择教学目标取向。
教学目标是通过手段来完成的,过程中也包含着部分结果,结果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过程本身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带来教育体验价值,使学生身心得到体验和发展。作为学习,应该有预见性,但也不排除发现性,应将二者统一起来,教学追求的是教学的价值,目标体现的就是教育的价值。
一、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影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教师,特别是教师自身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前的教学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教育压制了“育人”的素质教育,结果往往是政治课的“教书”较为扎实突出,“育人”却未放到应当重视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有的学生政治课的理论条文虽然背得很熟,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他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并不高。这样的情况从反面说明我们的政治课在育人方面存在着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克服单纯的智育观念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使教师和学生从升学指挥棒的高压下解放出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以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宗旨,增强素质教育的责任感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我党革命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在政治课教学中,理论若能与实际结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这个实际指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实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际等等。
过去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往往被弃化为单纯的智育课,代为升学的“敲门砖”。今天,必须真正发挥其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奠基”和“导向”的作用;增强素质教育责任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教学,让学生加深理解教材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思想政治课要启迪、激发学生积极性,而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的。
1.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并非理论化的过程,影响教学效果的除教学内容、手段、语言等因素外,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制约要素。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心”与学生交流,让学生预习时自拟课文内容提要,讲课中自动质疑,分析中提供自己的实际材料,以调动热情、满足成功欲望。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是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自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总结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式,有效地组织规律利用影响自己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新教学方法:如“自学――解疑――精讲――综练”;“提出问题――思考探索――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应用提高”等。这些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学,是适应未来现代化教学方式应用的需要,随着教学手段的变化,远距离教学,现代化教学、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的运用、教学方式接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尽”的矛盾,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一、目标激励理论主要内容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①
二、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基础和先决条件
目标的激励作用,在于对行为的激发、推动、维持和调节,那么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众说纷纭。佛洛依德时期,认为行为产生的原因来自本能;阿德勒等人认为,人对于自身的自卑有一种追求优越的情感,人的行为就是产生于此。他们的基本观点一致,都是认为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后来行为主义则将需要的范围扩大到外界,认为在外界刺激下,人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激发新的行为;人本主义则将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认为人有自我塑造自我改良追求卓越的需求。
不管是什么理论,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言语之间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我们知道,目标和需要两者合一才能构成动机,只有目标没有需要,形成不了动机,相反只有需要没有目标,就会没有方向,也就没有动机,二者缺一不可。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②
对于目标和需要不是简单的相乘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函数,所以不能单纯地考虑问题。是不是说满足人们需要的目标就能激发动机呢?我认为这里应该再引入一个变量,那就是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满足需求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掌握好一个度,具有挑战性且并不是无法达到。由此可见,目标不仅要满足主体的需要,还要考虑能否实现,能实现但是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目标,能满足主体需要但是不能实现的目标,都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作用。
以上是目标激励理论运用的基础,那么目标激励理论运用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根据德鲁克(彼得-德鲁克)的研究,他认为目标激励理论在一个组织或者一个集体中的运用,主要有6个先决条件。第一,高层领导必须参与制定目标的过程,从宏观上把握目标的指向性;第二,基层工作人员必须积极参与目标的制定,在目标中加入满足广大基层人员需求的元素;第三,制定目标时,要有充分且较为精确的情报;第四,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具有控制权,要借此影响管理行为并最终实现目标;第五,面对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给予基层人员适当地鼓励;第六,对员工要有信心。
三、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原则
前面谈到设置目标要可行,合理。我认为,总体来说,设置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个人成长阶段来说,要设置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其次,从个人全面发展来说,要设置单一目标和综合目标;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说,要尽量设置既满足个人需求又满足集体需求的目标,保持个人与集体的努力在方向上的一致性。
掌握好目标设置的原则,下一步就是应用目标激励理论。在这一环节,仍然有需要注意的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目标的价值和实现概率。目标的激励力度=目标价值×实现概率。这里主要要说明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每个受教育者对目标价值的理解都可能是不同的,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目标的价值,从而在价值方面产生最大的激励作用;
第二,努力使目标变成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强化“主人翁”意识。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内在条件,人皆有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联系,强化“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去做”为“我要去做”,内化目标价值,激发动机,最大限度地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第三,对于相对较大耗时较长的目标,可以采用“分段走”的策略。耗时太长的目标容易消磨人的积极性,在这个时候建议采用“分段走”的策略,将目标进行阶段性设置,分段完成分段考核,这样有利于保持战斗力,满足自身成就感,使受教育者维持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目标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者需要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开展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不断激励受教育者达成目标。
教育者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开展教育工作时,应该根据形势要求、学生当前的共同需要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差异,爱好特长等)制定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点:
