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社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知识经济社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知识经济社会

篇1

会计是当下社会较为重要的人才类型,对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各个教育机构增加了自身的会计专业学科,为社会培养会计工作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是教育体系主要构成,全面贯彻教育发展大方针,为社会培养这新型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本文主要就知识经济社会下中职会计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职能能力之一。从其字面上来看,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把自身遇见的和看到的事情,讲述给其它个体。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对自身工作信息的传播、工作任务交流、财务的汇报、咨询业务等等,利用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的实际撰写,来有效的进行工作。首先,对于中等职业学生来说,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语文表达和口语交流能力,掌握听、说、读、写等能力,并可以把不同能力进行合理运用。其次,中等职业学生也要注意具备财经撰写能力,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对于中等职业学生来说,财经撰写能力,首先要具备实际应用的撰写能力,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对文章和财经报告理解基础,进而展开实际撰写作业。对于会计工作来说,其主要的撰写内容涉及到,行政类别的业务文章、事物类文书、传播形式的文书、经济类别的文件、司法和涉外经济文件的撰写等等。中等职业学生要保证具备不同文体形式的抒写能;力,保证抒写语言的精准性和真实性。来增加自身的财经实际工作能力。

2.实际工作能力。首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会计工作人员工作基础,是其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其次,会计工作人员也要具备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其一,要具备手工的核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也是会计工作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书写能力、统计和核算能力、证书的制作能力、账务的校对和核算能力、财务报表的编制能力等等。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要具备较好的电算化技术操作能力,保证自身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利用不同软件的信息平台,来对财务报表进行绘制和记录,保证财务记录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站在会计的职业操守方面来看,会计从业人员首先要具备较好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职业的判断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具备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具备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人世界观,保证可以高效和负责任的工作。

二、中职会计教育能力的培养

1.增加对校本教材关注度。为了提高中职会计的职业能力,保证其具备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目标,首先要增加对中职会计校本教材的关注度。保证教学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证其具备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引荐国外优秀教学资源,把其和会计职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增加教学教材的实际应用价值,保证教学教材具备较为丰富的实际案例、具备学习的目标环节、分析和思考环节、具备众多图表、课后总结等等,利于学生依据教材的脉络进行学习。建立有序的学习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要注意对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和电算化教材的关注度,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增加其电算化的操作技巧,保证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和电算化教材的实际应用性和真实性,保证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和电算化教材满足现代化财务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最后,也要注意对中等职业财务会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保证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财经报告书写能力、具备较好的业务工作能力。

2.增加职业教育和道德教育关注度。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在一些招聘网站上,观察一些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要求,进而构建合理性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来增加中等职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保证中等职业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能力和道德修养,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更加财经法规教育课程,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进行校本教学教材开发时,增加财经法规教育课程,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进行实际课程讲授时,要由专人进行讲授,明确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闻媒体、报纸刊物等等进行案例教学,选择当下较为热点的实时案例进行教学,把案例教学与当下的会计从业法律规范结合教学,保证教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来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力。其次,也要注意把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到会计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因为其是会计学习的基础,假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这一道德教育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可以在基础教学环节,为学生打下良好思想道德职业能力的基础,来实现自我发展最大目标。

3.增加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为了全面贯彻科学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要增加对会计教育经费的投入度,来构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来实现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发展。首先,中等职业校方要增加对会计模拟实验场所的构建,构建电算化和手工模拟实验室。手工实验室,可以对学生进行手工实验教学。对于手工实验室的构建,要保证其具备真实性的教学资料和实际应用品。例如:印章和原始的票据等等,拉近学生和职业工作之间的关系。其次,也要增加并对电算化会计实验室的构建,其可以利用会计软件,来进行模拟演示和实际应用联系,保证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具备多样化的财务软件,例如,金蝶软件和用友软件等等。把手工虚拟实验和电算化实验紧密结合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最后,中等职业学校也要增加对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的关注度,增加校外延伸作业和实验实践工作的次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把工学紧密结合,增加教学的实践性,来保证中等职业会计学生具备较好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实现自我发展的最大目标,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结语

知识经济社会下中职会计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及其重要,为了提高中职会计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的实际价值,保证中职会计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首先,要增加对中职会计校本教材的关注度。保证教学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荐国外优秀教学资源,把其和会计职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其次,也要加财经法规教育课程,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最后中等职业校方要增加对会计模拟实验场所的构建,构建电算化和手工模拟实验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支亚萍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莫海菁.知识经济社会下中职会计教育能力培养探究[J].商业文化,2015,06:153-154.

[2]钱立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有效性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08:284-285.

[3]黄新华.关于中职会计职业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246-247.

篇2

一、我国企业必须实现营销理念的创新

1.由国内营销观念转向全球营销观念。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联结着国内外市场,世界统一市场将会全面形成。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也不仅仅是国内同行,而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跨国公司,许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我国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营销观,将视野由全国扩大到全球范围内,这样,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营销战略”。

2.由规模营销观念转向个性化营销观念。过去的规模营销方式即厂家以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但目前这种无差异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与日俱增的多目标、多层次需求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营销,即市场细分达到最小限度———“一对一营销”,针对每个消费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来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企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根据个别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设计和生产个别种类、型号、规格和性能的产品以满足个别消费者,才能拥有市场,谁能首先尽快采取“一对一”个性化营销策略,谁就能捷足先登世界市场。

3.从交易营销观念转向客户关系营销观念。传统经济的营销注重的是有利可图的直接交易,着眼于经营业绩与股东利益的高低;而新经济的营销则更强调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强调通过较高的顾客满意度与客户保持率来维护与客户的长期紧密关系。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从而提高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从单向营销观念转向互动式营销观念。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单向的,厂家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产品目录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营销者和消费者互动交流的机会。企业和营销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这一特点,推动互动市场营销,从而使营销者从产品构思、设计开始,直至生产、服务的全过程都体现以消费者为中心,使消费者也投入这一过程,这样,不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树立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和智力的知识营销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消费者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中蕴涵的文化因素,同时要求商家与顾客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建立稳固的高层次战略性的营销关系,从而使顾客成为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6.树立竞争优势理念。传统的营销活动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上,因而容易忽视竞争对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仅满足顾客的需要和向顾客提供超值的服务是不够的,企业必须使自己强于竞争对手,必须注重研究企业和顾客及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善于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应树立全新竞争观念。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独具特色的、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核心能力的创造,它体现在企业的整体营销活动之中。这种竞争优势是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和谐组合”的综合优势,而不只是单纯地包括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等某一个单一的方面,这一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人的创造性。

