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2 15:25: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堂教学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ZHU Fang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Xi'an Siyu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8)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ethod teachers transmit knowledge, but also the main way students learn new thing and establish the right attitude about life.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always be a major concern of any professional teacher.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subject of supervisory inspection,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studying,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ance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 measure

1 大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 学校方面

学校在制度管理层面体现出对教学的重要作用,管理制度合理的有效性对教师和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起着监督和激励作用,其中对教学起着重大影响的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业评价制度。首先,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评价的结果影响到教师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肯定,故此,如果评价结果不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高等院校都采用领导评价、教师自评和学生网络评价和座谈评教的方法。但是,在其过程中,仍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存在。其次,学生的学业评价。各大院校采用的是平时表现成绩和最终试卷笔试成绩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笔试成绩仍占主要部分。这种学业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现象。

1.2 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督促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仍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虽然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在有的课堂中,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不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消化知识的时间,也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结果导致教师觉得上课吃力,学生头脑疲惫,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有些老师知识层次落后,不能够与时俱进,专业课知识单一,基础课知识不够广博,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教学语言枯燥,内容刻板,教学组织形式单调,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目前,为了加强学院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都配备有多媒体,是希望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但是,多媒体的使用情况仍令人担忧。

1.3 学生方面

目前,大学生主体为90后,他们具有与其他时代学生所没有的特征,例如独立而又狂傲,成熟而又盲目,理性而又冲动。这些特征均表现在了课堂行为中,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首先,听课问题。由于现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人人都有,所以导致学生课堂听讲不认真,出现玩手机游戏、刷微博,从而课堂的参与度不够,老师们上课提出问题,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所回应。其次,上课出勤问题。但是学生坐在教室未必是“人到心到”,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有严重“隐形逃课”的状况。再次,学生之间存在诚信问题,例如在做平时作业时,有些学生直接从网上复制;在考试时,学生投机取巧,出现考试作弊等等。

2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拓宽教师教学评价渠道、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首先,学校应多关注新教师的课堂生存状况,发展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新教师的帮助模式,丰富青年教师培训模式。同时,传统教学评价往往关注教学成效而忽视了教师自身水平有无提高。故此,学校可建立一种以自身为评价对象的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关注教师的能力发展,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特色。其次,关于采用新型学业的评价办法。如温州医学院在2012年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中提出的小组积分制学业评价办法。“小组积分制学业评价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组建团队,建立小组学习档案;然后制定课堂教学及小组积分制学业评价规则,并达成共同遵守的约定;最终利用每一次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讨论、游戏、练习、访谈、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手段,给予表现突出的小组成员和小组集体发放加分卡,小组成员和所在小组集体获得的加分均累计为该小组团队积分;各小组团队积分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形成团队成员个人的最终学业评价”小组积分制学业评价改变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把眼光关注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把老师从一言堂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也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极大地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等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效果显著。

2.2 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工作,督促教师科研工作

对于学校来讲,可以采取内外相连的方式,邀请其他院校的教授老师定期给年轻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与时俱进。现在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不再仅仅通过课堂和书本,所以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本学科新知识点,丰厚基础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应秉着教学相长的原则与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只有潜心学习、精心备课,丰富课堂的知识内容,使课堂气氛真正地活跃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多元化。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单一知识传授的枯燥局面,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关注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突出学生的自学活动,减少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和教师的权威性,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的利用,教师应以课堂知识的内容为主,利用声、像、图、文等多媒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四,教师应加强科研工作,努力申报国家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注自身生存状况,促进青年教师向专家型、双师型转型。

2.3 严格学生课堂行为管理、加大学生课堂参与度

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只有严格要求的教师才能带出自律的学生。首先,严格监督学生课堂行为,通过平时作业的批改检查学生学业问题,通过对课堂学生参与度的奖励激励学生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例如及时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做笔记,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延长知识在头脑中长时记忆。其次,每周开展班级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提高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对于班级内班干部的建设也要切实加强。只有班干部起到优秀模范榜样作用,才能形成班级凝聚力。再次,经过与学生的多次交谈,发现大部分学生之所以不认真听课,是因为大学的知识和中学知识不同。中学知识针对性强,大学知识宽泛,学生学习缺乏目标,往往不知道自己学习这些知识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什么作用,这种现象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尤为严重。故此,学校应根据专业实际状况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本专业的发展以及各个板块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包括奇思异想、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的问题,教师都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囿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二、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能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发问,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是创造发明的加速器。

