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

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5 10:42: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减轻旱涝灾害的措施

篇1

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它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影响深度最大。而干旱和洪涝灾害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发生的频率是最大的,严重的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

涝灾特别是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较大。持续的大雨和暴雨可造成江河泛滥,淹没城市、工厂、农场、村庄等,从而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旱灾会导致森林枯死,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所造成的损失表现形式比洪涝灾害缓慢一些,但它造成的后续潜在影响比较大。

1 旱涝灾害的成因

从中国历史上看,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很大,最近几年有日渐加强的趋势,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1 大气环境异常

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境异常而导致降雨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直接原因如降雨量过猛过大,持续时间长,城市、水库、农田等地方的水不能够迅速排出,就会形成涝灾。而长时间不降雨,或降雨量过少,各地水补给不足,就会形成旱灾。

1.2 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

在丘陵山区盲目毁林开荒,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也是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森林资源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在土层浅薄的山区形成石漠化,直接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基础,并加剧了土壤干旱;同时水土流失也会增加暴雨径流,造成水体和河道淤积而加重洪涝灾害。

1.3 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使大片的土地变为工业,商业用地,使土地植被大量破坏。不透水地面与路基面积不断扩大,使其不透水程度增加20%-80%。同时城市排水防洪措施不到位,致使城市水灾日趋严重。

2 旱涝灾害的预防

2.1 建立监测防灾网络

建立监测防灾网络,我国已经建设了3.5万个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和地下测井点,形成了遍布主要水域的监测防灾网络。有了全面的监测防灾网络,对于暴雨的预测就能有效避免暴雨带来的灾害,对于干旱的预测也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小一定程度的灾害。利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灌溉排水技术有效减小灾害破坏程度。

2.2 兴修水利工程

防洪防旱首先应该治理大江大河,对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主要江河的流域进行疏通、疏浚,沿岸堤坝进行了整修和新建,不断提高湖泊水库江河等调蓄洪水能力。分洪蓄洪为了减少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使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矿基地遭到洪水破坏,在大江大河沿岸,选择低洼地带建立分洪、蓄洪区水库。

2.3 开展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深山区,要首先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严禁陡坡毁林开荒。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大搞闸沟淤地,努力建设多种涵养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在浅山丘陵区,要吸取过去以粮为纲的教训,坚持农、林、牧并举,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大力开展封沟造林,荒坡植树种草,修建水平梯田,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减轻当地和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作用十分明显。

2.4 改善居住条件

不断改善居住地条件,以避免洪水破坏。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对大片低洼易遭受洪水袭击地区修建围村堤以阻止洪水;对平原易淹地区修筑高台建房避水;对小片低洼地区实行易地搬迁,搬迁至高地不易受洪水侵袭地区;对易遭台风暴雨袭击的地区将土、草房改为砖瓦房。改善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的居住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灾人口;提高耕地面积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业条件,研制抗旱涝能力强的作物会降低旱涝造成的农业损失。

2.5 加强救灾措施

防汛抢险每年汛期来临,都要根据汛情出动成千上万的防汛大军。分片包干,日夜守候在江河、水库堤坝旁,千方百计制止洪水漫堤,风浪破堤,抢堵险情。引水杭旱每年都要对受到干早严重威胁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抗旱活动。对临灾地区的群众和重要财物进行转移这是抗御洪涝灾害的主要办法。我们国家为抵抗水灾,每年都要有近百万群众进行临时转移,使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为减少。

3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大气环境异常,森林资源长期破坏,城市化进程加剧,导致旱涝灾害越来越严重。但是目前,人类对旱涝灾害还不能彻底的操控.然而却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这就要求各个地区在旱涝灾害的预防过程中,能够立足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损害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马培衢.农业旱涝灾害协同防治体制创新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 -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Vol.31(2), pp.183-186.

[2]王芳,芮珏.区域旱涝灾害灾损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Vol.39(4), pp.2002-2004.

[3]张治军,唐芳林,刘绍娟,刘文国.森林资源与旱涝灾害关系浅析. 林业建设 -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10, Issue 6, pp.35-39.

