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5 14:45: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推动科技创新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一是打造玉米种植“梨树模式”。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梨树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研究,创建了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技术,形成了“有特色、可复制”的玉米耕作方式,今年3月2日,《农民日报》整版刊发了《非“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梨树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二是打造“梨树现代农业综合体”。借助中国农业大学技术优势,整合农发、发改、土地、水利等涉农资金2.4亿元,集中打造了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22公里精品环线”、“10万亩多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1000亩农业专家试验基地在内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为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打造“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充分利用“数字梨树”升级改造的有利契机,在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建立“智慧农业”指挥中心,通过数字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智能监控、智能预警、智能分析和在线指导,构建可追溯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四是打造“梨树黑土地论坛”国际品牌。连续两年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邀请国内外院士专家及世界农业精英开展高端论坛,共商现代农业发展大计。通过发展泛论坛产业,争取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资金4125万元,英国牛顿基金会250万英镑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金也将大部分落户梨树。9月10日至11日,应“博鳌亚洲论坛”邀请,梨树县参加了以“未来农业――安全引领”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梨树县委书记陈志涛作了主旨发言。“梨树黑土地论坛”正昂首走向世界。
二、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依托,以农村“五改”为载体,着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认真落实市委“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部署,创建美丽幸福家园。一是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强化活动引领,结合“德兴梨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推进“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建设。全县投入资金2000万元,大力开展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重点村部、休闲广场及周边环境建设水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着力打造特色精品环线。强化内涵挖掘,投资52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绿色产业、生态宜居、文化精品等四条环线,重修“柳条边”、重铸“工匠魂”,建造农耕博物馆、传承农耕古文明,推动全县“美丽乡村”遍地开花。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五改”试点工程。采取农民出资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等措施,积极推进以蔡家镇蔡家村、马家村为试点的“五改”和“阳光沐浴进农家”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百姓尽享都市生活品质。
三、以“国家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依托,以“三个平台”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着重构建“三个平台”,提升金融服务功能。一是建立县域云征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农户信息,整合利用各行业信息,推动“数据孤岛”与“云征信”中心无缝对接,通过对农户耕地、住房、收入等38项基础信息的综合评价,确定农户贷款额度,为农民贷款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以蔡家镇为试点的农户基本信息采集和信用评定工作全面完成。二是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让农村土地、林地、大型农机具等都能依法进行抵押、登记和交易,推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互融互通,为农民开展物权融资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建立完善的涉农保险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保障,县政府与四平人保财险、县物权融资公司共同开发“政企保”组合产品,这样出现贷偿先由保险公司代还,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农民必须等土地流转后才能偿还银行贷款问题,收到了农民得实惠、金融得发展、政府得民心“一举三得”的社会效果。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7-02
1 县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1.1 粮食生产稳步推进
通过全面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强农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高产创建、间套种、粮食覆膜种植等重点科技增粮措施实施力度,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技术等推广覆盖范围,带动了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全县粮食安全得以保障。2014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9.54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3.6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67.45%),比2010年增长4.25万亩,增8.6%。粮食总产量达到11.73万吨,同比增长5%以上(增速居全市第一),比“十一五”末增长2.74万吨、增30.5%。全县粮食总产年均保持5%以上的增长速度。
1.2 特色产业培植成效明显
1.2.1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4年全县蔬菜种植4.84万亩、产量7.02万吨,产值23166万元,产值增长20.5%。其中以无筋豆、冬辣椒为主的订单型冬早蔬菜发展尤为迅速,已成为河谷坝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2014年冬早蔬菜种植1.46万亩、产量3.15万吨、产值10150万元,面积、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8.96%、19.8%、26.8%。
1.2.2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持续加快
全县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14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7.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51%。以“云南六大名鸡”之一的“镇沅瓢鸡”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瓢鸡原种保种场1个、初级保种场1个、乡(镇)育雏孵化场2个、保种示范户200户,种用瓢鸡饲养规模达4万羽以上,瓢鸡保种扩繁初具规模。2014年全县瓢鸡存栏30.05万羽,实现产值2745万元,为瓢鸡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1.2.3优质粮油产业培植取得突破
按照普洱市“3个10万亩”优质稻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由金穗粮油加工公司牵头,2014年在勐大镇建设“软香谷”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1151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1100亩,建成优质米、菜籽油2条加工生产线,收购加工稻谷630吨、油菜籽200余吨,综合产值1096万元。有力带动了镇沅本土优质粮油产业迈向产、供、销一体化。
1.2.4加快高端水果产业引入发展
以富农公司(富农果蔬庄园)牵头,筹资引入红阳猕猴桃、蓝莓试验示范种植25亩,待果品品质检测、有机认证达标后,计划2016年开始扩大带动发展,初步规划发展1万亩,积极打造地方特色高端果品产业。
1.2.5积极探索淡水渔业提质增效
着力打造镇沅渔业“生态”、“特色”两大名片,引进今晨山水产科技公司、福建个体老板等,在九甲镇、古城镇发展以虹鳟鱼、台湾金鳅等为主的优质、高效渔业示范养殖,建成示范养殖基地53亩,积极带动县域淡水渔业加快发展。
1.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通过整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等项目,全县农业基础设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14年,各部门争取投入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2381.54万元,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07万亩,完成市、县级计划任务的138%。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23亿元,修复水毁工程969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0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
1.4 农机化装备水平持续提升
至2014年末,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54753台(套),同比增长7.56 %;机耕机耙面积17.808万亩,同比增长6%;机收面积8634.6亩,同比增长7.85%。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8.89万千瓦,同比增6.35%,比“十一五”末增长51.2%。农机化水平达44.6%,比“十一五”末增长5.6个百分点。
1.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果突出
2014年末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6个,同比增31.2%,合作社数量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8倍。同时不断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提升发展经营能力,完成认定县级示范社18家、市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6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富农果蔬、金玉农业、炳朗农业等庄园有序推进。培育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6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014年县级共投入产业研究与开发科技经费950万元,同比增长9.2%。截止2014年末,全县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3个、优质种业基地3个、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1个、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个。