二、我国企业必须实现营销策略的创新

1.实施品牌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和广告战不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佳途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打造自身的品牌,通过强势品牌取胜。首先,要设计好品牌名称。品牌名称设计得好,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容易打开市场销路,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保证品牌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创立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作后盾,今天的名牌产品明天可能沦落为一般产品,甚至从市场上消失。因此,高品质是强势品牌的基础,也是品牌组合营销策略的第一要素。国际上的著名公司无一不是以其过硬的高质量称雄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产品与管理技术,才能使产品质量维持在高水平上,才能够保证企业战胜竞争对手,使产品品牌最终成为强势品牌。

2.实施服务营销策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不只是追求一种实物性的满足,更是追求这些实物所包含的精神或文化。因此,21世纪的营销,应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着眼优质服务,这是企业取胜的关键。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可采取以下做法:①实施CS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其宗旨是把顾客需求作为公司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以及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顾客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21世纪的营销不仅要以优质的服务争取到直接顾客的称赞,而且要通过服务赢得“顾客的顾客”,依靠满意的服务质量影响更多的潜在顾客。实施CS战略,关键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来设计公司的所有活动:第一,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产品,在技术创新阶段就尽可能融入顾客的因素,事先把顾客不满意的产品剔除,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第二,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最大限度使顾客感到安全、放心和方便;第三,要十分重视顾客的意见,让用户参与决策;第四,把自己的顾客作为资源管理起来;第五,强化管理,提高内部服务质量。②树立超值服务理念,实施服务营销战略。超值服务就是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超越常规的全方位的服务。超值服务是贯穿科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也就是说要“以顾客为导向”,向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最满意的服务。超值服务是由售前、售中和售后超值服务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服务体系。售前超值服务就是要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做好售前培训、售前调研、售前准备和售前接触四大环节的工作。售中超值服务就是服务人员与客户或用户进行交际、沟通和洽谈的过程,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售后超值服务主要实行一系列服务,如服务制度、用户沟通制度、员工服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来实现。

3.实施持续营销策略。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人们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因此,纷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经济下,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环保形势,制定新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这样,不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利,而且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首先,应建立绿色营销信息系统。企业应搜索绿色信息,包括绿色技术信息、绿色消费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文化信息、绿色产品占有率、绿色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信息获得后应进行评估,以辨别信息的价值,然后将信息传递到合适的决策人员。其次,应制定绿色产品及服务战略。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及服务战略时,应考虑绿色产品的种类、质量、产品设计、品牌名称、包装、保修、退货和服务等。企业可通过推行绿色产品设计,实行绿色包装与绿色标志,实现绿色产品组合,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第三,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应该考虑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绿色成本,以及绿色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绿色收益且能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而乐于接受价格偏高,但对环境有益、对健康有益的绿色产品。同时企业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可以考虑在信用条件、付款期限上给予顾客一定的优惠条件。第四,选择绿色分销渠道,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企业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绿色产品,以建立企业绿色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绿色产品品牌。

4.实施形象营销策略。知识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选择性明显增强,企业形象在消费者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塑造个性化的企业形象,维护优良的企业形象,已成为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企业要追求综合利润的最大化,必须实施形象营销策略。企业形象的全面塑造,第一,要以产品形象为内涵,以企业形象为基础,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准确定位,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企业形象塑造有重大影响。企业应对各营销组合要素的投资比例先后次序做出适当安排,对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和不同目标顾客,应有不同的营销策略。第二,要以服务形象为契机,通过独特的服务战略决策,使企业及产品的身价倍增,同时改善营销手段,增加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第三,要以广告形象为工具,把企业形象的系统性、本质性、物质性及优势等特征有效地展示给公众,以争取良好的市场地位。第四,要以公共关系策略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为塑造企业形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有效的传播沟通技巧,构建企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与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沟通与消费者的情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5.实施网络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网络营销要求企业把考虑顾客需求和企业利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因而,企业应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实施网络营销策略。首先,不急于制定产品策略,而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网络化时代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只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消费者才会满意,才会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才会渐渐建立忠诚购买的信念,才会使企业和顾客间的关系牢不可破。企业应先利用互联网了解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特殊要求,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的要求为顾客单独设计,量身定制,才能真正使顾客满意。其次,暂时把定价策略放到一边,研究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所要付出的成本。到了网络时代,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制定价格时,甚至在产品制造之前就要考虑顾客为购买产品愿意付出的成本。以顾客支付的成本作为出发点,确定相应的生产成本和商业成本。按照这种成本开发出来的产品和制订出来的产品价格,其市场风险最小。因而,网络营销下的定价模式不是成本定价模式而是满足需求定价的模式:消费者需求产品功能生产与商业成本市场可以接受的性能价格比。第三,抛开促销策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传统的促销策略的精髓是通过劝诱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来扩大产品的销售量,促销手段的功能性明显。在网络时代,企业只有真正“网”住网上冲浪者,才能让其最终成为企业的顾客,而一旦冲浪者相信企业,他将会长久地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这种忠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竞争的冲击。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就成为网络营销的核心。

面对营销环境的诸多新变化,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针对具体的环境变化,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把握市场,抓住顾客,才能以强大的竞争优势占领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篇3

 

进入21世纪,人类将进入以经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利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个特殊的经济时代里,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与其它各行各业一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图书馆需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传播、转让与不断应用、提高基础上的,这几个环节紧密衔接和循环运行,构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论文参考网。因此,知识经济十分重视知识的扩散和应用以及知识的创造。随着科学技术功能的巨大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过程变成了大规模地运用知识、消费信息的实践过程,当代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知识变成了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知道,要想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将我国的经济运行和机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有不少不依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诸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但是贯穿于这些规律背后的一个更为本质的东西,就是谁最先进、最实用的科学技术,生产出人们所需的物美价谦的产品,谁就一定能占领市场,谁就一定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智力成果。智力成果必须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才可能不断地创断,不断地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图书馆事业本身就与知识有着不解之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事业从简单的知识传递、知识有序化,为用户提供特定知识服务,到比较复杂的提供决策知识服务的信息研究。预计随着知识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选取相关知识,摒弃了有关知识,认识知识类型,解释和破译信息并抽象出新知识的工作在知识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以科学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科学决策的宏观高速作用日益突出,科学决策离不开为其提供决策依据和思想的信息研究工作。由此,以图书馆事业研究活动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咨询产业将是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的支柱产业。

知识经济实际上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是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它的产业支柱是高技术产业,需要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高投入。也就是说,知识经济中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无形资产—信息、知识、智力—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知识。所以,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人才、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创新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

图书馆历来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具有收集与保存和整理、加工与传播知识信息两大职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似乎所有的图书馆,它的职能并不随其运作方式和手段等变化而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职能更能显得突出与重要。

二、知识经济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高的标准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与其它各行各业一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机遇来看,众所周知,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组织和传播知识信息的功能,它与知识经济时代所强调的以人类创造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是相吻合的。

