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自然灾害防治方案

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自然灾害防治方案

篇1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28

〔中图分类号〕G2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9-0140-05

当今世界,地球变异,生态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且破坏力逐渐加大,对于肩负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之重任的档案部门来说,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在档案自然灾害防治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三面临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面为墨西哥湾,大量的水汽经常向美国大陆汇集;而美国中部以广阔的平原为主,使得南北方气流可以直接汇合,从而产生强大的气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得美国飓风灾害频发,给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全国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而日本由于地处大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经常碰撞挤压,使得地震灾害频发,档案部门在灾害中遭受的损失巨大。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档案部门依托国家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全球领先的科技实力,建立了一流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并在长期的灾害防治实践中提高了危机防范意识。深入分析并总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档案部门自然灾害防治的举措,对于提升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和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1美国的档案自然灾害防治

1.1美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演变

篇2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二、山体滑坡灾害常识

当不幸遭遇山体滑坡时,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然后采取必要措施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遇到山体崩滑,当你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三、泥石流灾害常识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当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四、雷电的危害常识

当遇雷电天气时,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要迅速切断电视机电源。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

2、不能在大树下躲避雷雨。

3、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4、雷雨天气在户外行走时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看过“夏季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知识”的人还看了:

1.预防自然灾害安全知识

2.校园自然灾害防范教育

篇3

二、高校普遍缺乏预防灾害培训

虽然我国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规划基础,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并且绝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时参加由校方组织的如何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知识。但这只是属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规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实际上是高校的应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纳入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中,目前的预防教育全凭各高校的意愿来进行,而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会重视这样的教育和训练,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举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统在推动次教育。而高校自觉、长期地举办预防灾害的培训很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讲座、宣传展示栏、观看影像资料等枯燥理论形式进行,并且参加讲座的学生也只是少数部分,未能使全体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备预防灾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积极主动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参加演习,这就使高校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的应对能力不强,不会常见的自救技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时,后果将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实高校防灾培训

篇4

1.1自然因素的存在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为例,这里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1)地形地貌特点从地理位置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交通条件便利,是山洪暴发较为频繁的地方。从地形特征而言,广元市朝天区地貌差细化明显,高差参差不齐。西北部地区多为山地地形,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同时,这里也是山区支流的发源地,呈树枝状分布。从地貌特点而言,山地为高、中、低山,东南侧位于平原地区。对于斜坡处平原而言,呈一级阶梯冲洪积扇状。(2)水文气候特点广元市朝天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3)地质环境特点就地质环境特点而言,西北部山区体现的比较明显,呈断裂发育。就褶皱形态而言,多为方向多变式推覆体内部次级褶皱,平缓性与陡倾状态并存,岩体破裂,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

1.2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就该地区的地质自然灾害而言,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区,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产生的矿渣与废土被倾倒进河流中,将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同时,山区地震自然灾害的存在,是导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地震的发生,多种自然灾害都会发生,并且会较为频繁。在地震发生之后,也会留下严重的灾害隐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方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地区。

2.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自然灾害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既有灾害体,也有受害体。而在灾害多发地采取应对与应急措施,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同时,为了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体活动能量,以有效削弱灾害活动的能力。众所周知,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不可抗拒。而如果受灾体存在,就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提升受灾体的防御能力,尽可能避免其遭受破坏。

2.1地质灾害勘察上文已经提到,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加强地质勘测工作力度,并成立专门的勘察与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与潜在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另外,聘请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特点、形成原因等原因认真调查分析,对危害程度加以科学评估,并定期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调查。

2.2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对于灾害发生频繁的地段,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调动多种力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自然环境得到相应改善之后,生态平衡能够得到良好保障,这样也会使灾害发生频率降低。

2.3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便于预防地质灾害。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起动态灾情预警系统,充分利用GIS以及测量动态变形监测技术,通过对GIS以及测量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建立起完善的灾情档案与应急方案数据库,一旦发生异常状况,将信息及时出去,并启动应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实提升灾情防治水平。

篇5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 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篇6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60―01

陇南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之一,同时位于我国地震频发的南北地震带上。近年来,陇南连续多次出现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成县一中开展了“‘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选修模块五知识的理解,而且贯彻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开发构想

1.开发基础。开展灾害教育活动是减轻人类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我校学生在学完选修五模块后,对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对“成县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他们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亲身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其学习“乡土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学生的需求,开展灾害教育的紧迫性成为开发“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的强大动力和基础。

