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要素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outer space;elements

中图分类号:TU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96-01

0引言

大学图书馆的外部空间是相对于内部空间而言的,这个空间是图书馆的一部分,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图书馆外部空间的设计对图书馆自身及整个大学校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主要包含界面和环境两个方面。对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设计要素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系统和深入地了解影响外部空间质量的各方面因素,提高我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大学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的设计水平。

1界面

在大学图书馆的外部空间中,界面是形成空间的必要条件,也是决定和影响外部空间的重要因素。外部空间界面可分为环境界面和建筑界面。

1.1 环境界面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的环境界面指各类路面,广场,绿化,水景等对外部空间起界定作用,同时影响外部空间形态和空间质量的界面。

1.1.1 硬质界面图书馆的广场是最重要硬质界面。广场是大量人流穿越、聚集、交汇的场所,它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外部空间的感受。广场应该有适合的尺度,过大的广场会使人失去尺度感,使读者与图书馆产生疏远感;过小的尺度会使空间局促,使读者产生压迫感,同样影响对图书馆的使用。适合的广场尺度应当具有围合感,同时有足够的观察和使用的空间。广场的铺底也十分重要,铺地的材质、铺装的图案也会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的感受。明快的色彩,细腻的材质,简洁的铺装,可以体现大学图书馆严谨、宁静、儒雅的氛围,同时能够突出图书馆的建筑形象,使内外空间协调统一。道路作为硬质界面起到引导人流,组织交通的作用。不同形式的道路对人流有不同的作用:直线式的宽敞的道路起到快速引导人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曲折的园林小道吸引少量人流散步休憩,没有特定的目的性。机动车道及停车场则将机动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对图书馆读者的影响。

1.1.2 软质界面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的软质界面主要包括绿地和水景。软质界面具有场所功能。广场的场所功能在于组织交通,进行仪式性的公共活动等,而软质界面的场所功能偏于休憩和交流。读者在图书馆读书之余可以在草坪或水边进行休憩交流。同时软质界面具有景观功能。大学图书馆周边的绿地和水景可以形成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环境,吸引读者进入。此外,软质界面还具有生态功能。绿地和水景有助于改善图书馆建筑外的小气候。植被可以热岛效应。同时还可产生氧气,提高周边空气质量。水体可以吸收热量,调节室外温度,形成空气对流,有利于建筑通风,降低建筑能耗。用原有的地形条件,将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结合布置。同时利用高差变化,精心设计外部空间界面,可以创造出大学图书馆丰富的外部空间。①仪式性外部空间。②自由性外部空间。③复合性外部空间。

1.2 建筑界面图书馆建筑界面在其外部空间中起着控制和统领的作用。同时,大学图书馆建筑界面又必须与其在校园中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①图书馆位于校园核心区的中轴位置,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图书馆的建筑界面常常被设计为对称式的:强调外部空间的礼仪性,强调建筑的中轴位置。②图书馆位于校园核心区,且校园内需要一个制高点来统领整个空间。图书馆的建筑界面常常被设计为高层塔楼式:强调建筑形式的高耸突出,以及对其外部空间和其他建筑的统领作用。③图书馆位于多条流线的交汇处,且不需要图书馆有高度上的统领作用。图书馆的建筑界面则常为非对称的多层独立式:形式的相对独立,可强调个性,也可强调与周边建筑的协调。④当图书馆以多层院落式来适应地形环境或校园风格时:其强调的是空间的层次和组合。⑤图书馆位于校园核心区,不处于中心位置,且与其他建筑结合,结合式:不强调个性,强调共性与协调。

2环境设施

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设施主要包括:

2.1 休憩设施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的休憩设施为读者提供了读书、休憩、交流的设施。体现了图书馆对读者室外活动的关怀,也是外部空间环境功能性的重要体现。

2.2 景观设施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主要艺术景观设施包括雕塑、壁画及各类艺术小品。它们能够点缀和烘托外部空间环境气氛,给外部空间以鲜明的标志;能够增添大学图书馆的文化气息,强化图书馆在校园中的可识别性。

2.3 照明设施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照明设施主要是利用环境灯光的效果,创造夜间图书馆宜人的外部空间。照明设施的设计包括基本照明和艺术照明。基本照明是保证读者正常的夜间室外活动,防止事故和犯罪发生。艺术照明是在基本照明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外部空间特征,利用各种灯光渲染环境气氛,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外部空间环境的再创造。

