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调研

社会经济调研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经济调研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经济调研

篇1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04-03

1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

1.1 社会经济转型 社会经济转型是指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于社会经济转型内涵研究,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刘祖云认为:转型是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变过程[1]。周冰等则认为:转型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变迁,特指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整体变迁[2]。从时间范围来看,转型则包括文明转型、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文明转型可能持续时间长,需要逐渐的完成;社会转型是社会制度的变迁,时间上可能比文明要短,也可能在方式上一步跨越;经济体制转型则是更小的范围,灵活性相对更强[3]。针对中国社会转型,刘祖云认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其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其三,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其四,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其五,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型;其六,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全面转化的转型[4]。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大致有2种界定涵义:其一是狭义意义上的改革开放以来的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制度过渡的时期,其二是广义上的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划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王沪宁认为:中国社会是从20世纪开始进入转型期的[5]。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是从1840年正式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大致经历了1840年至1949年的启动和慢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中速发展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6]。

1.2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最早是由英国利兹大学的Grainger在其研究以林业为主的国家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7-9],其提出一个假设:大多数国家都需要经历持续毁林――林业农业2部门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随后这一研究方向被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特点相关研究得以迅速开展,但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数据的时间序列短、空间差异显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同一时段含有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土地利用转型,即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和土地利用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成了土地利用转型。由此可知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那么,何为土地利用形态呢?土地利用形态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特定时期内由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具有空间和非空间2种表现形式:其空间形态指由耕地、草地、林地等各类用地组成的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地图;非空间形态指每一土地类型所占份额[10]。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也不断拓展。有研究[11]将土地利用形态分为显性和隐性2种,显性形态是指特定时期内主要土地类型的结构和格局,含数量和空间两种结构,数量结构指指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几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或是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在高一级类型中所占的份额;空间结构则主要是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排列和组合。隐性形态则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的其他隐性属性(除土地类型之外),比如土地质量、产权、经营方式等,一般依附于显性形态。土地利用转型不是形成一个最终固定的土地利用形态,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土地利用转型的表现之一是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的转型,即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态、生活3大主导功能间转化,是土地资源在各主导功能之间进行空间和数量上再分配的动态过程。

2 转型期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地矛盾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和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长达30多年的快速发展通道,目前正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土地资源紧缺与低效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挑战愈加严峻。总的来说,转型期中国所面临的人地矛盾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

2.1 土地资源供少需多 随着中国各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建设需求都将继续增长,而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也会愈被重视。在保证1.2亿hm2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区域土地资源的供需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完成、基本进入发达阶段之前,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土地资源将呈现出供少需多的紧张形势。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愈加尖锐。

2.2 用地数量结构不尽合理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应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而应当是全面的、科学的发展,在土地资源自然供给刚性的条件下,生产用地供给的增加,必然导致其他用地供给的减少,进而导致经济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矛盾。这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相对于各类建设用地的大量增长,经济发达地区的林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用地逐渐遭到蚕食。而建设用地内部的数量结构也不尽合理,传统的强调生产的发展方式,使得城市居住用地不足、住房紧张,交通等设施用地不足、基础设施服务跟不上人口的迅速聚集,这就导致了区域用地功能发展的不协调性,并将进一步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应为15%~30%,《标准与准则》(97版)对工业用地比例的规定是特区内控制在10%、特区外控制在20%~2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10%[13]。2011年中国全国城市工业用地规模高达8 721.2km2,占全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0.9%,而生态用地比重仅10.7%,居住用地比重只有31.5%。且中国城市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等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用地指标偏低,如香港是一个非常拥挤的城市,但其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却达12.4%,东京更达到13.5%,巴黎和纽约则分别达到25%和35%,而中国具有沿海开放地区土地利用特点的海口市,这一比重还不到7%[13]。

2.3 用地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决定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进而决定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更进一步地影响人类活动的空间绩效。现阶段,中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主要面临着区际分工模糊冲突和区域发展差距扩大2个难题。据有关专家测算,苏南各市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达0.92以上[13],产业同构形势十分严峻。此外,自1984年以来,江苏省县级之间的区域发展差异急剧扩大,趋于发散[14]。这样看来,经济发达地区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确实亟待优化。一方面,区际分工应建立在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以使各区域的发展更具效率,更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各区域在技术、区位、制度、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发展条件上的差距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距现状,如不加以密切关注而任其进一步扩大,势必会引发广泛的社会矛盾,进而危害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解决人地问题的优化途径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人地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和解决。对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人地问题则更为复杂和突出,而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将在现在欠发达地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重现。经济社会发展终归要落实到国土空间上,并通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因此,有关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地问题,应当引起学界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人地矛盾主要在于区域发展失衡、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转型。其时代任务主要有3个,相应的亟待解决4大关键性土地利用问题。

3.1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关系社会稳定的最基本问题就是粮食安全问题,难点在于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首先,关于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在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有研究表明[15],1978-2004年间中国农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4年的46.9%,年均下降0.87个百分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2012年间,这一就业比重则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年均下降更是达到1.4个百分点。在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模式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中西部大量存在老人村和空心村。与此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还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如郑海霞等[16]研究发现,1996-2004年短短9a间,浙江绍兴耕地资源总量净减14 404.73hm2,减少了6.81%,人均耕地面积由0.050hm2减少到0.045hm2,比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hm2警戒线还低15%左右。因此,在农业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投入都剧减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经济发达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务之急。其次,在于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在现行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约束下,人口的自然流动受到限制,区域发展差距及由此衍生的收入差距问题就有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粮食保障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两个问题,并将解决措施落实到空间上,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联系起来。就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言,要真正保障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就必须确保区域耕地面积及其粮食产能,就必须确保合理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2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空间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今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明显。以太湖里的鱼类为例,20世纪80年代太湖地区共有107种鱼类,2009年仅剩60余种,20a间少了30种[17]。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这就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继续发展、稳定发展,还要更好的发展、更生态友好地发展。就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言,要真正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空间的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脆弱区域的科学定位和合理开发,并且实施积极主动地环境政策。

3.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延式发展 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既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提高的必要要求,也是以往的资源过度消耗型的增长方式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而不得不转型的形势所迫。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人地问题是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利用转变为精细化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就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言,要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

4 结语

从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内涵研究着手,分析了中国当前所面临严峻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供少需多、各类用地数量结构不尽合理及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同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重点分析了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4大人地矛盾及相应的亟待解决4大关键性土地利用问题的3大时代任务。总的来说,经济发达地区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区际分工模糊、耕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粗放等当前所面临的4大关键性土地利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32-37.

[2]周冰,靳涛.转型中理性范式的再思索与演进逻辑思辨[J].南开学报,2005(3):88-96.

[3]靳涛.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8-9.

[4]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32-37.

[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3.

[6]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

[7]Grainger A.The future role of tropical rain forests in the world forest economy[D].Oxford:Department of Plant Sciences,University of Oxford,1986.

[8]Grainger A.Nat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J].Geography,1995,80(3):235-245.

[9]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31-138.

[10]龙花楼.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87-89.

[11]朱凤凯.北京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2]江苏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度江苏省土地利用计划安排[EB/OL].[2013/4/3]..

[13]谭淑豪,曲福田,谭仲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78-82.

[14]Wei Y,Kim S.Widening inter-county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1950-95.

[15]程名望,潘@.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与特点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1):88-94.

篇2

一、前三季度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昄大乡紧紧围绕“打造全市最具活力生态旅游强乡和城市休闲后花园”的战略目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狠抓各项任务落实,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平稳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1、牢记第一要务,经济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一是旅游服务区开发有了新突破。8月6日市政府与客商成功签订了服务区整体开发项目的意向性合作协议,目前地形测绘已经完成,正在抓紧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二是其它招商引资项目有了新进展。在不影响旅游服务区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我们也积极包装和推介了一批项目,如计划投资8000万元的大洋畈四星级度假村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的三清山娃娃鱼繁育养殖和观光休闲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的良坑铜钼多金属矿开发项目等,我们都正在进一步积极洽谈和跟踪落实之中。三是农家乐发展有了新规模。年初,昄大乡和村同时荣获“上饶市明星旅游村镇”称号,进一步推动了环山旅游公路沿线的“农家乐”餐饮服务业发展。目前全乡“农家乐”已超过20户,户均年增收近30万元,使当地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在马路边挣钱”。四是特色农业有了新成效。我们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了野生土蜂蜜、椪柑、板栗、杨梅酒等一批农特产品的发展壮大,品牌效益开始显现,促进了农民增收。五是基础设施和乡村面貌有了新变化。多方筹资40万元完成了良坑公路改造,先行投资50余万元对定坑、南首、松岗等新农村点进行了建设,乡村两级出资20余万元对集镇所在地的道路和排水排污管道进行了改造,造林绿化“一大四小”与农村清洁工程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风景靓丽、道路干净、村容整洁的美好形象得以进一步维护和提升。

2、紧绷安稳之弦,社会局面保持和谐安定。

稳定始终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一刻也不敢放松。一是加大访贫济困力度。对困难户、弱势群体给予特别的关心、关注、关爱、关怀,切实解决老百姓的一些实际困难。如积极争取困难户危房改造指标等。二是加大治安整治力度。争取公安部门的支持,对经常惹是生非、寻衅滋事的加大监控监管,维护一方安定。今年全乡共刑事拘留3人,治安拘留5人。三是加大稳控力度。努力排查和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将苗头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如今年共调处了岭背、付家湾、昄大早禾田、定坑中洲等村的山林纠纷11起,下庄坞等村组宅基地纠纷8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四是加大安全生产力度。积极抓好花岗岩厂等重点企业的安全监管,不漏死角地抓好食品安全和防病防疫工作,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狠抓防火防汛,确保森林安全、水库安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全乡未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未出现一例非正常访和,未出现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社会保持了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

3、坚持民本理念,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

扎实做好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重点工作,继续保持和提高近几年我乡人口计生工作的成绩和水平。进一步在全乡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加大对中小学校的支持力度,顺利推动了中学、中心小学及村教学点的校舍D类危房改造工程,并在市有关领导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化解了中小学校与当地村民长达五年久拖未决的宅基地矛盾纠纷。积极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加快村级卫生所改造步伐,全力抓好甲流、手足口病的防控以及光明微笑工程等重点工作,保证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乡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引导群众成立了老年腰鼓队、妇女健身操队等一批群众文化团体,干群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了德兴市首支农村太极拳(剑)和健身气功班,得到了省老年体协和省体育局领导的肯定与赞扬,并邀请了国家体育总局、610办等相关领导前来视察指导。

