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代文学概念

当代文学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6 09:23: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当代文学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代文学概念

篇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领域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可以说现代性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方面促进了新的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对文学艺术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因此,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

1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定义

关于现代性的研究,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有的领域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在文学领域中,有很多学者认为,文学的现代性是一种审美的现代性的体现,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艺术的存在。严格的讲,文学现代性是很难定义的,总的来说,文学现代性是一个系统,具有审美、启蒙等功能,而文学现代性的中心则是审美现代性。

2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2.1审美现代性有悖论性:

对于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性是有一定差异的,文学审美的现代性不仅考察了科学方面现代性,还从主题、审美观、言语、个人等方面考察了现代性。文学现代性是集中国人情感、梦想、生活追求、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存在。在审美现代性中,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审美现代性有一面很容易就消失了,而另一面则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要通过艺术处理手段留住审美现代性容易消失的一面,从而将其变成永恒的话题,与此同时,在现代技术下,传统艺术中的灵气逐渐消失,可见审美现代性是具备两面性的,它不仅能促进新审美观念的产生,还会对传统艺术审美造成打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中,存在着经验世界具体性和现代经验零碎性的特征,由于世界是由碎片组成的,因此,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碎片在文学中的地位,通过碎片的重组来创造中国现当代文学整体。

2.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两难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关联,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进程又有很大的差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而言,不仅仅是借鉴了西方的发展成果,还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中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现代性的主要差别在于:(1)语境不同,西方的现当代文学现代性是对古典文学的反抗,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要在反传统中凸显民族特性,还会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防范现代性存在的陷阱。(2)文学表现形式不同,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其现代性是传统理性推翻后的直接体现,是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展现出一种非理性的世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生存与现实和传统的夹缝中,具有文学艺术的探索性、先进性,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民族精神面貌。(3)内在机制不同,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由于存在的流派比较多,虽然矛盾重重,但是西方现当代文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资本主义进程出发,对人的精神异化进行分析,寻求人类最好的归属;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集体为主,社会现代化、民族独立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终归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当代文学虽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并没有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陷入既反对中国传统,有对西方的现代性产生质疑的两难境界。

2.3文学现代性体现的怨恨情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在排斥着现代性,在肯定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矛盾的看待它的落后性,我国现当代知识者不得不面对现当代文学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局面,使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审美体验归结为“怨恨”。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这种怨恨紧密相连。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它不是自身发展的产物,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现代化与传统冲突的怨恨,也体现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怨恨。

2.4文学现代性的转型:

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存在的问题,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笔者看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是从的《文学改良刍议》开始的,从实际创作看,鲁迅是从精神感受、文学观念等方面来体现文学现代的。此外茅盾在《蚀》中,通过知识青年的情绪感受来体现文学现代性,在《子夜》中,通过火车、轮船、烟囱来体现出主人公对“现代”的向往。在、鲁迅、茅盾等作家的带领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逐渐发生了转型,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向了“现代性”的,也逐步去除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现代性”的弊端。

3总结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产生于西方现代性的压迫,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存在两难性,并且有一定的怨恨情结,同时文学现代性与现代性中的审美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使得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当代”这一概念到底要延续多久?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时间延续过长,问题太大,需要重新界定和梳理。按照现行的文学史分期惯例,中国现当代文学明显已成头重脚轻之势。“当代”这一概念不可能从1949年一直伸延下去,因为“当代”对应的是历史,不可能永远常新。什么是“当代”,是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的涵义来理解的,应当遵循对当前生活的那种时间感觉去使用“当代”一词,而不应当把实际上离当下生活远去的时段继续称之为“当代”。

关键词:当代文学 “当代” 文学史分期

作者简介:李娇(1982- ),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篇3

从1997年红得发紫的网络爱情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众多新崛起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始吸引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眼球,榕树下、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创建并且成为很多读者关注的对象。

2012年11月26日,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率先公布了“网络作家富豪榜”。其中,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和天蚕土豆以3300万元、2100万元、1800万元的收入夺得前三。虽然与传统作家相比处于劣势,但如此高的收入还是令很多人咋舌。

这一切正应了痞子蔡曾经对于网络文学的那句评价:像村野玩童光着脚的奔跑。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文学的那份优雅和姿态,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现在要谈论起当代文学,网络这一新媒体媒介已是不能规避的。

