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10:32: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水资源的管理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人作为一切活动的重要主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与完成,人力资源管理良好的企业,能够站稳市场,获取更多效益,企业为了适应生存,就需要按市场发展规律做事,通过有效组织人力资源,满足企业前进方向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高低能够全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部在市场条件下,职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传统的单一人力服务、咨询和控制,已经向决策部门转化,通过人力资源战略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影响,提升企业整体表现和绩效。而作为主管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也已经有了更加全面的职责,不仅承担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更重要的是与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人事经理与企业经营战略关系更加紧密。人力资源经理全面负责为企业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计划,通过对人才的有效组织管理,把不同技能人员配置到合理岗位,使企业人力资源能力不断提高,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要。
1 人力资源部岗位从业现状及弊端
1.1 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以发电厂情况为例,谈一下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1)员工在现岗位从业时间长。南昌发电厂人力资源部目前共有8名专职从业人员,在岗位时间均较长,其中的5人现岗位工作时间已经超过了6年,而时间最久的高达22年以上,在岗人员从业的时间较长。(2)工作单一缺少多岗从业经验。在从业人员当中,3人是在机构调整中调配到位的,具备一定的多岗位从业经验,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其他人员一直从事本岗位工作,没有发生过任何工作变动。(3)专业人员稀缺。南昌发电厂由于历史原因,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人员配备充足,但是行政岗位人员进入的较少,而对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没有招聘过专业人员,在技术岗位中的运行、检修、服务行业进入人员较多,有一些人员是半路出家,对人力资源工作不了解,进入人力资源部后,通过后期培训、实践锻炼后学的人力资源业务,在工作中不够专业,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操作更新不足。
1.2 存在的弊端
根据发展现状,我们总结出几个不足,这种不足与弊端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工作创新发展,使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得不到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如下。
(1)不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长期从事单一工作,就会在心理形成一种依赖,人的积极性就会减弱,从心理学角度看,压抑时间久了,就会逐渐失去对工作兴趣而流于照章办事的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疲顿倾向。而疲顿倾向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使员工的创新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就容易出现,员工在工作安排中过于被动,没有主动创新精神,更缺乏主动进取的良好意识,对企业未来发展是不利的。(2)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人员长期在一个岗位,长期从事同一件工作,对其他岗位工作和流程不熟知,就会在人力资源建设中与业务工作脱节,不能形成指导性意义,而企业面对市场,一些突发事件较多,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竞争环境恶化,如果市场出现变化,则其他岗位就不能及时替补,使重点业务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3)不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职能,各岗位之间存在脱节问题,半封闭甚至封闭状态下的工作,对新形势分析、新知识更新传播不利,使岗位间协调性变差,信息渠道不畅通使相关业务知识的经验交流不够。(4)容易产生本位主
义。各岗位人员在自己岗位工作,想问题做事情只想到本岗位、本部门,而对村夫俗子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不足,一些人只了解掌握一种岗位业务,对企业整体市场形势不了解,在工作中自身岗位与整体工作常常出现断档现象,缺少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时还会处理不当发生不必要的误会与矛盾。
2 人力资源部实施部门内部岗位轮换的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创新性,需要定期进行一次岗位轮换,根据企业市场发展需要,对不同岗位人员做好有效调配使用,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员做好平级调动,打破部门壁垒,有效解决好员工思想分散、工作不主动的问题,通过轮岗,使员工具备多项技能与业务知识,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部实施部门内部轮岗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如下:
2.1 促进员工换位思考
通过有效的岗位轮换,能够全面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大家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工作岗位,让企业员工体会不同专业岗位差异,使员工相互了解,增强感情,有利于工作开展。企业通过岗位轮换能够有效的打破各岗位间存在的专业性壁垒,当员工面临不同问题时,能够换位思考,解决困难,在企业上下形成一个和谐共处的良好工作环境,达到共同进步的根本目的。
2.2 有效储备人才
通过有效的岗位轮换,能够进一步拓展业务经验,使不同岗位员工同时掌握一项业务,员工能够完成多个岗位工作。有效的岗位轮换相当于建立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快速补充完善,保证了部门稳定,企业发展,把因为人员流动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使企业能够从容面对不利的市场竞争,完成企业全年总目标。
2.3 减少员工不满情绪
在一个岗位工作多年,员工热情减少,特别是企业发展中,晋升机会不多,这就会使员工出现不满情绪,通过良好科学的岗位轮换,能平衡晋升时间长对员工情绪的影响,对员工心理进行全面解压。
3 内部岗位轮换准备
岗位轮换工作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要想操作好,需要一定的风险,在进行换前,要全面掌握实际情况,考虑周全、注意细节,把岗位轮换工作抓好落实。
3.1 制订轮换计划循序渐进完成
岗位轮换要长期坚持,通过制度建设,使轮换工作形成周全的计划,只有全面做好周期性策划,才能保证轮换时间安排合理。可以把4年定为一个周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岗位进行轮换。
3.2 建立岗位完整的说明书
要制定合理的岗位制度,不论是新到人员还是替换人员,到岗位后,都有一定的遵循,通过说明书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确保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3 岗位轮换培训
轮岗后,需要对新进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教育,使员工改快熟知新岗位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只有员工掌握了基本工作方法,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原岗位人员可以做好传帮带,对新员工做好业务上的指导,对不熟悉的业务进行有效讲解。
4 结束语
企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方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管理能力,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岗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科学有效的轮岗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水资源问题的实质与困局
1.1水资源问题的实质
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水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及行为密切相关,水资源危机的产生其实是人自身行为的后果;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公共性十分突出,几乎涉及所有人的利益,利益的博弈必然体现在对水资源治理的影响上,个体使用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造成集体利益的受损,使得人们在水资源治理问题上表现出典型的“集体非理性”。
加勒特・哈丁(1968)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的问题,并把这一现象称为“公地悲剧”。所以,治水不能只针对水体本身,必须把一切与水问题产生相关的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考虑在内,否则,治水将是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人类治水活动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处理水与人关系的自然子系统,协调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子系统。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水资源治理,主要是针对自然子系统的,表现为流域开发和兴利除害的工程技术管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水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长期被忽视;治水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也一直为工程技术界“垄断”,社会治理还非常薄弱,这是水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谋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涉水主体――人的涉水行为的约束问题。
1.2已有的解决之道与局限
显然,水资源危机源于其自身具有的公共属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地悲剧”,解决“公地悲剧”式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私有化,即将产权赋予个人,利用私有化减少资源利用中的负外部性,以约束行为人的资源利用强度;二是庇古(1920)率先提出的国有化,即在资源利用有明显规模经济的地方采用政府直接管理的方式,由政府拥有资源并向使用者征税,确保规模经济的发挥和遏制私人利益对资源的侵蚀,保证资源利用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公共资源治理理论的出发点有二:一是政府失灵,二是市场失灵。对于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至于市场失灵,也已经有前人的诸多研究成果可以论证。所以,公共治理理论认为,采用私有化和市场交换的方式,或者采用政府集权管理的方式,都不能导致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应该采用政府和私有部门之间的牵制、合作来实现这个目标。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权力中心的自主治理理论就认为:基于群体内部存在的相互关心与信任,人们能够从关心他人和群体利益中获得满足。由此,人们会产生合作的愿望,有可能通过由组织行为产生一套规则、个体利用的行为规范、监督和惩戒机制等,从而使资源利用服务于社区(如流域)共同而长远的利益。
