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0 11:44: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

篇1

建议之一:统一认识

统一认识,就是要求我们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促进城乡一体共繁荣”的系统思维理念来统一认识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消除当前一些干部群众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都市区不能只重“新城区”建设而忽视“新农村”建设。在5473平方公里的都市区范围内,分布了62个街道办事处和97个建制镇,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8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1716平方公里以上,所以都市区中照样有并将长期存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较之都市区外可能还更加错综复杂。正因如此,在市政府确定的“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名单中,都市区中示范村36个,占全市示范村总数的36%,推进村197个,占全市推进村总数的21.9%。由此可见,都市区不光有“新农村”建设任务,而且任务很重,并且要在全市起到示范推进作用,我们应该尽早重视起来。

第二,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做到共同推进、相互促进,二者并不矛盾。重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都市区现状为超过500万城镇人口的特大城市,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在都市区,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农村”建设好了,也会反过来促进“新城区”建设,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

总之,“新城区”与“新农村”都是都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的快速发展告诉我们,重城市轻农村,是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类似巴西、印度的城市贫民窟是我们坚决要防止的。我们要将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同时建设成为全市的“龙头”和“窗口”,共同去带“大农村”,这也是“直辖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

建议之二:统一规划

长期以来,“新城区”的建设规划是比较超前的,推进“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也是比较丰富的。《重庆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将都市区划分为“主城”和“郊区”两个空间层次(以规划外环高速路结合相邻镇界进行划分),其中主城2737平方公里,郊区2736平方公里,基本各占一半,相对来说,规划中对主城中的“新城区”怎么建着墨较多。在一系列总规、控规、城市设计的指导下,以高新园和经开园为核心的北部新区,以大学城为核心的西部新城,以茶园为核心的东部新城,以及九龙坡的华岩、北碚的蔡家、江北的鱼嘴、巴南的南泉新城均已启动建设,方兴未艾……

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旋律唱响大江南北之时,人们才真正感受到农村区域的规划是如此缺乏!以往广大农村区域在城市规划上多被描述为“非建设区、禁建区、组团隔离绿带、生态绿地、农地、林地”等词语,显得粗略简单,缺乏深度和可操作性,以至于农村区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可喜的是,今年我市已经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和规划编制技术管理规定等文件。

当前,我们有必要在《重庆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指导下,首先对都市区的所有“新农村”区域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再指导各示范村、推进村编制具体的建设规划,这就是我所说的“统一规划”!规划编制的过程,也是我们进一步摸清和认识都市区“三农”基本情况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规划这个层面来统筹兼顾都市区内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同时处理好各“新农村”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许还可以通过“统一规划”来探讨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协调机制,以期从制度上保障二者共同推进、相互促进。“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的老路不能再走。统一规划又尤其要做到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一规划环境景观、统一规划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资金。成都利用城市通风口的非建设区统一规划建设类似“五朵金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非常值得我市西部新城的“都市后花园”学习。

第二个方面:通过“两个划分”来实行分类指导

建议之三:划分区域

实行分类指导首先要合理划分区域,即从空间上实行分类指导,分别确定“新城区”与“新农村”各自建设的重点地带、重点领域,避免相互争夺空间、争夺资源,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主城”中的城市规划拓展区和“郊区”中的小城镇是“新城区”建设的主战场,“主城”和“郊区”中的非建设用地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根据《重庆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可以得出,规划从2003到2020年,都市区常住人口将由618万增至930万,其中城镇人口将由521万增至880万,农村人口将由97万减至50万,对应的城镇建设总用地将由415平方公里增至820平方公里。这就从量的角度,对“新城区”与“新农村”的建设任务进行了界定,有利于我们实行分类指导。

建议之四:划分阶段

由于“新城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动态的过程,并且“新城区”建设的用地来源于农村,所以在城乡结合部存在过渡转化时期的“新城区”和“新农村”。对这一地区,除了需要从空间上划分区域实行分类指导之外,还需要从时间上划分阶段进一步实行分类指导,具有适度“弹性”的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对近期即将征用的区域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避免增加拆迁成本,其“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重在“乡风文明、管理民主”,重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离土”之后的谋生本领,为农民向市民过渡作准备,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对5年或更长时间才征用的区域,我们不能“一控了之”,要在不妨碍“新城区”拓展的前提下,提前考虑为村级经济二、三产业发展留有适当空间,避免竭泽而渔,除了预留住房安置区外,同时还要预留产业安置区,以确保能长期“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当前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突破和创新很多现行的土地管理、规划控制和建设规费等相关政策。不过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农民建设的“新农村”也是可以成为“新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我们何不积极探索农民“被动城市化”到农民“主动城市化”的新路子呢?城市的活力,正是来源于它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宽容。

