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的条件

管理会计的条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管理会计的条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管理会计的条件

篇1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管理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对内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而是拓展到了包括购买商、供应商以及其它相关组织等在内的整条供应链之上,管理的对象也不再仅仅是实物资产,而是也包括信息技术资产等无形资产,这无疑会对管理会计造成巨大影响。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就需要从管理层次、供应链关系、资源分配以及决策程序等诸多方面入手调整过去的企业管理策略与组织模式,以便于有效掌控供应链上的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管理会计为了满足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其对象就必然会发生变化。例如日本夏普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财务会计的对象不断扩展,当前公司共有66000名员工,服务于分布在全球30个国家的生产工厂、销售公司、技术研发机构和信贷公司,财务会计的对象涉及到购买商、供应商以及其他相关组织。

2.对管理会计功能的影响

管理会计的功能随着供应链之间的不断分权化而得到提升。当前会计管理的发展正在向多元化结构的方向迈进,为了适应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的职能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具体表现为:第一,重视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引领供应链间的活动,与此同时利用战略管理会计手段引导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经营活动符合供应链的整体利益。第二,供应链集团的管理会计采用内部审计以及内部转移价格等方式监控供应链上的交易,一旦出现问题会及时发现并解决,以此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有序运作。正如中航集团会计师顾惠忠所言:“管理会计不仅要努力降低当前成本,而且要立足于企业长远利益,因此要不断拓展财务的功能,由事后核算评价转变为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

3.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发展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大都借助网络技术开展商业活动,而且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生产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不断密切,这就为管理会计简化核算方法、有效运用信息资源创造了可能。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首先是管理会计传统的方法受到冲击,加速了管理会计方法的变革;其次是管理会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价值链分析法、供应链客户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决策与管理,从而实现不断创新。例如海尔集团通过价值链分析提出了“休克鱼”的理念,与日本三洋公司、青岛红星电器等十多家公司开展并购,从而开始以低成本运作实现资本扩展,截止到2012年在全球建立了60多个贸易公司和21个工业园区,成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之一。

4、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上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协同关系,而且企业之间协同关系的优劣是影响供应链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中航光电”管理层透过公司历年经营数据发现,公司约10%的客户为公司贡献了约80%的收入,公司不到20%的客户占公司总应收账款额的80%以上,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掌握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和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详细数据,在企业中作用更为突出。要想优化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打造一条高效完整的供应链,就需要有一个理论与技术兼备的人才队伍,这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管理会计应用的创新举措

1.创新管理会计目标

传统的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效益、强化企业管理为目标,旨在实现企业现金净流量和利润的最大化,然而这一目标忽视了市场竞争中的诸多风险因素,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国内知名肉食品加工企业XL在2012年生猪出栏量超过7亿,肉制品产量达到1400万吨,因此经常受到猪肉供应价格波动的影响,从而在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常常面临经营风险。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的价值是有形与无形资产、内部与外部市场以及现实与未来收益的综合性表现,不稳定性很大,因此管理会计的目标应当是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利益,而且要实现由立足于企业自身的价值向立足于整个供应链价值的转变,将实现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例如供应链管理条件下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交易协同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获得最高效益,因此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的目标应当定格在协调和优化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上。再如中航集团在南京有一个6万平米的项目,然而当时只有2亿元资金,依靠2亿资金建成的项目很难保证质量,但是集团充分利用管理会计实施长远规划,通过融资将资金扩展到了3亿元,从而将其打造成了南京的标志性项目。

篇2

    自英国学者Simmonds1981年首次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概念以后,国外有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入了战略管理会计,但到目前为止,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尚未把它和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管理拓展到战略层面的新经济时代,作为企业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管理会计在协助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关键是其理论必须服务于丰富而又生动的管理实践,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之上。本文以这一认识为前提,以知识经济和网络革命为背景,着眼于企业全球竞争和战略管理的迫切需要,在战略管理会计既有的理论框架范围之内,客观而又理性地分析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条件。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是事实上的经营主体,企业是国家这个大企业的一个车间或分厂,供、产、销均由国家统一安排,企业无权自主经营,更谈不上自主决策。企业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因此,不可能运用管理会计来自主地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制度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和转换经营机制三个阶段。初期的放权让利没有触及产权关系问题,因而算不上企业体制的变革;实行承包经营,企业虽具备了有限的经营自主权,与原来相比的确是一大进步,但企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隶属于政府行政机构,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实体,产权不清的障碍仍然使企业裹足不前,企业决策、经营和管理带有很大的行政导向性特点。从根本上讲,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成熟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真正拥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经营机制,否则,企业不成为市场主体,就无法自主地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预测和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地规划,使之走上战略发展之路。经过十年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显端倪,市场发育日臻完善,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即将到位,国家的行政干预正在逐渐减少,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公司的资本化经营已取得显着成绩,企业即将成为拥有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并开始转变观念,考虑依靠改进内部管理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显露出决策战略化、效益整体化、管理人本化、发展长期化的趋势,初步具备了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的体制条件,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适度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二、我国部分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为战略管理会计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空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单一产品的战略管理扩展到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战略管理;从大型综合性企业的战略管理扩展到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从国有企业的战略管理扩展到非国有、非公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从盈利性组织的战略管理扩展到集团企业的战略管理;从一般技术性企业的战略管理扩展到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联想集团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设计和实施了“专业化发展,本土化经营”战略,大胆革新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自治的(充分授权的)、分布式的团队工作取代宝塔式的管理结构,赋予企业组织结构敏捷化、扁平化的特点。

