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的重要性

智慧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0 15:17: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慧教育的重要性

篇1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促进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确分析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一、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相适应

(一)以终身教育为新的职教发展指导思想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那种一技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代人必须通过终生的继续教育,获取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中职教育应是一种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与培训。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国外劳动力就业的状况都已证明,“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所以中职教育的发展应牢固树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观念应是职业教育的共识。

(二)以能力为本的新的职教观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普通高中教育注重的是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而职业教育则侧重技能教育,要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进入一间中职学校的教室,会发现它和普通高中学校是那么的相似,一样的教室摆设,一样的课堂教学,一样的课后书本作业,活生生的把中职教育办成了第二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实施培养各产业中间人才(技术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属技术教育的范畴,即在一定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各行各业的中间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更加注重的是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创造条件积极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重在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二、中职教育课程与城镇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中职教育的课程应根据农村和城镇的需要设置种植、养殖、林业、水产、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汽车修理、电焊等实用技术课。

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所谓系统性就是与技术对象有关的内容要全面。比如:辣椒种植技术内容应包括:种子的选择及识别、种子消毒、育苗方式,移栽技巧、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加工储存、销售等内容。而且每一个技术环节的知识都一定要浅显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掌握了系统的技术知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在农村或城镇自主创业或就业。

(二)建立中职学校示范基地和实习基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把农村经济中发展得较好的种植、养殖、果林场作为中职学校的示范基地。农村学生也可以把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划出小部分来开展实践活动,把所学的技术用在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上,并写出试验报告上交学校。带学生到种植、养殖、果林场、观光农业、立体农业示范点参观,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国家实行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机械设备、高效农业组合模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在农村利用荒山、空地、田土、林地、水域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济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三)聘请社会科技指导员对学生进行现身教学。

把农村有名的种植能手、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聘请为社会科技辅导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实用技术教学和成才教育。用技术能手的技术专长、创业人才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创业的热情和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快乐。

(四)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利用学生所学的专长技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利用农村的资源,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优质的原料。比如说辣椒加工厂,可以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开展辣椒技术培训,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种植辣椒,生产无公害辣椒产品,企业包回收,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来源,又可以为企业建立优质的原料基地,也可以扩大辣椒加工厂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及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五)开展技术竞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技术、比技术的热潮。

开展科学养殖、种植,技术能手竞赛活动,评选养猪标兵、烤烟大王、西瓜大王、养牛状员、电焊标兵、机修能手等活动,对那些在种植、养殖上成本投入少、病虫害防治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养殖大户,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给予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把他们的种植、养殖经验,创业成才事例加以总结,在全社会加以推广,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我觉得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创业能力,教育新技术的运用,加强企校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度,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职业教育,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篇2

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实际涉外交际能力,以满足将来在一线工作的业务人员实际的涉外交际需要。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现在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教师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技巧训练上,而忽略了词汇的教授,这是不对的。和学习中文是同一个道理,英语词汇也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学会了词汇,才能在平时的听、说、读、写、译之中应用。

一、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过于薄弱

由于社会上对高职的偏见以及受“本科热”的影响,高职学生生源较差,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普遍较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新生入学之后,我们通过查阅学生的入学成绩、摸底考试等多种方式对新生入学时的英语词汇量、阅读和听说能力进行了调查,了解到英语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有的还不到500个;70到80分的学生的词汇量约有800到1200左右。除了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少、基础差之外,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这样的观点:既然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越来越受重视,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也持这一观点。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把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上,而花在词汇教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在教授词汇过程中,也显得缺乏足够的理论和令人信服的经验来指导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词汇学习。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实际上,随着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越来越重要,应该说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只能变得更重要,而不是不重要。端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我们搞好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正确认识词汇在语言中的地位

英语是一种历史悠久、语汇丰富、词义纷繁、语法简练、使用灵活且搭配能力极强、为世人所乐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要学好英语,就不能逃避在英语词汇的浩翰大海中“游泳”,而且要熟练掌握这种“游泳”的本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L.Ron Hubbar先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就像砖头是建筑物的最小组成单位一样。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不熟练掌握词汇,就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寡和牢固与否,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他思想表达的丰富与准确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词汇量的掌握就代表外语水平。经验证明,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落后,或干脆放弃了英语学习,就是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懒于记忆生词,没有大量使用过词汇。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必须下一些苦工夫,努力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并确保他们能精确和透彻地理解他们所学的词汇,能准确地使用这些词汇。一旦学生通过艰苦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相当数量的语言“砖瓦”词汇,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就将进入佳境:句法学习将变得简单;句型的类型也将大大简化;学生将会理解并欣赏英语语言的丰富多彩,而不再抱怨英语的同义词太多,难以区分,等等。

三、学习词汇的有效方法

认识到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词汇学习是贯穿整个英语教学与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就应提高对词汇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确立词汇教学在高职英语的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词汇学习的几种有效方法,供作为高职同行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时的参考。

1.记忆单词要有选择性。

英语词汇量惊人的丰富,总数达50.60万个。据统计,一个以英语为母语且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也最多只能掌握其1/3左右。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词汇量相当有限这一事实,我们必须有重点地选择记忆词汇。选择了需记忆的词汇之后,还要按照学习的方式进行选择。词汇的掌握可以分为领会式和复用式两种,领会式掌握是指看到单词能理解其词义,复用式掌握是指能正确拼写单词,英汉互译,并掌握其基本用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精读与泛读的方式来系统地扩大词汇量。精读通过对课文的详细分析来掌握复用式词汇,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领会式词汇;泛读帮助我们扩充领会式词汇,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巩固已学过的复用式词汇。

2.充分利用词典,了解和掌握词汇。

字典可以对―个单词提供全面的信息,例如发音、用法、多种意义等,而且提供的例句一般都是使用该词的典型用法,从而帮助我们得到对某个单词的精练、准确、全面的理解。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没有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而且使用字典的能力较低。一些人认为在阅读英语时不应当经常停下来在字典里查生词,而应该根据上下文,根据构词法、词类转化法等方法猜测词义。我认为,这一说法很适于用母语阅读,但并不总是适合于用外语阅读,尤其不适于外语初学者,特别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阅读应养成“求甚解”的习惯。当一个句子里有两个甚至更多的生词时,你还能猜出它们的意思吗?对一个高职学生来说,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生词必须不厌其烦地查词典,以便透彻地理解遇到的生词。即使是见到了自己不熟悉的搭配,也应查查词典。在使用词典时,应采取下列步骤,以确保理解该词:

