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11:34: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双减政策研究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
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变迁看未来农村公共投资方向
外商投资发展中国家土地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不同税收返还机制下碳税征收的一般均衡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
基于随机边界分析的农村信用社利润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欺诈风险度量实证研究
中国高影响力论文产出状况的国际比较研究
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科学精神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水荒是“天灾”还是“人祸”?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性的评估:预控研究
地理邻近和组织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影响效应——基于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盈余质量、投资者信心与投资增长
创业板IPO发行定价合理吗?
食品安全规制的重复博弈分析
FDI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SVM和粗糙集理论的董事会效率评价研究
创意扩散的自由碰撞统计模型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战略对策
转移支付激励与贫困减少——基于PSM技术的分析
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状况研究——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研究
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动态CGE研究
在外饮食消费决策中的收入效应与时间效应——对北京市居民饮食消费的实证研究
中日美经济内外部失衡关系的量化分析及评估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中国省区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演变与过程模型
基于知识场的产业集成创新研究
大连市“十二五”期间软实力研究
组织文化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组织伦理气氛的视角
市场导向、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
农户个体特征对信贷约束的影响:来自陕西的经验证据
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公司现金持有量与股票横截面收益率: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
基于社会资本的合作演化研究——“基于主体建模”方法的博弈推演
从专利分析走向看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耕地保护对策研究
中国现行森林资源采伐管理体系及其改革策略
中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政策模拟与优化——基于基层推广机构行为视角的分析
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
我国镁产业价值链变迁及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潜力研究
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及其进入路径的国际比较研究
我国财政政策对于城乡居民收入不公平的再分配效应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意愿和政策选择——基于安徽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宏观管理对策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双S区域划分与效率研究
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建设项目质量管理风险因素分析——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为例
所有权集中下的企业控制权配置与非效率投资行为研究——兼论大股东的监督抑或合谋
基于知识利用和知识发展的企业国际化过程分析——以中国家电企业为例
客户知识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一个基于客户响应能力的视角
一. 引言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要求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
江西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决条件,2009年11月江西省政府了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其中提出要建立三大低碳产业群,旅游业为其中之一,低碳旅游对江西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江西的生态环境在全国一直属于前列,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根据《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西省有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国家自然遗产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3处,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5处,全国水利风景区14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等等,江西森林覆盖率63%,生态效益价值达8233亿元,是低碳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旅游客源
近年来,江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5年的5095.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819亿人次,年均增长16.25%;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32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818.3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66%。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及苏、浙、沪、湘、鄂、粤等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
(三)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及行为
低碳旅游在全国刚刚兴起,江西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识还不够,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仍然注重经济利益,高能耗、高排放的开发方式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江西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酒店、宾馆的运营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和碳减排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不足,这其中包括资金、技术实施条件、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据对江西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游客存在乱扔垃圾、浪费食物、浪费水资源的行为,70%游客对他人破坏环境行为不会立即进行制止,环保意识不强,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受到限制。
(四)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
江西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总体来讲比较低,旅游业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不到2%,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1%,是低能耗低碳产业。其中,旅游住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6%和12%,旅游活动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5%和13%,比重较小,而旅游交通中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占江西旅游业70%左右,是旅游业能耗的主要方面,各交通工具中以汽车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主,其次为飞机和火车,这与使用汽车出行距离最长相关。
(五)政府旅游规划及政策
江西坚持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已明确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及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方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编制《江西省旅游生态设计规范》和《江西省旅游生态行为规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江西省尚未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未出台低碳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或行业标准,低碳旅游活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旅游业涉及的各行各业也没有明确的生态、能耗及排放指标,碳减排程度的考核和等级的评定无从实施,这不利于低碳旅游的长远发展。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可得出,江西优秀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江西近年来迅猛的旅游发展势头、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机均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另一方面,江西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弱、新型能源和低碳技术利用少、缺乏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和政府相关政策又构成对低碳旅游发展的阻碍,只有增加动力,减少阻力,才能促使低碳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低碳旅游强调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即要求在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方面实施低碳管理,这就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者多方的共同推进和通力合作。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好低碳旅游引导工作
政府在低碳旅游发展中应起到引导、管理和保障的作用,(1)在江西省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江西低碳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和任务,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中进行节能减排任务分解,确保2015年前能耗减少20%。(2)加强低碳旅游宣传,在旅游景区、居民小区、火车站、酒店宾馆等地设置低碳旅游宣传牌或借助江西卫视、江西旅游网、江南都市报等主要媒体开设低碳旅游专栏,倡导低碳消费,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意识。(3)制定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的碳减排标准,对碳减排量进行统计考核,并与星级宾馆评定、绿色饭店评定、A级景区评定及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等工作相挂钩,促使和激励旅游过程中的各环节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管理。(4)制定扶持低碳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设立低碳旅游专项基金,对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或碳减排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高能耗、高排放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
(二)旅游者转变消费模式,发扬节能环保美德
低碳消费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者的低碳行为对低碳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摒弃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转变为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低碳消费方式。有研究表明,旅游的愉悦感与酒店的等级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旅游中开支的高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节能环保行为体现了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旅游者获得一份精神享受,如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浪费食物和水资源,不污染环境等。2010年国庆在赣州章贡区、九江武宁、萍乡武功山、鹰潭龙虎山等地,游客骑自行车,自带帐篷进行近郊游及野营,就是低碳旅游很好的体现。
(三)旅游企业实施低碳化运营,旅游交通是碳减排重点。
旅行社、酒店、餐馆、交通公司等旅游企业是提供旅游产品的主体,只有将低碳思想融入到经营管理中去,才能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如旅行社向旅游者推荐低碳旅游路线,餐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酒店客房用品一日一换改为一客一换,洗漱用品改耐用型大包装,等等。旅游交通由于碳排放量较大是碳减排重点,主要是变私家车为公共交通,变耗能大的交通工具为耗能小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自行车、马车,或开辟步行路线,减少交通带来的碳足迹。九寨沟景区的交通模式值得借鉴,庐山景区的观光公交也可在全省推广。另外,旅游企业应积极运用新型能源和碳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四)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分阶段实施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江西可分阶段进行。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是探索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对省内其它景区起示范借鉴作用。婺源被授予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称号,得益于其低碳旅游发展科学有序,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庐山、井冈山、龙虎山等地也是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的很好选择,一是这些景区生态环境较好,具备优先发展低碳旅游的条件,二是这些景区客流量较大,可引领全省的低碳消费。在低碳旅游示范景区,从景区规划、建设、运营到游客接待都要尽量做到低碳化,使游客通过切身感受理解和接受低碳消费方式。通过低碳旅游示范景区的建设和推广,为低碳旅游在江西的全面实施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娟、范星宏、王朝辉,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2月
[2]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1年第11期
[3]吴铀生、马胜,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旅游的关键要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4]石长波、彭晶晶,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第1期
[5]黄艺农、范松,基于相关利益者视角的低碳旅游发展思路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 前言
国务院总理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鼓励废物回收和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法规;建立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温总理强调:“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七大主要任务之一,并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指出“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了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深化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典型地区、典型企业、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2008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由此可见,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断深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正不断发展。从国家政策到地方产业,都在为此目标不断努力。
