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生命的看法和意义

对生命的看法和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8 11:36: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生命的看法和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生命的看法和意义

篇1

综观各版本的教材都编排了一些具有深远而精辟的人文文化内涵的课文,在课堂中应考虑如何将教材转变为生命意识的教育之本。启示学生应如何对待生命,如苏教版九年级下《热爱生命》一文,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概述情节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内容是:写一位淘金者在陷入绝境后顽强求生的故事。与病狼搏斗是小说的。),然后讨论分析主人公的形象。思索生命的意义。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较一致的认识:“生命诚可贵,生命一旦失去了,一切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文中主人公的求生经历令人震撼,令人毛骨悚然。但震撼之余,我们会发出感慨:一切都源于生命 ,都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他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绝境中的垂死的人与野兽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最后争斗!双方都是为了生存。求生的本能给了它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分析到这里,学生呼之欲出的一句感慨就是“活着真好”。顺便老师将学生的眼光,心境从淘金者引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邰丽华。师宣读邰丽华的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艳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的。”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了广阔的课外,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呵护他们的生命存在。从而开拓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拓宽并加深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感悟、教育等。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根植于这一片生命的沃土。还有我们也可将目光由国内拓展到国外。《生命与和平相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的戴维及犹太人正是经历了民族的磨难才知生命的可贵。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执著练就了他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精神及超凡的创造力。《享受生活》中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但她自强不息,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奉献给他人,显示出广阔的胸襟。学生了解以上事例,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命。再如教材《紫藤萝瀑布》、《故乡》、《骆驼祥子》。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生存的状态。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生命的教育。引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综上所述,学生由文本教材应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会共同感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徒劳。由此教学还可以拓展空间,许多文艺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如邰丽华没有对生命的珍爱就不会有《千手观音》的产生;海伦?凯勒没有对生命的执著就不会荣获美国女教育家,演说家的称号。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不会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他们都能从自我生命遭际与生命状态的体验中,深邃的由自我的生命意识来反观整个人类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意识锻造了他们不朽的灵魂,高尚的人格。他们的人格精神将得于永存,并垂范于后世。这些也是人文教育根植于生命意识的教育的典型事例。

2 语文课堂教学应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

在语文课堂中,应本着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探究意识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及人性的自尊。如教《台阶》时,文中的父亲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和青春筑起了九级台阶,父亲一生的愿望实现了,但人老了。充满了凄凉与酸辛,伤感。你觉得值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正反小组争辩。最后通过师生互动研讨,对自尊人性意义形成较一致的看法,这样做是值得的。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获得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他比祥子,闰土要高大的多。又如对时事热点人物杜照宇《英雄魂归祖国》的分析,教师应抓住核心问题提问:杜照宇在“维和”中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你认为值得吗?生命还有意义吗?学生又展开积极的讨论,达成一致的看法。对生命有了共同的认识。杜照宇虽然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但他具有一种为事业,为和平而献身的伟大主义精神,值得颂扬。我们所说的生命可贵,珍爱生命,但不是苟且偷生。

渗透在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教育”屡见不鲜,我们更应抓住教材,抓住课堂使它产生质的飞跃。在教学中,不应光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动物的生存意识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应用它点燃人文思想火花。从它们身上感悟生命的崇高与可爱。在教材中最能体现生命悲壮,凄美的画面莫过于《斑羚飞渡》。教师出示画面,先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命的美好,可贵。后理性思考。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悲剧呢?通过合作探究分析:生命是相通的,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了生命的可贵。《斑羚飞渡》中它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演绎着生命之美,审视生命的重要。老斑羚生的艰难,死的辉煌,在这一场悲剧中颂扬勇敢精神及为了大局的强烈集体主义献身精神。读完之后,令人感动。从它们的一举一动中,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凄美,领略了自救行为拯救生命的方式,引人深思。热爱生命的意识在动物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更何况人呢?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自闭、自残、网瘾等各类“生命困顿”问题的频频报道,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根据资料估算,高校大学生自杀及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高达1/10万。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居于一切教育的核心地位,其宗旨是为了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生命、智慧地敬畏生命、理性地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生命教育成为富有成效、最有长效的教育。

1.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对广西5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回收率为98.501%,其中有效问卷590份,有效率为98.33%。采用自编问卷《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对《生命教育》课程选取内容的看法”四个维度,共30题,笔者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存在价值的基础,是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表现,更是人履行个体权利和义务,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角色,因此对生命现在的理解程度体现了大学新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正确认知。调查显示,在“对于死亡现象,你接纳的观点是?”的选择中,选择“人在这个世界消失,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人能死而复生”、“对于生死这么复杂的问题,目前我还参悟不透”的比例分别为19.75%、52.42%、2.66%、25.16%;在回答“遇到生命的挫折和委屈,陷入困境,你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3%、14.17%、84.37%;在回答“当遭遇别人的严重冒犯时,你是否有过杀死别人(让他消失)的念头?”,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03%、11.75%、86.85%;在“你认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是?”的问题中,选择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就业压力大,看不到前途”、“生活压力大,经济太贫困”、“失恋受到打击想不开”,各占35.42%、20.77%、16.2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是积极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1.2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喜欢自己吗?”的问题上,选择“很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有47.49%、32.96%、17.30%、1.76%、0.36%;问及“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你会如何表现?”时,回答“相信自己的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无所谓”、“感到自己蠢笨无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的分别有92.17%、4.75%、3.04%;在回答“你了解自己吗?”时,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6.18%、44.17%、23.37%、5.41%、0.87%;在“下列因素中,哪一个对你形成对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影响最大?”中,回答“自己的性格”、“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学校教育和帮助”、“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朋友和同学的影响”、“男女朋友的影响”分别有41.93%、25.54%、4.45%、23.28%、4.75%、1.02%;回答“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生活状态”时,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16.86%、45.40%、31.98%、4.87%、0.90%;问及“你是否对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进行过思考?”,回答“经常思考”、“偶尔思考”、“一般”、“从不思考”的分别有47.57%、44.59%、7.17%、0.63%;问及“你对自杀的看法是?”时,选择“自杀是自我生命尊严的践踏”、“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当生命已经没有欢乐而言,自杀是可以理解的”分别有79.85%、15.06%、5.08%;问及“对于人的生命比动植物生命更重要,你的看法是”时,选择“非常正确”、“无所谓”、“不正确,生命应是平等的”的分别有15.12%、7.47%、77.41%。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自我成长和学校教育、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形成过程起来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规范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有积极意义。