1.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认真落实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宣传,强化农资市场源头监管,专项整治和集中打击生产销售及使用国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鱼用及兽用饲料非法添加药物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等,加大市场“三品一标”用标检查等。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三品一标”认证及蔬菜农残快速检测、抽测工作,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好转。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产业小、散、弱、单现状一直存在
县域农业产业以传统原料型生产居多,且种类繁多、分布较散,产业分布互相交织,相互间发展及竞争激烈,争地、争劳力等矛盾突出,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现象较为普遍,且较热衷于“短、平、快”产业,缺乏长远考虑,各级部门在“规划发展一盘棋”上统一较为困难。农民思想认识提高缓慢,小农意识强,固守传统产业发展观念,不敢放手投入“效益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差距甚远。
2.2 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尚处于弱势
县域涉农产业大多仍以传统的生产原料种植型、初加工型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及配套产业支撑,现有农副农产品加工业不强、农业产业链不长,农特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迟缓。现有产业和企业普遍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缺少自主品牌,生产设备落后,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
2.3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的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对现有农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机制却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同步推进困难较大。很多适宜产业区仍然缺乏灌溉、交通及保护设施、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和资金的有效支持,农业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及抗灾抗风险能力偏弱,如近年来咖啡、渔业、蔬菜等经常遭受旱灾、低温冷害等影响。
2.4 农业产业扶持发展投入乏力
县内存在和发展的产业类型众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主导优势产业特点难以显现,加之因县级财力困难,各产业在农业产业扶持发展方面获得的投入极为有限,除能够保证少数支柱产业及骨干产业培育过程中得到部分资金及项目支持外,其他产业投入上很难面面俱到,多数要依靠企业、合作社或农户等经营主体自身投入来维持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农户投入的主动性,产业推进难度较大。
2.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质量不佳
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总体仍然偏少、组成形式单一(多以大户、合作社为主,缺乏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经纪人组织等其他结构形式),同时单个实力不强,农民老龄化、生产兼业化、土地经营零碎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制约了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2.6 粮食生产结构矛盾开始显现
根据对连续几年农情统计数据研究分析,因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增多、旱灾频发及种植习惯改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中:出现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玉米等旱作种植面积则迅速增加的趋势,这就说明了全县粮食生产总量构成中,饲用粮比重正在进一步加大,口粮比重正在减少。
2.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社会群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更好重视和持续加强。就镇沅情况而言,虽然农业综合执法、农资市场源头监管、蔬菜农残抽检工作不断推进,但也一直存在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机构、设备不足)、农民生态农业发展意识不足(如所谓的“玉米免耕免锄技术”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大量使用不可降解地膜等情况)、各部门联动监管不够、地方管理制度及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都影响到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更好提升。
3 对策
3.1 抓好重点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突出当前烤烟、林产、畜牧、矿业四大支株产业优势,在稳控发展,提升规模基础上,继续在优质、高效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上狠下功夫,积极提升产品商品化率及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发展。通过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和带动引领,实现其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促进生态果蔬产业加快发展
充分发挥富农公司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与农户合作发展机制,认准有机生态方向,加大冬早蔬菜、生态水果、林下有机蔬菜、食用菌(含野生菌)等特色种植产业开发和精深加工,找准市场定位,争创有机品牌,继续开拓产品外销市场,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3 推动畜禽产业精深加工
继续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做好技术服务和指导,在确保畜禽养殖存栏率的基础上,下决心走精深加工道路。特别抓好“镇沅瓢鸡”这个条件相对成熟、市场相对看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尽快建成瓢鸡屠宰加工厂、专用饲料加工厂和产品研发中心,实现瓢鸡销一体化,让瓢鸡从“活禽”走上“制品”。
3.4 提升茶叶产业名优声远
坚持“绿色、生态、有机”的道路,持续营造“世界茶王”影响力,叫响镇沅优质名茶,实施“抱团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现代茶叶经营主体在茶产业发展上的作用,培植茶业龙头企业,争取在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转变我县茶农、茶企做茶理念,提高镇沅茶叶名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5 扩大优质粮油产业发展
以金穗公司为带动,加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增加加工原料供给量,扩大加工量,积极拓展县内外粮油产品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通过优质粮油产业带动,加快引导粮油产业户从兼职粮农向专职粮农转变,在实现传统粮油产业增收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3.6 探索打造观光农业
立足地方特色及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建设美丽乡村、芳香镇沅等为依托,全力推进名特种养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渔业。
3.7 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整合农业、水务、国土、财政、烟草等部门项目资源,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地建设及农田水利、农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为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3.8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04-01
城镇化水平标志着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以我国的许多地方在这方面化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同步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农业现代化包括变革农业手段与农业制度,使这两方面均达到现代化。这项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要求。这项重大任务的完成首先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要科学合理的改革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使农村现代化建设稳定、可持续的向前发展,土地制度进一步的科学、完善,推进创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土地的耕种任务与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权益等六个重要问题。
一、始终坚持农业家庭经营方式不动摇
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有农户约2.2亿,户均土地所有量不到0.6公顷,随着农村主流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一些农田少人耕种或无人耕种,伴随着土地的不断集中出现个别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会不断增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政府应该坚持农田农用,田地由农民自己耕种,通过利用农业科技和合理分配,使得较多的土地被较少的农民所耕种。切实的实现农民之间能科学自由的进行土地的流转,用来保证占主体地位是的经营方式是农民家庭经营。
作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最小的国家之一,我们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大规模农田集中耕种。随着农民不断向城市迁移,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具有一定组织规模的承包机构可以解除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为农业发展带来生机。
二、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需要保护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农业相关法规及制度制定的完善为前提,没有合理的制度,就不会有进步。本着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这一目的,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这是最有效地方法对农民利益进行保护。在推进健康发展城镇化和和谐社会建立的过程中,保证农民获得其应具有的权利,逐渐成为城市的新市民。我国农村金基本经营制度的科学和稳定过程中土地产权制度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1.明确何为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为了使农村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就要确保农民在生产经营上安心,就是要保证农村土地在进行承包时保持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具有法律效应的证书的颁发资格的农民,要提高速度的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书的办法速度。彻底的消除以多种的非法名义进行强征强占土地,侵害农民产权的现象。确保农民知道自身所具有的自身合法权益及义务。
2.禁止以强迫的方式强制农民用土地权换取市民权。法律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利和宅基地用益物权的权利,而不是国家无偿赋予农民的,所以说,依法保障农民的权利,是让农民成为城市新市民的同时拥有自己的权力。
