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植物保护策略

植物保护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5 14:45: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植物保护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植物保护策略

篇1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存在滥用农药的情况,我国农业的发展对地面植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随着植物数量和规模的减少,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反过来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植物的保护才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植物保护的有效手段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稳步推进,我国在农业领域投入科技的力度不断提升,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我国农业各项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应用,极大的减少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的保障了植物的安全性。因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植物保护的过程,既能提高我国农业产能,又能够实现对环境的良好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协调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

2.1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落实绿色生态理念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的有效协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理念,加强对新型技术方法的应用,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将植物保护贯穿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植物保护方案,尽可能的减小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通过植物保护以及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更多的动力。

2.2强化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必须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实现农民植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革新,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避免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植物遭到破坏。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农民深刻的意识到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一方面提升的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做好的新型技术的推广工作,强化农民的技术水平,采取最合适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植物保护措施,增强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15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园林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园林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保证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1 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宣传力度

领导对园林植物保护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一旦领导没有对园林植物保护给与足够的重视,就会出现植保资金不足、设备陈旧等问题。此外,对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大,广大市民没有主人翁意识,无法形成社会来共同解决园林植物的保护问题。

1.2 缺乏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的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全承包管理形式。各承包公司独立进行绿地的维护管养工作,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无法在防治方法、防治适期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影响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

1.3 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目前,我国园林系统普遍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植物检疫意识淡薄。一些园林绿化公司在苗木调运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造成苗木在运输过程中进行了病虫害的传播。

1.4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园林植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是我国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在日常管养中,不知道如何通过养护、栽培等方法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止,同时也未对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规律进行记录、分析,而只是在看到病虫害时盲目的进行用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违背了进行环境绿化的初衷。此外,园林植保工作人员大都是聘用的临时工,流动性大,造成了管理和培训的困难。因此,许多植保人员仅仅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植保工作,造成了园林植保工作成效较低。

1.5 设计园林时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意识

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植物品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过于追求“洋”树种,是病虫害猖獗的主要原因。一些园林设计人员由于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将不宜栽植在一起的植物放在一起,人为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对外来物种认识不够、植保工具落后、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农药选择不当等都是目前园林植物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2 应对园林植物保护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2.1 强化政府职能,改变“重载轻管”的落后观念

对于园林植物保护工作,政府应加大管养投资力度,彻底贯彻专项专管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归属,同时还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统一防治适期、防治方法、外来物种管理、检疫标准等内容,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保护机制和突发应急机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扩散,降低经济损失。此外,应定期组织植保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病虫害检测信息和防治方法。

2.2 改进更新基础设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就必须提高植保机械的装备水平,更新施药机械,提高农药的使用率,有效降低残留污染。园林植保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防治对象选择合理的施药方案,并大力推广静电喷雾、农药回收等先进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

2.3 从整体着眼,合理配置植物

园林设计时,设计人员应从整体着眼,从尊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出发,进行植物原生态群落的模拟实验,合理配置花、乔、灌、草,避免转主寄生植物近地设计,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区系分布为主,以乡土树种为重点,选择抗性强、养护管理方便、适应城市环境的树种。

2.4 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对于园林植物的保护,应始终以“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相关检疫法规为防治保障,不断提高园林植保水平。①改进栽培技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处理好温度、湿度、水、肥等关系,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②采用物理因素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如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等的应用;③加强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认真研究当地园林病虫害及其天敌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并逐渐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该方法不但科学有效,也不污染环境,应进行大力推广;④化学防治:当园林植物大面积发生病虫害时,化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治理方法。我们应积极研发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和科学的施药方式,逐步解决化学防治的局限性。

3 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加强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找到问题所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好园林植物保护问题,使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

参考文献:

[1]考扬忠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广东园林,2008(3).

[2]王方斌.园林职务保护新理念和技术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3).

[3]周仁.小议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9).

[4]赵越,朱冠华.浅谈植物保护在园林设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篇3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遗产概念体系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遗产概念体系在近些年中的不断完善,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旅游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凸显,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遗产保护的热潮,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根植于人类历史文明与智慧结晶、饱含人类历史情感及文化根源的文化遗传,更是要给予更多的保护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有其产生当地民族的文化原生态特点以及该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思想,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建立起了专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工作组织,积极的号召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

在我国对于从法律概念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进行规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区别其文化的利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利益性要素就是指从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深层次的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标准,并能够在这一独特文化标准的基础下产生一定的利益。就文化利益性要素进行分析,我国并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性价值多少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我国,对于特殊价值的评定有着一定的标准: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着其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与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特点;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对于当地的独特文化影响作用;该文化遗产是是否对某一种技巧艺术的运用具有极佳的表现;其是否能够作为其产生区域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见证等标准。

由于非文化物质遗产是对于我国民族特殊的文化见证和保存,承载我国民族的文化利益,这种文化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体现在经济发展价值上,也可以是天线在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上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符合对于当代人权的保护要求,并且可以有效的促进民族之间或者社会团体之间乃至于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备人权因素。这也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更好实现区域群众的认同感和文化的持续感,加强对于文化多样及人类文化创造尊重的要求。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是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人权的要求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重要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是我国人民的智力创新结晶,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智力创新的结晶,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但有时候也是以具体的实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备其非物质性,使之与物质文化遗产等区分开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早在2006年我国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系列意见措施,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保护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保留其原生态特点

我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既有着文化遗产的沉淀激烈,也有着文化文明的不断前行,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形成并不是由认为因素而造成的,而是社会文明自然发展所形成的。对于我国一直传承到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所积累形成的民间文化,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其传统的特点,我国在对于它们进行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特点的保留保护,如果脱了其最基本的原生态特点,那么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亡,只有保护其原生态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性,但是其与物质载体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非遗都是需要依托于物质载体的承载才能够展现出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如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陶瓷艺术等,都必须依靠物质载体来实现自身艺术的表达,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其物质载体的材料要求较高,但是有很多物质材料是不可再生的或者是再生速度较慢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要注重对于其物质载体的保护,保护其物质载体的成长再生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载体的艺术融合。

(三)建立健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系统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分布分散性和非物质性,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难及时的为非遗的保护提供有效的详细信息服务。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对于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我国要建立健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系统,为以后我国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有效详细的信息服务,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分类、所在地区、理想的保护方法、当前的保护现状、当代非遗传承人等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即实现对于非遗信息的科学管理,也方便我国国民对于非遗信息的翻阅了解,切实的提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三、结语

