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9 11:31: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定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对外贸易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近几年各种环境限制措施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截止到2006年12月,WTO向中国发出TBT、SPS通报8261项,这些通报来源国中最活跃的成员美国、欧盟、日本等都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通报重点在于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环境。 如何应对这些层出不穷的贸易措施已成为中国经济界及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
要对付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环境限制措施,一概反对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味要求我国的企业去适应其中一些远远超出我们承受能力的不正当的限制措施也不符合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冷静地分析这些限制措施的性质,针对不同性质的措施对症下药,方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环境限制贸易措施正当性的认定
对贸易产生影响的环境措施依其性质可以分为正当性的、非正当性的和区别正当的三种情况。所谓正当性的环境限制措施是指以保护生态、保护人的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客观上不对出口国贸易造成明显损害的环境限制措施。非正当性的环境限制贸易措施是指那种仅仅为了通过限制进口而使国内企业得利才会制定的措施,而且这种措施所限制的产品或服务并没有对进口国的人和动植物健康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所谓区别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采用的环境限制措施目的正当,然而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性待遇,而造成对发达国家适用无不当情形发生,但对发展中国家却会造成明显损害的环境限制贸易措施。判断环境限制贸易措施是否具有正当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目的正当性原则
考察一项对贸易造成限制的环境措施的起因,以判断其是否具备正当性应该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如果一项限制贸易的措施是为国内企业得利,对于人和动植物的健康并无实质性影响,且对进口国的自然环境不构成明显损害则可以否认该项措施的正当性。实践中,由于目的具有主观性,使得调查其正当与否较为困难。当然,判断进口国对贸易造成限制的环境措施可以与其他原则结合起来考察。
2.科学证据原则
依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进口国有权为了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而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但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如果科学界对于一种商品的危害性尚无统一的明确的认识,进口国采取措施限制其进口则会引起争议。1985年,欧盟禁止含有生长荷尔蒙的牛肉在欧盟内销售,使得含有生长荷尔蒙的美国牛肉不能进口欧盟。而在美国,农场主经常使用生长荷尔蒙,这种牛肉可以在美国销售。美国对欧盟提起申诉,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荷尔蒙的使用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最终国际专家支持了美国的观点。
3.非歧视原则
所谓非歧视原则是指进口国制定的环境限制贸易措施,不应在进口同类产品的不同国家之间产生任意和不正当的歧视,也不应在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之间产生任意或不正当的歧视。如日本在对肉鸡产品检测克球粉含量时,要求美国等其他国家产品达到0.05ppm,却要求中国产品达到0.01ppm,这就是典型的歧视,当然这属于非正当的贸易壁垒。
4.保持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要求当进口国政府拟采取的环境政策可能对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时,应提前适当的时间予以公布,以便使贸易对方能够及时了解有关的内容并有机会对之加以评论。贸易规则应是明确无误而不是含糊或模棱两可的。贸易规则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1996年南亚四国诉美国虾-海龟案中,上诉机关以美国的609条款程序不透明、未就此条款与进口国认真谈判并给予四国合理的安装海龟隔离装置的时间为由判定美国败诉。
5.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指进口国给予出口国产品的待遇不应低于本国产品。1995年,美国对国内汽油和进口汽油采取了双重标准。其《清洁空气法》规定本国汽油达到“企业单独标准”即可,而要求进口汽油必须达到严格的“法定标准”。委内瑞拉和巴西先后就相同问题与美国磋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成立专家组,后美国上诉,上诉庭判定美国败诉。
6.对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
由于历史的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制定严格的标准,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这些标准发达国家可以达到,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则很难达到,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受到重大影响,无疑是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WTO序言提出,要确保发展中成员在世界贸易中份额的稳定与增长,并在各个协定中规定了给予发展中成员优惠待遇。因而发达国家在制定新的更严格的环境标准时应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给予发展中国家适当的时间以使其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且在先进的环境技术方面提供援助,否则将构成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
7.消费过程原则
所谓消费过程原则是指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环境标准应以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为准,而不能以其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本国的环境标准限制其进口,除非其生产过程对进口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环境构成损害。以产品在出口国的生产过程或生产方法违背本国环境法律为由限制其进口有越境管辖之嫌。越境管辖的所谓正当理由,会允许这些群体给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罩上关心外国国民福利的面纱。 允许进口国政府制定法规保护出口国的环境是荒谬的,出口国政府对保护自己环境的兴趣和责任要强于与其环境并无直接关系的进口国政府。允许进口国政府以保护外国环境为由限制其贸易的直接后果是保护了进口国的相关企业利益。