    联想的高瞻远瞩还表现在其战略思维上,在多数企业为房地产的巨额利润动心而转变投资方向时,联想却处变不惊,专心做电脑;当众多企业在产权“瓶颈”上遇到发展障碍时,联想早已按战略安排一步步实现了员工持股;在其他企业正为跨世纪接班人发愁时,联想已较为成功地推出了郭为、杨元庆等少帅。海尔集团自1984年创业伊始,就把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作为战略工作来抓,总裁张瑞敏接管青岛电冰箱厂时,当着工人的面将客户退回的76台冰箱砸碎,决心抓产品质量。他常对职工们说:“你们的上司不是我,而是市场;给你们发工资的也不是我,而是顾客”。在海尔内部则采用这样一种管理公式: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精髓(尤其是“《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思想使张瑞敏受益匪浅”)。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海尔管理文化。取得成功以后,海尔又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1999年被张瑞敏定为“海尔国际化年”,此时的各国企业家都在盯着低工资而涌向中国,海尔却在以高工资着称的美国建设厂房,要创造“美国的海尔”和“世界的海尔”。1999年海尔在海内外的经销网点增至三万多个,在海外建了五个分厂,取得了巨大成功。战略管理要求企业积极主动地适应和驾驭外部环境,把握机遇,实行循环往复、不间断的动态管理,中国乡镇企业中也不乏这样的成功典型。顺德的格兰仕集团原是一家生产羽绒制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当1992年羽绒制品市场产销两旺时,厂长梁庆德居安思危,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经过市场调查,决定主攻微波炉项目。该项目在当时不被人看好,且松下、夏普、三菱等在国内建立了微波炉合资企业,投资风险较大。但格兰仕激流勇进,将从事羽绒生产十多年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在微波炉研究开发项目上,并联系中国老百姓消费能力偏低的实际状况,两次大幅度降价60%(从2000元降为700元一台)。1998年格兰仕又实施全球市场战略,内外销并举,出口创汇连年增长。1999年格兰仕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最受赞赏的合资企业,格兰仕如今已成为微波炉的着名品牌。在中国,象联想、海尔和格兰仕集团这样,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投入和人才开发、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卓越的管理取得成功的企业还很多,它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战略管理实践昭示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巨大空间。

    三、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篇3

所谓的管理会计,它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标是指管理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境地,是评价企业管理会计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当前,管理会计一些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但是,从总体来说,管理会计这门学科,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迄今为止,管理会计仅在部分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决策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学识、才干等,而且,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进行企业决策时的价值取向。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企业的决策者管理知识不足,或者只注重于短期利益,决策短视、失误,其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不一致。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者由于学识有限,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管理会计;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只顾企业的短期利益,只管自己在任期内的业绩,明明知道管理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但是,为了短期利益,为了仕途顺利,而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的应用不加以重视。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混淆

当前,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以及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的观念陈旧,抱残守缺,认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很简单,仅仅是事后算账和报账而已,因此而招聘的财务会计人员水平不高,学识浅薄,对于管理会计则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是得到应用了。据调查,包括我们的大型国企在内,很少有哪个企业专门去设置管理会计机构或者在会计机构中设置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就算是有个别企业认识到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开始进行实际应用,也只是把管理会计的任务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例如:把管理会计中的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给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决策职能分配给企业的管理决策当局;把控制职能分配给企业的生产或施工部门。这样一来,就把一个原本完整的管理会计活动分割裂七零八碎,降低了各项职能的应有效果,而且由于责权不清,各部门也是能推则推,消极应对,因而在实际运用当中,管理会计的各职能应用效果,可以说是极差。

3、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与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工作相比,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无论是从其思维方式还是知识面来说,都要求处于更高的层面。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不仅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需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能依据已经搜集到的各种材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做出事前预测或规划。但是,由于在我们国家,管理会计被引入的时间较晚,以及管理会计学科自身的一些缺陷,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特别是有相当一批数量的会计从业人员根

本就不了解管理会计。因此造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1、管理会计主体观念与技能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主体包括: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会计人员。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现代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使企业在PK中落财,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和其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懂传统的经营管理,还要高瞻远瞩,通晓战略管理,把握企业的未来。而企业战略管理离不开战略管理会计为之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因此,企业领导者自身的战略思想高度及其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技术方法来收集、整理、加工各种信息,客观上要求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战略管理意识,掌握管理会计学、经济学、预测学和统计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社会学科知识,才能把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变为实践,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2、管理会计工具的完善与进步

管理会计客体即战略管理会计的对象,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信息,有财务的、非财务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如何把各种资料及时加工成有用的信息,完全依赖于手工是很难完成的,而且战略管理中还有大量的数学模型以及比较复杂的数学方法,只有借助计算机,对财务会计资料及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其他非财务资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加工,同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对日常控制、预测及决策有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实现分析技术随着使用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因此,改进处理信息的手段、开发管理会计软件、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会计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实践的必备条件,也是传统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战略管理会计理性思维观的形成

战略管理会计是观念与方法的结合,它的应用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这种理性的思维能够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求异创新的思想。这些理性思维观包括:(1)外向型观念。外向型观念要求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及时了解并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信息,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以求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2)战略优势观念。企业高层决策者要把这种决定企业竞争地位、未来利润和市场价值的优势观念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中,时刻指导自己的决策;(3)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战略管理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以人为本、注重智力投资的管理理念、过程评价和非财务评价相结合的战略业绩评价方法等均包涵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帮助企业领导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良好工具;(4)以人为本的观念。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激励人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

三、完善管理会计的对策和建议

1、协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人才以及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企业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不仅仅是成本核算,工资发放这么简单的工作,会计工作必须要超越传统会计思维定势的束缚,在保留传统会计管理的核算内容、方法和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建立起与供应商、客户和银行等交易与结算并行的大型自动化系统,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并提供相应的经营、财务状况报告及预测决策模型,及时提供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者信息,以利于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不再是记账做账报表那么简单,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人员,不仅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仅要熟悉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作全过程、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因此,要求从事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具有更强的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深刻地把握经济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企业经营者要重视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学识的培养,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教育,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特别是对现有管理会计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方式,让他们学习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促进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人员包括厂长或经理、部门经理等高中层管理人员,也必须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因为管理人员要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做出决策,是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正确而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

3、开展管理会计案例学习

随着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和现代管理方法的不断涌现,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的要在企业中得到最有效的采用,就需要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管理会计的实践。从国外的经验看,国外会计界目前开展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已将重点明显转移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教学己成为西方许多大学进行会计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管理会计学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很多大学,例如北大、清华,也已经开始引入案例教学,重视对具体案例的探讨研究。展望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管理会计将有长足地发展,管理会计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在日益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中发展、获利。

参考文献:

篇4

一、经济新常态下对管理会计提出更广阔的应用需求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经济环境、金融改革、金融竞争都将促使银行转变盈利增长方式,银行业务结构、盈利模式和风控格局都不得不加快转型,转型的总体方向是业务驱动向客户驱动转型,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市场细分转型,这必须依托以管理会计体系的实施应用,同时也为管理会计创造了更大作为空间。

(一)经营模式转型的需要

新形势下,银行利差持续收窄、优质资源稀缺属性凸显,银行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应摆脱单纯“规模情结”和“速度偏好”,通过“内涵式发展”,追求有效益的规模增长,推动全面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要求必须提高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而依托基于定量化管理技术搭建的管理会计平台。

(二)银行管理架构改革的需要

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银行需要构建以客户和产品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由传统的分行制组织架构不断向事业部制酝酿和发展。推行事业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业务线或产品线进行精准的责任定位和计量,而管理会计为产品和客户的盈利量化衡量、为银行推进事业部改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三)支持银行市场细分、差异化经营的需要

客户是银行盈利的来源,通过产品、渠道满足目标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已是整个银行业的共识。只有通过管理会计对目标客户进行细化,挖掘并归纳总结不同类别客户的产品需求、风险偏好、消费习惯等,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所想、所需”的金融服务,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才能有效落地。

(四)促进前中后台协调管理、高效运行的需要

在现行银行业经营管理中,由于职责分工不同,前台部门主要关注客户拓展、维护和业务开发等;主要关注风险管控、政策和策略制订等;后台主要关注核算、业务处理和支持等。不同的定位、出发点和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项策略在前中后台执行过程中,出现协调不一致、缺乏效率的情况。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其“大数据”“精细化”的优势,将前中后台有效串联、统一,使信息在各个环节间共享,对各项业务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呈现,进而提高内部运行效率,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银行业具体实践来看,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

(一)管理会计理论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卡普兰认为,没有理论指导的会计实践通常带有盲目性。相比一般企业而言,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更具复杂性、行业特殊性,如伴随银行经营特性而产生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资本管理及风险管理等。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都在加速推进管理会计实施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未形成具有银行特色、系统、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管理会计与银行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比较困难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经营方式逐步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型”,管理会计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但受限于一是管理会计自身发展距离管理要求尚存一定差距;二是部分部门,尤其是前端业务部门,经营理念尚未转变到位,对于规模发展的关注远高于对经营效益的关心,导致管理会计与银行经营管理的全面融合存在一定困难。管理会计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如何鼓励前台应用管理会计,实现其各经营管理环节的有效渗透,涉及经营理念的转变、业务流程的再造、实施路径的搭建等,这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问题急需解决

全球特许会计师协会(CGMA)2014年在其公布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中,明确提出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如会计和财务技能等)、商业技能(指在不同商业环境之中恰当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影响能力(指在组织中能影响和帮助其他人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等四项基本能力。从实务出发,管理会计工作涉及预测学、运筹学、决策学、信息经济学、控制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照要求与现实看,现有从业人员还是有较大提升和培养空间的。

(四)管理会计数据的完整化和标准化尚有提升空间

管理会计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后,金融企业对其的探索和实践从未间断过,各大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也不断增强,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一是前端业务系统信息录入较为粗放,导致核算信息无法满足管理会计精细化的信息处理要求;二是管理会计支持决策所需的某些业务信息(非业务核算必要信息),前端数据录入不完整,导致管理会计信息缺失或不全面等,管理会计数据的完整化、系统化尚有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数据信息由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且由于业务的特殊性,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能存在手工调整等过程,这就造成了数据信息分散、数据统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整合平台,对管理会计的基础数据质量和权威性带来一定影响。

三、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主要应对建议

一是建议加快出台应用指引。集合金融学会、银行协会团体力量,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将实践中的普遍规律、成熟作法提炼总结,上升到制度指引层面,出台针对金融业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特别是实践指导性强的应用指引,对于提升整体金融业经营管理实力,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是在应用实施上,要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明确管理会计职能定位,找好驱动抓手,如将管理会计应用模型与资源配置、审批权限、业绩评价等管理手段结合起来,监促和引导更多的部门和人员关注管理会计。

三是多渠道引导管理会计人员培养。外部建议从资格、职称等方面,引导、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提高银行业管理会计人员软硬能力。银行内部,建议建立财务人员激励机制,提升其参与经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篇5

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即加快会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适应新时期会计电算化提出的新要求,建好用好电子财务档案,提高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那么,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呢?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档案载体的完整性不能体现。很多单位由于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工作内容理解不到位,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只是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或虽保管但只保管一份,从而影响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2、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不能完全到位,使得会计档案的载体质量难以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目前许多单位因为没有将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导致在电算化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纸质会计档案”,并对保存期限做了规定,但目前由于一些单位没有更新和升级输出打印设备,致使打印输出的纸介质会计档案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或因为磁盘介质的质量问题,或未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的损坏或丢失。

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没有完善的、针对电子文件的制度规范,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归档时仍旧沿袭手工管理时的老做法,只归档纸质文件,将原来用手工记录的账簿、报表,改成了用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账簿、报表。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1、提高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人员的素质。

要管理、保存和利用好电算化会计档案,必须有相应的档案管理人才。管理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人员比一般的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除了要具备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电算化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网络工程和信息系统知识, 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教育 , 使我们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成为具备会计学、计算机科学、档案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企业财务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在工程规划初期,应该由财务部门和档案部门人员共同协商,分别从财务管理角度和档案管理角度提出设计思路,考虑各方面的需要,从而避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空缺或重叠,提高效率。在财务软件方面,应采用一定的安全保密措施,实行电子签单制度,建立和健全财务档案管理责任制、电子文件签入、签出制、安全日志制,从而保障财务档案不被篡改或便于追溯使用过文件的人员。此外,为便于财务软件升级,保证不同开发商提供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必须提高财务数据存贮形式的标准性、一致性和可续性。

3、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

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汉字操作系统;财务软件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财务软件的系统名称、版本号;财务软件的销售与维护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与联系人以及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种说明书及使用手册

4、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贴上保护字样,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的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5、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和利用

