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教育导论

护理教育导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2 11:35: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护理教育导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护理教育导论

篇1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卢梭

2.1887年,在上海妇孺医院开办护士训练班,并被视为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开端的麦克尼奇来自()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荷兰

3.为研究小组教学法的作用,将学生随机地分成2组,一组完成采用课堂讲授法,另一组则将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通过对两组学生效果的评估,得出小组教学的经验。这种研究属于()

A.实验法 B.文献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根据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三日不练,手也生”指的是()

A.准备律 B.应用律 C.效果律 D.失用律

5.惩罚的不良刺激与行为反应的关系是()

A.不良刺激在行为反应之前 B.不良刺激在行为反应之后

C.不良刺激与行为反应同时出现 D.两者关系不确定

6.认知心理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加工,包括()

A.感觉输入的编码、储存和确认 B.感觉输出的编码、储存和确认

C.感觉输出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D.感觉输入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7.在保持记忆的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把每个单词垂直排列,其中每个词的首字母组成一个词, 这种方法称为()

A.轨迹法 B.转变语言的方法

C.记住关键词方法 D/首字母缩略词法

8.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表现出正常的反应,以便学生把他当作一个真实的人来接受,这主要强调教师应当具有的特征是()

A.真诚 B.接受 C.信任 D.理解

9.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课程设置倾向于强调教育和课程内容作用于()

A.整个社会环境 B.临床护理

C.提高学生能力 D.促进教学相长

10.核心课程所围绕的中心是()

A.学科 B.学习者

C.社会福要 D.教学者

11.关于“课程”,狭义的定义是指()

A.学生在校期间具备的所有经验

B.由学校提供的全部学习过程

C.在学校机构指导下,学习者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D.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育内容的各门科目

12.中国的孔子将奴隶制文化典籍加以整理、编辑,分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方面,称为“六艺”,分别传授给他的弟子,这是最早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13.学校的教学活动至少包括4个过程,其中首要的是()

A.发展社会准则和价值观 B.传授知识

C.训练 D.教导

14.行为目标模式的主要核心成分是()

A.方法 B.内容

C.目标 D.评价

15.关于课程设置指导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定具体的教授内容 B.勾画出课程设置的方向

C.是课程设置的最后阶段 D.制定教学大纲

16.发展新课程的第一步是()

A.调查研究 B.建立课程设计小组

C.建设组织机构 D.选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7.在四年制的护理专业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别安排在前两年与后两年修完。这种护理课程设置模式为()

A.“平行式” B.“渐进式”

C.“建筑式” D.“金字塔式”

I8.在社会心理学中。下列不属于“组”的特征的是()

A.具有共同的目标B.相互依赖

C。成员之间突出个性D.有相互作用

19.临床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可延伸为()

A.合作者和协调者B.咨询者和技术顾问

C.病人利益维护者D.病人代言人

20.不属于临床物理环境的因素是()

A颜色B.气味

C.声音D.学习人员数量

21.对人体的某一特性如体重、血压等,通过具体工具(体重计、血压计),获得具体的数值,如70kg. 115/75mmHg的过程,称为()

A.测量 B.评估

C.评价 D.测评

22.下面评估内容属认知领域的是()

A.学生对护理专业的信念 B.学生对患者的态度

C.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D.学生对慢性胃溃疡发病机制的理解

23.在课程结束后采用期终考试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是否己经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属于()

A.形成性评估 B.诊断性评估

C.总结性评估 D.前瞻性评估

24.评估学生是否能够为乳腺癌病人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护理计划,其评估内容层次属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精神运动领域 D思维领域

25.一份试卷理想的区分度应该是()

A. 0.40以上 B. 0.30到0.39

C. 0.20到0.29 D. 0.19以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I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在护理教育调查法研究中,属于准备阶段的工作是()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说

C.设计调查表 D.收集书面材料

E.开调查会

27.间断性强化可以分为()

A.固定间隔强化 B固定内容强化

C变化间隔强化 D.固定比率强化

E.变化比率强化

28.从形式上看,即以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而言,可将课程分为()

A.必修课程B.限选课程

C.选修课程D.国家课程 E.校本课程

29.影响讲授计划的因素有()

A.教师因素B.学生因素

C.环境因素D.心理因素

E.题材因素

30以下属于教学小组常见类型的是()

A辅导小组B,学术讨论组

C.解答问题组D.课题组

E.方根组

31.以下属于课题组中对课题实施情况的评价内容的是()

A可行性B.逻辑性

C.便利性D.深刻性

E.可操作性

32.课堂提问法的特点包括()

A.方法简单B.不需花费很多时间

C.不要求特殊场所D.不需要许多资料

E.可以让不爱发言的同学得到训练

33.以下属于经验学习分类目标的是()

A.面临 B参与

C,认同 内在化

E.监督

34.信度反映了评估的()

A.有效性 B真实性

C.稳定性 D可靠性

E.可行性

35.主观性试题的缺点是()

A.内容真实性低 B分数可靠性低

C.评分困难 D学生易感到疲劳

E书写能力会影响分数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6.任何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通过应用或练习可使之加强,练习越多则联结力越强,这种规律,称为()

37.护生在实习时会更多地观察临床护理教师的行为,表明护理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模仿的()

38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应当重视学科的(),即编码规律

39.在操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操作情况做出()调整自己、提高操作能力。

40.写字、阅读等通过受教育获得的技能,属于人类动作技能中的()技能。

41.智力范畴主要指对知识的()和认知。

42.计算机教学属于()的教学方式。

43.为学生提供把基础理论知识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的媒介是()

44.对于临床教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

45.评估除了可用于对事物进行量的测定外,还可以用于测定事物()的价值。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46.合作学习

47.学科

48半合同体系

49.认同

50.行为目标评价模式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51.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四个强化原则。

52.简述教育目标的特点。

53.简述临床教师的角色。

54简述影响临床能力评估的因素。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36-02

《护理学导论》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讲述护理学中先进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基础,。为了使学生了解当前护理学先进的基本理论及知识,学会用护理程序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导护理实践,为今后学习各门课程及从事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与临床结合,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 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PBL教学法的实施

根据我院人才培养方案,本门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共28个学时,周学时为2,由于是刚步入大学且刚接触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能力较低,本人根据学生及课程的特点,将“PBL教学法”运用于《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中,供各位同仁学习和探讨,具体实施如下:

对象选取我院2013级统招专科7班学生,全班62人,共分5组,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组织教学,主要按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五个步骤实施教学。 (1)课前提出问题:在教学前一周,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将问题及相关案例告知学生,如, “护理与法律中如何正确处理医嘱”、“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对疾病的影响”、“奥瑞姆的自理模式对某种疾病的影响”等题目作为小组讨论的问题。(2)学生查找资料:学生通过运用互联网现代技术及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以获取有利资料。(3)分组:通常由学生自行分组,如学生缺乏分组经验时,教师给予指导。分组方式有按学号分组、自愿组合、兴趣分组、成绩分组等,(4)讨论:讨论由组长主持,每个组长要陈述自己小组讨论结果和存在分歧的问题。(5)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并归纳知识体系。精讲学生分歧较大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2结果

