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3 09:54: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
2.1办学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就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不断迈进,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提出,办学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根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2009年,全国普通全日制农林院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全国农业院校总人数2006年为77.99万人、2007年为81.35万人、2008年为85.59万人、2009年为88.69万人,全国林业院校总人数2006年为12.72万人、2007年为14.07万人、2008年为15.14万人、2009年为16.17万人[2-5]。
2.2办学综合质量有所提升
以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3所大学为例,在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排名中尽管评价指标体系内涵有所区别,但从总体趋势看,2006~2010年名次稳中有升,均明显高于2005年。
2.3学科专业设置有所加强
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不断得到了加强。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共有9大学科门类、12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类型、6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2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福建农林大学现涵盖8大学科门类,有1个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9个本科专业;天津农学院有6大学科门类、2个省级重点学科、39个本科专业、14个高职专业、4个硕士点。同时,从2006~2010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农林院校新增一大批本科专业,极大丰富了专业结构和布局。
2.4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2.4.1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十一五”期间,恰逢教育部开展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各农林高校积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定位。
2.4.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高等农林院校新增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中,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有所增加。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在专业主干课或核心课中开设了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配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如南京农业大学开设2门课程,54学时,3学分;福建农林大学开设1门课程,60学时,3.5学分[6]。课程质量得到了加强,2003~2008年,国家级农学类精品课程51门,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占国家级农业精品课程总数的74.5%。在省市级精品课程中,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占省市级农学类精品课程总数的66.67%[7]。
2.4.3建设创新培养平台。高等农林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如华中农业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系统构建包括“三位一体”实践平台、“一体两翼”师资平台、“双向互动”交流平台和“绿色有机”保障平台在内的创新平台[8]。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以学生专业类科技创新大赛为龙头,以学生科技创新社团为依托,构建科技社团体系[9]。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以服务社区、服务农民为主旨,成立了“昆虫社”和“蘑菇爱好者协会”社团[10]。天津农学院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会为载体,建立专业实验竞赛、创业大赛等科技竞赛平台[11]。
2.4.4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对实践教学更加重视,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增开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如华中农业大学构建了3个层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3条主线农林科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主体性方法体系、全程性质量评价体系、中心化条件保障体系和学研产结合型实习教学体系;湖南农业大学出台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规范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设;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构建了“一条主线、三个层次”,课内课外相结合、循序渐进、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2.4.5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在教育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国家一等奖华中农业大学1项,国家二等奖中国农业大学2项、天津农学院1项、南京农业大学2项、福建农林大学2项、山东农业大学2项、华中农业大学4项、湖南农业大学1项。农业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均建立了灵活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学分制,积极开展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教育,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如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健全了教学计划与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组织与教育研究等4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激励约束制度体系、教务工作规范体系等3个体系;湖南农业大学从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和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入手,建立了一套组织严密、信息通畅、评价科学、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甘肃农业大学加强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形成了教务信息管理、教学评估等科学、规范的教务管理系统。
3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劣势
3.1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农业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同时由于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滞后,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得到稳步提升,尤其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还不能得到满足。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应主要在于农学学科门类的人才培养,由表6可知,我国农学学科门类的人才培养在2006~2009年所占比例小且逐年下降,农学门类的人才培养规模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规模相差较大。
3.2人才培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尚不合理,农学学科专业多、涉及到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方面的新专业相对较少;教育类型结构尚不协调,高等农业教育仍以公办农林院校为主,民办教育和独立学院较少;不同学校间和区域间的布局尚不和谐,“211”工程学校、教育部部属学校和地方学校之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校之间人才培养工作差距较大。
3.3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有待进一步创新
3.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定位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没有在科学、准确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定位,导致育人与用人的脱节。许多高校存在人才培养规格不适当拔高的现象。尽管部分高校在某个专业的个别学科实力较强,但并不代表这个专业拓宽后的所有学科的实力都强,如果因此拔高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就可能造成人才质量的下降。同时,各校制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性强、特色化内容少,在实际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时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3.3.2课程设置科学性不够。高等农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必修轻选修、重种植类课程轻经管及人文类课程等思想。课程整合不够到位,课程之间在衔接上的重复及过分强调单门课程的系统性问题仍然存在。课程内容相对陈旧,与“三农”实际联系脱节,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不同学校间课程建设差距较大,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例,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级农学类精品课程,大多数分布在少数几个涉农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中,分布很不平衡,8所涉农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与其他院校的教学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7]。
3.3.3教学体系和模式相对陈旧。教学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问题,实践教学存在实验室和实验实习基地条件不足、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学生创新平台与自主实践平台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好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课程和双语课程不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开设,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严重。
除了农学院的教育外,以色列的职业教育系统中还设有农业学校,综合高中里也有农业方面的课程,这使农业知识和技术得到普及。此外,以色列农业部还设有专门指导农民生产的部门。这些部门有专人长期在农业区进行服务,负责向农民提供新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指导。
据以色列农业部发言人介绍,该部负责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培训的部门约有200人,其中40%的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常年在田间地头向农民讲解和传授农业技术。除直接指导之外,这些部门还组织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满足农民不同的技术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77-02
高校拥有一大批高精尖智力人才资源,拥有高等学科队伍,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产生了大批专利成果,它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专利创新的中流砥柱,专利申请状况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科技指标之一。
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数据源,以“国别省市代码(新疆)”以及“大学名称”、“申请日期”作为条件检索出2004―2014年新疆高校专利数据,对新疆11所本科高校的农学、医学、化学学科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新疆高校专利的优势和弱势,为加速发展新疆高校学科新竞争力建设供理论基础。
一、新疆本科大学申请专利情况的分析
1.本科大学专利申请的情况。通过检索数据发现,在新疆的11所本科大学中,仅有7所大学高校申请了专利,喀什师范学院、昌吉学院等尚未申请过专利。新疆大学的发明专利占到90.65%,而新疆医科大学发明专利比例为88.52%,最后是新疆农业大学发明专利比例66.67%。而石河子大学与塔里木大学以实用新型为主,占47.25%和41.1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来:化学和冶金领域是新疆大学的专利主要部分。农业、轻工业以及医学领域是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以及新疆农业大学的专利重点。石河子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这两个大学在农业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和科技创新力。但是这些数据与内地高校相比来看,在专利申请的意识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在申请的数量上与内地高校有一定差距。
2.本科高校农学学科申请专利情况。在IPC专利分类号中,农学学科的分类号主要包括:A01C、A01G、A01H三部分内容。新疆本科大学中石河子大学申请的农学专利最多,其次为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在新疆农学学科申请专利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3.本科高校医学学科申请专利情况分析。在IPC专利分类号中,医学学科的分类号包括:A61、A61B、A61C、A61F、A61G、A61H、A61J、A61K、A61L、A61M、A61N、A61P。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均有医学学科专利的申请。申请医学学科专利最多的学校是新疆医科大学,其次是石河子大学和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申请量较少。新疆医科大学在医学学科专利申请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4.新疆本科高校化学学科申请专利情况分析。在IPC专利分类号中,化学学科包括以下分类号:C01---C14、C23、C25、C30。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塔里木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均有化学学科专利的申请。新疆本科高校化学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新疆大学,申请了130件,其次申请较多的是石河子大学45件。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申请量其次。新疆师范大学申请量最少。
二、新疆本科大学申请专利授权情况的分析
从图1中可看出,石河子大学是专利授权最多的高校,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其次。石河子大学专利授权占总数的62.80%;塔里木大学占第二,专利授权占申请60%,由于这两所大学校申请的类型大多是实用新型,授权比例比较高。
1.本科高校授权专利类型分析。从图2中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和伊犁师范学院获得授权的专利主要是实用新型,而新疆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获得授权的专利类型是发明专利,这表明尽管石河子大学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较多,但代表石河子大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相对较少。
2.新疆本科高校农学学科获得专利授权情况分析。新疆高校获取农学学科专业授权专利最多的高校是石河子大学36件;其次是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和塔里木大学获得农学授权专利相对较少。
3.新疆本科高校医学学科获得专利授权情况分析。新疆高校获取医学学科专业授权专利最多的高校是新疆医科大学20件;其次是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获得医学授权专利相对较少。
4.新疆本科高校化学学科获得专利授权情况分析。新疆高校获取化学学科专业中,新疆大学最多,授权专利达到45项;第二是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也比较少。
三、对新疆本科高校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分析
1.新疆主要农业高校农业科学专业间优势差异明显,石河子大学在农学、作物学专业优势明显,新疆农业大学在园艺和畜牧、动物医学、狩猎专业优势明显。
2.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以及塔里木大学农业专利申请及其授权情况分析,石河子大学在农业方面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专利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河子大学农业科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能力在新疆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通过对新疆本科高校农学、医学和化学学科的申请及其专利授权情况,新疆医科大学在医药卫生方面申请和获取的专利数较多;石河子大学在农业方面申请和获得专利数较多,新疆大学在化学学科方面申请和获取的专利数较多。
四、完善新疆本科高校专利的措施
1.加大投入,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条件。第一要加大专利投入,设立学科建设专利资金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学科所需资金需求;第二要多个渠道筹措资金,加入市场的机制,通过企业的投资加强学科建设,和企业共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点,加强高校大学的重点学科融资的动能力。
2.引进和培养高质量科研人才。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来实现和完成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提升高校学科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利用自身的学科环境优势,吸引人才从事创新研究和专利技术研究。
3.健全成果奖励机制,提高高校专利创新力。要建立一批高水平专利的人才队伍,创新与创造是第一位的,要让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释放,就要加强激励的机制,提高人才素质,这样就有利科研与专利活动有效迅速地发展起来。
4.建设学科基地,创造良好学科环境。学科发展需要优良的物质基础与平台,学科基地的搭建,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与条件。学科基地的发展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水平发展。
5.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专利竞争力。新疆各高校应鼓励各学科开展学术交流,多与国内外大学建立起教师互访的制度,多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开展学术与交流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促进专利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汤亚非,邹纲明.对我国高校专利现状分析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9,(01):140-143.