2.4 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是大学图书馆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图书馆开放性的表现。图书馆外部空间的无障碍设施主要包括盲道、残疾人坡道、视残标识等。

大学图书馆的外部空间设计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空间设计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英]杰奥弗里・勃罗德彭特.乐民成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鲍家声主编.图书馆建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4]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篇2

学习共享空间作为提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的场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空间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场所里能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对于学习共享空间也有了新的设计想法和设计理念。对于共享空间的设计也越来越创新,很多学校的共享空间有了一定的特点,在设计中包含了一定的文化理念。

一、对学习共享空间的简述

学习共享空间是从信息共享空间发展而来。学习共享空间实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为适应大学教育体质改革,满足大学生交互式学习需求而营造的新型协作式学习环境。信息共享空间使整个图书馆通过数字化联系在一起,实施统一的管理系统。而学习共享空间则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加强了教学管理。所以,在对学习共享空间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尽量设计一个新颖的、对于学生有吸引力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的良好环境。这样,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布局和划分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学习共享空间一般是学习交流和合作的空间,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区域:学习区域、咨询区域、多媒体工作区域、以及研究室等等。

二、学习共享空间的存在有着怎样的意义

1.学习共享空间的存在对于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的作用。学习共享空间为学生的研究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空间和一定的便利条件。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学习空间,它的存在能够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协助,共同进步,学生们可以按照一定的学习和探讨小组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学习共享空间提供的一些新的设备和产品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中存在的乐趣。对于新事物的好奇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2.学习共享空间的存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了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太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该空间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在各大高校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和创建来看,我国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建造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学习共享空间虽然足够有特点,知识面和学习范围都更加广泛。但对于学习空间的设计大多相似,不能给学生抵赖新鲜感。在布局上营业不够新颖,仍旧保持着图书馆原有的规整和死板,在装修上也存在着颜色较为单一的现象,是学习空间没有活跃的气氛。在对学习共享空间进行设计前,可以前对在校大学身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们的想法和需求有着一定的了解,并把学校的现实状况和学生的兴趣需求相结合,设计一个合适的空间。学习空间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为他们的研究和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一在设计中要尽量的使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关于共享空间发展的新趋势

1.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图书馆大多设有电子阅览室,且图书馆内有无线网络覆盖。图书管的共享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由此可见,一个环境良好的学习共享空间能够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改变。学习共享空间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喜好,增加一些有趣味的内容,满足青少年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同时在设计是也应该注意区域的划分以及装修的风格。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使人身心舒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在学习的同时还享受着生活所带来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条件是一定会得到所有人喜欢的。图书馆的共享空间应该设置一些较为休闲的区域,在图书馆中唱歌、跳舞和看电影,相信这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吸引力的。一个好的共享空间不只是要有学习的空间,更要提供良好的环境来放松大家的心情。在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空间变成不只是单纯学习的空间。2.在这样的空间中制造一些有趣味的事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设计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能够是学习不在枯燥和乏味。幽默和风趣的设计元素能够给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于不同地点的不同设计和装修风格。研究室中要提供一定的研究装置,以便于学生在探究中的求证和操作。另外,在实验室应该添加一些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也可以增加投影仪,方便对于学习内容的讲解和探讨。3.尽量在学习区域载重一些花草能录色植物,也可以设置一些模拟的环境,供学生们放松情绪。在设置休息区域时尽量能搞保证休息时的私人空间,在座椅周围不只一些藤条或者竹条。像咖啡厅就是一个较好的休息地点和休息环境。既能够保证休息时不被打扰,又能享受生活的美好与惬意。

结束语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自主的进行学习具有很高的学习效率,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能够促进一个人对于学习的兴趣。一个优秀的学习共享空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校学生的生活质量,丰富在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学习共享空间能够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都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对于交流和分享的重视,促进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的理念。在设计中,要根据相应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行为;空间;互动关系

人类行为发生的模式是由需求到动机再到行为本身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因此人类行为方式本身的发展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可分割的。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功能主义是抽象于需求的,是机械性满足的体现,其功能的产生是对于空间需求的正面回应,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在具体空间中行为发生的好坏和人的直观感受,而这种感受恰恰是下一次进阶行为发生的刺激物。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行为空间论是对功能主义的升华,它在包含功能主义空间需求的同时对人类行为的特征和模式做出正面回应。