3.对被征土地进行合理补偿。我国征地补偿存在偏低。在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由土地产生的利益值巨大。应按照土地当前的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党的十在这方面有了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按照规定来办,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制度和规划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留给农民进行集体开发利用。
三、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建立
把农村散户经营和集体经营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这是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快由家庭经营向科技经营转化的速度,发展农户之间的联合经营,将服务体系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发挥村级组织在联合经营中协调管理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体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使农户尽快向专业化生产转化,向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有利同享,有风险同当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村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四、 以科技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实现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这一目的,我们应把科技发展农业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我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应该把技术合理应用到农业技术改造中去。用高科技武装农业成产,提高农业成产效率,是农业现代化的薄弱之处,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发挥科技在农业中的领导与支柱地位,加强科技改造农业,使农业达到机械化,科技化,从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农田建设。
五、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出现主要劳动力减少,平均素质下降。在一些农忙季节,劳动力明显不足,而且随着问题越来越突出,可能会造成农业生产能力下降。未来谁种地,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发展各种专门人才,以发展农业。
1.在农村展开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2.发展适合现代农业所需的职业教育。
3.对农林院校的学生鼓励他们毕业之后能够到农村学以致用,帮助农村进步。
六、使农民融入城市
减少农民的数量是发展农村的根本解决办法,但同时也是最大的难点。在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存在大量农民工,他们没有稳定的就业,收入少,与家人两地分居且不享有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农民工应要求合理的社会保障,包括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获得更公平的待遇。总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真正正的增加农民收入,彻彻底底的改变农村面貌,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奋力谱写现代化大农业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一、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
1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成分。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2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物,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3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二、建设现代化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 实现业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条件是农业机械化。农业要实行产业化,向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就必须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就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在农作物产出的诸多环节中,农业机械化都发挥出了先进生产力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良越来越重视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产业化又为结构调整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必须以农业机械化装各和技术为依托,将农作物产出的各个环节联结,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基地。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有着必然的要求。
2 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和建设和谐农村,建立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与修养、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连接城乡互动的桥梁与纽带。在农村科学发展观又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农民健康、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及实现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逐步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迈进。
3 实现节约型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农村节约型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农业用耕地、能源、水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发展节约型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关键。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会大幅度地减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就会实现农业的节地、节能和节水,提高利用率,从而推动节约型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对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没有达到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1.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1.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应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1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尽快形成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物品的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国外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2.2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 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不少发达国家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都及时加强信息、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迫切渴望掌握现代信息化的工具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但我国农业信息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化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所以,我国应抓住机遇,借鉴国外立法与制度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完善农业信息采集、贮存、和传播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O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1.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遵循“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实施”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以“绿色、安全、健康”为方向,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载体,走出一条“强基地、建园区、壮龙头、打品牌、保安全”的路子,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召开了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关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辽源市实际情况,提出“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先后下发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辽源市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关于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辽源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辽源市“十一五”农业标准化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规划》五个文件,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体系中,明确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每年进行两次检查;每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市政府均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年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
2.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是推进“六个建设”
2.1推进标准化与集约化结合,加强示范园区建设 辽源市在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坚持六个突出:突出区域布局、突出技术标准、突出特色产业、突出主体作用、突出行为规范、突出科技培训。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中,提高了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带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成。
2.2 推进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辽源市紧紧围绕粮食、畜牧、加工、园艺、绿色食品五个主导产业,推进标准化,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打造标准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了“产业链和标准链”两链并进的局面。