(1)“断”词取义,而不是“字典搬家”。浏览该词的各种含义,迅速找出更适合本文具体应用环境的那个含义。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要动脑筋。有的时候需要反复研读上下文才能弄清所查的那个单词在读的那句话中到底是哪个意思。有的学生不这样做,而是把词典里对那个词解释的几个主要意思都记到笔记本上,或记到课本的字里行间。不论记到哪里,那只不过是“字典搬家”,而不能称之为查字典,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一个词的意义只能从它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这是语义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应当向学生讲明,要充分利用词典,弄懂该词的各种释义,并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释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每一个词在每一环境下的具体含义。

(2)如果可能并必要的话,应了解该词的词源,参考一下该词的原始含义和基本含义。这样做非常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基本词义和各种引申意义,还可以拓宽知识面,从语言的侧面接触外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重要事件等。

(3)了解有关该词的其他信息,例如含有这个词的短语、用法注释、同义词、反义词等。这些也有助于使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更全面的感觉和把握。

(4)利用上下文判断和掌握词义。一位外国语言学家曾说过:“可以把在不同上下文环境中的同一个词看作是不同的生词。”在英语里,一词多义是非常常见的,这与英语的多源生有关。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的,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的,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一个词如果只记住了它的一个意义,那么当该词出现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时,它看上去仍像是一个生词。因此,应养成习惯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然后通过查词典来确认。通过经常的、大量的积累、归纳和比较,就能够逐步融会贯通,牢固地掌握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的词汇,从而运用得得心应手。

3.要重视复习。

一是要重视重复记忆。词汇的记忆非常需要重复,根据科学统计,我们掌握一个中等难度的单词通常需要在学过之后分散地重复使用六至八次以上,因此学生应在学习中有计划、系统地安排词汇的复习工作,使之得到重复,达到掌握的目的;二是要活学活用。学生应该在会话和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刚学过的单词。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生词在大脑中的印记,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对这些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这不是机械地巩固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因而记忆效果极佳。

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要求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益、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统筹规划,这一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篇3

目测的基本特点是用眼睛对事物的形态进行量化观察,通过反复比较和估测获得各种尺度关系,为艺术再现和创作提供尺度依据。目测水平虽有高低之分,但从操作难度上看对高职生并不应构成障碍,学生对于目测的茫然主要源于不了解。鉴于目测过程不易表述,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形象教学向学生导入目测意识,提高其视觉对目测要素的感应能力,培养目测习惯。

目测课程的导入(以高职园艺专业教学为例)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等分白纸练习

园艺专业的职业技能绘画教学是从钢笔直线练习开始的。配合直线练习,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等分白纸练习,做法是:在白纸上估测距离,用画直线的方式,依次从纵向、横向对白纸进行水平和垂直分割,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至十六等份,继而再做其他直线练习。这类练习可引导学生轻松地体验目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跟画练习

在学生学习了透视原理和绘画造型基础知识之后,带领学生做跟画练习。做法是:选择一幅适宜学生现有水平的职业技能临摹作品做范样,教师通过临摹做示范,学生依照教师临摹的步骤边学边画,教师一边画一边逐步讲授目测方法,并随时停下来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目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目测活动。这种方式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几个循环之后学生的绘画技能会有长足的进步。

二、向学生介绍目测辅助工具

1.目测棒的应用

用画笔做目测棒的优点是方便顺手。当区域较大,主客观干扰因素较多时,用笔做目测棒能客观地调整视觉误差,对于判断画面大体的比例关系非常实用。目测棒还可以应用在物象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及各物象间的比例关系的观测上。如果想用细一点的目测棒,可以用细钢丝或毛衣针做替代品。

2.用手做辅助工具

用手作辅助工具,最经典的就是用手搭建取景框,这可以很方便地调整构图幅面,也便于展开对画面效果的构想。此外还可以用手作水平线,估测各类角度线的倾斜程度,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测量透视线的变化非常实用。

三、向学生介绍目测辅助线的应用

在绘画过程中,为了方便目测,往往会加设辅助线进行协助。学生需要了解的辅助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中轴线(或中心点):用于辅助估测对称图形或具备对称结构的物象。

(2)中位线(或中位点):设一条通过物象中间位置的线,用于辅助估测图形或物象的自身比例关系以及与其他物象间的比例和位置关系。

(3)位置线(或位置延长线):用于标注物象的位置,估测比例关系。位置线应根据物象造型结构关键点或物象之间的关联点进行设置。

(4)倾斜线、角度线、角度延长、两个位置点的切线,用于辅助测量图形的倾斜角度。

(5)水平线和垂直线:水平线和垂直线对于目测来说是最得力的辅助线,用于估测高度、宽度、角度及比例结构关系。

(6)有特殊定义的线,如:视平线、透视线、地平线和结构线等。

四、结构比例目测

1.对比测量

视觉的直观性特征决定了目测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量与量的对比。对比测量是绘画目测最基本的方式,指的是通过对比目测对象各部分的宽窄、长短判断相对长度,确定各项比例关系。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概括大的比例关系,先确定整体比例关系,并以此为参照,测量局部比例关系,进而目测细节关系。

2.角度关系目测

视觉易于对水平和垂直作出相对准确的断定,有了水平和垂直的辅助可以对角度进行目测,写生时可以用目测棒协助观测。对于90度、45度和30度等也可尝试直接断定。

3.设定目测单位

绘画中为了物象间比较和参照方便,可以在画面中选择一个形态明确、大小适中的图形(或一个物象),设为一个尺度单位,用这个单位去度量和估测其他尺度关系。如画人物时人们习惯把“头”作为一个单位,用这种方式测量人的高度,因而有“立七坐五盘三半”之说。画头部可以“眼”为单位,头部的宽度有“五眼”的说法。静物写生时,以一个杯子为单位。以此度量其他物象,画风景时以一棵树或一幢建筑为一个单位。用宽度度量长度,用一个宽度量其他宽度。

4.确立测量点

绘画时为了便于目测,可确立一个测量点。测量点类似于建设工地的基石,是各种数据的坐标。

5.透过现象看结构

职业绘画中很多时候需要展现结构造型。对于形体结构的观测要用穿透的眼光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将结构表现准确。具象写生和具象表现时,应在透视知识的指导下,科学目测。

