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3 09:5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风控管理机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风控管理机制

篇1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道德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治理

篇2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15-02

1农村金融机构会计主要风险成因分析

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1薄弱的网点建设

违规操作现象严重,这是产生会计风险的直接原因。前些年,很多新增网点多是为了吸收资金,基层的工作的中心是围绕增加存款展开的,包括农村银行等网点负责人的配置,主要是取决于他们的公关水平和吸存能力,很少考虑到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水平等方面。由于网点管理监督相对薄弱,导致其建设严重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客观要求。金融机构的会计风险防范的意识也比较淡薄,更有甚者无条件迎合客户,置有关的规章制度于不顾,违规现象特别突出。

1.2管理者重视不够

管理者不重视,职工队伍素质低下,是导致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会计岗位新手较多,管理队伍缺乏良好的内部循环和建设,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会计人才比较稀缺,而相比之下还有很多会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风险防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观念缺乏,使得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

1.3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制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需的遵守的准则与规定,制定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缺少完善的会计制度,不完善的会计制度会给会计工作带来很多风险,使得会计工作开展无法顺利进行。

1.4滞后的会计核算手段

会计核算手段的滞后,使得会计工作系数的难度增大。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电算化水平不太高,依据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很多金融机构不具备控制和事前预测风险的能力,而且,对于风险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防范与控制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2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规划缺失

长久以来,对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控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即便对于具有针对性的触发型建设,由于被动规划,往往也会引起同类其他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总体规划。农村金融机构会计建设中,网店面延伸较广,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会计风险控制制度存在滞后及分散现象。数量如此庞大的网点大多由于反馈滞后及分散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整体规划。

2.2农村金融机构内控过多

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在逐步增强,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众多农村金融机构却违背了当初风险防范的意愿,在控制上走了很多弯路:很多金融机构对每一环节和每一工作人员都设置制约条件,这种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内控的关键;对任何环节都严加控制,对业务的风险程度采用严密的防范控制措施,而过分控制的结果却往往被弱化,导致很多风险点被忽视。过严、过重的控制一是使得执行成本过于高昂,二是操作性不强。控制得过密与实际操作的不足同时存在,结果往往造成了更大的风险出现。

2.3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到位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基层会计工作业务种类繁多,关键点也比较多,管理者对基层的检查无法全面、有序的进行,再加上检查人员本身水平不高,缺少专业的金融知识与业务技能,这就使得监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与金融风险不能进行很好的预测,出现问题则不能找到重点,使得监督职能得不到有效履行。

3加强会计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3.1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是要防范会计人员出现差错,通过内控制度来降低金融风险。会计内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成制度和措施有机结合的整体;要树立信息安全的观念,认真关注信息改变背后的实质性内容,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包括两方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对于管理层面来说,要根据法规的要求制定对应的会计内部控制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改进经营方式的角度对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内控提出要求;而操作层面需要制定出遍布全部会计业务的责任制,通过相互之间的制约来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此外,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就是立足于现有的系统技术,引进计算机和网络等新的研究点,不断向会计风险控制输入科技因素,以此来提高会计内控的手段。

3.2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财务预警体系,方便实时监督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了解金融机构结构和业务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我们国家金融会计基础相对薄弱,建立起与此相关联的金融会计制度和准则只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结合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则应该逐步完善表外业务在内的有利于防范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管理体系。

3.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机构要展开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风险与技能培训,可以以学习沙龙或者定期聚会等方式召集员工进行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成几个板块,业务主干主要来讲授风险防控的要点,以此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同时,组织员工参与业务知识的考试,并对结果汇总评估,通过专门的上岗培训和考核,来促进与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规范意识。对于管理层而言,一方面要改变管理者看重业绩的这一观念,建立起内控优先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使管理者学会如何来进行内控管理,提高内控能力,落实管理责任制。

3.4点面防控结合管理

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的涉及范围广泛,一方面需要统筹全局,另一方面又需要突出重点,抓住核心,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风险防控的工作。在完善会计防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运行更加良好的会计风险监测、衡量、预警机制,有效提高识别和化解会计风险的能力;建立全面检查处罚机制,落实有效防范会计风险的基本要求;在考虑各环节的风险度上,对一些高风险的业务、环节、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制定有效的防范、排查监督,从而消除疑虑,使得会计风险工作更系统更加有效,达到防控工作的目标。

3.5加强日常财务分析

对于日常的经济活动来说,农村金融机构除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之外,还需要加强财务分析,对经费的收入、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和预算情况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日常化管理对每次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出其的合理性、效果性和适应性,通过比较上年同一时期的收支情况来做出正确分析,从而到达在源头上寻找原因,并进行有效解决。通过对经费投入、时间长短、完成质量和成果水平等分析,达到使机构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

3.6建立有效的激励策略

就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姑息不究,对于违规情况采取罚款替代,对于管理者惩罚疏漏,对于员工罚多奖少造成的逆反心理等。科学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内控管理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奖罚分明,统一要求的内控文化,把正向的激励与惩罚问责机制相结合。对那些轻微的违规行为要当成教训,以沟通为主,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要引以为戒、整改到位,容许一定程度的从轻处罚;而对于那些严重违纪的行为,屡教不改的,则决不姑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改进目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对会计主管和员工正面的激励要加强,对于管理层面的处罚考核问责制也要加强,这样才能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合理有效的经营下去。

3.7基础规范工作与强化创新管理

为了使会计风险防范工作顺利进行,就要真正全面地落实好会计基础规范工作,着重抓好会计达标升级的工作,把它当成防控基础的工作,从源头上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在平时的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有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目标,不断摸索,善于利用创新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加强岗位分工和职责的管理,强化各个层级管理者和员工在防控过程中的责任,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实行内控绩效的评估和考核,推进制度的落实与创新性管理的规范化操作,达到对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防范控制的良好效果。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和艰巨的,具体操作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改革与风险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内控制度,保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正常化;其次,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组织结构的控制,按照业务的流程和会计风险控制制度的要求,来设计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体系,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监督保障层结构。此外,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就要从细节与整体上做足工夫,做好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

参考文献:

[1]宋辉艳.新会计准则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研究——基于会计核算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8(7).

