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普通高等教育

大学普通高等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2 15:25: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普通高等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普通高等教育

篇1

按照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随之,大学英语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性的局面。在一些重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早已推出分级教学,并积极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有些专业课程已实施双语教学。但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近年来由专科学校转型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大和教师努力不足,以及学校自身条件等因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仍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虽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仍占据统治地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导致很多学生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满意。一方面,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觉得大学英语所学内容难易和高中几乎相同,对学习存在懈怠厌倦的态度。另一方面,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还有一些地方院校刚开始尝试实施分级教学(如我校济宁学院,从2014级本科新生开始进行分级教学),分级之后的改革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英语在各个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认为其英语水平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英语作为一门工具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在这些学校必须进行深度的教学改革,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合理进行分级教学

近年来,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生源的多样性,使得入校生英语水平差距显著,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一刀切的方法,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制约了其主动性的发挥,在这些学校实施分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依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考试成绩)进行初次分级,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以适应个性化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在地方院校有效地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首先要选好教材,教材的选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分级教学的成效。在教材内容上,要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在教材难度上,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级别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水平稍高、听说材料较多的教材;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选择能够让学生查缺补漏的、重建知识结构的教材。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对于起点较高的学生,除教材外,教师还应帮助他们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为他们设定四六级的目标,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要逐渐改变他们因失去兴趣和信心而产生的厌学抵触情绪,诱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重建学习的信心。最后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有效地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考试与考核。对学生的评估,做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既要在考试命题上下足工夫,编制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试卷,建立分级考试试题库,还要不局限于试卷,在练习、讨论、作业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进步的情况,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学习。对老师也要进行综合评估,结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评价进行全面考核,科学评价教学质量,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分级教学。

在分级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组织教学,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分级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注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机,从而促进学习的进步。

二、积极开展语言通识类拓展课程

目前在多个省市实行的高中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3500左右的词汇,接近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就有很高的英语水平。如果基础英语学习时间过长,那么一方面学生会产生懈怠的情绪,另一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地方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虽参差不齐,但经过前期分级教学,很多程度较好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就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程度差些的学生通过分级教学中老师的特别指导,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也大都有很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大学英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学生英语水平提升,开设一些通识类拓展课程,如欧美文化、中西方礼仪文化、国学典籍翻译、交际英语通、英文诗歌赏析等,可以帮助学生以语言为媒介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了解世界文化,从而弥合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差异,是符合社会需求的。

三、进行学科英语教学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英语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各高校专业院系和学生对学科英语和学术英语的呼声越来越高。多数专家认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刘润清,1996)。蔡基刚(2011)认为学术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最好的方法是分科英语,开展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和进行分科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的内容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将语言作为工具,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语言,学生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的结合,在很多重点院校已有尝试,大部分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往往以学生程度不够和师资力量不足为由迟迟没有开展。事实上,经过前期分级教学和拓展课程的开设,学生是有能力接受也非常需要分科英语的。如蔡基刚所说,教师不能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选择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育的新需求,学校也应多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实际上,进行学科英语教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刘润清(2010)举例说,首先按大的学科门类开课(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再细分到一级学科,如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等。即使分到更细的学科上,内容也要宽泛,有两条标准:其一,英语老师不需要专业培训就能进行教学;其二,学科下面各方向学生能普遍接受,如温室效应、金融风暴等是所有理科生都能接受的内容。分科英语以一般的学科知识内容为依托,介于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之间,学生和教师都易于接受,比较适合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在新的形势下,地方普通高校那种在基础教学思想指导下统一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英语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局面。

参考文献:

[1]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9).

[2]郝成淼.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黄利生.新课改高考加大词汇量考查力度[N].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2009(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6]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外研之声,2010(2).

篇2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94-02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201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80 万人。2013 年,参加全国公务员考试的人数高达149余万人,实际考试大约117余万人,最后录取比例大约为53:1。许多欧美大学毕业生从大学校门直接走上了创业之路,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发达国家中已相当普遍。据权威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0.3% ―0.4%的水平。为切实解决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在大学就读期间提供理性、实用、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打下基础,最终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成为大学的现实任务。

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高校发展

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能够推动高校科技与产业结合,提高产学研的社会化效益。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多数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力资源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脱节的问题。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现象,客观要求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创新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课程结构,加大实践力度,适应市场需求;要求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既为自己发展搭建平台,又为他人谋生提供机会。

二、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上,大学生创业比例还是比较低。因此,如今的大学生创业,是在政策引导和就业压力下的理性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但结果往往是成功率较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例如,截至2012年,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共计16所,开展创业教育的为数不多。

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教育多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因此,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灵活

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一些具备条件的国内高校开始尝试开设创业类课程。然而,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普遍 存在机械式照搬国外课程,本土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首先,课程单一;其次,教学方式、方法也较单一,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课堂讲授加案例讨论,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基础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效果也不好;再次,开展创业教育的专业人士也很少,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学院派,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

(三)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在大学校园创业文化尚未成为一种稳定主导的文化元素,崇尚创业、合作创业、 宽容创业失败、鼓励自主创业的氛围和制度尚未形成。

三、提升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广泛利用外部资源

在课程的设置上,广泛结合外部资源来提升实践课程的质量;经常聘请业界创业成功者到课堂中演讲或授课,以提升学生的创业热诚;或利用企业资源设立创业基地,增加学生创业实践的机会。

(二)完善创业课程设置

首先,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要体现出创业教育的本质和特色,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来完善课程设置,开设以创业知识为主的选修课时,要把有关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与交往、法律和税收等课程增加进去,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全面了解。在教学模式上,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要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可以采用有特色的创业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中去,学习创业的经验和方法。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实际,让学生当老师,设计创业方案,指导学生从选择何种企业、企业的选址、企业的名称、形象设计、融资、理财和员工的聘任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如何运作自己的企业。教学中可通过讨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师生交流,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

