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5 10:42: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国际贸易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优势竞争理论来源于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着作《国家竞争优势》,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波特根据当时的企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情况,从微观企业竞争优势向国家层面的宏观竞争优势进行理论和实践推导,得出各国企业、产业以及商品在竞争优势上的表现千差万别,特定产业和企业在微观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具有累加和循环促进效应,进而形成整体性竞争优势,波特以此为根据,发展创立了用于分析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表明了国家内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具有互助促进作用,关键要素的非均匀性强化会影响产业的升级潜力。
(二)“后发性”优势理论
“后发性”优势理论特指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以引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学习国外成熟经验的方法而取得产业较快发展的模式,以开放的姿态而取得跨越式发展。这一产业优势理论的创立者为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他在总结上世纪六十年代意大利和德国战后重新崛起经验的基础上,以“落后优势”和“落后条件下的有利性”研究发展了该理论,格申克龙认为落后地区通过采取有别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有可能实现较高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繁荣状态,理由是相对落后的经济状态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种发展的空间性包括了制度性利好和技术性潜力等优势,通过积极的发掘,落后地区的潜在发展动能可以得到迅速释放,做到经济增长的“后来居上”。
(三)产业间比较优势理论
1.内生性比较优势理论。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扩展,由传统的既定经济结构最优资源配置过渡到经济结构与技术的互动演进,发展出内生性比较优势理论。杨小凯认为产业内生性比较优势和外生性比较优势区别在于比较前后的生产率差异,前者是基于生产方式和专业化的事后选择,可以在生产条件类似的国家间产生,不同的专业生产决策产生了不同的事后生产率差异;后者是由于先天性生产条件差异而产生的贸易效率区分,基于要素资源禀赋的相对和绝对差异,是由事前产业差异就决定了的。比较而言,内生性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意义。
2.传统产业优势理论。传统产业优势理论经历了由“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过渡。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主张社会主体以特长分工而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全社会的最大化福利,分工在国家间进行就产生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突出了落后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只要具有产业比较成本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获取额外收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品价格的差异最终来自国家生产要素相对存量差异,进而产生的比较优势决定国家间产业贸易的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都设定了既定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衡量的技术水平决定比较优势的形成,而要素禀赋论恰恰相反,以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为设定依据,更多强调比较优势来源的要素存量因素。
3.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解释既有经济学家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作为铺垫,也有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补充完善,前者认为产业的初始状态为国内经营,产业的外延和国际化是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或偶然因素作用,属于被动外延,且一般都限定在需求和国民收入水平近似的国家之间进行,理由是需求和收入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间交集产品较少,产业内贸易联系程度低。克鲁格曼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建立的基础,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具有共容性。林德和克鲁格曼的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向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转变基础上,以规模不变向规模递增为假设,较为贴近现实,发展了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优势产业理论研究发展的四维视角
核心视角。基于核心视角的优势产业研究将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定义基础。王德强(2008)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是区域地理、文化、要素及劳动力生产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潜力通过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得以体现,因此,建立区域经济优势要以建立区域内产业竞争优势为先导。基于核心视角的优势产业理论研究为区域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初始行动参考,相关的产业竞争优势领先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结构相关性实证探析处于起步和探索过程。
产业视角。产业视角的相关研究以发展速率、行业关联以及经济增长贡献率作为基础。刘国庆(2010)将优势产业界定为在经济总量中占据权重较大、运行状态平稳、财务指标良好、资源利用效率高和进一步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或产业,这类产业在既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都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李文学(2009)从产业的结构升级潜力角度对优势产业进行定义,认为优势产业可以指引产业升级,利税总量较高,既可以由关联性产业组成产业价值链,也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产业网络。
贸易视角。国内关于贸易视角的优势产业研究以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展开。孙友林(2011)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优势产业概念对等,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结合实际上就诠释了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业;吴志兵(2009)指出,地区经济的功能定位是优势产业基本立足点,在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地区的既定比较优势可以转化为产业内竞争优势,在国内和国际不同建设层次的市场中,优势产业在经济价值链条总具有影响力大、绩效高、市场空间广阔的特点。张亚林(2010)认为对于优势产业的界定不能局限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任何的偏颇都会导致概念混淆、指代不清。
