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0:03: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一、职高学生背景分析
现在职高生在校频繁发生与老师的过激行为,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应该对现代职高生的心理现状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应该再用以前的老套的方式、教育目标来培养他们,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想对职高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职高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尽量寻找到解决的方法,给以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以指导。
二、职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
造成职高学生厌学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方面主要原因有家长过于爱面子,当自己的孩子读了职高之后,觉得特别没有面子,读了职高就是下了地狱,永远抬不起头来,对孩子彻底失去信心,时间长了,孩子也就没有信心,从而导致厌学心理。还有一种家长对孩子要求不高,认为读了职高能混张文凭就可以,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学校方面的原因,职高学生本身就是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职高老师一味的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上课听不懂从而使厌学情绪更加明显,整个社会对职高学生带有偏见。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职高学生遭遇挫折后引起不满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心理,职高学生的自律性很差,如果老师的引导方法不恰当很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当职高的学生认为遭遇老师的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会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时间久了会产生对学校的不信任。
(三)自立心理
职高学生特别想自立,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想独立,不想总是依附家长,渴望自己成为大人,享受到大人的待遇,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会做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但是这个时期的职高学生思维方式还没有真正的成熟,遇见一些事情没有冷静思考的能力,考虑事情严重欠缺周全,所以导致很多打架斗殴的事情。
三、职高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室的工作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发挥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可以使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影响和辅导中得以疏导和排解,
1. 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深入人心。健康的意识包括,情绪稳定、积极乐观、阳光、开心,有爱心等等一些人性善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组建学生社团,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互助作用。可以采取心理社团,心理委员等方式,通过对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引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宣传与行动,产生辐射效果,把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3.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障碍学生的跟踪辅导档案,保证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进行UPI测试,对有辅导愿望的学生提供学习心理辅导。。
(二)通过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作为孩子的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了解子女的心理世界和思维特征,注重研究孩子的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特点,要以自己健康成人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尽力创造最优的家庭环境。
职高的学生也是一群天真浪漫的孩子,他们有着普高学生不具备的很强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工作干劲。针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完全发挥专业兴趣,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培养自信心,现在的职高学生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只要我们学校、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来关注职高学生的成长,我相信职高学生一定会发出更灿烂的光环,为整个社会贡献出能强有力的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10.
[2] 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中图分类号:G6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1、依赖、嫉妒、自卑、孤僻等多种性格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较高比例,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即使在家的家长很多也由于自身教育、观念因素缺乏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及心理疏导,绝大多数小学生均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课外作业,学习成绩不佳,加上同学、玩伴儿之间的家庭情况、物质条件不一,使得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网络设备逐渐进入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和学校监管,很多小学生沉溺于电视节目、游戏等,显著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离家出走、逃学等。
2、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等逐渐增多。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明显上升,加之留守儿童居多,父母的面对面教育较少,而家中老人对这些孩子又较为溺爱,这样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犯错后不能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改正,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骄纵、任性等情况,在对待人和事物等方面易出现“指责别人、难以合作、不能友好相处”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
3、厌学情绪高、学习适应性较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上,村小教学点学生厌学的比例高达35%,而乡镇中心校学生学习被动的比例最高达67.5%,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学校教育师资力量较差,教学方法、设备等较为落后,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学习教育的关注不够,加之较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很多小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4、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曝光的儿童犯案件越来越多,农村地区更是儿童犯的高发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发育直接影响到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一项关于农村小学生性知识、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刊、电视、电影、父母、学校及朋友,其中报刊、电影、电视占绝大部分(42.72%),生理知识、性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低,总体性知识严重缺乏。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对于性知识、性心理问题的好奇和困惑增加。
二、针对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的对策
1、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控制和解决,亟需适合农村地区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并及早促进其真正落实:设立相关职能部门及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的形成和责任体系的建立;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心理问题评估方案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通过上述措施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培训对象并非只是针对专业人员,而是针对所有教师而言。前文提到的相关基础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这就需要对我们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予以培训和提升。农村具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加之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冲击下,农村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表明,通过对基层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矫正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误区,还相应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准确的判断问题类型,指导和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优化课内、课外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材及课程设置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多元教学,增加基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结合具体情况因人施教。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中的渗透,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积极利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等方式,充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家长的指导,提高学生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家长需建立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环境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亦不是单独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共同重视和协作,长期建立全面的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杨晏,黄雅利.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2] 詹 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 2005(5):71-72.
