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7 15:17: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艺术设计概论笔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天津工业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天津市重点建设的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下设14个学院,目前共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等全日制在校生两万七千余人。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及15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49个本科专业,具有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还有天津市的“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发展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和天津市技术推广中心,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二、艺术类专业及专业方向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类专业从1984年开办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培养了大批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高级人才。现设有艺术设计(下设四个专业方向)、广告学、工业设计、动画、表演(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和广播电视编导(下设三个专业方向)六个本科专业,设计艺术学、艺术专业硕士、工业设计工程三个硕士点。
(一)艺术设计专业
本专业下设四个专业方向:服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入校后分专业方向(根据考生入校后的志愿选择,按文化课考试成绩排序)。
1.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培养从事服装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中西服饰史论、服装设计原理、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学、服装画技法、成衣制作工艺、立体裁剪等。
2.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培养从事产品包装设计、书装设计与广告艺术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图形创意、包装设计、标志设计、招贴设计、CIS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广告摄影等。
3.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培养从事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中外建筑史、建筑制图与识图、设计表现技法、环艺模型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
4.公共艺术设计方向 培养从事公共设施设计、公共环境装饰设计、饰品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公共艺术设计、装饰雕塑、纤维艺术、漆艺、锻铜、陶艺、装置艺术研究等。
(二)广告学专业
广告学专业 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设计技能,从事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和设计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艺术概论、艺术设计史、传播学、平面造型基础、色彩学、计算机技术基础、广告策划、广告学、广告心理学、广告摄影、广告创意、广告设计。
(三)工业设计专业
工业设计专业 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并具有设计创新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设计素描、色彩基础、透视学、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表达、产品形态学、模型制作、造型材料与工艺、产品造型设计、图形创意设计、招贴设计、字体设计、CI设计、印刷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人机工程学、价值工程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三维设计等。
(四)动画专业
动画专业 培养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创意与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坐落在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内)办学,采用与国内外知名动漫企业合作办学,并在大学软件学院或企业实习、实践的全新模式。这种模式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动画制片、动画编剧、动画分镜与故事板、动画声音、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表演基础、定格动画、原画、动画技法、视听语言、三维动画建模、三维动画特效、游戏设计、动画后期数字合成、动画后期非线性编辑。
(五)表演专业
1.服装表演与营销方向 培养服装表演、编导与策划、市场营销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服饰美学、服装流行趋势预测、妆饰及形象设计、形体训练、舞蹈基础、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卖场设计、服装零售学、服装对外贸易实务、商务公关实务等。
2.服装表演与策划方向 培养服饰及时尚产品展示、组织与策划、影视广告表演等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服饰美学、基础色彩、服装表演、妆饰及形象设计、镜前造型、人物造型设计、形体训练、舞蹈基础、广告策划与创意、服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时装广告摄影等。
(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本专业下设三个专业方向:新媒体创意、数字媒体(国际传播)、文艺编导方向。
1.新媒体创意方向 本专业方向着眼于媒体发展的产业前沿,为电视传媒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并输送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电视节目编导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人员。根据学校和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学生入学一年后,将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优秀传媒人才培养实验班”,单独安排教师授课,与国内知名传媒技术公司合作,实行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从事对数字媒体资产进行专业化的储存、管理、挖掘和再利用的媒体资产管理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传播学、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2.数字媒体(国际传播)方向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较高人文、艺术素质,具有较强创意能力,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能在数字影视制作领域中,将创意与数字媒体技术良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数字影视特效创作、数字影视节目制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方向与国外高校高水平广播电视传媒专业合作,学生入学后在天津工业大学修读课程中引进韩国优质数字媒体专业核心课程,并增加韩国语课程。在国内修读两年后,可申请免试参加国际交流项目,赴韩国青云大学修读两年,学业期满,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后可获得两校分别颁发的毕业证、学位证,同时可免试申请在韩国攻读硕士学位。
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韩国语听说、韩国语读写电视纪录片制作实务、电子新闻采集(ENG)制作实务、数字化后期制作实务、广播电视节目编排、电视(演播室)节目制作实务、编辑系统基础与应用、电视导演基础、影视化妆与服装、AVID影视后期制作实务、电视剧制作实务、信息社会和新媒体基础、广播产业前沿、数字媒体管理、网络传播等。
3.文艺编导方向 本专业方向面向电视台、电台、文化传媒及其它影视制作机构,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文化修养和音乐鉴赏能力,具备有声艺术形式的音乐策划、创作、编辑、配乐、合成、剪辑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影视艺术类节目、综合类文艺演出的音乐策划和设计等方面专业人才。
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影视作品分析、广播电视文艺、影视配乐、文艺节目策划与主持、电视音乐节目创作、艺术概论、经典歌剧鉴赏、交响乐赏析、戏剧鉴赏、音乐美学等。
三、招生计划
艺术类招生计划995名(文理兼收)。
动画专业以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其它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不作分省计划。
专 业
专业方向
学制
层次
招生人数
所属学院
艺术设计
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四年
本科
450名
艺术与服装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四年
本科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四年
本科
公共艺术设计方向
四年
本科
广告学
四年
本科
100名
动画
四年
本科
150名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工业设计
四年
本科
40名
机械电子学院
表演
服装表演与营销方向
四年
本科
50(男10、女40)
艺术与服装学院
服装表演与策划方向
四年
本科
25(只招女生)
广播电视编导
新媒体创意方向
四年
本科
120名
人文与法学院
数字媒体(国际传播)方向
四年
本科
30名
文艺编导方向
四年
本科
30名
注:报考动画专业的考生,省专业统考合格即可报考,不需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
四、美术类专业报考须知
(一)报考条件
1.符合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及专业体检要求。
2.热爱艺术事业,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设计能力。
3.无色盲、色弱,身体健康。
(二)专业考试地点及时间
考生所在省市有我校考点的,只允许在该省市我校设置的考点考试,不允许到其他考点考试;考生只允许参加一次美术类专业考试,如参加两次或两次以上,则以分数最低的一次作为专业考试成绩。
(三)报名方法
1.报名时间及方式:一律在各考点报名时间内现场报名。
2.报名手续:
(1)考生携带身份证和考生所在省级招办统一编制的考生号。
(2) 交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同一底版照片两张。(请自行贴在准考证及准考证存根指定位置处)
(3)用黑色水笔详细填涂机读报名表及准考证。
(4)报名考试费:150元。
(四)专业考试
1.考试科目四门:素描、速写、色彩和综合测试,满分为260分,其中素描占100分,速写占60分,色彩占100分,均为默写;综合测试为笔试简答题,只做参考,不计入总分。
报考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需在测试时填报专业方向,作为入校后分专业方向的依据之一。
2.考试时,考生务必持身份证和准考证入场,并自备画具。
3.四月十五日前,所有参加专业考试的考生可上网直接查询成绩,网址为:zsb.tjpu.edu.cn。专业合格的考生将收到专业合格通知单(请保存,备查)。
4.专业合格通知单的发放原则一般是按1:4(招生计划:专业合格人数)的比例发放。
(五)录取原则
1.艺术设计、广告学、工业设计专业录取原则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艺术类招生文件有关录取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录取。
(1)各省、市、自治区组织的美术类统考本科同批次成绩合格;
(2)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成绩合格;
(3)文化课成绩达到我校规定分数线;
(4)英语成绩达到我校规定分数线;
(5)不分文理以文化课成绩(高考实考分)排名录取。
注:我校的公共外语课程均为英语,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填报。
2.动画专业录取原则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艺术类招生文件有关录取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录取。
(1)各省、市、自治区组织的美术类统考本科同批次成绩合格;
(2)文化课成绩达到各省规定分数线;
(3)英语成绩达到我校规定分数线;
(4)不分文理以综合分=文化课成绩(高考实考分)+专业课成绩,排名录取;
(5)动画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的考生。
注:1.艺术类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市按照各省规定执行。
2.我校的公共外语课程均为英语,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填报。