想要在我国开展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要就要求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解,在这一基础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当地的区域因素等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本文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即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提高非遗保护水平的保护策略,希望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水污染就是环境污染中的一种。作为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水资源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城镇中污水系统中的污水被统称为城市污水,其中主要有工业产生的污水以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城市污水处理是目前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中所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它与保护水资源、保护城市人口的居住环境以及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1.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处理的意义

在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污水处理有着重要意义。水资源的污染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制约,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对水污染进行处理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首要任务。其中,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所面对的水资源的危机得到缓解。

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对污水的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重要时候,对污水治理回用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缓解。在环境的保护中,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对城市污水的资源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淡水资源的消耗,使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对城市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资源的节约,有利于水资源相关的环境危机的解决,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问题

2.1资金短缺

关于污水处理资金,我国主要靠政府的投资以及国际的援助,但我国相应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不算是强大,所以国际的援助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因此,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有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开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问题。因为缺少资金的问题,在多数城市的相关污水处理厂不能得到及时的扩充,其对污水处理的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检修和更换,从而导致其对污水处理的速度不够及时,处理能力不强,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甚至还有些污水处理厂因为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做到正常运行。因为资金的短缺,导致城市对于污水的处理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污水处理的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

2.2污水处理厂的管理问题

就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管理体制来看,其在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是管理体制都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污水处理厂得不到正常良好的运行,发挥不出其最大的能力对污水进行及时处理。另外,除了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其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其在运行操作方面的管理水平都达不到所要求的高度,相关技术人员对相关设备的操作掌握不够熟练,从而导致在污水处理中出现一些不足和问题。

2.3城市规模的扩展对污水处理造成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的发展对污水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规划污水处理的相关事宜也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城市化在发展中越来越密集,而相应的污水处理依旧处在分散处理的状态下,这样的现状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就会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集中处理城市产生的污水,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对污水处理的管理,同时还节省了投资建设等。但是集中处理的相关建设周期比较长,其工作系统也过于庞大,在协调运作时存在着许多的难题。在对城市污水进行分开处理的时候,大多是由开发商通过建立较小的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其在资金、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污水处理的力度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排放的污水不达标,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城市污水处理的相关策略

3.1增加污水处理的资金

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主要靠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对城市污水处理等相关设施进行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限制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因此,在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想要对其相应的建设进行提高,就要对其在融资渠道中进行开拓,促使相关投资资金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投资方式中,我们可以开展个人投资、发行环保彩票、建设环保债券以及BOT方式等。要想使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对其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达到城市污水处理的飞速发展。

3.2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完善

在对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我国应积极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体制,对污水处理的质量进行监管以及在污水产业中建立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在法律上給予城市污水一些有力的援助。另外,我国对污水治理等相关产业要給予一定程度上的鼓励与支持,在需要的时候給予一定的帮扶,促进污水处理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各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管制,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在不违背水资源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具体情况对污水进行全方面的处理,保证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朝着越来越科学的方向发展。

3.3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泥能力进行提高

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来看,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加强了重视的力度,对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更换,使其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从而使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在污水处理过后,其残存的污泥却得不到较好的处理,其处理的力度达不到,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城市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对污泥的处理才刚刚展开。因为在大多数污泥中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颗粒以及致病细菌等污染物,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身的健康以及环境的保护工作都造成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其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水资源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不单单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对国民生计的一个保障。在对我国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增加其需要的资金,对污水处理的相关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检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法律支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从而使我国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力度达到相应的标准,使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区荣汉.浅析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15(10):191-192

[2]梁鹏.我国城市环境治理中的污水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20(4):194-195

篇5

中图分类号:TN929.5

位置服务(LBS)指通过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配合,确定用户实际的地理坐标,进而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业务模式。近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LBS已成为移动应用的潮流,入侵者可以轻易地窃取这些未经保护的数据,推测出用户所不愿意公开的敏感信息。

针对位置服务的隐私威保护中,匿名服务器结构假定LBS提供商是不被信任的,由可信的第三方在用户和LBS提供商之间提供隐匿和转发服务。其结构最为简单,对用户设备要求低,符合移动终端通讯距离、通讯带宽以及电池容量的现实状况,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K匿名模型是匿名服务器常采用的技术,由Sweeney于1998年提出。该方法将每一条记录都隐藏在另外k-1个难以区分的记录当中,使入侵者分辨个体的概率不大于1/k。现有的实现多假定用户在移动的过程中连续发起位置服务请求,当用户数量直线上涨时,匿名服务器很可能无法完成响应。

1 算法描述

为降低通信流量,本文提出利用移动设备的计算能力,在服务器和用户分享隐匿空间的算法。即在收到查询请求时,匿名服务器向用户返回隐匿空间列表(含多个隐匿空间),当用户离开列表中任一个空间时,服务器才相应地更新数据,并向受影响的用户作出广播。

用户保留匿名空间列表,通过检索本地数据可以判定自身是否离开列表的范围。如果用户离开被赋值的当前空间,那么它删除该信息,并告知服务器退出状况,要求获取新的隐匿空间;如果只是离开列表中的其他空间,那么它发送旧坐标和新坐标,提醒服务器更新数据。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判定旧坐标涉及的隐匿空间是否还能保证k匿名的效果,如果已不满足要求,则重新生成,并通过广播的方式告诉相应的用户。

2 实验与结果

首先我们默认k值为80,将用户数由10,000增加到100,000个,实验结果如图1。平均耗时和报文数量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增大,本文算法受影响的程度低于Interval Cloak和Casper,表现出更平缓的上升曲线。相对在移动过程中连续请求的方案,按需更新隐匿空间的策略能缓解服务器的运算和通讯的压力。

在后续的模拟中,我们固定用户数为50000,将k值从10变动到180,实验结果如图2。由于匿名质量的提升,服务器需要访问树形结构中的更多节点,以获取足够的用户信息。本文算法通过用户和服务器的协作,表现出更低的运算耗时。在报文数量方面,Interval Cloak和Casper自身不维护隐匿空间列表,不受k值变化的影响。而本文算法受益于这种变化,隐匿空间的面积随着k值增大而增大,用户将保持更长的静默时间,退出请求也相应的减少。

