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生品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实施环境的问题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交往活动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1)社会环境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道理讲了很多,实效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社会有时未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现今,一些网络不健康信息层出不穷,学生甄别能力弱,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暴力恐怖游戏,潜移默化地侵蚀了学生的心灵,模糊了他们的道德认识。
(2)学校环境
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重智轻德普遍存在,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奖金、考核挂钩。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难以量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公正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进而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有时可能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3)家庭环境
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只顾经营自己的事业,没时间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更谈不上会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另外,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忽视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遇到挫折时,心理抗压能力弱。
2.实施内容的问题
实施内容主要指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但课程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上有时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于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但有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若教材过于单一乏味,内容缺少趣味性,则很难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教学形式
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课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部分教师大多采取说教的形式,让学生们坐在枯燥乏味的教室里进行重复的学习,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灌输知识的状态。教学缺少系统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3)课程评估体制
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并未关注学生的课外表现,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而全面的反馈。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培养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相对于课堂教育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没有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仅靠个人主观印象就做出评价。
3.实施主体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今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教的能动性、学生学的能动性未得到很好的配合。
(1)部分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师缺少专业的知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部分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分数,不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虽纳入课程计划,但大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计划,当成是“副科”,看轻思想品德课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2)有时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多是教师的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很少对学生感情进行激发,引起学生感情方面的共鸣。还有部分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活动,而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致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对策与思考
以上问题仅仅是枚举一些现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综合解决。
1.优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环境
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应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工作中,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提供良好的社会保证。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生机勃勃,井然有序,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出校园文明的润泽作用。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来给予学生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再次,应重视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家长形成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认识。
2.改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系统
首先,应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学内容中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体会、感悟,学会合作,提高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中更多融入学生能够理解的信息,让他们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革命故事、先烈事迹等作为教学内容,侧重于爱国主义精神、情感的教育,以提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及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与感悟。应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促进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知行统一,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自觉主动地参与,亲身体验。应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笔试、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等综合内容。在评分上,还可以通过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做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思想品德既包括意识行为方面又包括政治道德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其教育的内容是优秀民族文化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应该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参与到相关的探讨中来。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和教育。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真正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其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入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这一阶段作为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的思想品德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讲,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对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
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思想行为方面都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正开始青春期的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是简单的说教,带有很强的灌输性,这样学生就对教师、家长在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抗拒。
2.家庭
来自家庭的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意识和思想品德,对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模范和榜样的作用。但是,学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会忽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造成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
3.教师
教师,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法律观念淡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理解为简单的说教。