(六)入学、复查
艺术设计、广告学、工业设计专业新生入学一个月内,我校对新生进行专业课复试,如发现复试不合格或弄虚作假者,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五、表演类考生报考须知
(一)服装表演与营销方向考生报考须知
1.报考条件
(1)符合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及专业体检要求。
(2)年龄不超过二十二周岁(1990年9月1日后出生)的未婚青年。
(3)女性身高在1.74米(含)以上,男性身高在1.82米以上,符合服装模特基本条件。
2.专业考试地点及时间
类型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 点
地 址
初试
2月11日
2月12日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艺术与服装学院楼
复试
2月13日
3.报名方法
(1)报名方式:一律在考点报名时间内接受考生本人面报。面报时将进行形体测量及照相,请考生自备泳装。报名地点:天津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行政中心123室)。
(2)报名手续:
a考生携带身份证和考生所在省级招办统一编制的考生号。
b交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同一底版照片两张。(请自行贴在准考证及准考证存根指定位置处)
c用黑色水笔详细填涂机读报名表及准考证。
d 报名考试费:初试150元,复试150元。
e 参加复试考生缴纳报名费时,将复试自选舞蹈或健美操音乐(MP3格式)复制到指定计算机。
4.考试内容
初试(1)形体测试:测定身高、体重、三围尺寸(请自备泳装)。
(2)形体展示(指定音乐走台,请自备泳装)。
复试(1)模特技巧(步态、转身、造型、乐感等)。
(2)自选舞蹈或健美操(自备音乐及道具,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3)口试(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
5.录取原则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艺术类招生文件有关录取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录取。
(1)有服装表演统考的省市,统考必须合格;
(2)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成绩合格;
(3)文化课成绩达到我校规定分数线;
(4)分男、女,按照全国专业名次从高到低录取。
注:我校的公共外语课程均为英语,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填报。
(二)服装表演与策划方向考生报考须知
1.报考条件
(1)符合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及专业体检要求。
(2)年龄不超过二十二周岁(1990年9月1日后出生)的未婚女青年。
(3)身高在1.65米~1.74米 (含) 之间,符合该专业基本条件。
2.专业考试地点及时间
类型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 点
地 址
初试
2月8日
2月9日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艺术与服装学院楼
复试
2月10日
3.报名方法
(1)报名方式:一律在考点报名时间内接受考生本人面报。面报时将进行形体测量及照相,请考生自备泳装。报名地点:天津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行政中心123室)。
(2)报名手续:
a考生携带身份证和考生所在省级招办统一编制的考生号。
b交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同一底版照片两张。(请自行贴在准考证及准考证存根指定位置处)
c用黑色水笔详细填涂机读报名表及准考证。
d 报名考试费:初试150元,复试150元。
e 参加复试考生缴纳报名费时,将复试自选舞蹈或健美操音乐(MP3格式)复制到指定计算机。
4.考试内容
初试(1)形体:测量身高、体重、三围尺寸、肢体比例等,泳装展示(请自备泳装)。
(2)口试(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
复试(1)形体与形象(指定音乐走台,请自备泳装)。
(2)韵律与协调(自选舞蹈或健美操,自备音乐和道具,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3)灵感与创作(按抽签命题中指定道具和主题要求,做出6组不同造型)。
5.录取原则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艺术类招生文件有关录取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录取。
(1)有服装表演统考的省市,统考必须合格;
(2)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成绩合格;
(3)文化课成绩达到我校规定分数线;
(4)按照全国专业名次从高到低录取。
注:我校的公共外语课程均为英语,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填报。
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报考须知
(一)报考条件
符合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及专业体检要求。
(二)新媒体创意方向、数字媒体(国际传播)方向专业考试地点及时间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 点
地 址
1月9、10日
1月11日
中原工学院
郑州市中原中路41号
2月10、11日
2月13日
潍坊市招生办
山东潍坊奎文区虞河路418号
2月11、12日
2月13日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北校区)
石家庄高新区湘江道39号
2月23、24日
2月25日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注:山东、河北、河南考生必须在当地考点报考。
(三)文艺编导方向考试时间及地点
类型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 点
地 址
初试
2月17日
2月18日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复试
2月19日
报名地点:天津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行政中心123室)。
(四)报名方法
1.报名时间及方式:一律在各考点报名时间内现场报名。
2.报名手续:
(1)考生携带身份证和考生所在省级招办统一编制考生号。
(2)交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同一底版照片两张。(请贴在准考证及准考证存根指定位置)
(3)用黑色水笔详细填涂机读报名表及准考证。
(4)报名考试费:150元(文艺编导方向初试、复试报名费均为150元)。
(五)考试内容
1.新媒体创意方向
(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200分,均为笔试,考生须自带2B铅笔)
(1)文学基本知识 (占总分20%);
(2)广播电视艺术常识(占总分20%);
(3)命题编讲故事 (占总分30%);
(4)电视节目与电视文化现象评论(提供相关文字材料,书面评论,占总分30%)。
2.数字媒体(国际传播)方向
(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200分,均为笔试,考生须自带2B铅笔)
考试内容与新媒体创意方向相同。
3.文艺编导方向
初试:(总分100分)
文艺编导方向须具有一定音乐或器乐基础,考生可在管乐、民乐、声乐、舞蹈、键盘等项目中任选一项或多项参加初试,除钢琴、打击乐外需自带乐器,考生须准备两首应试曲目。
(1)考生进行6分钟以内的自备作品表演。
(2)器乐需进行视奏、声乐需进行视唱,舞蹈需进行即兴表演和基本功测试。
(3)声乐、舞蹈考试均为无现场伴奏表演(考生可自带U盘或光盘 )。
复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笔试)
(1)命题编讲故事(占总分50%)
(2)电视文艺现象评论(占总分50%)
(六)其他
1.参考书目:毕磊箐,《艺术知识与文学常识(第2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电视节目与电视文化现象评论,重在考察考生对某一类型的电视节目与电视文化现象的认知、分析、解读能力。
3.文艺编导方向初试、复试均在天津工业大学校内进行,不设省外考点。
4.新媒体创意方向与数字媒体方向笔试内容相同,高考录取时分专业方向录取。
(七)录取原则
遵照2012年教育部及各省艺术类招生文件有关录取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录取。
1.有广播电视编导统考的省市,统考必须合格;
2.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成绩合格;
3.文化课成绩达到我校规定分数线;
4.语文成绩达到我校规定分数线;
5.不分文理以文化课成绩(高考实考分)排名录取。
注:我校的公共外语课程均为英语,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填报。
七、学费
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8000元/年·生,动画专业为11500元/年·生,表演专业学费为10000元/年·生。其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生要求自备(或到校后购买)笔记本电脑一部,高清DV摄像机或有摄像功能的单反照相机一部,共预计价值12000元左右。(学费以当年天津市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执行)
八、联系方式
天津工业大学校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编:300387 电话:022-83955227
一.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中的现状
1.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安排的课很丰富,这对刚刚入学了解这门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点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设计类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选择和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很多同学在时间流逝中才慢慢的醒悟过来,有时候为时已晚。有些设计类学生也会急于搞清楚,做一个合格出色的设计师应该据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比如一个学生想做室内设计,他就得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去完成自己在校的学习课程、掌握室内设计常用的设计软件(CAD、3DMAX、PS、草图大师等一系列的设计绘图软件)。软件这也只是室内设计的一小部分,手绘表现也是设计工作中常用的技法,可以为将来做设计提供很多的灵感 。
2.不知如何将创意想法表达出来
设计过程的本质是实验性和探索性。设计行为又是一种研究行为,它提供了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检验和发现知识的方法。如果学生在课程知识中只接触到那些既成的理性经验,多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和冲突的“客观真理”,并形成对这些概念及原理的确定无疑的态度,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不可能对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不谨慎小心,设计教育将束缚而不是激发设计类学生的创造性。
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这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评价指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只是单节课程的授课成功,而是整个课程是否调动了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总的来说,掌握良好的思考技巧要比装一脑袋事实重要得多。”课堂教学是集学习、思考与接纳的整体环节,缺一不可。
3.教师创意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影响
在有限教学时间内,教师的思维特点集中体现在其教学模式、教学手法和方式上。教师的授课模式以及由此授课方式下反射出的思维模式可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拓宽思维和思考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在听课、议课、评课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灵活转变授课形式,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产生一个积极影响的有效方式。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1.实践经验的缺失
因为学生对很多设计局限因素不了解,例如对一个材料的最基本应用方式都还不清楚,也就不会了解什么材料能表现出他的设计想法。设计专业的学,和其他非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有着本质上学习区别,设计类学生上课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是要去参加一些可行的社会实践项目,闭门学习不会有很大的进步,对学生自己的想法也会有很大局限,所以当学生们在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候也就没有什么突出的设计想法,没有实现的可能。
2.理论知识和人文修养不够
学校为设计类学生开设了很多关于设计理论的课程。但在短暂的上课时间里同学们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都不很会深入。为此,同学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足。学生们不仅需要学习一些设计理论,更需要了解设计史,增加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也能够使学生们对设计理论的理解更深刻。例如,了解各个风格的深沉含义和特点、了解兴起时间、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等,对一个成功的设计大师往往都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底蕴作用。这也会对学习者在以后设计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在校学习的时一定要学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多看本专业以外的书籍,一个设计师的水平高低不全包括专业知识的多少,还要看其综合素养。