综合视角。从综合视角出发的优势产业研究在贸易视角的基础上增加了主导产业理论,即优势产业概念包含主导产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三个部分。赵坤鹏(2011)指出地区间发展的比较优势可以构成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地区间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导致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性投入产出比,进而体现地区产业竞争优势。洪建军(2010)认为优势产业首先必须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化生产,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较大比重,一般是以处于支配地位的行业或产业集合的形式存在。综合视角下的优势产业界定更为全面,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概念。
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动态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一)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
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是针对区域优势产业甄别而言,重点突出了在区分同一地区内不同类型产业比较的同时,还要注重不同地区间的同类型产业对比,将优势产业的界定放大到更大的范围内,产业的比较由区域内走向区域间。在区域间的产业比较中,用于比较的个体或集体间必须具备经济水平相当的特征,以此来避免对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产业优势而导致的无效现象,即不发达地区潜在优势产业可能会得到虚假评估,丧失优势地位。优势产业具备现实发展条件时,无论是大产业划分,还是产业内部细分,其范围都不再局限于一个或一类产业,多层次的产业集群优势得以呈现。图2说明了优势产业的选择范围。
(二)优势产业的动态优势变化
国内外关于优势产业的研究大多突出和承认外生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起步阶段的重要作用,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对地区产业专业化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讲,在认定产业具备外生性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投入可以使得产业进一步向内生比较优势发展,集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人力资源优势、产品富集性、需求供给因素和交易效率于一体的发展优势可以促进产业发挥领先作用,并推动相关产业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后发性产业优势的形成需要在规划之初就制定相关的后发优势战略,学习和引进外围优势产业技术,借鉴先进制度管理模式,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实际贯穿产业发展进步的全过程,后发优势战略的制定实施对于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加速作用。优势产业动态变化过程如图3所示。
(三)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Reform Based on CDIO Concept
GUO Fang, HUANG Aike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9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re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urses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based o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issues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existence, explains the training cours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DIO reform,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were redesigned to be able to train mor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foreign talent for the community and businesses.
Key words CDIO;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国际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及国际贸易运作能力。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要具有能够实际操作对外贸易活动的职业能力。江西科技学院作为普通的本科高等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团体合作和创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应用相背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CDIO教育理念,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充分吸取“做中学”教育理念的精华,将理论、实践和创新紧密联系,因此,引入CDIO教育理念,对当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也是一种很有益的探索。
1 CDIO理念
CDIO,全称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主要强调学生从研发产品直至产品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的领导性和参与性,以培养学生在工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阶段的实践工程能力。“构思”是指确定客户需求,考虑技术、企业内部因素,开发新概念、新技术及商业计划;“设计”是指制订产品、过程和系统实施的具体方法,包括计划、图纸等;“实施”是指完成从设计到产品的实现过程;“运行”是指对产品系统的维护、改进、回收。
CDIO教育理念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倡导问题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课程教学从具体实践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产品过程,并逐步提升到理论层次,最终再回到实践操作中,使学习和应用形成良好的互动性。这些要求和能力的培养也充分体现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
2 当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训教学目标不明确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系统。目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所适用的专业主要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商务英语两个专业,但是,国家教育部对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及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都还没有具体的指导,因而,针对这两个专业,学校现有的实践性教学课程都没有形成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以致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考核方式也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实训课程内容单一,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实训课程体系中较少设置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内容,在教学中采用机房上机的教学方式,但课堂上仍是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只是按照固定的流程模式对实训软件进行操作,内容过于单一、死板,没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理论学习运用到实际业务中,这样的方式还是过分强调基础理论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与加强,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短时间内无法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2.3 实验设备陈旧,实训周期短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现有实训室资源严重不足,实训周期大大缩短,因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一整套的贸易实践操作。此外,由于实验设备的陈旧老化,软件更新率过低,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发挥受到严重阻碍。