[4]陈维杰 ,李重新. 水土流失与旱涝灾害. 中国水土保持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1996, Issue 2, pp.15-17。

篇2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坐落于南北过度带上,年际间气候的变化较大,特别是长江以及淮河流域的地势较低,使得气象灾害在安徽省的发生频率较高,范围较大,危害较为严重,气象灾害对省内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故而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对农业生产有积极的意义。

1安徽省主要的气象灾害

1.1旱涝灾害主要是由于持续性的强降雨,包括暴雨以及特大暴雨等使得江河洪水出现泛滥进而将农作物淹没或者是冲毁;以及持续性长时间高温且不降雨造成干旱,使得作物产量降低甚至是造成绝收。有研究人员对近年来安徽省气象,生物,事故,地质以及环境几类灾害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近二十年以来,在安徽省内由于旱涝等气象灾害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2694亿元,这远远超过其他四类灾害导致损失的总和。其中,受灾最厉害的是03年,因洪涝十分严重,省内受灾总面积占到总体播种面积的57.17%。而近十年间安徽省受到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作物面积分别占到总受灾面积的36%和41%,可以说,旱涝灾害是安徽省内对农作物影响最严重的两种气象灾害。1.2冰雹冰雹灾害是在比较特殊的地理以及气象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1]。其会对作物的茎、叶、果等造成机械性的伤害,使得作物产量减低严重的可能绝收。1.3冷冻害冷冻害包括低温冷害以及冻害两种,其中低温冷害指农作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受到低温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或者减缓,以及作物的生殖过程出现障碍导致作物减产的现象。冻害主要指霜冻害以及寒潮冻害,是指在农作物越冬时期温度在零度以下,使得作物的原生质遭到损害[2],最终令作物不能正常发育或者死亡的现象,在安徽省内冬春两季多有发生。1.4大风瞬时最大风速达到17.2m/s的大风就能够损伤作物的叶片,使作物的杆茎出现折断,植株发生倒伏,农业设备被损坏甚至损毁,一般而言,6级以上的大风就能够导致风灾。1.5连阴雨持续时间超过五天的阴雨天气就可以称为连阴雨,多发于春季和秋季。而春季的连阴雨天气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播种工作以及小麦的的开花和授粉,同时秋季的连阴雨将会对秋收工作造成影响,此外,持续连阴雨的时间越长,对作物的影响越大,产量降低情况越严重。

2防御措施

2.1旱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以历年来出现旱涝灾害的实际资料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分析,寻找其时空分布上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农作物种植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3]。②建造高产且稳产的田地,首先要做好田地的平整工作,其次要重点做好水土的保持工作。③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提升土壤本身的蓄水能力。④适时的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合理的利用自然降水,此外还要注意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⑤注重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其不仅能够防风固沙,有利于水土的保持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田中的水分进行调节,减少水分的蒸发。⑥合理的利用有利的天气因素,合理的进行人工降雨,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空中存在的水资源。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农业设施的建设,其一是修建农田中的水利工程,达到遇到旱情能够进行浇灌,遇到涝灾能够排水。其二,强化农田的基本建设。在地势极低的田地开沟从而降低地下的水位,与此同时对土壤进行改良使用有利肥料并适当的进行深耕,而且在洪涝灾害发生以后适时的进行中耕。

2.2冰雹的防御

第一,在最大限度内提升监测和预防冰雹的能力。第二,加强预防冰雹的能力,在各个县乡等地合理的布置炮点,同时防雹工作人员要严密的监控天气变化状况,做到有备无患。第三,遇到冰雹天气,要尽快进行消雹作业,防止形成冰雹灾害。

2.3冷冻害的防御

首先要关注天气信息的预报,并根据预报的气象信息合理的选择播种的时间,并做好田间的管理工作,保证作物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其次,在作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合理谨慎,最好选择抵抗力强的品种。

2.4大风的防御

提高监测以及预报大风的准确性,以期能够尽早的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4]。提升植树造林的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建造防风林,从而一步步的改造植被的覆盖度。此外,需要大风天气要及时对大棚等农业设施进行加固,防止被大风损毁。