奥斯特罗姆的理论目前备受推崇,被视为解决公地悲剧的最佳方法。但是,该模式在中国水资源治理的应用上,其实存在着复杂的操作性问题。刘峰、孔新峰认为,从国内政治看,奥斯特罗姆的理论存在着“适用对象的有限性、适用政治体制的有限性和适用自治组织的有限性”等问题。因为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有无数中间状态,只要情景匹配,这些中间状态皆有可能是有效的,反之则失效,关键在于如何判定其适用情境。不仅如此,多中心治理意味着该模式在组织特征上是多重规模的组织并存,并通过组织之间的竞争、协作和冲突解决模式,使不同的公共利益得到实现。但组织之间如果出现无规则的不良竞争,必将导致冲突与无法协作,所以,如何判断一个具体流域的适用治理情境是水资源治理的关键。
2 组织间关系在水资源治理中的引入:组织间关系的工具性意义
2.1组织间关系的概念与功能
组织间关系是指由两个或更多个组织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定型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主体性、合法性、结构约束性,使得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以被预料的行为。具体到组织行为,范从林认为,组织间关系的本质体现为对组织决策的约束。所以,组织间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联合异质资源的有效手段,它促进或限制了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的的集体行为和竞争行为(Portes,1995);二是利用该关系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资源的综合优势。
组织间网络是组织间关系中最复杂也最具有包容性的一种关系,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工具性意义是可被衡量的,衡量指标是使网络中各单位组织主体产生特定关系的因素――社会资本。所谓社会资本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际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是通过行动者的合作达到促进共同体发展与受益的目标。简言之,社会资本的客观内容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社会资本的本质和基础。
组织间关系网络促进或限制了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的的集体行为和竞争行为,而如何有组织地分配和竞争有限资源如水资源恰恰是公共资源治理关注的重点,这正是将组织间关系概念引入水资源治理的意义所在,因为水资源治理最终应该落实到对人的治理上。对人的治理就不能忽视对关系的处理。因此说,能否认清水资源流域的社会网络,能否处理好社会网络中各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对流域水资源治理至关重要。
2.2组织间关系理论的解释功能
在网络分析中,“网络”被认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Baker,Wayne E.1986),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这暗示着网络分析应当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行动者和社会关系。前者一方面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另一方面其行为又不得不受社会网络的制约;后者则是在行动者之间因某些特定的关系而发生互动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联系模式。
①水资源治理的多主体构成了组织间关系网络的要素之一――行动者。水资源通常以流域为单元,因为流域是以水文地理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每一个流域都涉及省区间、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之间的利益。水资源治理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流域机构、省级政府、水利部、环保部、边界当地政府、相关企业、沿岸居民等。这些主体都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在水资源治理活动中形成复杂关系,从而构成了社会网络。在对流域水资源的水量分配、水污染防治、防洪等水资源治理问题的解决中,必须均衡各方利益,各主体的行为受到其它主体的制约。
②水资源治理各主体间由水而产生互动形成的社会联系构成了组织间关系网络的要素之二――社会关系。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不可替代的生活资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控制性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水资源具有包括自
然特性、生产特性、消费特性和经济特性在内的多重特性。流域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流域管理机构、社会相关组织、水业务管理机构、各类用水单位、广大用水个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从事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因水而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类互动方式和联系模式。
在治理主体间存在着物质资本的传递,如企业间的商业往来、水量的分配等;存在着非物质资源的转换关系,如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企业与相关政府和组织及个体的往来、各主体间的信息与交换等;行为上的互动关系,如各类主体间相互的谈话、参加会议、拜访等;也存在着正式关系,如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政府对企业及其他用水户的行政管理等。流域主体间存在的这些社会关系都属于网络分析的研究范畴。
③流域水资源治理中的各涉水主体以及其相互之间形成的各类社会联系构成了流域治理的社会网络。水资源治理需解决的关键在于决策机制问题,而决策机制源于现有体制。
我国政府在对资源的管理中为了调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制衡,对公共资源管理采取了条块结合的体制;条与块事实上均存在各自的利益动机,因此实际上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管理中需要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现实管理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各利益相关主体对于资源管理参与度和影响力在增强,公共资源管理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封闭的行政管理体制,呈现出多方参与的特征,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联合治理行动。所以,在流域治理中确实存在着组织间关系网络,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测量。
我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描绘这些涉水主体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分析各节点的关系、密度、中心度等,重点找出节点间存在的弱关系、结构洞,以此为基础,就可以进一步梳理流域治理的网络结构,设计流域网络治理的机制。管理体制、组织间关系以及治理决策机制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3理论模型的建构
水资源治理的逻辑起点是治理主体围绕水资源治理的联合行动,构成一种利益关系网络,参与主体所嵌入的网络影响着参与主体的决策行为。治理主体的行为模式取决于其自身利益的特点以及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织间关系。
由于水资源管理的行动者(以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私有经济部门为主)具有组织的特征,因此水资源管理可以视作一个包含了众多组织并且以组织行为和组织间关系为特征的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整体成效(即公共利益水平),可以看作是这一系统的输出,决定输出的是组织行为和经济技术条件,决定组织行为的是组织的自身利益和组织间关系。当行动者不与其它组织发生任何关系时,其行为取决于自身的利益特征,但组织间关系在现有体制中客观存在时,它们必然对行动者的行为施加重要的影响:当组织间存在信任关系,即合作的一方对它方的可靠性和诚实度有足够的信心,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时,组织间的关系的强度即会增强,合作即达成。Hausman(2001)也认为,构成关系强度的三个关键维度是:承诺、相互信任和双边关系主义。其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3 水资源治理中的组织间关系的测量
3.1水资源治理中组织间关系的形式
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中的行动者,其组织间关系以报告、咨询和互惠关系为主,其中报告关系是指一个行动者需要向另一个行动者报告并且接受指令的关系,这是最正式的权威关系,它包括行政机构和经济主体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以及行政管理机构与私有经济部门中的管理关系。咨询关系是指一个行动者可以从另一个行动者得到有利的信息和建议,咨询关系是单向的义务,系统者不必以某种代价进行咨询。而互惠关系则体现为一种资源交换关系,是双务的关系。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是非正式的关系,但有时会比正式的报告关系对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利益影响作用。
与行动者具有报告、咨询和互惠关系的其它行动者众多,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这种关系的强弱程度。
3.2组织间关系的描述
报告关系。影响因素包括:①强制程度――是否必须报告(允许一定的自由裁量或者必须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报告)。②受报告人的否决权限――报告结果被否定的可能性。③报告频率――每日、每周、每季、每年或者不定期。④报告内容――内容的详尽和复杂程度异常报告、就某个职能报告、或者全职能报告。以上因素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量表,为每个因素设计一个权重,最终得到四个因素加总的报告关系强度。
咨询关系与互惠关系。咨询和互惠关系与报告关系相比属于弱关系,且不具备强制性,但是如果行动者得到的信息和建议对于其自身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种咨询关系可以超越较弱的报告关系,这是组织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私有经济部门)的表现。
描述其强弱的因素指标:①双务性――是否需要行动者付出成本(如果是,那么就是互惠关系,否则是咨询关系);②必要性――行动者得到的信息、建议、资源交换对于自身利益增加的不可替代性;③受益程度――行动者从这种关系中所能够增加的自身利益
以上每个因素可以设计一个点量表,双务性、必要性和受益程度高的关系强度高,互惠关系的强度高过一般咨询关系。把三个因素设定不同的权重,最终分别得到加总的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强度。
报告关系、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的比较。得到行动者的报告关系、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分别的强度之后,还需要将其进行比较,并最终判断出与行动者有关的所有组织间关系,哪些是强关系,哪些是弱关系。对于组织而言,其行为受到强关系的影响比弱关系要大