表1显示,大部分学生肯定在导论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并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多多采用,33.9%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够,课后在查找资料上耗时较多,效果不太明显。

3讨论

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护理已走向社会,走进家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才,是每一个护理教师的工作和任务,我们应该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服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同样,在医疗卫生领域,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中职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当今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在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真正成为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和保护患者隐私、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高级护理人才。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还需要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行业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护理学教学中伦理道德教学现状

1.教师对伦理教学的不重视

在目前中职院校护理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还是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服务意识、伦理意识的提升。有些学校甚至刚刚开设或者没有开设护理伦理学。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伦理教学,但是相对于内科护理、护理基础性、外科护理等专业课程来说比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护理伦理学的发展,也阻碍了护理人员伦理道德意识的提高。其实,从某个层面来讲,在护理学的教学中,专业知识是基础,而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则是软实力。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基本的需求,在医疗服务领域,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所以,教师对学生伦理道德意识的不重视,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教学方法单一

在目前的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对于伦理教学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讲解枯燥乏味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而没有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学生虽然了解了相应的基本知识,却不知道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应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比较复杂,医患矛盾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这样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意识。

3.临床教师自身的伦理道德素质不高

目前,在我国的医疗领域中,护理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其中不乏多数伦理道德低下的人员。很多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懂得尊重患者、不懂得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是导致护患矛盾激化的主要根源。在中职院校中,同样也存在着学生文化水平低下,教师伦理道德素养不高的现状。这样的现状,不利于我国护理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教师的伦理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服务水平。

二、如何在护理学教学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

1.充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护患矛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建立。人文关怀是当今服务行业的主题,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因此,教师在护理学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伦理学教育,适时融入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使用。教师在护理学教学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从而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护理伦理学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人文关怀的真正意义;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这种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伦理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

3.在实践过程中融入伦理知识教育

在护理学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伦理意识,不能光依靠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融入伦理知识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伦理知识,这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融入伦理学教育,是提高学生伦理意识的一个最有力时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并以此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总之,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医学护理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已经转变成为“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人文关怀意识在护理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当今社会护患矛盾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马信华,孟利敏,许瑞.关于临床护士实施护理伦理再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88-89

[3]伍永慧,施雁.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47-448

篇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44-03

道德教育问题历来引人关注。现今,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包围下的青少年所接受的信息量已非同以往,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个人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面对泥沙俱下的社会信息冲击,青少年往往无法甄别是非,选择极端、非理性的道德观念作为其信条。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关于青年学生的各种“门”事件,再次把学校道德教育推向了风口浪尖。长期以来,由于学生道德水平始终与道德课本要求有较大差距,质疑道德是否可教的观点甚嚣。笔者看来,考量此问题之前,须搞清我们需要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道德观。

一、利己、利他及互惠互利关系的辨析

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艰深及核心问题,抛开人性善恶的争议,仅从道德标准的层面去研究两者关系,古往今来,无疑利他的观点要远远高于利己的诉求。孔儒思想在中国延亘千年,渗透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思想核心在于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彰显着浓郁的利他主义色彩,朱熹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 “公而无私便是仁”。[1]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对爱的诠释,如保罗(Paulus)在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中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益处,不轻易发怒……”更加明确的告诉世人其利他主义的取向。可以说,长期以来,对道德的定性都向利他的方向倾斜,人们把利他作为道德的标杆,把其视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甚至有时将道德等同于毫不吝惜的利他。

关于利己的研究,将利己行为大致分为两类:心理利己和伦理利己,前者只关注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对利己行为的一种描述而不评价其行为的好坏与否即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而后者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人自身的目的,自我利益是行为的唯一有效的行为标准”。[2]一言蔽之,心理利己,“独善其身”,而伦理利己,“兼济天下”。然而,在思想和实践层面,两者对于利益的追求上,都以个人为中心,这点并无二致。

单纯的利己或利他都因其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而在社会生活中难以为继。在自习室占座的例子中,如果两人都以自我利益做考量而不容他人有任何僭越,结果势必带来争斗和消耗,导致社会资源向较强的一方倾斜,而受损的一方则将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发起挑战和冲击,即得利益者唯恐权益的得而复失,被迫增添更多的个人或群体投入,这样的结果不仅导致人类陷入无常化的斗争状态难以自拔,同时实际付出的代价也要远远大于其获得的收益,这样入不敷出的状态注定不能长久维系。而假设两人都以满足对方的利益出发,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呢?两人因为彼此谦让,无意掠美,结果不仅使自己学习的任务无法完成,还可能将座位这一有限的学习资源白白浪费。可见,双方的这种利他行为并不像常人估计的那般有助于分歧的解决,放眼整个社会,无限制的利他同样带来事务的延宕而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是导致有限资源的废弛。另一方面,毫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在不能利他的环境中会破坏原有的秩序。例如,在公交车上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老年人的利他举动打破了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社会习惯,这样的行为恐怕不会得到旁人的夸奖反而徒增非议。此外,极端利他无可避免地要面对自我牺牲以换取他人利益的情况,在社会和自然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放弃自身利益而为他人谋利,会危及自身的发展,而保护和谋求自身和本群体的发展是自然生物的本能之一。因此,单纯的、无限制的利他并不符合自然选择的要求,在大众道德观教育上强行推广,恐怕能见成效。

互利互惠现象作为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中间状态,无论在动植物生态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有大量存在。在生物界,互利共生现象在很多物种间都有体现,如寄生蟹与海葵之间就存在这一关系:寄生蟹在捕食螺类之后,将身体钻入螺壳之中,海葵则寄生于螺壳上放出有毒物质为蟹保驾护航,而蟹则将其食物分与海葵共食。绕开人类道德思维对生物行为考量的局限,而置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去理解可知互利互惠在自然界维系其固有秩序,保障物种生存发展方面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意义。而言及人类社会,相对于利己和利他主义,互利型道德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对社会结构的稳定作用,在该道德模式下,社会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从而避免了利益分配的极端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事实上,社会中已成常识性的规则都是具有互利性质的。比如,在图书馆不能大声喧哗――人们在遵守它服务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只有互利型的道德要求才能被有效地贯彻并保持长久。

二、互利型道德的实质与内涵

互利型道德的精神实质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和谐稳定、共同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作为对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两个极端状态的调和,互利型道德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两者交集的意味,但并非是两种极端主义简单妥协的产物,而是揭示利己与利他对立统一关系的一种和谐状态。具体说来,一方面,在互利型道德要求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顾及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诉求,尊重他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毋诉诸暴力或单纯通过斗争的手段解决与他人的分歧,学会用对话合作的方式寻求自己和他人利益的长久共存。而另一方面,社会在保障他人权益、倡导为他人奉献的同时,也应理解并尊重人们追求自身合理合法利益的动机和行为,承认适度和必要的利己是生物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为合理、有序的良性竞争条件,让每个人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在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中获取个人合法正当的利益。因此,互利型道德这一概念囊括了公平和合作两大精神内涵。