第三个方面:通过“两个防止”来避免顾此失彼

建议之五:防止以新城区新农村建设为名,损害农民利益

当前,推进“新城区”、“新农村”建设,都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我们要切实站在失地农民的角度,认真研究如何“多予少取放活”!时下,还有很多人单纯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修房造屋,想借这股热潮到农村圈地搞开发。诚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外来资金的投入,但前提是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不然,“新农村”虽然建起来了,但农民自身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必将成为新一轮发展中的牺牲品,这是我们坚决要防止的。

篇2

注重科学规划。渠县始终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新居、土地利用、小城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基层党的建设相结合,避免了在新农村建设中“重建设轻产业,重村容轻发展,重装修轻环保,重效果轻民愿,重形象轻实用,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发生。在成功打造新农村示范点的基础上,渠县结合农产品资源布局和区位优势,将全县新农村建设划分成以“三线”为轴线的“三大板块”,并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带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发展特色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以国道318线渠县段为轴线,涉及5个乡镇、18个村,连片打造绿色生态走廊,突出枇杷、万亩超级稻示范片、农家乐示范片建设,建成万头DLY种猪养殖基地;以县道为轴线,涉及5个乡镇、11个村,建成万亩柑橘示范片、花卉苗木示范片和工业集中建设区;以省道渠县段为轴线,涉及12个乡镇、13个村,建成万头生猪和蔬菜示范片。

坚持因地制宜。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渠县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14个示范点建设方式和建设模式受到农民普遍赞同。全县坚持以自然村为单元,以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户办工程为重点,大力改造旧房、建沼气池、打卫生井等,引导群众和引进业主建设农家乐园。同时,通过逐步完善村卫生站和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效地解决农民“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不断满足群众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

政府引导,群众自愿

篇3

一、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认识问题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横道河子乡党委书记、袁文义供稿)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篇4

水洼村概况与调研回顾

水洼村概况:

水洼村位于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西南2.9公里处,渭北黄土高原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资源,使其成为世界上生产有机苹果的最佳区域。2008年,成为省农业厅联系主抓的果蓄结合示范点,澄城县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示范村之一。

调研回顾:

2010年7月份,为了完成笔者的学位论文,随同我的同伴们就陕西澄县水洼村展开了为期五天的调研工作。通过与农民近距离的接触与沟通,聆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到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这种认识,亦浅显亦深刻,但却深刻的折射出新农村建设在农民意识状态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假象和问题。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表象认识

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妨聆听一下农民的心声,这里引用几位农民的原话:

新农村建设“也好也不好”

“好”――从电视里看到的“新农村一排一排的,就是看着整齐,人住的集中,占的地面小,节约土地

“不好”――乱东西往哪放?各种农具、车等往哪放!再者,住窑洞比平房舒服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是能腾下土地,把土地能全部利用”,省下的土地继续种地或开发现在的产业

“理想中的新农村要实惠型的新农村”

“政策是好的,但要切实农民的实际情况”……

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一种是基于物质环境建设的,农民认为整洁有序的房屋、泊油路就是新农村建设;另外一种是基于政策实施的,农民从中能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效益问题,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农民本身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农民的天性,不难理解农民的这种表象认识。

透析新农村“问题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建设方针,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进了农村建设的舞台。

由此,疯狂的村庄整治建设活动开始盛行,“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的新农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克隆城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导致千村一面、形象工程进驻农村,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背道而驰。

新农村建设进去误区:

首要目标的转移

“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被提出。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生了首要目标的转移,从“生产发展”的根本目标转到了“村庄整洁”,工作重心发生了改变。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摒弃生产发展的目标,盲目的进行村庄建设,导致村庄逆向发展(环境、生产都出现了严重破坏与受制),进入无序发展状态。这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相背的。只有始终坚持以生产发展为目标的村庄整治建设,才能称之为新农村建设。

软件政策操控效率低下

新农村建设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政策出台与实际规划、落实过程的衔接中出现了断点,政策、规划、实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农村的建设出现诸多问题。