8.标准国际性原则
产品和工艺过程协调的最综合的方法就是通过多边合作,设置国际认可的标准。 当一国需要制定环境标准时,如果已然存在国际性的标准,应使用该国际性标准或以之为基础制定自己的环境标准。而对于他国的环境标准能符合本国保护环境的要求时,应给予认可。进口国采用具有国际性的标准时,会减少贸易摩擦。
以上述原则考查一项限制贸易的环境措施是否正当时,应采严格主义的态度,即当被评议的对象不违反上述任一原则时认定为具备正当性的措施;在该措施仅违反对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时构成区别正当措施;若违反其他任一原则则构成非正当性限制措施。
二、中国应对进口国环境限制贸易措施的对策
中国对来自进口国的环境限制贸易措施应加强评议,然后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对策:
1.对正当环境限制措施的对策
(1)完善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批保护环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批准了一批国际环境条约,地方也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但是,法律法规的建设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的需要。应该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制定基本法律《国家环境政策法》。对上位法的原则性规定制定实施性的法规,规定具体制度和措施。环保立法的内容应扩充到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调整,促进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使环境成本内在化。
(2)建立与国际标准统一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志
过低的环境标准不能保护我国的环境,且不利于我国的企业提高环境意识,改进生产技术,而在出口时又不得不面对国外严格的环保标准。当然,过高的环境标准也不符合现阶段的国情。目前,应积极采用ISO14000系列标准。采用ISO14000系列标准将是企业突破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环境标志标准水平较低,对产品评价局限在某一阶段,与国际标准和美国、欧盟的环境标志标准有较大差距,使得环境标志的国际互认比较困难。因而,应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加快与国外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互认。
(3)建立专门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由于各国政府频繁修订环境技术法规,企业若不能及时了解相应信息,按照改变后的法规和标准生产产品,则会在出口时遭遇限制。企业自己去收集有关信息,往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且所得信息被企业作为商业机密隐藏起来,不能进行资源共享。故而建立专门机构,以负责相应信息的收集,及时有关国家的贸易限制措施的修改情况,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成为必要之举。通过政策导向,推行清洁生产。
2.对非正当限制措施的对策
(1)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与贸易制度的制定
权利在参与中争取,不参加有关活动不利于自己主张的宣传和利益的维护。这方面,日本的教训应为前车之鉴。当ISO讨论制定有关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时,日本对此不屑一顾,但当其产品出口欧洲,进口商索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明时,日本企业十分被动。此后,日本积极参加ISO的国际管理系列标准的制定。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应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提出自己的主张,以减少非正当性环境标准产生的可能性。
(2)利用世贸组织机制,抵制非正当性的限制措施
在对外贸易中遭遇非正当的限制贸易措施时,应首先利用世贸组织的谈判机制,与对方进行磋商和谈判。在磋商和谈判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向争端解决机构。争端解决机构对于贸易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此,我们应深入研究通过争端解决机构和应诉的程序和案例,以保护自己正当的贸易利益。
(3)企业行会或强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在遇到来自进口国限制贸易的措施时再想对策当然不如防患于未然,将威胁消灭在规则制定阶段。温州的康奈集团与英国沙雀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参与有关鞋业贸易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提高自己产品的国际认可,不失为一条开拓性的举措。
3.对区别正当环境限制措施的对策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制定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规则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问题上的立场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世贸组织今后的环境与贸易议题谈判中,协调立场,制定共同的谈判目标,以争取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利用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提出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要求。
(2)开展环保双边或多边合作,为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引进资金和技术
一、 引言
装备制造业集高技术含量、i寄附加值、高就业、高产业关联度等特点为一体,对经济增长具有重 要的带动作用。,在国际竞争中,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 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 巨大的转变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地位提升较快, 与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依存程度日趋加深。表l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产品进出口均呈现高 速增长态势,出口增长远高于进口增长。进出口同时高速增长和不平衡增长表明我国在该产业上产业 内贸易明显。我国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究竟如何?是水平产业内贸易还是垂直产业内贸易?传统 的比较优势能否解释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笔者拟通过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 平的测度与分解。分析我同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模式,寻找决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判断我国装备制造 、他的国际产业分。T:地位.为新型T业化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提升提出建议.
