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和经济的关系

生态和经济的关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和经济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和经济的关系

篇1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篇2

古楼乡位于浦城县西部,位于东经118°28′—118°36′,北纬27°56′—28°05′,西邻武夷山市,北接江西省广丰县,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24公里,面积208.38平方公里,共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11212人。乡镇中心所在为古楼村,距县城55公里。古楼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7.4℃。最近十年,年降雨量1776.4毫米。古楼乡林木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为亚热带绿阔叶林区,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98.8%。

毛竹是古楼乡一项最重要的资源,素有“竹山林海”之美誉,林地总面积27.6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9.9万亩,位居全县第一,占古楼乡林地总面积的35%,人均拥有毛竹山8.25亩,年可供商品竹110—150万根,竹业已成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在古楼的历史上,毛竹就是该乡主要副业。据县志记载,古楼乡的林副产品远近闻名的就有乌桕,松脂、竹笋,笋干,生漆等,其中白笋干深得客商的喜爱,竹凉席,竹农用工具,手工产品远销省内外。古楼乡洋溪村至今还保存一家在元代已相当发达的竹帘皮生产,这个产品是用细细的竹丝经过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是传统的造纸生产必备的工具,也是传统造纸业的核心技术之一。解放后,毛竹的现代产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兴办的各类社办企业几乎都是竹木加工厂,生产的产品有农具,生活用具,远销省内外,其产品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改革开放后,古楼乡的竹业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以毛竹为原料的竹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基本上形成古楼村、石村、坑口三个村为主的三大毛竹企业基地,其产品有竹帘席,竹筷子,竹麻将,竹椅子,竹地板等,远销国内外。

一、竹产业发展对生态经济建设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古楼乡的毛竹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并且与生态环境的建设连在一起,显示出生态效益。

(一)竹林面积迅速扩展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楼乡竹林面积和蓄积量均为全县首位,这与全乡人们大力培育有关。2011年全乡竹业总产值就达到9850万元;全年产商品竹220万根,亩产竹量平均达180根以上;平均亩产冬春笋200多斤,竹山亩产值达到1000元,竹山人均收入占乡人均收入的70%,竹山经营实现人均增收1000多元,占乡人均收入增长值的65.2%。竹业成为古楼乡人民的主业,即保护了资源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见图)(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为生态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自森林资源实行责任制以来,竹林资源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种植户的重视。2005年以来,该乡建立了毛竹丰产高效滴灌示范基地1250亩,科特派示范片3片,科技示范户10户,毛竹科技示范基地3000亩,建设竹山滴灌水池17个,蓄水量237立方米,铺设了滴灌管网,已通过南平市林业局的验收。近几年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不仅深受竹农的欢迎,而且科技人员的定向指导有效改变毛竹大、小年的现象,使竹业开始显示生态效益。

(三)竹林种植结构的优化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目前该乡已普遍改变了过去大量本地竹的现象,在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的推动下,各村在大力开发本地优势竹种的同时,也积极与其他县市进行联系,引进优良竹种。在品种选择上,不仅仅依赖于毛竹,也在积极开发龙竹、麻竹、苦竹等经济效益较好的竹种,逐步走向竹子用材林和笋竹两用林并举的发展道路,这样,使竹种结构得到初步改善。再者,科技养竹、护竹、基地建设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007年冬至2010年春全乡共留养新竹195万株,占任务数100万株的195%,竹林分布结构日益科学化,为生态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四)企业发展规模的优化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后劲

古楼乡竹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从最初的基本运用手工和半手工操作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该乡借用、引用的新技术的开发进一步拓宽了竹加工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经过加工的竹资源已广泛应用到建筑、造纸、家具、化工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古楼乡的竹资源在各个行业的利用规模还较小,但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竹资源认识的逐步加深,竹业会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古楼乡现有竹业企业18家,呈现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产业局面,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两家,如浦城梦笔竹业有限公司,2010年企业总产值1500万元,共带动基地建设4000亩,农户160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80人,产品有竹篮,竹玩具,竹家具等工艺品,产品销往香港、澳门等地。浦城县古楼竹制品有限公司是以生产竹筷,竹帘席为主要产品的毛竹加工企业,2011年总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基地3000多亩,带动农户130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30余人,极大地促进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产值上百万的企业有鑫源竹器厂,宏恩竹制品有限公司等三家毛竹加工厂。基本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领头,以小型企业跟进的毛竹产业格局,带动了毛竹基地的发展和当地农民的致富,为生态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五)树立科技兴农观念,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古楼乡还加大竹制品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依托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乡劳动保障所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对全乡的竹木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培训,截止2011年底,共培训6期589人次,大大提高了竹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发放养竹,护竹、育竹方面的科技材料近2000余份,还多次聘请省农科院和农林大学的专家到该乡指导,讲座。同时,乡农科站定时派员蹲点竹林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疑难解答。实践表明,毛竹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与古楼乡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收入的提高大体同步。也就是说,在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的同时,其环境也获得了“天然氧吧”的美誉。见下图:

二、以竹产业为基础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措施

(一)加强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经济是科技的经济。竹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竹产业的实际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力推广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完善和建设竹山道路。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将新技术在示范基地内率先进行推广和示范,例如,通过大龙坪竹业基地的建设,改善了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使外地客商能够方便地到达毛竹产地,便利了竹产品的流通。

(二)完善的激励机制

实行以奖代补、重奖科技示范户和奖励积极参与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在当地树立技术出效益、技术致富等新观念。三年来,用于奖励的资金10万元,极大地促进农民参与科技养竹的积极性。

(三)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良性互动

古楼乡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推广新机制。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积极与林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针对林农的困难和建议,专家和技术人员都予以必要的解答或协同有关部门解决。目前,已经有不少示范户和专业户与专家技术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的示范户还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做法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与专家进行探讨。

(四)以人为本的技术推广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以竹农和经营者为主体,技术人员和农户共同参与的推广机制。针对包村干部和技术人员,主要采取技术研讨、技术培训的方式,传播治理和竹林经营新技术,促使乡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对竹材高效经营的技术有所了解,更好地指导农村工作;对于经营者,采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座谈、现场指导和技术资料分发等形式,建立技术流动体系,传播经营新技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以及示范户示范作用及农户间的人际传播,使竹林高效经营技术在全村的普及率达到90%。

(五)抓好市场建设和培育

古楼乡党委、政府认识到市场培育对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农户经营和外销鲜笋,抓好市场建设和市场信息完善,责成有关部门派出经济专业人员专门出外走市场,摸行情,为乡竹业协会提供市场信息,并带动了不少“经营专业户”参与其中。目前,古楼乡有外销经营户19户,市场经营户26户。

(六)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古楼乡对竹林产业发展实现第二产业、第三产联动,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并成立了古楼乡竹产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服务社团。以福建省竹笋无公害生产技术地方标准为依据,建立监督机制和体系,开展了以竹笋病虫害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与调控服务。2011年以来为了有效控制竹林病虫危害,协会还委托专业技术机构进行了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行有偿服务,起到防治效果好,单位成本低,快捷有效的效果,深受竹农和加工企业的欢迎。

三、存在的问题

篇3

Abstract: Take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design as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SWOT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appraised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how builds the modern city river cour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s Inner Mongoli Ulanhot to turn over to flow the river concurrently 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effect.In order to the river course improvement, the plan and the design has certain instruction function.

