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16:34: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篇1

八月中旬,天气炎热,在这酷暑难耐的日子里,平陆县进修校组织全县所有教师参加了一场由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展开的为期一天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会。

通过聆听两位专家的报告,我们对于语文课今后如何有效高效地开展,我收获颇多。

一:优化教学流程

通过学习,高效语文课的大致教学流程,由如下几个大的环节组成:

(1)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

(2)学生完成学科学案;

(3)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长领导小组完成学案,带领本小组探究问题并上讲台展示;

(5)课堂检测训练;

(6)填写问题反馈单。

我在语文导案上看到了如下内容:“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主要是强调“以学代教”。

二:简化学案结构

语文学案的结构,大致有如下内容:

(1)学习目标;

(2)知识导学部分;

(3)问题与探究;

(4)课堂检测;

(5)问题反馈单的填写。

三:探究展示是课堂学习的重点

通过ppt展示,金太阳教育集团的教研员们在课前,由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在分组讨论后,由组长代表本小组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本小组探究结果,然后依次由前到后,每个小组展示问题的探究结果,再由学生质疑或者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当一个小组组长走上讲台后,展示出本小组的探究学习情况,根据学科学案中的问题来展示,一个学习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所展示内容全班任何一人有异议,可以举手质疑,讲台上的展示小组给予解答。当讲台上的学生代表不能解答时,最后可向教师寻求帮助。遗憾的是,语文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最后让学生向自己的标准答案靠拢;这个展示学习的环节,可能就是高效课堂出彩的地方。但一节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今天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完全自由质疑和讨论,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效率才行。我看到下面还有部分同学举手后想回答而没有机会。

当我观察学生相互小组讨论时,由于小组人数比较多,每个学习小组均超过10人,效率并不高。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时,大多都坐在下面当陪听。还有,展示的问题大多带有探究的性质,因材施教”体现不够充分,“高效课堂”理念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这真是一个矛盾,为了提高时效,让学生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触及到。教学中对学生的“个别对待”和“动起来”,可起来回答的人却很少,让大部分都当了陪听。

四: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篇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70-02

1 前言

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也产生积极影响,对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探索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很多学校在推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采用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学科教研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积极争取教学科研的指导,专业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打破了教学信息化应用瓶颈,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2 以教科研为引领,重视重难点突破

探索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 现代化教学理念下,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学法指导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科研活动要重视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活动。毋庸置疑,近年来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多以教学为主要方向和培训目的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对教学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不足是对学法方面有所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因此,学法指导方面的培训与创新思考就变得格外重要,应该尽快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其次,教科研要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法指导活动,学法指导应更为具体有效。信息技术下的学法指导要以软件模板的运用指导为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调控[1]。引导的内容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提示、说明和介绍,依情组织网上学习讨论、个别化辅导、答疑、练习和评价等。如师生社交软件的下载、使用,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更为真诚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学法指导路径。

另外,避免不加选择、无限制地滥用软件技术。目前有很多学习软件充斥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如诸多的作业完成软件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运用这些软件内容,可以将自己认可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

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法指导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设计的学习情境,给予的学习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等,都要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教科研组织要针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进行教师的教法指导工作。

首先,指导教师学会应用,提高技能,如微课制作、动画制作、多功能文档制作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术,教师才能够经常性地使用;如果只是“会”而不是“熟练”,那么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之中,教师还是会减少使用的频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还是无法得以完整实现。

其次,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搭桥铺路;借助动画技术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化解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增强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学生常在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教师要掌握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化辅助学习的方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

3 在应用中深化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努力提高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校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硬件条件 首先,学校网络宽带及设施要符合应用要求,保证学校网络接入水平、设备条件符合标准,实现全覆盖,支持课程与网络的整合。其次,学校要配备并及时更新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终端,如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画图软件等,以及可视化集中控制、数字化双向视音频、网络电视直播、课件点播、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双向电视教学、示范教学、智能广播等资料设备等。

