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7 15:17: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目前使用的是把产业分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三种类别。农业产业结构指在农村经济区域内,各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本文从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环境和特殊的地方为起点,通过多方收集资料,阐述了自70年代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曲曲折折,集中体现了其主要形式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同时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建议。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及现状
1.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自70年代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比较大的变化。长时间的变化数据来分析,三次产业的一些分析数据有较大的变化,产业的一些结构也正确的前进着。1.1.1产出结构变动第一产业的数据向下波动。70年代改革的初始,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例大概30%,然而在2007年的第三季,降的很明显,降到了10.97%[4]。第二产业在GDP里的数据走向是先上后下曲折变化的,从全体分析,没有发生改变。GDP中,第二产业在1980年到1990年的48.22%到41.34%左右,然后2007年,又回升到50.27%[5]。第三产业占GDP的数据稳定的向上波动。从1976年一直到1980年的时间内,第三产业在GDP总体的结构里占着的份额都没变,但是1983年后,第三产业所占的市场分布变大,最终1985年赶过前面的一个。又过了17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差额很小,只有3.07的变化,而17年之后,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例逐渐的下跌。1.1.2就业劳动结构的变动这些产业可以使用的农民劳动人数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第一产业所占的劳动力比例从70年代改革初始就逐渐的向下,而且在1978年到2005年是70%~50%;另外两种产业的劳动力也改变了,在1978年至2005年分别增加了6.5%和19.2%。
1.2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从整个现实情况分析,农产业的现代的结构在最近改革后,正是出现了不错的形势,各种产业和科学管理方式获得快速的推行,已经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适应,比较全面的实现了公民生活和国家的愿望。然而现在的农业结构面对的条件和环境,不仅和过去非常不同,而且要达到的目标也超出平常的阶段的要求,现在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如下:1.2.1农村产出的类型、质量仍然不优秀,谷物品质突出的少虽然农业生产的优质性、多样性和专用性发展的比较快,但依旧落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一些农产品优劣方面的难题依然存在,而且农业竞争水平的无法加强,使得对农作物各方面的投入增多。1.2.2产业化水平比较低我国普通农村人的组织化水平不行、土地经营规模不大,难以发展有规模的经营,使得我国农业产业中原料与加工品的比例不平衡,农产品包装、加工、保鲜、储运等发展落后[6]。在目前的时间内,我国农产加工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的保证湿度、存仓、递送、外表装饰、出售等环节的基本设施差,与国外相比差的不是那么一点。1.2.3农业产业结构突破单一的种养殖形式,向销三方位经营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新的发挥后,农业产业结构明显的产生了大的改变,其中农业比例慢慢的减低,不是农业比例慢慢的增加,鲜明的表达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和百姓的渴望。一些数据表明: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的发展加快,却缺少市场,我国农民可用耕地面积减少,但是产量逐渐增多。几年以来,在全国范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得到了很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获得了不错的好评。例如全体充分的增加标准,整个农业组合构造的优化,部分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结构更加合理。1.2.4我国农业科技金钱类使用不充分,粗放问题凸出,产业优化困难工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给农业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劳动效率只是用资源更多累积下来的,劳动使用的最多。资金的投入使得农业科学和农产业构成的优化条件有差别:一个是专业知识了解的太少,普通技术经验多,但是核心的能力,尤其是再生方面技术实验少;再者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现实需要没有结合在一块,成不了面向社会、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原则与推广制度;最后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加上大部分的农民还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下,使得农民无法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些困难。
2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1976年开始,产业构成不均衡情况仍很明显。直到现在,产业层次的相关规定作用仍然很有限,政策发行多年来,我国三次产业构成不均衡状况一直处于原来的状态,不均衡形势呈现持续的变差。
2.1农业产业化管理水平低,大部分农村的地方性优势不明确
从现状分析,农业的比较利润不高,使得现在拥有的农业资源批量的丢失,这不只是消除了农业的基本层次,而且也威胁了乡村基本经济机制的修改,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面对的亟待突破的难题。如今,农村的起始条件还很弱,产供销的发展一直呆在原来的位置。所以,在发挥农业产业管理的时期内,分别对不一样的地方依据其特色来发展。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农业奠定的基本依旧不好,农业地方的优势不充分,大部分特色经营规模不大,比较优势使用不当,农业产业化壮大速度慢,农民改善日常开销的条件没打稳当[7]。我们要学会好的丢掉坏的,准确把握存在的结构优化的要点,以特色出发,发展有地方特点的农业主导农作物,发展有地方特点的基本产业。
2.2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需要具体的科学性、永久性
我国的农组织结构一直都是产出与畅销分裂开的状况,农组织的范围小,使农业产业持续受阻。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长时间表现为农业科研主要在产中领域,而注意农产化开始、中间和结束的科研性质的研究不多。农业科技的实时应用、规划普及与长久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超速度的壮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益,使农民生活变好[8]。然而实际情况是,农业有关的一些研究在日常运用上普遍的效果不大,每年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各种种田产量的贡献率只有30%,美国的水平大大的高于我国。
2.3农业投入资金不足,带头公司不多,农民的学识水平不高
根据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平常的发展壮大中、农业产业化经营许多的内外因子里,最常见的就是资金聚集的不容易。农村金融机构一直是农民发展需要的金额的“抽水”机构。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坝”、“马泰效应”逐渐凸出。没有一些有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农产业化经营的总形势与那些走在前列的比,确实有区别。农村普遍的留守种地的是超过40岁的中、老年人,他们普遍不识字、没有市场经济观念,导致农业难以得到推广。