2.5连阴雨的防御

第一,按时收听天气预报,合理的安排好农业生产的时间,尽可能不再连阴雨期间进行作物的播种以及收获等重要的生产活动。第二,修建田间的排水沟渠,并适时的对沟渠进行清理,做好农田的管理工作。第三,倡导采用薄膜育苗以及大棚育苗或者工厂化育苗,待秧苗够大后移栽到大田里,提升秧苗的质量以及成活率[5]。第四,播种以及秋收时期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的进行抢种以及抢收工作。总之,要以安徽省历年来天气变化规律以及实时天气预报为依据,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并通过建设农业设施等方式减轻气象灾害对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最大限度内减少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丽,宁瑞斌,王喜华.聊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安徽工业科学,2014,42(31):11019-11020.

[2]陈建洲,陈建军,蔡栾卉,等.如皋市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0):121-122.

[3]韩铁军,韩立军,于璐.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9):152-153.

篇3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19/14-1279/tu.2016.04.106

0引言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自主调节城市干湿度。较为官方正式的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全新的城市雨涝管理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涝灾害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其机理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存蓄的水释放、利用。现如今国家已将这一理念在一些城市试行,以期取得良好成效。相关专家学者也已深入探讨、研究、践行这一设想模式。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

1.1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高楼林立、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使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渗水能力严重下降,越来越多的雨水资源流入城市下水道,浪费水资源。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更多地利用城市中的江河湖泊、绿地植被,甚至一些新研发的蜂窝型大孔渗水地砖来吸收渗透大自然的雨水,防止城市病———由降水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旱涝灾害的发生。

1.2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城市的一员、海绵城市的建设者,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刻不容缓。而海绵城市建设正是通过建设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方式来发挥其作用,而这些措施便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1.3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

之前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可见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往的城市模式,雨水多数是通过井盖等雨水收集设施流入城市下水管道,干净清澈的大自然之水直接流入地下雨水管无疑是对珍贵水资源的最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沿海城市受季风影响,夏季强降水甚至台风、风暴很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当地经济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资源,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基于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海绵城市的建设必将对缓解城市“旱涝”灾害,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巨大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的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日益成熟但是涉及到实际技术水平与效果仍需时间的检验,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四个方面,以下做详细介绍。

2.1水系湿地

水系湿地作为城市的净化器对城市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水系是流域内所有江河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其调节蓄水作用与河流长度、流向、水系状况与流域范围、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形状密度等有直接关系。而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等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浅水区域,与海洋、森林共同构成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兴建人工湖,无论是公园还是小区,建设形状造型优美,水质清凉的人工湖或者人工环水水带用来净化环境,增强城市蓄水排水能力。笔者认为相关部门的湿地水系建设经验日趋丰富,关于试点城市的湿地水系建设其技术较为成熟,但要注意重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与人工水系湿地的蓄水、补水、净水作用,建设海绵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造福城市居民。

2.2绿地广场

绿地是城市规划中的专业术语,全称为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专门为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的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所用的绿地。绿地广场实则为城市中的街心花园,其中植被众多,利用光合作用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做出重大贡献。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城市建设街心花园、广场绿地等基础设施,在美化环境,服务群众的同时,也起到了强大的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雨时吸水,干旱时蒸发放水。近年来,城市建设利用公园绿地作为“蓄水池”,由繁茂的植被吸收涵养城市降水中的多余水分,再经阳光照射植被中水分蒸发,形成小水珠在天空凝结成云,最终降落城市,实现生态水循环。为建设新兴海绵城市,绿地广场的建设也迫在眉睫,植被的种植与培养依靠城市中有经验的园林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新型蜂窝状渗水地砖的出现,使城市公园小路既摆脱了雨雪天气泥土道路的泥泞不堪,又快速有效将雨水通过地砖渗透到地砖下的泥土中,蓄存水分,在城市绿地中的小路可以大量利用这种材料来实现绿地的海绵作用。