2 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产业
2.1 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产业简介
根据《循环经济法(草案)》,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所谓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所谓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所谓资源化,是指直接将废物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因此,回收再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再生资源理所当然地成为“再利用、资源化”的主要对象。
根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中相关条例,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再生资源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深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产业,即再生资源产业(也称静脉产业)。而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是国家倡导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内以及园区外的中间产品和废旧物资的相互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循环,通过能量、资源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构建园区工业生态链,以此形成固废资源化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特殊产业集群,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冲突,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
以塑料回收利用为例,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资源和原材料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猛涨,合成树脂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旧城改造、电子电器汽车等更新加快,作为可再生利用的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量不断增长。尤其在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塑料消耗量大,原材料树脂供不应求,逐步形成了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和塑料回收综合利用的市场。塑料再生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以及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和资源再生利用保护矿产资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前期对这一行业缺少引导和规划,这些地区从事进口以及国内集散的废旧塑料拆解利用企业,大多数规模小而分散,工艺落后、设备老旧、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环保投入很少、易造成二次污染,特别是某些回收塑料集散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很严重,但同时又是当地民众的主要谋生手段,从资源再生利用的角度应该扶持它让其发展状大,这些情况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当地政府处于两难状态。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实行圈区管理,通过圈区管理可以建立完善的环保设施;实现环境友好化,通过圈区管理可以将改性塑料技术应用于废旧塑料再生行业,实现其高值化应用;通过圈区管理可以集中财力进行财税扶持,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2.2 再生资源产业圈区管理是实现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实施“圈区管理”[1,2],通过园区的统一管理及引导,可使再生资源加工业目前存在的管理粗放、经营规模小、布局分散、加工品种单一等问题得到解决,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效率;通过园区统一规划对废渣、废水和废气进行集中防治和无害化处理,可减少和避免污水、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资源的整合,引进先进的改性技术,提高对废旧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有利于实现产业升级,建立起一批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再生资源工业区。这项工作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环境及加强有关部门的执法监管,对于促进环境、经济和贸易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为例,经过实地考察和借鉴国内外工业园区建设及各类废旧资源再生行业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对废旧塑料回收行业实行圈区管理应严格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要正确理解废旧塑料环境友好化再生利用的重要意义,建立生态型塑料回收再生工业园区,回收再生塑料替代原料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是要充分发挥圈区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加强圈区科学规划与公共设施投入,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并严格执行,引导企业入园,建设服务型管理部门。
3 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由来已久,根据传统的回收利用方法,只是简单地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收集,未进行充分利用,也未能发挥出再生资源的全部潜力。因此,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福建省十分重视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的发展,省经贸委已委托省资源再生协会组建福建省再生资源行业调研组,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已先行对福建省主要废旧塑料集散地展开了较系统的调研,对福建省废旧塑料行业的生态园区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建议。
以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为例,按照传统的处理方法,废弃的塑料制品往往和生活垃圾或生产垃圾一起,进行填埋或者焚烧,这是一种低值化甚至是无价值的利用。而按照高值化利用的原则,废旧塑料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在进入垃圾系统之前,将其进行回收,分类,重新制成塑料母料,加工成制品。虽然这类产品相对于其废弃前的档次下降,但相对于焚烧或者填埋,这样的利用过程就是属于一种高值化利用[3]。
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要依靠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从产品的源头开始,以材料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产品在利用后的可回收、再资源化的能力。以无机粉体改性塑料环境友好材料为例,塑料在使用和再生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性能老化,另一方面由于回收的废旧塑料来自不同的应用领域,其初始材质参差不齐,各类塑料混杂在一起,造成了回收塑料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大大降低,这就使得再生塑料的应用领域受到很大的限制,经济效益得不到很好的体现。为了提高废旧塑料循环再生的经济价值,就必须引入先进的改性技术,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目前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无机粉体共混,并加入少量功能性助剂,提高回收塑料的拉伸强度和抗冲击强度以及耐热性,或者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回收塑料制备合金料,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
由省经贸委、省财政厅批准成立的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长期致力于环境友好材料及固废的综合利用与治理领域研发工作,在国家“十五”科研攻关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和福建省“十一五”重大专项的资助下,在改性塑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技术在废旧塑料高值化利用方面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5]。以利用稀土“壳一核”无机粉体改性塑料技术为例[6],该技术可以同时提高废旧塑料的刚性和韧性,很好地实现了废旧塑料刚性和韧性的共存效果,目前已应用于回收聚烯烃类产品和工程塑料ABS类等产品,承担《功能性环境友好型回收塑料专用树脂》的研发,以其可塑性强、流动成型性好、加工条件范围广以及柔韧性好等优点成为塑料的主导产品,开发了再生聚丙烯(PP)编织袋专用树脂;再生聚乙烯(PE)市政排污、燃气输送及通讯光电缆护套等管道专用树脂;环境友好型PE塑料包装材料专用树脂和回收塑料ABS增韧增强专用树脂。
4 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的财税扶持
再生资源产业属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也必然属于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支持。目前,为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在财政、投资、税收、金融等各项政策上都给予了有力支持。例如,在财政政策方面,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要求,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调整了进出口税收政策,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对这类产品实施出口暂定税率。这些政策都为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而作为再生资源产业,在享受循环经济大背景下的政策优惠的同时,笔者认为,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应该拥有更具体的财税扶持。笔者在调查福建省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福建省对该产业的财税扶持提出以下建议:
4.1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条例,出台具体的奖励措施。对从事再生资源产业的企业,根据其“再利用、资源化”所创造的价值,给予奖励。采取政府补贴方式支持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广。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要求,研究建立发展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可以参考《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再生资源利用过程的污染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能力建设。
4.2 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已经调整了进出口税收政策,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对这类产品实施出口暂定税率。因此,对于再生资源产业,应出台高值化利用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高值化利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要配合内外资统一《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落实好符合条件的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与环保有关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税制度改革,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费标准。研究企业新购入的进行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研发所需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其销项税金中抵扣的政策。开展环境税方案的研究设计,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
根据《福建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双向管控”增值税管理机制的通知》(闽国税发〔2007〕203号)的精神,福建省实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双向管控”增值税管理机制。该机制是指,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以下简称“回收单位”)的废旧物资回收实行“以票控进,以进控销”正向管理,对利用废旧物资企业(以下简称“利废企业”)的废旧物资利用实行“以产控耗,以耗控进”的逆向管理,对回收单位的“销”与利废企业的“进”进行“指标比对”,并进行相关纳税评估,防范废旧物资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虚抵的增值税管理机制。“以票控进,以进控销”正向管理是指,对回收单位进行源头管理,严格收购凭证的使用和管理,要求区分不同购进对象,开具收购凭证或取得发票,从购进环节防范虚开收购凭证,进而防范其销售环节废旧物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虚开。“以产控耗,以耗控进”逆向管理是指,对利废企业利用废旧物资参照农产品预约定耗实行利废预约定耗管理,并通过纳税评估测算企业产能确定其废旧物资的消耗量,从而核实企业取得废旧物资专用发票的情况,防范其虚抵废旧物资增值税专用发票。“指标比对”是指,对回收单位进行纳税评估,并将利废企业核实后的废旧物资购进指标与回收单位的销售指标进行比对,再次防范其销售环节废旧物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虚开[7]。
4.3 在价格政策方面,应适时调整再生资源产品的价格,支持对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应体现“高值化”的特点,专项用于支持当地再生资源结构调整和产品研发;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降低小火电价格,对再生资源发电等实行鼓励性电价政策。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适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对开发的再生资源产品实行适当的价格保护。
4.4 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已经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和《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都可以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在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应继续加大对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开展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环境责任保险试点。研究提出设立再生资源产业投资基金方案,促进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4.5 在投资政策方面,国家将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应努力发展一批“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龙头企业,开发一批“高值化”效果显著的项目,使之得到国家投资的支持。
4.6 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可以根据《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实行政府绿色采购。政府采购清单,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的企业将以此为导向,努力开发适合采购的产品。同时,一些优秀的产品也可以通过企业或行业的推荐,在政府采购中享有优先权。
5 展望
《循环经济法》即将,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都将获得一个至关重要的支点。中国循环经济即将迎来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各地政府应站在战略的高度,根据当地已形成的废物回收集散地的现状,周密规划圈区管理的一系列工作,大力支持开展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的技术研发,协调相关部门,用足财税政策扶持再生资源高值化开发的企业,推动这一产业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没有废物的经济”。
参考文献
[1] 黄慧诚.政府引导企业孵化――肇庆打造全国一流进口废物加工“圈区管理”试点园区[J].环境经济,2008,(1):55-56.