2.4 实训教师队伍不完备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实践性操作,因而,实训课程对专业指导教师的要求会很严格,其业务水平的高低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实践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学校该专业课程的现有实践指导教师都是没有从事过对外贸易行业,有关进出口业务操作方面的经验几乎没有。另外,当地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少、业务量少,因此指导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更少。
2.5 实训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实训教学考核标准较宽松,没有规范且严格的业务考核标准,导致学生自主学习与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往往忽视实训课的重要性。事实证明,在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其教学效果是难以保证的。
3 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
3.1 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照CDIO教学模式“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以CDIO理念和CDIO教学大纲为指导思想,同时结合进出口贸易现实职业环境,对实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和“项目式教学”的改革探索。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结合外贸企业对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要求,遵循以全面提高三大能力核心,即基础执业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以实训任务为驱动,业务考核实行过程监控,理论实践一体化,将CDIO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形成新的实训教学模式。为此将授课内容分为3个模拟场景(见图1),每个模拟场景都是来源于外贸公司真实的工作岗位,并且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全程参与整个业务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从而实现实训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设计思路。
图1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思路
3.2 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为满足岗位能力需求和培养学生外贸执业操作能力,借鉴CDIO理念,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实训授课内容,严格按照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原有教学体系分解为不同的模拟场景,以保证并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以3个模拟场景作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与培养职业能力的真实企业环境,实现学生外贸执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训开始之前,每3~4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是一家独立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让学生以团队协作和竞争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业务工作,每个团队应选出各自的部长及其助理,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依照每个综合场景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从战略谋划、方案设计到业务执行,全部以业务小组的形式完成,最终提交业务实训报告。在每个综合场景中,由指导教师负责解决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比如对某一业务案例的具体分析,或者是某一业务流程的操作方法。因此,实训教学方法会不尽相同,但整体实习目标是让学生亲自去执行任务,并坚持完成整个项目,实现专业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1.引言
由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相距较远,一般情况下,不能当面交接货物和单据,这就需要双方通过一定的方式
确定交货地点,以及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风险、责任和费用的划分,通常将这些称为交货条件。买卖双方在谈判和签约时往往通过使用的贸易术语来确定成交条件。
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为价格术语,它是一个简短的概念(例如,“Ex Works”)或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例如,“EXW”),用来说明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构成,以及买卖双方交接货物地点及有关费用、风险和责任的划分,以确定买卖双方在交接货过程中应尽的义务。
与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包括三种,《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正本》和《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国际贸易实践中,《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应用最为广泛,其他两种惯例较少使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重讲解《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2.让学生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
2.1掌握贸易术语的英文名称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应掌握相关术语的英文名称。因此,教师应首先介绍贸易术语的英文名称。贸易术语Trade Terms,又称为价格术语Price Terms,或交货条件Terms of Delivery。这几个名称的含义是相同的,都经常出现在商务英语相关的教材、资料或认证考试中,要求学生记忆。
2.2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话题,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如,在国际贸易中,为什么会出现贸易术语?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每一笔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都要谈判,确定谁来承担报关、报检、运输、保险等责任及相关的费用,这将使得国际贸易相关更加繁琐。然而,有了贸易术语,我们就可以用简短的概念甚至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来说明买卖双方各自承担哪些责任及相关的费用。
其次可介绍贸易术语的概念。教师可以先用中文叙述并讲解,然后在黑板上写下贸易术语的英文概念。如Trade terms:They are abbreviation to explain the price composition,to define the method of delivery,to indicate who pays for what,to assume the liability.对以上概念中的重点词汇,如abbreviation,price composition,method of delivery,indicate,assume,liability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前面提到的中文概念对整个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理解贸易术语的含义。
2.3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