6.打格缩放

打格缩放是一种“笨”但最有效的绘制方法。它可以使目测关系缩小,降低目测难度。在作品巨大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均可应用此法。此种方法对于高职教学而言只需略作介绍。

五、画面明暗色调及黑白灰目测

高职生没经历过长期的素描训练,因而对画面明暗关系不敏感。应指导学生用概括的方法关注构图或画面中大的黑白灰关系,用比较的方法为黑白灰关系排序。在高职生对色调关系的目测和判断方面要求不宜过高,能一次感应和比较三四个色调即可。关键是懂得分析色调的明度类比关系,把色调的大关系拉开。教师应通过经常提醒,提高学生对画面黑白灰关系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

高职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应结合造型知识和明暗造型案例,培养学生用明暗塑造结构的习惯,提升对明暗关系的感知力。

六、高职生目测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主客观混淆

视觉对客观尺度的判断是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主观意识经常会将不同渠道得来的经验及信息带到目测中,造成混淆。因此,应引导学生在绘画时根据不同的目标需求运用不同的法则概念,做到科学目测。

2.图、地比例失调

初学者的注意力往往是在画面主体物上,而对空间、背景的形态意识淡薄。如:临摹风景画时树木、建筑占用比例很大,本应空旷的天空和土地却很小。画人物时五官所占的比例很大,额头和下巴很小。这是因为初学者眼中只有图没有地,目测时忽视了图与地的比例关系。

要准确地表达绘画意图,必须善于运用目测技能。所以要给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目测没有难度,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有意识的目测练习培养目测习惯,逐步加强大脑对目测信息的意识力,就能提高目测技能。

本文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论文。

参考文献

[1]迈克·W.林.李慧娟译.设计快速表现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德博拉·A.洛克曼.林研,金晓娟等译.教素描的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郑泽民,陈庆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文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业论坛,2002()

篇4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施治的用药需要、中药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科是最具传统特色的专业学科之一,是中药有别于天然药物的重要标志。传统的中药材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必须经过炮制才能使用。中药材通过炮制可以p低或消除毒性、改变或增强药效,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中药炮制学是各中医药大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中药炮制学课程实践性很强,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纽带。随着中药炮制学的不断发展,各种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中药饮片生产的逐渐规范化,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方法单一,影响了学生对中药炮制这一快速发展的传统技术的正确认识。为此,进行中药炮制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创新研究,对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中药炮制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中药炮制的综合性实验是在完成了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之后进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通过常规的实验教学,将已经掌握了各炮制方法的操作要领和饮片质量检测手段的方法,并在“系统炮制学”的理论之上,对炮制的前后的各个样品进行质量检测,让学生亲自动手,使个子货制成中药饮片,并检测各个阶段质量发生的变化,进而从整体把握饮片的生产工序,并了解各个步骤对饮片生产的重要性,最终加深学生对炮制各个环节的印象和综合知识的运用[1]。

开放性实验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验资源和自由空间,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和自主性。中药炮制学的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制定方案,并分配各小组同学主动提出问题与指导教师反复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过程中对不熟悉的领域积极请教相关老师进行学习,改善了学生对实验课被动接受的态度。开设开放性实验,即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种药材的炮制研究实验。实验前让学生查阅相关医药学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可涉及某一药材不同炮制方法之间化学成分或药理作用变化的研究;或同一炮制方法不同工艺优化的实验研究等,最后形成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对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发现问题时及时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汇总整个班级的报告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本教研室通过实行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炮制实验研究产生浓厚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科研思维与能力[2]。

一、中药炮制实验教学的改革

(一)增设中药炮制综合性实验

目前各中医院校中,所开展的中药炮制实验的教学仅是局限在炮炙(单炒、合炒、炙法等)的过程,而其上下游很少涉及,如中前处理中的软化、净制和切制以及后期在方剂中的应用均很少涉及,但事实上这些所忽略的炮制工序对饮片所产生的疗效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目前炮制实验的所设项目的情况,发现学生对炮制的观念仅仅局限在了动火炒制的过程之上,影响了炮制的效果。基于此,我校贾天柱教授所提出的“系统中药炮制学”炮制理论,得到广泛认可,所以在原有的基础实验进行改革,再加上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实验。这样让学生完全掌握在饮片制备全过程的技能,加深学生对炮制技能和饮片制备的全面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加入这方面的内容可以使得学生上课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确实有效的实践和应用,将理论和实际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摆脱了以往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对学生奠基中医药基础知识和拓宽就业渠道都有推进作用。

挑选代表品种作为“系统炮制学”实验单味药。以白术为例,以往的实验课中是指导学生用麸炒炮制麸炒白术,我们现在要求从白术的根茎开始进行炮制,从原药材―净制―软化―干燥―麸炒―成品。强调净制、切制在炮制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系统炮制学的综合实验的研究方法。

实验技术路线如下:

在质量分析将使用高效液相的方法对白术的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以上内容对白术饮片的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在每一步的炮制工序后都对其指标性成分进行检测。这样检测各步骤的炮制质量,并进行比较,引起学生对净制和切制在炮制过程中的重视。同时在方剂的生制品遴选中,也做到了强调炮制对于方剂提高药效也是很重要的。

(二)增设中药炮制开放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和优选实验方案,可以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根据现行的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炒炭工艺对槐米质量的影响”列为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初步确定影响槐米炭质量的主要工艺因素,设计开放性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探讨和修改后,最终完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如按照各自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后,有的未在最佳的炮制工艺下进行;有的设计方案一致,但实验结果却相差甚远,这方面可能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欠缺。我们要求学生从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果进行流程分析,总结出失败的原因:或是查阅文献不够,或是设计实验参数不合理,或是操作时温度控制不准确,或是有些同学在测定过程中选择了不合适的检测方法,或是在含量测定的过程中基本操作不过关。通过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加开放、主动获取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药炮制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改变了学生对炮制学科的看法

以往的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实验认识仅仅停留在炒药,没有更多的科技含量,认为只要将药炒好了,实验也就做好了。实则不然,对于中药炮制来说,学生既要掌握传统的炮制技术,又要学会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评价炮制品的优劣,解析炮制原理,这些都是中药炮制学生所掌握的技能,都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学生掌握了现代的科研手段才能促进中药炮制的发展,所以对这种学生认为中药炮制落后的印象,要极力去纠正。

