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9 10:26: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

篇1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sleep disorders in elderly patients.Methods 120 elderly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s and in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and there were 60 case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score on admission and after 4,8 weeks nursing interven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on admission,PSQI score after 4,8 weeks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same group (P=0.000).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PSQI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after 4,8 weeks nursing intervention,PSQI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Psychological nursing;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Elderly patients;Sleep disorder;Nursing

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良好的睡眠质量让人身心愉悦,但调查结果显示:93%的老年住院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入睡困难是老年患者失眠的主要类型[1]。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心理、住院环境、疾病影响引起睡眠障碍,从而影响生活质量,诱发、加重躯体疾病[2];有的患者甚至由于?L期失眠而出现精神紧张、抑郁或者焦虑等负性情绪而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例如:夜间频繁起床而增加摔伤等意外事件发生[3]。目前,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是老年科护理工作中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途径之一[4]。因此,对老年患者睡眠障碍实施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心理护理能有效疏导患者情绪,改善患者睡眠;而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着重改善患者错误认知,并结合行为训练,来改善患者的不依从行为[5]。本研究笔者进一步探析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前瞻性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0例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患者的睡眠障碍所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江门市卫生局、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在患者或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前提下,前瞻性?x择2014年6月~2016年2月在广东省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120例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入院前均未使用抗焦虑药、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②入院后进行睡眠评定存在失眠者;③思维正常,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以及回答问题;④所有患者年龄≥60岁,发病后72 h内入院;⑤脑梗死或者脑出血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排除标准:①重症精神疾病、器质性睡眠障碍、躯体疾病及药物使用等因素引发的睡眠障碍;②存有意识障碍,同时伴显著的焦虑和疼痛;③既往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史,例如周期性肢体运动、慢性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及不宁腿综合征;④存有显著的痴呆和认知障碍,且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5.00±73.00)岁,平均(69.00±2.19)岁;平均病程(12.10±6.23)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3.67±4.67)年。实验组中男32岁,女28岁;年龄(61.00±72.00)岁,平均(66.50±2.34)岁;平均病程(11.89±5.34)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2.67±3.7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为期8周(2个疗程)的常规护理措施,如为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病室保持安静,空气流通,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睡眠习惯。睡前热水泡脚,多喝牛奶促进睡眠,禁饮咖啡、浓茶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周期为8周(2个疗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心理护理 入院后第1周每晚18时给予患者心理辅导,消除因住院引起的紧张、焦虑,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安排相处融洽的病友同室,减少住院寂寞感,指导患者自行心理调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1.2.2睡眠行为[6] ①松弛疗法:每晚20:00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松驰疗法,15 min/次。让患者保持身心、肌肉放松,利于患者尽早入睡、降低惊醒水平,促进深度睡眠。松弛疗法包括生物反馈治疗、深思训练、自身训练及进行性的松弛训练等。②认知疗法:一旦发现患者有不良睡眠习惯、对失眠的错误认知现象时及时纠正,建立有效应对睡眠状况的信心,告知患者对睡眠质量要求个体差异性大,重点在于睡眠质量并非睡眠时间,降低因想睡觉而失眠出现的焦虑。③睡眠限制:通过减少卧床时间,提高有效睡眠率。一般将老年患者睡眠时间限制在5~7 h/晚,计算患者的睡眠效率,>90%可适当增加卧床时间,

1.3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分,患者在入院时,护理干预4、8周后进行PSQI评分,PSQI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催眠药物等5方面,总分为0~21分,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以>7分作为睡眠障碍的参考值[7]。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当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护理干预4、8周后PSQI评分的比较

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8周后的PSQI评分逐渐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入院时,两组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周后,实验组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各项因子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实验组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睡眠障碍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致使患者精神差、注意力下降,甚至导致老年痴呆,并加速人体衰老的进程,引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严重者还会有自杀倾向[8]。研究[9]显示,老年患者睡眠障碍除与冠心病、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疾病有关联外,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睡眠障碍的重要病因,随着年龄增加,患者生活中负性生活事件、家庭问题等可增加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近年来的研究[10]显示,不良睡眠行为也是导致老年人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睡眠无规律、睡前饮酒、吸烟、长期卧床久坐、无午睡习惯等多种行为均可影响睡眠质量,认知行为疗法是美国睡眠医学学会1级推荐的非药物疗法[11]。本研究针对心理、睡眠行为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采用心理护理降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改变患者的睡眠的信念系统,发挥患者睡眠自我管理效能,多措施并举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

