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11:34: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饮食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也让中学生群体的视野扩大,但是中学生思想单纯容易受到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形成性格的逆反心理:不爱学习、只爱玩耍。音乐课程也是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音乐教育让中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欣赏音乐“美”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获得洗礼与震撼,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也成为了一种精神动力,通过音乐舒缓心情、排解焦虑、获得勇气与自信,真正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1]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众所周知,健康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与要求有所提高,身体与社会方面都达到健康标准,之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备受关注。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它不是消极的进行日常活动、预防、矫正、治疗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学科,而是有自己清晰意识去行动,对自己能全面正确分析,对未来有所憧憬,为达到梦想而去坚定信念挑战,逐步完善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1]。心理健康的明显特征有:智力正常、有健全人格、社会适应能力强等。[2]
2.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学习上的问题:(1)中学生学习负担重造成心理压力大:当前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为主,学校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堆积如山的试卷、没完没了的考试,种类繁多的作业,家长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各种补习班轮番上阵,让学生长期挣扎于高负荷学业中心理压膨胀,因而造成厌学的逆反心理。(2)考试紧张,心理素质差平时小测验成绩不错,一到重要考试就心理压力大,发挥失常,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越希望考好,反而更紧张,考不好[2]。
2.2与人相处的问题:(1)师生关系:教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不了解,一味追求成绩,个别老师带“有色眼镜”对待学生,在课堂上讽刺、嘲笑学生,缺乏足够的爱心与耐心,给学生心理留下阴影,对人对事更加消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2)同学关系:中学生贪玩,也更需要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但是不懂得调适心理,会出现嫉妒、排斥、敏感、自卑等心理,让同学关系不融洽。(3)与家长关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不良性格也会在学生心灵上留下阴影,变得暴躁、冷漠、仇视等。[3]
2.3青春期问题:(1)闭锁心理:中学生情绪容易失控,若是受到不良刺激,会采取消极厌世心理,将自己与世界隔绝起来。(2)早恋:青春懵懂时期,受到影视剧影响,也产生爱慕心理,在朦胧中恋爱,是一种早熟,处理不当也造成不良影响。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1. 培养学生自信心与意志力:婉转动人的音乐作品,能让中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心灵上有所震撼,当前各种考试与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因而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在了解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尤其教师挑选健康向上的题材,能在无形中带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与良好情绪:音乐就是有感而发的结晶,也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透过音乐让情感完成一次心灵历程的救赎。需要教师多搜寻蕴含丰富感情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情感的共鸣与启迪。尤其是一些欢快、喜悦、轻松、愉悦的作品,让学生感受真挚感情熏陶良好情绪。
3.培养学生高尚品格与团队合作精神:音乐是无国界的,各种音乐作品,只要是带给人美的感受,就应该加以借鉴。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开展各种活动,舞蹈、独唱、合唱等让学生能一展才华,尤其是合唱中,要教育学生去学会团结合作、融洽和谐的工作完成。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积极开发大脑:音乐教育过程也就涵盖了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欣赏、表演三部分,音乐作品是经过思维的发散而进行创作,表演过程中将新形象与新感触融合在一起就能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学生欣赏中也带着极大的热情去感受这部音乐作品的内涵,这些都是音乐让学生领略到的无与伦比的“美”。[4]
三、音乐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践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亲切的环境中,获得心灵的释放,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妙趣横生的互动,例如布置一些音乐故事、音乐家的小贴纸,让师生能聆听音乐中畅所欲言,也记忆深刻。
2.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到学生,教师一视同仁微笑的讲课,用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除了音乐课外也要在其他方面真诚的关心学生,拉近师生关系,透过音乐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
3.精彩健康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考虑到各种因素,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也能代表学生心情的音乐,让学生心灵产生共鸣,同时音乐课堂也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演唱、去舞蹈、让学生不觉得枯燥而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4.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课堂外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小型晚会、音乐比赛或者请知名音乐人来给学生演讲交流,不但丰富学生知识,也拓展学生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吴雅芳.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魏玮.论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9.
视力障碍学生因为自身生理原因行动不便,所以他们只能在有限的环境内(如教室内、家里)通过收音机、电视和电脑等设备听音乐、广播小说以获取外界信息。很多视力障碍学生内向、自卑或喜欢谈话但又爱沉于幻想的复杂性格,这种性格导致了他们具有显著的焦虑倾向。但另一方面,视力障碍人群的听觉器官要比普通人群更加灵敏,从解剖学的方向来看,视力障碍人群的眼睛本应发挥的作用被迫由其他器官代替,而这些器官无形中接受了大量的外部信息的刺激。因此视力障碍人群的这些器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代偿作用。所以,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靠听觉来完成。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在特殊教育中,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对于视力障碍学生的智力、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视力障碍学生虽然视觉受到限制。但是他们的听觉和触觉特别敏感,我们可以运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用心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可以使视力障碍学生达到心神宁静、放松、愉悦,消除紧张与忧郁,并且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身心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目的。同样,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学习弹奏各种乐器来学习音乐,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让他学习乐器。记住乐谱,演奏音乐,从而让他们充分发挥她们听觉、触觉和记忆力的特长。所以音乐活动对于视力障碍的人来说是扬长避短。从古至今在历史的长河里出现过很多优秀的盲人音乐家,如:古希腊的盲人歌手荷马,中国商代的师延,近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阿炳等。他们都是视力障碍人群通过学习音乐、了解音乐、甚至创作音乐,最后不论歌唱还是演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并名留千古。所以,对视力障碍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他们排遣身处黑暗世界所产生的孤独感与不安全感,愉悦他们的心情,还可以培养一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从事专业的音乐活动,现今世界歌坛就活跃着一位盲人歌唱家Andrea Bocelli(安德烈·波切利),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男高音,他那优美的声音,宽广的音域将歌剧唱腔融入到流行歌曲中,形成了超越流行和古典的独特流派。还有我国的盲人歌手杨光,因为在歌唱方面的突出表现,杨光成为2007年央视《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突出表现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音乐对视力障碍学生的作用
1、心理作用
音乐能有效地帮助视力障碍学生释放、排解各种不良的情绪,更能使视力障碍学生融入到普通人群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视力障碍学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从此远离孤独,融入集体,并给视力障碍学生带来安全感,帮助他们发展和锻炼更加敏锐的听觉和触觉。通过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不同类型音乐的音色和节奏感,视力障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音乐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安全感。乐器演奏更能加强和锻炼视力障碍学生的听觉、动觉及触觉等方面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增强对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很重要。曾经有一个班上的学生由于后天的疾病导致视力下降最终失明,身体的变化也导致他性格的变化,他整日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沉默不语,老师家长多次和他谈心都没有效果,当得知他以前视力正常时学过电子琴时便把他领到学校的钢琴边,当他触摸到琴键时,明显感觉到他心里的激动,经过短暂的触摸,一首欢快的乐曲让周围的人为之动容,而他也完全放松起来,脸上堆满久违的笑容。从此以后,这个盲童便经常会到琴房弹琴,他的性格也活泼起来,像变了个人似得,老师和家长都感叹音乐力量的神奇。
2、教育作用