2.校本课程标准的制定。“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标准主要由“内容”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其中,内容包括:陇南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及分布;人类活动对陇南自然环境的影响;成县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陇南和成县在防灾减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活动建议包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种资料,了解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列举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各一例,分析陇南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实地参观学校或家乡附近的自然灾害现场和治理现场,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利用当地科普馆、气象局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一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展板等展示陇南减灾的成就和灾害防治措施;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近年来陇南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进行初步探讨。

二、实施途径

1.课程实施前的师生准备。校本课程实施前,教师下发“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与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等“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编写内容,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填写“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增强对陇南自然灾害与防治现状的了解;回顾选修模块五中的相关内容;撰写令自己印象最深、亲身经历的有关自然灾害的短文。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收集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与防治资料。

2.合理开展课堂教学。“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主要采用“问题―阅读―课堂探究” 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即先以问题引入新课,如,用“2013年陇南发生过哪些较大的气象灾害”引入“陇南主要气象灾害”这一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陇南某次重大自然灾害或防灾减灾成就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某种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点或防灾减灾成就及应对措施。最后,开展课堂探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实地参观考察。在“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成县防震减灾科普馆,考察5・12地震后陇南农村的变化,与受灾群众及灾害治理人员进行座谈。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篇7

前言:在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林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生态方面,树木植被对空气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帮助促进生态的平衡[1];我国是林业大国,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进步,但是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还未找到有效的方法,导致病虫害给林业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就需要对林业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让林业的病虫害得到更好的防治,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接触病虫给林业带来的危害。

1、林业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及应用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来说,林业技术的应用及l展是提升我国林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林业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林业育种技术

林业育种技术是最常见的林业技术,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应用,培育出发展状况好的种子,并把种子应用到林业的种植过程中,保证林业的生长率,防止传统的育种造成的种植过程中种苗的成活率低,抗虫能力差,对林业的种植过程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不利于林业的长期发展。

1.2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林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病虫害给林业发展带来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严重的还会给生态的平衡发展带来影响,所以林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非常重要,在培养抗虫害种苗的同时,还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对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进行观测,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大面积抗虫害防治,减少病虫害对林业造成的危害。

1.3林业自然灾害防治技术

林业在发展过程,自然灾害也是影响很大的因素,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和洪涝,所以在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中,必须把这两个因素考虑在内,对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控,并且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治理,避免自然灾害给林业发展带来过多的阻碍,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发展。

1.4林业管护技术

林业管护技术主要是保证林业健康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出了受到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外,人类的管护技术也会对林业的发展带来影响,林业管护技术是依靠先进的技术,对林业进行科学动态的管理,促进林业更有效的发展。

2、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除了保证林业健康的发展外,还对生态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的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面临的危害除了病虫害以外,还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病虫害是最难控制的因素,所以为了促进林业的发展,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两个因素对林业的现有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最近几年,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了发展和进步,在对林业的的病虫害治理上也突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林业的面积辽阔,在控制病虫害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病虫害的传播非常严重,导致我国林业的病虫害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疗,这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2]。

3、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3.1提高人们防治病虫害的意识

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只有提升了人们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意识,林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林业的病虫害防治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紧密相连,只有提升了人们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林业的整体发展才会更健康,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们对林业的发展关注程度不高,忽视了病虫害的防治,人们对林业的相关工作就会放松,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同时在林业的规划上面也会脱离实际,不利于林业的健康发展。

3.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生态的平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林业的发展,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应该从生态系统入手,维持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这是防治林业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仅节省了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的发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应该为生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让更多种类的动物得到繁衍,特别是病虫的天敌,让天敌的种类更加复杂,保证整个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这样对林业的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扩展。

3.3化学防治

3.3.1底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喷雾新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施药的效率非常高,在节省药量的同时,还保证了药效的正常发挥,对林业的病虫害防治非常有效。

3.3.2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主要的特点是利用静电喷雾,让喷洒出的物质更均匀,在药物的喷洒过程中因为运动相互排斥,不容易造成药物颗粒的凝聚,让药物的喷洒更全面。

3.3.3喷洒药液方法

喷洒药液对林业的病虫害进行防治是最传统的方法,所以为了保证药液喷洒的作用,相关部门应该提升药液喷洒的效率和质量,运用飞机喷洒的方式,让药液得到大面积的喷洒,虽然费用相对高一些,但是解决了因人工喷药而造成的不均匀,提高了药液喷洒的效率。

