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4 16:34: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慢性病管理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750万。美国从1972年以后的20年间,通过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疾病已大幅度下降,心血管病发生率下降了55%,脑卒中下降了75%。由此可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运动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人群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关,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益于健康,而静坐生活方式则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运动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2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2.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慢性病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2.2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收集健康信息(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患者体检后填写健康信息调查表。第二步:评估健康状况(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用评价系统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三步:改善健康状况(通过行为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这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上述3个步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一个周期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某些生活方式问题,从而达到逐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目的。
2.3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措施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建立健康档案,收集信息,早发现,早控制。二是改变慢性病患者已经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病因:①加强环境保护。②加强健康教育。③控制高血压。④降低吸烟率。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⑥控制体重。⑦加强体育锻炼。⑧加强监测。三是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四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外,还包含了对所患慢性病的解释教育。
3 运动与慢性病
3.1运动与肥胖、能量平衡运动不足与过食,可引起超重或肥胖,肥胖与遗传易感性或代谢效率变有关,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介导而发病。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等)接踵而来。成人体重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有较高的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运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的作用。研究提出运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负相关,采用稳定同位素研究证实:能量消耗与肥胖负相关。
3.2运动与心脑血管病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目前公认运动可使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功能(心肌功率、循环功能等)得到强化,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体力活动可减少发生冠心病(CHD)的危险。研究显示,少量的每日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减少处于HD高危险中的老年人CHD死亡率。对于CHD患者,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它不仅能降低CHD的死亡率,而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3运动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高血糖、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有关。运动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规律的运动会对糖尿病人产生有益的代谢影响,总体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肥胖者体重降低(尤其是与饮食结合)、肝葡萄糖合成减少、血压降低等。现代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
3.4运动与骨质疏松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使骨质丢失。骨的破损率高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增加体力活动使骨形成增加,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员尤其是进行力量训练者的骨密度比非训练者高;肌肉力量、肌组织量和最大吸氧量与骨密度相关,力量和耐力运动训练均可增加骨密度。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营养不良会使骨质丢失,如骨的吸收率大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4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研究已证明合理的运动可对多数慢性病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缺乏运动是不良生活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运动不仅仅是从身体角度、机能角度促进健康,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
对于慢性病患者,开始一些较剧烈的运动前应有医生指导,包括定期开发新的活动,树立坚持一生运动的计划。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包括大肌肉群、规则、重复的方式,3~5次/周,最好1次/d,持续30~60min/次,强度达到50%V02max左右(40%~85%VO2max),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安排,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考虑慢性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避免适得其反。尽管运动防治慢性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合理的运动将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卫生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中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将疾病预防的重点落实到社区、家庭,具备大医院不可能有的优势,能成为慢性病防治最好的平台。
三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白碱滩区政府的非营利性公益卫生事业单位。自成立以来,中心秉承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性化卫生医疗服务的宗旨,在区卫生局党工委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努力强化设施建设、机制建设、内涵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思路,转变服务观念,改变服务模式,拓展业务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辖区居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成为集社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机构。
1.三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带动基本医疗的发展。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药品种类少、病员数量下降的情况下,三平中心成立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医务人员下社区服务团队走街串户,开展健康宣教,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筛查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通过面对面宣教、访视跟踪服务等形式,主动找出病人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同时加强了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报告及处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工作。
2.三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组织开展专项工作,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技术,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参与讲医疗技术课。我中心多次组织全中心职工开展各种专题培训学习,以横幅、板报、宣传栏、宣传中心服务内容及服务项目,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医疗氛围。
例如:2011年8月18日下午,在白碱滩区三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倪文峰的带领下,与六位工作人员一同前来白碱滩区为老服务中心慰问老人。
在服务中心,他们进行了《老年健康知识讲座》、《测血压》、《做心电图》等内容的讲座活动。生动讲解了老化的概念、如何正确搭配膳食及五种天天都可以吃的食物。特别在老人饮食上做了“十要”要求,如:适量运动、注意安全防摔到、心理平衡等内容。老人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心里默默的记着,当老人还在意犹未尽时,一场丰富多样的讲座就在精彩中落下尾声。
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类的慢性病预防工作。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升,不仅依靠目前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不断的迎合群众需求,不断的拓宽思路是工作提高的原动力。慢性病规范管理,加强了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干预、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合作,达到管理目的。提高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
在新的一年,我中心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结合中心服务特色,将预防与康复作为侧重点,期待通过预防措施逐步减少各类慢性病的发病率,社区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c)-0005-03
Domestic and foreign health management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YU Ping SUN Aiguo LIU Xinrong
Weihai Center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dong Province, Weihai 264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and investigating the work system and management mod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ommunities, to provide basis for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literature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by comb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ies to the analysis of part of domestic chronic diseases data. 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s of chronic diseases showed a continuously rising trend; hazard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 were prevalent.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wide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enhancement of health guide, strengthening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risk factors intervention are effective ways to control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for the residents. Full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promotion of health insurance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health insurance profitabilit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chronic diseas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Health management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一类起因隐匿、病程长、病程迁延不愈、病程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1]。目前,正在严重威胁着全球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2]。根据WHO报道,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 800万,其中近3 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3],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因此,探讨慢性病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居民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公共卫生管理,是当今社区健康管理的主题。现就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策综述如下:
1 慢性病危害及流行病学研究
1.1 慢性病危害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不但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医疗费用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这些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骨质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病,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第1位,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的患病和死亡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人数将近600万。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4]。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5]。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是易患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我国目前约有70%约9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为75.31%,上海为97.49%,广东为73.41%,陕西为94.9%,河南为62.83%[6]。
1.2 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
1.2.1 高血压 目前认为高血压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前者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后者与体重因素、饮食因素、吸烟饮酒、缺少锻炼和精神因素等有关。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因此高血压病,是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脑卒中死亡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由于本病致死、致残率高,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危害极大,其幸存者超过50%的人生活不能自理。
1.2.2 冠心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据文献报道,各种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可达200余种,但是真正能成为与冠心病有关的危险因子的大致有十余种。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Framingham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评价了有关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发生中所占的地位,与冠心病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职业、饮食与遗传等。目前,世界医学界公认,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冠心病发病的三大危险因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胆固醇饮食的增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30年来正逐渐升高,近年来有加速趋势[7],已跃居至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前列,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1.2.3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涉及社会、行为和环境、遗传等多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因素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不合理的膳食行为都将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几率[8],其并发症可影响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时甚至危及生命。更为严重的是与慢性病相关的风险和患病率仍然持续上升,1992~2002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0.7%和97.2%。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不但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WHO的糖尿病大血管病研究方案在我国北京、天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的3倍[9]。
2 慢性病健康管理对策
慢性病的管理是当今健康管理的主题。所谓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0]。而慢性病健康管理是指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11]。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创新模式,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央明确提出“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战略前移、重心下沉”的慢性病防治方针,要求我们要在尊重我国国情、整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基础上,立足社区卫生研究热点,突出居民健康需求特点,把握当前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难点,探索科学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2.1 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以健康教育促进慢性病管理
健康教育是改善健康行为的基础,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健康意识的主要渠道。为确保慢性病管理扎实、有效,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知识传播力度至关重要。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的概念被引入了健康教育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健康传播学,有效地指导了健康教育实践。一是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二是定期编制印发健康宣传资料;三是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四是利用患者就诊进行健康教育;五是结合各类卫生日,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宣传活动,强化健康意识。通过全方位健康知识的传播,慢性病患者可以获取健康信息,使其自身卫生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达到健康信念认同,而且促进了慢性病管理,患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对疾病的态度及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认真采纳健康的行为。
2.2 加强健康引导,促进慢性病居民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预防医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同传统疾病管理有显著区别的新理念[12-13],健康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的主要病因是不健康的饮食、不锻炼身体和吸烟三大因素。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把不平衡膳食、体力活动缺乏、吸烟、饮酒定为慢性病的根本性危险因素,把血糖、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异常定为过渡性危险因素,结局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因此,在资源有限、重点卫生问题突出的时代,明智的做法是坚持预防为主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针,引导社区慢性病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调动患慢性病的居民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慢性病管理。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通过对慢性病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积极有效的健康行为引导和干预,可以使该人群在8~10年内的患病率降低30%以上。珠海市南虹社区卫生院提出的知己健康管理模式――紧紧抓住慢性病的最根本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从而实现对过度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减少或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4];南京市玄武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推行的“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等规范治疗、系统干预为目标的动态管理[15],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2.3 动员全社会参与,争取政策扶持,强化健康干预措施
慢性病防控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长期的综合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办法,而以个人和群体为对象的行为干预与管理代表了卫生服务改革的主流和需求方向[16]。因此,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把慢性病的行为干预和健康管理纳入到公共卫生投入的重要项目,同时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考核,医疗保险要把慢性病防治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17]。世界卫生组织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中指出,在社区开展危险因素干预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手段。芬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了一种通过改善人群生活习惯,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预防功能,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18-19]。广东省人民医院把健康干预做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为服务对象量身定制健康改善计划,由第三方管理机构负责组织专职健康顾问和健康秘书对客户实施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跟踪服务,全力做好健康护理客户的网上咨询服务,为其建立健康维护方案,包括个性化的运动、营养、心理、中医养生等[20]。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策略的综合健康干预活动表明,科学合理的健康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并采取积极和正确的行为来控制疾病[21]。只要将适宜的慢性病防治技术和管理模式提供给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它就有能力承担慢性病的防治重任[22]。数据证实,为健康管理投入1元,相当于减少医疗费用3~6元。如果加上由此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回报,实际效益是投入的8倍[23]。
2.4 推行健康险发展,促进健康管理
随着商业健康险的逐步推进和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发展,“健康管理”被引入健康险领域。健康管理的思路和实践最初出现在美国,被保险行业率先广泛应用。保险公司将客户依据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那些最有可能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被分别交给不同专业的健康或疾病管理中心,由他们采用健康管理与评价等手段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并对其进行日常后续管理,以促进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目前,保险业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健康管理的途径和方式,推动健康保险发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文辉提出,健康管理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中的运用,将对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服务管理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依据是,健康保险应以促进投保人的健康为最终目的,而不应仅仅是在疾病发生后给予费用补偿。将单纯的事后理赔转变为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既能够改善和提高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达到健康促进目的;又能够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下对医疗风险束手无策的局面,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还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手段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健康保险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春玲.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40-41.