篇3

企业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的一个最基本的存在单位。市场经济形式瞬息万变,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市场竞争,并且承接各种类型的风险,可以说,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企业为了存续和发展,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风险控制,采取适当的风险决策,以实现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企业风险的含义和内容

(一)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风险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也有人进一步定义为“个人和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智慧的认知,理性的判断,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时风险越大,回报越高、机会越大。因此,如何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运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创造收益,意义更加深远而重大。由此可见,风险有三个明显特征,即偶然性、可变性、客观性。

(二)企业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企业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方面的规定:经营风险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

企业风险有外部的和内部的。企业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国家宏观管理以及宏观经济走势,这些宏观条件如果发生了负面变化,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风险;内部风险则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的发展决策、管理方法、企业内部关系等,这些因素如果制约和影响了企业发展,也会给企业带来重大风险。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但现实情况里,这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对现代企业而言,风险管理就是在识别、预测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相应对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使企业在应对风险中降低损失。在风险管理中,企业应充分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学估量风险造成的消极影响,并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法,使生产经营持续进行。由此可见,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和处理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风险识别

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及反复的过程,不加识别或者错误识别风险不仅难以管理风险,而且还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管理者必须谨慎地注意各层级的风险。风险识别的方法可分为量化或不可量化两种,在风险识别中,可按风险的大小顺序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排列,借以辨识在诸多活动中,哪一种或哪一类风险较高。

(二)风险预测

风险预测就是对风险的估算和衡量。企业通过研究所掌握的统计资料,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地分析,确定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以此选择适当的处理办法和相应对策。风险预测一般包括预测风险的概率和预测风险的强度两个方面。

(三)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的常见的方法有:

(1)避免风险:实质是是通过消极的方法躲避预测到的风险。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这种方法有时会与企业发展方向发生矛盾,一般不采用。

(2)预防风险:与避免风险相对,采取积极的办法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

(3)自保风险:指企业自己独立承担面临的风险。比如把风险造成的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用企业的收益补偿;根据企业性质,对发生的大频率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后用此基金作为补偿。自保风险增强了企业应对风险的主动性,但是挤占企业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4)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

(5)接受风险:对于组织成长或获利而言,接受某一程度的风险也是必要的。

三、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

(1) 控制负债比例,合理安排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对企业财务结构有直接的影响,如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将直接由此产生财务风险。企业的负债比例是可控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企业财务效益覆盖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单一的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适当选择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及商业信用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搭配不同来源和不同期限的资金,将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 加强投资项目的论证,提高投资收益。企业经营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扩张,因此,对于对新上马的项目,一是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对投资的区域、行业、时间、方式、成本、回报率等都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二是投资规模要适度,资金投向要合理配置;三是要树立抵御风险的信心。同时,公司领导层要对所投资的领域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新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其次,企业投资立项要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必须避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第三,企业在做出重大投资前,要做好自保措施,建立推出机制,以把投资损失减少到最低。

(二)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企业风险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企业风险管理产生着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企业的运输成本和能源成本增加,利润降低,财务收益减少。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由客观市场环境决定,企业不能改变,但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和化解,因此,企业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调整经营政策,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应变能力,趋利避害。

(三)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1) 企业上下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利润的最大化和所面对风险程度也便关联起来,任何因害怕面对风险而试图回避风险的方案都是行不通的,所以,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决定了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前程。这也就涉及到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问题,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必须把风险意识融入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2)以诚信为本,培养良好的商业信誉。

诚信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根本,虽然由于我国企业发展过程出现过一段无序竞争和法律机制不健全阶段,导致企业的诚信意识很低,但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企业的诚信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在涉及企业诚信的各个方面,如银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供应商和广大客户等,企业都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树立自己的商品品牌、追求诚信的经营理念、在业务工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商誉,只有这样,才能在同等条件下有效地降低其风险和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波企业倒闭破产的浪潮,我国企业也未能逃脱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如今我国经济进入了相对缓和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其产生的原因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且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现状仍令人担忧。本文是在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措施及最新的风险管理框架,来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实现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融合。

二、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融合

1.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在经济形势下异途同归

内部控制侧重制度层面,通过规章制度规避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侧重交易层面,通过市场化的自由竞争或市场交易规避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整个管理活动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特别是内控并不负责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具体设立,这是管理过程起始阶段的活动。

利润最大化一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任何管理与控制活动的成效都体现在最终的财务成果上。一般认为,获得了较多的高质量利润,同其它企业相比体现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的企业,一定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一定在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施了有效的监控措施,从而为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说要想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2.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然

从新的COSO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来看,企业内部控制逐渐呈现与风险管理靠拢和一体化的趋势,即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建立适应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财务风险管理,应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就要走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道路。因此,应对现阶段财务风险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就要将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融合,发挥“管理+控制”的综合效能。

3.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的框架

应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需要实现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即在采取切实可行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同时,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程序、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同时建立健全以财务风险防范为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保证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双管齐下,防范和抵御财务风险。

三、华润集团实施财务风险有效控制措施分析

华润集团是香港和中国内地最具实力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之一,华润的主营业务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包括饮品、食品、医药、零售、纺织、化工、水泥、微电子、电力、燃气、地产、压缩机等行业。

华润集团更加重视后金融危机时代集团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将其作为保证集团稳健经营和战略部署顺利实施的基础。“资本结构、经营性现金流、现金流管理、资金筹集、资源配置”的五步组合,涵盖了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所涉及的内部到外部、集团到利润中心、关键指标到企业财务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又形成逻辑上的闭环,可谓是华润集团抵御后金融危机时期财务风险的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框架。

1.有效控制负债比率,优化资本结构

华润集团将把负债比率作为关键性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整体负债水平。集团每一项重大投资和融资决策,都要考虑对于整体资产负债率的影响。控制资产负债比率、实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对企业集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华润集团提出分层次、可操作的资产负债率控制方案。一级利润中心参照同行业标杆企业制定杠杆比率,通过控制杠杆比率鼓励依靠自身能力稳步发展,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在资金运作相对独立的上市公司层面,按不同上市公司分别制定杠杆比率,进行比率分析并控制自身风险。结合自身情况决策多元化杠杆比率,实现了控制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的一种均衡。

