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和经济的关系

生态和经济的关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和经济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和经济的关系

篇1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篇2

古楼乡位于浦城县西部,位于东经118°28′—118°36′,北纬27°56′—28°05′,西邻武夷山市,北接江西省广丰县,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24公里,面积208.38平方公里,共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11212人。乡镇中心所在为古楼村,距县城55公里。古楼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7.4℃。最近十年,年降雨量1776.4毫米。古楼乡林木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为亚热带绿阔叶林区,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98.8%。

毛竹是古楼乡一项最重要的资源,素有“竹山林海”之美誉,林地总面积27.6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9.9万亩,位居全县第一,占古楼乡林地总面积的35%,人均拥有毛竹山8.25亩,年可供商品竹110—150万根,竹业已成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在古楼的历史上,毛竹就是该乡主要副业。据县志记载,古楼乡的林副产品远近闻名的就有乌桕,松脂、竹笋,笋干,生漆等,其中白笋干深得客商的喜爱,竹凉席,竹农用工具,手工产品远销省内外。古楼乡洋溪村至今还保存一家在元代已相当发达的竹帘皮生产,这个产品是用细细的竹丝经过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是传统的造纸生产必备的工具,也是传统造纸业的核心技术之一。解放后,毛竹的现代产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兴办的各类社办企业几乎都是竹木加工厂,生产的产品有农具,生活用具,远销省内外,其产品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改革开放后,古楼乡的竹业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以毛竹为原料的竹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基本上形成古楼村、石村、坑口三个村为主的三大毛竹企业基地,其产品有竹帘席,竹筷子,竹麻将,竹椅子,竹地板等,远销国内外。

一、竹产业发展对生态经济建设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古楼乡的毛竹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并且与生态环境的建设连在一起,显示出生态效益。

(一)竹林面积迅速扩展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楼乡竹林面积和蓄积量均为全县首位,这与全乡人们大力培育有关。2011年全乡竹业总产值就达到9850万元;全年产商品竹220万根,亩产竹量平均达180根以上;平均亩产冬春笋200多斤,竹山亩产值达到1000元,竹山人均收入占乡人均收入的70%,竹山经营实现人均增收1000多元,占乡人均收入增长值的65.2%。竹业成为古楼乡人民的主业,即保护了资源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见图)(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为生态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自森林资源实行责任制以来,竹林资源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种植户的重视。2005年以来,该乡建立了毛竹丰产高效滴灌示范基地1250亩,科特派示范片3片,科技示范户10户,毛竹科技示范基地3000亩,建设竹山滴灌水池17个,蓄水量237立方米,铺设了滴灌管网,已通过南平市林业局的验收。近几年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不仅深受竹农的欢迎,而且科技人员的定向指导有效改变毛竹大、小年的现象,使竹业开始显示生态效益。

(三)竹林种植结构的优化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目前该乡已普遍改变了过去大量本地竹的现象,在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的推动下,各村在大力开发本地优势竹种的同时,也积极与其他县市进行联系,引进优良竹种。在品种选择上,不仅仅依赖于毛竹,也在积极开发龙竹、麻竹、苦竹等经济效益较好的竹种,逐步走向竹子用材林和笋竹两用林并举的发展道路,这样,使竹种结构得到初步改善。再者,科技养竹、护竹、基地建设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007年冬至2010年春全乡共留养新竹195万株,占任务数100万株的195%,竹林分布结构日益科学化,为生态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四)企业发展规模的优化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后劲

古楼乡竹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从最初的基本运用手工和半手工操作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该乡借用、引用的新技术的开发进一步拓宽了竹加工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经过加工的竹资源已广泛应用到建筑、造纸、家具、化工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古楼乡的竹资源在各个行业的利用规模还较小,但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竹资源认识的逐步加深,竹业会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古楼乡现有竹业企业18家,呈现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产业局面,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两家,如浦城梦笔竹业有限公司,2010年企业总产值1500万元,共带动基地建设4000亩,农户160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80人,产品有竹篮,竹玩具,竹家具等工艺品,产品销往香港、澳门等地。浦城县古楼竹制品有限公司是以生产竹筷,竹帘席为主要产品的毛竹加工企业,2011年总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基地3000多亩,带动农户130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30余人,极大地促进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产值上百万的企业有鑫源竹器厂,宏恩竹制品有限公司等三家毛竹加工厂。基本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领头,以小型企业跟进的毛竹产业格局,带动了毛竹基地的发展和当地农民的致富,为生态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五)树立科技兴农观念,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古楼乡还加大竹制品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依托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乡劳动保障所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对全乡的竹木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培训,截止2011年底,共培训6期589人次,大大提高了竹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发放养竹,护竹、育竹方面的科技材料近2000余份,还多次聘请省农科院和农林大学的专家到该乡指导,讲座。同时,乡农科站定时派员蹲点竹林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疑难解答。实践表明,毛竹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与古楼乡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收入的提高大体同步。也就是说,在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的同时,其环境也获得了“天然氧吧”的美誉。见下图:

二、以竹产业为基础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措施

(一)加强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经济是科技的经济。竹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竹产业的实际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力推广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完善和建设竹山道路。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将新技术在示范基地内率先进行推广和示范,例如,通过大龙坪竹业基地的建设,改善了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使外地客商能够方便地到达毛竹产地,便利了竹产品的流通。

(二)完善的激励机制

实行以奖代补、重奖科技示范户和奖励积极参与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在当地树立技术出效益、技术致富等新观念。三年来,用于奖励的资金10万元,极大地促进农民参与科技养竹的积极性。

(三)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良性互动

古楼乡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推广新机制。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积极与林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针对林农的困难和建议,专家和技术人员都予以必要的解答或协同有关部门解决。目前,已经有不少示范户和专业户与专家技术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的示范户还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做法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与专家进行探讨。

(四)以人为本的技术推广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以竹农和经营者为主体,技术人员和农户共同参与的推广机制。针对包村干部和技术人员,主要采取技术研讨、技术培训的方式,传播治理和竹林经营新技术,促使乡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对竹材高效经营的技术有所了解,更好地指导农村工作;对于经营者,采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座谈、现场指导和技术资料分发等形式,建立技术流动体系,传播经营新技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以及示范户示范作用及农户间的人际传播,使竹林高效经营技术在全村的普及率达到90%。

(五)抓好市场建设和培育

古楼乡党委、政府认识到市场培育对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农户经营和外销鲜笋,抓好市场建设和市场信息完善,责成有关部门派出经济专业人员专门出外走市场,摸行情,为乡竹业协会提供市场信息,并带动了不少“经营专业户”参与其中。目前,古楼乡有外销经营户19户,市场经营户26户。

(六)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古楼乡对竹林产业发展实现第二产业、第三产联动,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并成立了古楼乡竹产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服务社团。以福建省竹笋无公害生产技术地方标准为依据,建立监督机制和体系,开展了以竹笋病虫害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与调控服务。2011年以来为了有效控制竹林病虫危害,协会还委托专业技术机构进行了病虫害综合防治,实行有偿服务,起到防治效果好,单位成本低,快捷有效的效果,深受竹农和加工企业的欢迎。

三、存在的问题

篇3

Abstract: Take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design as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SWOT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appraised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how builds the modern city river cour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s Inner Mongoli Ulanhot to turn over to flow the river concurrently 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effect.In order to the river course improvement, the plan and the design has certain instruction function.

Key word: Ecological designTurns over to flow the riverEnvironment appraisalDevelopment strategy

1 引言

城市河道,曾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根本。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河道逐渐失去其防御、运输等功能,直至沦为藏污纳垢之所,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景观建设的热潮,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治理“母亲河”被列入各级市政府的奋斗目标。

乌兰浩特市归流河位于市区西侧,绕城而过,河道基本保持自然形态。河道两侧丛林丰富,植被多样,自然形态完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但由于多年来未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设施匮乏,交通不便,建设无序。除为防洪而设置的防洪堤外,基本没有人工设施。同时当地居民把河道当成天然的采沙场,致使河道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2 归流河概况及SWOT分析

2.1 归流河概况

归流系蒙古语,意为山杏。属嫩江水系,儿河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宝格达山,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9706平方公里,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境内汇入挑儿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3立方米。水产资源有水獭、鲤鱼等,其中主要支流有乌兰河,归流河现状见图3-1。

2.2 SWOT分析

2.2.1 Strengths(优势)

现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系完整,水质良好;具有良好的湿地与林木景观,对于生态环境及气候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自然文化底蕴深厚,地区文化特征明显(蒙元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易于塑造特色人文景观;当地具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优良的民俗风情。

2.2.2 Waknesses(劣势)

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强,且存在旱涝历史;基地位于新区,周边地区拟定或正在开发难以依照现状发展统一整合景观;缺少完整河流旱涝等历史资料。

2.2.3 Opportunities(机会)

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良好定位,易于快速提升土地及景观价值品位;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统一和谐规划;可作为引导性景观规划带动新区形象塑造,提升价值品味,并最终带动经济效益的创造。