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多年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亲眼见证了许多视力障碍学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的益处,其受益程度超过视力正常的学生。视力障碍学生把音乐作为表达情绪的方法,通过音乐获得内心的满足。当他们开心或不开心、快乐或不快乐时,宣泄情绪经常会选择用音乐这样的途径。音乐的作用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虽然视力正常者也有这方面的需要,但由于视力障碍学生更易受挫折,而沮丧、焦虑经常伴随在他们左右,这些不良情绪就更需要通过音乐获得释放。所以视力障碍学生更应享受到较好的音乐教育。每一学期,当学生学习任务最重、压力最大、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老师们总要举办丰富多彩的声乐和器乐比赛。学生们不用动员,自己积极的准备,独唱、对唱、小合唱、二胡、手风琴、口琴、电子琴等整日欢快的歌声和笑声都能从教室里传出。音乐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放松了他们心里的烦躁情绪,能让他们身心愉悦。音乐教育对视力障碍学生来说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适合他们发展,而且会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兴趣和爱好。
3、身体的恢复作用
视力障碍学生,尤其是儿童,需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发展他们的肢体运动技能,强壮他们的体格。在日常的学习中学校经常会组织一些体育或音乐活动来加强他们这方面的锻炼。比如广播操比赛、花样跳绳比赛等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在学校举办的声乐、器乐比赛中老师常常鼓励视力障碍学生用自己优美的舞姿为同学伴舞。音乐活动是他们进行节奏性身体锻炼活动的灵丹妙药,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活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视力障碍学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情绪得到了愉悦,消除了他们原本紧张和忧郁的不良情绪,而且音乐活动还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大脑皮层与皮层下活动的协调,达到身心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音乐教育对视力障碍学生的重要意义
1、根据视力障碍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适当的音乐教育课程
视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普通学生一样,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及特点,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音乐教育的课程。低年级以视唱练耳、较简单的歌曲演唱、不太复杂的节奏活动为主、请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及一些中外名曲;中年级的课程给学生训练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视唱练耳练习比如:和弦听记、和弦链接、二声部视唱等,歌曲演唱中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中外名曲;高年级可以对学生教授乐器演奏、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及识记盲人乐谱等。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内容应当清晰、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明确,教学方式要有助于视力障碍学生思维和动作的发展。并且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反应,让学生们都能从音乐教学中得到帮助。通过学习音乐,视力障碍学生都应该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并且鼓励自己完成其他的学习任务。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的作用改善视力障碍学生的不良状态
音乐教学对调节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变化能影响人们心理上的变化。优美的音乐能提高人们的兴奋感,它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情感,振奋人们的精神。而且可以帮助消除由于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提高人们应激能力。在笔者的长期教学中,音乐对改善学生的不良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曾经有一位视力障碍的女学生,双目先天性失明,上学前很少离开家,除了家人几乎不接触陌生人,很难与他人正常交流。但是她对音乐比较感兴趣。经常会看到她一边听音乐一边高兴的跟唱。所以本人就尝试采取音乐疗法去改变她交流困难的状态。有一次看到她又在一边听音乐一边高兴的跟唱时,笔者走到她身边对她说:“这首歌老师也很喜欢,我们一起来唱吧。”她嘴巴动了一下想说什么但还是没和人交流,但笔者没有放弃,当她又重新唱这首歌时大声的和她一起唱,唱完她高兴地说:“真好听”。笔者听到后高兴的说“老师还会唱别的歌曲,如果你想听可以经常来找老师,老师教你”,她小声说:“好吧”。我们的交流就这样开始了。在课堂上把她的座位安排到了离老师最近的地方。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特殊关注,也便于对她的观察。在音乐的带领下她终于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了。最让人可喜的是。经过不到一年的训练,她唱歌的水平提高很快。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改变了一个孩子的性格,这将会在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护理职业压力源因素所致的持续的护理职业风险压力会进一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表现为职业倦怠[1]。国内学者杨美玲[2]研究表明,护理职业风险压力越大,离职意愿越强。为了解武汉地区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聘用制临时护士压力源因素与身心健康间作用关系现况,我们针对该群体进行了现况调查,并开展了有效的干预与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武汉地区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为现场,对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三年内的临时聘用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纳入条件:(1)连续从事某科临时聘用制支助护士工作3个月以上(2)毕业于正规护理学校。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编制与调查方法 研究者针对医院聘用制护士职业特点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5]对该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两家医院分别发出问卷和收回答卷均为68份,回收有效率为100%。
1.2.2 干预方法 在研究期间内对医院干预人群,进行系统的培训,并针对性地改进原有管理方法。最后再对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
1.2.3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临时护士各68名,均为女性,年龄17-35岁,平均年龄22.36±2.46岁;
2.1 干预前后结果比较 经调查比较,其干预前武汉地区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临时护士护理职业心理状态均存在严重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而干预后其焦虑与抑郁情绪明显减轻。对武汉地区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临时护士干预前的结果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均显示,P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地区中医医院临时护士调查分析,以我国常模的上限为界,SAS 标准分>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 标准分>53分,表明有抑郁症状。整体的焦虑、抑郁水平与中国常模比较。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3]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发现,该群体干预前的SDS、SAS均值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标准分均值(P
研究证明,有针对性的改进原有的管理方法,如采取个性化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引导等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瑛.护士工作压力应对与职业倦怠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2] 杨美玲,王冉冉,侯淑肖.在职护士离职意愿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18);1667-1669.
[3]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57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将“健康”放在首要地位。同时,进一步强调对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近年来着重对小班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进行了实践研究。
幼儿健康饮食习惯养成的价值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养成的健康饮食习惯会伴随幼儿的一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健康的前提条件是幼儿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习惯。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前提条件,合理的饮食结构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的物质“基石”。所以,对小班幼儿进行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班幼儿饮食习惯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小班幼儿挑食、偏食、厌食现象普遍存在。挑食、偏食、厌食是小班幼儿通常会有的现象。挑食、偏食、厌食会造成小班幼儿营养不良症,会严重制约小班幼儿的生长、发展。小班幼儿产生挑食、偏食、厌食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的环境因素与小班幼儿主观的心理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方便”单品种的菜天天食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自然会引起幼儿的厌食情绪。
误区之二:大多数家长过于溺爱幼儿。两至三岁的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身体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常见的现象是吃饭时满桌、满地、满身都是饭粒,显得脏兮兮的。针对这样的现象,部分家长便走进了教育的误区:家长干脆不让幼儿自己吃饭。殊不知,家长越是这样,幼儿便失去了实践锻炼的大好时机,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家长又担心幼儿吃不饱,干脆家长直接喂幼儿,这样既省事又干净,这样的做法自然导致幼儿对家长的过于依赖症。
误区之三:部分家长将幼儿的零食充主食。部分家长为了让幼儿不受饿,常常会买很多的零食给幼儿吃。有的幼儿吃零食上了瘾,对奶油味、巧克力味的零食特别钟爱。事实上,部分幼儿由于过多食用零食,导致营养不均衡,部分幼儿出现了肥胖症。
误区之四:幼儿饮食时间随意性大。部分家长对幼儿每天的饮食次数无规定,只要幼儿想吃就让他们吃,不是按照一日三餐的通常做法,而是随意性很大。
培养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对策
对策之一: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为小班幼儿健康饮食构建愉悦的环境,让小班幼儿在心情愉悦、自由宽松的环境下饮食。幼儿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自己以身作则,同时应用积极的、正面的、富含启发性的、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做到健康饮食。比如,可以对幼儿这样说:“今天的凉拌黄瓜又鲜又脆,肯定很好吃的!”“今天的蕃茄蛋汤,色、香、味俱全,看哪一个小朋友吃得多,吃得香!”诸如此类的语言暗示,一定能激发起小班幼儿的饮食兴趣,诱发小班幼儿的饮食欲望。此外,为了让小班幼儿克服挑食、偏食、厌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收集或上网查找关于让幼儿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的有关儿歌或专题教育片,组织幼儿学习,组织幼儿观看,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对策之二:教育小班幼儿养成自主饮食的习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同样,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需要幼鹤灾鞯摹⒒极的、主动的投入。离开了幼儿自主的有效投入,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只能成为“泡影”。幼儿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应放手让小班幼儿真正自主地参与其中,让小班幼儿自主进行饮食习惯的培养,克服懒惰心理,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饮食,才能受益终生。
