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1:36: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交通发展的感悟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俗话说得好“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然而在当今初级学校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未必能认识和处理好这个问题。
1、“手指状”的客观必然性。
人的五个手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这不仅在于美观性,更是源于其功能性,教师面对班上几十名不同的学生,虽然他们坐在同一教室接受相同教师同等条件的教学,但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是不一样的,这不仅与个体智力水平有关,还与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有关,甚至还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手指状的参差不齐具有客观性。
2、“整齐划一”的非现实思想。
正所谓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班上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现象应属正常。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家长,都希望自己的每个学生或孩子都优秀再优秀,都希望他们每个人甚至每次考试都要考满分,相互攀比,平均分达到95分了还想再提高,成绩低于80分的,就要请家长去“背书”,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家长,此时不妨冷静思考,难道这些学生们都是数学天才,在数学学习上就不会有存在学习障碍、甚至严重障碍的学生?如果对待这样的学生也用满分去要求他们可行吗?公平吗?他们取得80分,甚至是60分已经是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或许付出的比考满分的同学还要多,却还要遭到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带来多少正能量的影响?这不正是揠苗助长式的“整齐划一”思想吗?这种思想显然是非现实的,这种做法更是违背客观规律性的。
3、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按理说,教师的学识水平都能判别出这种“整齐划一”的思想是错误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好大喜功”的自利思想作祟
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关注度提高。对教师的工作的质量(主要看所教学生的成绩)实行绩效奖惩。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想方设法,甚至是不惜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教学成绩攀比成风。虽然有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方面,但也随之出现了不顾学生实际的拔苗助长式的教学观念和做法。其结果会让学生感到有永远做不完的题,有永远达不到的目标,有难以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轻松,深感学习生活的苦和累,特别是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更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自信。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培养都是极其有害的。
(2)评价体系的失衡
评价制度对工作具有导向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对教师、学校工作的评价制度存在缺陷和偏度,就会让教师工作出现畸形和错误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上级怎样出评价学校工作,学校、家长怎样出评价教师的工作,还有就是教师怎样出评价学生的学习,而往往忘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处于教学活动主体地位的学生怎样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中的自我评价。来自学生的评价不仅最直接,而且来自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更能反映出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方面得到的不同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即有利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认定,也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工作的改进。因此,常态化、制度化的采信来自学生方面的评价,不仅是对教师工作评价体系的完善,而且还能克服少数教师不良的利己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学生自己等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活动时间、地点、伙伴、内容、指导老师或家长,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渴望探究的适合实际情况的课题进行实践。由于学生拥有充分的自,学生研究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与自己知识、能力基础相适应的,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合的目标进行探索,这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其兴趣的升华。他们的实践活动会自始至终充满热情,因而学生的兴趣不仅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而且又为学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笔者以《制作汽垫船模型》活动为例。活动前,学生准备活动需要的材料及资料,确定比赛规则:制作完毕,根据同一时间内航行的路程长短,到室外进行航行竞赛,并取前五名,奖励“科技制作能手组”红旗。对航行失败或效果不好的模型,要分析原因,进行改进,可以重新制作,也可以用新的材料来制作汽垫船或其它模型,再评奖;学生再自由分组,推选出小组长。上课时,老师激情导入;再引导学生观察航模图片;然后学生交流制作方法;最后学生分组尝试制作。学生在制作实践中,激发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一件件颇具创意、制作考究的各种各样的汽垫船模型就展现在大家面前了。
2.亲历综合实践 ,积累丰富阅历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在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再加上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操作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一成不变的实施模式,因此,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开阔眼界,丰富阅历。以开展《我们的交通安全》主题活动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1、交警简明、生动地讲解活动的意义及方式。2、学生分组调查中小学生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及其原因,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在街头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等。3、分别写出调查报告,不仅要讲清违反交通规则的案例,还要说明危害,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4、汇报会,形式应该多样,可以采用讨论、报告会、文艺小品、相声等形式。5、组织学生参加上街宣传交通规则或维护交通秩序的活动。学生在“我们的交通安全”调查活动中,走出了教室,融入了社会;与同学、家长、市民、交警等人进行了实际接触;经历了采访校外学生、市民、交警的过程;认识了很多交通路标;发现了交通违规现象;了解了交通规则和安全常识。此次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了交通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事务的良好习惯 。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阅历。
