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8 15:24: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篇1

从旧社会的穿不暖、吃不饱,到改革开放后的穿得暖、吃得饱,再到现在的穿得好吃得好;从二三十年代的茅草屋,到四五十年代的黄土房,再到现在的砖瓦楼;从二三十年代的牛车马车,到四五十年代的黄包车,再到现在的汽车。

…………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变化。

然而,从“喜剧”到“洗具”,在一些人看来,也许成了“悲剧”。

网络时代飞速发展,衣食住行的变迁也奠定了人们对网络依赖的基础。网络使人丰富眼界,开拓思维,使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有了更好的沟通与联系。

由“喜剧”一词,引出了“洗具”;由“悲剧”一词,引出了“杯具”;由“惨剧”一词,引出了“餐具”……网友们通过修改,使控制人们情感色彩的词条成为了耳熟能详的生活用品。一些类似的改变,也使乏味的词条变得更生动活泼、凸显主旨、诙谐幽默。对于新新人类来说,这是一种创新,是一种e时展的升华。然而对于那些忠于汉字、严肃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恶意的篡改,是对中华文化的调侃甚至不敬,这样的改变,使他们认为是悲剧。

时代固然要发展,人类固然要与时俱进,对于博大精深的汉字就这样在“地球村”中妙手偶得地改变,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是有,但给社会带来的负担同样也有,那就是教育方面的烦恼,如今,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作文中的网络用语太多了,从而使得两代人无法顺利地沟通。有这样的社会现象存在,也无怪一些人反对。

“信息技术要从娃娃抓起”,如果娃娃们接触的大都是些昙花一现的网络用语,他们的未来如何?

篇2

早在古代的中国,教育就已经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存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过程。现在也是如此,并且现在的文化精神方面的教育更多的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上,而中学的语文教育又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也是最普及的教育,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自然应该担负起文化精神教育的使命。优秀的中学语文交易应该要给予学生文化精神上的熏陶和启迪,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健全飞发展。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精神。

一、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文化

“语文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念的提出,无疑是对现代语文教育最准确最概括,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类在创造语言这种工具的时候也创造出了文化。只要在学习过程中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由人和文化构成的,是一种学生与文化之间的双向构建活动。语文教育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文化,了解到文化,进而在吸收和消化文之后产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人文精神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人文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人文文化最大的美丽就是它所蕴含的人性精神,它能够使人的内心感到和谐和满足。语文教育正是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性,即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里素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语文教育更应该将教育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人文文化方面。

二、语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的使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已经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语文教育要以传播优秀的文化精神为使命。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国家和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现代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不仅仅是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等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文化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三、传统教育不可轻弃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筛选最终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在。尤其是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老夫子作为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不仅仅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更是在一步步的走出国门,被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所推崇。“诚实守信、修生养性、仁爱和谐“等等思想都蕴含先人们着无数的智慧。

如今的我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然而与时俱进的发展教育并不是一味的创新,一味的抛弃传统,相反的,想要发展好现代教育,应该把教育的根深深扎在传统文化里,不断的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学语文教育是最接近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决不能轻易抛弃传统文化,而应该学会鉴别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当代的中学语文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旧显得博大精深。

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发生转变,我国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新时期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对灵魂、对内涵的培养。

篇3

教学,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指导,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目的。当下,声乐教学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学校对教学进行创新,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共同发力,来改善声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学理念

优质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路上的指路明灯,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口碑,更能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思维,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声乐教学的关注逐步加强,社会各界对声乐教学的讨论逐渐增多,国家不断加大对声乐教学的支持力度,充分表明声乐教学逐步走上社会的舞台,逐步走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需要不断地改善教学理念,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创新,争取推陈出新,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创新,可依据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改变教学主体,建设主体理念。新时代的社会各界人士大多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的,都熟悉过去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推动者。这种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只是知识的使用者,无法成为知识的应用者,无法在知识的使用中进行创新改进,提高自我。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亦是如此,培养出的不是高质量、高能力的学生,而是理论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较为不足的学生。因此,需要对声乐教学进行创新,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于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上课热情[1]。(二)继承传统,增强传统理念。民族声乐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声乐教学的指路明灯、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理念创新的基石和根本是充分地继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教学的多个环节中,增强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传统特色。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传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传授学生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详细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史、历史事件及历史模范人物,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传统知识[2]。乐器是音乐学习的必需品,详细了解各种乐器的使用方式和来源渠道,掌握乐器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典故,不仅有助于学习音乐,还能增强文化知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传统乐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能够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创新课堂,完善教学