[2]付晔,马强,盛佩珍.高校专利有效性的现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8):45-49.
[3]郑剑.独立学院学科竞争力现状与提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教育,2014,(17):54-55.
[4]孙中叶.如何提升优势特色学科竞争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04):48-49.
[5]罗恺,袁晓东.我国高校专利分散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81-87.
[6]徐棣枫,周元,邱奎霖.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江苏高校专利工作为视角[J].科技与经济,2010,(04):50-54.
[7]袁晓东,张军荣,杨健安.中国高校专利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4,(04):76-8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大学为维系自身发展,必须走向外部寻求更多资本。由此,全球大学开始进行新一轮变革,当前的大学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学术资本主义,它深入影响了大学的方方面面。
学术资本主义一词最早使用者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当时是泛指一种受资本主义不良影响的学术精神。进一步解释该词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他们将学术资本主义定义为: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1]具有市场特点的行为具体解释为:“院校和教师为资金而竞争,不管这些资金是来自外部的拨款和合同、捐款、大学-工业伙伴关系、院校对教授的衍生公司的投资、学生的学杂费或其他的一些创收活动”。[2]
毋庸置疑的是,学术资本主义给学科建设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它给学科建设带来更多物质资源,同时使得学科建设更加贴近市场,推进价值的创造,但它给学科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风险
(一)学科布局
大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受学术资本主义影响最显著的,应当是学科布局。专业是学科的基本单位,通过考察专业的设置情况,可以部分考察大学的学科布局。本文整理了近五年部署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新增情况,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分析学术资本主义对高校学科布局的影响。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我国高校学科布局受到了学术资本主义的深刻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学术资本主义特征。
1.重应用型学科
数据显示,近六年来专业设置增加占总数最大比例的都是工学类专业,2011年甚至超过半数,达到55.8%。文学类每年增加的数目不在少数,但进一步研究后可以发现,文学类新增专业多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应用语言、文化传播等。
这样的学科布局的调整势必会使一些学科处于劣势,如一些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任何一项应用性学科究其根源都是基础学科,忽视基础学科建设,会造成应用学科成为“无源之水”。而人文学科更对高等教育有重要意义,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带有公益性质,忽视人文学科,高校就成了机器流水线,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2.追求市场利益
从数据来看,学科布局体现出明显的追求市场利益的特征。贴近市场利益的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增加。而远离市场的学科,以哲学、历史学为典型代表,则增长缓慢,如哲学在2012年和2010年都没有新增专业。虽然这与学科本身的特征不无关系,但是学术资本主义也毋庸置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这样逐利的、市场化的专业设置的趋向会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逐渐趋同,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若干年后势必造成这些专业学生人数饱和,引起就业问题。
3.重短线学科
由于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学术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收益时间周期成为选择的重要因素。高校的专业设置更倾向于短线的、收益快的专业,而长线专业则很少受到亲睐,其中以农学、医学为典型,医学五年间仅新增1个专业。
重短线学科,忽视长线学科会使得这些长线学科的发展陷入僵局,它们虽然在短期内的收效小,但是一旦产生突破,意义不可估量。
(二)学科环境
学科环境是影响学科建设诸多条件中最为潜移默化的,但是它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最为深刻的。学科环境包括大环境,如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等,也包括小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学术氛围环境和科研硬件。
学术资本主义对大环境的影响比较有限,但是对小环境的影响却十分显著。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传统认知中“学术自由”和“学科平等”的氛围受到巨大冲击。很多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经费来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能放弃兴趣和擅长的领域,研究的方向往往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这与“学术自由”的精神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同时,“各学科价值平等”的观念受到影响,逐渐形成“重理轻文”、“重术轻学”等一些具有倾向性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高校影响深远,甚至波及到大学以前的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学生会面对文理分科问题,也容易轻视文科。
同时,学术本主义也对科研硬件产生影响。能够吸引到更多资金的学科,就有能力添置更尖端、更前沿的设备、仪器等等。相反,一些远离市场的学科,就没有条件创造更好的科研硬件环境。
(三)学科制度
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的程序、规则等,它的设立是为了保证学科建设合理、高效地进行。[3]
学术资本主义对学科制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资源分配制度受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最深。各个学科为了追求更多资源,不惜代价追求资源最大化,长此以往,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甚至存在个别为争取资源,滋生学术腐败滋生的事例,破坏高校学术风气。
同时,学术资本主义对高校教师的评估制度影响深重。高校的教师评估制度直接会影响到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通常应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等。因此对人才的衡量、评估制度应当以人为本,基于一个合理的、综合化的评估体系之中。然而,当今很多高校都过分重视所谓“经济能力”,一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很强,但是经济能力不足的教师就在竞争中处于弱势位置。
二、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风险规避
(一)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
学术资本主义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基础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碰撞和价值观多元化。在市场化大背景下,大学必须考量市场价值,因此就产生了市场导向的价值观,造成了学科间发展不平衡。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就不能忘记大学的使命,必须培养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文化氛围。
首先,大学必须树立学术自由的态度及各学科价值平等的价值观。其次,学科建设需要一种公立的态度,摆正学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学科建设最终的诉求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有了这样一种公立的态度,学科的基础研究领域就不会在市场化的背景下遭到弱化,就更能够听到学生、教师的心声,更能够以人为本了。
(二)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持
1.建立合理资金依赖关系
学术资本主义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国家削减对高等教育资金投入,高校必须进行“创收”,使得市场和社会开始成为高校的资金依赖的对象。因此要规避学术资本化带来的风险,首先要使高校的资金来源合理化,建立科学的高校资金依赖关系。
市场化产生的各种弊端,根源都要通过宏观调控解决。而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最主要主体是高校本身。高校要使学科的发展掌握在可控范围内,就要保证政府在高校资源来源的问题上占据主导地位。当某一学科能够筹措到更多外部资金时,政府资金就应适当向薄弱的、不易争取到外部资金的学科倾斜。这样的宏观调控,才保证减少学科间的恶性竞争,缩小学科间的两极分化。
2.建立基本学科保护区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下,一些学科在市场化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也有一些学科,如历史学、哲学、医学、农学等,发展陷入困境。基于此,建立基本学科保护区十分必要。
这个基本保护区应该包括有关文化传承的人文学科和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公共利益的一些学科。在这个基本保护区中的学科,国家应保证资源提供的主导地位,以利于对其宏观调控。更重要的是,基本保护区是强化这些学科的地位,帮助社会认识到这些学科的重要性,使得这些学科更好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完善严格的制度
1.合理评估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可以体现出学科布局。不合理的专业评估机制会导致高校间学科发展趋同、学科发展不符合本校的特定条件等一系列的问题。建立合理的高校专业设置的评估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在学科建设上政府、市场之间的矛盾。
合理的专业设置评估机制首先要对设置专业全方面评估,包括专业特色、需要的条件。其次是对市场的全方面评估,包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地方市场对此专业的需求,以及此专业在地方市场的适应度。最后还需对学校进行全方面评估,考察学校条件、教师结构、以及现有学科结构。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专业设置评估机制,才能够使高校学科结构趋于合理。
2.科学考评教师工作
带有一些功利主义的色彩的高校教师考评制度,目前在我国高校十分常见,尤常见于一些重点学科和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学科。
高校教师的考评机制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综合考量教师对学校、学科和学生的贡献。考察内容主要应包括两大块内容,即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不应将教师的所谓“经济能力”提到过高的位置。科学的考评制度能够有效的引导教师集中于教学和科研,有利于学科队伍建设中选拔到更加优秀的、具有实干能力的人才作为学科骨干。
引言
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其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研究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性是出于以下原因:
(1)研究生培养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各种具体形式科学化、规范化、深入化,促进整个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求,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条件、规格与水平都要与国际接轨,其教育内容、质量标准等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评估,是从过程和目标两个方面检验质量的有效形式。
2.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目前各培养单位制定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大多参照农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执行。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解释,实际操作性差,另一方面与农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不利于农业硕士论文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作为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并与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相区别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农学硕士教育模式基本上从传统重点大学农学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存在不少问题。按照指导委员会的初衷,农业硕士教育的定位是与农学同一层次、不同特色。因此,农业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可以从矛盾的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相对性,即与农学硕士的区别性,尤其是该规格将来与职业任职资格关联的特性;二是相似性,即在程序化、制度化、可操作性、适应原则等方面的一些共性要求。
3.构建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
(1)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农业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要符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2)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
制定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实际情况,使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3)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差异性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和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培养要求,应允许标准具有差异性,体现专业学位种类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4.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论文类型、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写要求等。
(1)论文类型: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可包括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技术、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
(2)论文选题:农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该是农业领域的基础性实践应用问题,应有一定的实践代表性或技术难度。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针对农业领域学科的核心内容,体现应用型学科的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真实、真用、真行,同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新见解。
