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1:36: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生命的看法和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综观各版本的教材都编排了一些具有深远而精辟的人文文化内涵的课文,在课堂中应考虑如何将教材转变为生命意识的教育之本。启示学生应如何对待生命,如苏教版九年级下《热爱生命》一文,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概述情节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内容是:写一位淘金者在陷入绝境后顽强求生的故事。与病狼搏斗是小说的。),然后讨论分析主人公的形象。思索生命的意义。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较一致的认识:“生命诚可贵,生命一旦失去了,一切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文中主人公的求生经历令人震撼,令人毛骨悚然。但震撼之余,我们会发出感慨:一切都源于生命 ,都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他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绝境中的垂死的人与野兽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最后争斗!双方都是为了生存。求生的本能给了它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分析到这里,学生呼之欲出的一句感慨就是“活着真好”。顺便老师将学生的眼光,心境从淘金者引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邰丽华。师宣读邰丽华的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艳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的。”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了广阔的课外,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呵护他们的生命存在。从而开拓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拓宽并加深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感悟、教育等。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根植于这一片生命的沃土。还有我们也可将目光由国内拓展到国外。《生命与和平相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的戴维及犹太人正是经历了民族的磨难才知生命的可贵。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执著练就了他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精神及超凡的创造力。《享受生活》中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但她自强不息,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奉献给他人,显示出广阔的胸襟。学生了解以上事例,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命。再如教材《紫藤萝瀑布》、《故乡》、《骆驼祥子》。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生存的状态。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生命的教育。引起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综上所述,学生由文本教材应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们会共同感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徒劳。由此教学还可以拓展空间,许多文艺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如邰丽华没有对生命的珍爱就不会有《千手观音》的产生;海伦?凯勒没有对生命的执著就不会荣获美国女教育家,演说家的称号。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不会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他们都能从自我生命遭际与生命状态的体验中,深邃的由自我的生命意识来反观整个人类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意识锻造了他们不朽的灵魂,高尚的人格。他们的人格精神将得于永存,并垂范于后世。这些也是人文教育根植于生命意识的教育的典型事例。
2 语文课堂教学应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
在语文课堂中,应本着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探究意识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及人性的自尊。如教《台阶》时,文中的父亲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和青春筑起了九级台阶,父亲一生的愿望实现了,但人老了。充满了凄凉与酸辛,伤感。你觉得值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正反小组争辩。最后通过师生互动研讨,对自尊人性意义形成较一致的看法,这样做是值得的。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获得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他比祥子,闰土要高大的多。又如对时事热点人物杜照宇《英雄魂归祖国》的分析,教师应抓住核心问题提问:杜照宇在“维和”中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你认为值得吗?生命还有意义吗?学生又展开积极的讨论,达成一致的看法。对生命有了共同的认识。杜照宇虽然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但他具有一种为事业,为和平而献身的伟大主义精神,值得颂扬。我们所说的生命可贵,珍爱生命,但不是苟且偷生。
渗透在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教育”屡见不鲜,我们更应抓住教材,抓住课堂使它产生质的飞跃。在教学中,不应光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动物的生存意识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应用它点燃人文思想火花。从它们身上感悟生命的崇高与可爱。在教材中最能体现生命悲壮,凄美的画面莫过于《斑羚飞渡》。教师出示画面,先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命的美好,可贵。后理性思考。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悲剧呢?通过合作探究分析:生命是相通的,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了生命的可贵。《斑羚飞渡》中它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演绎着生命之美,审视生命的重要。老斑羚生的艰难,死的辉煌,在这一场悲剧中颂扬勇敢精神及为了大局的强烈集体主义献身精神。读完之后,令人感动。从它们的一举一动中,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凄美,领略了自救行为拯救生命的方式,引人深思。热爱生命的意识在动物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更何况人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自闭、自残、网瘾等各类“生命困顿”问题的频频报道,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根据资料估算,高校大学生自杀及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高达1/10万。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居于一切教育的核心地位,其宗旨是为了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生命、智慧地敬畏生命、理性地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生命教育成为富有成效、最有长效的教育。
1.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对广西5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回收率为98.501%,其中有效问卷590份,有效率为98.33%。采用自编问卷《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对《生命教育》课程选取内容的看法”四个维度,共30题,笔者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存在价值的基础,是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表现,更是人履行个体权利和义务,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角色,因此对生命现在的理解程度体现了大学新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正确认知。调查显示,在“对于死亡现象,你接纳的观点是?”的选择中,选择“人在这个世界消失,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人能死而复生”、“对于生死这么复杂的问题,目前我还参悟不透”的比例分别为19.75%、52.42%、2.66%、25.16%;在回答“遇到生命的挫折和委屈,陷入困境,你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3%、14.17%、84.37%;在回答“当遭遇别人的严重冒犯时,你是否有过杀死别人(让他消失)的念头?”,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03%、11.75%、86.85%;在“你认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是?”