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9 10:26: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

篇1

一、会计风险发生的原因

(一)形成会计风险的根源

会计信息出现失真原因的方面主要有两个,故意和非故意的。依据我国现状来看,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故意为之的,非故意行为致使会计信息出现失真在通常的情况下经过内部的审计或外部的会计师审计是可以发现的。故意行为出现都是以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外部监督力度的薄弱、风险管理的失效和没有坚定意志的会计工作人员作为必要的条件。我国关于会计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这很大的漏洞缺陷,资本市场对于经理人的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对经营者评价的机制也有所欠缺。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吃力,垄断的不正当行为依旧存在。各个部门应尽的职责没有做到,尤其是会计师的注册审计因为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成熟及会计师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职业道德,甚至可以出示虚假的报告来欺瞒社会群众。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制度还不完善,相关的控制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实施。会计工作人员的意志力不坚定,对于利益的诱惑难以抵制等各种原因才会出现故意制造出的失真的会计信息。

(二)非故意出现的会计风险

非故意的会计风险,其形成的原因是因为会计工作人员非故意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因为会计人员非故意的漏记、错记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会计工作牵扯到众多的方面且处理的事物相当的细致复杂,会计制度以及规定因为经济环境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而且有一部分的会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限,势必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除此之外,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很大,容易应为精神的疲惫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会计风险的有意形成

大多数会计风的产生原因是信息的提供者故意为之的。在当下的经济社会中,会计工作人员会因为各种目的制造出失真的会计信息,会计风险由此产生。故意制造各种虚假信息的动力就是利益的诱惑。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争取的同利益有关。”人每项活动都有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目的性的支点就是利益。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存在着利益的问题,这是人们都要遇到并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制造各种虚假会计信息的本质也是对于利益的追求。

二、会计风险相关的危害

(一)削弱市场资源配置

以市场经济作为背景,市场的资源配置是社会经济最有效的方式,经济资源配置的依据就是市场信息。据统计,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经济信息,将尽有70%的信息源自会计信息。只有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为前提,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配置效率降低、资源流向的误导,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当的不利。就像是在经济学理论里次货的市场和逆向的选择,如果在市场中销售次品过多,那些优质质量的产品就很难经营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导致社会经济资源会源源不断的向表面业绩优秀实际不善经营的企业流入,使得社会经济资源大幅度的被浪费。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家也对过去由财政进行拨款的方式也进行了改变。投资的主体由单一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企业作为经济市场上基本的经济单元的,对用于投资市场所筹集到的经营资金也越来越依靠了。投资者在投资市场中根据出资安全与收益利润的高低等各种因素决定出投资的方向,使得他们投资的主要原因的根据就是企业所提供可以反映出财经营状况的会计资料。所以说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决定着投资者切身的利益,也关系到运用市场经济去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优化的配置。会计信息可以集中体现反映市场信息,是相关部门对于经营、投资决策、防范风险最基本的根据。一旦发生会计风险,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以及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

(二)侵蚀市场经济诚信的基础

发生会计风险,会对竞争、信用以及法治这三个市场经济必要的基础造成不小的冲击,甚至会对市场经济健康进行破坏。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企业间存在的竞争属于不公平的性质,对市场建设的法制机造成威胁。市场经济的性质属于信用经济,如果没有好的信用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困难。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中,信用就是企业的生存基础。会计风险也是诚信危机,它可以让企业的各个部门面临着失信于人的境地,使原本市场经济的优势逐渐转变为劣势。甚至会使人有市场经济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这样的认为,而事实上市场经济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社会出现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使得社会风气不断的恶化。失真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们进行了误导的决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导致社会信任出现危机,给贪污受贿这种违法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对于企业会计舞弊的问题不进行解决,不仅使企业甚至是国家都会出现相当大的损失。

(三)使国家宏观调控出现失误

制定财税政策的基本基础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经济运行及防范会计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会计的监督。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就是经济信息,而经济信息大部分都是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对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其作为根据制定的宏观调出现偏差,使得国家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使国家的经济方针偏离了正常运行的轨道。导致宏观调控的失误,是国家经济出现巨大的损失。

三、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的现状与诱因

(一)我国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存在着风险

会计工作人员所负责的就是传递信息这一任务,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发生问题就会是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使得在企业进行经济发展决策的时候出现失误,造成企业的经济一定的受损。会计工作人员的水平处于落后趋势,企业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首先要掌握先进技术,可以适应经济发展不断创新的意识。有些会计工作人员会利用职位的方便贪污公款、偷税漏税,对国家以及人民的财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我国企业产生会计风险的原因

会计人员在寻找各种方法帮助企业去解决困难的时候,在管理信息上出现了偏差造成信息失真,从而使经济利益不同程度的受损。

我们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认知依旧还是传统的认知观念,认为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对于年龄是有限制的,年龄大的在工作中容易得到重用,致使年轻的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与企业失之交臂。

四、防范会计风险的措施

(一)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及准则

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去制定会计准则,使得会计准则具有统一性以及灵活性。避免企业运用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实施会计舞弊。在会计准则进行完善的时候应对以下几点进行注意,缩小会计时事政策的选择范围,对会计政策的规定应该更加详细具体。对财务报告的空间进行压缩,严格加强现金信息的审核。对会计准则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出台一批体现我国经济特点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透明度并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规范。考虑到会计制度将在长时期内和会计准则合作的情况,要不断地提升会计制度的各个水平,及时对于日益复杂的经济状况进行反映。

(二)加快会计文化的建设

为了很有效的防范会计舞弊所带来的会计风险,除了改革以及对准则的完善,还要对于制约外的因素进行关注,像是道德文化。会计文化指的是在社会实践的创造,将民族特色充分的体现了出来,进一步的推动了会计现代化管理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会计文化属于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展的创新,在整合会计的资源、对于会计风险的防范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的防范是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保障,也是使国民经济保持活力的必要措施。这不仅只有企业来提高自身的水平素质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还需要社会为企业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环境。在政策实施上对企业适当的倾斜,为企业量身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措施。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健康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闫淑敏.企业会计风险的辨析与应对[J].会计之友,2008(11):27-28.

篇2

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对于防范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内控条件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是银行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管理工作、经营效果、人事管理都有良好的制约作用。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条件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商业银行会计职位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例如有的银行为了对成本进行更好的控制,没有经过调查就盲目的缩减人员编制,造成员工的工作强度加大,从而增大了会计风险发生的几率。另外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也能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减少银行资金隐患。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标准的业务操作规范是保证商业银行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目前,有的银行对业务操作规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经常出现违规操作情况,这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良好的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是保证内控工作全面落实的根本,而当前在商业银行中,内控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一旦执行力不足将很可能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对于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只是在相关领导部门进行检查时,才开始加大对会计内控的重视,而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会计内控工作比较忽视。另外,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不重视,也造成了会计内控制度的更新不及时,导致内控工作出现混乱。银行的业务操作平台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控制力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电子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技术革新较快,有的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业务操作平台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对于银行的全部会计业务没有形成有力的控制,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出现。

(三)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的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也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商业银行对于短期利益非常重视,没有从会计内控工作的整体角度去把握,忽略了银行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会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方面更多的只对具体问题进行关注,造成一定的制度缺失现象。另外,有的商业银行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对金融风险的发现能力减弱,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质量对于保证银行各项工作的全面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上文论述的商业银行产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由于会计内控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缺乏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造成重效益轻管理的局面。在会计内控工作中,更注重事后处理和检查工作,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控制和监管。会计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伴随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金融创新的力度也不断加强,这给银行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及时的做好知识更新工作,会导致员工不能很好的适应银行的业务要求,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

三、商业银行针对会计内控风险进行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完善会计内控体系对于防范会计风险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会计内控体系的工作。在决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形成良好的制约体系,建立具有层次性的内部监管系统,确保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严格按照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原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要确保相关规定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同时对于国家出台的新制度要进行关注,并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在商业银行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制度至上的观念,在平时的会计活动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业务操作,从而有效防止会计内控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1、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指的是通过明确的责任追究链条,对发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工作。商业银行要确保将员工的利益和会计风险防范工作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保证问责制度的实现。

