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新能源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安全文化;思考
青海黄河水电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26日,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东川工业园区的最东边,目前主要从事多晶硅生产与技术研究。已成功地系统引进了国外发展成熟的改良西门子法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工艺路线,完全实现了多晶硅生产工艺的闭路循环,节能降耗、安全环保。2011年12月,新能源分公司顺利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现场测评,并正式入选为第一批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成为全国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中唯一一家能够生产半导体级一等品多晶硅的企业,成功填补了国内半导体应用材料的空白。6年来,新能源分公司历任领导班子根据分公司内外安全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多晶硅建设、生产、运营及管理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理念——风险无处不在、可控就是安全。伴随这一安全理念形成的企业安全文化已经成为是分公司全体职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为实现多晶硅生产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多年的安全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众多的规章制度仍然无法杜绝事故的发生。面对新形势,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职工,让职工从内心认同企业安全文化的价值观,激发职工“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本能意识,才能实现根本的安全。
一、安全文化在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介质大多属于易燃、有毒、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故使得多晶硅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极易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员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二、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一种升华,它呈现了如下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无形管理。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区别消失,有利于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人为的磨擦,提高了安全生产的管理绩效。第二,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全面管理,以文化的无孔不人的方式弥补以往管理的不足。第三,安全文化管理是灵活、能动的管理方式,是以精神,价值观为导向。因此这种方式能体现出现代的、科学管理的全部内涵。安全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分公司发展的力量源泉。
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奖惩和管理制度约束.员工态度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员工受到外部的压力,如胁迫或者诱惑的影响,从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最终形成员工个体人格的一部分,不再轻易改变。因此,企业制定安全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标准通过约束员工的行为在企业创造在创造外部环境,以改变员工的态度。(2)榜样的力量。员工有时态度的改变也可能从不知不觉地模仿他人的态度开始。因此,在安全文化形式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到英雄模范对员工的影响作用。(3)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者,领导在企业中充当说服者的角色。(4)沟通。领导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相互宽容,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个体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使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亲切感和认同感时,其态度容易与企业所倡导的安全态度!安全价值观保持一致。(5)员工参与。员工参与有利于员工以良好的心态接受企业所做出的决定,可以保持其良好的心情,有助于员工态度的改变。(6)对信息的掌握。这就不仅要求领导者对安全文化信息的宣传讲究策略,尽可能多的传递有,效的安全信息,而且需要员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有能力认识事物,可以对事物做出正确评价。(7)员工素质的提高。员工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其掌握相关的安全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建设安全文化必须重视企业安全精神的培育和发扬,企业安全文化并非是一朝一夕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企业建设、生产、运营、管理等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起来的,各级领导应成为安全文化的直接体现者,这是倡导安全文化最有力的榜样作用,也是为安全文化树立鲜明的旗帜。
三、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途径及方法
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像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成为我们探讨的新课题。
(一)坚持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先进的安全文化方向
新能源分公司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条件是新能源分公司对安全文化的高度重视,经过对安全文化的提炼,培养了新能源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拼弃陈旧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新能源在坚持先进的安全文化方向的指导下,也应该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文化理论,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企业安全文化。
(二)着力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倡导“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倡导把隐患和问题当作事故进行“四不放过”处理的管理思想。