表1 我国装备制造产品的贸易地位 (单位:亿美元;%) 全国总体贸易装备制造业贸易占比 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2492 2250.9 O.39 0.43 266l 2435.5 O_45 0.48 3255.7 2952 0.42 O.49 4383.7 4128.4 046 0.5l 5933 6 5613.8 O.49 0.5l 7620 660】2 0.5l O.5l 9690.8 7916.1 O.52 O.5l 资料来源:联合同统汁司罔际贸易数据库(uN—C()MTRADE).
二、 文献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领域H{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一个国家既出 口又进口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尤其是中间产品和零部件。这一现象后来被学者们界定为产业内贸易i 1960年,Verdoorn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变动时。首次关注了这种贸易形式。之后. Balassa(1966)、Gmbel and Lloyd(1975)等相继发现,在产业内部存在专业化分T和双向围际贸易 的现象,从而使产业内贸易研究成为检验商品贸易模式的一个新课题.
产业内贸易理论(IIT)可以分成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和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由Abci— rahman(1991)、Greenaway(1995)等划分。HIIT是相似产品的产业内贸易,VIIT是差异化产品的产 业内贸易。对于产业内贸易以及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传统和拓展 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进行解释,主要研究有:Li,der(1961)、Vemon (1966)从需求偏好、产品生命周期和FDI等角度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Falvey(1981)、Shaked and Sutton(1984)、Falvey and Kierzkonski(1987)、Flam and Helpman(1987)将供求结合起来,认 为VIIT主要发生在具有不同的人均收入和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高收入国家和资本丰富的国家选择专 业化生产和出口高质量的产品,低收入国家选择出口低质量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 低质量的产品;nam and Helpman(1987)、Fontagne&Freudenberg(1997,1998)、Falvev(1998)、 Greenawav&Elliott(1999)的研究也证实了垂直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动因在于比较优势。二是基于 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对产业内贸易和水平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主要研究有:Grabel and Lliovd(1975)、 Dixit and Sit甜itz(1997)、Kmgman(1979、1981)、Lancaster(1979、1980)等人从规模经济和产品的 多样性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Helpman and Knlgman(1985)建立了产业内贸易的C—H—O模型.
在对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验证上,主要涉及到的变量有:要素禀赋、FDI、市场结构、经济规 模、规模经济、贸易壁垒、产业集中、地理区位、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政府政策、区域贸易安排 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产业内贸易以及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已有的研究检验产业内 贸易在产业层面或者国家层面支持国家特征(包括要素禀赋、收入水平、发展水平、贸易不平衡和国 家之间的距离),而不是产业层面的特征(包括市场结构、最小有效规模、产品多样化和FDI等).在一般的研究文献中,产品的多样化和FDI的影响并不显著或者系数为负(Greenawav et al,1994、 1995)。产业层面的特征不能解释IIT的原因在于没有进一步分解成垂直型的和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具有不同的决定因素,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可以被传统 的H一0理论范式所解释.
在估计方法上,以前的研究运用的一般是OLs估计,在静态的面板模型中,面板0LS、固定效 应、随机效应估计都被广泛应用(Hummels aIld Levinshon,1995;Zhang et al,2005).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缺陷:第一,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一些细分行业进行研 究,目前尚没有较为系统地针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尽管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总额占我国贸 易额的比重较大,且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比较而言具有其特殊性;第二,目前的研究数据一般基于 SITC3位数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加总问题。笔者采用HS4位数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可以 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精确度。例如,在生产特点上,不同的产品在3位数上被划分为一组,而在4 位数上被区分开,更重要的是,在4位数上能区分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
三、方法和数据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 目前,有关产业内贸易测度及其分解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是G—L (GⅢbel—I。lovtl)指数法,这是最早提j{{的产、№内贸易测度指标,但是该方法又一个缺陷,即在贸易不 平衡的情况下,产业内贸易水平会}|{现失真;二:是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法(MIlT) (Brulhart, 1994; Brulhart,1994、1996; Thom an【l D()well,1999;T110rpe,2005),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 性,但是在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分解以及决定因素分析时,由于涉及到若干不同时期,因而变量选择面 临很大困难;二三是F—F指数法,该指数最早南AI】d—El—RahHlan(1991)提出,后经Fontagne& neudenbPrg(1997)等人加以完善,它是从产品相似度和贸易薰合度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内贸易.