(二)促进了学生对炮制学科的掌握

开设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后,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实验技能的掌握得更加全面。原来的实验都是老师规定学生做什么,学生才去做什么,这样不利于学生更全面思考实验所练习的内容。实验课改进后,学生在对所要做的实验内容思考得更加周全,不再盲目地只是跟着老师的示教去操作,而是更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中药炮制的实验内容[3]。

(三)培养了学生对炮制学科的兴趣

通过新增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对中药炮制从原来的新奇到真正的热爱,在中药炮制的课程中有很多的问题是值得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去完成和验证。经过开放性的实验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对炮制所涉及问题的解决,学生从被动上课听讲,到愿意去参与科研实验,去解决炮制学科未知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炮制学科的热爱,更加有利于培养中医药的全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庞学光:善待儿童“爱智慧”的天性

庞学光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几乎所有心智正常的儿童都有自己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这一事实是对儿童施与哲学教育的必要前提和逻辑起点。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保护儿童的哲学天性。这有助于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人类思想和社会的进步,有助于哲学家的诞生。其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其三,奠基儿童的幸福人生。哲学教育能使儿童在恰当的智力激励和挑战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能满足儿童“爱智慧”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能使儿童一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并能通过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将痛苦转化为幸福。

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在儿童教育的早期阶段知识分科壁垒的过早设立。这一特点虽然符合知识不断分化的趋势,却有悖于知识的综合化发展趋向。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它还会严重妨碍儿童提出和思考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原有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究理精神在学校生活中一点一点地丧失。教育中扼杀儿童哲学天性的弊端,可以通过开设儿童哲学课程予以纠正和补救。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教育必须采取既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又符合哲学本性的内容与方法体系。目前可见的儿童哲学教育实践,普遍是以蕴含哲理的小说、寓言、童话、诗歌等为载体引发儿童的哲学思考,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展开具体的教育活动。

孔企平、姚佩英: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孔企平、姚佩英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1期撰文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学校环境中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来源于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态度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美德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在学校学习生活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包括对学校、班级、同伴、教师、学习等方面的态度,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次,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各种美德形成的助推器。在积极的情感体验基础上,学生会形成对教育活动和学校生活的正面认识,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度和看法。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对这些重要态度的提炼和升华。同时,主观幸福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又能拉近学生与学校生活的情感距离,增加他们对学校教育活动的认同感。在情感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篇6

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

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其实说句心理话,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刚开学接了个新班,刘斌是班级的“老大难”。

一开始我总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不愿学习?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如此大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为什么他有努力的愿望却看不见进步呢?

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篇7

教育需要认真更需要智慧。“认真”是做班主任的先决条件,“智慧”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备条件。认真的班主任是巧的,智慧的班主任是好的。智慧的教师,他的教育是开放的、新颖的,他的学生也是活泼的、敏捷的。随着教育实践的积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认真能使工作的做得精细,智慧让自己的工作做得精巧。

班里有个淘气的男孩,我和他谈话、聊天的次数最多,到他家里去家访的次数也最多,她的爸爸和妈妈见到我总是说:“您真是个负责的老师,孩子遇上您可是福气”。我一直以为家长很欣赏我这种认真的态度,却不知这蛮拙的“认真”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伤害。

有一天这孩子没完成作业,我把他留下一直看着让他补完,才送他回他爸爸的公司(他爸爸的电脑公司在我们学校旁边),我一股脑的向家长如实反映了他在学校的表现:他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做小动作,课间还和同学打闹等等。我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完全没有考虑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感受——爸爸作为电脑公司的经理,孩子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被老师送回来,这是多么丢脸的事情呀!和爸爸谈完话,我一身轻松地告辞走出孩子爸爸的公司,我正假想着,这孩子明天一定会有进步。可是窗口内却传出爸爸对孩子的怒骂声、斥责声:“你这没用的东西,我的脸全被你丢尽了……”接着我听到了孩子嘤嘤的哭声。我的心难受极了,街上寒冷得很,但我的心里却更冷。我突然想到了自己小时候,被老师找家长感觉,想起了自己曾经记恨过给我告状的老师,今天我怎么也做起这样的“恶人”了?

第二天,在对新班主任的培训中,我把自己的苦闷向有经验的李主任诉说,李主任和我谈起了“爱生、敬业与智慧”的问题。当时的情境我记得清清楚楚,李主任郑重地送给我台湾 林正文教授的一本书《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并且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需要认真,更需要智慧。要想做好班主任,就要多学习,学生是一本需要你永远去解读的书。”我心悦诚服地点点头。拿着李主任送我的书,走在回家的路上。街上依然寒冷得很,但我的胸中却仿佛有一团火。这团火不但驱走了我身边的寒冷,而且还让我觉得眼前越来越明亮,我知道了班主任等于“认真”加“智慧”。

二、遇到问题多想几个为什么

面对一个学习障碍生,我们通常认为是他还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而且一定能学好。于是对他进行“爱心治疗法”,千方百计地拉关系、套近乎,苦口婆心的劝说。实际上学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不但口头上知道,而且心里也很明白。再对他们说那些耳熟能详的话,就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此时教师的最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三、做一名反思型的班主任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教师越来越难当了,学生越来越难管,太善良了吧,学生就会欺负你,把你说的话当耳边风,班里纪律一团糟。太严吧,班里纪律是好了,可是学生又反映你不近人情和他们有代沟。这种时候我们往往埋怨学生太不听话。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8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3

一、文化生活课程开设意义

《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中专门讲授文化建设,讲授我国文化进程中的节点要点,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并获取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规律的正确认知;正确正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将智慧课堂引入到文化生活课程板块中,可利用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教学优势,极大提高文化生活课程板块教学效率。

二、智慧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较之知识课堂而提出的智慧课堂,是以教师知识为首要立足点,发挥教师个人主观上对课堂独特的课堂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具,将教学更加智能化的过程。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将课堂智能化的转变。智慧课堂本质是一种追求创造性与智慧性的教学。(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的要以促进学生的智慧提升为核心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文化生活智慧课堂具体教学案例