2、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梳理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更新力度较快,因此会计内控管理工作要保证与时俱进,要对具体的金融业务进行风险考量,做好对风险重点的防控工作。另外可以对商业银行不同的业务进行等级的划分,并根据等级采取对应的授权模式,从而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

3、建立有效监管机制通过视频和系统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例如,在对银行网点进行内控监管时,可以在系统在线监测方面寻求突破,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非现场监控能力,同时提高柜台的视频监控力度,进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会计内控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首先,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会计人员的内控管理理念,提高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针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业务操作上出现的新方法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工作,确保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化,减少业务操作方面的疏漏。最后,要对会计内控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对出现的重大疏漏要进行追责,最终确保会计内控质量的实现。

(四)健全会计内控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工作,对于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可以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级奖惩制度来进行。但同时要注意,对于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进行考核时,要根据工作情况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考核分别要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将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纳入到整体考核评价中来,从而提高各级财务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内控风险的重视程度。

四、结束语

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银行管理人员要对会计内控工作引起重视,从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为银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一、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裂缝的部位及其特征

当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在住宅工程中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在住宅中最常看到的裂缝是顶层纵横墙交接处有阶梯形裂缝产生;在屋面与墙体交接处或梁底与墙体间有水平裂缝产生;在底层窗台下有竖向裂缝产生;各个楼层的窗台两角和顶层外墙窗口四角处有斜裂缝存在;在钢筋混凝土柱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的相结处有竖向裂缝存在;在砌块周边产生裂缝。

二、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裂缝的成因

由于混凝土空心砌块湿涨干缩和热胀冷缩的自身变形,以及自身干缩率大和干缩时间长等特点。导致这类墙体很容易产生裂缝,产生墙体裂缝的原因很多,既有砌块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外在原因。

1、砌块墙体与柱交界处纵向裂缝

墙体与柱间隙过大;砌块与柱间灰缝不饱满;砌块龄期不到28d,含水率大造成砌块后期收缩变形大;砌筑砂浆及抹灰层的干缩;不同材料的变形率不同;未按规范规定设置拉结筋。

2、砌块墙体与粱交界处水平裂缝

斜砌块未顶紧梁底;砌块沉缩过大;墙梁交界处灰缝砂浆不饱满;墙体日砌筑高度超过1.5m;斜砌块未按规定与墙体砌筑停歇间隔大于7d。

3、砌块墙体中部裂缝

墙体过长未设置构造柱,因砌体自身干缩产生内应力,当形成的集中应力大于墙体的抗拉强度时,便产生裂缝。

4、门窗洞口边角裂缝

门窗洞口是整体性最差的部位,砌块干燥收缩产生的墙体内应力很容易集中在此造成墙体裂缝。

三、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裂缝的产生机理

1、温度变化的线胀系数差距过大

混凝土空心砌块的温度线胀系数为l0×l0-6/℃;普通抹灰砂浆的温度线胀系数为l0×l0-5/℃左右,即线胀系数相差10倍。研究表明,建筑外墙最大日温差一般可达18℃,据此可以计算出抹灰层与基层将产生1.62mm/m的相对涨缩差异。普通抹面砂浆变形量大于混凝土砌块的变形量,导致混凝土砌块墙面与抹灰砂浆之间、混凝土砌块与砌筑砂浆之间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大于砂浆的抗拉强度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抹灰层空鼓并导致开裂。

2、抹灰砂浆与混凝土砌块干缩性能相差过大

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干缩是由于砌体蒸发逸出多余水分引起的。干缩率的大小除与砌块上墙时的含水率有关外,也与砌筑砂浆、面层材料、时间、环境温湿度、体积、尺寸等因素有关。砌块砌体的干缩率为2.35×10-4~4.25×10-4.而普通抹面砂浆只有0.03mm/m,如取砌块平均干缩率为3.3×10-4,据此可以计算出抹灰层与基层将产生约0.3mm/m的相对涨缩差异。混凝土砌块的变形量大于普通抹面砂浆的变形量,导致混凝土砌块墙面与抹灰砂浆之间、混凝土砌块与砌筑砂浆之间产生收缩应力。当混凝土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砌块自身的抗拉强度和砌体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强度时,也会产生裂缝。

3、抹灰砂浆和混凝土砌块弹性模量差异

混凝土砌块的弹性模量在1.6×104MPa左右,而普通抹面砂浆的弹性模量为2.3×10-4~2.6×10-4MPa,较混凝土砌块大。二者相比混凝土砌块变形能力较抹面砂浆大。若遇到荷载作用时,由于二者变形量不一致,抗变形能力也不同。极易在应力集中处产生开裂、空鼓现象。

四、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1、设计方面

为防止或减轻房屋墙体裂缝,在设计时可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构造措施:

(1)增大基础圈梁刚度。

(2)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首先应处理好软土地基和不均匀地基,但在抒写地基加固和处理方案时,又应将地基处理和上部结构处理结合起来考虑使其能共同工作。

(3)住宅建筑的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除规范规定外,房屋长度大于40米时,宜设置变形缝:变形缝应贯通女儿墙或天沟。

(4)砌体结构房屋顶层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2、施工环节的措施

(1)严格控制砌块28d后才能出厂和上墙砌筑,保证混凝土砌块保养期。混凝土砌块建筑的干缩裂缝对建筑物影响很大。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控制好混凝土砌块本身原有的含水率。除了生产企业提高砌块本身内在质量包括控制其最大吸水率以外,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证混凝土砌块的28d龄期再上墙,从实践来看,保证砌块龄期一个月以上上墙效果更佳。

(2)混凝土砌块砌体应采用砌块专用砂浆砌筑,砌筑砂浆须采用和易性好、粘结力强、稠度控制在50mm以下的混合砂浆,严禁用水泥砂浆砌筑。

(3)墙体水平灰缝和竖缝必须饱满,水平缝灰浆饱满度达到90%,竖缝灰浆饱满度应达到80%,严禁砌体出现瞎缝和透明缝。

(4)严禁雨后砌筑墙体和浸水、受潮砌块上墙砌筑。

(5)保证墙砌体材料质量,同时保证砌筑用砂浆强度和饱满度,增加砌体灰缝接触面,才能保证墙体的刚度。

(6)为了避免新砌体压缩变形过大,严格控制日砌高度,外墙日砌高度在2m左右为宜。

(7)保证顶层或最上两三层的砌体砂浆强度,增加墙体的抗剪抗拉能力,保证墙体的整体刚度。

(8)外墙内侧设有暗管暗线时,应使用同种材料带纵槽或横槽的异型辅助砌块,施工时要密切和水电施工人员配合,砌墙时确保预留管、线槽位置的正确,禁止在外墙砌好后凿槽、凿孔等。另外外墙砌体不宜吊挂重物,设计上应考虑用跳板、阳台等安放空调设备。

(9)可在窗台下砌体中增加配筋或砌筑反拱,抵抗基础的反作用。

(10)墙体与混凝土构造接应采用“马牙搓”连接工并加设拉接筋。因空心砌块壁薄.水平灰缝接触面小、故应选用能保证设计强度。且塑性好的砂浆砌筑。砌筑时,砌块底面朝上,铺灰饱满,竖向灰缝应满灌,挤压严密.搭接合理

3、抹灰环节的防裂措施

(1)其基本原理是,各构造层满足允许变形与限制变形相统一的原则,各层材料的性能满足随时分散和消解变形应力,各层弹性模量变化指标相匹配逐层渐变,外层的柔韧变形量高于内层的变形量;按照这一原理建立的柔性渐变抗裂体系,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纳应力变形,能够解决外墙表面易出现有害裂缝的技术难题。