3.亲历综合实践,学会体验感悟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让学生走进社区,到社会中去调查、研究、体验、感悟、学习、提高。比如若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和艰辛之后,就愿意参加到劳动中去,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会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就会尊重劳动,转变对待劳动的态度。如在《商品交易会》活动中,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农贸市场开展“商品交易会”。 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他们亲自到市场进货,然后进行商品交易活动。在交易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诚信待人,增进了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增强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在真实的体验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与技能,还让学生感悟到父母赚钱的辛苦和自己乱花钱的不应该,同时感悟到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道理。让学生在这样的劳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比领导、老师、父母、他人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真正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4.亲历综合实践,获得宝贵经验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对天文、地理、科学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究,其探究是肤浅的,但他们会努力寻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他们在经历失望与喜悦、成功与失败后,会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经验,如与同伴合作的经验,走上社会与他人交际的经验,快速获取资料的经验等。在《安全常识知多少》活动中,学生自由分成五个小组:摄影组、资料搜集组、访问组、调查组、宣传组,并推选了组长。老师讲清了具体要求、实施途径和方法后,各小组就分头行事,拍照、采访、发调查表、查找资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随后,老师组织了汇报会,同学们亮出了自己的成果。大家纷纷表示,从活动中学到了很多安全方面的知识。如在安全用电方面:认识了解了电源总开关,明白了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等。交通安全方面: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要靠路边行走。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等。让学生通过摄影、资料搜集、访问、调查、宣传等多种形式获取知识经验,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学生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是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宝贵经验。
《平安行2020》观后感心得感悟一安全的交通有色彩吗?有!它是绿色的。交通安全的很重要的,几乎每一天都会发生。你是否看到了潜藏在我们每日行走的交通路线上的危险呢?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但因为人们对交通意识的淡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笑声湮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面对拿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你能不感到吗?就是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才会有这么伤人的事情发生,因此——珍爱生命!动荡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车祸,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全球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相当于一此中型战争的阵亡人数。就天天在马路上行走的行人;骑自行车的车主;开车的驾驶员等一些人二言,谁能说他们万事称心如意呢?有的人乱闯红绿灯;有的人乱窜马路;有的人不走人行道等一系列违规行为,谁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呢?违了落实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应大力宣传和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和自我防范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杜绝各种,防止发生。关爱生命,安全出行。
小小的地球却载有六十几亿人口,涌动着千万计的人流车轮。热越来越多,车也与日俱增,在那分秒之间不知演绎了多少次形形的悲剧。
走入社会,你就不得不重视交通安全.大家都知道一次小小的疏忽,一次预料不到的意外,就可能夺去一个珍贵的生命,夺走一片爱的天空,更夺走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谁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呢?注意交通安全,就等于保障你的生命安全。如果你时刻都在注意交通安全,那不幸的时刻就不会落到你身上;假如你把交通安全置之度外,那你就有可能被一场无情的交通事故冷酷地吞食了。
《平安行2020》观后感心得感悟二为了提高广大师生和家长朋友们的交通安全法律意识和遵章守法的自觉性,预防和减少学生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的发生,让孩子远离交通安全隐患,平安快乐成长。在全国第八个交通安全日来临之际,为全面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树立文明交通意识、安全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文明礼让意识,形成人人抵制交通违法、人人践行文明交通,营造良好的交通秩序,12月2日晚上,商丘市梁园区民主路第三小学组织全体师生观看20_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专题节目——《平安行》,为大家送上一堂生动的交通安全教育课。
通过观看节目,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师生及家长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让大家重视交通出行的细节,谨记“细节关乎生命·安全文明出行”,做到“文明出行、从我做起”,营造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让每一位同学时时刻刻绷紧了交通安全这根弦,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远离一切交通事故!