(5)撰写要求:分为绪论、研究与分析(或规划与设计,或实验与性能等)、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基本采用两种可操作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种是广义的――主要针对论文过程的评价体系;一种是狭义的――即论文文本的评价体系。对于前者而言,基本的评价指标与农学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并无区别,关键在于二级指标的设定。
参照兄弟院校农业硕士的培养实践,我们针对农业硕士论文设计了不同于农学硕士论文的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于狭义的即文本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前许多兄弟院校均处在摸索阶段。但基本原则大致相同,我们根据申请学位选题类型和提交论文的不同形式制定论文评价体系标准(见表2)。
结语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农业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综合考虑特色办学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因素,才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论文标准体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完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质量检查与监控工作,如何实施综合质量评价活动,在实践中继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分得比较细,种植的不学养殖与加工,养殖的不学种植与加工。许多农业企业却是一个综合经营性的单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人才。职业教育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面对新的政策和发展机遇,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如何调整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经营和管理人才,正是养殖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处理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的过程,教师、学生、教材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全三角。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己知”和学生的“不知”的矛盾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教师的“己知”。所谓教师的“己知”,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一个受过农业专业训练的毕业生,对农业科学的概念、定律、定理都有了基本了解,但对那些基本概念中的细节问题,往往会不十分清楚,理解也不够深刻。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就成了解决教师本身的“知”与“不知”的矛盾的过程。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熟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抓住主线,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网。
二、把握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还应钻研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是能力基础,知识绝不等于能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因素,是钻研教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定律和概念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总结概念能力的好方法。学校传授给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有限的,学生毕业后,这些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能力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能力又会加速知识和技能的扩展与更新,如此反复深入。这样的循环既能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因此,农业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过渡到传授知识与掌握技能和培养能力并重。在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
三、重视“知识”与“品德”的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教书又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方面农业类专业教师不能是只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教师总会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这一点恐怕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农业类专业教材中也确实有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如唯物主义思想、辩证的思维方法、爱国主义思想及农学家们的勤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农业类专业教师要本着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态度,除了教给学生农业类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热爱祖国,为振兴祖国农业的精神,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从教材中挖掘这些因素,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钻研教材时有意识地注意这个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农业专业不同于别的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其他学科之间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把精力放在短短的课堂内,而应该适应农业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农业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在农业实践中,作为重要的环节便是实验,实验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现在很多学校没有对农业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导致这些学校缺乏足够的具有针对性的实验科目,给实验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农业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对实验教材进行重新的编写,并对以往的实习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并编写成册,为学生的有效实验提供参考。
五、加强教学实践的考核与评估力
考核和评估是中职农业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考核和评估时,可以从实验基础知识、技能、探究能力以及态度观念等多个角度综合进行,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模式。对于实验基础知识来说,可以采用课堂自测累积的方式。而对于探究能力,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设计和执行能力的考察和评估。另外,教师可以从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和评估态度观念。并将这些模块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整理和累加,得出学生的综合实验成绩。
综上所述,中职农业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应用性极强,必须对教师教学进行强化。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教学质量,才能培养掌握农业理论的高科技人才,并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所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路花.中职涉农专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4,(3).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而备受世人赞誉。正如法国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所说:“在牛津大学,我们不培养绵羊,而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这些人今后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长达600多年的历程中变化发展,足以显示它的独特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院校也实行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导师制。在我国,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曾在2O世纪30年代进行过大学生导师制的尝试。目前的大学教育主要以学分制为主,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伴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其宗旨在于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机制,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植物生产类学科是在广义农业背景下研究农业、林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和安全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的复合型植物生产类类人才。作为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包括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园艺、园林设计和资源与环境6个本科专业,学院于2003年9月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象是2003级的本科生,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经过6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现已取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1.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采用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是以教学、科研为纽带,帮助学生选课、学业设计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一种教育互动机制。形成了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全程是指通过对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多个层面的宣传动员,学生从二年级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教师申报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小组”,学生进校所在的班级即“自然班”,每个学生至少在“自然班”或同时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接受专业导师的指导,可从入学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分阶段是指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设置“班级导师制”(辅导员+班主任)。刚入学的低年级大学新生基本接触的是基础课,并不会马上接触专业课,班级导师将本专业的特点、就业情况等及时告诉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书籍,让学生由浅人深地去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去熟悉并逐渐地喜爱上自己的专业。并请本专业知名导师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想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二年级进入SRP和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实施“科研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由导师提出申请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科研课题名称和所需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要求等,经院系审核同意后,向学生公布导师申请计划,符合条件的学生填报个人自愿。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每位导师每年指导3~4位学生,最多不超过5人,以保证实施过程中导师指导的有效性。
分对象指的是农学院在校学生基础和兴趣不同,需求不同。因此,导师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的指导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自然班+科研小组的组织结构,即不仅为每一个自然班配备导师,而且为对不同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同学组建科研小组,并配有相关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体现“兴趣导向、注重过程、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2.完善导师的选择,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选拔合格的本科生导师是实施导师制的基础。学院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除了对导师的品德、知识、素质等方面权衡评价外,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制订了农学院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办法和相关表格,使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做常规化和制度化。同时,为确保指导的成效性,邀请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从事本科生导师工作。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3.建立导师管理模式,加大监管力度
为使导师制有章可循,不流于形式,建立健全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导师管理条例,制度化本科生导师工作,规定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条件、任用程序、工作职责等,以形成良好的导师制运行机制。
成立了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完善管理。院教办等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各系导师制的运转、执行情况,将导师制的运转情况和检查结果作为院系教学管理评估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导师指导任务。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明确指导任务、阶段目标,并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使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同时,规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本学期指导活动做好安排,并向学院提交工作计划。当然,指导计划在执行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每次开展的指导活动,不论是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导师都要做好活动记录。
4.健全相应的导师激励机制,促使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地开展
学院制定了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工作绩效3大类涵盖德、能、勤、绩4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导师在受聘期间,与教师的岗位津贴挂钩,导师的工作要按指导学生的数量、质量计入其教学工作量。