[2] 张安玉,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式和防制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2006.
[4] 李渝梅,张月霞,安波,等.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67.
[5] 于智敏,赵瑞芹.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 王育学.亚健康间题纵横谈[J].健康,2005,(1):6-9.
[7]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8] 马晓丽,李琳琳,毛新民,等.伊犁地区哈萨克族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抽样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2):110-112.
[9] 郭秋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与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24):2264-2265.
[10]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11] 李星明,黄建始.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4.
[12] 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国医学杂志,2006,86(15):1011-1013.
[13] 尤川梅,朱宏斌,金生国,等.将健康管理理念注入社区服务的思索[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1-3043.
[14] 万星明,黄慧恒,谢栩,等.南虹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13-215.
[15] 王军莉.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体系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09,11(2):25-26.
[16] Cravey AJ,Washburn SA,Gesler WM. Developing socio2spatialknowledge networks:a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for chronic dis2ease prevention [J]. Soc Sci Med,2001,52(12):1763-1765.
[17] 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7-10.
[18] 金彩红.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312.
[19] 邹和群.建立慢性疾病一体化防治体系――健康管理的新路径[J].现代医院,2008,8(5):99-100.
[20] 黄建.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5):67.
[21] 莫文华,伍运生,张升超,等.社区健康干预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2008,8(9):148-150.
中国医生学会的调查显示,在医患纠纷中90%以上的医患纠纷为不当的医患沟通所致。然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如何,与社区医生的沟通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1]。2年多来,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尝试并利用沟通技巧,按要求形成制度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沟通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团队人员和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居民包括病人、病人家属、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人员。
1.2沟通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内部人员的团队作用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桥梁作用、社区管理干部对社区卫生人员的互动作用、社区居民与社区医生信任关系、居民参与程度、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知晓程度、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了解情况。社区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建档率,慢性病控制率的情况变化。
1.3有效沟通中的技巧:(1)见面问候语并介绍自己,如:您好!我是某医生、护士,很愿意为您服务等话语。(2)事先有所准备,如社区医生主动回访居民、患者的话,把要回访的内容拟清楚,以免遗漏。(3)确认需求,病人需要什么健康问题力求帮助解决。(4)处理异议,要,允许患者有不同的看法,先不要驳斥病人的不同意见。(5)达成协议交流后把共识形成协议,以便下一步工作的进行。(6)共同实现,有相同的目标,才能达到目的。
1.4沟通方法:(1)首先在团队人员之间以及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经常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2008年初开始与社区管理干部和专科医生互动交流思想,旨在联络感情加深了解,以求在工作上得到进一步的支持。(2)每月有10个工作日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开展健康教育。深入居民小区:①有利于互相认识、面对面交流、增进互信,以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②又有利于我们宣传社区卫生工作,如慢性病防治的重大意义,增强保健意识,从而使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发生兴趣,对慢性病防控有了新的认识。
2.结果
我们对35岁以上人群的120人次进行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做了调查与问卷比较,其中有慢性病的66人,其他为一般人群。
2.1沟通前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较少,每季度约1-2次。(2)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是(27/120)22.5%,(36/120)30%,(31/120)25.83%。(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72/120)60%。(4)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38/120)31.67%。(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30/120)25%,治疗依从性差(33/66)50%,慢性病控制率(23/66)34.84%。
2.2沟通后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增加,每月1-2次。(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为(84/120)70%,(105/120)87%,(99/120)82.5%。(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102/120)85%。(4)对慢性病知晓率(88/120)73%。(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50/120)41.67%。治疗依从性改善(55/66)84%,慢性病控制率(47/66)71.21%。
3.讨论
沟通是社区医生开展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一个好的开端,从沟通开始。我们社区卫生工作者与社区管理干部的联动及街巷居民交流,下社区进入居民小区,入户随访,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保健、社区医疗等等,无不以沟通为开路先锋,真可谓还未入户,问候在先。
沟通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是融洽医患关系的剂,沟通是一门科学,它像似哲学使人变得聪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难题,要想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才能积极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群众性,把这一惠及广大居民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我们近两年来发挥思想交流、沟通的优势,从内部来说提升了团队的作用,发挥了患者与专科医生间的桥梁作用,形成了合力。从外部来看,加强与社区的管理干部的互动,增进了解,工作上得到了广泛支持。从社会上来讲,调动和发挥了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的健康行为从物质关心再到了解最后实现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些变化的提升所产生的效果已在近两年市卫生局年终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
