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0 15:17: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新教材;剖析探讨
历史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正确价值观与历史观的一个载体。因此,历史教材内容的质量程度,关系到新一代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民族人格”的塑造。如要更好地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教学作用及影响,丰富课程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中学历史新教材内容在侧重主题的基础之上,将框架结构体现出来,重视选材内容,但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一些更富感染力的细节或一些历史史实。但是历史教材改革却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缺点,因此可以说历史新教材的实施应用具有实际意义,也更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中学历史新教材的应用原因及意义
1.满足新时期教学形式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形势已然焕然一新,为能够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所有的学科课程也都进行了教材创新和改进。历史新课程教学,完全改革了传统思想观,并坚定唯物史观教学方向与目标,同时也摒弃了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陈旧理念与内容,以能促进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
2.历史新课标完善了传统课标的不足与缺陷
以往历史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存在严重的不足,课程教材内容严重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忽视了历史课程的系统性或时序性等特点,甚至有的主题内容跳跃性很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学习和认知。而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之前课程的不足,将历史课程内容结合得丰富而有趣,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也进行了细节、内容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历史课程教材的可读性与丰富性。
二、历史新教材的主要修订内容
相较于以往历史课程,新历史课程在教学内容及篇章结构安排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并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教学总目标。另外,历史课程新教材还相对融入了一些新的理念,注重以育人为本,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学,并加强历史常识的普及,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培养基本历史素养。
在历史课程内容编排上,新课程标准将每模块下的学习主题内容的体现形式,转换成了以“学习单元”为主的模块方式。新课标是以新时期历史学科特性为参考依据,强调了历史课程内容的时序性,以“学习单元”为模块的历史教学,是以历史时段来作为一个学习段落的,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一个时段的重大事件和基本特征。而历史新教材的内容结构并未作很大的修正,只是在部分课程的学习探究中增加了方法学习等板块。
1.依据学科特点,更新教学观念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必须要保障其完整性与系统性,这是新教材注重强调的方面,同时也要遵循教材应用基本原则。一方面,历史新教材应用讲究的是要适当采用“点和线”结合。“点”是生动、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将历史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地体现出来。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体现学科特点。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历史时空”,古今中外对比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还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在对待历史人物及事件问题上,教师不仅要能够做到实事求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具体分析,以体现历史的真正精神与意义。
2.有效结合本地教学实践,全方位实施历史新教材
中学历史新课改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下与本土历史相关的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那么,首先教师要做的功课就是去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情,如四川地区的史实记载相当丰富悠久,隋唐时期的川蜀经济安定,已进入全盛时期,民间俗称“扬一益二之言”。另外,还有“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也曾随入川蜀避难等历史事件。当然,这都是需要教师自己去补充及编写的。总而言之,历史新教材的应用教学,教师必须要考虑与现实情况的联系,这样可以减少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矛盾性冲突,如内容多、课时不足的缺陷。
当前,中学历史新教材内容及结构方面等都已发生了变化,而课程教材的创新改变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探索和深入尝试,只有勤于探究,才会有所发现与创造。
1.教师要有良好的形象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处在青春期,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形象向学生无声传播者文明,暗示着对人生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教师的仪表,应该体现教师的风采和素养,教师的语言,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谈举止合适运用,会让学生感觉到你善解人意,亲切友好,把你当做知心朋友。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引起学生内心很大的波澜,潜移默化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作为教师的自己,文明用语,亲切自然,学生上行下效,自然也不会张嘴骂人,蛮横粗野,所以,良好的形象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教师要有全新的思想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盲不仅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还指不能更新自己观念的人,有这么一句话,“想法决定做法,思路决定出路,维度决定高度,思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深知,面对新时代的学生,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面对家长的期盼,社会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作为职业学校的幼儿心理学教师,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升级教学理念。比如在实际幼儿心理学的教育教学中,我觉得功夫在课外,在平时,只有把教案设计好,把课堂设计好,把材料搜集好,把学生了解好,把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才能用好45分钟课堂主战场,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把最好的知识信息通过最快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把有效的方法通过最通俗的讲解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自信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这才是高效课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形式,能够带给学生思维能力的挑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想学,好学,乐学。比如运用网络学习论坛,把幼儿心理学相关的学习资源放在论坛上供学生浏览、参考、交流学习心得以及提交疑难问题。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创设一个开放、民主、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学生的技术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差异,灵活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因材施教,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的自主探索空间,让所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4.教师要有博爱的胸怀
做教师,更要做人师,尤其是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名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博爱的胸怀,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扮演好了这三重角色,学生对你的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5.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由如下各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容,还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理解,使学生从单一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学生的这种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索当然不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的内容是已被人们所证实的,探索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探索的途径是条捷径。
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选择
一般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1)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通过观察、分析较容易直接找出规律的内容。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液体的压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等。
