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粮食生产的现状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1 11:34: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粮食生产的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粮食生产的现状

篇1

荆州市是湖北省以至全国的产粮大市,以种植稻谷为主,常年保持36.69万公顷的稻谷种植面积,总产量300万吨以上,具有发展粮食产业集群的良好资源优势,在省和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资料表明,价值1元的粮食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可增值2.2元,在我国也有明显的增值效果;此外,由粮食产业所带动的运输、饲料、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更加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以,通过发展粮食产业集群,拓展粮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附加值,对发展荆州市农业产业经济、粮食产业经济和相关产业经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多重意义。

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武汉是龙头,宜昌是龙尾,荆州是龙腰。武汉和宜昌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荆州工业化还处在初期向中期转化的阶段。由于荆州工业化进程缓慢、滞后,致使粮食产业聚集度不够,科技支撑力不强,经济外向度偏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不牢。为此,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壮腰工程”的重大决策。“壮腰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壮工业”、即做大做强荆州工业经济;同时根据荆州市粮食产业在全省以至全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集群,走粮食大产业、大集团、大品牌、大项目、大市场之路,使粮食产业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据此,荆州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国家粮仓,打造千亿粮食产业”的战略目标,并于2012年明确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粮食工业园区”的战略措施。

实践经验表明,粮食产业化经营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集群。发展粮食产业集群的优越性一是能够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接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引导生产适销对路的粮食产品,有利于龙头企业加工优质的粮食食品,创造好的经济效益;二是能够集中资金、集中精力把具有品牌优势、加工优势、市场营销优势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能够促进粮食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竞争实力。建设粮食工业园区是充分发挥投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效应的有效途,是粮食产业化深度发展,实现质量、效益新跨越的重要载体。

一、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的现时情况

1 荆州市粮食产业链发展现状:建设粮食产业集群是从粮食产业化整体出发,向基地、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方向进行产业链条连接。

“十一五”期间荆州市按照这一方向,以该市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湖北恒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松滋市云达米业有限公司、荆州市汉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重点,建设了6个营养强化米生产基地和4个稻谷深加工生产基地,形成了四大粮食转化产业集群。

四大粮食转化产业集群是:1,在荆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湖北汉科高科技生物有限公司为圆心,链接带动湖北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荆州市鑫禾米业有限公司、荆谷米业集团等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以果葡糖深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粮食转化产业集群;2,在荆州市的松滋市区,以湖北白云边酒厂工业园区为圆心,链接带动荆州市公安县等周边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以白云边酒生产为核心的粮食转化产业集群;3,在荆州市的监利县新沟镇,以福娃集团工业园区为圆心,形成以饼干、膨化食品、营养粥等深加工为核心的粮食转化产业集群;4,在荆州市的洪湖市工业开发区,以湖北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中兴(湖北)生物质能有限公司工业园区为圆心,带动周边的所有粮油加工企业,形成以生物柴油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粮油转化产业集群。

在粮食产业集群的推动下,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粮食食品项目与品牌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13年底,荆州市将形成系列营养米年生产能力50万吨、稻谷深加工年生产能力30万吨、稻谷深加工产品产量20万吨,大米加工产量达到200万吨,其中精制大米170万吨,系列营养米30万吨;开发出发芽糙米、留胚米、免淘米、米乳、糙米茶等营养产品和方便米饭、方便米线等方便食品。