2.4农业产业结构大多是经营规模小,管理不合格,而且谷物成本高
农业资源按人口平均后很少,而且家庭经营的规模不大,大部分的农产品成本太贵,导致大部分农产品的成本超过国际成本,竞争能力低。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竞争力普遍不高,尤其是小麦、黄金谷等农产品的成本价格不同程度地贵于国际的成本价格,一般比进口产品到岸价高20%,一些甚至高于60%,产品成本竞争劣势[9]。
2.5农村的组织管理效果不高,农产品产出率低
现在我国农业类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低,而且企业实力弱,重要的是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我国农业的日常产出大多数不符合美国的标准,农村推行的家庭承包制在以前是最好的发展政策,但是现在由于管理水平的低下,科技的不发达,农民们的管理制度低,与国外农业相差很远。
2.6农民面临严重的压力,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
我国农产品种类不多,质量不高,大部分还不符合出口的基本要求,在非价格竞争里的地位也很低。有关专家测算的,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扩大农业的种植面积,会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工业化发展落后,相应地提供工作机会也会受到影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形势会更加的不好,使得农民面临严重的痛苦,也会导致农产业构成的不平衡。
3完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建议
3.1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无曲折的改善的保护力量。它在农业产业构成和优化中可以发挥优势的表现为:3.1.1明确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结构恰当的理清农业管理和产品之间的比例,精准的判断出它的壮大意愿。由领导和专家明确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让农民明白种植的方向,是政府的责任。3.1.2制定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划政府在实验的数据上得到的经验,可以给农民们参考,在种植的时候采用科学的方法。不仅推行自己的发展政策,还要学习国际的经验,分析国际的先进理念。3.1.3提供公共物品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处于奠基地位的是农业基础设施。我国农业化方面的知识很少,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进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3.2依靠科技的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
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是农村和城市的快速进步的非常大的动力。这都是经过实践来来回回验证的结果,也曾经是历史证明的结果。科学知识要从供给和需求两者的特点来决定投入产出状况、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来壮大农业产业结构。从供给层次分析,科技对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很强,是首先增加劳动力素质,缩短生产的流动过程,扩大生产资料的数量,增加生产效率等方法来实现的;按需求分析,科技对产业构成的决定不多,主要是方法、开销和需要不同,根据需求组成的波动来达到愿望。在现实社会中,这两种融合在一起,共同明确产业结构的发展[10]。目前,要完全消除农村实用变革的种种阻碍和规矩,例如平台太少、推广不多、太冒险等,就必须在不断的努力持续研究农业,将培训、发行、学习相结合。一是快速的让农业科技制度立法;二是加强农业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劳动效率;三是不断的完善农推的制度,改善优势物品的绿色通道;四是鼓励农民学习科研成果;五是加强优良品种的开发,为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开发出质量好产量高的谷物品种。
3.3注重市场层次的导向功能,扩大流通范围
在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中,重视市场引导方向,指导农民可以按照生活的需求,适当的安排产业结构和生产形式,让资源优点变为市场和生产优点;要发挥机关单位的大方面的影响,让市场作为发展的指标,增强农产品市场体系机制制定;要继续各种农产品通畅机制的量变,改善农产品生产不畅等缺点;要合理统一规划,增加基本设施,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的设施,逐渐完善销地批发市场制度;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包装及信息服务等市场整套设施的建设[11];努力的把批发大市场制定规整,积极发展中间的交易圈,完善资金支付的方法,慢慢向公平价格竞争、多样化等办法靠近;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保证农产品尤其是新鲜的产品的运输通畅。
3.4加强农业产业链的管理,达到农业产业链建设标准
现在的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还在前期发展阶段,政府要增加交流平台,加强必须的关键点。农业产业结构、管理有协议、网络、快递和价值等管理。形成高级的种养加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管理、通道、价格和送递的联系与合作,将这些相关的链条变长并巩固牢实,让农产品的营养检测合格和竞争能力变强,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使农业产业结构变的平衡发展。
3.5实现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共同发展
加强乡镇崛起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格局的壮大很是有意义。带头公司和微小的工厂共同发展也是专业协会的意愿。到现在为止,大行业顶尖力量的推动作用是大家一致认同的事,优势的农产品是农合作的部门的重要产物。在专业协会试验点设置的地方,大部分的农民都是以个体为单位劳作,对此情况我们不能忽略。大的公司也正是一个人或者几个合伙人从零开始发展的,农业是城市的企业生命的源泉。带头公司的作用很多,但是不能太依赖于带头的推动作用,它只能对一些曲折起作用。国家的扶植补助某些行业,中心点应该是专业协会。80年代到现在,一直都是农民自由种植,这不仅受到市场的严重限制,同时也不利于农民的生产积极的心理。虽然在2000年后成立了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但是它没有起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和农民稳定收入的作用[12]。不管是哪个发展都需要我们提供更加有优势的环境。
3.6增强农村科技培训,改善农村农民的就业结构
彻底的消灭文盲,持续的让农民的知识量增长是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发展的基本良策,农民应该听从乡里安排,积极主动的参加农民培训,尤其是抓紧儿童青少年,更要重视弱势群体要求,教学要有范围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毛根林.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1-45.
〔2〕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5-18.
〔3〕房朝君.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4):8-10.
〔4〕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月刊),2007,(6):15-17.
〔5〕王业涛,王清.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5-18.
〔6〕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11-13.
〔7〕曾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内江科技,2009,(5):6-9.
〔8〕林维柏.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10):5-8.
〔9〕连成顺.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9):8-10.
〔10〕蔡国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及其突破思路〔J〕.金融与经济,2009,(6):10-13.