(3)使学生正确建立概念。如,密度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使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然后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再分别计算每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比较各自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使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
4.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进行
(1)提出问题。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常常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前,教师联系前面引出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结合撬石头的实例,提出“用撬棒把大石头撬起,怎样撬才能更省力?”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指导得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有某种关系。然后请学生们自己做实验探究规律。这样做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探究实验有良好的开端。
(2)猜想与假设。通过集体思考、相互讨论等方式去猜测问题可能的原因和答案。该环节是使学生思维发散最为活跃的阶段。而初中学生进行探索大多是在课内完成,这就决定了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目标应相对集中。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控制学生发散的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突出探究的主题和目的。要防止无目标地进行探究,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请你们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上和桌面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感觉不什么不同。”学生就会猜想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时,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的猜想,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也要挖掘其合理的因素予以鼓励。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本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制定方案,所制定的方案应包括探究实验所用的方法及所用的实验器材。如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应控制电压、电阻两个量中的一个,研究电流跟另一个量的关系,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先控制电阻不变研究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应怎样连入电路?请同学们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多数是通过实验去收集证据,为最终得出探究的结论找到事实、实例与证据。实验操作时,一般要求测出三组或三个以上数据或情况,以便从中看出隐含的关系或规律。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于各组之间,如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在操作上或对仪器的使用上有错误,应及时作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进行测量,以减小误差,防止不应有的事故。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着全面的改革局势,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应用,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成效,在这种背景下,对教学模式进行理性认识,并选择科学、合理的应用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改革效果,同时使教学成效得到明显的提升。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内涵。翻转课堂最初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对缺课学生进行补课的方式演变而来。他们为了使学生缺课后仍然能够接受到与课堂相同的补课效果,开始通过录屏软件的使用来完整的将课堂声音、画面、演示文稿等信息记录下来,并通过上传至网络来让学生们更加便捷的接受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而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推广。翻转课堂的内涵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课后的练习、实践、反思等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对课堂知识消化吸收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放在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因此能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激发与锻炼。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特殊的学习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主要表现出学习途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在学习途径上,翻转课堂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出的视频、微课等资源进行学习;从学习时间上看,翻转课堂是通过课堂+课后时间的结合来完成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法上看,翻转课堂通过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如小组学习、协作交流等方式,因此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利之处
翻转课堂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显著差别的教学模式,其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利之处也是非常突出的。为了更加准确的分析其在教学中的有利作用,本文以“氢氧化铝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一)促进学习知识内化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内化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中,因此学生的知识内化效果更好。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在课堂上对“氢氧化铝的性质”进行基本的知识讲解,并通过作业的布置让学生们课后对知识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而这一过程无法受到教师的有效控制。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从课前对学习任务进行布置,并让学生们通过基本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提出问题,然后课堂上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让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同时以协作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完成内化知识的过程。这种特点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拥有的优势条件。翻转课堂教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人性化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中,Al(OH)3+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们表现各不相同的知识内化效果,学习水平出现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在翻转课堂中就能够得到很好的针对性教学效果。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能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资源的回看或暂停,从而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重复观看和理解,直到完全能够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
(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学生们对于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从而使得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学生对于同一课题的学习有着不同的兴趣,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范围和内容选择,例如本课题“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就可将教学内容范围扩展至氢氧化铝的用途、氢氧化铝的特点等多个方面,从而使学生保持更好的学习兴趣,并且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学生更加自主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翻转课堂教学反思和建议
翻转课堂是当前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有着明显的教学促进作用,然而虽然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任务,仍然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理性的选择,结合各种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来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着突出的优势,然而对于不同教学内容与目的来说,其教学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对于一些隐性知识内容而言,如果采用传统教学,让学生全面的参与到知识推理和结论得出的过程中,则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为了使高中化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科学有效,增强对其理论认识是极为必要的。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理性认识这一教学技巧,才能使教学改革的成效得到不断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艳红.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2]张秋英.略论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3(25).