(一)“体味文化”智慧课堂案例

在体味文化教学案例中,是智慧课堂应用于《文化生活》板块中的一个良好案例,首先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对于课堂内容导入,通过智慧课堂,利用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投影设备,可以将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文化讲解片段如江苏卫视《看文化》等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省去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导入环节,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讲解课上知识重点。同时,有了智慧课堂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要求,通过无线控制设备播放相关曲目和相关生活中的动态实图,设定具体的情景设定环节,生活中的京剧,乐场中的音乐,城区的建筑,影院中的电影,呈现多元化的文化,让学生感觉到文化就在身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感知情境。在“体味文化”的文化众评环节中,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在线链接相关文化点评论坛,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的定位,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个人对文化现象的观点发表到相关论坛和讨论群组中,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及时更新个人观点以及同教师及他人交流,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的个人探寻文化的环节,让学生向身边的文化老人拜访,探寻老人手中的中华文化,可以用相机等录制。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个人探寻结果展示的机会,让体味文化课延伸到课下,让体味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在。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智慧课堂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特例以及相关主题的教育视频发给学生观看,同时可以在线小问卷调查,让学生个人思考能想到的和民族精神有关联的史实和人物,明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环节过程中,可以开篇以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案例视频开场,通过视频中多位行业代表人物展现他们身上所显现出的优良品质,展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导入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具体人物Leading-Edge Chinese Agriculture杂交水稻创始人袁隆平、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等,设定问题,让学生开始课堂思考,在学生简短论述完成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呈现,同时做概要性综述,并以此为根据做发散性的课堂内容扩展,开展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进而引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学环节,对本课中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讲解概述,同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多媒体展示,其渊源、历程,通过具体案例一一展现,本模块讲解完成后,进行民族精神重要性讲解时,可以播放浙大教授郑强的民族精神报告现场视频和对于郑教授的一些个人对于民族精神的观点引导大家去讨论,积极争辩,让学生发表个人对民族文化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看法,促进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文化的传播及其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学生能够有机会看到所学习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让实验室成为时光机,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教学案例中,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政治课堂搬进实验室中进行,通过以我国文化传播流程为特例,以时间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文化传播的模拟过程,实际体验文化传播的过程和其对世界的影响,学生能够对所学到的内容有更直观地理解,对所学内容了解更加透彻,辅以教师及时提问及问题发散,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智慧课堂应用给教学带来的帮助所在。

智慧课堂的发展是教育的进步。政治教学离不开文化生活所带来的传承价值。而智慧课堂是政治教学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下,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对学习的乐趣。为了学生有更好的明天,为了优化教学质量,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应该注重新时代下的互联网产物在教育中的应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2010-07-29.

[2] 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Cultural life and Intelligent Class”

ZHANG Ying

篇9

犹太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让人惊讶甚至是瞠目结舌的方法――

书本涂蜜。在犹太人的家中,最多的“家产”不是金钱,而是书籍。犹太人深知,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而对读书非常重视,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读书教育。

为了能让孩子从小认识到书本的重要性,喜欢上读书,父母们在孩子咿呀学语时,便在家中的书籍上涂上蜂蜜,引导孩子去舔书本。这样的教育方法,意在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因此,犹太人的孩子,个个养成了从小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孩子成年后,为了让他们继续热爱读书,父母们又在孩子的房间和床头上,分别摆放书柜、书橱,使孩子时时刻刻看到的是书,随手便可以接触到书,随时都可以坐下来读书。读书,便成了犹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有关组织调查,犹太人平均年读书15本以上,少年和中年人最多,达到了20本,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图书、人均读书数量最多的,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也就成了世界上国民人均藏书量、读书最多的国家。

智慧第一。犹太父母有一个共识:智慧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财富无法同他们相提并论。因此,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六七岁时,便要接受“家庭考试”――试题只有千古不变的一道:“如果某一天家中失火,或是你身上的财物被抢,你会带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书籍,父母很会满意地奖励孩子一些藏书;如果孩子回答是其它的东西,如钱财、玩具等,父母们不恼不急,会进一步启发孩子:“世间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隐藏在每一个家庭中。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孩子答不上来时,父母就会告诉孩子:“是智慧!智慧是这个世界上谁也抢不走的东西,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这样的“家庭考试”会让孩子终生难忘,尤其是父母们对智慧重要性的描述,更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烙下了“智慧第一,千古不易”的烙印,使孩子们一生一世都崇尚智慧、学习智慧、积累智慧。真可谓是“一道考题,终生受益”!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7-0018-02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位个体鲜活生命的象征,是个体直面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品质和境界。智慧是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当下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晶。在人的智慧发展方面,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智慧的教育培养智慧的人。智慧的教育,离不开智慧的教师。可是,教师的智慧到底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究的问题。我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倾听与对话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倾听是获得智慧的重要途径。教师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探明学生所感、所惑、所思、所想,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倾听同事上课,尤其是倾听老教师的课,不仅可以快速积累教学经验,而且以同事(老教师)的课为参照,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与不足,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倾听学校领导的谈话,学习如何更好地改进工作作风和态度,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比方说教师可以经常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对“好教师”“好学生”“好学校”“好教育”是怎样理解的?我还能够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到更好吗?等等。各学科的教师还要注意倾听教材的声音,对不同版本的教材都要涉及倾听。

倾听是为了更好地对话。教育的本质和精髓是对话。离开了对话,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教师没有智慧基础,师生之间高质量的对话就无从进行,教育就由此落入平庸。以“师生课堂对话”为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一个问题有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的理解恰好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准备的,此时,教师何去何从?教师靠什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引导?只能是靠教师的智慧。此例不仅说明了教师智慧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师生对话能有效地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简言之,教师的智慧是师生对话产生的前提,师生对话能有效地生成教师鲜活的教育智慧。

二、阅读与反思

真正的阅读是教师与文本、自身、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这里所指的阅读,不是指教师阅读一些教学参考、优秀教案之类的书,而是指阅读经典的教育名著等。在阅读这些名著的过程中,教师的智慧能得到充实和完善。比方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我们会思考:作者所谓“真正的人”是指怎样的人?为什么这种人是“真正的人”?怎样培养这种“真正的人”?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能还会进一步思考:假如我是作者,我所认为的“真正的人”又是怎样?“真正”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一致吗?假如不一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一致?等等。这种对教育名著层层深入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生成的过程。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对自身经验的一种内省,这种内省的唤醒有助于教师成长的自我感知。从教育行动的角度看,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我这样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我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行动?更好的行动意味着什么?等等。教师在对这些问题反思的过程中,积累、打通、内化经验,有助于教师产生行动的智慧。