3.工艺和材料的不了解
学习者对工艺和材料应该有所了解。施工是将设计构思表现、实施出来的一种方式,施工过程非常直观。如何让材料经过制作后漂亮、合身、富有内涵,学习者就必须了解材料的特性(如规格、价格、色彩和质感等),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能知道什么样的设计该用什么样的材料去表现,去营造氛围和控制成本。
三、设计想法的积累方式
1.根据学习者以后的发展方向有目的地去学习,这会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大家要明白自己以后将要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应该重点学习的方向。全面发展是很好,但“术业有专攻”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得优秀,同样也可以很有成就。以后再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效的重点学习,将提升设计的能力。
2.通过速写的形式积累设计灵感
做好学习笔记这肯定是学习者工作以后最重要的灵感来源。学习者在学校所设计的方案都不会去注意现实因素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的构思,这恰恰就是最好的设计灵感。只要以后学习者在工作中学习到实际的工程原理,加上现在理性的设计思路,进行有效的改进,就会做出很好的设计方案。所以,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收集自己平时的设计想法,可通过速写的形式,把瞬间的想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你的设计想法也就会越来越活跃。
3.参加设计类比赛
针对性的参加课题设计、设计竞赛。通过设计比赛使设计类学生把课堂知识通过比赛来检验学习成果,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还不足、各地域的发展情况,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去纠正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同时也会成为激发学习者们学习的推动力。
4.有效运用到课堂作业中
通过参加设计比赛和在公司里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而在返回到课程作业中去,列如:在课程作业(博物馆设计方案)里,就运用了参加设计比赛时候学习道的各种创意表达方式和在公司里面学习到的施工工艺﹑材料等知识。所以再后面对整个博物馆设计的把握也都相对其他同学要好很多。如果没有参加上述的活动,可能连基本的功能划分都不是很理想。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在参加上述活动中不断反思和积累设计灵感。
四、结语
设计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创意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它的作用不可轻估。许多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
在设计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显然,不关注如何发现问题而只是一味地学习解决办法是没有用处的。在设计中,发现问题本身往往会提示出某种解决方法,而解决一些问题则又会引出另外一些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将思维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并驾齐驱,应让学习者了解艺术设计这个专业的具体相关要求、与之相联系的专业学科和作为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对于具体的能力的转换要培养设计思维,开设有关设计思维训练的课程,把学习者思维打开,只有“敢想敢创新”才能在以后的实践中充分转换为设计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艺术概论》出 版 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人们崇尚知识,知道科学技术的应用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设计制作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要满足其要求,要立足职业工作岗位,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合适的培养方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适用、实用的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
一、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和经历重大变化。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元化格局,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能够将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更高,更有针对性。
艺术设计培养的是创意产业人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创意产业增长速度是其它行业无法比拟的,逐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导线。怎样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本专业方向,将他们培养成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议题。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
1.录取分数较低
高职院校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无法与本科相同专业比拟,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为升大学本科,升重点院校是高中毕业生共同奋斗的目标,但是,在高中学习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进入了高职专科院校,对未考入本科产生自卑、遗憾和失落的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不知所以,非常迷惘。
2.专业基本功程度差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存在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专业基本功和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自由懒散,纪律观念不强,时间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贪玩,学习不勤奋,成绩偏低。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为了考学和今后的生计,不得已而“半路出家”,稀里糊涂地考进了高职院校。他们的专业基本功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尤其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他们是被本科院校录取后淘汰下来的。
3.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高职院校一部分学生认为高职毕业是当“蓝领”工人,不是当“白领”干部,要低人一等。他们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认为前途渺茫,学不学无所谓。缺乏理性思考这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的结果。还有的学生在心理上不愿接受自己是一个高职生的事实,盲目夸大自己的专业能力。而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普遍缺乏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精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做事眼高手低,就业好高骛远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4.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认识有误区
在计算机工具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只要学会一些相关软件,在计算机上点点、画画就是艺术设计的全部,就能够完成艺术设计相关工作了,因此,很多学生轻视美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学习和提高。如果不加强其基础训练反而会影响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太快进入专业学习反而是一种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基本能力训练策略
高职院校着重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培养职业能力强、具有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及创业精神,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适应社会对实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1.学生人格的培养
现在企业需要的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社会公德,能在团体中处理好人与人、人与团队间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综合素质高,实际动手能力强,在生产一线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也要按照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出更多被社会接收和认可的、受企业欢迎的、赢得社会尊重的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的人才。
2.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工欲善箕事、必先利其器”,受我国教育体制的约束,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微乎其微。其中美术基础很差的考生所占比重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先练习基本功,学习基础课(素描和色彩)。艺术基础课的学习为学生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全世界的老师都只能教学生“设计的方法”而没有办法教学生“设计”,由于“设计”是设计者内在的修炼和综合底蕴的显现,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写照,“设计”属于专有技术,设计者需要经过不断地操作、练习,才能把内在的与外在的综合知识转换成熟练的专业技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基础训练非常重要,它如同盖楼打地基。基本功是职业能力的基础,通过对学生技术、技巧、技法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独立发现的能力、发明新东西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设计才能,使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意识理解去表现世界,具备对图形、空间造型的分析发现能办,创新创意能力。
3.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表现为视野广阔以及呈现出多维发散状。艺术设计的任务,就是创造美的生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人们的生活世界里,大到环境景观、街头广告、产品造型,小到食品的包袋、配饰挂件,艺术设计无所不在,设计能够改变生活质量,设计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更添色彩。艺术设计的过程,就是把各种细微外界事物和感受,组合成明确的概念和艺术形式,以满足人类情感和行为需求的物化过程。美国教育家尼可斯卡赞扎克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肯于把自己当做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
造自己的桥。”教师要大胆的让学生自“造桥”而不必担心学生造不成“桥”。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构想的条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事物、欣赏名作,品评作品的优劣,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想象力,构造出自己意想中的设计方案,提高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学会造自己的“桥”。
4.多种方式拓宽学生设计视野