[3]杨平安.浅析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体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
2.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2.1一次答疑过程实录
在学习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及其含义这一节课后,笔者给班上的同学布置了道作业,问题:如图在圆C中,是不是只需要知道圆C的半径和弦AB的长度,就可以求出AB・AC(人教版必修④108页)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从哪里入手。课后我与一个同学进行了如下交流:
老师:上次课老师讲的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你都听懂了吗?你能给我说说平面向量这节课主要的内容有哪些?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投影定理,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公式、性质及其运算律?
(学生基本能复述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知识体系,从表面上看学生具备了解决作业的条件。)
老师:要求作业中的AB・AC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AB的模AB和AC的模AC及AB和AC的夹角,但本题中只知道圆C的半径或弦AB的长度,同时夹角也是变化的,因此我就没有办法了。
老师:能不能从平面向量的几何意义来思考呢?
学生:想过,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就是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的变形,有用吗?
老师:在课本中,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证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分配律用到了几何意义。
看来,这位学生对课本的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很不错的,但要独立的解决课本后的作业题也相当的困难,此时我在本题上面画了示意图(图2).
继续问学生:AD可以看成什么?
学生:AC在AB上的投影|AC|cos∠CAB
最后学生终于明面AB・・AC・=12|AB・|2。
2.2对学生能听懂但不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原因的分析。
心理学研究中,将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和表达方式称之为知识的表征。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表征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将知识理解解释为对知识的正确、完整、合理的表征。从上述案例我们来分析学生听懂的涵义: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学生只关注定义中文字表面上是叙述,仅仅只以一个孤立的公式a・b=|a||b|cosθ表征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因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以一个相对固定表达式存在,如θ的几何意义是什么?进一步当发现问题中的AB・・AC中的cosθ可以变动时,思维就无法进一步的深入了。②学生认为对知识的听懂还表现在对知识的评价体系上,从课本中的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就解决向量的分配律问题上可以表现出来,没有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清楚。
2.3对平面向量数量积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因为考虑到上面问题笔者在重新设计了这节课,其过程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问题1:比较平面向量数乘运算与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向量数乘与平面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差别,对数量积问题进行再思考,将数量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特征突出来,将其转化新知识做铺垫。
问题2:对两向量夹角可能出现的形式进行分别说明:①如图3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AB与AC起点相同时,此时向量的夹角就是两线段之间的夹角∠CAB。②如图3表示向量的有线段CA与AB首尾相连时,此时向量的夹角就是这两线段夹角的补角,即π-∠CAB。
图3
设计意图:加深对两向量夹角的理解,特别注意强调起点相同。
问题3: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性质、运算律与初中学过的绝对值进行列表。
设计意图:高中生对绝对值概念比较熟悉,然而绝对值的定义和运算性质与平面向量有很多类似相似之处,这种比较活动能帮助学生已经清晰的差异性整合到新的问题中去类比理解新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
问题4:请同学们作出下列图4与图5两图形中在向量上的投影。
一、引言
历史是厚重而丰富的,很多的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能够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历史学习中,历史人物就是主要的研究线索,往往人物能够代表一定时期的状况和背景。因此,认识历史就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加强教学的实践力度,对于学生来说应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历史人物进行相关评价,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二、引导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首先,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一定要注意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去考察和认知,若不能了解当时的条件,研究的历史人物肯定也是不全面的,所以,一般人们都常说历史不能够假设,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也就是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意义,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公平公正的历史评价,就必须结合背景。
对于历史人物评价,一定要尽可能放在特定的条件之下进行,历史的评价是需要客观的,结合背景才能够将视角更加全面,但现在的历史评价往往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用现代化标准片面地看待古人。
2.不了解历史的背景和人物的局限性,过于追捧古人,没有自己的思想。
3.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所以,历史的学习应该树立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认知观念,进一步运用历史背景和任务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找到相关的突破口,进行客观的评价。历史的阶级性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能够进一步加强阶级性的研究,将进一步增强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认识阶级的特征,也就是能够分析阶级利益的代表,针对相关的属性进一步加强认知,能够实现有深度的探析。
三、评价历史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虽然不排除有着很多的主观因素,但是还是以客观为主的,进一步能够用事实来评价历史的历史人物,不能够主观臆断,一定要将史实作为研究一切的依据。对于历史人物评价要公平合理就要结合史实进行研究,否则得出的结论就有悖于历史的实情。比如,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很多人说到他的雄才大略,励精图治,虽然这种结论有着一定的理论性,但是必须有着相关的史实进行分析才能够证明确实有着这方面的意义。所以,对于颁行‘推恩令’,及削弱相关的诸侯势力,在军事上进一步加强用兵抗击匈奴,在经济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禁止私人铸钱,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这些都是重要的史实依据,一定要能表达出来,还要表达出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具体的内容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升华了儒学在社会上的地位问题,由此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样的评价就显得有条不紊,是非常有力的证据,能够让所评价的历史人物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四、坚持以“一分为二”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有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评价问题,笔者认为这样的题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可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内容:
(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是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发展的,因此,很多的混战局面都能够进一步被控制,主要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让秦始皇的霸权进一步维持,他修筑灵渠开发岭南地区,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大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这些行为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秦朝也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体现最明显的封建国家。
(过)修筑陵墓宫殿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对财产的消耗也非常大,人民被剥削,不能够安逸生活,这样就会使得人民始终处在苦难之中,焚书坑儒,将思想禁锢,因此也就限制了文化。
很明显,这样的评价就显现出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再比如评价隋炀帝,不能够只看到他横征暴敛的残暴一面,不能够因此否定他的整个历史生涯,在京杭大运河的开拓上,以及社会的发展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开创科举选上拓宽了人才选拔的途径。由此看来隋炀帝的这些举措都是不容抹杀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比较,学生容易产生很多惯性思维,就只重视残暴的一面,使得历史评价过于片面,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
历史人物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对历史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还关系到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很好地把握历史人物评价教学,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将史学研究在这方面的成果运用于具体的历史人物评价中去。
五、结语
历史的千秋功罪,只有后人评说,所以,要实现历史的价值,就要进一步对历史形成比较客观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够运用科学的评价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的价值,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38-01
一、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美育的作用在于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冲动和想像力,发展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为他们提供情感抒发的途径,使他们超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压抑,开放自我,缓和因青少年情感迅速发展而造成的矛盾心理,真诚的用心灵与他人交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美的教育是很丰富的,从人体讲有肌肉美、体形美、健康美、强壮美、肤色美;从运动角度讲,有形象美、姿势美、力量美、柔软美、韵律美、惊险美;从欣赏的角度讲,有行为美、心灵美、精神美、坚毅美、品质美、喜悦的美、服装器械美等等。
健康与运动说明了体育与美的关系,人体自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强健的体魄可以使和人的运动联想在一起。希腊米隆的著名雕塑《掷铁饼者》就是以运动员为对象,将力量、节奏和旋律融为一体给人一种顽强拼搏的感染力,从而具有巨大的美的魅力。为什么人体美可以唤起人们种种不同的意像?因为人体美直接体现了人自身力量与热情,是健、力、美高度有机的统一。这种体育中的美不只是具体形象的,而且还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二、体育教学中美育对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
审美教育在体育教育中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体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美育能调节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美好的情感,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悦耳的音乐、健美的体魄、优美的舞姿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增进人的愉快、幸福之感,使血液中分泌出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在美的陶醉中大脑放松、肌肉松弛,消除精神和肌肉的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乐于参与其中,改善学习效率。体育是一种健与美的有机结合,寓美育于体育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要领,可以使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动作优美、协调、富有节奏感,注意动作的造型和旋律美,进行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体育教学中,老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优美艺术化,做到形式多样、有趣味、有针对性、科学性。教师根据课的内容和美的规律有效地编排一些节奏流畅、动作新颖、科学合理的徒手操,或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培养良好身体姿势的同时陶冶情操,发展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培养一些好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生活的朴实、作风正派,给学生美好的感染,注意引起和激发学生的直接身心效应。在教学中创造美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心情舒畅,促进其身体健康。体育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人体美的基本知识教育学生注意坐、立、行、卧的正确姿势及仪表,注意用美的原则指导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脊柱弯曲等畸形发展,促进其正常发育,而且可以促进身体的匀称发展,使学生体格健壮、体态优美。
三、体育教学中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在体育过程中,除传授动作技术和各种体育知识、以及发燕尾服学生体能和技能以外,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想意志力作用教育价值取向,使其身心发展保持一致性,以形成完整的人格。而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其更加完善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体育教育中美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教育对青少年的需要而言,主要是把他们不断产生的个体需要引向正确的社会需要,并使二者相互协调发展。而美育是自觉运用审美规律,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是适合个体的感情发展和情感生活需要,即个性情感,创造性表现与升华的需要而成立的,其目的在于满足这种需要,并提高这种需要的水平。