篇6

按照《财政部关于推进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13号)文件要求,我国各省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工作已经完成,这种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加强和改进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但受会计人才流动性加强等因素的影响,会计管理工作特别是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新特征

1.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在信息化条件下,只需开发出合适的系统软件,在输入个人基本信息后,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进行有效的记忆,从而可以实现会计“无纸化”管理。其次,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分类,如按照学历、区域、职称等进行分类,并可以方便的将这种分类汇总的结果以图表等形式输出,这就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便于管理部门及时、动态的获取会计人员基本信息。

2.管理服务的高效化

首先,可以提供快捷的查询服务,在信息化条件下,身份证(外国会计人员为护照号)成为了会计人员档案号,在此条件下,需要这种会计人员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进入信息系统方便的查询会计人员的信息,从而可以为社会提供高效的服务。其次,可以方便的进行信息变更,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个人姓名、职称、学历等基础信息的变更可以到发证机关方便的进行变更,并将变更后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从而方便查阅。此外,部分信息还可以由会计人员自行修改,如身份证正常升位等,这就为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管理功能的多元化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除可以方便的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外,还可以通过将信息系统与其他服务系统进行衔接来实现功能的拓展,如与手机号码进行关联等,可以方便、快捷的与会计人员取得联系,进行信息沟通。

二、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管理有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国财政部门正加大力度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加强会计管理,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进一步推动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面临管理的灵活性不够、会计信息安全、系统功能拓展等方面的挑战。

1.管理的灵活性不够

管理的灵活性不够即会计管理工作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或者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如对于会计人员跨境流动较为频繁这一问题,一方面,若这种人员流动为省内跨境流动,依托省一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这一平台,会计人员信息只需在系统内部进行调转,在具体的调转过程中手续相对简单,但各地区的工作对接还有待规范化与便捷化。另一方面,若这种流动为跨省流动,则这种信息要跨系统进行调转,但由于当前信息系统还没有完全对接,难以实现信息跨境流动,增加了跨境管理的难度。

2.会计信息安全工作有待加强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会计管理必须要解决的信息安全的问题,但这种信息安全还存在一些隐患。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系统本身并非绝对安全,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信息系统的漏洞获取会计信息,从而带来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个人信息保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拥有权限的人都可以查看,这就可能导致信息泄露。

3.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

首先,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社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实现对接,从而限制了管理功能的发挥。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会计管理系统与其他社会管理系统的对接存在滞后的现实。其次,系统本身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拓展,当前的系统更多的用于记录、查询会计人员的基本信息,在会计人员日常管理中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如没有建立会计人员诚信信息子系统对会计诚信情况进行记录。

三、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会计管理的对策建议

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会计管理,可以从加强统筹与规划提高系统兼容性方便会计管理,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夯实会计管理基础,不断创新拓展系统功能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着手。

1.加强统筹与规划提高系统兼容性方便会计管理

首先,要加强统筹,努力实现不同区域系统的兼容,在完善现有的省一级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要努力实现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之间的兼容,并努力开发完善基层如县一级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建成一个广覆盖、相互兼容的会计管理系统。其次,要加强宏观规划,努力实现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建设,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要鼓励不同的系统采用基本相同的模块,从而便于会计人员的信息输入与查询,也便于会计人员信息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调转。再次,要注重会计管理系统与其他社会服务系统的对接,加强各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更好的发挥系统管理作用。

2.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夯实会计管理基础

首先,要加强对系统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与系统开发商、计算机培训机构或者高校的合作,帮助系统管理人员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了解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从而便于会计管理。其次,要制定简单、直观的操作手册,帮助会计人员掌握信息输入、查询与修改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为执行信息化会计管理提供外部环境。

3.不断创新拓展系统功能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首先,要注重系统功能的拓展,要根据会计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模块,改进模块内部功能,提升会计管理能力。其次,要不断拓展系统容量,适应会计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的需要,系统的容量必须不断增大,这样才能满足系统管理的需要。再次,要创新性的挖掘系统潜能,通过有效的总结、分析信息管理系统中所记录的会计人员的信息,制定相关报告,为政府相关部门会计人员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要创新性的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人员管理,如利用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的对接,向会计人员发送继续教育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信息。

篇7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34-4914(2010)11-164-0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并购等资本运作形式组建企业集团的行为不断增多,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集团。传统的集团会计管理是一个分散的管理流程,企业下属各子公司组织财务人员设立独立的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期末结账后向上级单位递送书面报表,企业最高管理层在会计期末经过合并报表,得出整个集团的经营状况。这种“分散”式的管理流程依据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以反映单个会计主体的经营信息为中心,通过合并报表实现对整个集团经营情况的了解。在报表之外,对集团企业更为有价值的经营信息不能清楚地得到,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价值。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到会计期末,各个会计主体结账后才可得到有关分、子公司经营情况的报表,也才能汇总得出整个集团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而市场情况瞬息万变。要求集团总部随时作出决策,并实施必要的调整,这种滞后的信息很难对集团总部的决策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

近年来,很多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探索财务集中管理的模式,比较典型的经验是,将下属单位会计核算功能上收,下属单位只保留报账员,将原始凭证提交给集团公司统一设立的报账中心,报账中心集中处理集团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管理所属单位的资金账户,实现集中报账、集中支付、资产和工程集中核算以及集中财务报告的功能。这种模式较之传统、分散的会计核算模式,能够加强会计监督功能,按统一口径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但是也存在固有的缺陷。一是如果集团企业分部区域较广,则原始凭证的传递时间就比较长,影响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同时凭证传递的安全性和花费的人力、物力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二是这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只适用于分公司,子公司由于是独立的法人单位,需要在自己企业保留完整的账、证、表。而现代集团企业,往往有大量的子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核算无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集团会计信息质量难以实质性提高。三是所属单位核算职责的上收,降低了基层管理者对核算信息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可能导致其放松对原始凭证的严格把关,造成管理漏洞。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成熟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依托互联网和企业内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集团公司可以通过集中部署数据中,心和账务体系,实现“一本账”核算:通过关联交易的协同处理,实现内部交易的自动合并抵消,实时生成会计报表;通过财务与业务的信息集成,形成业务财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机制,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度统一。

一、构建虚拟的“一本账”