我国教育学者扈中平认为,“道德的核心必须是公平”。[3]公平意味着平等和公正,对社会而言,互利型道德首先要求其为人们提供平等享有社会资源,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而对社会中的个体而言,人们将自己与他人在社会中置于平等的地位,在考虑自身利益追求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人的相关权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由于自然状态下人生来存在生命机理、家庭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所造成人发展上的差距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对特殊人群提供必要的优惠和帮助,对弱势群体多一些物质上抚恤、政策上的优待、精神上的关爱是弥合先天差距,体现公平的应有之义,即古希腊贤哲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一公正分配原则,符合互利型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次,互利型道德所倡导和鼓励对社会上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好人好事给予相应的褒奖和回馈,以示对其付出的补偿。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一再宣扬,埋头奉献,不计回报,强调勇于献身,而耻于索取。诚然,做好事不留名实为极高的道德品质,属于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用最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社会上所有人,显然是太过严苛、强人所难的。因此,允许或主动为施助者提供必要的奖励,补偿其在奉献过程中蒙受的损失,在道义上应该是被接纳的。但凡有施助者收取报酬的行为,如果妄用动机不纯的论调加以揣度,不仅伤害了施助者本人的内心,无形中也对大众的利他情绪起到了抑制作用。这对于那些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人来说,就是造成了一种实际利益和道义上的双重不公。因此,正确对待人们接受行善后的回报,给予竭诚奉献的人一定的奖励和报酬,亦是互利型道德体现的公平这一精神内涵。

与公平相仿,合作精神也是现代社会日益强调的人的基本素养。相较于传统道德观中“居敬持志”、“省察克治”等克己、内敛的修行方式,互利型道德则更侧重于在与人交往、沟通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首先,互利型道德要求人们在合作中正确认识自己在团体中地位、利益诉求,正确履行在团队中的义务、捍卫自己的相应的权利。例如,在部队里,作为一名长官,你的任务便是制定整个队伍的行动方向、调动合适的兵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攻防,以确保战斗的胜利和尽可能地减少部队官兵的伤亡,这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一名将官职业道德的体现。若这名长官不以此为己任,而专情于挖战壕、练枪法,打仗只考虑个人杀敌立功,而忽视了整个战局的安危、队伍其他将士的生死,这种没有团体意识,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显然是不道德的。而若一个士兵不以守土抗敌为念,而欲行号令三军、发号施令之能事,那肯定只能做个光杆司令,因无人肯被其驱使而贻笑大方。其次,互利型道德鼓励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帮助的适度利他行为,但这绝不代表可以越俎代庖,代替其他成员一人包干。在儿童的合作学习中,要求每个孩子各司其职,做好各自分配的工作,彼此相互配合衔接,进而完成一个系统的课题。如果其中一个儿童,在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能者多劳将其他伙伴该做的工作一并完成,使整个团队得到老师的表扬。抛开他动机不谈,其结果决不能说是道德的。因为其行为本身违背了分工合作的工作原则,对老师造成了欺骗,同时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团队成员工作的权利(不管他们本身是否乐意放弃工作的权利),导致他们没能掌握该合作课题要求获知的能力。可见,团队工作中的越俎代庖不啻于对上级管理者和其他团队成员的不道德。

三、互利型道德要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而清晰的道德要求设计,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规律为本。具体来说,须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真实情境对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触发学生不断地在真实的两难博弈中,甚至是在完全相同的情境中反复抉择、体验,最终实现对互利型道德观的认同。前人的研究证明,博弈情境中的最优质选择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最终领悟和运用。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Axelrod R)在其著作《合作的进化》中将“囚徒困境”实验重复进行,结果发现被试选择背叛的策略逐渐减少,而愈发采用更为合作、利他的策略。由此可见,互利型道德优越性的发现需要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尝试,才能最终体悟。而社会性明显劣于成年人的少年儿童对互利型道德的理解无疑需要更为频繁的训练才能最终掌握。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掌握以下几点:首先,应积极的为儿童提供真实的恰当的道德冲突情境;其次,应具备相当的耐心和毅力,鼓励和劝导孩子们不断地在道德困境中寻求解决方案,并坚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最优的问题解决方式;第三,德育工作者应为孩子挑战道德困境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开始情境训练之前,让他们明白要在这个环节做些什么,达到何种目的。在训练中,对情绪异常的孩子应给予必要的安抚和调适。在一次训练结束后,多与孩子们交流他们在训练过程中的想法,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有针对性地帮助,加快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梯度设计。一般认为,人的道德认知发展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追求简单奖惩(小学低年级以前)追求简单公平阶段(小学三、四年级)“好孩子”(小学五六年级)一般社会道德(初二以后)社会正义(高级阶段,该阶段属于高级道德认知,并非所有人能及)。人的道德认知在不同的阶段表示出不同水准的道德行为,如儿童对“公平”这一概念的理解即是一个随年龄增长而渐进理解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5~6岁的儿童开始逐步进入“去自我中心”的状态,国内学者方富熹和王文忠(1994)进一步研究发现“7岁和9岁儿童的公平分配模式尚不稳定,考虑的变量比较单一,以成果最为重要,能力次之,此年龄儿童对公平的理解容易与“均等”混淆。而12岁儿童已经能运用‘努力’、‘成果’、‘能力’等规则较为稳定的做出公平奖赏决定或评价”。[4]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道德行为表现,准确判断其所处的道德认知阶段,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具体说来,对于刚入学儿童,他们并不能理解过多的道德条框,所以不能给他们做过高的道德要求,应从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入手,多用奖励的方式强化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如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帮助同伴穿衣服的儿童小红花的方式,间接的给其他孩子提出道德要求。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他们开始有了集体意识,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贴近他们生活的道德准则,该阶段的德育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体会学校、社会对他们的道德要求,如在春游时,要求学生不乱扔果品杂物,清新的环境需要他们维护这样的道德知识。对于初二以后的学生,可多采取班级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对学校中存在的一些道德现象的看法,在互动中帮助其理解和完善他们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对自己提出正确的道德要求。

第三,注重师生合作生态的建设,对促进学生互利型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所谓师生合作生态,即改变以往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学习者这一固有的师生角色定位,让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团体中去,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一员。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介入真实性情境当中,学生的体验会更为深刻,由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权威形象出现,教师进入情境中可以更为直接的考察学生在面对权威时与没有权威时的道德表现。同时,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儿童道德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不断调适与权威关系的过程,即是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到理解性遵从的变化过程。