2.以6S体系为核心,把握经营性现金流,做好财务风险控制

围绕6S利润中心管理体系的建设,华润集团特别选取了两个经营性现金流指标作为关键指标。财务部门根据标杆企业的指标状况和集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了集团整体的经营性现金流指标比率。另外,华润集团在投资决策上,重视经营性现金流评估,侧重于选择经营性现金流较好的经营模式。

3.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资金协同

为了保证企业资金链的安全,在全集团推行“四不准”制度, 即不准向非集团持有股权的企业贷款、不准短钱长用、不准代开信用证、不准擅自经营外汇及股票等高风险业务。企业破产大体可以归结为“无钱清偿”和“资不抵债”两种情况。企业流动性不足、支付危机是带来企业破产风险的直接原因。

4.把握外部融资环境,实现多元化融资渠道

篇5

1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高负债经营的社会组织,内控工作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股东的利益,并可能对自身的声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根据金融企业内控管理规范的要求,本文将从创新工作管理机制、严格工作监管机制、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商业银行内控体制建设的优化措施与创新流程,以实现商业银行在新监管形势下的转型与发展。

2目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控管理机制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机制是其内部管理的基础,但随着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展及业务创新的层出不穷,传统的内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这不仅仅表现在管理制度的滞后,而且更严峻的问题是管理方式的落后已经难以承担起有效管理的职责。若不从机制上予以根本的改进与创新,内控管理恐将沦为空谈。

22 内控监管机制僵化导致内控管理流于形式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可不谓丰富,管理要求不可不谓严格,但各部位的风险隐患仍然不断显现。究其原因,管理方式的僵化难辞其咎。当业务的发展遭遇管理制度的掣肘时,管理部门往往并不积极重新评估流程、改进管理制度;经营者便只有想方设法绕开制度制约,或是制造程式上的合规来敷衍制度管理的要求。如此便不可避免地为风险的萌发创造了条件。

23 内控保障机制不完善造成各级机构管理效力不均衡

由于银行的内控体系是一个繁杂的综合管理体系,总、分、支行的管理能力与管理诉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缺乏科学系统化的管理工具,纯粹依托管理人员的自觉与素质则必然导致各级管理机构、分支机构之间管理标准的不统一、管理效能的不均衡。

3创新工作管理机制

31 强化内控法律法规的体系化建设

在银行的内控制度中,法律法规纷繁复杂,监管制度经常变化。由于缺乏体系化的制度文库,经营管理过程中寻找最新的制度规定常常成为业务管理的难点问题。建立一个内容涵盖全面并及时保持更新的银行制度文库则成为内控制度系统化建设的基础与必由之路。某大银行在十多年前推出的“风险管理平台”工程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可惜该项目夭折于高层领导的意外更迭之中。

商业银行有效的规章制度建设,是顺应业务创新速度的内控制度建设。首先,银行管理部门通过收集各项与银行业务相关的文件,以确立法律法规对银行新业务的要求,保障制度对业务的外在约束力。其次,在对标框架的建设上,通过基础业务对标、日常业务管控对标、业务开展前期中期后期的完成流程,实现内控管理在对标建设上的完成框架。最后,在商业银行各项标准的制定中,通过完善相关行业法规,按照假设的对标结构,实行管控和重点更新,实现商业银行对标的内化转向[1]。

32 创新制度管理手段,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者对内控制度的接受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内控知识的学习上缺乏动力,因为对管理规定的不了解导致的违规风险往往来源于此。某银行深圳分行近年来推出电子手册项目,在内控制度的主动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首先,分行完善电子制度文库,并为基层业务人员、管理人员配备平板电脑式的“电子手册”,专职制度管理人员及时维护电子文库并推送到各个平板电脑上。分行对电子手册的维护、使用人员的开机使用情况、手册学习情况进行持续的考核,效果显著。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银行内控管理的创新离不开对新技术的利用。

33 创新生产管理手段,将管理要求固化在业务流程之中

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以“人”的管理为主,今天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则强调“人机共管”。近几年来,很多商业银行都在实施营运结算业务的“前后台分离”项目,大部分银行在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便将业务管理的制度规定通过参数化的模块固化在电脑系统中。业务操作中人管理不到位的风险通过系统化管理从而有效地化解了。

4严格工作监管机制

41 拓宽问题发现渠道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特殊性。监管制度和评价是发现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方式毕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全面详实地反映商业银行运作的要求。因此,从银行管理者的角度上来看,加强董事会的调研工作,完善内部和外部的审计工作,是拓宽商业银行发现自身内控问题的新举措。在多样化问题发现渠道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沟通的顺畅和商业银行内外部建设的完善,并将其提升到商业银行完善自身管理的日程上来[2]。

42 监督评价和纠正机制的完善

根据问题出现的类型程度不同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进行问题的登记统计,分级分类评定管理,限定问题的整改时间和整改效果鉴定。通过问题的整改效果与单位经营绩效挂钩的方式,加强管理人员对问题的重视与改进力度。通过风险分类评级结果,可以集中管理资源,实现对关键风险部位的有效管理,提升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实效。

43 严格内控处罚制度

建立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通过行政和经济处理手段,建立起内控管理的权威性,从而有效调动内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内控评价结果与经营者的工作绩效、提拔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营人员对内控工作的重视度。

5完善工作保障机制

51 创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制度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人来完成,因此,在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管理中,必须要完善每一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经过自我和银行各项业务契合度的考量中,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管理上、执行力度上、工作设计等各个方面,实现自我的审核,也为银行的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建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自评的形式进行,在相关指标、等级考核、建议信息等的考量中,分部门、分科室、分个人地进行内控管理自评估,通过自我评价机制的系统化建设从而完善银行的内控文化建设。