1.3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在回答“当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天灾人祸时,你的状态是?”,选择“能很好地进行自救和他救”、“等待他人救援”、“无法自救和他救,只能等死。”的分别有84.55%、14.94%、0.48%;问及“你懂得通过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吗?”时,回答“非常了解并常付诸与实践”、“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4.60%、30.19%、37.87%、6.69%、0.66%;问及“请评价自己的生存技能”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29.92%、68.26%、1.82%;问及“请评价自己的安全意识”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52.39%、47.01%、0.6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仍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生活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没有明确目标,也不愿意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4 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我校是否有必要对新生开设《生命教育》类课程?”时,回答“非常有必要”、“一般”、“完全没必要”的分别有83.28%、1.53%、0.14%。在问及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的选择中,按重要程度排序的结果分别是:溺水、逃生、用电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发展与关怀教育;突发性伤害教育;交通、消防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生命教育概论;性与婚姻伦理教育。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对开设《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有较高的需求,并对课程开设内容选择上倾向于关注生命安全、生命健康、尊重生命的部分。

2.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高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高校大多仍以讲座或者报告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还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其次,生命教育的实施只在公共基础课哲学中设计人生观的内容,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对大学生没有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因此,重视生命关怀教育,通过独立设置《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作者结合大学新生生命观的调查对《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索。

2.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完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应倡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这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科学生命观。生命教育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对这样一种社会、人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反思的结果。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宗旨和目标仍然要立足于生命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导向下帮助大学生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获得丰盈的生命质量,最终使学生享受幸福。

2.2《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以生命为主线,科学选择教育内容。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生命问题的教育内容。当前的《生命教育》课程常常选择“死亡教育”、“自杀预防”等较为沉重的主题,但是忽视与学生生命意义更为相关的生命认知、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促进、获得幸福等主题。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应该以生命为主线,选择贴近学生的需要、又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教给学生生命的知识、向学生展现生命的美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此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实践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存在联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对生命尊重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发有意义和积极的思考。

2.3《生命教育》教学方式。以互动体验为主,改革教学方式。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由于缺乏课堂互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死意识等知识的理解上,忽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大学生都已基本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生命的历程、生命意义等都有一定的认识,生命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每一次的生命教育实践中都是学生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的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教学方式,在课上开展互动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8).

篇3

1. 可以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搜寻关于生命意义教育的内容,以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现行教材中积极地体现着重视生命意义的教育,选择了非常多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这样就对我们从教材中进行挖掘生命意义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生命意义教育。比如,在执教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一文时,给学生讲述杰克・伦敦对生命的酷爱和他怎样去战胜死神,在那样可恶的环境下他能胜利,足以能说明人性的伟大和坚强不屈,所作所为都能体现出人性的闪光点,唱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它启迪我们,人无论如何艰难,只要我们抱有对生命的希望,只要心中有着生存的信念,就会战胜一切,取得胜利。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要永远去拥抱那伟大的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海伦・凯勒)它告诉了我们海伦以超人的非凡毅力和旺盛的求知欲,闯过了阻碍生命的沟沟坎坎,改变了她的生命轨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的生命。据统计,教材中选择了关于生命的文章有50余篇,通过这些教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生命意义教育。

2. 走出教材,寻找更多的文本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教材以外的资料有更多的文本可读,都能深化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所著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多么感人至深。一个人对光明、对人生的追求是多么的可贵。这种极致地去热爱生命多么的令人鼓舞;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多么让人震惊,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最终成为一名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还有在那强大地震时,几十天后能够生还的人们,靠的是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和对于“生”的强烈渴求。在他们的心里,只是希望能够继续看到明天升起的太阳,希望能看到他们的爱人和女儿,更不想让自己的老母为自己哭瞎双眼,他们求生的欲望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以超人的求生毅力战胜了死神。

二、利用写作升华生命意义的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反映,它体现着语文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是让学生体验生活,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做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应该是最佳手段和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多选择一些关于生命意义方面的选题,让学生去亲身感受生命的意义所在,让他们去抒发真情实感,阐述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看法,以此培养他们对生命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在将来的生活里时刻要关注别人的生命,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从而塑造他们对人生的美好心灵。以此体现叶圣陶所说的: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篇4

对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正日益成为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课题,关于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增多。本文尝试对近十年来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将“生命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最早有关“生命认知”的记录是1992年3月,到2012年3月为止这十年间的文章共有88条记录,可以看出有关方面文章数量较少。而将与“生命认知”相关的主题“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从1961年10月—2012年4月的文章记录共有4705条,但是把“大学生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却只有32条记录。同时,把“生命意义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得到2000年10月——2011年10月的文章记录只有6条。再者,将“生死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得到2008年5月——2010年9月的文章记录为4条。总体而言,有关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研究较少,但是鉴于该研究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有必要将该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便。

1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内容

1.1 概念与结构的探讨。

在徐晓滢和李丹的文章中,他们认为“生命认知”一词囊括一切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内容,是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整体认知。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从无到有、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演变和深化的心理品质,可从“知”、“情”、“意”三大取向对其进行划分:“知”是强调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情”是注重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意”则指个体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探索和领悟[1]。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中,章坤认为生命认知就是对“什么是生命”和“生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回答,是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核心和基础[2]。而贾林祥根据台湾学者何英奇编制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大学生生命认知进行研究,认为生命意义认知包含六个维度:意义意志 、存在盈实、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和死亡接纳六方面的认知[3]。对于“生命认知”的定义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并未得到一个清楚的界定,当然这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国内,在“生命认知”方面的研究多围绕“生命意识”、“生命意义认知”、“生死认知”等展开。而国外,则用死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来作为“生命认知”的主要内容。

1.2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因素既与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关,也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情况有关。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独特性,他们主要会遇到5 种心理挫折。分别是学习困难型、经济拮据型、人际关系障碍型、情感缺乏型、理想与现实冲突。一旦他们不能正确处理这些挫折,会严重影响生命认知,进而产生消极想法,甚至导致攻击他人或自杀行为。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物质的追求,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物质过分追求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李忠红的调查中发现“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的回答中,98.88%大学生表示“有压力”。[4]