1.教给提问技巧,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指导他们如何提问。为使学生的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估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分别提出要求和训练,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让学生的一次次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最后能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2.创设引趣激思情境,使学生爱问。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是靠后天培养的。笔者经常听到教师说,学生不爱提问题,或者没有提问题的习惯。这是因为,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几乎没有给学生任何提问的机会,课堂上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久而久之,儿童天生的好问本能,就这样被我们教师一点点扼杀了。 要使学生会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执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才可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独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做“树林”呢?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

三、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善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语文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有关因素,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能问,而且善问。

篇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实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摸索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为此,许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尝试。我也听过许多老师的“探究”课,并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同时也发现有些老师对探

究性教学存在着一些误解,使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过分强调探究性教学,忽视传统教学

探究性教学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科学产生的过程与方法,有助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能实现的,于是好多的教师和教研部门片面追求探究性教学,把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立起来。不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生搬硬套,走入了“为探究而探究”的怪圈。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使用哪一种模式,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便于探究的就采用探究性教学(如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像一些涉及概念、原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史)等知识性内容,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好。

二、 过分重视探究的形式,而忽视探究的方式

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订计划、找目标、分任务”等基本方式,又要培养学生自觉完成相关探究课题的能力。而实际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形式,重视活动能否开展,而忽视探究活动的方式。如果没有真正的好的方法。那么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就不能承担起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功效。因此,教师应该为自己确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促使“学生合理分配,角色合理分工,资源合理共享”,促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有问题及时记录、及时交流、团结合作、客观评价,从关注形式走向关注方式和效果,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可以顺利实现。

三、 重视探究的形式,而忽视探究的主体

实际探究式教学贵在追求探究本质,它往往是以解决问题形式出现的,问题解决后,课堂教学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讨论是课堂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但教师普遍缺乏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的策略,并认为分组讨论就是探究。虽然分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理解,但单一的组织形式也会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大了能力教差学生的依附和自卑,导致“精英化”的现象,违背了探究教学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初衷。实践证明,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和实验设计的教学宜用该法,但必须克服它的局限性,突出相应的原理,保持较强的理性思维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根本条件,也是生本教育和师本教育的根本区别。我们提倡探究性教学,不是为了形式的花样,而是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知识,营造融洽的课堂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其创新求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去自我思考、自由探究,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探究学习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题方法,争辩方法,讨论

技巧,合作学习策略等,使他们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人。

四、 重视探究内容,而忽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都无法摆脱应试心理,往往注重探究的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探究习惯、兴趣的培养。所以我认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只有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探索,不断地发掘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不应该注重形式的规范,而是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取得进步,我们要注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五、 重视实验操作,忽视思维的培养

虽然新课程中的许多探究活动都需要实验,要求在设计和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但不等于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经过实验。一方面没有必要,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学生有能力依据已有的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定科学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有的科学知识是无法用实验来探究的,它是一定的实验基础上经过抽象思维得出的,再者,探究应该接近学生的真实环境,不能脱离实际,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探究而探究。单纯的动手实验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如果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或实验册的指令进行操作,那么“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充其量培养的是学生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渗透的探究实验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

篇4

目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广大人民教师都能够转换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多数教师从过去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走了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多,自己拼读、自己读书的机会多了,读书的形式也较为多样。例如:让学生自主读书,同桌互读,让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段落,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模式改变合理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大都摒弃了这种教学方法,从原来的一味重视答案、结果转变为现在的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教学倾向准确

我国实行新课改以来,小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地基的楼房是空中楼阁。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汲取知识,教师教学倾向转变,不再采用之前的“一堂过”,而是重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注重学生识字、记字、写字的能力。另外,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多方面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脱离课本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脱离了文本,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以至于有些课堂,学生连字都没有识全、句子都没有读通,教师就急于求成地让学生开始漫无边际的想象。其次,部分教师上课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不以文本为凭借,很随意地向课外拓展,任凭学生不着边际的讨论等。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能都不知道课本讲的是什么。

