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16:34: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 F4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127-03

[作者简介] 彭新敏,浙江万里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技术创新;

吴跃进,浙江万里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与战略管理。(浙江 宁波 315100)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宁波依托港口优势建立的石化、电力、造纸、钢铁、化工等一批临港型重化工产业群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和多年来国家对宁波的重大能源项目投资,使宁波成为在全国、乃至在亚太地区都具有一定影响的能源加工与转换基地。

一、宁波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2003年宁波市能源行业共有企业624家,规模以上的能源企业53家。

原油加工已形成一定规模。宁波原油加工量从2000年的1050.44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2015.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14.08%。

电力生产和输送已有较好的基础。2005年,宁波市有6000千瓦及以上装机容量的电力生产企业34家,总装机容量达623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12.4%。2005年宁波总发电量达到327.06亿千瓦/时,“十五”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00%。热电企业总装机容量为87.59万千瓦,热力生产由2000年的2204.21万吉焦增长到2005年的4789.76吉焦。宁波电网拥有110KV及以上变电容量14099MVA,输电线路276条,全长4492KM。LNG(液化天然气)接收、输运和利用已打下扎实基础。宁波镇海炼化生产的LNG除供应宁波市居民生活和生产外,还通过港口销往省内各地及临近省份。在宁波大榭岛已建成规模为2个25万立方米地下储罐,1座5万吨液化码头,2个5000吨级码头及相应配套辅助工程。

(二)行业效益良好。2005年宁波规模以上能源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总额分别为973.21亿元、163.58亿元、61.05亿元、116.2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21.08%、18.92%、23.27%、26.05%。2005年规模以上能源企业的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为14.16元,比全市9.50元的平均水平高49.05%,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9.94万元/人,大大高于全市6.14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三)能源供应结构逐步优化。由于能源供应的逐步宽松,能源可选择品种的范围较大,为宁波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提供了条件。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来看,用油有比较快增长,用电保持稳定的增长,用能向第三产业倾斜。另外,宁波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也不断增长,占总能源比重不断上升,涌现出许多在太阳能开发、风力发电及沼气能等新能源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

(四)行业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明显。“十五”以来,宁波市能源行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进装备水平以及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全市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宁波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达79.43%,其中原油加工转换效率高到98.48%,火电转换和输配效率为64.3%。

二、宁波能源行业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高强度和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宁波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市化、现代化的加速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配置的要求,未来一定时期宁波的能源消费需求还将稳定增长。随着宁波人口的快速集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未来五年能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大幅持续增长。

(二)有利的港口优势和国家能源战略。宁波不仅拥有深水海岸线和深水进出港航道,而且宽阔的水域面积由群岛包围,具有极佳的避风泊稳条件。北仑港是中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同时,以港口为中心的连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复合式集疏网络基本形成。此外,由于宁波具有地理、港口、管线网络和炼油厂优势,非常适合作为石油储备基地,国家已初步规划将宁波建设成为国家级的能源加工基地和能源中转枢纽。

(三)初具规模的能源行业基础和优势。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宁波依托北仑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广泛筹集资金,建成了能源生产、输入及储运的基础设施并不断完善,能源行业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

三、宁波能源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能源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宁波是一个能源禀赋十分匮乏的地区,一次能源除极少量的水力资源外几乎全部依赖外部输入。随着高能耗重化工业继续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用能的需求的大幅上升,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将持续增强,能源安全问题亦逐渐显现。

(二)能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宁波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高强度的能源消费,已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5年全市酸雨频度达到88.1%,酸雨面积已覆盖全境,其中80%以上为重度酸雨区。据预测,到2010年宁波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2990万吨标煤。因此,“十一五”期间要满足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宁波市在环境保护及能源安全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三)体制与技术的双重制约。宁波依托港口优势虽建有北仑、镇海等大型火电企业,但按照现行的电力管理体制,除一批小装机容量的地方热电企业外,宁波全年75%以上的电力供应要服从浙江省电网的统一调度。另外能源行业目前还属于垄断性行业,对民营资本的进入存在一定的市场壁垒。因此,现实的这种能源供应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发展能源行业的积极性,也将对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地区能源安全构成一定制约。

四、宁波能源行业发展思路与战略目标

(一)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和利用宁波的港口优势和现有能源行业的良好基础,支持和配合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大力建设和发展大型能源项目,提高宁波能源行业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形成以国家大型能源项目为主体,地方中小型能源项目为配套补充的行业结构,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不断提升能源行业竞争力;积极发展地方热电能源项目和开发新能源,不断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地方能源供应的自主能力,有效缓解能源瓶颈制约、能源环境压力和保障区域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行业与宁波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广和应用先进机组、装备和工艺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节能降耗。

(二)战略目标。以宁波有利的港口优势和行业基础为依托,通过科学规划的有力实施,构建以国家大型能源项目为主体,地方中小型能源项目为配套补充的行业结构,形成以电力、石油制品、天然气、新能源为主的多元产品结构;逐步推进能源行业体制改革,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建立以市场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行业运行机制;构筑“安全、清洁、高效”的宁波能源系统,把宁波建成中国重要的石油炼化和火电生产基地。

五、宁波能源行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体系

1.建立和健全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国际经验表明,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先后颁布和实施了《电力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和《节能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宁波市应根据地方能源行业发展的实际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完善地方性能源法规,同时应加强能源执法,健全执法体系,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实施能源管理。

2.加强和完善政府能源管理。首先,强化能源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力度。应将目前分散在各政府部门的能源管理职能集中起来,成立综合性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门。其次,制定和完善促进能源行业发展和合理使用能源的支持政策。应在总结政府现有能源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规范和完善,同时根据当前和未来宁波能源需求趋势和能源行业发展要求,从战略视角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二)大力发展能源建设项目

1.宁波应从国家能源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国家能源项目在宁波投资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支持国家在宁波大型能源项目的建设,在港口、海域、土地、水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以全面的支持、配合和服务。

2.积极发展地方性能源项目。宁波虽建有诸多大型能源项目,但由于能源属于稀缺资源,其配置的计划性较强,同时由于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宁波又是一个能源消费很强的地区,国家计划分配的能源往往供不应求,因此,宁波必须积极发展适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能源项目。今后宁波应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地方能源项目的建设步伐,积极发展与相关产业园区配套的公共能源项目,同时,鼓励和支持大型高强度能耗企业建设自备能源项目。

(三)构建区域能源安全屏障

1.与产能区建立一次能源战略联盟。为了保证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供应,增强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保障能力,宁波能源行业除了继续争取国家计划的统筹配置外,应通过与产能区建立长期和稳固的战略联盟,积极寻求其他有效的供应渠道。如建立多元化的石油、煤炭合作开发和供应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建立长期的石油和煤炭生产供应基地,特别是争取国家的支持与一些富能地区或国家建立能源战略合作联盟。

2.建立和完善能源战略储备和预警体系。首先,应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积极参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战略储备的建设,提高一次能源的供应能力。其次,应加强和完善以地方为主的成品油储备体系。在拓宽成品油货源供应的同时,应根据成品油储备规划指标,加大成品油仓储设施的建设,增大库存容量,应对可能出现的成品油供应危机。再次,建立电力供应短缺预警机制。应采取“保证重点、合理调度、错峰用电和有序用电”等有效措施,建立应对电力供应紧张的分级用能预案。最后,建立政府能源应急组织体系。应明确政府能源应急职能,整合政府应急力量,完善应急组织体系,成立能源供应和安全统一协调机构,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四)不断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

1.提高优质能源的消费比重。宁波拥有难得的深水港口优势,同时又毗邻东海,这既可便利地从国际市场获得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又可优先利用东海春晓油气资源,区位条件十分有利。宁波能源行业,特别是石油炼化企业应继续扩大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油,结合石油战略储备,继续保持进口石油炼化和成品油出口的竞争优势。

2.积极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宁波有着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应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步伐,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现有的基础,可将重点放在甲醇汽油替代、地源热泵、空气能利用、风能、太阳能和沼气的开发利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支持政策,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并在立项、市场准入、价格、电力入网、信贷贴息和资金资助等方面给予优先与优惠。

(五)逐步推进能源管理体制改革

1.放宽和完善能源市场准入。能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在确保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此,必须建立完善和有效的现代监管制度,逐步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和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宁波民营经济发达,资本雄厚,有条件和实力参与能源行业发展。

2.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凡是能够进行充分竞争的能源产品,都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确定价格;对具有垄断特征的能源产品,要实行合理有效的价格管制,并以市场的可接受程度作为价格管制的主要依据;通过税收政策、环保折价、价格管制等措施,形成各种能源产品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建立科学的保护低收入群体和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价格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方法为辅的能源价格宏观调控体系。

3.建立科学的能源价格体系。在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要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主要通过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经济规律的能源价格体系,调整能源消费方式,从整体上降低能源供应系统的综合运行成本和能源消费系统的利用成本,从而形成高效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

(六)有效实施节能优先战略

1.强化能源依法监管和节能政策导向。继续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并把节能放在首位的方针。应强化节能的政策导向,增强政府在节能管理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出台产业节能导向,加强全社会的节能监管,同时利用节能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在节能推广上的积极性,从而使节能工作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联合推进的局面,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能源替代。在相关产业园区和用能相对集中地区,推广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方式;火电项目应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加大优质清洁能源的替代力度。应优先考虑用天然气替代燃煤和燃油发电、锅炉制热、制气和车辆用油,同时加快天然气替代人工煤气的步伐。此外,根据电力与燃气消费的互补性特点,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推广使用燃气空调、燃气锅炉等设施,促进电力与燃气消费平衡,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宁波市经济委员会.2004年宁波市能源白皮书[R]. 2004.