1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最早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我国中医记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其实就是对健康管理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式上的,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实现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健康与疾病的风险评估,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促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美国的健康管理研究成果表明,依靠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可保持或改变人群的健康状态,使人群维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费。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大家都能接受健康管理的概念。当前比较完整的定义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简单的来说,所谓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它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上,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协助人们有效维护自身的健康。以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保证良好的健康状态的过程;健康管理包括健康咨询、健康体检与监测、健康教育、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信息管理等[4]。
2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建立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法。国内外有着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2.1 建立健康档案
一般来讲,慢病病人的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健康档案和部分家庭健康情况。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是记载有关服务对象健康的系统资料,主要分为4 个部分:① 个人的一般情况(人口学资料);② 健康行为与既往史; ③家庭生活史和生物学基础资料;④危险因素。为了使慢病的健康管理行之有效,也有学者认为在收集和建立慢病健康档案的同时,还应包括服务对象对健康的各种需求、期望以及家庭的一般情况。目前我国正在政府引导下将逐步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这将为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进行健康评估和疾病风险评价
根据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和疾病风险评价。陈建勋等[10]在对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中,按代谢综合征及其高危人群的诊断标准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模型,分别进行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并且强调对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群体监测资料,以便于对群体进行干预。也有学者认为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应结合出院医嘱的内容,对病人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出诊断。
2.3 制定健康干预与促进方案
健康干预与促进(又称健康改善) 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个体化的,即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医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追踪效果。根据健康评价的结果,做出健康计划并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人给予不同的健康管理干预。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因此个人健康计划会针对个体危险因素筛查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身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改善自身的健康。
倪延梅等[5]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为17 例不同慢性病患者调整膳食,通过配带能量监测仪来量化运动,对所患疾病给予个体化的指导。经过1 个月的管理,17 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增强了医院的服务信誉。吕书红等[6]对274 例高血压病人进行管理,通过慢病俱乐部,举办防治知识讲座,指派责任医生进行随访和开展自我管理。结果显示,管理组病人对血压的判定标准、每日合理摄盐量、卒中的前兆、规范合理服用药物和定期监测血压是控制血压的措施等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非管理组病人。
3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是被WHO 公认的控制慢性病的有效举措,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贡献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居民的健康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居民生活方式普遍不科学,饮食结构不合理;医疗机构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依靠政府财政补给,但由于资金不到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简陋,影响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4 我国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前景
卫生部于2004 年10 月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表明,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超过6 亿人处于非健康状态。研究表明[7-10],在慢性病形成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占60%。也就是说,人们对慢病发病率上升诸多原因的分析,揭示了个人生活方式习惯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等慢性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是可管理和可控制的。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比例提高50%,其医生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医疗成本降低了30%。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完善我国的健康保障体系。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一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的出现应对时代的需要,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拥有广阔的前景。
我国的健康管理作为后来者,与国际水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把与国际接轨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依托祖国传统医学文化,丰富健康管理服务的新内涵、创新服务模式与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国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ATKINS R C.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the need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relevant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untries[J].Kidney Int Suppl,2005,(98):83-85.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th Report 2004: Changing History[S].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
[3]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中国慢性病报告,2006.05.
[4]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24.
[5] 倪延梅,杜春平,温莲玲“饮食、运动、平衡”促健康服务模式在慢病管理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1):68-69.
[6] 吕书红,李曼春,田本淳,等.宁波海曙区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4(3):222.
[7]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