《平安行2020》观后感心得感悟三在北京,有一辆自行车很方便。骑自行车,去哪都可以,可以千万别骑太快。那样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昨天我就朋要一起。
昨天下午我骑车去看一个朋友。起到一个十字路口,遇上了红灯。我下了车,想等绿灯亮了在过去。这时候,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从后边骑过来。他气得很快,到了十字路口也买停车,还继续往前边骑。忽然从右边路口开过来一辆汽车,小伙子没注意,一下子撞到了汽车上。小伙子摔了一跤,手摔破了,眼镜也摔碎了。大家赶快帮他扶起车,骑车司机也下车来看他。看到他也没收什么伤,大家都放心了。
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但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起事故就是因为小伙子骑快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
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大家都要遵守交通规则。骑自行车时,一定要在自行车道里骑,不要骑得太快。到了路口,更要特别注意。遇上红路灯时,一定要停下来,等红绿灯了再走。碰到旁边有汽车时,不要跟他比赛。只要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就会减少事故的。
“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请遵守交通规则”
《平安行2020》观后感心得感悟四为了增强广大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文明出行的行为习惯,营造创建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12月2日,根据县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泗县大庄中学利用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时间,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后,晚上班会课班主任又组织学生通过班班通共同观看了由中央文明办与公安部交管局、中央电视合制作的20_年全国交通安全日特别节目——《平安行》。
“长长的路,我们共同的路,山重水复,我愿与你共度。因为你,长夜不再孤独;因为你,心中云卷云舒,岁月沉浮,幸好你执着守护,你是我,今生不停的脚步。”今天是第八个“全国交通安全日”,节目回望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交通出行变迁的方方面面,悉数一年来交通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把交通安全放在首位,使同学们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观看后,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及家长的心里,让家长和我们一道为学生筑起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安全屏障,为每一个学生保驾护航。
安全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安全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通过此次《平安行》节目的观看,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小细节”关系“大安全”,纷纷表示要严格遵守交通秩序,做到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养成文明出行的好习惯。
《平安行2020》观后感心得感悟五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交通事故也接连不断发生,让多少生命经受痛苦的煎熬,甚至鲜花般的生命过早凋谢,让无数家庭蒙上阴影。而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曾经因为忽略交通安全而尝尽苦头的事情,带给我们不该承受的伤痛。
我的同学A是个长得标标致致的男孩,运动场上常可以见到他矫健的身姿,尤其是篮球场上,更是一员勇将。可是却因为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至今还靠拄着拐杖过日子。不幸的事情发生在暑假,那时,A因为特别向往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人骑着摩托车兜风,羡慕他们的神气和潇洒。于是就和父亲商量,也要学着骑摩托,虽然家长不愿意,可到底因为拗不过孩子,答应有空的时候指点指点。有一天他骑着摩托车回家,在离家不远的一个拐弯处,突然有一辆大货车迎面而来,由于摩托车车速太快,他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慌了,来不及刹车、也无法控制摩托车的方向,就面对面硬生生的撞向了货车……当他在医院里痛不欲生的时候,要面对的就是无法承受的事实,脚部骨头断了几根,必须接受完全卧床两个多月的治疗,才能够勉强拄着拐杖走路,脚部的骨头用钢钎栓住,露在外面,让人看了都胆战心惊……
交通安全教育心得感悟1汽车的出现,不但方便了人们出行、运输,还成为社会结构中身份认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时至今日,不可否认汽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汽车逐渐普及之后,汽车和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密不可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交通安全事故不会找上我,我稍微注意一点就行了。
学习过程中繁文缛节般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免让人心生倦意,但是学习了交通安全事故案例之后,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件和惨不忍睹的苦果徘徊在我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这些事故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忽视思想作风建设、忽略道路交通安全而引发的,事故的后果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在学习道路交通安全警示的现场,我深刻体会到道路交通安全就存在于我们道路驾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里,稍有懈怠都有可能酿出恶果,毕竟“车祸猛于虎”。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尤其是我们这样爱情之花还没有盛开的有为青年,更应该珍惜生命,杜绝交通事故,把道路交通安全警示牢牢扎根于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奉献社会,实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展现青春和生命的价值。
“防范胜于未然”,为此我今后一定要时刻紧记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警示和要求,在思想上牢牢树立安全驾驶的意识,一刻也不能松懈;在作风上坚定贯彻谨慎行车的要求,杜绝一切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同时我也要以身作则,引导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维护好道路交通安全,切实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安全,是不折不扣的落实;“安全工作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以此与车长朋友共勉: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营造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我要安全,我能安全”的良好氛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将安全进行到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也愈来愈快,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工具,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在大家赞叹社会进步、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
一幕幕悲惨的画面虽然只是在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片中看到的,但我知道这一幕幕却是真实地发生着,而且悲剧还继续着。每天,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丧命于那无情的飞奔的车轮底下,有多少人因交通事故而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有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呢?“交通安全”这是全世界真切呼吁的话题,这大多数的车祸却都是由于肇事者无视交通法规而造成的。这一幕幕惨剧是可以避免的。
宽阔的马路,先进的道路安全设施,一直在更新的交通法规,难道真能对交通安全起到持久稳固的作用吗?如果是,那为何交通事故还是年年不断的频繁发生?可见交通安全保障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而这究竟又是谁的错呢?