Key word: Ecological designTurns over to flow the riverEnvironment appraisalDevelopment strategy

1 引言

城市河道,曾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根本。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河道逐渐失去其防御、运输等功能,直至沦为藏污纳垢之所,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景观建设的热潮,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治理“母亲河”被列入各级市政府的奋斗目标。

乌兰浩特市归流河位于市区西侧,绕城而过,河道基本保持自然形态。河道两侧丛林丰富,植被多样,自然形态完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但由于多年来未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设施匮乏,交通不便,建设无序。除为防洪而设置的防洪堤外,基本没有人工设施。同时当地居民把河道当成天然的采沙场,致使河道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2 归流河概况及SWOT分析

2.1 归流河概况

归流系蒙古语,意为山杏。属嫩江水系,儿河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宝格达山,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9706平方公里,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境内汇入挑儿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3立方米。水产资源有水獭、鲤鱼等,其中主要支流有乌兰河,归流河现状见图3-1。

2.2 SWOT分析

2.2.1 Strengths(优势)

现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系完整,水质良好;具有良好的湿地与林木景观,对于生态环境及气候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自然文化底蕴深厚,地区文化特征明显(蒙元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易于塑造特色人文景观;当地具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优良的民俗风情。

2.2.2 Waknesses(劣势)

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强,且存在旱涝历史;基地位于新区,周边地区拟定或正在开发难以依照现状发展统一整合景观;缺少完整河流旱涝等历史资料。

2.2.3 Opportunities(机会)

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良好定位,易于快速提升土地及景观价值品位;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统一和谐规划;可作为引导性景观规划带动新区形象塑造,提升价值品味,并最终带动经济效益的创造。

2.2.4 Threats(威胁)

开发量及开发时序的控制;现状具体林地保护的程度及保护可控制限度;当地自然条件对生态景观可行性的影响和气候条件及河流水位的多变性。

3 归流河环境评估及相应开发策略

3.1 林业及野生动物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乌兰浩特市林业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5.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41%。林区和山区多产木耳、蘑菇、猴头、南菜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山珍,野生动物有飞龙、白天鹅、山鸡、鹿等珍禽异兽。同时有沙参、党参、桔梗、防风等多种中草药材。规划基地内的大片林木都将予以保留并进行整治(见图3-1),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图3-1 原有林木分析保护

顺应生态可持续和对于生态本地系统的保护,对于现状林地完全予以保护。并适当扩大林区覆盖范围,实现生态主导原则。

3.2 湿地及自然岸线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侯、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见图3-2)。

图3-2 可适宜湿地分析保留

规划基地内有部分湿地地段,其功能性及完整性不够完善,设计将其进行治理并开发更大范围的湿地,为当地提供一个生态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保留原有部分湿地内植被,并对湿地环境进行整治和范围扩充,创造适宜的湿地生态岛。

3.3 水流及防洪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水资源与北方其他城市相比,本地区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市内挑儿河、归流河年径流总量7.7亿立方米,挑儿河上游察尔森水库最大蓄水量13亿立方米,年均蓄水量4.2亿立方米。

乌兰浩特地区有记载的大洪水有6次, 1998年乌兰浩特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7月下旬,归流河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出现4次。

采用橡胶坝,在发生洪水时进行防洪,而在平时缺水时用于聚集水源以形成大面积水域,可以进行水上娱乐活动,可谓是一举两得!

3.4 自然岸线处理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现状水流环境婉蜒曲折多变,缺少片面水域,难以满足整体景观水域的要求,且现状水流存在较多季节性断流。河道由几米至几十米宽大小不等。考虑到旱期的断流以及洪水汛期,防洪堤坝内有被淹没的可能。

对于自然景观岸线的河断面设计采取分层次、分等级的设计手法,在1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多以种植植物为主,适当地设计一些亲水平台;在2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简单的构筑物景观,以不影响整体河流的生态性为前提;在5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设有部分景观建筑;在10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则可以设计一些使用年限久远的景观构筑物或建筑。对于河道岸线保留地段,做亲水式处理,不变更河道断面形式;对于结合橡胶坝处理的水域处理方面,建议配合湿地典型断面形式,扩大水流面域,塑造片域河流景观。

4 总结及下一步建议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技术研究为专案提供大量所需的咨询。在过往的研究中提供了有关专案基地以及归流河流域的有限的咨询,但是下一步还需要搜集更多的新资料与新咨询。我们建议在完成景观概念性规划之后,应该进行以下的研究工作。

5.1 旅游评估

通过该阶段合理的市场与经济分析。整个方案的风险与回报将被进行量化管理。森林公园和纪念广场,旅游度假村等的设计也需要不同目标市场的容量与划分。市场分析可以被用来协助项目的运作,并保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2休闲机会评估

汇总资讯,说明研究区域的休闲用途和价值,以让规划决策有效考虑休闲的机遇和效果。休闲娱乐用地的开发应该用于满足游客的期望,并保护基地的生态资源。

5.3 动植物栖息地评估

提供一个丰富的解说系统概念性设计,用以指导解说系统的开发,具体包括对于生态资源,红色及蒙元文化的的开发内容与计划相吻合的解说系统。

5.4 基地内部的林木、湿地调研

对于基地内部现有的野生动物和林木栽植进行更西部的调研和准确的位置确认。对现有的河岸线标高进行测量与记录。并且,随着河流岸线的开发以及生态保育区的继续扩充,这些性质的调研应该有规律的重复进行。

5.5 野生动物

篇4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7-0041-02

生态景观设计营造的是自然、文化、生命三者交融的环境,让园林景观不再是孤立的特定用地,而是对自然的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校园景观设计更要合理运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理,实现景观美与绿地生态调节功能的全面融合。

1.景观生态学理论

1.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一级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1.2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拥有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景观区,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组合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是景观功能、过程与格局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性的语言。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形地表区域,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工的。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如某些更新过程中的带状采伐迹地。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绿地,连片分布的森林等。

2.校园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景观生态多样化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通过维持物种的多样化达到生态化:二是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环境类型以满足物种的需要;三是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灵活处理环境设计。

黄河科学院校园景观设计强调了“渗透”与“延伸”的概念。首先,对于景观环境,在保证各个斑块完整性,避免斑块破碎化的前提下,通过各个斑块的穿插与延伸使各种环境类型形成多重组合,在各个斑块的交界处增加环境类型的多样性。其次,将中心斑块通过绿色廊道及其水系向周边的组团渗透,增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汇,使人文环境类型多样化。再次,在同类斑块的景观设计上,规划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突出重点,混合运用。

3.景观生态学在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景观斑块

斑块是区域景观体系构成中最常见、形态最多样化的景观,是景观构成中极为重要的景观类型。黄河科技学院景观中的斑块主要由规则和不规则绿地、单独建筑或建筑群、人工硬质地面和水面等组成。如荷花池这个水面的斑块和信息楼之间的不规则的绿地斑块,自然式的规划,充分结合乔灌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小群落,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的生态功能。斑块的生态意义在于:可以形成异质种群,并随生境的破碎化促使种群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孤岛化”;斑块化是与各种生命形式长期共同演化的结果,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3.2景观廊道

廊道是区域景观整体中具有一定宽度并呈现线性形态特征的景观实体。廊道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栖息地或者生境功能;物质传输功能;过滤或阻抑功能;物质、能量和生物的供给源或汇功能。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中的廊道主要有连通的水系、植被与道路系统构成,一般来说,廊道景观以自然的状态伸展,可以分割空问,又可以联系空问。