1、激励的本质是激发动机,而动机又是由个人的需要引起的,所以,了解和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和保证。组织行为学中提到过:“人的一切行为总是由尚未满足的需要中的最强烈、最重要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着眼于分析受教育者的需要层次,了解其尚未满足的需要,并从中找出“最强烈的需要”,即优势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动机,产生良好的积极效应。
2、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目标。第一,制定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根据个体不同情况,分阶段分等级制定目标,如A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但是成绩很好,则可以根据他的情况来分析,考虑到该生心理承受能力,教育者应制定一些周期较短挑战性较小的目标,逐步促进该生成长;同时在制定个体目标的同时,应该使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方向保持一致,群体目标是个体目标合力的表现,在学生的每个目标都是该生最终目标的积极因素,而每个学生的长期目标完成情况又是集体目标中的积极因素,使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清晰的方向,同时也可以让集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达到最高;第二,制定单项目标和综合目标。根据个体的优点、弱点等单方面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加以强化或者改正。综合目标是指根据社会大形势的要求,通过不断完成单项目标,强化优势,弥补劣势,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这两个目标旨在让受教育者通过不断完成单项目标使自身形成一种优点带头,全面发展的格局;第三,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指一个时间较短的周期(如一个月,一个学期等)内的目标,让受教育者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长期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是需要在一个时间较长的周期(如2年,大学期间等)内完成的目标,这类目标具有指向性。个体或群体目标包含了单项、综合目标和短期、长期目标,个体目标、单项目标、短期目标是群体目标、综合目标、长期目标的基础,而后三者又是前三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类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的整个过程中,如果能正确把握激励的时机和分寸,能使激励效果事半功倍。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都是激励的好时机。第一,受教育者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时期,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会不自觉地产生积极情绪,有了一些新的目标和理想,这个时候教育者如果能抓住时机,则能全面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和动机;第二,在受教育者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希望得到理解和帮助,在这时介入进行激励,收效甚佳;第三,在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指数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正比,此时受教育者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心情大好,教育者应该趁热打铁,会使受教育者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此外,除了要掌握好激励的时机,还要掌握好激励的“度”,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要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二)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来说,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导师,在教育他人的过程,绝对不能放松自我完善,要保持进取心,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而受教育者也有实现自身理想与目标的需求,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完善。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性。树立正确的长期目标,在方向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性,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身作则,给受教育者起到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时刻进行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的奋斗目标。
2、在长期目标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短期目标。构建和应用短期目标应该注意其可行性、合理性,将短期目标融入自身地学习中、生活中,不断修正自身的所作所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实现目标,不断激励自己进行自我完善,逐步实现目标,真正实现通过达成“个性化目标”实现自我完善。
3、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将目标与自身需求紧密结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育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制定目标应该指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即人际关系和成就感的需求。充分与当下最渴望的需求结合制定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做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三)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对的监控管理措施。
1、做好动员、指导工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③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确定了目标,努力才会有方向和动力。一方面要通过动员工作,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目标的重要性,也要明白有压力才有动力的道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得起挫折和打击。制定目标要深入了解、调查,综合分析,要确保制定的目标切合实际,不偏高也不偏低。
2、加强监督和纪律约束。纪律是执行的保证,在目标制定之后,要切实加强纪律约束和监督。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可以放松对其的管理和监督,适当给予这些学生在管理上的自由度;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不断提醒和监督,加强纪律约束。
3、建立合适的奖罚机制,定期进行评比。根据外发性动机论,我们知道外界的刺激也可以引发动机,这点对上进行较强的大学生尤其适用。定期评比,有奖有罚,能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们达到既定目标。对提早完成目标的个人和群体,采取奖励,对按期完成的个人和群体,采取口头表扬,对未能按期完成的个人和群体,进行批评,同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原因,督促他们尽快完成既定目标。
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目标激励理论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育者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
科学的、适当的教育目标毫无疑问是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的前提,同时也是目标激励理论的归宿。我们都知道,目标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是为了其目标而服务的,而如果目标设置不合理,就会失去激励人们满足需要的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办法产生动机,那么激励的效果就会消失。
(二)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难知道,人类的动力来源于两种力量:一种是外界的力量,我们姑且称之为“被动力”;另一种是自身产生的动力,我们称之为“自动力”。自动力是人们受到社会和外界的影响,将某一目标通过人的心理机制内化为意识,使人们产生对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向往,通过这种意识和向往产生出来的力量,就是自动力。自动力会通过人的内部心理机制和思维过程产生动机,使人产生很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这里可以看出,目标激励能使人产生动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有助于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直接的理解和交流
目标激励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一个过程,会增加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加强双方的交流。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双方都有他人不曾拥有的特殊信息,只有当一个人主动合作的时候,这些信息才能显露,才能加以运用。有效的目标激励可以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一方面有助于教育者发现受教育者的“激励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双方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引起强烈的凝聚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受教育者往往会有很多思想问题的困惑,而这种困惑通常与其功利性目标相关。教育者除了正面加强教育以外,还应从侧面运用目标激励理论来加强引导,通过让受教育者的感官感受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良好的意识内化到自己的思想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环境。
注释:
①baike.省略/view/842169.htm.
