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0:44: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呼吸疾病及治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85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55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肉牛养殖业遇到了牛群频繁地发生呼吸道疾病的情况,导致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肉牛养殖业的稳步与健康发展。这主要是由肉牛养殖户频繁地引进外地牛犊造成的,再加上处置外地牛犊的方法不正确,使本地牛群也受到了一定的感染,导致了互相传染的严重后果。如果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治疗与预防,其导致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1 综合治疗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牛的呼吸道疾病会发生在奶牛、牛犊与肉牛身上,如果发现了一些与呼吸道疾病相似的症状,就必须及时地就医,切记乱使用药物,因为在一天的时间内,如果对多种药物的连续使用会使药物无法满足对呼吸道疾病进行治疗的浓度和剂量,进而导致治疗的效果不佳,而且还会错失治疗的最佳时间段,直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使用几种药物对牛的呼吸道疾病进行同时的治疗,会使病牛承受较大的身体负担,因为病牛生病时的身体是十分虚弱的,这样的药物使用会造成巨大的身体伤害,使其身体机能受到的损害更加严重,就算治愈之后,其身体机能也很难恢复或者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对肉牛的质量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如果发现了一些与呼吸道疾病相似的症状,必须及时地就医,或者对病牛注射相应的抗生素,使病情得到相应的控制。在治疗的时候,兽医要对其进行早期的采样,因为早期的病情检测起来比较容易,保留这些数据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到其日后综合治疗方法的研究。在病毒感染确诊以后,应该注射相应的抗生素来治疗,促进其治疗效果的提高。饲养的环境较差或者长途运输等都会引发牛犊的呼吸道疾病,这些病毒的交互感染会导致疾病的蔓延更加肆意。因此,全面地检测外地购买的牛犊十分重要,有针对性的做好牛犊的各类疫苗接种,以及牛舍的清洁消毒和通风、光照同样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对牛饲喂的饲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确保其生存环境的良好。
2 预防的措施
2.1 控制引进外地牛犊的数量
在进行肉牛养殖的时候,要控制引进外地牛犊的数量,尽可能地购买本地繁殖的牛犊,以降低外地牛犊带来的疾病威胁,降低其安全隐患。如果不可避免地要引进外地牛犊的话,就必须做好牛犊引进之前的各种防御措施,如在引购前要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提出引购动物申报审批手续,经批准后再行引购,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做好其疫苗接种工作等,同时还要全面地调查引进牛犊所在的养殖场,对其真实情况进行良好的了解与把握,在确保其产地疫情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之后再对牛犊进行引进。对牛犊进行运输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做好牛犊的照顾工作,使它们的疾病感染概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引购回场后要做好隔离观察和应急处理等工作,对其进行单独圈养,数月之后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地观察,确认其健康后迁入牛舍。
2.2 及时地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
如果发现了一些与呼吸道疾病相似的症状,切记乱使用药物,必须及时到当地兽医站或者诊所就医,通过专业兽医的检测与治疗来对病牛的病情进行确诊与控制。在对病牛进行医治的时候,通常使用到的药物主要有林可霉素与恩诺沙星等,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给病牛注射相应的抗生素,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对呼吸道疾病病牛的共同治疗。在注射相应抗生素的时候,其注射用量必须严格地按照抗生素的剂量标准来进行。兽医站应该确保其具有充足的药物,避免由药物不够造成的无法及时医治的情况。
2.3 对治疗无效的病牛进行正确的处理
牛群的呼吸道疾病属于一种传染性的疾病,有的病牛就算能够及时就医也不一定完全被治好。如果出现了病牛因治疗失败而死亡的情况,牛养殖户应该对其尸体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良好的保存,并且及时地向当地兽医部门上报这些情况,在他们的正确指导下,做好牛尸体周围环境的清理与消毒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呼吸道疾病的二次传播,千万不能对病牛尸体进行擅自处理,要对其进行火化或者是将其深埋等。
3 结束语
对于牛的呼吸道疾病,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其预防工作与综合治疗工作,此外,还要根据疫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促进经济损失的降低,使养牛业可以保持稳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增荣,滕文明,彭金桥,等.浅述肉牛呼吸道疾病的原因和防治方法[J].新农村(黑龙江),2016(28):8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50例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45~72岁,平均(68.2±1.9)岁。均与入列入选标准符合:①此次或即往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确诊,或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或非IPF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或其它形式间质性肺疾病;②本次收治入院后前30 d内有呼吸困难急性加重出现,评估氧合指数,在250以下。