水洼村,国家在投资建设养猪小区的过程中,由于很多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农民实际得到的“所谓的实惠”出现了不一致,导致很多养猪小区停止运作,大部分村民对养猪失去了信心,因为投资付出较大,只能机械的硬撑下去。

硬件环境建设控制不当

新农村建设过多的偏重于物质环境建设,一味的追求“面子工程”的建设,导致表皮工程现象较严重。大部分村庄的环境整治,偏重于村入口主路、住宅门户空间和外墙工程的建设,而实际上却表里不一,院内住宅较破旧,室内环境很差。

同时出现了模仿城市建设的现象。盲目的克隆城市贴片,把城市的表皮搬到农村,贴瓷砖、建楼房、建广场、弄草坪,把农村原有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和田园环境,强硬的改造为城市农村,使农村失去了他的“公益作用”①。

农民认识的不重视

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农村建设,都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而“人”的核心是“心”。因此,新农村建设应从以“物”为中心的建设活动,转移到以“心”为中心的建设活动上来。

想抓住农民的心,就要注重提高农民的认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深度、积极程度,直接关系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只有农民从根本上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意义和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

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引导途径

为了改变目前新农村“问题建设”的现状,使农村建设进入一种合理有序的发展状态,寻找和探索正确的引导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是势在必行的。

了解农村现状。

农村现状,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反应,亦是发现农民生活问题的重要来源。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农村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更要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民的切实需要。只有深入了解农村现状,挖掘农村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的实质,才能科学合理的编制规划工作,引导新农村建设。

聆听农民心声。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本质应是农民参与。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研究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判断力,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因此,在编制规划前,应与当地村民建立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听听农民的心声,农民是怎么想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了解什么才是最适合农民的。

合理政策引导。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新不仅是“新旧的新”,而是在这五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他们是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政府或相关部门应重视起来政策的正确引导工作,积极发展新农村建设思路的推广工作,让农民能深入的认识新农村建设,配合新农村建设工作,提高农民的意识。

有效途径传播。

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有效的传播工作,对农村建设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村庄建设中的能动性。农民中需要骨干力量、带头人,需要示范。水洼村的玉米种植实践对比,就很好的给农民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农民能够亲眼看到政策引导下,科技成果的进步和优越性(如左图)。

地区政府或者村干部等,应积极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传播工作,可以采取定期定点会议或影视工作,在农民中大力推广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工作,让农民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在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可以积极提供意见,提高农民的积极能动性。

做到真正落实。

地方政府或村干部阶层,在实施、执行规划时,应做到真正落实。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不再使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断点。加强对村庄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对进入村镇的规划设计队伍进行监督审查,严禁无证、超资质承担规划设计任务,使规划得到真正、正确的落实。

篇5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2月27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5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6.16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1.6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1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818座桥梁需要改造,78个乡(镇)、1480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555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6286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274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篇6

在这次会议上,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得到了大会的肯定和好评。会议认为,赣州市因地制宜、维持自然等方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创造出了“江西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

而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调研组撰写的调研报告《一个欠发达地区是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调查(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赣州调查(下)》将赣州市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了决策参考层面。

一场新群众运动

作为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家住南康市镜坝镇老境坝村的老方,与全市其他示范村的村民一样享受到“五新一好”的好处。

老方站在村办的篮球场上指着粉刷一新的楼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是变化比较大,像城里一样漂亮了。”同样有着较大变化的有南康近100个村。

而这“漂亮”就是根据南康市要求开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工作取得的效果。据南康市委办公室的张齐武介绍,2004年底之前,所有圩镇、80%以上的村做到辖区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2005年底前,各圩镇基本实现“硬化、美化、绿化、亮化”。

老方说,“这些工作政府是有奖励补助的,比如我家楼房的粉刷,政府就补贴了近千元。”

而对于政府的奖励补助,南康市镜坝镇党委书记龙清生给《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 :“我们每个村政府的投入大概在10万元左右,其中包含了公共设施的建立,近20%用来奖励补助村民的,新农村建设的更大一部分投入是依靠村民。”

“以群众为主体是南康乃至全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特色。”2月28日,南康市市委书记刘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刘建平认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补贴、减免等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团结农民、帮助农民,努力使广大农民自愿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所以,南康所在的赣州市实施了“五新一好”: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那么,南康是怎么发动78万人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的呢?

