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8 10:03: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以知识密集、信息技术带动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增强辐射服务功能、发挥经济中心城市作用的迫切需要,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打造全国区域中心、巩固湘南中心城市地位和建设文明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

1 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

1. 1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

衡阳区位优势独特,素有“南北要冲,两广咽喉”之称,是连接粤港澳的重要节点城市,有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的区位优势。

1. 2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2011年12月衡阳获批“三网融合”首批省级试点城市,2012年5月衡阳市政府与中兴网信正式签约建设“数字衡阳”,全市城市信息化建设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衡阳引进和吸收了“一站式审批”、“零障碍服务”、“保姆式服务”等模式,大部分低风险货物都得到了快速放行,出口平均海关作业时间为4分钟。

1. 3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衡阳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文明基础雄厚,在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配件制造业等领域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发展生产业也更具优势。房地产、通信、信息、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内部专业化分工将进一步细化,各类服务业都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服务业总量小、占比低、速度慢

2011年,衡阳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7.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在14个地市中总量排位第3位,增速与湘西自治并列排位第4位,与衡阳人口总量在全省排位第2位的情况存在差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4.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低于第二产业6个百分点。

2.2服务业支柱行业与龙头企业偏少

一是大中型企业单位数偏小。2010年,全市服务业大中型企业109家,占全省6.04%。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型企业106家;大型企业落后于长沙、株洲、湘潭、常德、张家界,中型企业数在全省排4位。二是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偏少。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共541家,营业收入为3476025.2万元,户均营业收入为6425.2万元。

2.3城镇化水平低限制了服务业发展

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性以及服务产品非储存性特点,决定了服务业发展与人口的积聚、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体系发达的城市发展呈相关关系。2011年,衡阳城市化率为46.99%,比全省高1.89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第5位;城市化水平不高限制于消费和生产服务业的扩张,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

3 发展思路与总体布局

3.1发展思路

衡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兼顾生产业和消费业,构建一个以深度融入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开放性、创新型的生产业为主体,以特色化、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业为基础,形成层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基础雄厚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根据衡阳市委文件,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金融、科技信息、文化旅游、医疗养老等六大服务业,共同推动衡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2总体布局

衡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兼顾生产业和消费业,构建一个以深度融入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开放性、创新型的生产业为主体,以特色化、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业为基础,形成层次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基础雄厚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科技信息、文化旅游、医疗养老等六大服务业,共同推动衡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衡阳市区位条件和服务业基础,综合考虑发展重点和协作关系,以服务业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两大核心区。以湘江生态经济带与解放大道为主要发展轴,以外环西路和南路以及衡州大道两条发展带为依托发展多种类型的服务业,构建“两核、两轴、两带”的服务业分布格局。(如图1)

图1 总体布局规划图 图2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规划

3.2.1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规划

2005年衡阳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增加值44.3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7.34%,占全市服务业比重10.1%;2010年实现全社会物流业增加值11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1%,全市服务业比重14.2%。2005-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增加值年均增长21.1%。2010年第三方物流货运量4096万吨,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20%,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社会GDP的比率为18.5%。

通过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以市域物流为基础、区域物流为重点,大力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四大平台,即以物流园区为载体的物流运作平台、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业市场主体,加快现代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流和商流的网络化,建成湖南省一级现代物流节点城市、湘南物流中心。

围绕五大优势产业、工业园区等生产服务的需求,优化区域布局,构建跨区域信息互通、商品互换、产业合作、无缝对接的物流集群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建设衡阳白沙、松茶、江南三大物流园区;加快云集空港物流、衡阳钢管物流、特变物流、千吨级港航物流、陆运物流、红光物流、西园农产品物流、中电大件物流、华源建材家居物流、丁家桥水运物流中心、呆鹰岭全国湘菜原材料物流中心等15家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形成跨区域性和区域性、综合性和专业性匹配的,相互联系、优势互补、高效便捷的“开放状物流网络服务体系”。结合工业集聚区布局,逐步形成“三园区多中心”的现代物流业布局结构。(如图2)

3.2.2商贸商务业发展布局规划

近年来衡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第三产业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保持平稳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趋于稳定,大致在35%—40%之间变动,三产发展速度和质量有待提高。GDP增长中约有1/4来自批发零售贸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较明显。(如下表)

篇2

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深入学习、贯彻和宣传《发展纲要》,有序开展重点行业调研,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块规划布局的深化和细化,着手编制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是:

(一)组织召开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大会。总结“服务立区”战略实施以来主要成果,交流服务业发展工作经验,部署今后我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增强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编制完成会展、物流、中介三个重点行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完成《会展业发展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和《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划》。

(三)衔接明确重要功能区块规划布局。主动介入核心区地块(箕漕街区块)、*北路沿江区块(原化工区地块和滨江地块)建设,密切保持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与衔接,力争及早明确地块规划布局。抓紧开展“滨江大道商务休闲带”、“休闲生活圈”等功能区块的规划研究,完成包括功能结构、业态布置、形态风格等在内的初步规划方案。

二、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引进培育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楼宇经济载体功能,加大力度引进培育会展、物流、中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实施“一街一特”工程,着力建设行业发展特色载体,促进现代服务业在*集聚发展。重点是:

(四)组织开展各类展会活动。精心承办第三届中国家博会和首届中国旅洽会等品牌展会,引进“药机展”等大型巡回展会,为“浙洽会”、“服装节”等大型展会活动做好环境保障和服务工作。

(五)培育引进发展物流业。加快引进宏商国际货运等物流企业;积极促进马士基物流、达飞轮船、金辉矿产品物流等强势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六)提升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促进金穗税务、公正监理等本地优势中介服务企业拓展市场范围和业务领域,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开展各种方式合作。

(七)营造良好金融服务环境。加强与区内金融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利用经济形势通报会、新春联谊会等活动载体,加快建立银企互动交流合作平台,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八)推进特色功能载体建设。完善“海运港”特色楼宇建设,组建由航运物流企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海运俱乐部,组织龙头航运企业成立“海洋航运业互动协会”,进一步完善航运信息平台。推进*南路商业特色街的示范建设,完成街区建设方案的策划设计,以街道为主体推进街区景观改造施工建设。培育化工交易所(暂名)特色楼宇,邀请权威咨询机构开展市场调研,开展全面招商工作,完成楼宇主体企业的入驻。推进会展创意园(暂名)建设,在与市会展办等充分衔接的基础上,邀请权威咨询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建设*会展网等主体功能,引进部分会展主体企业。

三、通过流通技术改造和业态转型,积极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

以信息化建设、品牌提升、连锁经营和改造转型等为主要途径,积极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两大汽车市场为主要载体,大力推进汽车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利用各类商业设施,加快引进现代商业零售业态和企业。以街道为主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业建设。重点是:

(九)引导优势商品市场转型提升。积极推进现代建筑装潢市场等商品市场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商城项目建设,引导其延伸相关服务功能,加快向专业商场、精品特色街区方向发展;按照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定位,尽快完成华东物流大厦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

(十)促进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和做精做特。继续引导向阳渔港、新彩虹等强势餐饮企业“走出去”连锁化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以彩虹北路商业示范街等为主要载体,引进培育一批特色餐饮企业,进一步增强餐饮文化、品牌的集聚效应。

(十一)集聚发展汽车服务业。推进世纪轿车城“二次招商”活动,充实完善汽车服务企业主体及结构,加快国际汽车城主体招商和配套服务招商,引进3S、4S汽车专营店5家。

(十二)拓展提升商业零售业。促成沃尔玛超市项目的签约和金光百货国际名品城、欧尚超市的开业;协助波特曼中心精品百货商场和嘉汇国贸中心商业设施开展招商;推进广客隆地块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招商。

四、坚持开放合作,继续加大服务业招商工作力度

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主线,主动接轨国际国内市场,夯实招商引资各项工作基础,通过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服务业,深入接洽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着力开展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和特色街区、特色楼宇的服务业招商工作。重点是:

(十三)切实健全招商基础管理和后续服务。通过全面疏理,编制完成汇集功能性区块、功能性项目、特色楼宇、特色街区等各类服务业招商资源的《招商资源库》和《招商项目库》,汇编完成《客商库》,修编完成《*区投资指南》。

(十四)精心举办现代服务业香港推介会。全力包装一批服务业实体性项目和功能性项目,通过组织召开现代服务业香港推介会,促进区内企业与香港企业开展各种方式的合作,加强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接洽和引进力度。

(十五)认真承办现代服务业对接会。利用“浙洽会”期间商贾云集优势,认真承办*现代服务业对接会,进一步宣传*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会引商。

(十六)筹办落实“卢湾-*”现代服务业发展研讨会。前瞻性地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主动接轨上海的重点,为区域发展和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五、全面参与东部新城建设,努力奠定服务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东部新城是*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最重要载体。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主动融合、积极参与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以会展商务经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是:

(十七)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和政策解释工作。围绕东部新城功能定位、开发速度和时序要求,加强相关宣传,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配合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十八)妥善做好拟开工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注重保护群众利益和严格依法行政相结合,努力做好征地拆迁和社会矛盾的排摸调处工作,扎实解决征地拆迁、安置房建设、企业腾笼换业等重要问题。

(十九)主动介入拟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招商工作。与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主动衔接介入东部新城会展区、门户区、市政中心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详细规划,配合开展相关招商工作。

六、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服务业功能性项目建设

依托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带动效应,根据《发展纲要》中明确的“一轴二心三圈四带”功能布局,以“410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一批服务业功能性项目的开发建设。重点是:

(二十)努力促进一批服务业项目的竣工。切实保障波特曼中心、嘉汇国贸中心、宁江综合商务楼、宁东综合商务楼、东城百汇等项目竣工。

(二十一)加快推进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香格里拉大酒店、国际汽车城、新天地二期、矮柳商贸园、汉通综合商务楼、石浦五星级大酒店等项目建设。

(二十二)积极争取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开工。全面促进中信泰富广场、雷迪森广场、世纪东方商业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

七、优化综合管理和服务,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市场准入管理,完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为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是:

(二十三)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扎实推进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重点整顿规范楼宇经济市场。加快推广五交化市场“平安市场”试点建设成功经验,力争完成3-5个“平安市场”建设。

(二十四)完善公共管理基础平台。加快研究建设服务业政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满足企业在政策咨询、规划了解、意见反馈、信息查询等方面的需要;及时开展楼宇经济数字管理平台的数据更新和维护工作,尝试将楼宇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嵌入试点商务楼宇的物业管理终端,加快构建楼宇经济信息服务平台。

八、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氛围

通过健全服务业组织领导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开展媒体宣传等方法,进一步引导全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是:

篇3

开好今天的大会,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我们不能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离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谈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定位问题。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要进一步理清区到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服务业、扶持哪些重点现代服务业等问题。三是举措问题。抓好现代服务业工作的落实,需要把服务业放到全区整体产业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来考虑与落实。

下面,我就年以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和所做的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相关工作作动员部署。

一、肯定成绩

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年以来呈现出总量扩张、效益提升、布局优化、空间集聚的良好态势,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1.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年,我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9.4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幅6.3和9.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在全省16强县(市、区)中位列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9.8%,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1.9亿元,同比增长14.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8.4%。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幅均位于市七县(市、区)第一位。

2.服务业贡献率稳定增长。年,全区服务业税收达42.3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2.32%。其中,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97亿元,增长33.86%,占财政总收入的19.96%,同比增加2.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服务业税收46.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1.9%,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2亿元,增长33.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21.3%,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随着“四基地十一区”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旅游综合体、文创产业基地和商贸综合体建设成效明显;创新基地成功申报了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两大国家级试点拓展区;同时,为推进集聚区建设,明确了10个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区。其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农副物流中心九大市场运营良好,截止月底,成交量206.5万吨,成交额135.96亿元,正北货运市场税收入库900多万元。港口物流区发展形势良好,10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总计为220.3万吨,首次超过港运河港区,居港九大港区吞吐量之首。

4.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一是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提升发展,拓展了商贸物流业的盈利空间,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如中国轻纺原料交易城创新商业模式,率先建立“·中国”轻纺原料网上交易市场,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有机结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二是信息、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阿里巴巴“淘宝城”等重大项目带动下,信息服务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9.92亿元,同比增长58.3%,是我区增速最快的服务业行业;金融服务业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37.71亿元,同比增长17.2%,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老板电器、南方泵业境内首发上市,小额贷款公司运营良好,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筹建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6.45亿元,同比增长26.3%,创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进一步突显,如“农夫乐园”将文化创意和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为游客呈现耳目一新的旅游创意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旅游业提升。

5.服务业规划布局得到优化。一是立足现状,深入分析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着眼“十二五”时期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研究编制《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总体定位和发展战略,明确“一核两轴三片”的空间布局;二是对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制订了专项实施规划,规划了服务业主要部门发展方向与布局,推动了全区服务业健康、快速、科学发展;三是编制了《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将全区服务业集群发展目标确定为6个重点区、12个特色区,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的发展方向。

二、正视问题

虽然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通过前期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无法回避。

1.产业层次有待提升。从服务业行业结构上看,房地产、住宿餐饮、批发销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尚显滞后。另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消费业,多数服务业领域狭小、品种单调、层次不高。

2.贡献结构有待优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房地产业会在一定时期内迎来暴发性增长,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尤其表现在对税收的贡献上。但这种现状离科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合理的结构应当表现为各种服务业业态发展均衡,并驾齐驱。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降低经济运行风险的角度,服务业的贡献结构亟待优化。