3.3景观基质

在区域景观中,景观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生态作用。一般来说,基质由凹形边界将其他景观要素包围起来,在所包围的斑块密集区,基质之间相连的区域很窄。在整体上基质对景观动态具有控制作用。

3.4校园生态景观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篇5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必须找准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从这些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加以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理论,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和作用的科学。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平共处的和谐状态[1],只有整个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社会中的个体才能稳定发展。警民关系也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警察与民众是最主要的主体要素,还有媒体等参与主体,这些主体不断与外部环境发生着互动作用。因此本文尝试以生态学理论的视角解读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二、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

(一)民警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民警素质的高低对社会治安起到直接作用,且会直接影响着和谐关系的建立。部分民警缺乏公仆心和责任感,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服务意识相对薄弱;还有部分民警工作作风较差,办事效率较低,形成执法不公、不严、不规范的局面,严重损害了民警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警察的公信力也因此大大降低,最终出现警民关系差的局面。

(二)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存在不实报道

新闻媒体喜欢报道民警相关的讯息,个别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报道与实际不相符的新闻,有时会丑化民警形象、扭曲民警思想、对不实的结果妄加判论、对公安机关的内部消息无限炒作,此种情况大大影响了民众对警察的正确判断,造成人民对警察的不信任和排斥,从而影响着警民关系的正常化、密切化。

(三)群众诉求与警察执法能力之间有差距

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警民关系,随着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升,对警察的执法力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部分警察自身执法能力较弱,严重影响着民众对警察的看法和态度,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最终影响着警民的和谐关系。

三、如何构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

(一)提升民警法律意识,切实提升执法质量

依照生态学理论的解释,公安民警作为参与主体,有个体主观能动性,政策法律作为外部环境要素,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公安机关在日常执法时必须依照一定的法律规范,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若政策法律做不到完善完整,必然会导致部分执法者在执行过程中偷钻法律漏洞。同时公安机关还应设法提升警察的整体素质和办事能力,推进公平执法、规范执法,杜绝徇私枉法的现象出现,从而提升民警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地位以及信服力,做到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为目的[2]。

(二)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维护民警形象声誉

在警民关系生态系统中,新闻媒介作为一种参与主体发挥着自己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必须努力引导新闻媒介,使其在系统中发挥良性促进作用。首先,媒体应大力宣传公安机关的职能和责任,积极宣传警察的正面新闻,使人民大众正确了解警察的职责和性质。其次,以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大力提升人民的法律意识,使人民群众做到知法守法,并能主动全面协助警察办案,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再次,做到警务报道的时效性,使人民真正了解警察的生活和具体工作,遏制歪曲事实、蛊惑人心的新闻出现。

(三)警民加强沟通交流,赢得群众信任支持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生态学理论可以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在警民关系生态系统中,警察和民众作为重要主体要素,只有他们互动正常、关系和谐,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转。因此两者必须保证关系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目前,警察和人民之间存在较多的误会,因此两者之间通过多种方式多进行沟通交流是必要的,是两者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生存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前提[3]。

四、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构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需要人民群众、公安机关以及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完成,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以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6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1]。城市化具有多维涵义,它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提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人口迁移和地域扩张是表现,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结果或目标[2]。而生态环境是指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众多因素的集合[3]。根据生态环境诸要素对城市化的不同作用,可将生态环境划分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城市化中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的4个方面与生态环境的3个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中形成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城市的地域扩张都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作用,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通过环境选择、人口迁移、资金分配、政策制度影响和环境变化等都对城市化的进程产生约束作用。

地学信息图谱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著名地理学家陈述彭等首次提出,是中国科学家首创的一种新概念和新方法[4-6]。地学信息图谱是按照一定指标递变规律或分类规律排列的一组能够反映地球科学时空信息规律的数字形式的地图、图表、曲线或图象[7]。运用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基础与动态数据库的大量数字信息,经过图形思维与抽象概括,并以计算机多维动态可视化技术,显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形态结构与时空变化规律[8-9]。本文主要通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研究,结合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论,利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图谱的形式来表达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1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部,陆域介于北纬23°30′至28°22′,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福建省人均土地资源和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近十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剧烈,耕地面积锐减,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和园地迅速扩大,交通用地显著增加,未利用地大面积开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余地十分狭小。福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沿海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突出,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压力。

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首先,最主要的差异体现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差异,闽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沿主要交通干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闽西北、闽东北欠发达地区。其次,进一步的差异主要体现为 “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在工业化基础较好的地区,第三产业兴旺发达,城镇体系完善,这都是城市化进程深化的表现,是城市化向后城市化阶段过渡的标志,如福州市。但在一些工业基础较薄弱地区,或专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尽管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但第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27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J01221);福建省教育厅项目(JK2009032;JA08202)资助。

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却较高,如武夷山市、宁德市,这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10]。

2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模型的建立

2.1 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福建省及其各地市的2007年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空间基础数据采用国家1:100万电子自然地图集。利用SPSS 16.0软件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由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耦合、互动的关系,为了揭示它们之间发展的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本着指标选取的主导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分别对区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指标予以筛选,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几位专家对各个指标进行的评分之后,求得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指标矩阵R和权重计算公式⑴,通过评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然后数量化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Wi。具体公式如下:

通过专家的评分和公式处理完数据后,可以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具体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1。

2.2 耦合关系模型的建立

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统或要素相互彼此作用影响的程度。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11]。由此,可以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度[12],它的大小反映了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作用强度和贡献程度[13]。二者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本文中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交互作用的模型由两部分组成,即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度协调度模型[14]。

2.2.1耦合度模型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可以得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函数[15],如公式(2)、(3):

(2)

(3)

式中:变量 (i=1,2,…,n)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序参量,其值为Xi (i=1,2,…,n),为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总序参量; 为各个序参量的权重;A为系统稳定区域[16]。对耦合度值C进行划分并定义,如表2。

C取值范围 定义

0.437

0.468

2.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由于每个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得影响因素都有其交错复杂、变化和不均衡的特性,单纯依靠耦合度判别有可能产生误导,为此,构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函数[17],其目的是评判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算法如公式(4)。

(4)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调和指数,它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a,b为待定系数。在实际应用中,最好使,这样可以保证。为便于使用,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1)0

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的图谱分析

3.1 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的空间格局分析

利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福建省各县市的耦合指标的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图如图1和图2所示。

(1)2007年福建各个市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在颉颃时期,但耦合度明显存在着地域差异,如图2所示。依据大小排序对地区的耦合强度进行划分,可将福建67个县市划分为3类:①高强度耦合作用地区;②低强度耦合作用地区;③中等耦合强度的其它地区。

(2)耦合协调度数值较小说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不尽一致,相互协调程度不够。如图1所示,从2007年福建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看,不仅福建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类型存在地区差异,而且耦合协调的程度也明显存在着地域差异,市辖区的协调发展程度普遍高于其它地区。结合耦合协调度区间划分的标准,可以将福建省67个县市划分为三类:①高度协调的地区,说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较理想;②低度协调地区,说明城市化发展超前型、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阈值范围内;③中度协调省区,说明城市化发展滞后型、保持在环境承载力阈值内。

表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综合评价结果表

县名 人口城市化 经济城市化 社会城市化 空间城市化 城市化指数 生态环境水平 生态环境压力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指数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