2.3 推进标准化与优质化结合,加强产品品牌建设辽源市坚持以打好“绿色牌”、“标准牌”、“安全牌”为载体,全力实施标准化产品品牌战略。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制定了鼓励政策。农业部门依据生产技术标准,从选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源头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从而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4 推进标准化与市场化结合,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标准化工作,建设诚信、高效、安全的农贸市场,积极探索农资连锁经营。针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农资市场,为确保农资的质量安全,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从实施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的源头把住关口,积极探索农资连锁经营。
2.5 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化结合,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标准化需要经过推广和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效益和成果。把建立标准化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强宣传普及,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采取开辟专栏、发表电视讲话、制作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组织人员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农业标准化相关培训班,提高工作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各级农业技术部门每年都确定农业标准化重点推广技术项目,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进行推广。
2.6推进标准化与法制化结合,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强化产地环境质量监管。对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进行抽样检测。根据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和生产区域划分工作;强化标准实施监管。对辽源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按标准化要求从事生产经营;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对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监管。加强对农药和肥料的监管;强化认证基地监管。经常对辽源市“三品”有效认证的企业进行专项检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乡级质检站挂靠乡镇农业站,初步形成了市、县、乡、基地、批发市场(企)五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组织专项检查,会同质监局、食品安全监管中心等部门,在全市开展了“两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重点市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加强例行监测,蔬菜农残超标率逐次下降。
3. 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议
3.1从认识层面上加深进一步明确作用。认识到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对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化、发展优质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国内和内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定位。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处于重要位置。地方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制(修)定上,重点是修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标准实施上,要重点抓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主体。要在各级政府部门强力组织下,建立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进一步明确任务。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以推行农业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队伍体系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作为农业部门要承担法律责任、政策责任、工作责任。
3.2 从管理层面上加力 要加大农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建设标准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是标准化基地、标准化园区、标准化龙头企业,夯实农业标准化的载体和基础。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01
1加强农业农村体系建设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和关键支撑
1.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二是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
就梨树县情况来看,目前种植业户和养殖业户是最基本的生产和经营主体。其生产的粮食、蔬菜及养殖的畜产品被粮贩子、猪贩子、菜贩子通过直接收购,赚取差价,或通过中介赚取佣金的方式取得大部分利益,农民仍然处在出售材料和初级产品阶段。为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梨树县提出了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同时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通过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主体或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2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在体系建设中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的基本要求,全县产品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立足县情来谋划和操作。目前农业单一的粮食生产和以出售原料及初级产品的农业不能有效支撑农业的基础地位,基础地位不牢,势必阻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梨树县的农业产业体系不仅要在农产品保障能力上做足功课,更要在产业特色、产品功能和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把出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农业向高端农业及附加值高的农业转型。通过转型,发展多功能产品,高端产品及终端产品,以求发展和立足,把梨树县的农业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高端产业。在转型中求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求生存。
1.2.1加快构建农产品产业体系 包括粮食体系、畜产品体系、蔬菜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做好特色产业,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同时与科研单位和院校联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搭建农业科技产业平台,广泛吸引聘用农业科技人才,为该县的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
1.2.2加快构建多功能产业体系 要在生态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好家园建设上下功夫。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循环利用农业等相关特色产业体系,构建功能型农业,增进社会效益。
1.2.3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普及农业科技,强化社会化服务,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流通和物流体系,搞好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培养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和创业水平。
1.3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体系就是要解决“谁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怎样种地以及种好地是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关键环节。2017年梨树县全县农村土地面积流转近86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5%以上,意味着有25%的农村人口及劳动力面临着二次就业的压力。全县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截至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25.3万人,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2.1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有秩序规范地把土地流转出来,便于机械的大规模作业,有效解决机械作业面不够,机械性能发挥不出来及机械闲置时间过长等问题。加大对农机具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建立有效管用的补偿机制,助推机械化进程。
2.2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要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产品方面的贡献率。
2.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势必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和种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发展专业生产和规模经营,促进农业链条式发展。
2.4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
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高效和快捷的通道。不H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还可以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开办网上农业,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
2.5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山东是农业大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改革发展措施,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拐点,既面对日趋紧张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也拥有诸多重要机遇,要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新跨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导向”战略思想,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着力破解地少水缺的制约;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从数量增长型到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着力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需求;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更加依靠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激发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内在活力,在更高层次上培育形成山东农业发展的新优势,真正实现凤凰涅、腾笼换鸟。