文化底蕴的积累是艺术设计专业很重要的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交叉的边缘性学科。“设计”是设计者内在修养和综合底蕴的显现,艺术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创造美的生活。因此,艺术设计必须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底蕴,特别艺术史、国际国内设计资讯等;在生活中,培养其文化的积淀,把读过的东西经过想象用图形描述出来,作业可以让学生把平时的事件用图形表现出来,然后给以平时成绩。引导学生加强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训练,着眼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去看所有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所有人想不到的东西,并且以笔记的方式把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灵感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各方风俗人情,然后把发现的新东西、新感觉和新体会应用于设计中。将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风格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东西,培养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其他优秀作品来吸取其中优秀的成分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打破常规,做别人不敢做的,设计出自己的风格。
5.构建学生技能交流平台
设计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在为设计内容提供最合适的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在向观众提供美的享受,用什么样的传播形态来阐述作品内涵,设计师可以有多种选择,引导学生应用多种工具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学生在老师帮助指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设计,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假设、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评价、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技能切磋、实践交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导入专业基础训练,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灵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部分课程教学中与展开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课时,一方面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和方向;另一方面尽可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搭建起设计作品展示、讲评,和以学生主动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构建学生、老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务,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要紧扣自身办学的特点,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注重学生创造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更新观念,重视实践,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实际操作技能强、设计理念新颖、受社会尊重、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国家精品课程“设计概论”辅助教材》杨先艺武汉理工大学博导湖北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赵国忠南京大学出版
3.《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编著执笔负责人.郑曙.(清华大学出版社).
4.《灵感的法则40位国际著名设计师独家创意秘方》[美]怕什著罗雅萱(台大财经系毕业)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摘 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方向的思考
我国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性质是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创造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论,应看工艺美术教育是着眼现在还是着眼未来,如果简单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考虑工艺美术教育特点,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一般美术教育的浓缩,仅成为符合市场需要的一般工匠,失去了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实质意义,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或是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学的误区还纯在较多的问题,譬如忽视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只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教学实践课变成以巩固复习基础知识为主。另外教学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没有与教学计划相应的艺术实践设备, 缺乏通用的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实践教学,学生的艺术思维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合理整合课程优化知识结构
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按照职业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实效、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来整合课程及内容。要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讲求教学方法,抓好关键环节,如将《设计概论》和《中外设计史》整合使学生获得设计发展史、设计风格流派和时代的关系和不同设计美学原理和形式法则,《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合为一门课更有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使学生获得从事设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这些课学时不多,要求精选内容。《设计素描》基础核心课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承担起从绘画到设计的过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基础课,因此,设计专业的素描课要加大设计素描的比例,重点训练学生对"形"二维和"形"三维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不能按美术专业那样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画光影明暗素描上,真正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素描学什么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新的工艺美术技术不断出现层出不穷, 学生们希望多学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愿望很强烈,但要让学生们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只能用几年,还有更新的技术会产生。打好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新技术一冒头就能知道它是否代表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就能用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课程设置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使他们能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花费足够的时间。
三、改革工艺美术教育观念,促进创造性人才培养
中国的学生善于学习、考试,想象力、创造力却很弱,是我们教育体制中对如何培养人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而我国美术院校还停留在教技术、教技巧。笔者认为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能引领工艺美术发展主流方向,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技术人才。
工艺美术学生的实操环节和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学生设计的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应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承接设计工程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结合课程、利用项目等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形式。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课都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主干课都安排一至二周的单独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作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市场实态现状的调研, 撰写较为详细的设计项目调查和设计定位的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从而掌握科学的工艺美术设计方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 利用启发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设计创意素描草图,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在正稿制作阶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从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美术教育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我国目前虽然缺乏大量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但从深远看,目前最缺乏的是掌握了当代工艺美术前沿科学技术的、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工艺美术技术的人才。我们不能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就放弃我们对"创造型人才"长远培养目标的追求。如果我们稍微仔细地观察一下国外的教育体制,比如美国、日本的教育体制,就会看到他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四、工艺美术教学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
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与创作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历史不算很长处于起步阶段,受西方各设计流派的影响比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较少。中国工艺美术想要屹立在国际的舞台上,应该将民族的元素、传统的材质结合现代的工艺融为一体。中国的人文艺术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实践也证明 "特色"理论是正确的,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中国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当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深厚,代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在今天依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数千年来我们逐渐积淀了一套含盖各个领域的文明体系,尤其是理论思想,如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哲学、美学、社会学的诸多思想,都是中国传统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设计思想依据。
目前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对民族传统视觉元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担心学术外出安全问题取消相应的艺术考察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外出考察课程也流于形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思想逐渐被国外形式所取代,如不少学校传统图案设计的课程被取消被平面构成取代, 现代陶艺设计实践取代了中国传统陶艺技艺实践课程, 现代家具设计实践取代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实践等。以上方面的缺失,导致导致创作所需的精神在枯萎,甚至学生民族情感的淡漠。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有力保障。
五、寻根溯源,根植于本土寻找创作的源泉。