2.热闹且低效率的教学课堂

新的课堂理念要求师生民主、平等,努力使学生乐学、爱学,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堂上很热闹,教师学生乱哄哄打成一片,学生玩好了,教师也很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下课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多半哑口无言,教师也很无奈。教师应该思考为什么课堂气氛热闹了却没有提高教学的质量。

3.放任自流的教学课堂

合作学习是新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急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一两个人的表述和讨论题目相关,其他人则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聊天、开玩笑的大好机会。小学生天玩,并没有较强的自制力,教师如果不加以遏制,则会让学生更加放任自流,无法学到必要的知识。

4.无讲解的教学课堂

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归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所谓探究是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该引导的不引导,该讲解的不讲解,导致学生们漫无边际地胡乱表达。无讲解的教学课堂,学生们无法从老师的口里得到新的启发,学到新的知识。

三、基于小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明确地了解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以免无法正常教学。其次,准备上课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以便授课过程中可以形象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再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知识传授,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确保知识的传递最大化。最后,准备课堂上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典型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消化知识。

2.讲究教学策略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幽默感,一个谈吐幽默的教师往往给学生以信心感,容易博得学生的好印象。教师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又不至于让课堂秩序混乱,也不会让学生开小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极大欲望,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和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想办法在课堂上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这就包括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要充分肯定小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书本联系实际,从小学生身边的事物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更好的学习。

篇5

在教改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人们似乎都在讨论各种教改的课堂实践,很多教师都在努力去美化课堂,让课堂看起来更具有观赏性,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今天的课堂教学只是在表面上不停地做文章,内里却依旧是“换汤不换药”。特别是美术课堂,都是教师一手准备的,然后学生配合,在实际的课堂中起不到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作用,在课堂上缺乏生命力与个性的彰显。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伴随教育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新一轮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等,都在不断涌入到我们的小学美术课堂中。这就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新教育观以及原有教育观相互穿插,甚至还会相互干扰,让教学显得不知所措。目前,我们国家的美术教学问题主要表现有:

1.美术教学的有利环境匮乏

在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美术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都是照本宣科,严格按照课本的内容、方法、措施进行教学,很少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进行情景教学。采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单纯教学生绘画技巧;第二种是只在美术课堂中传授美术文化。然而,这两种教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是两者合一的,既要引领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又要培养他们的美术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多带学生到大自然开展情景教学。

2.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单一

教和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美术的技巧,然而,学习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枯燥无味的。大多数小学美术老师采取的都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过度依赖于教师或教材,这样进一步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男一方面,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过于偏重对教师或是教材画作的模仿,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没有创作的能力,而这样所绘画出的作品无疑是没有生命的。久而久之,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找寻到乐趣。

3.小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不充分

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按照特定的方法或者规定的技巧进行创作学习,这一点同小学生刚入门接触美术课程是分不开的,但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显然不是最为正确的教学方法。基本的美术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艺术的一种,美术的灵魂是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总是局限在一定的思维或者一定的技巧上,那么很难成长为优秀的美术家,很难实现美术课堂的真正目的。

二、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和对策

1.创造恰当的美术环境

创造和教育适应的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能力的条件、机会。因此环境可以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为了适应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等特点,创造出丰富、有趣的美术环境,可让他们可以体验到满足、快乐,且可以让画面产生极好的效果。例如,在《看谁涂得更好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水族馆,水里有很多可爱的小鱼,各式各样,五彩缤纷。小鱼在绿色的水草里游来游去……这时,让学生大胆去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颜色去涂画,让学生在恰当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

2.以游戏方式引入,激发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最爱的活动之一,把美术活动与游戏有机结合,让学生可以在玩中提升表现美的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予他们最为恰当的角色。以游戏形式开展美术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才能把孩子的目光集中在画笔中,定格在画纸上。例如,在《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一课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游戏“美丽的纸片”。给孩子颜料,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色彩,可以是单一色彩,也可是多种色彩的结合,让学生自己调色,把色彩涂在纸片上,并且将纸片剪剪撕撕,弄成多片不规则形状,再将这些纸片组成画。以这样的游戏方式,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这样的玩乐过程中,学生不单掌握了基本技能,还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极为深厚的兴趣。