结语

林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了促进林业的良好发展,应该把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列为最重要的工作,从育林的实际工作出发,积极落实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新措施,另外在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体现出专业人才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让相关的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实现对人才的挖掘与成长,打造高质量的林业病虫害人才队伍,让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8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极具破坏性和随机性。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虽然发生的频率小,但是却会给桥梁、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带来灾难性的毁坏。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我国的桥梁建设也将自然灾害的预防系数作为桥梁等级和结构设计的一个标准。当自然灾害超过了桥梁的承受范围,将导致桥梁的毁损甚至坍塌。为了进一步防范桥梁灾害的发生,降低自然灾害的冲击力度,桥梁建设单位和养护单位都需要做好准备防范灾害发生。

1 桥梁灾害的防治措施

1.1 做好桥梁灾害的日常防治和养护工作

1.1.1 建立灾害防治机构,构建专业养护队伍

在公路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灾害防治机构,严格执行桥梁、隧道、公路等交通设施的检查和养护工作。灾害防治机构要针对当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时安排定期检查,组织对辖区内桥梁的检查报告工作,对于危桥要及时进行加固维修,防止出现桥梁事故。针对防治机构内的日常养护工作,制定考核和监督机制,明确工程师的责任制度,提高防治机构的责任意识。要构建专门的养护队伍,按照区划对辖区内的桥梁进行专业养护,提高养护队伍的专业能力,保证掌握桥梁的基本状况,对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及时抢修,提高专业队伍的责任意识。

1.1.2 设立桥梁系统档案,强化危桥加固养护

在灾害防治机构内部要设立专门的桥梁数据整理部门,要建立桥梁信息系统,对桥梁的设计、竣工数据、意外损害、补救情况、车辆通过情况等数据都要进行详细的收集和记录,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实现一桥一档的数字化信息库建设。根据相关的桥梁信息和实际桥梁状况,对桥梁的结构进行分析和鉴定,要针对危桥制定具体的加固方案,防止桥梁出现危险。

1.2 提前做好特殊阶段的桥梁灾害防治工作

1.2.1 开展汛前灾害防治技术检查,预防可能发生的洪水危害

在每年汛期即将来临时,针对桥梁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必要准备,同时要加强对桥梁的技术检查,做好抢修准备工作。对于桥梁的墩台等构造物,要做好护坡工作,检查桥梁的挡墙结构等是否完好,查看桥梁主体的坚固性,防止出现桥梁被损害、冲空的现象。检查桥梁上方是否有杂草、石块等物体,防止出现杂物淤塞河道的现象。要对桥梁上游河道进行检查,防止出现河道变化,河道破坏现象。针对桥梁上方的水库必须要做好检查和防治工作,减轻汛期防水对桥梁的冲刷破坏。做好河流的清淤和加固工作,防止大型漂浮物进入桥孔。

1.2.2 针对不同河流状况,做好冰冻害防治工作

桥梁的冰冻害防治工作需要结合本地的气候与天气特点,做好调查和分析工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治理效果。对于河流量较小,水源较少的河流,其会在冬季出现河流结冰现象,水流受到河流冰面的压力所迫,导致水流突破冰面,水面上升甚至会没过桥洞,使桥孔发生阻塞。情况严重的时候还会溢出河岸,使路面出现冰冻现象。针对这样的河流,首先要检查河流周围的情况,如果出现洼地可以建筑土坝截流。针对河床纵坡较小的河流,可以在桥位下游建筑土坝,使桥梁的上下游形成水池。当出现河面结冰现象时,可在水池上方挖掘人字形冰沟,并在水池下游挖掘土坝,使水池内的水流出,从冰层下方自由流动。

1.2.3 分析山区桥梁自然环境,应对泥石流自然灾害

泥石流灾害是山区自然灾害中危害极强的灾害之一,对于泥石流灾害防治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找出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从而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在粘土土质状况下的山区,泥石流多为粘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发生时会裹挟着大量的粘土、粉土和石块,并以粘稠状态的整体运动作为运动形式,一般这种泥石流的破坏力极大,具有较高的速度和冲击力。在粉状土质山区,经常发生的泥石流是稀性泥石流或泥流。这种泥石流的破坏力相对较小,其中的粘土和粉土含量小,水无法与固体的物质结合在一起,因此,冲击力相对较小。针对不同的泥石流种类,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要强化对日常生物防护措施的实施,要做好泥石流的改道引导工作。

2 桥梁灾害的抢修措施

2.1 针对洪水冲击做好抢修工作

当发生洪水灾害时,灾害防治部门一定要做好引流分洪工作,要针对不同的措施采取不同的抢修手段。当发现洪水水量冲击墩台和护坡时,要及时做好抛石、沉砂等紧急措施。当出现特大洪水时,要经过批准,利用炸药炸掉桥头以宣泄洪水、保护主体。当出现洪水冲毁桥梁的情况时,要及时做好通报工作,抢修便道,要快速利用可使用材料,在桥梁附近的狭窄河段上抢修便道。