教师进行反思的最好方式是写作。写作即研究。写作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用心地品味教育人生,敏感捕捉日常教育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从而自觉地去探寻教育的规律与智慧。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内心世界会变得纯粹、细腻和从容,更易于教师智慧的产生。写作方式多种多样,但不是所有的写作方式都适合中小学教师,笔者认为,适合中小学教师写作的方式主要有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记等。以教育叙事为例,教育叙事就是中小学教师讲述(撰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特别有助于训练教师的感知和辨别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教师智慧的重要内容。

阅读、反思、写作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主要表现在:反思能让阅读和写作变得更有品质和品味,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反思和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写作能让反思和阅读更深刻和持久,三者都有利于产生教师的智慧。

篇11

提到犹太人,人们马上会想到三件事:一是“二战”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二是无所不精的经商之道,三是独一无二的“家教”。

犹太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世人看来,既有些“另类”,又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他们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才使得这个民族以“头脑聪明”、“游刃有余”而著称于世。犹太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让人惊讶甚至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方法――

书本涂蜜。在犹太人的家中,最多的“家产”不是金钱,而是书籍。犹太人深知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读书非常重视,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读书教育。为了能让孩子从小认识到书本的重要性和喜欢上读书,父母们在孩子牙牙学语时,便在家中的书籍上涂上蜂蜜,引导孩子去舔书本。这样的教育方法,意在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因此,犹太人的孩子个个养成了从小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孩子成年后,为了让他们继续热爱读书,父母们又在孩子的房间和床头上,分别摆放书柜、书橱,使孩子时时刻刻看到的是书,随手便可以接触到书,随时都可以坐下来读书。读书,便成了犹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有关组织调查,犹太人平均年读书15本以上,少年和中年人最多,达到了20本,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图书、人均读书数量最智慧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财富无法同他们相提并论。因此,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六七岁时,便要接受“家庭考试”一一试题只有千古不变的一道:“如果某一天家中失火,或是你身上的财物被抢,你会带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书籍,父母会很满意地奖励孩子一些藏书;如果孩子回答是其它的东西,如钱财、玩具等,父母们不恼不急,会进一步启发孩子:“世间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隐藏在每一个家庭中。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孩子答不上来时,父母就会告诉孩子:‘堤智慧!智慧是这个世界上谁也抢不走的东西,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这样的“家庭考试”会让孩子终生难忘,尤其是父母们对智慧重要性的描述,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烙下了“智慧第一,千古不易”的烙印,从而使孩子们一生一世都崇尚智慧、学习智慧、积累智慧。真可谓是“一道考题,终生受益”!

学以致“疑”。犹太人最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死抠”书本、盲从书本,他们非常支持孩子对书本产生疑问。犹太父母认为:学习只是一种模仿,没有任何的创新,而怀疑,才可以透过知识的表象,启开智慧的大门。学而不问,不会使人进步。所以,在犹太人聚居的中小学里,课堂上向老师发问最多的孩子,便是这个班级的“三好学生”;而从不发问的孩子,不管学习成绩多么好,也被视为“劣等生”。在犹太人家庭中,父母们每天必做一份“家庭作业”:向孩子提问题,或接受孩子的提问。在犹太人身上,终生都保留着“提问”的良好习惯,很多人一生真的是生活在“十万个为什么”之中,可谓“活到老、问到老学到老”。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28-03

引 言

英语语法课听了很多,但给本人留下深刻印象、感触最深的是一所名校的一位老师所授关于名词性从句的一节课。他以猜谜的方式进行本节语法课的导入。他是这样描绘的:“There is an important thing in this small box. It can be smooth when it is in the water, and it can make your dirty hands clean.” 聪明的学生们立即回答是“soap”(肥皂)。随后,教师又向学生发问:“Can you guess the reason why I mention soap in this class? You ca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 Reading the part Grammar and Usage on P8 may help you.”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后,很快就有人举手回答:“I think ‘soap’ are the first letters of the four types of the Noun Clause——Subject Clause, Object Clause, Appositive Clause and Predicative Clause.”学生正确的回答和积极的参与,表明了授课教师成功地、智慧地引导学生进入了本节课的语法学习,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的。

在整节课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利用语境进行语法教学,给出同一个句子,要求学生用名词性从句的四种句式进行转换,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与提升学生归纳、观察、分析等各种能力。从学生的课堂反应看,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法课,教师课前预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预先的教学设计凝聚了教师的智慧。他在实际课堂操作中,注意对各环节的调控及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都能够体现得淋漓尽致。智慧地设计本节语法课的导入是教学智慧的展现,事先反复的推敲、打磨也生成更多教学智慧。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对课堂突发问题的灵活处理等无处不体现出教师的创新与智慧。下面就教学智慧的生成发表一己之见。

一、教学智慧的种类

(一)课前精心预设

课前精心设计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精心预设是把握好课堂、体现教学机智的必备条件。许多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透彻地理解与把握教材,能充分地了解与研究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与选择教学方法,精心策划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将创新与智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并在课堂操作中加以完善和发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体现高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教学智慧得以提升。

(二)课堂动态生成

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在课堂操作中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问题”,这时,教师如果缺乏足够的心理或知识准备,就难于做出较迅速的正确应对去打破教学僵局。这要求教师“急中生智”亦即教学智慧。如何智慧地处理课堂上非预设性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

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陈桂生先生(2005)提出了课堂应急的对策: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然而,如何在课堂出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灵活而得体地处理与解决,需要每位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智慧。

二、教学智慧的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关注课堂预设,也要关注课堂生成,关注教师个人的原有经验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经验。《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由此可见,新课标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不断谋求自我专业化发展、在从原本平凡的教师成为不凡的优秀教师(郭玉霞,2012)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教学机智及智慧将不断积累与沉淀,为最终打造出智慧型教师提供好的平台。本人认为,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促使自我生成教学智慧。

(一)善于反思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反思使教师长智慧。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和反思。在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基础上进行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能对今后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反思可以从大处着手,在备课时挖掘自我的独创性,用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学科能力,如作为英语教师,自我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否过关;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否到位;处理教材时能否吃透教学内容,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做到深入浅出,将教学艺术化、高效化。

反思也需要从小处着手,落实到细节。如能否对要讲的内容都烂熟于心,进行内化提升,循循善诱,使学生心领神会,促使学生自主建构,产生感悟;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备课是否灵活,是否兼顾到课堂上的生成。在批改作业方面,是否进行激励性的反馈,注重批改作业的方法与效果,注重作业的质量并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后的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该用固定的笔记本记录下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如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尚需改进之处,课堂上一些细节的处理等。在授课过程中,哪些教学环节的实施未按课前预设进行以及改变的理由;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课堂生成的“亮点”以及其出现的背景;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巧设悬念;是否通过精彩的置疑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等。反思可以是每节课后,也可以是对整个单元教学、甚至是对教材每个模块教学的反思。