篇4

首先是功能性与美观性、延续性相结合。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是新农村的主要特点。新社区规划中恰当的布置幼儿园,菜市场、超市、银行、社区医院、休闲娱乐场所、图书馆等。这些设施极大的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新农村的建筑及景观文化的规划、修复、改建是应建立在当地乡土的自然景观、建筑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这些极富当地特色的景观和建筑,如当地的“祖坟”、“风水林”等。新农村的建筑既要与时俱进借鉴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更要好好利用农村的原始建筑,与当地传统的历史文化接轨,让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历史韵味。例如仙桃市沔城镇,作为历史上沔阳州的州府所在地,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案中就充分考虑了地方历史传统文化要素。

其次是生态化与现代化并重。新农村的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还要遵循现代化与生态化并存的原则。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的状态“村落从选址开基,一般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俞孔坚,2004)。所以,当地的河流、池塘或者湿地这些具有清洁和改善错落气候功能的小生态区都应该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被尽量利用。

2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办法

首先是文化背景保护。对新农村的建筑及景观文化背景进行保护是实现传承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的基本要求和保证。建筑及景观文化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其传承的环境密不可分。在对土地规划及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交通、特色建筑、土地利用及区域景观这四个方面。结合原有的道路格局尽可能的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对现存的特色建筑进行保护和维护,既能减少大规模拆建浪费建筑资源又可以突出当地的建筑特色,增强其社会效益。

其次是既存空间扩展。保留并且扩展极富文化特色的既存的新农村建筑及景观,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这些建筑景观的修复及扩展也是非常的有必要性,能够让人们对其内部体系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再次是文化符号抽取。符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由于不同的符号和语言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及景观特色,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语言对人们日常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特色的建筑及景观里的文化符号人们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及文化传统提供一定的借鉴资料。抽取建筑和景观内的文化符号,使之与新时代的新文化和新精神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彰显传统文化更能够促进其更新。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借用既存的建筑及景观的特色文化符号特征进行转换和变形,运用比喻的手法,让大众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传递传统文化的特色信息。

其他注意事项。朴素美也是农村的建筑与景观重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极富当地特色的建筑和景观的建设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农村功能的要求,结合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创造出极富文化特色的、环保、生态的农村建筑及景观。

3新农村建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建设的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事先进行合理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统筹的发展建设。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在建设中的传承与保护。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形势做到因地制宜的编制安排。不能改变农村的原有特色风格,做到延续性发展,同时要保护农村里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

第二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要对不同文化和类似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理解,将这些文化特质融汇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的景观建筑要体现出多元融合的精神,同时还要彰显出自身的独特死那个。对国内而言要将地方特色做到位,对国外而言,要极力弘扬自身的民族特色。要从文化的传承角度将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展现出来,体现其文化价值。同时,文化的发展集成也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保留传统但也要注重发展。

第三要调动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还要发展支撑产业。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历史任务也是现实任务。要将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的生活相结合,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发展和保护措施。这就要动员每一个农民积极参与这项工程,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保护意识。不仅要注重物质载体的传承保护,还要关照生活方式精神传统的保护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产业作支撑,那么这项工程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因此还要发展地区产业,用产业的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的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222-1

1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有关机构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传统文化认知的调研,形成了以下的结论:

首先,在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基本肯定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其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可以互补、互融。

其次,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上,大多数大学生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就目前来看,学校教育是自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他们呼吁,大学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认识到了自己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的调查,我们看到,虽然大学生能够较为正确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但在实践当中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使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不得不进行更多的思考。

2.1 大学生当中“西化”现象严重,严重背离文化传统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从开始到“”,国人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之风渐进。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而对传统文化教育却不予重视。导致现在的青年学生思想当中充满了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但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例如有的大学生对影视明星,乃至许多好莱坞和西方体育明星如数家珍,但对于孔子、老子究竟何许人也,竟然一头雾水。