4、突出干部管理,党建基础不断夯实。

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立足乡情开展了“求新思变促发展,转型升级争一流”主题教育活动,以“片区化管理,一体式服务”为载体,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班子成员轮流授课等形式,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班子自身建设。同时,抓好了三件事:一是建章立制、规范行为、转变作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进一步规范全乡干部日常的工作行为,我们通过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出台了《昄大乡十项制度》,其中包括机关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联系群众工作制度等等,并对每项制度都分别明确了具体抓落实的责任领导,从而使大家平时学习、工作各方面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全乡上下的工作作风和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大大改善。二是调整岗位、优化结构、激发活力。针对目前我乡一些事业干部年龄老化问题,为防止乡机关中层干部今后青黄不接,乡党委对部分乡机关各办、站、所负责人进行了适当调整,通过公推优选等多种形式使一批年纪轻、责任心强、想干事、会干事的同志脱颖而出,从而为乡机关中层岗位注入了新的血液,激发了新的活力。三是强化教育、加强管理、提升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努力强化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廉洁意识,确保每个干部能够肯做事、多做事、会做事、不出事,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15”、“6.19”特大洪灾面前,我乡刚刚换届到位的平均年龄不到30周岁的班子成员,接受了洪水的洗礼,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全乡干群面前展示了年纪轻、活力强、有朝气、有战斗力的崭新形象。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近几年我乡在面对各种挑战与考验的情况下,全乡干群同心协力,保证了目标不变、步子不乱、工作不松,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二是文教卫体等基本公共服务尚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服务区尚未正式启动,财税增收压力较大;四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机关作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

三、下一步发展计划

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和今后一段时期里,我乡上下将以开展“解放思想促发展,创新管理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最具活力生态旅游强乡和城市休闲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努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有所作为,并着力培养七种意识(即争先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全局意识、合作意识、包容意识、清廉意识),按照“1234”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一个目标(背靠三清山、依托三清山、服务三清山、赢利三清山,打造最具活力的生态旅游强乡),努力建设两大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力抓好三项工程(决战景区工程、环境优化工程和品牌创新工程),奋力争创四个一流(一流的旅游产业模式、一流的生态发展环境、一流的乡风民俗村貌、一流的为民服务格局),抢抓机遇,进位赶超,实现昄大的快速崛起。具体来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品牌创建,振兴产业。继续深入挖掘本地土特农产品,探索发展新模式,坚持结合“土”的文化,将更多“原汁原味,营养丰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品牌,创出效益。

二是抓项目带动,提升实力。积极做好配合、协调、服务、跟踪、落实等工作,加快启动旅游服务区,顺利推进上饶市检察院技侦中心建设。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向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上档次、上品牌的旅游宾招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篇3

二、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影响逐步显现

消防工作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方面之一。我省经济发展因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减速趋势,必然传导到消防安全方面,对消防工作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部分部门和单位对消防工作产生模糊认识。调研中,一些政府部门人员认为,国内消防技术标准要求过严,而现在中央政策是发展经济、上项目,全力保增长是最紧迫的任务,所以消防部门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时,执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时要求不应过于严格,特别是当遇到国内技术规范要求比国外技术规范要求高的情形时,要“有所松动”,以免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有的则提出消防部门监督执法的力度使困难企业“受不了”,他们认为只要问题改了,对于程序性违法行为,比如超出规定的整改期限问题,消防部门不要再给予罚款处罚,即便罚款也要取下限,以此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二)部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有可能弱化。这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人员裁减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些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反映,虽然企业因经济不景气裁员暂时还没有波及到消防管理人员和组织,但如果下一步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就有可能裁减到消防安保人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比如消防控制室值班等需要的最低人数将受到影响。二是经费压缩可能带来的影响。很多单位为了消化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压缩行政经费开支,在消防安全教育、消防设施建设维护及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消防安全教育上,一些原先计划举办的消防运动会、消防演练等教育训练活动,会因为资金问题而被取消或搁置。在消防设施的投入上,多数企业希望维持在现有消防装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转的最低限度上。而对于火灾隐患整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会下降,苏南某大型纺织企业负责人反映,去年斥资数百万元整改了市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要是放在今年,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决心。三是生产经营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些企业因订单减少而减产、停产、转产,甚至出现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知下降,原有的管理体系出现空缺,加之生产线停工、维护、保养,库存产品积压,以及员工因工资等问题产生的劳资矛盾等非常规状态,将导致新的不安全因素大量产生。

(三)大量新改扩建项目消防审核面临新问题。各级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国家、省、市、县级政府安排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集中上马,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牵头单位如企业希望消防部门简化消防行政许可,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有的甚至要求边开工边审批或先开工后审批。这将导致消防部门的审核验收等任务将相对集中,工作量加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生产企业闲置的厂(库)房改造为服务业、娱乐休闲业的民用、商业用房,这涉及到使用性质的改变,消防安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对消防部门的源头控制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土地、规划部门的政策要求和审批周期等原因,这些项目往往等不及取得合法的土地、规划许可就开工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消防部门如果不对这些项目进行消防审核,有可能造成先天性火灾隐患。

(四)消防基础建设经费争取难度加大。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及我省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速,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对消防部门明年业务经费保障、推进消防基础建设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消防部门负责人反映,20**年度经费要想继续保持较大增幅难度很大。苏南某消防大队拟将消防指挥中心扩建为全市应急中心的项目,原计划上报5500万的财政预算已被当地政府削减为2500万;另一新建消防中队项目已被降格为备选项目。调研中还发现,一

些政府专职消防队的正常业务经费,县、市政府财政负责供给的尚能维持当前水平,但是由各镇自行负责筹集的,则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此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依赖度较高企业内部的专职消防队的维持和建设发展经费保持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挑战

目前我省虽然已连续9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保持了火灾形势的平稳,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影响已经显现,其中包含着诸多非传统因素的困扰,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新的对策,有效应对挑战。

(一)政府强化领导,确保消防工作有序进行。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消防工作面临的困难增多,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一是政府在对困难企业进行资助扶持、主导投资上项目时,要将消防安全纳入项目通盘考虑,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验收,紧紧抓住消防安全标准不放松。二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指导,特别注意督促有关困难企事业单位始终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一如既往地严格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切实落实消防工作职责,确保这些单位消防工作正常运行。三是认真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联合执法,提高消防安全监管效能。如在“三合一”场所源头控制和整治上,要严格执行各项消防行政许可和《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等法规规定,以控制在企业破产、裁员或困难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产生的小作坊、小场所、出租屋等形成的“三合一”火灾隐患。

(二)单位加强自律,紧抓消防安全不放松。社会单位要始终严格按照消防法律法规要求,履行主体责任,防止因经济效益不佳而放松对消防安全工作的要求,甚至将消防工作搁置一边,从而酿成火灾事故,使单位“雪上加霜”。一是要充分考虑消防专职人员的岗位需要,企业实施裁员的时候,要确保开展消防工作必需的人员。二是确保消防工作基本经费的投入,保证日常消防工作开展的必要经费,配置必备的消防设施、器材,并定期组织维修保养,确保完好有效。三是深化企业内部消防安全管理,继续认真落实公安部61号令,大力贯彻**省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加强企业内部消防管理,以防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加班加点,疏忽消防安全而引发火灾事故。

篇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保险业大有作为。第一,发挥经济助推器的作用,通过风险管理和损失补偿,为人们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可以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通过养老和健康保障,保险可以解决人们生活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

一、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1.经济补偿效应。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通过向所有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少数被保险人遭受的意外损失。因此,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失由包括受损者在内的所有被保险人分担。作为一种集合和分散风险的机制,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保险经营技术的提高,经济补偿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人民生命和财产多次遭受重大损失,保险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经济补偿的重任,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及重大煤矿事故中,保险业及时赔付,有效地恢复了生产和安定了人民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把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医疗保障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4年山西省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保险金达到19.7亿元,2005年达到20.08亿元,2006年达到25.27亿元,2007年达到52.5亿元。例如,2004年8月18日,大同合成橡胶集团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生产线遭受严重毁坏。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接到报案迅速赶到现场。经过初步查勘后,立即支付预付赔款400万元。并于2004年12月24日经公估机构里算后,向大同橡胶集团支付赔款869.59万元,使该受灾单位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2004年10月7日,山西运城虹桥旅行社承办的旅游团发生严重车祸,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12人轻伤的恶性事故,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支付旅行社责任险赔款125万元。2008年3月9日,阳泉市平定县山西海祥煤业有限公司井下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事故,造成6名矿工窒息死亡。大地保险阳泉中心支公司接到报案后,加大理赔“绿色通道”的开放力度,及时支付保险赔款120万元。

2.资金融通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许多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契约型储蓄机构筹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具有来源稳定、期限长、规模大的特点,内在的投资需求使保险公司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而且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具有资金融通效应。保险费是预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责任要在整个保险期内履行,还有损失发生与给付之间存在间隔、历年赔付率波动、巨灾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因此保险公司要提留各种准备金。运用暂时闲置的大量准备金保证保险资金的运动是必要的,投资可以进一步增加收益和增强给付能力。投资收入既是金融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险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保险业通过收取保险费,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建立保险基金,再通过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形式进行资金运用,为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建设融通了资金,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援了经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改革顺利进行。2004年,我国各省市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保险需求弹性值为1.49%。

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和同业拆借等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的资金融通效应将逐步得到发挥。

3.收入分配效应。保险基金的形成涉及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感到风险的行为主体(投保人)愿意出钱(保险费)给另一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收到保险费后形成保险基金,当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愿意按照事先的约定进行赔(给)付。这是典型的交换,社会保险的财务及给付机制影响到储蓄与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供求和收入再分配的形成。

二、保险业发展的社会效应

保险作为现代生活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贯穿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全的制度安排,渗透到经济的各行各业、社会的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参与社会风险管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效应逐步发挥。

1.社会稳定效应。保险公司从承保、计算费率到理赔都要与灾害事故打交道,需要掌握财产的分布和各种灾害事故损失的统计资料,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积累防灾防损经验。减少灾害事故能相应减少保险的给付,从而增加保险资金积累和降低保险费率,所以保险公司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宣传并向防灾防损部门投资,把防灾防损作为保险的首要任务。保险赔偿只是分摊灾害事故损失,但整个社会仍受到危害,只有防灾防损才能减少灾害事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投保人投保只是预防万一,他们宁可保险费白缴,也不希望灾害事故发生。可见,保险公司是社会防灾防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