南康的基本思路就是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推开。在示范点的选址上,南康各地把典型示范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国道或省道两旁。如潭口镇金塘、江坝村、洋山村、坞埠村、台头村,龙岭镇下棚村、龙岭村,蓉江街道岭下村、莲花村、龙华乡崇文村等20个重点示范村。

“有了典型示范之后,村看村、户看户,现在许多没有列入示范点的村庄也在积极争取加入。” 龙清生说,“2006年,镜坝镇将增加6个新农村的示范点。”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2006年,南康在原来103个示范点的基础上,增加126个村。

事实上,实施新农村建设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据南康市群众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参加赌博的少了,娱乐健身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由此,南康的农业产业形成了唐江蔬菜、潭口花卉、三江甲鱼、隆木肉牛、龙回土鸡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出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框架,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加大集团、贵康农庄、千秋公司等以生猪、果业为主的龙头企业。比如加大集团公司占地面积1000多亩,投资4000多万元,年出栏生猪15万头,开发果园500多亩,带动农户500户以上。

农村:急需金融资本参与

进入2006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又将有什么新思路呢?

刘建平说,“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化解农民对发展的需求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

据了解,在2005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涵盖面很宽,基本上包括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重点并不总是和各项资金的支持重点相一致。

篇7

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新晨

篇8

一、基层群众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我们努力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当地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如果能够得到有序开展,都能够在新农村全面建设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积极推动力量。

首先,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当地农民的各项生产技能及生产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此外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群体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境界与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事业当中去。

其次,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的大发展,更多的应该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等方面的焕然一新。虽然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状态,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长久以来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能够为农民群众带去更多新的知识、新的理念,能够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有效抨击残余的封建思想与迷信思想,能够防止诸多消极不良风气的死灰复燃。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够通过在农村建立现代化网络交流平台来全面开展送知识下乡、送文明下乡,让广大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尽晓天下大事,能够帮助她们进一步开阔眼界,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能够为他们在工作之余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从而改变农民朋友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有效提升农民群众的总体文化品位与生活品位。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农村范围内的总体风貌,从而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积极、和谐、健康、文明。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措施研究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新农村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但是仅仅了解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队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还远远不够,如何真正发挥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才是我们应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思考的重要关键。

(一)加强引导工作

宣传引导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配合新农村全面建设,我们在进行宣传引导的工作过程中应该讲重点放在如何丰富农民朋友精神世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等方面。具体工作上,应该加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力度,丰富活动开展的形式,变过去那种传授式、宣讲式的思想传播为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例如电影、电视、文艺活动、广播电视宣传等等途径,开阔农民群众的视野与眼界,让农民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国家利益、切身利益之间的紧密关系,让农民朋友学习现代社会的道德礼仪与行为规范,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工作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内部环境,促进建设工作积极发展。

篇9

西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杂居地,地形以山区为主,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该区域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但正是这一原因,培育了该区域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独特农村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对那些长期处于喧嚣中的城市旅游者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一、特色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概述

(一)特色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洲,由于乡村旅游对城市中的人们具有“减压”和“回归”魅力在西方得到了各国的推崇和繁荣。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是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探讨和界定,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专家们普遍认为:乡村性和独特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乡村旅游的吸引物。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自然景观稀有性和农耕方式的原始性,使其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乡村氛围。

本文所指的特色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目的地,用乡村自身所拥有的独特气候环境、自然景观,生产方式、人文古迹、少数民族风情以及民族村寨情景为吸引物,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整个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

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对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生活的水平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设计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48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70个家庭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凉山州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可以为当地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妇女提供就地就业的机会,帮助她们在就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改善了凉山州的村容、乡风和民主制度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的重要内容,城市是区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的进步会以各种形式向周围的农村扩散,尤其是大批城市游客进入到乡村地区旅游时,会将城市中的文化一同带到农村,从而影响农村整体的文化环境。特别是城市中的先进科技和人们锐意进取精神,会极大提高偏远农村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从而为凉山州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使凉山州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乡村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二者最佳衔接点之一。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健全性和安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凉山州乡村旅游业发起者必须对与旅游相关道路进行改善和乡村环境进行必要的治理、维护和建设;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服务设施也是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条件,这些服务设施的健全提高了当地农村现代化水平。

三、凉山州新农村建设能推动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凉山州新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市场体系,满足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布局与新农村中不同村寨(特别是彝族村寨)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流通网络。积极相应国家相关政策,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些相关的惠农牧政策无不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凉山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特色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物质支持