的问题中,选择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就业压力大,看不到前途”、“生活压力大,经济太贫困”、“失恋受到打击想不开”,各占35.42%、20.77%、16.2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是积极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1.2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喜欢自己吗?”的问题上,选择“很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有47.49%、32.96%、17.30%、1.76%、0.36%;问及“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你会如何表现?”时,回答“相信自己的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无所谓”、“感到自己蠢笨无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的分别有92.17%、4.75%、3.04%;在回答“你了解自己吗?”时,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6.18%、44.17%、23.37%、5.41%、0.87%;在“下列因素中,哪一个对你形成对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影响最大?”中,回答“自己的性格”、“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学校教育和帮助”、“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朋友和同学的影响”、“男女朋友的影响”分别有41.93%、25.54%、4.45%、23.28%、4.75%、1.02%;回答“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生活状态”时,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16.86%、45.40%、31.98%、4.87%、0.90%;问及“你是否对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进行过思考?”,回答“经常思考”、“偶尔思考”、“一般”、“从不思考”的分别有47.57%、44.59%、7.17%、0.63%;问及“你对自杀的看法是?”时,选择“自杀是自我生命尊严的践踏”、“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当生命已经没有欢乐而言,自杀是可以理解的”分别有79.85%、15.06%、5.08%;问及“对于人的生命比动植物生命更重要,你的看法是”时,选择“非常正确”、“无所谓”、“不正确,生命应是平等的”的分别有15.12%、7.47%、77.41%。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自我成长和学校教育、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形成过程起来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规范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有积极意义。
1.3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在回答“当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天灾人祸时,你的状态是?”,选择“能很好地进行自救和他救”、“等待他人救援”、“无法自救和他救,只能等死。”的分别有84.55%、14.94%、0.48%;问及“你懂得通过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吗?”时,回答“非常了解并常付诸与实践”、“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4.60%、30.19%、37.87%、6.69%、0.66%;问及“请评价自己的生存技能”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29.92%、68.26%、1.82%;问及“请评价自己的安全意识”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52.39%、47.01%、0.6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仍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生活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没有明确目标,也不愿意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4 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我校是否有必要对新生开设《生命教育》类课程?”时,回答“非常有必要”、“一般”、“完全没必要”的分别有83.28%、1.53%、0.14%。在问及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的选择中,按重要程度排序的结果分别是:溺水、逃生、用电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发展与关怀教育;突发性伤害教育;交通、消防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生命教育概论;性与婚姻伦理教育。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对开设《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有较高的需求,并对课程开设内容选择上倾向于关注生命安全、生命健康、尊重生命的部分。
2.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高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高校大多仍以讲座或者报告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还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其次,生命教育的实施只在公共基础课哲学中设计人生观的内容,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对大学生没有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因此,重视生命关怀教育,通过独立设置《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作者结合大学新生生命观的调查对《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索。
2.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完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应倡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这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科学生命观。生命教育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对这样一种社会、人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反思的结果。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宗旨和目标仍然要立足于生命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导向下帮助大学生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获得丰盈的生命质量,最终使学生享受幸福。
2.2《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以生命为主线,科学选择教育内容。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生命问题的教育内容。当前的《生命教育》课程常常选择“死亡教育”、“自杀预防”等较为沉重的主题,但是忽视与学生生命意义更为相关的生命认知、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促进、获得幸福等主题。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应该以生命为主线,选择贴近学生的需要、又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教给学生生命的知识、向学生展现生命的美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此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实践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存在联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对生命尊重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发有意义和积极的思考。
2.3《生命教育》教学方式。以互动体验为主,改革教学方式。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由于缺乏课堂互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死意识等知识的理解上,忽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大学生都已基本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生命的历程、生命意义等都有一定的认识,生命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每一次的生命教育实践中都是学生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的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教学方式,在课上开展互动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8).