目前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保险业正确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社会稳定为己任,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仅通过招收业务人员,就解决了130多万人的就业难题,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效应。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险费收入和参保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政策,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大病医疗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退休后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口,保险业报出了一系列商业医疗、养老保险,满足了人们较高层次的保障需要。养老保险不仅可以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且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增加扩展家庭效用,还可以增加子女教育投资,提高收入预期。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解除了人们医疗、养老等的后顾之忧。

3.社会管理效应。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辅助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保险可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政府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将更多地依赖于时常化的手段来解决。保险将逐步成为个人生涯规划和家庭保障计划的重要内容。

4.本地化效应。保险业只有融入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近年来,山西省各保险公司不断寻找保险发展的增长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从支持支柱产业、服务“三农”、推动责任险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宽保险发展领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储量为最。煤炭行业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全保障问题又是备受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动煤矿雇主责任险发展,组建专业性煤炭保险公司。针对各地频繁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责任事故,2004年12月,山西省在采煤行业推动开展煤矿职工工伤保险、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等。2006年11月,山西省开始将商业责任保险机制引入全省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采掘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大力引导和鼓励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投保责任保险,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5

一、基本情况

全乡辖16个村,51个村民小组,2834户,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户,2545人(在外工作人员除外)。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2亩,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16个村中有纯藏族村4个,藏族自然村14个,藏汉杂居村7个。纯藏族村中,麦贡山村100户,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户,172人。入贡山村92户,392人。强曲村163户,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户,216人。枕头坝村68户,236人;藏汉杂居村中,旧寨村中岭山藏族村小组24户,102人。景家坝村夹石山藏族村小组9户,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组11户,42人。草河坝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组62户,237人。寨科桥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组33户,112人,寨科桥9户,35人。石门沟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组57户,253人。李子坝村杨尕山藏族村小组6户,30人。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努力,完成了农村居民灾后重建,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乡村公路、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狠抓水力电力开发,大力开展白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藏汉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建白马民俗传习所5个,新建了中、小学教学楼、乡卫生院医技楼和乡政府办公楼。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势头。

二、潜力优势及困难和问题

__乡除政策优越之外,有着较好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水力资源丰富,白马河横贯全乡,36条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于水利电力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大,白马河上游地区特别是邱家坝等区域生态景观宜人,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多样性垂直气候明显,“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种类繁多,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特色产业;白马民俗文化古老独特,享誉较高,已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利于发展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人口较多,耕地较少,富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开展劳务增收。

虽然有着上述优势和潜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内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相对缓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内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为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增产增收难,农业生产效益低。

基础设施滞后,迫切需要加强。以鹄铁路为主的乡村公路虽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较差,存在晴通雨阻现象,部 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马河沿线5处古廊桥年久失修,影响通行,特色建筑面临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藏汉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更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利设施老化,沿川地区灌溉水渠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渗漏现象较为普遍,如铁楼村白马渠、旧寨村八一渠、强曲和石门沟村团结渠、肖家山村桂家沟渠、景家坝村阳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设施都需要修复完善;中、小学教学楼虽已竣工使用,配套设施不完善,楼后未建护坎,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缺少设施,各村缺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5处民俗文化传习所缺设施,缺乏文化广场;麦贡山、下墩上两村没有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不能满足群众安全正常用电。

教育卫生落后,迫切需要提升。通过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教育卫生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师资力量短缺,医技人员缺乏,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群众就近就医存在困难,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全乡有小学、村学11所, 7至12岁适龄儿童694人,在校学生384人,流出外乡310人,有教师47人,其中民办转公办18人,高楼山农场工人转教师3人,学历合格的仅有26人,缺少英语和音、体、美教师。有初中一所,13至15周岁适龄儿童540人,在校学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师26人,其中代课教师3人,特岗教师5人。缺少英语和数理化教师;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7人,其中助理医师2人,药剂师1人,医技人员短缺。

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快。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白马民俗文化利用刚刚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状态,没有带来经济收入。市场发育程度低,没有农贸市场,没有信用社,非公企业处在初始阶段。农业效益低下,保护区内保护动物损害农作物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处在种粮食吃饭、种花椒用钱、打工养家过日子的状态。

三、思路和打算

__乡处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放在首位,抢抓优惠政策叠加、各级领导关注的良好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学好用好政策,强化资源利用,加快基础建设,壮大富民产业,加强组织建设,统一全乡思想,花大气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1、抓好旅游开发。按照《藏族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白马河旅游发展详规》,抓好生态民俗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开发,实施“两点一线”旅游发展战略。以石门沟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小沟桥、强曲、入贡山,以草河坝为中心点,辐射带动枕头坝、寨科桥、李子坝,连接邱家坝,着力打造白马河风情线。对白马河所有古廊桥、水磨坊尽快进行修复,对全乡所有古树木进行挂牌保护,建立白马文化艺术团,引导扶持能人大户兴办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在邱家坝恢复建立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驯养场。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谋划,不放松对平铁公路的争取。从当前思考,必须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鹄铁公路,硬化铁楼至邱家坝19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强曲、石门沟、入贡山、枕头坝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强曲至朱林坡、旧寨至中岭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复白马河沿线的5处古廊桥;完善修复沿川地区灌溉设施,修建景家坝、旧寨、铁楼、草河坝等村河堤;实施麦贡山、下墩上两村农网改造;修建铁楼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楼后护坎。

3、抓好富民产业。一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依据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白马河中下游地区巩固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在景家坝至旧寨段推广种植油橄榄,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榄种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缘地带发展山野菜、食用菌,扩大板栗,种植漆树,高半山地区发展青稞、苦荞、高粱、糜谷等小杂粮。二是抓好农业示范点建设。确定肖家山村核桃坪为优质核桃基地,寨科桥村芝麻河坝为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农机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强化科学管理,以“两点”示范带动全乡农业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三是抓好劳务增收。发挥富裕劳动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干事创业能人大户的优势,搭桥牵线,加强联系,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组织输送和维权工作,提升劳务输转工作水平。四是采取政策扶持,政府帮助等办法,带动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魏家咀酿酒、养殖,旧寨獭兔养殖,铁楼梅花鹿养殖和白马机砖厂等私营企业。强化引导,强化服务,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意见和建议

1、重视民族宗教和维稳工作。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和综治工作。统战宗教部门和乡党委政府,要对全乡两大宗教派别,15个宗教场所,1100多信教群众,经常开展宗教政策宣传,加强依法管理,防止渗透,引导他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维护和谐稳定做贡献。发挥好司法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教育引导藏汉群众,消除争草场、争地界、各自为政的观念和陋习,树立“两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为加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 的环境。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强化学习,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特事特办,倾斜政策,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和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藏族乡干部职工福利待遇,使其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实实工作,乐意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室各类设施和村级卫生室,使广大群众能就近就医,真真让村级组织阵地发挥作用。

3、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各项目单位要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全力为民族乡报项目、跑项目、落实项目,不仅要作为工作责任,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去谋划和落实,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切合实际,突出特色,有利于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要营造好投资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好各类问题,确保项目能落地、能动工、能顺利完成。

篇6

今年上半年,市人民政府紧紧围绕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预期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1、经济总量有增长。元至六月,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1.18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3.93亿元、10.99亿元、6.2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9%、17.3%、和12.5%。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元至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亿元,同比增长20.2%。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共引进内外项目47个,合同引资28.5亿元,同比增长25%。

3、经济运行质量逐渐提高。一是财政收支完成较好。到6月底,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20.7%,地方固定收入完成1.12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51.2%。二是工业企业效益好转。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61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利润3618万元,同比增长142.6%,亏损面为9%,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三是金融运行平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9.9亿元,比年初增长14.5%;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亿元,比年初增长4.5%。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7元,同比增长26.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91元,同比增长18.1%。

(二)存在的问题

1、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原国营改制企业,受市场风险影响较大。今年上半年的国营改制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如:祥宇化工、国发精细、金叶肥、兴和发纺纱厂、水泥厂等企业。一旦这些企业出现市场波动,则会对我市经济稳定快速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受劳动力市场的制约,一些项目开工不足。据调查,我市劳动密集性的企业劳动力逐步供不应求。如兴和发纺纱厂缺少纺纱工100多人;罗圣纺织7月份已开工,需要工人300人,目前招收到的不到100人,原定三班倒生产的,现开一个班生产都难;九天制衣开工较早,满负荷生产,由于受劳动市场冲击,目前走了100多人。市场上劳动力紧缺致使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直接影响企业产值对经济增长。三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招商引资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目前情况看,高科技、高税利的大项目不多,部分项目对财政贡献不大。

2、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91元,同比增长18.1%。但农资价格上涨较快,虽然农产品价格也有上涨,除猪肉恢复性上涨外,其他的涨幅不大,物化成本的增加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据有关部门测算,种植水稻每亩费用提高20元,种植蔬菜每亩费用提高3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影响到农民的实际增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种养的积极性。目前,受天气影响,降雨量同比减少50%,山塘水库畜水量严重不足,12万亩中稻受旱,5万亩晚稻缺水难以播种,上半年农业丰收了,下半年有较大风险。

3、经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还不协调。涉及经济发展环境是多方面的,有大环境、有小环境。过来几年,我市在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三乱”现象有所遏制,但有些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执法单位执法不规范,甚至存在严重的执法违法、重复执法、重处重罚、以罚代法行为;少数单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过多的考虑本部门、本单位利益,巧立名目收费,超标准收费,造成了较坏影响。二是金融信用程度不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了企业发展。部分企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管理不规范,银行难以获取企业真实信息,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市6家金融单位不是没钱贷,而是不敢贷。据反映,个别金融单位的放贷任务拆借给了外地银行,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据说其理由是我们自己的信用程度差。06年大自然食品公司通过商务部门银企洽谈会的平台,争取到贷款*0万元计划,但由于该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向地下钱庄借款1000多万元,致使讨债人员不断,放贷银行获知情况下,对其偿还能力和信用程度产生怀疑,收回贷款。据银行部门统计我市530名公务员欠贷共计1300多万元,其中公检法的公务员欠贷达600多万元,其他部门公务员达600多万元,欠得多的有70多万。06年政府开展了一次清收行动,收欠26万元,其中国地税、工商等上管单位的有21万,*直属部门单位的只有5万元,上管单位采取的措施是发停职通知书,不还贷不上岗。我市也应采取有力措施,提高金融信用度,经济建设需要的是资金,没有资金什么也做不成,金融扶持在关键时候起很大作用。三是保险行业市场管理混乱。我市目前有8家保险机构,各保险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不断提高业务员的返回比例,目前业务员每推销一份保险,可从中抽取40%的回扣。业务员揽保大部分是在亲戚、朋友中开展,类似于传销性质,难免存在欺骗行为,违背保险工作最初的目的。