农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项长期任务[1]。在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如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达到促增收、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权衡、改造和利用的过程,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容包括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调整。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理解为根据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的调整,主要着眼于农村产业的改组、产业的审视和生产要素的再配置[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演进规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农村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只有先合理化才能达到高度化。
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任何国家在任何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而农村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从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来看,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须首先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协调化的要求也越高。实际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过程。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据对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机构一度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构。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机效应”、“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使其雪上加霜。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整合资源,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集中优势资源进占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量信贷资金非农化,大量农村资金流出农村,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优质客户。
2.2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全省缺乏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规模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地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淡薄,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到较大阻力。
2.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
中国的农业组织结构长期表现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分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束缚了农业的发展。中国的技术结构长期以来表现为农业科研主要集中在产中领域,而适应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后的深层次开发性科技成果较少。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普及与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但云南省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利用率却很低,每年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还不到30%(美国达到8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从目前来看,农业与其他部门相比,比较利益明显偏低,从而导致现有的农业资源大量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也对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带来威胁,这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农业基础还很脆弱,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开展。
2.5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
从全省范围来看,农业基础仍显薄弱,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部分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实、不稳定。农产品的优质率低,农产品加工增值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档次低。第三产业以终端服务为主,没有形成以生产型工业项目为服务对象的中间层产业链。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还存在对当地的各种优势缺乏整体的考虑,不能够扬长避短、存优去劣、确定当地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以优势为立足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现象。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非常明显。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3.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目标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合理化的结构调整,按照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重构适合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体系,才能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基础。
3.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4.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3]。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设,不断提高云南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积极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合理规划田块,规范土地租金,引进外来承包大户等,有效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降低业主农业生产成本,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
4.2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二是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是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四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六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4.3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建设区域农业商品基地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一是重新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二是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四是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实施农业产业过程中,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地区特点建基地,连片规模化建基地,把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龙头企业
注重产业延伸,抓好加工流通[4]。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目前,云南省现有很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有限,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已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要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寻求合作伙伴,鼓励和吸引侨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围绕特色产品、畜牧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要强化产销结合,大力发展各类农民经纪人队伍,注重培育各类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和联合体,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参与农产品销售,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开辟农副产品销售绿色通道,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4.5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增收意识
一是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按照WTO“绿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人捐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问题。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5参考文献
[1] 唐萍,刘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2004(3):52-53.
二、三明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一)结构相似系数分析
判断两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具有相似性,可利用两个地区的各产业占比。下式中,Xmk和Ynk表示产业k在地区m和n的总产业结构中的比重,Smn表示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度。本研究中,将三明市和福建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对比,按照上述公式计算相似系数,探讨三明市农业产业结构同构的现状与变化。Smn=∑nk=1XmkYnk∑nk=1X2(mk)∑nk=1Y2()槡nk依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13》及《三明市统计年鉴2013》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相似系数值的大小,说明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数值越大,说明相似度越高。在本文研究年份中,两者的相似系数都在0.85左右,说明二者产业结构有一定相似性。另一方面,二者相似系数呈现总体减小的态势,表明三明市与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表1的绝对离差显示,2009—2012年,三明市农业和林业的调整幅度高于福建省整体水平,其他如牧业、渔业等调整幅度则低于均值。
(二)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利用三明市各产业以及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动态模型,对三明市各产业和农业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中,将农业总产值设为参考序列,其他指标构作为比较序列,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中数据可知,在农业各产业结构中,对农业总产值影响大小依次为农业、林业、渔业、服务业和牧业,其中农业和林业值关联系数相对较大,关联程度较高,而其他三个产业的关联系数相对较小,且相差不大,表明渔业、服务业和牧业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小,相对农业和林业来说,上述三个产业的发展也较为滞后。表中X1、X2、X3、X4、X5分别表示农业、林业、渔业、服务业和牧业。
三、三明市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府的职能效能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坚持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指导作用,以及政府在市场监测与调控的主导作用,强化农民在农业各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人翁作用。提高政府的引导职能,及时提供更多各产业结构的相关市场信息与咨询,给予农民在知识教育、技术指导、市场等方面的帮助与引导,有效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尊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自和决策权,使农民根据市场需要自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往决定权由政府一手抓的局面,在有效调控市场的基础上提高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的职能效能。
(二)加大对农业产业内部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和阻碍了三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开展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是三明市农业产业调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内部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品种为重点。在减少粮食耕种面积的基础上,改进种植条件,扩大品种生产,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做到品种多、新、奇,质量优质,为农民设更宽更长的经济道路。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不断完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生产出更加优质,用途更广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三)调整农业主导产业项目
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任何产业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对经济水平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充分结合三明市的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和调整三明市的主导产业,对于三明市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三明市生产力发展现状选择产业经营模式,根据自身有利条件和有利优势,选择适合并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从三明市农产品的品种来看,水果、蔬菜、茶叶、烤烟和部分畜牧产品等相对于福建省其他地区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在“深”“精”“优”字上做文章,争取多出优质名牌产品,可以考虑将其培育为三明市的主导产业。
(四)正确处理农业各产业的关系
从农业来看,当前三明市农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粮食加工率低;从林业来看,三明市的杉木和松木占比接近90%;从畜牧业来看,2012年,三明市的全市畜禽产品总产量25.77万t,同比增长10.16%,羊、家禽和兔的出栏量同比均有一定增长,但牛羊等养殖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而影响饲料供应;从渔业来看,2012年鳗鱼产量4 779t,养殖面积225hm2,渔业产值3亿多元,约占全市渔业总产值30%,相比三明的淡水资源和淡水鱼产量,产量很低,淡水养殖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要进一步利用三明市空气、水源、土壤无或少污染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农业产品品种,发展优质品质,缩小普通品种,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各木种之间的比例和品种,着力推进生态保护,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优化畜禽品和鱼产品种结构,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上进行深加工,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村经济基础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能够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积累资金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能转移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三是能促进农村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优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2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2.1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带来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使得土地责任制的边际效应递减,并且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困难,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及农业分工发展,无法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导致农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率低下,最终阻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其中,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无法做大产业,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从而难以同市场形成良好对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给。