3.发展理念有待厘清。目前,要摒弃以服务业比重论英雄的观念,避免盲目乐观。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如何更合理?从年的数据来看,尽管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增速均高于区,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仍高于我区69.6%。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明晰定位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现代服务业的谋划是否科学、定位是否明晰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1.要把服务业放在产业发展阶段上来谋划。从产业来说,我区正处在农业提升发展、工业转型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次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在确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思路的过程中,我们对产业的发展规律要予以尊重。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证明工业化是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后半阶段,工业化的进程必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反之,对现代服务业在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的科学合理谋划,也将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要把服务业放在产业融合中来谋划。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要突出一、二、三产互动、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念,以金融服务、文创产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要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的推动作用,老板电器、南方泵业等企业的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企业上市推进了企业规模和能级的提升;要积极发挥文创产业、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助推作用,七格格“研发设计+委托生产+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整合了传统生产企业资源,创新了商业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念;要积极发挥现代物流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完善城乡功能配套的作用,正北货运市场的物流配送促进了农产品快速有效流通,特别是带动了本区和周边水果连锁业规模化发展,值得借鉴;还要加强科技服务与中介(商务)服务等对生产企业推动创新和管理规范的作用。

3.要把服务业放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来谋划。目前,已进入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实现手段和后续动力,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谋划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提供保障,促进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和其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在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的同时,的服务业要在一副三组团城市框架构建中,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模式。

4.要把服务业放在“十二五”规划中来谋划。“十二五”期间,是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黄金期。因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还处于“五化”加快发展、相互融合的重要阶段。“五化”即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认识“十二五”期间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大背景上寻找突破方向,紧抓发展机遇,谋篇布局,完善政策扶持,花大力气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让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有新的亮点,新的增长点。

四、落实举措

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区建设,重点突出生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新兴服务业规模,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实力,逐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围绕总体思路,下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优化规划布局。一是科学编制好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思维,科学有序地编制《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服务业领域各项发展规划。二是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在细化各重点区块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并分析和把握“双铁”建成带来的重大机遇,谋划主要区域道路沿线产业带,强化新城业态规划,以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业态支撑新城发展;根据先进制造业“三区八园”的空间布局,促进生产业集聚,强化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积极研究西部生态环境优势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带动西部各乡镇产业发展。着力将产业规划布局做优做实,促进全区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

2.完善扶持政策。一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让政策发挥最佳效用。对企业的扶持要着重体现在创业和培育发展阶段,政策的完善要针对企业的需要,统筹并用活政策,使政策奖励补助向前端扶持转变,真正地助企业一臂之力。二是要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对新生事物要高看一眼,加强研究,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要先促其发展壮大,而不是限制。如对网店这一新兴业态,有关部门就要创新方法,完善扶持政策。三是要制定出台扶持先行先试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健全集聚区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集聚区的建设主体、管理机构和考核部门,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集聚区倾斜,加快集聚区平台建设。

3.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重点发展生产业。着重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新兴服务业。商贸物流业重在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有形市场与物流园区建设,金融业重在创新区、股权交易、创投参股上试点,总部经济重在依托,着眼上海,以环境和人文优势策划总部经济区块招商。特别要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信息服务业本身既是产业,同时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媒介,要充分依托创新基地、省科创园中大量的IT企业,使信息服务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突出平台与产业链建设。探索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创投融资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在集聚区建设上注重产业链布局,在项目选择上注重产业链对接与延伸,在配套上注重产业链环节间的支持。三是突出商务服务,发展税源经济。加大力发展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等楼宇经济,瞄准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需求的关键环节,提升商务服务功能,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管理支持。突出发展税源经济在项目引进、建设、运营的投入与产出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4.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向“四基地十一区”集聚,重点推进10个先行先试区的建设,分解落实先行先试区目标任务,配套细化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先行先试区的创建和成形。二是积极推进以科创产业集聚区、新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乔司商贸新区、良渚汽车产业服务基地、塘栖水乡风情旅游区项目建设,加快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三是探索建立服务业项目准入机制,以空间规划布局为基础,以重点产业为导向,以项目准入和选择为手段,在项目研究、前期、论证、选择、资源配置、建设等环节形成决策机制,引导新引进项目向集聚区集聚。四是优化项目推进服务,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深化服务业三级协调机制,做好服务业各级重大项目申报,争取各级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篇4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商业开票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长25%。服务业投入超30亿元,增长20%以上。港货物吞吐量达8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50万标箱。建设“三创”载体20万平方米,当年建成10万平方米以上。

(二)分解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一)优化规划布局,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色

为有序推进、合理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一盘棋”,科学统筹,优化布局,深化和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深化发展规划,发挥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主阵地作用。加紧启动编制台湾物流园、软件科技园、文化创意园等各类“三创”载体建设规划。积极探索辖区内同类、同质的服务业载体资源的整合、差别化错位发展和对管理体制的调整方案。各镇(办)要结合实际,做好依托现有基础、彰显各自特色、涵盖生产性和生活业的发展规划,经充分论证后,报管委会批准实施。要充分发挥服务业规划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明确产业定位,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一是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岸线和码头优势,通过吞吐量的不断扩大,吸引并集聚一批物流、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采购分拨、离岸外包、商贸信息、金融服务和中介等生产业企业,真正形成经济产业链。二是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苏锡泰都市圈制造业实力雄厚的优势,坚持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加快培育、集聚软件和文化创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后来居上。三是各镇(办)初具特色的服务业。即镇的物流业、金属材料配送业,以及主动接受城市西组团辐射的房地产业。镇的为打造核心区宜居、宜商良好环境的房地产业和商贸流通业。镇的以码头为核心的仓储物流业。镇的服务州等周边地区人口的房地产业和以吸引州客商为主的物流配载业。办的综合物流园区。办的以液体化工仓储为支撑的石化交易市场等。

(三)实施重点项目,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抓手

,各功能板块要以实施重点项目为主要抓手,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以增扩、加密内外贸航班和新增2台桥吊等完善配套码头后方设施为重点,强攻突破50万标箱。国际商务中心要围绕建成10幢大楼、新开工10幢大楼和出让土地500亩的目标,加快“二次招商”,在引进知名学校和“销品茂”上见成效,加快推进企业的开发建设进程,确保建成“三创”载体8万平方米。保税物流中心确保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力争上半年获得国家批准,并新建5.5万平方米仓储设施。办事处要继续采用“腾笼换鸟”的办法,扩大综合物流园的载体规模,启动建设园区电子信息交易平台,基本建成“三创”载体5万平方米。办事处要依托危化品综合物流基地的建设,做大石化交易市场。镇要以物流园建设为抓手,发展壮大金属制品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建设弘建置业和房产等商住项目。镇要以引进天津大无缝钢管厂为契机发展配载配送等物流业,加快庄园二期、同创等商住楼建设。镇要以加快建设三房巷仓储码头,以及研究探索盘活化工码头、重件码头等为切入点,加快仓储物流发展步伐。镇要加快推进金属材料市场建设和房产等项目建设。