以集团公司总部为主体,统一部署和维护财务应用系统和数据中心,公司所属各分、子公司不再独立部署核算系统,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实施远程登录、在线操作,直接在集团统一的财务应用系统和数据中心内完成制证、结账等日常核算工作。集团总部可以在线审核、调阅所属单位的凭证、账簿、资产卡片等财务基础信息,实时掌握基层单位经营管理的最新情况。

在集中部署的账务体系内,各级会计主体均能按照数据操作权限。完整提取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证、账、表。电子会计凭证按照集团总部层面和会计主体分别独立编号,纸质凭证及会计档案以会计主体为单位出具,数据中心只存储电子数据,满足所属公司独立核算的需要。

二、关联交易协同,自动合并抵消

现代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实现集团规模优势和集团利益最大化,往往存在复杂而频繁的内部交易,涉及资金划拨、资产转让、内部购销、授融资等等,由于双方单位账务处理方式、时间差异,以及信息收集困难,内部交易的合并抵消一直是编制集团报表的最大难点,也是集团报表难以实时出具的瓶颈所在。

通过搭建协同业务平台。在协同平台上维护关联企业信息和业务协同规则,可以实现关联业务的协同处理。当内部企业之间发生关联交易时,由一方触发,按照协同规则自动提交另一方审核确认,经双方确认后,同时生成会计凭证,实现交易双方同步处理,系统根据双方凭证自动、实时生成抵消凭证。

通过“一本账”核算和关联交易自动抵消,集团公司可以实现按需要、按单位随时灵活生成各层级会计报表,实现报表向账务数据的穿透查询,从而取消逐级编制、上报、汇总、合并的传统编报方式,减少加工和报送环节,缩短编制周期,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报袁编制效率。

三、财务、业务协同处理。同步一致

财务信向向前端业务信息的追溯是提升会计信息内涵和决策支持能力的关键因素。依托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财务与前端业务的有效集成。销售、采购、工程、投资、人资等业务部门发生经济业务以后,相关的涉及财务收支的信息。按照协同规则进行处理后转化为记账信息,通过信息系统集成接口自动传递到财务应用系统。财务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专业审核,审核无误后按照记账规则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从而改变传统的会计凭证手工录八、财务记账与业务发生不同步的情况,实现从业务信息向财务信息的自动转化和同步一致,形成业务财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机制,以财务信息为起点可实时追溯业务信息,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度统一

四、实现会计管理模式转变的几个关键问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根据管理需求,进行会计集中管理,有效提升会计信息时效性、准确性、有用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要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强有力的软硬件技术保障。硬件服务器配置应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满足账务集中部署和业务集中处理的要求;硬件存储设备应满足大规模数据存储的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网络通道应能满足各级会计主体之间大规模数据传输的要求,确保数据据传输的及时、准确、完整,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保密性;应用软件开发应满足功能完整、技术统一、应用灵活、数据接口规范等要求。

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32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1

1 信息化条件与传统会计基础工作差异分析

一是强大的系统功能和有效的权限控制使一切业务处理都留有痕迹。手工记账做报表及会计电算化初期,人们可以改账、改报表,长期以来养成一种习惯,企业所做的一切不规范的事情,都由财务人员来善后,仿佛财务人员的价值也在于此。网上有个帖子说:“会计的一生,是与数字打交道的一生,是与税务局斗智斗勇的一生,是拿生命掩护老板违法乱纪的一生”,说得虽然有些偏激,但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当前,在信息化条件下,一旦生成正式凭证便不可更改,这些系统功能限制,客观上杜绝了财务直接造假的可能。二是业务处理的横向融通,将财务管理带入了全员参与的时代。过去,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可能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情,但时至今日,大量的业务集成凭证由前端业务部门触发,如何保证前端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衔接一致,是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新课题。三是财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序化,使业务规范、风险在控成为可能。通过推行财务业务标准流程,固化财务管理要求,规范业务操作方式,遵循风险控制要求和不相容岗位设置原则,明确授权管理关系和标准,将大大减少人为操控及违章操作的可能性。四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为纵横贯通、强化集约管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会计电算化的单机版发展到现在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数据已实现了横向联合、纵向贯通,业务数据推送到财务,为业务财务协同闭环管理打通数据通道;账务、报表数据各层级穿透查询和取数,为实施在线稽核、集中管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出现的新问题

一是大量会计凭证由前端业务部门触发,财务部门被动接收,造成相应的原始凭证大量缺失或者不能及时获取,无法证明相关业务核算的真实、准确性。二是大量会计凭证的自动生成,使部分财务人员丧失了职业判断能力。当前大量会计凭证核算规则在系统中提前设置和固化,凭证或者是自动生成,或者是财务人员点击接收。过去需要财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进行职业判断和账务处理的工作,现在由系统自动完成,财务人员沦为“被动接收者”“点击手”,这使许多财务人员认为这些凭证的正确与否跟他们没关系,不再根据会计准则对发生的业务进行职业判断,导致部分前端业务人员错误操作生成的错误会计凭证不能及时被发现和纠正,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甚至还会造成资金超付等错误和风险。三是报表自动取数等功能,使财务人员失去了对数据敏感性。过去财务人员进行报表编报时,需按准则要求对报表列示的数据进行逐项分析填列。信息化条件下,绝大部分取数及稽核关系设置一次完成,除部分业务数据外,基本实现了报表自动取数。具体财务人员往往只需点击“取数”或“稽核”功能即能完成报表的编制与审核工作,这一功能的实现为账表一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导致部分财务人员对报表数据不敏感,认为只要是取数的就一定不会错,对数据不复核、不分析,不容易发现异动或错误数据,导致一些数据漏填、错填情况发生。

3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的着眼点

3.1 加快推进原始凭证规范化工作

原始凭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财务集约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规范前端业务的重要手段,更是保证核算业务真实准确的重要依据。尽早明确对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管理要求、规范统一自制原始凭证标准格式、规范集成业务凭证附件管理、强化经济业务审批流程,对夯实财务管控基础、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都有重要意义。依据内控标准流程,以经济业务处理全过程为脉络,在业务管理风险点、核算支撑依据上狠下功夫,深入挖掘业务、核算与原始凭证的对应关系,分类梳理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管理需求,从原始凭证管理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规范经济业务核算规则及核算要素,统一规范相应原始凭证及单据,应是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