在管理层和执行层,不断强化“风险无处不在、可控就是安全”的安全理念,从而营造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特有的安全文化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一是要不断强化班组及员工的安全文化建设,动用“多级教育”模式,培养全体员工的良好安全心态,不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提高员工安全技能,最终达到充分利用员工安全意识指导员工的安全行为,用安全行为有效控制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二是加强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体系,实现全面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例会制度、领导值班带班制、将安全工作定期汇报制、定期检查制、促进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的安全意识与管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避免违章指挥,全面控制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利用生产现场随处可见的安全警示牌上言简意赅的提示和语重心长的叮咛,苦口婆心的嘱咐,引导员工“天天学习,日日反省,处处警戒”,营造了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提升企业形象,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四是加强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采取张贴安全标语、悬挂安全标志、制作事故警示牌、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竞赛活动、安全演讲比赛、安全知识抢答赛等传统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让每个员工真正体会到生命和健康的珍贵,规范每一个员工的个人行为,使员工牢固树立对企业和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努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让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向自主管理、团队管理的目标发展。因此,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要为员工持之以恒地创造一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光荣,违反安全行为规范可耻”的管理环境,使每一个员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员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三)充分发挥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党群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作用
企业党群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研究宣传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切实增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一是会同人力资源部门要研究党员、干部的特点,强化“安全责任和政治使命”的造势,形成一支安全责任感强和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做到寓教于乐。其次,在安全文化阵地建设中,企业党群部门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党群部门在安全文化阵地建设中应发挥总策划作用和核心领导作用,站在全局高度,从安全理论阵地、安全媒体阵地和安全文化设施阵地等三个不同层次和领域上进行总体组织和策划。通过各种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提炼出适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在安全目标、安全主旨、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哲学、安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理论引导,指导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三是党群部门应发挥监督保障作用。这种监督保障作用体现在扑下身子对每一名党员、干部、安全员、团员“安全绩效”的细致考核;对每一起安全隐患人的细致帮教和人因分析。只有始终把做好广大职工安全思想教育作为服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提高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综合知识与技能
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将安全培训教育放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之成为员工的自觉需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时代性’’为特征,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丰富传统的安全培训模式。将培训内容制作成集图、文、声、像于一身的多媒体课件,使每一个员工从感官上得到全方位的触动,实现安全知识传播的立体化;二是坚持以“互动性”为手段,以问题、启发式安全培训来进行。改变以往培训人员上面讲,下面员工听的方式,新能源改变形式僵化的培训方式,尽量压缩培训时间,增加培训过程中的思考时间;三是坚持以“针对性”为突破。在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共性知识教育培训外,重点加强与多晶硅高新技术行业特点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多晶硅行业安全事故的分析,用活生生的案例来唤醒新能源员工安全生产的重视态度;四是坚持以“系统性”为要求,制定完善的新能源个人培训档案,根据多晶硅行业的技术特点“量身”制培训计划,把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日常安全检查、事故应急演练、安全简报、事件通报、安健环管理体系、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反复循环开展培训;五是坚持以“全员性”为目标,将安全生产意识深入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形成全员“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氛围。
总之,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是对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的补充,是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提高人的安全素养,最终使人的自觉行为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是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基础之上,着力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素养,并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海峰.论安全文化及其建设.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安全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2]韦兆凡.浅淡员工素质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广西电业,2007(01)
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过去几年中全球经济的最大亮点,但同时也引发了能源供应危机及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必须采取持续发展的方针。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首先能源必须能够持续发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油、煤等资源,都以各种形式被消耗着。很多能源被有效地利用,但是每天也有大量的能源被浪费,因此必须解决能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都投身到节能降耗的工作当中。原来的能源管理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当前,油、电、煤、运紧张的局面,已日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柳钢发展的能源管理之路,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使柳钢逐步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钢铁制造企业,已成为能源管理工作者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能源管理系统是以帮助工业生产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信息化管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是依靠当今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过通讯网络的设计、网络布线、数据采集计算机和数据服务器及系统软件设计,采用多功能数字电能表和水、汽、气、煤等计量设备测量各回路的用量,实现各能源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建立全公司实时的能源监测统计和管理系统。