再次,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的学生,教师必须有过创业实践。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学识、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创业经验背景的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一方面,学校要设置专职教师,让他们参加专业的创业理论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专职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很多做公益事业的企业家都是民营企业家,他们中很多人不但具有创业实战经验,还具有培训经验,可以聘请他们做长期的兼职培训教师,鼓励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流。

(三)培育创业文化氛围,分层推进创业教育

一方面,积极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营造创业发展氛围,倡导人人都是创业主体的观念,面向大一到毕业各阶段的学生普及大众化创业教育,并创设模拟公司、创业角色扮演、创业竞争等特殊教学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论坛、微博、海报宣传栏等大众宣传媒介以及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对创业成功的在校生或毕业生的创业典型进行宣传,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加快高校创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普及型创业教育,然后在普及型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部分创业意愿强烈且具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开展精英型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由大众化向精英化的分层发展。

除此之外,想创业的大学生至少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 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 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其次,要多方面了解政策,对哪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会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最后,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创业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终极成功的。

篇3

2018年山东专升本考试时间为2018年3月24日至25日。

2018年山东专升本考试科目及部分公共课考试要求见附件1至附件5。

具体工作时间安排见附件6。

附件:

1.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专业类别设置及考试科目

2.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英语(公共课)考试要求

3.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计算机(公共课)考试要求

4.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

5.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高等数学(公共课)考试要求

6.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工作进程表

7.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美术学、音乐学、体育教育专业对应的专科专业

8.上传照片要求

9.各市招生考试机构地址及联系方式

篇4

2、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主要有几种?

答: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主要有三种,即: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结业)证书。

3、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由谁发放?

答: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由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备案的独立设立的普通高等学校(含设在成人高等学校、军事院校中的普通班,提供现代远程教育的机构)、成人高等学校(即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民办学历高校发给其所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的毕业生,以及由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发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

4、实施高职教育的民办高校发什么证书?

答:实施高职教育的民办高校,属于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的资格的学校。学校纳入国家计划内招生,学生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学生入学后各科成绩考试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本校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

5、什么是民办高等学校?

答:民办学校系指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依照国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机构(以下统称“民办学校”)。

6、什么是第二专业学历教育?

答:第二专业专科学历教育是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满足从业人员拓宽知识、专业领域的要求而举办的成人继续教育。第二专业专科学历教育招收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其工龄、年龄不予限制。报考第二专科学历教育的考生,报名时须向报考学校交验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以上毕业证书原件或复印件,由省级招生机构审核认定。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

7、如何取得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答:(1)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经省一级招生部门统一组织,由学生所报考的普通高校录取后正式取得学籍,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

(2)参加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经省一级招生部门统一组织,由学员所报考的成人高校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录取后正式取得学籍。主要学习方式:一是进入高校全日制脱产学习;二是进入高校以业余面授方式学习;三是进入普通高校设立的函授站以函授形式业余学习。

(3)参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经省招生部门统一组织,由对口招生学校录取后正式取得学籍,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

(4)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力量助学单位组织的辅导,定期参加自学考试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的课程考试。

(5)参加普通高等学校以现代远程教育形式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班,入学时只参加由招生学校组织的测试,经学校录取后,学员在学校设立的教学中心组班学习。

8、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分几种?

答: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分为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三种。

9、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颁发对象是什么?

答: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颁发对象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班学生,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普通专科班学生。

10、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如何管理?

答:1993年以前,全国各地在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方面的做法不尽一致。有的省、市、自治区和部委对其所属高校的学历证书统一印制或管理,有的则由高校自行印制或管理。由于没有对有关工作的统一要求,加之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出现了一些办学单位违反国家政策滥办学和乱发文凭的事件,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在客观上给不法分子伪造贩卖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以可乘之机。

从1993年起,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学校三级管理。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对地区、部门按招生计划及实际毕业(结业)人数进行总量控制,统一印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和结业证书或证书的内芯;制定有关学历证书的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对学生的毕业(结业)资格审查和证书的办法工作进行检查、监督。2000年,教育部开始建立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此项改革将使教育部不再统一印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内芯,改由高等学校自行印制,但必须进行电子注册,并供网上查询。2000

年在北京、天津、辽宁、湖北、重庆五省市试点,2001年在全国实行各类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

11、国家予以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有哪些?

答: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成人高等学校、民办学历学校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国家予以承认。另外,通过自学考试、由国务院自学考试委员会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在党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设立的全日制普通班中就读的学生所取得的毕业证书,学历文凭考试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普通高等学校以远程教育形式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所颁发的毕业证书,以及符合《中国人民院校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国家同样予以承认。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管理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并委托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学历电子注册审核、备案的技术性、事务性和网上查询、认证服务工作,2001年以后的学历证书可以在中心注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省略)上查询,此外中心还提供学历证书认证服务,经认证的学历证书可在中心注册的网上查询。

12、什么是学位?

答: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我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在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

对于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学位授予单位提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3、学位与学历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篇5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普通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普通高等教育是指普通高等院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术型和理论性的基础性高级人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已经获得长足发展,建立完整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赢得社会较好口碑,对其内涵和特征也基本形成了共识,无需赘言。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具有技能型、操作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注重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指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主要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主,即培养那些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毕业后大多数能够无需岗前培训,可以直接上岗的技术性应用人才。

2.职业性

职业性决定了教育性的实践价值诉求,教育性决定了职业性的知识本位取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应为人的职业生涯负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为满足社会行业应用性人才需求,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与个人职业生涯及社会行业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经教育部审定核准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类型有:成人业余、网络教育、成人自考、电子大学和开放大学等。成人高等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多渠道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形式,成人高等教育有其鲜明的特征:

1.成人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人性。成人性主要指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即他们已达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定年龄,从心理特征、生理特征、社会角色、社会经历及其各种需求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在校生存在着显著差异,况且成人受教育者大多是在岗从业人员,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仅仅进行知识培养,而是更注重应用性,即根据成人实际需求,培养以应用型、管理型、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

2.广泛性

教育对象的广泛性,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都可入学,即凡满18周岁成人,只要有教育的需求者,都可以接受成人教育,培养目标以人为本,重在提高成人素质。