篇2

【中图分类号】R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21-01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睡眠异常及睡眠过度等症状[1]。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反复睡眠障碍会影响老年人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2]。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将近年来干部病房老年人睡眠障碍临床护理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6月对我科收住的58例老年人进行筛选,其中4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年龄均大于75岁;冠心病4例,糖尿病10例,肺癌2例,肠癌术后2例,高血压病30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病理因素等方面的内容,以问卷的形式在入院3-5天进行面对面的调查。

2 结果

本组48例中社会心理因素41例,占85%;环境因素26例,占54%;病理生理因素18例,占38%。

3 相关因素分析

3.1 老化因素

老年人的睡眠模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睡眠时间提前,表现为早睡、早醒;也可以出现多相性睡眠模式,即睡眠时间在昼夜之间重新分配,夜间睡眠减少,白天瞌睡增多。近研究发现,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是昼夜节律和内源睡眠诱导因子,夜间褪黑素的分泌与睡眠质量和睡眠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老年人尿6-硫氧褪黑素显著低于年青人,其功能下降可能是老年人及老年性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机制之一。

3.2 躯体疾病

调查发现,84.7%的老年人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睡眠障碍。凡因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强迫、长期卧床、咳嗽气喘等均可导致睡眠障碍[2]。2003年国际睡眠基金会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健康状况差,老年人的医学问题越多,睡眠问题多。大部分老年人患有前列腺肥大,夜间起床次数多,严重影响睡眠。

3.3 社会家庭因素

调查表明,社会家庭因素是影响老年男性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离异或丧偶、子女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亲情关系改变等社会问题不断冲击着老人固有的思想观念,当不能及时调整心理时,睡眠障碍作为一个不良后果,可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干部病房老年人一般收入较高,个别子女因下岗或其它原因导致无经济收入或经济收入差,靠老人的经济收入生活,导致子女间关系不和谐,影响老人的情绪导致睡眠差。

3.4 不良的睡眠习惯

老年人的常见不良习惯有:每天睡眠时间无规律,白天躺在床上的时间过长,打瞌睡,晚上睡不着,夜间起床看电视;睡前饮水过多,夜间起床上厕所等,不良的行为习惯破坏了睡眠-觉醒节律,是引起失眠的原因,使一过性失眠或短期失眠成为慢性失眠。

3.5 环境因素

老年人对环境因素改变较年轻人更为敏感,调查显示[3],住院老年患者的失眠原因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77.9%的患者因对病房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失眠。居住在繁忙的机场或铁路附近,病房呼叫器和电话铃声,监护仪的报警声,睡伴或病友的鼾声等环境噪音的不良刺激也可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4]。

3.6 精神疾病

失眠也与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相关,诊断抑郁有意义的体征,也是精神分裂和其他精神早期临床首发症状[5]。祁富生[6]研究发现,老年人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存在全面的睡眠质量降低。

4 结论

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既影响患者的精神和体力恢复,又影响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致疾病的加重,延长住院时间[7]。本次调查表明,影响住院老年人患者睡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是最常见的因素,其次是生理病理因素。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及时发现睡眠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保证患者住院期间有良好睡眠,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光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及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2018-2021.

[2] 李志彬.住院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10):1518-1519.

[3] 王晶,马莉冰,杨品.163例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5,11(7):510-511.

[4] 杨亚娟.席淑华.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0-752.