1、能源系统结构
能源管理系统结构主要分为一下三个层次:设备层,数据采集层,系统管理层,结构如图2所示。
1.1设备层(采集终端)
设备层也叫采集终端,包括所有的水、电、气等计量设备,为能源数据的采集打好基础,它一般由带数据通讯接口的数字化仪表构成,通讯方式包括Modbus、hart等协议。采集终端可以实现对计量点的定时数据采集、即时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显示等功能。
1.2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由数据采集网关、数据采集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组成,主要是对采集数据进行汇总,同时将汇总完毕的数据发往管理层。
1.3系统管理层
系统管理层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数据服务软件等,它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同时以WEB的方式数据信息,或者将数据上传至上级部门。黔南复烤厂能源管理系统设备层有计量电表,蒸汽表,水表,压空表,这些仪表均带有RS-485接口,这些仪表通过485通讯线缆,与能源管理系统采集层相连。
采集层主要由1块能源网关组成,它负责采集、集中设备层的数据,汇总以后发往系统管理层。系统管理层主要有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处理服务器组成,它负责处理由能源网关发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同时可以将汇总完的数据上传至上级部门。
2、系统功能
黔南复烤厂能源管理系统建成运行了一段时间,系统功能稳定。
2.1数据采集
通过能源管理系统软件可以方便地采集能源数据。譬如单位时间内的能耗统计、瞬时流量等等。数据采集为企业及时了解成本、产量、能耗打好基础;降低了能
源管理的工作量,由以前的人工抄表变成自动数据采集,同时大大提高能源数据收集上报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2.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实现对能源数据的解析,对原始数据的校验,对数据有效性、最大最小非法、增量异常、表码倒走等的判断。它可以对数据进行后台统计,譬如对能耗量的计算、指标换算、费用计算等。
2.3统计、分析、查询、报表
此功能可以对能耗表码进行查询统计,进行能耗用量统计与分析,能耗对比分析、同时形成数据报表。
2.4信息功能
拥有相关权限的用户可在此对能耗数据、公示信息进行WEB。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管理系统将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种企业、厂矿中。
1)建设一套完整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依据经验开展初步的行为节能,往往就可以至少达到5%的节能量,从经济上还是比较可观的效益;
2)可以给企业带来极佳的社会效益,为企业在同行业中赢得很好的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39-01
2011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达到2.04亿吨,与此同时国内石油消耗量达到4.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创历史新高,达到56%以上。油气资源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国家战略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中石油提出建设“西部大庆、新疆大庆、海外大庆”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非常规的创新决策与改革,需要非常规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探索,需要非常规的体制机制与人力资源保障。在众多的非常规因素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理论研究突破—— 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特色勘探开发方式研究等;其次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与管理。
1 长庆油田致密气开发经验证明技术与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发展关键要素
长庆油田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发现36个油田和7个气田,矿产资源登记面积25.78万平方公里,跨越5省区。纵观长庆油田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靠的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鼓励突发奇想”的创新观和“人才就在身边”的人才观。
长庆油田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属于国际上典型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产)油气田。由于储层岩性致密,被称为“磨刀石”。油井几乎没有自然产能,呈现“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局面;气田因渗透率低和先天压力不足,也是“有气无力”。油田科技工作紧密围绕低渗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实际,对严重制约油气田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在低渗透条件下建成了2000万吨级大油田和我国最大的产气区。近年来长庆油田加大水平井钻探和深度压裂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的致密气藏高效开发的12项主体开发技术,创新了以华庆油田为代表的致密油藏规模有效开发5大技术系列,年产油气当量在2007年2000万吨基础上翻了一番,创造了“三低”油气田高效开发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目标吸引,精神鼓励,业绩兑现”方法凝聚人心,以及长庆油田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管理理念。
2 华北煤层气开发经验开拓了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新视野
煤层气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在采煤之前如果先开采煤层气,煤矿瓦斯爆炸率将降低70%~85%。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具有安全效应;有效减排温室气体,产生良好的环保效应;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华北油田从2006年进入煤层气勘探开发业务,经历了国外合作、国内合作等多种开发模式,最终立足自身技术创新、管理精细优势经过三年的勘探开发建设,于2009年在沁水盆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9月15日年处理能力3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处理中心建成投产,实现了煤层气处理中心外输线与西气东输主管网对接,标志着我国煤层气规模商业化开发进入新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创新合作模式,争取和扩大新的矿权,实现了沁水、长治、马必规模建产基础。截止2011年,樊庄、郑庄和成庄区块3#煤可利用探明含气面积639km2,地质储量1055亿立方米;马必、沁南、夏店和郑村区块可利用面积为3802km2,估算地质储量为5724亿立方米。其次是加快产能建设步伐,推进勘探开发、合作开发一体化。通过探索形成了“以自动化为依托、以市场化为手段、以专业化为支撑、以扁平化为基准、以低成本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了多分支水平井钻探、“双驼峰”曲线、“五段三压法”排采、自动化监控的精细工艺体系。第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作为新能源新业务,华北油田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立足于石油院校联合举办新能源研究生班,定向培养,为我所用;在技能人员培养上立足职业学院实地教学与学研相结合,直接培养,直接上岗;在新技术与课题研究方面立足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前瞻性研究、课题攻关与相关标准起草。目前各项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并推进了煤层气业务的快速发展。
3 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延伸思考