在此,要特别对教师权威的合理性进行说明: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的推进,对师生关系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过去被认为天经地义的教师权威亦成为了众矢之的,分明告诉大家要民主就不能有权威,民主和权威不共戴天。然而,笔者认为,反权威绝对化的谬误在于将权威与极权的概念混为一谈。何为权威?权威是指“在一个社会控制系统中某些特定规则的来源、解释者或执行者”。[5]它的产生是社会中人们认识水平、知识技能发展差异的必然结果。在现实中,儿童在智力、体力、心理等各方面发展都无法和成人相比,故必然要经历服从权威、信任权威的发展阶段。倘若一味地打压或抛弃权威,我们的教育是无从实现的。此外,确立权威并不与民主精神相违背,民主主义的实质在于权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而并非消灭,权威作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精英人士,让他们掌握该领域的规则制定、解释及执行等权利正是合理分配权力的最佳体现。故而,民主不应是消灭权威而,恰恰相反,应更好地保证权威的行事权力。

因此,师生合作生态,并不主张教师丢失权威,而是让教师作为一个道德标杆,融入学生的道德发展中去,让学生在真实道德情境中更为直接地与道德权威进行对话、沟通与碰撞,促进其更为迅速地掌握、调整与权威的关系,从而助推其道德的发展。

注释:

[1]黎靖德.朱子语类(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杨卉.利己?利他?――作为纯粹利己和纯粹利他交集的己他两利主义[J].理论月刊,2010(8):82-84.

篇5

2教学方法的改进

2.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大多数的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的口授、黑板板书多媒体为主,学生听的云里雾里,大部分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或者玩手机。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以及期中教学座谈会,发现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材中全是理论的知识,缺乏立体感、生动感,同时不知道所学内容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是否有用。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及能力的培养问题。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论知识。例如:桥梁的检测分为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可以比喻为人身体的体检和具体病理具体检查;桥梁检查后的评定就如同体检后的检查报告等。可以尽量用学生平时生活能接触到的内容来讲授我们深奥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互动式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师生的互动交流,避免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口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着趴桌上流口水的现象出现。《市政道路养护技术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经验性抢的课程,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市政道路的病害或者日常养护方面的实例,让学生课后查资料,课堂讨论方式,由点带面,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改进教学手段

3.1多媒体辅助教学

《市政道路养护技术与管理》课程知识点多,仅仅用多媒体教学不够生动具体,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动画材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着学生到市政道路的养护现场进行观看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及强化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3.2多种教学手段结合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各种学校很普及,但是不能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融会贯通,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须配以必要的板书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用抽象的断面图来讲解,尽可能多的收集工程实物图,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

篇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语言、文章存在许多“不可言传”的“意蕴性”,这需要通过意会去领悟其言辞所未穷尽的那部分模糊内容。这种“模糊性”,要求语文教师正确运用模糊理论指导学生,促进学生模糊思维的积极活动,通过想象的再创造,补足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整体上把握、体验作品的情趣、意义和主题,把言语的间接性变为直观性极强的活生生的东西。

一、模糊理论概述

“模糊”一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不清晰、不清楚。”在现实世界中,总有一类事物是我们无法找出其精确的分类标准的,如“高山”多高才能算高?我们只能凭感觉和以往的经验判断一座山是否为高,而无法精确说出要高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高山,高与低之间并没有确定的中介标度,它们的边缘是相互渗透的,像这类边缘不清晰的特性就称为“模糊性”。在西方,关于模糊性及模糊论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哲学和美学领域。英国哲学家罗素1923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他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认识比一个精确的认识更有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有更多可能的事实证实这一模糊认识。1965年查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模糊集合》是模糊理论诞生的标志。查德认为:“模糊集合是其成员隶属度构成一个连续集的所有成员组成的一个类。”查德提出用模糊集合的方法来研究模糊概念、处理模糊现象。模糊集合作为描述模糊事物的数学模型,是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和模糊语言的理论基础,从而使模糊理论走出了以往经验的或思辨的描述,具有了自己独立的科学品格。模糊学一经建立,就引起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关注,并迅速被人文科学研究所借鉴。

二、运用模糊理论指导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作为对言语敏感的语感,既涉及言语的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又涉及言语所指称的抽象的概括的意义。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具有情感陶冶与审美教育的任务。情感包括“情”和“感”两个方面。“情”是指情绪、情意;“感”是指感受、感触人的主观情绪、感受、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将模糊理论引入语感教学的合理性,可以从作为教学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教学内容两方面来加以探讨。

1.师生模糊思维能力的存在是将模糊理论引入语感教学的主观条件。模糊思维是指人的大脑中进行的、与精确思维相对立的以模糊为特征的思维。心理学家发现,模糊数学判断没有严格逻辑推理,大脑中只是不断出现概念跳跃和明暗交叉,在无意识过程中对问题情境进行论证,因此心理学家称其为模糊思维。模糊思维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从“非此即彼”或“非此非彼”的机械选择中获得了更大的空间。

2.教学文本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是将模糊理论引入语感教学的客观基础。语文文本是语感教学的重要凭借,文本方面的模糊性主要包括模糊语言的运用与文本内容的模糊性,这是模糊性教学得以实施的客观基础。我们应改变那种一味对语言进行句句落实、语语明白式的机械分析。语言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等方面。语音方面,由于汉语中的同音异字词很多,特别是相同的词句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说出来,有时意义会发生很大变化。如“你好”二字,在不同的语气语调中,可以表示问候、打招呼,也可以表示赞扬、感谢,但在特定场合下用特殊语气表达,却可以表示反讽、嘲弄责备乃至仇视的态度。语义方面的模糊性,主要指语言内涵的多义性、外延的不清晰性,量的不确定性和结论的相对性等。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斯夫”二字笼统模糊,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而恰恰是这笼统模糊的语言却比洋洋洒洒一大段文字更富有艺术魅力。可以说,没有模糊语言,就没有文学。在语法方面,更能体现出汉语模糊的这种优越性。汉语虽然遵循基本的语法规则,但又不受语法的限制,允许使用不完全正确的句子。季羡林先生曾以温庭绮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来说明模糊语言对诗词创作的重要性。他说:“这两句诗十个字列举了六件东西,全是名词,没有一个动词。用西方的语法来衡量,连个句子都成不了,这六件各不相干的东西平铺直叙地排列在那里。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点也不清楚,换句话说就是模模糊糊。然而妙就妙在模糊,美就美在模糊。”这种用法在文学作品俯拾皆是。

3.语感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决定了将模糊理论引入语感教学的必要性。语感的模糊性与精确性是辩证统一的。比如“晚上”一词,其外延是模糊的,但它一旦进入了“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去看演出”这句话中,受人们习惯上理解的约束,它所表达的时间就相应地被确定在八九点钟或稍晚一点这个范围之内,一般都不会在半夜之后。这说明这一概念又是精确的。把握语感,就要把精确性和模糊性二者统一起来,既要强调其可意会的整体主旨把握的精确性,又不能忽视对其细节认知的模糊性。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模糊教学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见,运用模糊理论开展语感教学,是一种体现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意蕴性的特点。