2 荆州市粮食产业与相关产业链接现状:粮食产业集群建设是以粮食生产产业为基础,链接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相关产业,优化资源整合、配置,进行产业合理布局,促进粮食产业链延伸和粮油资源转化增值,整体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实现粮食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过程中与相关产业的链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与粮食加工产业的链接。突出的是在优质稻的产、购、销方面,订单购销发展较快。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对粮农生产的优质稻订单购销中,收购价格比普通稻高出30%以上,粮农每亩可增收100多元,这种粮农与粮食加工企业的产、购、销链接方式受到粮农欢迎,推广普及比较快;第二,与食品加工产业的链接。主要是依托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洪湖市太禾米业公司、荆州市新力大风车食品有限公司、松滋市天怡食品有限公司、荆州大佳机械食品有限公司等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建设了4个粮食生产基地,粮农按照市场导向、适度规模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公司收购基地粮农生产的粮食后,开发生产优质俏销的新型营养方便食品,将一部分利润转移给粮农,实现产业共兴,利益共享;第三,与饲料加工产业的链接。主要依托荆州通威、湖北大明、荆州希望等饲料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加工水产专用料、畜禽料、动物宠物料等饲料生产。2013年荆州市加工生产量将达到800万吨,年加工产值60亿元,除了增加企业收入、国家税收以外,还可以增加饲料粮钟植农户的收入,达到饲料粮钟植农户与饲料粮加工企业双赢的目标;第四,与酿酒产业的链接。主要是依托湖北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公安(县)黄山头酒业有限公司、石首市劲牌酒业有限公司发展壮大酿酒业,并重点扶持监利县粮酒酒业有限公司,把“监利粮酒”品牌建设成为中国知名品牌,到2013年荆州市酿酒业总产值将达到120亿元。这样通过酿酒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和促进饲料粮钟植产业的发展,延长饲料粮钟植农户的收入链,增加其收入。

3 荆州市粮食产业收益现状: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荆州市选择5家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重点扶持;选择10家中小企业重点培育;选择20家后备企业重点跟踪;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培植1-2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5-1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截至2010年底,荆州市已建成“五大粮油加工园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5家,粮油食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6亿元,实现利税64131万元,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增加了粮农收入。在此基础上计划到2013年底全市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家左右,其中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左右;全市市级以上企业粮食加工量达到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左右、利税8亿元以上;其中典型企业监利县福娃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洪湖市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从而使财政收入和粮农收入进一步提高。

二、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荆州市产业集群发展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但同先进地区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差距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虽然部分企业已获得了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称号,但真正能称得上“龙头”的企业并不多,带动效益也不够突出。目前荆州市还没有一个利润过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即便是福娃集团,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也未过100亿元,且全市过5亿元粮食企业仅9家。

差距之二是深加工项目少,产业链条短。荆州市真正称得上粮食深加工的项目只有福娃集团的系列食品和汉科公司的果糖,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是对原粮进行初加工和精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创利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粮食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大多还处于分割状态,产业链条延伸过程中小而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上、中、下游产业的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差距之三是精品名牌产品缺乏。由于高档优质稻发展滞后,稻米品质不高,尽管在稻米品质结构的调整上现在同过去比有很大进步,但与市场对高档优质稻的需求相比,同湖南等省相比,在高档优质稻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上都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档优质稻的发展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此外,荆州市还没有一家企业的大米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同“北大荒”、“金健”等全国知名企业相比,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以及影响力都还远远跟不上。

差距之四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尽完善。目前荆州市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仍然只限于简单的产品买卖关系和松散的合同关系,紧密型的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市场一旦变化,合同就难以执行,企业和农户都会受到损失。同时,荆州市区域性、专业化的大基地数量少、建设标准不高,区域间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部门配合不够,农业、农机、农技、粮食、财政、银行等部门在产业化经营中的配合力度比较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荆州市要真正搞好湖北省提出的“壮腰工程”,确保湖北省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必须在建设和发展粮食产业集群方面下很大的功夫,采取务实性的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拓创新的政策举措,促进荆州市粮食产业集群快速有效发展。

三、荆州粮食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1 培育发展粮食工业园区,为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夯实载体。要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制订有利于粮食产业集聚的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适当降低地价标准,支持产业园区建设。要明确粮食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突显区域粮食优势,通过自身培育、外引内联,引导一批能带动产业升级、起主导作用的绿色食品、绿色产业项目和企业集中落户粮食工业园区,使同类产业的企业在粮食工业园区内相对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空间集聚效应。

2 突破性地培植大品牌。一是从生产源头抓起,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粮食品种,大力开展基地建设,实行订单购销,保证企业品牌打造有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二是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ISO14000认证,建立粮食质量标准和安全体系,采用优良操作规程(GMP)、关键危害点控制(HACCP)和卓越绩效模式等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三是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品牌大米应以高、中档精制大米为主。四是实施品牌整合。