一、新媒体概念浅析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1967年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次用到新媒体一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对新媒体下过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其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教授将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

众多专家学者教授对新媒体的概念展开论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书面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匡文波教授在《新媒体概念辨析》的论文中对新媒体的分类详细梳理出了三大类:网络类、数字广播电视类、移动类手机媒体。

二、网络类新媒体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本文借鉴了匡文波教授的分类方法,主要论述网络类新媒体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网络类新媒体主要包括:搜索引擎、各种网站(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和网络社区等、网络论坛。

网络类新媒体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双刃剑:既冲击了传统文学又为当代文坛注入了新元素

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学不再拘泥于纸张之上,不再简单的依赖于出版商的出版,固有的传统文学格局被打破。众多的网络、网络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庞大的作品数量、众多的和大批的粉丝拥护者,使得文学的发展不再遵循原有的套路。传统文学受到冲击不假,但更重要的是为当代文坛注入了活力和新的元素。

(二)催化剂:当代文坛“三分天下”格局形成

网络类新媒体的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文学的发展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图书出版的期刊传播,文学网站的作品上传、各大门户比如新浪、网易等的读书版块,豆瓣网站的读书评论和分享,这一切使得阅读的方式使得当代文坛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是以出版营销为主的图书市场文学;二是以学术期刊等为主的传统文学;三是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文学。

(三)消解生成器:当代文学要素关系多极化发展

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文学的发展不再走着原有的路,文学惯例被打破,生产机制重新整合,观念重新调整,在技术大发展的新起点,当代文学在一次次的裂变中打破原有的内在关系的平衡,文学走向多极化的发展道路。

(四)技术的艺术化:过剩的文学

网络类媒体的出现,写作不再成为触不可及的事情。文学的门槛降低,文学作品内容五花八门。艺术的审美价值已经被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所取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开始淡出视野。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以“技术的艺术性”操作替代了“艺术的技术化”生产,当代文坛,“过剩的文学”与“稀缺的文学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互为所用

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使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受到挑战。即便如此,我们需要有的态度并也不是完全抛弃新媒体,“穿越”回手写、印刷的年代,而是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取其精华部分,为当代文学所用。鉴于对当代文学未来的发展考虑,以下两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即网络类新媒体要加强创作的责任感和写作的担当感;必须处理好文学的市场化与文学性的关系。

四、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绝不亚于纸张的发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如果得以最大程度的优选利用,那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技术的进步应该成为文学革新的机遇,五千多年日积月累的文学传统、审美价值观念再加上网络、数字设备、移动设备等新媒体的技术前端优势,当代文学的发展必将引人瞩目。

参考文献:

[1]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科学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3页。

[2]黄升民、虢亚冰、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3]欧阳友权《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现场》,文艺报,2009年10月15日,第002版。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5]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6]黄升民、虢亚冰、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8]欧阳友权.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现场[J].文艺报.2009年10月15日002版.

[9]单小曦.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J].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篇4

1.2文学批评是文艺评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的实际发展过程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文艺评论的范畴,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不但要认识到文学批评在文艺评论中的重要作用,还要将文学批评作为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来看待,保证文学批评取得积极效果。鉴于文学批评在文艺评论中的重压角色和作用,在文艺评论中,我们不但要对文学批评手段进行正确利用,还要做到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的应用前景,做好文学批评的研究和应用,保证文学批评取得积极效果。

2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作用

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可被视为是文学批评功能的发展和延伸,文学批评不仅对当下文学现象做出解释和判断,或向读者推荐好书,它会超出具体的文本批评进入哲学层面,通过批评实践和理论思考提炼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在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生中实现自身。文学批评哲学功能表现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前边已经有所叙述;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这是从批评对自身的反省开始的,表现为对常规认知模式和概念的解构或颠覆。在文学批评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学批评的实际作用。目前来看,文学批评除了哲学作用之外,其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文学批评的哲学作用为例,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但表现在对文学发展的定位,还表现在对文学发展方向的把握。所以,正确理解文学批评的作用十分必要。基于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我们要想实现文学的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学会正确运用文学批评手段,保证文学批评工作得到全面开展,满足文学发展需要,为文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2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树立正确的文学发展观具有重要作用现当代文学批评作为重要的评论手段,对文学发展方向和文学发展定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这一现实了解,现当代文学批评成了树立正确文学发展观的重要推动力。从当前文学发展观的形成来看,现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想保证文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就要结合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实际发展,做到正确运用文学批评手段,促进文学发展观的形成。