科学地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多元评价体系。采取学生、导师本人、导师之间、领导和专家“五位一体”的多元考评的方式,使考评结果全面、客观、公平、准确、有效。特别是导师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4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
通过以上方法将激励机制与监督与评价机制并举,促使本科生导师制健康、规范的发展。
二、植物生产类导师制实施成效
导师制的实施和导师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和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激励着学生,近年来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报考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不足10%提高到近30%。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2004年以来,共承担SRP项目18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500多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0篇。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的合格毕业生。据2009年全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农学类专业毕业生持满意度达95%以上。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升高,2009年达到85%。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及早地找到了专业切入点、兴趣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有相当一部分获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攻读研究生时仍在原本科阶段的导师指导下对其早期进行过探讨和实践的专业方向、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
经过6年的实践,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与研究生导师相比,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报酬偏低,特别是科研导师,3年工作量为10学时,研究生导师为40学时,指导工作大多数情况是责任心及奉献精神的体现。由于长期工作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致部分本科生导师整体士气不高,指导积极性受到挫伤。另外,导师能力差异、精力投入不一,指导效果千差万别。导致那些教学科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效果好,那些缺乏教学科研经验或有经验但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指导效果较差,班级导师与科研导师存在职责冲突等问题。为此就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一些设想。
1.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
导师制实施中对导师的报酬及激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运行的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责”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导师的“权”和“利”方面的规定较为含糊,尤其是“利”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导师制的运作效果。学院在无条件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方式,探寻设置导师津贴的可行性和方法,以提高导师工作成效。
2.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导师的培养,使其尽快胜任导师职责
学院的青年导师大多数是才出校门的博士,缺乏教学科研经验,学院计划通过组建国家、自治区和校级教学、科研团队,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
3.正确处理“科研导师”与“班级导师”的关系
学院明确了二者的分工,“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科研导师”侧重于学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使两者的合力效果大于1,以确保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既能解决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需要的持续性问题,又能解决该专业艰苦性对人才需要的稳定性问题。
总而言之,导师制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许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而富有成效的途径。相信随着教学改革、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导师制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一、主要现状特征
1.学科门类呈现多学科发展态势。在全国38所普通本科层次独立设置的农林院校中,覆盖学科门类一般达到7个以上,其中1所高校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11所高校覆盖7个学科门类,11所高校覆盖8个学科门类,11所高校覆盖9个学科门类,另外有4所院校覆盖了6个学科门类。从专业设置层面看,农林院校平均设置专业数为51个。设置专业数最多的是华南农业大学,设置专业82个;设置专业数最少是北京农学院,设置专业22个。高等农林院校实际上已经呈现出多学科发展的态势,覆盖的学科均超过国家公布的11种学科门类的一半以上,非农学科专业的数量超过学校总专业数的50%。
2.优势与特色学科集中分布于农林类。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独具行业特色的学科与专业,这是别的高校所无法取代的。农林高校在多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依然具有鲜明的农林学科特色,基础厚、实力强的学科大多集中分布于农林类。从2007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结果看,7所农林院校获得了16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有这些学科除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外均分布在农学领域,而且这两个学科在早期的专业目录中也隶属于农林科范围。再从38所独立设置的农林院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置看,基本集中在农、理、工和管理学领域,但理学和管理学通常只有一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即生物学和农林经济管理的近农专业,工学也是农业工程或农业机械的涉农专业。
3.非农学科数量发展快。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后,农林高校的新办学科专业数量也大为增加,同时由于农林专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其他学科专业学费低很多,这就从经济上驱使农林院校开办相当数量的非农学类专业。在此背景下,很多农林院校选择开办一些不需要太多实验教学环节的专业,这些新办专业大多集中在非农学类的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领域,这些专业的历史短,学术积淀少,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竞争力强的学科群体。
4.师资队伍质量不高。虽然我国农林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但师资队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大师和顶尖学科带头人不多;学科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某些学科后继乏人,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
5.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学科资源、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严密的、操作性强的体系,过分依赖校领导的主观随意性;学科建设水平与建设效益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分类评价的机制;学校、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任务和职责不够明晰;学校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宏观规划,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亟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6.标志性成果不多。农林高校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不多,不能充分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学研究缺乏学校宏观层面的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力度不够。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较弱,学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路径选择
有学者研究了学科建设的12个影响本文由收集整理因素,认为学科带头人、科研项目、经费、学术梯队和政策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力最大;研究生教育、用房设备仪器、学科组织管理、本科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学科建设影响因素中的较重要因素;学科性经营和科研劳动力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力一般,是学科建设影响因素中的次要因素。根据该研究和其他研究成果,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重点突破。农林高校学科建设首先要确定的问题是:应该建设怎样的学科?理想的做法是建设所有的学科或者建设一个学科的所有方面,前提是我们拥有较多的资源,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在面对“学科建设的理想需求”与“学科建设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时,基本的方法就是“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选择的基本准则是“比较优势”。农林高校的比较优势还是在农业及相关科学、地域特点、人才与团队等方面。因此,必须坚持行业特色学科优先发展、重点突破原则,进一步凝练优势和特色。一方面巩固与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促进传统学科的拓展、改造和升级,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占领学科前沿,引领学术发展方向,形成具有绝对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优势。另一方面瞄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根据本身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一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旅游等,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拓宽学科建设思路,争取新的突破。
2.打造高素质的学科人才队伍。大学的关键、学科建设的关键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离开人才谈学科建设是痴人说梦、竹篮打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的人满足其不同的需求。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了解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同时非常灵活地去考虑构建一个怎样的发展性支持环境。第一,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管理与学科梯队建设。根据经济学著名的帕累托定律,即80/20定律,可以认为一所学校的学术实力,主要是由20%左右的优秀教师创造的。在学科建设中,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和管理是如何发挥好这20%优秀人才作用的重要课题。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应该是其所从事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应该是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集中有关的资源,用人所长,引领本学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对于培养对象,要给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与自由发挥的空间。一个好的学科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学术梯队中“80%”的其他人才也是必须加以重视的,要不然就会后继无人。当前要注意克服只重视20%左右“拔尖”学术人才的激励,而忽视80%左右广大教师激励的极端倾向。第二,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吸引优秀的学术人才来校工作。这些条件包括工作条件、能够获得竞争性的研究经费、合理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有效地管理支持等等。也可以采用“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用人思路,创新用人机制,不一定非要把人才引进学校来工作,但在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发表重要成果等方面,可采取互相联合的方法,借船出海,增强竞争力,促进学术积累和学科发展。
3.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体制。成立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加强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保证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理顺相关职能部处的关系,明确管理主体,避免多头管理。完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为组建创新团队、加强跨学科联合攻关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落实和完善创新团队支持措施,在资源配置、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不同于常规的一些特殊政策。实行优胜劣汰的学科建设制度,进行动态管理。设立学科建设基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改善学科建设条件,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起步扶持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平台的申报支持和奖励等各项学科建设工作。经费投入的思路由以前的平台建设为主转向项目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加强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的科学论证,通过与项目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实行“绩效预算、滚动投入”的经费分配和管理方式,实行学科建设经费“二次分配”。将学科建设经费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本经费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初次分配;另一部分根据学科建设绩效再次分配,按学科取得的各类成果进行量化来确定第
转贴于