1.以行为主体和行为类型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构成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时间段内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这种角色本身一部分可能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是基于我们的行为本身。在城市公共图书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行为主体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类型与空间。

1.1读者读者是城市公共图书馆最为主要的使用主体,它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主要的对象。大多数的城市公共图书馆都是以读者流线为主要流线进行设计的,当然这里的读者按年龄分可分为老年读者、成年读者、儿童读者。按健康状况分,又可分为正常读者和残疾人读者。按目的性强弱分可分为学习型、研究型读者与休闲读者。因此,作为服务于读者的阅览空间即为图书馆建筑的主导空间,这里是人与书籍等知识信息载体直接接触的区域,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空间。读者行为类型按年龄划分有:儿童的阅读、玩耍、集体学习行为、同龄之间的交往行为等(多数成年人陪伴)。成年人的休闲阅读、学习研究型阅读、自主学习、学术研讨与交流、影印资料、休息等。老年人的休闲阅读、交往行为、休息等。通过分析以上行为类型可以看出,适当的交流交往空间、研讨空间、自习教室空间、休息空间、影印资料空间等存续空间是图书馆主导空间的必要补充。

1.2.服务者这里的服务者与公共图书馆内的行政人员有严格的区分,他们直接与图书馆使用者接触,监管图书馆的运行,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指引与帮助。服务者是图书馆使用者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纽带,他们是图书馆高效运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服务者的空间应与主要使用者空间重合,嵌入其中。其主要行为包括问询服务、指引服务、书籍整理、影印服务等。

1.3.非读者型市民他们的行为主要包括:休闲交往、停留休憩、陪护行为、参展观展、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成人教育等。主要利用图书馆的非核心功能,包括室外的绿地、公共空间(包括可能的灰空间)、咖啡厅、报告厅、展览厅等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衍生空间。

2.以行为主体意愿和行为强度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设置与配比

通过以上基于行为主体和行为类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服务于图书馆使用者的三种空间类型,即,图书馆阅览学习空间(主导空间)、图书馆交往与服务空间(存续空间)以及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承载社会生活的空间(衍生空间)。但对于具体的图书馆设计,因其所处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这几种主要的空间类型和对应的使用功能如何选择和配比呢?面积指标如何确定?容量如何确定?一方面,它与行为主体(使用者)的主观需求相关;另一方面它与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事件发生的次数(频率)、时长即行为强度有关。合理的图书馆功能选择与空间配比,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利用率,满足服务人群的不同使用要求,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并且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因此,这样的意见和数据从何而来就成为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功能定义与空间设置方面,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先生的“仙台媒质机构”选择了市民座谈会的方式,他将设计方案的内容与由来向广大市民公开,成立了审查委员会与市民进行积极的沟通。在空间配比方面,伊东事务所积极听取相关使用团体的意见与建议,并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方案本身,为各项行为活动的展开做出合理的空间配比与调整。

3.以行为逻辑和行为需求满足程度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空间组织与设计

基于行为逻辑和行为需求满足程度为基础的空间组织与设计应以行为主体的差异性为主线,尊重不同行为主体的主观需求,既应适应目的性强的行为事件如查找直接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或自习,也应适应一定主观随意性的休闲阅读,及时研讨、思想交流等行为的发生。现代公共图书馆设计不管是国内和国外都以开架阅览空间为主体,这是图书馆“以藏为本”到“以阅为本”适应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以图书馆的主导空间即阅览空间为例进行讨论。在公共图书馆阅览空间内发生的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逻辑关系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关系,即人与书籍等知识信息载体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