1. 可以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搜寻关于生命意义教育的内容,以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现行教材中积极地体现着重视生命意义的教育,选择了非常多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这样就对我们从教材中进行挖掘生命意义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生命意义教育。比如,在执教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一文时,给学生讲述杰克・伦敦对生命的酷爱和他怎样去战胜死神,在那样可恶的环境下他能胜利,足以能说明人性的伟大和坚强不屈,所作所为都能体现出人性的闪光点,唱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它启迪我们,人无论如何艰难,只要我们抱有对生命的希望,只要心中有着生存的信念,就会战胜一切,取得胜利。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要永远去拥抱那伟大的生命,热爱生命。《再塑生命》(海伦・凯勒)它告诉了我们海伦以超人的非凡毅力和旺盛的求知欲,闯过了阻碍生命的沟沟坎坎,改变了她的生命轨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的生命。据统计,教材中选择了关于生命的文章有50余篇,通过这些教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生命意义教育。
2. 走出教材,寻找更多的文本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教材以外的资料有更多的文本可读,都能深化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所著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多么感人至深。一个人对光明、对人生的追求是多么的可贵。这种极致地去热爱生命多么的令人鼓舞;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多么让人震惊,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最终成为一名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还有在那强大地震时,几十天后能够生还的人们,靠的是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和对于“生”的强烈渴求。在他们的心里,只是希望能够继续看到明天升起的太阳,希望能看到他们的爱人和女儿,更不想让自己的老母为自己哭瞎双眼,他们求生的欲望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以超人的求生毅力战胜了死神。
二、利用写作升华生命意义的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反映,它体现着语文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是让学生体验生活,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做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应该是最佳手段和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多选择一些关于生命意义方面的选题,让学生去亲身感受生命的意义所在,让他们去抒发真情实感,阐述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看法,以此培养他们对生命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在将来的生活里时刻要关注别人的生命,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从而塑造他们对人生的美好心灵。以此体现叶圣陶所说的: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对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正日益成为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课题,关于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增多。本文尝试对近十年来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将“生命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最早有关“生命认知”的记录是1992年3月,到2012年3月为止这十年间的文章共有88条记录,可以看出有关方面文章数量较少。而将与“生命认知”相关的主题“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发现从1961年10月—2012年4月的文章记录共有4705条,但是把“大学生生命意义”作为主题词输入却只有32条记录。同时,把“生命意义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得到2000年10月——2011年10月的文章记录只有6条。再者,将“生死认知”作为主题词输入中国知网得到2008年5月——2010年9月的文章记录为4条。总体而言,有关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研究较少,但是鉴于该研究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有必要将该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便。
1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内容
1.1 概念与结构的探讨。
在徐晓滢和李丹的文章中,他们认为“生命认知”一词囊括一切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内容,是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整体认知。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从无到有、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演变和深化的心理品质,可从“知”、“情”、“意”三大取向对其进行划分:“知”是强调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情”是注重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意”则指个体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探索和领悟[1]。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中,章坤认为生命认知就是对“什么是生命”和“生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回答,是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核心和基础[2]。而贾林祥根据台湾学者何英奇编制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大学生生命认知进行研究,认为生命意义认知包含六个维度:意义意志 、存在盈实、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和死亡接纳六方面的认知[3]。对于“生命认知”的定义及其所涵盖的内容并未得到一个清楚的界定,当然这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国内,在“生命认知”方面的研究多围绕“生命意识”、“生命意义认知”、“生死认知”等展开。而国外,则用死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来作为“生命认知”的主要内容。