②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
③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R],1997-9-12.
参考文献
[1]朱岩,那广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0-141.
[2]吴六.“目标激励法”在学生自我完善中的运用[J].教学探索,2007(9):1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素质良好的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于2004年颁布,课程设置主要从国家角度出发,体现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以实现政治社会化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其中,公民意识教育目标处于时隐时现状态或缺失状态。
当代公民是权利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的统一,思想政治课程应在个人生活、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国际生活中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公民德行的复合型公民。于时展和时代思想成果而言,现行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需要教师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在思想政治课程总目标中自觉提炼公民意识教育目标。此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分类目标要求,以公民意识教育的角度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公民知识和意识、公民德行、公民参与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在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中提炼并凸显公民意识教育目标,详见下表。
二、在模块目标中提炼公民意识教育要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过程中、多元文化的选择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公平、合作、判断、责任等公民素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能力,是课程四个模块的目标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设置了每一个模块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每一课的内容目标。模块目标重在引导学生以国家视角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而较少从微观视角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教师可结合不同模块的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模块目标中明晰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培育公众现代化的科学精神、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实践理性、习惯平等竞争的主体人格、追求道德完善的价值取向、自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实践理性、义利兼顾的人生追求等。下表是在模块目标中提炼公民意识教育要素的示例。
三、在单元目标中设计综合性公民意识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材在每一单元结束时,都单独设计了“综合探究”。其设置目的之一是通过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系统地梳理本单元知识,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教材中的单元综合探究重在知识探究,缺乏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笔者建议教师可从学情出发,和学生一起提炼公民意识教育目标,并以此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开发并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
以《政治生活》为例,每一单元可以设计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建议如下表(见下页)。
在单元探究中设置的模拟听证会、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各自都具有比较规范的程序和格式。以模拟听证会为例,有“调查问题——选择课题——收集资料——解决方案——听证展示——总结经验”等六个步骤。常州市邹区中学学生在学习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之后,结合本地是全国灯具集散中心的实际,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建造一个以灯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并提炼出本镇的文化内涵。邹区中学师生邀请相关专家、官员参加了模拟听证会,并将听证会方案递交给镇政府。最终,镇政府采纳了同学们的意见,筹建了邹区灯文化广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各种公民意识教育活动虽然方式不同,但共同点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未来链接成一体,将自身与公共事务紧密联系起来,以公民身份关注、介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在亲历公共政策的产生、研制过程中,公民意识得以主动养成、公民道德得以主动建构、公民素养得以主动提升。同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富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人格不断内化为学生素养,并外显为学生行为。这也正是在单元目标中设计公民意识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四、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突出公民意识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在把握整体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须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4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而科学的教学设计须以一定的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2001年,布卢姆的学生安德森组建团队对其分类体系进行了修正(以下称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不再将知识作为一个没有深度的平台,而是展开为一个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将认知过程定名为认知操作维度,包括六种,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安德森假定每一个层次的认知操作都与每一种类的知识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目标分类框架[1](见表1),从而为目标、教学、评估提供了操作性更强、精确性更高的参照体系。
其中,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概念性知识是指在一个更大的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别或类目的知识、原理与概念的知识、理论模型与结构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什么,研究方法和运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包括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技巧与方法的知识、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标准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一般认知知识和有关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自我知识。[2]
以下,笔者以“国家财政”(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八课)一课为例,就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二维框架分析学习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具体学科对学习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从而明确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国家财政”一课的内容目标为: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据此,我们将梳理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见下图):
布R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认知过程维度的6个类目。其中,记忆又称记住知识或识记,主要指要求学生知道相关基本概念、原理和内涵。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运用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评价是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创造是指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据此,我们对本课的学习要求进行了细化:
(1)记忆层次: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财政的作用;
(2)理解层次: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财政的作用;
(3)运用层次:能够运用财政支出的有关知识对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70570亿元)进行分配,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4)分析层次: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评价层次:能够通过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分析理解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辩证地看待财政收支和国家财政的作用;