对策之三:让小班幼儿一日三餐吃好主食,少吃或不吃零食。幼儿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应教育小班幼儿坚持一日三餐进食主食,力求吃饱吃好,吃出营养。当然,需强调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进行饮食,切忌暴饮暴食。要尽可能的给小班幼儿色、香、味俱全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荤食与蔬食分配合理的健康食品,以让小班幼儿健康的成长。
对策之四:让小班幼儿形成有规律的饮食时间。对小班幼儿饮食时间的安排要合理,一日三餐进餐时间相对固定,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人体生物钟,按时按规律让小班幼儿饮食。
健康饮食:小麦汁
健康运动:篮球、赛车、自行车
金牛座
金牛座掌管的腺体是甲状腺,如果甲状腺失调,则会产生浮肿和体重增加的困扰。他们的喉咙鼻子都不太听话,动不动就会声音沙哑、喉咙痛、流鼻水。
健康饮食:温热的蜂蜜绿茶
健康运动:有氧舞蹈、花草园艺、高尔夫球
双子座
双子座的疾病会跟神经系统有关,例如精神紧张、肺疾、手伤等,同时也可能因为敲打计算机键盘及按移鼠标过多,令手臂和肩膊出现问题,甚至出现腕关节神经痛。
健康饮食:小麦胚芽、啤酒酵母、生菜沙拉
健康运动:慢跑、网球、登山
巨蟹座
主要影响巨蟹座健康的因素来自压力,但是也不能忽视体质虚弱的种种问题,和由不良饮食引起的肠胃疾病。
健康饮食:不要吃得太咸、太油腻
健康运动:游泳、洗温泉、自行车
狮子座
狮子座的一颗“心”,是与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关键部位,所以其疾病较常与心脏部位有关,除此之外,脊椎及背部之外、循环系统和肾上腺等也和狮子座有密切的关系。
健康饮食:大蒜、红酒、海鲜
健康运动:高尔夫、网球、拳击
处女座
处女座的人经常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以及肠胃的疾病,这和性格上的忧虑、患得患失,及不均衡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健康饮食:五谷杂粮、波菜、动物肝脏
健康运动:室内脚踏车、跑步机
天秤座
天秤座主要应避免身体负荷过大,他们很容易因为对一件事过于投入而忽略了健康及饮食平衡的重要性。肾是健康风险最高的器官,天秤座的你,可真要好好注意呢。
健康饮食:豆类、深绿色蔬菜、酪梨
健康运动:桌球、壁球、排球
天蝎座
对人生没有明确目标,也缺少运动的天蝎座,会变得不满、颓废。膀胱和生殖泌尿系统是天蝎座身体上的弱点,应该提起注意。
健康饮食:不要偏食,多吃点平常不吃的食物
健康运动:到海边冥想、森林浴
射手座
因为工作需要往来奔波的射手座,应当尽量减少肌肉拉伤或是酸痛出现的机率。如果活动量超负,往往会种下折磨肝脏、降低免疫力的恶因,造成肝脏病、慢性疲劳等症状。
健康饮食:优酪乳、深绿色蔬菜、豆类
健康运动:运动高手
摩羯座
摩羯座要预防牙齿及骨科方面的疾病。消化功能不良,食物中的酸素积聚在关节处,或者尿酸代谢的过程缓慢,都会经常造成关节的肿胀和疼痛。
健康饮食:吃得好一点
健康运动:高尔夫、郊游、洗按摩浴
水瓶座
不良的情绪会令神经系统压力过大、神经麻木不仁、脑部结构产生异常化学物质,引起神经类疾病、忧郁及失调症。水瓶座是掌控人体的腺体与循环系统,所以应当注意借充分运动来常保健康。
健康饮食:养成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的习惯
健康运动:有氧舞蹈
双鱼座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55-01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通过患者良好的饮食行为管理以控制血糖、血脂等各项代谢的指标,从而防止和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但糖尿病病人的健康饮食行为由于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饮食不严格按要求进行,而家属作为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3],将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与坚持有促进作用。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 合理地控制饮食有利于控制血糖 。但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不健康饮食行为。为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原因 ,对1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对象与内容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符合WHO(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且生活能自理的患者160例,其中男性患者92例, 女性68例, 年龄25~70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86例、中学32例、大学及以上42例。
1.2 调查内容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60例不遵医饮食原因进行调查。包括 8个条目, 每个条目采用“是”、“否 ”做答。要求患者自行填写:糖尿病患者自我饮食行为管理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参与糖尿病管理行为的情况。 按照研究要求已进行培训的2名资料收集人员 ,以帮助完成资料收集工作。本研究发放问卷80份,收回80份,收回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统计,结果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3 讨论
3.1 糖尿病患者不遵医饮食的原因分析: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控制外源的营养平衡,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糖尿病患者只有严格遵从医嘱,控制饮食,才能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
3.2 开展有家属参与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患者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定期监测,足部护理,低血糖的防护。而家庭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场所,家属对患者的实际饮食控制、运动、服药行为和患者的心理状况及需求情况等最为熟悉。家属的参与,使患者感受到家属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不断地督促并协助患者建立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按时服药、定期检查。
3.3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超重、肥胖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低体重和标准体重组。超过标准体重20%者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节制饮食和坚持运动对血糖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告知患者其危害性 ,让患者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并协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如限制脂肪摄入,减少热量供给,少食多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戒烟,坚持餐后30-45 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对患者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同时呼吁社会关爱、支持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病死率。
4 小结
通过家属参与糖尿病管理情况的调查,发现家属的参与有利于促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建议今后应面向家属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以促进家属更积极、有效地参与糖尿病管理。总之,个体化饮食健康教育能够通过改变糖尿病患者的知、信、行的过程,降低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为综合防治糖尿病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健康饮食理念的衍生
早期的健康饮食理念应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人类还处于生吞活咽、茹毛饮血的生活状态,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让人们渴望健康、祈求长寿。直到发现并学会利用火,人类进入熟食时代,才真正步入健康饮食方式,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人类开始追求健康饮食,不断探索健康的饮食理念。
2. 健康饮食理念的发展
人类对健康饮食理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健康饮食理念的第一个阶段是饮食卫生理念,火的利用,使人类开始熟食,满足了饮食卫生的要求;第二个阶段是果腹保命饮食理念,那时候的人类虽然不清楚人类对营养素的需求,但填饱肚子就可以维持生命是众人皆知的道理;第三个阶段是肉食健体饮食理念,人类开始追求肉食,强调对动物蛋白的摄取;第四个阶段是养生延寿饮食理念,人类开始追求荤素搭配饮食理念、本味饮食理念、慎食和节食、低盐低糖低脂饮食等健康饮食理念。
二、健康饮食理念对传统调味方式的冲击
1. 传统调味方式讲究适口原则,长期的饮食习惯导致人类饮食形成嗜咸、嗜甜、重酸辣,而这些又恰恰与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相冲突。一方面,这种调味方式使人类食盐、食糖摄入量偏高,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糖等心脑血管疾病;另一方面,这些高渗食材的大量摄取,也改变了人类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对人类肾脏、血压等造成安全隐患。
2. 传统调味方式讲究重油、重赤、重酱,也就是传统饮食所说的“油多不坏菜”、“明油亮芡”的工艺理念,而这些传统工艺理念都与健康饮食理念相冲突。油脂、糖类、酱类等调味食材使用过多,容易导致高血糖、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3. 传统调味方式片面追求色香味,这与现代饮食理念注重清淡饮食(讲究原色、原汁、原味)也有冲突。菜肴追求色香味本身没错,这也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但不能因此影响到饮食安全和健康,不能与现代清淡饮食的健康饮食理念相悖逆。
4. 无辣不爽的传统调味方式与清淡饮食调味理念的冲突。辣文化饮食集聚区占据了中餐五分之一的份额,涉及四川、重庆、湖南、贵州等众多区域,另外在其他地区嗜辣者也不在少数。然而辣味过重对人体也有危害,可能导致人体上火、便秘,甚至引起衄血、痔疮等。
三、健康饮食理念下调味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1. 以果蔬调味为代表的绿色调味方式的运用
(1)以果蔬本体为调味食材。古代“以梅为调”,就是利用梅子为调味食材参与菜点制作,达到酸味调味的目的。以果蔬为调味食材,既可以选择新鲜的,也可以选择复制品(如腌制品、风干制品、蜡制品等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果蔬食材,达到不同的调味需求。典型的范例包括酸菜鱼、雪里蕻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等,分别以酸菜、雪里蕻和菠萝为调味食材,赋予菜肴酸、咸及酸甜的口味特点,在菜点制作过程中,参照这些调味范例可以进行推广普及。
(2)以果蔬汁液为调味食材。中餐中常常被运用于烹饪的果蔬汁液诸如柠檬汁、橙汁、椰汁等,参与菜点调味在以往也有出现,大多用于熘制菜肴的调味卤汁的调制,口味自然而清新。而在西餐工艺中,用于烧烤的畜禽肉类也都要用柠檬汁等进行腌渍,以达到去腥除膻的目的。使用果蔬汁液参与菜点调味最好选用浓缩原汁,不得含有防腐剂等添加剂,以保证饮食安全。
(3)以果酱、果脯等为调味食材。由于果酱和果脯作为调味食材的特殊性,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参与调味,一是作为缔子类菜肴的馅心影响菜肴的滋味,例如以山药泥为皮料、草莓酱为馅料,成坯后粘上面包糠炸制成菜的草莓山药酥;二是直接将果酱浇盖在菜肴表面进行调味,或将果脯斩碎后直接撒在菜肴表面进行调味,一般适合于蒸、炸、熘类菜肴的调味;三是佐碟调味,就是将果酱或果脯放在调味碟中随菜点上桌,由食客根据个人口味嗜好自助选择蘸食,达到调味目的。