(四)采取多种措施,做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模

物流业和软件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要通过规模的扩张、产业链的延伸、服务的增值来实现做优、做强,并获得持久竞争活力。,具体要做好以下6个方面:一是提升。加快提升增值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口岸服务中心和电子口岸,加快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元素注入到市场载体中,实现传统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二是整合。研究探索码头、物流园区、交易市场等载体和平台的整合方案,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运作、功能提升,增强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分离。通过政府导向、政策激励,逐步引导辖区骨干制造业企业将内部的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等从母公司中分离出来,提升这些部门服务业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取年内设立分离企业数达到5家以上。四是创造。通过思路理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等方式,创造培育采购中心、分拨中心、离岸中心、软件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等新兴高端服务业。五是引进。继续保持择商选资的强攻势头,重点在引进国际化、品牌化的大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下功夫。六是培育。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加快优势成长型企业规模的扩张。

(五)创新发展理念,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市场化程度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快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良性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发建设服务业基础设施,财政资金仅参与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5号码头在全面完成吹填工程后,要引入有物流资源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尽快进入项目报批阶段。物流园和保税物流中心的仓储设施等都要积极寻找收购、兼并、托管的合作伙伴,加快“稀释”政府资本。加快各镇(办)、园区财政投资(或入股)的其他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政府资本退出步伐。

(六)完善发展机制,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发展现代服务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各镇(办)、园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必须以更解放的思想,更开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阔的胸襟,进一步完善发展机制,强化工作举措,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篇5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合肥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合肥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合肥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牢牢抓住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加速的难得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发展合肥现代服务业,增创合肥新的竞争优势。

二、明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合肥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技术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2、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合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以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筑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配套、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总量大幅提升。力争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12年,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以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布局相对集中。依托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开发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实现现代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性发展

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立足合肥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竞争力快、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突破,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合肥。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支持担保、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业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保险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合肥金融业对外辐射强度,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使合肥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连接城乡、辐射全省、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整合市内物流资源,培育规范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有重点的扶持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结合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物流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3、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滨湖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设若干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形成若干个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市场。采取引进、兼并、连锁、联合、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商业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放大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4、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有牵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大项目,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吸引力强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各城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协作,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合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会展品牌,使合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会展城市。围绕旅游会展业发展,加强旅游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大型商务会展中心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推动餐饮、广告、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5、壮大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合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促进合肥软件产业集聚和提升。积极承接软件外包,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辐射全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6、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区块,扶持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打造面向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办好2010年第四届全国休育大会。

7、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给,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精品工程。积极推进城中村及连片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8、完善提高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人力资源、经纪等中介服务业,推动中介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借鉴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我市中介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具备涉外高端服务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撑。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中介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使中介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9、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建设方便、快捷、优质、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指导。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按照“141”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强化功能区块建设,推动项目、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2、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服务业的转移,扩大金融、物流、商务、科技、旅游、会展、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合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著名旅行社、著名品牌饭店、医疗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落户合肥。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合肥列入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

3、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打破行业垄断及部门分割,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4、加大政策扶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和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引进、著名商标和品牌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等。各县、区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共同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现代服务业在供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5、突出集聚发展。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合肥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结合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贸区。依托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形成集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休闲为一体,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依托高速铁路、合肥港综合码头、新桥机场建设和开发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和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创业服务等创新服务集聚区。依托合肥大学城优质资源和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培训集聚区。

6、强化项目带动。通过“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效益高、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合肥保税物流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区、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区、职教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绿色通道”和跟踪服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篇6

一、建立现代服务业绩效目标管理及责任机制

全区现代服务业牵头部门为区发改委,负责协调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及绩效目标,同时按六大产业属性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区直部门与街道双向目标责任体系,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运行管理、综合服务与绩效目标的功能,以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区建设。

(一)区直相关部门职责

区发改委除负责统筹协调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外,还承担全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科技局负责全区通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财政局负责全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房地局负责全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文体局负责全区文体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旅游局负责全区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区工商联负责全区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及绩效目标。

(二)各街道职责

各街道负责属地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绩效目标。

(三)目标的构成及目标值

全区年度现代服务业总量指标和六大产业指标,按区统计局汇总的年度基期数据,由区发改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建议,经报区委、区政府确定后,以绩效目标管理的形式正式下达实施。

其中各街道的目标,按区第三次经济普查各街道的六大现代服务产业情况和基数,根据全区年度绩效目标下达,成为各街道现代服务业总量绩效目标与专项绩效目标(据各街道六大现代服务产业的产业状况和经济基期数据安排)。

(四)绩效目标考核

原则上现代服务业绩效目标实行“一分两记”双向承担同时考核。即区直部门与街道共同承担现代服务业总量及六大产业分量绩效目标,年底进行综合考核,奖惩兑现;全区总量指标完成或未完成的奖罚区发改委,六大产业单项完成或未完成绩效目标的奖罚区直责任部门;各街道完成或未完成现代服务业绩效目标和六大产业分量指标奖罚相关街道。

处罚办法:在年终绩效目标考评中扣除相关区直单位和街道绩效目标管理总分的2分。

奖励办法: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绩效目标的,在年度绩效目标考评总分中加奖2-3分。

二、建立智囊库

建立六大现代服务业产业智囊库,利用社会科技、咨询和中介机构的资源,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代服务业总量和全区行业调查研究、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并形成相关报告;二是提供国内外、市区内外行业结构调整政策、动态和发展趋势的相关资讯;三是研究提出行业布局建议,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四是提供项目策划、可研及招商引资服务。

由区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房地局、文体局(旅游局)和区工商联为单位,按负责的产业与一家具有乙级以上的专业咨询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建立分行业的专业智囊团,服务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建立智囊库专项费机制,每年由区科技局在区三项科技经费中按现代服务业总量及六大现代服务业各安排30万元经费,共210万元,拨付给各相关区直部门,作为智囊库的专项费用,由区直六大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绩效承担职能部门作为发展专项服务业专用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三、建立推动督导机制

(一)建立月度统计通报机制。每月由区统计局通报现代服务业发展数据情况,并按月将现代服务业统计数据反馈给六大现代服务业牵头部门和街道。

(二)建立季分析机制。每季度由各区直牵头部门在汇总各社会咨询中介机构调研报告、各街发展情况及区统计、财政、税务等相关发展季小结的基础上,采取区长办公会、区分析通报会、专项工作研讨会的形式予以通报。

(三)建立专项联动机制。按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不定期开展专项调研、专项协调解决突出重大问题的活动,由分管区长牵头,区发改委组织,各责任单位反馈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定期定责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建立重大项目库。由区发改委牵头,区经贸委、财政局、外经贸局、规划土地分局、文体局、房产局、建设局、水务局、园林局、科技局、工商联参加,按在建、新开工、前期项目三大类,建立3-5年中长期现代服务业项目库,并细化到区直相关部门及街道,力争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项目化、政策化、资金化及落地化。

