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0:03: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建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Independent Institute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XU Zhen
(Facul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83)
Abstract Independent institute wants to find in an existing educational marke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living 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ght prospects of the roa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is the only wa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actual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market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the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train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process, thus creating a training model in line with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mode; training objects
1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1.1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社会需求分析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从已毕业的 5届学生就业单位及就业岗位分析存在有以下规律:约50%的学生就业于建筑施工企业,约20%就业于桥梁、道路施工企业,约10%就业于房地产企业、事业单位或造价事务所,5%左右学生就业于设计院,10%左右的学生读研,另有约5%左右选择出国深造。
另外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土木工程行业各种工程方向(如建筑工程方向与交通土建工程方向)已出现相互结合、共同参与企业生产行为的趋势。一些建筑工程公司已可承担相当数量的道桥工程,一些路桥建设公司也能承担建筑工程项目。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资质已向着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岩土工程等综合具备的方向发展。这种客观形势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土木工程专业至少两个方向以上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企业在吸收了这样的学生后,能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具备创新和生存能力。
1.2 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学生实际就业需求的事实,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同样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一部分是培养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动手能力更强、直接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的建筑和道路桥梁企业的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另外培养一部分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继续学习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培养内容的创新
2.1 拓宽专业课课程内容,呈现“宽口径”
传统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与桥梁工程等,成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专业方向,即建筑工程方向、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等。相应地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及某些方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如果只具备一个专业方向的知识与能力,实际上又回到原专业的轨道,并不能成为宽口径的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课的设置主要依据的还是《专业规范》,主要是将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这些在《专业规范》中按方向设置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是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学生都能掌握两个专业方向的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及房屋建筑构造。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专业,对人类的“衣食住行”影响非常大。建筑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众多产业的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工程建设是形成固定资产的基本生产过程,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由此,对该专业的动态实际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一方面更多学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就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一个人只有从事某项工作、某种职业,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个人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国家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对社会的就业观念产生了直接影响。计划经济时期“统招统配”的就业政策决定了毕业生自己不需要找工作,便成为“铁饭碗”的工作。而在双轨制初期,多数人还是国家分配工作,只有少数人自主择业,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期望和要求,主要是考虑自己要找一份怎样的工作,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资高、收入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可是,这一期望并不是那么简单,找一份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工作着实很难。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是个包含多维度、多要素的有机系统,对学生就业期望的测量也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全面。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学生就业期望的内容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包括单位与个人的发展前景、工作岗位能否发挥个人才干、是否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工作条件如何、用人机制是否灵活等;二是待遇类就业期望,包括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工作的自由与舒适度等;三是声誉类就业期望,包括工作的地点、单位的规模、工作的稳定性、单位的性质等。这三类中,是最关注的是发展类就业期望,其次是待遇类就业期望,最后是声誉类就业期望。总的来看,就业期望就是指对自己就业的预期,是个人对能否就业以及工作状况的期待,是对就业的地区、获得的岗位以及薪水标准等各方面期望的综合体现。
2.研究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是浅析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及前景。通过调研分析,数据处理,对建筑行业各种就业趋势全面认识。调查对象为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动态的就业趋势的情况下,采取动态跟踪调研来掌握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及发展的情况。表格如下:
建筑专业人才就业调研情况表
三、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期望状况
1.就业是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
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业并不是学生的唯一出路,考研究生、出国、创业,但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毕业后先就业。经过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毕业之后有更多的期望,其中,50.5%的被调查者表示毕业后参加工作,37.6%的人要继续学习,11.9%的人还有其他打算。但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调查中90.9%的学生表示要参加工作。从建筑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目标来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主导思想,66.2%的学毕业生表示就业的目标是先就业后择业,24.4%的人希望是一次性就业,还有3.6%和5.7%的人不想就业和可就业可不就业。
2.学生就业趋向分析
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采用电话、邮寄、电子邮件以及毕业生回校四方面同时展开。问卷共发出300份,实际收回282份,统计完有效问卷270份。通过对收回问卷总结分析,为建筑类专业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一手材料,成为各项教学改革的重要借鉴。从调查结果分析,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施工单位,其次为监理单位,其他分别为造价咨询单位、房地产单位等。具体分布见图1。