[2] 仵德建,吴宝书,马双军.烟台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实行“圈区管理”[J].再生资源研究,2005,(6):43-43.
[3] 固体废弃物高值化――废旧塑料和粉煤灰复合新材料.中国科技信息.2003,(14):63.
[4] 刘欣萍,肖荔人,许兢,等.无机粉体改性塑料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6,35(12):952-957.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菜籽油供需情况的分析,表明当前菜籽油自给率仅45%左右,造成菜籽油供给缺口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总量增加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油菜籽总产量少、菜籽油产量有限等。再用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预测云南省未来人口变化,进而对云南省未来菜籽油消费需求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云南省未来人口上限为5574万人,到2020年人口数量为4914万人,菜籽油的需求量将达到60万t,未来菜籽油的供给缺口约为自给量的2倍。最后提出保障云南省食用油供给安全的措施建议: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并充分挖掘生产潜能;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理性、健康消费;充分利用省外食用油市场,建立健全食用油储备体系。
关键词 :菜籽油;供给缺口;需求预测
中图分类号:F 326.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39.05
收稿日期:2014.07.15修回日期:2014.10.09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基金项目:云南省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A3007712)。
作者简介:曾健国(1988—),男,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
*通信作者:吴进明(1970—),男,云南通海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政策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09.html
Supply Gap Analysis of Yunnan Rapeseed
Oil and Its Demand Forecast
ZENG Jianguo1 , WU Jinming1 , LI Jinxiao1 , LIU Wenjuan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China)
Abstract:The rapeseed oil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is analyz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rapeseed oil self?sufficiency rate is nearly 50%,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apeseed oil supply gap is mainly caused by increasing population,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improving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shortage of rapeseed oil production due to less rapeseed output. And then based on Logistic Block Growth Model(LBGM), the authors forecast the future population trend and the future consumption demand for rapeseed oil in Yun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per limit of the future popul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is 55.74 million, up to 2020, the population is 49.14 million, the demand of rapeseed oil approaches 600000 tons, which means the future supply gap will be up to two times of self?sufficiency level. Finally, in order to guarantee edible oil supply security of Yunnan province, the authors propose such measures as expanding the acreage of rapeseed crop and fully tapping production potential, guiding resi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 and advocating rational and healthy consumption, and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outside edible oil market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dible oil reserve system.
Keywords: rapeseed oil; supply gap; demand forecast
云南是我国传统的菜籽油主消费大省之一,人们在食用油的消费上更青睐于菜籽油,菜籽油也是云南省第一大食用油油源,全省一半以上食用油为菜籽油,其产量直接影响到全省的食用油供给安全,关系到全省近4700万人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然而,37%的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凸显出云南省食用油供给的严峻形势[1]。因此,正确认识当前云南省菜籽油供需现状,分析和把握云南省未来菜籽油消费需求形势,并积极探索保障全省食用油安全的供给路径,极力提高全省食用油自给率,这对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以及促进省油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极具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云南省菜籽油供需状况
云南省是全国油菜主产省份之一,全年可产菜籽油19万t左右。近年来,由于云南省油菜种植面积和单产的双增,加上压榨技术不断改进,平均出油率水平由2000年的30%提升到目前的35%,最高可达37%,菜籽油产量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菜籽油总产量为19万t,较2012年同比增长5.6%,与2003年相比,产量增加了11万t,增加了2.4倍,年均增长9.0%,与同期油菜籽总产量年均增长速度(9.2%)相当。
西南和西北地区是全国菜籽油主消费区,尤其是四川、云南和贵州。近年来,传统的部分油菜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菜籽油消费呈下降趋势,但西南和西北地区菜籽油消费呈不断增加趋势,此两大地区的菜籽油产不足需,每年需从湖北、江苏和安徽等地调入大量菜籽油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云南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11 kg,低于全国的19 kg,但较2003年的4.3 kg相比,增加了近3倍。2013年云南省食用油需求量约61万t,其中食用植物油51万t,动物油10万t,但菜籽油消费量达41万t,占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的80%,食用油总消费量的67%[1]。
从表1可以看出全省菜籽油供需形势不容乐观,其自给率仅45%左右,近11年来,菜籽油供给量与消费量均持续快速增长,供给量的增速略快于消费量,供给量与消费量分别增加了2.4倍和2.3倍,年均增长9.0%和8.6%。同期菜籽油供给缺口扩大了2.2倍,由2003年的10万t增至2013年的22万t,自给率增速缓慢,尽管由2003年的44.4%提高到2013年的46.3%,年均增长速度0.4%,仍有50%以上的缺口,这极大凸显出云南省食用油供给安全的严峻形势。
注:2003—2010年数据来自云南统计年鉴(2004—2011年);2011—2013年数据来自云南省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
二、云南省菜籽油供给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城镇化速度加快及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云南城镇化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加快,2012年总人口46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31.5万人,农村人口2827.5万人,总人口是1978年的1.5倍,同期城市人口增长了5倍。1978年的城镇化率为12.2%,2012年达到39.3%,城市人口以每年4.8%的速度增加,每年近100万人由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是菜籽油消费的主要群体,其人均消费量是农村人口的2倍,这必然会大幅增加菜籽油的消费总量。其次,云南省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菜籽油消费总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从1978—2012年,云南省的总人口从3091.5万人增至4659万人,35年间人口增长了50.7%,年均增长速度1.2%。近年来,人口增速还在不断加快,从2002—2012年每年以0.73%的速度增长,增速是改革开放时期的2倍。云南省城镇人口的增加及进城人口的增多加上总人口的快速增长,使菜籽油消费总量迅速增加。
(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及饮食结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化巨大,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其消费能力随之大大提高,尤其是生活消费性支付比例大幅增加。云南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达到21075元,是2000年的3倍,1990年的1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490元增加到2000年的1479元,净增了989元,增长了3倍,2012年又比2000年净增了3938元,增长了4倍[2]。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也从1990年的1272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1074元,增长了9倍;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性支出从1990年的453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398元,增长了8倍。
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是菜籽油需求量急剧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从2000—2012年云南省油菜籽产量的年均增速是人口年均增速的11倍,即使油菜籽产量增速远远大于人口的增速,但却落后于消费增长速度,它不仅要满足人们食用的需求,还得一部分用于工业消费,这必然会增加菜籽油的消费量,需要更多的菜籽油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们生活饮食结构和消费观的极大改善,居民越来越注重“健康消费”,在食用油选择上更注重“营养”与“安全”。在食用油的品种上,菜籽油的营养价值较高,其所含饱和脂肪酸相对较低(饱和脂肪酸含量越低,营养价值越高),这无疑使人们在选择食用油时更青睐菜籽油[3]。此外,近年来,受转基因食品的侵袭,人们的消费观变得更加谨慎,相对其他食用油而言,转基因菜籽油在市面上现身较少,大家在心理上给菜籽油贴上了一个“安全”标签,这也使得人们更偏好于菜籽油,其需求量也与日俱增。
(三)油菜籽总产量少,菜籽油自给量有限
对于一个近4700万人口的传统菜籽油消费大省而言,2013年其菜籽油供应量仅19万t左右,人均占有量不到5 kg,仅为人均消费量的一半,这凸显出其总产量的严峻不足。2000年之前云南省油菜籽年均总产量不到20万t,年均产油量不到10万t,自给率仅30%左右,直到2013年菜籽油产量才接近20万t,但自给率依旧不高,仅为46.3%。尽管云南省产籽量在逐年提高,但增量不大,难以短时间内大幅提高,而居民的消费量却在与日俱增,其极差势必越来越大,产需缺口逐年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未来人们对菜籽油的消费还将持续增加,供给缺口还将继续扩大。
三、云南省未来菜籽油消费需求预测
(一)云南省未来人口数量预测