F—F指数的汁算方法如F:
第一步,计算F—F值,据此区分产业问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区分标 准依据FF值的大小。目前国内外研究多以0.1为临界值,也有研究以0.2为临界值(Molltout, 2002)。当FF值大于临界值时,贸易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当FF值小于临界值时,贸易表现为产业间 贸易。汁算公式见(1)式,式巾X玑¨为国家i第t年对j市场(国家)k产品的出口额,M汛k,。为国 家i第t年自j市场(闰家)对k产品的进口额。,
第二步,对产业内贸易进行分解。为了区分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F—F模型运用单 位价值(U一1it Value)比RUV。。来说明,实践中多用出口和进口价格来代替,计算公式见(2)式.式中uV。k。、uV飘.;分别为国家i第t年对j市场(国家)出口的k产品的单位价值和国家i第t年自 j市场(国家)进口的k产品的单位价值,仅为常数。现有研究中仅多取为0.25(Hu and Ma,1995; Atu九Jpanfj, l 997; Gullstrand, 2001; Unlemoto, 2005; Daln()ense and Jordaan, 2007), 也有取为 0.15的(Gl。een—away,1995;Fontag】1e and Freudenbe曙,1997)。因为我国属于转型经济,地域辽 阔,具有非常大的多样化特征,允许有较大的价格变量,另外还要考虑到运输成本,所以在笔者的研 究中取O.25。当0.8≤RUVxM≤1.25时,贸易形态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当RUVxM>1.25或RUVxM
(二)解释变量
笔者选取产品差异化、FI)I、要素禀赋、规模经济等4个指标作为我闰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各指标具体处理如下:
1.产品差异化。它是决定产、世内贸易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多用SITC3或}{S4下产品数目来表 示。,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产品数日是相同的,导致回归结论是无效的。产品的差异化有水平差异化和 垂直差异化两种。南于数据的可获性问题,只用产品水平差异化的指标HD,月j Hufbauer指数来衡 量,一般代表对出口单位价值的偏离,HD=8./ x一6,,=出口单位价值的标准误差,x;;是这些价 值的均值(GI.eenawav and MilneI\'’1986,第 116一J17 1j!『)。预计这个指标对HIIT有正的显 著影响,对IIT的影响不显著,对Villl为负 的影响,,
2.要素禀赋。它是决定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笔者选用变量K1.,代表资本密集程度(H诋ch, 1974;Balassa,1979)。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般资本密集程度较低,反映在出口资本密集度高的产品 时没有比较优势。但是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讲需要较高的资本,较高的人均资本代表较高的经济发展. 预期会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Helpman&Knlgman,1985)。预计对IIT、HIIT和VIIT的影响为正, 并且显著.
3.规模经济。新贸易理论中对于规模经济有许多描述,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市场影响力、规模 经济、市场价格决定和消费者锁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钟昌标(2007)认为,如果大企业在圉内市场 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同时市场没有进入成熟期,这些企业就没有进入国际市场的强烈愿望,而小企 业为了增加规模可能更有意愿参与国际贸易。因此,规模经济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笔者选取了与钟禺 标不同的指标,试图更好地解释产业内贸易水平。笔者选择以下两个变量:MES一最小有效规模,用 行业的平均销售收入表示;MS一每个行业中的厂商数目,厂商的数量越多,该产业越接近于完全竞 争,越有利于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产业内贸易越显著。预期两个变量对HIIT的影响为正.对IIT和 VIIT的影响则未知.
4.FDI(外商直接投资)。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是FDI高度集中的产业,但针对FDI与其产业内贸 易的关系却有不同的结论。国外的研究认为,资源驱动型和成本驱动型的FDI与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Markusen,1995),而追求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的FDI与产业内贸易则正相关(Greenaway. 1986)。我国制造业的FDI究竟是追求前者还是后者,笔者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笔者选取以下 两个变量:FDK~每个细分行业中外资资本占行业的比重,比例越大代表外资的参与程度越高: FDTL壬L_三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同行业全部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代表效率的不同。由于我国的装备 制造业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主要还是外资利用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因而大部分FDI是属于效率寻求型 的,预计FDK和FDTLP将对VIIT有正的显著影响,而对IIT和HIIT的影响是未知的。VeHon(1966)、 Kyoji Fukao,Hikari Ishido and Keiko Ito(2003)显示,FDI与垂直产业内贸易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方法
按照上文的分析,笔者的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模型为:
IIT:IITiI_B0+piXil+8。+ql+考..