2.2农产品供需失衡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疲软的状态,而许多需求少、弹性小、收入也不多的农产品则出现了严重过剩的现象。同时,当前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向富裕型转化,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鲜、奇怪、有特点、安全已成为农产品的必备特点,而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不符合这一需求特点。
2.3农业结构调整错位
农民本应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由于他们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及市场参与能力,导致其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地位的缺失。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不善经营,资本积累不够,再加上经营格局分散,给农业信贷、科技推广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
2.4技术储备不足
我国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及核心优质的农业技术,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资低,使得农业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农业的技术储备。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状况,将导致部分有潜力的农产品就很难发展为有竞争力的产品。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3.1转变观念
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关键,要把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放在事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谋划农业,既要谋划生产,也要关注加工、销售,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各部门要共同管理、密切配合,制定一些前瞻性的规划和措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路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努力为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3.2狠抓基地建设
要巩固提升老基地,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通过调优品种、落实科技等措施,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要做大做强小基地,利用好扶持政策,对已经培育成型的新兴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将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养殖业。
3.3健全流通体系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解决在实际建设中的重复问题,我们应当在国内外的分工体系中进行合理的定位,建立健全流通体系,与国内外形成互补关系,密切合作,以互通有无。要抓住国际上产业调整和深分工的机会,集中生产某种农产品,将就近的自发性农业市场改造成高效率、规模化的物流基地,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为该区域投资,打造成极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模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4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新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关键措施是立足本区域优势,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努力发展创汇农业及特色农业,以抓龙头企业发展为突破口,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扩大市场的份额,提高产品的综合效益。将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民的关系处理好,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建立并完善经营与风险企业与农户共担机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创汇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有效发展高产优质农业。
3.5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技术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主导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从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抓起。首先,应该建立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奖励基金和科研风险补偿基金,实现产业升级,积极利用新设备、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以灵活务实的方法推动技术创新。其次,要抓住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或改造特色传统工艺,生产特色产品,创立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发展有明显特色、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08
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和农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对国民经济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贵州农业发展在全国长期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主要与贵州省人多地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关。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也指出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取决于农业效益是否增加,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本研究对贵州省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农、林、牧、渔的发展优先序,找出农业发展的最优组合模式,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资料投入,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理论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应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1];的经济效益观则强调了投入和产出的关系[2],为研究经济效益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另外,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济人”的假说就是“效用人”的假说,实际上就是经济效用最大化分析[3],也就是规模经济的帕累托最优。在实证研究方面则体现为数量化、模型化,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众多数学模型的应用,同时也更侧重于对微观市场经济主体和生产投入要素的具体分析和探讨。
国内学者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问题[4-6];(2)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经济效益问题[7-9];(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10-13];(4)其他如农业科技与信息化与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问题[14];低碳农业发展可望取得良好的长远效益[15];农业结构优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6];发展创意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7];等。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产业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贵州省不同地区的农业产值和投入等生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区域间的农业经济效益差距,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探讨贵州农业产业结构的最优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
2 贵州省区域农业产值与产业绩效对比分析
2.1 区域农业产值现状分析
六盘水市、安顺地区、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1992—2008年间的投入变化趋势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六盘水市、安顺地区、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4个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投入基本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区域间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4个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之间的投入值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之间的投入结构变化也出现明显的分层,说明不同区域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存在着一定的发展次序。例如,4个地区中农业投入值的次序为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说明毕节地区着重发展农业;林业投入值的次序则为黔西南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毕节地区,说明毕节地区的林业发展较为缓慢,而黔西南州的林业优势较为突出。说明在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了地域内资源的特点和利用。
六盘水市、安顺地区、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1992-2008年间的产出(增加值)变化趋势如图2。
从图2可以得出,除个别年份外,六盘水市、安顺地区(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4个地区的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基本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变化趋势。说明随着生产投入的不断增加,各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产值也呈现出相应的增加趋势,其中,安顺地区(2007年)和黔西南州(2004年)的林业增加值以及毕节地区(2007年)的渔业增加值则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4个地区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考虑市场价格和农业灾害等因素,仅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来看,同一地区内的农业产值总体呈规模增长趋势,但大农业内部的二级产业则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 区域农业产业绩效对比分析
以下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只考虑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情况(具体指资源在农、林、牧、渔四类产业中配置使用情况),且假设农业生产满足规模报酬不变性条件下,用农、林、牧、渔四类产业投入与其相应的增加值之比来考察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模型计算,得出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地区(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1992—2008年间的农、林、牧、渔业产出效率值如表1。
根据表1将每个地区17个年份的产出效率值进行平均,得到地区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均值(表2)。
表2表明,毕节地区大农业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安顺第二,六盘水第三,黔西南州居末。
3 贵州省区域农业生产模式分析
为使各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均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对四个地区17年间的68个决策单元(DMU,每一单元包含若干个子样本)都用农、林、牧、渔业四类的投入与增加值的比重予以表示,通过对决策单元产出标杆值的计算,选取标杆值最高的几个决策单元对贵州省农业生产做典型模式分析(表3)。
由表3的产出标杆值可知,1992年安顺地区是4个地区17个年度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模式。其次是2001年、2003年和1996年的毕节地区。根据农、林、牧、渔的投入、产出比重与整体均值作比较,可以得出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模式的特征。
(1)安顺地区(市)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如下特征:从产业投入来看,农业投入比重非常低,而林业、牧业投入比重非常高;从产出来看,林业增加值比重非常高。1992年及2001年的投入产出的表现是其代表。六盘水市生产方式与安顺地区(市)较为类似。
(2)从2001年、2003年、1996年毕节地区的农业投入产出结构反映了该地区当期农业产业结构的如下特征:农业投入比重高,林业投入比重低,牧业产值比值较高。黔西南州生产方式与其较为类似。
(3)1992年的六盘水市的产业结构具有如下特征:除林业投入比重略高外,农、牧、渔业各产业投入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相对于产出标杆值高的典型生产模式来讲,如果有效决策单元的标杆值较低,则说明其生产方式较为特殊。
如表4所示,毕节地区1994年度的生产模式呈现如下特点:农业投入比重高,渔业几乎无投入,农业增加值相应较高。黔西南州2007年度的生产模式则有下特点:轻农业投入,重林业、牧业、渔业投入,相应地其渔业与牧业增值也较为突出,但该种模式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点或当年的市场需求状况(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关联。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是也应注意这种现象。
4 结论与讨论
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地区(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4个地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投入与增加值及产出效率、相关决策单元的标杆值所引起的典型农业生产模式和特殊农业生产模式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在市场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林、牧、渔业的投入和产出效率能够直观地反应出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2)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前提下,根据决策单元的标杆值高低可以得到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借鉴意义农业生产模式,并可以通过这些模式来决定生产投入量的多少以达到规模效益最大化;(3)从农业生产绩效状况出发,并结合典型性与特殊性农业生产模式分析,可以得出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即结合当地的地理状况和生产基础等因素,对农、林、牧、渔业各产业的发展潜力排序,通过选择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来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本研究虽然对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区域对比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分析,但是基本上都基于纯粹的技术有效性。而事实上,市场有效性也影响甚至左右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可以说,技术有效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而市场有效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保证与导向。比如,2007年度的黔西南州农业生产绩效表现不俗,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当年肉类市场的价格行情。因此,关于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农业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还需在考虑技术进步等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2-29.