3.2 做好会计档案归档及电子档案应用

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一环,会计档案的及时整理归档对保全会计资料、查阅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企业发生产权变更时这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应从保护自己、防范风险的高度认识会计档案归档工作,做好档案的清点、核对与交接。会计电子档案系统是财务人员便捷查询历史资料、利用历史数据进行辅助决策分析、及时进行业务处理的有效手段,对会计电子档案应在完善查询、打印及借阅流程等系统功能应用的同时,加强权限配置与控制,以保证会计信息安全。

3.3 进一步规范财务主数据

不规范主数据对确认业务的真实性、核算的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公司规范经营造成潜在风险,统一财务、业务数据标准,实现多个业务系统核心主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将对集成业务、规范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有效推进元数据、主数据管理系统的深化应用,强化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和数据架构管理,创建更合理的企业级数据架构,使企业数据在清晰的脉络中流转,系统间数据交换在一个统一标准的环境下进行,保障企业数据标准、质量及安全,支撑智能决策等应用,从而推动公司业务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一、系统管理员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网络化的年代,是计算机普及应用的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核算从手工记账转为计算机记账,无疑是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麻烦,因为大多数会计人员适应不了计算机做账,即使会做,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数据保存不了,数据丢失,由于系统死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等。致使有些老会计人员抱怨说手工记账更方便。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机系统,它需要运用较为复杂的计算机技术、会计知识。它需要有既了解会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员,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会计人员的正常工作,这些都体现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设置系统管理员的必要性。

二、系统管理员的重要性

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决定了其岗位的特殊性、重要性。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如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系统数据的保存,数据库的维护,还有各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共享等。一般来说,单位的财务部门和人事劳资部门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务部门的很多数据资料都需要劳资部门提供。有些数据可以在两部门间共享,而且可以作为永久资料保存,为后来从事该项工作的人提供真实、完整的客观数据。现在,我国法律要求各单位必须为在职职工交纳三险一金,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公积金等。这些数据与每个职工的个人信息紧密相联,而且都是保存在人事劳资部门,如果财务部门需要利用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没必要重复输入职工的个人信息。这项工作如果有系统管理员的指导,就显得更为容易,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某个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系统管理员的水平高低。

另外,财务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需要终身学习,因为国家会计政策、会计法规总在不断更新、完善。对基层财务人员来讲,财务领域里应该就某一方面做深、做透。而对系统管理员要求就更高了,他们不仅要懂财务知识,还要懂计算机知识。如果懂英语,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因为一般来说,软件故障都是用英语显示出来的,所以系统管理员懂得英语,对于故障的处理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作为单位会计人员,除了核算工资、成本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工作,比如:协助领导做好预算,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等。

降低成本,不只是降低原材料成本,还有降低工作成本,即提高工作效率。如报送医疗保险数据时,采用会计电算化,既能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又能降低出错率。

职员的基本信息,如个人参保号或单位的参保号都是独立的,不存在重复的可能。对于集团公司或者跨国公司,如果逐个输入职工的信息,工作量大,而且不方便事后查错。

三、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分析与培训

鉴于会计数据的重要性、保密性,系统管理员最好由财务内部人员担任。一般情况下,财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应该分设,不宜由一人兼任。尤其是在实现网络化条件下之后,从软件规模、电算化的强度到会计业务的工作量都应该由专门的系统管理员负责。如果单位的会计人员不多、工作业务量不大,则可以考虑由财务负责人兼任系统管理员。不过,在赋予系统管理员权限时,不要给他们所谓的“超级用户”权力。若系统管理员个人素质不高,或者由于某些特别的原因导致其思想出现偏差,那么过多的权力可能会对该单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数据资料外泄,势必会给单位带来损失。所以系统管理员的选任至关重要。

另外有些单位对系统管理员的岗位职责认识不够清楚,混淆了网络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的界限,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就需要软件开发商依照《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加强对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约束,不要只图用户的使用方便,而不考虑会计制度所要求的严肃的商业行为。同时,会计人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岗位分工及各自的职责。目前,各地都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有必要全面加强系统管理员的业务知识,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时间、空间,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四、系统管理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会计人员对系统管理员的要求是:尽量事事都会,出现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当应用程序出现混乱、报表数据出现计算错误或者系统死机时,会计人员首先会找系统管理员。这样,由于会计人员的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错误就会在短时间内得以修复,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这无形中提高了对系统管理员的工作要求,系统管理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系统管理员应该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熟悉本单位主要的财务状况及会计业务,了解财务工作流程。

第二,系统管理员必须了解软件的安装、使用。了解会计软件的各项功能且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出现问题时,能很快凭所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分析出故障的原因,并能够及时排除该故障。

第三,系统管理员必须了解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光驱、硬盘等。出现硬件的小问题时,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四,系统管理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这是任何岗位上的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因为财务工作掌握着单位的整个经济命脉。鉴于系统管理员岗位的重要性、特殊性及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保密性,系统管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

五、系统管理员的职责

系统管理员的总体职责是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会计数据的安全,并且做好保密工作,在财务部门内部能实现信息共享。具体职责如下:

第一,系统管理员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系统建账等初始工作,尽早熟悉软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第二,系统管理员负责会计软件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监督并保证系统的有效、安全、正常运行,做好防病毒措施。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力强大,预防与清除计算机病毒已成为会计电算化工作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对任何外来数据一定要加以检测,在读取数据之前就将病毒侵入的可能性完全扼杀,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定期的正确性、安全性检测,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针对所发生的故障找到发生的原因,能够判断出到底是硬件故障还是软故障,做到能对症下药,迅速恢复系统的正确运行。

第四,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安全性负责,尤其是做好系统灾难预防与恢复工作。灾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如计算机病毒、火灾、电源等造成系统、数据受到严重破坏;二是主观方面,如人为篡改、不正确操作等。所以系统管理员应该及时备份会计数据,杜绝一切由于工作不及时而可能造成的损失。这同时也要求系统管理员在管理数据的同时,提高财务人员的操作水平,尽可能地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让全体会计人员一起进步。