1.2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因素既与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关,也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情况有关。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的独特性,他们主要会遇到5 种心理挫折。分别是学习困难型、经济拮据型、人际关系障碍型、情感缺乏型、理想与现实冲突。一旦他们不能正确处理这些挫折,会严重影响生命认知,进而产生消极想法,甚至导致攻击他人或自杀行为。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物质的追求,社会的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物质过分追求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李忠红的调查中发现“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的回答中,98.88%大学生表示“有压力”。[4]
第三,缺乏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以及社会变革情况下,极易出现生命认知偏差。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缺乏更是加剧了这种局面的严重性。我国生命教育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真正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非常少。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公共课中提到了生命教育,然而由于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忽视,效果并不理想。
1.3 生命认知现状。
在“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中,吴磊在对“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这一问题调查时发现同意的占90.1%,说不清的占7.3%,不同意的占2.6%。在“大学生自杀是漠视生命的表现”的调查中,有65.5%的调查对象持肯定态度,23.3%的调查对象觉得“说不清”,11.2%的答案是否定的。关于“遭遇挫折时,是否有结束生命的念头”,“从未有”只占可怕的5.4%,“经常有”和“偶尔有”共占94.6%。在涉及“是否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征、规律、价值、真谛等相关知识”和“遇到地震、火灾、车祸、洪水等灾难时,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时,“非常了解”和“具备”的选项仅为42.1%和39.6%。关于“如何看待死亡”的调查,72.4%的人认为有生必有死,不可避免,但要珍惜生命。10.5%的人对死亡充满恐惧感,不敢去想。10.7%的人表示说不清[5]。
李忠红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生命认知进行了研究。其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他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活状态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关于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是否有压力问题,几乎所有学生(98.88%)都表示“有压力”,只有1.12%的学生表示“没有压力”。[6]这说明当今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有学者采用考察了大学生的生命意义的认知,发现 男女大学生在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男=138.34;x女=143.02 F=5.039 P
另有林静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正确的,体验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多数人渴求知识,积极对待人生。但是,有少数大学生认识不到位或有欠缺[8]。这说明当今多数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是正确的,但有少部分的学生对生命认知不正确甚至扭曲的现象。
1.4 干预措施。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关键在于学校生命认知教育的开展。
首先,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生命认知教育的课程。200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选取该校145名二年级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为对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8项出现了下降趋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生命认知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对生命认知有基本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
其次,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生命认知教育。把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心理学讲座和各类生命教育的内容主题相结合,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比如2002年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认知教育,组织了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除学校外,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正确看法,同时适当的与孩子讨论死亡,使孩子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进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 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集中