在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中,知识特别是创新性质的知识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诸多高新技术产生。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生活进步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必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事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能起什么作用呢?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对图书馆事业提出的高的标准呢?就现看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重视;第一,要以科学的态度珍视现有知识宝库中的知识财富。千万不要认为,知识更新空前加速,已有的知识差不多都处在被淘汰的境地,而已进入图书馆的“知识”转瞬之间就会变成陈旧无用的东西。论文参考网。如果这样看问题。不仅图书馆中已有的知识财富不再有财富价值。而且连新进的图书,其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那图书馆事业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实际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个体聪明才智的增进,都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继承和创新结果,决不是一代人简单地否定一代。只有对已有知识精化的准确把握,才能温故知新,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达到新的高度。只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更科学、更准确地从已有知识中获取价值的“营养”罢了。不是“知识宝库”无用了,而是如何从“知识宝库”中获取打开新天地的钥匙。第二,面对知识更新的空前加速。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的中心,应当成为新知识特别是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创新知识的汇集中心。这不仅是提高“知识宝库”自身含金量的需要,更使以此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对新知识渴求的需要,为整个社会迅速传播知识的需要。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图书馆事业必须提出的高标准。第三,图书馆要自觉地、主动地向读者、向社会展示“知识宝库”中的含金量,向读者提供相关的含金量高的知识。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服务”方式为主动的服务方式。而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应当分门别类,把图书馆内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从古到今,将它们编成一条又一条知识链,主动向读者展示、提供,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做好了,其社会价值就大了。因为,面对知识的海洋,特别是新知识不断增添的越来越广阔的海洋,没有相当的专业人员向读者作向导,要获取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是非常困难的。第四,图书馆越来越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成果。迅速实现网络化服务,包括国内全国性的网络化服务和地区性、专业性的网络化服务。现代图书、信息产业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和更新,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任何一个图书馆实现“大而全”一是没有经济能力,二是浪费社会财富。解决最佳选择,只能是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这样,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图书馆“或图书资料服务中心”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最新资料、最新成果。而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所期望的。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化代,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有机构成部分,必须尽快的变成现实。

三、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促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属于公益性的机构,追求长久的社会效益,依靠政府拨款、社会筹资。但面对“信息爆炸”和现代化设备,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发展现状严重滞后,从总体上讲是很不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办好图书自身事情。

第二,图书馆的硬件一定要到位。

中型以上的图书馆,特别是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图书馆,一定要尽快实现以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管理。实现国内外或地区性的网络化,实现从手工检索到机检到联机检索;实现及时、快速、准确地为读者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应具备相当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以及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和工作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其信息服务本身就是开拓创造性的工作,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都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现在,相当多的图书馆,这方面的建设差距很大,。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图书馆事业应达到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第二,图书馆的业务建设有拓展。

图书馆的业务长期以业,停留在提高馆藏数量,管好馆藏书刊,通过借阅为读者服务。这样的业务建设是必要的,但面对知识经济的今天,远远不够的。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在人类“知识的宝库“愈来愈博大精深。整个人类对它的依赖越来越深,对它的贡献越来越快,人类“知识的宝库”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进步越来越溶为一体。这样,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人们期盼它越来越成为迅速汇集、传播、研究、利用、创新知识的中心。即图书馆在今天应起到一种“导向中心”、创新中心“迅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心。这样,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一定会凭自己的知识信息优势和驭笃知识信息的能力,成为人们学习和激发新的活动的中心。

第三,图书馆的专业队伍要加强自身建设。

实现“知识工程”的总体目标,必须培养和选拔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要想使现代社会的图书馆事业凭借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开展业务,开展为读者、为社会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没有一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对汇集、传播、研究、应用、创新知识具有事业感和责任心的专业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支队伍,从馆长到馆员都应当是由学有专长的热爱本职工作的人们所组成,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强信息意识,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管理人才,为其提供深造机会,提高业务水平。现在一些图书馆的干部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单位长期以来,成为安排干部子女的地方,无论思想素质还是业务素质建设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级各类图书馆都要把好“进人关”,吸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的人到图书馆队伍中来,使人员素质从基础上有保证。论文参考网。

总之,在搞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这个时代里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来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技术进步两个方面的巨大影响,无论是在服务主体、工作内容与范围,还是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对于这种变革,图书馆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新形势下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鸣镝·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图书馆学刊,1999(1).

[2]郑君生 霍国庆韩起来·知识经济与21世纪的图书馆·图书馆 学刊,1999(1).

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修正创新

一、引言

近几年以来,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在全球有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分配要素。所以,一种较为新型的经济范畴重点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与分配及其使用之上,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经济便应运而生了。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是指会计人员,对那些不能确切地知道或不能证明的经济事务和会计现象或趋势,根据常理推断出的客观情况,是日常会计处理的条件的必要先决条件。会计假设反映的环境特点,是最基本的财务会计概念,确定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水平。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的会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是会计所处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会计环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庞大的统一体,并将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潮流,正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面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会计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必将对传统会计假设构成巨大的冲击:

(1)企业盈利分配模式的改变。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含量将成为产品生产和产品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知识将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支配作用,因而使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企业所得利润的重要依据,这是对企业所得利润分配方式是一种创新。

(2)对会计信息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强大的处理能力。知识经济是国际化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各种的要求必将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会计水平。

(3)加快加深会计国际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必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将大大加快,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国际化必将加快加深。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假设的修正

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新信息技术革命的进行,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些交易可以在网络上瞬间完成,使得经济活动的空间加大,从而带来了整个会计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会计活动的难度加大,很多一切可以顺利进行的现在变得十分困难,同时会计活动实际上是人为的推断和猜测,很多时候由于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导致了会计反映结果与客观经济现实都或多或少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是由于会计假设本身的缺限所造成的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假设与现实经济越来越不一致,这就向会计假设的实用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及时适应积极应对,尽快做好财务会计假设的修正。

四、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假设的创新

知识经济社会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是无形的经济和人才经济。从会计的观点来看,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无形资产所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增加显著,特别在是一些科技产业,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比固定资产的比例还要多。一个企业的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质量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1)会计创新的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本身的空间范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活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使得企业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一些空间活动,再到媒体世界,改变会计核算的主要扩展,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自身的存在。这是一个新的“相对会计主体”,一般被定义为“与经济利益有关的一种联合体”,这个“相对”的会计主体,扩大过去传统的物理会计主体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传统的会计和报告的时间范围的限制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相匹配的原则的基础上。从“网络实体”的观点,这个假设在虚假的“媒体空间”中的一般适应性比较差。据“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瞬时”介入出和转换特性,可以判断项目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这种假设是关系到形成联合体“的经济利益,从一开始就实现业务目标的时间已。