第三,缺乏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以及社会变革情况下,极易出现生命认知偏差。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缺乏更是加剧了这种局面的严重性。我国生命教育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真正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非常少。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公共课中提到了生命教育,然而由于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忽视,效果并不理想。

1.3 生命认知现状。

在“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中,吴磊在对“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这一问题调查时发现同意的占90.1%,说不清的占7.3%,不同意的占2.6%。在“大学生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的调查中,有65.5%的调查对象持肯定态度,23.3%的调查对象觉得“说不清”,11.2%的答案是否定的。关于“遭遇挫折时,是否有结束生命的念头”,“从未有”只占可怕的5.4%,“经常有”和“偶尔有”共占94.6%。在涉及“是否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征、规律、价值、真谛等相关知识”和“遇到地震、火灾、车祸、洪水等灾难时,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时,“非常了解”和“具备”的选项仅为42.1%和39.6%。关于“如何看待死亡”的调查,72.4%的人认为有生必有死,不可避免,但要珍惜生命。10.5%的人对死亡充满恐惧感,不敢去想。10.7%的人表示说不清[5]。

李忠红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生命认知进行了研究。其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他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活状态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几乎所有学生(98.88%)都表示“有压力”,只有1.12%的学生表示“没有压力”。[6]这说明当今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有学者采用考察了大学生的生命意义的认知,发现 男女大学生在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男=138.34;x女=143.02 F=5.039 P

另有林静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正确的,体验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多数人渴求知识,积极对待人生。但是,有少数大学生认识不到位或有欠缺[8]。这说明当今多数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是正确的,但有少部分的学生对生命认知不正确甚至扭曲的现象。

1.4 干预措施。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关键在于学校生命认知教育的开展。

首先,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生命认知教育的课程。200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选取该校145名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8项出现了下降趋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生命认知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对生命认知有基本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

其次,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生命认知教育。把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心理学讲座和各类生命教育的内容主题相结合,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比如2002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教育,组织了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除学校外,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正确看法,同时适当的与孩子讨论死亡,使孩子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进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 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集中

笔者将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纳发现,除关于生命认知思辨类文章外,61.5%的文章采用自编问卷来探讨生命认知有关问题。例如林静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科技学院490名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进行了研究。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了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天津大学杨燕教授探讨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她将问卷分为12个方面:(1)对轻生的态度;(2)对生命态度认知;(3)对生命意义的认知;(4)对生命价值观认知;(5)对遇到困难的态度;(6)对生活的态度;(7)对幸福人生构成要素的认知;(8)对父母及家庭关爱的认知;(9)对失恋的认知;(10)对社会竞争压力的认知;(11)对改革开放的认知;(12)对未来发展的认知[9]。而李建伟采用自编问卷《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探讨了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的关系[10]。周媛婷采用BECH-h、ASLEC、SSRS、TCSQ、EPQ以及自编生命认知调查问卷对368名有不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医学生进行了生命认知教育前、后对比观察[11]。另有30.8%采用他人已编问卷来研究生命认知,例如贾林祥采用台湾学者何英奇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30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王继玉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度量表和孤独量表探讨了生命意义认知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12]。许海元采用《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13]。总的说来,研究方法集中于问卷调查法,尤以自编问卷居多。

3 研究不足与建议

3.1 对生命认知的定义不统一。

综观生命认知的研究发现,李丹、章坤、贾林祥等研究者的定义均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也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新点,该研究刚刚兴起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规范生命认知的定义,这是展开应用研究的基础。

3.2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工具存在局限性。

现有的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使用的工具几乎均为问卷或量表,自编问卷尤其多。这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和标准化问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自编问卷中对生命认知维度的划分不统一,使得研究结论也难以统一。更重要的是问卷法都只能得到描述性的结论,不能进行因果相关研究。我们期待能够在此方面有更高级更严格控制的实验法的研究,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

3.3 大学生生命认知干预措施的研究明显不足。

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多是围绕“现状”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干预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比较干预前后的生命认知状况,进而得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只有找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才能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真正使得生命认知研究得以应用,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3.4 研究角度较单一。

生命认知这个概念较抽象,但其本身能影响人的某些具体行为。如王继玉就研究了徐州地区250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442,p

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现状层面的研究,更要以此为起点来深层次地分析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的措施来改变他们错误的生命认知,引导他们拥有一个正确的生命认知,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徐晓滢,李丹.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202-209

[2] 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9(11):102-104

[3].[7] 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0-421

[4].[6] 李忠红.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4):111-117

[5] 吴磊.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7-109

[8] 林静.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命认知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5):382-383

[9] 杨燕,林晓燕,王亚杰等.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的调查与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55-560

[10] 李建伟,余鹏.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关系的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8-82

篇5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28-02

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说明了儒家对死亡的重视,还以一种客观平静的态度表达了对死亡的认识:生命所得以依靠的是精神,而精神的载体则是肉体;精神使用过度就会枯竭,身体劳累过度也会疲惫衰老。形神相离,人就死亡,死即无法复生;形神相离,再也无法复合。圣人所以重视死亡,盖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每个人都必须尊重生命,正视生命,珍惜生命,使生命的价值得以显现,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别人的生命。《论语》中也透露出对生死的这种看法。

一、对生命的理性认识——死生有命

儒家将人的生命看作自然的过程,天地之化,生生不穷,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认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生死变化是自然变化的常道。

孔子对于生命的流程有着清澈的悟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时间是无法抗拒的,它会带来生命,也终究会带走生命,故人皆有死。岁月如流水奔流不息,往者过,来者续,不知休止,逝者已矣,无可挽回,为自然常道。儒家看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并且认为生死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一种冥冥中的必然性。《论语》中有多处提到天命,既有对天命的无奈,也有对天命的深信不疑: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命是我无法主宰的,生死也是我无法决定的,故夫子对颜渊之死痛惜却无可作为。虽我对于命无可奈何,但我却可以安于命而修己之德,做到“知天命,尽人事”。人纵能杀我之身,却不可夺我之德,天可丧我之命,却不可丧此天道。故夫子有“天生德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叹,有“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自信,以德行修养与所秉承之天道为世人敬仰,于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使生命得以延展。命是对道的承载,生死固然由天所定,但若我之命成为道之载体,则天亦无可奈何于此。儒家对生死与天命的认识既体现了对生死这一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又充分发挥了人的道德性。人的有生有死,都是自然的运行,是任何人都无法干预的,无论是公伯寮还是桓魋,都是无可奈何命的。但是人却可以通过对道德价值的承担,实现对生命的超越。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把生死看做命运的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接受现实,去考虑人能改变的东西,而不应斤斤计较于生死功利,对生死做过多思虑。