52 完善内控评价体系

内控评价体系建设是近几年来在商业银行兴起的内控保障体系建设方式,商业银行内控自我评价系统中,必须要全面对各类内控指标进行综合考量。零售、公司类业务、授信业务、信用卡、投资银行业务,各类风险指标的设定与权重各不相同。指标既来源于外部监管要求,又要结合银行内部管理规定,不可以偏概全,但也要考虑管理支撑手段的有效性。基层机构的自评估与上级机构对其的评估相结合。针对具体执行者的执行情况,进行业务汇报、心得体会等的内控自省。通过银行管控重点的变化与调整,实现自我评价指标的维护和实施[3]。

53 强化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KG(01mm]

这些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风险管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审计手段的创新,尤其是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大数据”渐渐成型的今天,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审计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挖掘出内部风险数据,迅速定位风险点,有效地揭示风险隐患。内部审计、会计事后稽核、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三把利刃”,有效地构建起银行的风险防控闸坝。[KG)]

6结语

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在向股份制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不严息息相关。在这一前提下,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管控工作的优化升级,对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创新内控管理机制,严格内控工作机制、完善内控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供银行内部管理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篇7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国内经济缓中趋稳,发展转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预期加强,银行业面临着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加速、盈利模式转型等多重挑战,经营环境严峻复杂。随着《巴塞尔协议III》、《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国内外相关监管政策体系逐步健全,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差异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规范融资业务活动成为银行业务监管重要议题。特别是随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正成为银行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银行须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约束市场行为。

(二)内部管理面临巨大压力和全新挑战。

业务和产品创新加快对内控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提出新要求。如无卡二维码支付服务、虚拟信用卡产品等创新类支付业务的开发;银行防堵各类外部欺诈事件、堵截未遂刑事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内控案防压力还会持续增长。在发展形势向好的情况下,内部管理容易出现松懈,如不及早遏制,势必影响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在战略发展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做好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平衡,如为了即期利益而放松风险控制,就可能在客户准入和产品开发等环节埋下风险隐患;在增长冲动下扭曲激励机制,就容易诱发个别员工铤而走险;开展创新而风险防控滞后,低风险业务也会出现合规缺陷成为高风险业务。

三、商业银行全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全面内控管理新理念。

充分依托、融合企业文化、合规文化建设,倡导并培育“诚信合规、内控优先”的内控文化,使其成为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行为规范。整合管理资源,建立一体化、系统化的内控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内控管理向全方位、过程控制转型,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由结果检查向结果与过程检查并重转变,由现场检查为主向现场与非现场并重转变,由个案问题的查纠向对全行系统性、全局性风险的监督评价转变。

(二)夯实全面内控管理制度基础。

做好制度梳理工作,分析内控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为制度制定及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好制度后评价工作,有效解决跨部门间关联业务产生的“制度盲区”,促进全行制度流程的持续优化。此外还要大力推进制度执行力建设。开展合规文化宣教,加强制度宣讲学习,让员工掌握制度规定要求,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辩证关系,杜绝和减少变相、选择性、应付式执行的现象;加强对检查监督成果的分析,查找制度缺陷,督导业务部门及时修订制度,切实解决制度不好用的问题;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及时进行责任追究。

(三)完善全面内控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组织结构,建立分支行两级内控委员会;制定分行本部、一级支行、二级支行、三级合规经理制度;明确职责,发挥委员会的统领作用和合规经理队伍的职能。加强组织系统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促进员工自觉遵守职业操守,珍惜职业生命;完善考核方案,将兼职合规经理履职考核纳入个人绩效计划书,考核比率不低于30%;加强管理风格、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内部控制意识等建设,坚定员工信仰和合规追求。突出抓好柜员、客户经理、网点负责人等关键岗位风控管理,在人员选聘、绩效考核、日常监督等方面的精细管理。

(四)加强全面风险主动管控。

一是抓好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工作,加快风险管理技术创新,主动争取差异化监管政策支持;重视经营转型和业务创新中的风险,严防新产品设计和业务营销中的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防范不规范经营造成的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重视社会融资活跃和外部欺诈猖獗的风险冲击,建立外部风险防火墙;关注员工行为管理,防范道德风险。二是梳理风险点,突出防控重点。加快建设风险量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操作风险的主动性、科学性、前瞻性管理;认真梳理风险防控要点,使员工掌握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做好事前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现、提示并控制风险。三是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状况全面扫描检视,全面查找内控缺陷,及时进行修改完善。

(五)全面提升基础管理水平。

推进信贷精细化,强化对行业客户的“预管理”,落实“潜在授信客户名单”制度;加强信贷制度建设和信贷政策管理,不断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做实贷后管理和风险控制。推进财会精细化,规范财务开支管理,强化财务合规意识;优化经济资本配置,提高资本回报和定价管理水平;加快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机制,保障战略传导到位。推进运营精细化,深化集中作业模式改革,完善标准化基层管理系统;推动运营准入管理前移,建立新业务、新系统和临柜业务制度的扎口准入机制;加强操作风险薄弱环节管控,建设现代运营体系。推进零售业务精细化,固化操作系统、探讨员工行为管理新模式、创新零售条线尽职监督工作方式,夯实业务发展根基。

(六)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全面内控管理能力。

一是提高内控管理的系统控制水平。将控制措施嵌入业务流程,实现对内控管理的自动管理;优化整合各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一套全面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实现内控措施的事前、事中控制。二是优化内控合规系统管理和应用。做好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确保检查信息及时收集、高效传递、便捷共享;强化系统检查成果的综合利用,分析数据,挖掘经营管理的突出和共性问题,完善制度流程建设,提升内控检查价值。三是建立内控信息监测数据库。建立分行内控数据监测制度,开发相应管理系统,持续不断地收集汇总与内控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使之成为内控管理动态分析及应用的综合化信息工具,为内控管理量化技术的运用奠定基础。

(七)构建集约高效的全面内控管理监督体系。

强化尽职监督,落实业务部门内控管理职责,厘清各业务部门职责边界,避免监督工作重叠、交叉和缺失;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建立相对系统完整的运营监管、风险经理队伍,承担财会运营、信贷业务、个人业务的日常监管;加大再监督力度,强化考核引导,推动业务部门有效履职,提升监督质量。完善检查管理,建立检查工作管理机制,强化计划统筹,避免重复和无效检查;实行自查与他查发现问题区别对待机制,鼓励自查自纠;推进检查模式转型,加大非现场监测,大力推进监测分析模型建设,形成“指标预警、模型监测、精准核查、及时处置”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业务经营的全过程控制;开展动态内控评价工作,由每年一次的综合评价转变为每半年或每季度一次的动态评价;加大重点领域检查力度,以风险线索为导向,利用案排、飞检、移位、专项等多种方式,突出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重点业务、重点人员的风险防控。

