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0:03: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智慧校园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22―01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1],近年来由于支原体实验室检查手段的进一步普及,发现其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比例逐年增多。笔者收集近3年来临床诊断为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共108例,并作了近期随访,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8例患儿均符合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其中男50(46%)例;女58(54%)例。无性别差异。年龄
1.2 治疗方法:入选患儿均使用阿奇霉素静脉缓慢输注,剂量10mg/kg.d,5%葡萄糖液稀释至药物浓度为1mg/ml,使用上述剂量5天后停用2 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有明显大片状肺实变及反应性胸膜炎患儿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使用并逐渐减量。氨溴索静脉使用及祛痰雾化吸入疗法,嘱多翻身拍背。体温达到38.5℃临床使用退热药物。血超敏C反应蛋白(CRP)明显增高者加用广谱抗生素二代或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静脉输注等治疗。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者加用维生素C注射液及果糖二磷酸钠静脉输液治疗,肝功能异常者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输注。2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胸片或胸部CT,病灶未完全吸收者间断使用罗红霉素分散片配合氨溴索继续口服治疗。每月随访1次至6月后结束。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及不同程度咳嗽,咳嗽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连声咳、干咳,11例呈类百日咳样痉挛性咳嗽。痰少不易咳出,表现为白色黏痰或泡沫痰。15例(14%)出现一过性患侧胸痛,咳嗽受限。肺部可闻及中细湿音18例(17%);21例(19%)可闻及喘鸣音;50例(46%)患侧叩诊呈实音且呼吸音减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9/L者32例(30%)。54例(50%)出现血沉加快,45例(42%)出现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30例(28%),肝功能ALT升高20例(19%),首次支原体抗体IgM检查阳性者67例(62%),抗体阴性者10天后复查结果均为阳性,明确诊断为支原体肺炎。X线及胸部CT示多发斑片状阴影15例,示右下肺实变35例,右上肺实变25例,左上肺实变3例,多发肺段实变10例,双侧肺段实变20例,CT诊断示反应性胸膜炎21例(19%)。经2个正规疗程治疗后复查胸膜炎均消失,肺部实变病灶均有缩小。所有患儿均于正规治疗4~7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于2周后明显减轻或消失,无咳痰。病程中偶有一过性胃肠道反应,多为腹痛、恶心,减慢输液速度后症状缓解。正规治疗2周出院后门诊继续口服罗红霉素分散片5mg/kg,2次/天。每月随访,至胸片基本正常后停用所有药物。至6个月后随诊复查影像学检查90例(83%)无异常。出院后2月复查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仍呈阳性48例(44%)。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无细胞壁原生物,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染,以冬季较多,随着诊断技术及认识提高,该病在儿科患儿中有逐年增多趋势。支原体作为原核生物界中最小的微生物,其结构缺乏细胞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抑制移位酶活性,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支原体的生长代谢,起到抑菌作用[2],阿齐霉素静脉使用不良反应最小[3],但仍需注意浓度及速度控制,以减轻胃肠道反应。本组资料中患儿部分出现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不适,考虑为输液速度较快所致,调整输液速度后症状均可缓解。口服罗红霉素分散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好。
肺炎支原体的肺外表现主要为血液系统、胸膜、肝脏、心肌、神经系统等损害,多考虑与毒素有关系[4]。本组资料中发现肝损害、心肌损害及胸膜炎表现,但及时发现后对症处理后未发现明显后遗症及致死性表现。未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经正规治疗后绝大多数能获得较好疗效,胸腔积液量均消失,均未行胸穿治疗,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后2周后复查胸腔积液均消失且无胸膜肥厚表现。赵顺英[3]等曾报道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国外亦有相关报道[4]。考虑本组患儿疗效较好与病人选择有关系。本组病人经正规2个疗程静脉输注阿奇霉素治疗后仍有部分病人病灶不能完全吸收,考虑局部支气管破坏较严重,但延长治疗后6个月随访达到绝大多数影像学完全恢复,少部分遗留条索状改变。有资料报道早期病灶不能变化者提示局部支气管破坏严重,可行肺灌洗等治疗[5],本组病人经随访未发现恢复困难者,故未行肺灌洗治疗,提示早期积极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能减少局部支气管破坏可能。支原体IGM抗体检测目前较通用,本组资料中显示首次测定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未达到100%,但治疗10天后复查抗体均为阳性,提示病初检查支原体阴性者但有典型临床特征及肺部X线表现者不能排除支原体感染,应进一步隔期复检。本组资料中有血常规白细胞异常升高及CRP异常升高者,提示继发细菌感染,予联合广谱抗生素后治疗效佳。
总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已成为呼吸系统常见病原,应引起儿科临床医生足够重视。尽早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具有较好疗效,能较快控制症状及减轻肺实变面积。部分病人有联合使用抗生素指征。长期口服大环内脂类药物不良反应少,远期随访效果理想。诊断上应重视对该病的影像学检查及支原体抗体检查。
参考文献:
[1] 陆权,陆敏.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41-243.