(3)创新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网络的成员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在短期内跟随一体的综合性公司的形式,可以在短期内删除这个联盟。对于这样一个企业的短期课程,当问到去人工分多的时间间隔不再需要,那么你可以为了“网上交易实体”作为会计分期,每笔交易报告的编制均在交易之后进行。这将使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间与调控,成本和费用的分配比例问题,如问题人不存在时的问题。

五、结束语

会计假设并非是永远不变的,会计假设自身本来就是会计人员单单根据有限的事实和观察到的现象而做出的判断。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计人员就必须对会计假设不断做出修正,或者进行创新。现代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网络经济造成了对财务会计假设巨大的冲击。同时,会计人员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财务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的新的途径。总之,会计知识型经济的基本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新的问题的会计研究。只有不断地积累会计理论与实践,大胆地探索,并且勇于创新,以此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篇5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知识经济是时展到今天必然出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开展与情报信息必将存在紧密的关联。在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劳动经济和资源经济,进入到上个世纪后半期,知识经济才逐渐的显露端倪,并逐渐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实际上,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而最终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共同影响下,知识代替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资源类别 。而对这类资源来说,作为重要的功能便是对文化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对人类的智力发掘为基础的,同时强调知识的配置与优化。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充当了记录人类知识财富和文明组成的角色,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意义非常。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知识经济场域中的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创新、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及与图书馆功能的关系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及特征。

知识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产物,这个以智力和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经济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知识经济的低耗高效特征十分明显,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以物质资源的高投入为主的传统工业出现了衰落的迹象,而以微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经济由于明显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对物资的消耗而备受关注;(2)知识是以发展经济的资本的形式存在的,在知识经济行为中,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一种生产性的投入要素,知识较之于以往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更近了一步。可见,知识的投入能够代替物质的投入,目的在于节约物质资源,最大限度的提升经济的运行效率;(3)在知识经济模式下,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并通过对知识与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较好的提升产品的知识含量以及附加价值。

(二)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功能的内在联系。

单纯从字面的含义将,知识经济与图书馆存在着相通之处――知识经济是对知识进行高效利用的经济形势,而图书馆则是记录人类的知识,并将其传承下去 ,其目的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主要功能便是开发和利用人类知识与信息,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与知识经济构成了紧密的联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和即时通讯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看似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正在被销蚀,但是事实上适得其反,图书馆正在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为主要渠道。虽然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正在遭遇危机 ,但是只要适应形势,利用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拓展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即便是在知识经济的大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也会表现的淋漓尽致,与知识经济形成零号的融合。

二、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功能

(一)信息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同样表现在其传统的服务模式之中,即除了要完成传统印刷品的印刷以及相关的声像材料服务外,还要对专业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再现,并对相关的服务进行分析与组织,其目的都在于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为优质的信息服务。在知识经济模式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向网络用户提供知识咨询服务,通过专业人士的解答,为读者与用户进行指导和帮助,目的在于使其能够更加效的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2)为知识资源的获取提供相关服务,在这方面,图书馆要建设好丰富的知识资源,并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存储,使读者和用户能够相对便捷的阅读和体会;(3)对现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分配,以便为读者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也就是说,要依照图书馆不同用户的诉求,选择组织和整理出不同的知识系列,有针对性地向读者和用户提供服务。

(二)文化娱乐。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的提高,原有的文化品类已经难以满足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就体现了出来,那些有能力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图书馆也就担当起了时代的重任 。在这一情况下,图书馆就完成了其经营的多元化,不但要收藏图书和报刊杂志,还要体现其文化娱乐的意味,将影视、音像类视听资料,以及名人字画等网络其中,以此对读者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其文化素养。

(三)知识集结。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图书馆都是将文献收集、图书收藏等知识的储备看做是自身的重要职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图书馆的职能也只是进行收藏保管,甚至会做为图书仓库的形式存在。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图书馆要逐步的转变其职能,向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但是即便如此,对文献的收集和对知识的集结同样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 。只不过这些职能是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形式完成的,无论是何种载体、何种单元的知识都会被这种新型的图书馆收集和存储。

三、知识经济场域中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创新途径

(一)增加服务模式。

由于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知识模式,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还要实现方法和扩散,就要需要在满足文献借阅需求的同时满足知识信息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从书籍到专题知识、从馆藏资源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信息检索、馆际互借以及网上专题服务等功能更加全面,使读者能够借助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就能够获得虚拟的信息资源。

(二)发现和发展新知识。

在这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通过将知识输入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数字加工和处理,为读者构建一个有用的知识信息创造空间;(2)深入挖掘图书馆的资源潜力,把获得的信息知识资源进行深入的加工整理,使之成为图书馆的关键资源;(3)通过细致的审读、推敲与判断,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中找到显现或隐性的知识,同时运用逻辑方法和直觉,找到其中的共性知识和个性知识。

(三)广纳信息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图书馆是这一社会主要的信息资源支持系统,因此,要完成文献资源的全覆盖,体现图书馆的深度,目的在于和学习者的信息需求对对等,彰显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因此,图书馆要广纳信息资源,将文献资源的建设做大实处,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价值,以此来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文献资源合作模式。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越来越看重,尤其是在即时通讯工具和移动通讯网络的作用下,用户能够借助计算机或者手机终端直接联入网络,获知知识信息,完成信息检索。在这种情况,需要发掘或者开发图书馆的潜力,充分利用时展的成果,对知识进行生产、创新和传播,以便全社会能够更好的加以应用。当然,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学院)

注释:

王晓燕. 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功能的开发[J]. 学术交流,2010(7):151-152.

周文荣.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功能探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09(1):16-18.

万五一. 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J]. 江西图书馆学刊(季刊),2011(2):5-6.

钱红.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9):123-125.