三、运用模糊理论指导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的策略

针对语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模糊理论指导中学语文的语感教学。

1.创设愉悦的语感环境。模糊理论认为,从人类种族思维的演进及个体思维的发育、认识过程看,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模糊精确模糊”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结论表明,创设愉悦的语感环境就必须保持模糊思维的环境。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62-02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当前在实践教学上用理论来讲实践,或单纯的操作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这样的实践教学,既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自然衔接,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目的,使实践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失去应有的意义。微机安装与维护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是从事计算机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理论课堂加实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一知半解,难以系统深入地进行学习。学生缺乏真正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所以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微机也是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及一些简单的应用操作,再加上日新月异的微机技术,一旦微机系统出现故障,就无从下手解决!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甚至理论成为了学生实践的背景体系,淡化以往的理论、实训章节割裂的状态,打乱原有的按知识学习组织授课的章节序列,围绕一个工作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教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设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的优点是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微机安装与维护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

1.面对繁多的知识,教学内容的筛选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对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结构组成部分的功能、微机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微机的种类与档次、微机的基本配置及硬件结构等是学生应具备的起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部分知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重复的地方,可简略的讲解。微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实验则是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重头戏,应该运用一体化教学,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只有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才可针对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来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精选教材内容和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知识点分解成实践训练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思想,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下面具体通过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硬件组装来具体说明一体化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可结合提问的方式进行。比如在主机基本部件安装完成后的第一次加电测试时,机器未启动前,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显示器的屏幕会显示什么?”这些内容理论课上讲过,但教学反馈的结果是很多学生印象不深,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重新讲解。经过在实践中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另外,可使用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微机的组装、维修、维护服务。特别是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让他们参与学校机房的管理,协助教师维护机房,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增加他们的实际维护经验。

3.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如果只有单纯的教学与实验,学生没有压力和动力,往往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的难以达到。上完每堂课后,教师应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及作业、考试等反馈信息,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

考核是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考核往往只依据期末考试的理论成绩,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实际上,考核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既有基本的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因此考核应能客观、可靠地反映出该门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此,笔者对该门课程尝试了新的考核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即在本课程中结合劳动部“计算机调试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采取以课堂实践操作、作业和期末考试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起来就是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际操作(应会)及期末理论(应知)考核几个部分。具体分配如下:

(1)平时考核占该课程成绩的20%。主要是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纪律情况,完成一系列平时作业及实验报告情况和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来给出平时成绩。

(2)实际操作(应会)占该课程成绩的30%。它强调硬件设备动手拆装能力及检测能力。可预先设置一些计算机常见的故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使其能正常运行。考核时,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要求的操作。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学生要随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对每位学生在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都要做记录,作为评分的依据。

(3)调查目前的电脑市场,设计微型计算机的配置单占该课程成绩的10%。

(4)期末理论(应知)考核占该课程成绩的40%,以微型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该项考核主要反映学生对此门课程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掌握的程度。

四、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乃和,张居晓.《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思考[J].内江科技,2006,(09).

[2]田建仲.《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C].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论文集,2005.

篇8

关键词 内科护理教学 教学改革 工作过程 创新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nursing teaching i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Zhao Xuemei

Medicine department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ulanchabu Medical College in Inner Mongolia,012000

Abstract Objective:we discussed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nursing teaching i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We hope it can promot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new period,strengthe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and cultivate more talents in China.

Key words Nursing teaching i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Reform in Education;The working process;Innovation

医学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剥离。在内科护理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受个人理念的束缚,只注重依据传统理论进行目标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完全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忽略了科学思想的主旨就是实现“知行合一”[1]。本文探讨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护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期为提升新时期的医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能,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贡献力量。

内科护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材与最新技术脱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许多高等专科、职业教育院校内科护理应用教材体现了教学与新技术的脱节。如“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传统教材注重论述内科疾病的发生根源,而新时期的成年人内科护理则转向了以预防为主。诚然,教材的更新存在一定难度,但教师却不能将教材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的借口,从某一个角度分析,教师即是连通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时代在进步,思想在进步,而教师也应当同步于学生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否则其势必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教学理念影响:虽然当前大多数内科护理教师都认识到了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短期内很难形成有效改进,即便更新了理念,短期内也难见成效。这还需要教师从教育的其他角度分析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有些教师已形成了新认识,但却难以落到实处,这是由于教学环境、条件等都还存在着传统面貌,这会导致教师的惰性思维,这种思维逐步蔓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难以做到“因材施教”:高等专科或职业教育院校内科护理教学应当注重细节,分出层次,根据学生的状况实施“因材施教”。据统计,在100名进入实习阶段的医学生中间,完全适应内科护理教材的学生仅占全部学生的14%,对内科护理学科了解但却达不到实习课程标准的学生约36%,仅了解理论知识而实践知识匮乏的学生约50%。学生的差异随着医院的知名度而更加趋于明显,虽然我国社会在进步,数据在更新,然而高等专科或职业教育院校的内科护理教学存在漏洞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实施“因材施教”是新时期各院校内科护理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策略。

内科护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前瞻性思考

结合上述数据以及现状分析,证实各院校内科护理教学的改革应具有现实意义以及未来价值,由教师改革意识的确立至改革策略的实施,教师需进行充分的前瞻性思考。

改革的目的: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转化学生的心理,强化教育功效,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设定目标:①基础目标: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内科护理应用技术,通过改革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递增创新能力。②总体目标:面向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改革中的难点:难点一:教师对计内科护理教学改革的决心能否坚定;教师是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与当代新技术接轨;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细节规划是否全面。难点二:学生的思想意识;学生的配合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

改革的策略:策略一:实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策略,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而又均衡的获取知识;策略二:全面落实“分级教学法”策略,结合理论与实践,实现分过程、分层次、分重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改善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策略三:充分落实教师实践引导、学生实践学习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化,将教师的引导效果最优化。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护理教学实践

一般来说,以工作为导向的内科护理教学常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按照“任务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总结评价”的步骤进行,以下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基础来制定设计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中应如何做到与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相契合,让他们既能够感觉到任务具有一定难度,又能认为凭借自己努力也能够完成。因此,在任务目标确定前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差异,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可以完成的任务。如在进行“肺炎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先用实际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患者,男,56岁,伴有发热、咳喘7天,加重2天后入院。查体:T 39.2℃,P 186次/分,R 65次/分,精神差,呼吸短促,心音低钝,腹稍胀,无压痛。”然后提出此次“工作任务”: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尝试进行临床诊断和护理,要求完成下列任务: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病因都有哪几方面?②肺炎患者护理应注意什么,应采取怎样的特殊护理措施?③如何对肺炎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教育,提高预防能力。要求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都应该根据任务目标详细地制定出任务完成计划和方案。