篇2

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从2008年开始,中国投资市场进入调整阶段,整体上升趋势放缓。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市场仍保持逆市增长的态势,表现抢眼。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也刺激了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速度,新能源行业成投资热点。

从全球来看,2008年全球新能源领域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接近30%。新能源产业是高风险产业,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高收益产业,未来30年里新能源投资都将是一个热门的投资行业。

面对金融危机,人们对新能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期盼,新能源领域存在较多的投资机会,而且涉及行业广,影响面大,存在着拉动未来经济新增长的巨大潜力,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能源界的广泛共识。事实上,这波新能源热潮绝非空穴来风。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他就把涉及数千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作为挽救美国经济的最重要筹码之一。同时,中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进而走出一条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走向经济复苏的振兴之路。

当前从VC各种动作表明,它们布局新能源的步伐加大、速度也在加快。近日,中华创业投资协会公布了最新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资风投机构普遍放缓了在中国的投资步伐,但它们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长期前景依然看好,八成风投看好环保和新能源行业。

篇3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发展和推广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宁夏拥有丰富的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已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新能源产业正步入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亟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优化产I布局,开拓区内外市场,形成建消契合、资源互补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绿色清洁能源的助推作用。

一、宁夏新能源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行业发展政策

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传统能源污染环境的压力,加之传统能源不可再生,宁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政策。详见表1。

(二)新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

宁夏新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变化。由表2可知,宁夏新能源生产量由2008年的29.2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5年为171.85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3.10%;新能源消费量由28.6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64.75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90。详见表2。

(三)新能源装机规模

截至2015年年底,宁夏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1131.00万千万,占西北五省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18.40%,占全国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6.56%;其中风力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822.00万千万,占西北五省风力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20.65%,占全国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6.36%;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309.00万千万,占西北五省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18.40%,占全国新能源发电累计并网容量的6.56%,详见表3。

(四)新能源发电限制出力情况

截至2016年年底,宁夏新能源发电量为181.07亿千瓦时,利用总时数为2932小时,弃用电量为23.35亿千瓦时,弃用率为12.90%;其中风力发电量为128.69亿千瓦时,利用总时数为1594小时,弃用电量为19.32亿千瓦时,弃用率为13.05%;光伏发电量为52.38亿千瓦时,利用总时数为1338小时,弃用电量为4.03亿千瓦时,弃用率为7.15%。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宁夏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过快,社会用电需求增长放缓,制约消纳能力提升,详见表4。

二、宁夏新能源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一是地理位置较好。宁夏地理优势和地貌特征蕴含丰富的光能、风能,具有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的优良条件,同时国家“十三五”规划确立宁夏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承接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探索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因此,宁夏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先天区位优势;二是发展速度迅猛。2015年,宁夏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到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6%,成为全国新能源外送基地。截至2015年年底,宁夏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096万千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306万千瓦,超额超前完成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实现风电装机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200万千瓦的目标。另外,宁夏已与中民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在盐池建立2000兆瓦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站项目。

(二)劣势(Weakness)

一是新能源自我消费及外送能力不足。宁夏地域范围小,人口少,新能源自我消费有限,近年来外送电量也持续快速下滑,弃风弃光限电的形势严峻,新能源再建项目审批受到限制。2015年,新能源发电消费仅占全区全社会用电量的1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2016年全年,全区弃风率和弃光率分别为13.05%和7.15%;二是新能源发电成本与售电价格错配。由于新能源核心技术尚不成熟,装机成本高,发电成本亦高,而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不断下调,影响了新能源实现平价上网的速度和进程。此外,因价格补贴机制不完善、补贴资金征集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参与市场竞争、健康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一是政策导向机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并确立宁夏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国家十三五能源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能源生产布局继续西移,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宁夏十三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太阳能,有序开发风能。上述政策导向将有力助推宁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二是“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挥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作用,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地区的能源合作,围绕《中国―阿拉伯国家科技园建设总体方案(2016~2020年)》,利用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中阿科技园推广光伏利用模式。

(四)挑战(Threats)

一是周边省份同质化竞争。近年来,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新能源发展较快,光伏、风电装机不断扩容。从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看,宁夏排在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之后,甘肃是宁夏的近2倍;从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看,宁夏排在内蒙古、新疆、甘肃之后,内蒙古是宁夏的近3倍;二是可能产生新的污染。风能、光伏在能源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带来隐性、间接污染。如光伏产业链附属产品硅晶电池的使用会产生污染,风车的应用会增大雾霾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全国新能源发展的多元化。目前国内新能源除风能、太阳能外,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发展也较快。从清洁性和产业链延伸度看,生物质能等更具优势。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配套措施,提升宁夏新能源本地消纳和外送能力

一是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制度,提高风电、光伏电力消纳比重。为加快绿色能源消费和实现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目标,政府应出台新能源优先消纳政策,鼓钗仪工业优先消费风电、光电,从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宁夏自身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二是加快电网联通,促进区内外新能源消纳。加快推进配套电网建设,形成“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新能源互联网,保障新能源本地并网和跨区跨省输送。

(二)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助推宁夏新能源电力平价上网进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环境保护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和《〈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意见〉主要任务分工方案》(宁党厅字〔2016〕38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积极开展PPP融资模式,多渠道探索绿色金融助推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以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和实现装机设备“本土化”为抓手,从“供给侧”降低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同时,政府应完善并网价格补贴机制,多方合力加快实现新能源平价上网的速度和进程。

(三)优化供给结构,不断增强宁夏新能源多元化竞争力

立足于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宁夏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应合理限制风力、光伏装机规模的增量,实现最合理的清洁能源发电规模,发展重心向“建设、消费同步”转移,提高利用效率;统筹协调电源电网建设及区域布局,优化供给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升级,强化新能源环保机制,增强其多元化发展的竞争力,逐步形成高效、清洁、经济、互动的现代能源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君言,陈梦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再生能源走廊――宁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01).

[2]秦艳.产业发展与能源足迹关系研究――基于广西、宁夏的对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01).

[3]郭立伟,沈满洪.新能源产业发展文献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2(07).

[4]徐枫,陈昭豪.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08).

篇4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涵

(一)新能源的界定

新能源一词是相对于传统能源,即石油、煤炭等常规化石能源而言的,世界各国、各组织说法不一,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如最早在1981年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中明确提出,新能源是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开发利用的可以持续更新的,实现永续再循环的能源,以不产生大规模的污染和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循环为其根本特征;可再生能源是使用之后又产生的能源,传统生物质、水力发电等都属于新兴可再生能源范畴。可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内涵上存在着交叉部分,就广义的概念而言,它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整体,英文原义为“New Energy Resources”。本文认为新能源是传统能源以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属于广义的概念,即新能源等同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新强调的是相对于工业时代的石化能源利用而言,不仅指新的能源种类,还包括了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出现的新的能源利用形态,指的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由此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源。

(二)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分析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战略产业,主要是基于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的发现和应用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具体包括新能源形式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实验、推广、应用以及生产等活动。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具有供给性与创造性,人们可以从新能源产业中得到社会生产生活中所需的能源,同时形成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产业,源于以新技术、新方新途径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实验的推广应用以及生产;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具有可持续性与发展性,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能保证产业的持续性,同时随着产业的逐步完善,经济增长对产业的依存度也会极大提高。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从供应需求来看,传统石化能源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并且带动了制造业、建筑业、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但是它不可再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过度开发利用也加速了它的枯竭。

2. 从生态环境方面来看,传统能源效率低,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直接环境污染问题就是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量过高。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保护的压力。

3. 从能源结构方面来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存度,改变能源的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出现了从国家各部委到地方产业政策相互配套的局面,从“十一五”时期开始相继出台了一些系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刚性指标,这些刺激政策加速了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提高。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了“强位弱势”的境地,多项刚性的约束指标对我国粗放密集型的能源发展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2013年我国就消耗了世界 22%的能源,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型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规划性文件,明确了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地位。这些政策刺激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提高,规模化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发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如广东省佛山市推出《佛山市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及《佛山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制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2015-2016年佛山最新补贴标准》等政策文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相互和谐,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佛山市在市经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节能专项资金共650 万元,奖励和补贴范围涵盖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电能替代、节能公共服务、能管中心、能源体系建设、清洁生产和节能考核等共 83 个项目(企业)。根据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对新能源装备发展的要求,结合佛山市现有产业基础,制定《佛山市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新能源装备本土化生产和应用。重点发展新一电技术、清洁生产等能源改造和智能电网等技术,大力发展光伏电池专用设备、光伏电池及组件、能源改造设备以及逆变器、控制器等产品。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基本实现了环保绿色、节能经济的格局(如图1、2)。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行为支持障碍

新能源产业目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显现出在技术、装备、政策和相关体制等诸多问题,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1. 新能源产业体系薄弱,市场机制缺失

基于能源供求不足,环境恶化的压力,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加以推进新能源的发展,但始终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产业目前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领域内大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衍生企业少。如前所述,新能源面临着“强位弱势”的尴尬局面,资金投入不足,受制于国外先进技术、工艺的垄断,在关键技术上又缺乏竞争力,仍严重依赖进口。可见,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政府的单方面意愿,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且规范的市场。

2. 地方政府行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间缺乏协调

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多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协作,但是行业管理松散,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缺乏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新能源企业很难进入现有行业,企业之间各自为阵,相关联技术之间投资也不平衡,这种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使得企业缺乏实力进行研究生产,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新能源企业的昙花一现。此外,新能源产业的监管部门又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企业,各自利益不同导致难以做到统一协调,理顺政府职能和市场的关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不过分参与领导市场。