[3] 廖全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53-55.
[4]易小君.基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J] .读写算:教师版,2015(27):211.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
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35-01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心理变化尤为明显,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中职生学习成绩大多不是很好,属于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容易被社会忽视,导致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突出,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已经刻不容缓。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学习态度不好,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厌学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制能力都比较弱,厌学的情况更为严重。在学校里他们不爱学习,学习都是被动接受,消极对待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开小差、睡觉、说话种种恶习,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
(2)追求个性,做事易情绪化,控制能力差。中职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喜欢标新立异,对事物充满好奇,张扬个性,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对待学习和处理事情上,喜欢感情用事,不能冷静作出判断,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控制能力差,两极化比较严重,容易作出极端的事情,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
(3)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自信,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有偏见和歧视,导致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出息,才能成才,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中职生多为中考没考好的学生,被迫选择职业教育,自己在心理上否定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同时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让中职生更加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和困难会望而却步,不敢迎难而上,缺乏自信。长此以往,会产生自卑心理。
(4)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时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希望能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然而由于初中生的不成熟的心理特征,不能够正确地分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容易错把友情当情,使两性的关系变得很尴尬。另外还有一部分中职生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不愿意与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差,过于封闭在自己的世界,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整天打游戏,荒废学业,不仅严重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1)从社会的角度讲,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现阶段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注重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工具,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教育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出台相关政策,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明白心理健康不仅是健康的需要,也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需要。
(2)从学校的角度讲,需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性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同时,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学校要积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3)从家庭的角度讲,家庭作为学生第二重要的教育场所,要积极地去影响孩子,提高孩子各方面的心理素|,与孩子保持长久融洽的关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洋溢的生活态度,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4)从自身的角度讲,中职生应该保持谦逊和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完成自身的学业,发挥主观能动性,遇事沉着、冷静、理性地解决问题。中职生处于青春期,生活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要努力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全面的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93-01
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代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但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等。此外,来自离异、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帮助。
一 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离异家庭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缺乏长期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全面性。
三 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二、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与物质的不平衡状态,学生心理偏差出现的比率较高,校园暴力、厌学、早恋等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只有重点中学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少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课程,极个别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总体上心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形成一支具备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二、改进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专门的心理教师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和基础。培养一支心理健康、师德高尚、善于协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2.政教处、班主任应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目前教育形式下,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主要依赖于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而实际情况是,政教处和班主任在学生常规管理和纪律卫生等方面几乎花费了全部精力,能留意到学生心理变化的较少。首先,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题培训,确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模式。其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
中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许多课程设置与心理密切相关,在当前专职心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重视培养思想品德课教师,渗透心理理念于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5.注重个别咨询与辅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可在学校设置心语小屋、知心信箱、心理热线等,给学生提供倾诉和寻求建议的窗口。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开展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总结、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重要手段。注重心理健康成果的挖掘与交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进行课题、论文、个案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校园心理剧等征集评比活动。订阅、组织阅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刊物,逐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7.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一职
选择人际关系良好、乐于与同学交往的同学担任此职务,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中的心理偏差和困惑,做好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心理自我成长能力。
8.开展家长的家庭教育、心理知识培训