(二)多渠道学习

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资讯发达的时代,“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是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话者,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相应的也会产生一些担心和困惑。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

学习的渠道很多,如积极参加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参与在线教育、网络学习;参与教研活动;听名师讲课与专家讲座;研读有关外语教学的书籍、期刊杂志(也可研读相关的高校期刊如《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加强教师甚至跨学科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提倡经验互享等。新的教学改革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通过多渠道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累经验,突破创新,提高能力,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为教学智慧的积累与生成做好铺垫。

教师通过种种途径加强学习,可以很好地为自我教学智慧的生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本人曾经随堂听过本校特级教师一节课,她在课堂上进行了英语作文限时训练、给了学生5分钟进行写作,之后将部分学生作品用投影展示,并进行点评。被展示的学生作品大都写了一大段,但有一个学生只写了一句话,引起哄堂大笑。老师是这样处理的,“As we know, he is not good at English. But here, we can see this sentence is quite right, and his handwriting is very clear .All of you should learn from him about this.”。老师的处理很灵活,展示出她的教学智慧以及对学生的爱护。该课对工作不久的我触动很大,我既为她的教学机智所折服,也为她对学生的宽容所打动。她在无形中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快速的反应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展示了自我的教学机智。这节课也为我后来教学智慧的养成提供了一个良好样板。

(三)勇于尝试

教学智慧是教师发展成为本学科专家、饱学之士的必备条件。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教学智慧的体现提供了平台。只有广读、不断地积累,提升自我的学科素养及人文素养,才能在课前预设以及课堂上处理意外情况时生成教学智慧。教师只要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并抓住机会,根据班级的实际勇于尝试与实践,必能促使自我教学智慧的生成。

我有这样一位同事,他去听别的老师上Sporting events这一单元课时,觉得课件做的很美观,就拷贝来用。但在自己实际授课时,他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就临时作了教学方法上的调整,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点击鼠标呈现图片,让学生跟读与背诵,而是要求学生进行对子活动,一个表演并借助于英文讲解,一个猜测并说出该运动项目的名称。这样的灵活处理,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也很好地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我曾经在一节课上也差点闹出笑话,想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时,口误说成了WC,引起学生的暴笑,甚至有学生故意喊着“厕所,厕所”,场面很是尴尬。我当场抛出一个话题,“Who says WC only means Water Closet? What else can it mean? I can give you an example ,such as “World Cup” Actually, WC can be short form for many things. Now , you ca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or work in small groups. If you really don’t know, you may surf the internet after class.”在第二天英语课堂上,学生给出了各式答案,如WC可指世界锦标赛(World Championship);WC可指武术中的咏春拳(Wing Chun);WC还可以是魔兽争霸(War craft); WC还可以是臭名昭著的华青帮(Wah Ching); 在物理学领域,WC是Water Column,是水压单位等。整体而言,本人还是比较成功地应付了该突发事件,这也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教学智慧的重要性及平时广泛阅读与积累的必要性。

总之,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失败,但失败可能孕育着成功,为自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搭建了良好平台。英语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较其它学科更难以应付,原因在于教师要能用英语快速、简洁而准确地处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明白。可见,教学智慧的生成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束语

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马克斯·范梅南)

教书育人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决定了教师除了具备扎实而广博的知识外,品德上还要具备善良、爱心、公正、责任等。教师要具备宽容与大度,要能理解与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帮助并激励学生。教育中没有了关爱、热爱,教师便就没有了教育激情,没有了教育能力提升的动力,也就无教学智慧可言。马克斯·范梅南的话说明了爱护、关心学生是多么重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的心情,时刻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一切,才能促使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范梅南(2001)认为:只有当教育者的眼睛和耳朵以一种关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搜寻孩子的潜力——这个孩子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教育机智才起作用。教育智慧是爱者的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作为教师,对学生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的关注,对他们的宽容,这种浓厚的情意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最坚实的沃土。一个拥有教学机智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生存与成长。教育机智就是给予学生浓浓的爱、时刻关注、聆听他们的心声,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智慧行动。

教学智慧意义重大,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学智慧,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让学生接受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有利于人的智慧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的发展,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智慧型的教师。成就精彩课堂,关键在于提升教师修养(程红兵, 2010)。教师要不断钻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此外,还要提升自己的教育专业素养,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真正成为智慧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再谈“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5,(6).

[2]郭玉霞.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篇13

在“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智慧教育的领域。当研究者沉浸于如何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时,却忽视了教师创新智慧的培养;当教师沉醉于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时,却忽略了自身智慧的凝聚。按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的逻辑,[1]是否能够得出“只有具备创新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结论呢?随着有关教育智慧研究的深入,涉及教师创新智慧相关的探讨却为数不多。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教师创新智慧的内涵及生成进行初步探索。

一、教师创新智慧概念的提出

1.创新智慧背景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的现象学教育学层面的教育机智论的影响,我国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探索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热潮。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智慧的概念探讨、教育智慧的表现与获得、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有感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智慧的缺失,学者开始呼唤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当化知为智成为时下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也愈见清晰。教师需要智慧,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来完善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需要情感智慧来丰富自己对学生的爱和关心,需要实践智慧来充实自己对教学主张的探索和感悟,同样也需要创新智慧来挖掘创造潜能,提升自身智慧素养。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创新智慧和实践智慧共同完成了对智慧的“知、情、意、行”四维度的整体把握。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生成创新智慧来指导学生的创新。

2.创新智慧内涵的厘定

“智慧”一词与洞见、知识有关。国外学者理解“智慧是一个很上位的世俗概念,表示一种饱含情感的、统揽性的实践艺术技巧,指向个人和社会的各种产品(goods)。”[2]哲学家冯契认为,“智慧就是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3]心理学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是智慧。教育学中界定“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1]智慧的人依托于智慧的教育者。诚如“创造性是每个人所普遍具有的智慧潜能,教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所言,[4]创造性与智慧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最核心的部分是创造性,而“教育劳动原本具有创造性,教师职能本应创造知识,它是以教师的完整智慧观来驾驭与推动的。”[4]教师要想尽职尽能,以完整智慧观来推进学生的学习,必须获得教育智慧,尤其是创新智慧。