3.巧用绘本,激发想象

篇6

好的新课导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能营造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课堂教学从铺垫转化为探索新知的过程,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导入技能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和目的性。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全局,不可舍本求末。

2.科学系统性。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即做到导入内容准确无误。导入的科学系统要素包括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物的要素(导入材料)和操作要素。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联系以上各要素的主线,是决定整个导入设计的关键因素。因此导入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3.启发趣味性。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法。即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当一些课题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以便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或“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

2.类比导入法。即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3.特殊到一般导入法。即用几个特殊的例子,通过归纳出共同的属性,导出新的教学知识点,是常用的导入方法。它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到:人类认识世界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规律,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一般到特殊引导法。特殊到一般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一般到特殊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应用过程。

5.设置问题法。即在讲新课前,教师先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讲“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时,如果直接先证明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学生不知道教师讲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目标,学习兴趣自然不能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我设置了一个实际问题:

例1:一天,某国商船遭到索马里海盗的追击,向中国舰艇编队发出求救信号,我舰艇编队在A处监测到商船在我舰艇编队东北30°位置C,正以18节的速度向东行驶,若舰艇的航速是30节。我舰艇应以怎样的角度行驶,才能尽快赶上商船实施营救?

6.实例探求法。即运用学生已有的体验和经验的具体实例导入新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探求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

例2:在讲“极坐标系”时,假若你问人家到某地方怎样走,他的回答是:东北方向,20里。也就是说,方向和长度可以确定某地方的位置。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板书:平面极坐标系。

7.故事导入法。在新课的开始,教师先不急于揭示课题,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生动数学典故等来揭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的答案。

篇7

数学是具有较强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学科,新旧知识环环紧扣,纵横交错,互相渗透,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选择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创设问题,通过“温故”而达到“知新”的目的,也使学生认识到新知识是从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加深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愿望和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知识及思维“活化”。例如:初二数学第四册中《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节内容的教学,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旧知识,而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新知识,一次函数具有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它们的区别是图象的位置不同,只是上下平移,所以它们的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是图象和性质,教师必须在它们的结合点上创设问题:(1)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和性质是怎样的?(2)判断直线y=2x的图象所在的象限。(3)一次函数y=kx+b(k≠0)当b=0时,它是什么函数,当b≠0时,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性质是怎样的?(4)画出一次函数y=2x+1与y=2x的图象。通过上述的问题的创设与解答,从而拉开了新知识探索的序幕,并引导学生比较直线y=2x与直线y=2x+1的图象,再观察,归纳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又如初二第二册中的《平方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平方根的概念完全建立在平方运算的基础上。平方运算是旧知识,而平方根的教学是新知识,两者的运算既有联系,又有矛盾,联系的是平方根的运算是平方的逆运算,矛盾是两者的运算性质是不一样,即是相反运算,所以他们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是逆运算,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教师必须在它们的结合点上创设问题。⑴3的平方是多少?-3的平方是多少?⑵什么数的平方得9?⑶什么数的平方得0?⑷有没有平方得负数的数?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问,使学生加深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再引导学生在设问中归纳结论: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问题要创设在学生认识的感性到理性的转折点上

学生认识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理性的认识学生往往感到困难,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跨越的转折点上创设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推理方法,对感性的数学知识加以深化,从而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例如:初二数学第三册中《全等三角形》这一节我是这样教学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两块重叠在一起的硬纸板剪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分析出来的两个三角形,并讨论他们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再让学生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哪些完全重合的图形,讨论结果:同一底片的两张照片,国旗上面的小五角星等。学生对抽象的“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有了感性认识,这时教师要创设问题:“通过以上的实际事例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回答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完全重合,从而使学生上升到了“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的理性认识。

三、问题要创设在教学的关键点上

数学教学的问题设计,要有客观依据,也就是说该问则问。那么应该问在何处呢?我认为应该问在认知矛盾的焦点上,就是学生在认知最困惑的地方,而这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关键点上设问,也是最易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如:数学课讲到“0”的意义,学生一般都是把“0”看作表示没有的意思。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冬天里的天气很冷,气温常在0℃左右,那么0℃是否代表没有的温度呢?同时0℃又相当于32℉,难道32℉也表示没有温度吗?这样设问在教学的关键点上,从而使学生很快理解“0”这个数的真正意义。