篇2

从2007―2011年粮食产量看,黑龙江省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92.6亿斤的基础上,连续越过800、900、1000、1100亿斤四个台阶,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14.1亿斤。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生产发展了,财政收入会相应增加。但在粮食生产的问题上,却出现了相反的状况。即生产粮食越多,则地方财政的包袱越重,粮食生产与地方财政的这种反向效应,日益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2007至2011年,黑龙江省43个产粮大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之和分别为:278.8亿元、370.7亿元、459.6亿元、643.9亿元、727.2亿元,其中,县本级收入分别为52.4亿元、70.4亿元、81.5亿元、110.7亿元、147.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之和分别为:280.7亿元、368.1亿元、443.3亿元、625亿元、704.6亿元,其中,县本级支出分别为267.9亿元、350.1亿元、417.1亿元、582.7亿元、659.1亿元。全省43个产粮大县(市)本级收支相抵后全部为负数,各年度缺口分别为:215.5亿元、279.9亿元、335.7亿元、472亿元、511.9亿元。

综合县级财力计算口径的一般预算收入与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省以下专项转移支付、上解支出等三项支出之差,2007至2011年,黑龙江省43个产粮大县(市)县级财力情况分别为:197.9亿元、238.3亿元、262.3亿元、346.5亿元、444.7亿元。从全国范围来看,如果按总人口数量进行测算,43个产粮大县(市)人均财力水平仅占全国平均财力水平的42%;从全省范围来看,同样按照总人口数量进行测算,43个产粮大县(市)人均财力水平也仅占全省平均财力水平的45%。

粮食产量和财力状况倒挂的现象还体现在省级层面。虽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年均增长100多亿斤,但全省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情况却以每年下降1至2位的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黑龙江省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5位,到2011年仅排名第22位。县(市)级也如此。以产粮大市尚志为例,2007至2011年,该市粮食总产不断攀升,从15.4亿斤一直增长到21.8亿斤,五年时间粮食增产6.4亿斤。但在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该市经济特别是本级财政收入却没有同步发展,反而是收支缺口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该市本级财政收支缺口为5亿元,到2011年本级财政收支缺口则达到了13.2亿元,陷入了“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怪圈。

二、“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原因分析

出现“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涉农税收。2007―2011年,黑龙江省的涉农税收情况如下:

自2006年1月1日我国取消农业税后,农民没有直接的税收负担。现行税制中涉农税收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14个税种。

从主要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看,在增值税方面,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予以免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以及远洋捕捞等予以免征。对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取得的所得减半征收。在营业税方面,对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对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予以免征。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方面,对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予以免征。在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方面,对农林牧渔业用地和农民居住用房屋及土地予以免征。在印花税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予以免征。在耕地占用税方面,对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在契税方面,对纳税人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予以免征。

由于有上述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增收主要依赖农业企业税收。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税收主要由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几项主体税收构成。但受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全省涉农税收年缴税额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以省产粮大市虎林市为例,2007至2011年,该市涉农企业年平均实现税收564余万元,分别仅占当年该市全口径财政收入的2%左右,税收贡献率相对较低。

由此可见,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免征,税负低的第一产业基本不提供财政收入,第二产业中涉及农业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税收主要集中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几项主体税收上,而由于目前国家实行对粮食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上述几项税收占各地政府税收总量的比重都较小。即使能够征收的部分,按照现行的分税体制,粮食加工企业增值税收入的75%要上缴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只获得25%;粮食加工企业所得税收入的60%上交中央,地方政府只获得40%。与此同时,按照现行政策,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开展粮深加工有诸多限制,导致涉农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有限,形成了粮食主产区“贡献大反而受益小”的不合理局面。

于是,转移支付制度日益成为粮食主产省(县)的主要收入来源。1996―2010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级对下实际转移支付规模年均递增43.3%,保障了重点民生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主产省(县)财政的困境,解决了基本财力缺口问题。但与目前全国平均财力水平相比较,目前实行的转移支付制度还只是低水平的转移支付,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能“治标”但不能“治本”。因此,要实现粮食主产区经济同步发展,使粮食主产省(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还必须健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三、促进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快健全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按商品量给予主产省转移支付的奖励制度。在现有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主产县粮食产量、商品量增加量,每年再给予一定的补助,使其人均财力水平能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取消对农业生产项目投入的地方配套。