2.3城市道路

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使商业交往更为便利,这势必会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现如今城市道路越建越宽广、越建越气派、越建越坚实,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道路并不渗水,甚至严重阻碍雨水的排泄,造成城市内涝。因此城市道路在建设中应该注意完善下水道系统,牢固井盖安全,充分利用透水透气材料建设城市交通道路,减少旱涝灾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我所生活的城市近年来就开始大力提倡完善城市下水管道系统,建立完善的小水管道体系,减少城市内涝,充分利用雨水,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等问题。

2.4地块内部

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块内部的规划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实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块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每一部分用地。若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注重绿化、园林、湿地、湖泊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城市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应把此部分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实现对海绵城市的合理规划。比如,城市里要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情况,分配好建筑用地、绿化用地、湿地湖泊在城市中所占的比重,合理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真正使城市发展得更为美好。

3结语

海绵城市是随着时展变化所产生的新兴的城市形态,也是新型城市理念,其发展顺应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发展观念,在未来将会进行更广泛地推广。无论是水系湿地还是绿地广场,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块内部规划,这些都是海绵城市应具备的硬件设施。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建设我们独一无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工程性措施林业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不仅给我们的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更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整治措施,尤其是采取工程性措施。首先,应该采取工程措施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确保天然林面积和储量不再锐减,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与发展,要切实做到保护现有资源,不断扩大林草面积,加快林业的培育步伐;其次,切实提高我们对林业资源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切忌忽视其内在和价值,加大投入,积极倡导退耕还林,不断扩大人工林的面积和储量,使比较严重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得到减轻直至解决;最后,建设重点防护林体系,全面系统的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给稀有动植物更大的生存空间,使稀有物种得到保护,更保护了自然,保护了湿地,旱涝灾害等问题不再成为我们生命的威胁。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管理性措施林业资源的保护单纯的从工程上出发远远达不到要求,更需要狠抓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机制、体制,采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加强林地林权的管理,防止资源的流失;其次,应该调整林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改进管理制度,加强森林利用率,重视森林的砍伐和木材加工的管理,加强林业建设的法律化,规范化,提高森林的质量,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加强现有林业的监测,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系统,重视林业信息化建设,建立林业信息化平台,完善森林事故的预警和应急系统,全面保证林业发展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另外,更重要的就是加强森林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森林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不断提升管理人员质量,积极倡导团队合作,加强森林管理意见的交流和森林执法的环境;我们还应该大力提倡旅游业,保护生态,保护林业资源,调整林业产业链结构,从政策上为林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物质保障。

篇5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43-02

2012年6月25―28日,持续大到暴雨造成巴彦淖尔市农田大面积受灾、绝收,其中小麦、玉米、葵花和瓜菜类农作物受灾尤为严重,应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与多部门联动,多策并举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力争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1 暴雨天气过程

受贝加尔湖冷涡影响,2012年6月25日23:00至28日11:00,巴彦淖尔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风雨袭击,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出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大风、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降雨持续60 h,104个雨情测站中全部出现降水,其中37个站降水量超过24 mm,4个站超过50 mm,阴山沿线的4个旗县降水量均在100~171 mm,最大降雨量为171 mm(杭锦后旗联合村);6月25日8:00至27日16:00,全市中到大雨、局部大暴雨,最大降雨出现在杭锦后旗团结镇联合村,2 d累计降雨量165.8 mm,沿山最大降雨量累计145.5 mm,出现在乌拉特后旗巴音镇,全市平均降雨量达117.4 mm。

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大,时间长,强度大,是自1954年巴彦淖尔市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降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形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河套农作物大面积受损、绝收,农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沿山沟口多处爆发山洪,部分水库溢洪,农田积水严重,部分房屋倒塌,城市出现内涝,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2 对农业的影响