3 结束语

现有匿名服务器的设计,多假定用户连续发送位置信息,当用户增加时,频繁的通讯必然导致系统性能的急剧降低。本文提出的算法通过服务器和用户的协助,完成匿名空间的生成和维护。实验证明该策略较可减少客户端对带宽的需求,显著缓解工作压力。由于本研究更多考虑交互效率,如何根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外部环境的多样性,自动加载特定的语义信息,有待后续工作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061-03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传承和赓续古老文明的精神脉络。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兰州鼓子的传承与发展却仍处于自然留存状态,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随着老艺人辞世和人才断层陷入困境,资金不到位以及保护意识落后更迫切地要求清晰的保护思路、强力的组织模式和有效的实施办法出现。然而,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作为当前兰州鼓子保护工作中的集中力量,传承艺人、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三方却因“政见不同”而相互猜忌、埋怨与冲突,从而对保护工作产生滞后影响甚至破坏现象,最终导致原本就无人问津的兰州鼓子更加雪上加霜。资料还间接显示,各方力量间的矛盾以及源于矛盾而产生的不作为、逆作为现象是目前兰州鼓子保护工作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

基于协调合作对兰州鼓子保护的重要性,本文以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的协调与冲突行为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原始博弈行为的解析,构建兰州鼓子保护力量的有效合作方式。

二、保护过程中的双重博弈

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的参与者包括掌握兰州鼓子演艺技艺的民间艺人、由民间艺人组成的民间演出团体、自发组织、各级政府单位、其他社会职能部门以及媒介等方面。源于自身利益驱动,各方力量在保护过程中进行策略思考并在力量行为间形成互动性。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公共供给和公众参与性质,政府行为在整个保护过程中担任主导角色。民间艺人层面因对文化遗产本身的原始持有和“技术垄断”自发地成为主力,其他行为均在其两方的基础博弈上进行补充作用。另外,政府层面和民间艺人层面内部又形成了保护过程中的第二重博弈,涉及遗产保护的各级政府间策略互动、艺人间以及艺人与组织之间的行为互动成为其主要表现。

(一)以政府层面与艺人层面为参与人的博弈

假设在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只存在政府与民间艺人两个参与角色,并且对政府和民间艺人的性质进行收拢定义(即剔除或集中差异性的代表其层面所有的特征);结合调查所体现的情况,将参与人在保护过程中的努力水平或行为水平简化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借鉴约翰・纳什关于“非合作博弈”的设计模型,设计如下非零和结构的博弈。??

当艺人采取“作为”策略时,如果政府同样采取“作为”,双方的收益均是“1”;若政府采取“不作为”时,艺人的损失为“-2”,而政府收益为“0”;当艺人采取“不作为”策略,如果政府同样采取“不作为”,双方的损失均为“-1”;当政府采取“作为”时,艺人收益为“0”,而政府损失为“-1”(如下图)。从中可以看出,保护行为需要双方一致积极作为才能达到最高效率。

将假定条件部分放宽时,如参与人的数量和内部特征的限定,多个角色的介入和作用必然更要求行为主体的一致积极作用才能达到保护工作的最高效率。同时,在实际的行为活动中,双方的策略变量(行为水平)也有更丰富的含义,并且由于行政力量和民间力量的悬殊,双方的变量难以在一个水平上讨论,但整体的体现态势是不变的。

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双方目前的策略决定保持为(-1,-1),即在保护过程中基本均“不作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民间艺人认为政府在保护经费和政策推广等工作中的实施状况不佳,尤其是将地方政府未落实国家政策规定内容视为“不诚信”行为,因此而采取“拒绝配合录音、演出及积极传承等行为”(实施上也无条件产生相关行为);??政府则希望民间艺人在既定政策下“做出成就,产生效益”,促使其在经费争取和政策倾斜方面更有力量,但受现有的兰州鼓子本身性质和艺人能力、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政府则采取了“不作为”策略,或者将经费用于其他经济效益较快、较明显的项目,或者在政策倾斜方面不愿“白忙活”。??

(二)以政府或艺人为个体参与人的内部博弈

在政府层面和民间艺人层面内部,个体之间的博弈行为是第一重博弈行为的内生性影响因素,内部力量的不一致导致外部策略的不统一,往往更易使整体行为倾向于低效率方向。

其一,在民间艺人层面内部,艺人个体由于长期的分散从艺行为和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标准不一,个体与个体间的博弈行为由此而生。假定将民间艺人层面内部的个体分类为受国家津贴的艺人与未受国家津贴的艺人两类,那么,只有当两类艺人均选择作为时才可达到最大的效率,但现实中却以(1,1)解和(0,0)解此类差优解较常出现。

其二,由于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在保护过程中的权责和对最终效果作用的权重不同的“利益给予”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行政原因的左右,造成了两级组织之间的博弈行为。上级政府的积极政策能够激发基层政府的积极执行行为,又容易使基层政府以“兰州鼓子濒危所需”为项目目的进一步争取利益;同样,基层政府的积极政策既能得到上级政府的赏识而获得利益,也容易因“拯救兰州鼓子效果良好”而减少经费与相关政策倾斜。如此,双方在权衡彼此的行为中进行策略安排。

(三)原因解析

1.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环境

兰州鼓子的整个保护过程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各方力量对彼此环境、共同利益、生成条件等均不了解,或双方的了解存在严重的非对称性时间,从而使各方产生博弈。就政府层面与艺人层面来讲,“艺人对自身应得利益并不清楚,政府对民间状况很不了解”是双方相互博弈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兰州鼓子艺人多为农民,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津贴、扶持政策均不了解,对政府“不作为”的消息大多源于其“听别人讲”或“大家都这么说”,没有明确的信息来源;政府也对民间力量的参与和作用发挥很不认可,“不清楚艺人唱鼓子为什么要钱”,认为“老艺人比较保守,不懂创新”。双方在对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彼此的行为及意识原因,从而陷入较大的埋怨和冲突之中。其他博弈行为的发生均源于对彼此的不了解及了解意识较低,由于农村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与维权意识的观念落后,以及各种调查的缺失和调查目标的难以实现,不可避免地陷于“无知”之中。

2.兰州鼓子的“非竞争”性

兰州鼓子作为一项在民间自生自展的文化艺术,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经济收益;加之兰州鼓子的艺术特点和艺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雅乐难于市井”的思想,使得兰州鼓子的保护与传承无任何收益。对艺人而言,保护与传承兰州鼓子的意识和行为仅产生于习惯与心中那份对鼓子的苦苦坚守,而无利益驱动;于政府而言,发展兰州鼓子毫无预期收入,投入兴趣极小。由此,效益成为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各方力量关注的焦点,也是凝结各方力量的关键。只有在兰州鼓子能给各方力量带来收益时,各方保护力量才会在收益的驱动下而尽可能的保护兰州鼓子,使鼓子能在当今社会文化多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3.政府的关注偏好

文化保护的特殊性使得兰州鼓子保护所带来的收益并不是显性收益,不能以货币简单地量化,其收益总量要在社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而兰州鼓子的“非竞争”性又更进一步作用于基层政府的关注偏好。基层政府在上级政府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不愿意将既定的政策和财政资金作用于兰州鼓子的保护过程中,而运用于一些易出政绩的项目和自己喜欢的文化项目上,从而使兰州鼓子的保护陷入无政策无资金的状况中。??