篇6

一、知识溢出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Mac Dougall (1960)年提出知识溢出这一概念以来,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经历了时间和空间不同维度扩展的过程。自20 世纪60 年代起,知识扩散和知识溢出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界和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而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由罗默(Romer 1986)和卢卡斯(Lucas 1988)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随后形成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此理论把人力资本与知识溢出看作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克服规模报酬递减的动力源。知识溢出成为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关于知识溢出的最新研究逐渐深化和细化,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基于经济学交叉学科如教育经济学的成果也逐渐浮现。

教育学视角与知识溢出方面的研究,现阶段主要集中在高校研发对企业创新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影响方面。现阶段,教育学视角与知识溢出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而且研究结果主要表明高校研发对相关产业的促进、提升和改造,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数都只是把知识溢出作为一种结果,而忽略了知识溢出作为一种过程的研究。

本研究着重于以云南省某师范大学的学生视角――从知识溢出的顺序和效果,从知识传播过程和使用过程,研究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能使拥有者及他人提高知识水平,增加知识积累,具有正(积极)溢出效应,不仅对其自身、对大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还能够带动大学所驻地社区的经济和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研究将从三个层次: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参加者的个人知识学习、项目组内的组织学习和组织间(指导教师、学院、学校)学习阐述知识溢出对各个层次的影响,更多的关注知识溢出造成的模仿行为与创新的旋进式前进的关系。

二、“云南省某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实施现状

学校于2005年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主要目的是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凡属学校校在职的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在校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均可申报项目。8年来,分别有1063个项目(其中校级219)和711个项目立项,近55223名学生直接参与项目,项目经费53.29万元。

批准立项的项目参照活动开展的内容、意义及工作量分为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种类型,分别给予3000元、1500元和1000元的经费资助,项目中期检查后,对进展情况较好、学生参与面较大、影响度较广的重点项目,学校将追加资助,使其培养为学校学生课外素质教育的精品项目。

立项后,云南师范大学通过项目化、精品化、活动化的管理提升大学生课外素质项目的品质,通过立项答辩制、活动顾问制、验收观摩制,加强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从而使学生课外素质教育从单纯的课外活动,向科研项目转变。

三、“云南省某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的知识溢出过程分析

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具有正(积极)溢出效应,不仅能使拥有者及他人提高知识水平,对大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还能够带动大学所驻地社区的经济和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知识溢出参与主体

大学生课外素质项目的参加者及其相关者,是这个项目集群内的知识溢出参与主体,因为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的知识溢出造成的模仿行为与创新的旋进式前进的关系,是知识溢出的动力保证。2006年指导教师有70人,参加学生562人;随着该项目的推广,在学生中引起较好的反响,参加的教师和学生呈迅速增加的趋势,截止2013年指导教师有313人,参加学生超过万人达到11850人。8年中,共有1546人次的老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55223人次的学生直接参加项目,是近年来参与学生最多的课外活动。

(二)知识的扩散与集聚过程

知识的扩散,会引发集聚过程,吸引未参加项目的同学进入,从而再引发新一轮更大规模的知识技能的集聚。其中比较显著的是体育学院的2010年《校园交谊舞培训及推广》以及2011年《阳光校园――健身操推广项目》、《阳光校园――武术推广项目》,这几个项目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倡导科学、健康的健身和运动理念,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协调发展。大学于2012年3月起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阳光校园健身推广活动,活动包括校园华尔兹、校园健身操、校园武术、迎青奥长跑等系列体育项目,参与人数近2000人,通过健身操、武术等项目的推广,充分展现了师大学子的风采,打造了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三)知识溢出的方向

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的最终是要出成果, 那么在学生课余的有限时间里,素质教育项目的方向选择必须和学生生活的大气候大环境相融合,所以学生们课题大多选择身边范围,以便能够顺利完成。同时,由于理论研究的要求更高,学生更愿意选择应用性的研究,从2006年到2013年平均84%的学生选择应用研究,甚至在2010年94%的学生选择了应用研究。同时在这期间,有4%的学生课外素质项目来源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由指导教师指定项目研究内容。

(四)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

尽管知识溢出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但畅通的传导路径,包括:包括培训、交流、合作、组织间学习、创业等将使集群中的知识溢出效应有效发挥。

1、高开放性的知识培训与交流

云南省某师范大学学生处每学期都会针对课外素质训练进行专门培训,并且每年组织结题优秀的项目组,开交流会,请下一届的同学观摩和交流。

2、突破性的创新

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内外积极引导学生重视科学研究、追求学科前沿,努力营造浓厚的专业化校园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节及各类课外学习科技活动,并遴选出优秀项目,精心指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类学习科技竞赛。如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同学,以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为蓝本,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分别获得省级“挑战杯”一等奖,国家级“挑战杯”三等奖。

3、延伸性的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建立在指导教师基础之上的项目内成员的学习,不是个人学习的简单延伸或加总。因为,组织是由其项目成员组成,但组织不是其成员的简单加总。由于组织内每个成员的学习效果和收获各不相同,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种观点和智慧相互碰撞,组织学习常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远超过个人学习的效果叠加。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组织不仅仅被动地接受个人学习的结果, 同时也在主动地影响着个人学习的过程。

4、结合性的课题与社会实践

鼓励和提倡学生和指导教师带项目、带课题参加实践,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有较高学术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社会调查报告和论文。

(五)通过知识共享对驻地经济文化建设的贡献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大学服务于社会的职能进一步深化,大学除了起着传统的提供训练有素的人员和基础知识的作用外,还是信息、技术和地区发展的源泉。大学是一个地区知识网络建设的核心,是经济组织与文化建设的中心,通过高校的有形和无形影响,其驻地会自然形成一个具有该高校特色的文化生活圈,它对于该驻地的知识流动、知识创新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云南省某师范大学的学生课外素质教育项目及其实践活动,近几年来共计有27项课题研究对象是驻地呈贡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占整个校级项目的13%。

篇7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框架已经建立,建立了主要的法律制度

(一)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建立

中国按照现代市场法制的共同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参照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通常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管理形式和责任形式,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独资企业法等法律。

(二)物权法律制度的建立

2007年,历经13年酝酿的物权法公布实施。物权法不但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更是准确体现国家根本经济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法律保障。物权法对所有权的明晰,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的规定,为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完善了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法确立市场的交易规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1999年前主要集中在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中,之后则是统一的合同法。合同法确立的原则也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原则,合同法设立的请求权也是市场主体的重要权利,所以合同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建立

国家作为管理者从国家、社会的利益出发对经济给予适度干预是必要的,关键是干预的目标和手段。经济宏观调控手段中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调控作用相对于法律手段更为直接,对市场的干涉就越微观,可能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我们已经建立了像价格法、税法、反垄断法等一系列法律,完善了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

(五) 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通过立法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我国从1951年起就建立了以劳动保险和公费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我国经济市场化及其法制化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的性质使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同样,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化历程也有我们自身特点。

(一)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必然以保护公有制为主体作为基本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更多的体现把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法律的基本原则。经历了突出国有资产的保护到对国家、集体、私有财产的平等保护,这些都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紧密相连。

(二)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取决于国家意志,所以经济法律制度会伴随经济制度的不同发生转变

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形成后,按照其规律进行发展,市场的需求上升而成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所以这种法律制度更大的反应市场的要求。我国市场化历程决定了,我国经济法律制度更多的是反应国家对市场的要求。所以我国不同经济时期,我国经济法律制度对市场主体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法律对经济主体的约束,不仅仅反映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反映了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市场主体的行为受到更多的法律约束,法律保护的利益更加多元化。

