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绿化建设的建议

对绿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绿化建设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绿化建设的建议

篇1

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致带来了生态与坏境恶化,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之情也更加迫切。特别是在老城区,不管我们的前人多么优秀,他们都不能为我们想出应对这些挑战的良策。我们只有“见缝插绿”,把加强街头小型绿地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绿化。重要手段之一。街头小型绿地主要分布在临街路南,建筑物旁地,市区小广场及交通绿岛等。这类绿地面积不大,但在绿化,美化城市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街头绿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加强街头绿地建设,能有效增加市区的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如今在城市建设中,寸土寸金,各种用地矛盾十分尖锐。许多应该用于绿化的规划用地被其它功能所占据,用于建筑或硬铺装,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绿化率。如果能重视市区街头小型绿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边角地带来增加绿化用地及绿量。可以提高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其次,街头绿地处于街头或道路旁,其配置的植物可以与行道树、分车带的植物构成多道屏障,能有效的吸收或阻隔机动车带来的噪音、废气和尘埃,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第三,街头小型绿地分布在每条接到,我们可在绿地上配置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小巧精致的园林小品,使之与建筑物交相辉映,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万千的街道景观,把园林美景带上街头,从而较好的满足人们日常活动和休息的需要。

2 街头绿地建设构想

最近几年,东胜区建设虽然有着严格的规划性,但有些人绿化意识单薄,临街绿化未得到人们充分认识和重视,从而制约了市区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的提高。为此,绿化部门对主要街、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共普查闲置和需要提高的地块有许多,虽然每块街头绿地面积不大,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但其规划设计、植物配置等应切合环境实际,本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尽最大化发挥园林绿化的功能,设计可采用自然山水式、枯山水式、点级式、集中式、盆景式等多种方式。具体可设计成小型绿地:大盆景、花坛、花池或配以喷泉等形式进行布置。每条街道的设计要新颖多变,避免雷同单调,而植物配置尽量与周围环境协调,宜自然式则自然式、宜规则式则规则式。

篇2

道德法律化,即是将人类的道德、原则、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同时也是善法由此产生并存在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并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道德法律化可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加强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提高社会公民素质,是实现“法治”与“德治”的一个前奏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场以市场为基点和导向的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自身需要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依据现实的社会存在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建构个人的道德体系。这种价值多元化的格局既促使自由、平等、开放和理性等全新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形成,同时,市场经济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理念,受个人私利驱使,也使不少人出现了私欲膨胀,不但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无序、缺德行为,同时经济生活中某些规则如等价交换也不切实际地延伸到社会生活层面,致使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紊乱和道德真空的现象。一些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义不为等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现象。考察道德失范成因是多方面的,但道德实施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硬约束”机制,无疑也是不容忽视的成因。

由于道德规范较为原则和抽象,一般只希望人们怎样行为,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其遵守主要依赖于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内心自治等方式,因而在实施社会控制时往往显得乏力。然而,行为动因源于需要。人们行为之前,总要衡量为满足需要付出的成本。由于道德发生的效力、方式和途径过于宽容,一般来说违规者在物质利益上不会因为其违规而受到直接损失,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对人的行为评判缺乏操守性,致使社会对缺德行为的宽容达到了极限(由于缺乏有效制约机制所致),从而导致个体不惜为一己私利的实现而采取诸种缺德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而以往在谈道德建设时,往往从思想道德因素和主体行为因素出发,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去唤起主体内在的自律而忽视影响道德建设的政策性、制度性因素。虽有稳定持久的终极效应,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转型时期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借助于法律道德价值实现的立法途径——“道德法律化”这一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则可弥补这一缺陷。它通过将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由国家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使道德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则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硬约束机制的保障,有利于道德权威、道德格局的建构。具体来说,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有效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社会道德整体水平取决于公民个人的私德和国民的公德,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国民的公德。就公民私德而言,由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主要是个人私德行为)是多层次的,既有品行高尚的先进模范人物或道德修养较高者,又有稳定中间人乃至品行恶劣者,因此,私德标准无法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之。而国民的公德,作为人们公共生活的指导方针和伦理原则却是每个国民应恪守不渝的道德。而反思传统道德建设由于主要依赖道德教育,往往关注的是个人意识、个人行为等“个体善”的养成。虽然其通过强调个体本身修养来扬善,今天仍不失其时代价值,但也面临着一个个体善如何转化为群体善的问题。个体善是群体善的基质,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个体实现自身的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就会提升(而且现实条件下也是不大可能的)。既然群体善不是个体善的简单相加,那么,群体善又如何形成?马克思认为,社会交往的一大作用就是把文明成果保留承传下来,社会功能这一实现机制是将个体行为的成果积淀凝聚在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当发源于个体的善沉积于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后,它就成为社会共同体一致同意并遵循的规范,进而成为外化在人们行为中的普遍现象。而道德法律化就是个体善向群体善转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个体善向群体善的每一次转化的完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促进社会的制度文明建设

一个社会制度文明与否,并不主要在于它的意识形态的高低,而在于该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是否以追求价值中立的法律巩固下来、肯定下来,使之成为法律化的社会制度。因此,制度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经济制度的民主化、政治民主制度的法治化,广而言之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表明:法治化了的制度文明比道德化的人格魅力更重要、更可靠、更持久。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由于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精神文明的法治取向又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的法治化上,因此,把思想道德中对社会风貌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建章立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的他律以规范、制约人们的无序行为,就会避免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的虚化及空洞无物的说教。说到底,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反文明行为,都与制度文明建设的欠缺和法制不完善有关。因之,制度文明建设呼唤道德的法律化。

三、切实推动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

道德法律化的发生过程往往要经过由习俗到规则的反复博弈。那些反复博弈过程中得以保留下来并凝聚为制度的规则,有极强的生命力、适应力和调控力,一经形成,便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这种道德规范制度上的稳定性为道德的养成提供了途径。一般来说,无论个体道德品质、道德情操还是社会素质、道德水平都不会一夜之间成就。因此,大呼隆、搞运动、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设是不足取的,它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在长时期内解决本质问题,即不能使道德内化于心而长久于世。因此,要在本质上解决问题须从养成入手。养成须环境,在该环境中,一种行为能够大量发生,人们预期到它的出现,赞赏它并对与之相悖的行为加以反对。而(下转第247页)(上接第243页)道德法律化在某种程度上创设了这样的环境,通过借助法律的形式,把某种道德规范稳定下来以明确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规定的内容成为许多人反复践履的行为。长期以往,这种规范下的行为便会由不适而习惯,由习惯而自然,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人的无意识存在。