笔者将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纳发现,除关于生命认知思辨类文章外,61.5%的文章采用自编问卷来探讨生命认知有关问题。例如林静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科技学院490名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进行了研究。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了生命的基本常识,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自我与社会,对自杀与死亡的态度,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天津大学杨燕教授探讨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她将问卷分为12个方面:(1)对轻生的态度;(2)对生命态度认知;(3)对生命意义的认知;(4)对生命价值观认知;(5)对遇到困难的态度;(6)对生活的态度;(7)对幸福人生构成要素的认知;(8)对父母及家庭关爱的认知;(9)对失恋的认知;(10)对社会竞争压力的认知;(11)对改革开放的认知;(12)对未来发展的认知[9]。而李建伟采用自编问卷《中国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探讨了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的关系[10]。周媛婷采用BECH-h、ASLEC、SSRS、TCSQ、EPQ以及自编生命认知调查问卷对368名有不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医学生进行了生命认知教育前、后对比观察[11]。另有30.8%采用他人已编问卷来研究生命认知,例如贾林祥采用台湾学者何英奇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30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王继玉采用生命态度剖面度量表和孤独量表探讨了生命意义认知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12]。许海元采用《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13]。总的说来,研究方法集中于问卷调查法,尤以自编问卷居多。
3 研究不足与建议
3.1 对生命认知的定义不统一。
综观生命认知的研究发现,李丹、章坤、贾林祥等研究者的定义均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生命认知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概念有关,也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新点,该研究刚刚兴起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规范生命认知的定义,这是展开应用研究的基础。
3.2 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工具存在局限性。
现有的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研究使用的工具几乎均为问卷或量表,自编问卷尤其多。这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和标准化问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自编问卷中对生命认知维度的划分不统一,使得研究结论也难以统一。更重要的是问卷法都只能得到描述性的结论,不能进行因果相关研究。我们期待能够在此方面有更高级更严格控制的实验法的研究,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
3.3 大学生生命认知干预措施的研究明显不足。
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有关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多是围绕“现状”进行研究,很少有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干预大学生的生命认知,比较干预前后的生命认知状况,进而得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只有找出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才能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认知打下基础,真正使得生命认知研究得以应用,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3.4 研究角度较单一。
生命认知这个概念较抽象,但其本身能影响人的某些具体行为。如王继玉就研究了徐州地区250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442,p
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现状层面的研究,更要以此为起点来深层次地分析影响生命认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的措施来改变他们错误的生命认知,引导他们拥有一个正确的生命认知,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徐晓滢,李丹.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202-209
[2] 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9(11):102-104
[3].[7] 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0-421
[4].[6] 李忠红.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4):111-117
[5] 吴磊.当代大学生生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7-109
[8] 林静.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命认知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5):382-383
[9] 杨燕,林晓燕,王亚杰等.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水平的调查与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555-560
[10] 李建伟,余鹏.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生命智慧关系的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8-82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28-02
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说明了儒家对死亡的重视,还以一种客观平静的态度表达了对死亡的认识:生命所得以依靠的是精神,而精神的载体则是肉体;精神使用过度就会枯竭,身体劳累过度也会疲惫衰老。形神相离,人就死亡,死即无法复生;形神相离,再也无法复合。圣人所以重视死亡,盖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每个人都必须尊重生命,正视生命,珍惜生命,使生命的价值得以显现,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别人的生命。《论语》中也透露出对生死的这种看法。
一、对生命的理性认识——死生有命