我厅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肩负着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重要职责,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开新局等重大问题为导向,一手抓加快发展,一手抓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和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产出来”、“管出来”相结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山东农业信息网是我厅主办的山东农业门户网站,是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和工作动态信息的窗口,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三农”信息服务和交流互动的平台。希望各级农业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信息交流、深入工作研讨、凝聚多方智慧、共谋山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计。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25-02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并已经初步形成了设施装备现代化,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农业发展局面。延安市r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即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找到有效解决措施,以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作现状
我国开始推行农业现代化工作之后,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1―2015)》,并于2011年10月11日正式启动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以农业现代化园区和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组织化方式、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目标,重点发展优势特色、高效设施、生态循环和旱作节水农业,逐步实现延安市农业的现代化升级转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延安市共建立了6个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平台、122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市级和9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至2015年年底,延安市粮食生产创造了十二年连续丰收的业绩,苹果种植面积位于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位,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完成了整个延安市的全覆盖,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国家级)工程项目完成了一期建设,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已初具成效。
二、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
延安市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与农业生产无关。部分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态度较为消极、被动,不积极、不配合,甚至有意阻挠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农民农业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农业种植技术传统、落后,农民一般依靠多年积累的农作物种植经营进行农业生产,不会操作和维护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导致设备损坏较多、生产效率不高。
(二)资源环境问题影响较大
延安市农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农村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土壤、水等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源较为匮乏,农作物生存条件、生长环境较差。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缓解,但土壤肥力、水资源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作物生长状况、产量、品质受环境影响较大。
(三)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
延安市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传统、落后,虽在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了部分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但成效不十分明显。延安市的广大农民没有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和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目的、意义不清楚、不了解,对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效果就知之更少。延安市政府延安市大部分农村仍然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解决延安市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
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延安市农民树立农业现代化理念,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专业技术水平,是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障。
1.延安市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因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农民在短期内无法见到很显著的成效,就逐步失去了建设之初所保持的积极性和热情。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工作,坚定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心,才能始终保持主动性。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宣传工作不应只局限于张贴标语或宣传画等,过于单一、枯燥的宣传方式无法保持持久的效果。用农业现代化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可以组织现场参观,或组织观看成功案例的介绍视频,让延安市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还是一项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值和产量,且利国利民的有效措施,农民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
2.延安市农民如果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即使配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农民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整体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延安市农村使用的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等。面对延安市农民开展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应以提升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培训重点应以实操训练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培训结束时应开展实操考试以检验学习情况和培训效果。延安市农民只有自己具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才能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落实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受当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影响较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围绕延安市的实际情况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设施,找到能够适合延安市农业生产环境的作物和优化生产环境、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延安市已形成了传统的特色农业,例如苹果、红枣、大豆等,特色农业之所以能成为特色,就说明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是能够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延安市应以特色农业为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的平台,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对特色产品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能够适应延安市气候环境的原因,予以推广到其他农副产品上,以提升其他农作物应对气候环境的能力,达到提高产量、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投入的目的。同时,延安市还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改进特色农副产品的生物性能,以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使其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为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2.根据延安市的资源利用现状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设施和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生存环境。以延安市水资源问题为例,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和推进。延安市各级政府应根据水资源储备状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并且适宜当地农业生产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农田滴灌技术、地膜保水技术和使用土壤抗旱保水剂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找到更加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节水、保水措施和方案,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和保水效果,全面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果实品质,可以使更多的农作物适应延安市的气候环境,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具有延安市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是延安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