篇8

  银行是一个具有经营风险的企业,而农村信用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也是存在着经营风险的。它是为农村的金融服务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现在国家在不断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其业务能力及服务类型都在全面的发展着。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问题

1.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农村信用社中,高管人员及业务人员不能够正确地认识所存在的风险,并且经常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给对立起来,不能自觉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及科学的评价,错误地把它考虑成风险的控制问题,这就会阻碍其业务的发展,且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轻风险管理的现象,有些农村信用社不是通过控制风险的角度进行业务的拓展,而是通过业务量的减少来降低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这使原本的良好业务从手中流失,也使业务的发展进行缓慢,这不仅没有降低农村信用的风险还降低了其整体抗风险的能力。

2.农村信用社中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在农村信用社中,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其被全行所共同认识的风险管理文化也没有形成,风险管理一般仅以后台管理为主,没有作为信贷决策、资本资源配置、贷款定价及风险敞口限额控制的有效工具,有些业务员注重了信用风险,但对组织风险、科技风险、操作风险等却重视不够,且在风险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对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地区及不同风险进行差别化的对待,其差异化思维不足,这种一把抓的思维不仅不能有效的管理好业务风险,却增添了不少新的风险。

3.农村信用社中存在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预警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较为重视风险管理的定性分析,而很少进行量化分析,这主要表现为重视了贷款的合法性、政策性及贷款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这些分析在风险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量化分析的缺失,会使风险的识别及度量方面不够准确,对借贷企业的市场状况及财务状况的微观分析也不尽人意,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4.内控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也不强

依据巴塞尔银监会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的内容可知,完善的银行内控管理体系应以合法、有效、畅通的运作为目标,并且包括银行管理控制文化、风险有效识别与评估、责任分离及活动控制、信息交流、缺陷修正及监控等几方面的内容,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中,还没有实现独立风险管理的部门,更没有专职风险经理;在农村信用社的内控体制运作上还不能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方法与化解,也不能有效地做到经营的审慎及监管,在农村信用社中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操作规则及内控制度,内控管理机制的缺乏、审贷不严及风险责任不清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量一直都很大,基本业务内控管理不到位也就使得执行力度不够,并且常出现一些相关业务岗位的问题及案件。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一些措施

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

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及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农村信用社有效控制及防范风险的根本,要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培训,让整个农村信用社都处于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氛围当中。先进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包括现代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思想、风险管理行为、环境及风险道德标准等,它是金融企业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农村信用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风险管理理念的更新及风险管理的认识,首先,要对风险管理核心地位进行强化,农村信用社由于以往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加强风险管理是高于一切的思想意识,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贯彻到共组哟中的每个环节当中,真正突出它的核心地位;其次,在风险管理中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风险管理方式应有原来的事后管理转为事前、中、后全面的防范及控制。二是风险管理有原来的侧重于信用风险转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及合规性风险等并重的综合性风险管理理念。三是由原来的区域单一、岗位分散等向不留空白的全方位、层次多及覆盖广进行转变。然后,对高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及管理观念更应该加强。

2.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农村信用社拥有了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后,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手段及完善的 管理机制也是很难有效地开展业务的,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风险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创建统一的数据库,并用规范性的评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完善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计量、评估及决策体系与管理程序,而整个过程是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及电子设备的;另外,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约束激励机制,包括对整个工作流程有效监督机制,奖惩考核制度以及预警制度等的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工作部门及工作流程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

总结:

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基础的金融机构,它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具有功不可没的地位,而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的发展,就要结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加强,能够良好的开展各项业务。

参考文献:

篇9

企业内控过程是企业为实现长远的经济目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经营活动、战略计划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内控建设对于企业资产安全、财务风险规避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经营的各个方面,与企业内控过程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一致性,而且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内控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内控过程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一、内控建设中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财务管理利于企业会计工作高效化

企业内控过程一般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强化财务管理过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可以有效的推进内部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企业内部会计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重要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建立在财务管理基础上的内控建设可以通过制度、条例和监管等措施保证各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在企业内部的上下流动,从而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

(二)财务管理利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内控建设的基础是完善的企业结构,企业内部的治理方式、方法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当下,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通过不断的、及时的财务信息回馈方式,及时反映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组织关系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委托——结构下,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财务管理利于优化企业内控过程

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根本原因是想通过对内部各经营环节和生产要素的控制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控过程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与企业内控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分析、决策、评价和预测等手段与内控方式密切联系。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和企业内控建设的不断推进,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强化和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内控过程中反腐机制的建立

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的改进,不仅仅依赖于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有效的腐败预防和惩治机制,强化内部资金的管理力度。企业内控过程通过对内部资金的约束机制、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方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机制,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资金运行的透明化的高效化。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建设意识不到位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获得经济效益,使得很多管理者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生产、营销等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环节,对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财务管理控制方面的意识薄弱。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是执行不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方面并没有将内控意识融入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当财务管理方面缺乏适当的内控管理程序,就容易出现财务库空、财务信息混乱等现象,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二)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长久经营发展离不开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筹集、使用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约束,尤其是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的正确性和高效性。但是,在实际的企业运行过程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经常存在财务资金缺乏监管机制和使用随意性的问题,不仅会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率,也会诱发职务犯罪等严重问题。

(三)财务信息不完善

财务信息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企业会计工作不合理所带来的财务信息失真和财务数据缺失等问题。尤其是企业内部出现的审计核算、账目混乱、资产盘点和清查滞后甚至是会计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都直接反映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完善和财务管理的不健全。同时,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不健全,未建立完善的内外部信息闭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传递效率和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三、进一步发挥企业内控建设中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完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监督机制,是保证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部分之一。企业的审计工作不仅仅表现为对会计工作的审计监督,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监督管理。因此,内部审计制度要延伸到事前和事中开展工作,不局限于时候的监督行为。同时,审计工作要具有独立的及时的对企业工作进行审计的职能,保证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财产安全和组织运行效率。

(二)优化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机制的优化完善要与企业内控建设相协调,以企业经营战略为实现目标。财务管理机制要包括完善的预算管理和监控体系,将预算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不仅从生产经营角度出发降低成本,更要加强对资金支出的管理,保证资金支出的有效性。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优化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流程,将整个企业的资金流纳入管理范围之内,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趋势愈趋明显,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契机。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优化财务流和信息流的运行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信息技术手段同样不断完善企业内控管理方式方法,扩大管理内容和控制效果。因此,要通过财务管理过程的信息技术方式的应用,不断推动企业内控过程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内控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会志.论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16):9-10.