四、有力弘扬社会道德正气

道德法律化在告诉人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同时,也公开预示着人们违规将为此付出道德上的成本。通过法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律性互补,可以加快个体他律向自律的统一。市场经济在促使人们形成竞争、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同时,其利益最大化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使个体为了一己私利时常做出不道德乃至违法的行为。单纯的道德自律的说服教育虽能起到内在的免疫作用,但不能起到“外科手术”的疗效,对讲道德的人是有用的,而对不讲道德的人则是无效的。现实生活中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并不是行为主体缺乏道德认知,关键就在于道德违规者为此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其所获利益。在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道德尚未真正确立,旧道德也未曾全部退出历史舞台,新旧道德转型间导致的道德暂时的真空以及利益多元化引发的道德多元化,无疑也为个别人利用道德保障上的“缺位”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如果“缺德”不仅能够带来自身利益的增加或者至少也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那么,社会上行德之人只会越来越少。因此,动用法律力量,把法治引入道德建设轨道,才能使善得以扬之,恶得以惩之。同时,通过把某些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法律的要求,也避免了以往道德教化时由于道德目标、原则过于抽象化而使道德成为“悬挂在空中的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的弊端。

道德法律化现象是现代法治社会法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古今中外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范例,在近现代一切文明国家中,社会道德规范里最重要的内容,大都被纳入到了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甚至有的人说:“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这充分肯定了道德法律化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不适当地夸大道德法律化的功能。因为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不同维度,既相互交叉重合,又存在一定的背离。法律规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对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确认和保护;道德规范内容是观念性的,个性化的,分层次的,因此,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于社会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法律则不能超越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去保护所有为社会道德所倡导的理性要求。如果将全部道德问题变为法律问题,那么一个社会的法律则变成了道德法典,这无异于是用道德取代法律,法律的价值也将丧失殆尽。因此,法律和道德之间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此外,“道德法律化”也不是说某一具体道德规范本身就直接成为法律的终极价值依据,作为法律价值合理性终极依据的,只能是具有实质“善”与“公正”意义的道德理念。

强调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它是道德建设的唯一途径,从而简单否定道德自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现代,道德自律仍旧是道德建设的最高形式。透过法律形式的外壳,我们不难发现,道德法律化的目标其实就是把法律意识融入并积淀在人们的道德理念中,将社会道德律令内化为人们自己的观念和价值,最终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注释:

篇3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3-2

当前,我国的旅游产业仍然处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为主流,文化深度的发掘和传播则相对有待加强的阶段。建设旅游文化产业方面,需要有更多的理念创新,尤其需要在其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汲取经验,其中关于动漫传播方式在旅游文化的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动漫传播是基于传统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和现代新型传播媒介(如互联网)来充当它的介质,并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综合艺术、语言、形象、场景等诸多元素而形成的一种传播方式。在现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产业形式,因其风格活泼、形式多样、广博的信息量而被人们接受,并且渐渐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它的作用。

从已有旅游文化建设案例来看,动漫艺术在传播旅游文化方面,相对于借助其他的传播媒介所起到的作用,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致力于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动漫艺术形象,建立起一座巨大的旅游胜地“动漫主题旅游乐园――迪斯尼乐园”。迪斯尼的成功,不但是旅游行业的成功,也是动漫艺术在旅游文化建设中的成功。近年来,号称“动漫之都”的江苏常州借助其在国内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建起了一座动漫主题公园――中华恐龙园,成功地利用动漫艺术带动旅游文化发展,形成了从游园到娱乐,又从娱乐到开发利用的循环,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大型的动漫影视开发公司,进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用动漫影视艺术的产品来宣传和带动游乐项目,这是有利于自然资源开发和人文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过程,它解决了自然资源枯竭的难题,也传播了人类文化的精粹。这样的良性循环,使中华恐龙园成为了目前国内最大也是最为成功的动漫特色主题乐园之一。又如国内动漫龙头企业――湖南宏梦卡通与著名旅游景区张家界市合作,将该动漫企业出品的《虹猫蓝兔七侠传》的故事发生地设置为张家界,将动画片剧情一一与张家界旅游景点相挂钩,此动画片在当年热播后,对张家界的旅游经济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至今,《虹猫蓝兔七侠传》的相关衍生产品中诸如文具、书籍、玩具等周边产品带来的游客消费在景区收入比重中依然占有一定比例。由此可见,动漫传播方式对旅游文化的建设,确实有着客观存在的重要影响。由此,探讨动漫传播方式对旅游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动漫艺术传播方式与旅游文化传播的多渠道化

旅游景区为提高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多花费巨资在电视广播、旅游杂志、宣传册、海报、户外广告等传统传播媒介上开展品牌宣传,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这种传播方式单一,传播的效果多受时间、空间及受众年龄层次的制约;传播的内容多为景区景点及其相关介绍,缺乏景区独特文化产品。目前充斥市面的旅游景区广告也都大同小异,缺乏辨识度,难以让受众对景区文化产生共鸣和青睐。

动漫艺术的传播渠道是多元化的,除了可利用报纸、电视、期刊、杂志等传统传播渠道进行宣传之外,还可以运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高科技传播手段,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如微信、手机报、手机漫画等)来进行传播,而且动漫艺术有着观看时间和年龄层次都相对固定的特殊受众,因此用动漫传播的方式宣传景区文化,能更多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更有力地抢占观众的视野与眼球。它有着不同的形式,所以能吸引到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从而拓宽群众市场;在内容上能反映人们所关心和喜爱的话题,并用生动而有趣的艺术形象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推进旅游文化的多渠道化发展,达到推动旅游文化建设的作用。

二、动漫艺术传播方式与旅游文化建设的品牌多元性

传统旅游品牌一般是指某个旅游景区本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发自然资源,用一般性的营销手段来达到经营和维护该旅游项目的目的,但其缺陷则在于缺少必要的文化元素来作为驱动力。而有着产业发散性先天优势的动漫艺术一旦融入到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多元的产业,使得其在旅游业的开发和持久的活力上,拓展出多方向的产业模式,这种模式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对交错的,它在旅游文化建设的多元性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部成功的动画片往往能够培养出一个甚至是多个优秀的动漫形象。动漫的主要形象和形象群随着播出为人接受后,它所衍生出来的有机效应,会覆盖所有的层面从而发生长期的催化作用。另外,形象本身也是一种流行符号,依托其形象可以进而衍生出一系列周边产品,这种周边产品又传递了文化本身。原来的动漫片的观众又会成为动漫艺术周边产品形象的推销者,这便形成了一种旅游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的局面。于是动漫形象制成品传播面越广,其旅游景区的文化消费群就越庞大,其旅游景区的文化价值也就越高。利用动漫形象与玩具商、服装商、酒店等合作开发一系列拥有固定主题的产品,包括主题卡通人物玩具、主题服饰、主题酒店等。这不仅能打破传统的旅游产生的经营模式,也能带来的丰厚利润,从而推动了动漫艺术传播方式在旅游业的革命性成果,即旅游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发展。