篇8

中职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担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任务,在整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主要阵地的课堂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解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积极探索解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讲台上头头是道,学生讲台下硬撑眼皮”是现在很多中职语文课的真实写照。很多中职语文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学生却在私底下议论教师“没劲儿”,课堂实质只是教师的“满堂言”。

(二)学生上课不专心,厌学情绪大。

课堂上,学生开小差、趴在桌子上、做其他学科作业等纪律散漫现象普遍存在,因不认真听课而导致答非所问的情况屡屡发生,甚至有漠视教师提问或故意顶撞教师的事情发生。

(三)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差。

很多中职学生方言浓重,普通话水平较低;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有理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尤其害怕写作文。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原因。

虽然国务院明确指出了“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办学思想,但很多中职语文教师服务意识不强,仍然放不下教师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没有真正关爱学生,更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有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忽视中职语文的职教特点,过于强调语文的“学科本位”理念,影响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导致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原因。

据调查,大部分中职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①,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大部分中职学生上语文课没有动力,打不起精神来,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占用了他们上专业课的时间,因此很排斥语文课,学习态度不好。同时部分中职学生语文的基础不好,领悟能力和学习习惯差,又缺乏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兴趣缺失,语文学习困难重重。

三、解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

1.转变教师的观念。有文章指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也师,败也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倡导师生共建课程文化,十分重要。”②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曾提出:“要树立相信学生能成功的职教学生观,要对职业学校原有沿袭普通高中模式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③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语文教师,要做新型的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有“大语文”观,树立现代职教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改变学生的观念。中职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思想严重,这直接影响到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对语文的综合性和工具性认识得更透彻,更主动地、快乐地学习语文,使语文更好地成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的有力武器。

(二)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条件。那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情境中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规律;在职业情境中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基于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想象与联想: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合作演绎各种社会情境,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如在《项链》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虚荣浮华的社会现实,突出文中人物丰满的形象,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从网络上下载的话剧视频,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恨不得穿越时空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主人公玛蒂尔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加强互动,营造和谐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教师)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④这充分反映了“合作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合作探究”的关键词是“互动”。只有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营造民主化、个性化的课堂气氛。例如,笔者在上《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时,通过激将法让电子信息班级的学生分组用flash软件尝试制作琼珊生病后的整个动漫过程,同学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准备、制作、交流、分享、品读”等一系列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中,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活动,激发学习热情。《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并提出“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开故事会、排演课本剧、做游戏练习成语,可以模拟应聘问答情景,也可以把喜爱的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开个深情朗诵会。这样课堂不再呆板,学习不再枯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语文带给大家的欢乐,继而更喜爱语文。

4.宽容评价,呵护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大多习惯于批评和指责,少有受表扬的经历,潜意识里自卑、压抑,更渴望被赏识。因此职校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尊重、爱护和鼓励,宽容评价,呵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想学更乐于学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困难与需求,每次上课都有意识地尽力记录学生的态度及表现,采用激励性评语为主的多元评价方式,宽容评价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逐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三)教给方法,学会学习。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良好的工作方法是以良好的学习方法作基础的。”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家珍妮特·沃斯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火花的同时,还要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比如,笔者在教汽修班学生学快速阅读方法、检索信息的方法时,推广他们的汽修专业信息及汽车维修行业信息的获取方式上去,学生如获至宝,更重视语文学习。

四、结语

立足中职语文课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想方设法地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为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注释:

①转引自http:///教学论文.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实用性、专业性.

②转引自http:///刘倩.成也师,败也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语文教师,2005-12-18.

③转引自张玉文.中职教学方法改革.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4日第10版.

④转引自http:///教学论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2009-10-23.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张玉文.中职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教育报,2007(10).

[3]张兴敏.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4).

[4]李光林.文化形象塑造:中职语文教改的探索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5]张淑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6]黄莉.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7]余明.合作学习小组能力构成因素对互动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8]王军武,梁照飞,许如聪,陈权,管小娜.情境学习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2004.