据统计,截至6月28日8:00,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巴彦淖尔市逾24万hm2农作物受灾,其中小麦4.93万hm2、玉米5.33万hm2、葵花10.87万hm2,另有番茄、瓜菜等其他农作物2.87万hm2。灾情涉及47个乡镇、农场,455个村和分场,受灾人口50.75万人。此次大范围、突发性的雨涝灾害导致农田积水和农作物倒伏,受灾小麦倒伏率达20%左右,玉米、葵花、瓜菜等作物农田积水严重。洪水还造成85栋日光温室和1 157座棚圈倒塌。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暴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5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50.55亿元。

2.1 对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的影响

粮食是巴彦淖尔市的主导农产品。近年来,境内小麦、玉米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增加,每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26.7万hm2。2012年6月25―28日巴彦淖尔市暴雨过程导致部分小麦、玉米倒伏和受淹,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积水使小麦和玉米根系呼吸不畅,严重影响产量。暴雨过后出现的高温、高湿天气极易引发作物病虫害发生。遇暴雨袭击后,直立的小麦成片倒向一个方向,有些甚至全株伏倒在地;2012年杭锦后旗共种植小麦2.6万hm2,此次暴雨直接导致8 533.3 hm2小麦严重倒伏,其中头道桥镇、二道桥镇、双庙镇受灾较为严重,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还增加了收割成本,减少收入7 500元/hm2。暴雨发生期间,巴彦淖尔市玉米正处于拔节期,由于雨势强、雨量大,农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致使部分已浇过灌浆水的玉米田积水严重,部分玉米受淹和倒伏,影响玉米正常生长,降低产量[1-2]。

2.2 对葵花等油料作物的影响

巴彦淖尔市是我国最大的葵花籽生产地级市,年均播种面积达20万hm2。经历6月25―28日暴雨危害,巴彦淖尔市洪涝重灾区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和乌拉特后旗田间葵花幼苗都被泡在存有积水的田地里,有40%~50%的葵花种植田受灾,截至28日18:00,全市葵花受灾面积达10.9万hm2,临河区葵花受灾4万hm2。

3 防御措施

3.1 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服务,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针对此次强降水过程,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启动暴雨应急命令,要求市、县2级气象部门进入应急响应状态,24 h坚守业务服务一线,严密监测天气变化。从6月23日起,连续滚动预报暴雨灾害信息,并《强降水重要天气报告》,组织相关部门专家进行联合天气会商,随时向各级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通报降水情况和未来天气变化趋势。

3.2 加强政府机构组织领导和部门联动

洪涝灾情发生后,巴彦淖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深入一线查看灾情,现场指挥抗灾救灾工作。在气象部门准确、及时的天气趋势信息指导下,形成多个部门联动,积极组织科技人员进乡镇村社和田间地头查看灾情,制定抗灾救灾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开通农牧业救灾热线,组织专家录制救灾技术指导专题,通过电视、电台、网络、报纸等媒体向广大农牧民传授灾害应对措施,引导农民迅速展开生产自救。协调和配合涉农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深入受灾现场进行查灾定损,最大限度减轻农牧民经济损失[3-4]。

3.3 加强灾后农作物种植管理

加强灾后农作物种植管理:一是组织农民加大排水、排涝力度,以减少积水对农作物的影响。二是对于渍涝严重需毁种的农田,及时进行晾墒抢种,调运重播所需各类农作物种子。三是受灾4成以上的瓜菜类作物可以采取间种小日期葵花,并在7月上旬前组织种植完毕。天气转晴后,应对大秋作物和瓜菜作物松土晾墒,提高地温,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并加强作物病虫害防治。四是小麦、玉米等作物应加强田间叶面肥管理,尽快恢复作物长势,对已成熟小麦选择晴好天气收割,及时脱粒、晾晒、归仓。采取培土、去光秆植株等措施加强玉米田间管理,防止玉米倒伏,并增加光能利用率[5-6]。

4 参考文献

[1] 郑树声.广东地区酸雨及其对农业影响潜势分析[J].农业环境保护,1990,9(3):17-20.

[2] 姜爱军,周学东,周桂香,等.长江下游异常雨涝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评估[J].地理学报,2000,55(B11):46-51.

[3] 孙淑荣,白俊东.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1(04X):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