任务分析:学生接到任务目标后,在按照自己的任务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及时的修正与指导,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分析和探索,尝试找到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还要给予有益的、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从肺炎患者护理诊断开始探索如何进行正确护理”这个途径去思考怎样实施有效护理,帮助他们寻找任务的“突破口”,让他们能够沿着正确思路进行分析与推理。

任务完成:当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完成任务时,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任务完成过程、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任务完成结果通过语言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可以采取轮流发言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张贴任务完成表的方式,总之,选择一种学生认可的形式将任务成果进行展示,供教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总结评价:总结评价环节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护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如何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情况与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评判,就需要总结评价来完成[2]。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通过他人行为来反思自我,从而对自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省,主动找到问题与不足;另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客观的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表现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师生对任务完成的方法、问题以及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集中讨论,在真实、客观、民主的评价结果中找到出现差异结果的原因,使学生们真正学会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内科护理专业知识。

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多民族融合,多文化渗透,多元文化社会格局形成,跨文化就医的需求愈发明显,“以人为中心”的多元文化护理应运而生。美国护理学博士德勒恩•莱宁格率先提出跨文化护理理论,该理论要求护士具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及技能,具备向多元文化的人群提供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但现阶段我国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知识不能满足患者多元文化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临床对具备多元文化知识护士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开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势在必行。现对护理教育中开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讨,以提高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质量。

1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涵义及现状

1.1多元文化护理的涵义

多元文化护理又称跨文化护理,是由美国护理学博士德勒恩•莱宁格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指对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进行探讨并分析,重点研究其照料方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民的信念和价值观,并运用这些知识为不同民族的人民进行共性和各异的护理[2]。

1.2多元文化教育的涵义

沈六先生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包含各种教育理念,提倡个体理想均等,教育机会均等,鼓励学生珍惜不同文化特质,强调跨文化间的合作[3]。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对教育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包括教学策略、训导措施、教室氛围、教材内容、测验与评价方式等,消除种族与性别歧视,使所有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4]。综上所述,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提倡所有个体教育机会均等,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强调民族自尊和尊重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发展其跨文化能力,培养其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1.3国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现状

1.3.1我国开展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时间较短1995年,随着我国首届“多元文化护理透视”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多元文化护理”也被正式引入我国。在国际形势影响下,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也将多元文化融入护理课程中,进行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开发研究[5-6],如开展护理专业英语与多元文化护理相结合的教学[7]。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该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8],仍有很多地方亟待改进。1.3.2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国际多元文化护理研究影响下,我国护理教育工作者将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列入护理教育课程中,但目前尚无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具体措施及策略[9]。20世纪90年代,虽在部分高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但大量的医学专科学校尚未开设,接受这方面教育的护士仍较少[10],开设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大多数院校也只是在护理学导论课程里加入了一节多元文化护理内容,未能达到让护生系统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的目的。据户丽艳[11]关于护理人员多元文化认知现状调查显示,584名护理人员中只有39.0%的护理人员在校期间学过多元文化护理知识,护理人员对多元文化认识不足与学校教育较少涉及这方面教育有关。1.3.3国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形式以短期培训或者课程改革为主国内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以短期培训或者课程改革为主[12]。以短期培训为主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围绕英语培训、礼仪及沟通培训、技能培训。但是,有报道显示,大约有90%的特需护士未接受过多元文化护理系统理论知识培训[13]。以课程改革为主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多在原有的护理课程中加入一些多元文化护理课程,如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14]。但是这些课程较单一,没有融入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同时未设置实践内容。此外,有学者以护理英语及双语教学作为开展跨文化教育的依托[15]。如此单一的语言教育及课程教育都不能满足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需求,因此构建综合性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模式势在必行。1.3.4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师资短缺,教学方法单一我国护理教育师资短缺,甚至有临床医生承担护理教学的现象[16],兼具多元文化知识背景的护理教育者更加匮乏。在美国,护理师资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兼具多年临床护理和教育经验[17-18]。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结构、学历远不及美国,此外我国护理教学方法单一,仍以“文化知识灌输”教学为主,忽视学生潜能的激发。护理师资短缺和教学方法陈旧限制了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2护理教育增设多元文化护理课程

2.1增设社会人文课程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在1966年就开设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护理专业50%的课程用于讲授社会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视文化在护理中的作用[19]。国内大多数院校只是在护理学导论或者人际沟通课程中涉及少量多元文化护理内容,未能达到让护生系统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的目的。鉴于此,我国护理教育有必要增设与护理学相关的社会人文课程,如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心理学、护理法律法规等课程,将人文知识与护理学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2增设语言学习课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表达、传递、储存、延续及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20]。语言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沟通的主要方式,也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加强语言学习,培养学生语言交流和沟通技巧,减少因为理解误差而产生的误会,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使学生从其他文化角度去理解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涵。除了课堂语言教学,学校还应该提供各种让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如开办英语角和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

2.3编写多元文化护理教材

经调查发现,国内有关多元文化护理的教科书仅有两本,它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涉外护理专业使用的《多元文化与护理》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元文化护理(护理专业用书)》。这两本教材主要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没有中国各民族文化差异内容,也没有实际的护理案例分析。教材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没有教材,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为使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知识,编写多元文化护理教材是当务之急。多元文化护理教材中应包含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多元文化护理案例,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多元文化护理服务意识。

2.4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授课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除此以外,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或者自学的形式,使学生得到更多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让学生自动搜集有关多元文化护理的信息并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目的。

2.5将全体护生作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对象

大多数院校只将护理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护生作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对象,尚无法满足社会对具有多元文化知识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也应该重视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让中职护生也能接受不同文化的陶冶,正确认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处理不同文化的护理行为模式。

2.6完善考核体系

护理院校可以通过理论考核(知识点考试、多元文化知识评估量表、学习报告)、实践考核(模拟操作考试、护理技能考核)、他方评价(患者、医院及专家评价)等方式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与技能。

2.7改革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丰富护理教学内容,打破“以文化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元文化护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我国护理事业良性发展。2.7.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0]。案例教学一般包括3个阶段:第一,教师事先准备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学生讨论决策,整合决策,并把问题解决方案与现实进行比较。2.7.2PBL教学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PBL教学流程包括:(1)学生分组;(2)教师准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3)合作学习:学生针对问题搜寻相关知识信息;(4)得出结论:小组内合作、讨论得出初步结论;(5)教师评价;(6)成果共享:共享学习资料和讨论结果。2.7.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就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行为活动或心理体验,以此达到掌握知识和能力的目的[21]。角色扮演教学流程包括[22]:(1)分配角色和任务;(2)制订旁观者任务,如负责观察、记录、评价等;(3)情境流程设计;(4)角色扮演;(5)讨论与评估;(6)强化练习(互换角色);(7)总结和概括。2.7.4影视赏析影视赏析是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鉴赏和分析。Abrums与Leppa[22]建议在文化教育课程中采用阅读、电影欣赏等手段,提高学生对自身及其他文化、情感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反映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赏析。通过对影片的音乐、画面、人物、剧情的赏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内涵等的差别,引导学生养成处理不同文化问题的得当护理行为模式。2.7.5国际交流,实地考察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方面密切合作[23],只有将多元文化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结合,才能促进护理学科全面发展。所以学校可以尽量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例如去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及宗教文化圣地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灿烂的多元文化带来的心灵震撼与思想冲击,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国际交流、专题讲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甚至走出国门体验多元文化的魅力所在。此外还采取远程教育等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国的社会文化,使学生了解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正确判断其他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全球国际化的今天,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应与国际接轨,缩短与西方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差距,积极开发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拓宽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水平,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文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幼清,张莉萍,姚蔓玲,等.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在多元文化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03-606.