(2)外墙抹灰宜待房屋结构封顶15天后进行,以使墙体有一个干缩稳定的过程,避免日后粉刷开裂;顶层内抹灰应待屋面保温、隔热架空板施工完后再进行,以减少温差效应:外墙抹面宜从次顶层开始往下,最后抹顶层。这对防止干缩裂缝的产生颇有效果。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抹灰工艺,对于防止墙体开裂有非常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墙体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产生的裂缝、渗漏是目前施工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根据实践经验,只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GB50203-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认真做好每一个施工步骤和施工程序,并采取相应的防治、解决措施,墙体裂缝及外墙渗漏问题是可以得到控制和解决的。

篇4

关键词:

会计职业判断力;企业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所面临的日常运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应该采取有效的控制和完善措施,发挥会计职业判断力的作用,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预防,以便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为促进工作水平提升,应该认识会计职业判断力的作用,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下去,降低甚至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推动企业的有效运营和发展。

一、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意义

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往往面临来自自身、外部环境等的风险,为推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而会计职业判断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更为有效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往往面临来自多方面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更好发挥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全面了解,促进工作水平提升。职业判断力是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经验,对系统内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评估。随着企业发展和经营规模扩大,企业新增业务也在不断增加,面临的风险种类可能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发挥会计职业判断力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方法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提升。

2.增强决策准确性,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在新会计准则当中,公允价值计量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而该项计量工作必须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同时,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会计处理工作的难度,对数据的采集、汇报和评估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职业素养,较为全面的了解自身专业知识和企业运营情况,对企业决策和会计信息作出更为有效的判断,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水平。

二、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应用不足

虽然企业认识到会计职业判断力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制度、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制约,影响企业风险防范水平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工作人员素质低。一些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偏低,缺乏相应的会计职业判断力,与企业风险防范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对企业运营产生不利影响。会计人员要熟练运用各种准则,准确、无误的进行职业判断,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达到有效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水平的目的。

2.外界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竞争越演越烈,企业面临的环境也更加复杂,面对的风险因素也会更加多样。市场的不稳定性变化,制约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的有效发挥。同时企业面临的多样化信息需要筛选,但工作人员未能有效完成这些任务,对企业决策和发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3.管理人员的不足。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认识到自身在风险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另外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者管理人员利用自身职务便利,过多干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制约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可能增大企业的风险,影响工作水平提升。

三、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应用对策

为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预防,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根据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可以采取以下改进和完善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重视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要落实会计理论基础,丰富专业知识,熟悉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并掌握与之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同时关注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在会计日常工作中注意增强实战经验,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总结职业判断的经验,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防控,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促进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职自己的职责,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权限,加强企业财务会计日常巡视和管理,对存在的风险及时防控。建立并严格落实相关的制度措施,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不得过多干预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管理人员还要增强自身风险防控意识,做好管理和督促工作,让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工作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促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的提升。

3.加强企业风险全过程防范。首先加强事先防控,会计人员要发挥自身特长,整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将管理和业务有效结合,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有效评估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梳理有用信息,帮助企业制定有效方案,规范企业会计工作。建立财务会计预警机制,完善相应的监控制度。会计人员要结合新的政策措施和企业战略方针,对财务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为企业风险防范和经营提供支撑,提高风险防控水平。其次加强风险事中防范,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应用会计准则和计量方法,提高核算水平,有效控制财务会计风险。最后加强事后风险防控,对可能出现的亏损及时预警,提前财务防控措施,降低不必要损失。

四、结语

为有效防范企业风险,应该发挥会计职业判断力的作用,认识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预防。另外还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管理和完善措施,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薛爱妍.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外资,2013(4)上,173-174.

[2]张光武.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下,121.

篇5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2-0103-02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操作风险一般是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不规范或制度不健全、系统故障、人为过失以及外来因素造成的银行经济损失。会计操作风险是直接表现在银行会计结算业务上的操作风险。接连不断发生的金融案件,绝大多数出现在操作风险上,更多的直接发生在基层行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财会人员违规操作,内控、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有章不循、执行不力、监控手段不完善,监控和执行不到位,系统监控建设上还很滞后等等。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建立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针对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运行后给财会工作带来的操作、管理和核算方式方法的转变,逐步建立了系统运行管理前台监督、突击现场检查和远程视频监控的会计安全监督体系,简称“三位一体”。这对于防控会计操作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基层行运用该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能力,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以“三位一体”为核心,采取“三级联防”、“三化建设”、“构建防控会计操作风险文化”等防控措施,建立和加强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一、以“三位一体”为核心,实施三级联防,筑起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防火墙”

主要是以“三位一体”为核心,建立县级支行主管行长、会计主管、防风险监督员三级联动监管机制,实施立体式、双联式、联动式防控措施。

一是三级联动。在现有的管理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县级支行主管行长、会计主管的作用,在会计出纳部确定一名会计出纳人员(可以是会计坐班主任)为防控风险监督员,主管行长向行长负责,定期检查会计工作;会计主管对主管行长负责,具体组织和管理各项会计工作,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处理重要会计事项,定期抽要会计业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向主管行长汇报工作,但不参与具体事项;防控风险监督员对会计主管负责,执行各项会计制度和操作规程,履行所承担职责。形成由低到高层面的防控机制,这样能更加有效防控操作风险。

二是双联式防控。在“三位一体”的体系下,实施三级联动,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式防控网络,实施双重监控。上级行随时可以监控到基层行的行为,基层行可以随时监控自身行为,使管理行的监督责任和操作行的监管责任捆在了一起,实现了上下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而且可以促进内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二、应以“三位一体”为核心,大力推进“三化”管理,夯实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根基”

对会计操作风险及业务流程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风险分析,查找风险点,并针对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风险点整章建制、行为立法,完善涉及资金汇划、重要凭证使用管理、业务核算、票据业务、企业贷款、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操作风险防范会计制度、规范和标准,完善会计操作、会计结算管理、风险防范的行内立制。这些“立制”包括健全各岗位、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权限范围、操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形成一个完备的、到位的、全面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对全部会计操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与纠正的连续动态监管。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要严格按照会计基本制度,在全面综合考虑各项会计业务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制度。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服务新方式的出台应及时组织建立与其业务相配套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操作规程,并要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发现薄弱环节,对其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确保每项业务都有章可循。同时还要提高每个会计人员遵章守纪的自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人员完成,通过流程使不相容岗位职务分离,达到各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的目的。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全过程现象的发生。

二是合理配置会计岗位人员。建立一套风险评价与监控体系,随时预警,努力把风险控制到最小限度。由于会计业务流程是所有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会计操作风险必定对其他业务产生影响,所以应建立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对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机制,共同把关,综合防控。

三、以“三位一体”为核心,积极构建防控风险文化,营造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良好氛围 建设防控会计操作风险文化,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形成各类人员直至全行对制度、管理、风险防范的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念。

篇6

关键词 操作风险 特点 防范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操作风险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三大风险,这足以显现出防控操作风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操作风险的防控问题,国际社会已对资本和防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各个行业的操作风险情况不尽相同,他们在遵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也要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要求。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以学校会计出纳工作为研究对象,从操作风险特点、表现形式、成因、防范措施四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希望以此能为会计出纳的操作风险防控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特点和防控难点分析

长期以来,操作风险一直是困扰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难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操作风险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特点。概括起来讲,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从业务的风险性方面看,它正在由高风险业务向低风险业务转变;从业务的内容方面看,它正在由资产业务向负债业务转变;从风险决策方面看,它正在由领导干部决策层向一线操作层转变。由此可见,加强操作风险的防控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操作风险的防控难点也在发生新的变化。目前,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控难点主要集中体现在:首先,员工的道德风险比较难以防范。现如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员工道德风险的防控难度非常大。在主观方面,员工道德防范具有主观性,而且防范的标准不统一,使员工道德风险防范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在客观方面,员工的道德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给员工道德风险防范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其次,作案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在给我们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道德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撑。近些年,作案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严重阻碍了操作风险防范的进程。例如,当前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会计出纳工作非常繁琐,服务对象是上万的师生员工,辛苦程度高,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大,特别是现在金融票据的仿真技术越来越高,这就加剧了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操作人员的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在现实生活中,会计出纳的操作人员大多认为风险离自己比较遥远,就放松了警惕,殊不知,操作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这种心态的危害性极大,并最终造成了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会计出纳操作风险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是比较突出的主要有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两种。