3. 新能源产业政府补贴政策与税收政策不完善

针对新能源发展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制订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但是目前新能源补贴程序不完善,政府的补贴行为不单纯是补贴者与被补贴者之间的单一关系,同时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监督,导致补贴资金的使用混乱;对于涉及到新能源的发展只有一些税收的政策规划,缺乏完整的税收政策体系,比如对于新能源装备的进口关税优惠政策只是偏向于新能源的利用。

4. 缺乏立法规范,实际操作性差

现行新能源立法是以调整某一能源行业法律关系的能源单行法为主,缺乏涵盖能源战略、宏观性的调整各能源行业关系的基础性法律,且法律条文可操作性、实施性较差。地方政府也与之配套制定了许多实施细则,也过于空泛。

三、欧洲新能源政策比较对我国新能源的启示

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先行者,欧盟将促进欧洲新能源的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从《全球可再生能源统计报告2012》中可以看出,欧洲新能源所占能源的比例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虽然《2014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中显示,欧洲新能源增长势头减弱,但是政策调整和创新进程加快。比如德国着手修订法律计划从“固定电价”转向“固定补贴”,英国也开始实施电力市场改革,对新能源发电引入差价合约。这些对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新能源行业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首先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比如新能源的运输、发电等有专门的立法;其次,利用政策引导和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必须逐步建立相关补贴制度,避免投资、生产、消费补贴政策的结构失衡;最后,明确新能源发展目标,借鉴国外成熟发展模式,设立试点循序渐进推广试验,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的新能源发展模式。

四、地方政府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化

政府在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需从被动地位变主动地位。基于常规能源供给不足和生态环境污染导致被动地发展新能源,政府将新能源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则是被动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新能源补充能源地位提升到替代能源地位,最后到主导能源地位,实现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构建平衡各方利益的市场机制

公平分配新能源发展中的环境利益及其相关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职能要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用市场调控机制在灵敏的价格调节机制、优胜劣汰机制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全面地体现新能源除了本身经济价值以外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从资金、政策、税收、补贴等各方面保证新能源有效实施,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中去,支撑其他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

2. 完善新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机制

当前,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较低,资金投入缺乏,对国外的技术和资金依赖较大,加快新能源投资领域的市场化,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商业银行、股票、民间资本等进入新能源发展市场, 新能源发展融资来源多元化的机制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3. 制定灵活的财税政策,调整新能源补贴机制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依靠政府扶持而成长起来的产业,应尽量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加快完善鼓励新能源发展的财政补贴制度,加大财政对新能源发展的投入,并持续提供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在项目开发运营成本仍然较高的情况下,使企业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合理回报,从而吸引投资人的积极参与,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晰各个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科学、高效地发展,优化投资、生产、消费三大补贴政策,避免补贴结构失衡,制定更为细致的法律法规,逐渐促进补贴政策法律化。

参考文献:

[1]杨名舟.中国新能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2]张钦,周德群,张力菠,闾浩.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3]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01).

[4]刘叶志.关于新能源界定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8(02).

[5]徐绍峰.中国能源状况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2005(04).

[6]李艳芳.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2).

篇5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3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具体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 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原则

1. 优势原则。立足保定市现有产业优势,选准方向和领域, 重点发展短期内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2. 市场原则。 一个项目的优劣不仅由其产品性能决定,更要适应市场的供求法则,满足“经济性”和“需求性”的发展原则。因此我们在考虑项目发展的时候,必须引入市场原则,通过市场来鉴定项目的优劣。

3. 创新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既有“新兴”之意,也更加强调“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技术引进之后,必须将其“本土化”,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将其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使其完全为我所有。

(二)发展目标

按照《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 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300亿元,建成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中国电谷”发展框架,电子信息行业、新材料行业、节能环保行业的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以上(见表1)。

二、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strength)代表优势,W(weakness)代表弱势,O(opportunity)代表机会,T(threat)代表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见表2)。

(一)优势分析

1.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交通条件便捷,京广铁路纵贯南北,神黄铁路横跨东西,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加快建设,保津铁路已开工。“十一五”期间,已建成保津、保沧、廊涿、保阜等8条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张涿、荣乌等5条段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初步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保定地区矿藏资源较丰富。西部山区蕴藏着铜、铁、煤、锌、铝、金、银、钼、石棉、云母、石灰石、磁土、大理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是锌、石棉和大理石全国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曲阳县的大理石和磁土藏量大,质量好。涞源县金属矿藏种类和储量为全市之首;其中钼的藏量居华北首位。东部平原地区白洋淀周围的石油、天然气、地热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 一批优势技术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左右,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新能源为例,保定市已经在输变电设备及电力自动化、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和高效节能材料等领域实现了超常规、 跨越式发展,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例如以天威集团为龙头的特种变压器、 电力保护装置、 电力控制测试装置、GIS电力开关、互感器等配套设备,开发移相器、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 电气制动器等柔性输变电等产品; 以英利新能源公司为龙头的多晶硅生产项目; 以风帆集团、 天威集团为龙头的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专用储能电池与储能装置等产品; 以保定惠腾风电设备公司为龙头的风电设备项目等。 这些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保定市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以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为首的十几所院校, 以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为首的几十所科研单位, 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二)劣势分析

1. 产业规模过小,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在保定市,除了新能源行业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之外,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据《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合计约为450亿元左右,尚比不上化工医药一个行业。产业规模过小、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技术研发能力弱、 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弊病都将制约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 缺乏技术创新信心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但是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实体,其发展前景具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 多数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加之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对于技术的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3. 创新性技术人才的不足。 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不同点就在于,其对于人力资源不再是“量”的考虑,而是“质”的要求,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 反观保定市乃至河北省,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很少,高素质、 高水平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加上京津地区对于保定市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本地区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

(三)机遇分析

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几个部委召开多次会议, 商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就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战略部署。 河北省近几年通过调控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并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为倒逼机制,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和新突破。保定市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把做大做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龙头带动、完善链条、聚集发展的思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把新能源及能源设备打造成销售收入超千亿元、 占GDP比重10%以上的骨干支柱产业;把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保定市未来发展的先导产业, 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点扶持, 积极引导,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2. 传统工业对环境、 资源的压力促使新兴产业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环境和资源压力, 目前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费大国, 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带来了极度恶化的环境和频发的生态灾难。而新兴产业具有的资源消耗低、污染小、循环发展、综合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必将成为各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威胁分析

1. 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 世界各国及地区都把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日益提高。新的周边环境和竞争形势, 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技术的不可预测性。 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就目前保定市的情况来看,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还不是十分成熟,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3. 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在国务院确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个别地区出现了盲目跟风、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到目前为止,已有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 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低层次竞争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三、保定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SWOT分析法对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的定性分析, 可得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见表3)。目前保定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机会和风险同在。保定市新兴产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其优势力量来克服产业发展环境中的威胁,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1. 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利用保定市自然资源丰富、 技术装备较为先进等优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传统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接轨,在多个领域催生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完善金融和政策支撑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起步到壮大,都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而由于其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存在较大风险, 不适于大规模投资和银行大规模信贷支持,因此,需要引入风险投资,打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市场化融资体系,深化科技、产业与金融合作。近年来保定市政府虽然从财政拨款和商业贷款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受现有经济水平的限制, 投入的资金很难适应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需要。所以,保定市应尽快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贯彻落实意见, 同时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以及贷款评审制度,尽快建立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和财政出资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技术的扶持和引导。

3. 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保定市境内虽然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但就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言, 科研能力强、 市场反应快的高技术人才,能够驾驭大工程、大型项目的人才,用商业经验武装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仍非常缺乏。保定市应尽快建立科研机构、 高校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的流动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发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实现和利益保障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型成果的奖励力度。

4. 坚持产业化路线。 根据保定市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布局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行业要走集中、集约、集聚的园区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5. 加强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科技含量高等因素,它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只有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保定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都应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与和组建,依托产业集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投入比重,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体系,特别要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6. 完善规划实施体系。 保定市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到“十二五”规划当中,如何保证它的顺利实施,如何完成既定目标,这就需要完善规划的实施体系,设立机制保障措施。首先,应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详细规划的编制,制定发展目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统计和跟踪分析, 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 并采取及时和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妥善解决, 从而指导和监督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健全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积极开展评估工作,在规划中设立约束性指标,使规划不仅具有指导性、战略性,同时还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根据保定市总体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要突出本地区的发展重点,形成较为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篇6

技术进步科主要职责

研究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政策措施并指导实施;指导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贯彻实施国家工商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进行监督,负责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工作;研究提出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编制全市技术改造投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技术改造投资总规模结构和资金来源,研究制订项目备案制的具体措施、办法并指导实施;负责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组织培育省、温州市“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负责全市工业园区管理工作;研究提出全市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引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方针和政策意见;组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负责企业信息化推广和应用工作,组织实施企业上网工程;指导和协调全市重点技术创新、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新产品开发等项目的实施;指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和产学研联合;组织和协调企业对外技术使用与交流;负责全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管理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作;为全市企业提供国内外重要科技信息和服务;指导、规范、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企业科(行业科)主要职责