1).在人与书籍等知识信息载体的关系中,因行为主体自身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不同,大部分的现代图书馆阅览空间都会进行一定的空间划分,即适应儿童学习需求的儿童阅览区,适应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阅览区(部分图书馆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也进行了区分,但笔者认为二者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并无太大不同,因此这种区分并没有实际意义),适应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览区等。在知识信息载体方面其主要包括书籍、影音、视听、网络等载体,但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仍以书籍资料为核心,书本杂志等仍是普通民众在公共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正确处理好人与书的关系便是阅览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核心,而人与人和人与空间的关系作为辅助支持而存在。在阅览空间的构成上因阅览行为主要包括:找书-看书-展开工作三方面内容,因此,阅览空间主要以开放式书架空间、阅览空间、工作台空间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基于读者行为类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人与书的关系包括学习研究型阅读、影印资料、休闲性阅读。学习研究型阅读需要读者能够高效便捷地找到相应书籍资料并展开工作;对于必要的图书资料要进行影印复制;而休闲性阅读需要读者能够自由穿梭流动于各种不同种类的图书阅览区并就近阅读。因此,在空间组织上首先开放式书架空间与工作台空间应有直接联系,便于读者开展阅读、学习等行为,影印资料空间应嵌入其中便于读者复制影印;其次开放式书架的排放应具有简明逻辑性便于书籍的寻找;最后开放式书架空间应自由连续、渗透流动形成整体形象,营造阅读氛围便于休闲性读者的随取随阅。对于工作台、开放式书架及影音资料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上,GMP事务所承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采用了圈层的设置方式,即工作台空间邻近外窗或邻近中庭空间充分利用了领域性与防卫性的“边界效应”理论符合人的行为心理需求,这些位置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环境且相对较为安静,开放式书架空间位于内部,部分与隔墙相结合,影印资料空间分别设置在二者之间,符合读者的行为逻辑需求。

在开放式书架空间的组织方面,库哈斯的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在6、7、8、9层采用了螺旋状的楼层形式,楼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依靠倾斜的坡道来连接各个楼层。图书馆内的书籍并没有像传统图书馆那样按类别和楼层分隔,而是将所有图书完全统一在五层连续整体的空间内,只在五层连续楼层斜坡道的地面上有着各种书籍的标号。读者只需根据这些编号就能够很快找到所需的书籍。在开放式书架空间的艺术处理上,山本理显先生设计的天津市公共图书馆将开放式书架与墙体空间相结合,穿插交错,开放包容,流动渗透,营造了良好的图书阅览氛围,丰富了空间体验的同时更具灵活适应性。

2).在人与人的行为关系中主要包括交流交往行为、研讨行为、休息等,这些行为与阅览行为直接相关,但这些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对于阅览学习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空间组织上既要与阅览空间并置相近,而且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予以分隔,做到联系方便且互不影响。如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中,交流休息空间与公共交通空间毗邻设置,而与其他阅览区以玻璃隔断的形式予以分隔。又如日本世田谷区的成城大学图书馆内,在安静阅览空间中用玻璃隔断封闭而成的隔音效果极好的讨论自主学习区等。

3).在人与空间的行为关系中,图书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合理性,而空间满足人心理特性的属性是刺进与引导行为发生的直接源动力。空间的物理特性包括空间的尺度与形状、空间的光环境、风环境、热环境等,空间的心理特性包括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空间的矢量性(运动与静止)、空间的声环境(安静与喧闹)、空间氛围(空间的装饰与装修,包括色彩、家具等)。那么具体到公共图书馆建筑,不同的行为事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设计来支持和引导,如不同的阅览区应以不同的色彩予以区分便于使用者识别,同时不同的色彩组合还能活跃图书馆的空间氛围。工作台、阅览座椅应处于采光通风较好、温度适宜且安静的空间内。休闲座椅还应有较好的景观视野,并且这样的座椅家具也应得到较好的设计,以符合人体工学及心理需求。如伊东先生的“仙台媒质机构”每层的家具都请不同的设计师予以设计,有的可坐可卧适宜休息,有的三五成组促进交往,有的又相互独立便于学习研究和自主学习。

4.结语

城市公共图书馆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揭示了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人性价值取向。以人的行为需求、模式和特点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必定是高效、适宜的。也必定是顺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走在时代前列的。

参考文献:

[1].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编著慕春暖译建筑的非线性设计-从仙台到欧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徐从淮行为空间论(博)天津大学2005

[4].廖昕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建筑学报2008-10

篇4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传递和积累,其发生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图书馆从最初的以藏书为主要职能的私人藏书状态发展到封建时期以中央藏书和地方藏书,国家藏书和私人藏书同步发展的状态,再到现在以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开放型社会机构的存在,更注重以人为本。在资源高度匮乏的今天,如何集中各种资源、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及如何协调和分配各种资源是图书馆主要的职能。