3.灵活性

办学形式具有较强灵活性,适应性,由国家、集体、个人办学,集资办学等多种形式。学习年限也比较灵活,如在学分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

4.开放性

成人高等教育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模式,教育不受年龄身份限制,为愿意并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5.多样性

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即在教育方式上,不拘一格,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有全日制、半脱产、业余以及自学和考试相结合的多种学习形式。成人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包括自学考试、业余成人、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职工大学等。

6.市场性

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专业性、科学性和市场性,只有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关注市场对人才的层次、质量、类型和数量的要求,根据现实情况持续不断地进行更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持续发展,具有竞争优势。

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

(一)教育本质属性的差异

成人高等教育除与其他两类高等教育一样都具有高等性这一属性外,还有其自身不同的本质属性,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人性。成人性主要指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即他们已达到法定年龄,在社会上扮演成人角色并承担成人的义务和责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较为成熟,在人格和情绪上比较稳定理性,他们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c和生活方式,成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揭示的是成人教育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

(二)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在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者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与其他两类高等教育一样都是在践行培养人和服务社会这一个宏观的教育价值取向。事实上,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各有所侧重,故确立价值取向时,应避免极端,也不能等量齐观,必须依据社会实际和教育自身的状况,突出或加强各自特色。普通高等教育本质属性是理论性和基础性,其教育价值取向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较为单一,职业性和技术性是其价值取向。

成人高等教育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成人学生具有比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生更加明显和强烈的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其价值取向在满足成人基本的社会职业需求的同时,更侧重于成人教育者的终生教育,提高生命质量、生活品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标的差异

在教育目标上“三类”不同高等教育,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全面发展的精英型、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宽泛,总体而言是:培养终生学习能力较强,应用性、综合性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教育对象的差异

普通高教的招生对象单一,即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多样,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技工、职高“三校”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更为广泛,中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有继续教育需求的人都可以报考成人高等教育。

(五)办学模式的差异

在办学模式、形式和层次上,普通高等教育采取全日制教学;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全日制教学,其办学模式、办学形式和层次是灵活多样的;成人高等教育多采取业余学习,全日逐渐取消。由于学生社会身份的多样化,受教育年限不一,兴趣爱好各异,故而其办学形式多样。

(六)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专业设置上,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依据国家的统一标准执行。学科知识体系较为成熟,课程比较规范、稳定,具有学科本位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而设置的,因此具有职业本位的特征;由于成人教育对象特殊性和需求多样化,故课程设置呈现多样性,课程比较新颖、灵活,既要有利于成人能力培养,又要充分尊重成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特殊性与现实性,为其自我发展提供便利。

总言而之,对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给予成人高等教育科学合理发展定位,为加强改革力度,促进大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作为改革先锋兵、火车头,可以给整个高等教育以借鉴和参考,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金土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

[2]刘荣才.高职教育与其他各类高等教育的沟通[J].职教通讯,2009(9).

篇6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兼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

我国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三种形式:一是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和其它业余高等学校教育;二是1980年开始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三是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函授教育和夜大教育。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三种形式成为我国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兼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成人高等教育是利用成人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不太影响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正常教学。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有完整的教学环境、充足的师资资源,兼办成人高等教育从社会教育成本上来说节约了大量国家资源,在建国初期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种办学形式是一种创举。

第二,对成人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往往要克服很多困难,如要克服工作和学习矛盾,克服家庭事务与学习矛盾,克服远距离学习不方便的困难,学生顶住这么多的压力,克服这么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本应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走上社会后,除了个人情结外,工作、社会地位等各方面要求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因此,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更容易满足社会和个人心理需求。

第三,成人高等教育的学费由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收取,这可以给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以资金支持。成人高等教育完全由学员缴费进行学习,所收学费由学校自己支配,在没有追加投入的情况下,成人高等教育可以给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兼办成人高等教育形成于特殊时期,尽管两种教育的培养对象不一样、目标不一样、满足的需求不一样,但建国以来,这种“搭便车”的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于教育人才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和选择与建国初期不可同日而语,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兼办成人高等教育这种“搭便车”的教育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和探讨。

二、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兼办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培养人才需要专门的教学服务团队,针对性地研究教学方法,达到培养人才目标;科学研究是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深入研究专门探索的领域,使自己的教学内容达到一定的深度,对学生发挥引领作用;同时通过科学研究,达到服务社会的作用。服务社会除了向社会输送培养好的人才,包括师生共同的科学研究转化成社会生产力,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社区、为所在城市、为社会提供继续学习的条件。

国家将成人高等教育放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搭普通高等教育的便车,确实实现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它为那些在高考选拔体制下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教育界已经对成人高等教育中教育对象学习心理、认知特征,成人教育的本质、特点以及成人教育社会需求等方面有很多共识。虽然成人高等教育也是培养人才,但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没有为成人高等教育配备专门的授课教师,以教学为例,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基本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成人高等教育没有专门的教学队伍,不能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进行科学研究,结果只能是脱离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脱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

以成人高等教育的考核为例。首先,由于考核内容普教化,缺乏成人教育的特殊性: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考试重知识轻能力;考试手段单一,同时由于教学效果与考核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为了增加通过率,有些学校想出许多办法,如降低了考试要求,甚至为学生考试作弊做掩护,以牺牲成人高等教育的严肃性作为代价。

其次,成人高等教育没有专门的管理团队。成人高等教育在高校中往往是解决和安置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团队家属的地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就存在学历层次较低等问题,这样的管理团队不能对成人教育管理开展研究,这样的管理团队也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最后,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没有投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学生的学费,很大一部分是国家的投入,还有社会的赞助,而成人高等教育附着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国家没有专门的投入,对于学生的学费,除了教学开支,很大一部分都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收入,高等教育学校在年终总结成人高等教育时,更多地是关注其对学校资金贡献。

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严肃的教育工作,而这种“搭便车”的教育模式,让成人高等教育面目全非:教学大纲、管理团队、教材、教学、考核等等任何环节很少有成人高等教育的特征,严重损害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真义。