魍场⒙浜蟮呐┮稻营管理方法会严重阻碍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有效推进,妨碍延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方法,才能满足延安市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1.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农民自己的需求为导向,农民一般选择自己喜欢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或者根据去年农作物售卖情况选择售卖价格较高的农产品进行种植,容易造成农产品生产的扎堆种植,或因种植较少而供不应求。延安市应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对农副产品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并及时将市场分析结果告知农民,指导农民选择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农副产品进行种植、养殖。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各层级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公布平台,及时公布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让农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产业调整和资源配备。信息公布平台还可以及时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最新科学技术信息,为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2.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全由农民个人完成,产量、规模较小,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无法使用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设备,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行困难。延安市农业生产只有以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去运营,才能给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提供平台,促进农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延安市可以以农村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村产业链建设,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全面提高延安市农副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产业化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是延安市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采取的管理方法,是实现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四、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农业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资源、环境问题对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为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可采取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等措施。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现状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不但涉及自然科学,而且也涉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等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供帮助。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高,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中应该将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纳入到日常工作范畴中,以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既发挥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兼顾生态效益。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已经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由过去的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盲目引进新产品等方式来增产增收的模式向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及环保节能农业转变,以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保守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早已被提出,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推陈出新,仍然停留在保守落后的水平,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也仍旧采用落后传统的老旧模式。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保守,导致广大群众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管理内容缺乏了解,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对国家颁布的先进性政策及相关文件也不能及时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残留着大量计划经济模式,具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特征,如在针对不同区域农产品种植及经济作物种植上仍然采取定额制度,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有效融合,更难以激发农业经济的活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管理,针对农业工作的发展情况一再相关文件,强调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并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转变。然而实际工作成效不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定差距,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侧重点不对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别注重农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这种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比较适合于建国初期,也切实解决了当初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药、化肥滥用及过量使用、盲目引进高产物种等做法严重损害了农作物产地的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大量农产品的低质量、高残留与人们注重健康、生态平衡之间产生了矛盾,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农药残留超标也导致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从而减少了农产品产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经济管理要努力转变侧重点,从以往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为现代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市场信息,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技术及信息,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便捷,提高管理效率。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地位。甚至,某些落后地区还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设备及网络设施,农业生产及信息技术严重落后,区域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停步不前,既影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企业及个体经济效益的获得,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速度。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所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树立新型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我们知道:“理念指导行为”。因此,要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抛弃保守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新型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要从现代化农业发展思路出发,以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其经济管理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定期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参观活动,加深农业管理从业者对现代化农业建设的认知,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及思想观念,扩宽他们的视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以先进的、新型经济管理理念指导其行为。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因此,要勇于做出农业经济管理体质的变革,积极转变管理模式,改变过去保守落后的单纯追求产量的管理模式,从单纯重视数量向重视数量及质量的方向转变,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多元、多产业链结合的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要加快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创新力度,促进纵向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同时,要不断拓宽技术性新型农产品的销售领域,拓展销售市场,要结合农产品市场需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工业产业链结构体系。此外,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积极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科技,开发新型农产品,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各个区域发展不协调、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脱节、农业整体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显露出来。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建设市场化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农业产业化建设,改变过去仅仅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的小农经济思想;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经济管理的手段,重点建设主导产业及产品,科学合理的分配各个区域的农产品生产资料,将市场需求作为开展农业活动的导向,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建立集约型社会化农业。