2.3现当代文学批评对促进文学创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形式,要想保证文学作品的创作质量,就要把握创作原则,并学会正确利用文学批评的作用,确保文学创作在方向性和内容性方面满足实际要求。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正确的创作方向和创作内容,既是保证文学创作质量的重要支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应认识到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好文学批评的运用。

3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内涵分析

对于现当代文学发展而言,文学批评是促进文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当代文学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中,要想正确把握文学发展脉搏,理清文学发展思路,就要学会运用文学批评这一手段。结合现当代文学批评手段的实际运用,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对文学批评的总体认识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形成,主要是对文学批评手段的总体认识和概括。在文学发展中,现当代文学是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文学发展中,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通过对现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表明,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对文学批评的总体认识,对现当代文学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通过对现当代文学批评的运用分析后可知,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可以被认为是文学批评的全面总结,对促进文学发展,提高文学发展质量,提升文学批评水平都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要正确理解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点。

3.2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总结考虑到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现实特点,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已经成了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对于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在分析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内涵的过程中,如何把握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特点,如何正确理解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阶段性特征,是保证文学批评观研究效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文学批评的发展中,要想保证文学批评发展取得积极效果,既要重视文学批评观的形成,也要重视文学批评观的发展,使得文学批评观的研究能够保证准确性和全面性,满足文学批评的实际需要。

3.3现当代文学批评观是文学发展的促进手段基于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现代文学批评观对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现当代文学批评观不但为现当代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有力的指导作用。所以,对于现当代文学批评观而言,现当代文学批评观可以理解为文学发展的促进手段。

篇5

2007年8月7日至8月10日, 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主办,由武汉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协办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桂子山和咸宁九宫山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近50所高校与科研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这次会议着眼于探讨一些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宏观性问题。会议围绕主题,较集中就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与文学史的定位问题。陈思和(复旦大学)认为,古代文学处于静止、封闭、完成的成熟状态,而现当代文学是动态的、开放的、有未来的文学,两者是不同的。他就重新构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两种发展模式作了具体阐释。他认为,20世纪现代文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以常态形式发展变化的文学主流,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异。一个是以一种非常激进的文学态度,使文学与社会发生一种裂变,以先锋的姿态出现,在断裂中产生新的范式或新的文学。这样一种先锋与常态并行的二元性文学史观有利于我们以开放的眼观阐释“五四”新文学与传统的关系,突破以往新旧文学的简单界说,更真实深入地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特征。王晖(南京师大)以“时间”、“地域”、“民族”作为“当代大中华文学”的三个主要元素,提出了大时代文学观更具概括性和可操作性。周晓明(华中师大)则以唐宋元明清文学的命名方式为据,将“五四”以来的文学作为历史延续的一个阶段,认为用朝代更替的方式命名更符合历史叙述的轨迹,要注重学科的史学性。王彬彬(南京大学)认为,“现代文学”这个名称,是一种宏观裂变,也是一种微观突破,“现代文学”的名称包含的是现代意识,而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和以往以时间和政权划分的朝代文学是不同的。王本朝(西南大学)认为,现代文学边界本身是模糊的,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二三十年代对旧文学的拒绝,与我们现在的接纳,实际上都是文学史书写的一种策略。黄万华(山东大学)提出了“1949年战后文学”的命名问题。昌切(武汉大学)认为文学史界限的拓展实际上是文学性质的增加,将台港澳以及华文文学纳入到中国新文学的范畴,在时间纬度上达成共识,而意义纬度不同,会带来现代学科的混沌。颜敏(江西师大)认为,我们要加大文学史的包容性,重建适应未来的文学史观,但是这种重建现在还不需要动摇整个“现代文学”的概念。汤哲声(苏州大学)认为在面对危机与挑战尤其是90年代以后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范围应该扩大,乡下绅士和通俗文学都可以入史。