[2] 袁壮,董宗祈,鲁继荣,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49-45.
[3] 王文东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探究140例[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7):158-159.
[4] 高红英,张蕴芳,陈光福. 儿童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0,4(7):1074-1076
一、青海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了40.63%,与内地高校相比,青海省高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日前就校园文化建设对青海省三所主要高校(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师生进行了调研,总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落后。
在现实生活中,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思路不清,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内容和组织者主要是活跃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它主要是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或各院系辅导员的工作,比如,在针对大学生就“当前都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题进行调查时,有85.77%的学生选择了“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仅是作为人文教育的树叶,未能与人文教育进行整合,更谈不上承载一定的人文教育的责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不满甚至是反感,如在针对“你对当前的校园现状的评价”问题的回答,有13.64%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狭隘,必须在宽度上加以拓展”,有26.09%的学生认为“比较枯燥,必须在形式上加以丰富”,但选择“比较肤浅,必须在内容上加以深化”的学生高达57.83%,无一人觉得“比较满意”,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不满还是集中在内容方面,觉得应该深化内容,发挥更大的功能。
(二)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
目前,青海省高校普遍都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对学生业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如在针对“你觉得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时,有42.68的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校园文化档次不高”,高达68.92的被访者选择了“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上,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但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社团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但管理者层面却更多地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建设和学术文化建设。
(三)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指向不明,校园文化向学生渗透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高校的发展各有千秋,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对于身处高原地域的青海省高校来讲,校园文化更应该能够突出高原高校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之处。但在对几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体的调研中,发现有些高校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还是不够清晰,学校特色文化展示不突出。例如,在针对学生“你认为本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一题进行提问时,整体上有高达55.36%的学生选择了“不甚清楚”,仅有25.68%的学生认为“了解一些,比如从校训精神等可以得知”,因此青海省高校内部要从“自身整体全方位考虑,认真研究,统一认识,合理定位,充分考虑自身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中的优势和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弘扬主旋律,保持和传承自身特色。”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青海省几所主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形形的问题,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这是当前摆在民族地区高校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尤其在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培育和发展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文化、时代的主旋律,其先进性决定了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它可以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现代大学所具有的学术性、教育性等各属性均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反映在师生的精神层面,反映在师生的学风与教风中,而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大学所具有的属性是一致的。尤其是在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另一面民族之间由于不同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冲突、碰撞、磨擦不断升级,如果不注意引领、协调、妥协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引起民族和社会发展危机。实践证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无法避免,而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正面引领、有效树立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及至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其和谐性决定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它可以起到(兼容)凝聚整合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民族精神是强大的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时代精神反映了历史进步的方向,具有强大感召力和推动力。这些内容那个唤起民族地区大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及荣辱观,能够引导他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方向,高扬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在民族地区高校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体系,其开放性决定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它可以起到激励创新的作用。
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发源地,是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基地,民族地区高校的建设发展也莫过于此,创新是提升办学水平和凸显办学特色的根本要求。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只有更加注重学术创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创新等,才能锻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才能真正培育出不辱民族使命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涵盖创新精神的培育,它不仅是广大学生作为特定群体成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民族以及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途径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宣传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制定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弘扬主流文化,扬弃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文化,要突出校园文化的高原特色和区域优势。