在道德风险方面:高校出纳工作是高校会计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项既细致又繁琐,且政策性、原则性、经常性、时间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出纳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坚持原则又处事公正,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要有以大局为重的观念。洁身自好,不贪、不占公家便宜。严守本单位机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同意外,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本单位任何信息。高校出纳人员要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学校管好财用好财。在实践中,由造成会计出纳道德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校会计出纳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心态严重失衡,思想严重腐朽;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发生。

在能力风险方面:从哲学的角度讲,内因是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操作人员自身的诸多不足是造成操作风险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业务能力较差上,这最终导致了能力风险的发生。具体而言,能力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人员未能准确地掌握岗位所需的业务技能;二是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现象泛滥。进一步讲,能力风险的成因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的力度不够、动力不足;二是金融票据的防伪措施不力,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概况起来讲,目前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经营而轻管理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影响。

高校出纳人员同学校内外界的接触都较频繁,既要能很好的处理与同事、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和老师、学生的关系,又要在与银行金融、财政部门、工商税务等单位进行交往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工作氛围,借以增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主动、高效的开展工作,取得有用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市场环境中,会计出纳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展业务上,而忽视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换句话说,它们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这是造成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突出业务发展,它们不惜牺牲风险管理,有时还将两者放在对立的位置。这种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了行为上的错误,造成了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混乱局面,提高了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二,重表现而轻实质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影响。

实践证明,素质因素是产生操作风险的又一项重要原因。进一步讲,这种素质因素的主要体现就是操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水平较低。在日常工作中,相关负责人对员工的思想和防范风险状况缺乏必要的监督,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缺乏正确的理解。除此之外,他们对重要人物、重要时间、重要岗位、重要环节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各项规章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问题,既从客观上反映了素质因素的重要性,又是实践中产生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

第三,重检查而轻处罚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影响。

在实践中,会计出纳也比较重视内部检查,而且有意地扩大了检查的范围和次数。从理论的层面讲,这种行为十分有利于防控操作风险。但是,众所周知,检查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形式、搞形象工程,而不注重处罚各项违规操作行为,就不会对操作风险的防范产生实质的影响。然而,现实情况令人堪忧,存在着严重的重检查而轻处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产生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原因之所在。

四、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分析

基于上述的内容,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范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第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实践证明,提高操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防范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根本性措施。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养成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其次,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技能和水平。

第二,要加强操作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操作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我们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制度,已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要彻底检查、整合、完善现有的业务制度和流程,解决制度间缺乏制约性的问题;其次,要切实加强制度的监督与管理,将各项规章制度都落实到实处。

第三,要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操作风险的防范而言,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充分发挥惩治作用,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危害性、惩治办法进行细致地分析与研究;其次,要克服各项主观因素的阻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被惩治者;最后,要灵活运用各项惩治手段,增强惩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想将该项工作做好,必须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要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特点及防控难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我们要对会计出纳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有一个准确的分析;最后,我们要切实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加强会计出纳操作风险防范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该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勘察设计行业;分支机构;财务风险;风险防控

勘察设计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时,大多都选择设立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这种类型的分支机构与法人分支机构相比,可以使企业避免一些复杂的程序,但由于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是勘察设计企业的下设机构,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其经营活动包含的相关财务风险都将对企业造成重要的影响,即勘察设计企业担负着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的所有相关责任,因此,勘察设计企业如何对分支机构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长期有效的防控成为勘察设计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勘察设计行业分支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勘察设计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没有更多的关注,只重视勘察设计项目的争取和完成,忽略了分支机构财务风险方面的内容,因此,大多数的企业分支机构财务管理都相当滞后。在人员方面,缺乏专业技能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相关财务工作人才;在制度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这对企业的效益提升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阻力;另外,勘察设计企业没有很好的结合分支机构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对集权式和分权式这两种财务管理模式没有灵活运用。集权可以有效降低财税风险,但却会让总公司的管理成本增加且使分支机构处理相关问题的效率不高;分权确实可以使分支机构能灵活自主的管理,但却让总公司不能及时掌控与监督。

二、勘察设计行业分支机构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财务管理队伍思想水平和执行力低

分支机构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低下,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具体的财务人员都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都达不到总公司的要求,在日常财务基本核算、报税等工作中频频出错,更谈不上成本核算、预决算、资金计划等复杂财务工作的进行,甚至还有对基础工作规范都不熟悉的人员。分支机构整体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低,对相关财务制度不履行或执行不到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总公司整体战略相差甚远,对要向总公司上交的财务资料应付了事,上报不及时且质量不高。

(二)资金活动与资产管理风险

在资金活动方面,一些分支机构资金管理非常混乱,对专职岗位没有设立相对应的专职人员,也没有形成合理规范的货币资金管控制度,对现有制度不严格执行,这直接导致了一系列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如资金挪用、侵占或受到欺诈、单位资金账户违规出租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在资产管理方面,目前,勘察设计企业分支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比如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暂付款项不能及时提醒催收;没有建立对固定资产及低值易品的收、发、存台账等。

(三)会计核算与财务控制风险

勘察设计企业分支机构的业务模式一般比较灵活,这就对相应的人员、制度、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勘察设计企业分支机构的人员数量和专业知识都很不足,具体工作环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使会计核算及财务控制面临着新的困难,如现有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的从业经验和工作技能,对会计核算工作操作不规范,无法为整个财务工作提供全面正确的核算结果。而且,勘察设计企业分支机构存在很明显的财务管理漏洞,会计凭证及财务控制手续不仅不符合相关规定,还不够全面细致,对原始凭证及审签流程的要求不严格,落实不到位,这都造成了企业资产的流失。除此以外,勘察设计企业分支机构还存在连带责任风险、发票及涉税风险、对相关工作监管不到位等风险,这些都需要引起企业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寻求更好的分支机构财务风险防控策略。

三、勘察设计行业分支机构财务风险相关防控措施

(一)切实提高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和执行效率

要全面提高财务工作人员风险防控意识必须从两方面来进行:首先,从管理层方面入手,企业管理层人员是整个企业的领路人,是对企业有决定作用的人,只有先切实提高他们的风险防控意识,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的工作,而且,市场经济具有多变性,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管理者必须让自己的思想走在发展的最前沿,深刻认识到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使财务风险防控的措施紧跟时代的脚步;其次,从具体财务工作人员方面入手,对勘察设计行业分支机构财务风险的管控需要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而最基本的就是意识的提高,意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行动,所以,只有对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才能在实际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中表现出来,进而更好的使企业规避风险。要做好分支机构财务风险的相关防控工作,就必须切实的提升执行力度,分支机构虽然是勘察设计企业的下属机构,但由于不在一个地区,企业对其管理力度和具体事务的执行率不够,这就需要公司总部从分支机构设立之初就要对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做好全面的考虑,比如在确定分支机构负责人时要对其进行充分考察,对其所要担负的责任签订相关的书面协议;还可以对分支机构财务人员的确定采取直接招聘、委派的形式等,这些具体措施都能有效的促进分支机构和总部的沟通与工作环节的衔接,进而使执行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加强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相关技能培训

财会人员是分支机构财务风险相关防控工作的主体,因此,在分支机构建立专业化财务管理队伍成为企业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建立专业化财务管理队伍就要把积极招聘相关人才和对在岗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在招聘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分支机构的具体情况而定:第一,由总公司直接进行招聘,进行培训后到分支机构工作,考核由总公司进行;第二,由分支机构依照总公司对相关财务人员的具体要求进行自主招聘,由总公司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对其考核放入对分支机构的整体考核体系中;第三,对于具有一定规模且在总公司有一定影响力的分公司,主要财务负责人可由总公司人事部门直接招聘并委派至分公司,对其单独考核;其他财务人员由分公司当地招聘,属地化管理,考核纳入分公司考核体系中。在培训学习方面,我们应从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开展:充分重视入职培训,这将决定一切工作是否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加强在岗培训,这将促进财务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水平大幅度提升;深化继续教育培训,使员工对自我价值和企业价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总之,这些措施对建设专业财务管理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是分支机构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规范运行的指向灯,它使分支机构在财务风险防控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有据可依。首先,要统一细化财务核算制度,依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并结合分支机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考虑分支机构对总公司当前及以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直接影响,并根据相关预测和分析的结果来对分公司的财务管理政策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制定与调整。其次,建立分支机构财务管理风险责任制度,不仅对分支机构负责人和总机构相关负责人明确责任,也要对财务风险防控工作中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操作人明确责任。再次,在符合国家财税政策和勘察设计行业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各分支机构共同遵守的审计监察制度。最后,根据分支机构自主经营和权限方面的情况,对其在日常运行中的具体财务管理工作制定相关制度和规范。