凉山州是典型的农牧业区域,该区域的广大农村是乡村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带,有优美环境和秀丽的风光、有传统的农耕方式、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有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资源是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凉山州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特色餐饮、特色民俗文化节庆等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彝族村庄的科学规划和人居环境的合理改造,在保护中开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这些都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旅游吸引物。

2010年以来,凉山州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彝区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优先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医疗、卫生、通讯、交通、用电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特色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凉山州政府出台的各种惠农政策为特色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资金支持

凉山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出台多个与地方建设相关的政策,有关惠农政策占多数,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时,必然会把一些倾斜性政策的好处带入到其中去。如对农牧民小额贷款优惠政策让当地农牧民积极投入到特色乡村旅游(如彝家乐)的建设项目中去;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和村村通客车的“三通”工程,也为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提供了保障。另外,凉山州政府重新编制村庄规划,一些专项资金用于彝族村寨治理,使农牧民原有住所、村风村貌彻底得到改善,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特色乡村旅游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培育了旅游人才

目前,凉山州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基本是当地的农牧民,他们的主要优势还是在种植和养殖方面,对旅游往往是一知半解,他们不能把当地特有的农牧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不利于特色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而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培养农村科技管理人才,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所需人才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增添了新农村建设新的人才类型。

(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增强了凉山州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和改善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是西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具有观赏性、参与性等特点的乡村旅游,无论从形式、开发和经营对象还是参与过程来看,都能从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环保意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凉山州特色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夯实凉山州发展特色乡村旅所需条件

1.加快凉山州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景区、景点和彝家村寨的可进入性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需要在社会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为旅游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形成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凉山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完善道路标识提示,快速提升乡村景区、景点和彝家村寨的可进入性,良好的可进入性是推动乡村旅游向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特色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

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央提出:重视科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科技改造等发面给予相当打的扶持。这些措施减少了农民的开支,增加了农民的资金来源,在客观上也为发展当地乡村旅游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3.加速彝家村寨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环境状况会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凉山州政府应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把新村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强化发展理念,不断改善凉山州境内脏、乱、差局面,为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构筑有力的物质条件。

4.凉山州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所需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

一方面,应在凉山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协调特色乡村旅游的开发,通过公开选拔、交流等形式增加特色乡村旅游工作的支撑力量。定期将西昌市、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年轻干部下派到乡、村及旅游管理部门挂职学习,以此培养乡村旅游管理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应制定中长期特色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规划,把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来抓,增设与特色乡村旅游的相关理论课程,并把凉山州特色乡村旅游开展较好并且相对成熟的部分旅游景点、景区作为为乡村旅游实践与培训基地。从而不断完善特色乡村旅游所需的管理体制和相关的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进凉山州新农村建设

1.大力特色乡村旅游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凉山州特色乡村旅游业,让其真正起到“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把更多的游客带到凉山州,让当地农户可将自家生产的农特产品用于旅游接待或直接出售给游客而获得报酬和相对更高的收入,缩短农特产品的销售链,减少运输费用和时间,加速农特产品商品化速度,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和谐对接;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使一部分农民从传统农牧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他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不断优化凉山州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凉山州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改善当地农村面貌,吸引外流人才返乡创业,更好地促进凉山州农村生产力发展。

2.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凉山州经济总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农牧民增收问题仍是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离土不离村”的就业机会,当地农牧民通过到旅游企业打零工、自己开办旅馆、摆小摊出售彝族特有产品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增加收。

3.发挥凉山州特色资源优势,不断改善当地农村环境

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力,凉山州应充分利用西昌市四季如春的独特气候重点打造“西部阳光休闲旅游地带”;大力发挥后开发优势吸引全国各地旅游爱好者;同时应以彝族文化为基础在保护中不断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和彝族村寨旅游等等。在提升旅游资源价值时,客观上要求与旅游配套设施和市政建设不断升级和换代。这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更可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方便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整洁的乡村风貌,秀美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乡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及村容村貌的要求,将大大推动乡村环境的改变。

4.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加强凉山州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将农民从繁重的传统农业劳动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参与当地的民族娱乐活动,学习先进的知识,提高农民自身修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了提高游客接待水平,旅游经营者或相关部门会组织村当地农牧民习普通话、外语、 电脑以及旅游相关从业技能,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同时,随着游客旅游品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旅游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旅游观光的基础上,而是更多的注重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体验,这也促进了当地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但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保护工作资金匾乏、队伍力量不强、农牧民的受教育水平低,化的保护意识不强等多种原因,致使其民俗文化保护不到位,使一部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使历史遗存产物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使农牧民认识到保护彝族文化所带来的好处。