二是进一步充实农业产业税源。从目前税收体制情况看,农业产业的税源比较单一。建议国家放开对玉米、水稻加工限制,加大对粮食仓储物流行业支持力度,适当增加或扩大农业企业税种,并将这部分税收收入划为地方政府财力。

三是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在市场准入和交易平台建设上,更应向农民倾斜;提高农业内部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农产品加以集聚、整理和分类,并根据营销网络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采取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加工产业的重点大项目建设和重点龙头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与新产品开发投资补助、原料成本补贴和资金贷款贴息补助等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实行有限的粮食价格管理,在价格调控方面进一步明确粮价保护的目的,合理制定粮食保护价格。同时,落实好粮食差价政策,认真实行优质优价政策等。

篇3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71-03

一、中国粮食生产及要素投入的现状

(一)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

从1996―2007年的十二年间,中国粮食生产大致走过了一个“U”字形的发展轨迹。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达到10 091亿斤,之后的1998年达到10 246亿斤,1999年达到10 168亿斤。但随后五年粮食生产连续下滑,2003年粮食产量下滑到8 614亿斤。2004年开始,中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实现粮食连续五年增产,连续三年突破10 000亿斤,2008年高达105 741.8亿斤。

(二)要素投入的现状

1.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农业化肥施用量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90年的2 590.3万千克逐年提高到2008年的5 239万千克,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2008年农业化肥施用量翻了一番。在中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中国粮食生产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从1990年的44 624万吨到2008年的52 870.9万吨。

2.粮食生产播种面积约束加大。2004―2008年这四年间,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约600万亩。1996年、2008年两年的粮食产量同样是10000亿斤水平,但面临的耕地资源条件却大不一样。1990年中国耕地面积130 066.7千公顷亿亩,到2008年减少为121 715.9千公顷,净减少了8 350.8千公顷。

3.自然灾害的发展概况。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低温灾害、台风等,其中水灾、旱灾是灾害中的灾害。

从上图可知,水灾的成灾率要远远高于旱灾的成灾率,特别是1998年的水灾成灾率高达50%以上,当年的粮食增长率极速下降。随成灾率的上升,粮食增产率下降;反之,上升。

4. 农业机械总动力的使用状况。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90―2008年呈线性上升趋势。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小型农机耕散地、插秧,大中型农业机械耕整地、精量播种,收获作业的效率是人工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90―2008年呈线性上升趋势。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缓解季节性短缺劳动力矛盾,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5.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变化及特征。农业劳动力指达到一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业中达到一定劳动年龄的人口数。1990―1995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数分别为33 336万、32 335万,2008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数降低到28 056万。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初中及以下女性化特征;老龄化趋势显现;农业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业。

6.提高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近年来,中国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 471.7千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8%。仍有将近一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只能“靠天吃饭”。主要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存在投入不足、设施和设备老化失修、投入渠道分散等多个问题。此外,农业用水不合理和大量浪费的情况普遍存在。许多地方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渠道渗漏现象严重。

7.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中国农业科技三项费用2009年达到25.18亿元,是2001年10亿元的2.5倍。农业科技的结晶,让中国粮食产量迅猛增长。推动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69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30公斤。

上述各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通过构建模型,运用 Eview5.0计量软件证明各要素对粮食生产的显著性影响。

二、模型设计

(一)设立模型产出函数

本文选择了影响中国粮食生产(Y)的农业化肥施用量(X1万千克)、粮食播种面积(X2千公顷)、成灾面积(X3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X4万千瓦)、农业劳动力数量(X5万人)、有效灌溉面积(X6千公顷)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X7万元)7个因素为解释变量。βi代表产出的弹性系数,μ为随机变量,Y是中国年粮食产量(万吨),是被解释变量。本模型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截取1990―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