三、动漫艺术传播方式与旅游文化品牌的个性塑造

品牌文化一旦为受众理解和接受,就能够在它所代表文化价值功能上形成价值利益链条,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旅游文化建设中,动漫艺术品牌上折射的文化价值,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辐射到受众意识中去的,从而使受众在无形中接受其传递的隐形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动漫艺术传播方式在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既达到了好效益又能成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传播方式。

任何一个品牌都势必有一个清晰而丰富的品牌识别――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品牌独特的身份与标志,是它能够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根本。动漫艺术也是这样,有个性的动漫艺术形象更易为受众接受,个性越鲜明,形象越突出,在受众心中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

而对品牌个性的最好投资,就是加快和全面深化地塑造品牌文化。我们撇开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因素,更好地体现出当地旅游文化所应有的特色,让动漫艺术还原于原生态和生长发育环境,尽可能地描绘出它在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过程中的情趣和本质。只有把一种风格独特的文化注入品牌,这个品牌的个性才会生动鲜明。以动漫的方式传播景区品牌文化,是实现品牌个性的最有效途径。一旦人们认同了这种个性的品牌文化,他们就会自觉地加以保护。

总之,在品牌竞争时代,旅游行业应创新经营思维,采用全方位的旅游文化建设来达到目的。通过规范、可持续地利用和合理开发资源,运用动漫艺术的传播方式来使旅游行业形成一种固化持久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主张。

参考文献:

[1]邹毅,贺文龙.湖湘视觉元素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以虹猫蓝兔七侠传为例[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1,(11).

[2]贺文龙.动画系列剧对动漫形象品牌建设的意义[J].美术学报,2011,(02).

[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J].旅游学刊,2004,(06).

篇4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拥有广博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特定的人文环境,中华民族善于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人居环境建设。我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中原地区密切相关。中原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正统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越来越突出地域性特点,传统美学在当代城镇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国目前城市的建设受到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在城市建设思维上出现了情与理权衡的偏差,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城市绿地建设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原地区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中国城市绿地建设的意义。 

1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我国从前秦时期就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美学思想。传统美学影响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我们某些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受这些思维方法影响。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这影响到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的差别:在老子的思想中,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孔子则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整体和合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尤具借鉴意义。风景园林师们要善于吸取前人的智慧、他人的经验,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城市住区与城市景观、城市住区与周边环境、城市住区内部景观等关系问题。 

2中原概念及其文化基本精神 

2.1中原概念的形成及其区域优势 

中原既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汉代以后称河南一带为中土或中州、中原,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 

中原一词最初不是作为地域概念出现的,只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州之地的专用术语。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中原文化的源头博大精深,其影响力辐射四方。北宋以后虽然趋于衰落,但其影响依然绵延不绝。 

2.2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原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的焦点和文明核心。因此,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区域,这一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很强的正统性特点。刚健勤劳,自强不息,中原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突出特点,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主张大一统,崇尚和为贵,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崇尚和为贵的大一统思想;注重发明创造,是中原文化的一贯精神。 

3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3.1关学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结合运用 

1992年,钱学森先生在《美术》杂志上提倡中国画要画关于现代城市的题材,“城市山水画”这一提法开始传开。画家祝林恩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城市风光的作品,开创了“城市山水画”这一新的领域,祝林恩也被称“中国城市山水画”的开创者,“城市山水画”表现的是城市风光和都市生活,寄托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和艺术性追求,对现代化“山水城市”的建设也提供了参考。 

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技巧,而艺术的生活则是一种境界。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镇居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素养。城市美学正是通过城市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美学相辅相成,通过城市美学的指导思想创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内在修养,铸造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奥地利建筑师卡米罗·希特的《按照艺术的原则建设城市》正是现代城市美学艺术说的代表,他的艺术原则着眼于关系,特别是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者可以直接控制和创造城市环境里的公共建筑物、广场与街道之间的视觉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并且互相辉映的,每个物体之间应该无论从视觉体量或比例尺寸感受上都应有相对应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中找到城市环境景观的直观感受。除此以外,城市绿地建设相连更多关系的现代城市美学思想,就是我们不可不提的19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埃布倪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说城市现代美学。其代表作《明日的花园城市》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就是通过对城市地块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布满各种绿地并且每块绿地在空间上相互联系交织成网带有均衡的观点。 

3.2山水园林关学与山水城市建设 

中国古典园林其实是风景名胜之集大成的“集景文化”,它把山、水、建筑、花木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都与山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离开了山水就没有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通过欣赏园林中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自然景色,从而达到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现在,在建设山水城市的进程中,了解山水文化的特征,吸收古典园林中的美学思想,做到“古为今用”,对建设“山水城市”有重要的意义。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美学特点是一致的,其所追求的都是诗画意趣和超越形似强调神韵,都是在“神似”上大做文章的。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去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吸收中国山水美学的精神,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使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富有东方文化的内涵。4中原地域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4.1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内涵 

城市绿地建设本身具有文化属性,其可以凭借城市的合理利用来构建。城市这种形式在人类文明的长期进程中,与人类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城市绿地建设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植物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等。 

4.2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体现 

城市绿地文化性在大都借风物抒感,借物咏志,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体现了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市树市花及花卉展,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展等代表着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植物文化性在宗教方面更是大放异彩,人们也常常表达对宗教神灵的敬仰,菩提树等成为沟通神灵世界的媒介。 

4.3中原地域关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的体现 

篇5

旅游业正日益受到各国各地区重视,其综合社会效益和拉动作用已被证明,而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部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旅游合作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业在未来20年中以年均8%~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国际旅游流量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21世纪是亚太旅游世纪,其中热点区域是东盟和中国。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经济一体化最本质的特征是指政策上的协调。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能全面启动的时候,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低的时候,区域旅游一体化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导领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并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区域流通政策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一体化环境并提供支持;反过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也将带动和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从理论基础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涉及的主要有:

1.地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均为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强调一个“分”,由此必然导致区域间的“合”。“分”与“合”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性是旅游活动的最为明显特征,当今旅游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特色化,这必将造成旅游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趋向越来越明显,从而形成区域间的合作。

2.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拍出版了《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首次系统阐述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已不能割断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而独立存在和进行。区域内不同地区共享同一种或几种旅游资源构成了地区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前提,决定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通过轴带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点一一轴”开发理论以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 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 Sombart)为代表。不平衡增长理论为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方式奠定理论基础。