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永远提醒着人们千万不要忘记惨痛的教训,千万不能把生命当儿戏。短暂的一瞬间,肇事司机成千古恨,亲人们沉浸在悲剧之中,呼喊毫无意义,最后剩下的只有一辈子的悔恨和泪水,生不如死的痛苦。
上帝是公平的也是吝啬的,他只赐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必须珍惜。生活中交通安全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就像我们的朋友。日日夜夜都守在我们的身边,教育我们,劝戒我们。
交通安全教育心得感悟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也愈来愈快,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的交通工具,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在大家感叹社会进步、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车多,使道路显得更加拥挤。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因车祸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儿童死亡人数近2亡人,居世界之首。平均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车祸,而不到半小时就有一个孩子葬身车轮。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在这下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有多少个家庭失去欢乐,多少个亲人痛不欲生,多少个生命之花永远凋零。想到这些,我抑制不住内心的伤痛,除了为遇难者留下同情的泪水,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普及交通安全教育,把交通事故降到最低,这是时代的呼唤!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必须珍惜,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生活。我们学校就对同学们上学方式做了调查,发现一些路远的同学集中乘坐严重超载的改装面包车。学校召集这部分学生家长开会,劝阻他们不让孩子乘坐超载车辆,避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学校还经常教育我们要遵守交通安全规则,走路、上下楼梯靠右走,走路时,思想要集中,不东张西望,不嬉戏打闹,过马路要走人行道,交叉路口不闯红灯,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不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不满16周岁不驾骑电动自行车……同学们,交通安全,从我做起,就让我们共同注意交通安全,远离危险,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开开心心,让老师、家长都放心。'
交通安全教育心得感悟3安全是我们应该时刻都谨记的,我们要有安全的意识,更要知道安全的知识。“遵守交通规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不仅要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还要把它深深地记在心上,把交通安全放在首位,让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少。让我们在安全的包围下快乐、健康地成长,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
生命是唯一的,也是宝贵的,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我们应该爱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也是爱惜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于非命的人太多了,难道他们不是死的太冤枉了吗?我曾经看到这样一起交通安全事故:那天阳光明媚,我和妈妈去上街,开着车路过太极山时,发生了悲惨的交通事故。当我们路过的时候,悲剧已经发生了。一对母女俩儿,骑着电瓶车经过马路的时候,一辆装满货物的大卡车迎面驶来,由于是下坡路段,货物过重刹车刹不住,撞上了母女俩所骑着的电瓶车,霎时间,母女俩随着车轮的滚动被卷进了车轮下,真惨呀!人肉变成了肉泥血流了一地,我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如果那个货车司机少拉一点货刹车也能刹住,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现在城市交通繁忙了,悲惨的交通事故在国内多如繁星,因为我国交通事故死伤率位居世界首位。当在酒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数不胜数。亲爱的叔叔阿姨们,当你们行驶在马路上,你是否牢记交通安全法则呢?在时速40公里您可以欣赏美景;60公里以上,那么今晚您将坐客公安局;80公里以上您可以见到最好的骨伤科医生;时速100公里以上,您可以享受到最周到最优惠的伤葬服务,为了不享受这些待遇请您开车时不要打电话或接电话,不要超载,酒后驾车更是万万不能了!
人让车,让出一片温情,让出一片秩序;车让人,让出一片安全,让出一片理解。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与车互相谦让,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死亡的人数,珍爱宝贵的生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应从幼儿、学生抓起,使我们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把“交通安全”这四个字在心里永远扎下根,让全世界人民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交通事故永远在我们生活中消失,让我们的明天充满鲜花,充满阳光。交通安全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将永远保护着我们,带给我们幸福,让我们争做文明守法的好学生吧!
交通安全教育心得感悟4在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星期天,蔚蓝的天空一碧如洗,一片片白云仿佛甜甜的棉花糖。这天,我右眼跳得很厉害,却迟迟没有发现这是一场车祸的前兆。
我和爸爸在驱车去南山湖的路上,曾有一通电话打来,爸爸却迟迟不接,我着急地对他说:“爸爸快接呀,说不定是妈妈打来的或领导有事儿要吩咐你的,你快接电话呀。”“不急,现在我如果接电话,只会一心二用,说不定会撞到行人,酿出大祸,去坐牢呢。你说对不对?”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南山湖公园门口。嗯,这儿的空气可真新鲜!我四处张望着,突然发现在马路的十字路口上,围着许多行人,附近还停着一辆警车,两位神态严峻的警察正向群众走去,我意识到肯定出车祸了,我这才发现我是因为这件事右眼才跳的。内心的不安和好奇心让我情不自禁来到了事发地点。我旁边的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伤心的说:“唉,多好的一个姑娘呀,就这样被撞了,可惜呦!”还有一位虎背雄腰的中年男子气愤地说:“这人也真是的,开车抽什么烟呀,撞到人好了吧。”“就是,就是。”旁边的人附和着。哦,原来是一个人因为开车抽烟撞到人了,幸好爸爸当时没接电话,要不然,肇事者就是爸爸了。还好,还好。
据说,中国每天有近300条交通事故,多么惊人的数据呀!在此,我要呼吁大家:车和人都“让”一步,我们将“让”一片安全。请大家将交通规则铭记于心!