篇9

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问题是联系教学要素的纽带,问题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问题教学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问题教学目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一线老师的研究。

一、问题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如何设计好问题是教师备课过程工作中最具创造性意义的一部分,把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转换成可供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以引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因此,政治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遵循下列原则:服务于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学习方式变革。

二、问题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创造适当的情景

创设情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要求,创设必要的情境是课堂教学中问题展示的必要前提,这也是发现学习思想在教学中的一个体现。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创造各种各样的问题情景,来使问题的展现更具魅力,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诗歌、名人故事、音乐、图片、寓言、漫画等创造出我们需要的教学情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二)要适合学生的参与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呈现的重组者,是对话的提问者,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高效互动的结果。因此,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师生的参与度,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当然,要保证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不是要求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化为“满堂问”。另外,师生的参与应该避免低水平的参与。

(三)问题设计要找准切入点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即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或设疑,引导学生学习的航标,一个匠心独具的设问能十分直接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素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选择好问题设计的切入点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抓住兴奋点。高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巧妙的设问是一剂“兴奋剂”,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牵引下渐入佳境乃至,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如课堂教学的佳境。如在矛盾的教学中,我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光既是波又是微粒”,问学生“舌头是什么?” “废品是什么?”,学生回答“舌头既是说话的器官又是杀人的利器”,“废品既是垃圾又是资源”,这样,伴随着回答,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一下子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习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了课堂教学。

其次,要把握难点。在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都是高度抽象的。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人生经历也不多,对许多抽象理论不能理解或在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这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化解这些难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设问,化抽象为形象,以帮助学生理解。

再次,要结合热点。政治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因此,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所以,政治课堂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并结合这些热点和书本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养成关注社会的思维品质。

(四)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度 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层次,不能过于笼统,有层次性和梯度性,要使优秀生从问题和习题的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原有知识水平的不同程度,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我们可把问题分为两种水平四个层次:

低水平问题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再认和简单应用,高水平的问题则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深化和灵活运用。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篇10

从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出发,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旨在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的

重视。让大家共同研究、改革农村历史教学,从而培养农村孩子的历史与社会能力,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

教育水平。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尤其是历史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农村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

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

。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一场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历史课堂生活的重建

,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真正的基础作用,

一.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自己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把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总结为以

下几点: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造成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

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创造性缺失问题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僵死、教条

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译思维、轻归纳思

维;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

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

情感发展不仅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

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历史课堂

教学似乎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同素质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

,与已有十分完整体及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历史情感教育显得落后缺乏科学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的情感性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和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教学中的情感阻隔;

二.历史课堂教学缺失问题的解决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在这里笔者分别对提

高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

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

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

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

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

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

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个性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人行为是由以有意识行

为--无意识行为和独立行为--角色行为为纵横坐标构成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从第一区域到第

四区域分别构成了直觉行为区,习惯行为区,确认行为区和自主行为区。其中,第四区域集中了最多与创

造有关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多维思维活动,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核

心区域。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然而,当前学校推崇的是确认的,习惯的"角色行为",而抑制了自主的,

直觉的"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从而造成重共性轻个体,重服从而轻自主的

"行为失调"病症。创造活动最集中的"自主行为"区域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

应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教

学中存在的各类行为培养的失调现象,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

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

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

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

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

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

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

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

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教师考

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成进行教

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

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

、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

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

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

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

5.结合历史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看,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按照青

少年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情感培养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这方面,我们的历史老师在

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

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

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

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

篇11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用爱征服厌学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兴趣是孩子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的最好的老师,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喜欢物理,更要做到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入到学生中去,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会喜欢你,这样学生对物理就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不会发愁,有困难会无拘无束的和老师请教。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乐学、好学、轻松的去学习物理。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抓好入门教育

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教师要在前几节课上专门的设计一些有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上好入门教育。比如象通过演示"然烧的糖","手的魔术","真空里的闹钟不能传声"、"用纸杯烧开水"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孩子们都感到好奇而不得其解的现象。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神奇的花盆冰箱","彩虹的出现"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又有用,能解决他们心中的好多迷。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就是要一切从孩子兴趣出发,每节课都要让有趣的实验和丰富的语言等围绕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好感,不能厌倦。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重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非常好奇,看到实验器材学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尝试操作就能很直观的被学生掌握。这样教师不费劲,学生又轻松,课堂气氛又活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气球鼓起来;如果再把气球放入冷水中,会发现气球又瘪下去了。这也能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时学生提出的办法并不能说明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他们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创造性,我们应正确地加以对待。这种实验教学手段相当于给师生们了一个省时又省力的教与学的好工具,何乐而不为呢?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些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主导能力是关键