[2] 邢玎.临渭区农业经济效益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4-5.
[3] 刘新生.种植业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滨州市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2-6.
[4] 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农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综合指数法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42-44.
[5] 张华,吴超.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88, 96.
[6] 秦钟,章家恩,骆世明 等.近20多年来广东省农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 227-15 229.
[7] 杨彦文,陈书珍.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岷县农业发展[J].甘肃农业,2009(9):77-78.
[8] 欧淑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9):7-8.
[9] 董艳敏.永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0(6):72-75.
[10] 张丽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J].农村经济,2006(11):32-34.
[11] 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3):32-37.
[12] 刘忠涛.制度因素、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10(9):17-27.
[13] 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115-121.
[14] 孙丹,周芬,谢红莉.我国华东地区科技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53-355.
1.1 农机有助于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
先进的农业科技对于提升农业发展速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在推广农业科技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农业机械。现阶段,积极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助于土地产出率的提升,并改善农民的工作条件,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农业生产空间的扩大。通过农机的广泛使用,能够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充分调动并利用起来,实现农业的高效、优质发展,以及集约化经营[1]。在推广农机的过程中,?能够对弱质特征在农业中的体现进行改善,从而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最终有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1.2 农机有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速度
农业值得注意的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点。在不断创新农业机械中,能够促使其不断的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需求,从而在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不可以仅从增加、减少种植面积入手,还应当科学的调整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之间的比例,并在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基础上,对品质结构、品种结构进行优化[2]。
1.3 农机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时期,我国积极构建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致力于构建集约化、规模化以及专业化农业,而这一目标为农机的使用和推广提供了可能。农机跨区作业模式是我国农民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创新举动,该模式的产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同机械化的融合。例如,在联合收割机跨区经营中,传统的收割机每季度的作业面积为30hm2,而新时期已经达到了100hm2,同时,传统的收割机运行过程中,拥有5~7d的作业时间,现阶段已经达到了30~40d。这充分说明,该运行模式下,能够合理的进行农机资源的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农机产业化进步。
2 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2.1 优化现代农业装备结构
新时期,在对现代农业装备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之上,努力通过对大农机的创造,实现大农业结构的优化,通过调整农业装备结构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当加大对我国农机应用薄弱环节的重视,最终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整体农机使用水平[3]。例如,我国某地区在农机装备设置的过程中,存在配套设施少、产后机械少以及经济作物机具少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该地区必须积极加强对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通过调整增量来优化存量,不断升级农业结构。
2.2 有效结合农机与农艺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农业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地质等客观条件,尽管在同一省份中,相同的作物在不同地区也拥有不同的种植标准。例如,某省中部地区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其应当拥有55cm的行距,而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这一距离分别为45cm和60cm,要想提升各地区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必须有针对性的应用农机,但是这一客观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的推广[4]。
2.3 加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发展又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职业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新的“三农”形势,农村职业学校必须牢牢把握当前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农村发展状况,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和人才需求状况,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的优势和人才培养等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一、新形势下农村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表现出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显著、产业化经营对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升级、农村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等特点,农村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
1.农村需要的人才类型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农业综合型人才。这一类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并具有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优秀思想品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农村的需要量最大。
农业科技人才。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转基因工程、绿色食品、环保农业等将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将会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对这一类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掌握农林牧渔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生物技术、新型生物性农兽药、生长调节剂、新材料技术等方面的新型技术。
农村管理人才。目前我国乡镇公务员中,中专以下学历占70%以上,领导干部中,中专以下学历占60%。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农村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需要一大批思想解放、勇于实践、政治素质高、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与农村工业化建设相适应的技术、管理与经贸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技术不断升级,我国农村必须要有大批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贸人才,要求这些人才既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又要有农业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必须要有大批懂得外贸知识和经营的人才。
农村新型劳动者。这是未来农村人才的主体,也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和方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往的小农生产的经营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未来的农村劳动者要求热爱农业、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
农村教育人才。农村教育人才是指懂得农村教育规律,善于教书育人的农村教育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生产技术、实用技术、生产信息、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思想觉悟的提高,都需要农村教育工作者来完成。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对农民的各种技能培训,急需一大批热爱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勇于献身农村职业教育的农村教育工作者。
农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是活跃在农村经济领域,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中介服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是农业管理部门与广大农户之间宣传落实农业方针政策的桥梁,是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市场联系的纽带。农村经纪人不仅要有市场经济、法规政策、经营管理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2.农村人才的总体要求
一是农业劳动者要求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生产机具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利用效率。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业生产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大批懂技术的新型农业劳动者。
二是农业技术人才主要是技术指导与推广方面的人才要求能研究、引进、开发利用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等,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迫切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相关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
三是农村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要求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市场理念,有开拓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农村行政管理者。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业生产现状,影响生产效率。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提供信息、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当前农村特别需要有技术、有魄力、有眼光的农村致富带路人。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行政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具备沟通协调能力等。