(五)建立扶持鼓励机制。建立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奖励机制,由区财政列出专项扶持鼓励资金,每年终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进的区直主管部门、优秀的综合协调服务部门和优胜街道进行奖励。

篇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业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工业带领国民经济实现了大踏步发展。相对来说,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左右的平均水平。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3.1%,服务业就业人数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34.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就业比重。当代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但由于历史沿革与体制机制等方面束缚,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缺位和多头管理并存,信息不能共享,行政和区域垄断依然存在;服务业现有税制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过重的现象,难以适应发展需要;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以拥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为主的服务业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生产要素供给与价格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水电等成本较高;创新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并提出了GDP中服务业占比达到47%的要求。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整体部署,完善发展环境。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编制并实施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关于发展规划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二、推进服务业税制改革,加快结构性减税进程。扩大增值税在服务业中的适用范围,扩大营业税差额征税的领域范围,尽快建立服务出口退税制度,研究出台服务业所得税减税的优惠政策。扩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的认定范围,对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交易、仲裁、担保等服务获得,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

三、优化金融政策。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建立发展基金、资本金注入、融资担保、无偿资助和贴息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完善促进“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形成以政府投入引导、民间投入为主、多元投入并存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投融资模式。逐步消除土地使用、供水供电价格方面的差别。

四、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加大开放力度。认真落实新“三十六”条,创造“非禁即入”的宽松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订各类服务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修订前置审批程序,建立全国性统一征信体系平台。

篇8

0 引言

近几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06年开始制定临沂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11年8月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临沂市服务业发展方向。同年9月制定并开始实施《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从38个方面重点支持三大载体及服务业十大支柱产业发展。2012年5月制定《临沂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临沂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临沂市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迫切要求,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首要任务。

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很好的证明,在经济结构中会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一般国家来说会经历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模式转变。在不少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就已超过了一、二产业。由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丰富广泛,第三产业的应用空间远比想象的要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为主要发展模式,而后工业社会中起中坚力量的则是现代服务业。从二次世界大战直至二十一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的今天,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长到70%,然后开始稳定下来。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现代服务业有着不同的界定。综合几种主要的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其主要包含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知识要素密集投入,主要以服务于一二产业和人们的生活为主。比较典型的现代服务业像现代物流、证券金融保险服务、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得较快。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比较突出,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第三产业中越来越重要,资本密集,企业附加值高,企业盈利模式新颖独特,而且多数都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金融服务业、文化教育传媒、环保产业中的环境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增长方式也在日渐发生着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创新进步加快,管理运营模式更加高效。

最近几年,临沂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优化结构、吸纳劳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临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临沂市把商贸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有力地促进了临沂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2009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96.31亿元,增长14%;占GDP比重达到37.7%,提高0.9个百分点;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72.33亿元,增长28.2%,占全部税收的49.4%。09年临沂市被评为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兰山区、蒙阴县被评为省级服务业先进城区,临沂商城被评为先进园区,山东立晨物流有限公司、山东龙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先进企业。

2 制约临沂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山东省是我国北方的经济大省,省政府对临沂市的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中更是给了很多政策支持,临沂市服务业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现阶段正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尽管如此,但与南方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在临沂市的服务业中多数产业比较落后,商贸物流业发展成绩较好。总的说来,临沂市现代服务业规模总体较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主体不完善、市场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1 临沂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闭塞,相关制度、政策层面环境不完善、不宽松

临沂市目前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比较滞后,观念也十分落后,“重生产,轻流通;重管制,轻服务;重速度,轻协调”的现象还很常见。对于服务业的审批比较繁杂,而且没有相应配套的措施。而且对于服务业功能定位不明确、不清晰,政府相关政策层面比较模糊,落实不到位。对于一些特殊现代服务业,政府对其作用理解不够深刻,在管理时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基础设施服务比较落后,通信、道路等公共资源紧张,这导致服务业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2 临沂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临沂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和商贸强市,但服务业在开始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临沂市服务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而沦为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的附属,临沂市农村的服务消费潜力尚未真正开发。由于本地区资源较为丰富,在近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部分初级加工型的基础行业和原料行业也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很大。落后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临沂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量的第二产业积压了服务业的公共资源。

2.3 现代服务从业人员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篇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 发展模式 理论实践

Key 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Gathers the area; Development model; Theory; Practices

2009年3月25日中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对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拓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成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以及改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相关文献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网络传媒、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业等。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理论界研究热点,如杨亚琴和王 丹(2005),刘俊杰和王述英(2007),何骏(2007,2008),李志平和白庆华(2008),吴家喜(2008)等都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展开研究,重点在于集聚区形成机理、特点、功能开发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为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总体来说,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引导。

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注现代服务业布局的集聚化与扩散化并存现象。Scott (1988, 1993)指出现代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的现象是源于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弹性生产方式的出现;Storper和Walker (1989)认为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阶段时,空间上的扩散就成为现代服务业寻求低成本布局的选择。Scott (1988)、Moullaert和Gallouj (1993 ) 、Storper(1995)、Pinch和Henry (1999) 、Camagni (1991)、Keeble和Willcinson (2000)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Nachum和Keeble(1999 )、Amin和Thrift(1992)等对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聚区、硅谷(Silicon Valley)等进行实证分析。Naresh和Gary(2003)、Peter Swann ( 2001)、Sam和Kee-Bcm (1998)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Philippe Martin和Gianmarco Ottaviano (2000)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我强化模型。国外学者从多个视角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现象,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存在、演化和发展,提出了各自观点。综合而言,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也有政府人为因素的推动作用,理论界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保持统一的肯定观点,对与创新和网络密切相关的知识型集聚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核心作用给予了重点关注。

二、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起源,逐步形成了虹桥商务集聚区,这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现。

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加快服务业发展,2000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首次过半(50.5%),GDP10.8%的增幅中有6.2个百分点是由第三产业提供的(上海市统计局,2001)。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大大增强了上海这座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都呈现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积极规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大在品牌建设、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并启动了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4年上海率先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以区为单位,建设一批集商务、住宿、旅游、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分两批确定了20个建设项目,2006年启动首批12个集聚区建设项目,2007年正式公布第二批8个集聚区名单。希望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新亮点。

上海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已经全面推进,可望2010年左右全部建成,目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成效逐步显现,产业布局得到统筹协调。中心城区通过功能提升和完善配套,已形成服务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区域,实现了集聚区的商旅文结合;中心城区周边规划建设中的集聚区,通过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显现了中心城区CBD溢出效应和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效应,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业,凸显了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形成与中心城区集聚区错位互动发展的格局。

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启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经验,对我国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具有较好启示作用。