一、专项用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即土地行政划拨,2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二、专项用房专项提供给广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迁居民选购。被拆迁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可购买专项用房或经市政府批准上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并凭所在区政府出具的证明到开发企业购房。
三、专项用房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市建委按经济适用住房定价原则审定。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提高价格。
四、市建委、计委、规划委、国土房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专项用房的工程质量、审批手续等项内容进行审核,并督促有关开发建设单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区政府和宣武区政府根据审核结果,对专项用房的价格、质量、配套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认定,满足拆迁居民入住条件的房源,由区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迁居民凡购买区政府公布的专项用房,具有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产权发证部门依据购房合同和购房人付款凭证,在30日内颁发产权证。开发企业负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六、广安大街拆迁工作完成后,开发企业将购房人证明和销售合同报区政府核准汇总,开发企业凭区政府出具的证明,统一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办理土地划拨及有关费用的减半征收手续,并可按京财税(99)1201号《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关财税减免政策。开发企业购买的拆迁房源专项用于广安大街拆迁的,按照被拆迁居民实际购房面积免收开发企业购买房源发生的有关税费。
七、对于部分房屋已交纳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由征收管理部门退还或在开发单位后续建设项目中抵减,已享受返还或免收政策的开发项目,不再抵减。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96-01
1 前言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使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无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和不足,且这些问题的存在,已影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基于此,只有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职能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和重视的热点话题。尽快解决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和措施,加大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力度。然而,由于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在管理职能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水务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问题,水务管理部门与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对工业生产用水的管理等问题,都没有妥善地处理好,进而导致相关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影响了水资源管理工作。
2.2 管理观念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就现阶段而言,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管理理念落后,不符合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健全,要求对水资源的管理观念也要随之改变,只有具备现代化、科技化的管理理念,才能与之相适应。然而,就目前来说,在水资源管理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依法治水的局面还没有形成,某些发达国家科学管理水资源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没有真正学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2.3 管理方法方面存在问题
水资源管理在管理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是对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还不健全,管理的方法还不科学,管理的手段还太落后。特别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涉及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又没有一套专门的、科学严谨的法律法规,加上管理方法的严重滞后,对水资源还没有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我国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距离。
3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尽快实施依法治水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法制体系是各行各业正常、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拥有一套完善健全的机制体系是确保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想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力度,第一:必须要有一套科学严禁的法律法规。因此,对现有的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进一步完善,以保证水资源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第二:相关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第三:各级政府还要有效的协调好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及时解决工作开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3.2 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水资源短缺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一大阻碍,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做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相协调,是各级政府水务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第一:水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编制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将我国现有水资源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与人口发展协调起来,进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二:水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会同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到需要水资源的相关部门,并做到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第三:水务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3.3 切实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而,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每一项水利工程,并切实加强对所有水利工程的后期管理,使之发挥应有效能。第一:要做到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必须符合水利发展规划,严格杜绝重复建设;第二:是对每一项水利工程都要科学合理的设计,高质量的施工,严格杜绝豆腐渣工程。第三: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严格杜绝“重建轻管"现象发生,努力使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发挥出应有效能。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小水利工程的管理,切实解决好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而使每一项水利工程都能发挥出最大的规划设计效能。
4 结束语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赖以生存基本资源。但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因此,为了迅速改善这一现状,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 卓敏.浅谈市场经济下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J].新财经(理论版),2012(3):102-103.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11-02
针对矿区缺水现状,许多矿区尤其是西北部重点矿区,加大了对矿井水综合利用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处理利用进度,充分认识到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和市场化,是节约水资源、解决矿区缺水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缓解矿区供水紧张局面意义重大,是煤矿实现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煤炭行业用水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集团打破了行业、产业界限,大力兴办高耗水的火电、焦炭、煤制油、煤制气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煤炭企业办电厂火电装机达到8 000万千瓦以上,加之其他高耗水行业,初步估算年用水量增加6亿吨以上,在煤炭企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同时,以四大用煤行业为主体的共16个行业开始投资进入与煤相关的产业,目前已进入14个大型煤炭基地投资兴办煤矿、坑口电厂、煤化工等产业,生产规模十分可观,仅煤矿生产能力就达8亿吨以上,这样耗水量也将大增,解决煤炭矿区生产、生活用水已成为当前重大的战略问题之一。
二、矿井水资源化管理
矿井水资源化管理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实施的综合措施,以科学合理和最优的决策来满足既定应用目标,或使目标达到最优值。
1.矿井水资源量变化。中国矿井水分布极不均匀,一般规律是东、南部地区涌水量大,西、北部地区矿井水涌水量小;雨季比非雨季涌水量大;深部开采比浅部开采涌水量大。多年的实测数据表明,矿井水在开采过程中排放量一般相对稳定,作为水资源在数量上是有保障的。随着中国煤炭总产量的增加,矿井水总产生量是增加的。到2015年规划煤炭产量38亿吨,到时矿井水排放量将达到70亿吨左右,比2010年多9亿吨左右,总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矿井水的产生量是逐年增加的。