同时,要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机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此外,在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也要努力建设生态农业,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及其对环保理念的追求,生产绿色蔬菜、有机粮食、绿色水果等备受欢迎的农产品,并在农业生产中坚持循环利用原则,积极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制定环保措施,走生态农业之路。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全新的城镇建设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统筹城市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引擎,注重经济发展生态化的重要性,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平化、合理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即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够平等地享用城市化的教育、卫生、户籍、就业、公共服务等公用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技术装备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改革手段,运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推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新型城镇化本质就是“农转非”的过程,即人口与生活方式两种形式的转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助于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享受城市生活,从而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创造健康条件。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人才和市场支持,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需求市场,同时新型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
二、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性特征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体现出如下三方面共性特征:
1.强调人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强调了人在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性,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就是人口的城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中国大多数农民到城镇定居,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再教育机会不断改善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即使是留在农村的人口,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度改革,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再就业,从而有更高的收入,享受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2.突出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体现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赢,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户籍制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途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新型城镇化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打破“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偏见,切实将“三农”问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提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影响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3.倡导集约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化不健康的扩张、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卫生等问题日益引起广大居民关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合理有度地开发土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耕地和建设用地,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共性问题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河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发展缓慢,乡镇一级污水处理厂尚未建设,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滞后,收集处理率不高。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单纯追求GDP,更多关注看得见、成效快、收益高的“短视工程”,而广大居民生活真正需要的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农业建设方面,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经严重不适应疏水、排水要求,再者用于农业建设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2.发展理念相对滞后。从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发展理念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上,河北省第一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以钢铁、煤炭、建筑材料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产业发展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2014-2015两年的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排名中,河北省连续两次有7个城市入选。农业发展理念的滞后主要体现在现代管理手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较少和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量有了显著增加,但相对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和科技推广应用难度逐渐加大,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障碍。
3.创新驱动力不足。我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新驱动力不足问题。城镇化建设中交通阻塞、内涝成灾、环境污染、信息分享滞后等问题集中折射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技术发展滞后,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的配套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有待于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老龄化,农民在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有待于提升等方面。
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三点建议
1.统筹谋划,强化基础工作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稳健推进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信息技术、土地资源规划、居民户籍制度改革等。各级政府应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谋划,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良好局面。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推进过程中,切实注重解决农民问题。一是解决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可通过合理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闲置的人力资源投身新型服务产业,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其谋生技能;二是切实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户籍管理,消除城乡两种身份,提高居住在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人公意识,使其真正享受城镇化的各种待遇;三是改善政府的公关形象,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通过走基层、勤调研等形式掌握基层居民的民声所需,切实解决大众关注的基本问题,树立政府威信。
中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着农村劳动力减少、成本高但是收益不高、土地荒废、基建征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想要我国农业得到发展和实质性突破,就需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提高土地收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但是如果耕作得到的收益无法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所需,就可能会放弃耕作转向其他行业。建设农业现代化也要以人为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百姓。农业的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税收是我国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要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税收政策不断做出调整,从实际出发,解决税收政策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一、农业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也需要买进现代机械设备,但是我国没有先关设备的优惠政策,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里不包括对农用机械的优惠,农业税收优惠政策也是面向农作物产品的。机械设备数量少,不足以实现农业生产大规模实现现代化,税收政策中缺乏向现代化农用设备的优惠政策,农民缺乏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耕作的积极性。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比较局限,虽然在农民的农业个人税和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得税上,有相应优惠政策,极大程度的减轻了农民的税收压力,但对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滋生的新产业和初级产品的税收政策有着明显差异,这样不利于推动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生产经营模式,对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政府投入较多资金,目前我国在农业上的财政支持较为分散,没有投资重点,不利于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探索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道路。[1]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着税收政策统筹规划不够充分的问题,农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在农业生产上,而在农产品二次加工以及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上缺乏相应政策,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不能形成产业链,农业得到产业化发展将会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劳动力回流,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实现科学种植,机械化管理。税收政策目的在于帮助农业生产者减轻生活负担,提高农业生产利润,尽可能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贫富差距。但有的政策并未实现让农业生产者获利的目标,比如增值税中对农业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但是如果农业生产者对产品进一步加工处理后出售的就不属于农业自产范畴的产品也还是需要征收增值税,比如农业生产者用自产的茶青再经筛分、风选、拣剔、碎块、干燥、匀堆等工序精制而成的精制茶,不得按照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免税的规定执行,应当按照规定的税率征税。农业生产者获得的利益还是相当受限,产业链无法得到延伸,种植成本虽然降低了,初级农产品的售价也会降低,实际上获益的并非农业生产者,而是最终购买农副产品的消费者。还有一些地区存在着助农政策宣传普及不到位,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不了解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缺乏动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2]