(6)创造层次:能进行知识迁移,能从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自主建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从上分析不难得出,“国家财政”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国家财政的含义和内容的学习,能够理解国家财政收支的情况,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由此可见,本课对学习者的期望: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国家财政的基本知识;能力水平方面,要求学生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实际上,整个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教给学生结构更好、层次更高、价值更大的知识,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由于本课的学习任务主要集中于理解、分析和运用层次,属于记忆层次的事实性知识较少,且难度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将知识建构作为基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说出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5)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明确学习任务――依知识类别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只是确定了学习的最后结果(即终点目标),一般是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之后预期学生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在这种以预期最后学习结果陈述的目标中,一般未对达到终点目标之前的先行条件进行分析,也未包括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或学习方法等起始状态的分析。因此,明确学习任务便成为关键。学习任务分析是在终点目标明确之后,完成后两项工作,即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和分析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我们根据学习要求展开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目前水平,明确学习任务。
“国家财政”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参与、表达等意识和能力,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处处都可感受国家财政的作用,对本框知识性内容理解起来较容易。但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将是本节课的难点。
(2)高一(3)班生源素质较高。因此,授课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感悟财政的作用,并可适当进行知R拓展,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尤其是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财政,并进一步意识到财政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任务分析,本课的终点目标被细分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子目标。“国家财政”一课突破重难点的总目标是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以及影响财政的因素。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还需要提出如下子目标:
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教材,说出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含义,能说出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方向,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财政的实质和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目标2:学生能够在初步了解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注:目标1和2的行为动词分别是“说出”“了解”“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因此,我们将这一目标归为记忆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概念性知识类别。)
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
目标4: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注:目标3和4的行为动词分别是“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
三、选择教学策略――借二维框架设计教学流程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认为,教学既有艺术性的一面,也有科学性的一面,但更倾向于将教学看成一种科学,认为“学有规律,教有优法”。也就是说,一旦学习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确定以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就基本确定了。我们立足前面的分析,借助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国家财政”课堂教学双向细目表(见表2)。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事实性知识学习不一定就停留在记忆或理解的水平上,它可以提升到评价与创造水平,而元认识知识学习也可以是记忆或理解水平。例如,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属于事实性知识,从而为学生其后的探究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 √
学生通过对2016年国家财政收入进行支出分配,不仅可以深化对财政收支的理解、还能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和探究,调动学科知识得出结论,而这已经属于“评价和创造”的范畴。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努力提高学习的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尽可能让学生体会知识成长过程所蕴含的思维与方法,理解知识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进而学到有根的、活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智慧与创造、富有营养的知识;同时,加强元知识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使这些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后继的政治理论学习。
四、诊断教学效果――依目标陈述设计检测试题
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观察,也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用外在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陈述中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陈述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的水平具有诊断功能。因此,在教学结束后,我们依据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教学结果测验题,它将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以“国家财政”为例,我们根据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针对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简单的测验题: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医疗负担。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这表明财政( )
A.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D.主要功能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此检测题根据“知识分类和教学目标”而设计。如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其行为动词分别为“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该目标属于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因此,本检测题与本课教学目标是完全对应的。如果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检测,说明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 体制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对于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引导员工以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参与到企业发展中来十分重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创建适合企业发展的积极向上健康的企业文化,形成以人为本、稳定发展、民主公正公平、诚信友爱的和谐发展格局。