上式中的IIT。,可以是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也可以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 水平;X。代表一系列决定因素,根据上面的分析,主要有下列决定因素:产品多样性(HD)、资本 密集程度(KL)、企业平均最小有效规模(MES)、市场结构(MS)和外资水平(包括外资投入FDK 和外资效率FDTLP);q。代表特定产业效应的未观察到的时间影响;8。捕获的是共同因素趋势;∈.是 一个随机变量,E(sil)=0,Var(8il)=02>O.
静态的面板数据模型用面板OLS、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来估计。FE和RE均能反 映无法观测到的异质性。在FE中,需要估汁固定的参数,RE则假定8。是随机的、独立的和同分布 的。因此固定效应要比随机效应的有效性降低,因为损失了更多的自由度。通过Hausman检验能够 决定是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笔者的检验发现,接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因此.采用面板0LS 和固定效应进行估计.
表3各变量的统计描述 HD KL MES MS FDK FDTLp 均值0.2986 6.8149 0.8597 O.8703 O.4172 1.7513 中位数0.2398 6.2374 0.5797 O.8329 O.3914 1.3750 最大数O.8676 1 2、5463 3.4045 2.2905 0.7834 11.()400 最小数0.1298 3.0750 O.2478 0.1817 0.1696 0.0700 标准偏离. O.1587 2.0683 O.737l O.4359 0.1364 1.4376 39— 万方数据 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1期
(四)数据来源
国际上对装备制造业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的产业分类标准与圉际产业分类标准(1SlC)和国 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以及其他国家的产业分类标准也没有统一,但一般意义上装备制造业所包含 的主要产业门类是差不多的。我国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分类和称谓也未统~。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 分类和代码,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武器弹药 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在统计上也没有描述,因此这里的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其余的7个门类.
在产业的界定上,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把SI‘rC3位数或HS4位数产品分组界定为一个产业. 这样国际贸易及产业数据的统计标准容易统一,便于从世界范围内从事研究工作。但是在我国国内迄 今为止还没有经济学意义规范的产业划分标准,只有行业划分标准,并且行业划分标准与SITC2位数 和HS2位数分章标准非常接近。虽然这种划分包含的范围比较大,但是相对于国际贸易的产业划分. 行业的概念更接近于经济意义上的产业。从实际的研究看,国内外学者多数使用SITC3位数分组来计 算产业内贸易,也有学者使用lSIC(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al Classification)3位数分组 (Bn】lhar【&Elliott,2002)来计算产业内贸易。用SITC3位数或1SIC3位数来计算产业内贸易可以大 大降低统计工作量,但结果与HS4位数的统计存在误差,HS4位数的统计结果更接近实际(Ramk— ishen,1996)。新近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对于那些生产环节较多,投入品种类复杂的产业(如汽车 制造业、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根据HS4位数和HS6位数来计算产业内贸易 水平更为合理且结果能反映产业特征和国家特征(Montout,2002;Umemoto,2005;Damoense and Jordaan,2007),因此笔者选用的就是HS4位数。虽然有用6位数的(Blans and ma—n,2006),但 选择4位数有三个原因:第一.如果产业内贸易指数用更细分的产业,指数将会产生上位偏差。比如 产品1和产品2属于同一个产业,如果X1M2,当使用6位数时,有可能划分为两个产业, 无论修正的G—L指数还是F—F指数都可能变大。第二,垂直差异化不仅仅有相同产品的不同质量差 异,而且还有相似产品在不同生产阶段上的差异,我国的加T贸易更是属于这种类型,计算这种差异 化形式,用4位数要优于用6位数。第三,汇总的绝对水平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数据来源于1999—2006年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联合国贸易统计 司UNCOMTRADE,共涉及7个行业和8个年度,面板数据的观察值共计56个.
四、 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见表4.
通过上面的检验方法可以发现,对于IIT,通过OLS方法显著的变量有三个:水平型差异指数 (HD)、资本密集程度(KL)和最小有效平均规模(MES)。同定效应模型下的显著变量有资本密集程 度(KL)和市场的竞争程度(MS),而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这个结果符合笔者的预期.
对于VIIT,0LS方法下显著的变量有i个:FDTLP、MES和FDK。圊定效应模型下显著的变量 有i个:FDTLP、MES和KL.
对于HIIT,()IS方法下显著的变量有两个:KL和FDK。固定效应模型下显著的变量有三个: MES、FDTLP和FDK.