新能源勘探开发是继常规油气之后的重要能源基础,据统计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规模达4500亿吨,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规模达4000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资源的8倍。美国依靠成功开发非常规油气使原油对外依存度从60.3%降低到2011年的44.9%,我国陆上页岩气的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与美国页岩气的可采资源潜力大体相当,尽快实现页岩气规模开发,有利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短缺的现状,甚至改变整个能源结构。为此,“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已经写入了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图分类号:G615
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幼儿园中的普遍应用,对幼儿教师的教学技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仅限于传统的书本式教育,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优势,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课堂生活。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启明灯、指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使幼儿园教育更具现代化特性,使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更能得以发挥。
1 幼儿园教师需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得以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幼儿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更是日渐频繁,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就成了时代的要求。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对幼儿园教师需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原因进行分析:
1.1 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今天,计算机进入了许多家庭,儿童很早就可以接触到网络信息,孩子们的好奇心使得计算机对他们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这意味着现代信息技术对孩子的读写能力以及情感认知有着较大的影响。当然,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所以,如果教师尚且不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就很难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孩子的认知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我们始终要知道,现代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如果教师不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很难对儿童进行上网指导的,儿童很可能由于上网过多或是不能正确使用网络,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1.2 社会环境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
“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要求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知识对儿童进行教育,既使得当今的教育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又能够合理的规划孩子的上网时间,使儿童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同时社会也广泛的呼吁应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儿童进项教育,使儿童教育工作能够有所心得发展,从而为迎接以后更高层次的教育做好铺垫。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计算机教育无疑给它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丰富了其教育方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要求教师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讲授《春天来了》时,儿童很难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读文章,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配上鲜活的音乐和灵动的图片,展示小燕子衔春泥、小河流淌、桃花盛开的景象,小朋友就会被吸引住,参与到学习的乐趣中来,这些操作必然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的。
1.3 教师本身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不高,这也是需要提升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具备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必然就不能够完全的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不能够对教学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发展,将严重阻碍新的教学思想的实施、教学内容的丰富,对于信息资源也必将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的利用。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够促使信息成果的不断转化,建设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际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 提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与整个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大,对于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创新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所起的作用不大,下面我们就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
2.1 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发现,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幼儿园在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蒙中对儿童起到的作用更大。然而再进一步的调查却发现这样的结果:教师家中都有计算机,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比例却明显不高,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意识不强,甚至有些幼儿园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在课堂上根本就不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教学难题也没有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渠道解决的意识。