福州市辖区 1.000 0.766 0.578 0.634 0.772 0.292 0.307 0.680 0.452 0.483 0.563 高强度高协调

福清市 0.071 0.420 0.254 0.273 0.253 0.356 0.861 0.819 0.693 0.443 0.490 中强度中协调

长乐市 0.110 0.350 0.280 0.300 0.254 0.358 0.702 0.859 0.662 0.448 0.484 中强度中协调

闽侯县 0.000 0.374 0.255 0.087 0.181 0.501 0.795 0.812 0.714 0.402 0.456 低强度中协调

连江县 0.097 0.296 0.202 0.187 0.196 0.409 0.927 0.539 0.616 0.428 0.447 低强度中协调

罗源县 0.187 0.235 0.247 0.058 0.188 0.569 0.865 0.412 0.595 0.427 0.439 低强度低协调

闽清县 0.136 0.367 0.318 0.046 0.224 0.724 0.628 0.535 0.619 0.442 0.462 中强度中协调

… … … … … … … … … … … … …

大田县 0.160 0.313 0.208 0.031 0.190 0.595 0.620 0.213 0.450 0.457 0.408 中强度低协调

图1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度空间格局图

图2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图

图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分级面积比

(3)对比图1、图2可得知,2007年福建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不具有对称性,依据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组合可以将67个地区划分为8类,其分级面积比见图3:①高强度耦合高水平协调发展型,主要是大部分市辖区,属于福建省经济发展最高水平地区,其城市―经济―生态环境显示出互相促进,相互发展的态势;②高强度耦合中等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莆田市辖区、宁德市辖区等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其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也显得较为和谐;③高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永定、周宁两地区,这两个地区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但由于本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协调程度很差,急需改变发展方式调整二者的发展关系;④中等强度耦合高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明溪地区,城市化得到较快的提高,并且当地本身的环境承载力较强。⑤中等强度耦合中等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建瓯、长泰、华安、仙游等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城市化发展已有一定历史基础,它们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已经处于一定适度范围内;⑥中等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上杭、柘荣等地区,它们都是城市化发展基础较差的地区,近年来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与城市建设不协调;⑦低强度耦合中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闽侯、武平、连城等地区,经济落后,但生态环境的建设却有足够的重视。⑧低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发展型,包括寿宁、尤溪、清流等地区,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压力都很大,这些区域目前也急需要调整发展方式。

3.2 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的区域分异状况分析

图4福建省各地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分级面积比

从各地市的地区分异来看,如图4所示:(1)厦门市的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度都很好,是高强度高协调的地区。事实上,厦门高强度高协调的耦合现状是依靠该地区发达的经济支撑着。(2)福州市的耦合程度从图4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的中强度中协调的面积比较大,其次是低强度中协调和低强度低协调程度,高的协调度和耦合度在该地区所占的面积比较小。(3)莆田市地区的耦合和协调程度相对比较好,莆田市的人口城市化指数很低,这就制约着莆田的城市化发展。在协调程度上,虽然莆田市是中等协调程度,但环境污染却较重,这说明它是典型的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4)三明市各地区的耦合和协调度情况主要呈低强度低协调的程度的状态。虽然在生态环境水平上该地区指数都比较高,但是由于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破坏也大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二者不能建立一种很好的协调耦合关系。(5)泉州市地区整体耦合强度和协调程度良好。在图4中,该市耦合度与协调度等级主要是高强度中协调、高强度高协调和中强度中协调这三个程度等级上面。(6)漳州市地区耦合强度和耦合协调程度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强度中协调度和低强度中协调度上。在该地区突出的一点是环境压力总体上都很大,单方面的发展城市化,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环境失衡。所以,未来这个地区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减少生态环境压力这方面。(7)南平市协调程度都在中等程度以上,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二者的整体协同效应是比较好的。(8)龙岩市地区的耦合强度和协调度的面积比分布较分散,程度等级分布也很分散。可以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水平的优势,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良性增加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来带动该地区的城市化发展。(9)宁德市协调程度都是在中低水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同效应不好,城市化不能很好协同生态环境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中,既要加大人口城市化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4结论

在本次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的研究中,将地学信息图谱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图谱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层次分析法善于多要素综合评价的长处,实现图谱和数学模型的结合,以图形与谱系的方式来表达生态环境的质量,建立福建省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信息图谱,并分别从综合评价的等级图谱、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及各个地区的具体现实情况三方面对福建省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具体分析了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具体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耦合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从福建省的总体情况来看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1)一个地区的市辖区的耦合程度优良而下属的几个县区的情况比较差,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地区不能只发展龙头区域,辖区的发展也要能带动地方县区的共同发展。

(2)福建省的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优良所占的比例比较高。福建省是全国植被覆盖率最高的一个省份,这对生态环境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环境优势。虽然人口城市化的指数高的地区比较多,但是福建省人口密度的分布不均匀,形成两极分化,高的上千,低的只有几十。密度高的都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几个比较发达的城市。应大力推动人口向内地迁移。推动空间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人口密度,而推动人口密度平衡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的平衡发展。社会城市化是福建省的主要薄弱环节。

(3)从整体上看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中强度中协调的地区比较多,低强度低协调的地区比较少。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较好,协调度比较高,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整体协同效应比较好。二者协同发展的能力比较强,对于福建省这个高森林覆盖率的省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2-220.

[4] 陈述彭.地学信息图谱的探索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陈述彭,岳天祥,励惠国.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及其应用[J].地理研究,2000,19(4):337-343.

[6] 廖克,秦建新,张青年.地球信息图谱与数字地球[J].地理研究,2001,20(1): 55-61.

[7] 陈燕,齐清文,杨桂山.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6,3(26): 306-310.

[8] 陈燕,齐清文,杨桂山.地学信息图谱时空维的诠释与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2006,26(1):10-13.

[9] 陈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0] 谢先全,晏路明.福建城市化类型的数值划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21-24.

[11] 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12] 吴跃明,张子珩,朗东锋.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466-473.

[13]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1): 91-96.

[14]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篇7

工资、物价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影响着社会再生产,进一步决定着一个经济体是否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经济增长拉动投资上升,工资与物价影响居民消费,也引导着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工资的适度上涨有助于人民分享改革的成果,避免引起经济活动陷入滞胀。本文着重研究工资、物价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各变量之间的定量分析和度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以期解释安徽省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

一、样本的变量选择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使用的变量有:安徽省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为亿元;省内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基期指数选取1998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省内职工平均工资(W),单位为元。样本区间为1998-2010年,均为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是Eviews。出于模型的需要,取自然对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LNGDP、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LNP、职工平均工资为LNW。

二、模型的建立

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即VAR(2)可以使AIC和SC准则最小。在5%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残差项的自相关检验、异方差检验和正态性检验结果无自相关和异方差性,残差正态性也可得到满足。

DLNGDP=0.0941DLNGDP(-2)-1.6112DLNP(-2)+0.1837DLNW(-2)+8.9166

DLNP=-0.2244DLNGDP(-2)-1.2319DLNP(-2)-0.0681IDLNW(-2)+13.4387

DLNW=0.3792DLNGDP(-2)-1.2703DLNP(-2)-0.5834DLNW(-2)+5.4024

三、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显示检验结果,比较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与LNGDP、LNP、LNW的ADF统计量,结果接受原假设,LNGDP、LNP、LNW为非平稳序列。经差分后的序列ADF统计量在5%显著性水平能拒绝原假设,所以认为是平稳的。结论是LGDP、LNP、LNW均为一阶单整,平稳的二阶差分。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各变量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最佳滞后期选取在模型中随机干扰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检验结果为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有DLNP、DLNGDP和DLNP、DLNGDP。