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十分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纳入为校园文化构建的中心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达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目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十报告也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更容易在全民族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的集体观念”,对于民族高校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但也不能固守民族文化的传统不变,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中更应该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下兼容吸收外来文化,跟得上时代改革创新的步伐。
同时,品牌是校园文化的标识和载体,因此,青海省高校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具有青海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办学治校、专业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凝炼特色,形成校园文化品牌。特别是要深入挖掘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文化成果,将青海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在校园人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使各民族同胞建立起互包互容、互相借鉴、和睦相处的亲密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丰富和发展本省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二)建立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和谐高品位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人文氛围,培育民族高校新时期的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到学校建设的各类文化建设中,“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元和谐,多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大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同的高校由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时间长短、历史积淀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突出各高校自己的风格,要以学校的目标定位和长远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思想。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传统和条件,发挥学校优势,形成特点,如有的学校有文艺体育传统,有的学校又以民族文化见长,有的学校校园活动蔚然成风等等。要将高校充足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的思想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民族高校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9-01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疾病。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多数表现为咽炎、鼻炎、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咳嗽、全身不适、明显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咳嗽初期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咳嗽,无痰或伴有少量粘痰,特别是夜间咳嗽较为明显。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及秋季为多。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率占小儿肺炎的4%~26%。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可能引起呼吸道以外其它器官的病变,如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肾炎、脑膜炎等等。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婴幼儿也不少见,在世界个体均有流行。归属于中医儿科“肺炎喘咳”范畴,主要病理机制是肺气闭郁,肺失清肃,主要病理产物是“痰”。是由于外感风温或风寒,入里化热,与痰浊相搏,壅塞气道,灼伤肺络致肺气不能宣通,肃降失职发病。
我们从我院2012年10月至次年3月的病人中选择了60例病人进行观察。其中,中西医结合组30人,单纯西药组30人。
1 临床资料
临床症状比较:入院前曾用过两种以上抗生素而治疗未能缓解者,中西医结合组11例(36%);单纯西药组9例(30%)。发热7天以上者,中西医结合组15例;单纯西药组13例。有明显肺部体征(听诊有湿罗音)者,中西医结合组24例(80%);单纯西药组20例(66%)。中西医结合组患儿症状重于单纯西药组,二者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观察比较的内容主要是治疗后咳嗽消失所需天数,肺部体征消失所需天数及病人病程所需天数。
中西医结合组:在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煎剂治疗,不用其它西药。单纯西药组:在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时,配用止咳平喘药如复方甘草合剂,以及进行超声雾化等治疗。
中药组成:所用方药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为主,多选用鲜芦根15~30g,杏仁6~9g,10g,金银花10g,连翘10g,板蓝根10g,鱼腥草10g,地龙10g,杷叶9g,天竺黄9g,浙贝母9g,蝉衣4~6g,临床高热不退,咳喘重者加用石膏15~18g,薄荷4~6g,地骨皮9g;苔白腻者配薏仁米9g,草寇4~6g;喘重者加赭石9g,葶苈子4~6g;咳久不愈兼津伤者可加川贝等。
3 治疗结果
4 病案举例
范某某,女,3岁8个月。发热5天,咳嗽5天入院。体温在38.5℃~39℃,呈驰张热型,咳嗽重,曾服阿奇霉素四天,症状无改善而入院,查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小水泡音,胸片示右下大片阴影,入院后静点阿奇霉素并服中药治疗。方药:鲜芦根30g,生石膏18g(先煎),银花、连翘、薄荷(后下)、地骨皮、前胡、杷 叶、杏仁、天竺黄、浙贝母各9g。共5剂。入院第5日,体温恢复正常,第6天咳嗽明显减轻,停阿奇霉素继续服用中药治疗(原方去生石膏、薄荷、地骨皮),共7剂,于第12天痊愈出院。
5 讨论
作为一名直销员,必须对自己所销售的产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迎刃而解。下午,我尝试在组长的视线下独自敲响宿舍门。“你们好,我是民大移动厅的直销员,现在存50送50,请问需要办卡吗?”我断断续续地说完这句话,心跳还在加速。因为,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更不善言辞。然而,我既然选择了商科,就需要在实践中改变自己。
晚上八点,我拖着满身的疲倦回到民大吃晚餐。虽然劳而无获有些许失落,但是我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向顾客推销产品,相信被无数次拒绝之后必定会有人接受。一名优秀直销员的心态是什么?正是我所要学习的。
第二天,我初次尝到甜的滋味,就像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同时我也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产生了好奇心。本来组长让我们这一天好好休息,但是我和另一组员抱着闲逛的想法到广西航运学校走了一趟,结果意想不到地完成了当天的销售量。那里的学生是中专生,对移动的业务很少了解,只知道现在搞活动便宜,而且我们这两个姐姐非常友好,所以就办卡了。可见,顾客自身的文化水平、素质高低、阅历深浅对消费有一定影响,而我们要抓住不同层次的顾客的需求和心理特点。
组长对于我们能在广西航运学校挖掘到市场也有点惊讶,因为之前已经有好几批直销员去“搜刮”这块市场了。可见,市场的潜力是无穷的,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去挖掘,必定有所收获。但是,后来过了办卡高锋期,组长还让我们平时有空就逛逛宿舍,说不定还能办一两张卡。对于这种“大海捞针”的做法我并不赞同。毕竟,我们是学生,与其浪费时间做百分之一机率的事还不如多看看书拓宽知识面。再者,有谁对一个星期都办不了一张卡真正无所谓呢?