对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实行宏观指导,规范企业行为;研究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全市国有企业的管理;指导和协调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改造和改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再就业工程;组织对市重点扶持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规划制定与培育工作;负责企业规模类型的划分和认证工作;参与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指导全市企业兼并破产和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职工社会保障工作;负责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管理等工作;起草有关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和政策意见,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指导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指导、规范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融资、技术、培训、信息、创业辅导等服务体系,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和资产管理等工作;牵头组织对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工作;制订实施机械、化工、建材、轻工、二轻、医药、电子、信息、电器、广告等行业政策;研究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监督、检查行业政策实施情况;研究提出行业发展规划,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负责各行业生产许可证、准产证等的审核、申报和管理工作;抓好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和宏观协调,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负责行业协会的管理和行业体制改革工作。

综合科主要职责

监测、分析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并提出对策建议,做好月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研究提出全市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合理布局的建议及有关政策;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综合运输协调工作;负责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协调、平衡工作;协调横向经济协作工作;综合分析近期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经济总量平衡、结构调整、淘汰压缩落后生产力;研究提出近期经济运行调控目标、政策和措施;对经济运行中涉及财政、金融的政策性问题与资金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建议;负责起草全市经贸宏观性、综合性报告;收集、整理、分析和经济信息;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

研究提出企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措施;负责有关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规划;负责对高耗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审查和节能产品认定的审核,开展节能执法工作;推进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组织制订能源行业的专项规划和相关的政策措施;研究分析全市电力行业运行状况,参与协调电力供需、电网运行中的问题;参与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电力项目的管理;参与研究提出电力价格政策,负责折让电量的分配,指导节约用电;负责全市农村电气化建设,指导农村用电工作;做好成品油(含燃料油)市场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秩序整顿工作;负责对成品油(含燃料油)、煤炭经营企业的资质管理;负责报废汽车回收(拆卸)管理和旧机动车流通工作,组织协调工业环境保护,负责环保产业示范工程、产品(设备)、技术的规划管理和推广应用,并承担局属企业的环保、设备管理工作;指导并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工作;指导新型墙体材料改革、推广工作。

办公室主要职责

协助局领导处理机关日常政务;建立健全机关各项规章制度;负责目标责任制的制订、考核、督查;负责局机关文秘、调研、重要会务、政务信息、宣传、政务公开、档案、机要、、保密、安全保卫、财务、资产、接待、车辆等行政后勤工作;负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组织办理工作;负责全局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管理;负责组织起草工业、商贸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负责普法教育工作;承办行政诉讼有关事项;负责局机关及所属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考核奖惩、劳动工资、教育培训、职称评聘、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及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负责指导局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经济贸易局部门职责

一、监测、分析全市国民经济远行态势,调节国民经济日常远行;提出并实施近期经济运行调控目标、政策和措施,组织解决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向是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组织制订和实施地方性产业政策措施及专项产业政策,监督、检查执行情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提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调整方案;研究确定、组织培育市重点骨干企业;联系和指导有关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三、制订工业、商贸方面的综合性经济行政措施等规范性文件草案和政策意见,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收集、整理、分析和经济信息。

四、组织制订行业规划和行业管理措施,实施行业管理;负责物资流通的管理;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综合运输协调工作。

五、参与全市能源、原材料、新型材料等重大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六、研究和规划竞争性行业投资布局,定期公布项目投资引导目录;负责限上和涉及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措施的技改项目报批工作;指导全市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组织实施;提出工业、商业企业利用国外贷款的投向;参与研究提出工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政策建议,指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指导生产企业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工商贸的重要活动。

七、研究和指导全市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提出规范流通秩序和市场规则的有关政策,检测分析市场运行和重要商品的供求状况并组织调控;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和协调内外贸政策意见和进出口措施,商市发展计划局编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重点工业和原材料的进出口计划;指导广告业发展。

八、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规范企业行为规则,研究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指导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指导国有企业的管理、扭亏和减轻企业负担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再就业工程;参与指导企业直接融资工作;负责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规划与培育工作;协调解决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指导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指导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篇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13

1 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1.1 “大群体,小规模”,群而不卓

在新能源行业,保定的起步可以说是最早的。2002年,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保定市政府紧紧抓住建设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产业基地这一历史机遇,在2006年,提出了把保定建设成“中国电谷”的发展战略。之后,保定更是加快了新能源产业的建设步伐,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人才,积极借鉴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创新体制,服务企业。为此,高新区搭建了“创业中心―火炬图―专业化基地”三级创业孵化体系。市区政府制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相关企业入驻保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为了解决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资金缺乏问题,保定市政府充当融资的中介。保定现在拥有的新能源企业达三百多家,在数量上,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量多质不优,是保定新能源企业的明显不足之处。产值过十亿的大型企业寥寥无几。大群体,小规模是行业的典型现象,缺乏带有引领作用的大型企业。

1.2 产业污染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而新能源具有环境污染少、可再生等等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新能源产品受到国内外许多企业和部门的使用。虽然新能源产品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小,但是新能源产品的加工制造,却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由于新能源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导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已成为新能源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1.3 技术研发有待加强

保定新能源行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在全国来看,保定的新能源目前仍处于领先水平。但是,从长久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存在高素质的人才。虽然保定高校众多,人才众多,但是,由于离北京、天津等发展好的城市较近,众多高素质的人才都趋向于在北京等城市发展,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能源产业的研发与创新需要人才,而大量人才的流失是产业创新发展的短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危机。

1.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2006年,保定市政府充分利用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及能源设备特色产业基地的这一机遇,强力推进“保定―中国电谷”这一重大战略,为此,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新能源产业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支持,使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尽管取得了市人们非常认可的成绩,但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与其它行业、其它企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具体的来说,以下的问题比较明显。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管理的有序性较差,调控的随意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不良现象,带来行业及企业间的协同合作能力较少,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创新。资金保障力度远远不够,影响了项目的完成进度,制约了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1.5 产业人才缺乏

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然而推动产业发展的人才确实捉襟见肘,高素质的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据估算,我国每年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有数千人,然而全国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过五百多人,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因此急需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此外,我国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几年,国内有关高校相应增加了核能相关专业,成立了相关学院。例如,华北电力大学率先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南昌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太阳能建设一体化、光伏材料等专业。尽管如此,我国的产业人才培养仍远远不够,需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2 新能源产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搭建规范的产业体系

搭建完善规范的新能源产业体系,理清产业体系所覆盖的主要企业。对于经营管理科学,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制定科学长久的发展规划,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企业,担起领头羊的作用,更好的引领产业的发展。对于一般的企业,要按照行业的发展要求,参照业界的标准,优化重组,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优势群体。对于实在难以发展下去的企业,要实施转型或者合并的策略。通过一系列策略,改变这种大群体,小规模的状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2.2 加强污染治理举措

对于产生的污染物,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另一方面,摸清哪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地环境破坏严重,企业哪些生产环节产生的污染较为严重,对于污染企业实行整改,对于生产环节上的污染,要展开专题研究,探索替代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强与国外同类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企业治理成功的经验,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2.3 提高创新研发能力

企业要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创新驱动发展。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打好产业技术研发的基础。探索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途径,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整合人才力量,促进技术创新。对于技术上的问题,要抓住关键点,找准问题所在,加大力量,突破技术的瓶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三五时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与利有利于发展。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下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建设的发展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谋划长久发展,制度长久之策,明确战略中心和关键点,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由保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的部门及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有关领导、行业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参加,成立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政策与发展管理委员会,研究与分析产业发展的重点、战略思路等等。最后,加大资金的投入。对于重大项目保质完成,对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财政资金发面予以保证。

2.5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单单靠社会某一方面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为社会输送人才。企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新能源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新能源人才快速成长的通道。成立新能源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利于对新能源专业的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推动新能源类专业的课程、师资、教材等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朝.保定新能源产业集群实证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5).

[2]杨杰,郭荣华.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3]贾会棉,刘松颖.促进保定新能源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产业经济,2014,(8).

[4]朱永亮,潘涛.加快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4).

[5]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工作总结[Z].2015-08-07.

篇8

发展风电具体有哪些益处呢?一是除水电之外,风电是当前技术最为成熟、经济性相对较好的可再生能源。二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今年南方五省5年来最严重的缺电,存煤、来水情况低于预期是主要原因。”南方电网相关人士说,水电占南方电网供电比例的30%,而8月至今,红水河、乌江流域来水偏枯分别将近九成和八成,目前两大流域蓄能值25亿千瓦时,同比减少85%。而采用风电就能避免这个问题,一年四季能源供应相差都不大。另外,它相对于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或者核电站带给环境和人们的危害小很多,风电能是最清洁、环保的电能。

目前,新能源的发展由于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的日益加重而备受人类的重视,中国也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生效,为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法律框架。同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对风能资源详查、风电研发体系、检测认证体系和风电设备国产化给予政策支持。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也进一步推动风能的发展。根据中国能源局的预测,未来将有五万亿的资金投入到可再生能源建设当中,将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篇9

相比而言,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统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快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既是推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

为此,迫切需要优化一次能源结构、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有序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

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有序开发利用水电。我国坚持把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切实做好在建、已建项目的环保工作,加强水电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制定绿色水电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2010年,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1606万千瓦;发电量6867.36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6.2%。

二是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我国采取了加强风电开发管理、改善风电与电网的协调性、支持优势风电设备企业发展等措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风电创造了条件。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107万千瓦;发电量494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2%。

三是广泛应用太阳能。我国稳步推进太阳能应用产业发展,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适宜地区,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试点。2010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量达到1.68 亿平方米。

四是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粮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取得突破,万吨级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到2010年底,各类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总计约550万千瓦。

五是地热能和海洋能利用技术不断发展。浅层地温能在建筑领域的开发利用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地源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潮汐能利用技术基本成熟,波浪能、潮流能等技术研发和小型示范应用取得进展,开发利用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较好的技术储备,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已基本形成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的总量目标、发电强制上网、分类优惠上网电价、费用分摊、专项资金等制度以及信贷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并通过开展资源评价、组织特许权招标、推进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建设等方式,基本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