(二)体育教育中美育对个体创造性所起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之不竭动力。”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自然的优势,因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世界上成功的教师,都以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力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率。俄罗斯教育学者乌申斯基说:“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教书育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及增强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榜样示范作用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过程中,视喜欢的老师为偶像,对老师有崇拜之情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学习模仿情结较强,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特别是给青少年的人生道路以正确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政治信仰、诚信理念等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可以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引导学生向有益的方面发展,对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行的一致性,勤恳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形象、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职业道德都会对学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模范和榜样。
二、激励启发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将影响整个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对这一课程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激情、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巧,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自觉地学习知识,提高课堂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不可或缺的探究资源。“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于小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千万不能斥责、挖苦学生。我在教学中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但他指错了,我又另外叫了一个学生上来指但是并没有让他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位学生指对后,再让第一位学生指出“2千克”在哪,等他回答正确后才让他回到座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
二、捕捉“错误”。优化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我们要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优化课堂结构,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利用“错误”资源,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实验教学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更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揭示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而实验及现象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好奇的天性,所以极易唤起他们的直觉兴趣,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物理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
3.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等能力
在进行观察与实践的活动中,需要用精细敏锐的感知觉和观察力去及时、全面地捕获一些重要的素材。因此,物理实验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物理实验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一个可靠的实验数据的获得,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几乎每个数据的测量都需反复多次,有时需要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通过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规律、踏踏实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加之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实际操作。
2.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着问题
3.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相同的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两人合做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观察实验,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
三、做好实验教学的措施
1.转变观念
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暂时的表面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特别要着眼于学生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与价值。教育不能带有功利性,而要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2.改革教材
(1)实验教材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根据需要,提出学生不易回答的问题。同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实验的目的也就很清楚了,学生也会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实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用设计性实验的观点来进行仪器介绍。教师在介绍实验器材时不要像“抓方”一样罗列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机械地搬用;而是应该用“开方”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选取实验器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以及除了老师提供的器材外还可以选用哪些器材来代替。同时可以用例子来鼓励学生自制仪器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收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替代原有的器材做各种实验。
(3)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教材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矛盾冲突。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因此学习历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繁杂、枯燥,往往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愿与大家分享,同时也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我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通过专题史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的。我认为这种方式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历史学习,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也仅限于知道几个历史典故和考试之前突击记下的一点知识,而我们高中的历史课本是定位在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的,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历史学科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厌学情绪。这种做法极大地妨碍了历史新课改的开展。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将来大部分学生将学习理科和体艺,要做的是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什么用、怎样学历史等实际问题,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需要对课本知识结构合理调整