二、得正而死

儒家认为,人有生之时要实现生命的价值,更希望死亡降临之时可以得其正而死,避免死于非命。《礼记》记载曾子的话:“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儒家把“得正而毙”看做“善终”,人不仅要有美好的生命过程,还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的人生才算是无憾的。

孔子不赞成无谓的死亡,要死得其所,仅凭一腔热血行事,不珍惜生命的行为,他是反对的。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孔子言此是要抑子路之勇,而教之以有勇有谋方可成事。一味以勇行事,而不得其死然,孔子反对。生命只有一次,它所承载的无论是道义还是孝道,都不允许我们轻易放弃。孟子“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的话,与此是不谋而合的。

生命是值得珍视的,它有无限的意义等着我们去完善和实现,轻易地放弃生命,是儒家反对的。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对生命的珍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即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背负着道义,并因孝道而需格外被珍惜,生命所承载的最重要的即是道义和孝道。故有两种死亡方式可以称得上是得正而毙,一是一生小心爱惜身体,寿终正寝之时身体无损,安然面对祖宗父母;二是为道义而不得不舍生取义,成就更有价值的生命。

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珍重,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有道德善性。从道德角度去理解人生命的价值。为道德而生,以自己的生命去践行仁义道德;为道德而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取道德的完善,故孔子称赞比干谏而死、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因他们的行为是“杀身而成仁”、“舍生而取义”,这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儒家生命观是以道德为中心的,它肯定了人的生命的自然价值,主张重生珍生,反对轻生贱生;同时反对苟且偷生,并且将生命价值与道德理性结合在一起,主张生以载义,认为只有践行仁义道德、体现道德理性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生命。这样的死才是“尽其道而死者”,才算得上“得正而毙”。

三、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杀身成仁

儒家始终以积极地人生态度面对生死,特别是以道德实践精神来回应天地乾坤父母的生生之德。儒家固然十分重视生命,要求人们珍视生命,不断充实生命,却并非以为生命高于一切。人的一生中,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为了它们,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地放弃宝贵的生命。这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就是——仁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有生必有死,死并非《论语》所重视的。然死生本为一理贯之,孔子重视的是如何生,倘若知道如何生之理,自知如何死。知有不该求生之时,自知有不避杀身时。儒家坚持独立的人格,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绝不苟且偷生,绝不做有损道义之事。杀身成仁,亦不惜死枉生。此仁与道,即是为成德之人所共求之。以理当死却逆此天理而求生,则虽生亦不得心安,若生而不安,则宁死而求全其德。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亦全矣,天理自得澄然无染,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成就了道德。成就此“仁”与“德”是艰巨的任务,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一直存在于我们生命之中的,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承载此道德。在仁德与生命冲突时不仅可能会要我们以生命为代价,更要求我们平时以坚决的毅力与决心时刻身体力行此仁德,一息尚存即不可稍懈。

杀身成仁之士比比皆是,他们时刻维护着生命所担当的道义。当道义与生命冲突时,果断的成就道义,放弃生命。但他们对生命的放弃不是抛弃生命,反而更好的完善了生命。故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合称为“殷有三仁”。微子见纣所行无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干皆谏而不听,纣杀比干,囚禁箕子,箕子因佯狂而受辱。三人之行虽不同,然其爱人之意则一,皆意在安乱宁民,宁死而不悔,故谓之仁。

《论语》中所体现的杀身成仁并非不珍惜生命,也不是可以轻易地放弃生命。孔子惋惜颜子短命,也有“加我以数年”的感叹,但是,延长生命并非为了个人享受,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从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来: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06

Concerns and Return of Education to Life

――On th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TANG Zhanying[1], LIU Xing[2]

([1]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2]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Abstrac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too much emphasis on teaching the integrity and employment-oriented, while ignoring the man as man this is really education, ignoring the educational attention due to life, resulting in education and life severely alienated. The presence of people, human lif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on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is to guide people to respect life, perfect life, search for life meaning and value. Therefore, the content of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achieve the return that is concern for life, improve life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return;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content

泰戈尔说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质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结合当前中国生命教育发展的实际,生命健康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 关注生命,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

大学生对生命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理解、对自我身体的正确认识与理解,以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具体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人的生命与生理构成的教育。包括生命起源、生命特征、生理发展等方面。第二个层次:生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教育。包括包括生理健康的知识和保持身体健康的各种技能。如对大一新生进行性知识教育、了解避孕的方法,减少生理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进行预防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的成瘾性、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巨大危害性,了解如何拒绝、远离,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了解人类自身的生理构造及其发展特征,掌握保持生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深刻认识到人自身生命的基础性,生命对每一个人的唯一性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一旦失去,不可再来。

2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

课题组①调查中,当问到如何看待生死时,33%的人认为“死是自然规律,能坦然面对”,37.9%的学生认为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活着多做点有价值的事”,但也有8.7%的人“很忌讳谈死亡”,6.3%的学生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是一种解脱”。

当谈到是否有过自杀念头时,大多数学生还是乐观对待生命的,67.3%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有”,有25%的学生认为“偶尔有”,5.8%的回答“有个多次”。对于大学生自杀的看法,43.7%的学生认为是“藐视生命,对生命的不尊重”,“是自身怯弱,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同时有27.1%的人认为“是对父母的不负责”并“坚决反对这种做法”,有9.9%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生活本身就无奈何不公平的”,也有4.2%的学生认为“感到害怕,自己在烦恼的时候也想到死”。

在对“见义勇为导致死亡的事件”的看法调查中,问到2009年长江大学学生在长江边发现两名少年落水,不会游泳的10多名学生手挽手组成“人梯”下水救人,两名落水少年得救,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事件时。有69.2%的学生认为“要懂得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救助他人”,说明当代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并且有13.5%的人回答“我或许能做得到”,但也有13.8%的人认为这件事值得“佩服、可歌可泣,但我做不到”,1.4%的人认为“这不是我们学生的职责所在”。