例如笔者所处的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调查广西民族艺术中建筑装饰、刺绣、织绣、染织、金属工艺、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现状和代表性作品与案例,挖掘、整理、编辑重要造型艺术研究样本,采访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拍摄和录制典型性创作过程和生产案例,引导学生努力发掘本民族的设计观念、造物原则和审美意识,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独树一帜,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闪光。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高校培养人才要多元化,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课堂的界限,实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收集、考察,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工艺、服饰、建筑、雕刻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和保留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建立民间艺人工作室把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
广西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将本土民族民间工艺结合到现代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的关键。在工艺美术方面通过开展横向研究与开发,探索地域特色的设计教育创新之路做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都安古法造纸工艺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可以聘请艺人将古法工艺引入到艺术设计课程中,在让学生体验了解传统造纸工艺,生产各类材质机理的纸张。材料学研究部门在纸张防水、除霉、韧性等方面给予技术上帮助,可用于现代家居用壁纸、灯具、扇面、雨伞、笔记本等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发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工艺产品,保护了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帮助地方地方企业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并培育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产品品牌。2、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结构工艺可以让学生体验榫卯结构设计原理,感悟侗族木结构设计之美,用于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设计,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发挥优势。在土木工程研究单位协助下整理数据开发成为智力玩具,采用现代注塑工艺将榫卯结构智慧的设计原理通过的玩具的形式介绍给大家,传播广西民族地区建筑设计的智慧。既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礼品又可利用本产品富有知识性、艺术性、挑战性和动手参与的特点,可以按不同年龄段出品不同的组件,并考虑到与其他系列产品相衔接。3、各类民族剪纸、刺绣、编制的民族图案形式与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包装设计、鞋类、包类、丝巾等设计结合,在此方面云南、贵州等高校的研究成果频繁活跃在全国各类专业博览会与专业大赛中。可以在旅游管理研究单位的协助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依托桂林发达的旅游商品集散地优势形成民族品牌,积极探索在广西地区实现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文化产品的有效途径与开发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文本,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民族金银加工技艺和产品设计相结合,金属材料工程研究单位的协助下可以共同设计开发实用旅游产品如:时尚珠宝首饰设计、钢笔、zippo火机、便携金属酒壶酒杯等。国际著名时尚品牌爱马仕设计团队曾来广西柳州博物馆考察收集广西少数民族工艺品设计思路与原理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高端时尚产品。通过产品开发与销售,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系列化产品,并注册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工艺革新发明专利,实现企业产值提升,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上述项目得以实施开展可以形成一支横跨多学科的优秀教学团队,形成系列专著、教材、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在广西艺术教育届有一定的推广性,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六、结语
工艺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在实践中有意的强化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各具特色、拉开距离,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工艺美术的现代设计应该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明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在的重要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传承是美德也是生命的源泉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髓,发展了五千年仍然有着绚丽的色彩,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它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中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的“工艺美术”作为专用要领的建立与使用开始于20世纪初。它是一个复合词,工艺在我国古代有专指,所谓“工”泛指匠艺人、手工业劳动者。“美术”则是一个外来的词语,泛指徒刑艺术。在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图案、实用美术等异形同质的概念,人们试图对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而其本质和趋向实则是一致的。此时,中国正是新兴而薄弱的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时期,工艺美术在某种程度上被植入了“工业美术”的概念。广义的工艺美术既包括手工艺包括现代艺术设计,既能解释传统工艺现象,又能包容未来的工艺形态。狭义的工艺美术主要指手工艺,与艺术设计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我们都必须尊重以手工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一是因为其手工的特性;二是因为在其背后所蕴涵的一系列人文价值,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
2 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在不同的历史和环境中形成的。在这一特点中包含着本民族喜闻乐见的,积累着民族智慧的诸多因素,反映出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的民族精神。工艺美术是直接属于生活的艺术。一方面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前者是一般的满足,后者是更充实的满足,在物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同时发挥艺术的作用、精神的作用。从上万年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规律看,艺术是由单一到多样,由实用性艺术逐渐派生成鉴赏性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基础的提高,特别是到现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开始综合,这个综合将会在工艺品上显现出来,以致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定会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和标准。因为人的本质,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
3 工艺美术发展的关键与条件
3.1 艺术与科学结晶的历史形态之一。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工艺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中国的工艺美术至少已有近万年的发展历史,这种艺术的造物史始终是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拥有独树一帜的玉石工艺文化,其历史也许更为悠久。东方的一种智慧,工艺家们严格确定的角度和直线,用高超的传统手法展现动植物生灵的各种曲线,却全面展示了他们的几何学水准。对于工艺家来说,要实现自己对于提花织物如织锦、缂丝,编织物如地毯、挂毯的艺术设计,必须通过工艺的方式,将自己的艺术理想自觉地融合在织造和编织的之中,使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目的。人体工学是现代设计中的新兴学科,也是现代设计艺术进一步科学化的的标志。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于艺术与科学而言不仅揭示了各自发展的新方向,展现了各自的新天地,它在带来人类科学和艺术的新发展的同时,会更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解决大工业社会的一些问题带来曙光。
3.2 加强教育事业也是工艺美术发展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21世纪的来临,改革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界的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我国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宪法。理论应该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要加一定的动手实习,但这样也不等于完成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的结合,关键在于教育结构和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完善。
工艺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不但要求理论基础,还要求动手能力,把思想、精神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在我们的教育结构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这些不是不够的。我个人认为,在学界对此开始关注之时,如果我们以超前开放的全新观念,抓紧注重逐步开发或充实自己当然有必要,我认为还应该学习以上一些知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到底是否合适,还待于研究。如前所述,诸多重点学科的应用研究,只是近期现实的急迫需要,对于宏大综合的“工艺美术学”的科学体系,无疑是当前急迫的战略重点任务,如果能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抓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在现有雄厚基础上,是有可能逐步完成而必有进取成效的。只有抓住以上两点要素,才能加速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4 工艺美术的研究
工艺美术学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工艺美术学科,研究和探讨工艺美术发生、存在、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是艺术学科及美术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
著录鉴赏阶段基本上可以从先秦时代开始直到清末,在这一阶段中,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侧重于著录、鉴赏的范围。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思想家、政治家等以工艺现象为例,作为阐述自己政治、经济主张的材料或思想基础,如先秦时期不少思想家、政治家们把工艺作为与农本相对立的奢侈品对待,主张进行抑制,由此申明自己的哲学、政治治国的主张;第二是作为工艺著录,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除这些专著外还有大量的散杂在文人笔记和有关史料之中;第三是文人士大夫的鉴赏性著录,这种鉴赏性著录数量和形式较多,往往集史实、考证、评品于一体,如明高濂的《燕闲清赏笺》、清朱琰的《陶说》、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这种鉴赏性的著录,第二阶段是20世纪以来,随着工艺美术这一学科要领的提出和确立,以图案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开始出现,这是工艺美术学科的建设初期。从20年代到40年代,一些艺术家就开始了对图案的研究。1920年傅抱石编著出版了《最新图案法》一书,这可说得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图案专著;此后还有一些著作如《工艺美术技法讲话》、《新图案学》等书,这些著作受日本图案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传统倾向,不过,它毕竟为中国的图案学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80年代工艺美术研究的发展,使工艺美术研究开始发生了向更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更深的层次上的转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把工艺美术学的建设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研究者们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从美学、艺术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工艺美术进行整体研究,研究趋势表明,对工艺美术这一复杂的文化艺术现象,只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才能真正把握,才能贴近历史真实,发现它的存在价值,才能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所认识。