(三)几点建议

1、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失时机地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市经济。我市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基础不牢固,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优,要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实事求是地认真分析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和优惠,妥善处理当前经济运行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坚持不懈在项目上做文章。前些年,我市在争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错失过一些良机,要吸取教训,要根据*实际,找准立项的事由,及时申报,努力争取国家、省、市重点建设资金,解决我市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中的重点问题。

2、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要全面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在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稳定农资价格。要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调度水资源,确保市民生产、生活用水。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加强工业督导和协调服务,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使之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取招商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要注意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继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要继续完善和落实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建立融资平台,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密切关注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状态,进一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要加强劳动就业培训工作,继续扩大就业渠道,努力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同时,要清理可就业而不就业,享受低保照顾的人员,进一步落实公共应急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大局稳定。要围绕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十件实事狠抓落实,确保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受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1-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收支情况

1-6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4308.2万元,占计划任务66.3%,占目标任务的61.4%,比上年同期增加2458万元,增长20.7%。完成财政支出25402万元,占预算的55.45%,比上年同期增加8603万元,增长51.2%。

(二)主要特点和成绩

1、又好又快地完成半年收入任务。上半年,全市上下将财税收入入库摆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市级领导对财税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协调和解决了财税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大了收入入库力度。税务部门依托信息化管理,加大了对鞭炮、矿石资源开采、交运税、房地产税收的征管。财政部门加强了非税收入、契税的征管。各乡镇立足本地税源挖潜力,瞄准边缘税收想办法,全力以赴抓收入,23个乡镇全面过半,黄盖、白羊田、乘风三个乡镇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2、支出保障较好。到6月底止,全市共完成财政支出25402万元,占预算的51.2%,同比增加8603万元,增长51.2%。在支出安排上,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原则,社会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教育、计生、科技、环保等重点支出按预算进度及时拨付到位,支出运转良好。

3、收入质量有较快提升。1-6月地方固定收入中税收收入共完成431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82万元,增长29.5%;税收收入增幅比非税收入增幅快11.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固定收入比重为38.5%,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4、财源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市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与督查,招商引资工作实、效果明显,初显成果。工业园元至6月份已完成国、地两税共计92.6万元,建安营业税及其他税收完成83万元。下半年将有新美陶瓷、鲁湘酒精、罗圣纺织、开明科技、山丰科技、冰飞科技等企业的陆续开工投产,预计工业园全年可望完成各类税收100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完成全年收入计划潜在风险。元-6月份,国、地、财三家虽然超进度完成了过半任务,但下半年收入计划与税源倒挂矛盾依然突出:一是据税源调查国税增收因素与减收因素相抵实际税源缺口约300万元,地税增收因素与减收因素相抵实际税源缺口约1000万元。鞭炮行业年初目标是1000万,国税计划任务124万,完成30万,地税计划任务60万,完成10万,目前任务落实到户难,协调难;二是岳阳市下达的新增目标任务1723万元(国税477万元,地税472万元,财政774万元)压力大;三是乡镇为完成过半任务出现了借钱交税、贷款交税、引税成本的积聚带来的重重困难。因此要完成全年任务,还潜在一定风险。

2、收支矛盾仍然尖锐。收支矛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我市财政收入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双过半”,但可用财力增长不多,而各种刚性支出压力很大,如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企业退休金调待、城镇居民低保提标和启动农村低保、计生事业费安排标准提高、公务员津补贴发放等方面都增加支出,给预算执行带来了一个一个难题。

3、财政执行环境不优。对收入分配到位要求强烈,对组织收入到位合作精神不强。少数乡镇及部门财政管理比较粗放,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着力协调解决。

(四)几点建议

篇7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盯建设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系统安排、大干快上,优势资源大规模开发,三农工作大手笔推进,民生状况大幅度改善,全市步入了产业开发加快、经济转型加速、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阶段,呈现爬坡过坎、全面提升、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是庆阳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现状评估

(一)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提速发展最快的五年。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呈现庆阳速度,人均水平稳步提高,比重位次不断提升,重大项目接踵而至,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篇8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22.9%、1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9.2:54.3:26.5,一产业比重比年初下降8.7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比年初提高1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上半年,全市拥有62家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的79.5%,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同比增长41%。

——民生质量逐步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70元,同比增长1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2元,同比增长20.5%;6月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6.3亿元,比年初增加4.8亿元;人均储蓄达到7390元,在岳阳六县市中排名第一。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亿元,增长8%。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突出粮食生产,高效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压单季稻扩双季稻,以点带面,共播种水稻面积74万亩,比上年增加3.6万亩,增长5%,油菜、西瓜、棉花等经济作物增产增收效益明显;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拉动下,畜牧业生产开始恢复性增长,水产养殖稳中有升;营林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新造楠竹3万亩,建基地92个,为农业增收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潜力稳步提升。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同比增长58.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6个,合同引资3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亿元;临鸭公路、铁桃公路、兆邦陶瓷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开明科技、山丰汽肥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已顺利投产,海螺水泥、长兴化工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工业及重点工程建设对市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今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承诺的实事进展顺利。就业形势好转,上半年全市完成新增城镇就业359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8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778人;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至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4%,比去年同期增长21.4%,全市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0279人;教育取得了新突破,全市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为1171人,比上年增加136人,增长13%。文化、科技、卫生、环保、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实施。

(二)财政预算执行方面:

——财税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1至6月,全市共完成财税收入13118万元,占预算的55%,其中:地方固定收入完成8576万元,占预算的51.6%;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994万元,占预算的52%;上划所得税收入完成1548万元,占预算的106%。全市共新增税收1435万元,税收收入占地方固定收入的比重为62.7%,比上年同期提高24.3个百分点。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对财税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和解决财税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财税部门严征细管,加大了税务稽查力度,加强了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今年在房地产税收一体化、鞭炮行业税收、矿石行业税收、车辆税收的征管上,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成效显著。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至6月底止,21个乡镇全面过半,黄盖镇和乘风乡超额完成了全年税收任务。

——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至6月底止,全市共完成财政支出27550万元,占预算的54.2%,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在支出安排上,坚持“整合资源谋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方针,合理配置财力,灵活调度资金,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突出人员工资发放、民生改善、强化预算执行,同时,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重点工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保等重点领域倾斜,财政运转良好,较好地体现了财力分配的公平、公正。

——财政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为加强财政管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市政府出台了加强财政管理改革的26条措施。强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各项支出,严格实行政府采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土地储备市场管理等,各级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行为日趋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上半年,我市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了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运行态势,财政预算执行良好,这些成绩是在克服年初冰雪灾害、通货膨胀加剧、社会维稳压力加大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取得的,主要得益于市政府紧紧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稳妥推进,取得的好的成效,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我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执行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财政面临不少困难,不容乐观,需要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努力去解决。

1、物价高位运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7.3%,由于价格上涨过快,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低收入居民群体实际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空间相对缩小,尽管国家将种粮油价改革综合补贴每亩提高到80.5元,但过快增长的农资价格使农民增产难增收,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收支矛盾突出。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所得税政策变化后,上半年入库数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二、由于受国际油价及市场低迷的影响,我市上半年增收强劲的矿石行业,因产品价格回落,而失去了增收空间,其中6家铣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还有因环境问题关闭了一批化工、造纸企业,税源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园区对税收的支撑能力有限。三、乡镇税源缺乏,收入潜在一定风险,据税务部门税源调查结果,乡镇实际税源不足1000万元,其余的2700万元只能通过争取边缘税收来完成,存在着隐患多、风险大。四、四川大地震影响上级转移支付,由于国家要投入灾区重建,省里也有结对帮扶任务,今年想要争取更多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难度很大;五、重点支出及改革支出压力大,下半年,一些重点工程项目支出要拨付,改制和地方政策性配套支出压力加大,特别是公务员津补贴改革支出压力大,增支呼声很高,要兑现津补贴需要增加支出1亿元以上。

3、经济基础不够牢固,经济结构及发展环境不优。我市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工业企业只有78家,高科技、高税利的项目甚微,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市矿石和竹木资源丰富,资源型工业企业较多,但大多处于粗放型、低档次、规模小的阶段,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三乱”现象虽然有所遏制,但部分单位仍然存在着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执法违法、重复执法、重处重罚、以罚代法行为,给社会造成了较坏影响;个人及企业信用程度不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下半年,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1、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现实基础,承接“两带”、“两区”产业转移,创新招商方式,改进招商办法,拓宽招商渠道,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及儒溪生化园的招商工作,积极研究财税政策,争取更多的上级项目资金。

2、突出收入为中心,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征收力度,加强对个体税收和零散税收的征管及稽查,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加强国土开发收入征收,确保完成全年财税任务。

3、从严控制各项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着力依法理财,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强化财政监督,杜绝各种随意,严格控制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确保预算支出兑现,实现年终财政收支平衡。

篇9

我县境内小流域分布多,河流属山区型河流,特点是坡陡流急落差大,水能资源储藏量丰富,可开发利用潜力大。

(一)境内河流。境内河流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有22条,总长649千米;最大平均流量荞麦地河8.65立方米/秒;最小平均流量苞谷垴河0.35立方米/秒;全县境内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金沙江、牛栏江除外)为32万kw,理论发电量28.0亿kw·h,可利用的水资源为11万kw,年发电量1.86亿kw·h,其中:以礼河、荞麦地河、马树河的蕴藏量占全县水资源的55%。

(二)过境河流。过境河流有金沙江和牛栏江。金沙江是我县与四川省凉山州的省界河,国家已规划建设金沙江白鹤滩巨型电站,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现已完成电站的预可研阶段工作,预计2008年将动工建设。牛栏江为我县与鲁甸县、昭阳区的市内县区界河,总装机容量70万KW,其中:天花板电站(18万KW)、凉风台电站(12万KW)、陡滩口电站(16万KW)、黄角树电站(24万KW)。但由于是分界河流,其电站装机我县只能占1/2。因此我县装机容量为35万KW。

二、我县中小水电开发现状

(一)已建小水电站概况

我县境内26座已建成小水电站中,原由政府投资及县电力公司投资兴建且目前由县供电公司营运的电站共19座;由村内自建自管电站1座;原由政府投资现由民营企业营运的电站1座;原由政府及茂租铅锌矿投资现随同茂租矿整体出让给奥威公司的电站4座,由民营企业投资营运的电站1座。截止2008年1月,我县已建成小水电站26座,装机52台,总装机容量34740千瓦,全县26座中小型水电站年发电量为14171万KW.h,设备年利用小时为5984小时。