二次经费投入。强化竞争,激励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提高建设绩效。创新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以系为主体,构建纵向一体化团队,稳定师资力量,支撑教学工作;以研究中心(所)为纽带,构建横向一体化的开放式研究团队,突出研究优势,开展重大项目与科研攻关。学院作为行政组织,应成为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协调与服务的组织机构。各研究中心(所、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操作主体,它的职能是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开展专业化、连续性的协同攻关,以形成系列化、集成化的标志性成果。在研究中心(所、重点实验室)落实和完善学科首席专家负责制,明确首席专家的责、权、利。运作机制是学校考核学院,学院考核学科(中心),学科考核项目,项目考核成果,成果责任到首席专家及其团队人员。建立学校、学院、研究中心、项目组四级问责制度,并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层面进行考核。学校:总体学科规划及其实施效果、学科优势与特色的形成效果、资源保障及其合理性、使用人才的适宜性。学院:学科规划与建设成效、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平台的组织建设与制度保障。研究中心:团队建设、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绩效。项目组:成果的数量、水平、特色、连续性、潜力。由学术委员会与教授委员会问责校长、校长问责院长(处长)、院长问责中心主任、中心主任问责项目组长、项目组长问责成员。建立与问责制相一致的奖惩制度。
1、上涨:哲学(+25)、经济学(+20)、法学(+15)、文学(+10)、历史学(+20)、理学(+15)、工学(+25)、医学(+20)、军事学(+5)、管理学(+20)、艺术学(+15)、中医学(+10)、工学照顾专业(一级学科)*(+20)
2、下降:教育学(-5)
3、持平:农学、体育学、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
2011、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术型) 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A类考生* 总分 单科(满分=100分) 单科(满分>100分) 2011 2010 变化 2011 2010 变化 2011 2010 变化 哲学 295 270 25 40 36 4 60 54 6 经济学 350 330 20 55 46 9 83 69 14 法学 325 310 15 45 43 2 68 65 3 教育学(不含体育学) 305 310 -5 40 41 -1 120 123 -3 文学(不含艺术学) 355 345 10 55 50 5 83 75 8 历史学 295 275 20 40 36 4 120 108 12 理学 295 280 15 40 37 3 60 56 4 工学(不含照顾专业) 300 275 25 40 36 4 60 54 6 农学 260 260 — 35 32 3 53 48 5 医学(不含中医学) 300 280 20 40 37 3 120 111 9 军事学 310 305 5 45 42 3 68 63 5 管理学 350 330 20 55 46 9 83 69 14 体育学 270 270 — 35 36 -1 105 108 -3 艺术学 320 305 15 35 32 3 53 48 5 中医学 270 260 10 35 36 -1 105 108 -3 工学照顾专业(一级学科)* 280 260 20 40 36 4 60 54 6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 240 240 — 30 30 — 45 45 —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为总分不低于240分。二、【专业硕士】2011年VS2010年
1、上涨:法律(非法学)+10、法律(法学)+15、社会工作(+15)、翻译硕士(+10)、艺术硕士(+15)、建筑硕士(+25)、工程(不含照顾专业)+25、临床医学(+20)、口腔医学(+20)、公共卫生(+20)、会计硕士(+20)、工程照顾专业(+20)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剧烈调整时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引发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分析,探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促使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产业就业互动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使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出现一系列变化,促使劳动力就业产生新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教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工科院校和行业性强的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整体好于综合院校、师范类院校。与地方产业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和与现代服务业关联度高的金融、保险、旅游等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影响着各层次、各学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就四川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专科生就业好的关键因素在于二、三产业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四川工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电子、机械、医药等加工工业,水电、天然气等能源工业,钢铁、化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行业对一线操作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给专科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四川省在本科生就业率下降的同时,专科生就业率从2005年的79.33%上升到2006年的82.36%,并且在2007年首次超过本科生0.32个百分点,2008年再次超过本科生0.53个百分点,达82.55%。
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就业产生了正向关联。产业结构演进带动了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决定了不同学科学生就业情况的差异。从四川省1995年至2007年分学科在校生人数净增量与三次产业产值净增量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看,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最强,近5年这3类学科的就业率走势良好,均高于年均就业率。文学和医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较高,但毕业生人数增长过快,导致就业率走势很不稳定。说明这两类学科规模扩张过快,导致毕业生供求失衡。农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都不是很强,这说明农业的发展对高校相应学科的人才需求不多。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才需求还是在加大,加上四川农学毕业生相对较少,近几年农学专业的就业率很好,5年中有3年的就业率在90%以上。理学、教育学和法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均较低,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基础学科学生的就业困境。哲学、历史学与三次产业的相关性最弱,产业结构调整对这两个学科的影响不大。
工科专业或行业性强的应用型专业受市场欢迎。随着四川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些面向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迅速发展。这表现为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工学、教育学学科的专业发展很快,各学科专业数大于部颁目录中的专业种数,且工学、管理学学科目录外专业发展的比例较大,2007年工科引导性专业就有6个。从近5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工程技术类和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受到市场欢迎,就业率在90%以上的专业大都是行业性强的工程类专业或应用型强的现代新兴专业。
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结构性矛盾
人才市场的信息显示,近几年供求总量大幅增加,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但整体供求比居高不下,专业供求矛盾益发突出。反映到大学生就业上,就是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矛盾凸显。
规模结构矛盾凸显,不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加上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全国人才市场的职位供求比居高不下,供求数量矛盾日益突出。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2009年上升到611万人,年增长率远大于职位供给的年增长率,导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专业结构矛盾凸显,不同专业就业差异明显。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加上高校适应市场的能力还很弱,这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特别是人才的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尤其难以把握,以致人才市场的专业供求偏差加大,专业结构失衡尤为突出。专业结构矛盾凸显,决定了不同专业就业率差异明显,薪资的差异也很大。调查显示,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求职成本最低,就业率是川内最高,半年后的中位薪资可达3000元,较全省水平高出1268元,同时也高出省内其他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约1000元。
能力结构矛盾凸显,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更加理智,逐渐由“唯学历是用”转为“唯能力是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一方面,企业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再追求高学历,职位供给向低学历者倾斜。从人才市场的学历供求结构可见,本科以下的职位供求比最低,以致近几年本科生就业率在逐年降低,而专科生就业率却逐年上升。另一方面,为不断开拓市场,企业的选人标准抬高,希望招聘的人才既是技能型的,又是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以适应市场的多变。然而,眼下许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单一,离企业期望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这就造成人才供需能力结构矛盾加大,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
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
统筹规划,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通盘考虑我国的经济、人口、就业以及教育发展现状等各方面的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调整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比例,实现各区域高校的合理布局,使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互补。
建立引导与约束机制,规范高校合理定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奋斗目标。不同层次的人才应该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分别培养。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系统,但由于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定位不清,分工不明,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不明显。这种定位模糊和角色错位不仅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而且造成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政府把不同层次、科类和隶属关系的学校揉合在一起加以通盘考虑,分类引导各个学校正确定位定性,从制度上明确教育的差异性,并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评估、评价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
1.引言
所谓“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意思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所指的学风是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方法。优良的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巨大的学习动力、端正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它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良的学风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及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文化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教育、教风、管理、服务等水平。
由于社会经济和世俗认识偏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农学专业并不被外界所认同,处境举步维艰,因此很容易造成学习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课本知识枯燥乏味、学习成绩平平等现象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我校相继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华南农办[2009]91号)《华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违纪处分实施办法》(华南农办[2006]15号)等文件,各学院也制定和出台了有关加强本科生学风建设的实施细则,以制度为抓手,积极推进学风建设。
2.现状分析
2.1学生质量不高。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是传统农科专业,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等方面都比较系统与规范。随着高校扩招、生源单一、就业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学生们对专业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差、成绩普遍偏低、综合素质能力偏弱、精神面貌不佳等问题,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农学专业学生课程成绩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农学专业学生在2009~2011年3年间,平均不及格人数为87人次,占总人数的9.95%,高于学校5%左右的平均比例。这一点足以说明传统农学专业学生在成绩上面存在劣势,继而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2.2课堂考勤不理想。课堂考勤是学风好坏最直接的现实体现,也一直是学院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重点。学院以制度形式开始进行课堂考勤工作始于2009年秋季学期,主要建立了以学生工作办公室为最高机构,以学生会、年级、班级、班主任、任课老师为具体实施者的课堂考勤体系,按照学校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以任课老师和班级学习委员为课堂考勤记录登记人,班长或团支书为班级监督人的架构。诸如:在2009年年旷课129人次,请假、迟到、早退169人次的情况下,在严格推行课堂考勤一年后,2011年全年仅旷课43人次,请假、迟到、早退70人次,降幅为300%和241%,这种变化足以说明狠抓课堂考勤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大影响。
2.3科技创新项目不佳。创新项目是学生们培养创新能力、思维,提升专业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也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深造、创新等方面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同学们对自然类科技项目兴趣较大,虽然在教师指导、硬件设备、跟踪反馈、创业等方面比较薄弱,但成果形式(论文)的体现还是比较理想的。诸如:2009~2011年间,农学专业学生共有科技项目立项84项,参与人数34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02%,副教授以上指导老师有60人,配套资助金额达11.46万元,累计发表专业论文23篇。同时也为学院的本科教学年度评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考风考纪建设不力。考试是检验在校学生学习情况的客观标准之一,考风则是反映学生学风好坏的一个方面。农学专业本科生近两年来在考风考纪方面总体上表现出良好,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虽未发生,但有些学生考试动机却不纯。其中考试的抄袭与论文仿作偶有发生,期末考试的高科技手法作弊等都反映出个别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3.对策研究