笔者对面板OLS和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了检验。根据拉格朗日乘数统计量(LM)不显 著,表明0LS的结果要优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阒此主要觎释OLs的结果。总结来看,有关产业 内贸易决定因素的一些结论如下:
1.产品差异化与产业内贸易 一般认为,消费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多样化消费的扩大,进而导致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上升,但笔者的检验却并没有证实这个观点。相反地,HD的提高却使得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下降,虽然下降 程度非常小。虽然无法获得水平差异化的产品个数目录,但通过对水平差异化指数的检验来看,结果 不符合我们的预期。产业内贸易影响为负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一是检验的年份不多,有可能导致结果 有偏差;二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升,世界装备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已经具有完整 的产业链,因此进口同质量产品的动力不足.
2.要素禀赋与产业内贸易
较高的人均资本代表较高的经济发展,预期会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Helpman&K11lgman, 1985)。笔者的研究发现,要素禀赋对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垂直产业内 贸易的影响虽然为负但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记,进而对总体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负。这说明人均资本 的提升会提高不同质量的产品需求,对于同质量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弱.因而水平产业内贸易水平下 降。另外,要素禀赋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和水平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动趋势 高度一致,说明比较优势是决定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
3.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在大部分研究中,规模经济会导致产品的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对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垂直产 业内贸易的影响为正,对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负,笔者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支持新贸易理 论关于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作用的影响.
4.FDI与产业内贸易.
FDI对产业内贸易水平为显著的负向影响.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没有通过检验。结合 Markusen(1995)和Greenawav(1986)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进入我国的FDI之主要动因在于追求 低成本、获取廉价资源、占领我国市场,其性质是替代贸易,这种FDI与产业内贸易必然负相关.
二、“国际经济法方法论”的界定
根据笔者的思路,在已知“法学方法论”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国际经济法方法论”就要先理清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根据王传丽教授在其主编的新版《国际经济法》教材中的诠释,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关于商品、技术、资本、服务、在流通结算、信贷、税收等领域跨越国境流通中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和。国际经济法作为国际法项下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其方法论的概念理应与国际法方法论的概念息息相关。按照《国际公法百科全书》中的经典诠释,国际法的方法论这个概念,既指其广义的概念,即用于获得国际法律体系的科学知识的方法;也指其狭义的、更专门的概念,即用来确定国际法规范或规则的存在的方法。尽管与与其同宗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不同,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国家间、自然人及/或法人间,以及自然人和法人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不涉及国家间的政治关系,而国际公法调整的一般是国家间的政治、外交、军事等非经济法律关系,国际私法主要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以及国际民事诉讼的规范;其次,国际经济法具有其特殊的法律渊源,国际经济法的渊源除了国际条约外,还包括了作为商人习惯法的国际商务惯例以及相关国内法,而国际公法的主要法律渊源为国际条约及产生于国家间的政治和外交活动的国际惯例,国际私法的主要渊源基本上是各国国内法中的冲突规范以及极少的旨在解决法律冲突的国际条约。因此,根据上述概念与特征,笔者认为可以引用何志勇教授的观点,将国际经济法方法论的定义抽象为:为国际经济法问题提供宏观的观念和对于国际经济法问题提供解析工具的理论和手段。
三、国际经济法的常用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方法,以描述的手段讨论实然问题,采取规范分析、实例分析的方式,对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研讨。实证分析大都是同事实相关的分析,关注的问题一般都是“是什么”。这种方法在国际经济法中颇为常用,尤其体现在WTO法中。例如,研究“发展中成员差别与优惠待遇原则”是否是WTO各项协定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则,就要客观审视WTO协定中的相关规定与案例,用以分析该原则是否为WTO比较重要的原则之一。回顾WTO内发展中成员的差别和优惠待遇原则的发展历史,发展中成员差别和优惠待遇作为一项被认可的概念,始于《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及《WTO贸易与发展委员会》,但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定》中体现最多。例如,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12条第4、5款中规定了“各成员认识到,虽然可能存在国际标准、建议和指南,但在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发展中成员采用的某些技术法规、标准或合格评定程序,旨在保护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本国技术、工艺和生产方法。因此,各成员认识到不应期望发展中成员使用不适合其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的国际标准作为其技术法规或标准、包括实验方法的依据。”按照此条文的规定,发达成员在采用较高标准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发展中成员出口到其境内的商品不能单单按照发达成员所采用的较高标准,而是应当按照发展中成员国内适用的,符合发展中成员发展水平的标准来提供市场准入。同时,《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定》第10条规定了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例如,为保证发展中国家成员能够遵守本协定的规定,应请求,委员会有权,给予这些国家对于本协定项下全部或部分义务的特定的和有时限的例外,同时考虑其财政、贸易和发展的需要。各成员应鼓励和便利发展中国家成员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上述对于WTO规则的实证分析,都可以说明“发展中成员差别与优惠待遇原则”是WTO各项协定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则。