(三)预测方差分解

对DLNCDP进行方差分析,以便具体描述其他变量在GDP的动态变化中的影响程度。

据表1所示,前七期经济对自身变动的贡献率不断减小。第七期之后,方差贡献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前期物价和工资对经济的影响分别为1.34%和6.1%,工资在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物价的贡献率从第二期开始有小幅波动,数值比较稳定。从长期讲,三个影响经济变动的因素,经济对自身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工资,物价的贡献率较小。

四、结论

第一,经济增长与物价和物价与工资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导致物价和工资变化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长,物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且工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第二,从方差分解来看,经济自身的冲击在长期中将导致经济波动,其次是工资,影响最小的是物价。这与因果关系检验所得到的结果一致。

五、政策建议

建立工资物价GDP增长率之间关系的联动机制,为避免经济过热、产能过剩、内需不足,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特别是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收人水平已是重中之重。通过制定贯彻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发挥其在基础工资额中的作用,完善工资体系,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必须得到合理增长。在内需不足、游资炒作的国内国际大背景下建立一套完整价格应急机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8

1前言

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风景园林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害,风景园林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2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招标存在违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深入转向市场经济,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日益发展,各行业的竞争El趋激烈。对于风景园林工程的承包,一般采取施工单位招标的形式,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常常会把工程承包给竞标价格较低的施工单位,而在这样的竞标过程中,却存在不少违法违规现象。比如,为了竞标成功,承包商不惜通过贿赂甲方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而施工单位为了补偿竞标中因低价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会从生产建筑材料中压缩成本,或者偷工减料,或者招募技术较低的施工人员。而上述这些现象导致的是施工质量的大大受损,而最终遭受损失的则往往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2.2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落后

由于最近数十年来,国家和市政主管部门对城市的风景园林以及绿化环保问题比较重视,发展和建设了一大批的景观园林,这给风景园林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市场商机,使得风景园林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从业人员却严重不足,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队伍迅速扩展,但是施工技术人员的素质却是良莠不齐,缺少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整体素质较低。由于风景园林既是一门工程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施工人员技术必须过硬,不仅能看瞳图纸、技能高超,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但是,当前的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人员多数是由民工组成,缺少专业的技术训练,甚至很多人员对图纸的解读存在障碍,施工技术不过关,施工现场管理效率较低。

2.3园林种植技术得不到足够重视

园林工程主要是由土方工程、筑山工程、水利工程、种植绿化工程等四个方面组成的,但是在实际的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过程中,园林的种植工程却通常得不到足够重视,错误地认为园林种植就是栽花种树,不需要详实的规划设计。由于对园林种植技术的不够重视,导致植被的栽植在遇到一些环境变化时缺乏适应洼。从一开始的植被选苗质量就常常容易缺乏保证,选苗质量的好坏对苗木的成活率影响很大,在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幼苗质量经常会出现很多很常见的问题。首先,幼苗的高度,茎冠宽度规格是否能够符合设计标准;其次,幼苗的大小和修剪标准;再次,幼苗在运输过程中是否有断裂根现象,幼苗是否患有病虫害,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更好的治疗等。

此外,在实际的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园林中事先选栽的植物对土壤环境要求非常高,工程土建较易对周围环境二次污染,使得土壤内颗粒过大,形成土块板结,导致透气.性不好,透水l生差,最终在土壤表层行成人为的滞水层,从而使园林植物根系很难生长,常常出现植物根系缺氧腐烂的现象。所以,每种植物对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幼苗适应偏酸性,有的偏重于碱性,在园林种植过程应注重土壤pH值与植物的适应性。

2.4维护和管理技术缺失

通常情况,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周期并不长,但是真正困难的是施工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和管理技术,加上施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导致园林植被在施工后期阶段常常会出现病害、萎蔫甚至死亡的情况。很多时候,刚刚种植后的苗木绿化效果非常好,但是随着施工尾声的临近,管理者本身就缺少维护植被的相关技能,疏于管理,导致园林苗木出现各类病害情况。同时,目前承担苗木保养工作通常是一些农民工,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必要的资金,用于节能工作,没有养护意识,最终,园林草坪内杂草丛生,甚至出现苗木病虫害现象。

3 加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对策

3.1 推行项目监理制、加强管理和施工队伍的建设

首先,推行项目监理机制。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度的推行,既保护了业主的权益,又能够有效的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以科学的方法来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秉承诚信、公正的工作理念,实时发现问题并督促及时整改。其次加强管理和施工队伍的建设。园林施工项目能否在规定时间内被保质保量地完成,与园林施工项目施工人员的选用和管理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园林施工项目的专业性较强,工序较为复杂,其施工人员的选用也相对较为严格,这就要求园林施工项目管理部门选用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施工人员和技术主导及监督人员,并根据不同施工人员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管理队伍的建设水平,才能让我国的园林施工整体质量得到更大提升,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园林施工建设的水平提升。

3.2 组建现场施工项目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由项目部统筹管理。施工项目部作为施工管理单位,通常由工程项目的施工项目经理组成施工项目部,其目的是为了发挥项目管理功能,为项目管理服务,提高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率,以达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对于小型的园林工程,采用直线式的组织形式,整个组织结构自上而下实行垂直领导,统一指挥。由公司下属分公司组建施工项目部,分公司经理即为现场施工项目经理,分公司下设多个施工队;对于大型综合园林工程,适合矩阵制,施工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可由各职能部门中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从而使多个项目与各职能部门有机结合。该形式的特点是:不同部门专业人员汇集在一个施工项目部内,可以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员的作用,集思广益,密切合作,有利于工程施工难题的解决;矩阵制中的每个成员虽然接受双重领导,但是强调施工项目经理的综合管理,有利于目标实现;可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使施工项目部具有弹性;发挥职能部门的纵向优势的同时,可发挥项目部的横向优势,使决策问题集中,管理效率高;各职能部门保持稳定,施工项目部随项目施工完毕而结束,是临时性的组织,各职能部门人员在施工项目结束后,便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有利于施工项目部的优化组合和动态管理。

3.3 促使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

3.3.1加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各行业专业管理人才、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养,而对于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则相对较少,在高校逐步加强对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同时,风景园林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也要有针对I生地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的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及时解决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3.3.2强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212-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城乡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公园建设不断增多。在大型标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在现代高尚住宅区,水景住宅已成为一大热点。而景观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生长,产生“水华”或“湖靛”,加上观赏鱼投加饵料的沉积、鱼排泄物聚积等,使水体出现恶化现象,水体透明度变差、颜色变暗,甚至有异味,水中溶解氧降低。这种情况下靠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是难以完成自净的。由于很多景观水在设计上忽视了水的富营养化问题,没有考虑对水体进行必要的处理,致使景观水水质逐渐变差。为防止景观水水体变坏,需要科学合理地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以及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加强和修复。

2 工程概况

湖南某高尚住宅小区占地面积达15万m2,小区内建有别墅、花园式高档住宅区、现代园林休闲区及大型人工湖泊、水景雕塑、人工瀑布等等。其中园林景观中人工湖处理的水域面积达10000多m2,平均水深1.8m左右。

3 园林景观水处理方法分析比较与选择

一般而言,现代园林景观水的处理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3.1 物理方法:

a)引水换水方式: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泥、沙)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可以通过引水、换水的方式,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但是需要更换大量的水。而水资源在我国是相当的匮乏,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b)循环过滤方式:在水景设计的初期,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砂滤装置和循环用的水泵,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水质保养的加强净化。使水质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2 化学方法(投加杀菌灭藻剂)