一、促进员工幸福感的提升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路线,以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员工的心声和关注的问题,及时发现基层员工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问题给予相应的解答,并引导员工以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得员工对企业有更强的归属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更高的认可感和信任度,从而在强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前提下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增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创新并实施“班子成员+党员干部”认人、认情、认事的“三认”新模式,深入结对企业开展联系服务和走访结对户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出台并实施下属基层单位、重点服务群体、特定工作对象等类别的走访联系总体实施方案。每月到企业走访、办事、服务2天以上,每次走访企业员工5户以上,结对企业走访谈心实现全覆盖。抓好职工队伍,通过建立岗位工资体系和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分层面培训、优质化服务活动、关心关爱职工生活、健全帮扶机制等途径,稳定职工队伍,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干事风气。完善人事制度,健全考核办法,并重推行中层管理人员任期制和目标考核制,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流动性。实施企业中层交流,根据“行业相似、岗位相近”原则,对部分企业的中层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交流,促进“血液”流动,提升“造血”功能。强抓职工队伍素质,出台年度职工学习和轮训计划,实施职工岗位双向选择试点,从制度上鼓励职工多学技能,从机制上敦促职工胜任岗位,提升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
和谐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得员工认可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共同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使得员工在宽松与和谐互助、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能够进一步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促进和谐企业的构建。同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应当在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上发挥创新的作用。组建“经理人沙龙”,以基层党员为主,同时广泛吸纳其他干部职工参与,开展党建发展头脑风暴,围绕党建工作重点,就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20条;开展企业发展头脑风暴,针对公司十三五规划,提出各种建议和点子30余条,明确了规划要与《三年行动计划》相衔接,要反应社会期望和政府的要求,要考虑各种资源的配套,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支撑;开展难点问题头脑风暴,针对客运发展、休闲发展等难点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和思路对策,为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三、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做好工青妇组织与职工联系和沟通的工作,密切关系职工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与需要,积极主动地为员工解决困难,送去关怀与温暖。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工青妇组织建立标兵竞赛、帮助员工竞赛、乐于助人标兵等奖项,鼓励领导干部积极帮助普通职工,鼓励职工之间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千旅劳模”评选活动,进一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正能量。积极开展“五有”职工之家创建,开展一线职工高温慰问。举办劳动竞赛、职工培训、技能比武活动,举办集团企业第一届乒乓球比赛。结合企业实际,下发了《工会经费规范使用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职工帮扶、慰问、活动、节假日福利发放,保障工会规范有序开展工作。组织千人护湖宣誓,举行声势浩大的千人护湖誓师大会,来自景区景点、游船码头及酒店餐饮的1200名干部职工,共同签名并立下铮铮誓言,向全社会表达了守护一湖秀水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切实发挥工青妇在千岛湖水环境保护的排头兵作用。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开展以景区精细化管理和“厕所革命”为重点的旅游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景区51个旅游厕所完成改造提升。同时成立长效机制管理领导小组,聘请3名行风社会监督员,巩固景区整治成果。严格污水抽运管控,湖区景区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和“零排放”,湖区景点垃圾每两天组织一次集中回收,污水每周三次抽运上岸。景区游船垃圾每日清理上岸,污水舱满八成后到规定地点抽排。积极参加“春风行动”、“慈善一日捐”等公益事业,完成公司困难职工建档,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定期开展慰问并发放慰问金。帮助结对镇村、社区共建、农村指导员蹲点村和下派第一书记村解决部分帮扶资金,并与农村困难群众和困难老党员开展定期慰问活动。近年来,集团及所属企业先后获得省市县三级文明单位、省市县三级“青年文明号”、市县两级巾帼文明岗等诸多荣誉。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其高职学校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特性,尤其在教育客体和教育内容上均具有较鲜明的特点。
1.高职学生生源复杂、背景多元。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较复杂,高中生、中职生、单招生、三校生等均有,其在认知状况、知识储备以及能力结构等的水平和层次上都与普通本科学生有一定差距,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艰巨。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凸显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等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更具丰富性。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素质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素质,即指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能体现出高职学生的内在特质,更应该成为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重要鲜明特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发挥高职教育优势的内在需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在内容上进行延伸、功能上进行拓展,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职业意识、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素质、责任意识等职业元素的渗入,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岗位群,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契合点,有效利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职业素质”针对性。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能力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技能,即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可以说力度有余,而通用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功能却稍显不足,导致学生只“一专”而未“多能”。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hardskills)和职业核心能力(soft skills):专业能力体现在具体职业所需要的具体职业能力,它决定职业者能否胜任某一专业、某一特定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也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的东西,是可应用到任何领域使用的技能,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示范时期,社会进入新职业时代,高职教育除了关注学生就业,更应该从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成为一种伴随学生整个执业过程的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帮助未来的职业者在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中获得主动权和选择权。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取向
后示范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取向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参与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过程中,在面对或处理学校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需求与学校资源、教师创新教育与服务等的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取向及行动取向。
(一)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因此,回归人的本身、关注人的现实成长不仅是时代的呼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诉求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群体为视角重视理论灌输,缺乏受教育者个体的深刻体验与认同,主体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客体思想的变化要求,方式方法满足不了客体的心理需求。后示范时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预防教育生成“工具人”的可能,以适应社会多元发展需求来引领人才培养和个体成长,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色彩”,强化其“人本意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上要将“体验式”理念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育注重社会目标的思维惯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上到下、从关注社会目标到关注个体成长的重心转移。要注重和利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化、隐性化、人本化的特点和优势,开发个体的智慧潜能,挖掘情商潜能,诱发身体潜能,拓展个性特长潜能,最终实现政治品德更高尚、学习更高效、人际更和谐的目标。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的内容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做人”的依据。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其职业性的特点,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在尊重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遵循知一情一意一行的品德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目标分解、内容分层、过程分阶段,形成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序列化模式。