4.生态位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埃尔顿(Elton)认为,生态位是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位置,它由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营养关系来决定。生态位相近的物种易产生激烈的竞争,生态位差别较大的物种却可以降低竞争的紧张程度。旅游区的“定位”问题,应根据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价值、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开发利用条件、区位条件、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旅游单元的主要旅游功能,规定其开发顺序,借以形成合理的旅游系统分工体系。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面临的机遇

中国和东盟各国丰富而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正是自贸区旅游的魅力之所在。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历年来中国接待外国旅游人数中亚洲客源约占65%,其中,东盟10国约占26%。 2005年,中国旅游业继续高歌猛进,入境过夜旅游乾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达到4681万人次和29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13.8%,均创历史新高。2005年,中国出境总人数达到3103万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7.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而且潜力巨大。

2005年,东盟累计接待游客5130万人次,其中马来西亚约1600万人次,泰国1150万人次、新加坡830万人次、越南350万人次、菲律宾260万人次、缅甸28万人次。2006年头三个月,泰国游客人数同比增长了33%,名列东盟各国之冠。旅游业已经成为东盟各国的支柱产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15%。

1.旅游作为中国与东盟经贸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现有的设施条件和发展环境下,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贸区旅游的整体水平,形成相对完善的产品组合,最大限度地促进产业架构优化和升级。

2.预计在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18亿人口、GDP2万亿美元的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贸易区的建立将分别拉动东盟和中国GDP分别增长达到0.9%和0.3%。

3.云南、广西、四川等旅游资源大省与东盟中南半岛比邻,又同属泛珠三角经济圈,在这一背景下,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有利于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接互动。尤其中南半岛旅游合作圈形成后将会是一个世界级的黄金旅游圈。

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在全国范围内规划了7个旅游圈,其中的两个旅游圈――澜沧江――湄公河次地区旅游圈和北部湾旅游圈,包括在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圈内。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1.中国与东盟各有关政府尽快成立一个联系边防边检、外事等部门的协调机构。该机构在国家旅游局指导之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为主,该协调机构可设于广西旅游产业领导机构之下,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旅游合作的直接领导者。

2.中国国内各地政府积极与国家旅游局和有关部委协调,取得国务院的大力支持,通过与有关国家协商与谈判,争取更为宽松的跨国旅游区域合作政策,包括简化出入境手续、限时免签、落地签证、人员自由流动、车船出入境,以及投资融资的政策等。

3.对中国与东南亚旅游合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泛亚铁路、高速公路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产品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给予倾斜政策,积极从各类国债项目中给予重点支持。

4.组建一支专门研究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的队伍,为中国与东南亚旅游合作制定近中远期规划、制定可行性报告和拟定方案。同时,以高校等为依托,建立旅游人才基地。对送出旅游教育者、旅游策划管理人才给予培训,主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国际合作基本知识、运作方法和语言交流能力的强化训练,使之适应开展对外旅游合作的需要。

5.加强旅游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自贸区旅游网络体系。旅游业是信息依赖型产业,对信息技术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信息技术的采用将在营运部门(航空公司)、旅游批发商、旅游和游客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可以实现旅游计划的自由选取、即时组合。全球化也使得信息需求潜力与流动规模加大,要求建立新型的交互式的旅游信息体系。旅游信息体系包括旅馆预订系统、旅游线路动态信息网、旅游管理系统、旅游咨询系统等。纵向上,要求建立咨询、预订、服务、管理、救援等一条龙的旅游信息体系。横向上,信息的流动打破了地域限制,要求不同国家及区域进行协作,形成自贸区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网,实现信息的动态化和及时更新。

6.实现互免签证的无国界旅游圈。实现互免签证的无国界旅游圈是旅游业的自由贸易区,是一种无国界的客源流动,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补充。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圈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业人为阻碍,为游客在旅游圈内自由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创造条件,可以在现有的互为客源国出境旅游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与东盟游客相互往来流量的大量增加,实现旅游企业在旅游圈内旅游促销和投资的增长,从而扩大各国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据世界旅游组织所做的预测,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到达国,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联系的日益加深,中国必将兴起新一轮的“东盟旅游热”。而18亿人口、GDP2万亿美元的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必将是“用脚走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的铺路石。

参考文献:

[1] 彭得成:《论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的资本市场战略》,旅游调研(J),2000

篇6

Abstract: The author aiming at Nanning city to further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green city " problem, from the city planning, landscaping, greening projects, the concept of green, green traffic and green energy and other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Key words: rich green city; connotation;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2012年7月16日至17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南宁市就加快首府建设发展进行调研时强调,南宁市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科技进步、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中国绿城和中国水城双城同壁,秀美邕江与历史名城交相辉映,民族风情与国际文化共放异彩的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①摘自2012年7月18日《广西日报》)。进一步丰富“中国绿城”的内涵,需要我们更新理念,力争使城市做到见缝插绿,大力发展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笔者建议如下:

一、加强规划编制,科学引导城市发展

(一)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城市水系、公园绿地和城市道路系统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如南宁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南宁市慢行交通系统专项规划等,建设以步行或自行车骑行出行人群为服务主体的,以空间环境、配建服务设施相配套组成的安全、便捷、舒适和通达的绿色慢行系统交通,为行人及非机动车出行创造安全、便捷、舒适、通达的绿色道路网络系统和环境。

(二)为进一步实现对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林以及城市周边区域大型生态屏障的保护,避免由于短期利益而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和带来整体生态安全隐患,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开展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林等区域及周边用地的保护及控制规划。

二、城市绿化应坚持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并重的绿化理念

城市绿化应坚持生态和景观效益并重,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建立和谐有序、稳定性好的植物群落。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常绿树和落叶树都因地制宜的按一定比例配置,形成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各种生态特征相互补充、外观优美、种类丰富、季相可变的植物群落,使植物在观赏性、生态性及经济性上有机结合。

三、全方位推进“立体式”工程绿化

(一)深入开展城市生态绿化体系的建设。城市中心和周边的绿化以立体绿化和园林小景为“点”,纵横交错的道路绿化和城市绿化隔离带为“线”,公园和其他公共绿地的绿化为“面”,点、线、面结合构筑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在体系中,“点”的绿化见缝插针,“线”的绿化延锦不断,而“面”的绿化除各类公园外,最突出的是在城市中和周边地区的所有空地全部建设成片林。

(二)城市绿化工程尽量保留原有地貌,减少土方工程,地形高低错落有致,和谐自然。排水工程则利用地形多采用明渠,不仅造价低廉而且管理方便。植物以多年生品种为主,不修剪整形,减少更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注意对大树的保护和管理,树木一旦栽植,原则上应避免移动和破坏,包括私宅内的大树都可纳入城市管理保护体系,杜绝年年植树、年年移树、年年不见树长大的现象。建议相关部门在进行道路改造时,应尽可能保留现状道路已形成的绿荫特色,如园湖路、民乐路、共和路、新民路等现有的绿荫效果,在对现状道路进行改、扩建时,尽量严格尊重现状地形、地貌及已形成的宝贵绿化资源,切实保护已形成的“绿”。