因此,生命教育还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正确地看待生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懂得敬畏生命、主动维护生命存在的权利,防止对生命任意践踏的现象发生。教育大学生要能够悦纳自我,尊重他人。主要教育内容包括三个层面:(1)生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对“生死”认识从生理正常现象提升到精神信念的高度,从而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活在当下。如开展“与哲学面对死亡”等方面的哲学知识教育。(2)珍惜、呵护生命的教育,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从维持自我生命存在方面看,大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防灾、防病、防骗、以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识与紧急处理技能等;从生命间的关系看,还包括对生命敬畏与关爱、必要时对他人生命威胁的救助以及救助的技巧方面的知识。在人类这个生命之河中,每个人都是构成这个生命之河的小溪,小溪有水才能保证大河长流;同时,每条小溪又需要大河的不断补给才能得到拓展。只有保持人类生命之河和个人生命小溪之间的生态互动与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个人生命的幸福和人类的美好。

3 欣赏生命,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

内容主要包括: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正确地面对挫折,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内在的精神素养。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次, 让学生学会分享幸福,学会感恩,懂得奉献。幸福是在自我劳动基础上,通过“自我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它与金钱、权力没有绝对的对等关系,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败和极端个人主义。“这种幸福感不在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在于责任的承担所带来的精神生命的升华”。第三,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阳光的心态。一个人持有什么样心态将决定他看待问题的思想,而思想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所以,生命教育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积极乐观地去拼搏、奋斗,实现人生价值,成就“幸福人生”。

4 体验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要靠人们个体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追求去创造,从而获得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课题组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的趋向性做调查时,36.4%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只有10.9%的认为当代大学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崇美尚真”。而谈到对人生的看法时,38.2%的学生认为“人对自己的一生要有全面的规划,要发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短暂的生命焕发出光彩”,而41.8%的学生认为“人只要实实在在地过好每一天就可以了,不要想得太多”,20%的学生认为“人生要懂得享受,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再问到,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农村人张妙,因其抄车牌号,故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被法院判处死刑。你如何看待药家鑫事件时,45.7%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18.9%的认为是“家庭教育的缺陷”,17.3%的学生认为“药家鑫事件固然可悲,但社会大环境也得负一定的责任”,但同时也有18.1%的学生认为“这是一起无人性的杀人狂事件”。

而问到,你怎么看待汶川大地震时四川教师范美忠(被媒体称为“范跑跑”)危急时刻不管学生只顾自己逃命的行为的。42.9%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因为他是教师,有社会职责和责任”,而37.5%的认为“情有可原,这是生命的本能”, 19.6%的认为“无可厚非,他有保护自己生命的权利”。

第一个层面,关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又包括两个方面,对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的教育以及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教育。“个体的人首先只有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才能够谈得上他的价值。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即具有价值,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尊重和关爱,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是个人道德的基本义务。”爱惜自己也要爱惜他人,自己与他人是共在的。马克思认为,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群体的动物,“人首先是类存在物”。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不可能脱离他人而能像“人”一样地生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为基础的,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理、心理上的教育,或者自杀、伤人的教育,而应该是教育学生探索与升华生命的价值,教育他们超越物质化和功利化的价值追求,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从而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第二个层面,生命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教育。他要求人类超越人类个体的自然生命,超越人人外在的功利,实现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使个体生命从追求个人价值上升到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终极目标。如在我国当下社会价值体系下,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FD Y031)阶段成果

注释

① 课题调查组,指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课题调查组,下同。调研报告已公开发表。见唐占应.基于“三维角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状况的调查[J].西江月,2014(12):65-67.

参考文献

[1] 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9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时代,为了追求升学、升学率,这些很少做到或没有做到。

1.对待生命态度现状决定教学中要注重生命教育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自残、伤人甚至自杀、执法人员对生命的漠视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生命的主要的威胁。要改变现状就要从源头做起:改变青少年改变对生命的看法。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学生连生命都无法保证,连生命都不尊重,又何谈建设国家,做出贡献?那么,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人们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物)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所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价值势在必行,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听说思索中感受生命的珍贵,关注对生命的认识和珍视,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在讲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先从海子的人生经历讲到海子的卧轨自杀,海子的死是一个社会的痛更是海子家人永远的痛。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在25岁时自杀了,他为什么会自杀?我引导学生读出了海子面对生活的无奈和自身的人格缺陷--性格的孤僻和心灵的脆弱。学生感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追问道:"那么,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全的呢?"学生结合海子的经历,都认为应该直面挫折,学会坚强。正如有的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3.让学生"读",在读中体味感情,读出认识

对于那些语言优美、富有情韵、琅琅上口的作品,通过范读、学生齐读以及分角色朗读或轮读、小组赛读等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感,在读中感受人物精神,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4.让学生"议",在议中领会主旨,议出精神

让学生"议"是体现学生本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提炼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想想、讲讲、议议,在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中不断提升认识,领悟生命主旨,并随时关注课堂中学生思维的闪光,随机教育。如在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紧紧抓住"好好活"这三个字,通过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让学生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5.在语文课外阅读中丰富生命教育的情感

篇8

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极少关注生命成长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容易使受教育者缺乏对生命科学正确的认识,造成生命意识淡薄、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现状,遭遇挫折时甚至引发恶性伤害事件。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高职生生命观现状,从中发现高职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所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命质量。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回收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98.41%。男生198人,女生45人,4人未报告,性别比例与学院情况基本对等;电力系73人,机电系93人,信管系78人,3人未报告;独生子女98人,非独生子女142人,7人未报告。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认识自我、生命态度、价值取向、挫折应对、安全意识5个维度,另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内容需求调查,共14个题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

83.8%的高职生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12.5%对自己当前生活不满意,3.6%的高职生表示对现在生活状况没特别的感觉,既没有满意,又没有不满意。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当前的生活较为满意,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被调查的高职生中有11.7%的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43.3%的比较了解自己,35.6%的认为对自己只是一般了解,7.3%的不太清楚,1.6%的表示非常不了解自己。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自认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较高,少部分(不到10%)的高职生对自我了解比较模糊。

对自己的评价上,61.1%的高职生认为自己优缺点共存,34.8%的感觉自己很平凡,觉得自己很优秀的占2.8%,不如别人的占1.2%。表明当今高职生大部分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能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个别有自卑、不自信的表现。