(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控的监督体系

为了更有效的落实财务风险管控制度,勘察设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控的监督体系。首先,对分支机构的行为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对分支机构生产经营和财务报表等业务和财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对已经存在或可能面临的问题能够及时的防控和处理;其次,事后审计方面,企业必须定期进行审计工作,对分支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的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如资金运作方面和发票税务管理方面等,在审计工作进行中,如果发现分支机构各项财务制度存在违反制度和其他责任的事项,应该及时进行调查并追究责任,而对发现的新增风险也不能忽视,一定要使分支机构对其足够重视并及时进行探讨与解决,使财务风险管控的监督体系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保障作用。

(五)其他相关防控措施

防止财务风险发生、提高财务风险管控水平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防控措施,如关于连带风险的防范措施、对分支机构前期财务规划的关注以及监管方面的新方法。在连带风险的防范措施方面,企业可以限制分支机构的亏损金额,并要求分公司不能与任何非关联企业有借款往来,企业还要配备足够专业的内审专员执行相应的审查程序;在监管方法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今经济信息联网互通发达的便利,随时对分支机构的资金动向进行远程监控;此外,我们还要多注重对分支机构前期的财务规划,对分支机构环境进行详细考察,在设计财务管理模式的相关制度和流程时,要充分结合当地特点。

四、结语

随着我国勘察设计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不得不对其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状况都进行详细掌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而勘察设计企业的分支机构是其附属机构,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其中,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是重要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必须要不断完善对各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控制,尽量规避风险,为整个企业的经济规模效益和长远发展起到更好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崔蘅.勘察设计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财会学习,2015(11).

[2]林运发.建筑设计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0).

[3]解岚.勘察设计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之实践研究——SJY公司财务状况案例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04).

篇8

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再造业务处理流程,优化核算岗位设置,建立自动控制及校验机制等,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风险防控手段。一是加强系统用户管理。会计核算系统用户设置实行双签制,由上一级用户双人设置及审批;用户登录采用密码加电子认证证书双重模式对身份进行验证,用户操作权限遵循分级管理、向下覆盖的原则,有效杜绝违规兼岗。二是强化业务过程控制。从加强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防控重点,将风险管理规则嵌入核算流程。业务参数实行分级管理、两级审批原则,并将重要业务参数设置及维护权限上收至总行。业务流程实施进程干预,如授权控制,业务处理过程中,向用户提示符合条件的授权信息,授权通过后业务流程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又如ACS影像审核,须换人对凭证影像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审核通过后才能发送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对外划转资金(支出、退库等)实行第三人审核制,对接收行行号、收款人账号、金额等重要要素严格控制,风险防范能力得以加强。会计核算风险关口的前移,对事后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行事后监督模式仍是传统意义上“事后”的复审和检验,监督对象是会计核算结果而非过程。且由于目前除营业会计核算配置了监督子系统外,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系统均未对事后监督留有接口,风险监督难以深入,事后监督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促使事后监督重心转移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并重的核算管理,实施安全、效率、效益的核算改革,会计核算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会计核算质量稳步提高。一是会计核算差错明显减少。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下称“福州中支”)为例,辖内会计核算业务差错数量和差错率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并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2013年,辖内会计核算差错数量分别为20笔、17笔、14笔、10笔和6笔,差错率分别为万分之0.28、0.27、0.24、0.23和0.21。二是会计核算差错程度较轻。福州中支辖内近年会计核算差错均属规范性问题和账务处理差错,未发生资金损失或性质严重的核算事故。如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会计资料要素不完整、记账串户或重复记账等,此类差错都可通过纠偏或账务调整整改,对会计核算资金安全影响程度低。会计核算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事后监督重心转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合规性监督,停留在单纯的查错纠偏上,事后监督重心应转移到防控核算风险、防止资金损失上,应加强对日常监督结果的分析应用,通过开展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会计核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事后监督工作内涵,提升监督工作层次。

二、事后监督转型实践

事后监督转型是顺应会计核算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提升事后监督效能的必要途径。近年来,福州中支坚持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绩效提升为根本,在事后监督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探索监督工作机制

针对事后监督部门未实行条线管理、业务指导分散于不同部门的现状,建立福建省人民银行系统事后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是加强协作、交流经验、共享信息的议事组织。确定联席会议学习培训、风险防范和发展规划等十个方面的议题,充分发挥省会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业务指导和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事后监督联席会议,组织省内各事后监督部门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履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全省事后监督工作的建议及措施。开展全省事后监督业务竞赛,将把好核算质量关、加强资金风险防范作为竞赛目标,以监督水平提升为根本,鼓励事后监督管理及手段创新,通过竞赛推动全省监督水平的整体提升。不定期举办事后监督专题业务培训,邀请支付结算、国库等业务主管部门介绍会计核算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重点,增强事后监督部门对核算业务及相关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适应会计核算业务变化后监督工作需要。

(二)创新风险监督手段

以防控会计核算资金风险为核心,探索构建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按季发出事后监督风险提示,收集省内事后监督中发现的核算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的性质、发生频率及对资金安全的影响程度,将问题分为事故、核算差错和规范性问题三类,分别以红、橙、蓝三色标识风险等级,向省内各中心支行分管领导、核算与监督部门发出风险提示,提高事后监督风险管理水平。每半年开展事后监督业务分析,总结监督情况,分析核算差错特点,探讨差错产生的原因,运用同期对比、发展趋势预测等方式,加强对监督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排查核算风险隐患。推动核算业务分类监督,将监督对象按办理的业务范围、业务量大小分类,将监督内容按资金风险程度划分,将监督时点按月(年)末、节假日前后、一般工作日区分,明确监督标准;对重点账户、特殊业务和重要时点实施监督与再监督,对资金风险较小的业务进行合规监督,促进监督工作由合规监督向风险监督转化。开发国库支付业务监督软件,对国库会计核算风险较大的拨款、退库等资金出口环节实施电子监督,并将EX-CEL应用于国库核算平衡关系及操作日志的监督,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提升事后监督效率。

(三)促进监督成果运用

加强横向部门间业务交流,定期召开福州中支事后监督联系协调会议,业务管理部门、核算部门和事后监督部门参加。通报事后监督情况,并就监督中发现的风险性、制度性、操作性问题进行探讨。近年来,通过联系协调会议提出50余条完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建议,大多数被业务管理部门采纳,或据此明确相关制度规定,或及时向总行反映,有力地推动会计核算规范、安全开展。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结合当前事后监督工作特点,依托福州中支内联网,建立《事后监督业务工作平台》,及时登载工作动态、分析报告、会议纪要和风险提示等信息,促进全省事后监督资源共享。建立会计核算差错案例库,收集2009~2013年全省事后监督发现的差错,界定差错类型,描述差错情况,形成电子监督成果,供全省监督部门与核算部门借鉴参考,提高监督信息转化运用的效果,有效地发挥了事后监督的综合反映作用。

三、新形势下事后监督转型探讨

近期,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调整的意见,地(市)中心支行不再保留事后监督中心,事后监督职责按业务条线分别交由相关核算部门履行,即由跨部门监督改由部门内监督。无论事后监督部门如何调整,事后监督职责仍将履行。面对会计核算和监督机制的发展变化,事后监督只有通过转型才能适应更高的新要求。