4.社会
面对信息共享的时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是学生补充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面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1.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参与到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师要加强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思想品德发展
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能够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身教大于言教,注意自身言行和品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及时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从而发现不良的行为品德,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学校、社会与家庭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能够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作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双方能够共同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作为社会,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不良习气进行整治。
社会在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证明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永远是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如何能够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中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且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前言
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其言传身教都对小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的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需要重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成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三观还未形成的时期,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小学生很可能会走入歧途,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在这个重要时期应当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第二,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小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过程,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通过与小学生的谈心,平等地与小学生交流,传授给他们做人做事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得品德的提升。第三,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仅仅靠学校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努力,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需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完成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班主任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三观还未形成,因此品德教育需要加强。目前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断加强。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品德教育目标不合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品德教育时,往往会为小学生设定一些德育目标,但有时候这些目标会不合实际,不接地气,最终获得不好的品德教育效果。第二,教育渠道单一。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而学校作为中间的纽带,需要积极联系三方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交流活动。但是目前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合力被削弱,并且社会上和家庭中存在一些消极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品德教育效果。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3.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班主任为人师表,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行为都会被小学生所模仿,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小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小学班主任所有对学生的要求都首先要自己做到,例如:要培养学生礼貌待人,班主任自己要做到尊重学生,不辱骂学生,对待学生亲切有礼貌;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告诉他们劳动最光荣;要培养学生团结同学,班主任首先要与老师搞好团结等。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使学生以班主任为榜样,养成良好的品德。
3.2在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融合在各种游戏或者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受到品德教育熏陶,不仅满足了小孩子爱玩的天性,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活动可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智上更加成熟。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组织观看教育片、故事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品德修养;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开展以责任和爱为主题的征文、调查、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观察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样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3.3培养良好的班风:一个班级的班风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每个处于其中的学生都能够受到班级氛围的感染和影响。如果班级的班风比较正,那么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会受到约束、鼓舞和激励,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班级风气,对一些现象和评论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引导。比如:当放学后不关电灯和窗户等现象发生而学生没有引起重视时,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例子,最后班主任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一旦良好的班风形成,那么将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鞭策、鼓舞着学生提高品德,健康成长。
4结语
小学生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必须引起学校和班主任的重视,品德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应当时刻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发现有不良事件发生时,要及时指出并进行教育,培养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班主任的价值,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陶杨丹 单位:新桥小学教育集团高翔校区
参考文献
小学生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当前,小学生品德现状令人担忧,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改进教育方式充满着紧迫感,倍感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使命之重、责任之大。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策略
1.社会团体组织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要时时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文明现象,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宁静祥和。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时时刻刻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言行,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要及时制止,耐心教诲引导,并向教育机关和学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小学生走向健康、文明的人生之路。
2.政府教育部门要大力给予足够的关注
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抓好德育工作的根本,而“重视”并不能单靠自觉性来实现,还必须借助政府和教育机关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从而保证“德育为首”教育思想的真正落实。因此,在建立对德育工作实施管理约束机制下,政府机关和教育部门要加大投入,强化各级(特别是农村)教育基地建设,让优良教育软硬件设施相互作用与支持,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为深入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家庭策略