2.2.4 Threats(威胁)

开发量及开发时序的控制;现状具体林地保护的程度及保护可控制限度;当地自然条件对生态景观可行性的影响和气候条件及河流水位的多变性。

3 归流河环境评估及相应开发策略

3.1 林业及野生动物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乌兰浩特市林业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5.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41%。林区和山区多产木耳、蘑菇、猴头、南菜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山珍,野生动物有飞龙、白天鹅、山鸡、鹿等珍禽异兽。同时有沙参、党参、桔梗、防风等多种中草药材。规划基地内的大片林木都将予以保留并进行整治(见图3-1),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图3-1 原有林木分析保护

顺应生态可持续和对于生态本地系统的保护,对于现状林地完全予以保护。并适当扩大林区覆盖范围,实现生态主导原则。

3.2 湿地及自然岸线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侯、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见图3-2)。

图3-2 可适宜湿地分析保留

规划基地内有部分湿地地段,其功能性及完整性不够完善,设计将其进行治理并开发更大范围的湿地,为当地提供一个生态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保留原有部分湿地内植被,并对湿地环境进行整治和范围扩充,创造适宜的湿地生态岛。

3.3 水流及防洪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水资源与北方其他城市相比,本地区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市内挑儿河、归流河年径流总量7.7亿立方米,挑儿河上游察尔森水库最大蓄水量13亿立方米,年均蓄水量4.2亿立方米。

乌兰浩特地区有记载的大洪水有6次, 1998年乌兰浩特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7月下旬,归流河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出现4次。

采用橡胶坝,在发生洪水时进行防洪,而在平时缺水时用于聚集水源以形成大面积水域,可以进行水上娱乐活动,可谓是一举两得!

3.4 自然岸线处理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现状水流环境婉蜒曲折多变,缺少片面水域,难以满足整体景观水域的要求,且现状水流存在较多季节性断流。河道由几米至几十米宽大小不等。考虑到旱期的断流以及洪水汛期,防洪堤坝内有被淹没的可能。

对于自然景观岸线的河断面设计采取分层次、分等级的设计手法,在1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多以种植植物为主,适当地设计一些亲水平台;在2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简单的构筑物景观,以不影响整体河流的生态性为前提;在5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设有部分景观建筑;在10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则可以设计一些使用年限久远的景观构筑物或建筑。对于河道岸线保留地段,做亲水式处理,不变更河道断面形式;对于结合橡胶坝处理的水域处理方面,建议配合湿地典型断面形式,扩大水流面域,塑造片域河流景观。

4 总结及下一步建议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技术研究为专案提供大量所需的咨询。在过往的研究中提供了有关专案基地以及归流河流域的有限的咨询,但是下一步还需要搜集更多的新资料与新咨询。我们建议在完成景观概念性规划之后,应该进行以下的研究工作。

5.1 旅游评估

通过该阶段合理的市场与经济分析。整个方案的风险与回报将被进行量化管理。森林公园和纪念广场,旅游度假村等的设计也需要不同目标市场的容量与划分。市场分析可以被用来协助项目的运作,并保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2休闲机会评估

汇总资讯,说明研究区域的休闲用途和价值,以让规划决策有效考虑休闲的机遇和效果。休闲娱乐用地的开发应该用于满足游客的期望,并保护基地的生态资源。

5.3 动植物栖息地评估

提供一个丰富的解说系统概念性设计,用以指导解说系统的开发,具体包括对于生态资源,红色及蒙元文化的的开发内容与计划相吻合的解说系统。

5.4 基地内部的林木、湿地调研

对于基地内部现有的野生动物和林木栽植进行更西部的调研和准确的位置确认。对现有的河岸线标高进行测量与记录。并且,随着河流岸线的开发以及生态保育区的继续扩充,这些性质的调研应该有规律的重复进行。

5.5 野生动物

篇4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7-0041-02

生态景观设计营造的是自然、文化、生命三者交融的环境,让园林景观不再是孤立的特定用地,而是对自然的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校园景观设计更要合理运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理,实现景观美与绿地生态调节功能的全面融合。

1.景观生态学理论

1.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一级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1.2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拥有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景观区,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组合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是景观功能、过程与格局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性的语言。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形地表区域,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工的。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如某些更新过程中的带状采伐迹地。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绿地,连片分布的森林等。

2.校园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景观生态多样化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通过维持物种的多样化达到生态化:二是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环境类型以满足物种的需要;三是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灵活处理环境设计。