(一)监督机制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将“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改为“会计核算监督”,体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监督理念。目前事前、事中监督由核算部门负责,事后监督职责由事后监督部门履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相互关联的整体被人为分割,易形成重复监督和监督不到位的格局。应通过顶层设计和底层推动,建立起适应会计核算业务发展,符合资金风险防控需要的监督机制。一要理顺事后监督管理机制。将各级分支机构事后监督职责回归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核算部门,在管理机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条线统一管理,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于一体,统筹规划会计核算各环节风险防控,避免管理协调不畅、信息沟通脱节,重复且无效劳动等现象,有效整合监督资源。二要构建大监督机制。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要与业务管理部门现场检查、内审部门内控检查实现信息共享,职责互补,加强监督交流、沟通、反馈力度,发挥事后监督成果独立性、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业务管理部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要运用事后监督结果,确定会计核算检查方案,突出检查的针对性;要结合现场检查情况,调整日常监督重点,促进现场检查与日常监督互动互补,切实发挥监督合力。

(二)监督模式转型

目前,事后监督仍停留在合规监督层面,较多注重微观差错的检查,忽视对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评估与判断,以及对潜在风险的监测与预警。要在合规监督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的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模式,建立风险识别、评价、预警和处置办法,充分发挥事后监督防控会计核算风险的作用。一是日常监督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关键业务、特殊时点和要害岗位的监督,坚持从动态、全面的角度出发,分析核算过程、内部控制、资金流动等风险防控环节,开展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二是差错纠正与管控措施相结合。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核算差错要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分析,及时反馈和落实整改,促进会计核算规范操作;对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风险问题,要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堵塞漏洞,排除隐患。三是监督结果与质量评价相结合。依据日常监督结果,对核算过程、核算结果和核算管理持续跟踪、监测,定期评价会计核算状况,针对人员配备、岗位设置、核算操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要提出加强管理的具体建议,实现由真实性、合规性为主的监督向以资金风险防控为重点的监督方向转变。

(三)监督手段转型

相对于不断升级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事后监督手段滞后,特别是占整个事后监督业务量70%以上的国库会计核算,仍以手工监督为主,缺乏层级控制、自动识别和全面涵盖。借助科技力量,改进事后监督手段,提升监督效能是推进事后监督转型的必然选择。一是开发监督系统。改变目前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手工式、粗放式监督状况,探索监督系统与核算系统的有效对接,从核算系统提取原始数据,将人工核对、计算、校验等基础监督功能以监督系统替代;依托系统功能,从日常业务监督、风险环节监控、重要事项审批等不同角度,实施重点、实时、动态监督,并对各类核算数据进行监测与统计分析。二是优化监督系统功能。ACS监督子系统,不仅具备对特定业务的实时监督功能,还通过设定监督条件对一般业务比例监督,前移监督关口、突出监督重点,相比原有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复核式比对的监督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如ACS凭证受理与账务处理前后台分离,营业网点与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各负其责,该模式下核算资金风险隐患理论上只存在于凭证影像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地(市)中心支行监督职责调整后,凭证从核算到监督环节的即时传递成为可能,应将凭证影像监督由事后监督调整为实时监督,避免监督时效滞后在风险防控上的局限。同时,对核算系统能自动校验、核算环节已实施控制的业务,如商业银行通过ACS前置系统办理的财政存款、电子对账业务等,可调整事后监督频率,将按旬、按日监督改为按月监督,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监督效率。

篇9

1.1管理风险。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制支付、“收支两条线”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和质检系统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完善。在目前的财政改革形势下,建立完整、统一、完善的财务制度体系仍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当中,客观上造成管理制度上的不详备,在财务工作的某些环节、部分程序或相关措施上仍存在漏洞,造成管理上的风险。

1.2系统风险。从财务的管理职能来看,目前财务工作涉及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收费管理等方面,各项财务业务又与多个具体的业务相关联,涉及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交叉合作,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与各单位内部相关业务的管理质量和水平息息相关,如:资金管理涉及科研经费管理、基建项目经费管理、接待费管理、出国费管理、交通费管理等,能否系统开展财务工作存在风险。

1.3环境风险。就财务业务本身而言,会计机构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因素,对财务风险程度起到一定影响。财务人员不足导致一人多岗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单位由于财务人员不足,不能完全按照会计基础规范要求形成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

1.4主观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严肃财经纪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管理负责人应加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摈弃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等主观决策习惯,降低财务决策风险。就个人而言,如果财务人员不注重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知识学习,不熟悉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缺乏工作责任心,则从事任何财务岗位都会有较高风险。这也是发生廉政风险的内因。

2. 防控财务岗位风险的建议

2.1完善财务和内部管理制度。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检验检疫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议财务部门对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重新梳理,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收费管理制度、经费报销审批制度、基建维修和设备采购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同时,建立健全财会工作岗位职责,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并推动相关部门完善有关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2.2强化财务稽核监督检查。要充分发挥财务稽核的财务监督作用,将单位财务稽核的重心放在提高依法理财、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上,使财务稽核由事后查处向事中控制、事前防范转移,实现了财务稽核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提高资金效率和降低风险提供有力保障。有条件的单位设立专职稽核员,会计人员较少的单位,由会计主管兼任稽核员。通过财务稽核,对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疏漏及时加以纠正或制止,避免会计核算工作上的差错和有关人员的舞弊,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2.3落实财务工作第一主体责任。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单位负责人要以身作则,提高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法规的自觉性,支持财务部门依法行使职责。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单位负责人的定期培训及宣贯,要求各单位负责人切实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篇10

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是审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显然我国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化的大事务所相比,其审计风险防控工作做的不够好。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审计工作,避免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必须从根本上找到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现有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的审计市场需求“不健康”

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的审计服务在供需市场上作为一种产品存在着,而产品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需求者的要求。假如需求者要求质量高的产品,那么产品的生产者就会为了满足需求者的要求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假如,需求者为了节约成本而选择廉价的劣质品,供应者就会为了顾客需求而制造与价格等值的劣质品。在很多发达国家,他们的企业会选择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在中国现有的审计市场中,企业的管理层一方面为了节约审计工作的成本,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想尽办法地欺骗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所以他们存在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需求,这就是审计市场上劣质产品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风险产生的根源。审计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审计工作承受着较大风险的原因之一。

(二)审计的内部、外部控制体制不够完善

现如今,国家的审计风险防范制度虽存在,但并不完善。关于审计风险的防控做的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对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不能真正实施对审计工作的控制和管理,所以审计行业的秩序较为混乱。就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监督而言,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为了降低成本,会放松对审计工作的质量监控。而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工作质量监控制度的制定不甚周密、不够重视。在缺失质量监控的情况下,审计工作的成效不大、同时又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其次就是外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执行力度不够,同时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对于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做的还不够完善,所采用的手段缺乏科学性,所以对审计工作的风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会计师事务所在职员工的组成主要是小部分的注曰峒剖和大部分尚未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助理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助理人员会负责一部分基础工作,所以助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风险。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截止2016年9月30日我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达12万人,但这一行业的人才缺口仍很大。在现有的注册会计师中,虽然他们已经拿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证,在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下,还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也应了解,审计行业日益需要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主要还是会计类、审计类专业人才为主,执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并不能够完全达到事务所和审计工作所要求的新高度。部分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无法胜任更高要求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四)委托关系和费用制度不合理

我国审计业务委托关系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规范的审计业务委托关系应当包括三方:委托方、审计实施方和被审计方。而我国审计业务委托关系中,审计委托方和被审计方往往同为一体,自己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被审计方有权选择审计实施单位。这种现象容易导致竞争能力较弱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产生经济依赖,被客户牵制,无法做到出具真实、准确、公允的审计报告。

在审计费用支付上,我国审计收费同样存在着付款方和被审计方合二为一的问题,这样就使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依附被审计单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独立性原则。