一是制定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近期和中远期总量目标。

二是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全社会费用分摊机制。

三是通过开展多批特许权项目招标,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成本迅速下降。根据各类新能源发电项目的资源特点和建设条件,以特许权招标方式发现合理价格区间为基础,形成了四类风电区域标杆电价,有效促进了风电的规模化发展。

四是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各类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了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市场应用等各方面的财政投入政策框架。

五是初步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体系,实施了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沼气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利用量达60亿千瓦,年产能量为40亿~46亿吨标准煤),具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具备发挥未来主流能源作用的资源基础。

从水能来看,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的年发电量达6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5.4亿千瓦,年发电量2.5万亿千瓦时(折合 8.6亿吨标准煤);从风能来看,我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为7亿~1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万亿~2.4万亿千瓦时。

从太阳能来看,,每年太阳能热利用可相当于约3.2亿吨标准煤,年发电量可达 2.9万亿千瓦时。

从地热能来看,我国深度2000米以下的地热资源所含的热能相当于2500亿吨标准煤,地热资源的经济可开采量相当于2000万千瓦的地热发电装机(年发电量约1300亿千瓦时)。

从生物质能来看,当前我国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标准煤,主要是农业有机废弃物,适宜利用方式是发电燃料和民用沼气等。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经济社会和生物质技术的发展,生物质能源资源总潜力有望达到8.9亿吨标准煤。

从海洋能来看,我国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温差能等海洋能的理论资源量分别达数千万千瓦甚至数百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量有望达到9.9亿千瓦。

研究结果表明,预计到2020年、2030年、2050年,我国含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在新增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例可分别达到36%、45%和 69%,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分别达到12亿吨、20亿吨和40亿吨,减排CO2的贡献率到2020年、2050年可分别达到20%和50%左右。因此,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大大提高我国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优化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总之将成为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当前全球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虽然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下,有关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走势有很多结论,但各主要经济体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认识却日趋相同,即抓紧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原因在于:

一是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周期调整的结束一般会以某些新兴行业的崛起为标志。在新能源领域,其市场和产业布局尚处于形成之中,具有很大的争取空间,未来各主要经济体能否在该领域取得发展优势取决于当今的努力。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新兴产业,因而在经济调整关键时期,各主要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二是可再生能源的本土性、清洁性以及技术可预见性,使之成为世界能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当前,许多国家的核心利益与全球化石能源的分配格局紧密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为尽早摆脱束缚,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寻求多样化的能源解决方案,尤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压力下,各主要经济体对资源可获得性、技术可靠性、产业可能性以及经济性更加可控的可再生能源更加青睐,形成了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高度关注的局面。

三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争夺,必将引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发必须通过现代装备制造技术,才能将地热、风力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可用及可控的能源。可以预计,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争夺,将是新一轮国家能源领域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可再生能源的装备技术,谁就拥有未来开发利用自身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权,也必将在“后石油”时代把握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动权。这也促使各主要经济体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技术竞争的重点新兴产业。

虽然当前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中的贡献率还非常低,但是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其目的既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也致力于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把握主导权、加大国家间政治博弈中自身的砝码,更是在战略上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从而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积蓄力量,为掌握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做好准备。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阔。虽然由于资源评价缺乏、技术滞后、产业支撑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原因,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强劲发展势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早期阶段,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还需要一段时期。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实现国家核心能力的显著提升;在坚持走我国特色的强国道路过程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我国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途径中最具可行性的一个战略选择。因此,亟须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以保证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0%),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约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为确保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提高到15%和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地位,加强产业战略部署。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无污染、总量大的绿色新能源,应当充分认识到其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切实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及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加强产品检查,对于不达环保标准、出售劣质产品、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企业,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和整顿。

三是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性安排。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市场健康发展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和制度性安排,特别是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应尽早完善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系统,并与购电地区的碳强度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挂钩,以促进跨省区的绿色电力交易;制定和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分配和落实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总电量指标。

篇10

毋庸置疑的是光伏行业已步入整合期,而此时,进行大肆“购物”的就有汉能,7月,汉能就成功并购美国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而此次对GSE的并购,就使得汉能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大规模量产的公司,占据了薄膜光伏技术的最前沿。同时,以五大电力及中广核、三峡集团、国机、中航等为代表的央企当下也在光伏民企“吃力”之际迅速抢占光伏电站市场。

今年8月,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山西大同举行。首次由中国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能源部联合主办,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主办,团中央支持,北京大学承办的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就将全球各地大学生们对零耗能建筑的理解,把节约、智能的生活娱乐方式融入到绿色建筑中,给太阳能的发展带去了一缕清新。可以说,此次竞赛落户中国无疑是我国重视新能源应用推广,切实履行节能减排责任的具体体现。

转型发展太阳能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张玉清在SD大赛期间就充分表达了对我国太阳能发展的巨大信心。他认为201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了1.01亿千瓦,而太阳能发电技术商业化应用正在稳步启动,这些都表明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时代已经到来。他提到,中国政府提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太阳能,结合建筑节能,加强光伏的发电应用,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这正是太阳能竞赛的宗旨和理念,也是太阳能竞赛在中国落地和生根的重要基础。

作为SD的承办城市,大同市市长李俊明就表示大同将调整其产业结构,坚持以煤为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在发展新型能源上,大同以这次SD大赛为契机,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强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的节能,突出新能源产业的引领地位,打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基地。此次大同的转型规划就对不少“新能源示范城市”以及积极响应转型号召的粗放型城市起到转变发展方式的带头作用。

在新能源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国外在新能源的发展上就积累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以能源自给率是156%的丹麦为例,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会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凤起就认为其受到北欧电网的支持的成功就给中国一个启示就是整个能源系统的改造很重要。他提议,原来我国的电力系统是以燃煤机组为主,火电系统为主来进行运行,用其它辅助能源进行调峰,天然气也很少。但是假如以可再生能源作为主力,要把原有的燃煤机组作为调峰,这个电力系统必须进行改造,电价也必须进行改革。

美国驻华大使馆环境科学技术卫生处秘书欧阳兰就给予了一些美国在光伏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她介绍说,一开始,美国对光伏的研究就很积极,新的产业毕竟具有高风险,所以美国政府就支持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早期研究。第二步就是扩大市场规模。让城市的发展尽可能地用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同时国家对新能源的利用进行鼓励,形成产业信誉以及新能源的标准投资组合,再对太阳能的运用普及进行对太阳能电板租赁方式的推广。

太阳能企业正逐步复苏

参加SD大赛的大学生们在会议期间就十分好奇光伏企业的运营现状,他们中的不少人就在为未来进入太阳能领域做职业规划。而经历了两年“光伏洗牌”的光伏大佬们就总结了当下我国光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活命”的经验。

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就认为未来降低发电成本是光伏大发展的核心,而路径则是通过行业革新。“过去2年光伏的萎靡不振就是因为无法创新。”他举例说出国参加展会,看到的全是中国的买卖方,这就是很重复的成本投资,劳民伤财。真正有用的办法是要中国尽快推进产业更新,企业的扩张要通过创新来加大市场规模。他同时建议地方政府要有如同招商引资一样的动力和激情推动光伏企业的合并引进。

成立仅6年就做到了多晶硅行业里全球三甲的保利协鑫执行总裁舒桦就指出现在行业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就是资金短缺,再就是许多光伏企业缺乏企业责任,他强调新能源的产业发展一定要绿色环保并建议说,要规范行业就需要从产品质量和整体运营上进行约束。

太阳能热能领域的专家日出东方董事长徐新建就提出了“大光热”的概念,他的想法是要扩大太阳能的产业边际,打开工业用热的市场。他认为未来太阳能热发电将是新能源行业的生力军。同时他谈到说,太阳能热能企业要围绕渠道做,对商的需求较大。而对于光伏来讲它的潜力不仅是电站,未来的潜力市场应该是独立的家用电网。

在两年间几经波折的晶澳太阳能副总经理武廷栋就谈到现在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全球的贸易保护的抬头,另外国内也在涌现地方保护主义,在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政府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相应的政策或者是行动,或为地方的利益,或为产业,从整个产业或者是行业的角度来讲,未必是好的决策。以晶澳为例,两年间他们就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技术的创新,新市场的拓展,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武廷栋认为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技术的改进,自主的创新,包括新兴市场的拓展,才能活过来,并且他表示“未来这个行业会活得更好。”

光伏产业的政策新动向

作为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就表示推动整体光伏产业的发展核心要靠企业来实现。要让企业认识到:发展光伏企业是为了给社会带来价值。同时也要意识到企业创新发展的时间长,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提高。中国需要学习欧洲在新能源上的发展经验,在技术进步上下功夫。从商业创新这一层面来说,企业应当考虑不是单纯地做光伏,要同时结合其他能源,比如电、光热、地热等,形成一套商业运转体系。

他同时还谈到,就我国当下的光伏行业状况来讲,行业的自律和协调性还有待提高。企业要更多的对应用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现在不少的中国企业大多还处于卖设备的阶段。梁志鹏进而谈到政府对于光伏方面更是要对行业发展长期提供服务方面就包括:1、做到电网的接入和运行;2、对于目前的行业境况进行补贴办法的探索;3、政府要有效地进行市场的监管。