2.以海鲜、高汤为调味食材,突出菜肴本味
首先,“盐为百味之主”,咸味是人类每天都要接触的主要基本味,可以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同时氯离子还可以参与体内胃酸的生成,是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鲜味则是食品的一种复杂而醇美的感觉,是体现菜肴滋味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味,其主要成分是氨基酸。鲜味通常不能独立作为菜肴的滋味,在应用过程中,鲜味一般在有咸味的基础上,方可呈现最佳效果。因此在菜肴制作中咸和鲜往往是相伴同时出现,故谓“咸鲜”。
在日常烹饪中,咸味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鲜味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氯化钠摄食过多容易导致渗透压不平衡,甚至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病的出现,而谷氨酸钠很容易受热生成不仅没有鲜味还会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的焦谷氨酸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的要求,选用海鲜和高汤参与烹饪就显得很重要。以海鲜参与调味,海鲜既可以作为主辅料,也起到调料的作用,可以同时赋予菜肴咸鲜味;以高汤参与调味,可以避免使用味精不耐高温的缺点,且含有大量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氨基酸,尤其适合年老体弱者。
3. 选用安全替代品,保证低盐、低糖饮食
为了避免过度摄入盐和糖,在征询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洪新的意见和建议后,经过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论证,可以选用一些具有盐、糖生物特性的替代品参与烹饪调味。
(1)食盐的替代品。过多摄入食盐(NaCl)容易引起高血压和脑血栓,因此目前对包装食品和预加工食品中的食盐含量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规定,烹饪行业对食盐的使用量也开始关注并逐年减少。但是食盐作为咸味调味品的主要代表还不能消失,它常被用作味加强剂、增稠剂、稳定剂、防腐剂等。针对这种情况,德国钾肥生产企业K+SKali公司研制并公布了其最新的食品级氯化钾品KaliSel。由于KCl与NaCl性能相近,因此KaliSel可以完全取代食盐添加到食品中,它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的钾元素,并促进新陈代谢。KaliSel纯度高,二级盐含量低,可广泛应用到食品工业的各个领域。
(2)食糖的替代品。临床证明,淀粉类糖比蔗糖对人体血糖的影响更大,因此饮食限量首先是控制血糖过高的首选方案。在食品行业,用于食糖的替代品主要有木糖醇、安赛蜜和糖精等。
木糖醇,也称戊五醇,分子式是C5H12O5,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甜,极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和甲醇,固体形式在口中会产生愉快的清凉感。木糖醇甜度和吸湿性与庶糖相似,入口后被人体吸收无副作用,用途广泛,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主要运用于口香糖、巧克力和饮料中。木糖醇用于烹饪的尝试始于2012年,其甜度明显高于食糖,用量相对较少,食客一般无法判断甜味来源,安全试验也很正常。只是由于木糖醇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因素,直到目前还未能在烹饪中进行普及应用。
安赛蜜,即AceK乙酰磺胺酸钾,是一种无卡路里的甜味剂,分子式是C4H4KNO4S,它是由德国化学家卡尔・克劳斯于1967年在赫希斯特公司(现Nutrinova公司)工作时偶然发现的。作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可广泛用于固体饮料、酱菜类、蜜饯、胶姆糖、餐桌用甜味料的各种食品中。安赛蜜用于烹饪实验是2013年,由于国家限量使用,且仅运用于动物实验,目前尚未发现异常。
糖精,即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分子式是C7H5NO3S,甜度约为蔗糖的450~550倍,故其1/104的水溶液即有甜味感,浓度高了以后还会出现苦味。糖精作为甜味剂主要用于食品产业,例如饼干、饮料等生产中。糖精用于烹饪实验是2012年,由于甜度太强,控制不好容易出现苦味,兼之国家限量使用,并有相关致病致癌报告,故仅用于动物实验。
4. 强调清淡调味,避免过酸过辣
主持国家级精品课《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专著《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及《幼儿健康概念认知研究》有一定影响。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幼儿性格、态度的形成。已有研究表明,平衡膳食的益处已不局限于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而是有着更为广泛深刻的意义。美国学者布朗研究了“食谱与性格形成”问题,认为父母应珍惜学前儿童尝试不同类别食物的好奇心,因为一个人在幼年接受的食物类别越多,其成年后性格的包容度就越大,比如,各种蔬菜鲜脆、辛烈、清苦等诸多口感滋味,与学前儿童形成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拒绝蔬菜的学前儿童常常有拒绝接受周围环境的倾向。为此,笔者依据对现实中幼儿饮食行为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家长,教师所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1、幼儿饮食行为特点
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以及在家的饮食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 幼儿想知道吃的是什么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是建立在基本的营养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比如,幼儿会经常询问:“这个能不能吃?”“这是什么?是葱(指蒜)吗?”“西红柿也是蔬菜吗?”“为什么要吃这个?”如果幼儿的求知欲能得到及时满足,担忧能得到及时解决,则会直接提升进餐兴趣和速度。
2 幼儿知道吃什么并不一定能好好吃具有一定的饮食认知,并不意味着幼儿能够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笔者发现,大多数3~6岁的幼儿能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害处,大中班幼儿对不良饮食行为后果的认识较小班幼儿相对更加清晰。尽管大多数幼儿知道“挑食”的后果,实际执行情况却是有的幼儿几乎不挑食、有的有点挑食、有的很挑食。幼儿饮食知与行尚未建立同步关系,“说得到做不到”的比比皆是。
3 幼儿吃饭与个体性格有关联 幼儿的饮食行为与其个性特点、气质特点更趋一致。比如平时做事磨蹭、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幼儿,进餐时容易表现为发呆或说笑:而平时独立性较强的孩子,则相对能较快较好地完成进餐。
4 幼儿不喜欢吃的理由各式各样 幼儿的饮食喜好,既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幼儿喜欢吃的往往是鸡腿、鸡翅、盐水鸭、大虾、红烧带鱼等口味较重的荤菜和一些形象可爱的面点。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往往也由食物的特点决定,比如,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塞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香菇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气味,不喜欢吃紫包菜是因为其红颜色,不喜欢吃海参是因为害怕其“抖动”。幼儿的偏食挑食表现为选择喜欢的食物并过多食用。尝试后吐掉不喜欢的食物或直接拒绝不喜欢的食物。
5 幼儿吃饭时或专心或分心 有无食欲是幼儿能否很好进餐的关键。在缺乏一定食欲的情况下,幼儿往往以不咀嚼、不下咽、玩耍食物甚至不断利用餐具做小游戏来消极抵抗:而在有较强食欲的前提下,则会关注食物并较为主动地索取食物、较快地完成进餐。
6 幼儿饮食行为受环境影响 幼儿的进餐习惯既受幼儿园影响也受家庭影响。比如,家长尤其母亲是否挑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相似的情况:幼儿园中小班往往饭菜放在一个碗里,大多情况是饭在下菜在上,幼儿往往因此先吃完菜再吃饭,不能饭菜交替进食。这种习惯沿袭到某些家庭且在少数家庭夸张地演变为“前10分钟吃菜,后面吃饭”,结果因为荤菜吃得过多,主食吃不下去,同时也可能因集中吃荤菜导致口渴喝水,进而冲淡胃酸影响消化吸收。
7 幼儿从小就会见机行事幼儿的饮食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密切相关,餐桌上成人与孩子处在频繁的互动中。即使一个3岁不到的孩子,也都能根据成人的要求程度,寻找自我空间。成人一时的放松要求或偶尔的过度严格。都会不利于孩子保持健康饮食行为的一贯性。家庭中成人尤其祖辈往往具有更多的包办代替行为,主动喂孩子吃饭,甚至指责保姆没有积极地喂孩子,导致孩子在家庭及幼儿园进餐的独立性严重缺乏,把自己的进餐看作是他人的事情。
8 幼儿怎么吃与成人怎么看有关幼儿的饮食行为有着成人饮食营养观念之烙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往往会在孩子进餐时或絮絮叨叨或硬性强迫或步步退让,这种情景下家长向孩子传递的营养知识常常带有误导倾向。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虾有营养,多吃两只,饭可以少吃一点”、“水果不吃就算了,喝果汁吧”,这在无形中形成了假象,即传递出错误的信息――“荤菜比米饭更有营养”、“果汁可以取代水果”。殊不知,其一,平衡膳食才是科学的膳食,过量荤食不仅会导致孩子营养不平衡,而且有可能损伤消化系统:其二,水果比果汁有更多的纤维素更少的二次污染。直接食用水果还有利于孩子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有利于健康。
2、幼儿饮食行为改进策略
1 满足幼儿对食物的好奇心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比如,周末可以带孩子逛菜场,当孩子主动接触食物时,不要因为会弄脏衣物而阻止孩子,更不应以鲜活水产来吓唬孩子,而是抓住机会,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孩子认识食物,了解其名称、外形及主要营养价值,并将初步认识的食物作为购买的首选。
2 树立知行并进“行为先”之饮食观 饮食营养认知与饮食行为并不完全同步,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应尽早开始。黄济先生认为:“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对象身上。知行的先后问题,知行的难易问题,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复杂多元的关系在幼儿饮食知行关系中可以概括为:基本的营养知识有助于幼儿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有时幼儿虽然知晓健康饮食的粗浅知识,但没有能建立起健康饮食行为:有时幼儿虽已形成健康饮食习惯但不一定很清楚其间的科学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拓展,不少幼儿的挑食偏食现象有所缓解:不良饮食行为一旦形成,则有碍健康饮食行为的确立。为此,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应尽早开始,先入为主,而不是在幼儿已经形成了不良饮食行为之后。再花时间和气力去纠正。健康饮食行为培养的同时,应增进幼儿的饮食营养认知。
3 健康饮食行为培养不可小觑 高度重视饮食行为与个性品质之相辅相成关系,认识到幼儿饮食行为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应与其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甚至个性、气质培养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不仅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生长,而且关系到将来生活、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关系到个性、气质的养成。很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吃饭等待成人喂食的孩子在将来的学习中如何发挥主动性,也很难想象其未来面对生活困难时如何独立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应明智地通过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来塑造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比如,通过进餐中注意桌面清洁、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主动帮助分发家庭成员的餐具、愿意尝试自己不熟悉的食物等,培养幼儿的进餐礼仪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良好的个性品质又能促成健康饮食行为及其他健康行为的养成。