[2]陶平.加强企业内控建设,推动财务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15,(12):243-244.

篇10

商业银行架构多数为董事会负责的垂直管理体制,即总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总行下设一级(直属)分行或分设境外分行;一级(直属)分行下设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设支行;支行下设网点的形式进行管理,管理形状呈正三角形分布状态。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必须严格执行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相关要求,采取相关措施建立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评价是检验商业银行内部体系建设是否达标的有效途径。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制度和程序,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价、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控制体系主要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包括高级管理层责任、组织结构、内部控制政策与机制、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与评估包括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包括授权授信风险控制、岗位分离与权限卡风险控制、信贷资产管理风险控制、资产负债风险控制、财务会计风险控制、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国际业务风险控制、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洗钱风险控制、信息科技及安全防护风险控制、突发事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控;信息与交流包括信息质量与管理、信息沟通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主要包括检查监督履职、纠正与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和内部控制评价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对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而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有助于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和内部高级管理层客观全面了解一个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状况,从而达到促进其内部控制过程各体系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限制评价三个部分。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内部控制活动、监督与纠正、信息与交流等五大要素的评价。效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效益类指标、资产质量类指标和案件损失类指标。限制评价是对评价年度内是否发生影响内部控制的重大事件的评价,主要包括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规,情节严重,受到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署等外部监管部门处罚情况;发生一定金融以上的贪污、挪用、贿赂等内部经济案件的;发生涉案一定金额以上的金融诈骗案件等。

三、商业银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或上级管理部门了解被评价机构的经营及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商业银行通过内控评价在排风险、找差距、堵塞漏洞的同时,更多地是可以帮助被评价机构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从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长效内控管理机制,按照内控管理的五大要素,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实施健全有效的控制活动,构建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

1.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原则。2007年7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包括: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2.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工商银行从2002年开始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按业务条线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2003年引入对基层行(二级分行和支行)的全面评价,并把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两大部分,2005年总行开始对一级分行进行全面评价,2007年引入非现场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扩大非现场评价的范围。内控评价的五大要素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交流与沟通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拥有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实施细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强有力地保障了工商银行实现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通过近十多年对基层行和五年来对一级(直属)分行的评价,使工商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3.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和关键岗位人员轮换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通过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作出有效的评价,同时揭示出内控制度的不足和疏漏,在开办新业务、设立新机构和重要关键岗位人员(包括各级管理人员)轮换等重大业务、机构和人员发生变化时作出有效的评估,研究对策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得到不断改进。一是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内控评价机构,保证其内控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借助外部评价机构,实施外部评价。充分重视内、外部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效果改进措施的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走健康发展道路,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保证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内控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分支机构行和业务部门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合理设置分值,充分运用内控评价结果。同时,要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防止重检查轻整改现象,树立内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通过对各业务线条制定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等进行有效评价,堵塞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

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了解分支机构内控的效果,监管当局需要掌握金融机构内控的状况,这都需要通过对一个机构内控状况的全面评价来实现。没有有效内控评价,就无法对一个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管理情况得出全面性结论,也就不可能为其内控工作的优化创造条件。

1.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大对各级机构内控工作管理力度。内控评价工作在消除业务操作和管理隐患、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绩效机制、持续改善内控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或完善本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促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加大内控管理在经营绩效中的占比,把内控管理状况及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考核和离任、责任审计和绩效分配相挂钩。

2.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完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提高操作风险防控能力。内控评价工作是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状况的全面体检。通过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各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防止发生重大差错事故、操作性失误和违规违纪案件,全面贯彻落实银监会案件专项治理的工作部署,是一项标本兼治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水平。一是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员在组织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突出操作风险防范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形成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操作风险局面。二是强化内控管理委员会对全行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条线进一步落实对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防控措施。三是强化各分支机构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跟踪研究制度执行情况,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防范制度梳理工作不到位带来的风险隐患。

3.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效发挥作用,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有效评价,能够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一是促进各分支机构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各项业务活动按照授权控制原则,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严格执行授信控制,对法人客户办理的各类授信业务纳入法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二是促进各分支机构执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制度。明确划分各级机构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各项业务。三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强化业务监督控制。配置专人对各类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监督,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检查范围,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四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料保全系统,确保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安全性,有助于各部门之间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篇11

商业银行架构多数为董事会负责的垂直管理体制,即总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总行下设一级(直属)分行或分设境外分行;一级(直属)分行下设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设支行;支行下设网点的形式进行管理,管理形状呈正三角形分布状态。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必须严格执行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相关要求,采取相关措施建立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评价是检验商业银行内部体系建设是否达标的有效途径。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制度和程序,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价、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控制体系主要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包括高级管理层责任、组织结构、内部控制政策与机制、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与评估包括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包括授权授信风险控制、岗位分离与权限卡风险控制、信贷资产管理风险控制、资产负债风险控制、财务会计风险控制、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国际业务风险控制、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洗钱风险控制、信息科技及安全防护风险控制、突发事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控;信息与交流包括信息质量与管理、信息沟通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主要包括检查监督履职、纠正与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和内部控制评价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对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而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有助于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和内部高级管理层客观全面了解一个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状况,从而达到促进其内部控制过程各体系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限制评价三个部分。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内部控制活动、监督与纠正、信息与交流等五大要素的评价。效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效益类指标、资产质量类指标和案件损失类指标。限制评价是对评价年度内是否发生影响内部控制的重大事件的评价,主要包括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规,情节严重,受到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署等外部监管部门处罚情况;发生一定金融以上的贪污、挪用、贿赂等内部经济案件的;发生涉案一定金额以上的金融诈骗案件等。