(二)已出让开发权但尚未开工建设的小水电站情况

截止2008年3月底,我县已出让开发权但尚未开工建设的小水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69620千瓦。县人民政府已出让开发权的流域中:荞麦地河一级、二级、三级电站、伍家沟电站、石家村电站、马树河三级电站由巧电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马树河流域的河玉电站、硫磺洞电站由金崇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其中马树河三级、四级,荞麦地河一级、二级、三级电站、伍家沟电站、石家村电站,正在完善报批、核准的相关手续,可装机37600kw;清水河由昊龙公司投资开发,可建四座电站,装机10660kw,目前已完成项目的可研、报批及前期工作,正在进行项目核准阶段的工作;文家河由文家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除去已建成的第三级电站外,还可建三座电站,装机16400kw,目前已完成项目的可研及前期工作,正在进行报批、核准阶段的工作;炉房水库坝后电站由盐津县三和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装机4000kw,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的报批、核准阶段的工作;三岔河三级电站由自然人肖明友投资开发,装机640kw,柴山沟电站由自然人吴祥中投资开发,装机320kw。

(三)未出让开发权且具备开发潜力的小水电站

通过勘察,我县待开发的水能资源潜力大,具备小水电开发条件的有6条流域,能开发8座电站,装机规模5320kw。

(四)牛栏江流域水电项目开发建设情况

牛栏江作为流经我县的一条重要河流,到目前为止,由云南滇能(集团)控股公司开发的我县境内牛栏江梯级电站包括:天花板水电站(18万KW)、凉风台(12万KW)和陡滩口水电站(16万KW),三个梯级电站装机容量共计46万KW,工程静态总投资约33亿元。由云南昊龙实业集团黄角树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黄角树电站(24万KW),工程预计总投资约18亿余元。但由于牛栏江作为我县的分界河流,其电站装机我县只能占1/2。因此我县装机容量为35万KW。

(五)电网现状

我县电网已通过盐(水沟)~巧(家)110kV线路与省网联网运行,在县城郊区有110kV*变电站一座,容量为31500kVA,本县内拥有110kV线路2条,总长为70.5km;35kV线路10条,总长为186.798km;35kV变电站8座,总容量为26600kVA;10kV线路1839km,10/0.4kV配电变压器1258台套,共75547kVA;0.4kV及以下线路2468km,农城网建设改造完成一户一表81136户。

在全县16个乡(镇)中,蒙姑乡用电主要由以礼河四级电站10kV侧供给;炉房乡用电主要由以礼河二级电站10kV侧供给;茂租乡用电暂由本乡内的小水电供给,可与大寨变电站联网运行。其余13个乡(镇)用电均由县电网各35kV变电站10kV侧供给。

三、我县小水电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点项目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大,必须开发县域内的小水电

我县“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新增的重点建设项目有:一是建设牛栏江流域梯级中型水电站,共需施工用电负荷12000kW;二是装机容量1260万kW的白鹤滩巨型水电站建设期,需要用110kV电压等级的供电才能满足其工程施工用电的需要;三是为适应大工程的建材需求,需新建年产水泥1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需用电量8000万kW.h。三大新增重点建设项目对电力的需求量相当大,它不仅要求有充足的电源,而且要求有优质、安全、稳定、可靠的电能。如果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足和供电质量差就不能满足新增重点项目对用电的需求。由此可见,新增重点项目能有力地推动全县电力事业的发展。加快和完善全县电网建设,为我县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电力保障,对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快速稳步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我县的经济结构状况分析,要求必须开发县域内的小水电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我县目前的产业结构属于“ⅠⅢⅡ”型,产业结构比为41:29:30,即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我县的产业结构目前还处于正在调整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必将加大对电力的需求。

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我县的建设步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政府确定了“开放活县、交通水利立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绿色经济强县”五大发展战略,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思想,制定了发展非公经济和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结构的增多,就业结构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产品结构也将由目前的单一性变得多样性,由此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必将拉动电力事业的发展。

(三)随着用电负荷的增加,需要县域内的水电必须尽快开发

我县是川滇交界的商品物质集散地,以发展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制糖、建材、冶炼、食品等工业。县电力公司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人口增长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取2008年至2020年电量弹性系数为1.1,电力弹性系数取1.0,以*年为基准年,依据公式Am=A0(1+KgzchKdt)n进行测算,式中:Am为规划期末用电量或电力,A0为规划期基准年的用电量或电力,Kgzch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平均增长率,Kdt为电量或电力弹性系数。测算出我县2008年至2020年全县用电量、最大负荷.

根据以上电力弹性系数法预测负荷,测算到2020年我县总用电量为32072.5万kW.h,最大负荷为66613.3kW。

(四)工期短,投资回收快,风险小,是投资者的极佳选择之一

小水电开发工程简单、建设工期短,虽一次性投资大一些,但投资回收快,利润丰厚。且我县境内的小水电全部为引流式发电,没有水库的淹没损失,不存在移民安置问题,对环境和生态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较小,很有必要投资开发。

(五)国家有政策支持

国家的好政策是:小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大投资,计划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使1000万农民实现以小水电代燃料,保护森林3500万亩,使500万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农村水电,建立一种保障贫困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六)我县出台了优惠政策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了适用于*县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具体的优惠政策:

1.土地优惠政策

建设项目所需土地以出让方式提供,年限执行工业用地法定最高年限,征地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面附着物和地下设施补偿费)及相关税费由投资方据实支付。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的下限收取。

2.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云财税〔2003〕19号文的规定。

(1)省内投资者来我县新办投资企业,自企业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

(2)省外投资者来我县新办投资企业,凡同时符合企业注册资本金中省外投资比例占51%以上和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两个条件的新办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两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以上两个条件中只符合一个条件的新办非公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

(3)以上新办投资企业,享受免(或减半)征收所得税期满后,其主营业务项目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可在我省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内,享受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照顾。

(七)小水电面临自身的发展机遇,是投资热点

由于大型水电工程对土壤、流水、植被、生物、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正在从以往的以解决缺电为主的需求型开发,发展到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清洁优质能源建设。此外,由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新的电力开发机制、管理机制及清洁发展机制正在形成,投资者所有的小型独立发电厂日益增多,出现了分布式供电的理论和运行方式,使得小水电本身的定义及在电力工业中的地位也出现了变化,发展小水电有了新的动力,我县小水电开发正面临新的蓬勃发展的机遇。

(八)与开发其他电力相比,小水电具有自身的优点,开发小水电很有必要。一是小水电是再生能源,虽有丰枯年差别,但没有用完的顾虑。二是发电成本低,水电的成本仅为火电的1/4左右;经济效益高,水电是火电的3倍左右。三是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改善自然环境;而火电排放烟尘、氧化硫、氮氧化物、温室气体、放射性物资,特别是烧高硫煤会出现酸雨。四是小水电机组起停灵活,输出功率增减快,可变幅度大,是电力系统理想的调峰、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

四、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前景及投资预测

根据2007年我县小水电开发办公室摸底调查的结果,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前景可观,今后我县将建成小水电站共56座(已建26座、待建26座、牛栏江梯级电站4个),预计总装机46万KW(已建26座电站装机34740KW、待建电站26座装机74940KW、牛栏江梯级电站4座装机35万KW)。

在电网建设方面,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电网的基础上,我县需新建110kV变电站4座,新建110kV输电线路75千米,新建35kV变电站8座,新建35kV线路154千米,新建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4361千米,新建10kV配变1043台,一户一表改造58782户,通信及调度自动化系统1套,新建光缆118千米。

除去已开发的电站投资外,预计我县小水电开发总投资还将达34亿元。其中:县境内小水电开发预计总投资4亿元,牛栏江水电开发(我县境内)预计投资25亿元,电网建设预计投资5亿元。

五、我县小水电开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我县小水电具有就近开发、就地成网、投资方式灵活、投资周期短、见效快、对生态没有大的影响等优点。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扶贫开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我县小水电开发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我县小水电开发后,装机可达46万kw,如按每个电站年发电5000个小时算,预计可发电25亿kw·h左右,上网电价以2000年标准每度电0.2元算,可产生产值5亿元左右,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按1:7测算,将达到35亿元。按上网电价6%的税率计算,可产生税收0.3亿元。电网产生的税收按5亿元的17%税率计算,可产生税收0.85亿元。

每年可产生税收1.15亿元。

(二)对环境的影响。据有关专家介绍,我省6个县(市)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实施后,巩固了项目区退耕还林面积近5.35万亩,保护森林植被面积和天然林面积33万亩,并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作用。我县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用能,也主要靠消耗森林资源或煤炭资源获取。如果加快农村小水电开发,用小水电代替燃料,既可解决农民生活燃料问题,又可逐步调整农村用能结构,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促使金沙江右岸生态逐步得到恢复,更可以保护白鹤滩电站、溪洛渡电站乃至三峡电站水质。

(三)农户直接受益。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省6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的生态电站建成发电后,对当地农户来说正逐步显现出巨大的效益:一是农户的用能支出费用大幅降低。6县(市)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到户平均电价不足0.20元/度,仅为农网改造后照明电价的40%,按每户农户每月代燃料电量120度计算,年支出代燃料电费240元。而主要靠买柴为燃料的农户,每年的燃料费支出在360~600元,享受小水电代燃料电量之后,每年每户减少支出120~240元,农民负担得到减轻。二是为农户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发农村小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后,大部分农户家用上了电饭煲、电炒锅、电磁炉,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做饭省时便捷,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副业或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负面影响。虽然,小水电作为一种清洁再生能源,具有较多的优点,但是,也无须回避,在小水电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县的小水电均处于高山峡谷地带,工程施工会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一是高边坡明挖对植被破坏和边坡安全不利,二是施工中大量弃土、石渣会堵塞河床,三是施工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四是渠道穿越耕地,将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这要求业主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六、存在问题和困难

我县小水电开发虽然前景可观,但在开发中或待开发仍然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县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很大,达到32万kw,实际可开发量较小。除去已开发的3.5万kw,近期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的水能资源约为7.5万kw。

(二)部分获得县人民政府出让流域开发权的业主,迟迟没有启动项目建设或启动后进度缓慢,一些业主“跑马圈河”、抢占资源,得到开发权后抱着等待观望的思想,除文家河三级站和马树河一、二级站已于*年底完工投产试运行,清水河二级电站和炉房水库坝后电站开发项目施工进度不理想外,其他电站尚未启动。