4.博弈方的信用缺失

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鼓子的“非竞争”性又导致了各方保护主体的信用缺失。在兰州鼓子保护这个特殊的市场经济中,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博弈方的地位不平等:民间艺人为了坚守自己对鼓子的喜爱只能求助于政府,希望政府能对鼓子有更多的指导和更多的经费支持,为了得到这些指导和经费支持,民间艺人不会对政府的违信行为做出“惩罚”措施;而政府也从一开始就知道适量的违约行为将不会对艺人的作为与不作为产生任何影响。

三、原始双重博弈的调试问题

从以上博弈行为的分析中可得知,兰州鼓子保护工作的最优解在于各方力量进入某个协调框架内,即作为保护工作的核心力量,政府层面和民间艺人层面预期目标是一致的,并为此而进行策略互动与行为作用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较优)的均衡,以解决当前保护工作中双方“不作为”的困局。然而,民间艺人与政府之间的现实特殊情况决定双方协调博弈框架的构建基于对原始双重博弈的调试。从调查中了解到,多数民间艺人和基层政府之间的误解与矛盾较深,认为基层政府作为上级政府的执行力量完全丧失信誉和执行意图;而政府则认为对方“食古不化”,在创新开发与长远发展等方面难以沟通,因此而使得双方协调沟通的意愿丧失。在极少的试图性对话与协商活动以及意向性调查中,双方都表示不愿直接与对方对话。民间艺人慑于政府权力的强制和极低的利益关联,在感情和现实考虑中都不愿主动反映,政府层面则以“无效率、无结果”表示难以“面面俱到”。

篇7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档保护 SWOT分析 发展策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活动及非遗保护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为“非遗档案”)作为非遗活动、非遗保护活动的原始记录,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非遗保护有两类最重要的途径――活态保护及固态保护,受制于环境变化、文化传承等条件,前者往往难以实现,而固态保护是最具普遍适用价值、最具效率的长期保护方式。将非遗转化为非遗档案正是非遗固态保护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1]为此,非遗立档保护工作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推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SWOT分析是指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S(Strengths)指组织的内部优势,W(Weaknesses)指组织内部的劣势,O(Opportunities)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机遇,T(threats)指组织外部环境的威胁 [2] 。本文将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看作一主体,运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将这一工作所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因素、外部环境潜在的机遇与威胁因素进行相互匹配,分析研究,探讨最佳的战略组合,制定符合这一工作未来发展要求的战略规划。

1.1 优势分析

1.1.1 档案载体的物质性使得非遗物质化,能更好地发挥价值

非遗具有非物质性,并且都有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如传统的手工技能、社会风俗、礼仪等,大都需要长期的时间积累并且没有明显的物质载体,大多依赖于人们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极易流失,对其保护与传承大为不利。而对非遗进行档案化保护,可以使其有效地物质化,对于其长久传承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对非遗进行档案化保护,相当于为非遗提供了物质载体,使其“外物质化再现”,例如,若将某些传统手工艺以档案形式留存下来,学者在学习时便可有档可查,有据可依,也可适当减轻非遗保护工作对某些传承人的过度依赖。

1.1.2 档案载体的多样性使得非遗表现形式多样化,能更好地被传承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档案的载体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从一般的纸张到新型载体,档案的载体形式不断丰富完善。因此,对非遗进行档案化保护,可以实现从文字到声音、图像、视频的全方位多媒体化的呈现效果,使得非遗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便于将其内涵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进而有效地促进其被保护传承。

1.1.3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使得非遗更具真实性,使人们可以更放心地传承沿袭

档案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直接记录着这些活动的历史过程,因此,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后形成的,它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记录着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日常生活与生产习惯,也具有原始记录性。”[3]但由于其大都存留于精神世界,依赖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代代沿袭,有时会被人们认为不可信。因此对非遗进行档案化保护,借助档案的物质载体将其客观呈现,会强化其真实性。

1.2 劣势分析

1.2.1 非遗立档保护工作不完善,非遗档案保管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非遗档案广泛分散在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和个人手中。不同的保管主体有着各自的保管优势 [4] ,但各机构间缺乏协调管理,使得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出现微观求全而宏观无序的局面,难以完整有序地展现非遗全貌。除非遗档案保管分散外,非遗立档保护及其档案管理法规不健全,载体形式不统一,立档保护各环节存有一些纰漏等因素也使得整个非遗档案保管效果差强人意。

1.2.2 档案载体耗费一定成本且生命有限,长久保存效益不乐观

档案载体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命期限,即便需要长久保存的档案资料也会随着载体的日渐损坏而承担着流失损毁的风险,而非遗资料大都是需要长久保存的珍贵信息,这便与档案载体有限的生命力产生一定的矛盾。此外,非遗立档保护工作中,除档案载体本身具有一定成本外,对其定期的维护、专业保管人员的费用及占用大量库房空间等因素都将耗费相当成本,长久保存效益并不是那么乐观。

1.2.3 非遗立档保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现代化转变迫在眉睫,而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工作人员专业水准的与时俱进、整体素质的大幅提高。目前,非遗立档保护工作正面临擅长传统工作方式的人员渐次退休、新兴专业复合型人才日渐上位的交替阶段,对立档保护专业人才需求相当迫切。因此,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非遗立档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一大障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 机遇分析

1.3.1 国家政策实施带来的新机遇

自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要为非遗建档以来,非遗立档保护工作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发展较为迅速。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为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文化部门较多采用节目和影片等宣传方式体现非遗的重要性,而这些宣传影片或其中的某些资料都将成为重要的非遗档案。如2010年10月16日至21日在济南举办的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借助于实物载体、声像手段以及直接以档案的形式展出多种非遗技艺,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非遗的立档保护工作。此外,很多地方政府、组织等为促进当地非遗传承,不仅大力投资支持非遗发展,而且积极举办一些非遗档案资料的展览、知识问答、比赛等活动,这对非遗宣传及立档保护工作也大有好处。