2.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方法。矿井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加以综合利用,即称之为“矿井水资源化”。矿井水资源化管理是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很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点:(1)法律方法。就是制定并执行各种有利于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以调整和约束矿井水资源化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社会关系和活动。中国矿井水资源的时空和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一些矿区矿井水资源丰富,一些矿区矿井水涌水量少。另外,随着煤炭行业的持续发展,矿井水污染、纠纷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矿井水资源化的应用,需要制定专门针对矿井水资源化应用的法律法规,增强各级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各级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2)行政方法。是指依据行政组织或者行政机构的权威,在遵从和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为达到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政策等行政性措施。行政方法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实现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不同地区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予以实施的有效方法。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应明确并协调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责权关系,明确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扶持政策和标准,确保矿井水资源化目标的实现。(3)市场方法。需要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矿井水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矿井水应用交易市场,通过市场的调节实现矿井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应扩大市场模式的运用空间,建立明确的水权制度。可以按照用途将矿井水划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渔业用水、农业用水、林业用水、景观用水等个方面,将传统的矿井水资源计划分配权益转变为可以交易的市场水权,投放到矿井水应用交易市场,从而促进矿井水资源化管理的顺利推进。(4)技术方法。是指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对矿井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开采、保护、处置、利用进行统一协调。加大矿井水资源化应用的技术攻关和科学研究力度,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训,配备专职的技术管理人才。
3.存在问题。目前,中国矿井水资源化管理处于较低的水平,管理效率低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管理水平落后,未形成有效的市场。虽然中国矿井水资源丰富,但其资源化应用程度却不理想,存在着很大的浪费。这表明,中国的矿井水资源的管理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矿井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有着其使用价值,经过处理和输送的矿井水,更可以成为一种商品。因此,矿井水资源应纳入商品管理体系中,遵守价值规律,中国水价较低,平均用水费用低于其成本费用,矿井水资源化管理尚未完全纳入市场经济的管理范畴,市场调节手段薄弱。(2)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家各相关部门职能既分割又交叉,严重影响了矿井水的应用。从机构设置的协调性来看,在国家一级缺乏矿井水应用协调机构,导致各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不能综合考虑矿井水的应用,同样在地方政府也缺乏有效的协调机构,这样就导致管理体制缺位。(3)相关的法律不完善。目前中国尚缺乏专门针对矿井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对于各部门制定的有关矿井水资源化管理法规,由于缺乏综合性考虑,从而在总体上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规范体系。
三、矿井水市场化运作
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市场化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方法。近几年来,由于煤矿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在对矿井水资源化管理后,矿井水资源化应用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利用规模也在逐渐增加。
1.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矿井水市场化运作,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鼓励水资源缺乏而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与附近水资源丰富而煤炭资源短缺的地区,进行产业协调,将此前的“调水”为“输煤”,以期实现水、煤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
2.市场化运作的方法。推进中国矿井水应用市场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市场需求出发,构建有效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引导生产,任何一种产品生产或产业形成后,没有市场就实现不了价值,达不到价值的增值目的。市场对矿井水生产具有巨大的牵动作用,因此必须要建设好市场,发挥市场在集散、流转、辐射功能方面的作用,推动矿井水向深层开发,向规模优势方向发展。推进矿井水的市场化,必须根据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最直接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则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产业能不能迅速形成并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占有的能力。(2)鼓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矿井水市场化。矿井水应用市场化,首先要变革观念,要由封闭转向完全开放,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由微观实物型转型向宏观调控型,政府要重点履行市场监管职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矿井水市场化应用,将矿井水资源的供给建立在市场机制上。(3)发挥政府在矿井水市场化中的控制作用。实行矿井水应用市场化,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政府作为管理者,要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矿井水市场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并组织好实施。要为矿井水市场化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确保各项工作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科学。其次,由于某些煤矿企业的矿井水应用具有成本高、非盈利等特点,政府必须对其进行财政补贴。再次,以是否有利于矿井水应用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为标准,来激励和约束各方的行为。(4)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人才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指标,是企业的重要资源。矿井水市场化健康推进,要求煤炭企业要充分重视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实施好人才战略,是矿井水市场化有序开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5)循序渐进,由浅层次市场化到深层次市场化发展。矿井水的市场化进程,要循序渐进,由开始的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水产品的浅层次市场化,往引导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的深层次市场化逐步发展。开发各种层次的水产品,除工业农业等用水需求外,还要开发其他市场需求的水产品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精水产品,从开始的适应市场,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到领先市场,再到引导市场。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5-099-01
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为保证,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合理,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许多问题,仅以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存在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⑴机制失灵,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⑵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不利于节水,甚至鼓励多用水;⑶灌溉工程老化,仅以渠道工程老化为例,在被调查的373座渠首建筑物中,完好的仅占4%;⑷过度超采,生态环境恶化,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地面沉降或裂缝,黄河断流,海水入侵等;⑸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不低支,举步维艰。为了21世纪水资源安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必须有一个大的突破。
首先,必须将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向实施计划生育国策那样来实现这一国策。在全社会形成节水和保护水资源风气,把它作为全民的行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益结合起来,要坚持不懈,无论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制约因素,建立节水型社会。
其次,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与供给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再次,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实施“事企”剥离,其目标是:在水利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如“经济自立灌排区”水管理模式。
最后,制定《节水法》,依法促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管理机制的转变。通过法律途径规范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和高效水管理机制的形成,是以法治国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节水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和方向。根据我国水资源实际情况,应该在有关法律基础之上,尽快制订《节水法》。该法是一项综合管理法,对节水有关工作予以规范,其调整范围为高效利用水资源等有关活动。
参考文献