(三)多数小水电开发的业主都是私营或个体合作,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土地、林地等的征用,由于一些农户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常常是对征用的土地、林地甚至荒山荒坡等补偿费用漫天要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偿出让项目政策处理问题上的被动,从而拖延了工程建设时间,增加了工程投资。给业主开发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四)前期工作难度大。按有关要求,项目实施前需做好流域水力发电专项规划、水资源论证、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地质灾害危险评估、项目安全生产专题报告、项目建设核准等大量工作,这些专项工作涉及部门多,且许多项目审查审批权限在省市级,各部门审查审批的时间虽有规定,但还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来完成,容易带来招商难和实施难。

(五)大电网对农村电力市场的高度垄断,利用电网管理的调度权对小水电采取限时、限量和限价的“三限”政策,严重损害小水电企业的利益。

(六)小水电自身管理上的问题,也制约着小水电效益的发挥。一是现代化程度低,造成市场竞争力较弱。小水电站本身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伴随着工程造价和建设成本的逐年上涨而不断攀升,成本的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小水电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分散经营,行业缺乏凝聚力。小水电是一个弱势行业,小水电将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其公益性的地位是否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目前众多的农村小水电企业采用的是分散式粗放经营,小水电行业处于一种相对比较混乱的状态之中,行业的凝聚力低,缺乏一个为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关键时刻能代表行业出面,维护本行业利益的行业组织。三是重建设、轻管理、少研究,小水电技术明显落后。长期以来,小水电因受规模、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制度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均较为落后。近年来,随着投资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许多承包经营或私营电站大量出现,使行业管理更加混乱,给小水电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隐患。企业缺乏长远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安于现状,对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缺乏热情,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造成小水电技术明显落后。

七、我县中小水电开发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小水电上网电价。小水电具有地方性、政策性和准市场竞争性等特征,全国大多数省份出台了保护小型水电的电价政策,一些省份已经按厂网分开、竟价上网原则实行同网同质同价。对小水电较低的上网电价,省政府应按公用产品的定价政策,制定能维持小水电运行发展的合理电价。

(二)严格按小水电站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促进小水电站开发的健康发展。随着小水电站开发投资项目的增加,一些投资者为加快进度、降低前期费用支出,采用了规避基本建设程序,减少前期工作论证等手段。而前期工作论证不充分,将可能会增大投资风险,基本建设程序不完善,将可能对公共安全带来严重隐患,投资者应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投资。要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促进小水电站开发的健康发展。

(三)认真思考,加大力度,做好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前期工作。一是要树立倒计时意识,各有关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做好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各项工作,认真对我县小水电开况进行认真梳理,对具备开发条件的及时组织上报进行审批。二是对我县已签约的小水电站进行认真清理,凡是未开展工作的,由县政府限时收回开发权,重新签订开发业主,一切责任由开发业主负责;对具备条件尚未开发的小水电进行疏理,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明确业主,使我县的小水电开发得到充分的开发。

(四)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小水电开发政策的研究和宣传,要用科学看待、理性分析的方法正确引导开发业主的投资行为,防止他们为获取资源而盲目竞价、恶性竞争,到头来,反而影响了小水电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有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小水电资源开发的政策处理协调工作,尤其对政府有偿出让的项目要给予更多地支持和帮助,在切实维护当地农民群众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开发业主的合法权益。

(六)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我县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小水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水电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坚持工程建设要与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协调统一,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或破坏后要尽快恢复。一是要做好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严格小水电项目建设程序和准入条件,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依法实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程序审批。二是要强化后续监管,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各项活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三是建议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小水电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编制机构和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听取公众意见。四是对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破坏,要采取固定、治理、绿化相结合的环保措施,达到既稳定地质,又美化环境的综合治理效果。五是引水渠穿越耕地时,尽量埋深渠道,采用“四面光”,渠道建好后,恢复耕地。

(八)建议业主控制风险。为避免开发小水电的投资损失,建议业主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小水电投资项目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系统风险是无法控制的,主要有电量销售、电价水平、政策变化等;个别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主要有总投资成本、未来经营成本、投资机会、投资时机等。系统风险虽无法控制,但可通过扩大小水电投资人的合作范围,发挥利用合作伙伴优势,分散和转移风险。个别风险中对投资收益率影响最大的是总投资成本。降低总投资成本主要采用设计优化,工程招投标,施工质量、工期控制,合同、资金管理等手段。

篇10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11-016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27

县域作为基本的行政单元,承担着承上启下、沟通城乡、固本强基和总揽农村全局的重要作用[1]。近年来学者们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等方面,仅有少数学者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促进山东县域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模型

1.1 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相对独立性等原则[2]。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3],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的主要社会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山东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域层、子领域层和指标层,见表1。

1.2 评价模型

设系统f(x)、g(y)在时点t的发展水平的量度函数分别为f(t,x)和g(t,y)(其中x、y分别为系统f(x)、g(y)的特征向量)。f(x)、g(y)协调意味着f(t,x)与g(t,y)的相对离差即离差系数越小越协调,所以定义社会与经济在时刻t的协调度为:

B(t)=f(t,x)•g(t,y)f(t,x)+g(t,y)2 2 k(1)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当系统f(x)与g(y)发展到一定水平(f(x)+g(y)=c)时, f(x)•g(y)最大。从数学分析的角度讲,只有当f(x)=g(y)时, f(x)•g(y)达到最大值,表明系统f(x)与g(y)为最协调。协调度反映了系统的协调程度,而不能反映系统f(x)与g(y)当时所处的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将协调度与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表示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用D(t)表示[4]。

D(t)=B(t)•f(t,x) θ•g(t,y) δ(2)

式中:θ、δ为待定系数,且θ+δ=1。基于以上对于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度的理解,采用协调发展度D作为度量尺度。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C为协调度;T为发展度;α、β为待定权数,在计算过程中,鉴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二者权重相等,即α、 β均为0.5[5]。f(x)与g(y)分别指经济综合指数和社会综合指数。通过均方差方法求权重,然后采用加权求和法求出综合指数。

2 综合指数分析

2.1 社会综合指数

计算得出2009年山东县域社会综合指数,见表2。从社会综合指数计算结果来看, 出现胶东强于鲁中,鲁中强于鲁南(鲁东南和鲁西南)和鲁北、鲁西北的特征 ①,山东的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由鲁中向南北递减的地域特征,社会发展发达的县市集中在胶东地区和鲁中东部地区。如社会高度发达的12个县市全部位于胶东地区(7个)和鲁中地区(5个);社会较发达和中等发达的36个县市中,胶东8个,鲁中11个,鲁北7个、鲁南6个,鲁西北4个;社会欠发达的县市共有17个,胶东1个,鲁中2个,鲁北2个,鲁南6个,鲁西北6个;在26个社会不发达县市中,鲁中1个,鲁西北7个,鲁南18个,其中鲁西南13个。

2.2 经济综合指数

计算得出山东县域经济综合指数,见表2。从绝对差异看,荣成经济综合指数最高达0.745 8,最低的惠民低至0.214 9,荣成是惠民的3.5倍,说明山东县域经济发展水

平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表2可以总结看出:首先,经济高度发达的县市大多位于胶东地区,其中东部沿海县市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内陆县市。其次,中心城市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地区,同时中心城市周围地区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规模正相关。再次,重要铁路、公路沿线县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最后,以兖州、滕州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相对差异来看,山东91个县市经济综合指数的均值为0.384 4,其中29个县市超过平均值:14个胶东县市,8个鲁中县市,4个鲁北县市,3个鲁南县市。低于平均值的62个县市中鲁北(25个)、鲁南(27个)分别占总量的40.3%,41.5%。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类似,山东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由鲁中向南北递减的地域特征。

3 协调发展格局分析

根据公式(3)、(4),计算得出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度、发展度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见表2。

3.1 协调发展水平

对于县域来讲,经济和社会具有较高的同步性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参照相关研究以及根据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将0.9的作为临界值,大于0.9的为协调型,小于0.9的为相对失调型。从协调度看,只有昌乐、临朐、平邑、金乡等9个县市协调度低于0.9,其余82个县市的协调度都达到了0.9,91个县市协调度平均值达到0.955 9,山东整体社会和经济的协调性很高。

由于协调度高只能反映经济综合指数f(x)与社会综合指数g(y)之间的离差较小,不能反映91个县市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依据山东省平均发展度(本文以全省平均经济和社会综合指数为基础,求出全省平均发展度)分布,将社会指数和经济指数均大于全省平均值且发展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县市作为高发展度高的地区,这样全省共有27个县市发展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京沪铁路沿线地区。从发展的维度看,荣成(0.731 0)是最高的,乐陵(0.276 2)是最低的,均值为0.433 6,变异系数为0.262 9,这说明山东县域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从协调发展度来看,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高,最高的是荣成(0.854 6),最低的是惠民(0.504 6),均值为0.638 7,变异系数为0.137 3,其中低于均值的县市达到58个,占全部县市的63.7%,说明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在整体水平较高的同时,地区差异依然明显。

3.2 协调发展类型

由于协调发展度包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数,因此可以依据协调发展度对山东省91县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进行分类。按照表3的分类和判定标准,将91个县市划分为3个大类、8个亚型,见表4。

从山东县域经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亚型看,经济滞后

占绝大多数,91个县市单元有81个属于这类型,其中胶东11个,鲁中18个,鲁北6个,鲁西北17个,鲁南29个。协调发展类、亚协调发展类以及失调衰退类中均有社会滞后类型,但情况不一。通过比较发现,属于社会滞后亚型的荣成、龙口、即墨、章丘等县市其经济综合指数排名与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排名相当,充分说明当前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社会发展滞后已现端倪。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展的落后性还没有显现出来,而不能说明其社会发展水平已到较高水平。

4 社会经济发展对策

4.1 协调发展类

属于协调发展类型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很高,但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可分为6个社会滞后型和9个经济滞后型县市。

以荣成、龙口、胶州等为代表的6个县市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社会滞后型。对这6个县市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两项指标上得分较低,因此在确保经济继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其次,这6个县市在社会系统中人口发展质量领域得分也比较低,主要体现在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除了龙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它5个县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中心城镇缺乏足够的规模,难以形成强大的带动作用,成为县域经济继续发展的障碍。因此,要膨胀上述城市的规模,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文登、胶南、招远等为代表的9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其社会发展水平,属于经济滞后型。第二、第三产业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是影响该类县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除去第二产业基数较大,致使增长率较低外,这些县市工业主要以资源和资源加工型为主,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发展质量也亟待提高。未来应逐步淘汰比重较大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产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实现第二产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同时该类县市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4.2 亚协调发展类