③采用机械通气在24 h以上。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①体征、症状,包括有无双肺底吸气相爆裂音、心率、呼吸频率,有无杵关指(趾);②患者基本情况;③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病原学检查、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浓度等检查结果;④相应药物规律使用至少3个月;⑤急性加重期血气分析资料;RICU治疗,如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方式,R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⑥分析呼吸衰竭病发因素;⑦统计疾病急性加重期死亡原因及预后。
1.2.2呼吸道感染诊断 ①采用影像学检查,肺部有间质性改变或浸润性阴影;②有下列临床表现至少2项:?新近有咯痰、咳嗽出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有脓性痰出现;?有湿性罗音和(或)肺实变体征;?发热;?外周白细胞计数10×109/L;③采用抗生素治疗可较好临床效果。
1.2.3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断 依据2007年IPF临床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制定的标准评估。诊断肺栓塞标准:采用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和(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结果
本组50例患者,特发性肺纤维化19例,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6例,非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8例,未分型间质性肺疾病10例,其它形式间质性肺疾病7例。住院前多采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或激素治疗,8例接受激素治疗的时间至少3个月,仅行细胞毒药物/规律免疫抑制剂3例,其它均行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剂或规律激素治疗。无创通气32例,有创通气18例。有创机械通气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CV)和(或)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2%及以上。无创机械通气采用S/T模式,依据患者耐受程度和生理需求调节,对合适的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SPO2保持在92%及以上。最常见病因为呼吸道感染,共19例,占38%;其次为间质性肺疾病加重+呼吸道感染,共15例,占15%,肺栓塞9例,占18%。有创通气组为88.9%死亡率,无创组为43.8%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慢性间质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一旦发生,无论任何病因,均表明病情加重和急性进展,在行通气支持治疗后,仅部分病例将诱因去除后,可能成功救治,多数预后较不理想。有研究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高达87%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8.6 d。本组病死率为60%。故加强原发病监测和控制,避免诱发或使呼吸衰竭加重,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2]。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常见诱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原因为呼吸道感染,也为重要死亡原因[3]。单感染因素可致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病发呼吸衰竭,进而达较高病死率,也可加重间质性肺疾病,诱发死亡事件。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和肺栓塞为造成患者并发呼吸衰竭进而死亡的另外常见因素。
对比其它引发病情加重因素,针对感染治疗,可获取良好效果,使病情逆转,对感染有效控制,使呼吸衰竭得以纠正,可提高生存率。针对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引发的呼吸衰竭,在对呼吸衰竭纠正同时,需积极行抗炎治疗,患者因肺栓塞诱导呼吸衰竭时,溶栓或抗凝为救治关键[4]。综合上述病情特点,临床对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时,需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综上,分析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诱发因素,并针对病情,选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机械通气指南(2007)[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07,19(9):513-518.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6-0045-02
doi:10.14033/ki.cfmr.2016.6.024
慢阻肺(COPD)是一种由于患者气流不完全可逆的受限而导致的肺部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具有反复性、进行性的特点,致死率较高[1]。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能量代谢异常、营养不良、活动不耐受、心理障碍等,限制患者日常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本次调查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综合疗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80例。FEV1/FVC平均为(53.21±11.43)%,分级:(1)2级(中度)112例,FEV1/FVC=(65.23±9.47)%;(2)3级(重度)68例,FEV1/FVC=(38.43±6.93)%。入选患者病情稳定,即气短、咳痰、咳嗽等症状轻微且保持在稳定状态。静息状态下所有患者SpO2均>90%。180例患者中,男103例,女77例,年龄57~84岁,平均(76.3±3.9)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90例。对照组,男55例,女35例,平均年龄(79.6±4.5)岁;支气管哮喘者12例,肺气肿者26例,慢性支气管炎34例,肺心病者18例。观察组,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76.1±5.8)岁;