4 面对食物让幼儿变拒绝为亲近 增加幼儿对天然食物的唯美的感官认识,让幼儿有机会充分地欣赏食物固有的美、原本的美。比如菠萝的神秘、圣女果的小巧、胡萝卜的艳丽及芹菜的修长等,并让幼儿参与可能的食物制作和烹调过程,比如剥豆荚及分食物等,激发幼儿对食物的亲近感,变枯燥乏味地被动进食为亲身体验生活。这一点对于常常只能在餐桌上见识各种加工食品的城市儿童尤为必要。另外,在婴幼儿能够进食固体食物之后,不应将各种菜肴都做成丸子或熬成汤,而是应当随着幼儿乳牙的全部萌出,逐渐接近正常饮食。
5 坚持爱严有度抓根本 通过按时进餐和增加活动量促进幼儿的食欲。如果幼儿正餐未能很好进食,则原则上不提供零食,即使类似硬果类等有益的零食也都是为正常进餐的孩子准备的。如果因为正餐没有很好地完成而加大零食的供应量,则是助长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对于室内安静活动居多的孩子而言,适度加大户外活动量,促进能量消耗亦可增进食欲。
6 营造健康饮食行为之良好氛围 成人尤其家长应充分注意到自身的饮食行为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根据对生活中幼儿家庭进餐行为的观察发现。母亲的“挑挑拣拣”挑食行为或父亲的狼吞虎咽“速战速决”、同伴的食欲旺盛“吃了碗里看着锅里”或同伴的满嘴裹饭“难以下咽”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饮食喜好而使家庭食谱变得相对单一缺乏变化,导致孩子从小养成偏食行为。在孩子面前,家长应当没有不吃的健康食品,应当养成饭菜搭配、荤素搭配的良好进餐习惯,应当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对食物的消极偏好。希望孩子形成的健康饮食习惯,成人应率先养成。
7 始终如一要求一致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需尽早开始且家园配合。孩子能够进食固体食物后。就可以让其在成人的辅助下自己进餐,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吃饭是自己的事情,不吃饭会饿肚子,现在不吃饭就要饿着等到下一个正餐。不要因为怕弄脏衣服和桌面。而剥夺孩子自己进餐的机会,避免幼儿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以及大人追着孩子喂食等不良习惯,平时不要以食物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许多孩子在幼儿园完全能够自主进餐,但在家里却依赖性极强,为此,家庭成员之间首先要保持一致的进餐要求。其次,家庭和幼儿园之间也要保持一致的要求,否则,聪明的孩子会因家庭成员要求的不一致或家园要求的不一致,而轻易找到挑食偏食的理由。
8 餐桌教育适可而止 幼儿的饮食认知应在生活中适时适度积累。进餐过程是饮食营养教育的良好时机,许多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都来自餐桌。所以,家长或教师在幼儿进餐时适时说的简短科学的话语,都将帮助幼儿积累知识,增进认知。但进餐过程应当以进餐为主学习为辅,在这一点上幼儿园老师把握得更好些,而有的家长会在餐桌上不停地教育孩子,家长的唠叨极易转移孩子进餐的注意力。甚至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笔者观察发现,幼儿进餐不专心时家长的干预很多,而幼儿专心进餐时家长竟然也会主动抛出无关话题即“没话找话”,而孩子往往被家长的话题过度地吸引以致直接打断进餐,这时家长常常又会批评孩子。有的家长尚未意识到有时孩子“不好好吃饭”,其实根源在于家长自身。因此,餐桌上成人应当着眼于当前食物的色香味,启发引导幼儿学习体验健康食品的美味,从而增进亲近感和愉悦感。
链接
孩子的健康饮食法则
儿时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美国两大权威育儿网站“儿童健康”网和“网络医学博士”网为孩子制定健康饮食法则。
父母控制第一道防线。在采购食物时,父母就要注意,家中只储备健康食品。父母还要让孩子了解不同类型的健康食材以及它们的营养和作用,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如何作出健康的选择。
别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家长为孩子提供健康的食物,要让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吃什么、吃多少。只要保证选择范围内的都是健康的食材,就能让孩子吃得健康又快乐。
别催孩子都吃光。孩子自身能够感知到是否吃饱,而别人的催促,常令他们身不由己,吃过多的食物。因此,一次别给孩子盛太多食物,如果孩子饱了就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创造良好的用餐气氛。很多家长把吃饭的时间当成管教孩子的时机,这样只会让孩子吃饭过快,尽早离桌。而愉快的谈话和分享有趣的经历,则会让孩子吃得好,身心都健康。
婴儿期开始预防挑食。孩子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挑食的倾向,因此,从吃辅食开始,父母就要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有益的、类型丰富的食材。为了让他们接受新的食物,父母可以在不同情景下多次尝试,但不要强迫孩子吃,要从试吃开始。
提供新鲜用餐体验。如果孩子想吃洋快餐,不妨分散他的注意力,为他提供更加丰富而有趣的用餐体验,去品尝风味不同、更加健康的菜肴。这样,在孩子心中,不健康食物的吸引力就会慢慢减弱。
别把饮食当奖惩。惩罚孩子不能以不让吃饭为方法。如果犯了错会吃不到饭,孩子就会担心挨饿,找到机会就猛吃。此外,用平时不能吃的东西当作奖励,如冰淇淋、蛋糕等,他们会以为这些食品比其他食物更珍贵,就会在无形中降低了健康食材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以身作则最重要。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生活习惯,家长的巨大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孩子也会因此放松饮食的标准。因此,要想孩子过得健康,父母先得让自己吃得健康。
儿童性早熟与哪些食品有关系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现象越来越普遍,年龄也越来越提前,已成了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导致儿童性早熟的缘由除了电视剧、电影中儿童不宜的视觉刺激,还有不当的饮食习惯。父母在有意识地切断视听传播途径外,更要注意后者,让孩子远离可导致性早熟的食品,
首先是油炸类食品,特别是炸鸡、炸暮条和炸薯片,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同时,食用油经反复加热使用后,高温使其氧化变性,也是引发性早熟的原因之一。每周光顾洋快餐两次以上,并经常食用油炸类膨化食品的儿童,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2.5倍。
另外,对成人来说大补的东西:冬虫夏草、人参、桂圆干、荔枝干、黄芪、沙参等,易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导致孩子性早熟。
市场上出售的家禽,部分是用拌有快速生长剂的饲料喂养的,禽肉中的促熟剂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因此,吃鸡、鸭、鹅的颈部,易致性早熟。
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冬季的草莓、葡萄、西瓜、西红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苹果、橙和桃,几乎都是在促熟剂的帮助下才反季或提早成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食用。
某些儿童市场的补剂和口服液,相当部分含有激素成分。这些激素可使孩子在五六岁时长得比同龄儿童高大壮实,其骨龄已达8-10岁。而等孩子进入正常发育阶段时,反而不见长了。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常吃杂粮,切记勿给孩子乱补!
吃早餐的孩子智商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学院的学者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几乎每天都吃早餐的孩子在智商测验中的得分会明显偏高。
研究人员从中国选取了1269名6岁左右的儿童,之所以选择中国儿童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中国人高度重视早餐的营养价值。
由于化学与医学,化学与环保,化学与食品卫生和营养膳食等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化学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与生活接轨,使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在生活中学化学,在化学中了解生活。
1 学生对健康饮食事件的关注度和对学生的健康饮食状况的调查
为了让学生自觉地把生活中的饮食健康自然地与化学联系起来,并把化学知识融于到生活中,本人在2009年9月开学伊始,对所任班级:2009级在校的高护46、47、48、49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如下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近几年发生在食品中化学添加剂而引起的几件重大中毒事件,发放的问卷有291份,收回291份,有效卷是291份,有效率达100%,问卷的提问包括以下三个问题:①你对近几年发生在食品中化学添加剂而引起的重大中毒事件知道多少?(在知道的事件中打勾)②你对这些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成分和致毒原理知道多少?(知道的打勾)③对高职学生中的健康饮食状况的调查(在对应的选项里打勾)
1.1调查结果
表1 学生对近年重大食品中毒事件及中毒原理的知晓率调查
表2 高职学生中的健康饮食状况的调查结果
1.2 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从以上调查表的数据结果分析,大部分同学对近年来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食品中毒事件还是耳濡目染地听说了一些,如三聚氰胺与奶粉知晓率达96.5%、瘦肉精知晓率是84.2%、苏丹红的知晓率占71.5%,这说明我们的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很到位也很透明,贴近了生活,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这对以后食品卫生会起到良好的监管作用。但同学们对这些食品中毒事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食品添加剂至毒的原理和其化学成分。这也说明我们的学生对食品饮食卫生知识的了解限于浅表,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人正确地引导他利用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探求知识根源。表二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现存饮食状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能每天坚持正常早餐的比例只有35.1%;偏食的程度也很严重,达47.8%;懂得饮食营养合理搭配的人数更少,只有33.7%,基于这种现状,年轻人的健康素质的前景是令人担忧的,我们作为医用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健康饮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变枯燥为生动,变无味为有趣,让化学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化学、运用化学,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等方面的有关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健康饮食卫生,营养合理搭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2 运用PBL教学模式将健康饮食教育融于医用化学教学中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创立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采用学生自学、导师指导小组学习。以后北美的医学院陆续采用PBL模式。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导,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寻找证据、小组讨论,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为重学习过程、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技术的讲授。使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适合做医生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本文以三聚氰胺和牛奶为案例,运用PBL教学模式四个环节:通过阐明概念原理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探索解决问题将健康饮食卫生教育融于到蛋白质教学中去。
2.1阐明概念原理,提出问题
在蛋白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先把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讲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提出问题:2008年6月,“三鹿奶粉事件”还未平息,各地又传来三聚氰胺鸡蛋纷纷下架的消息,那么,三聚氰胺究竟为何物?为什么会进入这些食品中呢?