三、解决途径

(一)重新定义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社会目标,追求发展,体现公平

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千万人才,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补偿了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补偿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现阶段由于我国迈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社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观念已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除了学历教育外,应从提高公民素质,开拓公民视野,满足人们对文化和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要求受教育者机会平等,坚持教育公益性,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为不同阶段的成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从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中可以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应该获得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学生年龄一般都集中在19~40岁年龄段,很多都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进入社会,而这个年龄段的学习压力会更大,他们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克服各种矛盾参加高等教育学习。

成人的学习往往是带着问题和需求学习,大多数的成人学习主要是直接用于工作,学习成效会更大,这是学习型社会最好的表现。

因此,我国在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新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其目前的状况,不但给成人提供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还在资金上给予投入。

(二)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法规》保障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

成人高等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中的发展状况是由于体制造成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根本问题在于: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体制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要求,学校不重视、也不愿意投入,成人高等教育的主管者最容易的选择是维持现状,而不是进行“冒进”改革。

篇7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作为国家考试制度,它由国家建立,由政府考试机构代表国家行使考试权,按照国家规定的目标和标准,面向全体自学考生实施严格的国家考试。其考试结果是国家承认的,所取得的毕业证书,是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由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者紧密结合而组成。国家考试是这种教育形式的核心,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则是教育形式的具体体现。通过国家考试,个人自学、社会助学的成果,得到检验和认定,并得到社会的承认。那么自学考试和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形式是怎样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形式的区别,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看。

1 从入学考试上来看

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都需要通过高考和成人高考才能进入到学校里学习,而且高考和成人高考每年都只有一次考试,如果错过这次考试就要等到第二年;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不要进行入学考试就可以的参加学习,它每年有几次报考的机会,是非常灵活的一种考试。

2 从学习形式上来看

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是住校全日制学习,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都是业余时间学习。它们的学习方式有明显的不同:成人教育的学习方式最多:有脱产学习的,有夜大的,有函授。这对学员来说有很大的自主性:如果你有充足的精力与财力,你可以选择脱产学习,体验真正的大学生活;如果你一边在工作一边还想给自己充电,可以选择夜大学;如果你想上外地的著名大学,也可以足不出户的学习―函授。自考相对来说学习方式就要少点,基上是个人业余自学。

3 从招生对象上来看

统招就是普通高等教育,它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普通高等教育适合住校读的高中毕业生报考。成人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和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成人教育适合已经毕业的社会人员且毕业时间要长点的,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招生对象主要是还想继续学习的中专或大专的在校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社会人员,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关的专业,就可参加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4 从学习年限来看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专科的学制是3年,本科的学制是4~5年时间;成人教育的学习时间因受招生层次、攻读专业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短的话也需要2年,长的话就需要5~6年时间。自学考试与它们就不一样了,它采取的是分课考试、以学分的累积,来获取文凭的方式,它不会受学期和学年这些制度的约束,考生只要努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拿到专科和本科的文凭。

5 从毕业证上来看

普通高等教育颁发的毕业证,盖校章和校长印;成人高等教育颁发的毕业证,也是盖校章和校长印,但印的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字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颁发的毕业证,它盖的是主考学校校章和省自考委印章。三种毕业证它们在形式上是有一定区别的,都属于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在法律上的待遇也大体相同。

6 从含金量不同来看

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等颁发的都是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毕业证书获得者的待遇与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毕业生相同,都可以参加硕士和研究生的考试,以及公务员、司法的考试。如果符合相关条件的话,都可以申请并获得学士学位。但这些证书的效力是有差异的,只有自学考试不同,因为它的学历证书获得难度最大,所以认可度相对也就较高,目前国外有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26个国家承认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

篇8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指以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的高级中学毕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

第三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和办学条件的实际可能,编制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调整普通高等教育的结构,妥善地处理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合理地确定科类和层次。

第四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招生及分配面向地区以及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分布状况等,统筹规划普通高等学校的布局,并注意在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加强的省、自治区有计划地设置普通高等学校。

第五条凡通过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增设专业、接受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及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等途径,能够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另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

第二章设置标准

第六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高等教育工作的能力、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文化水平的专职校(院)长和副校(院)长。同时,还应当配备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和系科、专业的负责人。

第七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须按下列规定配备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人数相适应的合格教师。

(一)大学及学院在建校招生时,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一人。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院)专任教师总数的10%。

(二)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在建校招生时,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主要专业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一人。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

(三)大学及学院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院)专任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高等专科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高等职业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少数地区或特殊科类的普通高等学校建校招生,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达不到(一)、(二)项要求的,需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第八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和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保证教学、生活、体育锻炼及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普通高等学校的占地面积及校舍建筑面积,参照国家规定的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的定额核算。普通高等学校的校舍可分期建设,但其可供使用的校舍面积,应当保证各年度招生的需要。

第九条普通高等学校在建校招生时,大学及学院的适用图书,文科、政法、财经院校应当不少于八万册;理、工、农、医院校应当不少于六万册。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的适用图书,文科、政法、财经学校应当不少于五万册;理、工、农、医学校应当不少于四万册。并应当按照专业性质、学生人数分别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标本、模型。理、工、农院校应当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或农(林)场和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师范院校应当有附属的实验学校或固定的实习学校;医学院校至少应当有一所附属医院和适应需要的教学医院。

第十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须有稳定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第三章学校名称

第十一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门类、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确定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

第十二条称为大学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

(四)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三条称为学院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三千人以上。但艺术、体育及其他特殊科类或有特殊需要的学院,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四条称为高等专科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五条称为高等职业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四章审批验收

第十六条国家教育委员会每年第三季度办理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手续。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三季度以前提出申请,逾期则延至下一年度审批时间办理。

第十七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完全具备建校招生条件的,也可以直接申请正式建校招生。

第十八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由学校的主管部门邀请教育、计划、人才需求预测、劳动人事、财政、基本建设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拟建学校的名称、校址、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规模、领导体制、招生及分配面向地区;