图1毕业生行业性质分析
毕业生主要工作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方向,其次为道桥工程方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建筑装饰方向、建筑安装方向等。
各类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人才有一定需求,但要求改善人才知识与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与发展;其中企业的37%的技术人才最初学历为高职高专学历。具体需求如图2。各类企业反映大部分学生具备初步上岗就业的能力,但仍有33%的企业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跟岗位需求差距较大。主要差别见图3。
图2企业人才资源现状分析图 图3人才不满足需要的因素分析图
在中国建筑市场不断完善、建筑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目前我国建筑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状况严峻的条件下,建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要乐观的眼光去自主择业,消除“等、靠、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业人员全国有500万,有大学文凭只有10%。随着政府出台的多项就业优惠措施,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由“毛坯型”向“成品型”转化,社会职业的多样化。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去追寻,未来的路也需要自己去探索,需要自己去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为那幅心中的美景而坚持不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141-02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学院秉承西南科技大学“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是以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特色的教学型学院。学院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创新,积极探索特色专科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办学历史最长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通过优化培养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及管理的创新模式
1.1 根据社会需求,适时修订培养方案
经常性地开展学生就业单位及校友回访,及时了解社会对学生的培养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实践性”的原则,实时优化课程设置,修订培养方案。比如,对于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原则,减少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学时,删减学生相对选修较少的课程,如艺术鉴赏等。
1.2 凸出和强调实践教学
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改变原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1]。最终形成的教学计划相较于原教学计划,具有基础理论学习相对紧缩,实训实践进一步强化,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特色。
1.3 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打破原有学科方向结构,构建新的学科方向,将原来的专业方向由施工管理方向和质量安全管理方向改为施工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方向。
2 教学模式改革
2.1 教学模式实现过程
改变传统重视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采取课堂教学——课后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实践的教学模式,从而完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过程,实现知识教学的循序渐进效果。
2.2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与综合练习、课程实训、工种训练及专业顶岗实习)学分达到专业总学分的34.8%。同时在实践教学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考虑建筑工作的特殊性,延长暑期社会实践时间。考虑到建筑工地地点、使用单位固定,不同建筑工程受地区、施工条件的影响,需不同的施工方法、组织方案,相应地开设暑期实践课程[2]。开设时间分别为第一学年暑期和第二学年暑期,实践时间由原来的1周延长为2周。
2)顶岗实习形式多样化,以施工现场实践为主。所谓顶岗实习,就是把学生安排到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从事相关实践工作。顶岗实习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在前2.5年学生已经完成相应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根据自己的兴趣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很好的统筹规划,因此在顶岗实习的时候就相应地有所偏重。根据近年来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每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意向有建筑设计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招投标公司从事造价及招投标工作、监理公司从事监理工作,以及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员、资料员等工作,其中每年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员工作的学生基本上占当年的80%。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单方传授模式,学生很难对相关专业有相应的理解,因此,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建议。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实施,学生自己参与了工程实践,对建筑工程技术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初步了解了专业知识在相关岗位的应用,顺利完成与就业单位的磨合,对毕业后的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实践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由于建筑工程的固定性以及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决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及不同的施工现场[3],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②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资待遇等都不相同,会导致部分学生相互攀比,频繁更换实习单位,达不到实习目的。
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相应措施。①学生辅导员、校内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可广泛应用QQ、飞信、短信、电话等通信方式,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实习动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经常走访和巡视学生实习单位,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②采取双指导教师模式。采取校内和实习单位各配备一名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双指导教师模式。校内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报告的指导,加强与实习单位及校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协调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外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技术指导,避免让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3 小结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工程第一线,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单一的课程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专业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215-01
在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全国许多大中型院校中,多数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职责,而我校在此基础上,创出了自己的特色:以“2+1”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技能型高职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在这一点上,建筑工程专业更是扎根在学校的大方向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我院的建筑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建筑工程见习造价员实训、建筑工程施工员实训、建筑工程质量员实训、建筑工程施工实训、毕业实习与实践、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等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中的具体问题,并在教师的培养和引领下,学会解决问题,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我们更注重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1 目前我院建筑工程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房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人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为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目前我院建筑工程专业根据行业特点和学院的特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出了以下几种岗位参考。