随着借阅体制的改革、扩大招生和社会读者的增加,高校图书馆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每逢考试期间,图书馆的座位更是异常的紧张,有些学生往往难以做到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定,一人占多位或者长时间离开座位的情况常有发生,出现了高校图书馆特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占位现象,损害了其他同学的利益,大大降低了公共资源的使用率,形成了不良的风气。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文明有序的学习环境,维护图书馆良好的阅读秩序,保证阅览室座位有效公平地使用,我们利用指纹系统、感应系统和数据库技术来完成对图书馆座位的自动分配和监测以杜绝图书馆占座现象的发生。

1.系统总体设计

我们把图书馆分为阅览室和自习室。阅览室里不准带外来的书籍进入,而自习室可以带外来的书籍进入。读者进入图书馆之后可选择是进入阅览室读书、借书还是进入自习室进行学习。本系统分为两个大的模块:一是门禁系统,另外一个是座位实时监测系统。其中门禁系统中又包含了终端系统。本系统可以自动分配和预约自习室的座位,实时监测恶意占位现象,对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减轻管理员的负担有着很大的帮助。

2.门禁系统的设计

自习室的门禁是带有指纹识别系统的自动门,外面配有终端多媒体设备。我们首先要对全校的师生进行指纹采样,建立一个全校师生的指纹数据库。

2.1指纹系统门

当要进门时把手指放入指纹检验器上,门禁系统会自动分配给空闲的座位号,同时门打开。

门禁指纹程序流程图:

输入指纹、调出数据库的数据是否有匹配信息、如若没有则不分配座位号;如若有则分配空闲座位号,如若没有空闲座位号则不分配。

2.2门禁系统终端

终端系统是带有查询座位、预约座位、查询书籍、预约借书、借书为一体的多媒体机,简单便捷的界面操作可以提供读者更自由地空间和时间进行阅读。

2.2.1预约座位

首先使用图书证件放在多媒体的证件扫面口进行红外线扫描,多媒体会调出证件的信息,主页会显示“欢迎***光临”,主面上有多个选择按钮,点击进入预约座位,选择读者想要预约的自习室,系统会出现已选自习室的座位图,其中有空闲的座位显示的是绿色,非空闲的座位显示的是红色,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座位(如靠窗的),并记住座位号,对号入座。

2.2.2预约借书

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查询书籍,会出现书号查询、关键字查询、作者查询、主题查询等搜索手段。所有满足查询条件的书籍会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显示的还有书籍的信息(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书籍的存放地点、书籍的现有藏书数目等。

在所有的搜索结果中如有读者想要借阅的书籍读者可以预约借书。此时读者在每个搜索结果中的书籍的最后有预约按钮,读者可以点击预约,被预约的书籍将会为该读者保留2个小时。

3.座位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

自习室的每个桌子配备带有传感器的感应系统,能更好地实时地管理座位。

以图书馆桌子为基台,被分配出去的桌子的座位实时监测系统的电源开关被打开,通过热式红外线传感器感知座位上是否有人的信息给系统[1]。若感应到没有人在座位上,则单片机开始计时,如果一段时间内(如30min)该座位一直无人,则该系统反馈给门禁系统,该座位号则显示空闲状态,可以接受其他读者的预约或者使用;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有人回来,则系统恢复该座位状态为有人使用状态,重新查询。

4.结束语

图书馆从以书为本位的时展到现在以人为本位的时代,充分地体现了知识共享、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该系统恰好能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更好地传承精神和积累知识,使图书馆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本系统不仅仅可以用于图书馆自习室座位的管理,还可以广泛地运用到资源相对紧缺但是利用率很高的公共设施,对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可能因资源使用而引发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0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 and important value of makerspace and introduces the basic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kerspa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ies.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our country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kerspace services: high quality librarians, good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exchange, and better exter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makerspace;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ve service

21世o以来,美国高校图书馆为了吸引读者不断推出各种优质服务,这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被看作是富有激发学术创造力的“学术手工作坊”或者“学术实验室”。其中,创客空间服务激起了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及其馆员价值的讨论,进而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一个热点问题[1]。有学者提出可以将高校图书馆改造成“技术车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延伸了其服务范围,创新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类型,使高校图书馆真正强化了知识创新的功能。