设粮食生产函数为:Y=β0+■βiXiμ

其中,成灾面积的符号为负,其余均应为正。

(二)用OLS法估计模型

■=- 30001.03+4.554X1+0.500X2-0.122X3-0.359X4-0.816X5

+0.960X6+1.814X7

t值 (-3.27) (5.69)(6.64) (-4.32)(-2.14) (-2.44)(1.98)(1.23)

R2=0.9842,R2=0.9742,F=98.14,DW=2.51

由于R2较大且接近于1,而且F=98.14>F0.05(5,13)=3.02,故认为粮食产出与上述解释变量间总体线性关系显著。

估计结果表明:其与实际的经济意义相符合,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成正比,与成灾面积成反比。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农业化肥施用量每增长1万千克,粮食产出就增加4.554万吨;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千公顷,粮食产出增加0.5万吨;灾面积每增加1公顷,粮食产出就减少0.122万吨;有效灌溉面积每增加1千公顷,粮食产出增加0.960万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每增加1百万元,粮食产出增加1.814万吨。

从截据项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X1、X2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6=13的临界值t0.025(13)=2.16;X3斜率项的t检验值为负,符合经济意义,其绝对值大于t0.025(13)=2.16。但是X4、X5、X6、X7前的斜率项的t检验值小于t0.025(13)=2.16,且X4、X5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反,这表明要素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三)检验简单相关系数

X1,X2,X3,X4,X5,X6,X7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如下所示: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其中X4与X6、X1与X6、X1与X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973、0.964,证实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确定初始回归模型

通过分析粮食生产Y与各变量X1,X2,X3,X4,X5,X6,X7间的回归,其中X1与Y的R2最大。这充分证明了粮食生产受农业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最大,与经验相符合。因此■=38 067.25+

2.313X1选为初始的回归模型。

(五)逐步回归

将其他解释变量依次导入上述初始回归模型■=38 067.25+2.313X1中,寻找最佳回归方程。

因此,最终的粮食生产函数应以Y=f (X1,X2,X3)为最优,拟合结果如下:

Y= - 36 730.44 + 4.56X1 + 0.63X2 - 0.14X3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农业化肥施用量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最关键因素,农业化肥施用量与粮食生产之间具有高度的线性关系。生产函数分析结果和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农业化肥施用量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最终重要因素。虽然成灾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不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成灾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逐步回归过程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中国粮食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其参数未能通过t检验。最终的粮食生产函数Y=f (X1,X2,X3)为最优。

三、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

1. 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有直接的有限影响。随着中国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逐渐减少,并且从土地稀缺性上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2. 农业化肥合理施用能有效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测土配方肥施用对中国粮食生产有显著性的影响,并且成为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3.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严重影响,包括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面广以及粮食产量损失巨大两个方面。其成灾率与粮食生产率成反比,成灾面积越大,粮食生产越低;成灾面积越小,粮食产量越高。

4.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有效灌溉面积对中国粮食的生产仅次于农业化肥施用量,现代粮食生产已打破单纯的依靠物质投入转向科技兴农。

(二)建议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化肥过量施用并不能促进粮食增产,相反会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导致面源污染;在对农田施肥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对农作物的有效灌溉;更重要的是,化肥施用量攀升只是农业科技应用不足条件下农户粗放生产的结果。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化肥的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与农业科技、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其次,保证粮食基本播种面积不动摇。协调农业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土地利用比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通过科技提高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再次,自然灾害的不可控制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加大粮种试验,增强粮种的抗旱抗涝抗病虫性;加强农田水利投资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策略;同时我们要加大对自然灾害的防范,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乃至国民经济的损失。最后,农业科技转化为粮食生产力是未来集约型农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EB/OL]. agri.省略/sjzl/baipshu.htm.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10-02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物资,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难度加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是摆在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课题。

1 百色市粮食生产现状

百色市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薯类、小麦、旱稻和其他粮食(荞麦、小米)等品种。以水稻、玉米作物为主,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0%左右,总产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94%左右。其中,水稻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6%,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49%;玉米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44%。豆类、薯类、小麦等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左右,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6%左右。