篇3

【关键词】 老年人;睡眠障碍;影响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睡眠质量会逐渐下降〔1〕,而睡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2〕。研究表明〔3〕,睡眠障碍是其他潜在情绪或躯体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但老年人睡眠障碍经常被医师忽视,失眠症状被伴随的躯体疾病掩盖〔4〕。因此,了解老年人睡眠障碍现况及其不可干预和可干预的影响因素,可为采取非药物应对措施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间采用按比例男女、城乡分层抽样方法对22个省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2 200(100份/省)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 102份,回收率为95.5%。受访对象年龄60~106岁,平均年龄(67.26±6.26)岁,其中男性1 075(51.1%)人,女性1 027(48.9%)人,城市1 043(49.6%)人,农村1 059(50.4%)人;小学及以下1 134(53.9%)人,中学721(34.3%)人,大专及以上247(11.7%)人;退休前从事职业为主要脑力劳动者437(20.8%)人,主要体力劳动者1 107(52.7%)人,脑体兼有者325(15.4%)人,不工作者233(11.1%)人;北方1 347(64.1%)人,南方755(35.9%)人。

1.2 调查工具 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用来评判睡眠质量,量表按照要求经综合分类成7项,每项按0、1、2、3分记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的标准〔5〕,单项得分>1分,表明该项存在睡眠问题;②自行设计影响因素调查表,量表经预实验的重测信度为0.92。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由44名本科生担任,调查前统一培训,明确调查项目,并培训睡眠健康教育知识,经考核合格后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并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统计。

2 结 果

2.1 老年人整体睡眠状况分析 2 102名老年人中1 048人总分>7分,占49.9%。PSQI各因子得分情况:睡眠质量(1.18±0.71)分,入睡时间(1.25±0.95)分,睡眠时间(0.74±1.01)分,睡眠效率(1.13±1.21)分,睡眠障碍(1.29±0.59)分,安眠药物(0.25±0.63)分,日间功能(1.33±0.79)分,总分(7.19±3.84)分。睡眠质量项>1分者637人,占30.3%,入睡时间项>1分者739人,占35.2%,睡眠时间项>1分者477人,占22.7%,睡眠效率项>1分者771人,占36.7%,睡眠障碍项>1分者685人,占32.6%,安眠药物项>1分者170人,

占8.1%,日间功能项>1分者780人,占37.1%。

2.2 老年人PSQI得分的一般因素分析 见表1。PSQI得分总分与各单项因子分与地区、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目前是否从事工作等有关,南方、女性、农村、文化程度低者、目前正在工作者、老年人睡眠质量差。

2.3 老年人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表2显示的是依次顺序,其中R2值越大,自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越大。表1 老年人PSQI得分的一般因素分析表2 老年人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9.9%,平均总分高于7分,单项中5项平均得分高于1分,提示老年人睡眠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睡眠障碍会使老年人免疫力降低,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应重视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改善睡眠状况,提高睡眠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PSQI得分总分与各单项因子分与地区、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目前是否从事工作等有关,南方、女性、农村、文化程度低者、目前正在工作者老年人睡眠质量差,差异有显著性。南方差于北方可能与南方地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缺乏与子女交流及存在某些与睡眠有关的生活习惯有关;女性差于男性可能与老年女性对家庭关系、儿女前途、甚至第三代人的生活琐事较男性更为关心,处于家庭生活的中心,容易受家庭生活影响有关〔6〕;农村老年人中大多是文化层次较低,对于如何保健和如何科学睡眠等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学习,这也是造成睡眠差的主要原因;目前正在工作者老年人睡眠质量差,与工作压力有关。

进一步分析发现,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依次为身体状况>睡前想事情>睡前想如何入睡>患病情况>南北方>年龄>文化程度>是否规律三餐>退休前职业>性别>距离晚饭后睡觉时间>灯光亮度>睡前是否泡脚>睡前是否喝饮料>是否固定时间起床>是否午休>睡前情绪状况>城乡>现在职业>睡前洗热水澡>晚饭情况>睡前活动情况,提示应关注老年人睡眠的影响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老年人正常的睡眠改变,不需要特殊治疗,在应用镇静催眠药之前,首先试用非药物治疗,包括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控制刺激、睡眠限制等〔4〕;也可采用中药足浴按摩达到养血安神、解郁的效果,同时通过足底穴位按摩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安神和助眠作用,对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障碍有肯定疗效〔7〕。

参考文献

1 赵 瑛.老年神经精神病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08.

2 陈长香,岳静玲,李建民,等.离退休老年人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5367.