(二)人才需求预测、办学效益、高等教育的布局;

(三)拟建学校的师资来源、经费来源、基建计划。

第十九条凡经过论证,确需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筹建普通高等学校申请书,并附交论证报告。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筹建普通高等学校,还应当附交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意见书。

第二十条普通高等学校的筹建期限,从批准之日起,应当不少于一年,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二十一条经批准筹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凡符合本条例第二章规定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正式建校招生申请书,并附交筹建情况报告。

第二十二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接到筹建普通高等学校申请书,或正式建校招生申请书后,应当进行审查,并做出是否准予筹建或正式建校招生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为保证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进行考核验收。

第二十四条经批准建立的普通高等学校,从批准正式建校招生之日起十年内,应当达到审定的计划规模及正常的教师配备标准和办学条件。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负责对此进行审核验收。

第五章检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区别情况,责令其调整、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一)虚报条件,筹建或建立普通高等学校的;

(二)擅自筹建或建校招生的;

篇9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渗透、衔接与沟通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步比较晚,在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上虽然开辟了一些渠道,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我们比较忽视的问题是衔接与沟通模式单一,目前,只有“专升本”一条路。这实际上是一种只有“衔接”而没有“沟通”的模式。

一、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沟通的原因。1.从机制上讲,缺乏本科与高职合理流动的渠道,一些本科学生想到高职院校参加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但苦于目前没有这样的渠道,不论是本科或是高职院校都未敞开其大门。学生参加高职培训学习,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证书不为本科院校所承认,不能作为其本科学习的有效成绩之一。2.从认识上讲,高职始终被认为是一种低一等的教育,虽然我们都在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有类型上的区分,而无层次上的差别,但要让本科学生参与高职的学觉得是降了身价。3.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并未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模式,彰显职教特色的实践技能培训能力也不强,缺乏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足够的吸引力。

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的必要性。1.终身学习观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已成为一种趋势与潮流。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大学里的“一次性教育”所学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仍然面临一个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学历与非学历并存、教育与培训并重以及教学模式多样化等特点,使之成为提供终身教育的主战场之一。因此,大学本科生回到高职院校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自然选择,也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2.本科生的意愿。据相关报道,安徽理工大学、滁州学院两所高校大约120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回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从2002年开始就陆续有大学生进来学习,随后逐年递增。以上虽属个别现象,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认识到学习一门技术、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多种原因,即使在校内有职业教育的机构、场所和条件,他们的这种愿望也较难实现。3.就业市场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无法找到工作的“生存危机”。企事业单位真正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我国没有那么多高新技术产业去容纳大量的理论型、研究型大学生。而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在这方面竞争力不强,光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这是必须加强普职沟通的现实要求。

三、促进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的措施。1.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据统计,全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100多所,在规模上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虽然高职院校数量很多,但整体办学水平不高,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训场地紧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不高,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突出。因此,尽快提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已成当务之急。2.完善学分制。目前,我国的学分制还局限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局限在高校内部。打破校际界限,实现学分互通,是高校国际化的趋势之一。同时,在学分的计算上,应该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对于本科学生完成一门高职的课程、参加一定时间的职业技能培训,获得一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可以记入学分。为了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渠道的课程、证书,可以参考英国的做法:建立一套合理的学业分换算体系,按专业分类,将与该专业相关的各类课程、证书按照其与专业的相关度和成绩的高低计不同的学分。同时,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还需抓好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放宽转学的限制;完善选课制,改革排课方法,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地选课;进一步扩大免听、免修的范围,放松过程管理,重视目标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导师制,加强指导与监督工作等。3.加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互补与整合。实现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合理沟通、相互协调,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两种途径来实现。在课程设置上,将职业技术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本科课程体系之中,可以作为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并允许学生到高职院校或是有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参与这类课程的学习。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一定的职业技能模块作为选学或自学内容,为学生学习职业技能、适应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接口。4.建立沟通机制。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比如:由本科院校统一组织学生到高职院校参加技能培训,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科院校设置一些具有职业技能特色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开设适合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特别是应当提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层次,改变目前以初、中级培训为主的局面,以满足在校和在职本科生对高层次技能培训的要求。

赵万军、张 焰、李建蓉: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5—0113—06

收稿日期:2012—08—1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益分析”(DFA100276)

作者简介:王耀中(1953—),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

按照国家经济区域的划分,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等内陆六省①。知识经济时代,要实现“中部崛起”,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振兴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供给。高等教育有效供给包括规模上的适度供给、教育资源上的优质供给以及结构上的合理供给等几个方面。

一、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供给

高等教育规模表征高等教育在数量上的发展状况,主要分为高等教育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高等教育绝对规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总体容量,其评价指标是高校数和在校大学生人数;高等教育相对规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人口总量条件下承载的高等教育规模,其评价指标一般是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即利用人口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规模相对于人口的水平[2]。

如表1所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部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供给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以及每万人口在校生人数均增长显著,但不同省份之间的规模供给增长速度不一样,且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供给的差异较大(见表2)。

湖北的人口总量为中部第二,1998年普通高等教育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均位居榜首。也正因为规模基数较大,湖北规模供给的增长速度最慢,2008年的绝对规模位居河南省之后列第二位,其相对规模稳居第一,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208人,大大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湖南的人口总量排在第四,2008年的普通高等教育的绝对规模位居第三,在校生达到94.9万人,但其相对规模名列第四,每万人口大学生数只有139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绝对规模增长速度最快,从中部第三跃到第一,在校生达到125万人,但其相对规模却始终是六省之末,每万人口大学生数只有126人。江西和山西的人口数量位居中部第五和第六,到2008年,虽然普通高等教育绝对规模增长明显,但排序仍然是第五和第六,相对规模却排在第二和第三。与1998年相比,2008年安徽省的高校数量增长了三倍,在校生数量增加了70万人,但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排名没有变化,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每万人口在校生数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数。