1.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的分阶段实施
分阶段,即指通过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强化,不同年级侧重不同主题的内容,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一年级侧重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教育,培育高素养的在校大学生;二年级侧重政治信仰、职业理想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预备职业人;三年级侧重培养职业道德情感、践行职业精神,培育高职业操守的准职业人。每一阶段教育内容的实施均通过情境(或模拟情境)体验活动(如模拟法庭、ERP沙盘模拟经营等),引导学生感受职场情境、凝练行业规范、践行职业精神,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过渡,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2.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分层次培养
分层次,即指将具有相似背景、相似兴趣和相似能力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团队,以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根据年级特征差异进行分层:一年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在“实”,而不在“高”,要打好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的基础;二年级是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关键时期,要抓好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特别要抓好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突出政治信仰和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毕业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则繁重而复杂,学生可能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心理冲突,不过这也恰恰为职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教育重点要“实”、“高”兼顾。在教育形式上应根据毕业班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小型多样和分散为主,注重个别指导,发挥学生党员和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
(2)根据思想状况水平和层次差异进行目标分层:要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以区别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并承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合理性。如对于“敬业奉献”的要求可以是分层次的,一般层次的“敬业奉献”以在不损人利己的前提下保全个人利益是可行的,这个教育的目标就是广泛性的。而高层次的“敬业奉献”是对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的要求,这一目标就具有先进性。
(三)以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为特色的行动取向
后示范建设,更要内提素质,外树品牌。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精神产品或服务在其受众即学生心中的评价,要既有“品”,即有值得品味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又要有“牌”,即精妙构思的表达方式、精巧细致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具有一定的受众认同度。高职示范院校要不断积淀、打造精品、培育品牌,以保证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得以传承和升华,以发挥高职示范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示范、辐射和引领功能。
教育品牌对内要发挥凝聚力、向心力,对外要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实践路径方面,当务之急是在以下方面狠抓落实、加大投入:
一、关于“多元目标”的定位
省级重点课改课题“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及其实现”中的“多元目标”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尽管以前的大纲中也强调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目标,但我们今天提出的多元目标(下称“三维目标”)的内涵比原先更丰富,除了知识、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笼统的情感目标也细化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三块,不是三项并列目标,而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是在教学时绝对不能分成三块来教,不是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而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的,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它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水融的。
比如,“帮助残疾人”,不是靠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帮助残疾人,如何帮助,而是让学生坐在轮椅上,或者把眼睛蒙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残疾人的种种感受,自然就会在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不再会嘲笑残疾人,而是从内心里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愿望。
“三维目标”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每一个教学内容或教案都有它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而且是具体的“三维目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教材中各课的“三维目标”准确定位好,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我们在听课时常常看到有些老师上课时把课堂搞得很热闹,但如果细加分析,三个目标都没有达到。备课时要整体考虑,但上课时应有所侧重,有些课可能知识技能的成份多一点,有些课比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如果把握得不好,就不利于落实“三维目标”。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加以实现。但在实践操作层面,由于对课程标准中一些理念的曲解而出现的误区恐怕让制定标准的专家们始料不及,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实现“多元”(“三维”)目标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有些老师忽视了知识技能目标的教学,而只热衷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出现啼笑皆非的实例比比皆是。
误区之二:认为新课标既然倡导培养目标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完整体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既重视传授知识,又训练学生能力,还要讲授方法和过程,还要形成某种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缺一不可。具体反映在制定目标时用课标目标套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看似写得面面俱到,上课滴水不漏,实则是把其内在的统一性机械外化为并驾齐驱、平均使力,就陷入了“教条”的泥潭,常常会顾此失彼一概不顾,难以落实。
误区之三:以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来实现的。
三、“多元”(“三维”)目标的实现方法初探
思想政治课程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1.理解内涵,理清关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们不能只把它看成一种教学评价要求。例如,在高一的一节“市场交易的原则”的教学中,教师讲解小商贩们如何谋取不法之利,这一教学情景是很好的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机会,但教师却没能把握,只讲了原则,未能升华。如果教师能借此给学生以诚信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么“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将会水到渠成。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2.加强目标意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凸现的三维课程目标。如何实现这三维课程目标由泛化的价值取向到成为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我想,这应该是指导教学实践的核心问题。具体在一堂课中,只有强化目标意识,只有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堂扩展,始终注重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与整合,所有的课程都对此作了积极的尝试,但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在课堂上我们该怎样恰当地把握目标?我们在追求目标多元的同时如何落实好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在积极倡导让学生经历过程、感悟体验的同时,如何恰当地研究、把握好体验、感悟的程度与要求?在某些课中,执教者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把握上的主观愿望与学生所能达到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差距,即教师在这些目标上定位偏高,教师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学生的发现而不肯轻易地做理论化的归纳提炼,反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同时,有的课在目标把握上布点过多,试图将整个政治课程追求的目标全部体现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致使某些目标的清晰度和深度有失,特别是在知识技能的目标上过于淡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断痕。这些现象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恰当地把握目标依然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