1.3.2 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带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档案载体日益多元化,从单一的文字、实物载体到图像、声音、视频一体化的立体式载体,从静态物质载体扩展到动态虚拟载体,非遗的呈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宣传效果更加令人满意。另一方面,档案保护技术进一步发展,档案存储能力进一步提升。档案的电子化存储成为可能,在“云存储”背景下,档案信息存储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随着档案载体质量的提高和档案保护技术的改进,档案寿命将更加长久,保存时间将大大延长。

1.4威胁分析

1.4.1 社会公众档案意识薄弱,非遗立档保护的人文土壤贫瘠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对档案的价值与作用认识尚浅,档案意识并不强烈,他们大都在需要查档考据时才会想到档案部门,这也是许多档案馆前面门可罗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目前而言,公众对非遗立档的了解和认知仍十分有限,许多地方人们对非遗立档保护的认识尚不到位,经费十分紧缺,仅限于档案部门的孤军奋战,还没有整合和凝聚起社会力量,更没有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为。

1.4.2 非遗传承人档案资料匮乏,受市场经济冲击严重

非遗立档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威胁是目前处于非遗立档保护关键和核心地位、掌握非遗技艺的多为中老年人,随时可能“人亡艺息,艺随人走” [5] 。这些中老年传承人大都档案意识薄弱,往往将珍贵的非遗技艺贮存于自己脑中。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冲击及“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潜在价值难以被社会公众所发现。大多数非遗从艺人员仅能勉强糊口,尚不足以养家,更谈不上发财致富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鲜见年轻一代积极继承沿袭非遗技艺了。再加上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的独特方式决定了非遗从艺授业期限较长,难于大规模迅速复制存档,这些都将对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形成重大威胁。

上文借助SWOT分析法就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其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这4个方面进行探讨,结合“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遇,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制定原则,得到“非遗立档保护的发展策略组合” :SO策略、ST策略、WO策略、WT策略,见表1。

2.1 SO策略

2.1.1 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发展,应该从思想认识入手,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之差乃成败之差;观念常新,则事业常新[6]。非遗立档保护工作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不遗余力地加深人们对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认识。例如,可以借助举办非遗档案展览的契机,让人们见识到多种存在形式的非遗技艺,让人们切实感受到非遗立档的良好效果,进而加深他们对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认识。

2.1.2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非遗立档保护的现代化发展

要积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现代化:一方面,要保证非遗载体形式的现代化,实现非遗全方位、立体式、多媒体化的呈现,能迅速吸引到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要保证非遗档案的保存管理现代化,做到运用现代化的保管思想、保管方法、保管技术与设施实现非遗档案的“延年益寿”。

2.2 ST策略

2.2.1 利用全媒体宣传路径,实现立体化宣传效果

实践证明,广泛宣传是增强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重要手段。为加深大家对档案的认识,培育非遗立档保护的人文土壤,相关工作人员要将非遗立档保护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不仅要对组织内部,更要面向社会,面向国外,加强相关交流与合作。在宣传途径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采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实物等全媒体的宣传方式,加强与电视台、网络媒体等的联系,使非遗信息与档案信息不时

“飞入寻常百姓家”。

2.2.2 加强非遗与市场的结合,培育、壮大传承人队伍

要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条件,不仅要加大对他们的补给力度,还要将他们的技艺与市场相结合,促进他们凭借技艺致富。可以邀请他们参加演出、参演纪录片等,不仅可以促进非遗宣传,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相当收入。与此同时,各地宜结合本地实际,筛选代表性突出的非遗项目,举办少儿培训班,在中小学以及大学中开设相应选修课程,为非遗传承培养广大后备军。

2.3 WO策略

2.3.1 加强各级机构统筹规划,保障非遗立档工作协调划一

为打破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微观求全而宏观无序的局面,解决非遗档案保管分散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各级政府机构、组织间加强协调与配合十分重要。要保障政府政令的上行下达,上级政府做好宏观规划,地方政府具体灵活执行,真正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灵活统一,协调有序。

保证设备器材与时俱进,实现非遗档案长效保存

档案部门要跟上时代步伐,保障相关设备器材的与时俱进。首先,要保障档案载体的现代化,采用高质量的纸张、光盘等,切实保障其顽强的“生命力”。再者,要采用现代化的维护技术,建设现代化、数字化的库房,提高档案保管效果。此外,还要做到非遗档案的专室、专人、专业管理,实现非遗档案长效保存。

利用社会资金与现代化科技,培养壮大专业人才力量

要做好非遗立档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及社会资金的大力资助,以保证相关部门有足够的力量来运用现代化科技,引进、培养专业化立档管档人员,保障非遗档案的质量与保管效果。一方面,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督,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形成团队内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入计算机学科、材料学科等各学科专业人才,充实非遗立档管档队伍,提升整个团队的素质。

篇8

正如本文上述观点一样,虽然浙江省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迫切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一问题,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正逐步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逐级普查、申报,并加强了立法保护工作,同时大力推进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实施产业化保护、数字化保护,建立数字博物馆等等举措,但是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个系统工程,人力资源需求众多,资金投入数量巨大,以现在的保护速度,依然不能完全赶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些甚至岌岌可危,在濒临消亡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有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能够调动更大范围的群体关注和参与的方法,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在林林总总的举措当中,笔者认为,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利用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能够将这一个全新的理念普及到大学生群体当中去,组织他们从大学生DV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层的契合点开始分析,全面深入地梳理和论证,从大学生的独特视角促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资料整合工作,应当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大学生DV参与非遗保护不是必然却是必要的

1995年索尼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DV格式的摄像机,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影像记录时代。在DV出现的同一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诞生了DOGMA95,它主张一种即时的、现场的、非技术主义的写实性的艺术风格,为DV的自由、独立创作扫清了思想障碍。以DV数字技术为标签的第三次影像技术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较为突兀的姿态进入中国,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DV革命运动,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影像艺术在中国的人文生态环境。”随着DV技术不断的成熟、数码消费的持续火热、产品不断的升级换代、价格一路的走低、外观设计日趋完美、操作性更加的便捷,人们已经开始广泛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DV,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出于专业学习需求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纷纷拿起手中的DV,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加入到这场影像狂欢中来,并逐渐成为全民影像时代中的生力军。