1 创客空间概述

“创客”的英文名称是Maker。《连线》杂志的原主编Anderson Chris认为创客应具备四个特点:(1)非全部技术人员团体;(2)具备一定基础的知识技术(特别是自己的动手能力);(3)成果可以进行有效分享;(4)有创新实践的美好愿望,可以根据技术标准将技术顺利地转换成所设计的产品。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狭义上对创客的解释,内容还不够全面。但是一致的观点则是,创客是具有那些特殊兴趣的群体,他们坚持分享和传播知识并实现知识创新,为追求美好的人生价值,持续努力将他们的创意转化为现实[2]。

创客空间一般是指一个在电脑、数字、技术、电子艺术等领域分享兴趣爱好并进行合作和技术创新的地方,其英文名称有hackerspace ,hackspace,hacklab,creative space 和makerspace等。创客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创客空间》,该杂志给创客空间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创客空间是指同时具有加工生产与工作室功能的客观存在的物理场所,可以作为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和技术加工室。维基百科则对创客空间的概念作了如下阐述:“创客空间是具有开放功能的工作室和加工车间,那些具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在创客空间里面共享技术知识,将他们的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客空间就是这样一个聚合体,创客们可以分享各种创意和信息技术,并积极开展合作、参与技术创新的实际场所。1981年,德国柏林出现的“混沌电脑俱乐部”可以说是创客空间的雏形,那时的社会变革激进者利用最新发明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来推动社会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类似的组织不断出现[3]。据网站数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近600家创客空间,欧美就占据了三分之二。

在我国,创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基本是参照国外的两种定义。2012年,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始将创客空间服务付诸实践,现在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积极推行创客空间服务。201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还专门开展了一项“图书馆创客空间运动”,从此创客空间服务激起了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及其馆员价值的讨论热情,进而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一个热点议题。在美国图书馆协会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共同看法,那就是创客空间在很大程度上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创新改革图书馆服务项目增加了新的动力[4]。现在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积极推行创客空间服务,如美国内华达大学的德拉梅尔科学工程图书馆、肯特州立大学塔斯卡罗瓦斯图书馆、瓦尔多斯塔州立大学的奥达姆图书馆都积极开展创客空间服务,实施效果非常不错。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创客空间活动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晚,但国内高校图书馆还没有真正开展创客空间服务,亟待进一步推进。

2 美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创客空间基本实践分析

2.1 目标设定与操作步骤

2.1.1 目标设定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一开始都是作为图书馆延伸服务而兴起的,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认知的地方,更是知识创新的场所,美国高校图书馆正是基于这一点创建了创客空间服务。调查发现,美国高校图书馆对于创客空间目标(Makerspace Target)设定虽然在语言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实质内容还是体现在创新创造这一本源上,其重要使命集中于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能力[5]。

美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的目标不是凭空设立的,而是在创建创客空间过程中依照高校的实际条件设定阶段性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最终目标。美国高校图书馆在推行创客空间服务初期就注重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与传统图书馆一般服务类型的区别,明确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服务定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创客空间具体目标,促进创客空间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以推进提高高校师生创新能力[6]。

2.1.2 建设步骤

目前大多数美国高校图书馆将创客空间作为创新服务项目的先进作法,在构建创客空间时必须结合本校图书馆的具体实际,在设计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分阶段、分步骤予以推进,有条不紊地进行创建。

(1)计划阶段。学习考察其他同类型高校创客空间的成功做法,图书馆领导层组织会议共同商议构建创客空间建设的总体思路,同时拟定建设的具体细节,谋划建设经费的来源问题,争取充足的建设经费。调查分析客户对创客空间各方面的详细需求,并招聘建设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初始阶段。制定本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计划阶段所确定的创建创客空间经费落实到位,并拟定详尽的各项工作计划。

(3)实施阶段。根据实际需要购买创客空间计划采购的各种设备,按照预先的规划具体实施创客空间的创建,布置良好的物理环境,打造实用型、复合型的多功能区间。加大本校创客空间的宣传力度,扩大创客空间的影响力。对客户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根据客户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良好的创客空间服务。

(4)评估阶段。按照创客区域利用率、建设与营运成本、知识交流环境等项目对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运营状况进行考察评估,具体评价创客空间服务对改进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流程和提升服务质量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总结以往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作出客观评价,以便对今后创客空间的未来发展作出思考[7]。