交通安全教育心得感悟5每天清晨,我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总听见妈妈唠叨要“注意安全”;每当我们走到十字路口,那些手拿小黄旗的伯伯引导我们安全通过斑马线;当我们坐在奔驰的车上,“安全才能回家”的标语随处可见。“安全”就像一粒种子洒落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交通安全”是我们生活中时刻关注的话题。
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在交通事故中陨落,当我们扼腕痛惜生命如此短暂、脆弱,不堪一击时,我们该做些什么?
是的,只有遵守交通法规,生命才有保障,生命之花才会盛开得更加灿烂夺目,而无视交通法规,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我曾亲眼目睹了一幕:那天天空阴沉,天气闷热,我走出家门,放松疲劳过度的眼睛,刚走到十字路口,只听见“嘭”的一声,循声望去,一个年轻人被迎面而来的摩托车弹射出好远,当即横卧在马路上,一动不动。肇事司机也被抛出好远,撞在一棵树上,顿时血流如注。看到满地撞击的碎片,斑斑的血迹……我的心隐隐作痛,不忍继续看下去,悄悄地离开了。
品德的形成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品行是为人之本,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个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
儿童生活的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形成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二、教育材料要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先进事迹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这些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比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篮球女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还有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录像,录像中行走过程中几人并排走、看书聊天、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等等,是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回家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
三、课堂活动成为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素材大多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过程。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服从指挥。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22-0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本源。《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1]而新课标中又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可见,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是教师的首要问题。其实,每个学生经过几年的生活学习都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被潜藏着,没有被唤醒,所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时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让品德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该如何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1.细心观察
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儿童对于生活和社会是好奇而陌生的,只有当自己所接触的学习内容和他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具有相似性和联系性时,内心的求知欲才会被激发。所以,只有通过观察生活,才能让孩子的视野拓宽,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
如:教学《我在慢慢长大》这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自己从小到现在的照片。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拿出照片,通过互相展示照片(同桌展示、小组展示、上台给全班展示等),认真观察,互相讨论,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自己在长大。有一个同学展示出这么一张照片时:一位年轻的爸爸抱着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正啃着一个大苹果,爸爸微笑着看。我就问:"这是你和你的爸爸吗?"小姑娘点点头。于是我接着说:"爸爸抱着小时候的你,肯定特别爱你疼你。从小到现在,爸爸疼你、爱你,有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留着给你吃,为了你的健康成长、幸福快乐,付出了很多艰辛,你应该对爸爸说句什么话呢?"通过我对她道德情感的引导,小姑娘很悟,接着说:"我应该对爸爸说声:'爸爸!谢谢您,您辛苦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挽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2.用心体验
新课程品德教学强调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平安回家》一课中,在学生认识了许多交通标志、交警手势以及过马路常识以后,然后让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去马路上收集交通安全标语;观察路上车辆与行人的交通状况。回到课堂之后,让孩子们一起讨论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当好交通安全小宣传员,让他们向父母亲戚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特别是提醒骑电瓶车的家长,不能在机动车道内行驶。通过观察实践,学生每人心中对交通安全的认识都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这比在教室里出示一幅校园图向学生介绍来得更直观,也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得更形象。
3.巧妙模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的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品德与生活》从生活中来,所以我们要尽量为孩子模拟生活环境,再现生活中的情景,让孩子在情境中充分体验生活。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帮助残疾人》,我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看到的残疾人是怎样的,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认真观察。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是个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浓,有的演"盲人"――闭着眼睛乱走,有的演扶盲人的人――扶着他走来走去;有的演给残疾人推车;还有的学习手语跟"聋哑人"交流。一节课上,通过表演小朋友们体会到身为残疾人时的痛苦,知道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了解关爱他人是多么快乐的事啊!也深刻体会到被人关怀的幸福。
4.注重联系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2]因此,生活教学要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如在教学四下《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1课《社区的公共设施》时,因我们是农村学校,社区对大多数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要先将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乡下的一个村。学生的头脑中就出现了敬老院、卫生院、老年活动室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通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到了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是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们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学习第2课《和睦相处》、第3课《精彩的社区生活》,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了学生热情参与课堂的火花。
品德教学只有把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学会做人。只有对现实开放,让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多种方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潜意识,才能让品德课堂真正充满生活的气息!