百色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33万hm2左右,粮食总产量105万t左右,平均产量3 840 kg/hm2,分别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的第5位、第6位和第12位。其中,水稻平均产量5 235 kg/hm2,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粮食平均单产的第7位,玉米平均产量3 885 kg/hm2,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粮食平均单产的第9位。玉米能实现自给有余,水稻、小麦、大豆供求偏紧。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相比,百色市粮食单产水平还相对滞后。

2 制约因素

2.1 播种面积减少

百色市人均耕地面积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大量被占用,粮食生产发展越来越失去资源的支持,土地对粮食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粮食增长难度大[1-2]。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由历史最高年1977年43.18万hm2下降到2011年27.20万hm2,减少15.98万hm2,下降37.0%,35年年平均下降1.06%。

2.2 耕地质量不高

百色市耕地质量不高,大部分地区耕地地力水平比较低,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水田的砂壤土、壤土面积仅占水田面积71.46%,旱地占66.38%;水田耕层厚度在12 cm以上占74.26%,旱地耕层厚度在10 cm以上占78.96%;水田2.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84.45%,旱地1.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59.87%。全市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5%,仍有30%的耕地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

2.3 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百色市虽然加大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条件差,农田排灌设施还远不能达到高产农田排灌要求,旱涝保收面积不足40%,仅有10%旱地能够灌溉,粮食生产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2.4 自然灾害频发

近年来,百色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干旱、寒潮、大风冰雹、洪涝以及病、虫、鼠等自然灾害。2008年出现了严重的冰冻雪灾,冬、春种作物受灾面积达1.328万hm2,因灾减收8 900 t。2008年5月下旬,局部地区受到洪涝灾害,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652万hm2,因灾减收1.96万t;2010年出现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76万hm2,因灾损失3.53万t;2011年晚稻受寒露风天气影响,全市晚稻受害面积2.67万hm2,因灾损失2.2万t。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频发、重发,2007年为大发生年,经防治后仍然损失粮食0.75万t。各种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5 粮食生产规模小

长期以来,全市广大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贫困农民,种植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的,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综合效益差,生产、加工和销售能力滞后,从事粮食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因此粮食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规模效益不够明显。

2.6 种粮比较效益低

种粮平均收益在几千元左右徘徊,相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等生产效益一直偏低,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差别大,原有种植粮食面积受到蔬菜、甘蔗、桑蚕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挤占,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生产“只种够吃”的现象,扩大种植粮食面积空间有限,播种面积难以稳定。

2.7 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

近年来,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加重,粮食生产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将日益突出,给良种、良法的普及推广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困难。

2.8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加上科技推广和管理机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技推广工作。

3 发展对策

3.1 调动全社会种粮积极性,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条件。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责任,严格实行县(区)长负责制,将粮食生产列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合理水平上。

3.2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必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灌溉,加强对渠道排灌系统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用水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大工程性农田水利灌溉建设,着力解决连片灌溉面积,建设抗旱防洪保收农田;三是逐步完善田间排灌系统的建设,做到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提高水的利用率;四是逐步完善农田机耕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五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稳定和提高粮田质量,培育高产、稳产、标准粮田。

3.3 优化种植结构,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优先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品种生产,积极发展大豆、薯类及杂粮生产,促进饲料和工业用粮的稳步增长;二是优化品种种植,扩大超级稻、抗旱耐瘠玉米品种种植面积;三是优化种植模式,稳定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扩大秋、冬种粮食面积,大力实施“早稻—晚稻—冬马铃薯”、“春玉米—秋玉米—冬马铃薯”、“中稻—再生稻”“中稻—秋马铃薯”、“中稻—秋黄豆(碗豆)”、“中玉米—秋玉米”、“中玉米—秋红薯”、“中玉米—秋黄豆”等种植模式,在原有种植一造或两造的基础上,增加秋(冬)种一造粮食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四是大力发展间套种技术,在新植甘蔗地、幼林果园、木薯地等地间套种豆类、薯类、玉米等粮食作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