5 结论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遗留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多方面研究挖掘,进行工艺美术再创作,使一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故事能在今天起到启示作用。鼓舞激励后人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一点在戏剧电影中已有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唯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思路才会越走越宽。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工艺美术与科学体系的相结合,加强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素质教育薄弱,学生缺乏对国家民族的荣誉感和远大理想。重视传统中国文化,呼吁高度的责任感,重视对学生素质培养已刻不容缓。
中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沿用50年代全面引进前苏联教育模式。总体来说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尖锐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全盘西化”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持轻视甚至排斥态度;更偏重技能的学习,重知识和技能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急剧抬头,很多学院素质教育技能化,技能教育功利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学生普遍缺乏信仰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功利主义的奴隶。
中国古代道、儒文化,最为重视的是对人道德的培养,如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易经》中指出“厚德载物”。孔子认为道德应居于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他强调,在“德”与“艺”之间,修习的顺序应该是“志于道,据于法,依于仁,游于艺”。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应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应该是拥有崇高审美素质和境界,身心健康的人。近代教育家说:“道德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应重新回到最终的起点: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道、儒为主的中华道德文化的精华,可以肩负起道德教育的重任。
鉴于以上思考,高校美术教育道德素质培养应有以下应对措施:
(一)针对美术高考生文化课分数偏低、高校美术教育素质教育薄弱现状,可增设哲学史、文学史、历史、社会学等人文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能启蒙人的思想、传承文明、教化育人、规范行为、丰富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1)讲授应以简史为主,重点选择经典名作进行分析和导读。倡导学生读原著,规定必读书目,用检查、课堂讨论、写读书笔记等形式完成。读概论不如读作品,在其中可以得到更真实的体验。(2)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道德教育生活化。以人为本,以美育人,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知识性、灌输式、外塑型教育的方法,学生形成的往往是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和驯服型人格。要突破以往道德教育理论的窠臼,使道德教育回到人的本真,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私德”和良好的“公德”。承认个性和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文明人和自由人。
(二)目前国内美术院校多数专业和课程设置内容西化模式占比例程度高,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针对这种现状,可在油画、版画、雕塑、设计师范类等专业设置中国绘画、书法等课程。此课程的学习目的以熟练掌握知识与技法为评判标准,重在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精神,提高民族审美意识,由此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
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和谐发展的核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都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为许多国家学习和借鉴。民族文化独特特色的丧失,意味着在全球语境下民族意识的丧失。中国美术教育要挖掘民族传统的精华。我国历代许多绘画大师,都是在作品中彰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面貌,而在世界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品格的培养。在传授知识和技法的同时,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贯穿其中。如:技法中包含情操美、道德美、自然美等。教授大师的品格、风范,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精神,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天人合一”、 “返璞归真”等中国文化哲学思想,以此陶冶学生情感、情操。
二、淡化学科概念,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应淡化学科概念,各学科兼容并蓄、相互渗透。促进学科发展与创新。培养国家需要的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学科划分过细,长久发展下去导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狭窄,造成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偏移。特别是社会发展到近现代,人们对世界的许多误读已被证实。很多科学发明与常识相矛盾,一些自然现象科学家无法做出解释,现代艺术与现代科学比之前人都缺乏直观的表现性和明确性。[1]艺术与科学本是同根生,都来自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发端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它们研究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就是对自然宇宙、生命本质、人类命运的探究。艺术家创造新思想、新形式的过程,需要运用科学家般严谨的探索,不断的试验;而科学家也需要像艺术家一样敏感、一样奇思妙想。法国作家福娄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开,在塔顶会和。”
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不同学科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创新发展。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大都是综合性大学,具有文、理、医、艺术等学科和专业。学校还要求学生保证一定学分的跨学科学习,理工科要选三分之一文科课程,文科要选三分之一理科课程,人文学科是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2]
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基本上是“拷贝型”和“模仿型”人才,缺少原创人才。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是国内高校教育未来必然的发展。
(一)开设跨学科新型综合课程。1、将学科框架内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如美术、文学、诗歌、音乐等有关创作的课程进行整合。音乐创作中节奏的表现、诗歌创作中意境和想象的表现、美术创作中图形与画面形式的表现,相互融合并借鉴,都会在各自艺术作品中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2、可以将相近学科的某些主题安排在同一时间教学。如哲学简史、美术简史、数学简史、地理简史等。将各学科历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放在一起比较,更容易明确对问题的思考,并找出知识的创新点。3、围绕一个共同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单元或学程里。如美术对某一自然现象的观察、写生与创作,数学对某一自然现象的观察、假设与求证,化学对某一自然物体的观察、构成成分的分析及实验,物理对某一自然物体的观察、内在结构运动及剖析等。学科的不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同。学生通过各学科的“贯通”学习,新的美术图形、新的推理方法会不断行成,同时对创立新学派、新研究方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4、学生从自然生活和好奇心出发开展活动,教师现场教学。
(二)建立综合学科研究工作室,由不同学科老师和学生组成,开展研究教学活动。课上课下有机结合,研讨与理论穿行,学生与老师“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定期举办课程展览进行观摩讨论,以实践带理论,重在实践的探索。
(三)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综合教学理论体系,积累经验。
三、增大美术创作课比例,以实践带理论,以创作带习作,重在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创作是美术学习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也是体现教与学完整过程的全面成果。任何的理论和技法都是为创作服务的,盲目的知识学习犹如“盲人拉车”。所以在美术学习中应“创作带习作”,实践带理论,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缺什么补什么,是学以致用最好的方法。
(一)多数美术高校创作课在四年级进行。建议在一至三年级安排适量的生活采风与创作。同时增加创作理论课程。
(二)从新生入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每2―3周,要求学生完成创作一张草图并进行点评。
(三)在一些基础课训练中,应把创作意识贯穿始终。如人物写生,应把特定人物的气氛、情绪、神气充分表达出来。
(四)开设名作欣赏与分析课程,使学生在对大师作品的解读中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柳冠中:《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清华艺术大讲堂》,中央编辑出版社2007年版。
服装设计是综合性的美学设计,它的基本构成要素与穿着关系着人的心态、心理、品味等,以及服装的外形、色彩、材料、工艺甚至是社会文化、经济等潮流。服装设计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实用性、经济性、独创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它属于设计美学的范畴。
从古至今,服装就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装饰品,也是人们扮演角色的重要工具,同时还是一种流通的商品。特别是后者的壮大,使服装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新的世纪里,服装市场不断壮大发展,服装企业必须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缩短商品周期,降低库存,环保意识的增强。在这复杂的环境中,设计师要以清醒的头脑,镇定的姿态,敏锐的目光,为企业产品导航。正因如此,设计师这一职位的竞争日益激烈,服装企业对设计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服装设计教育则成了重要的后备力量。而如何培养一个迅速适应市场的设计人才,是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主要课题。
一