我在进行必修三第一课教学时就这么做过。第一课第一目的内容是讲“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这只要讲清问题就行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诸子百家主要流派及主要代表。正常程序是我们讲完诸子百家主要流派及主要代表后就让学生记它的意义。但我觉得这样的讲法很空洞,学生还不知道诸子百家有什么思想主张,怎么能理解他的意义。所以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做了如下改动:在讲诸子百家流派及代表时,把后两个内容提前,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也讲了,然后讲百家争鸣的意义,这样不仅让人感觉诸子百家思想的丰满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
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进行学习
我在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时,考虑到这段历史久远,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于是我用了如下导言:古希腊神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很多神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宙斯、雅典娜、阿波罗等等。大家知道这些神话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三百年后的公元5世纪有人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一次肯定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请大家思考是什么力量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神的身上转到了人的身上?这样很多学生有了好奇心:为什么神的地位会被人取代?本课教学由此展开。
四、评价历史现象和人物时可加上道德维度
评价历史现象和人物时我们既要承认它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德上的善恶是非。比如:我们在进行这一历史事件讲述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想把西方侵略者赶出中国,维护国家的爱国精神,又要让学生理解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农民阶级分散、落后、狭隘、自私、愚昧、保守的特性。他们没有鉴别外来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之间区别的能力,而是一概加以排斥和打击。从而让学生明白“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要仓促草率地予以“定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至于塑造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生。
五、教师教学要联系现实
我们知道学生一般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经常感到困惑。如果我们能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效果肯定不错。如在学到英国侵占香港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成功案例;学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时,让学生把同志到西柏坡考察的讲话内容找出来并结合课文讲述以突出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由于材料是学生自己找的而且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许,他们会有一种“成功”感,且其他学生也萌发出跃跃欲试的感觉,学生的参与意识即被调动起来了。
在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千变万化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摸索。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Abstract:Starting from present existent problems,it puts forwards that TCM case teaching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to TCM theory,and to some extent improve shortcoming in clinic,helpful to training of TCM thought model of collegial students.
Key words:medial case teaching;TCM education;thought model
中医医案最早见于汉代名医淳于意,名为《诊籍》,当时记述较为简单,只是对一病一方的简单记录。经后世不断发展,数量不断增多,理法方药日渐齐备,至清代已初步形成规模,并成为临证医学的一大分支。医案的出现,是著名医家以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记录,对于后人学习和借鉴提供了鲜活的实例,使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得以更好的融合,对中医临床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不少医案,因贡献巨大,而被后世奉为名著,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1 医案教学的必要性
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所云:“中医之成就,医案最著”。诚然,医案的内容真实,形式活泼多样,以简朴的语言记述了各种疾病的特点、辨证要点及理法方药,可以充分体现一代名医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它几乎是以随笔的方式,对深奥的经典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进行了深刻、生动的阐述和诠解,它的应用价值远远地超过了医案的本身。人们通过阅读医案,得以有机会了解各位名家,并感悟中医基础理论的奥旨。一些名家还将自已的读书体会标注在医案里,这便形成了医案评注。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对辨证、用药等难点逐一作出注释,逐步发展为医案助读。经过以上形式的修饰,使医案学习变得更加浅显,易读、易懂、易记,这一直接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形式也非常容易被初学者所接受,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医案可以使学生能有机会直接与名家对话,体会中医药的疗效,增加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加深对原来学习过的知识理解,温故知新,掌握名家的辨证方法与技巧、用药特点、经效验方,对于逐步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循序渐进的医案学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开拓视野,增加认证能力和用药技巧,是短时间内提升辨证水平的最便捷方式,不失为学习中医一条捷径,这也是近代医案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2 医案教学的优点
目前中医基础与临床教学的严重脱节,是近年来中医教育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而医案教学恰恰可以弥补这一弊端。首先,医案是理论和实践相衔接的最好桥梁。因为医案多是医家对于个人的医疗经验进行总结而成,其内容从基础到临床,从辨证思维到具体用药,均比较详备,它既不是一味的说教,也不是单纯的记述疾病诊治,而是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医案中对于中医的病机特点及病机形成,多做出必要的阐述,并用中医基础理论来加以验证,这样一方面便于初学者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也便于初学者能从较烦杂的症状中找出中医辨证规律,从而逐渐培养出执简驭繁的辨证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医案教学是中医教学和临床相衔接的最好桥梁。
另外,医案也是培养中医系统辨证思维方式的便捷途径,医案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近代人越来越重视到医案教育的重要性,故在医案后的注解中,多注明该病的辨证要点或技巧,对选方用药做了必要的阐述,这对阅读病案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因此它对中医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近代一些医家针对中医辨证思维西化等倾向,通过医案分析,对目前中医辨证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剖析指正,在中医思维较为混乱的今天,对维护中医辨证思维的独立性和系统性,更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大量医案的阅读还有助于开拓视野,改善思维。中医医案由于写作时间不同、各自的经历及研究方向不同,故对于疾病的认识及用药也各不相同,一些医家在用药、配伍及用量方面,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甚至形成不同的流派。因此,通过私淑不同医家,便于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对于提升中医辨证水平和形成个人辨证用药风格是十分必要。