敞开式的水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布满整个水面,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美观,而且挡住了阳光,致使许多水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质恶化,发出难闻的恶臭,水也变成了黑色。

所以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久而久之,水体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久而久之将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用化学的方式处理水质,虽然是立竿见影的,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3.3 生态处理技术

景观水周围的绿地因新陈代谢会脱落大量的残花败叶,这些污染物会经过风吹雨淋逐步汇集到景观水。同时绿地由于施肥、喷洒农药也会把一些氮、磷等营养盐排入湖中。所有这些都会或大或小地影响湖中业已存在的生物圈。

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的量超过生物链的“自净容量”时,正常的生物循环或生态平衡将被破坏,造成生物圈中某些种群的数量剧增,常见的如藻类的大量繁殖。大量繁殖的藻类不但会在水面形成密集的“水华”,影响水体观赏价值,同时藻类的老化、死亡又为腐生细菌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大量的细菌在分解藻类尸体时会耗尽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鱼类死亡。

生态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被生物或微生物分解后的无机物又被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植物细胞:水生植物又可成为鱼虾贝等浮游动物的食物:浮游动物又被一部分鱼类捕食:鱼、虾的排泄物及死亡的水生生物的尸体又可被细菌分解成无机物,然后再继续循环下去,构成一条食物链。景观水体经过生态系统营养成份的循环后得到净化。从而使水体得到恢复。本质上说,这种技术是对自然界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也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规律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各种处理方法优缺点的比较见表1。

从表1中显而易见,采用生态处理方式较其它方式具有成本低廉,效果显著,持续时间长等优点。

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决定采用高效生物生态+过滤复合处理技术,最大限度满足本工程对景观水质高质量的要求。

4 高效生物生态+过滤复合处理技术要点

4.1 工艺原理

本处理系统主要由生态处理系统、砂过滤系统组成。系统正常运行后,出水水质可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标准(GB-T18921-2002)。砂过滤系统处理规模为30-40m3小时,每7~10d可循环一次,湖水经2台潜水泵提升到砂过滤罐,主要截留水体中的悬浮物、藻类、以及其他污染物,过滤后的澄清出水回流到水体上游,截留下的悬浮物等排出水体,工艺流程图见图1。

4.2 技术方案设计要点

本工程项目采用高效生物生态+过滤复合处理技术,具体设计方案平面布置见图2。

图2中A区种植水生植物。在A1、A2分别设置砼网格,其中A1区网格离瀑布要求5m。在网格上布植水生植物吊架按每平方米1个布置。植物吊架可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植物。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富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繁殖,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水生植物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湖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为丰富景观效果,营造园林意境,增强观赏性,达到与周边环境及建筑风格相迎合的目的。

网格的下方挂置高效生物软性填料,培养微生物菌种,形成生物膜。利用瀑布的作用,通过水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与空气充分接触,完成复氧过程,提供给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摄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从而使水体得到进一步净化。同时在图中4个位置增设充氧设备,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利于水中鱼类的生长,并可根据季节、温度的变化适时开启充氧设备。

在水体下游水位最低的位置C区设置循环过滤系统。通过对水体的深度处理,去除悬浮物和其它污染物,使出水澄清后回用至水体中。

4.3 高效生物一生态处理技术

根据景观环境用水标准《GB-T18921-2002》,确定本工程出水的水质标准如下表l

4.3.1 培育高效的微生物

微生物是整个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组成之一,在水生生态中,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能将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某些重金属等等)加以分解、吸收,变成能够为其他生物所利用的物质,同时还要让它能够降低或消除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环境的美容师。

本设计根据人工湖的水源水质情况,利用微生物菌剂,进行驯化,培养出适应当地情况的微生物,接着进一步对培养出来的微生物进行筛选,筛选出生理活性强的菌种,然后大量繁殖,投放水体。为了保证筛选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处在高效的工作状态,在日常的工作中,须定期对微生物进行筛选、保存、复壮,将变异对微生物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种的稳定性,这是生态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生物菌种在水体中,不仅要完成它基本的分解有机物,降低或消除有害物质毒性的作用,还要毹将水生植物的残枝败叶转换成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且对土壤进行改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物理性状,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减少了水土流失,抑制了植物病原菌的生长。

4.3.2 生态处理中的水生植物种类选择

4.3.2.1 水生植物的选择

水生植物在生态处理技术中是一种重要载体,它的作用是:

①降低了水流速度,为SS(悬浮物)的沉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②有效阻挡光线,减少藻类的生产。

③在冬季起到保护膜作用,防止土壤冻结。

④植物的地上和地下组织都可以形成生物膜。

⑤植物根部释放氧及其他的物质,如,抗生素、有机复合物等。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我们选择的挺水植物是荷花、昌蒲、水葱等;以起到对地表径流流入湖中的水起过滤作用,形成净化带,阻栏,吸收转化可能进入水体的有机质及营养盐,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保持水体自净。

浮叶植物的选择了睡莲、凤眼莲、芡实、菱等。这些植物在浅水湖泊中有着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种植,收获较容易,兼具经济效益和观赏效果,在一定季节可作为重要的支撑系统。

沉水植物生长在湖底。能防止底泥的再悬浮而影响水体的透明度,保持湖水清澈。同时能吸收、转化沉积的底泥及湖水中有机质和营养盐,降低水中营养盐的浓度,抑制浮游藻类的生产。选择种植菹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

4.3.2.2 水生植物的布置原则

1)根据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种植槽,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

2)水面景观低于人的视线,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形成一幅幅优美的水面画卷。

3)植物以防污抗污、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为主,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4)水面上布置漂浮植物或漂浮载体,以水培法在载体内种植陆生花卉,减少湖水的光通量,抑制藻类的生产,增加水的透明度。水生植物的布置示意图见图3。

4.3.3 水生动物的选择

水生动物的生活性不同,有底栖、有生活在中层水域等等:并且食性也不同,必须配合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选择能起到水质净化作用的水生动物。

a)水生动物的作用

水体中放置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如蚌类可以将水中悬浮的藻类及有机碎屑滤食,提高湖水的透明度。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变清。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绿藻类物质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因为人工湖水域面积大,会成为许多有害昆虫如蚊、蝇的滋生场所,在水中投放鲫鱼,它可摄食蚊子的幼虫及其他昆虫的幼虫,避免了水域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鲫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并且能耐低氧耐寒。

b)水生动物的选择原则

1)不会大量的繁殖,甚至失控。

2)不会对水体形成强烈的搅动,甚至影响其他水体景观。

3)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能形成合理的生物链。

4)水生动物初始放养密度不宜过高。

5)底栖动物的放养在人工湖注水15d后进行,如开动增氧机在注水5d后进行。

6)鱼类的放养在人工湖注水并种植水生植物60天后进行。

通过以上对上、中、下各水层面水生植物合理配置与科学的布置,收到了显著改善水质的效果。

4.4 活性砂过滤处理技术

生态处理景观用水的另一套配套技术措施是采用活性砂过滤技术进行水质净化处理,在本工程中引进了瑞典先进的流体技术――活性砂过滤技术,它是一种集混凝、澄清、过滤为一体的高效过滤装置,与国内现行的过滤技术相比,具有高效连续性,24h连续工作,它不需停机反冲洗,工艺原理见图4。