二、如何妥善解决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税收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自动化机械化农用设备,可以适当扩宽税收政策的优惠范围,加强对农用设备的科研工作,降低机械设备的价格,推广农业设备,推出利民折扣优惠,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能够接纳使用现代化设备,比如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自动喷灌设备等。通过制定落实一系列政策对农用设备的研究开放进行减免,利用相关政策引导农业生产者使用现代化工具。除了增加对农用设备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相关研究的优惠政策外,也要拓宽税收优惠范围,目前我国对农业生产上的税收优惠只限于初级产品,农业生产者对农副产品再加工的积极性不高,仅靠初级农作物生产所取得的经济利润较低,国家应该适当增加不征收所得税的产品种类,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3]面对政府对农业的经济支持较为分散的情况,需要对投资有明确方向,改变农村传统经济模式。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当地风景优美,某种美食风味特别,就可以加大对旅游风景区和美食特产加工出口上的投资。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也对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综合性企业给予一定期限增值税减免,助力本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将零散农业生产集中形成规模,逐步实现产业化。对于政策没有宣传落实到位的问题,要加强基层干部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4]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税收政策支持
税收政策作为配合其他相关政策调控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式之一,我国建国初期,不同地区的农业税收存在较大差异,农民除了需要交纳农业税正税,还要再交纳农业税地方附加,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在195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制,实行由国家统一控制下的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改变了以往税收差异较大的情况。农业税收负担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为了鼓励农业生产者积极参与劳动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减免农业税和减轻农业税负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策。但是我国农业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国家现代化发展中以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为提前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运用农业税政策从农村汲取资金及原材料,转移农业剩余,农业发展缺乏资金,农村建设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目前已经推行了许多助农政策,除了农业税被废除以外,还有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增值税;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收入,免增值税;对单位或个人将土地、水面等发包(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从事农业生产所收取的承包金(租金),免征增值税;人工用材林是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可免征增值税。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在多个税种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优惠,切实维护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的利益,减轻企业和农民的压力,也为农业发展注入动力。[5]
四、税收政策怎样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与农业积累已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积极探究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中西部农村金融在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矛盾突出
财政支持、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供给的主要来源,上述主体均以提供传统金融业务为主。由于金融供给主体不足,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会出现供给方式单一、覆盖面小、资金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农业发展缺乏资本积累与创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个性化、多层次金融需求与现阶段农村金融普及率低、金融产品创新率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金融体系不健全
中西部地区金融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准入制度、风险防范制度、监管制度等。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且类型单一,邮储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服务网点近年来出现逐渐减少的情况,信托公司、村镇银行、商业银行等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现有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种类非常少,缺乏创新业务与中间业务,农民贷款难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另外,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缺乏规范性,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二、基于农业现代化的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金融改革
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针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村金融问题,全面改革农村金融设计,彻底缓解金融供需矛盾,具体如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积极引入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金融供给服务。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农民、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参与到金融体系建设进程中来,将服务终点转向潜力巨大的农业企业,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便捷性,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二是加强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站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实际角度,建立资金供需平台,提高金融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更好地解决金融供需不对称等问题。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改革,积O建立现代化金融服务制度,更好地促进城乡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促使农村各项金融建设依法、有序开展。三是加强金融市场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金融市场准入制度、退出制度,积极建立特色化金融市场。四是在信息化时代,还应加强金融建设顶层设计,通过防范预警机制等制度的建立,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五是积极培育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各种政策扶持,吸引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商业金融相互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发展。六是营造和谐的农村金融环境。在信息化时代,必须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发展。
(三)注重农村金融创新
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思维。转变思维是农村金融创新的首要环节,金融机构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和指导思想,尤其在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上不能与市场规律发生冲突,不然必将影响到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益。二是强化流程创新。由于受到传统部门职能限制,基层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不甚合理。新形势下,必须进行流程重组,通过重新审视、优化现有工作流程,完成工作流程再设计,真正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体系,与此同时,积极引进高新科学技术,带动基层金融机构服务质量、运作成本、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改善。三是流程差异化创新。差异化是基层金融服务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业务流程设计重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需求与风险程度,针对性进行流程重组,更好地满足农业发展实际需求。
三、结束语
本文以中西部农村金融在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金融改革、金融体系、金融创新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基于农业现代化的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以期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顺利开展。