由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特色乡村旅游属于偏远地区型,同时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当地新农村建设也比较脆弱,两者要实现互动发展,需要一种合适的助推力,而政府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需求,引导旅游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逐步建设当地农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能够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中实现乡村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勇.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9,(9)

篇10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在新城区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的设计。新城区的建设重点在于新农村的建设,所以注重新农村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工作的重点。

1 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农村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结合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打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为新农村建设增添色彩。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的设计就要注重一些特殊方法。1.1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时候,首先要对农村实地进行考察,记录农村实际情况,根据这些实地考察情况进行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就根据这些情况来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在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造当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对于园林景观的建设来说,农村有着一些基本的优势,农村有河流湖泊、绿地植物、以及特色的地形地貌。这些都为园林景观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根据农村这些特有的自然景观特征,很容易营造出和谐的园林景观。与次同时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特色建设。

1.2 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在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的时候,要以人为本,美化环境[2]。农村本身的环境条件就很优良,新城区建设的时候不能完全将农村城市化,要保持农村原有的一些特质,这也是新农村出现的必要性。在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中首先要符合农民的审美观,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要做到让农民满意。同时在景观注重美观时也要注意实用性,不能够光看不用,华而不实的景观是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例如说,在园林景观建造中,用一些假山石打造出可供人休息和放东西的地方,这样既能增加新农村的景观也可以带来很多的实用性。并且,要将庭院、花草、农舍有效的组合在一起,自然的营造出园林景观,为农民创造一个风景优美,实用方便的居住场所。

1.3 长远考虑园林景观的经济性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建设的持久性、和经济性[1]。所以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也需要考虑到这些,那么在建设当中要加大绿化的部分,而减少假山小品、游廊亭台的设置。在为农民创造优美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民的经济实力和以后景观的维护,尽量减少经济支出,打造一个长远经济的园林景观。毕竟园林景观的建造和新农村的建设不只是一次性的投入,要考虑到后期的整修和维护问题,要让新农村的园林景观长效稳定的发挥作用。

2 园林景观设计与新城区建设的关系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带来良好的环境和优美的风景,所以新城区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园林景观的修饰,园林景观可以为新农村增添活力,同时新城区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给园林景观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2.1 园林景观设计为新城区新农村带来的优势

首先,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优美的园林景观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并能够给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目前新城区和新农村的建设中,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造可以帮助新城区和新农村提升环境质量。一般来说,农村的自然景观都是没有进行管理的,会出现树木突然死亡或者杂草将道路掩盖的现象,这样的话,就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如果在农村实行园林景观的建造,定期要求管理人员管理树木花草,就不会出现这一类的情况。

其次,在新城区和新农村设置园林景观,可以减缓城市的压力,在周末假日的时候城市上班族可以到新城区新农村的园林中来休息,呼吸清新的空气。这样就能减缓大家平时的工作压力,而且这样一来也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农民可以在自己家进行农家乐,发展特色的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和建造也可以推动新城区和新农村的发展水平,从人文、环境、经济等方面推动新区的不断发展。丰富了新区的景观内容,充实了新农村的人文精神,为新区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气势。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为新城区新农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

篇11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举措,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和发展。最近,通过对辖区几个等县市的部分农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财政支持“三农”中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深深感到,近几年随着中、省、市各项“扶农、促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实行“一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后,广大农民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但随着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各项改革的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笔者建议,只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农村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某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财政对“三农”的保障范围越来越广,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直接补贴越来越多,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耀到广大农村。首先,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近几年来,中央先后取消了面向“三农”的收费项目150多项,县级财政部门严格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完全实现农村农业税收“零负担”。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进入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其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主要支持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支农资金效益显著提高。制定和完善各项补贴政策,拨付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小麦粮种、地膜玉米、农机具补贴、兑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施小型水利建设,农综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安排抗旱防雹、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再就业培训。为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基础;投入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弱势群体补助支出,实施村村通工程和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有利的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的财政支农工作,促进了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农民增收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尽管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投入的制度化、机制化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其次是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改善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需要与实际供给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次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四是大部分县乡财政仍很困难。特别是大部分乡镇财力缺口较大,政府债务负担沉重。