根据本工程的规模,结合设备的特点,系统设计处理规模选定为45m3/h。处理设备用于对景观水体进行处理后循环利用。利用石英砂在过滤中自上而下的运动,搅动原水,通过原水过滤来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达到了处理和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对水体的深度处理,去除SS和其它污染物,使出水澄清后回用至瀑布的上游。

本工程项目活性砂过滤系统、射流曝气机的运行根据季节、温度以及湖水水质的变化调节运行时间,保证鱼类的正常生长。按鱼类生长所须溶解氧大于5mg/l的要求,和我们在冬季12.5°时测得的湖水中溶解氧为8.4mg/l。冬季水温较低、湖水水质较好,溶解氧较高时,射流曝气机可不开或每隔1d在白天时间段(8:00-19:00)开启2台,且每隔一天轮换开启。夏季,水温较高、湖水水质较差、鱼类比较活跃,对氧的需求要大,湖水中溶解氧偏低,按白天时间段(07:00-19:00)4台全部打开。晚上(19:00-07:00)只运行2台:水质较差时可按24h不间断运行,冬季可按8~12h运行,活性砂过滤系统按24h运行。

4.5 处理效果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度运转阶段,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却忽略了大自然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生活的地球出现了多种生态环境危机,白色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应当看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充分的认识到要想和谐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富裕多彩,一方面破坏了环境,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世界经济发展史向我们诉说着粗放式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人类对自然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改造带来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将是人类的家园环境不断的被污染、生态退化,为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短期的收益行为,无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恶劣之后人们面对的将是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最终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甚至导致世界的毁灭。同理,生态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人们的生存尚且存在问题,人们也就不会注意生态的建设。总而言之,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为了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了解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而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在相同的位置,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目前关于经济和生态建设道路问题的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2.1、先发展后治理。一些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第一要务,首先应该发展经济,在经济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再进行环境的治理。这是大多西方工业化国家提出的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环境一旦遭到了破坏,想要完全恢复很难,甚至有些是不可恢复的。并且事后治理的费用更高,代价远远高于所获利益,因此,这种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理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和谐发展观。

2.2、任何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的污染,为了环境必须停止经济的发展,这种观点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提出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针对于尚未脱困的地区这种限制经济增长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现状。

2.3、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在多年的探索中发现的新的一种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要求人们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为共同的目标,决不能忽略其中任意一个,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二者在性质上互相适应转换,在数量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在功能上配合促进。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促进生态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

3.1、发展生态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对其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确立以生态为导向而不是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首先,生态文明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部分组成。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经济就是在这种实现经济增长、生态良好的目的下产生的,就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产物。在一些地区政府引导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在农村建立生态基地,并对从业者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实现企业带动农村发展。同时,加大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力度,坚决取缔危害环境较大的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实行污染治理。

3.2、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发展。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加大服务型行业的投入,促进经济向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其次,生活富裕。调节人们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对过多收入者实行累计税额收取,平衡贫富差距,同时,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技术理论,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生活富裕。最后,生态良好,建设生态保护统一标准。对严重不达标的企业统一淘汰取缔,增大污染治理的投入,扶持生态治理企业的发展,对其就行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对那些污染企业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企业积极的进行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

4、结束语

篇11

引言

党的十以来,围绕实现中国梦,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出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为了适应目前的经济状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及思路,最大程度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缓解经济发展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对其关系进行协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经济社会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其在推进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较大的环境污染现象,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到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影响。也可以通过是的额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而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世界经济在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及干预能力,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其都是以牺生态环境为代价。在传统经济模式发展下,简单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而这则是生态恶化的最为重要原因。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作为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马克思就曾经指出;人类是依靠自然界而生存的,只有同自然界进行接触、交往才能确保自己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从这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在目前人类生存中有着是基础作用,与此同时人类经济的发展也比较难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由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原材料和生产工具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的,因此,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十分密切。当绝大部分经济学家苦苦思索经济赤字出现的原因之时,却只有少数的人对生态赤字的根源进行分析。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较快的进步,而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十三五”规划以及十中对于目前阶段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矛盾都有提及,在未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途中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处理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方法分析

2.1地方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地方政府能否树立一个科学正确的政绩观,是处理好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领导干部对于政绩的观点和看法,包括有如何正确理解政绩的范围和内涵,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树立自身的政绩,如何去衡量自身的政绩等等方面。政绩观可以有正确的政绩观和错误的政绩观区别。而从当前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就会出现干部比较重视升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较为漠视,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也就不便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而正确的政绩观则要求根据经济和生态建设发展的规律办事情,满足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发展。所以,作为地方政府要求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以及一些具体指标的考察。并且也应该引导地方政府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并且将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损失因素也作为衡量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进而实行一个目前流行的绿色GDP核算,重视的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简单的速度。确立科学的政绩观,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2.2提升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建设生态良好型社会,第一要义是帮助人们树立一个较好正确的环保意识,对于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一起来营造生态和经济建设共赢的舆论氛围。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但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讲,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未来环保教育和宣传工作应该从上到小,从城市到农村而全面进行展开,促使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们共同的理念,并且指导其在实际中的行为。

2.3不断提升企业的责任感

在环境发展中,应该逐渐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产品在应用之后要被生产者而回收,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同处理费用,进而促使企业可以继续应用可回收再利用物品。应该建立开发项目的事前评估制度,在市场开发项目得到审批之前,就把其对环境的影响作为第一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中,对于一些存在资源浪费严重,同环境保护不符合的粗放型企业要求整改或者不进行通过。建立绿色审计制度,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把生态环境的折旧同消耗也纳入到生产成本中,并且综合考察企业生产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

3结语

十以来,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建设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建设、可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和谐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稳定提升的目标。生态建设一方面可以不断推进环境保护的进展,也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篇12

对于我国目前而言,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是世界首位,因此我国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值得我们思考。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山西省的经济就是典型的“煤炭经济”,在山西省,原煤的生产占全省的能源生产比例99.5%以上,占全国的原煤产量24.8%。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极大的拉动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煤炭资源耗竭的问题。因此研究我国的煤炭经济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煤炭资源发展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特征

1.1煤炭消费特征

在我国的工业消费当中,其中发电和炼焦行业对煤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这两个行业的煤炭消费每年要占据全国开采煤炭量的一半以上。另外,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对煤炭消费有着极大的需求,但是随着其他新兴的能源的发展,我国在生活上面对煤炭的消费逐年在降低,转由天然气等资源代替煤炭资源。

1.2经济增长特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95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68亿元,到2016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72万亿元,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率超过9.9%。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也由1957年的168元增长到现在的49351元,并且在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2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煤炭经济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煤炭消费的增长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经济增长对煤炭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第二,国家经济的增长是煤炭消费发展的前提,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够促进煤炭消费的进一步增长和煤炭资源科学合理的开采与利用。虽然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经济的增长不能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开采,煤炭资源虽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但是过于依赖于煤炭资源会严重阻碍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因为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过度的开采会带来煤炭资源的耗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

2.1煤炭消费影响经济增长

社会经济的增长需要煤炭资源的投入使用到产出,煤炭资源为我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保证,利用煤炭资源能够推动工厂的机器生产。因此,煤炭资源的供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中,没有煤炭资源的支持,就不会顺利的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生产产品的产出。在一定的程度上,煤炭资源的消费能够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煤炭资源是国家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之一。

2.2经济增长影响煤炭消费

国家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的煤炭资源的支持,但是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国家不能够对其随意开采,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经济的增长能够为煤炭的消费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只有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才会对煤炭资源产生更大的需求。经济的增长也为煤炭的开采带来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开采的过程中更加的科学化,更加的注重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束语煤炭资源是我国的工业生产中的必需品,煤炭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促进着煤炭资源更加科学合理的开采。但是我国的经济不能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消费,应该向现代化、科学化的行业转型。只有协调好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煤矿开采的质量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车亮亮,韩雪,赵良仕,等.中国煤炭利用效率评价及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3):104-110.