(三)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主要节点绿化。对城市进出口路段,采取乔灌结合方式,将其建成高档次的精品绿化大道、迎宾大道;对市区内部的道路,要充分考虑丰富城市景观、遮阴和隔离污染物等生态功能,在条件允许的路段建议由多行树组成的林阴大道;对繁华商业街,建议采取空中吊兰、花草等立体绿化方式。在绿化层次上,采取立体式、多层次绿化。

道路绿地:突出绿化的功能性。用乔木和树木形成多层次高密度的绿化进行隔音吸尘;在人流活动场所,多以乔木遮荫。

街头绿地:讲究绿化的观赏性。多样化开发南宁的绿化种类,精心进行色彩、花期、荣枯、疏密和空间层动上的搭配,以绿化衬景、绿化造景、绿化点景。

四、“绿”的延伸

(一)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入“绿色交通”和“绿色能源”理念。

在绿色交通方面。南宁市应重点进行公共交通建设,建成以轻轨交通为骨架,公共汽车为辅助,个体交通工具为补充,各种交通方式协调、换乘的绿色、节能公共交通系统。

在绿色能源方面。南宁市应加强推广和引导建设单位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市域范围内积极开发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二)制订城市公共空间绿地建设、奖励办法。建议南宁市尽快出台相关城市空间和建筑立体绿化的措施和规定,以利于指导社会单位和市民对一些建筑物的屋顶、阳台、露台,桥体等实施立体绿化,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阳台绿化、空中花园和屋顶花园,如给在高楼建造花园的发展商颁发“城市花园奖”。放宽对阳台空间的限制,使屋主可以创造“空中花园”。进一步推广“拆墙透绿”、“拆墙建绿”的方式,同一区域内,乔、灌、草、藤遍布,错落有致。

绿化阳台、绿化露台、空中花园: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色效果,弱化钢筋混凝土僵硬的线条。

屋顶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色效果,丰富建筑第五立面。

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绿化模式,推进南宁市城市美化、亮化、彩化,进一步丰富“中国绿城”内涵,“中国水城、中国绿城”交相辉映,构建“绿羽蓝脉”绿地网络和绿地系统,将南宁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最宜居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7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

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1] 冯涛.新时期延安新农村建设中的四维和谐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18-20.

[2] 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97-99,101.

篇8

村庄绿化是溧水县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村庄绿化建设,实施3年来,全县共绿化村庄230个,累计新植树150多万株。建设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绿化村庄30个,新植树20多万株;2008年绿化村庄44个,新植树30多万株;2009年绿化村庄156个,新植树超过100万株。建设后的自然村道路和水体宜林地绿化率均达到95%以上,绿化覆盖率均超过30%,基本每个村庄都能形成1~2个绿化亮点,并建设成一大批绿化优秀村。

村庄绿化的建设有效改善了该县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带动了农业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1]。现对溧水县村庄绿化建设举措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举措

在村庄建设全过程中,溧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遵循以民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注重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注重工程建设与富民强村、改善民生的协调,真正将村庄绿化建设做成一项惠民工程。

1.1规划设计先行

一是在建设村庄选择上严格把关。在每年的村庄绿化建设前期,县镇两级林业主管部门都会严格按照《绿化新村建设标准》要求,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安排人员对全县各自然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遴选出基础条件较好、绿化空间较多、绿化积极性高的自然村作为村庄绿化建设对象。二是精心编制村庄绿化建设规划设计书。针对每个建设自然村制定一套具有各自特色、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书。在树种选择上合理把握树种的适应性,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绿化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保新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注重乔灌花合理搭配,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绿量把握上做到绿树成荫、见缝插绿,确保每个自然村新栽苗木不少于5 000株,建成后绿化覆盖率超过30%。同时,每个自然村集中精力建成1~2个亮点工程,如高标准的公共绿地、水体绿化等。

1.2争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将村庄绿化建设列为省“绿色江苏”和市“绿色南京”工程项目,享受每个村5~8万元的省、市级项目资金补助。同时,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配套补助,有效解决了村庄绿化这一民生工程的经费问题。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绿化设计和苗木栽植、补植,同时提留部分作为长期管护费用。

1.3狠抓建设质量

一是在每年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县政府以及农林局都组织召开2~3次专题现场推进会,组织各镇分管镇长和农服中心主任参观村庄绿化先进村、交流工作经验,为各镇的村庄绿化工作提供借鉴指导,促进其建设水平提高。二是由县政府及农林局分管领导组成县级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镇进行巡回检查督促,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建设单位整改提高。三是建立以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溧水”建设工作督查责任制,每镇由农林局确定1名县级林业技术人员作为该镇村庄绿化建设的技术督查人员,除负责该镇村庄绿化的质量进度督查外,还负责相关技术指导。多项督查指导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村庄绿化建设质量的提高,确保规划设计书的设计内容落实到位。

1.4遵从民意

村庄绿化在农民居住区内实施,尽管是为群众办实事,但同时也存在绿化植树与群众生产生活争土地的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保证村庄绿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一是组织镇村干部做有关村民的思想工作,向其宣传村庄绿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高其对村庄绿化建设的认可度,自觉配合村庄绿化建设;二是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充分征求相关农户的意见,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对树种要求,需果则果、需花则花;三是树木由镇村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栽植后的树木在谁房前屋后或农田里的就归谁所有,从而提高了农户参与建设与树木管护的积极性,保证了树木的保存率。

1.5从实际出发,兼顾全面治理

同时,为保护绿化成果,针对农村当前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别于城镇绿化的原则开展绿化。一是控制草坪的用量。许多人提议村庄绿化建设应大力实施草坪绿化,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一直控制草坪的用量,其主要原因是:草坪管护成本大,每年都需要进行多次除杂、修剪等管护工作。多数村庄绿化后的管护相对比较粗放,定期对草坪进行精心管护还不太现实,一旦管护不到位就会造成杂草丛生,加之牲畜破坏,会严重影响绿化景观效果,弄巧成拙。因此,确立植树造林这一建设重点,将有限的绿化经费集中投入到提高树苗绿量上。二是选择低矮花灌木作为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因农村水泥路两侧绿化空间较窄,紧邻农田,为了降低绿化树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因此而对树木的破坏,对于农田区域主干道绿化树种,基本选择紫薇、蜀桧等低矮、树冠较小的花灌木,尽量减少香樟等高大乔木的使用,确保绿化苗木与农作物的和谐共生、绿化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全面治理。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在增加绿化总量、提高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还兼顾进行了村庄垃圾清理、杂草清除、河塘清淤等辅助工作,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改善,促进了村庄绿化建设与村庄卫生整治的协调全面发展,以村庄绿化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村镇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2存在问题