亚协调发展类中初级协调发展亚类共有11个县市,其中3个属于社会滞后型,8个属于经济滞后型。章丘、滕州和平度3个县市人口均超过一百万,导致大多数人均社会指标值偏低。除此之外,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指数低也是影响3市社会综合指数较低的原因。2009年3市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省水平。而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3市处于经济的上升期,随着地方政府以降低环境门槛为优惠条件,大举实行招商引资,一些污染重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农村地区转移,导致环境状况恶化。对于这类城市要坚决制止以污染环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8个经济落后型的县市主要表现为

三产比重和增速较低,除了莱西、高密外经济的外向性都较差。三产比重偏低和增速缓慢与上述县市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如兖州、邹城、肥城、青州都是山东重要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而其它4市经济总量相对偏低。因此该类型城市要抓住我国新一轮沿海化的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政策、制度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真正从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吸引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勉强协调发展类和濒临失调衰退类共21个县市,均属于经济滞后型。从这21个县市经济发展看,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较低是这类城市经济滞后的主要因素。这类城市突出的表现为三产结构相对均衡,工业的主导地位不突出。该类型的东部县市要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膨胀经济规模。西部内陆城市区位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要继续加强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西部县市的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的区域分配比例,协调区际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4.3 失调衰退发展类

这类区域包括34个经济滞后型和1个社会滞后型。34个社会经济滞后大多分布在鲁南、鲁西北地区,长期以来是山东省经济落后地区。该类县市大多数经济指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等方面。为了使社会经济发展对策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在这里将鲁西北、鲁南地区该类型县市分开讨论。对于鲁西北县市,严重制约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是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出口总额等指标,因此该类县市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市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该区域外向型产业基础较弱,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对于鲁南县市,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农民人均收入等指标数值较低。工业基础薄弱、人口规模大是制约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该类县市应该制定相应产业政策,将人口过多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地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将地方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这35个县市不但经济水平落后,社会发展水平也较低,如城镇化水平、科教发展水平等。因此,要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要把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的调整和优化与土地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动态的结合起来。要通过统筹文化科学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在文化发展中转变思想和观念,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以调整和带动本地资源开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曹县是目前失调衰退类中唯一的社会滞后型县市,其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相差不大,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由于人均教育事业性费用支出、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三项指标过低,导致其成为区域社会发展低于其经济发展。因此,该地区必须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合理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46(4):385 - 395. [Mao Hanying. Study on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Growth with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County Level[J].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1991,46(4):385 - 395.]

[2]车冰清,朱传耿.江苏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7):1074-1079.[Che Bingqing, Zhu Chuangeng. The Structure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Economy at County Scale in Jiangsu[J].Economic Geography, 2010,30(7):1074-1079.]

[3]张真.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统计评析[J].统计与决策,2004,2:22-25. [Zhang Zhen. Statistic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 Well off Society [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4,2:22-25.]

[4]熊鹰,曾光明,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62(4):398-402.[Xiong Ying,Ceng Guangming,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aking Changsha City as an Example [J].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07, 62(4):398-402.]

[5]刘承良,熊剑平,等.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10):1650-1654.[Liu Cheng liang,Xiong Jianping, et 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Resources-Environmental System in Metropolitan Areas: A Case Study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10):1650 - 1654.]

[6]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山东省统计局. 2010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 [M].郑州:黄河出版社,2010. [Report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Made by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and Statistical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 [M] .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Press, 2010.]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ounty Economy and Socie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IU Tao

(Busines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篇11

我国包括全球面临着森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显著,例如:由于森林遭破坏,使得碳、水失衡,气候失调,自然灾害不断增加;过度砍伐,使水土不能有效保持和水域有效营养流失,旱涝成灾;过度森林资源砍伐,使生物生长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环境遭破坏,农作物生产受严重影响,而且森林木材产品来源减少,这些都增加了我国山区,特别是林区居民的生活、经济上的巨大压力,甚至最终会使人类生存和繁衍受严重损坏。由此可以看出,森林资源的锐减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阻碍,为解决相关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国家都对保护森林资源采取相关措施。

1980年起,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野生动植物濒危和贸易会议、热带林业行动计划、巴西热带雨林保护行动计划等,就开始致力于协调和调整林业方面的政策。在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着重强调了保护和发展森林的重要性。

而我国在1998年出现了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后,中央政府提出了:实施禁伐和逐步禁伐天然林的重大战略,使森林资源保护真正成为中心上。我国NFPP在1998年开始在部分省区试点运行,在2000年启动了于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东北等地区启动重点国有林区NFPP。由此我国的顺利资源保护工程正式逐渐展开。

2 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简述

在人们一般概念中是:森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是大家共有的。人们对森林的认识,是伴随着人们利用和开发森林而出现发展的,很少有人把森林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对其应用。而森林资源一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的动物和植物”。笔者认为:森林资源是森林及其林地等有机物的总称。而翟中齐提出森林资源是以乔、灌为主体,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体,能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各种林产品、副特产品,并具有保护环境功能的地域或者空间。[1]

协调发展:区域PRED系统(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中诸要素和谐的、合理的、使总效益最优的发展。[2]它的核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使用的一种平衡,又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其内容丰富多彩,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解释,但其核心只有一个:协调发展是人类的使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在核心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找到协调发展所包含的内涵: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相互之间促进着发展。而从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协调发展并不是绝对的,它是相对而言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是有一参考系统存在的。而且满足人类需求的发展是可以在环境接收的极限内进行的,环境和发展以达到持续发展为目标。

3 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可行性

在讨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时,我们必须首先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有全面的认识。因此,笔者现在采用SWOT方法对我国林区做简要分析。

在我国林区内部优势(S)是:我国林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环境优势(尤其是非木制资源);而且我国公民具有强烈的保护森林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的愿望;我国具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我国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传统知识、技术。

林区内部劣势(W):在林区生活居民经济收入太低,产业结构有单一,致使居民对森林资源依赖性太强;在林区生活居民上学困难,致使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传统落后观念较重;林区居民还在使用传统管理体制,致使当地经济发展滞缓、开拓性较弱。

林区外部机会(O):我国在很早以前就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许多国际组织不断关注和支持森林资源保护;国家在不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支持;通过国家对森林资源保护教育推广,人们保护森林资源意识不断加强;国家在加强通过社会资金和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来保护森林资源。

林区外部威胁(T):通过森林禁伐和限伐,使得当地传统生产方式受影响,人们经济收入急剧减少,劳动力出现富余现象;社会市场经济影响传统的林业管理系统。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优势与劣势并存、外部机会与威胁明显,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回避威胁”。[3]

从SWOT的简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追求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现正发展经济的主要目标,而且则以目标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4 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建构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过许多文明的的兴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古文明因为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失衡而消亡。诸如:曾经辉煌无比的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它是世界上最早文明发祥地之一。但由于当时人们大量破坏河流上游森林,引起下游灾害频发而失去控制,主要农耕经济严重受损,最后国家消亡。还有玛雅文明的衰败、古印度文明的消亡、我国黄河流域古文明衰亡等等。在一个个中外古今实例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努力不重蹈覆辙。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建构就是在努力协调还经济与森林环境之间关系,这是必然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机制的建构是在总的系统之内,机制与其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总体状态,而系统决定机制的特点、内容、结构。系统是复杂的、多样的、层次性强的,因此机制也具有了以上特点。机制的建构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坚持系统性;以市场为导向;相互开放互助合作;兼顾全局和未来。

篇12

一、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的新特点

与传统民间借贷案件数量少、标的小、案情简单不同,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值得关注。

1、案件数量高位运行,标的不断增大。

与传统民间借贷案件数额较小不同,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的标的也不断攀升,20__至20__年江阴法院审结的民间借贷案件平均标的分别为16.04万元、15.71万元、20.03万元。20__年1至8月份新收民间借贷案件标的总额达到2.08亿元,平均标的22.51万元。此外20__至20__年8月,全院共审结企业间借贷案件149件,平均标的为169.13万元。

2、借贷主体多元化,民刑案件交织。

在民间借贷案件主体中,既有公民个人,也有企业法人、集体企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特别是一些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小贷公司和公民个人,以担保、集资、“搭会”等各种方式参与其中。传统的民间借贷案件往往是“点对点”,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中经常出现“点对面”(同时向多人借款或借款给多人)的情况。

3、借贷利率远高于银行利率,“专业化”倾向明显

为规避法律对高额利率的规定,一些律师(法律工作者)参与其中,“专业化”倾向明显,放贷人采取了多种手段:如签订两份合同,一份为借款协议,一份为咨询服务费;将利息计入借款总额;交付借款先将利息扣除等方式,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行为。

4、虚假诉讼暗含其中,案件审理难度陡增

由于民间借贷案件在民事纠纷中较为常见,举证要求较低,当事人持一张借条即能被法院受理。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通过虚构债务以达到逃避债务、转移资产、侵占他人财产情形屡有发生,当事人对抗情绪激烈,还有一部分资金流向表面合法,但实际上为赌债。此外,由于部分债务人自知无力归还借款或不愿归还,往往一走了之,法院只能缺席审理,导致案件真实情况难以查清,认定虚假诉讼难度较大,调解工作也无法展开。

二、民间借贷案件高发的原因

民间借贷案件高发既有当事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相关联,归结起来主要有:

1、社会诚信缺失

实践中,部分案件的当事人在借款之前就已经明知自己没有履约能力,又大量借贷,有些当事人借款目的是为了转借,获取高额的利差,毫无风险控制能力,使以诚信为基础的民间借贷市场诉讼案件频发。

2、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在一些案件中,当事人法律意识极为淡薄。表现在借贷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重大瑕疵,对借款合同的主要内容约定不明或者根本就没有约定;借贷案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设定了担保、抵押。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的权益很难得到实现,特别是在借贷方恶意逃贷情况下,一部分诉讼到法院的案件即使胜诉也很难得到执行。

3、现行立法不完善

从立法层面上而言,我国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备。一方面有关民间借贷的管理尚无明确的规定,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部门无章可循,金融监管存在漏洞。另一方面规范调整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少而分散,不成体系。

4、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近年来,国家货币政策从紧,央行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同时,全球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我国出口压力增大,在资金链断裂和出口受阻的内外挤压下,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惨淡、利坡,甚至停产歇业,面临生存危机。