针对大家关心的能源利用方式的推广上,梁志鹏就说:分布式能源利用方式确实比较好,其经济性较高,或会优先发展分布式,但这种选择并不排除集中式。在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上,德国就存在土地限制,而中美的条件较为接近,我国则要对分布式发电进行相应的配套。他总结,光伏当下正处在“边干边学”的青年期,要有应用和市场才能发展起来,怎么补贴,政府还需要创新。在市场端则需要在未来让大众在太阳能板的购买上更加便民同时更具商业价值。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更是认为中国的光伏市场有待进行二轮启动。他介绍说国家能源局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们的装机目标是1亿千瓦,今后几年都是超过10个GW的国内装机。从顶层设计来讲,到2030年整个能源需求达到50亿吨标煤,2050年达到52亿吨,可再生能源在2050年,在整个能源需求里占到40%,在电力需求里可再生能源达到60%的比例,光伏发电可能装机要达到10亿千瓦。这是它的基本目标,火力发电将要从现在占到整个电力供应比例的72.5%,下降到30%左右,而这中间,光伏发电跟风力发电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表示,现在光伏行业要解决的问题是:1、促进光伏的优胜劣汰;2、行业融资办法的建立;3、过去对行业的启动太快,不少企业存在质量问题。质量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解决行业问题。

王斯成还预测未来光伏的发展趋势是逐步的平价化,不再需要补贴,和火电相平,到2020年市场会有200亿的规模,届时可做到平价水平。

德国国际经济合作组织(GIZ)的穆斯文就介绍说:在政策补贴上,德国政府认为如果我们给一定的补贴,使得特定的投资吸引私人投资者,我们就能成功。他也赞同梁志鹏的观点,并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补贴应该有所下降,最终会有一个逐渐退出的路线图。如果为了吸引私有投资者,还可以降低一些风险,降低繁文缛节,提供非常可靠的补贴,会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非常有吸引力。

近期更是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局和国开行正拟联合发文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金融服务,相关文件最快将于9月上旬出台。该政策最大亮点在于支持自然人在自家屋顶上建分布式光伏,并且国家可以提供一定的贷款,根据目前披露的消息,借款规模可低至5万-50万元。

以小见大的太阳能建筑

8月11日,被誉为“太阳能建筑奥运会”的2013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大同举行。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赛队、华南理工大学赛队和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赛队获颁此次SD赛事的冠亚季军。从他们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到,各个赛队在这场赛事中都充分运用了他们的创意与智慧,不仅在房屋造型、室内空间布局上有不俗的想法表现,更是在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中水系统以及智能家居各个环节上都进行了非常人性化的设计,让节能技术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有机的结合。近一个月以来,这20所节能、宜居的被动式能源房屋都别具一格的伫立在大同,形成一道绿色风景线,吸引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总监理查德·金作为美国能源部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就表达说其做SD的初衷就是要把组件建得更加可靠一些,同时教育市场,看市场有怎样的潜力,什么能够让消费者更加有意愿来购买。他提到说,SD中国结束后,美国加州也将举办其新一轮的美国版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SD中国的大赛组委会主席于平荣就评价此次活动说:三年来,13个国家,22个队,35所学校,20多万的参观者,上亿人通过媒体知道了SD,此次活动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他表示,在创新技术上,至少上千万的人知道了新能源与节能的结合已经可以使一个房屋的能源自给自足,通过这样一个国际赛事,也让大众认识到这些技术的结合可以如此优雅和艺术。

篇11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迫使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潮汐能例外),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1]。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虽然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近年来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党的“十”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十分迫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既是我国当前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现状

江苏省自2006年起逐步展开沿海风电建设,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商国电龙源电力先后在江苏南通、盐城、淮安地区投资约70亿元建成7个风电场,共488台风机总装机752.5兆瓦,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截至2012年9月底,江苏全省新能源发电企业共102家,装机容量达到503万千瓦,其中风电187万千瓦,核电2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4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6万千瓦;2012年1-9月江苏新能源发电量为176亿千瓦时,占全省5.7%。从2006年至2012年9月,江苏新能源发电量累计达96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了3200万吨标准煤,少排二氧化硫60万吨、二氧化碳8900万吨、氮氧化物30万吨(数据来源:人民网2012-10-17)。

按照江苏“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10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11%,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新能源发电项目目前所面临的资金困境

1.新能源的使用成本高

新能源发电的设备制造本土化和商业化进程较慢,许多关键的设备制造能力低,依赖进口,相应投资成本比较高。太阳、风力这些受自然条件左右的新能源输出功率不稳定,使用能源的机会和地点有限,控制蓄电池等电力储存设备的输出功率变化,调整电源和使用公司间的联网线路等导致输出功率变化而需要增加电力系统的调整能力,都将发生追加性的成本[2]。根据电力联合会有关资料,当前中国主要电源发电成本与设备造价见表1所示。

2.新能源投资风险高,融资渠道少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还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新能源面临着高投入、高成本、回收期长的产业风险,以及新能源生产原料、工艺、规模、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技术风险,决定了新能源投资风险高、盈利能力弱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投资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因而商业银行目前不是新能源行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新能源行业因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限制,上市募集巨额资金也较为困难。风电企业基本是近几年实现境内上市融资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华锐风电”上市时间是2010年初。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在创业的早期,完全依靠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自2005年11月“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开始,先后共11家中国光伏企业在美上市,于2008年以前基本完成。风险投资机构对新能源技术研发以及研发成果的市场化难以把握,无法作出投资评价,制约了风险基金进入新能源领域[3]。

3.政策缺乏市场导向,社会公众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认知不足

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非常重视,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支持和鼓励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相关配套政策诸如税收、低息贷款和信贷担保、价格形成机制等帮助开拓市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尚不明确,所制定的政策缺乏市场导向的运行机制,政策激励措施不够。由于缺乏目标机制,企业难以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及战略,制约了投资者信心,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同时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新能源优势认识不足,加之配套设施不完善、成本高,离散型屋顶光伏发电目前公众较难接受,光伏发电设备购买量相当少。

三、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财政税收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执行的财税政策

新能源相对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分散性和不稳定性,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出效率低、制造成本高,没有补贴就没有新能源事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风力发电上网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价格全国分摊政策、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资金补助办法、实施金太阳工程计划、可再生能源接入系统补偿政策、上网电量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节能发电调度办法等政策,为新能源发电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实行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的带补贴的标杆上网电价政策,为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促进了新能源资源的优先开发[1]。

在税收方面,新能源发电的税收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风力发电,具体有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 50%的政策;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而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以及新建风电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自项目取得生产经营收入的第一个纳税年度起,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执行的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了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经营效益,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的不断增加,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财政补贴政策不稳定

目前国家对于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补贴的依据是各地的标杆电价,在标杆电价以下的部分,由国家进行补贴,弥补企业亏损。但亏损部分的补贴金额则需要每年申请,这一申请的周期长,涉及环节多,补贴金额也根据销量价格等时常有变化。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的投资稳定性受到影响较大,不符合企业的投资要求,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不高。

2.财政补贴的经济效果不佳

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是我国为了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中央政府决定每年从财政出资100亿元左右,为我国的太阳能屋顶和光伏建筑建设提供补贴,以推动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形成。但是当前金太阳工程主要采取“事前补贴”方式,企业做假标骗补贴,使用劣质产品以次充好的事件不断。2011年4月中国经营报就曾以“金太阳工程大部分项目或沦为‘烂尾楼’项目”为题对金太阳工程存在的问题作了报导,报导中指出虽然政府对金太阳工程的项目补贴高达50%,但企业仍然要付剩下的钱,而获得金太阳工程的多为地方中小型发电公司和民营企业,实力本来就不强,但当初为了拿到项目,拼命压价,不惜一切代价,拿到项目以后却发现根本没有实力去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愿项目落入央企之手,极力督促地方性公司参与,并千方百计为这些公司赢得项目,也造成了一些投资商当初申请的过程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对整个工程了解的不够透彻,出现投资决策上的错误。对此,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已有所觉察。在2010年年底,政府取消了已列入2009年金太阳示范工程目录但无法实施的项目39个,总规模在54兆瓦左右,涉及补贴资金10亿元左右。2013年 5月6日,财政部向各省市自治区财政厅下发《财政部关于清算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金的通知》,要求对2009-2011年金太阳项目中已完工且并网的项目按补贴标准清算,而对未及时完工或发电的项目则取消示范,收回预拨资金。

3.增值税退税作用不明显

风力发电站在建设初期因为需要购买大量设备,可抵扣的进项税较多,因尚未形成生产能力,没有电力销售,进项税无法抵扣,实现的增值税是负的,无法享受实现的增值税即征即退 50%的政策,企业反而要暂时承担购买设备形成的进项税,占用企业的资金。在运营期间,原材料的采购很少,主要是设备维护所需的零部件,可抵扣的进项税较少,实现的增值税较多,增值税即征即退 50%,实际税率为8.5%,发电企业确实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相当于销售电力后取得了财政补贴。但上网电价中仍然包含17%的增值税,上网电价偏高。目前,光伏发电增值税率仍为17%,不能享受退税政策。

4.大多数新能源发电企业没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不能享受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是否属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个重要的条件。

四、支持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财政税收激励机制设计

(一)财政激励机制设计

1.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稳定、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减少企业的决策风险;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增加对新能源发电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参与市场竞争。

2.逐步减少财政补贴,增加财政直接投入

财政直接投入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种财政融资形式,即政府通过直接财政投入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具体可以采用股权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方式,由财政出资成立投资公司,以入股形式或给企业贷款方式加入新能源发电的建设,按市场要求运作资金,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增强新能源发电的竞争力。