(2)目标的达成意识
教学的高质量从哪里来的?就是从一堂课一堂课的目标都达成中汇聚起来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目标达成意识,把目标达成与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3)目标的反思意识
要引导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可以说不会反思的教师是一位永远也不会进步的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个目标没有达成,该查漏补缺的教师要进行再补救,亡羊补牢,绝不能放任自流以致积重难返。
3.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
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忽视了课堂,我们的课改就是避重就轻,哗众取宠。
(1)创造和谐欢愉宽松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要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知道课堂就是让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如果课堂上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的言行与自己的要求不相符就生气,发脾气,甚至惩罚学生,学生走上社会只会犯更大的错误。要营造这样的教学情境,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二要积极创设环境。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也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在这一情境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课堂上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要多采用讨论、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式,能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健康养成,价值观的提升,人格的升华。因此,这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3)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验学习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这些知识的掌握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类比,质疑――总的说来,是要找到并唤醒学生知识体系的能够通过其逻辑防线,情感防线和伦理防线的“最近发展区”。即这些知识不仅是可以接受,而且是学生认识中前沿性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才会出现“内心的敞亮”,“茅塞顿开”,“豁然开明”,学生才会享受到求知的愉悦。另外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让学生去体验获得知识情感经验的过程,在体验过程中,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学会了。”只有学生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实践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例如,在初三“可持续发展的选择”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资料,从而由学生自主地概括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学生在探究“我国目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收集信息的方法,同时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政治课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体验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介质,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
(4)联系生活,让学科生活化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科知识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要做到学科生活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地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每个学习内容的学习,都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将文本处理,延伸,沟通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拉进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4.改变评价标准
课程改了,评价依旧,考试指挥棒在作怪,导致了课程改革落实工作举步维艰,考试成为阻碍课程改革的樊篱。因此,考试必须进行改革。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必然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端正。要构建有学科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取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并增加道德综合评定等多方面内容,教师点评、学生的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具体来说,我们在做如下的尝试:打破“一锤定音”采取多次考核或者给一次考试不理想的考生多次重考权;打破“单一试卷”而兼顾考查综合素质,例如,除笔试外,将试题安排在竞赛、游戏、制作、合作探究、创造发明、交际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注重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试卷,供不同考生选择;打破“一人一卷”,出合作性考题,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考试,等等。当然,这些做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的实现途径是丰富多彩的,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课题研究目标,“稻花香里说丰年”!
【参考文献】
[1]《政治课教学》,《“过程与方法”管见》.2004第8期.
[2]《人民教育》,《多元目标的诞生――关于备课的一段对话》.2004,(13):14.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发挥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基于四个方面的依据:
(1)时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相互抵荡,在愈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较量日益凸显。在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正在向更高的小康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思想制高点的占领和精神领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生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年青富有朝气,热情进取意识强,但是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实际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面临着社会困惑。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经济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多,社会负面新闻发酵快,再加上升学、就业压力等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
(3)高职院校办学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办学规律要求高职院校课时中要有50%以上在实训实习场地进行,实践教学成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功效发挥
目标定位是功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目标定位也是功效发挥的核心和标准,目标定位更是功效发挥的评价尺度。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效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方向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实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三,理论性与实践性想统一的原则。第四,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实践育人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当前形势下,既要总结和发扬以往的实践育人经验,又要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丰富实践育人的手段,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平台。