文学史的本体观和价值观是会议关注的又一个话题。用什么样的核心观念和根本价值立场来叙述文学史,现代中国文学应有的价值立场和精神是什么?这一关涉文学史研究根本观念和叙述方式的问题在会议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探讨。黄曼君(华中师大)认为新文学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审美生命形态,学科应该从生态审美的高度,通过学科内外部关系的和谐,把握学科现代品格的核心和特征;以新文学经典为主体,从动态中把握新文学有机整体的生态生命审美系统。董之林(中国社科院)指出文学史必须讲述文学与传统的关系,研究概念的历史叙述是无法回到当年的理论框架中去的,必须着眼于发现历史的相关性,并在既定的文学史与概念的反思中探索主体如何叙述历史、回归历史。杨剑龙(上海师大)以人性论为核心理念,指出“五四”以来的文学仍然是对“五四”权威的维护,不应该把复杂的文学历史简单化。马云、郭宝亮(河北师大)则关注到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出现的政治关怀倾向,特别是对左翼文学的政治关怀和民族想像的政治寄寓的重新关注,从而又推动了近年来文学研究从内到外的转变。王泽龙(华中师大)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是因为它本体属性上具有文学的特征,而我们以往的研究过多关注的是文学思想属性与文化特征,导致了现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薄弱,后者对学术的积累更重要。曹万生(四川师大)认为“回到语言艺术本体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可以科学、真实把握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演变规律”。宋剑华(暨南大学)指出鲁迅、闻一多等一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本质是“现代乡绅”,中国现代学者应该有自己的本体立场和价值观念。熊元义(《文艺报》)则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主体性论战现象出发,指出文学研究中的矛盾、分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深入探讨文学研究中的整合问题,又不抹杀矛盾,在对立与整合关系中把握现代中国文学的正确走向。许祖华(华中师大)则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学问题,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坚定原型信念、模型信念与道德信念的问题。高玉(浙江师大)则从后现代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重大延伸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阐释了后现代的思维价值理念对文学研究的本体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李蓉(浙江师大)、吴建波(华中师大)等人则强调要注重审美形态研究,注重文本研究、形式本体、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

当下语境中的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方法是与会学者最关心的话题。在当今,学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会议发言对正在升温的西方汉学热、“国学热”等问题展开了热烈争鸣。温儒敏(北京大学)在会议发言中阐述了当下文学研究中“汉学心态”下的“仿汉学”研究问题。温儒敏指出:新时期以来我们与海外汉学界联系日益密切,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一种强行跨越人文背景的“跟风”,甚至连语气都要带着一种“翻译味”,这是很不可取的。汉学很重要,是可供本土学科发展借鉴的重要学术资源,但对汉学盲目崇拜,甚至要当作本土的学术标准或者摹本,这类“仿汉学”研究并不能真正提升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品格,是一种学术自信缺乏的表现。王又平(华中师大)认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从经验判断到知识考古,从结构性解读到解构性解读,从价值评价到描述性解释的变化。而“海外汉学”拥有跨文化的特殊视角,一直是拓展与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格局的有生力量,不断刺激着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总的影响是积极的。高旭东(中国语言大学)认为现代文学自诞生之始就具有横向移植的特征,主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要在探讨西方的接受和影响、深层联系等方面,改变一对一的比较研究的单调格局,多将问题放在流动的过程中进行整体把握。樊星(武汉大学)从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联系中,提出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源头意义。国学热语境中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受到代表们普遍关注。陈国恩(武汉大学)发言最有代表性。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他的合法性是“五四”文学革命所赋予的。捍卫“五四”文学革命传统与启蒙价值的现代文学研究,较长时期承当了文学以外的使命,曾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当这种学术地位再不存在时,我们的学术如何转换?王富仁(汕头大学)先生提出的新国学概念,是为了取得与古代文学平等的地位,减轻国学热对现当代学科的压力。可是,这一理念实质上是放逐了现代文学现代性精神,抹平了与古代文学的本质差异。想以妥协求自立的策略,反而削弱了学科独立性的基础。陈国恩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独立性和平等性地位,应该通过坚持“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正当性,突出其作为历史原点的意义来保证,应该通过强化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与艺术观念的差异性来保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