二、对于审计工作中存在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健全审计机构内外部的监控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审计风险监控的制度要更加重视。在事务所内部要建立审计风险监控体制,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行业标准制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风险监督监控制度,同时选择专业能力强、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强化审计质量监督制度和审计工作的风险监控,-在完善了这些制度以后,务必要加深对审计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加强事务所的员工培训,学习审计新知识,准确理解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与审计的工作关系,在确保审计业务独立性的同时,又不会使审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脱离内部控制工作。在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制度,增强其监管制度的科学合理性,让注册会计师更加专业敬业。同时要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治理,国家要完善相应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监控制度,我们可以效仿国外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制度,再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修订和改善,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管制度。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储备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例外,审计工作质量要想得到保证,就必须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有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审计知识,还要对被审计对象所涉猎行业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更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在完成审计工作的同时还要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在现在人才稀缺的社会状态下:要不断地吸收高质量人才,假如在外界得不到素质较高的人才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培养自己的人才。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建设体系,要有相应的人才引进制度和提高人才素质的系统。这个体系要保证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吸收外界专业性强的人才,同时要不断提高本企业人才素质。在对本事务所人才的继续教育中,要不断加强在职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并明确审计风险的危害,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对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此外,还要加强被审计对象涉及行业知识的培训。在对人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对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即使专业技能再过硬的人才,一旦职业道德出现问题,所能引起的审计风险更为严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建设体系在引进外界人才时,在试用期要认真观察新进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否存在道德问题,择优录取,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储备人才。在引进人才后,要加强对新进人员的职业道德再教育,并且向他们说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其违反职业道德后的后果,软硬兼施。与此同时建立合理的道德遵循激励制度,鼓励那些遵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并且引导其他员工向他们学习,相互监督,互相促进。对那些工作能力低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或者惩罚,使他们要有危机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建立客户的风险调查与评估机制

我国的审计人员虽已树立了相应的审计风险意识,但是随着审计业务的难度不断增大,我们不仅要从内部人才着手,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情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在审计前进行尽可能详细地调查,以便预测在本次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状况。因此建立客户风险评估机制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风险评估会降低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不可知状况。而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同时也会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制定审计计划时更有针对性,审计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四)加强宏观环境的监管、强化事务所的地位

前文已指出,现存委托关系存在不合理因素,实质上形成企业管理层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的现状。应建立正规的审计委托关系,让会计师事务所为委托人服务,并保持独立性。所以本文建议解决委托人的虚位化现象,切实让委托人跟公司管理层相分离。

本文建议对于国有企业,以国资委作为委托人,由国资委组织招投标,选取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国资委支付审计费用。对于上市公司,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及更换,以降低公司管理层对审计业务的控制。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处罚力度;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及专项检查,对于违规上市公司加强处罚。这样的安排,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便不能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和审计收费,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降低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概率。

三、结束语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有审计市场的态势,要在审计行业中树立良好的审计风险防控意识,加强在职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建立正规的委托关系,降低审计工作所带来的风险。不要为了贪图蝇头小利,而忽视对会计师事务所本身权威性的建设,让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是审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显然我国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化的大事务所相比,其审计风险防控工作做的不够好。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审计工作,避免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必须从根本上找到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现有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的审计市场需求“不健康”

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的审计服务在供需市场上作为一种产品存在着,而产品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需求者的要求。假如需求者要求质量高的产品,那么产品的生产者就会为了满足需求者的要求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假如,需求者为了节约成本而选择廉价的劣质品,供应者就会为了顾客需求而制造与价格等值的劣质品。在很多发达国家,他们的企业会选择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在中国现有的审计市场中,企业的管理层一方面为了节约审计工作的成本,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想尽办法地欺骗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所以他们存在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需求,这就是审计市场上劣质产品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风险产生的根源。审计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审计工作承受着较大风险的原因之一。

(二)审计的内部、外部控制体制不够完善

现如今,国家的审计风险防范制度虽存在,但并不完善。关于审计风险的防控做的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对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不能真正实施对审计工作的控制和管理,所以审计行业的秩序较为混乱。就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监督而言,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为了降低成本,会放松对审计工作的质量监控。而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工作质量监控制度的制定不甚周密、不够重视。在缺失质量监控的情况下,审计工作的成效不大、同时又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其次就是外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执行力度不够,同时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对于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做的还不够完善,所采用的手段缺乏科学性,所以对审计工作的风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会计师事务所在职员工的组成主要是小部分的注册会计师和大部分尚未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助理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助理人员会负责一部分基础工作,所以助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风险。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截止2016年9月30日我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达12万人,但这一行业的人才缺口仍很大。在现有的注册会计师中,虽然他们已经拿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证,在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下,还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也应了解,审计行业日益需要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主要还是会计类、审计类专业人才为主,执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并不能够完全达到事务所和审计工作所要求的新高度。部分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无法胜任更高要求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四)委托关系和费用制度不合理

我国审计业务委托关系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规范的审计业务委托关系应当包括三方:委托方、审计实施方和被审计方。而我国审计业务委托关系中,审计委托方和被审计方往往同为一体,自己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被审计方有权选择审计实施单位。这种现象容易导致竞争能力较弱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产生经济依赖,被客户牵制,无法做到出具真实、准确、公允的审计报告。在审计费用支付上,我国审计收费同样存在着付款方和被审计方合二为一的问题,这样就使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依附被审计单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独立性原则。

二、对于审计工作中存在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健全审计机构内外部的监控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审计风险监控的制度要更加重视。在事务所内部要建立审计风险监控体制,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行业标准制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风险监督监控制度,同时选择专业能力强、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强化审计质量监督制度和审计工作的风险监控,-在完善了这些制度以后,务必要加深对审计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加强事务所的员工培训,学习审计新知识,准确理解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与审计的工作关系,在确保审计业务独立性的同时,又不会使审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脱离内部控制工作。在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制度,增强其监管制度的科学合理性,让注册会计师更加专业敬业。同时要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治理,国家要完善相应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监控制度,我们可以效仿国外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制度,再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修订和改善,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管制度。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储备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例外,审计工作质量要想得到保证,就必须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有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审计知识,还要对被审计对象所涉猎行业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更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在完成审计工作的同时还要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在现在人才稀缺的社会状态下:要不断地吸收高质量人才,假如在外界得不到素质较高的人才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培养自己的人才。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建设体系,要有相应的人才引进制度和提高人才素质的系统。这个体系要保证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吸收外界专业性强的人才,同时要不断提高本企业人才素质。在对本事务所人才的继续教育中,要不断加强在职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并明确审计风险的危害,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对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此外,还要加强被审计对象涉及行业知识的培训。在对人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对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即使专业技能再过硬的人才,一旦职业道德出现问题,所能引起的审计风险更为严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建设体系在引进外界人才时,在试用期要认真观察新进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否存在道德问题,择优录取,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储备人才。在引进人才后,要加强对新进人员的职业道德再教育,并且向他们说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其违反职业道德后的后果,软硬兼施。与此同时建立合理的道德遵循激励制度,鼓励那些遵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并且引导其他员工向他们学习,相互监督,互相促进。对那些工作能力低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或者惩罚,使他们要有危机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建立客户的风险调查与评估机制

我国的审计人员虽已树立了相应的审计风险意识,但是随着审计业务的难度不断增大,我们不仅要从内部人才着手,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情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在审计前进行尽可能详细地调查,以便预测在本次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状况。因此建立客户风险评估机制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风险评估会降低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不可知状况。而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同时也会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制定审计计划时更有针对性,审计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四)加强宏观环境的监管、强化事务所的地位

前文已指出,现存委托关系存在不合理因素,实质上形成企业管理层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的现状。应建立正规的审计委托关系,让会计师事务所为委托人服务,并保持独立性。所以本文建议解决委托人的虚位化现象,切实让委托人跟公司管理层相分离。本文建议对于国有企业,以国资委作为委托人,由国资委组织招投标,选取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国资委支付审计费用。对于上市公司,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及更换,以降低公司管理层对审计业务的控制。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处罚力度;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及专项检查,对于违规上市公司加强处罚。这样的安排,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便不能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和审计收费,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降低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概率。