泵站工程管理工作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是为了确保水库的安全及延长其寿命。加强泵站科学管理,是面对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和短缺,做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高效的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时因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工程设计标准较低,有些甚至没有进行设计,而且大部分以群众运动方式修建,加上经过40多年的运行使用,工程设施普遍存在老化和损坏,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发挥,也给工程管理方面带来不少问题。本文对小型泵站工程管理上存在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对策作些探讨。
泵站管理工作水利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是为了确保水库的安全及延长其寿命。科学管理,是面对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和短缺,做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高效的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存在问题
1、工程设施方面
小型泵站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农田灌溉用水服务、城市给排水以及跨流域调,对合理配置水资源起着积极的作用。泵站与其它水利上程建设不同,无需修建挡水和引水建筑物,还不会影响生态环境和其它资源,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投资较少、生产成本低、便于投入使用。但泵站在平时的运转中,由于各种消耗,会引起各方面的障碍,维护较为困难。
2、工程管理方面
传统水利工作下的泵站管理主要针对配套设施的管理。管理范围小,管理面窄。这反映了重工程轻资源的实际。传统泵站管理还存在着重更改大修,轻检查养护。现代泵站管理,就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展望发展,重新制定管理职责,管理范围,管理方法,管理标准,从而逐步实现泵站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体制与经济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职能也发生了变化。用水对象由原来的农村集体单位变成了个体农户,管理维护费用要靠收水费来维持。要向习惯于无偿供水的农户收取水费和派工维护工程变得非常困难,设施遭受人为破坏严重,难以发挥工程应有的效益。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水利工作,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作为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要利用这难得的机遇,主动争取县、乡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对泵站泵房进行维修。同时,要促使全社会关注水利工作,加快自身管理单位的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发展多种经济,增强经济实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逐步解决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加强小型泵站工程管理
(1)泵站工程管理单位,是水利部门最基层的水管单位,当地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成立水利工程管理机构,配套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水费收取和水工程的维护、运用、管理。
(2)加大各项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和水管单位,要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力度,宣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水也是商品,要有价使用,要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保护水资源。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按用水量对用水户征收相应的水费,共同管好水,用好水。
2、现代泵站管理要标准化
标准化是泵站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施行标准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制定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质量标准,二是管理的工作量标准。质量标准是管理的工程设备应该保持的良好状态和良好程度;工作量标准是达到质量标准所必须做的工作。所以工作量标准是质量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实现质量标准的前提和保证。管理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便于定岗定责和自动化管理。管理标准应定期修改,不断完善。
3、泵站管理的自动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泵站管理工作应逐步实现自动化。它包括水工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的自动化,观测的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如远程操作控制、各种记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术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等。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阿瓦提县丰收灌区位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西南,北纬40°20′~40°38′,东经80°12′~80°20′,海拔高程1041~1054m。灌区西侧为艾西曼湖等低洼地与荒漠区,南临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河汇合口。土壤质地砂壤土、砂土、壤质土、粘土。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共有大型水闸6座,几十年来,水闸工程为丰收灌区的农业灌溉和防洪、水量平衡、水量调度及阿瓦提县丰收二场、三场及部分乡、镇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是一直延用以前老方法和手段,加之维修养护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丰收灌区水闸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本人针对自已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在新时期下如何提高灌区水闸管理办法浅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阿瓦提县丰收灌区水闸工程现况
丰收灌区内的多数水闸修建20世纪80-90年代,经过十几年
的运行,工程老化、损坏、锈蚀及机电设备的锈蚀,有些水闸甚至长时间带病运行。在灌区内只有为数不多的水闸有启闭机房,而那些多数没有启闭机房的启闭系统长年在外,致使机电设备老化损坏严重,给灌区的水量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灌区水闸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水闸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意义重大。
2、对丰收灌区水闸工程维修养护,提出如下建议及采取的措施:
2.1制定水闸工程管理养护制度;在灌区的水闸养护中做到:保持消力池、闸门板、闸门槽范围内无杂物;进出水孔保持通畅;启闭机保持清洁美观,转动部位保持。机电设备无尘污无腐锈,绝缘可靠;输电线路无漏电、短路,接地可靠等。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对水闸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对上级拨付的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利用节余水费或是向阿瓦提县人民政府争取资金及时做好灌区内病险水闸的维修养护,提高水的利用率。
2.3加大灌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管理队伍业务水平。灌区水闸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水平。必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利用冬季停水期对灌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2.4对重要灌水时期对水闸工程设施进行检查。工程检查制度是多年来验证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在每次开灌前的检查,查直接影响到每次灌溉的工程及隐患,针对检查出的不安全因素及隐患,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处理,做好开启闸门的准备工作,保证灌区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25-02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并已经初步形成了设施装备现代化,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农业发展局面。延安市r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即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找到有效解决措施,以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作现状
我国开始推行农业现代化工作之后,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1―2015)》,并于2011年10月11日正式启动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以农业现代化园区和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组织化方式、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目标,重点发展优势特色、高效设施、生态循环和旱作节水农业,逐步实现延安市农业的现代化升级转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延安市共建立了6个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平台、122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市级和9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至2015年年底,延安市粮食生产创造了十二年连续丰收的业绩,苹果种植面积位于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位,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完成了整个延安市的全覆盖,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国家级)工程项目完成了一期建设,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已初具成效。
二、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
延安市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与农业生产无关。部分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态度较为消极、被动,不积极、不配合,甚至有意阻挠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农民农业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农业种植技术传统、落后,农民一般依靠多年积累的农作物种植经营进行农业生产,不会操作和维护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导致设备损坏较多、生产效率不高。