在农村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多属于“吃饭型”财政,各县底子薄、基础弱,建设新农村的压力大,困难多,主要体现在农村就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实施标准化作业难,发展农业生产难,文化设施建设难,实施康居工程难,村级债务化解难,乡村两级政权运行难。通过调查发现,收入最高的村人均纯收入1960元,最低的是850元,需要指出的是农民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靠打工和非农经营收入而增加的,目前有60%的农户是靠农业收入为主的,受教育的程度较差,调查的3个村计852户,2890口人,大专以上户仅占3%,高中文化程度占10%,初中以下占50%,还有47%处户文盲、半文盲状态。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农村集体经济资金来源匮乏,无力兴办公益事业。其次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虽然已达到温饱有余,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收入水平低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再次是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侵蚀着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近处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通过“三补贴一减免”政策获得的好处已受到严重侵蚀,农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2002年,按一亩两季(小麦、玉米)算,各种生产成本投入包括机耕、机播、种子、化肥、农药、浇水、收割、粉碎等,一亩地成本为360元,而税费改革后的2005年。生产成本及农业税费合计却是460元。两者整整相差100元,如果扣除每亩减免农业税20元,种一亩地仅生产资料成本就增加了80元,而粮食价格却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农民种粮并不能增加收入。

三、措施及建议

新农村建设投资是关键,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一项难点工作,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和整体推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积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其次是集中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再次是市县财政都要筹集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以及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奖励。四是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多元化格局。

篇12

长王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及15个自然村、1227户、3337人。项目建设规模13144亩,总投资13866.8万元。其中市县两级政府将投入1.1亿元资金用于长王新农村建设。项目完成后,计划新增耕地1631亩(其中“退宅还耕”净增耕地1234亩),新增耕地率为12.41%。项目始于2007年底,由规划村庄整治开始,从运作规划到施工历时5个月,2008年5月开始动工,计划2009年9月项目建设结束。截止2009年7月,新农村基础建设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完成,建成别墅式楼房962套。被拆迁农户已全部入住新居,预计整体项目可在今年9月全部结束。从项目推进的情况来看,群众认可,社会反响良好,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个中有主导和主体不明的一面,有利益交织的一面,也有感人、和谐的一面。作为新农村示范建设,无现成的规律,重要的是在于总结、提炼和提升,去劣存优。

主导和主体。相当于导演和主角的关系,而剧本就是新农村。导演只有做好剧情的选择、统筹、协调及调动和发挥好全剧组的潜力,才能演好剧情;主角只有认真揣摩、塑造和饰演角色,才能和导演一道打造高的票房收入。新农村建设也是如此,只有主导和主体的同心协力,才能共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政的主导,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宣传发动、编制规划、扶持投入上,引导而不代替,支持而不包办。就长王而言,如果没有早期的政府运作规划,没有2000万元的资金筹措,也就没有现在的热闹场面。

宣传发动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农民群众的思想搅动起来,把群众的干劲鼓动起来,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的力量动员起来。长王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由早期的怀疑、迷茫、不信任,到现在的配合支持,是宣传的结果。2007年12月,镇三位主要负责人亲临项目区农户住处,用声声问候化解村民对工程不能如期进行的怨气。但是我们发现,有些群众一提到新农村建设,就以为是村庄整治,是大拆大建;更有甚者,有村民准备建新房,以备新农村建设拆迁之用。这些不良的苗头也说明,我们在面的宣传上,还是不到位的;目标和任务,没能让群众充分理解。以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一点,掩盖了全面,而忽视了发展。由此可见,宣传不仅要讲方法,更要讲合力。比如,组织部门搞的“双培双带”工程,共青团搞的改厕工程。农业部门搞的测土配方工程等,这些活动可以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宣传推动的效果。