(二)历史研究法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历史分析本身就是各门学科所最常用的学科分析工具。对国际经济法学史的研究能够揭示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多元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为国际经济法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及金融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基础。在对国际贸易术语进行研究时,就要从其历史渊源开始研究,并且研究其演进过程,并且比较每一版本与上一版本的不同与进步。因此,笔者关于国际贸易术语的论文和授课都是以此开头:“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商事惯例的一种,伴随着十八、十九世纪全球范围内商品货物贸易的大规模开展而出现的,用于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具有实体法性质,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为了避免各国在贸易术语的使用上出现分歧和纠纷,国际商会最早于1936年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即《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国际贸易合同中所使用的贸易术语供给一套具有国际性的通则的解释,使从事商业的人们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能选用确定而统一的解释,其后为了适应不断发展进步的国际贸易,国际商会先后进行了七次修改,Incoterms•2010作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历史上的第七次修订,由国际商会于2010年9月27日颁布,2011年1月1日开始生效。”上述都是对于国际贸易术语历史渊源以及演进的研究。在学习研究国际金融法时,历史研究法同样必不可少。笔者硕士时曾经研究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的相关中美法律制度,其中都涉及到研究我国自1999年7月《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的“4、5、6标准”的规定到现在可以用以规制反向并购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之间法律的演变与更迭以及美国自1933年《证券法》到2005年的“关于空壳公司使用S-8表,8-K表和20-F表的规定”以至最近立法的一系列金融法规改革内容与其相关背景。在海商法的研究中也是如此,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每次提到规制“提单运输”的国际规则时,都会从《海牙规则》谈起,再讲到《维斯比规则》对其的演进,之后谈及《汉堡规则》的新变化,以及后来并没有生效的《鹿特丹规则》等有关于多式联运的相关规则。不仅如此,还要追溯其演变的原因与经济,社会历史背景。笔者认为,这都是对于历史研究法的实践。
(三)比较研究法
比较法学研究方法也是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论述经济法学方法论时,有学者认为经济法学研究应当注重不同国家或地区商品经济关系及其法律秩序的异同,对此进行充分的比较分析,既要涉及相同社会制度国家经济秩序的共性,又要涉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经济秩序的差异性,并给出科学阐释。笔者认为这种论述同样适用于国际经济法。学习,研究国际经济法,一定要熟悉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以及其之间的异同。比如笔者在学习,研究,讲授《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CISG),都重视将其与UPICC,PECL以及我国合同法进行比较研究,类比分析其之间异同,并找出其中的背景原因。再例如笔者的博士课题是关于“国际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研究”的,其中就大篇幅的用到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几大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发展中经济体台湾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及其金融法背景,并以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BaselCommitteeonBankSupervision;BCBS)及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DepositInsurer;IADI)于2008年7月决议合作发展国际间所共同接受之核心原则“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以及之前由IADI单独的“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为指引,从而力争提炼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我国是否具备建立显性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条件;而是我国的建立该制度之时得以借鉴的国际与国外经验。在此研究中,不论是问题的提出,论证过程还是结论的得出,该比较研究的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现阶段的研究中,笔者主要研究美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及其改革发展,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比照我国现实情况,考虑相关制度的法律移植问题,通过对两国及世界金融环境,金融立法的研究,提出适用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在这其中也用到了比较研究方法,比照我国现实情况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与屡次改革时的现实情况,金融法制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2001年9月3日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而在我校众多的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应实施、最能实施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学定义
在英文中,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及Two languages,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其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而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中将双语教学定义为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而通过教学和环境,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在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后,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目前绝大部分为英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
我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汉语专业知识,相比之下,相应的专业方面英语能力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英汉双语教学情境,从专业词汇入手,更有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洽谈。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以培养有国际视野、能在进出口贸易公司、金融投资机构、跨国企业等从事国际贸易的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不仅要通晓本专业的基本学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新近的发展与成果,而且还应能熟练掌握一种外国语言(以英语为主),能够与外国厂商交流和谈判;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
教育部公布近两年本科招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国家机关接收最多的专业、金融单位接收最多的专业、三资企业接收最多的专业、出国最多的本科专业、自主创业最多的专业中都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勿庸置疑,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毕业生必然会备受重视。
但同样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我校的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十分乐观。究其原因,应该说主要还是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正在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就业。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特点