2.2 针对冰冻时期做好抢修工作

当预测到气温变化情况,可能导致河流冰冻时,要及时做好防护工作。在解冻前,对桥梁上游的冰层进行调查,在流速减慢的河流浅滩处要及时做好抢护工作,设置悬梯、跳板以利于防护工作的开展。在河流将要解冻时对将下游的冰面进行爆破,减少河流的拥堵现象,防止冰块阻塞河道。

2.3 针对已发生泥石流做好抢修工作

对于泥石流灾害,要根据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和规模科学的制定疏导和抢修工作。当泥石流的规模较小时,可以利用疏导措施,将河道的淤泥清除出去。当泥石流的规模较大时,要及时进行疏导,采用改道的方式,使桥梁能够在冲积扇的上游跨越,减少泥石流对桥梁的冲击。

3 结束语

针对桥梁灾害的防治和抢修工作,应首先以预防和养护为主,提高桥梁的坚固性,根据桥梁的使用情况对桥梁及时进行加固和修护,防止桥梁出现大的问题。当已经发生桥梁灾害时,要针对不同的灾害及时组织抢修工作,保证人们的安全通行,减少人们的财产损失,避免发生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汤柏江,贾群.浅析京津塘高速桥梁检查和预防性养护[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

篇9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江西省是山洪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质灾害。万载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全县17个乡镇大部分为山区乡镇,受地形限制,许多农民只能依山建房或者切坡建房。而万载的地形地貌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切破建房后加剧了岩石的风化,很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研究山洪地质灾害,是防灾减灾领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山洪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形成的条件,建立健全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制定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措施,将山洪危害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二、洪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强降水致灾成园分析

(一)、山地雨量分布特点

山区降水较多,差异较大,其水平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随地势升高,湿度增大,地形雨较多,故降水的垂直变化大。一般从低到高,雨量增多。

(二)、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决定暴雨的发生

暴雨的出现,必须有充沛的水汽,如果没有水汽,作为降水的“原料”就没有了,而水汽输送,对于暴雨而言主要是由于水平输送而决定的。当冷暖气流交绥时,暖空气源源不断地被抬升一疑结一降雨。故当500hpa图上存在风的切变、有低槽,锋面存在时,极易形成暴雨过程。

(三)、地形抬升作用加剧强降水的发生。

山高坡陡,暖湿气流沿山坡爬升形成上升运动把承汽能量补充给降水云团,从而使云团继续增长,并在山区长时间滞留,形成局部强对流性降水。

(四)、降水是山洪地质灾害的诱发条件和主要动力。

山地由于其森林覆盖率高而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常维持在80%左右,偶尔发生一次暴雨过程,通过渗透分流,地表尚不会形成大的径流,但在短时期内连降大暴雨.浅层土壤就会迅速饱和,地表迅速形成径流,带动山体滑坡,形成灾害。

(五)、人类活动因素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类活动愈趋强烈。人既是治灾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致灾的主要因子。因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以及过度开发土地、自然资源,侵占水面、河道,必然导致土地退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环境系统失稳。

(六)、河道淤积阻塞

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对河道的不断侵占,造成河道不断淤塞,河道的泄洪能力不断下降,这是山洪灾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现有防洪标准太低

我国各个地方现有的的防洪标准较低,只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山洪是自然灾害,难以控制。

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点多线长面广。防治难度大

我国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大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群众居住分散。点多线长面广加大了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难度。

2、工程防洪标准低.抗灾能力弱

我国病险水库很多.除险任务大.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低,急待治理,因此抗洪抗灾能力很弱。

3、认识不够.导致灾情加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山洪地质灾害是天灾,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防御手段,在河道边、易涝区、陡坡下乱挖、乱建、挤占河道,造成河势不稳,河道泄洪能力大大降低,往往导致小洪水有灾难,大洪水严重泛滥的严重后果。

4、防治无有效措施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协调统一,缺乏有效的防御措施。

四、山洪泥石流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

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针对汛期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我们建议制定以下措施:

(一)、高度重视,提前部署极端天气下的各项应对工作

要扎实落实政务值班制度,加强信息报送工作,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监测预警和预报,及时预警信息,提早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要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责任制,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要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集中进行排查;要建立有关职能部门日报制度。