3.4 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是大力推广增产潜力大、抗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扩大超级稻、玉米抗旱耐瘠品种种植面积;二是加强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研究,进一步完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措施并加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推广避灾种植,在易遭受灾害的地方,科学地调整播种期,适时推迟(或提早)播种时间,使生长发育关键期避过灾害发生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损失;四是大力推广覆盖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等措施,以增强作物抗旱、抗寒能力[3-4];五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栽培技术,培育地力,增强保水保肥保土能力;六是在干旱地区推广应用土壤抗旱保水剂,提高抗旱保苗能力,确保玉米出苗、苗全、苗齐,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七是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八是大面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九是切实扩大良种与良法覆盖率,通过良种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全市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3.5 推广机械化耕作,着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推广机械化耕作是有效解决百色市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适合丘陵地区和耕作制度特点的农机化技术、机具研发、推广和示范。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水稻育秧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推进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农机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拓展农机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提高农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着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以机耕、机播、机收、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

3.6 引导土地流转,着力粮食产业化经营

由于受种粮效益低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生产“只种够吃”的现象,出现了耕地季节性撂荒,造成耕地、光温资源极大浪费,给粮食增产带来困难。因此,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把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户无力耕种的耕地流转到粮食专业合作社或种粮大户;二是大力扶持发展粮食加工流通企业,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和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转化增值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通过龙头带动,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由比较松散的组织逐步过渡到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和大市场联接起来。发展订单生产,搞活粮食流通。

3.7 强化防灾减灾,着力减少灾害损失

近年来,冻害、寒害、干旱、洪涝、有害生物等多种灾害在百色市呈多发、并发、重发趋势。“两寒、两旱、两害”对全市粮食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两寒”指“倒春寒”和“寒露风”危害;“两旱”指“春旱”和“秋旱”危害;“两害”指“夏季洪涝灾害”和“有害生物为害”。对这些灾害必须科学应对,及早防范,争取主动,减少损失。一是落实防范技术措施。防“倒春寒”要做到适时播种,推广地膜覆盖防寒保温技术;防“寒露风”要做到合理早、晚品种种植搭配,卡死晚稻播种期,使晚稻抽穗扬花期避过“寒露风”为害;“两旱”防范措施,旱地作物选用抗旱耐瘠品种种植,推广地膜、生物覆盖栽培,采用旱地保水剂拌种种植提高抗旱能力。种植水稻但春季用水困难的地方,头季改种旱粮作物,采取“玉米—晚稻”种植模式,避免影响早稻移栽期或移栽后受旱造成的损失。“夏季洪涝灾害”是百色市主要天气性灾害,地处低洼易水淹没的地方,要选用早熟品种种植,适时早播,在洪涝到来之前收获;“有害生物危害”是百色市常见的农作物病、虫、草、鼠为害。其中,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稻瘟病、稻纹枯病即“三虫两病”为害最重,要切实抓好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二是因地制宜推广改革耕作制度,优先推广种植高产抗逆性好的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水稻防寒育秧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营养杯育苗技术、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特别是针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广节水农田灌溉等粮食生产防灾减灾配套栽培技术,增强抗旱、抗涝能力。三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科学制定和及早落实防灾减灾预案,一旦灾害出现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3.8 强化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粮食生产发展,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和劳动者熟练掌握栽培技术的程度,劳动者素质高发展就快,有利于提高单产水平和实现均衡增产[5]。当前,农村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文化科技素质低,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农村劳动者素质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4 参考文献

[1] 葛自强,孙政国.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596-598.

[2] 张开乾.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6(1):25-27.

篇5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852-03

在2010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任务中,将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列为了长期国家战略,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责。近年来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耕地和水资源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甘肃省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从2007年粮价迅速上涨后,甘肃省将粮食储备计划提高到5亿kg,食用油省级储备增加到了1 000万kg。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甘肃省先后投资2 500多万元,实施了12个省级储备粮库扩建和改造项目,14个州市全部建起市州粮食储备[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粮食安全一直是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韩建民[3]通过分层对比的方法对甘肃省河西灌区粮食生产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他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对河西灌区粮食生产会带来一定冲击。甘肃省需要采用农业新技术以促进粮食生产。陈强强等[4]分析了甘肃粮食生产现状与比较优势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现状特征,认为甘肃未来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应从政府、市场和农民等多角度考虑,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粮食贸易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吴文恒等[5]认为,保证一定的播种面积,努力增加粮食产出,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同时,发展生态型农业,是未来甘肃粮食问题的出路所在。张开乾[6]在阐述甘肃省粮食生产现状及目前粮食生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合理利用水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耕地保护,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才能够解决甘肃省的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多注重于定性分析,使用定量分析的较少。因此,本研究使用粮食生产函数针对甘肃省的粮食生产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发现影响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因素。