留守高中生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被留在原住地的高中生。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心理脆弱、学习压力重的特殊时期,留守身份、无人照顾对留守高中生来说影响较大,所以许多留守高中生都出现了心理问题。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本营,这也要求学校正视留守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留守高中生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以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留守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性格叛逆,孤僻。叛逆心理是中学生群体的一个常见现象,不过这一点在留守高中生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和引导,许多留守高中生都养成了自由散漫、为所欲为的性格。个别人还错误地认为,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根本就是能力不足、不在乎自己的表现,他们甚至对父母产生了抱怨,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也愈加消极、孤僻。在学校,许多人还会将自己置于教师的对立面,与其他安于学习的学生格格不入,认为教师的教育和劝说就是自己的压制和挑剔,为此,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随时都有可能与他人爆发冲突。2.厌学情绪浓郁,缺少抱负。厌学情绪浓郁、学习成绩较差,在留守高中生群众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据悉,绝大多数留守高中生的监护人都是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在外打工的父母对他们的学习关心不够,而监护人能给予他们的帮助极其有限,加上缺少监管,所以在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许多留守高中生经常会出现逃学、逃课等行为。部分留守高中生虽然在学习上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也有乐于向上的心理,但是由于性格内向,在遇到问题时他们都羞于请教他人,只能自己解决,所以学习效果不佳。还有部分学生受“出去打工挣钱”、“闯社会”等浮躁的社会心理影响,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学习上缺少信心和抱负,他们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3.人际交往心理失衡。许多留守高中生的父母由于经常不在他们身边,经常会用钱来弥补孩子,所以在金钱上从来不会亏待他们,岂不知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在经济宽裕而缺少管教的情况下,为了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引起他人注意,一些留守高中生经常会用大手大脚花钱、上网等其他方式消愁解闷,受此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功利化、现实化、庸俗化,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经常会因为价值观不合而出现冲突。个别留守高中生由于长期缺少亲情滋润,心理极度矛盾和惶恐,为了弥补亲情缺失,他们会与一些人称兄道弟,会“抱团取暖”形成一个带有排斥性的小团体,导致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远。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渴望温暖和刺激而早恋。
二、留守高中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开展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培养、心理问题辅导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的一门课程。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加重的情况下,高中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关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促使他们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要求高校在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的同时,转变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条件,关心留守学生群体,改变过去那种以强制教育、训导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学生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将集体心理辅导与班级讲座、个别辅导、心理训练等结合起来,教给学生更多加强自我调控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生活适应力,消除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良好效果。2.关心留守学生,以集体的力量助其前行。高中班主任和教师是高中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他们与学生的亲密程度、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会给留守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因此,高中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学生信息档案,然后与教师携手关注留守学生心理与学习变化,经常与留守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心理需求、思想情感等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爱心、耐心和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以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满足学生对亲情的渴望,促使学生将对父母的情感依赖转移到教师身上。与此同时,打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积极利用主题班会、帮扶小组为留守学生的学习加油助力,让留守学生感受到爱就在身边,促使留守学生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中去,增加与他人的亲近感。3.家校携手,汇聚教育合理。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话题,留守高中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因此,高中在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与家庭携手,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以汇聚教育合力,增强教育的有效性。这就要求高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在与留守高中生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及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立足于良好的学校、家长沟通机制,经常开展一些亲情活动,以加深学生与家长、监护人的理解和感情。此外,经常借助QQ、微信、电话等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家长了解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向他们传递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信息,引导他们改变过去那种以“金钱补偿亲情”的做法,给予孩子更得关心和爱护,引导留守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困难成长成才,促使他们坚强、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1.1 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 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就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无疑将有助于个体在未来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机会。在人生的成长中,高中阶段是较为特殊的,该时期的学生升学的压力较大、学习较为紧张,并且有着叛逆的心理,学生精神上表现为孤独、自卑、焦虑、抑郁等,在学习上出现了厌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在生活上表现为自我约束不强、心理承受弱等。而高中班主任可以说是接触高中生时间比较多的,那么如何在将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必然之路。
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优势分析
在高中阶段班级的大部分事物都由班主任进行管理,所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和时间是较多的,所以其在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着先天的优势。
1.二者的整合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在班级群体中班主任和学生的相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那么班主任通过观察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普遍性的心理焦虑组织一些活动,采用疏导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针对性的、速度较快的使学生走出心理困扰。另外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别学生作用并不大,而班主任则可以根据不同的个体采取差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对待某个没有恒心的学生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其没有学习恒心的原因,以班主任的权威帮助学生战胜心理上的弱点。
2.二者的整合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及时性:处于青春期末期的高中生心理需求上有自己的特有性,作为班主任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的变化,那么班主任就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理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3.二者的整合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业较为繁重,并且情绪焦躁,都喜欢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班主任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之后能够更为实际的、切中要害的去解决,这就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方案设计
(一)整合的原则。
1.全员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其必须要具有全体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班主任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能遗漏任何的受众对象。特别是那些性格较为内向、不太会表达的学生,班主任更应该给予心理状况方面的关注。
2.差异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性格、经历等都不同,对待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等也不同,所以班主任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差异,采取差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保密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候避免不了的会触及到学生的隐私,所以作为班主任来说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保密性,充分的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班主任只有做好保密工作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更放心的将心理的想法吐露,也更利于其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整合目标。
在班级管理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心育校园。
(三)整合过程。
依据高中教学实际,并且遵循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原t,整合将从当前高中班主任工作实际为起点,针对班主任开展循环的整合模式,从而实现整合的不断完善,整合效果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四)整合实践。