1.1 施工员
施工员是基层的技术组织管理人员。主要是在现场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负责施工作业班组的技术交底,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等。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工程测量学》、《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同时,配有建筑工程施工员实训及建筑工程施工实训等相关实践课程。
1.2 造价员
造价员负责工程预算的编制及对项目目标成本的复核工作,对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做出分析,以及熟悉施工现场生产进度,每月编制本月施工生产统计报表并根据下月生产进度计划编制下月施工预算。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同时配有建筑工程造价见习员实训、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践课程。
1.3 质量员
质量员负责对施工工艺及完成的分项工程对各班组工作质量的检查及向监理的质量报验工作。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事故分析处理》,同时配有建筑工程质量员实训等实践课程。
1.4 安全员
安全员主要负责对工程项目内的施工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各施工方案的安全施工进行组织。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同时配有建筑工程施工实训等实践课程。
1.5 材料员
材料员主要是负责对该项目的材料进场数量的验收,出场的数量、品种记录,要对数量负责,对该项目所进场的各种材料的产品合格证、质检报告的收集,还有对材料的保管工作等。我院建筑工程专业针对此岗位设置的相应课程有:《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原理与构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安装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
2 未来我院建筑工程专业就业岗位拓展分析
为了培养出适应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我院的建筑工程专业不断改革和改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未来学生的就业范围。
2.1 监理员
监理是代表业主监控工程质量,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桥梁。它不仅要求执业者懂得工程技术知识、成本核算,还需要其非常清楚建筑法规。
2.2 建筑咨询从业人员
建筑咨询人员可以向业主提供各种业主所缺乏的专业信息,包括从土地购买,审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设计和施工时的帮助。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要注意什么等等,简言之,就是给想建工程却又不太懂建筑的人提供所有的咨询。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很缺少,是个不错的有前途的岗位。
2.3 内业从业人员
建筑内业是指规划、设计、预决算、施工组织设计等在室内完成的工作。
2.4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
物业管理指按照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通过对房屋建筑及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进行专业化维修养护管理以及维护相关区域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为业主、使用人提供服务的人员。
3 结论
建筑行业是一个贴近民生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切忌眼高手低,实际上,认真做好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发展成为一个不错的有前途的岗位。在我院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上,也一直在指导学生要脚踏实地,认真努力,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经调查研究发现,以前学者在研究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时候往往只是站在理论教学的角度,片面地对理论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忽视了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从查阅的资料中,即使有少部分学者对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但是,他们大都处于将案例教学法的引入理论教学或是仅仅在理论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没有进一步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
2、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空间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建筑工程法规是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获取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国家权力机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等政策以及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公民在建设活动中沟通、协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工程法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尤为重要。
3、对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估研究还有待提高。目前,从我们查阅的材料中,尚未发现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包括: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等多方面的评估研究。没有有效的评估体系,就难以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二、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研究现状的述评,基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视角,以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与该课程能够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教学空间、教学评估等方面展的研究,分析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最终为提出并完善我国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主要采取纯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建筑工程法规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不适应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实证分析对象执行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经有四年,学生毕业后可到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监理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材料员等多个岗位就业,每个岗位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建筑工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侧重点均有不同。
因此,在实证分析对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背景下,针对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分方向能力模块的设置与课程组成、分方向能力课程模块,拟制定新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调整和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建立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对接的紧密关系。
2、更进一步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使课程的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一致,安排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工程项目报建、招投标、合同管理、索赔等工作流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
3、形成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完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约束力,往往会导致教学改革的中止。所以,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是否能得到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的认可,或将其结果运用到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评估体系。
因此,通过设计针对建筑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建筑工程法规授课教师的不同问卷,进行“四方”问卷调查研究,探索职业能力取向的、校企合作相关的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模式并进行评估。
三、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