2.2 筹资方式及专业人才

2.2.1 筹资方式

美国高校图书馆在启动创客空间项目之初,必须着重考虑创客空间的经费来源和筹资方式问题。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经费可以通过服务性收费、政府拨款、学校拨款、在线自主筹款、图书馆联盟与协会等机构赞助、非盈利性组织赞助以及企业捐赠等这些途径积极筹集资金(见表1)[8]。

由于高校图书馆属非盈利性组织机构,所以运营经费需要政府投入和企业捐赠。塔斯卡罗瓦斯图书馆馆长指出,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建设创客空间即是昂贵的代名词。一些图书馆在创建之初就面临经费紧张的问题,这使得图书馆不得不降低创客空间的运营成本。经费充裕的图书馆可以购买一些与创客空间有关的高端设备,而那些经费紧缺的图书馆则会购买相对廉价的设备,或利用闲置设备,提高其利用率。如塔斯卡罗瓦斯图书馆因为经费问题就尽量使用一些闲置设备,而且还从其他有密切往来的图书馆补充了一些创客空间设备。

2.2.2 专业人才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必须拥有专业化技术团队作支撑。首先必须让那些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深厚专业技术的人员担任领导职位。Steven Pryror是南伊利诺伊斯大学图书馆数字技术的部门领导,具有深厚的信息技术,他将3D技术引入到创客空间。他在南伊利诺伊斯大学获得计算机学士学位,在华盛顿大学获得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到2016年,在南伊利诺伊斯大学图书馆从事图书馆信息技术处理工作5年,有16年信息技术处理方面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样的技术人才应该是建设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骨干力量[9]。另外,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先进的创客空间时必须要有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特别需要信息技术人才,在各部门发挥最大的作用。调查发现密歇根大学的科学与工程图书馆核心专家在创客空间担任不同的职位,他们在不同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见表2)。

2.3 物理环境设计

美国高校创客空间除了依托网络虚拟平台之外,还必须设置一个实用性比较强的物理环境。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在设计物理环境时一般要达到以下要求:(1)建造复合型多功能空间,尽管创客空间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创客空间的物理环境可以放置各种设备,建造复合型多功能空间。当然最好的做法是按照不同功能设置不同的区域,如可以设置学习交流区、多媒体会议室、技术产品车间、成品展示区和产品零售区等;(2)设计物理环境必须充分考虑图案、色彩与透明度搭配问题,创造一个温馨且充满想象力的人文环境,便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10];(3)创客空间物理环境在设计时必须营造一种开放自由、多样化的氛围,帮助创客进行创作时共享,避免图书馆沉闷、封闭、单调的传统色彩;(4)创客空间必须要有较强的兼容性,便于多学科的融合,支持不同领域技术的协作创新。

客观来说,高校创客空间在具体设计物理环境时还必须考虑以下影响因素:

(1)噪音容忍度。进行深入讨论或使用创客空间设备时往往产生噪音,这与图书馆安静和谐的氛围不协调,因此在设计创客空间物理环境时,对噪音大的地方增加一道隔音墙,为创客们创造一个安静的物理环境,使创客们在一个安静的空间环境里思考问题,免受噪音的干扰。

(2)开放程度。开放程度是高校图书馆的特征,实验室允许不同的创客进入,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创客们在实验室创作各种作品。如果创客空间的某个区域为特定技术预留的话,那么会定期开放,对客户和人数应有所限制。

(3)固定式还是移动式。固定式创客空间需要根据图书馆空间情况设置固定指定区域,这样便于配备家具和各种设备,充分提高其利用率,也容易进行维护和管理。移动式创客空间可以移动到任一指定区域,使用起来方便灵活,但不便于放置家具和各种大型设备。在美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大部分是选择固定式创客空间,也有少部分高校图书馆倾向实行移动式创客空间,如瓦尔多斯塔州立大学的奥达姆图书馆创客空间就是如此,它积极推动建设移动式创客空间,新技术人员希望将创客空间的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3D扫描仪等先进设备移动到课堂。

2.4 知识交流环境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与传统服务项目在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就在于,可以为兴趣爱好相同的创客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技术的平台,创客自己动手操作,将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图书馆非常有必要为创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交流环境,便于创客积极交流[11]。如美国内华达大学的德拉梅尔科学工程图书馆就成立了一个 “知识中心”,成员主要来自于教育技术、数字中心、多媒体设备等部T,主要是提供知识分享平台。“知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交流环境提高创客们对知识创新的兴趣和爱好。德拉梅尔科学工程图书馆希望学生通过“知识中心”快速掌握新方法、新技术,并将这些新知识用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将他们的创意转化为现实。