四是农产品加工者要求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使农业产业从目前的低效益、高损耗、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生产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要和高效农业发展,这就需要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贮藏、保鲜、深加工与包装,进一步增加其附加值,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掌握新生产工艺、新生产方法、新工艺流程的农业专门人才去完成。
二、关于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一种战略,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以就业务导向,以能力为,面向市场,加快改革,努力培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1.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优化
为了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也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农村教育人才;二是积极开展农村成人高等教育,提高现有农业劳动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2.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深化和升级。1978年~2005年,gdp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从27.9%下降到12.6%,第三产业从24.2%上升到39.9%。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特色农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为80739万人,农村人口在我国占很大比重。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57.4%。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变革和小城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要求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调整和转变,以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在大农业观的指导下,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特征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区域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和农村人才综合性、技术性等需求特点为主要依据,增强适应性。课程内容要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相结合,注重实用性。
3.实行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农业内部结构变动现状
我国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动,其中,种植业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76.12%下降到2014年的70.82%,但是种植业在整个农业结构中仍旧占有主导性地位。与林业、渔业相比,牧业处于第二梯队,牧业的生产总值在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处于21%左右。种植业与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几乎是农业生产总值的全部。近些年,由于国家林业政策的出台,林业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是逐年提高,2014年达到了7.38%,这一比例还有望在未来5年内得到提高。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不足1%,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
2.农业内部结构转换速度与方向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涉及到的地理面积大,人口数量多,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速度还是相对缓慢的。2005年与2014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种植业、牧业、渔业与林业的比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以10为一个周期,对农业内部结构转变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林业是结构转变速度最快的产业,其次是种植业,牧业与渔业紧随其后。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林业的生产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受市场经济刺激的影响,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会进一步增加。由于种植业的面积广阔,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仍然占主体地位。
3.农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农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可以利用灰色关联理论来进行分析各个因素对最终结果产生的影响大小排序。
(二)农业外部结构变动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分析
1.农业外部结构变动现状分析
2004-2014年全国农业结构变化数据,在10年时间里,农业外部结构变动出现一次。在2004年以前,为“一、二、三”结构期,2004-2006年期间则变成了“二、一、三”结构期,2006-2014年,变为“二、三、一”结构期。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发生了改变,现在已经成为所占比重最低的产业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相关部门的注重,资金与社会资源都会流入到生产效率高、经济收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中。如表3所示,我国农业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37.16%下降到2014年的24.77%。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2004年的31.82%上升到2014年的45.17%。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2004年的28.08%上升至2014年的33.06%。
2.农业外部结构转换速度与方向分析
不同区域农业外部结构变化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在江浙地区,第二、三产业为支柱产业,农业外部结构变化并不明显。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农业外部结构变化仍然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由于地理位置所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转换方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外部结构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换速度较快,以农业为基础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展现出强大的动力,而向第一产业转化的速度却十分迟缓。总体分析,我国农业外部结构的转换趋势是由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转换,产业结构转换符合经济学原理。
3.农业外部结构变动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农业外部结构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2014年,已经初步形成了“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已经成为了支柱产业,第二产业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生产总值总体提升的情况下,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一产业升级,农业生产机械化、科学化、规模化成为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结合上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来看,我国农业外部结构变动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体现于方方面面,与第二、第三产业交织于一体,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化。
二、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一)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面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现实情况,要着力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发展特色产业化农业。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就要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之间的关系,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石,统分结合,分层管理,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更的情况下,创建科学的土地流转机制,开始多形式的规模经营形式,开发建设家庭农场、家庭牧场以及家庭林场。发展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第二、第三产业。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要多举并重,统筹管理,因地制宜,以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为契机,促使农业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适应农业外部结构转换,在种植业、牧业、渔业与林业多方面发展的同时,使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实现有效的融合。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效融合为核心展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数量的增加、效益的增长综合进行衡量,促使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到相关产业中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制定长期计划,根据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展开。农业品种结构要按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农产品数量控制依据经济收益进行调配,劳动的配置也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渠道来实现。因地制宜地做好产区布局,既要抓种植业的产量和质量,也要大力推动渔业、林业、牧业发展,形成配置合理、效益明显的农业内部结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
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财政直接投资、专项贷款或财政贴息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促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企业兴建中。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使科学技术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提升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含量,显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也是促使农业经济取得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投资环境,给农业中各个分支产业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
我国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6-0003-03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分布,以及它们在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我国产业结构的确定方式是从比例关系和内部构成比重来定位的。我国产业结构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部门内部构成的比重等。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取决于资源、制度、科技和生活习惯。产业结构是经济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