篇10

 

1.引言

词块是一种多词乃至句子层面的较为固定的词汇程序结构。词块兼词汇和语法的特征和功能于一体,具有可预制性,整体提取性,程式性等特点。随着现代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深入,广大语言研究者开始广泛注意词块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

口语流利性概念的确定是一个尝试性的工作毕业论文的格式,因为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经验及成果出发进行了不同的描述。根据Lennon (1975:136)和Sajavaara (1987)对口语流利性的解释,作者倾向认为口语流利性的发展应包括语言连续性、语言准确性、语言适当性三个方面。

应用词块进行外语教学的突出的研究者是Nattinger &DeCarrico 以及Lewis (1993)。他们在归纳总结词块教学经验及理论研究后时提出以下原则:1)语言教学应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2)词块是语言教学的起始点和中心。3)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以最大限度发挥词块对语言发展的作用cssci期刊目录。

本研究假设:在交际法条件下应用词块能有效的促进英语口语流利性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讨论词块是否能促进英语口语流利性的提高。

2.2. 教学实验对象

教学实验对象是东风康明斯发动机公司(襄阳)60名年龄为22至28岁的技术人员。这些学员在大学毕业后一直未接受正规的英语口语培训。所有60位通过前测的学员都有10年在校学习英语的经验,研究者假设这批学员有教学实验同质性。

表1 控制班与实验班前测成绩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

 

 

 

Equality of

Variances

Equality of Means

F

Sig.

t

df

Sig. (2-tailed)

Mean Difference

Std. Error

Difference

Equal variances assumed

.066

.798

.300

58

.765

.0900

.2997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300

57.932

篇11

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加剧。1965年美国的安索夫发表《企业战略论》,提出了适应这一新发展的企业战略管理。与此同时,传统管理会计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适应战略管理对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自身的创新不可避免,战略管理会计便应运而生。英国学者Simmonds在1981年最早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并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即是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注重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如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信息,并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据此来协助管理当局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管理业绩。它服从企业的战略选择,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有关的管理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吸收了战略管理的思想,极大的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及时满足了企业提高竞争力对它的需要。

二、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传统管理会计的目标及行为存在短期性。它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忽视了企业的长远规划,特别是忽视了风险管理。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重视风险管理,运用长期本量利分析等技术为企业提供战略管理所需要的相关性信息。

传统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失真。它在成本分配、投资决策上所使用的方法比较主观,往往以众多的假设为前提分析企业的运行,因此,它所提供的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差距很大。信息的失真使得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无法实现。战略管理会计则在方法制定方面尽可能符合现实,它将传统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很多假设都放开,从而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的信息。

传统管理会计涵盖的范围较狭窄。它重视物质资源的计价和管理,但却没有注意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战略管理的视角中,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的竞争几乎决定了竞争的成败。战略管理会计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价值的分析与投资,强调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

当前,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企业要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必须走资本经营的道路。而战略管理会计可以适应资本经营涉及经营面广、风险高、操作难度大的特点。因此,管理会计发展到战略管理会计阶段势所必然。

三、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一)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现状。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如湖南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进行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分析上下游价值链、内部价值链、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实行了“水泥散装优势战略”。此战略既简化了其上游价值链(不再需要包装材料),又简化了本企业内部包装车间的价值链;既降低了水泥的单位成本,又可以使用户受益,从而实现了优化行业和企业内部价值链联系的目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邯钢采用“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成本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企业最高水平为依据,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对比,确定赶超对象;在分析竞争对手技术水平、生产设备、材料供应、生产组织和员工素质等条件的基础上,以市场价格为基数,从后往前,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反复剖析、测算和平衡,确定出各分厂、各产品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然后层层分解落实,未达标的否决奖金或升级指标。这种成本管理模式蕴涵着丰富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首先,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根据市场和竞争对手来倒推成本,体现的是目标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其次,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一道工序一道工序进行剖析,意在挖掘各增值作业的潜力,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各工序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率。这种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中心、将管理深入到各个基本作业层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现了作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较好,而战略管理会计的普及则较差。很多企业都没有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管理会计的比重也不高,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员根本不了解战略管理会计。尽管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现实情况却毫不乐观。

(二)成因分析。之所以我国目前呈现战略管理会计实践滞后于理论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战略管理会计引入我国时间较短,普及程度还很不够。西方管理会计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至今大约20多年的时间。经过这些年的介绍、普及,大多数会计人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所以企业中传统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介绍、引进入我国,时间尚短。

2、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仍需改善。自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后,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不够。在政府层面,依然偏重于财务会计的应用,管理会计只是处于附属的分支,还没有把它列到和财务会计并重的地位,对管理会计的推广力度也远远不够。在企业层面,由于国有企业领导的任命制和任期制,导致企业领导只重视短期内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忽视企业长期战略规划与管理,因此普遍还没有把管理会计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更不用说战略管理会计了。

3、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成本较高。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系统,一般来说它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应当量身定做。它的贯彻需要企业对自身的企业流程做全面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培养、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必须保证有高效、适合的计算机软件做技术支持,而这单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和相应的软件公司进行配合。同时,为了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正式实施前必须在企业内部由上至下,进行广泛的动员和人员培训,使各级人员掌握实施管理所必需的知识,并取得各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工作必然需要很大的经费支出,所以往往也是阻碍战略管理会计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十分缺乏。战略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管理会计以及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同时要具备企业管理的知识。在具体实施中,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技术方法也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才能胜任。而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中高级会计人才欠缺,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就更加缺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瓶颈。

四、战略管理会计实施分析及措施

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内部条件包括两类:新技术应用和新管理方法实施。新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技术,集成制造系统等。新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适时生产等方法。外部条件也主要分为两类:竞争对手的变化和顾客需求的变化。目前,从外部条件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竞争对手和顾客需求对企业的影响。很多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营销工作。从内部条件看,2004年我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资产达到136.72万元,但只有世界企业500强人均资产132.47万美元的12.46%。这种资金规模的限制难以为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采用提供基础。