(二)、加强协调,部门联动,建立畅通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国土、住房城乡建设、气象、水利、煤炭、安监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加强协调合作,按照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要切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为气象部门要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做好极端高温、局部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各种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及时,做好中短期的预报工作;及时制作短时临近预报,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三)、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要确保紧急情况下通讯保障能力;要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储备,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设备、装备的准备工作;要提前制定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案,落实应急预案中的各项保障措施;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强化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做好防洪避险知识的宣传。

(四)、建立思想保障体系

(1)、制定有关山洪地质灾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办法,以此来约束人类的社会活动,规范行为规则,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大力宣传有关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报道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的有效措施,使危险区域的群众从思想上认清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性,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预案。

(3)、强化预防意识,加强相关技术培训,对于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山洪地质灾害,要制定相关村规民约,通过有益的社会活动,预测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趋势,破坏其产生的条件,形成安全稳定的整体,并将相关预防知识长期培训,达到家喻户晓。

(五)、建立应对保障体系

(1)、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验收制度。加强水保执法,严格监督各矿产开采者,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实行责任期终止时,必须对水土保持方案进行验收,对落实不力者要进行经济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并实行再次申请开采一票否决制。

(2)、建立监控资料档案和预警数据库。县级以上山洪地质灾害预防机构,设置数据采集储存库,并由专人负责对各危险期采取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出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时的规律,及时掌握动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降低灾害发生概率,降低灾害损失。

2、以下三种条件下已发生山洪和泥石流

(1)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如果某地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气象部门应高度警觉,做出预警预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千万不能顺着山沟的方向往下游跑,而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只要大家提高警惕,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一定可以降低伤亡。

五、预警系统项目建设

1、预警系统分析

系统具有基础信息查询、水雨情监测查询、气象国土信息服务、水情预报服务、预警服务、应急响应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系统可进行拓展升级和信息共享,并给气象、国土等相关部门留有接口。预警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山洪灾害预警专题数据库及进行数据交换的临时数据库。

2、项目目建设总结

要做好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项目建设主要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因地制宜,合理加密雨水情监测

按照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因地制宜确定发生的临界雨量(水位),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加密建立监测站点,同时布设监控设备,为人员转移避险提供科学依据。

(2)坚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施工

搞好规划设计是项目建设的首要前提。

(3)优化实施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通过进一步掌握技术标准,设备参数、设备性能,结合项目建设实际,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

(4)注重预警,落实群策群防措施

手机信息的传递.大量现代化高科技的非工程措施体系运用。提升了快速有序主动避灾的能力。

六、结束语

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是巨大的。即使如此,在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人类也可以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做到不同程度的下降。山洪是自然危害之一,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山洪成灾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预警措施,将其危害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王志禄,张燕,孙畅.陇南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及预警技术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1):105-110.

篇10

[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211-1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都掀起了大力开发资源的浪潮。我国在适应经济大开发的国际背景下,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资源开采活动。伴随着资源开发活动的进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了,尤以泥石流灾害为重。大型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所破坏。例如,造成的山体松散与倾斜度的增加。在遭遇暴雨之时,就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泥土与雨水混合在一起,随即形成一股强大的泥石流阵容。这种情况下,毁坏的不仅仅是大型公路,更阻断了交通的正常运行。同时,从大型公路建设时所投入的资源以及损毁后重建所需要投入的资金这两方面来看,泥石流灾害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重大损失和浪费。

2 我国大型公路遭遇泥石流灾害的现状及其成因

2.1 大型公路泥石流灾害发生现状

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冲毁,一种是间接危害。其一,直接冲毁主要表现为:泥石流灾害直接冲毁或淹没公路的有关构建物,例如桥基。路基的损毁大大地降低了公路的承压能力。其二,间接危害表现为,泥石流阻断河流的上游,形成堰塞湖。长此以往,泥土和河水的堆积量超过了河流的承载度,对河流下游的沿边公路就造成很大的威胁。

2.2 造成大型公路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的成因。也就是自然因素。例如,土质疏松、多暴雨的地区就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但抛开自然灾害对大型公路泥石流灾害的影响来说,人为因素也占据了很大的成分。要知道,很多自然灾害,尤其是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是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型公路的路线往往比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免不了会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破坏;例如,砍伐森林、挖掘隧道等。这一系列活动,就可能造成地壳不稳定,引发地震、山体滑坡等灾害。而地震更会加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另外,公路设计不合理也是造成大型公路泥石流灾害的人为因素之一。在公路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施工经费、施工在效果等一系列成本因素,更得将自然环境考虑进去,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贯穿于公路施工的始终。这一要求不仅是适应生态发展的需求,更是减少公路遭受自然灾害后进行修补或重建的后期损失的必要性之所在。