2.2 传统的道德观念非常淡薄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都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开始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从小受到大量西方文化的熏陶,导致他们在成年之后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团队精神意识淡薄,而传统的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更是严重缺失。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些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形成很好的责任意识,所以就无法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二是艰苦奋斗美德遭到抛弃。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大学生认为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了过去时,家境富裕者出手阔绰,家境较差者也讲虚荣、摆阔气,与人攀比。三是公德意识缺失。现在在不少大学生身上,基本的公德意识全无:成群结队闯红灯、上车不排队、不给老人让座、随意丢弃剩饭剩菜、上课不关手机、恋人当众亲热等现象比比皆是。四是缺乏诚信。最具典型的就是高校助学贷款的恶意拖欠问题。

3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3.1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1 必须坚持理论的指导地位 综上我们能够看到,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要走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指导思想是原理。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坚持理论的指导地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要与时俱进,批判的继承。

3.1.2 必须实事求是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宣讲 当今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日趋多元化,一些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实现其经济利益要求,在宣传传统文化时故意曲解(当然其中也不乏能力原因,对于传统文化不能正确理解)。这种宣传教育从某个角度来讲还不如不宣传。

3.1.3 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时代总在发展进步,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内核,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文化与当今时代的时空差距。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精神,体现时代要求。

3.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3.2.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要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同时增设与各学科相关的选修课,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举办各种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

3.2.2 改革教学方法 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科学高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元素。传统文化为什么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和其表象形式有关。为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多多思考教学方法的改革,千方百计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教育平台,尽可能的把它们吸引到传统文化上来,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32-0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不断发展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瑰宝,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从古流传自今的,只不过时代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同的变化,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要继承发展的,这样的继承发展就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

1.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的定义在学术研究中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解释,只有一个宽泛的说法,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有民族就有文化,它不一定要通过文字记载,它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拥模从其文化了解一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信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小觑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传承与创新,先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无价的文化瑰宝。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古文、古诗词都只是把最经典的抽出一小部分来进行教学,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不是全部都是积极向上的,自然也会有一些不利于和谐发展的思想与物质,这些我们都是要祛除的,不学但也要正视,不能因为它是相对有害的就完全的忽略它,对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它不局限于某种物质,它是有广阔的生命力的。

2.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价值

为何要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发展与传承的一条捷径,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2.1 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只靠几篇古诗词就能了解透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比较单一、枯燥又比较偏见。对于古诗文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都是老师讲述,学生听,没有新意也没有创造力,根本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当代,我们许多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都没有什么了解,甚至还不如国外的学生了解的多,这种现状让人可悲,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了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它的体现也是复杂的,远远不是几篇文章就能概括的。在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对于人的思想精神指导都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的宗旨在时代的变化中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只是为了更适应时代的所需,所以它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我们的教育也是要与时俱进的,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所需,同时也代表着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古文的讲解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并不会多加引申,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敷衍居多,认为古文生涩难懂,对其兴趣并不大,这是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的,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把其价值发挥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2.2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语文教学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选取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传播,让其文化内涵能被更多的人接受理解,并且弘扬光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靠单一的对古文、古诗词的讲解是很难理解透整篇文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体会到了这只是我学习的一种,和其他的现代文学习是没有区别的,这就没有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了。

在对语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形神兼顾的教学目标,把高中语文教学有效的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样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在教学目标上要把握好准确的方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教学中,让学生累积起来词汇量,对于古文的把握能产生自主的主动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样兴趣才能带动学习的动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质量。

3.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源于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只不过是我们从中学习的一点,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学者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摸索去研究,中心就是从学生出发,使学生能在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就算完成了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

篇7

1 紫砂陶艺的题材须与时俱进

所谓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前人没有做过的作品,创壶友心中期望的,又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作品。新的市场理念就是确立“诚信是根本”,“壶友更是朋友”的理念,也就是处处为壶友着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朱玉成先生去年曾指出:“紫砂壶艺要创新,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感,但还是要强调壶的特定观赏与实用结合的功能”。因此,“只能看不能用的不行,只能用而不经看的也不行。”这些教导对每一位立于创作的人来说意义都是非常大的。