(二)资源环境问题影响较大
延安市农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农村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土壤、水等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源较为匮乏,农作物生存条件、生长环境较差。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缓解,但土壤肥力、水资源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作物生长状况、产量、品质受环境影响较大。
(三)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
延安市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传统、落后,虽在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了部分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但成效不十分明显。延安市的广大农民没有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和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目的、意义不清楚、不了解,对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效果就知之更少。延安市政府延安市大部分农村仍然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解决延安市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
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延安市农民树立农业现代化理念,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专业技术水平,是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障。
1.延安市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因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农民在短期内无法见到很显著的成效,就逐步失去了建设之初所保持的积极性和热情。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工作,坚定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心,才能始终保持主动性。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宣传工作不应只局限于张贴标语或宣传画等,过于单一、枯燥的宣传方式无法保持持久的效果。用农业现代化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可以组织现场参观,或组织观看成功案例的介绍视频,让延安市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还是一项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值和产量,且利国利民的有效措施,农民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
2.延安市农民如果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即使配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农民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整体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延安市农村使用的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等。面对延安市农民开展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应以提升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培训重点应以实操训练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培训结束时应开展实操考试以检验学习情况和培训效果。延安市农民只有自己具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才能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落实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受当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影响较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围绕延安市的实际情况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设施,找到能够适合延安市农业生产环境的作物和优化生产环境、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延安市已形成了传统的特色农业,例如苹果、红枣、大豆等,特色农业之所以能成为特色,就说明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是能够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延安市应以特色农业为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的平台,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对特色产品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能够适应延安市气候环境的原因,予以推广到其他农副产品上,以提升其他农作物应对气候环境的能力,达到提高产量、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投入的目的。同时,延安市还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改进特色农副产品的生物性能,以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使其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为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2.根据延安市的资源利用现状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设施和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生存环境。以延安市水资源问题为例,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和推进。延安市各级政府应根据水资源储备状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并且适宜当地农业生产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农田滴灌技术、地膜保水技术和使用土壤抗旱保水剂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找到更加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节水、保水措施和方案,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和保水效果,全面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果实品质,可以使更多的农作物适应延安市的气候环境,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具有延安市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是延安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
魍场⒙浜蟮呐┮稻营管理方法会严重阻碍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有效推进,妨碍延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方法,才能满足延安市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1.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农民自己的需求为导向,农民一般选择自己喜欢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或者根据去年农作物售卖情况选择售卖价格较高的农产品进行种植,容易造成农产品生产的扎堆种植,或因种植较少而供不应求。延安市应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对农副产品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并及时将市场分析结果告知农民,指导农民选择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农副产品进行种植、养殖。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各层级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公布平台,及时公布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让农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产业调整和资源配备。信息公布平台还可以及时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最新科学技术信息,为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2.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全由农民个人完成,产量、规模较小,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无法使用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设备,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行困难。延安市农业生产只有以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去运营,才能给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提供平台,促进农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延安市可以以农村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村产业链建设,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全面提高延安市农副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产业化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是延安市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采取的管理方法,是实现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四、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农业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资源、环境问题对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为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可采取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等措施。
资助项目