至2003年以来,云南省总人口每年以0.7%的速度增长,2012年全省总人口为4659万人,2013年全省总人口近4700万人。考虑到当前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云南省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不会太大,人口数量增加将不会超过社会和环境所能容纳人口数量的最大极限[4]。在此,选用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来预测云南省未来的人口数量。
假设:(1)人口增长率r为人口数量x的线性减函数r(x);(2)xm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云南省的人口上限为5574.22万,据模型预测,云南省2020年将达到4939.3万人,2030年将达到5128.1万人。
(二)云南省未来菜籽油消费量预测
2013年云南省人均植物油消费量约为11 kg,考虑到云南省是西南地区传统菜籽油消费大省,较其他食用油相比人们更偏好菜籽油,并且未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因此,对植物油的消费量也会逐年增加,并以菜籽油为主。2014年云南省人均菜籽油消费量按11 kg计算,往后每年增加0.2 kg。以此类推,再根据云南省未来人口的预测结果,预测出云南省未来菜籽油的需求量,见表2。
由表2可知,随着云南省未来人口数量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菜籽油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菜籽油的需求量为60万t,2034年将达到77.9万t,较2013年增长59%,平均每年以2.2%的速度增长。目前云南省菜籽油的自给量仅20万t左右,在现有条件下欲短期内大幅度增加自给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未来云南省菜籽油供给缺口将长期存在,并呈扩大趋势,缺口约为自给量的2倍。由于该预测未考虑到菜籽油的工业用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菜籽油的工业用途不断增多,用于工业消费的菜籽油数量将不断增加,因此,实际生活中菜籽油的消费量应比所预测的数量要大,供给缺口可能比实际中的还要大。
四、促进云南省食用油供给安全的对策建议
随着云南省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省对菜籽油消费需求总量上还将持续保持刚性增长态势。仅40%左右的食用油自给率,给全省人民的“食用油安全”敲响了警钟,云南省近4700万人口“舌尖上的安全”亟待解决。
(一)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充分挖掘生产潜能,提高菜籽油自给率
要从根本上解决云南省食用油供给安全问题,必须首先立足本省从自身出发,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油菜籽总产量,进一步提高菜籽油自给率。要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就必须全力挖掘全省油菜生产潜能,充分开发利用云南省20万hm2冬闲田,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主攻单产,提高含油量水平。若充分利用全部冬闲田,则每年可增加近15万t菜籽油,提高30%的菜籽油自给率,云南省食用油自给率可提高到60%,这对云南省食用油供给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极大地缓解食用油供给的紧张局势。其次,政府应从整体出发顶层设计,打通“最先一公里”,多管齐下,加大对油菜生产支持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努力完善油料良种补贴、种植补贴及价格收购等政策;全力落实“最后一公里”,提高农户油菜种植的积极性,确保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油量。
(二)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理性、健康消费
居民的消费观念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其消费选择,在全省食用油供给紧张情况下,居民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调整消费结构,理性消费,不要过于把眼光聚焦在菜籽油上,可适当选择其他种类健康、安全、营养的动植物油。比如:猪油、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等。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可增加其他油脂的消费比例,激发其他油脂产业的发展潜能,促进油脂产业的全面发展,缓解菜籽油单方面供给压力,提高本省食用油自给率[5]。
(三)充分利用省外食用油市场,建立健全食用油储备体系
尽管云南省植物油产量在逐年提高,但其增长速度却不及消费增长速度,要保障全省食用油供给安全就必须充分利用省内、外两个市场,适时协调好两个市场,合理调入充足的油脂,维护省内食用油市场稳定,满足居民需求。其次,要建立健全云南省油脂储备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度保障,完善储备结构,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将油脂储备调控与承储企业经营相结合,共同致力于缓解市场矛盾。创新云南省油脂储备体系,实行动态储备方式,在保证储备安全、储备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需形势进行储备油轮换适时调整,保证储备油常储常新[6]。要保证云南省食用油供给安全,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油脂观,对油脂产业的发展及油脂安全给予更多重视,提高政府与市场双控效率,全面保障云南省食用油供给安全。
[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 关于促进云南油菜产业提质增效保障全省植物食用油安全供给分析报告[R]. 2013:10.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沈金雄,傅廷栋.我国油菜生产、改良与食用油供给安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1):1.8.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45-0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河北省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许多地方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应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特点。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来,河北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统筹规划、示范带动、突出重点,从企业、产业(园区)、区域层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一方面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目标责任制,从生产源头上消减污染;另一方面围绕
“降耗、减污”,对重点企业开展耗能、耗水和环保情况统计评价,促进企业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消耗和环保标准。在冶金、建材、轻工、电力、医药等5个重点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有效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目前,河北省的部分企业按照清洁生产标准进行了技术改造,多数产品出口企业都申请了ISO14000认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
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能耗水平有所降低。河北省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为契机,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通过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得全省的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重点行业综合能耗水平有了一定下降,为全省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是加快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对氧化铝、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市场准入管理,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高起点发展。二是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省重点耗能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省政府成立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专门机构,设立了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围绕改善质量、降低消耗、节约资源,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全省重点耗能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2009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河北省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双三十”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左右,降幅大于调控目标0.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继续下降,可超额完成削减6.5%和5.5%的年度目标。
3 生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试点工作开展顺利。河北省在生态工业方面,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广采煤一发电一粉煤灰―建材、城市垃圾发电和废水回收利用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形式,促进各相关产业间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建设农业生态县。重点发展城郊型、平原型、山区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形成了保定、唐山、衡水、邢台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节水型城市活动。廊坊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在整个辖区内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中等城市,唐山市成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从2006年起。河北省在冶金、石化、建材、电力、医药、煤炭、轻工7个行业,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等10个园区和石家庄市、邯郸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5个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探索重点行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和示范。
但从总体上看,河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尚未出现详细且操作性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还存在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低、实践中上下不能协调一致等问题。循环经济建设在河北省的合力还没有形成,还没有形成发展生态工业的有效平台,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建设的工作机制尚待努力。
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1 美国循环型企业模式。循环型企业模式属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范畴,又称杜邦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2000年已经使该公司的总废物减少了1/4,有害废弃物减少了4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