2 紫砂陶艺工作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书画功底

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在他的“壶艺的形、神、气”一文中强调:“壶艺的创新如能做到形、神、气三者融汇贯通,方可称为佳作。”精辟地指出:“当我们表现形象时,便会用内涵的精神——气质来丰富形象的本身。”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也就激励着制壶家们不时地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以吸收中国文化的传统精华,当然关于紫砂画册以及其他的文化又能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

3 紫砂陶艺的创新须立足于传统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自宋代初创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继续发展至今长盛不衰。以其制作技艺精湛,造型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等传统风格而名闻中外,深受广大紫砂爱好者的喜爱。在宜兴紫砂的优秀历史传统宝库中,凝聚了历代艺人的无穷智慧和心血,永远是我们年青一代继承和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对宜兴紫砂陶艺传统风格的理解,简言之就是端庄大方、素面素心、质朴自然。特别是“曼生壶十八式”,它是最经典也是最难学习、最难达到的。很多人在初学的前几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仿制名人名作上,努力从紫砂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而这些模仿名家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会为自己以后的创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4 壶艺创新须注重与文化人的密切联系

篇8

第一,包装设计教学中对中国元素的理解出现偏差。中国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广泛应用,但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对中国元素的理解中出现一些偏差,导致包装设计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理解中国元素的意义及其文化特色,缺乏创新意识,设计只是中国元素的堆砌,缺乏时尚意识,不能与时俱进。这种包装设计只起到简单的装饰作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第二,过分重视包装设计的结构技巧。在以往的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质,过分重视包装设计的结构技巧,而忽视了其艺术感,导致学生的包装设计缺乏视觉冲击力,不能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教师要懂得结合各种元素,包括中国元素,要与时俱进,巧妙运用各种元素,使包装设计教学能够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和商业需求。第三,对学生的实践培训考虑较少。包装设计不能脱离生活范畴,设计者要是对生活缺乏理解和关注,那么包装设计就容易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以往的包装设计课程安排上,对学生的实践培训考虑过少,导致学生只懂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培训。理论知识为设计创新打好基础,而实践培养能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在产品设计中理解如何针对产品特色、结合设计元素,在保证包装造型美观的同时,更好地展示和推广产品;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结合其他元素,并跟随国际趋势,不断创新,更好地将中国元素运用到包装设计中,创作出更契合时代特色和商业需求的包装设计作品。

二、中国元素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在设计行业,西方文化元素通常是设计的首选,这也造成了包装设计缺乏差异性,不能使商品得以清晰区分。如果商品的包装设计不能显示出其特色,那么营销手段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激烈,没有合适的定位、自身的特色和有竞争力的品牌,商品就会很快被淘汰,而商品的包装设计就是体现品牌竞争力、构建商品特色的有效途径。将中国元素融入包装设计教学,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使中国文化实现国际化发展。设计者应以新的视角进行重新探索,发现中国元素的各种特色,赋予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勇于追逐时代的洪流,并在这股洪流中定位自己,找到自身在设计领域中的一席之地。包装设计教学应该在引进西方文化和设计观念的同时,加入中国元素,使它们形成合理有效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具有独特设计观念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中国元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个时期都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它们都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元素的基础。在包装设计中,造型设计可以在表现产品特性的同时,使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材质作为包装造型的材料,更加清晰地凸显产品的信息和特色。色彩是美的直接体现,容易引起情感的反应和变化。设计师要将不同国家对不同颜色的特殊含义区分开来。所以,对于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应注意产品的特色和使用范围,做出合理的安排。中国元素中的传统图形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历史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深化学生对中国元素中的传统图形的了解、认知、鉴赏及分析,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色和寓意,结合产品特征,运用到包装设计中。

包装设计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元素的结合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所运用的中国元素和商品的内涵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点的基础上的,将商品包装和中国元素完美融合的设计无疑是成功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在包装设计教学中,中国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还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在了解消费者心理、关心设计潮流变化的同时,具备了优秀的创新思维;在做好包装设计的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马争芳 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提炼与洗礼,所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代表了祖先的智慧。在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京剧的文化内涵无比深厚。随着现代艺术中流行的中国风,京剧元素也逐渐融合在现代美术设计中。