二、普通高等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优质教育资源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彰显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因相关数据的限制,本文选取重点高校数、学科与学位点、师资学历与职称结构、科学研究等指标对中部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供给进行分析。众所周知,“211”和“985”高校代表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发展水平,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聚合地。如表3所示,2008年,中部地区“211”大学16所,其中湖北7所,湖南和安徽各3所,河南、江西和山西各1所。中部“985”高校5所,其中湖南和湖北各2所,安徽1所,河南、山西和江西三省均无“985”高校。

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水映了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及其潜力的重要标志。如表3所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大部分都分布在“211”和“985”高校中。湖北有7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675个博士学位点,其博士生培养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湖南和安徽的优质学科资源分别位居中部第二和第三。江西、山西和河南的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优质学科资源仍然相当少,研究生培养能力也相对落后,与湖北、湖南的差距明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和师生比等师资状况,是考核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如表4所示,2004年,湖北的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6%,是河南和江西的两倍;2008年,该比例增长到13.8%,高于全国同期的水平。湖南的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2004年的6.33%增长到2008年的9.28%。其他省份的师资学历结构也有所优化,但山西与江西2008年的相关数据仍低于湖北2004年的比例,尤其是江西和山西的比例分别只有5.1%和5.7%,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层次和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偏少。

篇11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07-02

一、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历史回顾

高等教育经费是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的、用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货币表现,它包括公共教育经费和企业、个人及国外提供的教育资金、贷款或援助。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年鉴》,公共教育经费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经常费,或称为教育事业费,指用于高等学校日常运行所需要的教职工薪金、学校图书及设备采购、学生奖学金、福利服务、校舍维修、校园绿化等方面的开支;二是教育基本建设费,用于地产、校园建筑、大型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开支。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6.8%到2007年的19.68%。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在变化,笔者认为,普通高校每生平均(以下称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两个指标更能说明对地区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与执行状况。以下,笔者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对历年来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简要的概括。

1988年,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968元;1989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237元;1990年,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312.8元;1991,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694.5元;1992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242.7元;1994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838元;1995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5047.61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063.36元。

“九五”期间,1996年,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4827.49元;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989.05元。1997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5735.09元,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462.45元。1998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5755元;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497.1元。1999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6538.14元;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748.91元。从1999年起,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5年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并且主要用于发展高等教育。2000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4477.28元;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519.65元。

“十五”期间,2001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283.87元;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021.8元。2002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901.45元,增长率为18.81%;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166.77元,增长率为14.19%。2003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910.3元,增长率为0.23%;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288.50元,增长率为10.43%。2004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447.71元,增长率为-11.83%;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237.97元,增长率为-3.92%。2005年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727.09元,增长率为8.10%;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280.46元,增长率为3.43%。

2006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4487.95元,增长率为20.41%;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情况2006年为1873.67元,增长率为46.33%。

总体上说,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的生均教育经费是增长的,但由于是穷省办大教育,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比如,1995-2004年十年间,都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河南省与发达地区的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比较

笔者根据2006年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排名,选取排列前六位的地区作为本文选取的发达地区。以下就2006年普通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两项指标对河南省与六个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进行比较。

1.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6年间,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虽然增长率高于北京等六个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增长率,但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数量远远小于六地区,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6年间,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与上年相比,增长率达46.33%。但这并不代表该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量达到高水平,2006年仅为1873.67元,只是在原本就很少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基础上的增加,远低于北京(11389.27)、天津(4458.83)、上海(7043.95)、江苏(2227.27)、浙江(2331.51)、广东(3591.04)和全国平均水平(2513.33)。

三、河南省普通教育经费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上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投入及执行情况近20年的纵向回顾,并且对2006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和广州等发达地区与河南省相比较。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通高校的扩招,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长,但是还是相对不足。笔者认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是阻碍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原因如下: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经费投入能力。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 2006年生产总值为12495.97亿元,但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331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同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0467元、41163元、57695元、28814元、31874元和28332元。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作为物质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河南省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必须在本省经济水平承受能力范围内。

首先,河南省经济水平制约了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能力。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收入,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影响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经费总量。其次,河南省经济水平制约了该省家庭和个人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家庭或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个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是重要制约因素。再次,河南省经济水平制约高校学费标准。高校学费是教育经费的组成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经济承受能力。最后,河南省经济水平限制了该省企业、个人和其他团体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捐赠能力。社会力量筹集资金是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和来源,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使这一筹资渠道缺乏经济基础。而北京、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个人及其他团体拥有较强的教育投入能力。

2.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不明显。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措的方针。目前,河南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学生缴纳的学费以及银行贷款,捐赠比例小,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比如,2006年,北京社会捐赠经费为43710.9万元,江苏为154406.5万元,而河南仅为6053.3万元。

3.历史因素。我国的现代大学起始在东部沿海地区,且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东部大城市,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河南省等内陆一些省份大学稀少。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尤其是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建设服务。如北京既是行政中心又是经济中心,高等教育也比较集中。另外,好多普通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创收能力欠缺也都成为高校经费紧缺的原因。

4.政治因素(政府因素)。高等学校经费管理实行行政拨款体制,其核心体现的是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包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对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近段时期,高校共建、合并、转制等,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或行政色彩。目前用行政干预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的目的不仅是要改变高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还体现了高等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的职能。如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明显多于河南省。有关数据统计,2007年,北京拥有985工程22所,上海11所,江苏11所,广州5所。导致中央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偏向北京、江苏等重点院校密集的地区。近年来,出现大量的“高考移民”就是河南省高等教育薄弱的消极影响之一。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还影响了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造成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制约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能力,从而造成长远的恶性循环。

5.人口因素。河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河南省人口数量达到9392万人,全国第一。而同年江苏省人口为7550万,浙江省为4980万。随着经济发展多高等教育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急需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日益强烈的需求。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需要有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加重了教育经费的不足。

6.高校自身因素。河南省很多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高,“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影响力其创收能力。近年来,河南省很多高校把大量的教育经费甚至通过巨额贷款用于校园扩建和新校区基础建设。过分注重物力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这样不但缓解不了由于连续扩张以来的经费短缺,而且更加重了高校的经费负担。