而与大学生影像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却举步维艰。上文所述的观点已然成为业界乃至社会所形成共识的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但是,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么?笔者认为,它不是必然的,但却是必要的。

有鉴于当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利用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当下,只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的、有益的、积极的、正向的,就应当广泛采信、博采众长,发动一切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投入到这样紧迫和意义重大的保护工作中去。我们可以想见,如果能够将这一个全新的理念普及或者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当中去,通过前期的宣传引导和意识发掘,组织他们从大学生DV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层的契合点开始分析,全面深入地梳理和论证,从大学生的独特视角促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资料整合工作,必将是一个可喜的局面。

三、大学生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如果笔者的上述理念能够得到认可,这将为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更好地认清DV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对大学生DV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视。下面,我们从加强影像保护、培养学生基础、引导中坚力量、扶持主导阶层、优化传播途径以下五个层面提出的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策略。

1.加强影像保护

众所周知,影像资料是记录历史和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且所记录的场景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还原性。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言,现有的影像资料不仅仅具有其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对于笔者提及的理念具有另外一层积极意义,那就是借助现有的影像资料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真正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价值,只有真正了解这项工作,并切身感受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并培养自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浓厚兴趣,将是实施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切实推进和实施该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影像保护具有的另外一层意义格外引人注意。

2.培养学生基础

如果借助一种手段从事某项工作,那么掌握这项技能将显得十分重要。同样,对于实施这一工作而言,令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使用DV的技巧也是必须的。如何让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必要的DV使用技巧,以便于随时借助这一便捷的设备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事实上,掌握这一技巧是简单便捷的,但同时也是复杂困难的,也许它不仅仅需要能够读懂说明书那么简单,更需要一定的美学、艺术学乃至光学知识,对它掌握的愈发精湛,将会为整合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愈发精湛的影像资料。

3.引导中坚力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以及大学生DV相应的优势和作用进行分析后,我们通过一一对应的比照和全面深入的总结,找出了两者深层次的结合点,从而找出大学生DV参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大学生DV爱好者、大学生摄像专业在校生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或是无组织的,或是有组织的,当然有组织的集中借助这些学生进行这一领域工作是最好不过的,总之如果能够发掘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浓厚兴趣,同时又掌握了相对精湛的DV拍摄技巧的大学生,将是恰当而十分完美的群体。因此,如何对他们加以引导,并使之成为中坚力量,将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项具有利好的消息。

4.扶持主导阶层

笔者在研究过冲中采用了文献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田野式的调查走访、访谈法、实践法等研究方法,根据相关基地和大学生调查情况,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和基地一起,联合其他单位一起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DV大赛,让学生在时间中提高认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到大学生的中间,更多地引起社会的关注。而其中我们发现,如何重点扶持和帮助这些群体中的主导阶层和实力成员,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切实对他们提供帮扶和激励,才能更为广泛的发动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真正激发大学生们投身这项工作的热情,不断推动大学生DV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

篇9

在开展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时,要能够以全面的眼光去对待,而不是将相关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一处,这便会导致单一层面的工作做好了,但整体工作质量不高。若能够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落实管理工作,明确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才能提高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1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现状

1.1重建设,轻管理

纵观园林建设现状,很多城市在建设之初对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建设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在后期管理与维护中却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导致植物保护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看,在建设之初,从投资规划到项目落实,很多城市几乎都是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来执行的。但是,在建设完毕后,对于管理的投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数量急剧下降,使得很多的后续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威胁。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园林设计及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在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确影响了城市的建设工作,并且这种影响是可持续性的[1]。

1.2植物保护力量薄弱

由于当前很多城市的生态平衡都被城市建设所打破,由此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空气污染,当前的水资源污染也日益严重。在上述的这种生态环境下,对于植物的保护力度也会越来越薄弱,这便使得很多工作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也就使得植物保护工作并没有得到长期开展。很多城市都是在植物保护工作非常紧急的时刻开启相关的保护工作,这种工作策略是十分不可取的。

1.3病虫害现象严重

对于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病虫害现象仍非常严重,并且对于相关工作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时候病虫害现象的产生与园林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在设计中并没有根据当地的生态状况来具体开展,并且没有考虑到一些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有的园林设计中虽然对于相关的植物进行了划分,但对于种类数量及种植范围都没有进行准确的界定,这为日后病虫害防治工作留下了更少的开展空间。

2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策略

2.1科学规划

想要提高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首先需要针对相关工作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不是单一在某一方面的工作投入过多的精力。要能够针对城市现状,对园林设计进行有效的规划,并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施工,要能够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进行园林设计前,应对相关的地域及生态条件展开调研,对所有的工作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将园林设计、植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相结合,而不能相互脱离、孤立存在[2]。其次,在园林设计中,要将园林设计、植物保护、城市建设工作的利益、目标进行有效联合,从而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现象的产生。

2.2合理配置植物

在园林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其对整个城市的美化作用,还需要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需要将植物配置和当前病虫害防治问题相结合,如某地的一些害虫较多,那么在配置植物时就应尽量减少害虫喜食植物的种植,这种园林设计策略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有害生物的寄生。在选择树种时应选用乡土树种,对于一些外来植物的引进要谨慎,要充分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来进行,不能因为引进新物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要能够兼顾园林的观赏性与实用性[3]。

2.3病虫害防治

在进行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中,要重视对病虫害的防治,这也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在病虫害防治上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那么后续的所有工作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且还会对周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应针对病害虫防治问题更加全面地开展工作,从病虫害产生的根源入手,将病虫害防治问题纳入科学管理体系中,提高病虫害防治成效,进而保证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4]。

3结语

当前在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应结合过往的工作经验,针对工作现状对未来的一些工作进行正确的把控与调整,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一些缺陷,从而维持地方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谢海娥.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探究[J].绿色科技,2016(15):108-109.