1.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班主任实际上是校园中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例如班主任在面对心理自卑的学生的时候,可以先制定出心理疏导的方案,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其在展示的时候将唤回自信,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2.心身共育的心理疏导方式:班主任可以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抽出身来,在活动中体验如何去调控自身的情绪、如何更好的承受挫折,班主任通过这些活动就能够有效的干预学生的心理构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有更多的心理体验,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转化为自身的心理素质。
3.爱要分明,护要适度。对于家庭离异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找他谈心,要让他走出思想误区。引导他明白:父母离异是他们之间没有了爱,但他们对你的爱一点儿也没有减少;爷爷奶奶疼爱你才依着你,不等于你的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老师、同学爱护你,但不等于说你有错我们还“包容”你。还可以利用一些恰当的机会,对其进行挫折适应能力的教育,引导他学会正确认识和接纳父母亲的行为,理解父母,适时调整心态,帮助他走出心理的阴影。另外,还要和家长常联系,请求家长的配合,建议家长尽量避免因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首先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异是父母的事,和自己无关,这一点对孩子是很重要的。其次,要多关心爱护孩子,这样孩子受到的伤害就会大大减少。对于孩子的祖辈人,要让他们明白正确疼爱孙子、孙女的方式方法,配合班主任的教育。只答应孩子的合理要求;多让孩子和同龄人相处,对孩子的保护要适度,因为他们迟早要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而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来说,他(她)们的人生路本就不平坦,我们的爱护更要适度,正确地引导他(她)们勇敢地面对。
总结: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末期,同时在加上学业压力大等问题,使得高中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单纯的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所以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最为有效的,也是可行的。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要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是同样重要的。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相比之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据研究统计,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认为在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并不是说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小学重新开设这样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
3.在合适的机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由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差、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了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教育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大概达到了30%,有的县区甚至高达60%。”可见,在中学厌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如今90后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家人视为“心肝宝贝”、“掌上明珠”的感觉,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地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处理问题时忽略别人的感受。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有较强的抵触情绪。民主型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易造成青少年孤僻、专横的性格。自由放纵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教和沟通,易造成青少年散漫、任性、甚至狂野不羁。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他们渴望与异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对与异往有误解,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可以被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3、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开设心理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途径,但是认为开了心理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太片面了。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单单在心理课上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团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工作。例如,一位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他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德育的眼光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会被纳入到坏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到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这位学生需要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以捣乱来引人注意了。
三、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培养中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加强中学生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他们逐渐产生了性意识,有了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中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另外,可以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忽略中学生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3、结合班级、课外活动和学科教学开展心理辅导。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和学科教学来进行,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教学以及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同时,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力度,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姜莹 游川 丁辉 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8。
[2]王丽敏 吕杰 哈尔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
[3]李燕 龚洁 杨旭 武汉市中学生心理应激因素的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4]陈纪方 梁彦秋 等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校管理心理学,1988。
[5]姚本先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6]林崇德 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郑日昌 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9]彭德华 等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管理心理学,1992。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加大、中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农村中学生暴力冲突,抢劫杀人、打架流血死亡等事件屡屡发生,而心理问题往往就是引发这些问题的内部原因。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中学生心理表现出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发展,理想初步形成,认知能力有较大进展。这些表明,学生正走向心理成熟。但是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因此中学生心理疾病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如自卑心理大,厌学心理,情绪波动性大,心理脆弱,、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人际交往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自信心不足,早恋问题的困扰,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原因
在农村的学校由于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我们很难对学生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当遇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都习惯于用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或是自己的准绳去作出是非、对错的简单判断,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2. 家庭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就我们农村地区来讲,父母关心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导致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更有许多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仅靠年老体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生活,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情感气氛冷漠也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如何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协调教师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班主任也可以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