1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

利用1985~2008年甘肃的粮食生产数据,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分析。该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Y=ALαKβ

根据该函数的性质,可将其转化为对数线性的形式,如下:

lnY=lnA+αlnL+βlnK

在实际应用中,该函数可根据不同的经济要素条件衍生出不同的模型形式。本研究在进行相关分析时,采用的生产函数模型形式为:

lnYi=β0+β1lnLandi+β2lnFerti+β3lnInvesti+β4lnDisasteri+εi

式中,Y表示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单位:万t。

Land表示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位:103hm2,本研究预期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Fert表示公顷化肥施用量,单位:kg,本研究预期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Invest表示农药施用量,单位:t,本研究预期农药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Disaster表示成灾面积,单位:103hm2,本研究预期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有负的影响。

i表示样本年数,β表示待估参数,εi表示误差项。以上数据均来源于2000~2009《甘肃年鉴》,具体如表1所示。

使用Eviews3.1对模型进行估计,所得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估计模型调整后的R2值有97.1%,这说明被解释变量的方差有97.1%都可以由解释变量予以解释。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均通过,D.W.值为1.85,表明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参数的经济意义全部符合预期假设,该模型成立。

根据表1、表2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1粮食播种面积对于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影响显著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直接制约着粮食产量。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较大。在促进粮食总产量增加的诸因素中,播种面积的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达到了92.18%,在诸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甘肃省适耕的耕地相对稀少,因此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耕地抛荒的现象,不利于甘肃省的粮食安全。

1.2投入要素是影响甘肃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的影响都是显著为正。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有助于粮食生产,但是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化肥和农药在增产方面的作用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对于保障甘肃省粮食安全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7,8]。

1.3受灾情况对粮食安全有显著影响

粮食安全深刻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甘肃省的自然条件较差,自1985年以来,甘肃省粮食生产的成灾面积呈现出周期式波动的特点,平均3~4年为一个周期,不过成灾面积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9]。

2政策建议

根据模型结果来看,粮食种植面积、投入要素、受灾情况等均会对甘肃省的粮食安全产生显著影响,综合以上分析,结合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2.1调整粮食生产布局,落实粮食政策

随着退耕还林及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在夏粮面积逐年下调的情况下,应重视落实粮食生产的各项相关政策,加大在科学种田、优化品种、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甘肃省8号文件精神,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2.2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目前甘肃省在农技推广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从而改善甘肃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现状[10]。

2.3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保护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耕地,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一是严禁为了眼前短期利益非法将耕地转为其他建设用地,特别是用于建造污染严重的工业厂房等。二是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将是较长时期内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三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平衡。

2.4调整农业保护政策

重视农业的有效保护,继续加强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合理调整支持结构:一是加强以水利和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将其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去,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稳定供给粮食的能力。二是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持。主要以直接补贴的方式,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对受损失的粮农进行补贴。

3结语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在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差、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体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甘肃省的粮食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不容忽视。在未来,甘肃省应该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力度,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粮食的最高产量,以最终保证甘肃省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国祥,陈劲松.粮食减产与粮食安全[J].中国农村经济,2001(4):4-10.

[2] 段小红,王化俊,耿小娟.甘肃省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80-284.

[3] 韩建民.甘肃省河西灌区粮食生产问题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2):213-220.

[4] 陈强强,李新文.关于甘肃省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思考[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40(1):117-123.

[5] 吴文恒,牛叔文,曲玮,等.甘肃省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剖析[J].干旱资源与环境,2006,20(5):139-144.

[6] 张开乾.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6(1):25-27.

[7] 张学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84-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