一、京剧脸谱艺术符号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融合

1.京剧脸谱元素的直接融合

总体来看,京剧脸谱的色彩和线条具有鲜明性,而且内容较为丰富、谱式变化多样,本身就可以用作装饰元素。京剧脸谱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符号,完全可以直接融入现代美术设计。在现在很多设计的装饰上可以看到京剧脸谱的直接有效融合,如包装、服饰、装潢、玩具、生活用品等,随处可见京剧脸谱元素的设计方式。由于京剧脸谱鲜明的多样性与多彩性,将京剧脸谱元素直接当作整体,看成一种艺术符号进行美术设计,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设计趋势。

2.对京剧脸谱元素的抽象融合

作为最为基本的融合方式,京剧脸谱元素的直接融合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也可以抽象地融合京剧脸谱元素。这种方式较为简单,就是对京剧脸谱的色彩、线条以及组合方式等进行抽象的设计,这样既能够保留京剧脸谱元素本身色彩的多样性和浓郁的中国风,又可以设计出较多的符合现代美学的创新艺术作品。抽象融合方式是对京剧脸谱元素较高层次的运用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突破直接融合中存在的局限,从而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设计出多种多样的优秀艺术品。同时,可以采取对京剧脸谱元素进行拉伸、折叠和卷曲等多种方式,通过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展现,使创作更与时俱进。

3.对京剧脸谱元素的重构融合

重构融合是对京剧脸谱元素进行分解与重组,形成一种新的图案艺术形式。京剧脸谱在绘画与设计创作中以块状结构为主,这种形式线条分明,色彩也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京剧脸谱以块状的整体形式呈现,能够为现代美术设计分解与整合工作的实施提供便利,设计者在保留京剧脸谱自身多样色彩和中国风特点的基础上,完成二次设计与修饰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保留京剧脸谱的特点,还可以凝练、简化现代作品的美学、美感。同时,可以保存京剧脸谱的神韵,并重新塑造表现形式,以产生视觉美的效果。当前,在美术设计中已经广泛应用了京剧脸谱元素,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京剧脸谱拥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因此,脸谱成为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京剧脸谱被融合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并达到了表现张力与带来视觉冲击力的目的。

二、京剧脸谱色彩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融合

在现代戏曲艺术形式中,京剧脸谱是色彩最为丰富和多样的艺术元素,它通过对色彩的合理使用,成功塑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京剧脸谱艺术中,色彩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如,“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透露出明显的信息,即关公是红色脸谱的代表,曹操是白色脸谱的代表,京剧脸谱通过色彩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也传达着某些内在精神。现代美术设计已经采取了京剧脸谱色彩融合的方式,以色彩为主,将人物性格与精神特点充分表现出来。美术设计者通过搭配不同的色彩和色调,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在当前的绘画艺术中,京剧脸谱色彩的运用体现得更为明显。

结语

新形势下,美术设计作品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但更不能丢弃传统。京剧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艺术内涵丰厚的传统艺术,给现代美术设计带来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在现代美术作品设计中合理、有效地融合京剧脸谱元素,一方面可以继承优秀传统艺术,另一方面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文章主要通过京剧脸谱艺术符号和色彩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融合进行阐述,说明京剧脸谱元素对于现代美术设计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融合京剧脸谱元素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美术设计的发展与传播,也可以弘扬我国传统的京剧文化,使之走向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张晓玲.现代美术设计中的中国京剧元素.美术教育研究,2012(16).

篇10

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绝不会是坚定的民族。一向以拥有古老丰富的文化传统而备感自豪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我们开始判明,单凭深厚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不足以在今天建立起文化自信的。更何况,中华文明还经历了极其坎坷的命运。同样,单凭全盘引进现代西方文化,也终究难免产生逾淮为枳之忧。如今,地球村里的文化愈加彰显出奇妙的多元化。我们迫切要做的,正是发掘、阐释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通过将它与当代精神相结合,使旧貌换新颜。我相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只有立基于此,舍此别无他途。

篇11

镜头二:在人们不太遥远的记忆中,浙江定海古城在一片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成了瓦砾与尘土;另据报载,代表北京民居特色的传统四合院的面积在逐年下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针对一些地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绝活绝技后继乏人的现状,近年来多次呼吁,如不抓紧抢救,“再过20年,我们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遗产基本上就会失去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下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

(1)在现代社会,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有何现实意义?