3.1扩大招生生源,做好宣传,扩大影响。农学专业生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学院发展,从历年招生的生源信息来看,多数为调剂专业,客观上成为专业思想不稳固的诱因。因此,充分展示农学专业的学科优势,扩大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影响力,加大农学专业的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采取深入到各地中学进行宣讲,加强农学专业的宣传,让更多的考生清楚并了解农学专业,并在此方向有所发展和成就。
3.2完善考勤制度,公开透明,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是保证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作息习惯的好帮手。在学校有关制度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严格的考勤实施办法,目前采取的办法主要包括:每周一报制度、宿舍区公布栏公告、学院网页公告、学院和学校通报批评和违纪处分、与家长和本人沟通教育等。经过三年多的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期末考试不及格率从2009年度的9.95%,下降到2012年的5.8%,同比降幅172%;同时毕业率从2009年度的13人,下降为2012年的3人,同比降幅433%,充分说明了考勤制度实施所带来的效果。
3.3深化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善始善终。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外,科技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推动作用。历年来,学院积极推行金穗科技计划、红满堂科技项目、丁颖杯科技项目、挑战杯等不同级别的科技立项,还鼓励农学专业本科生结合毕业论文和实验参与到教授和研究生们的科研课题中去。这样不仅能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其技能,还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起到领航作用,为他们以后走上科研道路与品德培养打好基础。
3.4狠抓考风考纪,诚信育人,赏罚分明。考风考纪是检验一个合格大学生和高校的现实指标之一,其能直接反映大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传统农学专业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更应该在检验标准的这个环节把好关。因此,良好的考风考纪是我们所要宣传的重点,也是加强农学专业学生诚信教育和做人的重要方面,需要教育工作者高度地重视和严格地执行,为学生的成才做出贡献。
4.结语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对于传统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尤其如此。学风问题是学习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学习者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学风建设是一项战略人才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除了依靠必要的制度作为保障之外,更多的是要进行人文关怀,通过教师的优秀品德潜移默化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现代农学专业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现代农业的前进提供新鲜的养料。
参考文献:
杨妙春,王宏.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9(6):72—73.
李树林.影响本科生学风现状主要因素与实证分析.黑龙江高校研究,2009(4):128—130.
农业科学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各种现代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将在21世纪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高科技人才,这是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提出的十分严峻的任务。毋容质疑,在现代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中,实施化学教育对学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设置应用化学专业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现代化学的发展与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密切相关,加强化学基础理论教育,已被广大农业科学和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正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医学教授A·Kornberg曾大声疾呼:“将生命理解为化学”。
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应用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有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微量元素肥料等
农药,这是一个大的门类,它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农药。
农药的使用可以得到很大的效益,全世界每年因病虫草鼠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可能收获量的三分之一,使用农药所获效益可以是农药费用的5倍以上。危害农作物有大量的各种菌类、线虫、螨、昆虫、鼠以及病毒等,使用杀虫剂时,可以采用触杀、熏蒸、内吸、引诱、忌避和不育等手段大量杀灭各类害虫,但过量的农药又会造成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不仅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出口创汇,且会对国家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要靠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
除草剂是农药中的一个大门类,其效率可以10倍与物理除草,使“免耕法”得以在农业中实现,大大节约劳动力。例如,日本新研制的水稻除草剂萘丙胺是一种植物激素型除草剂,对植物细胞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而不影响动物细胞,因而对人畜和水生动物安全,可消除多种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而对水稻无药害,并能在水中逐步降解,对土壤和水源无污染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用量不大,但对调节植物生长有特殊的效果。它能起抑制或促进种子发芽,促进果蔬和花卉生根,调节开花;促进成熟,防治果树落果;防止水稻倒伏,调节老化等。
极微量的性外激素,使雄性昆虫迷向而无法找到雌虫,同时设置诱虫器而大量捕杀雄虫。
微量元素肥料是新型的化肥品种,它能有效地促进植物生长,显著地提高农作物产量。
兽药和饲料添加剂能防止牲畜发病,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产奶产蛋率,可以说,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饲养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水平。饲料添加剂包括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抗生素和抗菌剂、驱虫剂、抗氧化剂、防霉剂、非蛋白氮以及其他的辅助添加剂,随着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例如美国的肉鸡上市日龄已从1934年的95d缩短到现在的47d,料肉比从1934年的4·3降低到1984年的1·96;联邦德国罗曼公司的来航LSL鸡,其年产蛋量高达335~354个,平均蛋重63g,料蛋比为2·36,中国的养猪饲料报酬现在为4-5∶1,如能降低到3·5~4∶1,则每年可节约饲料粮75亿kg,相当于9000万人1年的口粮。
1.2应用化学专业知识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应用化学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例如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洗涤剂的生产与洗涤用品,包括家用清洗剂、各类香波、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在纺织印染行业,柔软剂可使织物手感柔软,抗静电剂可消除织物静电而不易吸尘,它们都需要表面活性剂;食品工业和化妆品中所用的乳化剂,发酵酿造和食品工业用的消泡剂都需要使用表面活性剂。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香料与香精、各类化妆品;用于美化环境的各种盆栽花草肥料和杀虫剂;家庭用涂料和装饰品;家用清洁剂和各种专用除臭剂;此外还有感光材料,食品添加剂和保鲜剂等均用到应用化学专业知识。近几年国内外报道,一种用有机酸和壳聚糖为主要成分的新型食品保鲜剂,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添加0.1%~1%后,可对肉制品、海产品加工,淹渍物、鱼子等进行保鲜。
国外积极开发各种洗浴用化妆品,其中包括:各种浴盐,主要作用是软化硬水,也使浴水带有爽身的香味和迷人的色彩;浴油,可起润肤和增香味作用;浮水浴油,有疏水性、比重小于水,飘浮在浴水表面在洗浴者身上形成一层薄膜,其中可含5%~10%香料,使整个浴室充满香气,使洗浴者心情愉快;泡沫浴油,既有香味,又产生泡沫;对人体皮肤起保护和防止在温度低时引起皮肤散失水分的作用等。
1.3应用化学与军工、高技术领域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军事工程,高空水下,特殊环境等条件下需要各种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材料,这些都往往和应用化学知识有关,例如宇宙火箭、航空与航天飞机、原子反应堆、高温与高压下的作业、能源开发等高温高压下需要的高温高压材料。以粘合剂为例,在航空工业中,巨型火箭所用的液态氧、液态氢贮箱是用多层保温材料制造,难于用机械方法连接,而采用了聚氨酯型和环氧-尼龙型超低温胶粘剂进行粘接、大型波音型客机所用的蜂窝状结构以及玻璃钢和金属蒙面结构也都离不开胶粘剂。
在陶瓷制造业应用化学知识应用的更多,陶瓷具有绝缘性、压电性、半导体性、磁性等电磁特性;耐热、绝热、高硬度、耐磨性等功能。因此应用化学在能源和空间技术、信息和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1.4应用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也极其广泛
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化学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都离不开有关应用化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应用化学是应用学科专业面比较宽,属于化学与农药、化工、环保等专业的交叉学科,符合教育部专业调整要求。
在北京农学院新设应用化学专业,可与已有植保、生物技术、食品、林学、动物科学等传统专业互为依托,加快专业改造步伐,还可为新上药学专业打下基础。上应用化学专业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履行都市型农业院校的职能,为北京市民生活水平率先向全面小康迈进做出自己的贡献。鉴于此,整合现有专业师资队伍,整合有关实验仪器设备,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申办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2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必要性
2.1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所需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目前中国关贸总协定的顺利缔结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给北京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创汇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将是北京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创建应用化学专业,既可依托传统专业,促进其持续发展,又可利用现代化学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为传统专业注入新内容、新活力,并使各专业紧密联系,有机整合,促进学科建设,促进学院整体发展。也是通向21世纪增强中国工、农业生产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全面提升工业、农业以及环保等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
2.2传统专业改造所需
20世纪中国工、农业发展模式以数量型为主,21世纪将向质量型转变,应用化学在此巨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学院现有农学、园艺、植保、林学、动物医学等传统农业专业急需全面改造,以适应新世纪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化学专业的建立将在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无公害食品、改良品质、提高产量、环境保护等现代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从而全方位提升传统专业,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尽快适应新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用应用化学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列入学院“专业调整”规划之中,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整合全院有关人力和物力资源,开办出具有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应用化学专业,并以应用化学专业的设立带动学院传统专业的改造和发展,为首都工、农业的腾飞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
2.3人才市场短缺所需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农业院校中最早设立应用化学专业的学校,近年来又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农业院校陆续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着力培养新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几个高等农业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宽,可到化工厂、相关公司、医药、化验、高检、防疫、学校、外企以及环保等行业就业,中国农业大学应化专业是该校三大热门专业(生物技术、计算机、应化)之一。这几个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30%考取硕士(或出国留学)、博士研究生,仅70%左右参与本科分配,且多从事农药、化工、环保、商检、海关、化验、基因工程疫苗等工作。一般流向外企、合资企业等,近几年应化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生都出国深造、生产第一线很缺乏这种应用型人才。目前中国高等农业院校每年培养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约7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科研院所,企业,环保、商检、防疫、农业园区等部门每年需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至少逾万人。近年来,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归国留学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酶制剂以及国有和民营现代化工企业等急需应用化学专业人才。首都工、农业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型、应用型的应用化学专业队伍。因此,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农业高等院校,责无旁贷,尽快设置应用化学专业势在必行。
3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可行性