创客空间和“知识中心”是非常理想的交流互动平台。“知识中心”汇集了很多的创新思想和技术方法,如何将这些创新思想和技术方法转化为现实就必须需要依靠创客空间平台的具体实践[9]。总而言之,德拉梅尔科学工程图书馆为创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知识交流环境,为学生思想和方法的交流并转化为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思考与启示

3.1 高度重视创客空间服务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储备,而且与其他部门相比,图书馆拥有更大的服务空间,在推进创客空间服务上存在一定优势:(1)优化图书馆的馆藏空间,将那些利用率较低的书籍集中放置于指定区域,那么就可以腾出一定空间用于创客进行交流;(2)可以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作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和提高其创新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鼓励创客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因此,在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创客空间服务能够增加学生的吸引力,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基于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推动创客空间的建设,努力在馆藏空间布置、经费支持、人才培养、物理环境和知识交流环境等方面对创客空间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2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创客空间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开展科研的双重使命,在完成创客空间任务时必须要有人才作为支撑,所以高校图书馆必须严格遴选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因为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所以要求创客空间人才必须具备相当的科研能力;因为要组织创客空间各种主体活动,所以也要求创客空间人才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便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清华大学创客空间3位创始人都是高素质人才,其中2位是硕士,1位是博士,均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创客空间成员还曾获得几次技术大奖。2015年清华大学创客空间举办过4次主题活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注重加强外部协作

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创客空间过程中,日常工作会涉及设备采购、人才引进和日常运营等,那么就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这样一来,很有必要开展外部协作:(1)可以降低经费压力,分担成本,有效降低运营风险;(2)可以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带领学生顺利开展创客活动;(3)有利于促成富有前景的项目快速寻求必要的经费,并且将这些项目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场,真正做到与市场对接。从国内已有创客空间的实施效果来看,加强外部协作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有效分担降低成本和进行项目的投融资。

3.4 创造良好的知识交流环境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是创客们交流知识、分享梦想的地方,为此必须营造一个自由开放、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创客们才有激情挖掘自身潜能,有胆量探索未知,有能力进行创新。为营造这种氛围,应该不定期组织专题讨论会,让学生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他们特殊的想法和行为持一定的保留态度。高校图书馆在具体实践上,可以把握以下几点:(1)将创客空间与其他区域保持一段距离或者进行隔音处理,以降低噪音的干扰,使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创作活动,不影响其他读者;(2)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客空间主题活动并进行分享成果,让不同的看法和思想交融在创客空间活动中;(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思想,根据设想进行动手操作;(4)由于学生在创客空间活动中使用一定的材料,高校图书馆应该尽量降低创客使用创客空间的人均成本。如德拉梅尔科学工程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和“知识中心”的有效衔接,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提供优质的创客空间服务,能够使创造愿景得到切实的尊重,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知识文化的创新。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接收这种创客空间文化,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国内高校图书馆至今还没有真正开展创客空间服务,国内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创客空间,不断创新图书馆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创客空间的功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哗.从UnLibrary项目与创客空问建设看图书馆的转型与超越[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24-28

[2] Balas J.L.Do makerspaces add value to libraries?[J].Com-puters in Libraries,2012(9):33.

[3] Britton L.The makings of maker spaces[J].Library Journal,2012(8):20-23

[4] Greenwalt R.T.Embracing the Long Game[J].Public Libraries,2013(2):15-16.

[5] Colegrove T.Editorial Board Thoughts:Libraries as Maker spac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13(1):2-5.

[6] John J.,B.Makerspaces:A Practical Guide for Librarians[M].United States:Rowman&Littlefield,2014:165-171.

[7] Fisher E.Makerspaces Move into Academic Libraries[EB/OL].[2016-08-10].http://acrl /echconnect/?p=2340.

[8] 陶蕾.创客空间――创客运动下的图书馆新模式探索及规划研究[J].现代情报,2014(2):52-57.

[9] Megan Lotts.Implementing a culture of creativity-pop-up making spaces and participating events in academic librarie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y News,2015,76(2):72-7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