在介绍理解贸易术语的作用,我们可以接着引入话题时所提问题的答案进行,让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贸易术语的作用。由于贸易术语是用简短的概念代表特定的含义,因此,买卖双方只要商定按哪种贸易术语成交,即可明确彼此在贸易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这就简化了交易手续,缩短了洽谈交易的时间,从而有利于买卖双方迅速达成交易和订立合同。
3.学习《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00)
3.1介绍《INCOTERMS2000》的相关知识
INCOTERMS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中文意思是“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它是由国际商会提出的,最早的是《1936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随后,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国际商会对INCOTERMS作了5次修订和补充。最后,于1999年9月国际商会对INCOTERMS1990进行修订,产生了新的版本《INCOTERMS2000》,并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
3.2学习INCOTERMS2000中的13个术语
INCOTERMS2000中的13个术语被归纳为E、F、C、D四个组,每一个组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组进行讲解。E组只包含一个术语:EXW。F组只包含三个术语:FCA,FAS,FOB。C组只包含四个术语:CFR,CIF,CPT,CIP。D组只包含五个术语,DAF,DES,DEQ,DDU,DDP。
3.2.1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术语的含义
在讲解术语的过程中,教师可分组逐个进行讲解。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每个术语的英文全称。然后,对每一个英文单词进行讲解,并逐步引出这个术语的含义及买卖双方应承担的责任。接下来我将用两个例子说明:
例1:讲解EXW。首先让学生记住EXW的英文全称,Ex Works。然后,结合每一个的单词的意思对这个术语进行讲解。“Ex” means “from”,“Works” means “factory”,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工厂交货。所以,这个术语的中文翻译就是“工厂交货”。因为所有这13个术语都是针对卖方说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卖方在自己的工厂把货物交给买方就履行完他的义务,从这个时刻开始卖方就把风险、责任和费用转移给了买方。因此,买方就要负责从卖方工厂收货开始的一切的事宜如出口报关、报检、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等,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例2:讲解FOB。首先,让学生记住的FOB英文全称,Free on board。然后,讲解每一个词汇的意思,以便对让学生理解术语的含义。“Free”意为“without obligation”,表示“没有责任、义务”。“On Board”意为“Put the goods on board the ship”,表示“放到船上”。因此,Free on board的中文翻译就是“船上交货”,意思是当卖方把货物交到指定装运港的船上就履行完他的义务,从这个时刻开始卖方就把风险、责任和费用转移给了买方。卖方负责把货物运到装运港船上的费用和出口报关、报检等事宜。买方则负责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等,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3.2.2总体把握,让学生理解INCOTERMS2000的特点
E组的特点是“Departure”意思是“发货起运”,表示卖方只负责在自己的工厂发货就可以了。F组的特点是“Main Carriage Unpaid”意思是“主运费未付”,表示卖方不承担货物从起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C组的特点是“Main Carriage Paid”意思是“主运费已付”,表示卖方承担货物从起运港到目的港的运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卖方并不承担运输途中的风险,买卖双方的风险划分界线是装运港越过船舷或在出口国货交第一承运人,所以,C组的术语又有一个特点――象征货。D组的特点是“Arrival”意思是“到达”,表示卖方承担把货物运到目的港或目的地的运费并承担运输途中的风险。
INCOTERMS2000中13个术语排列的特点是卖方的责任、风险和费用逐渐增加,卖方的责任、风险和费用逐渐减少。
4.结语
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掌握了贸易术语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相关的一些其它课程,如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等。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相关知识。
低碳经济在环境与发展思想不断进步的理念主导之下不断向前发展,经过长时间对于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低碳能源在技术上开始不断突破,节约能源的同时,带动着社会经济快速蓬勃地发展着。低碳经济的中心思想是节约高碳能源的使用,降低非再生能源的排放量。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低碳经济发展,为社会上的经济,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协作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低碳经济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性,表现最突出的一项便是对当今国际贸易格局的规划的影响力。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和规则面临洗牌
在倡导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创建无污染环境为大前提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格局,以及对于节约能源的规划都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倡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贸易中对于低碳能源的使用,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三种非再生能源在被国际商品贸易严格限制使用的前提下,却仍然占据着能源利用的主导地位,在能源商品结构中利用新兴技术进行低碳能源开发的产品在整个能源商品结构上占多数,利用新技术进行的低碳能源开发过程,经受着严厉的监督,而相对于高碳能源生产规模上所面临的下降局势来看,在若干年后,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很可能会被低碳能源开发所占据,令很多单一进行高碳能源开发的企业面临瓦解的风险。对于国际上很多工业化工程比较完善的国家来说,低碳理念早已在其国家流通,碳排放量的降低,造就了很多在节能以及低碳经济方面的相关技术人才。而对于很多相对来说工业化工程还在发展中,甚至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应加剧减少并控制非再生能源的排放量,倡导使用低碳能源的新技术理念。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相关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增进丰富国际贸易的范围及内涵,是倡导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理念的重点目标,伴随国际化低碳经济的发展逐渐变得成熟,也带动起了全球有关低碳能源的开发以及应用,这个浪潮被称为低碳经济的新技术创新。在研发新技术期间,各国纷纷投入大量相关技术的人才进行关于低碳能源的研究以及开发应用,工业工程较完善的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在新技术研发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和刚起步的国家。因此,国际贸易开始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交流,同时也为了更近一步丰富还未完善的国际贸易市场。
(三)低碳经济可能导致新的贸易壁垒的出现