(三) 我国经济市场化过程首先是个法制化过程

因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是主要的推动力,所以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往往先于市场需要而产生。我国法制历程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基点正好相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是崇尚契约自由,先有了市场主体,交易规则再上升为相应的规范法律。我国是先制订相应的法律然后创建相应的市场主体,制定交易规则。所以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依赖于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过多反应国家要求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因子需要迅速改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不但要市场接轨,同时也要法律接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不但要适应我国履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更要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成为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神和推动力。所以,我们更应当通过修订、制定经济法律,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既符合国际标准,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

(一)制定统一民法典

民法是私法领域的根本大法。它不但调整人身关系,而且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民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的制定,我们以民法通则为统领的民法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过于分散,制定统一的民法典进一步整合完善民事法律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民法体系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 加强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立法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知识产权的价值已经被广泛重视。知识经济的崛起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产业形态的创新发展,更是对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挑战。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信息的价值凸现和传播方式的多样都要求加强法律保护,对知识经济相关的立法还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条约予以加强。

(三) 健全经济法

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市场对外开放度越大,与国外经济联系越密切,经济法立法不足受到的损害就越大。相关的法律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消费者权益难以有效保障。另外,我们有些法律不能有效执行,法律的严肃性得不到尊重带来的是市场环境的恶化,市场的混乱。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法律问题。

(四) 进一步完善商事法律体系

中国已经制定了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商事法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商品类型和交易方式都有了新模式,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我国的商事法律要与时俱进,电子商务立法迫在眉睫。

篇8

培训与护航同行

游艺春秋是一家注册在石景山区的以网络游戏研发及运营为主体业务的文化创意企业,由于其运营的一款产品受到外挂侵权影响,公司合法权益严重受损。2012年,在公安分局以及园区(知识产权局)等多方共同努力下,经过历时5个月的侦查取证,最终成功地将涉案金额高达近千万元的“贵族”外挂犯罪团伙抓捕,使企业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此案的成功破获,为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鼓励企业积极维权、营造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月28日,游艺春秋公司向区政府赠送锦旗,对石景山区在企业维权服务方面的大力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为深入宣传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知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4月23日区法院与园区(知识产权局)开展了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园区法律大讲堂”活动。驻区16家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代表2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中,区法院和市一中院知产庭分别结合审判实践,就企业关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最新司法解释及适用”、“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两个主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并在交流环节与企业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园区法律大讲堂”是区法院知产庭建庭以来一直坚持开展的一项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是知产庭贯彻落实“智护CRD”工作主题的具体举措。今后区法院将与园区一道,加强此类普法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定期收集园区企业的司法需求和意见,对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形以便开展相关培训,以契合园区企业的实际需要,力求使“园区讲堂活动”取得实效。

4. 26世界知识产权宣传日前夕,石景山区法院赴园区开展知产案件巡回审判,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因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标识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企业代表30余人到庭旁听。公开庭审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工作是近年来科委园区(知识产权局)和区法院在如何更好地发挥司法审判的指引导向作用,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工作服务于企业、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好“石景山服务”品牌所推出的一种新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今后,区法院还将与园区进一步合作,建立较为固定的知产纠纷调解点,形成“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的知识产权审判服务模式。

创新助成效倍增

创新工作融入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知识产权为抓手切入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载体,园区2012年实现收入、税收分别突破800亿元和20亿元,5年翻两番半,助推全区第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31%增加至2012年的62%。全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75家,15家企业入选中关村“十百千工程”,16家企业列入“瞪羚计划”。全区“专利试点”企业152家,“专利示范单位”7家。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10余项、行业标准20余项,东土科技成为园区首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冲击波SHOCKWAVE”、“首钢”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标商标”,实现驰名商标零突破。

创新思维推进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果

健全机制,完善体系。推动区知识产权局、区科委、中关村石景山园 “三位一体”工作体制,并以此为基础在全市率先成立以知识产权服务为核心的“石景山创新平台”,合力推进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开展。构建网络,创新模式。延伸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分中心功能,将首特、留创园(青年创业园)两家载体纳入全市12330工作站。形成了“分中心+工作站+联席会成员单位”的特有工作模式。制定办法,落实政策,出台《石景山区鼓励知识产权服务业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办法》。落实市区两级政策,协助东土科技等3家公司获得170万元市级资金支持。完成年度知识产权区级政策兑现工作,金额达108.17万元。

创新手段营造良好氛围取得新成就

部门联动,保驾护航。与区法院、区文委等部门建立纠纷调解快速反应机制。与区公安分局等单位共同签署《司法保障助推中关村石景山园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与区检察院签署“石景山人民检察院司法保障助推园区科学发展合作洗协议”,共建网络检察联络室。打造基地,实施托管。建设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实施知识产权托管工程,成为首批“北京市知识产权托管工程试点基地”,入托企业达400余家,开展知识产权托管培训50次,培训企业达800余人次;60余家企业实现专利申请“零的突破”。多方合力,积极宣传。举办“保护知识产权,促进CRD创新发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与区教委、区法院等单位联合推出知识产权示范校主题班会、“知识产权案件巡回审判”、《石景山报专栏》、记者视线举办活动,形成立体化知识产权宣传模式。搭建平台,促进融资。建立石景山园科技金融服务联盟,定期召开企业精品项目融资路演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利用专利和商标质押进行融资。网元圣唐公司以软件著作权质押获得5000万综合授信。

“六个一”计划

2013年,石景山区知识产权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实施“六个一”计划:

打造一个平台:打造“石景山创新平台”。以知识产权服务为核心,实现跨层级整合、多部门联动,统筹各方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格局的形成。

建成一个基地:建设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以“知识产权托管”工程为抓手,引入专业资源、专家资源、专利审查资源,开展定向服务,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探索知识产权与科技金融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专利成果转化。

构建一个体系:构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标准体系。完成好国家标准委批复的“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探索建立三级标准化体系,即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企业联盟标准。

篇9

⑴表现:

通过公有资产的优势来反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的优势是量与质的统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公有资产有量的要求,且要水平高、素质高,同时要把住命脉。

量的优势:全国范围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混合资产(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量可以有所差别)

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确保了我国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

⑵实现的形式多样化:

①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股份制是主要的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⑴要性:国有经济直接关系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经济性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⑵表现:

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

②国有经济必须提高整体竞争力和质量,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

⑴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必要性:生产力水平决定;市场经济平等性要求。

⑶作用:①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各方面需求 ②增加就业

③优化经济结构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

⑷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二.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结果

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价值规律 ,优化资源配置。

只有承认生产要素带来收益,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必须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保证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三.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条件(根本):能够开展充分的竞争,保持灵活的价格。

⑵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①.平等性

含义: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由什么决定: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

要求:

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②.竞争性

含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存在广泛的竞争

必要性: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作用 :

使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优化资源配置的实现。竞争激励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负面影响:竞争会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盲目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发性、盲目性)。竞争的动力源于对利益的追求竞争性易产生不规范行为要求市场具有法制性

要求: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竞争形式多种多样:价格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信誉竞争

③. 法制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易产生不规范的行为)

含义:健全的完善的法律基础、经济活动要依法执行.