1.家庭各成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家长要改变传统的长辈作风,不能再以高姿态的角色在生活中展现,要与子女平等尊重,相互沟通,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各成员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帮助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在紧抓、注重子女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子女品德的优良品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子女长远健康地成长,在面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时能够从容面对,做出正确的选择。
3.家庭各成员应注重言传身教,在品德上起到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兴趣爱好、品行修养、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多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子女的健康向上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家庭教育应该参与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当中去,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
家庭要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身的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一方面,家庭应加强与社会现实环境的接触,让子女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开阔视野,多方面汲取社会道德的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家庭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学校在对子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配合学校为培养子女良好道德品质努力。只要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品德教育是弱智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弱智儿童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能预见自己所作出的行为的后果,思维发展相对缓慢,情感意识薄弱,对很多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也比较差,道德判断的水平也很低。常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和活动,甚至导致其犯罪行为。因此,弱智教育教师必须研究和重视弱智学生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我们应如何针对弱智学生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热爱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热爱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弱智教育教师要有更深厚、更伟大的师爱。弱智学生并不像健全学生那样可爱,在发展上也不会像健全学生那样会使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更难说是人类的希望。面对大千世界,他们茫然无知,加上所受的冷遇,会给他们在精神、心理上造成创伤,他们可能会发怒,可能会说错话、做错事,甚至会打骂老师或轻生等等。然而弱智教育教师仍然应该拿出全部的爱奉献给他们。“点燃蜡烛,毁灭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人民教师自我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普通学校教师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常会感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但弱智教育教师的工作却很少会结出“累累果实”,尽管如此,仍需他们默默无闻地、不知疲倦地为弱智儿童的缺陷补偿和各方面的发展而勤奋工作。若没有这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便不可能做好教育弱智儿童的工作。
而作为弱智儿童,他们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或家庭中,他们很少享受到温暖和爱,所以致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出蛮横无理、胆小、任性,还有的孩子时不时的表现出一种防卫的姿态,他们有的会丧失自信心,这些病态的心理都会严重的影响着弱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医治这些病态心理的最好“药方”是给学生施以特殊的理解、信任和爱,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可以为他们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逐步使弱智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淡化,逐步达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例如:我班三年级一名叫常昊的同学,在学校中经常同其他同学打架,是出了名的“坏学生”。针对他的这一不良行为,我在教育他时曾经发过“火”,曾经狠狠地批评他。但这一切不但没让他回头,反而发展到了骂老师。后来,我改变了教育方法,经常同他谈心,去了解他、关怀他,讲道理给他听。在课堂上,给他诸多的鼓励、表扬,并且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帮他改正缺点(在他刚要骂人时,及时制止并拍拍他的肩膀或口头表扬,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使他时刻感受到教师的爱、集体的温暖。经过一段时间,常昊同学骂人、打人的次数明显减少,受到了其他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在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弱智学生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他们的好奇心、模仿性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适当做一些游戏,既可以增强弱智儿童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渗透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龟兔赛跑》《骄傲的大公鸡》等课文后,教师指导全班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做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做解说,指定几个学生扮演乌龟、兔子或公鸡、青蛙、蜜蜂、喜鹊、老黄牛等。游戏结束后,先由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动物的看法,说一说自己学习到了什么,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到“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或“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等结论。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70
小学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极为重要的阶段,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则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如果思想教育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的思想则有可能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的发展,时刻监督和观察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搭桥铺路。以下是我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分析出的一些教学拙见,在此与各位共勉。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要注重把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并督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要求。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作为一门重点的考试科目,因此,许多学生甚至家长都不把它放在心上。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未来,它独特的重要性是不可用分数来衡量的。而这时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深入人心,而不是只是为了完成形式上的教学任务而草草了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信服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发言,引导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二、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
对孩子而言,我认为情感是品德的基础。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没有情感,没有爱,那我想一切的品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从内心而发出的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它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从而产生巨大而不可估量的人格力量。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学生,并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在这样的比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唤起学生对班集体的关爱。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正如一名好的老师一样,会指引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当代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十分强,但太过自我就变得自私自利。当代的独生子女缺乏责任心、缺乏奉献精神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我认为,让学生多融入不同的集体,和不同的人交流沟通,一起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公益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个现状。如我带过的一个班级,我就曾让他们参加过一个植树的活动。我让他们用自己的零用钱每人买一颗种子,然后在植树节那天带他们到郊外的一个植树园去,跟着植树工人一起种树。在植树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心地培土,有的学生和工人们一起为种子浇水,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快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植树的辛苦,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培养环保意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植树来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在诸如此类的有效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生活,为思想品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学中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小学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语文、数学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孩子幼小的心灵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更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他们用稚嫩的小手描绘理想的蓝图。