3 关月嫦,黄如意,梁娜红.离退休老年人1000例睡眠卫生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312.

4 刘永华,伏杭江,葛才荣.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903.

篇4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唐山市区离退休老年人300名,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28份(76.0%),男性130人,女性98人,年龄50~ 94(67.8±7.9)岁. 采用汤慈美等[1]睡眠状况调查量表,该量表共7项,其中睡眠充足情况含4个选项,其他6项含5个选项. 其中的内容按照睡眠质量的好差进行排序. 每项按照1~4分或1~5分评分,合计总分,每人得分7~34分. 采用自行设计的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影响睡眠相关行为等. 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X2分析. 总分大于14分者说明有睡眠质量下降情况. 228人中总分15~20分者100人(43.9%),男55人,女45人. ≥21分者(平均每项3分)38人(16.7%),男17人,女21人. 7项中选择5分者73人次,选择4分者215人次,选择3分者338人次. 说明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差,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睡眠问题,且女性更差. 下例与老年人睡眠习惯有关(表1).

2讨论

睡眠是人类生存必需的重要过程,睡眠的好坏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国外研究显示,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与其心身健康状况密切相关[2-3]. 睡眠障碍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失眠者常伴有情绪障碍,以焦虑状态多见,由于兴奋性增高、过度敏感,使情绪不稳定,严重者可失去控制. 还可损害记忆能力,严重者可损害认知 功能,甚至出现行为紊乱[4]. 针对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改变老年人对睡眠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睡眠行为习惯,提高睡眠质量,使失眠症状得到改善. 调查显示16.7%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碍,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加,对于老年保健问重视. 睡眠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建议全社会都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关注老年人的睡眠,表1不良睡眠习惯与老年人睡眠质量(≥3分)的关系尤其是帮助老年人提高睡眠质量. 更加重视老年女性保健,因老年女性对家庭关系、儿女前途、甚至第三代人的生活琐事较男性更为关心,处于家庭生活的中心,容易受家庭生活影响[5]. 改善目前较差的睡眠状况,从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多失眠和易醒,早醒[6]是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问题. 且许多因素影响老年人的睡眠. 有不良睡眠习惯者与无不良习惯者在睡眠质量评估逐项中显示有差异[7]. 因此,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鼓励规律睡眠,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阳光浴和户外活动,夜间避免过度饮酒和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建议白天适量短时间睡眠,创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调整睡前情绪和心理,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掌握促进良好睡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汤慈美,芦宋玉,王全明,等. 气功在改善老年人睡眠中的作用[J]. 老年学杂志,1990,10(2):97-98.

[2] Beullens J. Determinants of insomnia in relatively healthy elderly. A literature review [J].Tijdschr Geriatr, 1999, 30(1):31-38.

[3] Kim K, Uchiyama M, Okawa M, et al. An epide miological study of insomnia among the Japanese general populatiaon[J].Sleep,2000,23(1):41:47.

[4]Harvey AG. Acognitive model of insonia [J]. Behav Res Ther, 2002,40(8):869-893.

篇5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32-01

睡眠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大约40%的老年人存在一种或多种睡眠疾患[1]。很多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睡眠的需要就会减少,因此有些睡眠疾患容易被忽视。长期的睡眠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从而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此,本文在查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对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睡眠疾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防治措施,旨在为改善老年人的睡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借鉴。

1 老年人的睡眠疾患

1.1 失眠

失眠现象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很普遍,约有30%的人有此问题,7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79%出现睡眠效率降低[2]。世界卫生组织对失眠下的定义是[3]:(1)辗转无法入眠;(2)无法持续睡觉;(3)多次反复睡、醒;(4)半夜醒来后,无法在入眠到天亮;(5)以上各种情况交替发生。具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可能表现为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次日精神差,食欲减退,日常活动减少,白天打盹,从而影响其日常生活功能及膳食营养状况,并产生负性的心理感受,直接影响了心理卫生和生活满意度,使生活质量下降[4]。失眠可以与很多因素有关。80%以上的老年人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睡眠障碍[5]。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消极情绪积压能够导致老年抑郁症与相关睡眠障碍等[5]。