11月6日,协会即将举办交通文化节之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同时邀请全校同学参与,这是协会开启发展之路的新起点。以前,协会绝大多的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数只局限于交通学院学生,而现在面向全校同学开放,服务的对象将更加广泛。
二、“交通文化节之交通安全标语、交通图标、交通安全教育征文、交通安全教育海报设计大赛”评审
11月5日,交通文化节征集大赛接近尾声,征集大赛截稿,作品评审工作即将开启。在11月8日前,协会将组建一个“20人”评审组,其中10人是协会从事交通安全教育的志愿者,而其他评委有其他学院志愿者协会推荐志愿者或者协会邀请老师等。协会始终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评审各项作品,坚持各个角度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同学参与交通文化节接受交通安全教育,而评审组也因为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认识而再次受到交通安全的教育和感悟。
11月8日,评审组将对所有作品进行人工初审,然后挑选优秀作品制作成展板以后在二教展出,同时将作品在校园网站,发动同学参与优秀作品投票,让广大同学们在投票的过程中观看作品,认识交通。
三、交通文化节交流论坛之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11月7日,交通文化节交流论坛之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将在交通学院501#举办,本次讲座将邀请交通学院交通工程教学与从事交通安全研究工作的老师为我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本次讲座也面向全校同学开放,相信有更多的人员参与,让更多的人关注交通安全,关注生命。
四、协会发展规划与志愿者培训大会
月日,协会即将举办交通文化节之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同时邀请全校同学参与,这是协会开启发展之路的新起点。以前,协会绝大多的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数只局限于交通学院学生,而现在面向全校同学开放,服务的对象将更加广泛。
二、“交通文化节之交通安全标语、交通图标、交通安全教育征文、交通安全教育海报设计大赛”评审
月日,交通文化节征集大赛接近尾声,征集大赛截稿,作品评审工作即将开启。在月8日前,协会将组建一个“20人”评审组,其中10人是协会从事交通安全教育的志愿者,而其他评委有其他学院志愿者协会推荐志愿者或者协会邀请老师等。协会始终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评审各项作品,坚持各个角度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同学参与交通文化节接受交通安全教育,而评审组也因为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认识而再次受到交通安全的教育和感悟。
月日,评审组将对所有作品进行人工初审,然后挑选优秀作品制作成展板以后在二教展出,同时将作品在校园网站,发动同学参与优秀作品投票,让广大同学们在投票的过程中观看作品,认识交通。
三、交通文化节交流论坛之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青少年儿童的头号杀手,其中车祸等意外伤害已取代过去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成为危害0-14岁未成年人安全的首要原因,而5-14岁的少年儿童的意外死因主要是车祸。面对青少年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已刻不容缓。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即自己去亲身经历,而且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就需要品德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主进行角色定位,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道德。
基于上述认识,开展“少年警校”体验教育活动,不失为开展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其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依据体验教育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原则,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可分以下四步进行:扮演角色—体验感受—化为行动—形成习惯。
一、扮演角色,突出形象性
以往的交通法规的教育,往往局限于书本,教师只注重传授,强求学生对交通知识的记忆。缺乏生活化的设计,缺乏学生参与,往往令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而在“少年交通警察学校”里,通过角色扮演,形象性的教育为学生喜闻乐见。
每年开学,我们将进入四年级的队员编入少年警校,让他们身着统一的交警制服,举行隆重的少年警校开学典礼。由交警大队的领导向学员授旗,老学员代表汇报和展示一年来警校学习的成果,新学员在警校教官的带领下宣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誓言。我们还制作了警校的校旗、创作了警校校歌。在阶段性成果展示汇报时,像模像样地举行检阅式、授衔仪式,不断增强角色意识。同时,我们还开辟了交通安全宣传栏,每班黑板报增加了交通安全宣传角,校内主要通道上设置了交通标志,营造了宣传、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浓厚氛围。
二、体验感受,强化生动性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少年儿童来说,对他们的教育尤其需要积极的内心体验。积极的内心体验可以使他们获得的思想情感刻骨铭心,可以加速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在小交警学校里,一方面采用“请进来”的方法,邀请警校教官定期到校给上交通安全课,帮助大家系统学习交通知识,掌握交通指挥手势,更主要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带领大家出校门,走上街头、走进警营,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儿童体验。
1.实地观察。交警叔叔带领儿童走上街头,认识交通标志、信号、设施,并理解含义。特别是禁行标志、信号,让儿童知道其不可违抗的意义。将课堂搬到马路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可感的实物,很容易就调动了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2.参观访问。从《马路悲剧图片展》《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录像片中,学生感受到遵守交通法规是何等重要;“一日警营生活”,学生感受到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和“畅通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在采访中,交警从交通事故中选取与儿童生活实际相接近的典型案例,剖析原因总结教训,让儿童深切感受注意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3.调查统计。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学校附近交通状况进行调查,统计不同时段车流量、人流量的情况,了解事故发生的状况及造成的损失。透过一串串数字,学生不仅感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感受到交通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交通管理的紧迫性、重要性日益突出;还使孩子们从身边活生生的事实中体会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行动之前先心动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转贴于
三、化为行动,立足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将内心感受外化为积极行动是体验感受的最终目的。在警校活动中,我们注意以人为本,将少先队员视为交通活动的主体,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各种交通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通行为。
1.配合导护老师值日。校园与川流不息的交通要道相比安全得多,但“准交通”的行为也是客观存在的。快速奔跑的现象不加制止、堵塞要道的情况不予疏导也会发生事故,让队员们轮流参与校园“准交通”的管理,既提高了学校常规管理的成效,对培养儿童良好的交通行为也大有裨益。
2.模拟交警站岗。在上学、放学的时候,值日的队员们身着警服,英姿飒爽,担当小交警,在校门口站岗。在他们的指挥和管理下,校门通秩序井然。