CREST资助了7个水资源研究项目,将持续到2014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膜技术、气候变化、城市和农业。其中包括:(1)为可持续性城市水代谢研发水及废水新型处理系统;(2)水资源重复利用技术的研发;(3)针对气候变化研发水资源均衡利用系统;(4)世界淡水可持续利用的长期规划;(5)通过重新造林来增加流域径流量,进而改善江河环境的新技术研发;(6)智能化卫星系统的集成应用;(7)农业中分散水资源的回收及循环。与欧洲相比,亚洲大都市数量正在急速增加。日本科学家力求寻找能够满足经济活动日益增多、生态功能逐渐弱化的亚洲城市用水需求的方法。有日本学者认为,城市管理者需要学会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也就是说,必须理性用水,以维护既有的自然环境,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需要对水资源实施综合管理。针对这一主题,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分别负责3个主要研究项目。具体包括:(1)既定区域内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及再生水(例如日本荒川流域和越南红河)等各种水资源实际可用量和水质状况。(2)在气候变化情况下,管理这些资源的最佳方法。(3)利用“无处不在”的水资源来解决城市用水问题,确保为人口稠密的大都市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方法。(4)在降低用水负荷、且大都市水资源环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城市用水系统应按从“单一型用水”到“梯级循环用水”的过渡方法设计。(5)为应对能源需求、复杂运行过程以及跟踪危害水质及健康状况的污染,应研发膜过滤、臭氧化及先进的氧化过程等新型技术。(6)对自然有机物(NOM)实施标准化测量,并作为判断其性能常规参数的依据。(7)针对再生水中低浓度病菌和有毒化合物会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研制评价和量化的准则。时代要求“低碳足迹”。有日本学者指出,这项计划不提倡为了技术而发展技术,未来可行的水资源技术要求是低碳的,此外还需要降低原料消耗、经济且能够提供可靠安全的水资源。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多通过水在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下得以体现,如果制定适应性措施,就需要了解与水相关的影响将会发生的地点。因此,在东京工业大学的另一个CREST水资源团队研发出了更精细的数字模拟模型,来预测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世界水资源(可用性和需求)的变化及社会经济变化情况。内容涉及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粮食生产;哪些城市需要在严重干旱条件下管理水资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预测的强降雨事件有可能在何地发生等。最后来自高知大学、工学院大学和筑波大学的团队获得该项目资助。相关研究问题如下:(1)为避免非点源性污染扩散,提升耕地的利用价值,在环境、社会和经济可行的条件下,研究农业废水和营养物质被重新利用的可行性。(2)在化学信息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结合整合多膜技术,寻求将水分子结构的低污染膜融入到新型水处理系统的方法。(3)通过增加土壤入渗来提高地下水的补给量,从而降低地表径流量和水土流失率。这种最佳的森林管理实践,是否可使流域内树木遭受滥砍乱伐或森林覆盖过盛的现象得以优化、恢复。
未来合作与研究趋势
CREST研究计划的另一创新点在于注重合作,使不同学术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团队进行研究,且允许有私营机构参与。有专家指出,项目需要原创性和影响力,专题研究可确保新技术研发能够及时地回馈社会,研究人员有助于新技术创造出新的行业,并能发挥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这也体现了CREST计划的目的,即将基本研究转化为全球应用的商业机会。考虑到全球市场每年与水相关的收入为4000~5000亿美元,且对日本公司寻求市场份额而言,亚洲几个增长较快的市场诱惑巨大。在第二轮资助项目上,CREST在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计划中寻求拓展研究范围,呼吁对下列问题展开研究:(1)大城市及人口稠密地区的水资源管理;(2)地下水新用途及管理方法;(3)通过水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系统,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4)废水中有机污泥和无机污泥的有效利用;(5)与公众健康和人类安全相关的水质评估;(6)农业有效用水;(7)缓解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用水的冲突;(8)水资源重复利用和非液体排放等行业的有效用水。尽管在水文、社会和历史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已完全有能力建立起亚洲首屈一指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将研发投资真正运用于科学创新,以便水利行业在这个极具挑战的时代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TV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水库是由人为建造的工程部分和自然构造的资源部分组成的水利工程设施。工程部分是指各种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备。资源部分是水、水库岸坡及其流域。
西大洋水库由河北省水利厅设计院设计,始建于1958年1月,1960年1月完工。西大洋水库是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现在承担着为保定市区提供生活用水的职责,同时也是北京市应急用水储备地之一。水库位于大清河系唐河出山口唐县境内的西大洋村下游1km处,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420k,总库容11.37亿m3,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库。工程等级为Ⅰ级。
笔者作为西大洋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在水库管理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水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尤其是进入90年代,水环境恶化、干旱缺水与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危机越来越向我们逼近。未来水资源的短缺形势将更为严峻,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针对水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将水资源综合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防治水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这个目标取决于水资源的管理。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笔者将水库管理分为传统水库管理及现代水库管理进行分析讨论。
二、传统水库管理
现代水利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水利而言。传统是对以往的总结和概括。传统水利是以兴利除害、防洪渡汛、供水发电为主。回顾过去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性。面对现实也有严重的不足,那就是重建设轻管理,重工程轻资源。
传统水利工作下的水库管理主要针对人为建造的工程部分即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的管理。管理范围小,管理面窄。这反映了重工程轻资源的实际。传统水库管理还存在着重更改大修,轻检查养护。
管理主要是通过规程规范来实现。传统的规程规范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由设计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的要求;二是在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三是由其它行业借鉴,各水库管理单位相互学习,相互参照。在这三方面中,第一部分偏重理论分析,难免有脱离实际之处。第二部分虽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但却是被动的和初级的。按现代观点他是传统和落后的。第三部分虽然是应该和必须的,但如果脱离实际则变成抄袭而流于形式。总之传统的规程规范由于经验不足,重建轻管等原因,理论内容多,实际内容少;定性内容多定量内容少,看起来很全面,不少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执行,流于形式,特别是工程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保养规程更是如此。这必然导致重更改大修,轻检查养护。检查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隐患,变成了故障找人;养护流于形式,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只有修理,必然形成以修代养。
三、现代水库管理
现代水库管理,就是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展望发展,重新制定管理职责,管理范围,管理方法,管理标准,从而逐步实现水库管理的现代化。
1.现代水库管理不但要管好工程还要管资源
水库管理工作是针对水的工作,它不但包括水的安全、水的利用还应包括水的好坏和水的多少。管水的单位不管水的好坏和多少,显然是不合道理的。所以现代水库管理范围应向上游延伸和扩大,管理工作内容相应增加。不但要管好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备还应管理水库岸坡,流域植被。管理的职责,不单是工程设备的安全运行,还要包括水质水量,合理利用。当然由于和地方政府部门的交叉,管理受到制约,但我们应该也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岸坡是否稳定,有无塌方、滑坡。定期调查了解库区植被、水土流失,定期调查了解流域范围内污染源及水污染状况,写出分析报告和治理改进建议,保护水库的水质和蓄水能力。
2.现代水库管理必须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水库管理工作,责任重大,所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不单是针对防汛度汛,应该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所谓预防,就是超前工作,有备无患。这既体现了管理的主动性,也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性。就一般概念而言“管理”重在预测,没有预测,管理是被动的。也只有真正做好了预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
3.现代水库管理要标准化
标准化是水库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施行标准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标准化管理首先要制定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的质量标准,二是管理的工作量标准。质量标准是管理的工程设备应该保持的良好状态和良好程度;工作量标准是达到质量标准所必须做的工作。所以工作量标准是质量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实现质量标准的前提和保证。管理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便于定岗定责和自动化管理。管理标准应定期修改,不断完善。
4.水库管理的自动化是其现代化的必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库管理工作应逐步实现自动化。它包括水工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的自动化,大坝观测的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如远程操作控制、各种记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术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等。