1.2 鼾症

鼾症即是在睡眠过程中打呼噜,轻度的打鼾基本不影响身体健康,若是在睡眠过程中伴有暂时性的呼吸完全停止的鼾症则要加强重视。在大于65岁老年人中,睡眠打鼾的发生率可高达60%,其中有20%~40%发生呼吸暂停[1]。具体在老年人表现为睡眠过程中频繁打鼾,有时出现暂时的呼吸完全停止。

1.3 睡眠颠倒

睡眠颠倒是一种昼夜节律失调的表现,也是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中的一种。它表现为白天精神不佳,易疲劳、打瞌睡,而晚上则表现为无睡意,无法入眠。这一定程度上与老年人睡眠结构、生物钟的改变有关。

1.4 白天打盹

白天适当的打盹可以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晚上的睡眠不足,是一件有益健康的事。但若白天常打盹就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白天嗜睡并不是老龄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1]。常表现为每日打盹次数多,醒后感到头晕、疲惫、视物模糊等,有时在看电视时、说话时或是坐着时也会打盹。出现这些现象时因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2 老年人睡眠疾患的防治措施

2.1 健康宣教

宣教有关睡眠障碍的相关知识,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其的认识及重视。在平时生活中要有适当的锻炼和适量户外活动。睡觉时选择右侧卧位和软硬适中的睡眠用具为宜。打盹时不宜坐着,以免因脑血供不足和醒后立即站立走动而增加发生跌倒的危险,同时也容易着凉而引起感冒。睡前用温水洗脚,听比较柔和悦耳的音乐使浮躁的心态得以平和等都有助于睡眠,但切勿观看暴力刺激的影片影响睡眠质量。在饮食方面,根据老年人饮食特点制定品种丰富,易消化的低盐、低脂食谱,戒酒[6]。睡前避免食刺激性食物和饮咖啡、茶等能增加兴奋性的饮料,可以饮适量热牛奶帮助睡眠。

2.2 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

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也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包括环境的色调、睡眠用具、温湿度、声音以及光线等因素。一般睡眠环境的色调可以选择深蓝色或绿色,有助于安定情绪尽快入眠。睡眠用具则根据季节选择舒适的、柔软的以棉质为优,因为棉质布料更适合于老年人的皮肤。环境湿度在60%~70%,温度在28度左右,有助于睡眠时舒适感的提升。环境光线宜暗不宜亮,在暗环境下更有助于进入睡眠状态。

2.3 心理护理

大量资料表明,不良的情绪对睡眠有严重影响[6]。所以及时给予家中老年人适当的心理干预,消除不良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是改善老年人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不管是退休后的角色转变还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寂寞亦或是老伴早去的孤单等等都影响着老年人心理、情绪的变化。因此平时多与老年人聊天,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并给予适当的疏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2.4 按摩治疗

取足三里、大椎穴、气海穴、内关等穴位,每天按摩2次,用推、揉、搓轻手法按摩表面和四肢[6],调整与失眠关系最为密切的心、脾、肾和脑的功能,调畅气机、健脾养心、调整脏腑、平衡阴阳、安神定志,使机体各部机能协调平衡[7],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2.5 建立正常的睡眠周期

想要建立一个正常的睡眠周期就要养成一个良好、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白天做适量的体力劳动或运动,晚上准时睡觉不熬夜。睡眠-醒觉紊乱的患者,要有意识地建立规律性睡眠-醒觉模式,平时无特殊情况不要卧床,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2]。每天下午在固定的时间小憩,避免白天多次小睡,有助于获得理想睡眠[8]。

2.6 指导用药

在非药物治疗都不起作用时应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在患者上床后给药,以避免在药物发生作用时增加老年人跌倒损伤的危险因素,保证患者的安全。服药前后切勿饮酒,酒可增加安眠药的药效,从而产生生命危险。患者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擅自长时间服用或增大剂量,以免机体产生抗药性和其他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芳.重视对老年人睡眠疾患的认识[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10(1):1-2.

[2] 韩方.老年人的睡眠谁做主[J].家庭医学,2010(8).

[3] 谢英彪.失眠[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8.

[4] 李颖军,孙晓春,王琼,等.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2009,12(6):615-6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