支气管哮喘者22例,肺气肿者19例,慢性支气管炎44例,肺心病者5例。排除精神障碍,血糖、血压不稳定、有其他严重脏器疾患以及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吸氧、茶碱平喘、抗感染、吸痰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2~3 h/次,2~4次/d[3]。方法如下:利用呼吸机,选择适宜通气模式,初始吸氧压力设置为6~8 cm H2O,初始呼吸压力设置为2~4 cm H2O,根据患者反应适当加压加氧。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汤剂,药方组成如下:黄芪30 g,党参20 g,丹参、杏仁、桑白皮、法半夏、川芎、桔梗、补骨脂各10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分3次服用,7 d为一疗程。同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2 mg/次,3次/d,5 d为一疗程[4]。
1.3 疗效评价
参照文献[5]的评价标准:显效:治疗3 d,患者神志清醒,咳喘消失,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肺部喘鸣音消失,各项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治疗3~7 d后,患者咳喘消失,呼吸困难症状好转,肺部喘鸣音消失,各项生命体征趋于正常;无效:治疗7 d后,患者仍有喘息、咳嗽,呼吸频率加快症状,肺部喘鸣音无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吸峰流速(PEF)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VC、PEF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VC、P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症状明显改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者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PCO2、PaO2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西医治疗慢阻肺主要以抗感染为主,同时辅助以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若伴随呼吸衰竭,需采用机械通气的方式,在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时,吸气压力可明显减弱患者的气道阻塞情况,减少气道阻力,使患者能够充分获得潮气量,且不费力,同时减少呼吸用功及耗氧量[6]。呼气正压可明显减少呼气做功,扩张呈萎缩状态下的肺泡,有效增加气体交换时间,改善呼吸功能。说明该种治疗方式可明显缓解肺梗阻急性发作患者的呼吸困难,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氧分压,提高血氧饱和度。
中医学理论认为慢阻肺属于“肺胀病”范畴,发病根本在于肺脾肾虚,瘀血、水饮、痰浊为虚[7]。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方可有效改善患者气虚、淤血、痰浊的症状,方剂主要成分黄芪、党参,可补脾益肺,为君药;茯苓、法半夏、陈皮化痰除燥;川芎、丹参活血化瘀,为臣药;杏仁、桑白皮平喘止咳;桔梗化痰宣肺;补骨脂纳气补肾;甘草化痰止咳清热,调和诸药。全方将化痰药、补气药、活血药合用,补虚泄实,标本兼治。结合临床经验及资料,推测益气活血化痰汤剂治疗慢性梗阻性肺疾病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机制可能为:干预炎症细胞的释放及聚集过程,减少痰液分泌,缓解呼吸肌疲劳,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气道阻力,改善心、肺、脑的血液供应,提高机体心肌呼吸肌的做功及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提高免疫力[8]。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一种新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过敏、抗炎作用,可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到达患者整个肺部,重建气道平滑肌β2受体功能,抑制气道高反应性,抑制肥大细胞及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良好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布地奈德吸入,可明显增强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7 d后,患者的FEV1/FVC、PEF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化瘀汤剂,同时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来治疗慢阻肺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秦丰,张焱.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外医疗,2015,35(4):136-137.
[2]马秀芬.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3,20(7):63-64,67.
[3]蒙婷.宣肺化痰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痰热郁肺证)疗效与安全性观察[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3.