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中,各门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理解、掌握,以及毕业之后适应市场的能力。大学的课时基本上是固定的,在这固定的课时内怎么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我们要考虑的。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把握。服装设计专业应该掌握中外服装发展历程、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的搭配及摄影基础等基本知识。例如,在服装发展史中,把握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在服装的结构中,了解人体结构特征,线条的运用;在服装材料中,了解不同面料的缩水、缩热、保暖、吸湿等性能;在色彩中,掌握服装色彩的搭配方法,不同区域人们对色彩的尊崇和厌恶,等等。只有这些知识丰富了,才能够充分表现设计灵感。手头能力的练习也是基础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工艺课开设和绘画课开设加强了对学生手头能力的锻炼。
其次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在第二个阶段课程设置时,在基础知识的层次上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像服装结构变换应用中分割线和省道的处理、服装面料中面料再造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要结合立体裁剪这样创造空间比较大的课程进行,使学生将基础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自然地延伸,完成设计。
再次,在后期教育阶段应该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市场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能力的优缺点,市场对于设计师的要求和对于设计师产品的标准。如服装商品学、服装心理学、服装卫生学、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企业管理学及服装各种软件等课程的内容。
最后,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设计师是一种相对比较独立的职业,也是一种责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设计师的水平对于企业有决定作用,而设计师的素养对其作品又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从学生阶段就应该抓起,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如政治、历史、哲学等学科,看起来和服装设计的关联并不大,但它们是几乎所有文化表象的底蕴和本源。服装设计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设计师除了掌握服装方面的设计理论知识,还要对艺术史论、美学、中外服装史、艺术概念,甚至包括非本专业领域的其他艺术或设计内容,如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知识有所了解有所涉及。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门艺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相同的,可以相互启发借鉴”。[1]
二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指大学生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的能力。它服从于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总体期望和要求,具有未来指向性,即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他们为未来工作、学习和社会做准备的过程”。[2]
着眼于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其综合能力的锻炼。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并提供最新服装专业知识信息和服装市场信息,面对众多竞争对手,让学生有对知识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还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交往能力也是学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支持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做好向导和助手。不仅要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而且要让学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发现自己的价值。
三
作为教师,欲正人,先正己。教师这一角色甚至可以决定学生是否有能力适应社会;而学生的表现也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行得通。特别是现在很多艺术专业中,教师是刚毕业的“80后”,学生也在“80后”到“90后”的阶段,年龄相差甚少。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有限,现在学生性格多样性,年轻人与年轻人的碰撞,问题自然多。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基本上都是小课,每个班的学生不是很多,老师应该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习惯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有些性格怪癖的学生,要耐心地进行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在此过程中给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既丰富了自己,积累了经验,又把学生带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四
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和服装企业是现代服装产业链上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在服装企业纷纷走品牌道路的今天,现代服装产业特征之一是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运作都围绕提升品牌价值进行,服装企业是服装品牌运作的执行者,院校是提供维系服装产业运转人才的制造者。
在供大于求的今天,学生毕业所面对的问题太多。服装业还处在一个不太成熟的时期,服装企业从节约成本出发,多选择偏僻的地方落址,规模也不太大。学生刚毕业时多憧憬着去大公司就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给他们第一个落差。对于新手,服装公司总是先安排做一些打杂、剪样板之类的事情,这些小事淹没了学生要做设计师的愿望,这是第二落差;千元左右的工资,除去每月开销基本就没有剩余,有的企业工资要拖后几个月才发,这和每年万余元学费之间的巨大差距形成第三落差。
这样,在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下,一些学生不愿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总期待着有朝一日会到大公司就职;而平日安逸的环境让一些学生养成了自私的性格,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要求完成的项目中,缺乏自我牺牲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付出与得到之间不能平衡,付出就认为自己吃亏,别人占便宜。一些学生觉得企业档次不高、条件苛刻、薪水太低,去一次就不想再去。这些使得企业形成了对服装院校学生的一种偏见,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眼界高、资格硬,而学生设计的东西又不理想,在接纳了第一批新人之后就不愿再接纳。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应不断更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避免一本备课笔记讲到老的情况出现。
总之,老师不仅要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而且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实用型的服装设计人才。
在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资源日益呈现开放性的特征,教师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已没有必然的优势,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愈来愈丰富、更具选择性。因此,信息化也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效率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教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成为日常教学准备的基础工作。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将丰富、生动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域美术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突破公共艺术教育一成不变的内容、直线式美术史知识灌输的积弊,已成为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之一。作为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其传承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施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佳资源之一。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是极具潜在价值的教育基点,具备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优越条件,应当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中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那些蕴涵了丰富的美术学科知识、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地域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并逐步转换成基于网络进行存储、传输的数字形态,完成其信息化构建,以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仅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拓展和应用的途径。
一、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体系的构成
西北地区是中国美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彩陶、壁画、石窟、岩画等均是中国原创艺术的载体和宝库,也是西北各民族在历史、文化、民俗形成等方面的宝贵纪录。合理利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这一宝库,将其引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梳理这些珍贵资源的基本内容,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来归纳,初步构建资源体系的框架。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来概括,这些独特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石窟艺术资源群
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和桥梁,西北地区石窟艺术的遗存,有着比内地、沿海地区更加广泛的资源分布,而且体系完整、衔接紧密,保存相对较好,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特征。石窟艺术带自东向西知名度较高的有庆阳的南石窟、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等,形成了从北魏到明清时期近千余石窟窟龛和雕塑,壁画达6万多平方米。这些石窟在从关中、陇东到河西走廊、新疆绵延数千公里地域中,构成了跨越了1000余年时间的石窟艺术带资源群,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石窟艺术长廊,真实地记录了西北地区宗教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以及宗教、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面貌,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2. 美术文物和考古资源群
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汇集之地,数千年间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址和珍贵的美术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武威的铜奔马、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美术文物类资源中较突出的有莫高窟藏经洞文献和彩陶艺术。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半山文化彩陶,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记载了中华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等诸多因素看,都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美术考古类资源中较著名的历史遗迹有横贯东西的岩画艺术带和星罗棋布的各种历史遗存。闻名遐迩的岩画艺术带由新疆的阿尔泰山岩画、天山岩画、昆仑山岩画、嘉峪关黑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组成,其他的古代遗存如关中地区的历代皇室墓葬、大地湾地画、河西地区的汉、魏、晋墓壁画及画像砖、嘉峪关、阳关城址、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以及各地的长城、峰火台等等,都是西北得天独厚的美术资源宝库。
3. 工艺美术资源群