3.改变政府科研资金投入的模式,由输血变为造血

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心应该向促进技术提升倾斜,将拥有的核心技术快速地产品化,商业化,必然会发展壮大我们的新能源产业。国家可以提供资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核心技术,建立将核心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平台。国家通过制定科研经费的拨付机制,只下拨启动资金,后续资金由企业根据技术的转化情况给付。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也可以保证产业的需求,使科技技术真正为生产力服务。

(二)税收激励机制设计

1.调整增值税的退税政策

风力发电站、光伏发电站建设初期购买的大量设备,经相关部门认证确认投资后,直接退进项税。并网发电后,参照小型水力发电单位的方式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日常运行中设备维护所需购买的零部件,进项税不再抵扣。设备大修理、扩大装机容量新购置设备的进项税,凭增值税专用发票直接退税。这样在运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上网的电价可以降低26.4%{设C为成本,增值税率为17%时,上网电价是C×(1+17%),增值税率为6%时,上网电价是C×(1+6%),降低了[C×(1+17%)-C×(1+6%)]/C×(1+17%)=26.4%}。

2.充分利用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新建风电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可以推广到光伏发电等其他新能源发电企业,使投资者真正获利。同时为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办法,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最低比例,达到要求的企业在6年优惠期满后,所得税税率按15%征收。

3.加大向能源终端用户征税的额度,鼓励消费者使用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尚没有开征能源税,只是对于成品油征收消费税,其中燃料油征税标准为0.8元/升;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征收资源税,原油、天然气按销售额的5%~10%征收,煤炭中的焦煤按每吨8~20元征收,其他煤炭按每吨0.3~5元征收。 但其力度和系统性远远不够,不足以形成对环境污染破坏的保护体系,有必要向别国借鉴成功经验,用“绿色税收”制度促进生态保护。

五、结束语

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尚不完善,尤其对于提高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新能源发电企业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还是空白。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研究报告[N].中国电力报,2012-03-13.

[2]史际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培育的经济法考量[J].甘肃社会科学,2010(02):1-6.

[3]陈芳平,李静.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J].甘肃金融,2010(02):43-45.

作者简介:

篇12

能源产业生产和研发活动空间布局

研究能源产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必须考察各地区能源产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特征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绝对规模,即通过生产规模排序发现全国能源生产集中的地区;其二是相对规模,也称强度,即通过测算发现能源产业生产活动相对密集的地区。规模和强度在研究空间分布问题中缺一不可。

研究显示,当前我国能源生产大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从产业规模看,西部能源生产大省数量反而最少。

采用企业数、企业从业人员数、工业总产值三项反映产业规模的核心指标,对能源产业生产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评价;使用标杆分析法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对三项指标得分进行算术平均,得到各省能源产业生产规模的综合指数(得分在0―100之间,得分越大表明生产规模越大)。结果显示,我国能源产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全国能源产业生产规模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其次是山西,两省能源产业规模综合指数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能源产业规模综合指数接近或超过30分的有13个省份(见图1),这些省份的能源企业数都在600家以上、从业人员均超过15万人、工业总产值均超过1500亿元,三项指标合计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7%、73%和71%。从宏观区域分布看,这13个省份中,东部地区有6个,中部地区有4个,西部地区3个。可见,当前我国能源生产大省集中在东中部,西部能源生产大省数量最少。

虽然西部能源生产大省不多,但能源产业对西部省份经济发展贡献比东部重要。这并不是因为其行业竞争力更强,而是其他制造产业不发达所体现出来的结构性特征。

与全国性能源生产大省一样,那些将能源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基本部门1的省份,也是我国能源经济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采用分析区域比较优势产业时经常被使用的区位商法,分别测算各省能源产业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规模和工业总产值在区域经济中的区位商,然后对三项得分进行几何平均得到综合区位商2,从而了解各省能源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2008年全国能源产业规模综合区位商大于1的有21个省份(见图1)。其中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有11个和7个省份,而东部地区只有3个省份。这表明,能源生产和能源产品输出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绝大多数东部省份的能源产业没有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基本工业部门。

综合考察能源产业生产规模及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可以发现,能源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并且能源产业在当地区域经济中具备比较优势的省份不足10个,多为中西部能源生产大省。

山西省无论在能源产业规模方面,还是能源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方面,都十分突出。山东、广东、江苏和浙江四省虽然能源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但其能源产业经济地位低于其他制造业,能源生产整体上仅限于满足内部经济发展需求。新疆、宁夏等十余个中西部省份虽然能源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工业部门,但其能源产业具备这种比较优势的前提是其他制造业尚不发达,其能源产业规模在全国各省中仍明显偏低。福建、上海等6个省份能源产业不但生产规模较小,而且在经济中的地位也不突出。

能源产业研发规模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虽然与生产活动基本一致,主要体现为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然而从地区构成上则表现出较大差异。

采用研发经费支出额、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企业科技项目数三项反映研发规模特征的核心指标,运用标杆分析法进行能源产业研发规模综合指数的测算。结果显示,山东是能源产业研发规模最大的省份(见图2)。从集聚程度看,能源产业研发规模综合指数高于20的8个省份,其研发人员均在3500人年以上、研发经费均超过6亿元、科技项目均在1000项以上,三项指标合计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5%、65%和63%。在研发规模最大的13个省份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8个、4个和1个。这与能源生产规模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只是在省份构成上有所区别,如西部省份中能源产业生产规模最大的是四川,而研发规模最大的是新疆。

选取R&D经费/工业总产值、R&D人员/从业人员、R&D经费/R&D人员、科技项目数/企业数四项反映研发强度的核心指标,以每一省份能源产业强度指标为分子,以全国全部能源企业强度指标为分母,测算能源产业研发强度的综合区位商3。结果显示,全国能源产业研发强度综合区位商大于1的有13个省份(见图2)。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8个、4个和1个。这表明,能源产业研发强度自东向西依次递减,与研发投入规模的分布规律一致。

把能源产业研发规模和研发强度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发现,能源产业研发规模全国领先、同时研发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多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个别中部省份。

山东省无论在研发规模还是在研发强度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山西、辽宁虽然能源产业研发规模居全国前列,但其研发投入强度则低于全部能源企业平均水平。上海、浙江等七省份研发规模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和新疆研发强度居全国前列,而浙江、安徽和江西则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大。多数西部省份研发规模和研发强度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

能源生产与研发典型地区分类

综合考察当前我国各省份能源生产与研发的规模和强度特征(图1、图2),可以发现全国分为五类地区(见表1)。

生产大省研发强省

指能源生产和研发规模大、研发强度较高的省份。其中山东表现最为突出,其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电力、热力与燃气四类产业的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和工业产值均居全国前列,四类产业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3名。煤炭、油气、电力三类产业研发规模分别居全国第1、第2和第6位,其中煤炭企业研发经费和科技项目均占全国煤炭企业的30%以上。煤炭、油气产业研发强度更分别远高于全部煤炭和油气产业的研发强度。

广东电力、油气产业的生产和研发规模都在全国前10位,其中电力产业的企业数、从业人员和工业产值均超过全国的10%,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和科技项目数占全国的12%以上,均居全国第1位,研发强度也高于电力企业的整体水平。

江苏与广东类似,电力、油气产业的生产规模很大,尤其是电力产业,其生产和研发规模分别居全国第3和第2位,研发强度远高于电力行业总体水平。同时,虽然其煤炭产业规模不大,但研发投入居全国第7位,研发强度也高出煤炭行业1.5倍。

河南与山东相似,煤炭、油气、电力、热力与燃气四类产业生产和研发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其中煤炭产业最为突出,生产和研发规模均居全国第3位,且研发强度在全部煤炭企业平均值以上。

河北电力和煤炭产业生产规模分列全国第7和第9位;研发规模均居全国第5位;研发强度均高出行业整体水平30%。

黑龙江油气、煤炭产业规模强大,尤其是油气产业的生产规模居各省第3位,而研发规模则居第1位,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总量均超过我国全部油气企业的1/6,研发强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70%。

生产小省研发强省

指能源生产规模较小、但研发规模和研发强度较高的省份,这些省份虽生产规模有限,但却是能源技术创新活跃之地,具有较强的技术储备优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上海,其四类能源产业生产规模均在全国12位之后,但因其电力产业研发规模大,电力、煤炭产业研发强度高,使其全部能源行业企业研发强度居全国之首。

北京、天津和新疆能源生产规模都在全国半数省份以后,但其油气产业研发投入规模分别居全国第6、第5和第4位,并且研发强度均在全国油气产业整体水平之上。此外,北京和天津的电力产业研发强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0%。

生产和研发大省

指能源生产和研发规模较大、但研发强度较低的省份,包括山西和辽宁两省。山西因煤炭产业发达而居全国能源生产大省行列,但其他能源产业相对较弱。山西煤炭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总数接近全国的1/5,煤炭工业总产值超过全国的1/4;煤炭产业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总量分别超过全国的1/5和2/5。但其研发强度却低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平均水平。

辽宁油气、热力和燃气产业的生产和研发规模较大,其生产规模分居全国第2和第1位。油气、煤炭、热力和燃气产业研发规模分别居全国第3、第6和第8位。然而从研发强度看,仅煤炭产业略高于行业均值,其余两行业均不及行业平均水平的70%。

生产大省研发小省

指能源生产规模较大、但研发规模和研发强度较低的省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陕西煤炭、油气产业的生产规模分别居全国第7和第5位,其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值均居全国第6位。但能源产业研发规模不大,研发强度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之类似,内蒙古的煤炭产业,浙江的电力产业,湖南的煤炭和电力产业,四川的煤炭、电力、热力和燃气产业的生产规模都在全国前10位之列,但研发规模大多在10位之后,研发强度除浙江的电力产业外,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生产和研发小省

指能源生产和研发规模较小的省份。上述省份之外的14个地区中,只有贵州煤炭产业、吉林油气产业、福建和湖北电力产业的生产规模排在全国前10位,其余各省能源产业生产规模不大。除安徽和江西的煤炭产业、吉林的油气产业、福建的电力产业外,各省能源产业研发规模都较小。

政策建议

能源产业研发强度的区域差异与市场环境和创新要素分布有关。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高,能源企业承担的各类成本也相对较高,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成本,在竞争中胜出,便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好的融资环境和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可以利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东部省份能源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为提高各地区能源产业创新能力,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鼓励研发活动伴随着生产活动向中西部转移

在我国的跨行政区区域发展规划中,常常把中西部地区或重要城市周边地区定位为能源资源供给区,这种思维方式应给予扭转。对于能源产业作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地区,应该从提高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角度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最新部署和密集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为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提供了政策保障。在能源类企业跨区投资中,应积极鼓励企业研发活动的转移,提高能源研发落后地区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最终依靠技术溢出效应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提高能源企业生态环境和社会成本,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篇13

这都给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政府之手”敲响了警钟。财政补贴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财政补贴政策,避免导致抑制和扭曲产业的市场化竞争?