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关键。具有良好主导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是授课少、精、活,对教学原则、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为此(1)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本、普通物理中相应的内容和物理方面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充实,达到精通的程度。(2)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习题,为上好课创造条件。(3)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等。(4)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注意的调控。可通过改变讲授的声调、速度、音量、口头语言、动作和表情,改变板书,挂图,幻灯和演示实验等教学工具,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5.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会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注重会学、会用。我主要方法:(1)多题归一,举一反三。我们只要选好典型题,通过有的放矢的精解和适当的点拨、拓宽,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一类题目的解法,而且熟悉一般的解题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2)一题多问,活跃思维。一题多问是训练学生串联解题能力的逻辑推理方法,通过多问训练,可使学生对某一概念或规律逐渐升华.发展。(3)巧用实验,启发思维。物理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物理形象和物理概念的不可分离性。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物理时的"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造成课堂物理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从思维方面看,关键问题就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实验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篇12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教学”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式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就是将思想政治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知识建构和发展能力的载体,以思想政治问题为研究对象,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从教学活动的开端、展开、以及活动的归宿和延伸的各环节,都紧紧围绕问题展开进行教与学活动。

一、“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式政治课堂教学的实践

笔者以七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宝贵》一节教学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如何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式政治课堂教学。

1.明确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生命世界以及大自然的生物并不陌生,一方面,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比较缺乏对生命领域的探索和思考,例如有关生命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具有什么意义等,认识尚浅。依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本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个心理特点,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建立起对生命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形成声音、图像、文字的立体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有问题才真正地参与了思想政治课堂的学习活动,就会比较有方向和目标。当然,问题是有讲究的,除了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曲线外,还要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通过多媒体播放《最美妈妈—吴菊萍》: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据推算,她相当于用手接住了一个300多公斤的物体。这一感人事迹在网络上热传,无数网民为之动容,称其为“最美妈妈”。2011年9月12日,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相约,回家共度中秋。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2012年2月3日,获得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奖。

吴菊萍的故事对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看完视频后,同学们感动不已。教师请同学就故事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同学们集思广益,提出以下问题:这位妈妈救那个两岁女童,值得吗?吴菊萍为什么要去接那个两岁女童?最美妈妈的故事给你的感悟是什么?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能果断地选择去救吗?

3.归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并记在心里。学生答后,应该给予及时、积极和合理的点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考方式,从而实现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生命价值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学会珍爱生命,进而领悟生命的意义,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自己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4.问题的总结与评价。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总结。问题的结论与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逻辑关系,前后衔接且相互呼应,结论的表述要力求精简、实效。《生命宝贵》一课中通过选择《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典型案例,创设讨论情景,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懂得:鲜活的生命就在那里,我不能什么也不做,看着他(她)消失;使学生明确生命的存在值得肯定与尊重,若能尽自己的努力为他人、社会作贡献,这样的生命更有价值,更值得尊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所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去延伸自己生命的价值。

二、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注意之处

1.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提问应面向全体,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学生最反感教师总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它既造成了大多数同学的心理障碍,又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材是“经典”,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观念;民主、宽松的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敏捷。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教与学配合默契的最佳效果。

2.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时间。问题提出后,切忌不待学生思考,就匆匆忙忙要求学生回答或教师急急忙忙自答,这样的问题问了等于没问,属于无效问题。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时,应循循善诱,层层启发,启发他们围绕问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论证以及由其他同学来评价或补充,争取正确的结论。相信只要给学生充足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索方法。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5-01

自从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到了高中教育,高中地理是高中文科生一项必须学好的科目。但是高中地理的兼容性是很大的,内容繁杂多样,地图多的让人眼花缭乱,记忆起来十分的困难,因此导致了我们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种种阻碍,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高中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此,很多人认为高中地理是文科生的“瓶颈”学科。