2 丹麦循环工业园模式。循环工业园模式属于区域层面的中循环范畴,典型代表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因此又称卡伦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藕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3 德国的废弃物回收模式。废弃物回收模式,属于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范畴,是在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又称DSD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盈利,DSD会返还给企业或相应减少第二年的收费。
4 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循环型社会模式与废弃物回收模式一样,该模式属于大循环范畴。2000年,日本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提出把整个社会建成循环型社会
的发展目标。循环型社会是指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从总体上来看,循环型社会是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区域向更大范围扩展的产物,在一个整体范围和第一、第二、第三各产业内及各产业之间构建各种产业生态链,把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生态网络系统中,使人类生态系统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有机联系的复合循环系统。在整个复合循环系统的有机联系中实现统一和协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型社会。日本提出,与2000年相比,到2010年要达到三个目标:资源投入产出率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3,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
三、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河北省应该选择“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模式设计应紧紧围绕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逐步建立起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在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通过立法、教育、文化建设以及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资源循环”的观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模式的设计
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从企业出发,经由园区、区域,到社会四个层次,最终实现全省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见图1)。
1 企业层次循环模式。循环型企业是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细胞和基础单元,也称之为小循环。在企业内。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开展产品生态设计,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强度、耐用性。
2 工业园区层次循环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是企业群落层次的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载体,也称之为中循环。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由企业共生网络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把不同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企业共生组合,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等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的目的。
3 区域层次循环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是企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在区域范围内扩展的产物,也称之为大循环。在区域范围内,按照区域生态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生态链为纽带,建立相对完整的区域生产、消费和循环体系,统筹协调行业与行业、生产与消费、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使区域的经济活动主体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对工业结构偏重的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4个城市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废水回收利用等措施,促进各相关产业间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4 社会层次循环模式。社会层次循环模式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原则,提倡适度生产和适度消费,并适当处置废弃物,通过再利用、再循环,使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社会和环境得以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在河北省,应借鉴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以“sR”原则为取向,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社会生活模式,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通过强调产品、服务功能的实现,达到再利用或反复利用,从而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和强度,减少输入和有害输出,促进资源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提高资源生产率;通过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
(二)模式的保障机制
1 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推动河北省循环经济良性、有序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用立法手段对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加强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配合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根据河北省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目前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尽快制定出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尽快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地方性法规,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其次,加大依法监管力度。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河北省循环经济的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再次,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涉及循环经济的质量、技术和安全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环保、安全、能效、质量和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体系。
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现状、评价与对策建议等方面\[1\]\[2\]\[3\]\[4\],定量研究则相对缺乏。在节能减排效率及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节能减排效率虽有普遍提高,但整体较低,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5\]\[6\];效率值的区域梯度分布格局明显,经济水平、能源结构、市场化程度和政府规制是影响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的主要因素,纯技术效率是节能减排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7\]\[8\]。在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9\];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同时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存在门槛效应\[10\];存在一条节能减排与工业经济双赢发展的最优节能减排路径,该路径的存在证实了环境治理可带来环境和经济双赢发展的环境波特假说\[11\]。
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在节能减排的投入和产出选择方面,现有研究大多只考虑了节能减排规划明确规定的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本文同时将二氧化碳(CO2)排放纳入核算体系,从而更全面地反映节能减排效率;在效率测度方面,现有研究大多选用DEA方法进行计算,不能排除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以及管理体制等包含运气成分在内的要素对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本文将创新性地使用能够克服该缺陷的三阶段DEA模型;此外,还将突破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线性的促进关系的传统观点,采用门槛面板模型,深入考察当经济发展水平或节能减排效率处于不同阶段时,节能减排效率对经济发展贡献程度是否存在差别。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使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我国省际节能减排效率;然后构建节能减排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的门槛回归模型,分别以经济发展水平和节能减排效率为门槛变量,分析节能减排效率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省际节能减排效率提高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区域节能减排效率的测算
(一)三阶段DEA模型介绍
本文效率测算所使用的模型是Fried等\[12\]提出的三阶段DEA模型。该模型克服了DEA模型忽视环境变量的缺陷以及SFA模型未考虑随机误差的缺陷,可同时解决环境变量和误差的影响。该模型的构建和运用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典DEABCC模型。该阶段使用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一般DEA分析,本着节能减排的“减少能源投入和降低污染产出”原则,该阶段拟采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13\]。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徐盈之,等:中国省际节能减排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研究第二阶段:构建相似SFA模型。该阶段利用相似SFA方法对环境变量进行回归分析。Fried等认为第一阶段DEA分析得出的投入和产出松弛变量由环境影响、管理无效率和统计噪音三因素构成,因此可通过构建SFA模型分别观测出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建立松弛变量:
Sji=xji-xji×λj=1,2,…,m;i=1,2,…,n(1)
其中,xji为第i个决策单元(DMU,本研究中指n个区域)的第j种投入值,xji×λ为第i个DMU的第j种投入值在效率前沿面的最优映射,Sji表示相应的投入松弛变量。
其次,建立松弛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回归模型:
Sji=fj(zi;βj)+vji+ujij=1,2,…,m;i=1,2,…,n(2)
其中,Sji是投入冗余变量,包括资本投入冗余、资金投入冗余、劳动投入冗余与能源投入冗余;zi=\[z1i,z2i,…,zli\]是l个可观测的外生环境变量;βj是需要估算的环境解释变量的未知参数;fj(zi;βj)表示环境变量对投入松弛变量Sji的影响,一般取fj(zi;βj)=ziβj;vji是第i个DMU在第j个投入时的生产过程的随机误差;uji是第i个DMU在第j个投入时的生产过程中管理无效率的非负随机变量;vji与uji不相关,vji+uji为混合误差项。
最后分两步调整投入变量:
第一步是在SFA回归模型的混合误差中把统计噪音从管理无效率中分离出来。统计噪音的条件估计的公式如下:
L(vji|vji+uji)=Sji-zij-L(uji|vji+uji)j=1,2,…,m;i=1,2,…,n(3)
第二步是排除不同运营环境和统计噪音的影响。将处于相对有利的运营环境和相对较好运气的DMU单元的投入进行向上调整,公式如下:
Xji=xji+\[maxi(zij)-zij\]+\[maxi(ji)-ji\]j=1,2,…,m;i=1,2,…,n(4)
其中,Xji和xji分别是调整后和调整前观察到的投入数量。上式右边的第一步调整使所有观测对象均处于样本中所观测的最差的环境,第二步调整使所有观测对象均处于样本中遇到的最不幸的状态。经过两步调整,每个DMU均处于相同的运营环境和运气。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模型。用经过第二阶段调整所得的各项投入数据Xji代替原始投入数据xji,重新运用第一阶段的BCC模型进行计算,得到扣除环境变量与随机误差项后的DMU效率。通过该方法得到的效率值,排除了运营环境和统计噪音的影响,能够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效率。
本研究需要采用的运算工具为DEAP21和FRONTIER41软件。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择的投入指标包括资本存量、劳动力、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产出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价值。各变量的具体说明及相关处理如下:
1蓖度胫副辍#1)资本存量:通过永续盘存法\[14\]对各地区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单位为亿元。(2)劳动力投入:以各省历年从业人员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单位为万人。(3)能源投入:以各省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能源投入,单位为万吨标准煤。(4)污染物排放:以各省历年的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3个指标作为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单位为万吨。
2辈出指标。(1)地区GDP:为保证各变量统计口径一致,对各地当年价GDP数据作平减处理,单位为万元。(2)“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三废产品综合利用既能直接促进减排,又能间接实现节能,故将“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价值作为期望产出纳入该三阶段DEA模型的产出指标,单位为万元。
3被肪潮淞康难∪ ;肪潮淞恐改切跋旄鞯厍节能减排效率但不在样本主观可控范围内的因素,这些变量应不受DMU管理控制的约束,同时满足Simar等\[15\]提出的分离假设,本文用以下因素来反映不同经营环境对各DMU效率的影响。(1)技术进步因素。使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既能直接减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和浪费,还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本文选取R&D费用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2)经济规模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能够为节能减排提供足够的物力、财力和技术,有助于实现效率提升。本文选取人均GDP来衡量各省市的相对经济规模。(3)产业结构因素。各地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当地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从而关系到当地节能减排效率。本文选取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4)制度因素。市场化程度越高,非国有经济得到的发展越充分,产权制度越明晰,能够实现的社会经济效率就越高。本文用各地区国有工业产值与本地区工业总产值之比表示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过程中能够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等,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节能减排效率的提升,本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经济开放度。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200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作为节能减排效率的决策单元。数据缺失太多,未纳入研究范围。投入产出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等。
(三)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1钡谝唤锥危壕典DEA模型的结果分析。本部分运用BCC模型,计算得到我国30个省际单位2000―2011年的技术效率TE以及由其分解得到的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因篇幅所限,此处不列示所有省份历年节能减排效率值,而仅对三大区域及全国历年的平均值进行列示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表12000―2011年我国三大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比较(调整前)
2000200120022003TEPTESETEPTESETEPTESETEPTESE东部平均0992 1000 0992 0995 0997 0998 0982 0984 0997 0973 0976 0997 中部平均0896 0913 0979 0927 0957 0968 0905 0942 0961 0899 0934 0963 西部平均0779 0912 0857 0802 0919 0876 0795 0908 0878 0783 0931 0845 全国平均0888 0945 0939 0906 0958 0945 0893 0945 0944 0884 0948 09322004200520062007TEPTESETEPTESETEPTESETEPTESE东部平均0974 0979 0994 0969 0971 0997 0950 0958 0992 0941 0954 0987 中部平均0929 0957 0970 0904 0935 0966 0877 0918 0954 0836 0875 0955 西部平均0763 0903 0849 0760 0906 0843 0742 0896 0836 0729 0872 0846 全国平均0884 0945 0935 0875 0938 0932 0854 0925 0924 0835 0903 0927 2008200920102011TEPTESETEPTESETEPTESETEPTESE东部平均0946 0955 0991 0920 0945 0975 0906 0935 0970 0881 0913 0965 中部平均0846 0879 0962 0781 0816 0957 0767 0800 0959 0762 0795 0959 西部平均0761 0877 0877 0719 0854 0853 0692 0813 0864 0684 0798 0869 全国平均0851 0906 0942 0809 0877 0925 0790 0854 0928 0777 0840 0929 注:该表数据为平均值,不一定都符合TE=PTE×SE。如需具体数据可向作者索取。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时,中国30个省际单位历年的节能减排效率即技术效率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其中2001年和2008年分别出现过暂时的上升。从总体上看,2000―2004年间节能减排效率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水平,其后下降趋势明显。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平均效率值也呈现出相似的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并且三大区域的节能减排效率表现为东中西部递减的特征:东部地区的效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波动中平缓下降;西部地区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在2007年以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以后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出现大幅下降(如图1a所示)。
图12000―2011年我国三大区域技术效率变化趋势(调整前与调整后)
我国节能减排效率呈现该特点的原因如下:东部地区依靠经济实力的支撑、有力政策的扶持及高级人才的涌入,在新能源开发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强于中西部,因此节能减排效率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短期内的着力点更主要地落在了经济发展上,对节能减排不够重视,因此节能减排效率较低;中部地区较之于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更邻近东部地区,受到的辐射和影响更为显著,因此节能减排效率高于西部地区。不难发现,这些原因皆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环境影响和运气成分,若不加以调整,会造成结果的偏差。
另外,2000―2011年间纯技术效率下降迅速,而规模效率则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呈东中西部递减格局,中西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基本都低于全国水平,但对于规模效率来说,中部地区均高于全国水平而西部地区则远低于全国水平。大多数省份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且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言,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这意味着多数省份的技术无效率来源于纯技术无效率,而不是规模无效率,因此纯技术无效率是制约东、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对于西部而言,2007年之前的规模效率小于纯技术效率,2007年之后则是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说明近年来节能减排效率低下主要源于纯技术无效率,纯技术无效率对节能减排效率的制约作用愈发明显。在包含外部环境、管理无效率和随机误差影响的情况下,纯技术效率是否被低估?规模效率是否被高估?若剔除外部环境、管理无效率和随机误差影响,结果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钡诙阶段:SFA回归分析结果。本阶段将第一阶段计算得到的各投入变量松弛量作为因变量,将技术进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制度因素作为自变量,分析外部环境变量是否会对投入松弛量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回归结果显示环境变量能够产生显著影响,就应采用两步调整法将相关外部影响因素剔除,使每个DMU均处于相同的运营环境和运气。
从运行结果来看,R&D投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仅以2011年为例,上述五要素对能源消费松弛变量的影响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R&D投入、经济规模和开放度对劳动力投入松弛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市场化程度则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R&D投入、产业结构和开放度对碳排放松弛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产业结构对资本存量松弛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这些均说明环境因素对投入冗余存在显著影响。另外根据回归系数可以得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开发新技术、确保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经济开放程度、慎重推进市场化等措施都是提高节能减排效率的良好途径。