作用:法制性是公平竞争的保障。调节竞争中个体利益活动的矛盾,保护公平竞争,从而达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 开放性

含义: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必要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要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承认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带来利益。

作用: 优势互补;激励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生产率; 通过这两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要求:

反对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反对垄断,形成统一的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以竞争为核心。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法制性是竞争性的保障,开放性是竞争性的要求。

四.宏观调控

⑴任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⑵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⑶手段: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经济手段:财政、货币、税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供需)

法律手段:立法、执法

行政手段:要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必要行政措施来规范。

篇10

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作为一门极具活力的新型学科应运而生。生态学科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文化变革、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紧密联系,人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试图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催生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在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生态经济学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的设想。这一思想标志着“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萌芽。到了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体现在末端治理上。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微观企业试点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的新型工厂―科技工业园区,进入了第三阶段――21世纪宏观经济立法阶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则开始提出源头治理的思想,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清洁生产得到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指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网络,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质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资源,它的状况与发展趋势是制约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罗马俱乐部1971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指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限的,地球上的土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污染承载能力都存在着极限。欧洲经济共同体在一份预测报告中,曾向人们发出这样的警告:现在如果用简单方法计算,即把资源的埋藏量用每年的消耗量去除的话,估计还可用500年,如果按复利法计算,假定每年消耗量以平均2.5%速度递增,那就只能维持90多年了。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报告对我国国情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是:自然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森林资源已经处在其顶点的状态;淡水资源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矿物燃料和矿石的储量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环境中提取物质、在生产和消费中转化物质,以及最终向环境还原物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燃料等)已经几近耗尽,或者说由于发展速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分布的越来越不均衡。土地和矿产资源的质量正在逐渐恶化,我们需要钻更深的井才能获得石油,需要使用更多的可用可不用的土地,需要采用低品质的矿石等等。正因为如此,自然也被资本化了,湖泊、海岸、森林、生态系统等都变成了“财产”。自然资本的这种限制性要素必然影响甚至制约经济的增长和地区的繁荣。自然资源有限性,使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价值资源的节约与充分地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层次,从深层次来开发新资源,从而以小的代价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价值转化。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吁求发展循环经济

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大规模地呈现出来,而且现在的环境问题已经由区域性发展到全球性。土壤酸化和有害化学物质的聚集;同温层臭氧层正受到破坏;大气中温室气体使气候变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海平面在升高;部分南极冰层在断裂;热带森林的退化在加速,沙漠化在蔓延。导致如此之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经济模式,错误地低估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价值,自然资源被大量利用,不仅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而且产生了大量污染。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不是独立的系统,它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世界里,经济的物理规模相对于生态系统已经够大了,以致对于任何有物理尺寸的东西已经没有多少可供增长的空间。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是必须的,但传统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是生态系统难以承受的。面对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些发达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工业生态系统模式,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的命题。通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和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其目标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唤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过程不仅仅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也是不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认识和深化过程。现在人类本身及其经济活动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这个规模具有潜在的威胁子孙后代的福利前景的可能。可持续发展是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提出的重要的理论范畴,是对传统经济学具有变革作用的革命性科学来认识和架构的,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CED,1997年)。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削弱无限期地提供不下降的人均效用的能力的发展。经济产出的真正尺度很明显不是生产出的物品数量,而是向消费者提供的最终服务的质量和价值。可持续发展不是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而是把人从残酷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让人有时间、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和从事探究活动,从而打开人类想象与创造的源泉。可持续性意味着不仅要尊重自然,而且要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的、经济的报酬和机会,这样,所有人都能休戚与共地奔向共同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想让子子孙孙享有和前人相同的机会,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出永续使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提供整体性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理论范式,可以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可以真正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当前以增长为中心原则的数量性发展观进行改革,建立以福利为中心原则的质量性发展观,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由于通信交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政治经济等原因,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全球化使跨国公司成为最为直接的受益者,他们以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跨国公司在移动其资本和使其制造运作外源化至低工资、低税收国家方面越来越自由,而将其制成品那到高工资国家,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虽然全球化加快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和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效率,从而提高了全球的经济效率。但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已经被作为有限资源严格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十分严格,这使得开采自然资源和发展污染密集型的产业成本很高,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在环保和开放的双重压力,一些生态资源不足的国家开始从那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输入自然资本。发达国家一方面采取向发展中国家采购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战略,另一方面通过在贸易领域为进出口商品制定特定的环保标准,限制以至禁止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保护本国的产业。更有甚者,有些发达国家不择手段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要求各国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而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和一些国家的环境政策都不同程度地采取限制贸易的手段来实施环保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选择即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保证环境质量的经济模式,是各国政府共同的责任。作为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循环经济,应该成为全球共同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需要政府、法人主体、公民全力参与,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保障,更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循环经济在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意味着根本性的变革。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它要求实现从开放的末端性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的变革;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它要求实现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到质量型的服务增长的变革;在推进社会就业方面,它要求实现就业减少性的社会到就业增加性的社会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中国软科学[J].2006(8)

[2]莱斯特・R・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M].东方出版社,2003

[3]陈松洲: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探析.生态经济[J].2006(12)

篇11

②孙春苗:《论行业协会―中国行业协会失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第5页。

③吴元元:“信息基础、声誉机制与执法优化―食品安全治理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篇12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智慧城市与智慧经济

智慧城市是由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讯基础设置上的投资来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参与式的管理对上述资源及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1]。

智慧城市经济体系需要重点考虑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及时反馈城市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所产生的各种需求,从而达到城市生产、消费、交换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智慧化,由此,智慧城市经济体系包含城市产业体系、经济活动的智慧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支撑体系。

智慧经济是指集知识、环境、科技、信息、文化、道德于一体的战略性经济、创新型经济。智慧经济有以下特征:①经济发展更依靠高级管理人才实现经济协调发展;②智慧型劳动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③实现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处于和谐状态;④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农业、工业、信息、知识、技术都在各自领域内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智慧经济讲究以人为本,以人类智慧驾驭财富,让资本服务人类、造福人类,实现经济规模更优化,人与自然更和谐。

二、智慧城市的智慧经济评价与智慧空间布局思考

智慧经济指标集中体现了城市整体经济的内涵特色和结构特征,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整体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观察点。