目前,许多院校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列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是由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政策变化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尤其要注重对国外进、出口政策的密切追踪。而学生只有对专业知识与英语有准确地掌握,才能做到对此方面运筹帷幄。而双语教学又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等特征。通过该课程的双语学习,一方面学生会掌握扎实的理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写作、交流能力,为以后学生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外界因素驱动
1.目前,我国与世界各国国际交流更加频繁,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而具有产品出口资质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而此时,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是掌握扎实的(汉语)专业知识应当说毫无竞争力可言。一名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应当是具备扎实的英、汉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双语教学开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急切的。
2.近几年,用人单位对相关专业学生要求条件越来越高,只是能拿出英语六级证书是不够的。许多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开始注重学生运用英语熟练表达专业知识、用英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只是采用中文进行知识讲解,客观中使专业与英语知识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用英语处理国际贸易业务的能力,因而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
而在此情形下,选择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进而不断将其他专业课中引入双语教学,不仅会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也能增强学生的相关知识英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用英语自由地表达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自身对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要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过《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应该说具备专业知识和双语学习的基础。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双语教学效果提高的对策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细分
在进行双语教学尝试之初,可以将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加之考虑师资情况,建议对英语好的学生实行双语教学。等条件成熟,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情况进行分班、分层双语授课。对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教授是以外语为主,汉语为辅;对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汉语为主,外语为辅。
(二)选取适宜的教材
目前,在双语教学的建设过程中,教材应该说已成为瓶颈问题。对于该课程而言,市面并没有有针对的双语教材出售。为了弥补不足,一方面我们可选用原版外国教材,或者教师可选用国外高校的网上课程资源。
(三)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任教师大多具有硕士学位、年富力强,英语水平较高,具有了讲授双语专业课程的能力。同时,系、院应当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能不断受到鼓舞、激励与鞭策。
参考文献:
[1]关键.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5):196-197.
[2]张建平,俞惠.对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97-99.
一、电子商务的基本特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空前繁荣,国家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甚至近几年已经将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运行归入了国家相关的战略层面之上。由于电子商务实务分类比较繁多,因此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最为普遍的一种定义是:电子商务是区别于传统的商业贸易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发展以及运营模式,在整个贸易过程中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包括电子货币、消费者、产品以及物流。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信息能够及时的进行资源共享,使各地的商业活动能够实现商业互动,消费者仅仅只需要以数据流量为载体,随时随地就能实现购物活动。而对于生产者而言,也可以利用数据信息时监控商品的在线交易以及物流情况,同时还能够及时的与顾客进行沟通交流,收集相关产品的反馈信息,能够为企业收集大量宝贵的信息,不断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相比于传统的经济贸易活动,电子商务能够极大的降低国际经济的贸易成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成本进行降低:售后的服务成本、合同的执行成本、合同的签订成本以及相关商品的搜索成本。利用电子商务可以极大的减少商品交易的时间,加快文件的处理效率,将商品数据的搜索过程进行简化,使商品的相关文件处理的速度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流方式,利用电子商务,人们仅仅只需要运用数据流量就能够在网上完成所有购物相关的流程,例如:线上交易、物流查询、售后服务等等,利用电子商务不仅使消费者购物变得非常的便捷,同时也使生产者感到交易上的方便。电子商务的普遍推广使得电子货币逐渐代替了纸质货币,使资金流通也变得更为迅速。
(二)消极方面
电子商务与世界经济贸易相结合,使得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样会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此外,电子商务的相关商品贸易流程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这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电子货币,并且因为电子商务的应用,国际经济贸易的所有流程都是在一些文件处理也是电子档,并没有纸质性的文件,国家无法精准的了解国际经济贸易中商家产生的真实利润,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的税款进行大量的流失。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策
(一)加强相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能够适应点子上环境下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我们应该增强相关的跨国性公司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能力,因此首先我们就要加强相关的科学技术,不断推进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加强相关网络技术的建设,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优化国际经济贸易,使国际贸易经济中的弊端逐渐消失。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要想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经济贸易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企业扶持政策,为企业进行国际经济贸易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对于网络交易方面还应该建立相关的网络监督部门,对国际经济贸易时刻进行监督和管理,不断的完善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物流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