编制规划就是高质量地编制村庄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皖南宏村,千百年前建的村庄,现在看上去也不落后,有风格,有文化特色,这同当年重视村庄规划是分不开的。所以不仅要重视村庄的规划编制,而且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这不仅是当代人责任,更是为后代人造福。当然,规划也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在注重保持农村地方特色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农业生产,村庄规划必须取得村民的同意。长王新村的建设规划可谓规格高,高规格必定是高投入,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尽力而为,还要量力而行,不仅政府要承受得起,百姓更要承受得起,忽略了农村实际,那就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扶持投入就是不仅政府做好政策、资金的扶持,还要做好引导,选准切入点。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性工程,如果说当成一个项目、一个在建工程,那就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长王新农村建设目前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则是怎样引导农民发展好产业,与其在建筑上投入,还不如在产业上投入。如果住进的是楼房,而生活上却是“危房”,那就有违新农村建设的初衷,也不是真正的新农村。天津的大邱庄、江苏的华西村,就是因为有早期发展经济、富裕村民的“本”,才有现在新农村的“末”。其次,加强扶持引导、找准切入点。就是要鼓励引导农民加强自身环境的建设(主要为资金的投入),比如交通改善、安全饮水、沼气能源和卫生整治等。以这些切入点,体现他们最关心的事、最急迫的事、最见效的事,让新农村建设变成他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建成新农村,不是遥不可及,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收获果实。

建设新农村既面临资金缺口比较大的问题,也面临着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长王新农村的建设,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资金整合的结果。尽管如此,我镇仍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问题。所以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显得很迫切,要杜绝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不敷财力的面子工程。如果我们再有上亿元新农村建设资金,从农民16

新农村建设党政是主导,农民是主体,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党政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农民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和替代。

农民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充分走群众路线,让百姓谋自己的路,做自己事。长王新农村建设公益性投入不足1000万元,房屋建设投入上亿元之多,从投入到规划,再到施工,如果皆为政府实施,增加了工作难度,还可能诱发矛盾。从施工以来,农民的反映就略知一二,比如工程发包问题,工程质量问题,屡有村民代表表示要辞职的问题。有主体的不明、主导的错位,可能引发利益的交织,产生了“政府在干,百姓在看,搞得不好,还要捣蛋”的怪现象。如果我们在建设中把公益性的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入户设施以农民为主,辅之以激励政策,做到农民的事情让农民做主,情况又是怎样呢?这还有待于尝试。

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包办代替。新农村建设中的许多问题,是要以政府为主来加以解决的,也还有一些问题,主要靠农民的自身努力加以解决,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好心反而可能办坏事。政府主导就是在“有为”时尽量为,在“无为”时让百姓“有为”,发挥百姓的主体作用,这时政府的“无为”也是一种有为。例如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创造外部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大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等等州、的具体到农户,针对他们的具体困难,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但怎样发展好,就看百姓自己的了。万里同志曾说过:“要相信农民是会种地的。”这个朴素的真理。也恰恰体现的是农民的主体作用。

篇13

一、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当前,大部分农民都觉得加强体育锻炼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只有极少数农民持无所谓的态度,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是如果想要农民出资扩大体育设施的建设规模,他们大都无动于衷,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根本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支持体育设施建设,所以对该建设项目抱着一种“有也行,没有也可以”的态度,影响了体育设施建设在农村中的全面落实。对于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应投入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对农村体育设施的顺利建设具有重要保障。然而现实情况是,政府并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用于体育设施的建设,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锻炼需求。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一项事业,而体育设施建设则是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工程之一,因此只有体育设施建设得到贯彻落实与保障,政府的投入资金才能真正到位,才能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及体育条件,进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实践调查显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在我国综合体育设施建设中所占比重非常小,这是因为:第一,政府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并未落实到位;第二,政府的拨款被挪作他用;第三,资金使用不合理,致使资金利用率低下。就算体育设施建设顺利完成,若缺乏必要的维护与使用,也将阻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强化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提高政府的投入力度

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新农村事业成功落实与有效发展的前提保障。所以鼓励政府将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中,对满足新农村伟大目标要求具有积极作用。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大了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比如美国就是这样,目前已构建并实施了相关的建设资金政策和有关体系,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我国政府也应向西方国家一样,做好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切实满足广大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迫切需求。

(二)加强建设过程的监督,提高建设效率

第一,加强监控体育设施建设的施工过程,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规范化监管,真正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达到预期的体育设施数量及质量要求。第二,加强监控设施建设全过程,防止因资金使用不合理而引起严重的浪费情况,并规避一切以次充好的行为,在满足体育设施建设数量的同时,还促进了设施的进一步升级,进而增加大量的有意义的锻炼内容,保障资金的实效性。第三,体育设施建设完成后除了科学使用外,还必须做好其维护工作。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目的在于突出农村新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加强农民的体育锻炼,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所以我们应调动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设施的维护效率,确保设施的循环利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前来锻炼,加快推动体育设施的建设进程,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农民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及参与热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