1.从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经济产出能耗水平、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等评价智慧经济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提出智慧城市的智慧经济指标包括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经济产出能耗水平、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三项[2]。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而创业是经济活力的重要助推器。城市创新创业水平主要评估城市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经济产出能耗水平指标主要来衡量城市节能水平及经济发展质量;城市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通过考察城市电商发展规模与信息产业产值来综合评估。

2015年报告显示,总体来看我国智慧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较大,导致两极化较为明显。具体来看,我国整体创新创业方面还有所欠缺,对绿色环保意识还较弱,资源利用率不高,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传统产业带动性不强,需加大经济转型力度,提升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水平。

2.从城市创新力、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水平、文化互动、文化体验、设计业水平等评价智慧经济

上海社科院信息化研究所开展了全球城市智慧建设的评估研究,提出城市智慧经济指标包括城市创新力、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水平、文化互动、文化体验、设计业水平[3]。前四个指标衡量数字技术的创新程度,后三个指标体现了文化内容的创意程度,两者构建了立体化的数字创意经济体系。文化互动考虑了一个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文化体验关注一个城市的政府、企业、市民共创造的设施、活动和网络关系。

报告提出,香港、北京、上海等亚洲城市智慧经济,有的产业基础强大,有的文化互动突出,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特征。

3.智慧空间布局

智慧空间是在遵循技术哲学逻辑下密切结合时代先进技术,并用来服务于城市空间营造的系统化空间模式,其兼顾顶层设计、城市尺度和近人尺度,以提升城市空间效率、优化社会经济运作和权衡人类多元诉求为宗旨,并通过高效、弹性的空间政策保障实施的动态空间策略[4]。智慧空间代表了更加紧密的时空联系、更加全面的要素流动。

城市空间的布局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问题。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今天很多问题采用传统理论无法很好的解决,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结合我国的体制特点和城镇化特点,结合土地和金融制度的改革,在“空间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深化,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智慧经济发展

1.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分析

胡军燕等[5]分析了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科技实力、经济基础及城市开放度的关系,探寻智慧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中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正向显著影响智慧城市经济增长,其它因素不显著;科技水平与经济基础对智慧城市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城市开放度正向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2.智慧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1)制定智慧经济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智慧经济建设

针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热”现象,需要谨防盲目地跟风,应该理性地结合当地实际,重构和完善顶层设计[6]。

(2)强调城市特色和比较优势,重点突破,示范先行

构建智慧经济体系时,首先需要最先完善最基础的或者是具备示范意义的智慧经济项建设,依托其代表性和特殊性进而形成特色经济[7]。具备高辨识度、可替代性低的经济体系,将为其整体经济智慧化转型构筑坚实的基础。追求经济体系智慧化升级,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探索新的具备优势的经济增长极,最终实现智慧经济高速、高效的建设。

3.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干,以人为本

在技术已经不是问题的当下,建设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需要融合人的胆识和智慧,创新融资模式,吸引、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行业,选择好突破口和抓手,真抓实干。

四、结论

1.智慧经济指标集中体现了城市整体经济的内涵特色和结构特征,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整体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观察点。城市的智慧经济指标可以从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经济产出能耗水平、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三方面评价,也可以从城市创新力、软件开发能力、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业水平、文化互动、文化体验、设计业水平等方面开展评价。

2.智慧空间布局代表了更加紧密的时空联系、更加全面的要素流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结合我国的体制特点和城镇化特点,在多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3.智慧经济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促进智慧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4.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实干,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颜慧超,等.全球智慧城市研究前沿与实践标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4.

[2]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第五届(2015)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R].2015,11.

[3]陈桂龙.解读全球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3):30-37.

[4]吴健生,何东冉.基于ICT 视阈的智慧空间营造[J].规划师,2015(12):83-88.

篇13

【关键词】

统计学; 社会经济; 关系

1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收集经济数据提供必要的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经济数量模型,开展定量分析。因此首先有必要收集必要的经济数据。经济统计学给出了各种经济统计指标的科学定义和计算口径,给出了具体收集各种指标的方法和途径。离开了统计学的支撑,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能够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经济数据。

1.2 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

社会经济的个别现象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偶然因素,只有通过统计的大量观察法,才能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总结出现象变动的数量特征。微观经济学中著名的恩格尔曲线(Engel’s curve)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就是通过统计观察发现数量特征的典型事例。

1.3 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方法论基础

任何经济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较好地解释某些经济现实。因此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这些理论是否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种分析被称为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所获得的新知识常常为实质性学科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例如消费函数。

2 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Tukey1962年发表了题为“数据分析的未来”的长篇文章,论及对数理统计研究的评价标准。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直接作用。是否发明了新的统计方法或者将一些统计方法组合应用于新的领域。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间接作用。虽然未发明新的统计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如费歇在1921年发表的题为《理论统计学的数学基础》和1925年发表的题为《点估计理论》的文章,虽则并末提出新的统计方法,但其中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主导了以后许多年的数理统计学的研究思路影响延续至今。成果的数学水平。解决或推进有统计学背景的数学问题方面有独到和创新之处。

对于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来说,衡量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也可以有类似的三个标准:

第一,经济学标准。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新的经济规律,或者是很好地论证和说明了某种经济现象发展的趋势和数量变动规律。

第二,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直接作用。提出了新的经济指标及其核算方法、发明了新的分析方法或者是将产生于其他领域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或者是巧妙地结合运用已有的方法等等。

第三,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间接作用。虽然未提出新的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关于大统计学科的讨论等等,经济统计领域大国民核算体系的提出等等也属于类似的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理统计学界,采用发展纯数学的方法去发展统计学,特别是在成果评价方面,重理论轻实用。这种“政策导向”使许多数理统计学者对实用问题不感兴趣。研究内容流于空疏,无补于实际。

我国的经济统计学界没有很好地将现代统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去得到一些非统计专业的经济学者难以得到的很有参考价值的定量分析结论。因此,难于获得社会的支持。使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无法形成。相当一部分经济统计学论文的统计特色不够鲜明,不会江统计学深入运用到社会经济领域。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没有明显的区别。个别论文甚至只有文字的论述或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很少统计方法与统计数据的应用。

3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正确运用

3.1 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

对社会经济进行研究时,需要应用通用的统计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建立和完善以有关经济现象为对象的特定的统计方法。因此,搞经济统计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而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将研究适合经济领域特有的统计方法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积极参与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发挥经济统计学的作用。

3.2 经济研究最重要的是经济思想而不是数学公式

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经济学家的水平,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我们在对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时,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注意问题的实质和方法的适用条件,片面追求复杂的方法和复杂的模型。我们应该找的最佳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复杂问题。

3.3 重视社会经济思想的运用

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需要指出:经济学不是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经济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

【参考文献】

[1]陈希孺:数理统计学及其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J].中国统计,2001年第7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