[2]黄文祥.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策略探究[J].建筑知识,2016(5):179.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bionic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plant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life science field h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In the new period,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further reform and explora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 to plant protection are reviewed, analyzed the take effective teaching means, improve plant protec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 and expounds the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 plant protec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命科学领域中,植物保护专业一直是传统的优势专业之一,本专业以植物学为基础,并以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该学科为社会培养出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大量人才,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贸易以及植物检疫等方面培养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技术保障,同时培养了大批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从事教学与科研、生产与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通用型人才。

一、植物保护专业概述

1. 植物保护专业的定义

植物保护专业主要是指以植物学、动物学、农业生态学、微生物学以及信息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同时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综合性治理技术的学科。该专业要培养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对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的能力。

2. 植物保护专业的特色

植物保护专业从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可以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经营等工作的宽口径通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工作在中央、省、市级地区的植保科研与推广机构的科研和管理工作,此外也可以从事植物检疫的工作,并可担任大中型的农场、林场、植物园、园林部门以及生物技术和农药公司的技术开发、经营和管理工作等。

3. 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模式

新世纪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按照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发展,同时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在植物保护专业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较低,因此教学的效果差。此外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性,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实验内容较少,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不适合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植物保护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

1.合理制定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目标

要想提高植物保护专业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的对象来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具体的学习需要来做到因材施教,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记忆性要求不高,而对操作性掌握的情况要求比较高。因此,要确定较为适宜的教学目标,一般要以实用为原则,以培养技术高超、手艺娴熟的技能型操作人员为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2.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植物保护学专业讲授的内容较广,涉及到植物的特征、昆虫的形态、植物病害的症状以及病原生物等内容,教学中会应用到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传统的板书形式在植物保护的教学中难以有效表达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差。因此,该学科比较适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而微观的东西明了化,使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教师可利用课下时间制作多媒体的教学课件,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用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使课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

3.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更加重视老师的教课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费时而费力的教学方法听烦了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组织不同的授课模式,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的互动式学习模式来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1.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植物保护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不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倦感而且记忆不深刻,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合适的季节里带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验基地,观察识别各类植物并采集标本,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来加深学习的印象。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常见植物和病害和害虫,也掌握了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之后,要针对学生对植物保护课有兴趣的特点,在授课班级组建课外活动小组。老师可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类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制定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和制定研究方案等办法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可由老师具体指导,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研究,来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后做到解决问题。课外活动小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通过完成任务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改变考核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考核的内容

动手能力是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植物保护专业在重视培养学生理论基础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考核上可以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的模式进行考核。可以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植物保护课程考试的模式,通过建立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等方法,使学生在重视平时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也注意实习和实验课的学习,为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董会 刘玉 张洪进.建设植物保护实验中心 改革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01.

篇11

所谓可持续,就是以保持自然,使生态良性发展为基础,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园林树木绿化,具有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鲜明特征,这就要求病虫害的防治必须采取IPM策略(综合治理)。在考虑害虫种群动态及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和技术,相互配合,将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IPM要求无论采取什么防治措施,不要“彻底消灭”,只要求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园林系统内的病虫害种群与植物类群达到生态平衡,城市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对于促进生物物种丰富、营养梯度增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更趋复杂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这样作为城市的园林绿地,真正代表着城市中的一片片“净土”,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欣赏红花绿草、流水潺潺的要求。

2城市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

2.1全程监控理念

植物保护工作不仅仅限于农药的使用,还涉及到植物检疫、土壤消毒、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抗病性植物选育、生产管理技术提高等方面。根据欧盟有机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可将其“回溯追踪管理”体制引入我们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形成全新监控理念。从新型无公害环保药剂的使用到植物保护全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脑傲种参锏募煲叩酵寥老毒都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形成法规,一切按规定办事,从始至终要跟踪管理。哪个环节有差错和纰漏都可通过回溯找到,便于及时修正,使植物保护工作全程科学化、规范化、无害化。

2.2综合治理理念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应优先考虑生物的、生物技术的、植物育种的、物理的,以及苗木栽植技术的综合治理措施,是园林植物保护的基本策略。如通过品种选育、科学栽植方式、土肥水合理管理、天敌保护、声光电等物理方法控制病、虫、草害,尽可能综合各种非化学措施,以最优组合,最低成本投入达到最佳保护效果,同时保护生物资源和环境。

2.3善待环境理念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外部各种条件的总和。善待环境的理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定义:这就是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环境遭受大面积污染,同时使园林有害生物产生了顽固的抗药性。随着天敌的大量杀伤和死亡,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一旦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条件形成,会造成病虫害的流行和猖獗。因此,园林植物保护要建立无公害药剂防治示范区。“善待环境,共生共存”,应该成为植物保护的目标。

2.4规范操作理念

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如药剂配置不按要求浓度、配比不均匀、雾化不好,这样做的后果往往造成药害或防治无效;另外在苗木引进、栽植方面忽视检疫,不对土壤进行消毒,引起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使土壤中发生病虫害而造成苗木死亡,严重影响绿化效果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所以,应该提倡规范操作的理念,在农药使用上必须按国家允许使用的药品名录进行选用,对特殊要求的要在特定范围内使用。喷药技术操作规范,检疫消毒严格,从各个环节把关,规范操作。

3园林植物保护的主要技术措施

3.1测报防治

植物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和提倡植物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气象、土壤、植物长势等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新趋势,这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测报监测设备和一定的数学模式。只要及时病虫害动态,就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在节约资金、人力、物力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使自然界各种生物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3.2农药、药械

引进及开发研制植物保护新产品、新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筛选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药械。采用植物源、动物源物质、微生物制剂和新型无公害环保农药,如除虫菊酯。天然除虫菊的提取物作为农药使用,明胶作为杀虫剂,植物油作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真菌剂防治效果良好。纯活性微生物制品,如Bt病毒、磷酸氢二铵作为诱饵,用于昆虫诱集。新型无公害环保农药,如猎手、30%苦参碱、4.50%氯氰菊酯等。

3.3建档管理

建立园林植物保护的技术、信息档案,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便于在制定工作措施时参考,对养护管理进行技术指导,使管理更加科学。

3.4实验室

建立小型实验室,可对病虫害种类进行鉴定,搞好植物的检疫;对非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生长不良等现象,要进行土壤、肥料及环境因素分析;对无法及时判断的病虫害,要进行室内培养和观察,同时开展课题研究。

3.5病虫检疫

“引种”作为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和先进手段,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但是,国外引进、国内交流的一些新物种已经开始影响到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安全,形成“生物入侵”,这就要求必须对病虫害检疫提高警惕。古今中外生物入侵危害人类健康和生物安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痛的。园林作为生物物种“输入”的主渠道和“引进”的主战场,必须在植物保护上采取严格的措施。监测、控制要着眼于源头防治,切实搞好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