在村庄绿化建设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受绿化经费和群众认知程度的影响,绿化苗木以香樟、女贞等常规中低档树种为主,榉树、含笑等景观效果好的高档树种以及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果树使用的较少;绿化树木的长效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绿化成果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绿化空间大的自然村逐年减少,为今后几年村庄绿化建设造成空间难题。

3发展建议

一是遴选出榉树、青桐、乌桕等景观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乡土树种以及石榴、枇杷、甜柿等景观果树作为今后村庄绿化建设的重点推广树种[2,3],适当引进乐昌含笑、黄山栾树等优良树种进行点缀,减少香樟、女贞等用量,积极向群众宣传各树种优缺点,进一步改变其认知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管护责任制,村庄绿化建成后须由专人管护3年,管护费用从省市补助经费中列支,对于毁绿案件由林业主管部门严肃查处,对于需要较大量涉及绿化树木的水利、土建工程,应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4]。三是对于村内无较大绿化空间的自然村,以建设围村林为主,营造出“村在林中”的景观效果。

4参考文献

篇9

1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城市建设也逐渐从仅仅注重经济总量的增长、营造“现代化”的建筑外观形象向关心、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方面转化。在此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已发展为以种植、养护管理及其他服务在内的综合技术经济系统。城市园林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的园林化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依靠园林绿化产生经济效益必须有专业技术作为保障,政府应该运用相应的产业政策,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引导市场的规范运行,把园林城市绿化的经营管理活动纳入国际法规和国际贯例的轨道之中。

2章丘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近年来,章丘市以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规划力求精到,建设打造精品,管理注重精细,经营体现精明,形象凸显精致”的工作要求,按照“圈层式、放射状,点、心、片、环、网、带相结合,城郊一体”的绿化模式,对城区所有新建道路全部实施了高标准绿化,相继建成了学苑绿地、山泉绿地、政府游园等大批精品绿化工程,并荣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

2.1 坚持规划先导,描绘山水园林城市秀美蓝图

规划是城市绿化的基础,是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我们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谋划城市定位,高起点编制园林绿化规划。全面整合挖掘城市资源,发挥特色优势,以泉兴城,弘文盛城,着力塑造“山、泉、湖、河、城”的城市特色形象。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使中心城区的绿化轴线延伸,古迹园林生辉,防护绿地环绕,中心绿地扩大,山水相连,绿色走廊相贯,在规划区内形成 “三轴、四带、五楔、八线、十二园”的绿化结构,具有鲜明的“山、水、文”特色的园林城市。

2.2坚持打造精品,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风貌

2.2.1突出泉水文化,建设“绿在水中”特色景观。实施环城水系建设工程。为展现“小泉城”特色风貌,在对泉池河道、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进行综合保护的基础上,新建公园、景观河道,建成以“风、花、雪、月”为主题的清照词园,形成了南起经十东路,北至济青路的泉水特色风貌带,形成树绿水清、荷美稻香、清爽优美的景观效果。

2.2.2突出道路绿化,打造“一路一景”亮点精品。新建道路全方位绿化。以“三纵六横”主干道路为框架,对主要道路进行高标准绿化。老城区道路绿化多层次提升。对沿街单位实施拆墙透绿、规划造绿、见缝插绿、腾园让绿和新建补绿。道路节点绿化高标准建设。在框架道路节点全部建设绿地,作为绿色长廊的“点睛”之笔,在节点绿化上,突出乔、灌、花、草整体搭配,合理配置标志性小品,实现了绿化、美化、文化的和谐统一。

2.2.3突出庭院和居住区绿化,实现绿化“多点开花”。以人为本,以绿为美,在城区黄金地段和居民区辟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设置雕塑、座椅、健身器材等,方便市民休憩。充分利用屋顶、墙面、立交桥、棚架,推广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搞好居民小区、学校、机关、工厂和庭院绿化,建设小绿带、小花池,达到景不断链、绿不断线。

2.2.4突出大环境绿化,营造“绿满章丘”生态环境。大环境绿化工作扎实开展,圈层式、放射状、点、心、片、环、网、带相互交融,城郊一体的绿化格局基本形成。对可视山头进行绿化,优化树种结构,提高苗木标准,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绿、秋红叶的森林季相景观;完成了绿色通道建设;对河道治理改造并对两侧进行绿化;对城中山实施大环境绿化,依山建设林间道路和景观小品,栽植柿树、山楂、黄栌等乡土树种,对补源保泉、净化空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3几点建议

3.1建立齐抓共管的联动制度

实行“门前五包”绿化管护责任制,与责任单位和市民签订责任书,划线管理,形成全民护绿的良好氛围。

3.2实行专业化养护制度

对公共绿地,建立绿化管护专业队伍,实行“三定一包两统一”考核制,严格兑现奖惩。实行市场化运作,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管护质量。

篇10

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条例》以来,经过多年发展,上海的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力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人居环境公众满意度。但和全球同类型城市相比,上海的生态环境仍是软肋,与世界城市建设的目标相比,城市绿化仍有较大差距。当前,上海土地资源紧缺,中心城区建筑密度高,地面绿化建设面临人多地少、空间狭窄、成本高昂等问题。与此同时,城市“热岛”效应、扬尘污染、地表储水能力不足等难题也越来越凸显,仅靠传统方式发展地面绿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依靠立体绿化向上要空间,成为本市绿化建设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立体绿化以建(构)筑物为载体,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营建出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檐口绿化、棚架绿化等各种绿化形式,并且成本相对低廉。作为一种新型绿化模式,不仅与地面绿化一样都具有净化城市空气、改善生态景观的功能,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密集空间,更具有节地节能的显著优势,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正因如此,2007年在《条例》制定之时,虽然立体绿化在本市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条例》仍然对立体绿化做出了倡导性的原则规定,要求新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适宜屋顶绿化的,应当实施屋顶绿化。法规颁布实施后,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立体绿化的推进力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市在立体绿化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技术标准和制度规范。为了更好地拓展本市立体绿化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加社会效益,有必要对条例的相关内容做出修改,为立体绿化推进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提出实施立体绿化的强制性要求

《修正案(草案)》增强立体绿化实施的刚性约束力,对新建公共建筑,改建、扩建中心城内的既有公共建筑,新建城市化地区的快速路、轨道交通、立交桥等市政公用设施,提出了实施立体绿化的强制性要求。同时,考虑到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的情况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宜强制推广,修正案草案对此作了鼓励性的规定。