2.2收集资料
当问题提出后,教师就把所任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分头去查找相关资料,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帮他们理清头绪,以便减少他们查找搜集资料的盲目性,给出查找要目:①三聚氰胺为何物(化学式、化学名,结构式,分子组成中氮的含量);②三聚氰胺的性质;③对身体有哪危害;④衡量牛奶优劣的标准;⑤目前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和原理;⑥正常液体牛奶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标准。时间限于一个星期。
2.3探索讨论解决问题
一星期后,组织各组将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前期查找的资料的整理,并分析,同学们对三聚氰胺的分子组成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俗称密胺,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它是白色单斜晶体,无味,微溶於水(3g/L),长期摄取可能造成膀胱或肾结石、生殖能力损害,甚至膀胱癌等,对于饮水较少且肾脏窄小的哺乳期婴儿和幼儿,则较易形成结石,严重者可导肾功能衰竭或死亡。同时也发现了我国检测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的凯氏定氮法有一定的缺陷,给不法奸商钻了空子,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蛋白质性质和知识,针对三聚氰胺事件的实际,利用自己搜集的现有资料,探索着新的检测蛋白质方法:用三氯乙酸处理牛奶样品,让蛋白质形成沉淀,过滤后,分别测定沉淀和滤液中的氮含量,就可知道蛋白质的真正含量和冒充蛋白质的氮含量,这样就弥补了凯氏定氮法中的不足。
2.4归纳总结
通过采用PBL教学模式的前三个环节的运用,各个学习小组对蛋白质知识的掌握、三聚氰氨和奶粉事件的危害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但还是缺乏知识系统性,因此教师应该综合各组的情况做好归纳总结工作,指导学生写出完整案例报告。
通过PBL教学模式将健康饮食的知识寓于化学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书本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同时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增强体质。
3 采用PBL教学模式将健康饮食教育融入到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有针对性地适当运用PBL教学模式
在现代食品加工中,由于化学试剂广泛应用,添加剂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防腐剂是添加剂中常见的一种,此外还有:调味剂、甜味剂、色素、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及营养素强化剂等、大约有5000多种,中国食品添加剂产业正以每年产值增长20%的速率发展。而这些化学添加剂无不与我们的医用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PBL教学模式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良好教学方法,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大规模地实施PBL教学模式。这主要是目前我们国家推广PBL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周期长:采用PBL教学模式,一个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引用可靠文献、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较强的时间周期;②资源不足:试行和推广PBL教学法,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扩大图书馆藏书量,以及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器具等,还需要有充足的教师人数,但在我们职高学校尚存在着这方面的不足。鉴于这种种原因,我们不能把所有与饮食中的化学都采用PBL教学,只能针对食品卫生中与我们的教材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典型案例实施PBL教学模式。
3.2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
PBL教学法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根据我们高职学生和高职学校的具体情况,合理把握PBL教学法的应用,我国学生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医学院校,一直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自学能力薄弱,根本无法适应一入学就大范围、多学时地采用PBL教学法。所以必须结合这一特殊性,建立合适的教学模式,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低年级学生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先以PBL教学目标为导向,适量地结合PBL教学,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逐步适应PBL的教学氛围,为今后再在高年级中开展PBL模式的教学打好基础。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697-03
Dietary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GAO Xian, LU Li-xin ,YANG Wen-na, et 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10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prevalenc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ietary behavior, 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2 007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were tested by "health-related behavior of young people in Beijing questionnaire". Results Unhealthy dietary behavior report rates of drinking daily, eating dessert daily, eating fried food daily, often eating fast food, often eating food on street, monophagia were 17.94%,30.77%,7.08%,7.73%,9.42%,41.49%. Healthy dietary behavior report rates of eating fruit daily, eating vegetable daily, often having breakfast, drinking milk regularly were 69.90%, 85.30%, 88.18%, 69.48%. Gender, study phase, academic record,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and family type we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etary behavior.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about nutrition knowledg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healthy lifestyle should be fostered to reduce risk factors ofdisease.
【Key words】 Food habits;Health behavior;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青少年期是从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期,是日常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良好饮食行为和科学合理营养有助于青少年智力发育和体格生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健康状况,还会对他们成年期产生一些远期不良影响。为研究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学生饮食行为的流行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学生的预防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西城区中学生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城区中学中抽取5类(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共9所学校59个班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表2 017份,收回有效问卷2 007份,有效率为99.50%。其中男生1 002人(49.93%),女生1 005人(50.07%);初中生、高中生、职高生分别953人(47.48%),855人(42.60%), 199人(9.92%)。年龄11~21岁,平均14.95岁。
1.2 方法 主要依据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的《2008年北京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工作手册》。监测方法采取集体问卷调查方式,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利用上课时间,使用统一指导语,组织学生集体自填问卷,匿名填写,完成的问卷由调查员收集并保管,教师不参加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3月3-14日。
1.2.1 不健康饮食行为 调查学生在过去7 d里,每天喝饮料: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饮用汽水饮料(如可乐、美年达或雪碧);每天吃甜点: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吃甜点(包括糖果、巧克力、糕点等);每天吃油炸食品: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吃油炸食物(如油条、春卷、炸薯条、炸鸡翅等);经常吃快餐:至少有3 d及以上在西式快餐店 吃饭(如麦当劳、肯德基、比萨店);经常吃路边摊:至少有3天及以上吃过路边摊(如麻辣烫、烤串等);偏食:讨厌吃某类食物(如某类蔬菜、肉类、水果等)。
1.2.2 健康饮食行为 调查学生在过去7 d里,每天吃水果: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吃过新鲜水果(不是罐头水果);每天吃蔬菜:每天至少1次及以上吃过蔬菜;经常吃早餐:至少有5 d及以上吃了早餐;经常喝牛奶:至少有5 d及以上喝1杯牛奶(或豆浆、酸奶、豆奶)。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5软件系统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百分率和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中学生饮食行为总体调查结果 调查的2007名学生中,每天喝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偏食等非健康饮食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7.94%,30.77%,7.08%,7.73%,9.42%,41.49%。偏食行为的报告率最高,每天吃油炸食品行为的报告率最低。健康饮食行为中,每天吃水果、每天吃蔬菜、经常吃早餐、经常喝牛奶的调查报告率分别为69.90%,85.30%,88.18%,69.48%,报告率最高的行为是经常吃早餐,最低的是经常喝牛奶。
2.2 不同性别学生的饮食行为 在非健康饮食行为中,男生偏食报告率为40.22%,女生为42.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1,P=0.281)。女生每天吃甜点报告率为38.09%,高于男生23.39%(χ2=50.645,P=0.00),其余4项行为(每天喝饮料、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报告率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57,5.380,4.424,21.870,P值均