[2]张彩虹,曹和安.护理教育应对多元文化护理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4(21):1884-1885.

[3]洪泉湖.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论公民养成[J].公民训育学报,1999(8):167-179.

[4]喻丽华.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之调查研究[J].南师学报,2003,37(1):66-67.

[5]张立颖,李亚洁,谭剑,等.多元文化护理与沟通艺术选修课开设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7(31):2897-2899.

[6]颜晓星.高职护理专业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19-21.

[7]陈凤凤.护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54-155.

[8]刘月霞.跨文化护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1988,13(2):114-115.

[9]赵晓云,王斌全,刘美丽.多元文化护理渊源及发展[J].护理研究,2007(6):1691.

[10]朴玉粉,吴金燕,王志稳,等.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度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7(11):25-28.

[11]户丽艳.临床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2]李娜,杨淑芳.护理本科教育多元文化护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2):444-446.

[13]彭幼清,钱培芬,江萍.上海特许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状的调查[J].护理杂志,2012,24(4):35.

[14]李新辉,贺伟,杨京楠,等.对新疆6所医学院校多元文化护理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34-136.

[15]李鸿艳.以护理专业英语或双语教学为依托开展跨文化教育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7(31):2903-2904.

[16]张晓莉,彭幼清,俞海平,等.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3-135.

[17]蒋小平.护理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7(5):23l-233.

[18]孟凡丽.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13-14.

[19]陈建平.护理教育中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9(7):80-81.

[20]魏风云.多元文化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1(2):1-2.

[2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2011.

篇10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传播,国内护理人才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我国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其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是发展本国护理专业的途径之一。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其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就英国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作简要介绍,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英国护理教育体系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英国的护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对世界各国的护理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她撰写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她的办学思想也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目前,英国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续教育学院可提供护理本科、研究生等学位课程及学术类职业教育课程。

英国的护理学生入学,年龄要求必须是年满十七周岁(在苏格兰则年满十七周岁半),都必须完成英国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课程,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学历。如果要报读本科,必须参加2年制的A-Level考试课程,类似我国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申请护理学习。学制分三年制专科、三到四年制本科两种。本科学习内容更全面、课程评估要求更高,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专科,本科学生只占入学学生的十分之一。两种毕业生毕业后均可成为国家正规注册护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兰有文凭制和学位制两种学制,而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只有学位制。英国决大多数的院校(university,college)都提供护理专业的课程。其专业主要分为:成人护理专业adultnursing,精神健康护理专业mentalhealthnursing,儿童护理专业childrennursing,部分学校还设有残疾护理专业learningdisabilitiesnursing。决大多数的院校在学习过程中,都提供医院实习。

三年制护士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学校申请奖学金,如获准则留校继续学习一年,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被授予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先到医院应聘作护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申请由医院资助的与你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培训,时间一般是7~12个月。拿到规定学分后亦可拿到学士学位。在英国,大部分护士都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位。

英国的护理教师都必须有双学历。护校毕业,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然后申请与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本人申请奖学金后攻读第二学历,毕业后方可成为护校教师。

二、英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涉及广泛,涵盖了影响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行为因素等各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如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健康促进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及科研方法,强调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内。学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成人护理,儿科护理或是精神护理。护理学生在入学第一个月起,就开始到医院实习,老师鼓励护理学生用临床所见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会理论和实践脱节。

第1年是公共基础课程(CommonFoundationProgramme),介绍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内容涉及护理研究入门、护理理论、医疗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训练、交流和沟通技巧、卫生和护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伦理,论文写作,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公共健康等医学课程。第2,3年学生则进入各自选择的专业进行专科学习和培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成人护理。成人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学习病理、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学生能胜任从医院到社区、从急诊到重症等护理工作,承担照顾16岁以上的患者。课程包括成人护理的职业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护理与管理,成人护理的安全与舒适,成人护理职业训练,成人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儿童和精神护理也各有其侧重点。儿童护理主要承担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体弱多病的患儿,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保护易感儿童。学生将在未来2年内学习儿童的发育和健康,急症儿童护理,儿童护理学的艺术与科学,儿童护理的挑战与选择,新生儿的复杂性,儿童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课程。精神科护士需要为来自社区和医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务,他们作为一个多类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中一分子,在这个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学习精神健康护理的艺术与科学导论,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现,精神健康护理的职业培训与知识,精神健康的当代热点问题,精神健康的扩展知识和技能等。

英国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有课堂讲课、实验室模拟护理、分组讨论、案例讨论,不同角色扮演、远程网上教学,以及临床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不同种类的评估。评估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短文、报告、考试以及论文等。这些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应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生学习技能。新晨

综上所述,英国的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借鉴其护理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具体情况改变我国护理教育,使护理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Nursingeducation:astatementofprinciples.2003.

[2]RobinsonSandGriffithsP.Nursingeducationandregulation:internationalprofilesandperspectives.2007.

[3]Howtobecomeanurseormidwife.2009.

[4]Careers,Nursingandmidwifery4life.2010.

[5]英国护理职业教育概况.中国护理教育网.2010.

篇11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传播,国内护理人才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我国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其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是发展本国护理专业的途径之一。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其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就英国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作简要介绍,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英国护理教育体系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英国的护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建立 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对世界各国的护理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她撰写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她的办学思想也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目前,英国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续教育学院可提供护理本科、研究生等学位课程及学术类职业教育课程。

英国的护理学生入学,年龄要求必须是年满十七周岁(在苏格兰则年满十七周岁半),都必须完成英国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课程,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学历。如果要报读本科,必须参加2年制的A-Level考试课程,类似我国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申请护理学习。学制分三年制专科、三到四年制本科两种。本科学习内容更全面、课程评估要求更高,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专科,本科学生只占入学学生的十分之一。两种毕业生毕业后均可成为国家正规注册护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兰有文凭制和学位制两种学制,而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只有学位制。英国决大多数的院校(university, college)都提供护理专业的课程。其专业主要分为:成人护理专业adult nursing,精神健康护理专业mental health nursing, 儿童护理专业children nursing,部分学校还设有残疾护理专业learning disabilities nursing。决大多数的院校在学习过程中,都提供医院实习。