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上,高职生整体而言有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生活满意度较高。少部分自我评价不高、缺乏自信的高职生则需要个别的关怀与辅导。

(二)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

对待生命的态度,82.2%的高职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11.7%的认为生命应为自己而活;3.6%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1.2%的高职生表示生命没有意义,0.4%的则无所谓。说明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认识到应当珍惜生命。个别生命态度比较消极、或模糊,对生命的认识可能存在各种程度的偏差,缺乏生命活力。

对于社会上常见到的大学生自杀行为,68.4%的高职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表现;10.9%的人感到不可思议;8.1%的人认为与己无关;0.4%的人感到害怕,自己有时也想过。说明高职生对自杀行为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待生命有比较明确及正确的认识。也有少数高职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可思议、与己无关的态度,觉得自杀离自己很遥远,这类高职生比较缺少对生命的思考,对他人生命缺乏敬畏感,需要对之进行相关的引导教育,增强其同理心,感知生命的价值与力量。极少高职生有过自杀念头,则需对其加强行为关注与社会支持,引导其学会求助,体验生命的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与广博。

人和动植物,哪个生命更重要?高职生中有64.0%的认为生命平等,22.7%的支持人的生命更贵重,13.0%的表示无所谓。数据反映,不少高职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比动植物贵重,可能是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

在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上,相对而言高职生能够较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珍贵与意义。部分高职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相应的需要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让其切身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的承载,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感悟生命的馈赠,提高生命质量。

(三)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

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被调查者中,64.0%的认为取决于过好个人的每一天,13.8%的认为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11.7%的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另有不少学生在开放式提及人的价值在于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56.3%的倾向于既靠自己努力,也争取他人帮助;19.8%的认为以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8.9%的认为应该靠个人奋斗;14.2%的选择顺其自然。从高职生的选择可以发现,努力奋斗是高职生价值实现的主流思想。

33.6%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其生命价值观影响最大,26.3%的认为自己本身的性格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23.9%的认为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对自己影响最大,5.7%的受朋友和同学影响最大,4.5%的认为学校教育对价值观影响最大。数据显示对高职生个人价值观影响按选择多少排列依次为父母及家庭、自身性格、社会环境、同学朋友,最后才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环境在个人的成长乃至生命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命教育最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指引,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

在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上,高职生更多地受家庭及自身的影响。价值观总体呈积极、向上之势。虽然学校教育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影响有限,但也可通过相应的教学与活动培养高职生的价值观,纠正其价值观偏差。

(四)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

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81.4%的高职生相信自己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11.7%的感到自己很没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6.1%的表示无所谓。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少部分需要有效引导,增强自信,应对挫折。

面对压力和挫折,被调查的高职生中,61.5%的会自己想办法解决,19.4%的选择寻求帮助,15.0%的选择发泄,3.2%逃避。可见,高职生遇到困难倾向于依靠自我排解,懂得向外界求助的很少,求助意识有待提高。少部分高职生选择逃避,方式消极,且有可能走极端。

在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上,学会舒缓压力,转化消极情绪,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是高职生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尤其需要强化其向外界求助的信念,增强其求助意识,既是应对和处理困难、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责任。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需要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

(五)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

高职生中,15.8%的会经常关注与逃生、自救有关的知识;76.5%的偶尔关注;7.7%的从不关注,可见高职生普遍对该类信息关注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

有5.3%的高职生表示非常了解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方法保养身体,27.5%的比较了解,42.9%的对养生之道一般了解,14.6%的不太清楚,6.5%的非常不清楚。数据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营养保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与高职生当前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也有部分高职生较关注饮食和锻炼,健康意识较强。

在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上,高职生表现出较忽视的态度。因为年轻,身体机能处于最黄金的时期,少有人懂得对身体的保养与维护;也因为年轻,普遍缺乏与安全、健康相关的阅历,大部分高职生的安全意识弱,不注重饮食健康与身体锻炼。

(六)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从对高职生生命观态度调查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第一,鉴于高职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低下的实际状况,提高安全意识是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二,基于高职学生自我排解能力较差、向外界求助意识较弱的现实情况,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欠缺和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三,由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普遍缺少亲身经验与深切感悟,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较为适合当前高职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重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意识。可结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或学生会、团委等学生活动,将生命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

从高职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需求角度进行调查,让高职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需求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结果显示:67.2%的选择逃生技能、62.8%的选择人际交往、53.8%的选择养生保健、51%的选择心理问题、32.8%的选择生命起源、24.7%的选择交通安全。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技能成为高职生选择最多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反映高职生普遍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有提高自我安全防卫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学校在逃生技能相关课程方面的不足:相关训练活动或学习课程太少,不能满足高职生的需求。人际交往在高职生的生命教育需求中排列第二。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交往是困扰多数高职生的问题,折射出高职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偏弱的现状,也反映出学校在人际交往课程或活动方面的不足:课程数量少或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生提高交往能力的要求。养生保健与心理问题两项内容均有超过半数的高职生选择,意味着起码有一半左右的高职生具备一定的健康意识,珍爱生命,平时能够关注自我的健康状况,有意识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职生对生命起源和交通安全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职生感觉二者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高职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其中的重要与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若能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四、结语

高职学生生命观态度表现为积极、向上,个别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或心理辅导。根据生命观态度与生命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从整体而言,高职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挫折教育、逃生技能、人际交往等内容是目前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更能适应高职生的特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宁.从生命观调查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开封大学学报,2012,26(1):59-61.