显著性检验结果说明环境因素对投入冗余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阶段通过两步调整法将外部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等剔除,使得所有省际单位面临相同的运营环境和运气,以便继续进行第三阶段的调整后的DEA效率测算,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3钡谌阶段:投入调整后的DEA效率分析。在第一阶段之后,本文分析认为若不考虑外部环境、管理无效率和随机误差的影响,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可能被低估或被高估;在第二阶段相似SFA模型中,实证分析认为不同省市间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和运气成分,并已经通过调整加以消除。下面将运用调整后的投入数量和原始产出数量,重新进行第三阶段DEA效率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2000―2011年我国三大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比较(调整后)
2000200120022003TEPTESETEPTESETEPTESETEPTESE东部平均0852 1000 0852 0850 1000 0850 0842 0990 0850 0820 1000 0820 中部平均0904 1000 0904 0865 1000 0865 0849 0991 0857 0818 0996 0821 西部平均0617 0999 0617 0648 0998 0649 0620 0996 0623 0563 1000 0563 全国平均0779100007790780099907800762099307690725099907262004200520062007TEPTESETEPTESETEPTESETEPTESE东部平均0858 1000 0858 0820 0999 0821 0825 0992 0833 0798 1000 0798 中部平均0846 0997 0848 0850 0998 0852 0747 0992 0754 0721 0989 0730 西部平均0598 09980599 0635 0999 0636 0526 0995 0529 0502 0992 0507 全国平均0759099907600760099907610695099307010669099406732008200920102011TEPTESETEPTESETEPTESETEPTESE东部平均0698 1000 0698 0810 0979 0828 0808 1000 0808 0771 0988 0782 中部平均0536 1000 0536 0737 0971 0760 0640 0998 0642 0639 0945 0684 西部平均0324 0999 0325 0469 0980 0480 0459 1000 0459 0486 0985 0495 全国平均051810000518066509770682063509990636063209750650注:该表数据为平均值,不一定都符合TE=PTE×SE。如需具体数据可向作者索取。
从表2可以看出,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中国30个省际单位历年的节能减排效率依然呈现波动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其中2000―2005年各区域效率值均相对稳定,2005―2007年缓慢下降,2008年出现了剧烈下降,随后各区域的效率值均有所回升。三大区域的效率总体上表现为东中西部递减的特征,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效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b所示)。本文认为,节能减排效率的东中西部递减特征与经济实力、人才支撑、政府重视、政策扶持以及区域间溢出效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各区域效率波动中的递减特征则与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将环境与资源作为免费的公共品,未能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给予足够的重视,各省市之间甚至可能存在“公地悲剧”性质的博弈,从而导致节能减排效率逐年下降。
除了2011年,各区域的纯技术效率基本一致,且都维持着较高水平,甚至在2000―2008年及2010年一直维持在099以上,2009年有所下降,2011年则大幅下降。规模效率表现出的趋势与技术效率类似。
比较调整前后的效率值可以看出,全国各区域节能减排效率均有大幅下降,规模效率值下降,而纯技术效率值却大幅上涨。由此可见,存在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时,各区域的规模效率被显著高估,纯技术效率却被显著低估,且被高估的程度高于被低估的程度,从而导致技术效率值被高估。因此可认为规模不经济是造成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而非第一阶段结果所表明的“节能减排效率低下源于纯技术无效率”。
同时,根据2000年和2011年各省际单位节能减排效率值,本文将30个省际单位分为效率较高、效率中等和效率较低的三大类区域,大致反映我国节能减排效率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2000年和2011年省际节能减排效率的分布地图
注:黑色区域代表节能减排效率最高,深灰色区域代表节能减排效率中等,浅灰色区域代表节能减排效率最低。
另外地区因数据缺失未纳入测算范围。图中白色区域分别为、台湾和三沙群岛。三、区域节能减排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的门槛回归模型构建
(一)门槛回归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大部分文献表明,柯布驳栏窭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 Function)能够真实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因此首先建立包含能源因素在内的扩展的CD生产函数:
Yit=A′itKαitLβitEλit(5)
其中,Yit表示地区生产总值,A′it表示非能源类要素的生产率,Kit、Lit和Eit分别表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能源要素的投入,t表示时间趋势,α、β和λ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和能源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
在式(5)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节能减排效率,建立包含节能减排因素在内的我国经济增长的面板计量模型:
Yit=A′itKαitLβit(Eit*eR)γ(6)
两边取对数可得:
lnYit=αlnKit+βlnLit+γ(Rit+lnEit)+εit(7)
其中,Rit表示节能减排效率,α、β和γ分别表示资本投入要素、劳动投入要素和能源要素的产出弹性,因此式(7)中能源要素包括能源投入和节能减排效率两项。
考虑到地区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效率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Yit与节能减排效率Rit作为门槛测定对象,分别建立如下的以Yit和Rit作为门槛变量的多门槛回归模型:
lnYit=αlnKit+βlnLit+γ1(Rit+lnEit)I(yit≤λ1)+γ2(Rit+lnEit)I(λ1<yit≤λ2)+…+γn-1(Rit
+lnEit)I(λn-2<yit≤λn-1)+γn(Rit+lnEit)I(λn-1<yit≤λn)+γn+1(Rit+lnEit)I(yit>λn)+εit(8)
lnYit=α′lnKit+β′lnLit+γ′1(Rit+lnEit)I(rit≤λ′1)+γ′2(Rit+lnEit)I(λ′1<rit≤λ′2)+…+γ′n-1(Rit
+lnEit)I(λ′n-2<rit≤λ′n-1)+γ′n(Rit+lnEit)I(λ′n-1<rit≤λ′n)+γ′n+1(Rit+lnEit)I(rit>λ′n)+εit(9)
其中,λ1,λ2,…,λn-1,λn和λ′1,λ′2,…,λ′n-1,λ′n为待估计的门槛值;γ1,γ2,…,γn-1,γn和γ′1,γ′2,…,γ′n-1,γ′n为相应的门槛回归系数。I(•)为指标函数,当括号中条件满足时I(•)值为1,否则值为0。
门槛效应检测对象为除外的30个省市,考察期间为2000―2011年。投入、产出要素的指标、数据与效率计算时相同,节能减排效率值为以上通过三阶段DEA模型计算得到的各省市节能减排效率。
(二)门槛值的确定
门槛回归模型是非线性模型,其估计方法不同于线性模型,应首先估计门槛值,并对其进行检验,最后再根据门槛值进行划分。
直接对回归模型(8)和(9)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到其残差平方和为:
S1(γ)=ê*(γ)′ê*(γ)(10)
最小化上述方程对应的S1(γ),可以得到γ的估计值,即:
(γ)=argminS1(γ)(11)
进而可以计算得到残差平方和为:
2=2()=Sn(T-1)(12)
得到上述参数估计值后,需进行两方面的检验:一是门槛效应是否显著,二是门槛的估计值是否等于其真实值。
1奔煅槊偶餍вκ欠裣灾。原假设为H0∶β1=β2 ,对应的备择假设是H1∶β1≠β2,检验统计量为:
F1=S0-S1()2(13)
其中,S0是在原假设H0下得到的残差平方和。在原假设下,门槛值是无法识别的,因此统计量F1呈现非标准分布,Hansen\[16\]建议采用“拔靴法”(Bootstrap)来获得其渐进分布,然后构建其P值。
2奔煅槊偶鞯墓兰浦凳欠竦扔谄湔媸抵怠T假设为H0∶=γ0,对应的备择假设是H1∶≠γ0,相应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为:
LR1(γ)=S1(γ)-S1()2(14)
在原假设下该统计量呈现非标准分布,Hansen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其非拒绝域,即当LR1(γ0)≤c(α)时,不能拒绝原假设。其中,c(α)=-2ln(1-1-α), α表示显著性水平。
(三)门槛个数的确定
首先假设不存在门槛效应,直接用OLS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残差平方和S,根据上述分析,进行检验的似然比值为:
F=S-S1()2(15)
其中,S1()为存在一个门槛值情况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2为其残差的方差估计。统计量F呈现非标准分布,Hansen通过“Bootstrap”获得其检验的临界值,通过显著性检验之后,即可构造门槛估计值的置信区间,计算如下似然比比值:
LR(γ)=S(γ)-S()2(16)
其中,S(γ)为对应不同门槛值时普通回归模型所得到的残差平方和,2为在门槛估计值下通过门槛回归估计得到的残差平方和。Hansen计算并给出了上述似然比在10%、5%和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分别是653、735和1059,同时还证明了门槛估计值的置信区间为上述似然比比值小于某个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所对应的γ区间。
在确定存在一个门槛值的基础上,将这样的检验依次进行,直到第n+1个门槛值检验结果不显著时,就可以确定有n个门槛值。模型中其他参数在模型残差不存在异方差的情况下,通常的t检验是有效的。为了克服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将采取稳健的估计方法。
四、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本部分将对节能减排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门槛特征分析。根据模型的估计及检验方法,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采用稳健的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一)以经济发展水平Y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回归分析
首先根据门槛效应的Bootstrap检验方法估计出p值,确定其门槛个数,表3列示了三种假设下门槛检验的F值和p值。不难发现,以Y为门槛变量时,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三重门槛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因此可将该模型设定为双重门槛回归模型。
门槛效应检验之后,利用Hansen的三步法确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值,同时确定门槛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及t值,结果如表4、表5所示。
写成表达式如下:
lnYit=1732+0593lnKit+0101lnLit+0153(Rit+lnEit)whenYit≤6 8295
lnYit=1732+0593lnKit+0101lnLit+0163(Rit+lnEit)when6 8295
lnYit=1732+0593lnKit+0101lnLit+0170(Rit+lnEit)whenYit>10 9709(17)表3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模型F值p值BS
次数临界值1%5%10%单一门槛65306***0002 500 48038 30895 23947 双重门槛25041***0000 500 -6427 -13644 -17200 三重门槛6131*0100 500 12006 8152 6138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的统计显著。表4门槛值估计结果及其置信区间
门槛估计值95%置信区间门槛值16 8295(6 8295,7 3027)门槛值210 9709(10 9709,61 2672)
上述结果证实了该回归中门槛效应的存在,而且各回归系数基本都在1%的显表5参数估计及模型描述
以Y为门槛变量的模型系数标准误差t值p值95%置信区间常数项1732034514***0000(107239)lnKit05930023587***0000(056063)lnLit 0101006178*0077(-001021)Rit+lnEit(Yit ≤6 8295)0153002780***0000(011019) Rit+lnEit(6 829510 9709)0170002874***0000(013021)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的统计显著。