关于对低碳经济贸易扩展的实施计划,一些新的开发低碳经济贸易的国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新规则出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同时也为国际贸易规则带来了多边与单边的双向规则。双向规则所引导出的矛盾造成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相关贸易的交流矛盾将再次升级,大大增加了国家与国家间有关贸易出口问题的困难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他们在国际贸易上迈出新的一步安装了更高的新门槛。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构
(一)提高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竞争力
对于低碳技术给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格局改变,对于低碳经济的相关现有规则进行部分调整,为巩固国际贸易中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要积极面对贸易规则的随时改变,建立自身的贸易战略,以守护自身利益为重点,积极参与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交易。
(二)国际贸易指定制
积极鼓励发展中国家学习国际贸易多变的多边形交易规则,发达国家在面对发展中国家时要对自身的多边贸易规则进行重新制订,为了更好地进行贸易交易,渗入到当前国际贸易格局,而发展中国家也要以积极面对的心态多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交流以及沟通,消除贸易上相互之间的壁垒。
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与自身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交流以及发展,而发达国家要注意发展中国家随时带来的关于资源产业结构,还有国际贸易结构上的变化。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在重塑国际贸易的过程当中,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要做到积极参与其中,学习对自己国家发展有利益的规则,从而提升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作者:田琪 单位:鲁中中等专业学校
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规则内容的拓展
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规则的首要影响,表现在发达国家借助自己相对成熟的新能源应用体系,利用相对先进的产业技术,在国际贸易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将低碳概念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比如,目前衍生出的如“碳标签”“碳关税”“碳国际标准”等。这些新型低碳概念的背后,实际上是将一些欠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碳减排方面相对滞后的国家,排除在外,从而实现其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国际贸易经济利益的目的。
(二)促使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提出了“排放权交易”,这个概念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排放权交易”允许无法完成减排任务的国家从已经完成减排任务的国家购买碳排放权。这样实际是把碳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商品,使其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由此会催生各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强烈诉求,从而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效益降低能耗。
(三)导致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现阶段,国际贸易低碳化首先将推动改变人类能源体系,传统的化石能源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会逐渐被更加环保、更加清洁的新能源替代。其次是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应用体系在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更加成熟,这也成为他们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维护国际贸易竞争先进地位的工具,长期领先欠发达地区。
二、我国的应对措施
(一)创新发展低碳技术
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加大对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的投入,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保障。制定合理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短期目标应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长期目标则要着眼于氢能、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等一系列低碳清洁能源的技术研发。通过不懈的努力,努力做好自主创新,另外是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积极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构建我国自主的新能源开发应用体系。
(二)构建低碳贸易发展机制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理应在全球能源体系革新、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中承担重要责任。当前,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和全球环境治理,承担责任和义务,争取在国际碳交易和碳金融体系的应有利益,包括碳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和交易权。这些权益的取得,需要我们积极倡导,联合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到国际碳交易、碳金融和碳标准规则的制定中来,努力谋求低碳思维下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话语权,从而保证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占有一席之地。
(三)优化低碳产业结构
相比发达国家高技术、高精尖、高附加值产业而言,我国处于国际贸易产业链的低端,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较大,在低碳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成为发达国家设定贸易壁垒的受害者。对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紧迫性。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加大对低碳产业出口产品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内继续推进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开发低碳能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对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尤其是在我国其他能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煤炭长期在我国能源体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量的煤炭消耗,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因此,在低碳经济成为未来主流的情况下,我国亟待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大绿色能源体系的构建和推广应用力度,如风能、核能、太阳能,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为低碳能源的推广应用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结束语
总之,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掌握主动权,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同时,使其成为优化产业升级的动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作者:王晶怡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