(一)国际对标与经验积累相结合,深化发展理念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规模扩张等因素驱动下,城市服务业集聚出现了由单点的中央商务区(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中央商务区(MCBD),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式应运而生(广州协作网,2008)。上海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从国际对标起步,市政府组织国际大都市考察活动,召开国际研讨会,对标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城市的成功之道,深入细化适应上海发展特点的集聚区发展理念,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构想。在具体项目的逐步推进和实施过程中,积极经验,树立样板,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现代化。通过样板示范效应,加大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区县和企事业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在政府指导下合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服务功能的新载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二)优化规划布局,完善核心区域专项设计

上海制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实施纲要。规划上围绕“一个核心”、“两个依托”、“三个合理集聚”、“四个集约发展”、“五个空间集合”,“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布局上“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建设上“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结合未来功能定位,上海明确各集聚区的核心区域和衍生区域。针对核心区域土地资源稀缺、现代化商务楼宇供给不足的困境,上海借鉴东京等城市成功的空间设计经验,一方面完善集聚区内部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在控制集聚区整体容积率的前提下,实行容积率局部调整,挖掘潜在的商务楼宇空间,加强保护性建筑的功能开发。通过国际招标形式确立的实施方案与上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固化有效衔接,合理规范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三)完善交通枢纽,构建科学交通系统

上海计划于2010年建成的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预计将承载全市出行量的10%左右,而且交通集散强度高、高峰持续时间长、交通目的多样化,呈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分散化、多极化特点。2008年5月4日,由上海市经委与市建交委、市规划局共同编制出台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交通导则研究》,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立体交通系统的思路,解决集聚区的交通瓶颈问题。地铁、轻轨、道路等城市交通规划要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协调。在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干道、隧道、桥梁等立体交通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把交通枢纽设立与商务楼宇、休闲场所互通连接,方便工作、生活与休闲之间的流转,加强交通网的功能新开发(叶松,2007)。依托轨道交通站点。

(四)吸引专业人才,发挥服务创新优势

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实现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转型,关键是吸引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熟悉创新原理,掌握创新方法,能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劳动做出创新性成果,有助于推动产业调整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本身具有更高的学习与创新效率,集聚区内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等行为主体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频繁联系和沟通,使创新成果更易传播、吸收和转化,从而促进整个集聚区服务能力的提高。集聚区具有有利的创新基础设施,在学习与创新的动力、环境、组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可促使集聚区整体及区内个体均成为创新主体,发挥服务创新优势,推动产业进步。

除了上述经验外,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探索还有其他很多启示,比如:强化区位优势,打造主导产业群;以人为本,协调生态和人文环境;有机连接产业链或创新链,提升整体辐射能级;构建市场服务体系,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等等。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发展中的问题有待改进,比如过度依赖政府政策、企业竞争与协作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总体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增强上海产业竞争优势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小结

产业集聚理论转变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从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配套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分析区域产业发展,从传统的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换为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知识竞争优势,形成独特的经济分析视角。产业集聚区具有整合优势、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等作用机制,因此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产业层次较低且区域间差别较大,因此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演化规律,总结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经验,构建适应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平,白庆华.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 J.现代管理科学,2008.02.

[2]何骏.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海的实证研究为例 J.城市,2008.04.

[3]杨亚琴,王 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 J .世界经济研究,2005.01.

篇10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越来越高,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唐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作为一个一、二产业偏重的城市,唐山应创新思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速度,逐渐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现代服务业对于优化唐山的经济结构、缓解资源的限制和就业压力、提高产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服务业是唐山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拉动唐山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次,现代服务业是创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创新型工业只有在工业和服务业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如果服务业发展的不够充分,创新型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再次现代服务业能够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最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增加就业渠道。

二、唐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能力分析

(一)唐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唐山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唐山的服务业发展不断壮大,对GDP的贡献也在逐年上升,服务业拉动唐山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服务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多。

但总体来看,唐山的服务业发展速度比起其他地区还是发展缓慢,对GDP的贡献低于全国以及河北省的平均水平。另外,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够,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占比过大。除此之外,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大部分企业的竞争力也比较弱,主要表现在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

(二)唐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劣势分析

唐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具备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唐山市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对于物流、仓储等服务业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地理位置北临北京、东临天津,具有良好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和区位条件。其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机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唐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推动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其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并向高端化升级。再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唐山市服务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来说比较滞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尤其是唐山数量繁多的工业企业,为咨询管理、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高端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然,唐山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样需要面对一些劣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观念滞后。第二,人才组成结构不合理,缺少服务业的高端人才。第三,既有的现代服务企业规模小且散,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第四,产业结构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服务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唐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利用唐山的优势条件,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一)扶植重点行业的发展。一是突出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开发推广信息服务系统和传递交换系统,建立连接市场、政府、用户的高速信息公路。二是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唐山的地缘优势,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具有国际规模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加强物流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用信息化带动物流服务的现代化。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业。以世园会为契机,结合唐山市旅游资源条件,发展特色旅游和休闲旅游。四是加大商务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会计、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以及其他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五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通过设立剧场、主题酒店和文化创意主题街区、网络文艺制作平台等形式,发展唐山特色艺术,提升城市软实力。六是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利用“互联网”提升传统商贸业,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加速电子商务与唐山市产业深度融合,扩大工业产品、农产品、陶瓷等特色工艺品销售。

(二)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扩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按照市场的要求完善城市规划,通过发展中心城区,改善商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专业街区建设,并细化载体功能区,合理有效地利用专业的服务配套设施。把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延伸服务产业链,拓展广大百姓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是优化行政服务环境,成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服务业企业的进入退出机制。二是积极培育服务消费需求,及时清理阻碍服务消费的各类政策文件,改善服务业消费环境。三是制定好唐山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为现代服务业在唐山的长远发展谋划布局。四是加强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五是扩大服务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蒋秀萍、杨博韬.唐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篇11

开好今天的大会,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我们不能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离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谈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定位问题。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要进一步理清余杭区到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服务业、扶持哪些重点现代服务业等问题。三是举措问题。抓好现代服务业工作的落实,需要把服务业放到全区整体产业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来考虑与落实。

下面,我就年以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和所做的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对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相关工作作动员部署。

一、肯定成绩

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年以来呈现出总量扩张、效益提升、布局优化、空间集聚的良好态势,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1.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年,我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9.4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幅6.3和9.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在全省16强县(市、区)中位列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9.8%,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1.9亿元,同比增长14.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8.4%。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幅均位于杭州市七县(市、区)第一位。

2.服务业贡献率稳定增长。年,全区服务业税收达42.3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2.32%。其中,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97亿元,增长33.86%,占财政总收入的19.96%,同比增加2.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服务业税收46.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1.9%,除房地产外服务业税收19.2亿元,增长33.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21.3%,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

3.产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随着“四基地十一区”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旅游综合体、文创产业基地和商贸综合体建设成效明显;创新基地成功申报了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两大国家级试点拓展区;同时,为推进集聚区建设,明确了10个现代服务业先行先试区。其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被认定为首批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农副物流中心九大市场运营良好,截止10月底,成交量206.5万吨,成交额135.96亿元,正北货运市场税收入库900多万元。余杭港口物流区发展形势良好,10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总计为220.3万吨,首次超过杭州港运河港区,居杭州港九大港区吞吐量之首。