一、利用语文课固有的思想性较强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现行教材《锄禾》、《英雄》、《蓝色的树叶》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更精彩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导之以行,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感受源于深刻地认识,而认识和情感的进一步迁移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引导行为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立足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起学生道德动机,规范道德行为,因而能提高导行效果。例如:适时地播放一些关于饭前洗手,饭后刷牙的正确方法和不要偏食、不要吃零食等内容的教学录像或幻灯片,并加以点拨。这样学生就不难知道为什么要爱清洁,讲卫生和怎样爱清洁、讲卫生了,并马上行动起来力争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学生。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精美的画面,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生动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以其优美的音乐,激起学生共鸣,创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得到启迪,真可谓事半功倍。
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把一部分学生的生活习惯恰如其分地引入课堂,生动感人,既可增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可以把部分学生的家庭生活引入课堂,使他们受到爱家、爱父母的思想教育。又如我在讲“如何战胜困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家庭生活中曾遇到的困难,遇到后又是如何面对困难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但面对困难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不畏惧、不气,要靠智慧和意志寻求战胜困难的方法。上述教学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回报家庭,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四、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积极向上、向往英雄人物,这都是有利的因素,榜样具有形象、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感情和行为,这些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正面教育的好方式,英雄模范人物可以作为榜样,学生中的一些优秀典型也可以作为榜样,他们的思想和言行都具有具体的示范作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作为教师则要充分运用教材、报刊、文学作品及实际生活中的先进形象来教育帮助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榜样。
一、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是反映一个人心灵的窗口,关系到每个学生的一生道路是否能走好。教学中,我先从学生的思想教育抓起,教育他们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班队。通过讲故事、参观、读书时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告诉他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让学生参加升国旗仪式,使他们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心灵得到陶冶。充分利用学校基地实验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在“五一”国际劳动期间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通过爱科学、学科技,争当“四有”新人的活动,充分让每位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用眼观脑思,手做心想,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为了使学生们爱班如家,提高全班的凝聚力,组织学生们进行拔河比赛、接力赛、歌咏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们明白“人心齐,泰山移”,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难折断这个道理,使学生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当好学生的朋友与师长
尊重、理解、信任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课余时间,我常常找学生们谈心,专心致志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同他们面对面平等地谈话,象他们的朋友和兄长那样听他们诉说,了解他们心中所思所想。然后有的放矢地对他们引导、启发。同时要还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去掉束缚,卸下包袱健康地成长。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以大欺小对学生指手画脚,而是和他们平等友爱地相处,设身处地融入其中,既当学生的师长,又当学生的朋友。
三、决不放弃一个
老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不管学生素质高与低,学习好与差,既然成了我的学生,决不轻言放弃,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对于脑筋反应快的学生针对他们理解能力强,应多加点知识,让他们“吃饱喝足”,避免重复。对于较差的学生多给他们“吃偏饭,开小锅”,采取辅导、答疑、手把手教的方法让他们赶上或超过较好的学生。对于那些贫困生我自掏腰包为他们买衣买物,并发动学生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决不放弃一个是做教师的原则。
四、变被动灌奶为自主吸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35-01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不知不觉渗透。德育工作也是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来完成。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社会是万花筒,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包罗万象。而《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育要“回归生活”,目的就是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地、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同时,《品德与社会》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倡导自主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品德与社会》意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式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工程”“希望工程”,也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工程”“实事工程”。面对这样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结合我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规划以及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以下行动策略。
立足行为习惯教育,行为塑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在传授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基础上,从学生外显的行为习惯培养出发,落实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通过演讲赛、社会调查等形式,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学校与每个教师签订“一岗双责”承诺书,重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育人责任,让教书育人成为每个老师的自觉行动。