综合分析,现在我国多数企业处于外部条件成熟而内部条件不成熟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条件的成熟对企业的要求更高,需要企业在思维方式、管理职能、组织机构等方面做出调整,缺乏外部力量的帮助,单靠企业自身很难在短期内收到成效,反而可能存在风险。与之相反,实施外部条件更为迫切,也更简单,便于实施。

尽管目前大多数我国企业并不具备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条件,但是我们决不能等到条件完全成熟之后才去实施,因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许多内容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条件的成熟。

只要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条件成熟,企业就应当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工作。该部门的工作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分析竞争对手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向本企业员工宣传战略管理会计的理念,等等。同时,该部门还应独立于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一是二者的职能不同,不可相互替代;二是如果让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从事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其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财务会计思维方式的制约,从而无法提供战略管理会计所需要的相关性信息。

当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均成熟时,该部门还应当担负起战略成本管理工作,这必然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既需要该部门拥有各种专业背景和各种工作经验的人员,又需要他们彼此之间能够分工协作、知识共享。

当前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战略成本管理、竞争对手分析、顾客分析和业绩评价等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偏重于从企业内部进行分析,二、三部分侧重于从企业外部进行分析,而第四部分则是从企业内外结合的层面进行分析的。

篇12

(一)国家经济政策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制约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但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各项经济制度都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这就阻碍了企业高层在企业中应用管理会计。同时,企业高层在做出与经济相关的战略时,就会优先考虑国家经济政策等行政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未充分考虑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中显现的会计信息,这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法律环境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制约

自从我国转变为市场经济之后,我国政府就逐步出台了经济类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的有序进行。但由于不良风气侵袭,法律法规还未完善,仍存在很多漏洞,让很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同时执法者的行为也不规范,没有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上的问题严重威胁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管理会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会计信息带给企业管理者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大大地降低了,缺乏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的必要保障。

(三)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会计人员的素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知识层面及对新知识的适应能力。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职业技能有待提高,知识层面偏狭窄,职业道德素养和国外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并且我国没有专门为管理会计设立的独立部门,同时企业也没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阻碍了企业领导者认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大范围应用。

(四)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没有足够的重视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如果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没有充分的认识及足够的重视,那么在制定战略及作出决策时就不会让会计人员参与,这就造成了决策考虑的条件的不全面,结果易发生偏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二、提高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措施

(一)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管理会计的展开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较迅速。相比之下,虽说我国也已经开始应用管理会计,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发展速度总的来说并没不理想,因此,只有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管理会计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某一层次之后,企业才会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才会有将之应用到企业的想法,并且逐步付诸行动。根据调查结果,可得出结论:管理会计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应用效果令人较为满意,相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和管理水平偏低的的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欠佳,甚至没有应用管理会计。这也体现了经济与管理会计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制定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体系并不完全合适中国,要想推广管理会计,就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当下经济情况,将西方国家管理会计体系进行修改,保留大体框架,剔除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条例,逐步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相关机构也应对管理会计的准则进行引导、规范,尽快使管理会计体系适用中国经济,并在我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提高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只有企业高层重视管理会计,才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得到促进。只有企业高层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才会在做出决策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考虑到管理会计反应的会计信息。若是企业高层没有管理会计意识,则管理会计专业人员的水平再高,也无法发挥管理会计应有价值,管理会计也仅仅是表面文章。所以,必须提高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此外,我国还应该在企业领导培训中加入相关的管理会计内容,促使企业领导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

(四)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管理会计是否可以顺利应用的根本性条件。只有素质高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才能够达到将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在企业管理中彻底贯彻管理会计体系,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传统的管理会计进行改革。传统的管理会计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内容陈旧,学科之间混乱,一些方法仅仅局限于理论,没有实用价值。第二,提高管理会计从业门槛,定期举行管理会计人员从业考试和资格审查。

(五)加强对管理会计软件的应用

管理会计中有很多的模型,这些模型在手工计算下很容易出现错误,但若是应用会计软件,则可以迅速实现,并且大大节省了会计人员的精力,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要大力开发会计软件,提高电算化水平,使模型可以通过管理会计软件应用在企业中,扩大应用范围。

(六)制定奖励机制,树立良好典型

政府部门对应用管理会计效果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并额外颁发一些优惠政策,一方面,可以提高该企业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其他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同时,树立应用管理会计效果显著的企业为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部门企业去典型企业学习,积累经验,有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地位,这些都可以促使企业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

篇13

一、症结剖析

(一)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

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的方法,但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数学方法。它将管理会计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优化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至本世纪70年代初,在管理会计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信息经济学方法”,试图将成本会计的“绝对真实方法”和“条件真实方法”归结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体系中。这种微观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使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试图用理论来改变实践。他们在书斋中为实践工作者设计了一些复杂的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经济数学模型,有些模型直到今天还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在中国会计史上,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早已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于管理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目前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然倾向于注重理论,追求科学化,而忽略对可操作性的探索,而且大多是借鉴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来说,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其得以构建并付诸应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这些都会对管理会计目标产生影响。

二、出路探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该以研究管理会计的实践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管理会计系统为保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从事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转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可由以下3个层次构成:

1、建立由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组成

的独立的民间机构———管理会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职责是作为政府会计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协助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全国的管理会计工作。

2、建立地方和各行业管理会计协会。

其职责是遵循有关管理会计原则,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总结本行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咨询等。

3、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总会计

师领导下的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或在财会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会计人员。作为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或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其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有关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实践要加强

1、取得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工作将会大出成绩。管理会计的实践也不例外。为此单位领导应多关注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作,工作人员也应多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思路以及要求,使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单位领导心中日益得到提升。

2、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师由财务会计师承担。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会计师。面对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师作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战略头脑,判断准确,勇于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做到上述几方面并非简单之事,应博学多识,一专多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加强思想修养,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95年就有48%的管理会计师走出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深人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沿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也有助于管理会计师上述素质的培养。

3、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又反过来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

我国在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开展过一些工作,如1997年《会计研究》杂志举办了“安易杯”管理会计论文的有奖征文,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的有关管理会计研究的规模较大的论文征集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信,随着管理生产要素的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逐步得到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总之,要使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更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探索,以找到能够解释、指导、应用于我国企业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这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推动研究成果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