篇9

①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袭来,美国一家电器制造公司倒闭,公司总裁卡莱尔来到多伦斯湖准备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当他身子快沉到湖底时,已被医生下了“死亡判决书’’的老朋友比尔的话突然响彻耳畔:“不!你仍然活着,至少还拥有生命。你没有权利轻易放弃生。”比尔几乎用尽生命的全部力量发出的叫喊拯救了卡莱尔。卡莱尔回到公司,重新点燃了生命的激情,一切从头开始。像骄傲的雄鹰搏击于金融风暴的长空。

②卡莱尔的新生,让我们陷入深深地沉思:我们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物质的享受,有的人则更看重生命本身的美好;有的人追求名誉地位,有的人则寻求生命更深广的意义……

⑨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珍惜生命。正如比尔所说,只要我们仍然在人世间活着,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就得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谁也没有权利轻易地结束生命,哪怕这生命属于你自己。同时,活着也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活着能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能欣赏鱼翔浅底的怡然,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能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

④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呢7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另一个严肃的问题。

⑤我们活着,就要坦然地面对人生,积极美好地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沭浴着生命的阳光春雨。体验生命的幸福欢乐。

⑥当然,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因此,我们活着,就要点燃生命的激情,调动心灵的力量,激发人生的智慧,尽其所能,做些对自己对他人有积极意义的事。正如西方一位哲人说:“假知人仅仅为活着本身而活着,那就是纯粹的动物需求。”

⑦我们活着,就是认认真真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我们活着,就要脚踏实地地去做自己想要做而又有积极意义的事。曾说:“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会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的意义,不如使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⑧活着。就要让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一个清晨: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

1 对“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第③段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请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结尾段的排比句有哪些作用?(3分)

活着,就要让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个清晨;活着,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活着,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答:__________________

4 具体说说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认为。人要“珍惜生命”,“谁也没有权利轻易地放弃”生命,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材料一:据报载,韩国一位年轻女明星因生活中的一点挫折而服毒身亡。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选材涉及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这是当前全球的热点话题;文章的主题是“珍惜生命”,这对学生良好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启发作用:文后的试题涉及内容的概括、词语的理解、句子赏析及综合探究等考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不管从选文上还是命题设计上说,这都是一道比较出色的中考语文现代吏阅读试题。

第1题,考查的是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根据提示仔细品读第③段内容,提取出语段中关于“我们为什么活着”的两个方面的信息,然后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参考答案:①活着是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②活着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第2题,考查的是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的能力。第(1)题中加点的部分“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指活着的意义,也即是说“不少人不懂得活着的意义”或“不少人不懂得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第(2)题中加点词语“污泥浊水”具有比喻意义,指沉湎于物质享乐、游戏人生的腐朽生活。答成“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亦可。

篇10

《走出非洲》是部讲述一位丹麦女性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影片。它通过描写女主人翁在非洲曲折的生活经历,对人们生命的观念提出了疑问,并引起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年轻的卡伦.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并和他结婚。

但是,卡伦对名分的追求,却付出了感情的代价,她并不爱布罗,在感情上她非常失落。有一次她在行猎中,卡伦遇到一头猛狮,险被吞噬,幸好得一位男子芬奇.哈顿的营救,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两人迸出了爱的火花。

卡伦在非洲以经营农场来生活,她感到那里的土人十分纯朴、尤其是她的仆人和种植园农工,和他们的感情日益亲密。不幸的是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此经济拮据,使她不得不卖出农场。可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她不顾自己的名份,跪下来向总督求情。与此同时,她心爱得好友芬奇也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得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

这样的结局是悲凉的,卡伦失去了他的爱人,失去了她的财产,失去了她的名份,失去了她留在非洲的权利。她在非洲这段生活,什么不复存在,唯有记忆残存。然而,这段生活确实改变了卡伦的一生,成了她的晚年重要的回忆,同时她也发现了这经历的重要意义。

农场的财富,男爵夫人的地位,与芬奇爱情,和土人的友谊,哪个是卡伦所追求和渴望的,哪个是她所痛心失去的,哪个是她短暂的非洲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它所阐述的内涵是深刻的,因而只有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像卡伦早期一样追求名利和财富的人很多,也有非常多的人像她一样渴望甜蜜的爱情,这无可厚非,这些东西在人的生命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没有钱,你就无法生活,如果你没有地位,你就得不到尊重,而如果你没有爱情,你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人虽然是拥有文明的动物,但其本能的欲望却不可能因此而丧失。动物们为了填饱肚子整天为捕食而奔波,他们也为了在种群中占领优势地位和的权利而互相争斗。这些都是本性。映射到人类社会来,人们拼命地赚钱,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起来,同时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别人尊敬自己,并且渴望找到自己的恋人,得到真正的爱情,这些都是同样的本能。所以把这些作为人生奋斗的一种目标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没有人喜欢作乞丐。然而,完成了这些是否就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的生命似乎就过于简单了,我们只是为了这些而活着吗?我们拥有文明,这是我们与其他动物社会的不同,但如果我们都以那样简单的生命目标来度此一生,则原始的野蛮社会也就足够我们的发展了,自然不会有如此高级的文明。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完全证明人类存在的意义了,因为我们创造了地球事实上空前的财富,并可以对我们的未知世界开启探索的大门,但这只是宏观上的意义,它的组成基于个体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个人的生命意义。所以如果人人都以追求金钱,名利,感情这些本性作为生命的意义,那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的社会也就没有多大差异了。因而这些绝非生命的真正意义。

卡伦在非洲的生活中,金钱,名利,感情这些东西都失去了,她不得不离开非洲,但她却留下了许多东西。在非洲生活的这段时间,她让在她农场生活的土人们可以有土地来居住,并为他们提供了工作,而且土人的孩子接受了教育。即使在她倾家荡产时,她还是在为土人们居住的土地而费尽周折。卡伦是以一个殖民者的身份进入非洲的,像其他殖民者一样它的目的是追求金钱、名利、感情,但是在与土人的交往中,她渐渐明白自己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所以她竭尽全力使土人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是她的一个巨大转变,而这个转变也正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她这么做对自己毫无意义,但这并不能表明事情本身是的没有意义的,因为土人们得到了继续在自己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而这对每一个土人都是有意义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卡伦放弃了金钱和名利。

篇11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命绾结。

生命就像玫瑰,有人只看到了它的刺,有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看到它的美丽。生命不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发现。

生命的美丽在于奋斗后的坦然。“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泰戈尔对生命的美丽是这样诠释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学术界的权威,在烈日下为一位年轻学子看守行囊近一个小时,然后对学子的惊诧报以坦然的一笑,北大教授季羡林是这样谱写生命的美丽的。不论是森林的参天之木,还是荒漠中的柔弱小树,只要它的存在对于别人,对于它的生存环境是有意义的,那么它的生命就是美丽的。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我们应该懂得对生命的美丽的珍惜。

生命的美丽在于痛苦并且快乐。一味的快乐未免肤浅,一味的痛苦未免沉重。苦与乐并存才是生命的味道,你无法选择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快乐的。而他怎能没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痛苦呢?你能说他的生命不美丽吗?是苦与乐填充着生命的美丽,是哭与笑拨动着生命的旋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精彩的。岳飞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来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李清照却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相思忧愁蕴于生命之中。苏轼却钟情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狂的生命。其实,一缕阳光透入,你会发现一杯清水中也会折射出七色之光,何况你的生命呢?去珍惜,奋斗吧!暴雨之后,你会发现,阳光下你的生命也很美丽,很精彩!