三、结束语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有审计市场的态势,要在审计行业中树立良好的审计风险防控意识,加强在职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建立正规的委托关系,降低审计工作所带来的风险。不要为了贪图蝇头小利,而忽视对会计师事务所本身权威性的建设,让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佳华 单位: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2

县支行属于政策传导末端,政策敏感性不强,风险意识和制度观念相对淡薄;县支行人员少,财务组织机构简单,财务内控难以做到相互制约;县支行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老龄化严重,知识储备更新缓慢,跟不上现行财务工作的迅速发展,会计财务核算操作存在随意性可能。同时,因接受的外部监管相对较少,容易造成在制度执行上打折扣,为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给予在人民银行县支行中开展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工作。

二、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方式

(一)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基于县支行自身业务的特点和客观环境因素,其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是后五类风险(不可量化风险),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人民银行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二)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操作方式

1.自评估阶段。由辖内各县支行根据财务工作实际,对照环境控制、财务状况及风险管理三方面评估内容,每年在上半年定期开展本单位财务风险评估工作。各县支行完成自评报告后上报市中心支行,自评报告包含评估工作开展情况,风险识别、分析、处置等内容。

2.审核与评估阶段。市中心支行在各县支行上报的自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由会计财务部门、内审部门以及外聘专家(必要时)组成评审小组,结合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情况,对辖内县(市)支行财务风险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得分情况,确定风险评估等级。

三、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原因

(一)现行财务管理机制与当前严格的财经纪律存在差距,导致道德、操作风险潜在发生

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县支行财务管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淡薄。由于绝大多数县支行多年未发生案件,都不同程度存在对风险案件防范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二是人员数量和素质达不到内控制度要求。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导致县支行会计财务部门的人员数量和素质得不到提高,呈现人员紧张、年龄老化、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部分人员缺少主动掌握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积极性,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制度建设滞后和业务迅速发展不同步,导致操作风险潜在发生

目前,人民银行财务会计的主要法规是财政部2000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经过十五年的快速发展,人民银行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论从范围、方式或深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经历了预算会计科目的的多次变化和预算体制的改革,制度中包括预算管理、预算科目的核算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财务综合管理系统的需求和人民银行的业务实际,制度建设已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制度的约束力在逐渐下降。现行集中采购的主要法规是人总行2007年制定的《中国人民集中采购操作规程》,随着2014年人总行集中采购管理系统的上线运行,相应的规章制度跟不上,缺乏《集中采购管理系统业务处理办法》或者类似的制度,缺少相应的约束力。

(三)“财权和事权”未分离的财务操作模式,导致监管风险潜在发生

当前大部分县支行,仍一直沿用县支行成立以来的财务操作模式,即费用支出的使用权和审批权均在办公室,这种模式未能做到“财权和事权”相分离,不利于财务风险控制,不适应当前形势要求。由于办公室一般不配备会计专业人员,没有很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有关财经制度,费用凭证到了营业室会计人员记账时发现问题,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会计部门只是被动的记账,起不到事前监督的作用,给财务收支工作的合规性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县支行领导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要把财务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常听取财务形势分析并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注重会计财务人员配备,支持会计财务部门大胆管理,对违反管理规定的严格追究责任。此外还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真正落实财务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新业务、新制度、新办法、新程序执行和推广应用前的培训工作,使财务人员真正做到持证上岗,规范操作,进一步提高业务操作水平,把操作风险降到最低。

(二)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健全操作规程和部门规章制度,加强资金核算、资产管理、岗位设置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刚性和系统性,建议人总行及时修订《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操作规程》等制度办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制度未规定或未明确规定其列支渠道的费用,需尽快界定,使之更严密、更完善。

(三)改变财务操作模式,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

按照财权、事权分离的原则,改变县支行现行的财务操作模式,将县支行出纳岗位从办公室调整到会计部门,直接由会计部门管理,实现财务报销事前监督,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切实防范财务风险。2015年温州市中支辖内永嘉支行已对旧财务操作模式进行改革试点,撰写《基层央行财权、事权分离的改革实践探索》文章,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上级行的认可。

五、成效

(一)提高思想认识,有效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我市中心支行通过对县(市)支行财务风险评估活动,使各县支行领导提高对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财务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支持会计财务人员配备,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总体把关。通过财务风险评估活动,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人人自觉遵章守制的良好氛围,强化了财务内控制约机制。

(二)识别风险内容,有针对性消除财务风险隐患

篇13

财务风险防控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财务风险防控管理能够分析出财务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经济主体提供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经营方案。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资金,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处置和筹资活动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风险性也随之增大。另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并不等同于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事业单位从事于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否发挥出其社会职能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风险不仅会导致经济上受到损失,同时还会造成自身的职能受到制约,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违规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要遵守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注重执行效果,而未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管,导致腐败现象容易产生[1]。另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出监管存在较大的漏洞。第二种是财务核算风险,当下事业单位已经采取了新的会计核算方式,但是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未完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差异性也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第三种是道德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是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中饱私囊、假账和坏账等情况都会直接损害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会造成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度下降[2]。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欠缺风险防控意识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的意识不强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不断被凸显,而尽管事业单位已经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质,但是在经营上却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风险管理不够重视,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多依靠于财政拨款,即便事业单位出现了资金损耗的情况,而个人却不需要对此进行负责,全由国家进行“买单”。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导致财务风险防控意识不强的主要因素。另外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涉及项目过多,对于会计收入只是简单进行记录,并没有联系内外部环境,没有为行政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会计数据上的支持,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增大[3]。

(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事业单位的监管缺失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在财务风险防控方面,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对于财务风险防控主要是由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负责,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相关的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落实,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岗位设置,在风险的防控和处理方面,目前尚未纳入到管理制度中,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断扩大。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工作来说,制度是落实工作的唯一保障,管理制度必须要根据外部形势不断变化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制度修订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不仅修订机制未建立,意识不强和内容不全面也是导致管理制度未能发挥出实际作用的主要因素[4]。

(三)岗位缺乏专业人才

尽管财务风险防控可以通过会计数据进行反映,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多数工作还需要依靠人予以完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后,在会计核算方法及项目上的变动较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素质较差,专业能力不强,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转变,无法满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需求[5]。另外,在财务风险防控方面,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及早对风险予以识别,就能最大程度的降低事业单位所造成的损失,这就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人员缺乏问题严重,不仅专业能力不强,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失。所以,我国事业单位必须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选拔和聘用机制方面不断调整,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6]。

三、事业单位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公众对其的监督力度也愈来愈强,事业单位要想进一步扩大社会事务的管理效果,就必须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结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必须要提高风险的防控意识,单位领导要发挥出带头作用,加强对于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安排,同时强化检查力度和范围;其次在管理人员方面,要提升执行力度,要采用责任制度将工作落到实处,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控效果;最后,在会计人员方面,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素养,防止监守自盗,同时还要注重优化风险防控环境,要定期举办工作会议,强调事业单位财务的安全性。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保证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顺利落实,必须要从制度层面予以完善,因此,事业单位要注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完善方面,需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注重内容的有效性,制度是保证工作落实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制度内容中,应当将外部风险因素予以明确,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将管理和监督有效的联系起来,使得各部门的工作能够有效衔接,从而充分利用制度上的优势,对财务风险予以排查,同时也能避免人为的操作对风险防控工作的影响,避免权力的集中化;其二,要注重将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纳入到管理体系中,通过明确岗位职责与权限,赋予工作人员一定的权力,在风险排查方面发挥人的作用,引入奖惩机制还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强化风险防控效果。

(三)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且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实际的人员招聘和选拔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注重考核人员的专业素质,要采用竞争上岗的制度,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事业单位应当注重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培养工作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避免道德风险。另外,事业单位应当定期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从而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会产生社会负面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注重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意识和能力,同时注重制度的完善,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先余,孟轩,周鹏.强化过程监管严格考核评价――关于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08(04):50-54.

[2]秦浩.海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实证研究――基于海南海事局财务风险的个案调查[J].中国内部审计,2015,08(04):100-103.

[3]李加兵,赵斌,潘正海.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财会通讯,2012,08(05):103-105.

[4]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08(05):106-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