4.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一是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提升发展,拓展了商贸物流业的盈利空间,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如中国轻纺原料交易城创新商业模式,率先建立“临平·中国”轻纺原料网上交易市场,将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有机结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二是信息、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进一步增强。在阿里巴巴“淘宝城”等重大项目带动下,信息服务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9.92亿元,同比增长58.3%,是我区增速最快的服务业行业;金融服务业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37.71亿元,同比增长17.2%,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老板电器、南方泵业境内首发上市,小额贷款公司运营良好,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筹建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6.45亿元,同比增长26.3%,创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进一步突显,如“农夫乐园”将文化创意和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为游客呈现耳目一新的旅游创意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旅游业提升。

5.服务业规划布局得到优化。一是立足现状,深入分析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着眼“十二五”时期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研究编制《余杭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总体定位和发展战略,明确“一核两轴三片”的空间布局;二是对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制订了专项实施规划,规划了服务业主要部门发展方向与布局,推动了全区服务业健康、快速、科学发展;三是编制了《余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将全区服务业集群发展目标确定为6个重点区、12个特色区,进一步明确了集聚区的发展方向。

二、正视问题

虽然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通过前期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无法回避。

1.产业层次有待提升。从服务业行业结构上看,房地产、住宿餐饮、批发销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尚显滞后。另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消费业,多数服务业领域狭小、品种单调、层次不高。

2.贡献结构有待优化。余杭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房地产业会在一定时期内迎来暴发性增长,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尤其表现在对税收的贡献上。但这种现状离科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合理的结构应当表现为各种服务业业态发展均衡,并驾齐驱。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降低经济运行风险的角度,服务业的贡献结构亟待优化。

3.发展理念有待厘清。目前,要摒弃以服务业比重论英雄的观念,避免盲目乐观。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如何更合理?从年的数据来看,尽管余杭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增速均高于萧山区,但是萧山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仍高于我区69.6%。萧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生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明晰定位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对现代服务业的谋划是否科学、定位是否明晰将直接关系到余杭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1.要把服务业放在余杭产业发展阶段上来谋划。从产业来说,我区正处在农业提升发展、工业转型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次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在确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思路的过程中,我们对产业的发展规律要予以尊重。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证明工业化是走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后半阶段,工业化的进程必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反之,对现代服务业在当前产业发展阶段的科学合理谋划,也将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要把服务业放在产业融合中来谋划。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要突出一、二、三产互动、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念,以金融服务、文创产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要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业对产业的推动作用,老板电器、南方泵业等企业的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企业上市推进了企业规模和能级的提升;要积极发挥文创产业、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的助推作用,七格格“研发设计+委托生产+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整合了传统生产企业资源,创新了商业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念;要积极发挥现代物流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完善城乡功能配套的作用,正北货运市场的物流配送促进了农产品快速有效流通,特别是带动了本区和周边水果连锁业规模化发展,值得借鉴;还要加强科技服务与中介(商务)服务等对生产企业推动创新和管理规范的作用。

3.要把服务业放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来谋划。目前,余杭已进入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实现手段和后续动力,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积极谋划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提供保障,促进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和其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在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的同时,余杭的服务业要在一副三组团城市框架构建中,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模式。

4.要把服务业放在“十二五”规划中来谋划。“十二五”期间,是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黄金期。因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还处于“五化”加快发展、相互融合的重要阶段。“五化”即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认识“十二五”期间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大背景上寻找突破方向,紧抓发展机遇,谋篇布局,完善政策扶持,花大力气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让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有新的亮点,新的增长点。

四、落实举措

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区建设,重点突出生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新兴服务业规模,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实力,逐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跨越。围绕总体思路,下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优化规划布局。一是科学编制好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创新的理念、系统的思维,科学有序地编制《余杭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服务业领域各项发展规划。二是进一步落实和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在细化各重点区块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并分析和把握“双铁”建成带来的重大机遇,谋划主要区域道路沿线产业带,强化临平新城业态规划,以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业态支撑临平新城发展;根据先进制造业“三区八园”的空间布局,促进生产业集聚,强化二三产融合互动发展;积极研究西部生态环境优势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重点,带动西部各乡镇产业发展。着力将产业规划布局做优做实,促进全区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

2.完善扶持政策。一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让政策发挥最佳效用。对企业的扶持要着重体现在创业和培育发展阶段,政策的完善要针对企业的需要,统筹并用活政策,使政策奖励补助向前端扶持转变,真正地助企业一臂之力。二是要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对新生事物要高看一眼,加强研究,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要先促其发展壮大,而不是限制。如对网店这一新兴业态,有关部门就要创新方法,完善扶持政策。三是要制定出台扶持先行先试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健全集聚区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集聚区的建设主体、管理机构和考核部门,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集聚区倾斜,加快集聚区平台建设。

3.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重点发展生产业。着重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新兴服务业。商贸物流业重在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有形市场与物流园区建设,金融业重在创新区、股权交易、创投参股上试点,总部经济重在依托杭州,着眼上海,以环境和人文优势策划总部经济区块招商。特别要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信息服务业本身既是产业,同时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媒介,要充分依托创新基地、省科创园中大量的IT企业,使信息服务业成为余杭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突出平台与产业链建设。探索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创投融资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在集聚区建设上注重产业链布局,在项目选择上注重产业链对接与延伸,在配套上注重产业链环节间的支持。三是突出商务服务,发展税源经济。加大力发展商务楼宇、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等楼宇经济,瞄准金融、物流、科技、信息、中介服务业等生产性需求的关键环节,提升商务服务功能,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管理支持。突出发展税源经济在项目引进、建设、运营的投入与产出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4.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向“四基地十一区”集聚,重点推进10个先行先试区的建设,分解落实先行先试区目标任务,配套细化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先行先试区的创建和成形。二是积极推进以杭州科创产业集聚区、临平新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乔司商贸新区、良渚汽车产业服务基地、塘栖水乡风情旅游区项目建设,加快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三是探索建立服务业项目准入机制,以空间规划布局为基础,以重点产业为导向,以项目准入和选择为手段,在项目研究、前期、论证、选择、资源配置、建设等环节形成决策机制,引导新引进项目向集聚区集聚。四是优化项目推进服务,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深化服务业三级协调机制,做好服务业各级重大项目申报,争取各级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篇12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年,市区人均GDP已超5000美元,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发展时期,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工作谋划