3.协助交警在路口值勤。为了实现交通安全教育由校内向社会延伸和拓展,每周利用一节社会实践课,小交警们上街,向路人宣传交通法规,协助交警纠正违章;为了使路口的车辆畅通无阻,始终用标准的手势指挥交通,手臂发酸发麻也咬牙坚持;为了让超线的车辆退到停车线后,解释工作做了一遍又一遍……一节社会实践课下来,尽管学生们很累,但看到自己的努力换来了道路的通畅,“小交警”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自主教育、自我管理中,他们实践交通法规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四、形成习惯,注重持久性
习惯的形成有赖于行动的坚持不懈。为使少年儿童将交通安全行动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管理。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都应该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做到制度严格,责任到人,措施落实,经常检查,让“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的口号深入到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心里,落实到每个学生和家长的行动中。学校给每位队员发放了一张《交通行为联系卡》,要求他们随身携带。教师、交警、导护老师、小交警对他们在学校及道路上交通“违章”行为及时记载,每周检查评比一次。对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队员进行表扬,并与文明队员、三好学生的评选结合起来,使他们在鼓舞和激励中不断进步。我们还将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与此对应三个等级的警衔,定期对警校学员进行自评、互评,以确定各自的警衔,并举行授衔仪式。这种趣味性的评价更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事实证明,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的感受。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从而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在少年警校建设中突出体验教育,学生实践交通法规的自觉性普遍增强。我校虽处繁华的大路边,多年来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少年警校获江苏省首批“先进少年军校”称号。
新世纪、新形势,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也必然有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学校教师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使儿童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基础,我们作为品德课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认识好朋友》这一课中,我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游戏,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小朋友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小朋友懂得班内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同时,我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小朋友,提醒违纪的小朋友,让他们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好习惯。在整个游戏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上,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活动气氛热烈融洽,让儿童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愉快。又如在教学《亲亲大自然》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置了《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从身上找、在家里找、去大自然中找。学生通过看、听、闻、想等方式发现了秋天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体会到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越到位、越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例如,在教学《在校园的一天》这一课中的“上课了”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做错了作业或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从他们的自身体验中引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认识到上课不认真听讲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这一正确的道德认识。我认为这比老师强加给他的类似“上课一定要注意听讲”的所谓规定要有效得多。有人说:“没有经过体验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也可以说:“没有经过体验的道德,形成不了真正的道德。”再如,在教学《你好,祖国妈妈》这一主题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借助直观、形象、动态、多维的声像信息的回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学生“亲临其境”般回到了开国大典和国庆盛典的历史性时刻,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看到了海陆空三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和中华儿女的欢庆振奋,以及祖国处处花团锦簇的场景,学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由衷自豪,并纷纷情绪饱满地投入下面的“我们也来用实际行动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这个环节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体验感悟,升华情感
开课后我用学生熟悉而又喜爱的话题“旅游”导入新课,由生活引入课题,把教材内容引发为学生活动,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活动二:情境呈现感知“巧安排”
为了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我以教材中的“我的选择”创设了问题情境:设计旅游路线。因此,我把教材中“武汉到上海”的路线替换为“宜昌到重庆”,因为武汉到上海的交通工具没有轮船,改变后的路线有利于学生设计出更多元化的出行方式。课堂上孩子们交流时,很多都选择了轮船这一交通工具,在交流中明白不同交通工具的优势,为下一个活动“策划出行方案”做了铺垫。
活动三:方案策划探究“巧安排”
我改变了以往的说教明理的方式,设计了“角色体验”的问题情境:将路线定位“歇马、襄阳、武汉、宜昌”四地之间,既增加了与本土的联系,也将出行路线、交通工具变得多元化。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选择,设计出一份组员们认为最好的方案,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活动四:展示方案深化“巧安排”
展示出行方案,其实是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出行方案的思维过程,也是展示自己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通工具和旅游线路的。更重要的是,在组长阐述制定出行方案的理由时,让大家认识到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展示让孩子们感悟到交通工具和路线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要求,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和安排,升华课题中的“巧”。
活动五:运用导行延伸“巧安排”
为了让学生把本课中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生活,在“运用导行延伸‘巧安排’”的环节中,用“测一测”让孩子在小组内抽签,按照抽取的时间和目的地,设计一条出行路线,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为家人设计暑假出行方案”。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深深感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具有别样的意义。但许多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认为那是专家的事,缺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能力,大量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未被挖掘,没有及时运用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