作者简介:付振凯,马英,张晓梅,任教于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资源的竞争,而人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资源,于是资源的竞争也就成了“以人为本”的竞争,它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去适应它,并促进竞争的成功。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定的、死板的系统知识,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塑造学生具有丰富内涵的自由人格。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并积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思考“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数学及相关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根本所在。
怎样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下面笔者想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几个具体环节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备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
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备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备课只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即教师讲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需求:
1.注重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需求
一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这些在教学大纲里都已经有明确地阐述了。但我们的教学决不能是死板地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可以不讲或少讲;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知识教师就不要过多地干预;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平台上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实在在地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很多学生向教师咨询过同一个问题:“平时听课能听懂,练习也能完成,为什么自己独立处理习题(特别是考试时)却做不出题来?”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备课中教师只是注重如何把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的思路清晰,而学生感觉怎样,是否能真正掌握都不明确。因此,教师所讲的,学生并非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强化知识及思维习惯的自然形成过程。通过教和学,实现学生知识的自发构建、科学素养的主动养成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总体四个方面目标之一,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有发挥创造的机会,然后在同伴的欣赏赞叹中体会个性化思维的乐趣,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内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譬如遇到一道题目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鼓励学生谁能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在一刹那间被点燃,获得成功的体验,内心得到满足。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创设生活的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他们所学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这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欣赏、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比如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只要他们比以前努力了,有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体现发展的观点。还可以建立数学成长档案袋,设计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这样能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悟,让他们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布鲁纳认为:“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这里所指的就是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其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即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基础上,通过概括得出知识结论(感知概括);第二次即把掌握的知识结论运用于实际(概括应用)。只有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才算真正地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课堂上要充分信任学生,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训练、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吸纳学生的观点,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要采用具有民主教学作风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理念、民主的教学作风最终必须落实于恰当的教学手段。因而,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学民主作风的最重要环节。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区别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已在不同程度上试验过,已见成效的、能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手段有很多,如启发式教学法、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吸引教学法、“学习自由”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教师根据不同授课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授课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法。
四、要强调课后实践的自主性
课后实践的自主包括课堂学习效果的自主评定、课后巩固内容的自主选定及课后训练的自主批改及讲评。学生通过课后自我回顾、同学间相互提问、简单课后小测验等方法自主完成学习效果评测,对薄弱内容自主选取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如有的学校作业自助餐的改革)都是具有很高实效性的彻底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方法。特别一提的是,课后训练的自主批改及讲评,笔者从三年前开始尝试这种作业批改及讲评方法,即学生收起作业后先不送到我处,由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直接互换后分给学生每人一本。学生自主确定作业标准答案,并对拿到的作业进行极其细腻的批改,并对所批改的作业注上具有热情的鼓励性的批后感,同时注上批改者的姓名。然后收起交到笔者处,笔者对作业完成及批改情况统一评判,最后反馈给学生改错或增强对作业的认识。该方法的好处是既增强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及质量(学生普遍不愿意被同学笑话),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完成了两遍作业,而且这两遍是不同层次的两遍(批改明显比初做层面要高),同时,热情、鼓励性的批后感既培养了学生优质的品德,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多年来,该方法已经深入学生心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后训练的实效性,带动了学生的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