3 大型公路泥石流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大型公路的建设是一个工程量浩大的项目,在动工建设到完工,这期间所耗费的都是来至于我国的财政拨款,所以,在建设前就必须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最优成本实现开发利用价值的最大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要求。在如何应对频发、危害大的泥石流灾害时,公路管理人员应坚持以防为主、治理为辅,采用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实现减少大型公路遭受泥石流灾害,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节约人力、物力资源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大型公路修建前、修建中及修建后的保护上下功夫。

3.1 建设前的防治措施

所谓防患于未然,就是指的在展开某一工作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有利于增强行动的实际效果。在修建大型公路之前,得做好一系列的准备,例如,资金预算、公路走向设计、自然灾害的减少与规避问题等。其中,要将大型公路泥石流灾害的预防作为施工前期方案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针对不可规避的大型泥石流灾害,实行避让为主的原则。例如,若经调查发现某些地段泥石流发生频率比较高,或者经地形地貌勘查,预测某地段将来会有大型、不可抵挡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就应该在公路线路施工设计时尽量避开这些不安全地带。尽量减少意外灾害的发生对大型公路造成的危害。

3.2 建设中的防治措施

施工过程如发觉有不利因素存在,就应谨慎处理,既要实现公路的成功修建,加强交通建设,又要最大化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环境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前提,也是防治大型公路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措施。

此阶段,主要针对的是可防治的小型泥石流灾害,宜采取防御为主的原则。例如,在大型公路建设工程中,为预防或减少某些路段将来可能遭遇到泥石流而造成损坏,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借用桥梁或护栏等外力来减少泥石流灾害产生时对大型公路所造成的冲击。

3.3 建设后的防治措施

3.3.1 加强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测性。预测可以使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的开展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其实质性的效果。很多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都是会有前兆的,所以积极的预测与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损失。

3.3.2 加强对大型公路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泥石流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性。所以,对大型公路泥石流灾害只能说尽力的防治,达到最佳保护效果,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规避。所以,大型公路遭遇泥石流灾害也是在所难免的。做好灾害后的治理工作是很重要的。大型公路遭遇泥石流灾害后,有关部门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力量去引导和疏通道路,恢复公路的使用有效性,保障交通有序、正常地进行。

4 结语

我国是泥石流灾害频发国,在大型公路施工与保护工程中,每年都会因泥石流而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资金损失,因此,加强在大型公路建设前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大型公路沿线地带的地形结构成分复杂,泥石流灾害频繁,造成严重的危害,为进一步了解、掌握,进而控制灾情,就必须研究和总结我国大型公路泥石流灾害的发展现状以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数据库,采取措施加强对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用防患于未然的姿态,切实做好大公路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护我们的公路、保障我们的交通,减少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有力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一、基本情况

………………………

二、遵循原则

(一)以人为本。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种防台职责,最大限度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二)以防为主。

有效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无法防止或已经发生的,尽可能避免其造成恶劣影响和灾难性后果。

(三)反应迅速。

落实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村支部书记总负责的工作机制,在接到乡防汛信息后要及时全面启动本村防汛预案。

(四)公众参与。

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群防、群控、

群救为核心,事发前广泛开展村内有潜在危害的分析、预防和报警等工作;事发时准确预警、处置遭受自然灾害的相关工作;事发后组织可动用的力量开展重建、善后工作。

三、防汛方案

本村防汛工作办公室设在村委办公室,防汛组织机构

任:XXX

副主任:XXX

员:XXX

XXX

XXX

(一)村防办工作职责:

1、接收上级防汛信息及时传达,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张贴公告;

2、加强宣传动员,在汛期做好防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因地制宜及时妥善地转移危房、地质隐患等不安全因素涉及的所有人员;

4、及时向乡防汛办报告本村防汛工作和村内受灾情况;

5、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灾后自救工作。

(二)村防汛办工作分工:

1、在汛期接到上级暴雨预警信息后,村防办迅速到位,由支部书记XXX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到村上散发暴雨信息,并安排人员转移。人员安置后,做好安置人员后勤保障工作和卫生防疫工作。

2、在册人员转移安置后实行跟踪服务制度,直到暴雨警报解除。如遇紧急情况,村内难以继续安置落实的,应及时与乡防汛指挥部取得联系,尽责尽力实施转移安置工作。

3、各小组要求做到隔时段巡逻制度,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帮助村内减少损失。

四、应急抢救

成立村应急抢救领导小组:

任:XXX

副主任:XXX

员:XXX

XXX

XXX

(一)具体分工:

1、紧急抢救组:负责人:XXX,遇险后迅速组织5名以上在家党员赶到事故现场,在上级救护人员没有来到以前保护好现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并尽力实施救助工作。

2、遇警疏散组:负责人:XXX,遇险后迅速组织5名以上在家村民代表,逐户安全疏散遇险周边群众。要求细致耐心做好劝解工作,极力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后勤保障组:负责人:XXX,遇险后负责食物供给和安置好灾民,并落实车辆调度与上级的联系。另外,积极发挥群众力量在第一时间来提供紧急抢救组所需的物资及工具等设备。

(二)防汛物资

铁锹、手电筒、雨衣雨鞋。

(三)

应急处置

1、灾前

通过广播等方式向村民防汛预警。

2、灾中

各小组各司其职,做好抢救、疏散、发放救援物资等工作。

3、灾后

对全村进行排查确保受灾人员全部转移;对受灾人员进行安抚。

四、后期处置

接上级防汛应急结束信息后,村应急行动结束。组织疏散村民安全返回;对受灾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经书记审核签字后上报乡政府。

XXX村村民委员会

2018年6月14日

篇12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99-01

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数量不断上升,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煤矿地质灾害事故出现的频率也在日益增多,对矿区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部分煤矿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肆意开采,最终导致煤矿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出现,不仅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代价,还对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滑坡和地层沉降是煤矿矿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一旦发生,不仅影响矿区的生产,而且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1.1自然原因。我国大多数煤矿矿区内植被较差,地层,一旦突降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易形成突发性山洪,冲刷沟谷和河床,从而导致泥、砂、石等固定物质向下游冲去,极易形成破坏力较强的泥流、砂石流等;区域内多丘陵地带,平坦地区极少,地势切割强烈,同时在局部地区存在软弱岩层和断层破碎带,在长时间降雨和冰冻作用下,易引发滑坡、崩塌、地面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地震也会诱发崩塌和滑坡灾害。

1.2人类的活动。矿山经过多年的开采,产生的废矿、废渣以及弃石等被随意堆放在河滩以及沟谷内,这样极容易在雨季诱导发生自然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坍塌等。同时,在地震发生时还容易造成山石滚落,造成伤人事故。

2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2.1群众居住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根据地质灾害普查情况和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分析,地质灾害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多为山区或者近期有较大的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区域,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雨季或者暴雨来突发的情况下,极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2.2主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矿区内交通公路两侧的边坡是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由于边坡稳定性较差,加上年久失修,如果赶上汛期来临,加大了发生坍塌和滑坡的危险。因此,施工单位要定期对边坡的危害风险进行评估,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3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矿区的地质灾害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如地面坍塌、滑坡、裂缝、泥石流等等,因此,为了避免矿区内的人民群众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要积极做好矿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大力宣传灾害来临的自救方法,提高矿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另外,企业也要督促做好相关的管理和防治工作,对不合乎规定的工程建设和人员行为,要及时排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尤其要做好对废矿废渣堆放点的监测工作,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2.4河流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矿区内泥石流、山体滑坡的主要诱因就是强降雨,因此要着重做好雨季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加大对雨季河流和水力设施的监测排查力度,强化监督、落实责任,必要时采取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避让,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3 主要危险区及防治措施

3.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煤矿企业及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煤矿各科室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对列入预案的重点地质灾害,要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填写防灾避险“明白卡”,确保预防工作落到实处。根据破坏和防治相统一的原则,在生产成本中纳入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费用,创建煤矿地质灾害专门性的资金。对一系列的煤矿企业实施土地复垦保障金与煤矿环保机制。这样,一是能够全面地实施环境保护策略,二是确保煤矿土地复垦保障和煤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到位。

3.2加强检查监督,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煤矿要成立汛期防灾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开展巡回检查工作,加强监督,严禁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开山、伐木、削坡、取石、堆放渣石及弃土,抽取地下水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对各灾害点要制定监测、报譬、抢险、疏散路线等措施,同时,要在危险区边界设立警示标志,以示警告。组织相关的专家组与勘查部门实施煤矿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全面调查、评价以及防治工作。在对煤矿地质灾害特点和地质环境进行了解的前提条件下,兼顾人口布局和社会经济情况,合理地制定行之有效的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计划,且纳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中,并注重贯彻执行。