(2)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探究活动2:

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京剧成为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运用实践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虽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能消除文化的多样性。回答1-2题。

1.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要与中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②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③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④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文化的发展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传统文化一经产生对社会影响久远。回答3-5题。

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

4.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意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C.批判继承,与时俱进D.兼收并蓄,统统拿来

二、分析说明

《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中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我国古代的“忠孝”思想在历史上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思想?

三、观点辨析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现代人而言,文化继承就是要接受传统文化,文化发展就是摒弃传统文化。

四、理解认识

“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数千年来中国文化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才使得华夏文化不仅数千年文脉未断,而且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今天的中国人更加坚信,人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是一种文化如何吞并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另一种文化,在相互的交融中各自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并且从另一种文化的存在中,确定自己的存在理由。正所谓: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

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的理解。

五、实践方案

篇12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86-02

中医,包括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连续历史的医学。五千年来,人口众多的中国的卫生保健一直依靠它。且不说日常保健、防治疾病,从有记载的东汉以来,中国的传染病流行次数不少,但像欧洲14世纪、16世纪鼠疫流行,1918年西班牙流感,一次死亡人数过2000万者,未之有也。为什么?中医之功也。2003年SARS流行,中国大陆死亡率最低。近几年的禽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等也都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未发生大规模流行。溯其原因,与中医早期介入治疗不无关系。

中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应该有其自身的发展方法和道路。但无论怎样发展,其本不能丢,否则就不是中医。

1什么是中医之本

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的临床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存发展和繁衍昌盛之本。

1.1“天人相应”的中医模式中医学受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如果要找个中医学的模式的话,应是“天人相应”观。即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群、个体中进行健康保健预防与治疗的观察研究。中医诊治疾病,不单单在追求“病”上,而是按“时、地、人”把大环境以至个体劳动整体进行辨证论治与预防。如2003年SARS流行,中医无法追求确认“冠状病毒”,而是根据当年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与病人的证候表现,确认SARS是湿邪为主的瘟疫病,实行辨证治疗与预防,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仁心仁术”的中医学精神境界“仁心仁术”是中医学也是未来医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作为医生,对病人有爱心,这是天职,故曰“仁心”。中医格言“在抱”,就是说把病人的病痛看做是医生自己的病痛,必然处处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

现代医学是一门生物医学,许多治疗措施与技巧都是从动物身上练出来的。不少治疗手段,看来对某一个病,可能已解除了,但会落下另一个终生遗憾。不论现代医学已发展到如何高明的程度,这样的技术就不能称为“仁术”。“仁术”是未来医学重要的灵魂。

1.3“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格言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上工治未病”是其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

西方医学也很重视预防,讲卫生。但两者比较,中医是较西医积极的。西医的预防讲外部的防御,如绝对无菌、消毒,而中医比较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抵抗作用。未来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1.4辨证论治中的整体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有其明显的优点,就是辨证论治中整体观念比较强,比较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即所谓人体正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和治疗,也是从人与自然界统一的整体性,以及人体内部脏腑之间,脏腑与经络之间,表里之间,上下之间的相生相克以及互相维系互相制约等关系,即对立统一的整体观来分析判断疾病产生、发展,及诊治和预防。尽管中医的辨病多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其诊断往往凭借临床表现,含症候、病因、舌、脉以及一些触诊等,显得比较神秘。西医辨病是建立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因学、生理病理学等基础上,又有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多种辅助检查为依据,大多显得诊断明确,治疗起来针对性较强。但对于一些不能明确诊断的病,及一些诊断明确而原因不明的病,西医就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通过辨证以证名病,甚至可以病因或病机名病。

2如何强中医之路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医药著作就代表了中医药在不同时期的先进水平,可以说是历史各个时期中医药的“创新”,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近五十多年来,中医学发展缓慢,与快速发展的西医学相形见绌,其原因何在?又如何强中医之路,使中医药能够与时俱进、健康快速的发展呢?