另外,一些高校不考虑自身的基础和现实条件,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求大求全,不顾自己学校特色而大量开设专业,购买设备,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背负沉重的经费压力。

四、解决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经费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推进河南省经济发展。通过发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优势,优化升级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力等途径大力发展河南省经济,进一步增加省生产总值,提高人均占有水平,增强本省政府和个人及其他团体的教育经费投入或捐赠能力。

2.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量。中央政府应加大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教育经费投入适当偏向河南等相对落后地区。

河南省政府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要把教育经费看成是生产性投资,认清高等教育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一种消费性的或福利性的事业。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高等教育与经济结合越来越紧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中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在统筹安排财政收入的同时,不断加大对高校经费的投入力度,缓解高校经费紧缺的问题。同时河南省要发挥能动性,根据省内院校的层次、类别和特点,合理调整对各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避免造成“结构性”教育经费短缺。

3.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吸引社会力量办学,使河南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真正实现多元化。发挥河南省高校优势,开展社会有偿服务,从而增加教育经费。如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科学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培训河南省所需的各类专业、各种层次的人才,举办各类短训班、专业证书班,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等创收活动。鼓励和报答单位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捐资或集资。要扩大捐资人的影响,比如以捐赠人命名教学楼等方式提高其声誉,利用新闻媒介,对之宣传、报道、弘扬其助教精神。另外,可以考虑建立河南省教育银行,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教育发展,对高校提供贷款,并监督教育经费的使用。还可举办校内银行,开展集资、贷款等金融活动为教学、科研、基建、产业等融通资金。

4.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河南省人口众多,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数量较少,造成高等教育机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举办民办高校和公办民助独立学院等途径,可以为普通高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五、结语

河南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北京、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由经济、政治、历史、人口等原因造成,不可能短时期内使其平衡。通过大力发展河南省经济,能从根本上增强该省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能力。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高校提高自身资金创收能力,鼓励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该省高等教育经费总量,缓解教育经费短缺压力。

参考文献:

1.王桂生.高校办学经费紧缺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8)

2.乐美云.我国高等教育预算管理改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

篇12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

经费占GDP的比例及与全国的比较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各省份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反映了各省级政府对所属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和意愿。 从表2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99年占比0.24%上升到2011年的0.55%。这表明当区域经济发展后,各地政府均把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重要投入方向,逐步加大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期河南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存在同样的趋势,从1999年占比0.26%上升到2011年占比0.51%。期间虽有个别年份的小幅波动,但整体趋势没有变化。与全国相比,河南省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增速相对比较缓慢。

三、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投入及与全国的比较

尽管公共财政性经费投入在考察分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经费总投入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标,但是由于各省份所拥有的高校总数不同,在校大学生的总数也不同,总量的大小并不能准确代表能够用于每个在校大学生的培养经费。因此,运用生均预算内经费投入作为指标,考察各省份教育经费是否能够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情况十分必要。 数据显示,1999—2011年,中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99—2005年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从8914.9元下降到5940.8元,达到极小值;随后的6年间不断增加,到2011年达到14442.2元。同期河南省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经历了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波动过程,总体波动幅度不大,稳中有升。河南省政府对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保持了相对稳定,客观上能够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但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其教育经费的绝对量仍旧较低。从河南省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的横向比较来看,河南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从1999年的1076.0元,到2001年的4173.5元,又下降到2006年的1820.4元,最后又逐渐上升到5602.0元。最高差值从1999年的10648.9元,到2001年的28280.6元,期间虽有波动,但从总体上看,河南与全国的均值以及与各省份最高值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四、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全国范围来说,自1999年到2011年的10余年间,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5%左右,最高年份2007年也仅仅只是3.2%。数据还显示,省际间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差距较大,1999年到2011年间,年度占比最高的省份曾达到5.14%,几乎是当年全国均值的2倍。这一时期河南省的情况与全国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也是在2.5%左右徘徊,最高值3.18%出现在2011年,但河南省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与相应年份最高值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从1999年的0.38%到2006年的2.28%,之后就逐渐下降至2011年的180%。这说明河南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国内一些省份相比增长较慢;河南省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全国平均值的差距波动较大,1999年,平均差距还只是-074%,到2006年与全国的平均值相等,之后就开始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这一差距重新变成负数(见表4)。

五、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及与全国的比较

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中等和初等教育,它代表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见表5)

1999-2011年,全国的平均值一直围绕着16%上下徘徊,而这一时期,河南省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存在较大波动,最低只有6.02%(2001年),最高则有20.96%。总的来看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9年的20.96%,降低到2011年的15.36%。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与全国最高值的差距从1999年的14.48%一直扩大到2009年的35.71%。其中2007年达到38.86%的最高值。随后慢慢回落,这一差值又回归到15.23%。

六、促进省际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1.国家要合理布局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不利于满足中西部地区和一些中小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央政府可以根据区域人口数量和产业发展重点,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规划和布局高等学校的数量分布,尤其是要合理布局高水平大学的分布,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河南来说,目前每万人拥有的高校总数比较低,且只有一所“211工程”高校。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状况将越来越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阻碍。由于国家已经不再进行“211工程”高校的评审,将北京部分高校外迁到其他省份也不太可行,所以我们可以考虑邀请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到河南来办分校,以提高高水平大学对河南省高中毕业生的录取比例。

2.各级政府要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空间外溢性准公共产品,当地方政府不能保证本地居民享受与其他地区同等的、最低水准的公共服务时,上一级政府有责任帮助这些地方政府。河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有关部委及河南省政府,应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在兼顾全国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提高对加快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加大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使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再受资金不足的束缚。另外,也可考虑选拔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2—3所河南省内较好的大学,收归教育部直属,那么这2—3所高校的办学经费可以直接由教育部支付。如是,则河南高校的总经费就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3.建立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联动机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发展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一省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支出能力对高等教育财政预算内投入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省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水平。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将GDP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挂起钩来,建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联动机制,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4.尽快建立多渠道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