素材运用:

篇12

1、教孩子学会珍惜生命

澳大利亚的家长们会给孩子讲述“我是从哪里来的”,带孩子看出生不久的婴儿。老师会让孩子摸孕妇的肚子,给孩子讲生命的起源。通过这些,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理解生命的意义,让孩子认识到生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家长和老师也会借助动物、植物给孩子讲述死是怎么回事,让孩子感知死亡的含义,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自然性,同时领悟生命的可贵。

2、教孩子学会保护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澳大利亚的家长经常教给孩子各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如,如何在各种灾难中逃生,如何逃离暴力等。家长模拟各种情境和孩子进行演练,如发生火灾的情境,如在放学路上发现有人入室行窃等,家长先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家长再做总结。在学校里,更是鼓励学生一旦有什么情况,哪怕只是受一点儿轻伤,都要向学校报告。

3、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家长鼓励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蹒跚学步的孩子摔倒了,家长不会马上去扶起来,而是让孩子自己起来;孩子吃饭时弄得到处都是汤汁,但还是让孩子自己吃;到了公共场合,绝大多数家长都能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家长还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动画片或儿童故事节目的录像,让孩子讲述主人公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并和孩子一起讨论战胜困难的办法,以此启发和巩固孩子战胜困难的思维基础。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11)03-0084-04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漠视生命、扭曲生命值事件的频繁发生,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上世纪就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现已达到成熟阶段,而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在我国大陆地区还未系统全面地展开。本文在与国外及港台地区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的同时,试对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奠定基础。

一、大学生的生命值观

关于生命值观的基本定义大部分学者持一致观点,认为生命值观是关于生命存在及生命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但对生命值观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还未达成一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哲学范畴的,如生命值观是人们对生命和生命值、目的、意义的看法,以及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如何实现生命值所持的基本观念…。另一类属于心理学范畴,国内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多采用心理学范畴的定义。具体来看,生命值观是指个体对有关生命及生命值、生命意义、人生理想、人生信仰和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二、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近年来国内发表的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实证研究以测验法为主,其中除少数学者采用了造句的投射测验法之外,大部分研究又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相比而言。国外学者重视采用访谈法获得大学生生命值观实证资料的个案研究,如日本鹤田一郎发表了自杀未遂专门学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生命值的个案报告。关于生命值观这一概念,采用访谈法和个案法能获得更深层、更丰富的研究结果。虽有部分国内学者提及在问卷编制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访谈法和个案法,但缺乏详细研究过程的分析资料。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恰当利用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二)研究内容

国内学者在大学生生命值观研究上采用了维度不同和内容相异的调查问卷。综述来看有6类问卷,具体包括:(1)对死亡的态度、对自杀的看法和生命的意义三个研究维度;(2)存在值、目标值和规则值三个值取向维度;(3)生命存在意识、自杀行为认知、生命值感、自我生命体验和对安乐死的态度五个研究维度;(4)自杀的态度、对人生的规划、对生命的看法、对死的态度、为谁而生、为谁而死、生的最大追求等方面15个问题:(5)生命存在意识、生命责任意识、生命幸福意识、生命漠视行为认知、生命值提升、学校生命教育认同等方面25个问题;(6)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具有生存技能、身心健康状况、对自杀的态度、对暴力伤人的态度、对其他生命的态度、人生值与意义等方面27个问题。问卷的内容较为丰富,构成差异性较大,信、效度值得商榷,结果横向比较力较弱,大多是对大学生生命值观现状的调查。少有对其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大学生生命值观实证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取样范围

目前我国大学生生命值观实证研究的取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有学者在云南贫困地区、西南地区、四川5•12震区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取样范围仍未覆盖全国,尤其是一些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区域。如东北和西部地区仍缺乏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不同生存环境下的人们具有各自特有的文化差异性会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不同的生命值观。关于大学生生命值观的地域性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将为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大学生生命值观现状

国内有关大学生生命值观现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死亡态度、生活目标和生命值取向,本文也将从这四个维度阐述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现状特点。

(一)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类型

通过调查研究,学者们将大学生的生命值观总体上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类,具体分型上不同学者略有差异。有学者将其分为:珍爱生命、拼搏进取、悲观与困惑、狭隘的生命值观四种类型。有学者将其分为:珍爱生命、积极进取、悲观与困惑、冒险、狭隘和矛盾的生命值观六种类型。另有学者将其分为:珍爱生命、积极乐观、拼搏进取、悲观困惑、消极宿命、狭隘的生命值观六种类型。

(二)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特点

根据近年来学者们的实证研究结果,可分别从生命意识、死亡态度、生活目标和生命值四个维度概括出国内大学生生命值观的特点,

1 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国内大部分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总体较好,生命存在意识强烈。与岛山平三对日本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大学生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大学生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度不高。有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生命存在意识在性别、文理科和地区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女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显著高于男生,理科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显著高于文科生,来自农村大学生的生命存在意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贫困地区大学生的生命存在意识高于非贫困地区大学生,这些研究成果为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提供了实证参考依据,提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加强大学生对他人生命及自然界生命的关注,同时要注意对不同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2 大学生的死亡态度

国内关于大学生死亡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自杀有基本正确的认识,但对死亡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一年级大学生在死亡态度上得分最高,但各年级学生在死亡态度上的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

与国内以死亡态度调查为主要内容的单一研究相比,国外及港台地区还开展了大量关于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评方法及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方式及成效等多方面的系统研究。日本大石和男研究了大学生的生命值观与死亡态度的关系。石田顺子等研究发现性格、宗教、是否有通过读书和电影鉴赏考虑过死亡的经历等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有影响,护理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死亡回避”强于其他年级,台湾Huei-LihHwang等研究评了生死学课程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生死态度的影响,发现在接受了13周形式多样的生死学课程学习之后,学生的生命意义有明显正向改变,且与他人的互动分享及个人的反思有利于促进这种正向改变。我国今后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应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研究成果,深化研究内容,为开展积极有效的生死教育提供依据。

3 大学生的生活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