2.2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我们一直所说的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能够对幼儿教学中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加以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幼儿教育事业。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基本操作能力并不是很理想,能够做到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幼儿教师进展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另外,在幼儿教学中普遍发现,许多幼儿教师只是简单地懂得最基本的查阅功能,而对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将网络信息加工成科研资料的能力却始终得不到提高,多媒体教学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终身学习是这个社会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幼儿教师更不能例外,就目前而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现状将严重制约这一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 引言
自Burns和Stalker提出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概念以来,创新能力的构建和组成要素以及创新能力对提升企业绩效的影响已被学术界和业界广泛研究。尤其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更是企业茁壮成长的重要驱动力。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中小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创新潜力、提升创新管理水平、完善创新机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和方向指导。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RBV),构建了从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外部知识源,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再到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
二、 文献回顾和假设
1. 基于资源基础观视角的创新。根据RBV,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具有因果模糊属性的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资源,包括新品研发、流程创新和高效操作设备的能力。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众多有关创新类别的分类中,经合组织(OECD)于2005年提出的创新四分法:产品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获得了广泛的接受。本文研究除营销创新外的其他三类创新。根据OECD的定义,流程创新是指部署一项新的或能够显著改善生产或交付的方法。产品创新是指引一项新的或对其特性、预期用途有显著改善的产品或服务。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外部获取有用的信息是一种简便而高效的途径。Souitaris将企业为建立知识流渠道和联系的努力分为两类:(1)扫描或审视外部信息;(2)与外部组织进行协作。创新源来自第一手外部知识的获取,这其中包括技术报告、使用专利数据库、参加会议和查阅科技出版物。在上述第一手外部知识中,专利被视为在技术层面对潜在创新最有用的知识源。使用专利数据库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具有潜在价值的研究领域的相关有价值知识。
第二类创新源来自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如我们常说的校企合作、研企合作等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KIBS)就是企业通过外部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获取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常用途径。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2a:外部资源与流程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2b:外部资源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3a: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与流程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3b: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流程创新通过降低提前期或减少运营成本来改组织生产和交付产品的模式。流程创新通过效率内部导向,促进企业采取成本领先策略,促进生产创新提升企业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流程创新能力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 组织创新。Armbruster等将组织创新分为两个维度,分别是组织内维度和组织间维度。组织内维度的组织创新发生在独立法人企业内部,而组织间创新则发生在相互独立的法人企业之间,包括跨越组织边界的新的结构或流程的组织创新,如签订合作协议等。
3. 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Camisón与Villar-López的研究认为组织创新对产品创新起着积极的作用。关于组织创新与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研究将技术创新作为输入或结果,研究技术创新绩效或技术创新努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另一类研究基于RBV,将创新能力作为组织技能,研究它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类,即研究流程创新能力和生产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与生产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略有不同,流程创新能力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首先,诸如物流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绩效;其次,生产工艺改进能通过诸如降低成本、提升产量等生产创新对企业绩效间接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Camisón-Zornoza等的研究表明,处于复杂环境下的企业,其科技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提升的影响力较弱。在此,本文引入环境不确定性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变量。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a:环境不确定性在流程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H6b:环境不确定性在产品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在控制变量方面,本文引入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作为工具变量。
至此,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如图1示。
三、 研究方法
1. 样本。本文的研究样本取自长三角地区,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小制造型企业。企业规模属性标准参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此次调研,共计发放2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010份,回收率为50.5%。
2. 统计分析。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作为研究方法,运用SPSS 19.0(常规统计分析)与SmartPLS 3.0(结构方程建模)作为分析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3. 测量变量。
(1)组织创新。本文采用OECD、Camisón与illar-López的定义对组织创新进行测量,将组织创新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业务实践中的组织创新、工作场地组织创新和与外部联系中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2)产品创新。本文采用OECD对产品创新的定义,并使用Menguc与Ozanne的量表,包含5个题项。