大力补贴

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据高地位毋庸置疑,但由于新能源所面临着的技术、应用与消费观念上的现实差距,从世界各国新能源的发展路径来看,政府无不对从事这些技术研究与市场化应用的研究机构和生产、销售企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财政资金补贴。在中国,亦如此。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财政补贴政策力度并不落后,与美国相比,甚至力度更大。”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对本刊记者说。

风电、太阳能、电动汽车是目前新能源领域的三大支柱,针对这三个产业链的国家扶持主要分为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两方面,政策扶持包括税收减免、土地审批等方面的便利,资金扶持则可分为财政直接补贴、专项基金扶持、银行贷款贴息等几种方式。

在风电方面,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构成,列出国家补贴幅度,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实行标杆电价加补贴电价的方式。2008年8月,财政部又颁布了《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

在太阳能发电方面,2009年3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中央财政安排专门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予以补助,以部分弥补光电应用的初始投入。同时,财政部出台《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补助标准原则上定为20元/Wp(峰瓦)。

2009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共同出台了《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支持光伏发电站项目的发展。办法指出,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系统进行50%、独立发电系统给予70%的补贴。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在此之前,国家财政资金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已进行了多年的财政支持和补贴。2010年5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方案针对消费者和充电设备环节,如纯电动汽车最高给予了6万元的补贴。

“与美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新能源产业进行扶持不同,中国目前的扶持政策更多体现在部门文件的制定上,很多样化。”李胜茂说。

除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也是一项间接补贴,2008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所列资源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目录》内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人当年收入总额。

同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对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在中央政府行政性文件通知的要求下,在地方政府层面,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各种税费和财政补贴政策也纷纷出台,几乎每个省都成立了新能源产业专项基金,对科研、设备招标、应用项目上进行财政补贴。“与中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直接补贴相比,地方的专项基金属于间接补贴,额度也很大。”李胜茂说。

“与美国主要通过税收环节的扶持相比,中国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更大,而与财政资金扶持相比,银行的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更大,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上马,都是借助了银行的贷款贴息。”李胜茂指出。

很难统计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央及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具体补贴数额。“目前国家财政每年需要为光伏发电补贴70多亿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光伏专家王斯成曾表示。而看起来,针对新能源产业的财政补贴仍然在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2010年8月3日由工信部牵头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草案曝光,根据该草案,未来10年中央财政将拿出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投入该领域。

而此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所涉及的累积直接增加投资额为5万亿元。5万亿元的总盘子包括国家投资以及受其拉动的商业化社会投资。

争议

政府对于新能源的财政补贴,一方面是由于新能源产品初期制造成本过高,单纯依靠企业难以自主消化成本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在终端市场,新能源的推广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

以光伏发电为例,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介绍,目前光伏装机投资成本每千瓦约1.8万元左右,而常规火电的投资成本约每千瓦3000~4000元,光伏电价是常规火电电价的三倍以上,光伏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还是成本太高。

“从目前财政补贴的重点来看,风电由于技术和产业化相对比较成熟,企业的成本差距越来越小,因此财政补贴的力度将有所调整,电价属于间接补贴,其他补贴逐渐减弱;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重点是装机和市场推广,对制造业环节的补贴也将会逐渐减少;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仍然是最大的难题,因此在技术研发上的补贴仍然是很重要的环节。”中华新能源动力与储能委员会研究员李雷对记者说。

在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迅猛,风电方面,全国累计装机容量由2006年的2600兆瓦增加到2009年的2.5万兆瓦,增长近10倍;光伏方面,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年产量由2006年的438兆瓦增加到2009年的4100兆瓦,占全世界产量的近40%。

也由于财政补贴这一“免费的午餐”,一些负面效应也相伴而来,在财政补贴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补贴方式和补贴手段中的一些问题。

2010年11月23日,财政部下发了《关

于做好2010年金太阳集中应用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0-923号)》。《通知》明确指出,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已通过统一招标的方式,确定了2010年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名单,决定取消已列入2009年金太阳示范工程目录但无法实施的项目39个,共计54兆瓦。在这批取消的项目中,包括无锡尚德、BP、阿斯特等国际光伏巨头担任业主的工程。

一直以来。按照政策规定,政府对“金太阳”工程实施初始投资补贴方式,对项目工程投资给予约50%的补贴力度,因此,“存在一些‘圈而不建’的情况,不少投资商在申报‘金太阳’工程建设价格的时候,倾向于将价格报高,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补贴,这可能会导致浪费,违背政策初衷,甚至有的投资商在高价申报了项目投资额之后,在执行中并不按照申报价格执行,采购廉价设备来降低成本。”一位受访人士对记者说。

“由于此前金太阳工程项目都是由业主单独招标,导致了在招标过程中有权力寻租和套取补贴的行为,招标价格和上报价格不一致,存在套补贴和腐败的行为。”这位人士说。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新能源产业财政补贴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在目前的财政补贴体系上,财政部负责出钱,发改委负责立项,科技部负责技术课题组,但大量的资金投入之后,不管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都没有专门的部门对这些补贴资金和补贴项目进行后续的跟踪、监控和评估,对于财政投入的效率也无法评估。

“即使是财政部门的评估,也是自己评估自己,缺乏独立性。”上述人士说。

对财政补贴更大的质疑声则来自于海外的利益相关方。2010年10月1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申请,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针对中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清洁能源政策和措施展开调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称,“中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中给予新能源行业的补贴为2160亿美元,是美国的两倍、全球各国刺激计划中对新能源补贴总规模的一半。”

风电和光伏企业是受指责的两大领域,该联合会称中国政府过去采取了一系列津贴、减税、优惠贷款、土地及其他补贴,降低了中国企业生产产品如太阳能电池和风机的生产成本。“中国为发展本国绿色产业而采取保护主义及掠夺性措施的5个主要领域。这损害了美国的生产和就业创造。”

虽然中国企业和官员对此给予了否认和批判,认为这是美国惯用的贸易保护手段,但不能否认在这一贸易争议的背后,中国新能源产业在设备和组件上的出口贸易额已大为惊人。据iSuppli公司的数据,中国2009年生产了超过3.6GW的光伏(PV)电池,其中90%销往国际市场,使得中国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国。

2009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154.4亿美元,同比增长147.75%,其中,出口至欧洲市场约为87.9亿美元,同比增长489%。

如何避免财政补贴政策与WTO规则相冲突而引发贸易冲突的问题,也是争议之一。隐忧

在财政补贴和各个地方政府出于GDP考虑“大干快上”的刺激下,更大的担忧则在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混乱无序。风电和光伏产品甚至2009和2010年分别被列入了治理产能过剩行业。

虽然出跃,但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已经出现,目前的格局是,光伏产品出现了“两头在外”的情况,即原材料和组件产品在国外,生产在国内。根据中国机电商会统计,2009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中超过六成都只是加工贸易,这与发展新能源产业注重的环保初衷是有所背离的。在风电领域,大容量风机供不应求,小容量风机则产能过剩。

而我国目前的新能源产业补贴,主要是根据生产量、销售量作为补贴依据,有其合理性,但从如何结合产业发展趋势,纳入技术标准等补贴依据,对有利于产业发展、符合发展方向的产品和企业进行补贴方面来考量,目前的补贴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

就“金太阳”示范工程补贴来讲,即使是如期开工并顺利得到补贴的企业,也存在发电可能无法并网(发电机电流接入电网)的问题,这就会导致电量的浪费。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金太阳”工程属于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支持政策,采取的初投资补贴方式,但这种补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补贴方式进行调整,未来能够对并网发电量进行补贴的话,可能更有利于提高企业投建的积极性。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则指出,光伏发电产业本身是适合分布式发电,并不适用于大项目,但目前政府却一味鼓励大项目,平白增加项目成本,而并网问题又因为接入系统费用问题一直难以妥善解决制约着这些大项目。

“地方政府在上马这些项目和招标的过程中,有保护地方国有企业,保护落后产能的行为。在财政补贴中的厚此薄彼,会导致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李胜茂认为。

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10年8月成立的16家央企电动汽车联盟,也让业界担忧,在过往其他产业中出现的国企和民企不平等竞争,利用其优势地位分享国家财政扶持资金的现象会在新能源产业领域重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