工艺美术“通过与其物质功能相适应的抽象物态和形式组合来概括地反映生活,从而侧重于表现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主观感受和情感”,[2]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应用性艺术,与所在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息息相关。西北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历史上曾是手工艺最先发展、繁荣的地区,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西北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包含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工艺品两大类,实用工艺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必需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器皿、腰刀、编织等;装饰工艺品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手工制品,如雕漆、洮砚、剪纸、皮影、刺绣、面具、砖雕、各类草编、鼓艺、各种石艺、布艺、毡艺和藏族的堆绣、酥油花等。这些工艺美术资源风格独特,历史悠久,颇负盛名,共同汇聚成繁花似锦的西北“工艺美术资源群”,许多品种已形成了新兴的传统工艺产业,成为一方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共享的网络资源库系统,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并接入校园网,使资源库得以在高校内顺畅地运行,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在确保指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立项资金、专业协调、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专业资源库建设有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让教师了解本资源库的设计框架、功能及工作流程;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尝试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把生动、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根据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要求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实现信息化转换,资源的采集是关键的环节,首先需要明确采集的种类和分工合作方式。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构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专题资源数据库,其在高校的应用部分包含系统管理、教师教学和学习资源三大模块,由政府牵头,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和教师共同进行分类资源采集,并进行权限分级管理,以确保资源库能够顺畅地运用到课程教学活动中。[3]
1.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本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以保障资源库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及对并发访问的控制。对于非特定的用户访问,可采取限定IP地址的方法,控制访问本资源库系统的用户数量,而资源库的特定用户组,则按照类别赋予其不同的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上传信息的质量。
2. 教师教学模块:这个模块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和交互式教学平台,由二级管理员和教师管理员共同维护。资源管理平台可以使教师用户实现教学资源信息的浏览、下载、查询、更新,上传信息的审核、入库、分类,保证应用过程中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统计分析资源的使用率。交互式教学平台可以提供虚拟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模式,选用网络教材、电子教案或教学视频、共享桌面、共享白板、常见问题解答、BBS进行教学,教师在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双边和多边的专题研讨,还可以通过作业组件、解答问题组件、测验组件和教学效果分析组件来开展教学工作。
3. 学习资源模块:本模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导航平台和丰富的学习内容链接。学习导航平台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索引、地域美术资源分类明细、搜索引擎、个性收藏等。学习内容链接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有教师教学资料和相关资源信息。学生可以查看授课教师的网络教材、课件、电子教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视频、演示和案例等,在线学习、做笔记,也可以直接查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或根据网址资源库提供的相关链接,展开拓展型的学习。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数据库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综合的角度去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文化系统和各高校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使之不断得以充实和更新,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相应的地域美术资源尽管范围很广,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资源才具备研究和利用的价值,需要围绕课程目标选择能够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社会生活、理论认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整体地感知艺术与生活,增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三、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资源的优越性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应体现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超越。网络的虚拟性与多元性特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资讯传播形态,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克服了文本语言无法超越的障碍,建立了全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1.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基于网络环境的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4]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营造生动的情境学习环境。网络艺术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创造情境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传媒手段来讲授课程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使用。[5]例如关于敦煌艺术的内容,可以引入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实施的“数字敦煌”项目成果,即梅隆基金会在国际上率先开发的基于ArtStor艺术数据库的“梅隆国际敦煌档案”, 主要内容是22个莫高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资料,以及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使学生们在校园内就能获得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和身临其境的视觉震撼。
3. 开拓全新的师生互动渠道。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课程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尊重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课程提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计划都放在网页上,可供学生随时参考,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电子邮件和开辟BBS讨论区,教师则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流、辅导、考核,获取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也很方便易行。
四、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
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把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1.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合理地进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并进一步推广到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相关理论课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对西北地域美术资源布局与内容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和分析整理,完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框架体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采集第一手的文字、数据、照片、影像、实物等原始素材,充实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内容,并不断更新,尤其是及时补充那些因工艺、材料或其他原因濒临流失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种、新的美术文物考古发现以及近代美术的精华部分。
3. 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时代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开发专题数据库,尽快建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专业网站或网页,使各资源所在地、各院校、专家学者拥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得以存储、展示,并与专业研究机构、博物馆等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地区间、校际间、教师间教育成果的交流。利用国际互联网真正让西北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进入更为普及的教育领域,从而扩大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影响,开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4.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内容。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选编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并提升教师的网络技能水平。教材的选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三大美术资源群的内容纳入课程范畴,使学生既能学到全国统编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又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从而适应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在精通学科内容的同时,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学会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会WebQuest、Blog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技术,并自如地驾驭网络平台,汇集专题资源,高效地组织教学。
结 语
由三个资源群为框架构建的西北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是西北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借助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把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地域美术资源进入主体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更是一个对地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15.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