三年制护士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学校申请奖学金,如获准则留校继续学习一年,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即 可被授予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先到医院应聘作护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申请由医院资助的与你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培训,时间一般是7~12个月。拿到规定学分后亦可拿到学士学位。在英国,大部分护士都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位。

英国的护理教师都必须有双学历。护校毕业,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然后申请与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本人申请奖学金后攻读第二学历,毕业后方可成为护校教师。

二、英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涉及广泛,涵盖了影响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行为因素等各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如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健康促进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及科研方法,强调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内。学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成人护理,儿科护理或是精神护理。护理学生在入学第一个月起,就开始到医院实习,老师鼓励护理学生用临床所见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会理论和实践脱节。

第1年是公共基础课程(Common Foundation Programme),介绍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内容涉及护理研究入门、护理理论、医疗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训练、 交流和沟通技巧、卫生和护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伦理,论文写作,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公共健康等医学课程。第2,3年学生则进入各自选择的专业进行专科学习和培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成人护理。成人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学习病理、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学生能胜任从医院到社区、从急诊到重症等护理工作,承担照顾16岁以上的患者。课程包括成人护理的职业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护理与管理,成人护理的安全与舒适,成人护理职业训练,成人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儿童和精神护理也各有其侧重点。儿童护理主要承担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体弱多病的患儿,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保护易感儿童。学生将在未来2年内学习儿童的发育和健康,急症儿童护理,儿童护理学的艺术与科学,儿童护理的挑战与选择,新生儿的复杂性,儿童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课程。精神科护士需要为来自社区和医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务, 他们作为一个多类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中一分子,在这个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学习精神健康护理的艺术与科学导论,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现,精神健康护理的职业培训与知识,精神健康的当代热点问题,精神健康的扩展知识和技能等。

英国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有课堂讲课、实验室模拟护理、分组讨论、案例讨论,不同角色扮演、远程网上教学,以及临床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不同种类的评估。评估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短文、报告、考试以及论文等。这些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应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生学习技能。

综上所述,英国的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借鉴其护理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具体情况改变我国护理教育,使护理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Nursing education: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2003.

[2]Robinson S and Griffiths P. Nursing education and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profiles and perspectives.2007.

[3]How to become a nurse or midwife.2009.

[4]Careers, Nursing and midwifery 4life.2010.

[5]英国护理职业教育概况.中国护理教育网.2010.

篇12

一、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近年来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是适应时展的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提倡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修养、品德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育为目的的全面的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医学护理教育是培养护理学方面具有深厚的知识、以及人文学和护理学等相关知识,为人类健康的护理专业培养人才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升,对护理行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样对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的专业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当今护理专业工作已经由传统的围绕疾病转向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综合的、整体的护理。由于护理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它要求护士应该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当然对护士的文化水平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对于如何实施护理教育的素质教育,使其应该护理行业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是目前护理教育中最基本的一项教育内容。

二、护理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了几个方面的素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三个方面。思想道德素养是国家一切教育的核心和政治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起教育的重中之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服务性以及社会性决定了从事该职业的人--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当护士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自豪感的时候,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行业中去。思想道德素质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设护理学导论等课程进行,或者进行大型的演讲和授帽仪式等来加强护理学生的良好医德与医风。

(二)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基础医学护理知识,以及与护理有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平衡医疗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这主要可以通过加强理论教育,比如在护理礼仪中讲述护士应该遵守的规则,使学生懂得协调自己的形象与职业的需求。(三)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医学护理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个护理事业的推广[1],从护理的理念、对象以及内容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具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而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完善护理学生的知识结构。比如,传统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以护理专业知识为主,而缺少人文类的知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增加一些选修课,比如艺术类、交流沟通类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

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护理专业之前,对护理学基本的认识非常粗浅,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也不是非常的高。因此,在护理专业的学生入校学习护理理念课的时候,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护理学基础绪论的时候,教师要身着洁白整齐的护士服,简洁明快地给学生做自我介绍,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对护士这个职业产生憧憬和向往。同时,通过对护理学发展史的介绍,突出阐述护理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职业的神圣与光荣。通过对南丁格尔的生平的讲解,在学生中树立高大光辉的护士形象,增强学生的事业感和奉献精神。此外,还可以通过要求医院中的优秀护士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在今后的护士职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坚定意志。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正如南丁格尔所述的那样,"护理工作是最精细艺术中的最精细者",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护士的着装、言行举止等对护理工作的好与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在医学护理教育中重视对学生形象、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对护士的着装要求、技术操作、言行举止等做亲身示范,在日常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对自身言行举止的培养,从眼神、表情、姿势等多个方面培养沟通技巧,教育学生妥善处理医患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技巧和沟通的艺术,为将来的现实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

篇13

二、护理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了几个方面的素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三个方面。思想道德素养是国家一切教育的核心和政治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起教育的重中之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服务性以及社会性决定了从事该职业的人--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当护士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自豪感的时候,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行业中去。思想道德素质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设护理学导论等课程进行,或者进行大型的演讲和授帽仪式等来加强护理学生的良好医德与医风。

(二)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基础医学护理知识,以及与护理有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平衡医疗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这主要可以通过加强理论教育,比如在护理礼仪中讲述护士应该遵守的规则,使学生懂得协调自己的形象与职业的需求。

(三)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医学护理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个护理事业的推广[1],从护理的理念、对象以及内容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具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而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完善护理学生的知识结构。比如,传统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以护理专业知识为主,而缺少人文类的知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增加一些选修课,比如艺术类、交流沟通类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

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护理专业之前,对护理学基本的认识非常粗浅,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也不是非常的高。因此,在护理专业的学生入校学习护理理念课的时候,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护理学基础绪论的时候,教师要身着洁白整齐的护士服,简洁明快地给学生做自我介绍,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对护士这个职业产生憧憬和向往。同时,通过对护理学发展史的介绍,突出阐述护理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职业的神圣与光荣。通过对南丁格尔的生平的讲解,在学生中树立高大光辉的护士形象,增强学生的事业感和奉献精神。此外,还可以通过要求医院中的优秀护士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在今后的护士职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坚定意志。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正如南丁格尔所述的那样,"护理工作是最精细艺术中的最精细者",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护士的着装、言行举止等对护理工作的好与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在医学护理教育中重视对学生形象、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对护士的着装要求、技术操作、言行举止等做亲身示范,在日常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对自身言行举止的培养,从眼神、表情、姿势等多个方面培养沟通技巧,教育学生妥善处理医患关系,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技巧和沟通的艺术,为将来的现实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

"白衣天使"是人们对护士职业综合美的一种赞誉。作为将来从事护士职业的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美育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通过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小细节的合理利用,不断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在使其掌握审美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美育修养。在日常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美的认识、美的心灵、美的态度以及美的行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从日常简单的习惯入手,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使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主动地为病人创造美的治疗、康复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