鉴于目前有关创新智慧界定的缺失,观照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拟将创新智慧的内涵厘定为: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依据自身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借鉴吸收,发挥创造潜能并灵活机智、新颖独特地开展教育活动而达到一种智慧碰撞、和谐相生的教育情境的综合性本领。这种本领是教师应对不同的教育情境所复演出来的感知、建构、重组、创造等多种能力优化整合后的高水平综合能力。

就内容划分来看,由于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课堂,因此,教师创新智慧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智慧、课堂管理的智慧和课程开发的创新。就产生途径而言,“已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创新智慧的主要来源。有创新智慧的教师善于“以学致学”,巧妙地将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化为己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化地实现智慧教学。

二、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要素

“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智慧生成性涵义的表达。[5]有论者指出,“智慧文化综合力”是作为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的母本范式。见下图:有关“智慧文化综合力”的母本范式示意图解。由图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智慧文化综合力”是智慧生成的最主要的“力”,是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的重要动力。八种力的综合促进了智慧的生成,开启了教师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感动心灵的教育艺术之门。

那么,教师的创新智慧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我们在探讨智慧型教师素质时,最初(《智慧型教师塑造与教师创新智慧生成试探》)提出了创新智慧生成的‘三力’说,即文化力、思维力、审美力。”[6]基于此,参照“智慧文化综合力”的母本范式研究,通过对创新智慧生成的“三力”学说的研读,笔者认为,生成教师创新智慧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的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三大要素。

1.课程权力

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开发的权力。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阶段。[7,8]换言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主要环节。课程开发的权力就要赋予教师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权力。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完全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选择地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潜能才有发挥的空间,创新智慧的生成才有可能。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直接影响其课程管理的效果。我国新课改的目标是要不断创造课程管理新机制,用机制来激励教师的教学。当教师拥有较大的课程管理权力时,便能够根据实际及时作出判断,从而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和创造中。

课程权力下放到教师,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励教师的自我发挥、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如果每门课程的实施都由教师来决定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想状态。所以,“课程权力的分配与管理是影响课程实施水平的重要条件,特别是教师拥有多大的课程权力直接决定着教师创新智慧和潜能的发挥程度。”[9]教师合理、高效地行使课程权力,就可能生成并发挥自己的创新智慧。

2.民主决策力

决策力,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单地理解,决策力就是制定方案办法的能力。善于分析、果敢决断、敢于承担是决策力的三大表现。之所以把民主决策力列为创新智慧生成的一大要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当着决策者的角色。决策要民主,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激发新思维;民主是平等,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形成新思想。对话交往式教学保证了师生间对话的平等性。

然而,在真实的课堂上,如若教师成为“一意孤行”的决策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控制欲,由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话语权便丧失了。

学生的反问不应当被视为一种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天地君师的传统原本就扼杀了民主。教师勿须畏惧并拒绝学生的反问,相反学生的反问往往能促使会思考的教师萌生新的教学想法。如果课堂上能够形成一种民主决策的氛围,教师不再以权威自居,那么学生就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来思考、来质疑,教师就能与学生一同思考、一同学习,从而迸发出创新智慧的火花。 转贴于

3.反思洞察力

歌德有句名言,“缺少知识人类就无法进步,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思考有助于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反思洞察力是思维力的核心部分,它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前提,通过准确判断、合理推理和正确归因,进行发现并敏锐捕捉到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思维能力。如:Richard D Parsons和Kimber lee S.Brow所指出的:“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个人所面临的独特的教学环境”,“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10]针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可以通过敏锐洞察、缜密分析和批判反思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突发状况。学生的一个目光、一个手势、一句不经意间破口而出的话语,都是值得教师反思洞察的。当教师的教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下去时,也许暂时的终止与阻碍能激发教师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具备了反思洞察思维能力的教师便会不自觉地展现其创新智慧。

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看,课程权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激励性因素,民主决策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发挥性因素,反思洞察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创造性因素。课程权力激励教师去挖掘自己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激励下民主决策力使教师获得思维发挥的空间和智慧启迪的力量,而反思洞察力的进一步作用,则推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推动了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

三、教师创新智慧生成路径

热爱智慧——获得智慧——优化智慧是智慧教育生成的三部曲。[4]依循此路径,教师创新智慧就当从提高知识涵养做起。只有提高知识涵养,才能从书本理论中萌生新思维,只有思维优效,才能顺利地实现即席创作,从而在创作中走向创新智慧的持续生成。

第一,知识涵养是基础。“学高为师”是传统意义上对教师角色的判断。这里的“学高”就是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为师者,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来说就是“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创新智慧的源头乃是高深的知识涵养。全面而扎实、科学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根基,也是教师创新智慧生成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复合结构和交叉结构的。专业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日常生活常识、乃至一些常用的救护知识,都应为教师所掌握。只有满腹经纶的教师才不会惧怕反问和质疑,才能灵活自如地应对教学的不同情境。

第二,思维优效是关键。一定的行为习惯都会受到一定思维的支配。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风格便形成了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每个人的习惯性的思维操作方式以及对意识水平还是非意识水平的思维活动的肯定,乃至偏好使用的思维工具都不尽相同。创新智慧生成的关键是思维的优效,即思维方式的优效。教师要摆脱既定思维操作方式的束缚,破除陈旧的思维习惯,寻找优效思维活动的突破口。

第三,即席创作是表现。“教学就是‘即席创作’。”[10]在马克斯·范梅南看来,即席创作就是一种临场发挥的天赋。教师创新智慧的外在表现便是即席创作。笔者认为,即席创作其实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充满创新智慧的教师能够高度灵活地随机应变,将教学活动中的种种矛盾以无声来化解,从而出色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呈现即席创作的巨大魅力。

总之,教师的创新智慧在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的交互作用下,沿着“提升知识涵养——优效思维——即席创作”的路径生成。即使创新智慧的生成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但只要能够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思维定势,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智慧这朵教育智慧艺术中的奇葩便会愈发夺目,智慧教育中的“静水投石”亦能荡起惊人的涟漪。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美)Henderson,J.G,Kesson,K.R,(夏惠贤等译).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刁培萼等.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陶行知.“伪知识”阶级(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6]吴也显.追寻智慧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智慧文化综合力”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

[7]菲利浦·泰勒等,(王伟廉等译).课程研究导论[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