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投入。仅仅依靠省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单一渠道,显然不能满足河南省学子对高等教育的强大需求。《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04—2020)》中提出“多渠道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健全并完善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制度,拓宽筹措教育经费的渠道,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尽快建立起政府拨款与学校自筹、个人和企业捐赠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机制,疏通社会投入高等教育的顺畅渠道,有效解决河南省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篇13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27

1 前言

2013年全国成人高考考试已于10月底举行,各成人高等院校的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中,通过成人考试的学子们即将走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学习深造。但是包括他们在内的大部分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不十分了解。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形式多样,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学习、获得文凭的另一重要途径。

2 成人函授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行“两条腿”走路的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办学形式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般分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是对未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学习机会的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社会人员进行的科学文化素质、认知和劳动能力进行继续教育的活动。成人高等教育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以省一级招生部门统一组织,参加成人高考统一考试、由成人高校录取,并实施相应学历层次教育,最终由国家教育部门颁发学历证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成人教育获得不同层次学历的人数已达7000万人以上,搭建了我国劳动者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分为业余和函授两种形式。函授教育是相对于面授教育而提出的,教学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使学员在不耽误工作学习的情况下完成学业。成人函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近些年来,成人函授教育在教育规模、办学效益、社会认知度等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纵观整个成人函授教育现状,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造成教育质量低、成人学历社会认可度低等质疑声不绝于耳。

3 成人函授教育存在问题

成人函授教育在我国学历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的进步以及成人函授教育先天性不足,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3.1 综合来看,成人函授教育社会认知度低,成人学历含金量低

社会上普遍缺乏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许多考生对成人教育形式不了解,对成人继续教育组织形式、获得学历的性质都不清楚。对于成人学历的认知,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成教文凭比普通文凭低,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才是正规教育,而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形式。此外还有政策上的“歧视”,成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学历等诸多方面受国家政策影响不能享受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待遇,过低的社会认可度导致学生也抱着“混文凭”的消极思想,极大地影响着成人函授教育的质量。社会各界对函授教育毕业生的固有偏见和歧视使得成人函授教育形成恶性循环(如图示)。

3.2 在本质上,成人函授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成人函授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进入技校、中职院校的学生或是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成人因单位要求学历水平不达标而选择进修的职工,函授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纯、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等,这些特点使得成人函授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有很大的挑战性。成人函授教学采取是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类学生而言,自学难度大,一是学习时间被繁重的工作、生活挤占,二是学生已经习惯原课堂教师“填鸭式”教学,函授这种自学为主,面授时串讲、答疑的辅助学习使得函授生难以适应。

成人高等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而言,获得国家重视程度不够,国家资金投入较少,导致成人教育机构师资、硬件资源不足,教师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成人高校办学机构将精力转移到对经济效益的偏重,减少教学投入,甚至有些成人高等学校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扩大招生规模,随意设立不符合建站资格的函授站点,造成成人函授教育观念落后、循规蹈矩、管理混乱、教学上偷工减料,毕业考核随意放水等,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 提高成人函授教育质量的主要改进措施

4.1 思想上改变认识

成人函授教育是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取得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还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劳动者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函授教育是劳动者学历提升、技能提高的重要渠道,要深刻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成人函授教育是社会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该只有类别的不同,没有证书的贵贱。国家应对成人教育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取消成人学历歧视性政策。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结合生产,不断充电,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大教学研究和改革力度,开展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改革,函授生管理方法的创新与改革,组织好教学工作。

4.2 强调主办高校在函授教育中的统领地位

目前,成人函授教育办学一般是采取主办高校、设站单位共同监督下的函授站自我管理的模式。主办高校在函授教学中定位弱化,沦为录取-收费-发证的架空机构,很多成人学生毕业都不知道主办高校的地理位置,没有见过主办高校的老师等现象不足为奇。

主办高校应根据国家成人函授教育的相关政策,对函授站的办学活动进行宏观指导及有效监控,具体应包括:第一,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设置及调整;利用高校资源,组织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统一编写自学指导书等学习材料,强化主办高校在教学上的指导地位。第二,定期组织考试,对函授主干课程进行统考,做到有效监督,强化教学效果。第三,加强对函授站的检查监督,函授站设站资格审查、函授站日常工作定期检查、年度考评等工作,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

4.3 进一步完善函授站各项管理工作

函授站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直接机构,是学员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函授站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成人函授教育的教学质量。现阶段,各成人高校函授站也形成了系统管理制度,还应针对实时变化,不断完善函授站管理制度。具体包括:

第一,函授站站点管理制度,将函授站的办学宗旨,性质,函授站组织构成,运行机制,函授站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自查与评估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障函授站工作开展。

第二,学籍、学生管理制度,依照要求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及时整理上报学生注册资料、登记表、成绩表、学生退、转、休、复等学籍变更记录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有计划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德育工作,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加强学风、班风、校风教育,强化站点管理效应。

第三,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自学管理和面授管理两部分,函授生的自学不是孤立学习,而是函授站及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地循序渐进的学习。完善自学指导制度、学生自学进度管理、作业及检查制度,保证自学环节质量;完善函授站面授制度,如面授时数、面授与自学教学方式安排等,保证短期集中面授的听课质量。

第四,考务管理制度;做好考试组织、安排、监考、命题、阅卷等工作按照主办高校要求规范操作,严肃考风考纪。

4.4 加强函授生日常管理,开展函授教学动机教育,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生自学热情

函授生生源构成复杂,年龄、文化基础、学习时间等个体差异大致使函授生日常管理难度非常高,加之函授站为节约开支,通常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函授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非常薄弱的环节。但强化函授生班级管理、校园生活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班级学风对函授生的学习甚至人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员优良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应该加强学生与函授站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函授站的归属感,增强学习兴趣。应该选聘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观念、自主学习行为养成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以学习知识为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 后记

普通教育的普及化趋势,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低就业率等现象无不体现着当今中国新的教育问题,成人函授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有一个正确定位,加强认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阚风平,刘桂芳.论函授生学习动机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2]胡志东.浅谈函授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