为扩大立体绿化的实施范围,《修正案(草案)》规定,本市新建公共建筑中高度不超过五十米的平屋顶,屋顶绿化面积不得低于建筑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中心城内的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建、扩建的,按照上述规定执行。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以及独立工业区、经济开发区等城市化地区新建快速路、轨道交通、立交桥、过街天桥的桥柱和声屏障,以及道路护栏(隔离栏)、挡土墙、防汛墙、垃圾箱房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当实施立体绿化。

其中新建建筑平屋顶“五十米”高度和绿化面积“百分之三十”的比例规定,一直是讨论的焦点。“五十米”的高度要求,主要是综合考虑到本市建筑高度总体状况、立体绿化发展需求、建设养护成本以及立体绿化空间对公众开放的可行程度等因素,参考2011年《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中建筑高度的分区标准确定下来的。“百分之三十”的比例要求,主要是结合本市现有屋顶绿化面积都可达到建筑占地面积50%的实际、建筑放置太阳能等其他设施设备空间需求以及国外立体绿化的实践做法,经专家论证最终确定的。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在征求各方意见时,不少市人大代表和建筑专家提出,“平屋顶”的指代范围不够清晰,对虽不是完全水平、但仍可以实施立体绿化的小角度倾斜的屋顶没有涵盖;“百分之三十”的比例规定过于笼统、严苛,会约束建筑设计和建筑选材,不利于城市建筑的多样化发展。城建环保委在审议报告中也提出,发展立体绿化应当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使用功能组织实施,同时,立体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应严格遵守相应的技术规范,建议对该条文中“平屋顶”等表述作进一步研究修改,并明确立体绿化应执行国家和本市相关技术标准,通过配套的技术标准对立体绿化的具体实施范围及类型等进行细化和完善,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在审议中,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修正案(草案)》提出的实施立体绿化的强制性要求,表达了“步子是否走得太快”的担心,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规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论证。

新增三项立体绿化的管理要求

在立体绿化建设阶段,要求立体绿化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完成,并在竣工验收后报送立体绿化竣工图。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立体绿化与建设项目主体同步建设完成有利于建设主体施工操作,降低建设成本,防止建设方事后拖延、抵制立体绿化建设。有委员提出,有些植物的种植受季节影响,这样规定过于“一刀切”,不利于操作,建议将完成时间延期到一年,实现立体绿化与建设项目主体“同步设计、同时施工、按时完成”。

规定立体绿化的养护由其所附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单位负责。城建环保委认为,目前相当部分公共建筑特别是一些商业楼宇产权单位呈多元状态,且大多委托物业企业进行管理,建议法规明确立体绿化由其所依附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单位或者产权单位委托的物业企业负责养护,以切实落实立体绿化的养护责任。有的委员也认为,这样规定虽然明确了养护主体,但责任主体过于单一,操作性不强,建议由产权单位或使用单位负责养护,同时委托专业单位来实施。

对已建成的立体绿化予以严格保护,禁止占用或者拆除。只有因所附建筑物、构筑物改建、扩建、修缮或者拆除的除外,而且在扩建、修缮完成后,应当恢复原有的立体绿化。对于违反上述管理要求的行为,《修正案(草案)》同时增设了对应的罚则。城建环保委认为,鉴于本次修法的目的是促进本市立体绿化发展,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因此,应加强对已建成的立体绿化的保护,对改建的建筑物,在完成改建后也应以适当方式恢复或补足被占用、拆除的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推广问题受到关注

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就立体绿化推广涉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主要有:

篇11

1潍坊沿海林业现状

潍坊北部沿海地区面积351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2.8%,海岸线总长140km。潍坊北部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土壤盐碱化严重,适生树种少,绿化苗木选择和配置受海风、寒潮、海水侵蚀等特殊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栽植成活率低、生长不良,绿化覆盖率低。为进一步改善北部沿海生态环境,潍坊市政府自2008年起,将林业网络体系列为沿海开发“六网”建设之一,启动实施了沿海林网建设工程,加快北部沿海地区以生态组团建设为重点的造林绿化工作,全面加强北部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把绿色生态环境作为沿海地区的生命线,努力打造北部生态旅游观光带。

2发展沿海林业的对策及建议

2.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较大幅度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为主要任务,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景观生态效益为目的,依靠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大力植树造林,改善沿海生态环境,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屏障,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对策及建议

2.2.1科学规划布局。依据发展现状和国家森林城市、低碳城市及“大绿量”的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可行性的规划布局。通过加快河流、道路、生产生活区、沿海各类绿地建设,最终形成绿网新城、森林新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改善地区生态环境。规划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适应地区发展战略,尊重自然资源特色,综合考虑城市宏观生态格局、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依据地形、河流、海洋、风向等自然条件,把握自然、文化特征及城市的规划特点,因地制宜,在规划中变资源为资本,变不利为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深化城市绿化规划,调整绿地布局结构,将绿地和城市整体相统一,塑造宜居和谐的城市景观风貌和开放空间体系,打造绿地多重服务功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打造清水绿廊,构建宜居环境,创建“生态城市”、“低碳城市”。

篇12

在现代城市中, 保护和创造良好的城市绿地环境, 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1城市建筑立体绿化的作用和优势

1.1 城市建筑立体绿化最大的作用净化空气

城市空气因交通工具及住宅、写字楼的空调设备等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一大环境问题,绿化屋顶的植物覆盖层可以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同时,屋顶绿化可以抑制建筑物内部温度的上升,增加湿度,防止光照反射、防风,对小环境的改善有显著效果。

1.2 城市建筑立体绿化最大的优势在于省钱

城市兴建大量绿地广场不仅占地多,成本高,而且随着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可供建设的绿地也会越来越少。城市中屋面的面积占去了整个城市面积的30%。屋面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生态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而且立体绿化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根据测算城市绿地广场每平方米的建设费用不少于1万元,而在屋顶建同样面积的绿地,其成本大约只有广场绿地的1/10。

1.3 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屋顶花园的建造可以吸收雨水,保护屋顶的防水层,防止屋顶漏水。绿化覆盖的屋顶吸收夏季阳光的辐射热量,有效地阻止屋顶表面温度升高,从而降低屋顶下的室内温度。这种由于绿色覆盖而减轻阳光暴晒引起的热胀冷缩和风吹雨淋,可以保护建筑防水层,屋面等,从而延长建筑的寿命。