水库管理工作是上百年的工作,期间工作人员多有变化,然而管理是连续的,技术资料也必须是连续的。所以技术资料档案管理是水库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资料档案重在收集建立。收集的前提是基层工作人员每做一项工作,都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工作记录既是履行职责的标志,也是以后工作的依据。工作记录必须严格、真实、准确、全面,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人员。工作记录要作到及时填写、及时上报、及时分析整理、及时归档保存。这些要求应体现在管理标准中。
四、结束语
现代水库管理虽然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但工程管理仍然是主要内容。因为资源只有通过工程才能发挥效益。工程部分又以闸门启闭机等机电设备最容易出问题。总体上看工程管理的内容是看管、运行、检查观测、维护保养、安全鉴定、更改修理、除险加固、直至工程报废。
参考文献:
1 张岳.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体制势在必行.中国水利2002.8
1、建立较为完善的节约型单位建设工作制度和机制,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管理方法。
2、全面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节水意识,在镇内形成“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把建设节水型单位的要求体现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争做节约用水的表率。
3、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到2015年,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均用水量在2011年的基础上下降15%,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水意识
1、在镇局日常宣传栏位置制作“节水〃和〃生态”为主题的宣传标语和宣传栏,在卫生间、洗手处张贴节约用水温馨提示语,营造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
2、借助“节能宣传周”等时间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有关节约用水的宣传片和展览,
3、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有关用水的法律法规和方
针政策,介绍节水常识,倡导“爱水、惜水、节水”的社会风尚。
(二)加强用水管理。
1、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及时维修损坏的供水管网和设施,定期检查更换水龙头、管道阀门、冲水阀等排、给水器具,防止“跑、冒、滴、漏”浪费现象发生。杜绝“长流>,!
2、加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倡导二次用水、多次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干部职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禁止使用公用水龙头清洗私人家用物品及私家车。
4、控制公务用车清洗次数,提倡用容器接水擦洗,杜绝随意浪费水资源。
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1 概述
一直以来,土地资源都是我国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综合管理体系,并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真正发挥土地多功能特点,进一步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可持续土地管理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几点有效的改善建议。
2 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土地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一般来说,可持续土地概念重点包含了土地原有的财产以及相关的自然资源。但是,据我国目前入地资源现状来看,由于人们的过度消耗,原有的土地资源已经远远无法再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呈现了极度匮乏的状态。这对于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影响。虽然部分研究学者可持续土地管理理解为只要满足于人们实际生产活动需要即可。
并且,土地退化将会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土壤等方面,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土地管理中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相关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来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真正将土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重点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事先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土地是指一个空间单位,在这个空间单位内所有权、资源可用性、边界条件、经济环境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持续的土地发展就是需要考虑到相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经济和生态维度。假如合适的土地管理技术、区域规划等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原则和理念相一致,那么有限的自然资源就可以在一个可持续的方式下开发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的考虑就是生态平衡,尤其是不可恢复的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时间尺度都需要考虑。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就是一个系统的技术和规划目的是使生态与社会经济相融合来达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土地管理包括技术和土地使用规划。一般认为知识是土地管理中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只是仅仅考虑构建一个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更好的知识构建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效果。土地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3 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内容
加强对土地可持续的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服务水平,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使用功能就是,通过利用节水循环系统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促使农业生物向着多样性变化而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土地管理中的基本前提。其次,这种土地管理还能对土地使用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土地退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此外,由于管理人员对于土壤日常养护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土壤在搬运过程中,或是存放期间直接暴露在空气阳光条件下,致使土壤内部营养成分流失,这也是土壤退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可持续土地管理方法的话,就可以降低土壤退化的发生率,并大大增强了土壤强度,使其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及养分。
通过农林业学、间作、休耕等方法来保持农场一级的生物多样化。耕种区域的扩展、深度不断增加的耕作、过度放牧和采伐森林导致的植被覆盖的减少等因素都导致土地有机物质的损失。同时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方法会改变水循环,从而严重影响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供给。表面覆盖的生物量的减少导致更高的地表径流。裸地同时也导致土壤表面的水蒸发流失,结果是导致土壤水分和地下水补给的减少。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管理的维度进行考虑,始终坚持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加强土地管理也需要从土地文化方面考虑,可持续土地管理可以帮助保持文化、自然景观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提高生态旅游。
4 加强土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确保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尽量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供一个有力的发展平台,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对环境保护实施法律政策,制定严格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赔偿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让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来对经济衰弱的地区进行经济支持与帮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
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零散的知识需要明确和一个完全的和互动的评估,这一过程涉及到土地的使用者、技术专家和研究人员。要尽量广泛地使土地使用者和决策者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具体实践的记录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土地管理者在加强土地管理的时候有据可依。为相关的土地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决策意见。很多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已经得到了记录,这些可持续性和具体实施效果在许多区域具体实践过程中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需要对于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从而使这些方法能够适应和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土地环境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要求,同时要保持对于土地管理方面各项新技术的不断开发。
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土地承包者与管理人员只是单方面注重土地的生产量,往往都会忽视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中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要切实认知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地方就能够解决的,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进行总体的统筹规划,通过利用多远化的管理方法来降低土地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从而真正实现系统增效效应的目的。这一效应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使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性管理,逐步提高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