篇1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旅游;经济;生态环境;桂林市

一、引言

旅游-经济-生态关系,是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桂林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作为桂林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发展对桂林市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依靠的是独特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些旅游资源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这在旅游学上称之为“旅游摧毁旅游现象”。经济要发展,资源环境要保护,就不能单一地采用“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或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因此,可持续协调发展观的提出,给桂林市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给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新的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它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改善为标志,体现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围绕这一课题,国内外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开展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国外,Konstantion Bithas和Peter Nijkamp提出在不确定信息下,利用专家知识系统进行环境――经济协调模型的建模方法[1]。Boulding将系统方法应用于经济与环境相关性的分析,倡导的是储备型、休养生息、福利型的经济发展,其目的在于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循环利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2]。Norgaad提出了协调发展理论,认为通过反馈环节在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可以实现共同发展[3]。在国内,袁旭梅等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的角度,运用非平衡系统理论对自组织与组织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大系统理论,提出复合系统协调控制与管理方式[4]。白华对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机理作了分析[5]。曾嵘阐述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各子系统之间内在协调机制及系统发展过程[6]。李后强等提出人地协同论是构建协调发展模型的基础[7]。冯玉引入协调度概念描述了区域PREE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8]。孟庆松对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复合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的双重特点[9]。然而,这些研究多数侧重于协调发展理论与机理的论述,对某一特定区域内具有区域特色的子系统间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关系和发展程度的动态演变趋势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以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三者之间的复合系统,并以桂林市为例,实证分析该复合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程度的动态演变趋势。

二、模型的建立

1. 建模的原则

协调是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10]。 本文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指3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按一定数量和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配合得当、有效运转。这个整体的目的是提高旅游产业及经济发展水平、使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11]。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不是从最优的旅游、经济目标出发或从最优的生态目标出发而实现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而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实现的最适的旅游和经济发展目标,与最适的生态环境目标的有机统一。旅游发展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系统外界或系统内部条件的变化,未超过系统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时,系统能恢复并维持原有的协调状态;当系统外在或系统内在条件的变化超过系统的承载力时,原有的协调状态被打破,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在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旅游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技术,采取各种经济措施和政策、法律和法规等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调节和控制其发展变化进程,使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运动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发展。

2. 评价指标体系

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应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为指导,遵循整体对应、比例适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完备性、一致性、可行性等构建原则,根据桂林市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指标权重由熵值法[12]计算得出,原始数据来源于1991~2005年的《广西统计年鉴》和《桂林市经济社会统计年鉴》,计算结果见表1。

(1) 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综合序参量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旅游综合序参量波动幅度较大,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的发生,引起1998年和2003年旅游综合序参量下降,其中2003年降幅很大;2000年该指标达到这15年中的峰值,其余年份呈现缓慢上升的发展态势。经济综合序参量一直呈现较快速度的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在1990~2000年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2001年后发展趋势有所下降。

(2) 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度与综合调和指数的时序分析

从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化来看,这15年来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间有小幅波动。从耦合度数值大小来看,其数值都处于0.3~0.4之间,表明了这15年来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都为颉颃状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桂林市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旅游与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调和指数呈增长趋势,说明了虽然系统耦合度变化不大,但在这15年间,桂林市政府通过政策措施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并加大旧城改造和生态园林景点的建设,使得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贡献不断增大。

2. 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及等级评估分析

根据模型Ⅳ,可以计算出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并可根据其耦合协调度数值划分相应的等级(见表3)。

(1) 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类型分析

由表3可知,1990~2004年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以旅游发展超前型为主,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超前型。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主导产业,对桂林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业本身涉及食、住、行、游、购、娱,涵盖旅游者消费的各个方面,很多产业借助旅游业的繁荣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桂林市地、市合并后,随着行政区域范围的扩大,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旅游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下降了。随着桂林市经济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开始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阈值范围。

(2) 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1990~2004年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数值处于0.2469~0.4726之间,说明15年来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处于中低水平,总体上是向着不断协调的方向发展。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的发生给桂林市旅游业带来了重大的打击,使1998和2003年的耦合协调度下降;而2002和2004年是桂林市旅游业15年来发展的高峰。中低度的耦合协调发展表明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经济效益不高,旅游与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一些主要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随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大规模人口的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将会使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大大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四、结论

本文将“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与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分析结合起来,从“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入手建立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型,并以桂林市为实证对象,从综合序参量、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类型等方面来描述这一复合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具有简单、概括、易操作等特点。但是,本文只是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旅游-经济-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状况及所处的发展层次进行实证分析,如何实现对各子系统内部和整体协调的综合评价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从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各子系统综合序参量的时序变化来看,除了生态子系统在2000年以后呈下降发展趋势外,旅游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总体上呈现上升发展趋势,旅游子系统的波动性较大。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虽然容易受到客源地和目的地各种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略有波动,但是总体上是发展快速的,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增大、资源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持续下降。

2. 从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化来看,耦合度数值处于0.3~0.4之间,增长幅度非常缓慢,表明了这15年来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都为颉颃状态。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对自然资源高需求、高消耗的产业。桂林市经济增长方式尚属于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必须以新型的发展模式来代替那种传统的消耗大量资源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向集约型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变。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调和指数呈增长趋势,说明在这15年间,桂林市政府通过调控工业发展和加大环保投资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 从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来看,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耦合协调类型以旅游发展超前型为主,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超前型。造成中低水平协调的原因是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和生态环境却存在着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经济,促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由制约性向促进性转化,最终实现矛盾的统一,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协调。

参考文献:

[1] Konstantions Bithas,Peter Nijkamp.Environmental-economic modeling with semantic insufficiency and factual uncertainty[J].Environmental System,1996(25):167-183.

[2] Boulding K E.1966.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A].In:JARRETT H(ed.).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M].Baltimore:RFF/Johns Hopkins Press,3-14.

[3] Howarth R B,R B Norgaad.Environmental valuation u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2.

[4] 袁旭梅,韩文秀.区域“Ec-R-Ev”复合系统的结构建模[J].管理科学学报,1998(6):53-56.

[5] 白华,韩文秀.区域经济-资源-环境(Ec-R-Ev)复合系统结构及其协调分析[J].系统工程,1999(17):19-24.

[6] 曾嵘,魏一鸣,范英,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1-6.

[7] 李后强,艾南山,汪富泉,等.人地协同论: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的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48-53.

[8] 冯玉广,王华东.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描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42-46.

[9]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33):444-446.

[10]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热带地理,1999(2):171-177.

[11] 蔡平.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J].齐鲁学刊,2005(4):154-157.

[12] 白雪梅,赵松山.由指标的相关性引出的确定权重的方法[J].江苏统计,1998(4):16-18.

[13] 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18-21.

[14] 刘耀彬,李仁东,等.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1):105-112.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Sustainabl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Economy-Ecological System:A Case Study of Guilin in Guangxi

ZHANG Yan1,XU Jianhua1,ZENG Gang1,WU Yuming2

(1.School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al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