2.3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饮食行为 学生每天吃甜点报告率分别为初中29.16%、高中32.90%、职高29.29%,每天吃油炸食物行为报告率分别为初中7.35%、高中5.99%、职高1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79,5.553,P值均>0.05)。偏食报告率为高中学生最高45.03%,其余非健康饮食行为(每天喝饮料、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报告率均为职高学生高于初、高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2.431,6.602,19.497,P值均
2.4 不同母亲文化程度学生的饮食行为 在非健康饮食行为中,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每天喝饮料(χ2=12.663,P=0.002)和吃路边摊(χ2=8.967,P=0.011)的行为报告率越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饮食行为均随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5 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的饮食行为 重组家庭学生非健康饮食行为(每天喝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偏食)报告率高于其他类型家庭的学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03,3.588,1.615,4.830,4.089,4.248,P值均>0.05)。健康饮食行为(每天吃水果、每天吃蔬菜、经常吃早餐、经常喝牛奶)报告率大家庭最高,重组家庭最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高于其他家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719,14.062,20.327,14.324,P值均
2.6 不同学习成绩学生的饮食行为 不同学习成绩学生每天吃甜点和偏食的行为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1.346,P值均>0.05)。学习成绩越好,每天喝饮料、每天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行为报告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79,7.922,9.306,8.724,P值均
3 讨论
3.1 学生自身特点对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 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饮食行为女生优于男生。由于女生对食物的喜好,每天吃甜点报告率高于男生,与沈蕙等[1]的相关报道结果一致。偏食在非健康饮食行为中的报告率最高41.49%,低于相关报道[2]。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偏食会导致身体营养素的缺乏,减缓生长发育,并容易诱发疾病。除甜点和偏食之外的其他非健康饮食与喝牛奶行为,男生报告率较高,女生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报告率较高。这与男、女生对食物的注重方面不同有关:女生较注意食物的卫生状况与营养成分,个别女生注重保持身材而少吃肉类多吃水果;而男生喜欢获取方便快捷、口感较好的食物,此外,男生平时运动较女生激烈,能量需求增加,并且男生自我控制力较差。
3.2 学校学习环境对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 初中生、成绩好的学生饮食行为与其他学生相比更为健康,其可能原因:(1)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高中生轻,学校在课时安排上能充分保证健康教育课与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的开展。初中生年龄小,其饮食行为也多受家长和教师监督。高中生较初中生经济状况灵活,有更多的自,选择范围多样化,但易受同学、周边环境以及广告宣传的影响。职高学校校内管理较初、高中松散,职高学生对其行为健康程度重视不高,其行为习惯受约束较少。(2)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较听话,对于教师和家长提出的饮食要求能够认真执行,能快速接受健康知识,并体现在其行动上。应针对不同的学校环境的特点,选定不同内容的宣传教育,制订相对应的健康教育策略和干预措施。
3.3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还未独立,生活方面的事情多由母亲主管,母亲在孩子食物选择上起着重要的作用[3]。有研究显示,大多数父母有提示孩子吃他们认为有营养食物的习惯,而且父母的提示对孩子选择食物有较大的影响[4]。母亲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较大,这些影响包括父母的提示和/或教育,父母饮食行为的影响、食物购买和分配的影响、食物非营养目的使用的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5]。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了其对健康知识与行为的掌握程度。文化程度高的母亲重视孩子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能够给予科学的指导。本次调查中,有88.18%学生经常吃早餐,报告率随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上午是学生一日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阶段。已有研究表明,经常不吃早餐将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和健康[6],早餐吃得好的学生明显比不吃早餐和早餐质量不好的学生精力充沛,考虑问题积极,文化课不及格的比例也明显较低[7]。学生的早餐多由父母安排,早餐的品种与质量,会影响学生的早餐食欲和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能满足需要。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家长,尤其是母亲营养知识的培训,向家长宣传学生早餐的重要性,并督促学生早餐吃好吃饱。
此外,家庭结构的构成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学生的饮食行为好于其他类型家庭的学生,与沈蕙等[1]的相关报道一致。稳定和睦的家庭的青少年有父母及长辈的共同关心,能使其有良好的心态,正面积极的对待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国内有人通过家庭干预研究,初步得出家长在限制高危因素的发生和控制肥胖中的积极表率作用,即提倡家庭行为疗法,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参与减肥方案、督促孩子运动、限制孩子进食高能量的食物、家长带头进行体育运动等[8]。因此,要注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生活习惯影响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建立健康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
目前肥胖学生的报告率正在逐渐升高,肥胖已经成为较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它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营养性疾病,不良的饮食行为和运动行为,将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能量摄人和消耗[9]。非健康饮食行为,例如喝饮料、吃甜点、吃油炸食品、吃快餐等,会摄入过多的能量和脂肪,易堆积于体内,造成肥胖。除对青少年心理与精神会造成影响外,肥胖也是多种成年期疾病的隐患,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奶制品、蔬菜、水果对人体营养需求很重要,奶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蔬菜水果中有多种维生素。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健康的行为能够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取,充足的营养不仅能满足体格生长的需求,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从而促进其智力发展。
因此,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要有正确导向,开设健康教育课,向学生和家长宣传《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加强学生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和家长对饮食、健康及相关疾病的知晓率,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使其意识到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协助学生将健康知识转化为行动。
4 参考文献
[1] 沈蕙,滕臣刚,李海,等. 江苏省青少年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602-603.
[2] 朱红艳. 张家港市中学生饮食行为与日常锻炼状况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4-45.
[3] 罗海燕,潘小帮,刘辉.南京市中学生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20-921.
[4] 马文军,杜琳,林国桢,等.父母及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 疾病控制杂志,2001,5(2):125-127.
[5] 马冠生.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4):240-242.
[6] 杜琳,邓小冰,倪莉红,等. 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与分析.中国公共卫生,1999,15(8):711.
[7] 戴传文,贾晓飞,高小苑,等.深圳市高中学生饮食习惯相关因素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 523-4 524.
一、调查问卷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问卷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传承者”团队设计,内容涉及中小学生早餐、午餐、晚餐、零食、饮料、小吃、西式快餐等方面的喜好情况,采用随机分层整体抽样方法,采用不记名方式,分别对桂林市的灵田中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汇通小学、育才小学、龙隐小学、穿山小学共6所中小学的400名小学生、200名初中生、中小学校的一些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接送学生的部分家长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二、调查方法
(一)学生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完成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发放给学生调查问卷。在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先是由小学老师对问卷进行读题解释,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填写试卷;在对中学生进行调查时,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直接填写问卷。
(二)学校实地采访
主要是到桂林市中小学校的一些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实地采访,调查了解中小学校在改善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方面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三)家长随机口头调查
在中小学校门口随机选取接送学生的部分家长,由调查小组成员按照调查提纲进行简短的口头调查,并记录整理调查情况。
三、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本次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96份,回收率99%。调查问卷采用用Excel表格对有效数据进行汇总,得出下面的统计结果。
(一)不喜欢吃早餐
在有效的596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中吃早餐的比例占总人数的86%,13.7%的学生偶尔吃早餐,经常不吃的比例是6.2%。大部分学生因为赶时间或者没有胃口而不喜欢吃早餐。在早餐时搭配乳制品的学生占总数量比例的43.6%,其中城市孩子占大部分比重部分,而乡镇孩子在早餐中搭配牛奶的比例比重小。
表1 桂林市中小学生的早餐行为