3.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认真制定防治方案。由于地质灾害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要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情况,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危害程度大的要落实灾害点专项预案,在方案编制中要突出重点危险区、主要灾害点及防灾措施,查明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及引发因素等,建立地质灾害日常监测制度,及时上报灾害发展情况,接受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3.4完善矿井通风系统,降低瓦斯中毒与爆炸事故。煤矿企业需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对矿井进行机械通风、上行通风与分区通风,定时进行矿井瓦斯浓度检查,一旦矿井内瓦斯浓度超标,则需要立即疏散矿井内作业人员并加大通风力度,直至矿井内瓦斯浓度下降至正常标准后,方可组织作业人员重新下井开采。同时,下井作业人员严禁携带点火工具或易燃物品下井,矿区内电器设备也需要采用矿用安全电火花型设备。另外,在起爆之前,需要检测瓦斯浓度,符合标准后才允许起爆。

3.5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矿区作业人员。一旦出现了煤矿地质灾害事故,矿区负责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上级领导部门以及消防部门组织相关救援人员进行处理,同时,迅速疏散事故区域工作人员,避免出现二次塌方或二次爆炸事故。在事故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出现,保证煤矿开采安全。

4 结束语

为提高煤矿企业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条例要求,要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为目的,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矿井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一般而言,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从而使得地表层发生移动形成的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很大的威胁性,如果不加以防治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但是地质环境也有积极的一面,所以应该把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利用积极地结合起来,既能减少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又能使地质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分析如何防治地质灾害和利用地质环境之前,首先来分析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形成与现状。

1.1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现状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于地表作用或者人为不正当行为导致地质环境发生恶性变化,引起地表的变化,引发比如泥石流、滑坡等的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性和不可预测性,目前为止,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很难及时预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把这种灾害带来的破坏降到最低,减少对人们、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本来就幅员辽阔,部分地区得不到有效的环境监测,一旦发生灾害又很难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防治,所以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灾害的强度很大,受灾的面积越发被放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一些不正当行为也在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桎梏。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加大对环境的监测控制,采取措施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对于受灾比较严重或者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施对地质灾害的监控与防治。

1.2 地质环境的形成和现状

地质环境指的是岩石、水和大气等物质所组成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发生作用,互相交换能量,随着地球的运动,地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中,是由于生态环境中各种物质、各种能量发生作用形成的,其存在于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中。所以对地质环境加以研究能够了解地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出科学预测。

2 地质灾害防治

2.1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需要在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并成立专门的?{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的地区进行水土、地质特征的调查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对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在调查中需要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对所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并建立应急防治方案,为之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2 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

地质灾害防治的另一关键措施是要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通过高效的警报系统及时地预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并通过发出警报能够使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及时得到灾害信息。在警报装置建设部分,主要是预警的管理和预警的技术,也就是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及地质灾害的层级,再采取先进的设备仪器准确地定位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并捕捉到地质灾害发生时详细的灾害信息和当时的地质环境情况。同时还需要采取行政手段对所捕捉到的地质灾害预测信息进行公布,上报给有关部门进行决策,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灾害控制。

2.3 建立健全搬迁机制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之后,需要对预测到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出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具置,所波及的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对于那些地质灾害发生中心地带,波及范围广,造成后果严重的地区应当按照搬迁机制组织当地居民进行搬迁,把居民有组织地安全地转移到预先设置的安全区域,并对受灾人民进行安抚工作。如果受灾地区受灾严重,还需要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可以从人文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加强对房屋建设质量的监控,保证灾后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2.4 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和不可测性,尽管这些年我国在预测地质灾害上投入了很多资金和技术成本,但受到目前技术和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是无法做到精确预测。所以应该要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完善信息收集平台,建立应急设备,能够在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灾害发生之后较快进行应急行动,紧急撤离到安全区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害,确保受灾地区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建立应急处置方案一般是在受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将人力财力和技术结合起来,建立紧急响应机制。

3 地质环境利用

3.1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在原则的基础上,阶段是工程运营阶段。主要涉及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可以采用机理分析和数学力学解析方法。

在地质环境利用中,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要对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进行信息分析,既要了解工程的风险性以及风险的类型,又要对工程周边的环境做宏观的把握,了解影响工程安全性的因素,对工程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可有效降低工程地质环境建设的风险;其次,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员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对工程地质环境建设造成影响的除了自然地质环境,还有人为因素的破坏,如果建设人员可以重视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以长远可持续性的眼光对待建设和管理工作,工程地质环境的建设就有安全保证;最后,除了要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有关风险和地质环境做出评价,还要综合各种因素,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利用工程建设安全评价技术,比如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等(如表1所示)。注意工程地质建设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标准要求,使地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

3.2 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