二、基于实践育人为目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1.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计划编制与实施
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计划编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以主抓和分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和部门为主体,负责审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把握政策导向,协调部门合力,建设资源平台。第二层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课程设置,教材资料使用,教学时数分配,师资分配,部门协调等工作。第三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教研室,负责实践育人教学计划的调研研讨,组织实施、指导参与和反馈总结等工作。
2.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利用
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利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专业实习有效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厂中校”和“校中厂”成为高职院校实训实习的一大亮点,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实训处于制度化,常规化状态。寓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于专业实习实训中去,有利于深化、加强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综合素质。
(2)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充实着同学的精神世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处、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联系,做好沟通与协调,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
(3)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实践育人教学计划,不断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科技服务支农活动,芒砀山文化采风活动,永城市文明城市建设活动,永城市卫生城市建设活动,社会救助与捐助活动,永城市面粉节活动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作为青年人思想阵地的重要领域―高校大学生群体,其思想状况的发展与演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重要的引导和教育功能。不难看出,该课程在增进大学生修养方面扮演着难以取代的角色。
然而,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感到,大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学习后似乎并未在行动上形成“自觉”;或者说,该课程的二元目标还处于分割状态。所谓“二元目标”可以界定为:该课程所内在的“课堂教学目标”和“社会实践目标”。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显示:课堂教学目标不存在实现上的难度,因其存在最终的考核机制;而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运用方法论则成为当前的难题。
正是基于笔者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才促使本文主题的形成。以下,将具体就主题展开讨论。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存在着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之分,它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上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这里就从一般层面阐述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拓展
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研讨的情形来看,大学教师往往存在着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拓展,而缺少对大学生行为操守的跟踪机制。包括目前各地举办的“精彩一课”评比,实则仍是考察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平台。诚然,通过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在激发出大学兴趣的条件下完成教学目标。可是,该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最大的不同便在于:其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来塑造起他们完善的人格结构,并推动他们形成科学的社会实践认识论基础。不难理解,该课程的教学重心应是后者,即形成科学的社会实践认识论基础。这就意味着,过分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将陷入形而上学的说教之中。
(二)学生在考核机制约束下被动的学习
教学这一行为本身,就存在着“双相信息反馈”要求。这一要求实则切中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狭隘形态。即教师在讲台上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着与课程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当然,这种形式能激发出大学生的课堂兴趣,而能否将课程知识贯彻到日常行为操守中,则已超出了课程考核的范围。由此可见,课程考核机制不仅为教师构建了教学目标,也为大学生建立着学习的前提。这似乎营造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和谐氛围,但其中二元目标的统一则无法达到。
二、二元目标驱动对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
上文已就“二元目标”的概念界定进行了阐述,不难理解:本质上就是方法论。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不仅是大学生认识、理解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安排的工具,更是他们未来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
因此,二元目标驱动对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知识传授方面的要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领域不存在太大的难度,这不仅在于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储备使然,也是当前各高校对该课程教学的重视导致。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目前还应深化这样几点要求:(1)结合大学生身边实际的要求。如在政治经学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看待“农民工被欠薪”的现象。(2)鼓励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要求。大学生在自觉运用原理的同时,也需要教师给予鼓励和激发。
(二)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方面,仍是目前棘手的问题。这不但是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也受到专业整体教学进程的制约。这里笔者提出,应充分形成与辅导员老师的联动机制。具体而言,针对某一班级的科任教师,可以与辅导员建立起该班级大学生思想动向的联动机制。通过辅导员定期的信息反馈,教师给予分析并协助辅导员给出纠正措施。这样一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添了具体素材的同时,也较好的朝推动大学生规范行为的方向延伸。
以下,便在内在要求下展开教学模式构建。
三、内在要求下的教学模式构建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课堂领域教学的构建
在保留目前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的同时,教师还应在课程内容、各学科融合方面下工夫。
1.课程内容的重构。在课程知识点的充实方面,应围绕教学主线来选取;并且,应规避散、杂、乱的现象出现。具体而言,在课程内容上应围绕着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来进行,严格按照教学进度与计划来统筹。在知识点的讲授上,有的放矢的引入包括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引入的目的在于丰富知识点的内涵,以便学生能有效掌握,应避免知识结构的本末倒置。
2.各科教师的配合。在教学互补的原则下,可以仿造管理学原理中的矩阵型组织结构,建立各教研室间互补型的教学交流团队。教师根据自身在教学中的需要,通过口头、书面、电子邮件的形式,向相关学科的教师请教。
(二)实践领域教学的构建
在缺少督促机制的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与辅导员形成联动机制。该机制的特征在于,理论教师给予辅导员在管理大学生行为规范方面一定的协助;而辅导员则通过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信息反馈渠道,来丰富理论教师的课堂素材。具体的构建,须在高校管理层的主持下来完成。这里需要强调几点:(1)督促应在法律框架内实施,且莫成为监视;(2)应针对大学生思想行动方面,建立长期的追踪机制。
不难看出,二元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并统一,则在于突出实践领域的教学。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层成为推动后者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进浅探[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2).
[2]杨俊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人才培养[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
[3]姚海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探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
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