 

三、商业银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或上级管理部门了解被评价机构的经营及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商业银行通过内控评价在排风险、找差距、堵塞漏洞的同时,更多地是可以帮助被评价机构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从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长效内控管理机制,按照内控管理的五大要素,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实施健全有效的控制活动,构建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

1.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原则。2007年7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包括: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2.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工商银行从2002年开始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按业务条线进行内部控制自我

评价,2003年引入对基层行(二级分行和支行)的全面评价,并把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两大部分,2005年总行开始对一级分行进行全面评价,2007年引入非现场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扩大非现场评价的范围。内控评价的五大要素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交流与沟通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拥有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实施细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强有力地保障了工商银行实现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通过近十多年对基层行和五年来对一级(直属)分行的评价,使工商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得到了显着改善,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3.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和关键岗位人员轮换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通过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作出有效的评价,同时揭示出内控制度的不足和疏漏,在开办新业务、设立新机构和重要关键岗位人员(包括各级管理人员)轮换等重大业务、机构和人员发生变化时作出有效的评估,研究对策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得到不断改进。一是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内控评价机构,保证其内控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借助外部评价机构,实施外部评价。充分重视内、外部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效果改进措施的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走健康发展道路,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保证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内控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分支机构行和业务部门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合理设置分值,充分运用内控评价结果。同时,要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防止重检查轻整改现象,树立内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通过对各业务线条制定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等进行有效评价,堵塞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

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了解分支机构内控的效果,监管当局需要掌握金融机构内控的状况,这都需要通过对一个机构内控状况的全面评价来实现。没有有效内控评价,就无法对一个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管理情况得出全面性结论,也就不可能为其内控工作的优化创造条件。

1.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大对各级机构内控工作管理力度。内控评价工作在消除业务操作和管理隐患、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绩效机制、持续改善内控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或完善本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促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加大内控管理在经营绩效中的占比,把内控管理状况及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考核和离任、责任审计和绩效分配相挂钩。

2.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完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提高操作风险防控能力。内控评价工作是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状况的全面体检。通过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各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防止发生重大差错事故、操作性失误和违规违纪案件,全面贯彻落实银监会案件专项治理的工作部署,是一项标本兼治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水平。一是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员在组织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突出操作风险防范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形成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操作风险局面。二是强化内控管理委员会对全行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条线进一步落实对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防控措施。三是强化各分支机构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跟踪研究制度执行情况,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防范制度梳理工作不到位带来的风险隐患。

3.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效发挥作用,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有效评价,能够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一是促进各分支机构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各项业务活动按照授权控制原则,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严格执行授信控制,对法人客户办理的各类授信业务纳入法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二是促进各分支机构执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制度。明确划分各级机构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各项业务。三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强化业务监督控制。配置专人对各类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监督,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检查范围,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四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料保全系统,确保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安全性,有助于各部门之间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车迎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186.

杨瑞平.

篇12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在不断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国内不少银行借助外部中介力量,引进中介知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软件,改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等;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如制定了包括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岗位制约、内部审计等大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完善

随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崛起,原来银行业内部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方面,国内商业银行虽然有许多有益的实践,但整体效果和个体实效都不甚理想,无论是公司治理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还是治理机制,都处在新旧控制体系交错的状态下。

1.2内控管理机制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定义,合规风险指的是: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有关准则、已经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表明,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风险所困,甚至被压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违规案件频繁发生,给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战略不健全,导致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的导向出现偏差,银行的宗旨和价值无法得到体现。由于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无法通过政策和程序的持续修订去传承许多有益的风险管理经验,制约了商议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发挥。

2.1缺乏全面的风险意识

首先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其次是忽视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最后是不能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同时又不能认真研究市场变化的规律,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业务不但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2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社会经济调控者的双重角色,对国有商业银行提出的经济目标在事实上也是双重的,这就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进行清晰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同时,由于缺乏人格化的产权和清晰的选择标准,管理人员的选择基本上采用行政化的干部考核运用制度。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薪酬体系类似于公务员,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确定的,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不明显,对其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2.3激励约束机制与银行文化不相融

银行文化是指银行在长期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预期就是银行的目标和企业信念。绩效考核机制体现了银行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对于银行风险管理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且,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跟银行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对员工行为有重要影响。

3健全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

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风险管理。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外部环境比较复杂,银行业发展还不成熟,风险管理形势严峻。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3.1强化公司治理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银行发展能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就普遍存在产权模糊、产权主体虚置、产权约束弱化问题,导致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不足和风险软约束。这一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最为突出,在其他银行也同样存在一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或者国有企业为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直接影响了银行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效能。从风险管理机制的角度来看,股份制是商业银行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

3.2构建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篇13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其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一般包括有效的决策控制系统、执行保障系统、监控和预警系统、业务操作的电子化控制系统和独立权威的内部稽核系统。在银行内控制度的建设上,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的银行商业化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初步形成了以制度法规为基础、以信贷风险控制为重点的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必须在银行内部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央行监管制度在各部门和各级人员中得到正确且充分地贯彻执行。

2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组织构架不合理

首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组织体系缺乏真实的所有者主体,尚未建立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部门尽管已相对独立,但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并没有完全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并未完全扭转,机构层次过多,尚未建立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职责分工不明晰,而且内部环节复杂繁多,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增加了组织运行的风险。

2.2制度建设不完善

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一些制度在强调内部风险防范的同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同业竞争及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内控流程复杂,控制链条长、成本高、效率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业务人员对严格管理产生逆反心理。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对综合柜员制的很多控制照搬照抄原会计、储蓄业务柜员制的有关规定,当遇到会计业务与储蓄业务相互交叉时,因缺乏相关制度,内部控制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另外银行内控法规体系、内容也不完善,时效性较差。现行法规从体系和内容的完整性来看,与市场经济及开放金融条件下对银行内部控制所要求的完备规范的法规体系之间有较大差距,内部控制内容的规定上不够全面,还存在控制的遗漏环节,现存制度有的相对滞后,失去了应有的时效性。