1.4节省能源

建筑物屋顶绿化可明显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0.5~4℃,而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每降低1℃,建筑物内部的空调容量可降低6%。低层大面积的建筑物,由于屋面面积比壁面面积大,夏季从屋面进入室内的热量占总围护结构的热量的70%以上,绿化的屋顶外表面最高温度比不绿化的屋顶外表面最高温度可达15℃以上。屋顶绿化是冬暖夏凉的“绿色空调”,大面积屋顶绿化的推广有利于缓解城市的能源危机。

1.5 聚集游客,宣传、美化形象的作用

屋顶材料,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都会反射刺目的眩光,损害人们的视力。屋顶花园和垂直墙面绿化代替了不受视觉欢迎的灰色混凝土、黑色沥青和各类墙面。对于身居高层的人们,无论是俯视大地还是仰视上空,都如同置身于绿化环抱的园林美景之中。

1. 6屋顶绿化的社会效益

屋顶绿化能合理的利用和分配城市上层空间,美化城市高层建筑周围环境,创造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城市景观。同时,可以软化硬质建筑线条给人带来的烦躁感,使城市更自然、更人性化,为人们开拓更多的休闲空间。

绿色建筑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又丰富美化了环境,属于景观建筑,它创造的绿色空间具有宣传效果,对商业设施和娱乐设施的聚集和吸引游客也有很大的作用。

2城市房屋立体绿化的措施和建议

(1)政府职能部门尽快制定立体绿化的方案或者制度。将市民绿化纳入统一规划和鼓励的具体措施。建议推行全民绿化运动,广泛宣传绿化的意义,印发《市民房屋立体绿化指南》。(2)要解决立体绿化推广中的技术和管理等问题,建议由相关院校、农林科研院所或相关企业开展立体绿化技术研究,培训一批专业的立体绿化技术人员,以确保此项工作的开展。(3)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在各社区试点指导有条件自愿的市民房屋建设立体绿化样板阳台、屋顶、前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再以社区为单位逐步推广。(4)政府应当专项奖励基金,对市民绿化效果明显,绿化面积较大的市民进行奖励,鼓励市民积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5)在新建建筑物规划立项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立体绿化的需要,如在建筑窗台外沿,楼梯两侧,围墙顶部,建筑屋顶增设小型花坛或制作轻便、价廉的玻璃钢花盆,为立体绿化积极创造条件。(6)财政对城市立体绿化的资金总投入,不应只投入在公共场所,如补贴到每家每户的立体绿化上效果会更好,或对市民采取免费提供适合我市气候,便于立体绿化的苗木、上门技术指导等投入。(7)引入企业赞助,鼓励企业设计代表企业形象的花盆赠送市民进行立体绿化,或投入资金为市民建设绿化墙,作为回报企业可以在花盆上设计企业广告和绿化墙中植入广告。

参考文献

1 徐晶.垂直绿化拓展城市绿地空间[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4)

2 胡海燕,娄钢.藤本植物立体绿化[J].陕西林业科技,2005(2)

3 桂呈芳.浅谈城市立体绿化的发展前景[J].绿色科技,2010(8)

4 董科儿.浅析城市空间的立体绿化[J].美与时代,2007(1)

5 姜花.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是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有效途径[J]. 江苏

绿化,1998(5)

6 谢浩.城市立体绿化空间的开拓[J].江苏建材,2008(3)

7 孙永波.浅析城市立体绿化[J].现代园艺,2011(13)

8 梁新艳.论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J].科学之友(B版),2009(12)

篇13

1 城市绿化养护特点的分析

1.1 城市绿化和道路建设都属于市政的范畴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的区别在于城市绿化是有生命的,而且其生长周期和地域特征都十分明显;由于植被的种类存在差异,所以生长特点也完全不同。但是道路建设却没有这么多的特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就是道路养护制度相对成熟,绿化养护可以参考道路养护制度。

1.2 城市绿化养护和施工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

城市绿化养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维持城市的绿化效果是工作目标和核心,因为植被每天都在生长,所以这是不能通过短期突击来做到的。但是相反绿化施工却可以经过短时间的努力来美化城市的市容和环境。当然,城市绿化养护和绿化建设有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先要完成绿化建设才能够实施绿化养护,而且很多绿化建设技术也都可以直接应用在绿化养护上。

1.3 市政道路绿化和园林景观绿化之间的比较

通常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市政道路绿化品种不如园林绿化品种多,而更加显著的一个区分点是:市政道路的绿化大多造型简单,绿化效果整齐而有层次;而园林景观绿化种类自然是多种多样,其景观效果更加强调个性、特色和与众不同的美感。综上所述,把握绿化养护自身的特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的养护制度。

2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只是有一些地方性的养护管理标准,还没有整体统一的绿化养护制度,所以未来需要一套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绿化养护制度,这需要养护管理部门逐步实施和建立,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提升其可操作性,所以建议采用模块化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把制度系统分成多个模块然后进行编写,但需要强调的是模块本身一定要自成体系,而且相互之间能很好的衔接。

3 制定绿化养护管理办法应解决的问题

3.1 规范术语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各种植物都用俗名不利于沟通,所以要规范植物的俗名形成统一的养护术语,这样,就避免了承包双方对合同的理解有歧义,自然在之后的考核时也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不同地区的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

3.2 养护分级管理

当前存在的一个客观因素,是绿化往往因为区位不同而有不同的重点。所以,有必要把养护等级区分开来,这样不但能集中力量把主要矛盾抓住,同时还能够降低因人员和经费不足而造成的能耗。但是,务必要谨记不要划分过多的绿化等级,建议以三级为好。下面对一二三级养护的质量标准列举如下:一级养护适用于城市广场或者是街头绿地等一些重要的地段;三级养护一般适用于那些位置稍偏且人流量少的地方;二级养护则通常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3.3 绿化养护标准的确定

这在整个制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比较严肃的。因为标准如果过低了,显然不会真正达到绿化的效果;但如果定的标准过高的话,又难免会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双重浪费。所以对其标准的可行度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去周详地考虑,使制定出的标准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而不要成为一纸空文。

3.4 分类制定办法

在这里建议把绿化分成行道树、灌木丛、草坪、树林、花坛等不同类别,加以区分,以便在制定相应标准时方便区分。为了真正落到实处还可以把各大类分出若干个小类,例如:草坪就可以分为观赏草坪和非观赏草坪。这样不仅利于编制,也方便日后的查询和更新。

3.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由于绿化养护整体是重视效果,所以对于一些考核指标就可以不必细化,但在制定的时候务必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将本模块命名为“办法”而不是“标准”的根本原因。

3.6 业内资料的要求

业内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针对积累经验、提高绿化养护水平等方面。建议把业内资料分为日、月、年3个层次,并要求养护单位认真的填写并遵守及时的原则。

4 结语

总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整个绿化工程是功不可没的,虽然目前我国的园林养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相信通过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和人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快速提升,使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越来越成熟,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