重视自我保护教育,自主立人。初中生处在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学会自我管理能力相对重要。我们学校注重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21世纪初倡导和建立“警校共建”制度,每个学期都要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警察律师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让学生形成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加强心理教育与辅导,心理强人。帮助教师初步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干预手段,提升教育的效度。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要求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与相关学生个别谈话,每周至少一人次,做好谈话记录,学校心理咨询室存档。建设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营造舒适的谈心空间,激励学生主动谈论成长的烦恼。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境界育人。利用“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机会,我校联合省内5地市40多所中小学校,领衔申报了“关于5・12地震灾区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省级重点课题。重点推进了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学校社团活动,开展助你成才献爱心活动、科技创新暑期实践活动、体育艺术节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活动为平台和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49-03
1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堪忧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感恩社会的感人事迹令全社会为之敬佩。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道德感情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
1.1 最想父母的时候是缺钱的时候
一些中学生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对本校100多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放假时和父母的谈话次数、谈论话题、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谈话不多,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很好沟通的习惯,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
1.2 伸手要钱,出门讲价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回报意识弱。2007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助学活动中,部分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种对关爱的冷漠,让人寒心。
1.3 无心读书,荒废学业
在学习时间特别是自习时间,以玩扑克、麻将、桌球等方式为名聚众而赌,谁输了谁请客,否则限期交款或者被揍。他们不惜花费父母的钱财上街玩电子游戏机,或沉溺于网络游戏等。
1.4 公开敲诈勒索
少数无心学习的学生,他们经常旷课,校际之间互相勾结,对一些家庭比较宽裕的同学,或者对他们认为看不顺眼的同学,进行公开敲诈勒索,限定在某一地点按时“交货”,少则几十元,多则百元以上。斗殴打架,还常牵涉入社会上的无业青年聚众闹事,更有甚者把学校搞得乌烟瘴气。
1.5 贪图个人享乐
个别学生偷盗同学钱财、自行车,就连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具也不放过。或者内外勾结进行偷盗、抢劫。消费讲排场、好面子,同学之间流行相互请吃喝,进出高档消费场所。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
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2 中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成因
2.1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经常还有四大护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孩大都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使得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冷漠一代”。
2.2 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也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
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人趁改革开放之机,把一些不该开的东西也开放起来。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它将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犯罪。贩卖黄色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影视屏幕上形形的不健康镜头,都将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有些学生无心念书,有些学生过早成熟,有些甚至犯罪。还有一些录像带都是一些杀人、抢劫、枪战的影片,使得一些学生也学得很野蛮,动不动也舞刀弄棍,有些还弄出人命。
2.3 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
学校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尺度,导致一些中学生进入情感疏导的荒漠。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一类是课堂上可以讲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再一类是只教书不育人,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这种思想认识和方式方法,常常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逆反心理,致使学生对教师的反感递升为对学校的反感,增加了学生的厌恶的情绪。还有一类教师是投机钻营、贪小便宜的人,成天就想在学生家长上捞一把。今天要求这个家长这样,明天要求那个家长那样,使得教师的人格、名誉扫地。
3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措施
3.1 创设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墙壁也说话。”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育人的阵地。如:在校建立专门的德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操场四周的围墙变成绘有各类启思益智壁画的文化墙,在醒目的位置修建庄严的升旗台,在显眼地方写上校训、校风,让广大师生在践行校训、校风的活动中逐渐培养起爱校、爱集体的责任感;楼道内精心设计了《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等各类图文并茂的牌匾,在教室内张贴学生《守则》、《规范》、名人画像、格言、标语班训和庄严的国旗,以名人事迹激励学生,以名人格言引导学生,以标语班训要求学生。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3.2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教于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元素,将对中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道德观。
如教学思想品德课《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时,可让学生分别模拟盲人过马路、瘸子挑担、哑巴求救……使他们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正常人多得多,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产生同情残疾人的良好品质,并养成自觉帮助残疾人的良好行为。
3.3 教师率先垂范以人格塑造人格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没有皇权的独断专行,却有皇权一样的让人顶礼膜拜”。学生由于年纪小,见识少,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有成熟的观念和切身的体会。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标准。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学校应特别重视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教师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行到举止,处处带好头,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让学生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这不仅增强了教师德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实效性,而且让学生在教师表率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所期望的良好思想品德。
3.4 以活动为载体,行为育人
课外教育活动范围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能发挥特有的作用。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推行“三个一”活动,即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谢信”、替父母做一系列家务事,在感受父母为家庭奔波劳碌的艰辛中激发心底的愧疚之情,让学生在感恩父母中激发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可抓住欢度国庆的有利契机,在国庆前夕开展“歌唱祖国”歌咏比赛,组织《迎国庆手抄报比赛》。利用周会课和各种集会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在平时狠抓文明礼貌教育,让学生养成守公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3.5 建立科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教书育人
改革现行的思想品德课升学评价制度,把单一对知识的考查变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综合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除了采用考试这种评价手段之外,还要使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庭评价和操行分评价等评价方法。可以把德育工作中的操行分评价和班主任评价应用于其中。我们只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不科学的,学生的操行分是学生平时表现的真实记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思想品德的真实情况,所以学生的操行分应是学生思想品德得分的重要组成成分。
总之,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家庭、社会,引导学生养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治礼.浅析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安徽日报,2010.
2 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走进新课程,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