那我首先先概括性的说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教师无条理性教学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念给学生听,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没有联系实际,在学生有限的理解力里面是无法记忆繁杂的地理知识的;再次,图形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有时不注重图形的讲解,这样使学生也失去了对地图的理解能力;还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综合串联地理知识来讲解,由于地理的综合应用性,这样导致了学生的知识学习的不连贯;最后,还有多媒体教学的泛滥,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多媒体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有的教师不能正确运用多媒体,她们在PPT课件上面准备了长篇幅的文字,根本不等学生理解这些文字,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一遍,最后脑袋里什么都没有留下。这些只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一部分问题,虽然只是一部分问题,我们如果不想好解决办法的话,也将影响我们整个高中教育的教学质量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才能真正学好地理呢?

1.真正认识到学习地理的作用,用兴趣引导学习

人们常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想再地理的学习中也是这样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的发育期,对于什么都充满了好奇。那她们难道不想知道,地球上的人种到底有什么区别吗,和我们不一样的人长什么皮肤什么颜色眼睛吗?不想知道气候对我们的影响吗?知道地震时如何形成的?了解除了亚洲之外的其他大洲大洋?这些问题,我们的高中地理都可以为学生解答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使其对学习地理充满动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的学科,我们要想学好地理,必须抱着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态度去学习地理。我们要先寻找身边的地理与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伴随着我们每个人。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项涉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貌地形、气候等诸多方面的学科,他甚至延伸到了宇宙其他的星体。

2.图文并茂的学习,用专业地理术语解读高中地理

正如上述所讲的那样,地理这门学科不是单一某方面的知识,它具有综合性,我们要学习的是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点。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学习综合地理的能力。每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自己的语言,我们不能把法律术语运用到地理上来,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的学科语言,会从地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必须做到使用学科术语以及层次分明言简意赅的阐述问题。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是司空见惯的事,尽管常见我们可不能不重视它。地图中往往会包含很多信息,有一句话可以总结地图在地理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地图是地理学发展的杠杆。学会运用地图教学,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大家都知道一份好的作战地形图,在战争中决定着战争的成败。而地理地图的学习也决定着我们高中文科生的高考成绩,高考的试卷中,地理的考题中图形题占了50%以上的权重。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综合素质

鉴于我们的地理具有实用性、区域性、实践性的特征,我们也要认真将生活中的地理与课本上的知识相结合,地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加以综合起来的。在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地理密切的与实际联系起来,例如与生活地理联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与国际新闻联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地理达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在看书、看报、看新闻、浏览网页的时候发现地理知识,外出旅游时,想想所到之地的气候是否与所讲的一样。让我们的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把地理学习融入生活中,不能做一个只会死读死记的学生。要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分析力等都提升一个档次,这样才能真正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4.拆分教材,做一个创新性学习地理的学生

人类的创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创新力,我们有了电灯、火车、飞机等,我们的时代在创新力的作用下飞速发展。创新可以说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源动力,为了顺应这个时展潮流,创新性学习也是大势所趋的必然要求。创新性学习地理使我们高中地理课改的重要要求,我们要学会拆分教材,把教材模板化,让学生自己去学。地理教材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依据,每本书都会有几大学习版块,在这版块的下面还会有很多节“课”,而我们的“课”又由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组成。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认真做出分析,在确定那些是学生可以自己看懂的,那些需要讲解,那些需要记忆强化的,这样老师就可以把每一节课分为几个小版块来上,前十分钟是自读时间,中间二十分钟讲解时间,后面十分钟是练习时间,最后五分钟是巩固时间。这样的学习安排更加有利于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师要认真讲解重点,对其难点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概念性问题,不是死记硬背教条式讲解,要赋予概念故事性,让学生们易记忆。我们在繁杂的地理教学中,要努力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时也要熟悉记忆课本上的知识,尤其是地图,不能记忆的要多临摹几面。而且同学之间要相互交流,在课上听不懂的就要问老师,课下几个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会,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备课,除了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外也要多给学生们搜寻一些资料、图片,让学生的眼界可以更加开阔,思维不在受局限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我们的教师做的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学好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肖擎.基于学生发展的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