发挥规划引领。根据省、市有关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好我区“十二五”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争取市区联动)。通过高起点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区(市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并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发展重点的分规划或行业发展规划,与总体规划相配套,力求形态与业态结合、功能与定位协调、产业与设施配套,促进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明确我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项目,以项目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谋划项目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项目支撑是关键。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服务业项目推进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前期研究、协调和报批等各项具体工作。从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筛选项目,精心包装,引导资金投向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实施旅游景区、服务接待设施、交通设施、电力通讯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一批关系民生的重点服务业项目的谋划。

强化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进一步做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号的培育工作。培育发展知名品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应将其纳入我区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品牌与产品的良性互动。

三、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认真落实政策。凡是中央和省里有的政策要用足用活用好;凡是兄弟县市有的并行之有效的政策要大胆采纳;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提到与一产、二产同等的高度,凡是市里区里出台的一系列发展工业的优惠政策也同样适用于服务业。区财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企业和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服务业发展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没有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凡是对本地区开放的服务领域,全部向外地企业开放,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要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积极推动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权置换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等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制造业企业二、三产分离经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长三角及周边区域间的服务业经贸合作。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继续深化后勤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开。

营造良好环境。要规范服务市场秩序,着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各种侵犯企业权益的行为,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合理合法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维护诚信的监管体系。严肃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反诚信原则等行为,营造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市场环境。

强化用地保障。盘活服务业存量建设用地,积极开发利用周边的低丘缓坡区块,增加服务业用地储备和供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制定年度用地计划时,根据我区服务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土地供应年度计划,及时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并积极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

广开投(融)资渠道。强化政策导向,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探索创新有利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制,促进资源、资本互动。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债支持和省市相关资金扶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领域,鼓励各方面力量参与服务业的建设,形成市场机制下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充分参与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评估体系,努力引进旅游、贸易、物流、金融等各类现代服务业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高级人才实行“柔性流动”。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元化收入分配机制,吸引、留住、用好人才。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记录;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推动企业质量记录电子化,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

四、引导服务业创新发展

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服务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性重大项目列入区重大科技专项规划。优先支持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科研机构积极实行技术转化。

鼓励服务业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引导生态旅游、创意经济、网络经济、商务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发展,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加快促进服务业的管理创新。

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研究制订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新型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地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五、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加强指导协调。成立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各乡镇(街道)也应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篇13

一、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衡阳市经济迅速发展,服务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市实现三产业增加值427.19亿元,是1978年的133倍,年均增速12.4%。“十一五”前四年衡阳市累计实现三产业增加值1321亿元,四年中最低的增速也有12.6%,最高的达到了17.2%,四年平均增速为13.9%,比“十五”期间平均增速高出了3.2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了全市服务业“十一五”计划目标。

(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

1978年全市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20.1%,比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少了27个百分点,比二产业的比重少了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0%左右。1999年全市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一产业占GDP的比重1.2个百分点,超过工业占GDP的比重5个百分点,达到33.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2009年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6.6%,与工业占GDP的比重(37%)基本持平,比一产业的比重高出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1%。

(三)行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

现代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成为推动服务业增长的主导力量。2009年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5%,尽管比传统服务业占比重低10个百分点处于次要地位,但比2007年的41.2%、2008年的42.6%分别增加了3.8、2.4个百分点。

二、衡阳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

由于通常人们对支柱产业选择所提出的一些理论,都是从国家出发的,因此在应用于区域支柱产业选择时具有一定局限性。目前流行的区域支柱产业选择理论有“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扶植幼小产业理论”。“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强调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生产费用比其他区域“相对有利”的产业,把优势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它强调支柱产业的优势性和地域性。本文研究选取了五个单项指标,包括产业份额、产业增长弹性、完全就业系数、感应度系数以及影响力系数,并充分考虑衡阳的区域特征,结合目前公共类服务业以服务性而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为主,需将公共服务业列为政府每年财政预算分块分批有计划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这一原则,衡阳市支柱产业的选择,分别是住宿餐饮业、租赁商务业、信息软件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根据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利于产业集群聚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前述支柱产业的选择,对衡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产业布局。

(一)理规划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区商业网点建设

以城区解放路与蒸湘路交岔口为中心向外幅射,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完善商业零售业态的结构和布局,继续大力兴办各种零售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整个商业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物流园区,培养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将衡阳打造成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同时,加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整合旅游线路,形成“衡阳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旅游精品线路,使“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品六要素高度发达

推出区域联合旅游产品,科学融入中华旅游圈、中南旅游圈、湖南旅游圈,共享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商品丰富多彩,能充分满足游客需求,效益良好。

(三)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大力推进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建成一个集高速、宽带、大容量、多媒体、智能化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实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框架、科教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等“四大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开发一批大型公共数据库,推动政府、企业和个人上网,建设好农业、工业、科技、医疗、企业和个人信用等专业信息服务网,提高行政、社会公共服务、传统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告业发展层次,应用新型媒体和技术,规范广告内容,提高制作水平。培养形成一批骨干广告企业。规范引进和发展法律、会计、评估、工程、市场调查等咨询、中介服务,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促进咨询中介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同时,积极鼓励衡阳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大力挖掘咨询服务领域潜力。

(四)实施旅游产品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市场化、国际化“六化”战略

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更加规范市场规则,使游客满意率达到95%以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形成衡阳旅游产品品牌。打造衡阳“东南亚后花园、粤港澳大靠山”和“生态福地、文化重地、宗教圣地”旅游形象。

三、衡阳市现代服务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规划,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度重视政府在规划布局的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商贸、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规划;留足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坚持规划先行、资源整合的原则,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街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好国家、省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研究制定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鼓励发展新兴行业,增强发展活力。加强对涉及服务业发展的价格和收费管理,规范收费公示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加大价格违法的查处力度。继续推进衡阳市旅游饭店等服务行业的改革改制步伐,加快金融、邮政及市政公共事业等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深化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公共服务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形成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的竞争环境。

(二)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

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树立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互融的新理念,自觉地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水平,用先进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转变一、二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树立专业分工、服务外包的新理念,自觉地用完善的专业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充分运用服务业引导资金,逐步增加对服务业的资金投入,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各市区政府也要相应建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扶持服务业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制定服务业人才规划和中长期培训计划,将服务业重点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列入人事劳动培训的重要内容。对现代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利用衡阳市区域人才市场平台招聘,或组织专门的招聘团组、专场招聘会,到相关的城市、大学招聘,以多种方式引进。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以事业发展留住人才。建立健全衡阳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研究衡阳市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衔接各行业发展规划。

(四)以项目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强化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的组织协调,完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库,做到建设一批、推进一批、规划一批。每年研究提出重点推进的服务业大项目,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定期跟踪,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顺应服务业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招商引资。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跨国采购中心、名牌旅行社、世界知名中介机构、研发中心等来衡落户,或通过参股、售让等方式,借助国际知名品牌效应带动提升本地服务业。整合衡阳市服务业优势资源,鼓励强强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壮大旅游、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房地产等重点产业的整体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国际贸易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做大服务业外包业务,力争“十二五”期间有较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何燕子.产业选择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J].经济经纬,200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