著性水平下显著。当经济发展水平Y低于门槛值1(6 830)时,回归系数为0153;当Y处于门槛值1和门槛值2(10 971)之间时回归系数提高至0163;当Y跨过门槛值2以后,系数为0170。这证明了节能减排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个拐点,在全国范围内,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能源缺口逐渐扩大,环境恶化日益严重,政府对节能减排的关注不断提高,制定的政策更加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决心更加明确,企业在一系列政府政策的指引和自身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努力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因此该门槛效应表现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节能减排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处于递增的状态。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介于的门槛位置,可将考察期间的30个省市划分为低区制、中区制和高区制,处于这三类区制的省份分别有61、78、221个。处于低区制的基本是2000―2003年某些中西部城市,另外,贵州表现较差,一直到2007年仍处于低区制;处于高区制的则包括2007年以后的大部分省份以及2000―2006年间大部分的东部城市。出现这种划分结果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能源投入量(得益于国家的能源运输调运计划,弥补了东部自身能源供给不足的劣势)、能源使用水平和节能减排效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其节能减排工作与发展经济同步、协调发展,所以节能减排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
(二)以节能减排效率R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回归分析
节能减排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可能存在其他因素方面的门槛效应。本文还考察了各地区自身的节能减排效率门槛存在情况,表6列示了三种假设下门槛检验的F值和p值。结表6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模型F值p值BS次数临界值1%5%10%单一门槛42768***0000500 273111943314983双重门槛54450102500 1408972645538三重门槛40940234500 17447102437979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的统计显著。
表7门槛值估计结果及其置信区间
门槛估计值95%置信区间门槛值0491(0461,0520)果表明,以R为门槛变量时,单一门槛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均不满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因此可将该模型设定为单一门槛回归模型。
门槛效应检验之后利用Hansen 的三步法确定节能减排效率的门槛值,同时确定门槛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及t值,结果如表7、表8所示。表8参数估计及模型描述
以R为门槛变量的模型系数标准误差t值p值95%置信区间常数项2446035706***0000(176313)lnKit06450154358***0000(062067) lnLit -0118005-218**0030(-023-001)Rit+lnEit(Rit ≤0491)02210021023***0000(018026) Rit+lnEit(Rit>0491)0211002996***0000(017025)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的统计显著。
写成表达式如下:
lnYit=2446+0645lnKit-0118lnLit+0221(Rit+lnEit)whenRit≤0491
lnYit=2446+0645lnKit-0118lnLit+0211(Rit+lnEit)whenRit>0491(18)
该结果表明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单一门槛特征。当R低于门槛值0491时,能源投入和节能减排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是0221;当R越过该门槛值后,回归系数下降至0211。在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节能减排效率只是一项锦上添花的辅助因素,因此随着节能减排效率值的逐渐增大,节能减排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只能渐趋平缓,这是该门槛回归中门槛变量的回归系数逐渐减小的原因。同样可以根据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在两个门槛中所处的位置,将考察期内我国30个省市划分成两组,其中处于低、高阶段的观察对象个数分别为63、297个。我国大部分年份的大部分省份皆实现了较高的节能减排效率,越过了门槛值。显然,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东部发达地区以及部分中部省份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最终结论为,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并不表现为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在不同的门槛阶段,节能减排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具体为:节能减排效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Y的提高而提高,但却随着节能减排效率R的提高而缓慢降低。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我国省际节能减排效率,并对其经济增长效应的门槛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节能减排效率在波动中有小幅下降,总体上表现为东中西递减的特征,各区域纯技术效率都维持着较高水平,规模不经济是造成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节能减排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递增,而随着节能减排效率的增加,节能减排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渐趋平缓。依据以上实证结论,为更加有效地提高我国区域节能减排效率,并加强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首先,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技术进步与创新在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节能减排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提高节能减排效率的关键动力。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方面应做到:(1)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的研发支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可再生能源和新材料等基础研究和相关前沿技术开发,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学研机构要加强节能减排科技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开展自主创新与研发,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与学研机构良好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次,要改善地区规模不经济现象,优化系统组织等管理因素。有效的企业并购重组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补充企业的生产能力。若进行横向并购,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边际能耗和排放都可以降低;若进行纵向并购,形成产业链前后端合作,可以直接减少能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同时,企业应调整管理水平,使其与经济规模相适应,否则,规模扩张会带来巨大的管理无效率,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行为,不利于节能减排效率的提升。
最后,需要突破节能减排效率门槛,获得最优经济增长效应。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不应忽视经济增长这一重要前提。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与经济增长处于协调发展之中,各地区都在利益驱动下大力发展经济,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注意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为基础和落脚点,这是一个正向反馈的双赢过程,即地区经济越发达,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和需求越高,也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及相应的技术研发活动中,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节能减排效率,较高的节能减排效率能够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当地区GDP突破一定的门槛之后,节能减排效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又能进一步提高,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过程。各地区应妥善利用该良性循环过程,不断突破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效率的门槛,获得更高的节能减排效率和更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考文献
\[1\] Miradna,M.L.,B.W.Hale.A taxing environment:Evaluating the multiple obj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tax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2,(24).
\[2\] 牛仁亮.履行政府职能,促进结构调整――兼论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J\].求是,2007,(17).
\[3\] 张磊,蒋义.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8).
\[4\] 钱国明,周展超.基于政府视角的工业企业节能项目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09,(1).
\[5\] 于鹏飞,李悦,高义学,等.基于DEA模型的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4).
\[6\] 孙欣.省际节能减排效率变动及收敛性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6).
\[7\] 赵成柏,毛春梅.我国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6).
\[8\] 汪中华,梁慧婷.基于DEA 模型的黑龙江省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2,(2).
\[9\] Lee,C.C.,C.P.Chang.Structural breaks,energy consumption,and economic growth revisited\[J\].Energy Economics,2005,(6).
\[10\]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3).
\[11\]沈能,刘凤朝.空间溢出、门槛特征与能源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12\]Fried,H.O.,C.A.K.Lovell,S.S.Schmidt,et al.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statistical noise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2,(12).
\[13\]Banker,R.D.,A.Charnes,W.W.Cooper.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