(3)流程创新。本文采用OECD的定义及Tuominen与Hyv?inen的量表对流程创新进行测量,共包含7个题项。
(4)企业创新绩效。任何创新的成果最终都需要通过财务指标进行衡量。财务指标可以测量一项创新是否对市场有效或最终取得成功。销售绩效可以通过最近三年,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或改进产品占企业总销售收入占比表示。这一指标被创新研究广泛采用。
(5)环境不确定性。根据Simchi-Levi等的风险定义和分类,影响企业运行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供应链风险,可测和可控程度是划分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标准。而风险的可测和可控程度与供应链运行环境密不可分。相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本文考虑两个条件变量,环境的动态性和环境的复杂性。
四、 研究结果
1. 内容效度和一维性。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问题在实证研究中非常重要,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多角度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表1)。
首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运用方差最大化旋转。由KMO和Bartlett检验可以看出,KMO为0.886,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显著性为0,表明检验可以接受。
其次,本文所研究的10个一阶构念,均不存在因子交叉载荷现象,即构念内的因子载荷大于0.4,且不存在交叉因子载荷现象。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327%,说明调研结果满足数据一维性要求。
最后,在信度方面,Cronbach's a为0.972,高于0.7门槛值,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即信度好,该问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2. 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从表1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汇总可以看出所有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6,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根据平均方差抽取值(AVE)的结果可以看出,各构念维度的AVE均大于0.5,聚合效度质量理想。根据构念维度的因子载荷大小,所有构念维度的测量指标在本维度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且在其他维度的因子载荷均小于0.3,表明不存在因子重叠。通过检查各构念维度内的AVE是否大于各构念维度间的决定系数,可以判断构念的区别效度,从表2可以看出,本文各构念的区别效度良好。
3. 主模型分析。通过使用SmartPLS 3.0,可以得模型的路径系数和显著性(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本文的4个内生变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74、0.551、0.638、0.718,均高于临界值0.10,且达到中或强水平,表明各构念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在所有假设中,除H3a拒绝外,其余假设均得到了支持。调节效应方面,环境不确定性的路径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弱。另一调节效应,组织创新的路径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组织创新越强,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强。本文的两个控制变量对研究未产生影响。
4. 异质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异质性问题源于调查数据中存在的亚群,参考Dong等的研究方法,采用分层聚类对样本按照供应链复杂度的高度程度进行分组,然后对路径系数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类调节效应的作用不尽相同,环境产生逆调节效应,即环境复杂性越高,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所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弱。组织创新则相反,即组织创新越强,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所产生的创新绩效越强。这一点可以从路基系数差异上看出。
五、 结论
本文以资源基础观为基础,通过对1 010家中小制造型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知识密集型商业组织、外部知识源、企业流程创新能力、企业产品创新能、企业创新绩效以及两个调节效应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对外部知识源的获取产生正面影响。说明企业应重视借助外部科研机构获取科技情报,利用第三方组织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前言信息,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其次,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机构对产品创新产生正面影响,外部知识源对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产生正面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善于与外部机构协作,通过外部机构提供的知识源,提高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
再次,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是为众多学者研究所证明的,表明只有创新才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源泉。同时也表明,作为中小企业,不应盲目做大,而应将眼光放在做强上,只有高质量的规模才能持久保持。
最后,环境不确定性与组织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调节效应说明,企业在创新和将创新转化为绩效时,应重视环境和组织创新,适时地通过组织创新对环境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 吕一博,苏敬勤.“创新过程”视角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8):58-64.
[2] Coombs J E, Bierly P E.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下转第63页)[J].R&D Management,2006,36(4):421-438.
[3] Ortega M J R. 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moderating rol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12):1273-1281.
[4] Statistical O O T E.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R].Publications de l'OCDE,2005.
[5] Souitaris V.External communication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ewly industrialised country: a comparison of objective and perceptual results from Greece[J].Technovation,2001,21(1):25-34.
[6] Camisón C, Villar-López A.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s an enable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1):2891-2902.
[7] Armbruster H, Bikfalvi A, Kinkel S, et al.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challenge of measuring non-technical innovation in large- scale surveys[J].Technovation,2008,28(10):64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