黄河科学院校园景观设计强调了“渗透”与“延伸”的概念。首先,对于景观环境,在保证各个斑块完整性,避免斑块破碎化的前提下,通过各个斑块的穿插与延伸使各种环境类型形成多重组合,在各个斑块的交界处增加环境类型的多样性。其次,将中心斑块通过绿色廊道及其水系向周边的组团渗透,增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汇,使人文环境类型多样化。再次,在同类斑块的景观设计上,规划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突出重点,混合运用。

3.景观生态学在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景观斑块

斑块是区域景观体系构成中最常见、形态最多样化的景观,是景观构成中极为重要的景观类型。黄河科技学院景观中的斑块主要由规则和不规则绿地、单独建筑或建筑群、人工硬质地面和水面等组成。如荷花池这个水面的斑块和信息楼之间的不规则的绿地斑块,自然式的规划,充分结合乔灌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小群落,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的生态功能。斑块的生态意义在于:可以形成异质种群,并随生境的破碎化促使种群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孤岛化”;斑块化是与各种生命形式长期共同演化的结果,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3.2景观廊道

廊道是区域景观整体中具有一定宽度并呈现线性形态特征的景观实体。廊道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栖息地或者生境功能;物质传输功能;过滤或阻抑功能;物质、能量和生物的供给源或汇功能。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中的廊道主要有连通的水系、植被与道路系统构成,一般来说,廊道景观以自然的状态伸展,可以分割空问,又可以联系空问。

3.3景观基质

在区域景观中,景观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生态作用。一般来说,基质由凹形边界将其他景观要素包围起来,在所包围的斑块密集区,基质之间相连的区域很窄。在整体上基质对景观动态具有控制作用。

3.4校园生态景观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篇5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必须找准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从这些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加以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理论,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和作用的科学。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平共处的和谐状态[1],只有整个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社会中的个体才能稳定发展。警民关系也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警察与民众是最主要的主体要素,还有媒体等参与主体,这些主体不断与外部环境发生着互动作用。因此本文尝试以生态学理论的视角解读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二、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

(一)民警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民警素质的高低对社会治安起到直接作用,且会直接影响着和谐关系的建立。部分民警缺乏公仆心和责任感,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服务意识相对薄弱;还有部分民警工作作风较差,办事效率较低,形成执法不公、不严、不规范的局面,严重损害了民警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警察的公信力也因此大大降低,最终出现警民关系差的局面。

(二)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存在不实报道

新闻媒体喜欢报道民警相关的讯息,个别媒体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报道与实际不相符的新闻,有时会丑化民警形象、扭曲民警思想、对不实的结果妄加判论、对公安机关的内部消息无限炒作,此种情况大大影响了民众对警察的正确判断,造成人民对警察的不信任和排斥,从而影响着警民关系的正常化、密切化。

(三)群众诉求与警察执法能力之间有差距

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警民关系,随着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升,对警察的执法力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部分警察自身执法能力较弱,严重影响着民众对警察的看法和态度,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最终影响着警民的和谐关系。

三、如何构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

(一)提升民警法律意识,切实提升执法质量

依照生态学理论的解释,公安民警作为参与主体,有个体主观能动性,政策法律作为外部环境要素,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公安机关在日常执法时必须依照一定的法律规范,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若政策法律做不到完善完整,必然会导致部分执法者在执行过程中偷钻法律漏洞。同时公安机关还应设法提升警察的整体素质和办事能力,推进公平执法、规范执法,杜绝徇私枉法的现象出现,从而提升民警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地位以及信服力,做到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为目的[2]。

(二)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维护民警形象声誉

在警民关系生态系统中,新闻媒介作为一种参与主体发挥着自己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必须努力引导新闻媒介,使其在系统中发挥良性促进作用。首先,媒体应大力宣传公安机关的职能和责任,积极宣传警察的正面新闻,使人民大众正确了解警察的职责和性质。其次,以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大力提升人民的法律意识,使人民群众做到知法守法,并能主动全面协助警察办案,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再次,做到警务报道的时效性,使人民真正了解警察的生活和具体工作,遏制歪曲事实、蛊惑人心的新闻出现。

(三)警民加强沟通交流,赢得群众信任支持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生态学理论可以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在警民关系生态系统中,警察和民众作为重要主体要素,只有他们互动正常、关系和谐,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转。因此两者必须保证关系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目前,警察和人民之间存在较多的误会,因此两者之间通过多种方式多进行沟通交流是必要的,是两者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生存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前提[3]。

四、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构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和谐警民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需要人民群众、公安机关以及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完成,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以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