篇12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96-01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态及生存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城市园林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园林植物保护是城市绿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关系着城市绿化美化事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起着陶冶人的情操、传播文化的作用,这一切使得保护园林植物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植物保护就是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平衡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因素,从而确保园林的可持续发展[1-3]。

1 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病虫害的发生

近年来,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种类较多,且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园林设计者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例如没有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植物配置不合理,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植物种植密度不合理,造成密度过大,影响植物生长环境,出现争水、争光、争肥现象,导致发生病虫害。或者是缺乏对植物多样性的考虑,使植物过于单一,抵御病虫害能力大大降低,致使病虫害猖獗。还可能是因为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无意散布了有害生物,引发病虫害[4-5]。

1.2 植物保护规划不到位,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

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园林植物保护发展与现代化城市不协调。目前,我国一般采用全承包管理形式进行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各承包公司独立工作,致使无法对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从而影响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6-8]。园林管理一线人员多为临时工,流动性大,缺乏专业培训,对新药物及先进技术了解甚少,对病虫害不能及时鉴别,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1.3 植物保护机构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目前,我国园林系统植物检疫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调运苗木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病虫害传播[6-8]。

1.4 化学农药的危害

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见效快、成本低,但是如果盲目地使用农药,不仅会使植物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也会使农药残留加重。例如,几种常用药剂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害生物会不断向高级进化而获得较强的抗药性,从而使所需农药浓度越来越高,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加大了对人体的潜在伤害[6-8]。

2 园林植物保护对策

2.1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园林,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在园林设计时,认真权衡和分析植物病虫害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既保证布局合理化,又保证观赏价值。如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营造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荫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6-8],从而有效避免植物发生病虫害的隐患。此外,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种植密度,防止互相争光、争水、争肥,滋生病虫害,也缩短了植物更新期,导致绿化“时装化”的不利结果。

2.2 增强国有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的培养,积极利用新技术

依据市场需求,制定长远的苗木生产发展计划,近期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使植物保护发展具有后劲。如要把植物保护规划列入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实施,严格控制规划的随意性。政府应加大对园林植物管养的投资力度,彻底贯彻专项专管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归属。要想保证环境绿化的高质量和植物保护的高效率,必须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培养科研人才,人才是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植物保护科研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奖励优秀科技人员,增加科研资金投入。此外,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该促进植物体内、体表以及周围环境中有益生物的增长,调整生态和微生态环境,从而控制园林植物中的有害生物[6-8]。

2.3 合理引进外来物种,选育及应用抗性植物品种

在引进外来物种时,要遵循植物的分布规律和植物适应性规律,立足本地资源,根据本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引进一些外域资源,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结构资源,同时还可以增加景观的美感,又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在选种时,应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6-8]。

2.4 采用先进技术,减小植物对农药的依赖性

提高植物的机械装置水平,更新施药机械,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减少药物残留的污染如光电利用、机电一体化、农药回收等国内外先进技术。制定合理的施药方案,从而减少农药的危害。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有了更多的发展,加强植物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尤为重要。在进行植物保护时,要利用园林生态中植物、病虫害、天敌、环境等多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植保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促进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使中国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

3 参考文献

[1] 孙英,高光林.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不足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03-6505.

[2] 郑丕捷.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6):187-188.

[3] 李开朝.园林植物保护趋势的相关思考[J].吉林农业,2010(10):147.

[4] 丁明,邹志荣.园林植物养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园艺,2011(12):84-86.

[5] 考扬忠,巩素霞,丁世民,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广东园林,2008(3):72-74.

篇13

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01-1

1 运用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

1.1 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农作物生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菌源等,进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时下较常用的有温室和大棚技术。

温室和大棚是能透光、保温和保湿的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植物不适宜生长季节,可帮助植物更加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1.2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本身,如虫、拮抗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

1.2.1 以虫治虫 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首先应该提升害虫天敌对于害虫的抑制作用。所以为害虫天敌创造好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有所提高,能够更多地捕获害虫,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1.2.2 利用拮抗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指一种微生物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生物。农业生产中很多时候使用秸秆肥、饼肥、绿肥、腐殖酸肥等有机肥,用来促进腐生微生物的生长,进而抑制病虫的生长,最终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1.3 科学用药技术

对于科学用药技术而言,是指坚持低毒、高效、低残留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原则,注重对于农药的科学合理利用,以促使相关配套技术的精准使用与用药安全,做到科学用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把握用药的关键时期 根据往年病害的发生规律,应选择最佳的用药时期来科学合理用药。同时,对于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而言,应强化病害发生初期的防治,并对病害的发病中心进行科学控制,以有效抑制病虫害的蔓延与发展。假如病害爆发并蔓延,那样就很难防治,所以对病虫害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理,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大减小。不同品种的农药所具有的性能不一,所以使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故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和种类采用不同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物类农药而言,因药效的作用较为缓慢,应提前2~3天来进行使用。

1.3.2 科学用药 在农药的选择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应农药成分的不同,在作用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将农药交替使用,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有效确保农药的药效以及使用年限。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注重生态农药和低毒高效类化学农药的交替使用,并在农作物生长后期使用生物类农药,防止药物残留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 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可持续植物保护

2.1 以生态平衡为前提,保证可持续植物保护的实施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确保生态平衡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对于可持续植物保护而言,其具体体现为尽可能地尊重各种群间的食物链等生态关系,并对多种控制手段进行辨证看待与运用,因地制宜,在坚持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调节,以做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并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稳定等因素的协调。

2.2 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稳定

维护生物多样性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良性循环,从而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稳定。对于生物多样性而言,是指对生物物种系统多样性和变异性的综合。同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多样性,并且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即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大,对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更有利。同时,对于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而言,其能量传递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方向发展,个别能量传播路径的变化很难影响生态系统的循环。尽量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使用,对非靶标昆虫进行有效保护,或者有针对性地引入其他物种进行生物链抑制,或组建新的生物链系统,都能起到很好的抑制病虫害发生的作用。

2.3 注重环境保护,强化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应懈怠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操作,以做到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在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植物的保护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杜绝对合成化学药品、肥料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并按照规定选择适宜的农药产品,在规定范围内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同时,对于允许使用的物质而言,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化学药品不能对种子、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产品等进行直接接触,在对多年生植物栽培过程中也应禁止在果实生长期进行药物处理。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可使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与污染的天然物质,并对物质的溶解、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规定,以将对土壤、环境等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进行综合治理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在加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贯彻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