经过多年的筹建和准备,北京农学院已具备了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基本条件:
3.1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北京农学院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原则,在植保、食品、农学、园艺、动物科学等专业间构建平台,应用化学专业一些相关课程已作为学院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开设。学院从事与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教师有40余人,而且不少人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和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重点农业院校博士、硕士毕业生,分配至学院后,结合农业院校教学实际和科研实践,围绕应用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开展了卓有成就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全院专业整合后,现有教师能够担负大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如条件许可学院还可在短时期内引进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和国内较有影响的教授数名。同时也可聘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可以这么说北京农学院已基本具备了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的师资。
3.2调整和改造了实验室,实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围绕应用化学及其应用这一中心环节,北京农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有机整合、合理配置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教学实验开出率,使实验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学院化学实验室已于2001年12月通过了北京市教委的合格评价。化学实验室使用面积合计762m2(有机162m2、分析174m2、普化75m2、仪器室和天平室228m2、准备室63m2、库房38m2、去离子水房22m2)。实验室800元以上的固定资产142件,价值57·10万元,低值耐用品2780件,价值8·97万元,固定资产合计66·07万元。具备药物合成和进行农药残留测定的实验条件。化学实验室的教师已招收应用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3人(和新疆农业大学合招)。
北京农学院化学保护实验室现有面积560m2,具有可进行生测和药效的实验条件,并已通过北京市教委的实验室评估。
北京农学院现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实验室具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能完成农产品品质改良、合成、药残、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防治等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的建立为应用化学专业的创建提供了坚定的实验实践支撑。北京市果树重点学科实验室、园林植物重点学科实验室及相关专业实验室近年来已积极开展了相关领域的应用化学教学与科研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化学实验室为中心各专业室相互结合,为应用化学在各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据北京市实验室评估专家说,现有实验条件可满足年招收60名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所用,已经达到化学系的水平。
3.3产学研基地日趋完善
院校鸟瞰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从属于“211工程”建设的学校但不在“985工程”建设的学校中选择。她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来的,平台主要任务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全国顶尖的优势学科实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群。
纵观这32所院校,她们基本上是没有经历过合并重组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精度高,拥有一至两个全国顶尖的学科。在行业内认可度高,具有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科积淀。只有国家中央部委直属的“211工程”高校才有资格进入此“平台”。
就目前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来看,这些高校均在学科建设上各有特色,且有不俗的实力。依托学科建设,高校的整体实力也得到提升,如江南大学的设计学院在国际IF设计高校排名中名列全球第五位,西南交通大学的牵引动力实验室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华中农业大学的分子育种生物技术排名世界第5位等等。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首批“2011计划”名录中,就有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晋级,这项计划被誊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由此可见这些高校的实力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程度。
院校点击
西南交通大学
院校速评: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时称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我国最早创办的现代大学之一。1905年迁校河北盾山,后更名唐山交通大学。1972年内迁四川,改为现名。长期以来,该校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正式划归教育部管理。西南交大也是中国近代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教育的发祥地,为中国的近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民国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吴稚晖先生曾经评论过:“中国真正能注重科学工程的学校,寥寥可数,而其中就有北洋,南洋和唐山(即指今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编者注),尤其是后者,才可算得纯粹的工程学校,较前两者也‘尤专精’”。清华大学校史也载清华工学院初创时,国内已有南洋、唐山及北洋诸校,工科教育已十分成功”。
而今她坐落在天府之国——成都,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承担建设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以及正式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西南交大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在轨道交通领域影响重大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的牵引动力实验室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在学科建设上,西南交大更是实力非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测绘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也名列全国前茅。值得一说的是,茅以升学院、詹天佑学院两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学院更是聚集了交大的特色、优势学科及其专业。
西南交大因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发展壮大,她创造了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等多个举世公认的第一,从中积淀的许多宝贵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以“轨道”为特色的专业发展: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全国排名前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全国排名前15位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力学、通信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地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8-66366373,66366386,6636738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院校速评: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大学。该校分北京和武汉两地办学,其中武汉校区位于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校园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地质博物馆,还有贯通西、北校区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这些都是学子们引以为傲的。
地大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地学类专业约占全校专业总和的1/4,拥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地大实力最强的三个学院是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和工程学院,其下设的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下水工程、水文地质等个个都是强势专业,在业界认可度很高。在这里,地学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够优秀,还有机会进入地球科学“菁英班”、理科基地班、工科基地班。
由于地质类专业因对口工作的特殊性,比较适合男生报考,女生报考时应慎重考虑。建议女生可以报考地大的文科类专业,虽然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实力相对较弱,但有些专业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说珠宝鉴定专业,从近些年的珠宝行情来看,该专业在就业方面还是不错的。英语、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学、煤及煤层气工程、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球化学、环境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7—67883304
中国药科大学
院校速评:中国药科大学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目前已发展成为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被公认为是药类专业的国内权威,有“药界清华”之称,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在国内堪称一流,药物化学、制药工程、临床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也都是非常好的专业,每年录取分数都很高,就业前景不错。另外,为顺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该校在原“生化制药专门化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了“生物制药专业”和“微生物制药专业”,并配备了生物制药教研室、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室,软硬件条件都相当过硬,就业前景广阔。设立的基础药学基地班、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在全国基地班中排名靠前,两个基地班的保研率都很高,基础药学基地班偏向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培养创业型人才,同学们入学后学习一年会有滚动分流选拔考试,通过选拔可进入基地班学习。
需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药学类专业虽优势明显,但是如果存在色盲、色弱等视觉问题,那么很遗憾不能报考药学相关专业,因为这些专业化学实验较多,对于视觉要求较高。如果学的是文科,那么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等省级特色专业是不错的选择,药事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也值得报考。
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制药、药物化学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5—83271319
河海大学
院校速评:河海大学始建于1915年,在南京、常州均有校区,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河海大学在江苏地区口碑甚好,在全国也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与其在学科上颇有建树是分不开的,该校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尤其是水利工程学科总体实力最强,支撑的相关学科门类较多,水利水科支撑下学科人才梯队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地位。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电气工程、环境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农业工程、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力学、应用经济学等学科进入全国前20名。值得称道的是,该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堪称镇校之宝,就业面非常广,此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抢手的人才。港口与航道建设、水文水资源、土木工程等专业也是学校的顶梁柱。
大禹学院是河海大学培养本科拔尖人才的专门学院,它是在原有的土木水利综合改革试点班、水利、土木大类基地强化班的基础上成立的,定位是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水利、土木方面的拔尖人才,实行的是本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小班化教学,实行导师制,并注重国际化交流和培养,每年面向全国招生人数仅为百余人,竞争非常激烈。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5-58099483
西南财经大学
院校速评:西南财经大学创建于1925年,坐落于西南第一大城市成都,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素有“中国金融人才库”之美誉,是中国唯一有着深厚金融背景的财经大学。
西财一直致力于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内唯一以“中国”冠名的国家级金融研究机构。目前学校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金融学科群,现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金融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西财的经济学门类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二,三大核心主干学科(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均进入全国前15位,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国财经院校第二。
西财的特色专业以财经管理类为主,会计学、金融学、工程造价等专业是该校的强势专业,每年报考以上三个专业的考生很多,竞争非常激烈。2012年,西财又新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该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先进,教学质量优秀,《人力资源管理学》是国家精品课程。
西财开辟了国际化办学特色,与全球第五、英国第一的大保险集团英杰华合作培养国际保险会计硕士生,填补了我国保险财务领域与国际接轨的空白,为此在财经界有了“精算在南开,保会在西财”的美誉。西财与全球第一大企业软件及服务提供商——甲骨文公司的合作,堪称高等教育与业界合作的范本。
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财务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保险、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8-87092355,8709289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院校速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于1931年,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