2.1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这门学问是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的。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只要播下“中医的种子”,就能长成“中医的树”,所以古语有云:秀才学医,如笼抓鸡。只有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再努力进行系统的中医学学习,才能成为中医师,才能进一步成为好的中医师。因此,中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自以来,很多人看到了西方文化的优越之处,于是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把传统文化当做包袱放在了一边。近几十年来,这种思潮进一步强化,这种强化的结果,就是学中医的找不到方向。

中医之所以沦为今天这样一种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对象而存在,就是因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这种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在今天,传统文化正在我们的主流生活中加速消失,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厌弃,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不科学、落后的,使得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之中的中医也被指斥为不科学、落后,中医界中的很多人竭力推动的所谓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就是想把中医从所谓不科学、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剥离出来。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2立足于中医的特色―“中医药味”强中医之路最关键的就在于:坚持中医的特色―“中医药味”。“中医药味”来自传统文化。中医吸收了传统文化多学科的精粹,中医学是建筑在传统文化的多学科基础之上的,要想学好中医学,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兵学、文学、武术等等。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要“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古代名医注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培养自己深邃敏锐的哲学思辨和触类旁通的医学灵感。他们所反映的中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文、医、史、哲四位一体”为特征的。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孙思邈“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张景岳深究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通晓天文历法、数术、吕律,主张学医必先知《易》。正是因为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学养,才使得他们达到了中医学的巅峰。

2.3立足于辨证施治的创新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大特色,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中医要发展,辨证必须创新,而辨证创新首先是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的创新。传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是“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多采用由表知里、司外揣内的方法进行诊断,具体手段是望、闻、问、切。这种传统的诊断思维和方法体现出的宏观性和整体性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主观性和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解释和认清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立在传统诊断技术方法基础上的辨证也就可能因不同医师的临证体验而显现出难以规范的困惑。

中医辨证的创新要充分体现出对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的利用,可以借助于现代科技补充四诊信息,发展完善中医的四诊体系与内容。比如,对无症状性冠心病,心电图的应用无疑是有助于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同是头痛病人,进行脑电图、脑CT等检查,有利于对颅脑器质性病变的排除,准确把握疾病的预后与转归,辨证论治就更有的放矢。

篇13

地域性文化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随时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的程度和方向发生了显著的不同,即地域性文化差异。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够展现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还能对当时的经济和政治起到推动的作用。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民族性,并且是以整体的方式来不断融合和发展的,从而形成一种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同时,在传承的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为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2园林设计

随着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提高,在对一个区域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人们迫切希望其地域性的文化能够在园林设计中充分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该区域的文化内涵、生活品味及审美观念等。园林设计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给居民带来一定的荣誉感,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承。从整体来看,将园林设计和地域性文化进行融合,建设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园林和提升这一区域的文化和品味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地域性文化与园林设计的融合

2.1地域性文化为园林设计者提供全新的设计思路

在当下,园林设计的主要问题就是设计思路的照搬照抄,导致最后所有的设计内容大同小异,雷同版本过多,缺乏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而如果将地域性文化与设计进行融合,就会为设计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还能提高园林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园林设计者,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思路和设计亮点才能博得人们的青睐。如果一味追求模仿优秀的设计,最终并不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只能是别人的翻版,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2.2地域性文化成为园林设计的文化特色

在地域性文化和园林设计理念相融合时,园林设计者要注意,将地域性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还能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设计能力。同样在设计中,各种物质文化的融入可能还会带来冲突感和矛盾,这时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要为了全部融入而忽略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对浙江省绍兴市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只需要把兰亭文化在设计成果中重点展现出来。因此,最终所呈现的设计作品一定要把最重要的地域性文化通过园林设计展现给世人,这样既能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又能展现出优美的园林设计效果。

2.3地域性文化与园林设计要与时俱进

将园林设计与地域性文化进行结合,可以作为园林设计的一大亮点。同时,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参考当地的文化还有融入这个时代的先进设计理念,这样设计出来的成果,才能与时俱进。可以让人们以一种现代的眼光去欣赏具有现代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园林,把这种地域性文化赋予了一定的现代色彩,并通过园林设计成果展现出来,这同样也是园林设计的一个新思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