三、应对民间借贷纠纷的对策与建议

大量的民间借贷纠纷既给法院审判工作增加了压力,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掌握民间借贷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及时制定合理的司法政策,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我们认为,应对民间借贷纠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法院应调整审判策略,加大司法调解力度

一是加大调解的力度。对一些正常的借贷案件,即使双方存在违规、违法情况,人民法院不应当轻易宣布无效,要多做调解工作,力争通过审判使原先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矫正。

二是合理调整利息和违约金。对于中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以民间借贷形式的融资用于企业发展的,如利息或违约金约定过高,法院应着力通过审判,引导双方当事人重新协商确定利息或违约金标准,使其回到合法、理性借贷轨道。

三是正确识别虚假诉讼。对于被告有异议的答辩,虽没有提供证据,承办法官一定要根据审理情况仔细甄别和调查,合理分配证据责任,力争使案件审理结果与客观事实相一致,防止虚假诉讼蔓延。

2、法院应延伸审判职能,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

一是依靠党委政府防范群体性纠纷。对有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隐患的群体性纠纷,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请求相关部门出面协助做工作。

二是及时通报金融违法行为线索。在审理执行民间借贷案件过程中,保持对民间融资案件中隐藏的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问题的高度警惕性,对有证据证明有高利贷、赌债、非法集资嫌疑或者担保公司等违法开展放贷业务的,及时向公安、

工商等部门通报移送,由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三是有效运用司法建议。对发现有引发系统金融风险可能的,及时发放司法建议,做好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络,统筹协调相关案件的处理和风险防范,从源头上减少因民间借贷而发生的纠纷和诉讼。

3、全社会应加强风险警示教育,引导公众理性融资

一是加强公民诚实信用观念、投资风险意识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从而减少纠纷的发生。法院要借助送法下乡、以案说法等形式向人民群众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其对民间借贷相关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

二是要倡导民间借贷的规范操作方式。出借人在借款前应到相关产权管理部门查询抵押物的权属情况,以防借款人骗贷。在借贷时,务必要与借款人订立规范的借款协议,同时应主动采取抵押、质押、保证等方式来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是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透明案件的审理和执行,正确引导当事人对债权实现的期望值,避免社会舆论的误解。遇到典型案件审判时邀请社会各界旁听,使群众理解案情,引以为戒。

4、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鉴于目前民间借贷纠纷普遍存在且有逐渐扩大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实现民间金融合法化,职能部门对民间借贷行为,既要给以地位,也要使其受规矩约束,让游走在边缘的民间借贷走向正轨。

5、建议政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篇13

基层民警日常的工作内容就是处理人民日常生活中遇到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琐事,在处理这些琐事的同时又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足以证明基层民警工作的重要性、危险性、繁杂性等特点。这样的工作会使基层民警长期处在焦虑与压力的环境中,基层民警的24小时待命又使得他们生活无序,基层民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远远大于其他职业。

笔者主持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风险社会视阈下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状况调查研究》这一课题,根据风险社会的相关理论对现阶段的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状况及调试途径略加阐述。

一、风险社会与基层民警间心理压力的关系

(一)风险社会的概念

风险社会这一理论是一个学者之间存在较多争论的学术问题,笔者总结了学者之间存在争议的几个风险社会的当代社会风险特征:一、从社会风险的来源及表现上来看,当代风险主要是人为性风险。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量的扩大,当代社会风险主要体现为人造风险或人为风险,这种风险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经超越时空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风险。 二、从全球化的维度来看,当代风险主要是全球性风险。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发展不可抵挡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吉登斯的理解,全球化以为这世界范围内社会联系的增强,任何一种社会风险都将呈现出全球化效应。笔者认为无论这一理论学者们之间存在怎样的争议,风险社会终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形态所在。风险存在于世间的每个角落,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些风险,无论这些风险是灾难还是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琐事。人类时代不断在进步,不断在创新。如何能很好的管理好这些风险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关键。

(二)风险社会与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关系

风险社会,从字面上理解是带有风险的人类社会,社会中的风险又该是公安机关去处理,所以风险社会与公安机关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风险,所以每个国家和地方都会有警察这一职业。我国人口众多,随之发生在身边所谓的这些繁琐性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升高。公安机关把处理这些繁琐的案件称之为治安案件。治安案件的发生率非常高,有数据显示2012年间我国公安机关共受理13889480起治安案件,查处治安案件13310741起。 这足以表明治安案件的数量巨大,治安案件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虽然在处理时会给予过错方轻微的处罚,但主要还是本着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进行。

二、我国基层民警在风险社会视阈下的心理压力状况

(一)研究现状

笔者选取的问卷样表是《成人心理压力量表》,这一量表是对被调查者的压力水平、身体状况、社会支持、各方面进行测试的量表。问卷共设置了17个用数值来回答的题目,最终每题的分值相加总分小于40的表示压力管理良好。笔者还在问卷的最后设置了一道多选题,题目内容是"您觉得您的压力主要来源于?"选项是"家庭方面、身心健康方面、工作方面、社会舆论"。

课题小组成员在2015年的5月份就开始陆续收到邮寄回校的问卷,截止到2015年的10月份共收到问卷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32份。通过对332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其中42.42%来自西部省份,40.26%来自中部省份,17.32%来自东部省份。通过对回收的问卷中基本信息的分析我们发现科员占总被调查者的83.98%,科员是公务员队伍中最基层的职位,体现了"基层"二字。

(二)心理压力状况

此次研究,笔者将数据汇总成了电子表格,再由电子数据转换成了图表的形式,以下是将问卷中关键因子分析后形成的图表:

在图表1和图表2中可以看出,这次被调查的基层民警有37.23%很少能在一天中至少能有一顿均衡的饮食、有48.05%的基层民警偶尔或者很少能在一个星期中有四天能睡个好觉。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连一天中好好吃一顿饭、一个星期有四天的时间可以睡7小时以上这种正常身体机能所需都不能满足。调查问卷中的多选题中基层民警觉得压力主要来源工作方面的比重占83.12%,足以见得工作方面给基层民警带来的严重压力。

笔者2015年在派出所见习时发现,派出所民警上两天班休息一天。两天中包括值夜班,上班期间源源不断的会有治安案件,治安纠纷。很多时候,案子还没有开始处理,就又来了新案件。吃饭时间不定点、不定时。遇到很紧急的事情很多时候都顾不上吃饭,每天休息时间只有早上6点至早上8点。像这样的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在每个基层派出所都是常事,由于缺乏缓释过程和自我调节的时间,身心损耗得不到及时补充,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职业病丛生。

(三)基层民警心理压力源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受调查的332位基层民警中有83.12%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方面,38.1%认为来自家庭方面,34.2%认为来自身、心健康方面,19.48%来自社会舆论。以下是笔者对这些压力来源的分析:

1.与工作有关的压力

基层民警的工作环境恶虐而且繁杂,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保一方平安基层民警随时可能面对危险,面对歹徒、面对纠纷。这些都是社会的阴暗面,而基层民警又需要同这些阴暗面天天打交道。每天接触的都是形形的人物,基层民警这一个职业是在和平年代流血最多的职业。虽然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但基层民警这一职业在和平年代的牺牲数要远远高于军人。据公安部统计,建国至2005年有15000万人民警察为国捐躯,20多万民警光荣负伤。仅2003年一年就有470多名民警牺牲,6000多名民警受伤,平均每天伤亡近17人。

2. 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

由于基层民警工作时间长,工作对象复杂。也会有不少家人反对基层民警的工作,既没时间照顾家人,又没精力关心家庭。这样长期以来,家庭矛盾越积越多。这样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对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3. 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自中央开展执法规范化的举措以后,警察执法更文明化、制度化。开展这项措施以后,刑讯逼供和职权滥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这项举措实施以后不可避免的让警察的执法环境和执法威严大大不如以前,有数据表明仅在2003年的9月至10月的一个月内,全球500家中文网站上的有关袭警新闻就有46条,涉及暴力袭警案件14起,平均约为两天一件。据杭州市调查,2002年间基层民警又1436人遭到过谩骂,136人遭到过围攻,64人受到过恐吓,104人受轻伤。

三、压力缓解及调试途径

(一)从民警个体角度出发

作为一位基层民警,整体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公安工作的成败。既然我们发现了问题,就应该去解决问题。在上文中简要分析了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来源,面对形形的压力应如何缓解和调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基层民警要勇于挑战自我

步入工作后,因为警务工作量大的原因使很多基层民警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每天面对社会的阴暗面使基层民警同时丧失了对生活的乐趣,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工作都提不起劲,使自己陷入一种消极的状态。这种时候应该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如今天工作时我要在一个自己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件治安调解案件。当完成自己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推动自己潜意识去把下一件事完成的更好。在这积累的过程中,可能慢慢就从消极的状态转化到了积极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会使人处在一种乐观的心态中,从而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2.基层民警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和家庭关系

基层民警这一职业很多时候不能照顾到家庭,家人在休息的时候基层民警在备勤,家人在团圆的时候基层民警在处理治安纠纷。没有太多的时候去陪伴家人,很多不能理解的家人就会不支持基层民警的工作。上班时间这么累,下了班回到家还要和家人争吵。这样的行为一定会增加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所以有着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基层民警心理健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安全的家庭生活,感到身心放松是减缓压力的最佳场所。 都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处理好和"港湾"的和谐关系才可以让基层民警更愿意和家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二)从公安机关的角度出发

1.应适当提高基层民警待遇

基层民警工资应高于普通公务员工资,高强度、高风险性的岗位待遇应高于普通岗位。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使基层民警在干工作时心理平衡。

2.成立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

目前公安部已经在全国成立了8个民警心理服务站。但相对与基层民警的需求量,这8个站点是远远不够的,公安机关的领导机构应在这方面加强力度,将保护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提升到长远发展的工作计划当中来。

3.加强对基层民警心理调控

心理调控的目的在于对自身心理压力的疏导,保持心理平衡。当发现有民警压力过大时,公安机关领导部门应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民警加入心理干预等方式对民警的心理压力进行调控。坚持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民警的个人修养和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刘岩.《视野中的风险社会理论批判》.[J]与现实,2006年,第2期:第143页

《中国统计年鉴公安机关受理和查处治安案件数_百度文库》[互联网}. http:///link?url=Pg-4R

王淑合.《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及缓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第20 卷:总第749页.

王雪晴.《纾解基层民警心理压力方法探究》[N]. 武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牟新(1982.5-),女,汉族,江苏南京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教育学。

伍斌(1996.3-),男,汉族,林芝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系

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