[4]梁景华.活血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衰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5]木合塔尔・阿尤甫.平喘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6]狐启贵,刘良丽.益气活血化痰法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20(8):303-306.
2010~2012年夏季在我科就诊的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286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男184例、女性102例;年龄3~81岁;病程1~23年;过敏性鼻炎122例、慢性支气管炎78例、哮喘64例、肺气肿22例。286例于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采用自制中药穴位敷贴法治疗:药方为: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苏合香按比例共研细末搅拌均匀,用姜汁调和制成直径约1CM大小圆饼状,选择患者定喘、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天突等穴位交替使用,贴敷时间为6~8小时,病情有特殊要求可以适当延长,连续贴敷3年。
敷贴时多选用大椎(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此穴有宣散外邪、祛风止痛的作用)、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气喘)、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具有养心安神、调理气血的作用)、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膈俞为血之会,有理气降逆、活血通络之功)、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处,此穴能通利气道,宣肺降气,止咳平喘),再配以脾俞、肾俞、神阙等。药物敷贴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上,可产生协同作用。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等穴多集中在背部交感神经链处,在这些穴位上敷贴药物,可使上中下三焦相通,平衡阴阳,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
治疗第1年时,临床控制26例:临床症状完全控制,咳嗽、咳痰、喷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212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48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治疗第2、3年后临床控制、显效及无效例数分别为38、62,216、211及32、13例;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的第3年明显优于第1、2年(95.4 %、88.8%、83.2 %、P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 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内经》谓:“诸痰呕喘,皆属于上”,哮喘病位在肺,但肩背通于肺,故在肩背部腧穴用药可使药力入肺;西医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经链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此区分布的穴位对治疗肺部疾病疗效显著【2】
本文286例患者经过1~3年的观察,临床有效率逐年提高,提示冻冰下肢能治延缓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且敷贴年限越长,临床疗效也提高。
注意事项:
1)阴虚体质患者慎用。
2)贴完伏膏之后,不要在烈日下暴晒,也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每天让自己微微出点汗。贴上之后两到四小时就可以揭下来,如果皮肤有些红肿,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有气水泡的话,最好让医院针灸科医生给你处理。如果皮肤觉得红肿、发痒,可以泡点绿茶水,用湿棉签蘸点绿茶水,轻轻地涂在皮肤上,可以缓解红肿、发痒的症状。千万不要用手抓,手上有细菌,会发生感染
我们自1956年起开展冬病夏治,用药饼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阳虚易感等,疗效满意。现对近5年来临床所治的105例观察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门诊治疗3年及以上者,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3岁,平均年龄44.2岁。属慢性支气管炎46例,支气管哮喘46例,阳虚易感4例,过敏性鼻炎5例,慢性咽炎4例。
2 治疗方法
药饼制作:取延胡索、细辛、甘遂、白芥子各12g(为一成人患者3次的量,儿童药量减少1/3),研末后用适量的新鲜姜汁调匀,制成直径2cm、厚0.5cm左右的药饼,取0.1g左右的麝香置于药饼的表面作为药引。取穴:天突、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敷贴方法:于每年伏天的头伏、二伏、三伏11点前贴敷。准确定位后取药饼放于穴位表面,用医用胶布固定,嘱患者于午后1时取下敷贴膏,如热辣感不强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如热辣刺痛感太强难以忍受则提早取下,以免皮肤起泡。注意事项:贴敷期间忌辛辣、冷饮。防止大量出汗以免药饼脱落。如有皮肤红肿起泡,消毒后用针灸针刺破水泡后用棉签挤干液体,再涂龙胆紫,避免摩擦水泡。皮损恢复前不要洗澡。连续3年为1疗程,疗程满后可继续治疗仍有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主要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好转:主要症状及
体征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未明显改善或恶化。
3.2 治疗结果:105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治愈20例,好转7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62%。具体分病种观察情况见表1。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