2.3思想认识偏差

对内控管理认识的偏差使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效果弱化,部分商业银行对内控管理的理解具有片面性。许多人认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各种制度、业务规范的汇总,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相互制约、相互衔接的动态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而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使得一些银行重经营、轻管理,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片面强调以业绩论英雄,忽视内控制度的执行,甚至把业务发展与加强监督对立起来,使内部管理让位于业务发展。部分银行职员在工作中也未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惯使他们想尽方法规避内控管理,为省事、方便而进行越界操作。

2.险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银行风险管理还比较落后,大多数银行只对单项信贷风险比较重视,而对相应的信贷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一方面对经营中面临的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没有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没有对各类风险设定限额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内容,银行只能被动应付各种风险。另一方面,各行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未能建立起一套自动、高效、规范的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相对薄弱,普遍缺乏健全的计算机内部控制制度,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设计、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整个过程没有实施严格管理,使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都面临很大风险。

2.5职员综合素质偏低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也是阻碍内控建设进程的一个因素,主要体现在业务素质不高以及道德素质亟待加强两方面,还包括其他诸如人事制度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到位等问题。另外,一些会计人员职责不分,缺乏有效监督,他们无视财经纪律,帐外设帐,弄虚作假,篡改账目,编造虚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致使目前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不够理想。

2.6内控检查有效性低

内控管理的实施情况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内控检查进行评价,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检查有效性较低,主要表现在检查力度大与案件发生率高并存和发现问题多与问题整改率低并存两个方面。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检查质量不高,该查未查;第二,检查机制不顺,该报未报;第三,问题整改不力,该整未整;第四,责任追究不严,该惩未惩。对重大案件处理较实、一般问题处理较虚;对一线经办人员处理较硬、后台管理人员处理较软;行政处分的较多而经济处罚的较少,影响了内控工作的严肃性和震慑力,从而给检查有效性带来不良反应。

3加强内控建设的对策

3.1完善内控组织结构

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要从根本上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股份制是被证明的现代企业制度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改变目前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利相对应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合理的组织架构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银行的组织结构,选用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

3.2建立合理内控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内控机制要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规章的贯彻执行;内控机制要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保证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内控制度要确保规范有效;内控机制要有利于查错纠偏、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相应地,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构建要有明确的经营方针和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要建立严密的制约机制;要建立有效的督查机制;要建立强有力的内控监督机构。完善内控机制应从两方面入手:决策系统、稽核监督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是内控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业务操作系统控制是经营发展的重中之重。

3.3转换思维,增强素质培养

银行内控管理的展开必须使银行职员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家商业银行应客观分析市场变化,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业务发展战略,克服重经营轻管理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审慎稳健经营的先进理念,坚持走审慎、稳健、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积极开展对内控管理理论的研讨,努力寻求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规律,在大力拓展金融业务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另外,为提升会计队伍素质,还需开展丰富的培训活动。要对所有会计人员按管理层与操作层及各岗位职责的不同,进行岗位性资格培训、业务知识考试、业务技能测试与综合考评考核,实行会计上至各级行管理层下至一线操作层全员持证和竞聘上岗;要采取学习教育、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多种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法规制度、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经常性教育培训。

3.4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需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发挥风险管理的服务和支持功能。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从根本上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逐步建立覆盖所有风险业务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发挥风险管理的服务和支持功能,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

3.5强化稽核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的最佳模式是独立于决策经营机构之外、直接由监事会领导的垂直稽核体制。为从制度上、人员上和业务上做到独立,各级分支机构稽核人员实行派驻制,下审一级。稽核经费应由董事会直接批准,与稽核单位分离,使稽核人员与被稽核单位脱离利益关系,以促进稽核的有效性。要按照全行的经营特点和业务状况,制定非现场稽核监督考核评价办法,并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再定期对各分支机构的业务经营情况进行非现场考核监测和分析评价,并根据非现场考核分析结果和评级办法,对各支行的业务经营情况进行评级排序。产生非现场监督考核评价分析报告,定期给现场稽核提供线索和依据,充分发挥非现场稽核的系统性、全面性和超前性作用。

3.6加强信息系统和交流平台建设

运用信息技术加大非现场监控力度、加强基础信息建设是保障信息高效交换、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环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其全部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防范金融技术风险。建立安全高效的计算机业务网络,所有软件投入运行前应进行必要的核准程序,主机与备用、文件与备份要做到异地存放,系统业务人员绝对不能兼任业务操作员。同时,应加强内控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实现对内部人员和业务活动的实时监控。管理信息系统需重视交流平台的建设,保证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无阻,确保有关人员掌握必要的信息。

3.7建设积极的内控文化

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来说,建立良好的基层营业机构内控环境和内控文化,倡导民主管理,注重行为自律,密切利益关系,实现真正的“人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合规文化是内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建设合规文化为契机,健全内控制度,为合规文化的建设奠定制度基础;要以人为本,创建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要建设合规文化应该从高层做起,领导率先垂范;要推行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决策层依法决策,传导层尽职尽责,操作层按章操作共同推进合规文化的建设。

4结语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激烈并存在复杂多样的金融风险。作为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的一把利器,实施以“人本管理”为宗旨的内控管理将极大地促进商业核心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完善内控制度和组织结构,激励银行全体职员积极参与内控管理进程,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并提升个人素质,才能使内控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淑清.对商业银行内控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9)

2曲莉伟.如何加强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建设[J].吉林金融研究,2005(10)

3盘晓娟.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

4李敏.对中国银行内控制度缺陷的几点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8)

5李梅静.我国商业银行软肋:内控制度[J].宜宾学院学报,2005(2)

6苏胜华,吴磊.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2005(10)

7吴浩岭.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武汉金融,2006(1)

8黎军,刘刚.对银行内控检查有效性不高的反思[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1)

9季家友,陈刚,殷明.建设商业银行合规文化与健全内控制度的构想[J].上海金融,2007(4)

10陆.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思考[J].经济师,2007(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