人们都说新生开学的两天是办卡高锋期,然而对于我来说,新生开学后一星期才是我的业绩高锋期。据我分析,正因为人人都认为那两天是办卡高锋期,所以都蜂拥似地争这场块肥肉,结果这块肥肉被垛成了肉片,每人分到的份额明显减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是越来越想挣钱,会挣钱,无形中形成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所幸的是我尚能恰到好处地看待这种压力,明确作为一名学生的定位。
开学后一星期,因为我的腿受伤了,行动不方便,而团队又缺人手,其他组员都到师范学院抢夺那里新生开学的大市场,所以团长希望我能在学校里摆台,毕竟营业厅给每个团队分配一个摊位,我们团队怎么能输给别的团队呢,我便毅然决定接受这个任务。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天真是苦尽甘来啊!
我一个人拖着受伤的腿,带着两个从未接触过移动办卡业务的同学摆两张台,从上午八点一直忙到傍晚七点。耳边总是听到“欧阳,快过来一下”“这张单怎么填?”“号码本呢?”“给我一张卡”“什么时候能办好?我赶时间”“什么时候才能开通?”“我就想要这个号码,不用选备用号码了”……为了确保顾客所选的号码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我还得常常到移动厅报单,差点没对那旋转楼梯产生恐惧感。我完全沉浸在忙碌中,只知道坚持两天就好了。
结果,上天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让我明白“赛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但是,我一个人在民大的销售量居然顶得上全队人在师范学院的销售量,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按照正常的市场导向,师院新生开学需求量必然高涨的。后来听说,很多新生领到爱心卡后被带到固定的几个办卡点,看来市场被不完全垄断了。我们由于信息匮乏,不占据地理优势,缺少人力资源优势,营销策略无法及时调整等原因而处于劣势地位。
经过国庆七天的调整,我们把目标指向了相思湖学院新生开学的两天市场。周六,我在民大移动厅接单。虽然不必到外面跑客户,但是一整天听着电话那头不清晰的普通话同时做记录,简直是煎熬。由于营业厅里太吵,我只得到外面听电话接单,结果被指责“不坚守在工作岗位”。当时,我感觉非常委屈。我承认我确实不愿意呆在厅里,按经理吩咐的帮接其它直销团队的单,这样会耽误我们本团队的工作。我也很难与经理沟通,让她尽快入我们团队的单。毕竟,我们所处的立场不同,她站在更高的统筹全局的角度,况且当天入单多少与其经济利益不直接挂钩,她何必像我们这么着急呢?但是,冷静下来思考,我想我还是应该多找找主观原因,我没有掌握沟通的艺术这才是关键所在。
周日,我转换了角色,由接单员变成报单员。站在相思湖学院新校区的风口边,我用准确清晰的普通话,向在民大营业厅的队长报单,语速合适,停顿恰当,我们的沟通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我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确实,沟通的内涵非常丰富,移动的口号就是“沟通100”沟通是相互的,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其需求。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20-02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关系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阐明了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增强服务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1.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1]。广义的服务包括科研服务、成人学历教育、成人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方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就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价值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1.2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职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为提升现有的劳动力素质做出了贡献,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其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的科研服务、成人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履行这一职能,则高职院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因此,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既是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又是促使其发展的强大动力。
2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2.1 增强服务意识 明确服务定位
高职教育要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3],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明确其服务定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逐步理清办学理念,办出自身的特色,为社会培养的第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与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高等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确服务定位,找准服务对象。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是城区服务、农村服务、县镇服务,同时,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要逐步向农村和基层延伸,更好地为基层服务。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定位的明确有助于高职院校找准方向,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的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课堂转移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学习和成长[5]。为此,要实现学生的学习和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的零距离对接。首先,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比如护理、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社区老年人义诊活动,既可以服务社会,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促进其职业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到岗位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顶岗实习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情景,而不是拘泥于书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最后,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标准,用人单位向学校下达人才需求订单,学校在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基础上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从而培养能够满足特定岗位要求的人才,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