西电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四。西电还依托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等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项第一。
西电开设的电子类专业都十分强势,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两大王牌专业均可独当一面。西电还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这些老牌专业的实力自不用说。另外,物理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在全国排名30以内。求学于此,不仅有好的专业可学,还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等助同学们成才一臂之力。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9-88202335
西南大学
院校速评:西南大学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成。学校位于重庆市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著名风景旅游区——北碚区,虽然从成立时间来看西南大学尚为。“年轻一代”,但这并不妨碍她具备107年的悠久办学底蕴。在师范院校与农业学府强强联合的局面下,成就了其更为多元的学科发展特色。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和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这些具有显著特色的培养计划为西南大学的学生成长提供良好平台,亦成为国内其他高校的学习典范。学校的教育学科发展积淀深厚,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尝试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为西南贫困山区的支教事业开辟新的方向,同时积极探索学生海外教学实习,为师范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舞台。
西南大学现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生态学、果树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有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等37个省部(市)一级重点学科。在学科中,心理学在全国排名第三,水产在全国排名第五,教育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全国排名第六,畜牧学全国排名第八,农林经济管理、民族学全国排名第九,植物保护全国排名第十。此外,生命科学、管理科学优势明显,教育学、社会科学、文学、理学实力雄厚,依托学科优势,家蚕基因组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农学是西南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就是该校农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的杰出代表。心理学专业名气不亚于北师大的心理学,全国闻名,被誉为心理学的“巴蜀巨擘”和“西部巨擘”。西南大学是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六所高校之一,师范类专业总体实力都比较强,如教育学、英语、化学等均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生物科学、植物保护、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心理学、园艺、历史学、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农林经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英语、农业资源与环境、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动物医学,音乐表演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3—68252513,68250942
合肥工业大学
院校速评: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该校在工科方面见长,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排名第六位,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二级重点学科,此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总的来说,合工大机械类专业都很好,车辆工程专业是代表,在国内汽车行业很有名气,其隶属的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也是最有实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也有很好的声誉,广受学生好评。对于合工大这样一所工科类大学而言,文科类专业相对工科要逊色不少,目前合工大只有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开设的专业招收文科生,法学、广告学、英语等专业值得一报。而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虽开设了偏文科的专业,但只招收理科生。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联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车辆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551-62901096
华中农业大学
院校速评:华中农业大学创建于1898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狮子山,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华农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作物学。目前作物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位,另有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微生物学等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4个部级重点学科。根据中科院《农业生物技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显示,华农分子育种生物技术排名世界第五位,植物染色体工程排名第十位,转基因粮食作物、植物基因组研究、动物基因组研究等排名进入前二十位。
农学、生物学是华农的老牌优势专业,其中生物学建有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每年的录取分数很高。生物技术和应用生物技术是强势专业,建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学子们乐于竞争的专业。据华农的一项考研数据显示,该校生物类专业和农科优势专业均是考研大户,每年的录取率超过50%。此外,华农的广告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实力也很雄厚,华农现任校长就是园林专业毕业的,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领略校长的教学风范。华农还是湖北省开设土地规划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该专业虽然学习比较辛苦,但是就业前景很不错,测量规划,在公路、铁路工程建设中都少不了,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这个专业只要学好了,前途是光明的。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园艺、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医学、园林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7—87280707,87395964
中国传媒大学
院校速评: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4年,位于北京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打造以传媒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现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显示,该校的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设计学、艺术学理论2个学科排名前十,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等4个学科排名前三十五位。
在专业建设上,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工程、新闻学等优势专业均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该专业每年招生计划60余人,而报考人数是招生人数的100多倍,要求男生身高不得低于1.75米,音质要好。广告学院的广告学专业位列全国三甲,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是该校的优势与主干专业。为服务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学校的数字游戏设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该专业在软硬件方面都具备很好的条件,因对口的是朝阳产业,就业前景看好。
国家级特色专业: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录音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非通用语种群、广播电视新闻学、动画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10-65779370,65779256
长安大学
院校速评:长安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的“黄埔军校”。
长安大学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有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地质工程等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有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具有较强实力。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交通运输工程排名全国第五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全国第八位,地质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等排名全国前五十位。
长安大学始终保持着在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和建筑等方面的专业特色,专业设置覆盖了当今这三个行业的绝大部分领域。其中公路交通特色最为显著,实力也最为雄厚,如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是该校的招牌专业,在全国首屈一指,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等优势专业也独具特色,此外还拥有全国高校惟一的包括汽车高速试验环道在内的综合测试场。地球物理专业是该校的老牌专业,有50多年历史,属研究型专业,就读这个专业以后若想要发展好,最好是能本硕连读,或者读完博士再就业比较好。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机械电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自动化、环境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9-82334104
中国矿业大学
院校速评:中国矿业大学始建于1909年,位于华东地区的门户城市——徐州,其前身是焦作路矿学堂,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沉淀如今已形成以工科为主、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等学科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矿大并没有去炫耀自己悠久的办学历史,相较而言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始终积极为学生开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绿色通道,全方位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协同培养优秀学生,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韵伯恩科技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五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将选送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国外学习,同时也接收国外学子来校学习,这种国际上的人才交流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发展高度颇为有益。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实行通识教育、创造教育以及个性教育,学校特设孙越崎学院,每年从入学新生中挑选部分高考成绩优秀的理科生进入学院学习,学院专业涵盖丰富的各类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期满之后有望直接推荐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使之成为许多优秀学子的梦想摇篮。中国矿业大学,顾名思义其特色专业与矿业紧密相连,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等均是使得矿大名声在外的“王牌专业”。在人口不断增多、资源日渐稀缺的时代,更好地发展矿业更是成为国际瞩目的话题,如此便使得其就业发展前景良好,成为经济发展的“弄潮儿”。
国家级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会计学、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大学网址:http://cumt.edu.on
招办电话:0516-83591555,83591666
北京科技大学
院校速评:北京科技大学始建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六所国内知名学府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经过几十载的发展沉淀,现已成为工科领头诸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的院校之一,并于2006年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试点高校。
冶金工程是北科大引以为傲的优势特色专业,包含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和能源与环境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学校配备有激光测速、红外成像、数字显微图像、超高温差热分析、高温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多功能真空熔炼等先进实验室,为学校的研究工作以及本科生更有效掌握理工基础知识提供平台。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成为从事钢铁与有色金属冶金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就业以及继续学习深造均是良好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亦是北科大的品牌学科,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完备的硬件设施成为学科发展的助力器,学校拥有固体电解质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教育部环境断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基地,科学研发能力可见一斑。软件力量与硬件实力并行发展的策略使得北科大成为工科院校中的佼佼者,更是享誉四方的“钢铁摇篮”,有34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专业研究,一大批校友担任鞍钢等国家大型企业以及北大方正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成为历代北科大学子们的奋斗目标。
国家级特色专业: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工程、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热能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