一、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特点
(一)产业投向偏向于第二产业
自中国入世以来,跨国公司投资大量进入中国,他们在产业投向上偏向于资金投入量不大,投资利益率高和资金回收速度快的第二产业。工业成了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行业。根据中国商务部2011年15日的最新统计信息,今年1~6月,中国制造业领域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5850家,同比增长14.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4.74亿美元,同比增长15.63%。同期,服务业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509家,同比增长5.55%;实际使用外资280.54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占有绝对优势。
(二)投资来源以亚洲为主
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转移,跨国公司的投资来源也发生着变化。从今年商务部的统计数据看,2011年前6个月,亚洲对华投资上升,美国对华投资降幅较大。亚洲十个地区(香港、澳门、台湾、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同比增长9.83%,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3.88%。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同比下降5.0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2.32%。
(三)投资地域相对集中
跨国公司对硬环境和软环境要求都较高,对投资地域的选择也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重要特点。54.6%的跨国公司都投资在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占比在所有投资项目中占比86.85%。
二、盐城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工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化进程是盐城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特征,也是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特征。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出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出现明显上升。盐城第一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下降1.4%,而第二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9%,第三产业平均每年上升0.6%。这一变化体现了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朝工业化方向的进程加快。
(二)产业规模扩张迅速
从2008年的数据看,盐城地区三次产业平均增长都在10%以上。形成了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盐都区大风鞋机、亭湖区农用机械等重点产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产业规模的扩张主要源于江苏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对产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产业利好政策的刺激,以高新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纷纷落户沿海地区,推动了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大发展,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如盐城的汽车制造业在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产业质量得到了优化、产业组织模式得到创新。
(三)汽车行业举足轻重
自“十五”以来,盐城市汽车、机床、拖拉机等行业在市直工业中的所占比重增加,特别突出的是汽车行业的变化。2005年市直汽车行业增加值就占市直规模以上工业的49.1%,比2000年上升了38.3%。
(四)资源优势日益显现
在世界经济进行大规模调整和发达国家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比例不断上升的外在环境下,盐城抓住契机,积极引进国(境)外产业资本投资渐次铺开。韩资注入盐城汽车业。盐城已经成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强磁场”。如以东风悦达起亚、中大汽车为代表的盐城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沿海地区的支
柱产业。
(五)产业政策刺激明显
江苏省先后出台了一些具体的产业支持政策,有目的地进行政策引领,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布局沿海产业带。资金方向上,江苏沿海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已经形成沿海港口、新长铁路、民航机场、苏通大桥、沿海高速、通榆运河,以及沿海三市向外连接的多条高速公路组成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沿海地区的高速交通网将更加完善。从资本保障上看,江苏各级政府积极谋划,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为沿海开发提供资本保障。
(六)服务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人民收入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新兴行业特别是信息、计算机服务、房地产开发、综合技术服务等,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盐城市2005年第三产业比2000年上升了4.5%。
(七)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内部结构已经向畜牧业和渔业转移。农业种植结构也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调整,大宗农作物开始向优质高产高效、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由农业向非农转移。
三、跨国公司投资对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在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点分析和对以盐城为代表的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有效分析跨国公司投资对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推动盐城地区不同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跨国公司资金投向的特点对盐城地区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跨国公司主要投向第二产业,因此对第二产业的影响特别大,使盐城地区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大型跨国公司对盐城投资不仅能促进一些技术、资金密集行业的发展,而且推动着这些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升级。从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来看,跨国公司对盐城的投资直接弥补了盐城资金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资时引进的优良品种、技术、设备以及科技人才,影响着第一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化经营,改善了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第三,跨国公司带来的市场扩张,促进了盐城第一产业的外向型发展,通过投资的示范和扩散效应,产业相关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有利于推动该产业的长期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结构优化。以盐城旅游业为例,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景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东台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对于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推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
2.优化了盐城地区产业组织结构。跨国公司投资必然会带动其海外配套商来华投资,必将从整体上提升行业的水平。跨国公司生产全球化程度高,协作企业强劲。这些特点都将使跨国公司在投资时出现投资带动的特点,也必将促进国内企业进行整合,改进内部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东道国的产业市场集中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将会促使其改变投资策略,把先进技术引入中国,或者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直接用于中国市场战略。这些市场行为不但提高了跨国公司自身的效率水平,也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效率水平,在提高整体经济绩效水平的同时也会改变我国相关产业的市场结构状况。自2002年以来,盐城农业结构逐步优化。从农业内部来看,农业比重不断降低,林牧渔业比重不断上升。从农村内部看,非农产业和民营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从农业产业化进程来看,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农业结构的调整日趋合理。工业结构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2年以来,盐城的重化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机械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发展迅猛,轻重工业比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盐城汽车工业的发展。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快速发展,利税贡献大幅提高。
(二)负面影响
1.加大了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盐城地区的产业结构思路是早已形成的“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但跨国公司投资对行业有所偏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跨国公司出于资金投入,利益回收等因素的考虑而常常选择投资制造业,而非别的行业,这有可能造成地区产业结构畸形,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更无从实施。
2.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某些行业的内资企业强大的挤压。跨国公司的特点是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发展较为成熟,这些特点直接决定了它们对市场份额的占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盐城内资企业的挤压。特别是进入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跨国公司全面系统地进入盐城市场,极大地挤压了盐城原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
3.跨国公司投资影响国有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跨国公司控制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导致产品增值率低,产业技术进步难以实现。国有企业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时的初衷是用市场换技术,提高我国工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但是,世界跨国公司通过垄断技术和高度自动化保证核心技术不扩散的方式使市场换技术的想法无法得以实现。当然消化吸引新技术及其装备的人才相对缺乏也是影响市场换技术的主要因素,所以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国有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反而降低了自主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伟利.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我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5).
[2] 张淑玲,卢婵君.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9).
[3] 诸廷助.我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S2).
[4] 周建军.后WTO时代中国吸引外资的背景及对策分析
[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1).
[5] 胡鞍钢.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J].改革,1999,
(5).