(二)喜欢吃零食和西式快餐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的中小学生特别喜欢吃零食。24.5%的中小学生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式快餐,且所占比例较高。城市中小学生较乡镇中小学生喜爱西式快餐的人数也较多。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爱吃零食的人数更多。
表2 桂林市中小学生饮食习惯调查统计
(三)喜欢吃流动小摊的食品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23%的中小学生喜欢吃流动小摊的食品,大部分学生习惯在放学时间段以及放假回校期间购买学校周边商店或没有正规营业执照的流动小摊上的零食。实地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学校周边商店或流动小摊上购买的食品口味较重,安全状况难以确定。
(四)喜欢把饮料当水喝
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喜欢喝饮料,无论是在平常运动后还是在平时口渴的情况下,他们比较喜欢把饮料当水喝,而且偏爱喝碳酸饮料。
四、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少年儿童饮食行为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第一课堂,一旦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饮食习惯上下足功夫,孩子的饮食教育就成功了一半。然而,桂林市的很多家长并没有做好这一步。在城市和乡镇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城市家长对孩子的饮食教育更为重视,有91%的家长告诫孩子不要吃路边流动小摊上的食品,有78%的家长知道适当控制孩子零食的食用量,尽量不让孩子吃油炸类或高糖类的食物。
然而,由于城市家长工作繁忙,约有30%的家庭是由隔代老人来接送孩子,从而在城市家庭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中出现了“拦路虎”。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和对孩子浓浓的隔代爱意,许多城市家庭中的老人在孩子的央求下,常常会给孩子购买学校周边商店或流动小摊上的食品或零食,还有的老人会为贪吃的孩子“打掩护”,使得父母的饮食教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功亏一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比较富裕等原因,有38%城市家庭对孩子零花钱数量的管控比较疏松,虽然有的家长三令五申地教育孩子,但是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依然在学校周边的商店和流动小摊上用零花钱购买不健康的食品和零食。
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城市家长表示坚决禁止孩子食用路边流动小摊上的食品,但是有12%的家长却对孩子用饮料代替纯净水的不良习惯异常宽容;还有6%的家长在控制孩子零食的同时,却经常带孩子食用路边流动小摊的早餐或卫生条件较差的米粉店内的米粉,还有34%的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吃路边流动小摊贩卖的夜宵。
要纠正城市中小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一是少年儿童的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自觉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健康饮食的思想,不溺爱孩子,不让孩子过分食用高脂肪的食品和碳酸饮料;二是减少带孩子去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就餐的次数,尽量培养孩子在家里就餐的习惯;三是言传身教,不仅在日常生活饮食中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而且在闲暇时间多陪伴孩子观看和讨论健康饮食教育类的节目;四是多与家中的老人沟通交流健康饮食方面的信息,向隔代老人力所能及地说明不良饮食的害处,让隔代老人不再因溺爱而满足孩子不良饮食的央求。
与城市相比,乡镇家庭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桂林市乡镇小学的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小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了,有78%的家庭是由留守的老人照顾孩子。一方面,由于留守老人主要只是关心照顾孩子的衣食温饱,在孩子的饮食教育上常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留守老人觉得孩子无父母照顾,常常会因为疼爱而更愿意满足孩子们的口腹之欲,所以就会对留守儿童购买那些不卫生、不健康的零食和饮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要纠正乡镇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提高自身的卫生健康知识和饮食素养水平的同时,多多关心孩子的饮食问题,进一步重视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二是注意购买一些健康饮食方面的书籍和光盘,多渠道帮助留守老人和孩子树立健康饮食的思想观念;三是多与留守老人沟通交流孩子饮食方面的信息,让留守老人多注意监督孩子,不要让他们随意购买或进食那些不卫生、不健康的零食和饮料。
(二)学校教育方面
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桂林市的中小学都注意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饮食习惯教育,基本上城市学校的食堂都能够提供营养卫生的食物,有90%中小学强制要求不回家用餐的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但是也有的学校对食堂的管理不够严格,比如采用自由打饭方式的食堂,常常会有孩子不吃饭,喜欢用零食代替正餐或溜出学校,到校外食用路边流动小摊食物现象的发生。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个别中小学校因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竟然默许校内的小卖部堂而皇之地向学生贩卖各种各样的辣条、豆干、糖球、泡泡糖等含有大量色素和香精的、无厂名、无厂址、无生产日期的“三无”食品。
这些在学校教育层面出现的问题必须要尽快得到解决。学校不仅是中小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课堂,而且也是传授健康饮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场所,所以学校在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方面责无旁贷。一方面,各中小学校应该通过课堂教育、观看相关视频教育、倾听专家讲解等方式对广大的中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健康饮食教育;另一方面,各中小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管理,要尽量考虑到学校食堂食物的营养搭配,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小卖部的管理和引导,在防止外来“三无”食品流入学校的同时,还要防止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在缺少了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因经受不住零食的诱惑而成为小卖部的常客。
(三)学校周边环境方面
小胖墩在英国也不少。英国肥胖儿童的调查显示:如果父母中一人肥胖,孩子的肥胖率是50%,如果父母双方肥胖,孩子的肥胖率是80%。孩子肥胖当然与基因有一定关系,但也与生活及饮食习惯密不可分。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模型,如果父母平时饮食没有规律,不注重营养搭配,摄入高脂肪及热量食物过多 (如油炸食物、甜食),孩子耳濡目染,也很难建立健康的饮食观。相反,如果父母对于健康饮食有概念,每日饮食均衡,并不断灌输食物与营养的基本概念,孩子当然也会不断学习。 父母树立榜样
家长建立起健康饮食观非常重要,这不但是为自己健康负责,也是在给孩子树立榜样。健康饮食不是吃的量大,而是要吃的种类多;种类多还不够,还要五大类(谷物类、蔬菜类、水果类、奶制品及肉类)齐全,确保膳食中富含人类需要的各种营养素。 食物分类呈现,让孩子吃得心中有数
我的洋老公在中国吃饭总是觉得心里不踏实,后来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在中国大家围着好多菜吃饭,首先他无法知道自己吃了多少,其次他不知道所吃的东西营养是否配比均衡。后来他真的自己拿一个大盘子,先把要吃的食物放到盘子里,再从盘子里吃饭,这样就安心多了。当初觉得好笑,甚至觉得他小题大做。不过,后来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我确实体会到英国人为何是先把食物放到盘子里并按照主食、肉蛋奶及蔬菜三大类呈现,即便是吃甜点,也是在主餐后,这样做的原因是:每顿饭吃多少,营养分配怎样,心理有数,便于平时控制及管理饮食。
吃饭也反映一种文化,英国人喜欢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得很清楚,理性总是大于感性。儿子奥利和查理从小吃饭,不管是中餐和西餐,都是按照英式的吃法,把主食、肉蛋奶类与蔬菜分别呈现,饭后一般吃一些酸奶和水果。由于模式化的呈现,双胞胎不到3岁就学会了营养管理,有次给孩子吃饺子,奥利就问:妈妈,怎么没有肉和蔬菜?虽然孩子不懂食物中的化学成分,但是他们通过模式化的呈现,已经根深蒂固地学会了一顿饭要包含哪些部分。我这个妈,也会动不动就加点常识,什么吃土豆面包是给你们能量,让你们有力气,但是要不生病一定要吃肉和蔬菜食物……分类呈现的办法是孩子在幼儿期建立营养及饮食结构概念的最直接方法,一堆理论灌输不会起大作用,但是每日的模式化呈现会在小脑袋中建立一个食物结构图。
简单直观的健康饮食法
中西的饮食截然不同,但是对于孩子来讲,分类呈现是他们建立健康饮食观最简单而且最直接的方法,中国的妈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当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会判断自己的饮食结构时,你会为此而感到惊奇。 好吃的不健康食物,只能在特殊的场合吃
非健康食品主要是指众所周知的洋快餐,高脂肪高热量,还有各种甜点、糖果和巧克力。一般英国家庭只有出门才会带孩子吃油炸食物,至于糖果、巧克力只有在生日派对或圣诞节这些特殊的时刻孩子才会吃到。正是由于食用场合不同,孩子自然也就把不健康食品与健康食品分类了。这也需要家长不断地提示,例如糖类会伤害牙齿。这样孩子就会对不健康食品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明白特殊的场合才可以吃,所以平时就不会有太多无理的要求。
英国的谷物早餐中有的含糖量也不低,我就会告诉奥利和查理哪些是高糖的,如果是高糖一定要和低糖的谷物一起吃,这样就不会伤害牙齿,也许是我讲得太绘声绘色,有一次他爸爸只给了高糖的谷物,哥儿俩见我就大喊:“妈妈,危险!”把不健康食品设定为特定场合吃,并反复而一致地告诉孩子不健康食品的危害性,他们比大人更紧张自己的健康与安全。 生活乐趣VS健康
不健康的食品一般都是孩子们爱吃的食品,生活总是要有些乐趣,但是一定要控制。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不健康食品的食用特殊性,并告诉孩子不健康食品的危害,这样孩子有所期待,自己也会控制不健康食品的摄入。例如,如果小朋友的生日派对不是那么多,家长也可以设定周末的甜食、糖果时间,并让孩子知道吃太多牙齿会受苦。当然,对小孩子也要绘声绘色一点才更有说服力。 设定好时间和种类, 帮孩子建立饮食秩序感
赫柏教授称,蔬果的色彩大致有红、橙、黄、绿、蓝、白、紫等七色,色彩犹如雨后彩虹,而不同颜色的蔬果都为人体提供其独有的植物营养素,它们在机体内起到抗氧化作用,能保护人类的基因(DNA)和机体各类细胞,帮助机体清除环境毒素,进而延缓衰老,提升健康。绿色的花椰菜、甘蓝、卷心菜等可帮助肝脏消减致癌物质;红色的西瓜、番茄、红葡萄柚等富含番茄红素的果蔬能抵抗前列腺癌;而大蒜、洋葱、芹菜、梨、香葱等白绿色果蔬能改善血压;蓝色食物主要是海藻类,近年来更是被追捧为贵族化的营养保健食品;紫色食物因其具有减压安神的神奇功效而日益受人们青睐。
赫柏强调,临床实验证实,改变饮食能预防很多疾病。因此,餐桌上除了要有鸡肉等禽肉和鲜鱼外,更应该有多色彩食物,才能从营养上保证身体健康。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营养,以颜色为主题的食谱可让营养的选择更加直接简单。
健康饮食远“三白”近“三黑”
国内的一些营养学家认为,赫柏的基因与植物营养结合的多彩膳食健康理念及其防病食谱,为人们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简单易行的饮食防病方法。研究证实,自然界生长的各种天然食物的营养与它们的颜色密切相关,它们的营养价值排列顺序为:黑色食物最优,然后依次为红色黄色白色。营养学家提出,健康饮食应该近“三黑”:黑米、紫菜、黑芝麻;远“三白”:白糖、食盐、猪油。
黑米 米中珍品。素有“黑珍珠”之美称,有开胃益中,健脾暖肝,滑涩补精,明目,舒筋活血之功能。
黑芝麻 滋补佳品。富含铁质,能改善贫血,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能延缓细胞衰老。
紫菜 家常珍品。富含碘、钙、粗纤维、B族维生素等成分,经常食用能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预防和治疗因碘缺乏而引起的粗脖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