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培训活动要重视阶梯分层次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尝试采用“课程学习+资源分享+线下实践成果+网络研修+论坛研讨+网络作业”的模式,引导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资源共享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全面掌握培训内容。中、高端培训活动的内容要以贴近教学的内容为主,如“音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加工”“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Science Word的初步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微课制作”等。另外,在具体培训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详细地设置学习内容。如三维动画制作的技术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教科研组织在培训活动中要设置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建模(包括场景、角色、道具的模型),为设计的场景进行动画制作,运用灯光、镜头的技巧,最终把渲染和特效输出的序列帧导入合成,为其校色,添加o助效果,最后完成设计等内容。还可以利用动画构建理科学习的微型世界。许多微型世界已被开发,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学科中。

4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坚持有效性教学

坚持实效,避免追求形式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首先要求避免追求表面化、形式化。教科研组织要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学习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与一线教师构建网络沟通平台,然后具体地帮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活动,并保证教学实效性,避免轻视教科书上的某些知识点[3]。其次,要在培训中强调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界面制作要合乎自然,切忌过于花哨,以免有哗众取宠之嫌;要朴实,交互不能很多、很复杂,避免造成课堂操作的手忙脚乱;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避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全面摒弃传统的东西,不应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另外,教科研部门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来发现教师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将问题整理起来,然后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及培训。

精心制作课件 教学课件要精心制作,避免粗疏凑合。如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影响教学效果。教科研可以组织教师联合建设课件资源库,支持教学应用。此外,教科研部门还可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指导并与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包括:PowerPoint是一种易学易用的软件,操作方法简单,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幻灯片类型的课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Authorware是课件制作者用得最多的软件之一,能把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整合在一起。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科研部门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可有效化解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促进教学信息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1、现状调查

平煤集团一矿,年产原煤400万吨,是河南省最大的现代化生产矿井。平煤一矿职教中心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得了国家三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基地和国家非煤产业三级安全培训基地的资质,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得知,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工作靠原来的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作为煤矿企业是要以生产为主,如果职工都去参加培训了,必然影响生产。另一方面:职工参加安全资格培训持证上岗,是国家法律所规定。

2、原因分析

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将产生培训与生产矛盾的几种重要因素进行确认如下:

(1)培训与生产矛盾突出原因之一,是培训模式落

后。经过对2003年――2005年的培训模式调查,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普通教育模式,随着培训人数的增加,生产与培训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2)教学方法单一。原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

教学为主,学员到校参加脱产培训,教师课堂上讲课,学员坐在教室听。教学形式枯燥无味,加上学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有都有生产任务在身,造成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不理想。

(3)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广泛。缺少现代化教学设

施,如:电话教学设备,电视教学,网络教学没有运用,造成培训覆盖面小,培训空间也只能限制在教室内,培训时间也只限于在校学习的时间。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以上几点是造成工学矛盾的主要因素。那么是不是能找到一种既不影响生产,又能让职工按时参加安全资格培训的办法那?针对造成工学矛盾的原因,我们认为: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规模,实施全方位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能力和效果,才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概念和内涵

以往的安全技术培训模式是从普通教育模式嫁接过来的,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如果完全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必然有不适应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培训的先天不足,煤矿开展安全技术培训更是如此。普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普遍经过系统的师资专业知识学习,学习对象都是青少年和儿童,他们记忆力强,教学理论性强,学习内容都是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时安排全国统一,学习时间也是固定化、程式化的。而安全技术培训的教师来源大多是从生产一线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资专业培训,缺乏教学技巧,在培训教学岗位时间长了,脱离生产一线,所掌握的知识往往落后于生产实际,培训教材也很难适应企业生产的实际,学习对象都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记忆力也不能和少年儿童相比,又都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在身。很难安下心来坐在教室学习,因此,学习效果和质量也难以保障,平煤一矿是一个特大型矿井,有井下生产人员6200多人,按照有关规定大多数职工必须参加安全资格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按照以往的培训模式,无论是从培训规模,还是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都难以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三、主要内容和做法

1、全方位培训主要包括内容:

(1)、送教下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把如:皮带队、运输队、放炮队等这一类工种集中的单位,采取送教下队的方式,如:安全资格复训,把教学大纲规定的36课时分解到一天1.5课时,利用基层单位每天的班前会和班后会讲课,这样原来需要一个星期36课时的教学就分解成一个月每天1.5课时,每天同一教学内容讲三遍,一个工作日下来所有职工都能参加学习,在管理上同在校教学管理一样,选派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下到基层单位,严格按照有关部门教学教学大纲规定和教学管理制度组织教学、管理和考核。虽然教学周期长了,但可以同时对很多基层单位进行复训,这种方法基本上能解决培训与生产的矛盾。

(2)、集中教学方法。就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那些分散到各单位的工种集中起来到职教中心参加复训,如:井下电钳工、采煤机司机、支架工等这一类工种,大多数基层单位都有,每个单位抽出几人参加集中培训,采取集中教学的方法不会对生产造成影响。

(3)、网上远程教学方法。为了确保送教下队和集中教学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不受影响,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平煤一矿局域网这一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平煤一矿早就建立了局域网,各基层单位都能随时上网,一矿职教中心在一矿网站上开辟了职教之窗栏目,把安全资格培训内容,制成教学课件,在网上定期。

(4)、电视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矿电视站,把安全资格培训内容制成电教片,相同内容每天分三次播放,使全部职工在不同时间段都能观看。

2、提高培训能力。

(1)、增加能容纳180人的电话教学教室一个。加上原有能容纳80人的电话教学教室一个,使同时参加电化教学能力规模达到260人。

(2)、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任基层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一矿职教中心的兼职教室,弥补专职教师人员的不足,使教师队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

四、实施

1、送教下队,采取送教下队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搬到基层,在安全资格复训中,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每期36课时分解到每天1.5课时,这样既不影响生产又使职工按时参加了复训。2006年7月――2007年11月共下队送教36期1296课时,培训职工4380人。

2、集中教学的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2006年5月――2007年11月,采用集中教学方法,共开办各类安全资格培训班31期,培训职工1426人。

3、网上教学,2006年7月~2007年11月以来,一矿职教中心年在一矿局域网站上通过职教之窗栏目。安全资格培训(复训)课件50多件。安全技术培训覆盖了一矿部分生产单位,区域和家属区域,无论在培训的时间上和空间上,还是在培训内容上,基本上满足了职工学习安全技术知识的需要,特别是对正在参加培训的学员,有更多的学习技术知识的空间和时间。

4、电视教学。2006年6月~2007年11月以来,一矿职教中心通过一矿电视站,共播放煤矿安全知识电教片《井下电钳工》,《采掘班组长》、《机运班组长》等安全培训知识电教片36套。有效的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深受职工的欢迎。

5、装备电化教学教室。2007年1元月一矿职教中心装备了能容纳50人的电化教学室会议。2007年11月底,职教中心以对原有能容纳80人的电化教学教室进行了设备更新改造。对原有的能容纳180人的普通教室,进行了电化教学设施的装备。使同时能上电化教学总能力达到310人。基本上满足了开展电化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扩大了教学规模。

五、效果检查

从统计中看出,2007年培训人数为4343人。由于这期间大部分特种作业人员和一般生产人员安全资格证书进入复训期,另有有很多职工又兼职其他工种,持双证甚至三个资格证上岗),因此培训人数远远大干2006年以前的人数。但是由于采取的措施得当,有效的缓解培训与生产的矛盾。

篇4

本次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主要从科技与教学--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特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系统化研究:理论探索、技术构建与组织变革;如何打造好PPT、微课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与教学资源建设等。

通过此次培训,我感悟到,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非常发达的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广泛应用到了教育事业。信息技术使得学校的教学环境,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信息技术也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手段。它使得知识的传递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单方面传授,学生硬性的学习;其表现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学习形式更不再是单调硬性的被动接受,而是凭借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技术,多元化的获取学习知识。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不但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还要契合新的教学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心态由“因任务而学习”转变为“因喜欢而学习”。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这其中不仅仅是学生自己需要努力,老师和学校的环境都要全力的配合。

篇5

一、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高校教师应在传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强调结果本身;在适度掌握知识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确立了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保证,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善于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好的课程准备还需要好的课堂发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即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以启发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对比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自学、讨论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师生交往渠道,做到与学生及时沟通。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建立起友好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从教学中受益,而教师也可以从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做到教学相长,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