儒家将人的生命看作自然的过程,天地之化,生生不穷,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认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生死变化是自然变化的常道。
孔子对于生命的流程有着清澈的悟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时间是无法抗拒的,它会带来生命,也终究会带走生命,故人皆有死。岁月如流水奔流不息,往者过,来者续,不知休止,逝者已矣,无可挽回,为自然常道。儒家看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并且认为生死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一种冥冥中的必然性。《论语》中有多处提到天命,既有对天命的无奈,也有对天命的深信不疑: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命是我无法主宰的,生死也是我无法决定的,故夫子对颜渊之死痛惜却无可作为。虽我对于命无可奈何,但我却可以安于命而修己之德,做到“知天命,尽人事”。人纵能杀我之身,却不可夺我之德,天可丧我之命,却不可丧此天道。故夫子有“天生德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叹,有“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自信,以德行修养与所秉承之天道为世人敬仰,于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使生命得以延展。命是对道的承载,生死固然由天所定,但若我之命成为道之载体,则天亦无可奈何于此。儒家对生死与天命的认识既体现了对生死这一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又充分发挥了人的道德性。人的有生有死,都是自然的运行,是任何人都无法干预的,无论是公伯寮还是桓魋,都是无可奈何命的。但是人却可以通过对道德价值的承担,实现对生命的超越。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把生死看做命运的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接受现实,去考虑人能改变的东西,而不应斤斤计较于生死功利,对生死做过多思虑。
二、得正而死
儒家认为,人有生之时要实现生命的价值,更希望死亡降临之时可以得其正而死,避免死于非命。《礼记》记载曾子的话:“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儒家把“得正而毙”看做“善终”,人不仅要有美好的生命过程,还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的人生才算是无憾的。
孔子不赞成无谓的死亡,要死得其所,仅凭一腔热血行事,不珍惜生命的行为,他是反对的。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孔子言此是要抑子路之勇,而教之以有勇有谋方可成事。一味以勇行事,而不得其死然,孔子反对。生命只有一次,它所承载的无论是道义还是孝道,都不允许我们轻易放弃。孟子“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的话,与此是不谋而合的。
生命是值得珍视的,它有无限的意义等着我们去完善和实现,轻易地放弃生命,是儒家反对的。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对生命的珍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即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背负着道义,并因孝道而需格外被珍惜,生命所承载的最重要的即是道义和孝道。故有两种死亡方式可以称得上是得正而毙,一是一生小心爱惜身体,寿终正寝之时身体无损,安然面对祖宗父母;二是为道义而不得不舍生取义,成就更有价值的生命。
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珍重,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有道德善性。从道德角度去理解人生命的价值。为道德而生,以自己的生命去践行仁义道德;为道德而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取道德的完善,故孔子称赞比干谏而死、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因他们的行为是“杀身而成仁”、“舍生而取义”,这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儒家生命观是以道德为中心的,它肯定了人的生命的自然价值,主张重生珍生,反对轻生贱生;同时反对苟且偷生,并且将生命价值与道德理性结合在一起,主张生以载义,认为只有践行仁义道德、体现道德理性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生命。这样的死才是“尽其道而死者”,才算得上“得正而毙”。
三、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杀身成仁
儒家始终以积极地人生态度面对生死,特别是以道德实践精神来回应天地乾坤父母的生生之德。儒家固然十分重视生命,要求人们珍视生命,不断充实生命,却并非以为生命高于一切。人的一生中,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为了它们,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地放弃宝贵的生命。这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就是——仁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有生必有死,死并非《论语》所重视的。然死生本为一理贯之,孔子重视的是如何生,倘若知道如何生之理,自知如何死。知有不该求生之时,自知有不避杀身时。儒家坚持独立的人格,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绝不苟且偷生,绝不做有损道义之事。杀身成仁,亦不惜死枉生。此仁与道,即是为成德之人所共求之。以理当死却逆此天理而求生,则虽生亦不得心安,若生而不安,则宁死而求全其德。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亦全矣,天理自得澄然无染,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成就了道德。成就此“仁”与“德”是艰巨的任务,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一直存在于我们生命之中的,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承载此道德。在仁德与生命冲突时不仅可能会要我们以生命为代价,更要求我们平时以坚决的毅力与决心时刻身体力行此仁德,一息尚存即不可稍懈。
杀身成仁之士比比皆是,他们时刻维护着生命所担当的道义。当道义与生命冲突时,果断的成就道义,放弃生命。但他们对生命的放弃不是抛弃生命,反而更好的完善了生命。故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合称为“殷有三仁”。微子见纣所行无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干皆谏而不听,纣杀比干,囚禁箕子,箕子因佯狂而受辱。三人之行虽不同,然其爱人之意则一,皆意在安乱宁民,宁死而不悔,故谓之仁。
《论语》中所体现的杀身成仁并非不珍惜生命,也不是可以轻易地放弃生命。孔子惋惜颜子短命,也有“加我以数年”的感叹,但是,延长生命并非为了个人享受,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从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