二、链接地方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资源的识别范围,利用与开发的范围,发挥的作用等。链接地方课程资源,能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专业发展;能让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指导学习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能让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与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进行沟通与联系,促进相互间的理解。
2.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发展为本,强调儿童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进行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链接地方课程资源能让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 有利于课程真正回归学生生活。链接地方课程资源必须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儿童从他们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过上更道德、更健康的生活。
4. 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链接地方课程资源可以超越狭窄的教学内容,让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进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使学生插上愉悦的翅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地区活动的能力,成为爱家乡、爱祖国、有责任心的人。
三、链接地方课程资源的对策建议
1. 抓住教材空白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涉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生活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有交叉、跳跃等现象,也有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点。教材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一定会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解读,根据教材空白点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碰撞,激活与加工地方课程资源。从深度上拓展文本的外延,广度上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授《地球属于谁》时,笔者联系厦门保护物种的现状,补充“白鹭老人”和“厦门白海豚保护区的故事”,教师利用身边真实的故事,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学生通过听、说、看等形式体会感人故事中人物的美好行为和高尚品质。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引发学生们的共鸣,渲染气氛、调动情绪。学生知道人类已经行动起来,保护物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激发他们爱护地球、保卫家园的情感和愿望。
2. 寻找课程生长点,丰富品德课程内涵。《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比较简约,很大程度上起到提示引导的作用,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留下许多空间。教师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在教学中及时生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究活动,丰富课程内涵,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教授《四通八达的交通》时,我们首先以小组的方式讨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这些运输方式的特点,同时根据本地学生特点,引导儿童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体验。学校旁边就有BRT交通工具,笔者着重选取了厦门新的交通运输工具――BRT进行教学探索,意在让学生有更深的感触和体验。通过BRT系列知识系统传授,对文本进行补充,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实,这无疑就是教学效果的体现。
3. 发现时代切入点,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和社会性,就必定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是2003年编写的,它没有办法及时触摸到时展的脉搏。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站在时展的立场,将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现实性。
品德课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认识事物,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与他人交流感受,想法和活动收获,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成功乐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边的敏锐、机警、活跃。
1走近生活,感悟人生点滴
“活动――探究――体验”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课标》里就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 ‘纯道德生活’ 。”因此,在活动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受、探究、领悟,让他们通过自己来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学习《可爱的动物》的时候,我通过孩子自己搜集的一些与动物有关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存价值,知道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大自然的必然生存法则,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从中明确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又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我布置孩子在课前,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收看天气预报等方式来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及自己如何应对天气变化采取的措施,然后通过教师创设的展示表格,讲述体验以及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孩子根据自己记录的天气预报得出结论,知道该如何照顾自己,看天气穿衣服,小心着凉。这样一来,通过让孩子贴近生活,所得自现,既避免了教师枯燥单调地说教,又给予了学生自我观察调查的机会,得到的教训又令学生记忆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验生活,激发丰富情感
蒙台梭利说过:“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孩子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在学习《黑眼睛 亮晶晶》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自己体验眼睛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蒙上纱巾让孩子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一环节,立足于学生独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现身说法,去挖掘生活经验中所隐含的生活价值和品德价值。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说说哪些行为对保护眼睛不好,哪些行为对眼睛有危害,怎样做才能保护好眼睛,进一步发现自己和他人平时用眼方面的一些不良习惯,体验眼睛近视造成的不便,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
3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