[6] 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24-01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资源再配置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战略任务。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最重要的原因,必须进行调整。
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还是低水平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制约,生态环境也越来越恶化。人均资源的严重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外国的农产品还要大量地在中国登陆,这给中国的农产品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具体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1.2 农产品棚对过剩,目前还属于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营,农产品的质量较差, 缺乏竞争力。
1.3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还比较被动,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2.1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确定农村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2.2 坚持追求农产品的高质量原则
以前的农产品的交易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盲目追求农产品数量。目前, 就全国而言,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大多农产品已处于过剩的状态,而质量较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应注重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3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加强农业科研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产品科技含量。
2.4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的原则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值规律的调节,市场自行调节各项经济资源,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机制本身的弱点,如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短期性目标、追求违法的利益等等。因此,为克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弊端,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正确引导。也就是说,做到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的结合。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对策
3.1 依靠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要依靠科技的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并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培育高产、优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加快农产品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种产业化;以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环境治理技术及农业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对产后深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引进国外品种资源、育种材料和先进技术,不断加大技术储备和二次创新。当前,要彻底排除科技通向农户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如信息约束、科技转化能力约束、风险约束等,在加强农业科研的同时,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教育相结合。加速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科技示范工程,加强种子工程建设,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
3.2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
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淘汰劣质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种植业方面,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蔬菜、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 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畜牧业方面,主要在保证生猪和禽蛋生产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优质牛羊肉、禽肉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细羊毛生产。渔业方面, 增加一些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发展水产品深加工行业,大力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同时,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3.3 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部和有关部门为扶植农村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在技术改造、税收、信贷等等方面对它们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各级农业部门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也应该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鼓励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各种所有制、各种类型龙头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只要有市场、有效益, 能够带动农民增收,都积极加以扶持。这样不但能够带动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能为农民创收。
3.4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职能表现为:(1)抓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农业基础设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进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多方面深远而现实的意义。(2)制定相应的农业产业优惠政策。对农业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如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从而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和生产积极性。(3)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鼓励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组织农民考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先进管理技术、先进生产技术, 先让部分有胆之士开阔眼界, 开拓思路,让农民朋友的思想变新起来。
4 小结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应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能够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也能使得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引进外资的领域及总金额在逐年攀升。随着外资进入我国,我国原有的产业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拱战。如何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外资资源,提升并优化现有产业的结构,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 我国现有的各项产业特点
1.1 第一产业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第一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也是农业弱国周西方国家相比,我们人多地少,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生产周期长,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农业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差,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第二产业
工业是我国第二产业。我国工业中的一般加工工业,大部分是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激烈的产业,也是我国so年代中期以来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的产业。目前我工业产品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相对低下。 lj第三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国际化程度较低,垦待大力发展。其中以科研服务、教育、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中介、科技、法律、税收、管理、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等这些行业的比重偏低。从就业来看,第三产业队业人员仍然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而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保健和科研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太小,这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相符。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2,各产业中引导外资的方向
2]鼓励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
外商对农业的投资,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农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投资收益率,形成农业投资的良性循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大,经营期长,存在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效益较低,所以在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上需要树立农业的产业观,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的产业特性来规范、鼓励和引导投渊亍为,避免A为破坏农业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要根据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与发展重点,确定政策的优惠程度,特别是对于作为农业产业链基础的种植业部分,因为其投资最多、风险最大、利润率低。因此耍吸引外商投资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
2,2引导外资在第二产业中的具体方向
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抑制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杜绝招商引资中产业的低水平“克隆”行为,加大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投资。
通过增加投资引导存量调整,将高新技术嫁接于我国的支柱产业泡括我国政府确定的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五大产业),同时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使得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有效扩大内需,避免结构性过剩现象的发生。
大力引进外国资金、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嫁接改造现有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和扩散,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促使传统产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潜力。鼓励我国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通过产品配套、技术传递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建立新型集团性联合,以外商投资企业带动我国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换代。
2,3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在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目前外资过度集中于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应转向发展相对薄弱的其他部门,如科研服务、教育、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市场研究、咨询、规划设计、科技、广告等新兴的工商服务业等。引导外商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力度,增大服务业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满足人民曰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 2,4外向型产业的调整 引导外资调整存量结构,改善外资利用绩效。目前,我国外资存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地区分布格局和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分布格局,因此可以通过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存量调整来带动整个外资存量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外资利用绩效。 具体方法是:首先,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同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 其次,引导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在东部地区内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镇分流,由相对发达的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分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分流,实现地区产业协调。
最后,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适时转换出口发展的战略,实现出口升级与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外向型产业调整。
3。利用外资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首先,要把引进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限制外资投向长线产业,引导外资投向瓶颈产业。
其次,鼓励外资投向支柱产业。各地的支柱产业不必完全与国家的支柱产业一致,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自己的支柱产业。再次,引进外资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产业分类升级,即指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变。二是产业技术升级,是指从低生产率、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工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转变。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面对新时期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整合地方优势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农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富民强乡的重要手段,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全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要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较大提高。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业的快速、健康、科学发展。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一是低档次、低附加值农产品的比重仍然很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少。二是农产品雷同化和单一化现象严重。目前,各地区小而全的结构特点仍然是当前发展地区特色农业的普遍,使得难以发挥各地区域优势。三是与农业有关的龙头企业较少,农业产业化链条有待完善。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仍然以传统农业领域为主,而农产品运输、加工、储藏等环节薄弱,吸纳就业能力不足,无法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人口总体素质偏低。五是农业生产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三、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一是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将职能转变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信息、中介等服务方面。二是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依靠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项目,实现农产品增值。同时,要在资金投入、要素流通、税务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以产权保护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引导农业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领域各要素资源效用。
2.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管理和组织化水平。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将分散的农户经营整合起来,形成政府引导、农技部门指导的管理机制,政府要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合理布局种养业发展重点,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强化服务,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技部门要做好信息和质量检测服务,带头和指导农户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培植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提高农业管理和组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